快乐生物课堂

2024-05-07

快乐生物课堂(精选8篇)

篇1:快乐生物课堂

我学习,我快乐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育叙事

生物知识研究一个从宏观到微观,再从微观到宏观的过程。这门课程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程之一。向学生传递学科知识,拓展认知空间,挖掘深层领域,并充分利用一切课程资源,调动一切可用手段,引领学生探究学习他们不熟知的微观世界,使学生们可以更简单、更形象、更轻松的学会知识,是我们最重要的任务。

下面的这段叙事也许可以简单地诠释一下现在的生物课堂特点。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是比较重要的一节知识,也是学生不易理解记忆的一节知识。所以以往我的教学设计是:复习心脏结构导入;结合血液循环图,学生观察,教师讲解;总结规律;当堂复习强化记忆。这一教学设计虽然重难点突出,但是教学效果却并不很理想。学生学得烦,老师教的累。

课程改革的实施给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示平台,让我们对课堂教学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再走老路子,一味地填鸭,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了。我们应该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营造自主和谐、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学并快乐着”的感觉。

因此我结合网络上和一些专家们的优秀课例设计,将这节课的教学流程修改为以下环节:

(一)复习导入:复习心脏结构(出示幻灯片),人体内血液为什么能不停的流动,具体在人体内室怎样流动的呢?

(二)自主学习:教师展示血液循环动画,学生观察后回答,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产生了哪些问题,想知道什么?

学生们在这个环节中看到了血液在循环流动,并提出了“动画中蓝血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血液到胃、小肠等处红色变成蓝色的了”等问题,自主学习意识很强。

(三)探究交流: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观察课本第70页的血液循环模式图,进行角色扮演游戏:一个红细胞的自述,从心中出发介绍旅途风光及发生事件。然后汇报交流,上讲台边指图边说明。最后教师再指导学生总结规律:

(1)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起点都是(),终点都是()。

(2)和心室直接相连的血管都是(),和心房直接相连的血管都是()。

(3)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血液方向都是由()()()()()。

在明确了循环途径的基础上,再对血液循环的意义即可以将氧气、营养物质输到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并将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输出体外这一知识点适当加以点拨。

(四)课堂小结:教师播放flash动画,分别展示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与学生共同总结当堂所学知识。

(五)巩固练习

让我感触颇深的是探究交流环节。我设计了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知识。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红细胞,从心脏出来,这一路都是怎么走的,经过了哪些地方,一一说清。但我们也须清醒的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表现欲,毕竟学生们的层次不同。因此我先让学生小组内部交流表演,尤其让那些学习层次不好的学生主导表演,我也参与其中,亲身示范,指导帮助他们,虽然学生们说得差强人意,但哪怕有一丁点可取之处,我也及时予以表扬,树立学生们的自信心。通过这种方式的历练学习,所有学生都对这一节课的知识熟练掌握了。他们也尝到了学会知识的快乐。我再适时的给那些表现欲强的学生机会,让他单个汇报,这就满足了所有学生的学习欲。教学任务也就轻松完成了。

这节课的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再是死板的教授,学生被动的静听,而是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主动探究,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适时的帮助、点拨、指导,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实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而角色扮演游戏,更让学生亲历于知识体系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小的红细胞,沿着这条血液循环之旅走上一遍,每到一处,报一个站名,在哪卸载加载,一一讲清。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原本的呆板的抽象记忆变成了生动的形象记忆;让原本机械的背诵变成了有趣的表演;让原本的埋头苦读变成了快乐学习。甚至连平时学习状态不好的、不爱发言的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中,并能够基本讲述出整个循环过程,教学效果可见一斑。

我很享受这节课,学生们学得快乐,老师教的轻松,教学效率也提高了。真正的体现了快乐学习的宗旨。我会继续认真挖掘教材,加工教材,设计好每一节课,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知识,爱上学习。

篇2:快乐生物课堂

假》)

生物:

1、ABD

2、BC

3、BC

4、BCD

5、CAD6、7、C 8、3:2 2:3 1:1

9、D 1-6 ADABD 7、1/729

8、左 0.5125

9、B 1-9 DACDBACAD 1-7 ABABDDD

8、H Na Ca 1-5 ACCBD

6、abchifgd 使乙酸溶解 32 1-5 DDDBA6、1 1 分裂后期 2 2 2 卵原 初级卵细胞 初级卵母 卵细胞,极体 7-9 ACD

10、(1)Aa, Ba ,Ab , Ba(2)都是纯物质繁殖(3)Aa Ab 1-5 ACDBD

6、(1)氨基酸,水(2)细胞质,叶绿体,线粒体(3)细胞核

(4)③ 会 7-9 DBC

篇3:让生物课堂快乐充实

关键词:兴趣,疑问,思考,展示

对教师来说, 教学就是要践行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学习过程中, 学生感到好奇、兴奋、快乐、充实, 是我们教学的追求。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我不断思考和实践着, 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 逐渐形成了以学定教, 围绕着学生的兴趣教, 围绕着学生的疑惑教的一些方法。我以七下 (人教版)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一节为例, 谈谈自己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以趣引学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习惯于用“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等警句来激励学生用功学习, 而很少考虑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会愉悦和快乐。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学生要获取科学文化知识, 首先要对学习充满兴趣。一旦失去兴趣, 学生不仅会感到学习是一种痛苦, 而且学习效率也不会高。2012年新教材的扉页中提出了“生物学课程的学习, 是充满兴趣之旅”。这节课我以趣引学, 先抓住学生的兴奋点, 引出新课。这节课一开始, 我拿出一个“俄罗斯传统玩具———套娃玩偶”, 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注意, 我问:“这个盒子里有个小礼物, 猜猜是什么?”有的学生知道这个玩偶, 于是在学生的关注下, 玩偶一层一层打开, 最后一层, 里面藏着一个小小的“水晶鞋”, 让学生有了“层次”的概念, 继而又复习了前面学过的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引起了学生进一步了解植物结构层次的兴趣。

二、以趣引疑、引思

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家孔子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趣”为主线, 在课堂上创造出尽可能多的机会、留出足够的时间, 让学生产生疑问和引起思考。我出示一株番茄植物, 让学生自己说出植物体分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后, 我没有直接说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是器官的概念, 而是出示一组图片, 让学生辨认是植物的哪一部分, 初步认识植物体的器官。在辨认的过程中, 学生中会出现不同意见, 一番争论后很快达成一致。接着我提出:植物体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这六个部分从结构层次看, 应属于哪一个层次?学生产生疑问, 有的学生认为是器官, 有的说是组织。对于学生的疑问, 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 而是让学生借助提供的实物 (萝卜、菠菜叶、桔子、番茄) , 以番茄为例, 考虑怎样证明是器官还是组织?有的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 回答:“只要能证明番茄是有2个以上的组织组成的, 那番茄果实就是器官”。我顺着学生的思路点拨:“那你看, 这些实物可能有几种组织?你的依据是什么?”经过思考, 学生对照番茄果实, 说出其中可能有上皮组织 (表皮) 、结缔组织 (果肉) , 依据是表皮和果肉的作用及吃起来的口味不同, 学生还能说出表皮有保护作用;果肉里有大量的水和营养。这样就使学生初步认识了植物的几种组织。虽然学生将动物组织的名称照搬过来, 我没有去纠正, 等着学生去自己发现。我又提出:“不同部分的细胞是否不同?”学生带着疑问通过实验寻找去验证。

三、以趣引展

给学生充分展示的舞台, 让学生利用各种方法展示自我。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 “请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儿童, 要他们走上创造之路, 手脑并用。”作为教师应提供适合学生兴趣和自我发展的开放性的学习平台, 搭建一个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这节课我尽量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氛围, 引导他们主动参与, 使学生讲解解决问题的思路;实验让学生做———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讨论, 得到结果后, 由学生代表利用了数码显微镜, 上台展示了自己组做的几个装片, 并进行比较, 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结论让学生想———当学生发现不同部分的细胞不同, 利用组织的概念, 引出番茄是由不同组织组成 (组织的概念得到纠正) , 得出番茄是器官的结论。

四、以“点”为关键, 突出“教师主导”

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 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生疑和思的过程中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缺陷乃至失误, 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度发挥主导作用, 给予学生巧妙的引导和点拨。当学生回答番茄果实中可能有上皮组织 (表皮) 、结缔组织 (果肉) , 我没有立即给予肯定, 而是紧跟着追问为什么, 利用追加问题的方式予以点拨, 引导学生的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对于学生说出的错误的组织名称, 我没有立即纠错, 而是在适当的时机予以点拨;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 捕捉有用的信息, 通过概括和强调的方式予以点拨, 可以让学生打开思路, 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去发现;学生在分组实验的过程中, 根据各组的不同情况予以点拨, 避免学生只观察不比较, 从而更有利于实验的顺利进行。

五、以“练”为保障, 突出“巩固提高”

设计的题有一定的层次性。在检测了学生掌握基础性选择题的基础上, 还增加了一道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习题———关于甘蔗茎中含有哪些组织, 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篇4:打造快乐生物课堂的策略初探

关键词:课堂趣味性;多种手段;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2-0350-3

自中学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都在不断地探索、研究和创新。有不少名校相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课改模式。有些教师开始变得迷茫起来,到底哪种模式比较好呢?其实课改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同时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养成、逻辑推断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等的培养,那么我们何必将自己的课堂禁锢于某种特定的教学模式呢?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催化剂。只有带着兴趣主动地去学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最应该关注的就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自己的课堂充满快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那么怎样才能“寓教于乐”,打造出快乐的课堂呢?下面我就高中生物学科中增加课堂趣味方面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用恰当的比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用一些生动的比喻来引导学生对某些知识进行理解。比如,讲到“物质的跨膜运输”时,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并记住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我们可以这样比喻:自由扩散就像是从河流的上游向下游运木头,只需借助重力势能差顺流而下即可,也可以用滑雪下坡或者小球下坡时的情形来比喻;协助扩散就像是从上游向下游运沙子,既要借助重力势能差,还需要船等运输工具来协助,或以人骑自行车下坡来比喻;而主动运输可以比喻为从下游向上游运盐,既需要船等运输工具,还必须主动做功来克服重力势能差,或以人骑自行车上坡来比喻。再如在“植物的向性运动”一节中,根据不同情况判断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此处的一个难点。其实只要弄清楚胚芽鞘尖端以下部位两侧的生长素分布情况,然后据此推断两侧的生长速度差异情况即可。此处我们可以“马拉车”来比喻。如果两匹马拉一辆车,两匹马的奔跑速度相同,车子就可以向前直行;如果其中哪匹马跑得比较慢,车头必然斜向哪一侧。以此来比喻生长素浓度均匀时,胚芽鞘直立生长不弯曲;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时,生长素浓度低的一侧生长慢,对侧生长快,因此弯向此侧。经过这样生动的比喻,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化复杂为简单,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二、用有趣的实例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记忆深刻

生物学科的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对知识的讲授中,我们可以尽可能地与生活中的实例联系在一起。如讲到“神经中枢的功能”时,感觉是在高级中枢大脑皮层形成的,而非条件反射一般受低级中枢(如脊髓、脑干等)控制,这时教师可以讲一个大家平时都可能碰到的实例:“当你的手一不小心被针刺,你是先感觉到疼还是先缩手呢?”学生按照惯性思维,回答错误的肯定居多,教师可以借此详解其中奥妙,学生必定是带着极大的好奇心专注地听讲的。又如我们讲到“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时,我们可以举这样的一个实例:“为什么小孩会尿床,长大后就不会了?”这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经历过的,学生必然会好好地思考。若想不明白不或表达不清楚,那么肯定会迫切地等待教师解开其中的谜团。教师正好借此时机详加讲述,效果一定比平铺直叙地讲出来要好。这样以有趣的实例为引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定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三、幽默的语言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对知识加深印象

幽默的语言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要适当地幽默一下,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对知识加深印象。比如,在讲到遗传的时候,导课时可以这样说:“以前我总羡慕赵雅芝怎么长得那么漂亮,而自己的长相却如此平庸。今天我终于明白了,全是遗传惹的祸。”通过这样幽默的语言开讲,课堂气氛一下子就轻松起来了,为后面程序的进行做好铺垫。又比如,习题讲解时,学生错将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产物写成了酒精,这类错误总有一部分学生犯。我们可以这样说:“咱们有一部分同学有特异功能,他们的细胞无氧呼吸产生酒精,也就是说他们屏住呼吸就可以喝到酒了,大家如果都可以的话,那酒厂还不全倒闭了呀?”学生在一笑之后,肯定不会再犯此类错误了。

教师适时的幽默,既可以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也可以让学生对相应的知识印象深刻。

四、合理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提高课堂趣味性

使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切合教学实际的多媒体课件,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化抽象为直观,而且在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结构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我们可以找一些相关的图片、视频作为导课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制作一些动画使静态的课本知识动起来,如光合作用过程、细胞分裂过程等都可用连续的动画展现出来,使学生对课本上分阶段讲解的过程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和认识;我们还可以找一些相关知识的卡通动画素材,帮助学生理解。这样做可以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课堂效率。

五、简单易背的口诀可以让记忆变得轻松起来

生物学科在理科中,需要记忆的内容相对多一些。怎样使学生轻松完成头疼的记忆任务呢?教师不妨多搜集一些相关的口诀,现在网络上、教辅用书上都可以找到不少。比如,关于原核生物代表生物可用“蓝色细线织毛衣”来记,对应蓝藻、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又比如,有丝分裂过程口诀:“间期复制加合成、膜仁消失显两体,形定数晰赤道齐,点裂数加均两极,两消两现重开始。”短短五句话,就可以将有丝分裂各阶段细胞内部复杂的变化特点囊括其中,使学生可以轻松记忆。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总之,教师只要尽可能地使课堂轻松起来,快乐起来,就可以引导学生快乐地思考,主动地学习,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寻找快乐的引子,打造具有自己特色的快乐生物课堂吧!

参考文献:

[1] 周平.兴趣打造快乐的生物课堂[J].新课程:中学,2010(10):121-122.

[2] 吕恒娟.浅谈生物课堂轻松快乐氛围的营造[J].新课程学习:下,2012(10):127.

篇5:快乐数学快乐课堂(论文)

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庆城学区兰香小学 辛彦娟

快乐教学就是充满爱的教育,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在发展中求愉快,在愉快中求发展的教学方法。快乐教学的核心就是唤起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快乐教学的实质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乐学、乐练、乐创、乐说、乐动,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快乐,善于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充满爱的情感体验中快乐成长。

教师应给数学课堂插上快乐的翅膀,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在游戏中学数学、在生活中学数学,玩的快乐,学得扎实。

我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实施数学快乐教学,让课堂快乐,让学生在理解数学时享受数学内在美,让快乐的阳光普照校园,让学生尽情编制梦想。

一、故事感染教学法

趣味数学故事是数学宝库中一朵奇葩,把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数学教学中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凡是教材内容适合用童话故事串起来讲解的,教师应该千方百计的编成童话故事,把学生带入快乐的数学活动中去。

我在教学“走进花果山—1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我把学生形象的称呼为无所不能的孙悟空,引导孩子们到花果山 去游览,在美丽的花果山畅所欲言,把自己看到的美景都说出来,把看到的数学信息编成孙悟空在花果山发生的故事,引导学生一步步解答一共有几只鸟,几个桃子等问题,孩子在愉快的游览中学习了加法,理解了为什么用加法。

在教学“10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时,我编这样一个小故事,今天是狮子大王过生日,小白兔和小山羊约好一起去祝贺,他们一大早买好车票,小羊是23号,小兔是25号,可小猴司机让座号大的先上车,请想想谁先上车?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学生很快地学会了两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把新知识渗透到妙趣横生的故事情节中去,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知。

在教学“物体的认识”时,我采用机器人带我们到图形王国去旅游的故事做铺垫,让学生寻找不同礼物,让学生在愉快的旅游活动中满载而归。

在教学“2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讲述兔妈妈带孩子们到草地去做游戏,天黑了,整理队伍准备回家,兔妈妈前面有5个孩子,后面有8个孩子,妈妈数了数大吃一惊:“不好了,丢了一只兔子。”它仔细再数数,一只都不少。我问小朋友:“为什么14只兔子变成13只了呢?”同学们边笑边喊:“兔妈妈把自己忘了。”一题多编,能感染学生,生动的故事情节,丰富的情感,寓知识于故事中让学生终身难忘。

在教学“2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我绘声绘色的讲述: 在一个非常寒冷的冬天,几道算式躲在雪地里冻得发抖,它们期待同学们帮它们找到温暖的小房子,算式的得数刚好等于房子的门号,找错了就冻死在雪地了,孩子什么立刻找起来。每个孩子都是纯真的,让我们也把数学课纯真再纯真,充满兴趣,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乐起来。

在教学第几和几个时,我讲述猴子吃桃子的故事,一只猴子特别爱吃桃子,一直把桃子当饭吃,每顿都要吃9个桃子,桃子慢慢少了,猴子很心疼,他想到每次都是吃了第九个桃子才吃饱。所以猴子每次把桃子排序,只吃第九个桃子。结果猴子饥饿的两眼冒花,猴子错了哪里呢?同学们激烈的争论猴子犯的错。我随机启发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不能犯同样的错。

二、愉快游戏教学法

孩子爱听故事,更爱做游戏,游戏是学生的天堂。课堂就是游戏场所,在“学习质数和合数”时,我和学生做起游戏。让学号是质数和合数的同学都向老师问好,唯有1号没有起立。我微笑着幽默地说:“谁这么没有礼貌呀!”1号理直气壮的说:“我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同学们在笑声中弄明白不搞团结,没礼貌的“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在教学“分类”时,我请出6个同学做游戏,三男三女,三高三矮,三胖三瘦,三长发三短发让学生把他们进行分类,孩子们跃跃欲试,按男女、高矮、发型、衣服的颜色进行分 类,在活跃的气氛中孩子意味未尽地结束了愉快数学课。

在教学“数的组成与分解”时,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伴随着音乐做游戏,参加游戏的小朋友头戴数学动物头饰,5的朋友在哪里,请快出来,咱们都是好朋友,天天在一起。优美的旋律,相互找朋友,头饰上的数能组成需要分解的数就是好朋友,带着头饰的好朋友拉着圆圈,快乐地转呀、跳呀,学生在轻松自如的游戏中感受抽象的数学理念,其乐融融。我快乐着学生的快乐,与孩子们一起感受着数学课堂的灵性、活力、趣味。

在教“角的认识”时,我设计了一个摸礼物的游戏,准备了一个数学转盘当停到那个数字,就请这个学号的学生摸礼物,箱子有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扇形、五角形、圆等图形,只要摸到有角的图形就送给他作为礼物。

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我让学生在一分钟内展开拍球、跳皮筋,记成语、默写单词、背诗词等活动,既让学生体验了一分钟的长短,又感受到了时间的珍贵,懂得珍惜时间。

在学习“条形统计图”时。我和同学们一起玩“石头、剪刀、布”并画“正”字计分,然后制成统计图。

以游戏为主线,寓学于乐,将书本知识设计成一个个好玩的游戏。让学生通过送信游戏、投球游戏、摘苹果游戏、猜棒子等游戏,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学生乐在游戏中。

三、情境表演教学法

课堂不仅是孩子们的游戏乐园,也是他们尽情表演自己的舞台,自我作主的舞台,生成智慧和情感的发源地。在初步认识了角以后,我设计这样一个情境表演,今晚角的王国要召开联欢晚会,是角的都要来参加。可惜国王发现身边没有人能担当门卫,想请小朋友当门卫,是角的说请进,不是角的说请回。所有的小朋友都全身心地投入表演中,还自己配上动作,快乐无穷。练习本身是平淡的,但教师要尽力让练习充满快乐,让课堂充满活力,在表演中形成和谐的师生情。

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在课堂上模拟超市购物,准备了水果、毛巾、牙膏、香皂等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标上单价摆在教室里。让学生充当售货员和顾客,拿着学生专用人民币到我开的“超市”里购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了购物、找钱、兑换等知识,玩得不亦乐乎,情绪非常高涨。

在学习“从数1到10再倒数”时,我结合我国发射“神舟七号”运载火箭倒计时点火录像,我和学生跟着科学家一起倒计时,当火箭腾空的那一刹那,孩子欢呼雀跃!每个脸上都充满了自豪,同时感到数学可以做很多了不起的事情,学生在快乐中思考,通过点点滴滴诠释自己对数学的感悟。

四、实践操作教学法

脱离实践活动的数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 源头活水,失去了血肉灵魂,实践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从封闭的教学走向开放的社会化大课堂,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实现数学再创造。

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我创设一颗小星星从天上跑下来和同学们玩的情景引入新课,并编写角由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儿歌;在教学正方体、长方体、球、圆柱体时,让学生自制学具,通过摸、滚、搭等感知其特征,并利用七色板让学生发挥创意和想象,拼组成各种动物或物体,凡是能让学生用实物等具体操作的,一定要创造动手的机会。

在学习“圆锥体积”时,我让学生用圆锥装满黄沙倒入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中,从中得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的1/3,推导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从中总结出两者间的体积关系。

学习“克、千克的认识”时,让学生预先称出自己的体重,再让学生互相抱抱,感受有多重,从而理解“克和千克的进率”,这节课严肃中不乏轻松愉快,紧张中充满热情。

在“长方体体积”教学时,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土豆、铁块、石头,激发学生看谁最聪明,能最先测出它的体积。我讲述了阿基米德测量皇冠的故事,启发学生能不能用阿基米德的方法测出土豆、铁块、石头等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生茅塞顿开,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几次实验中总结出规律:上升了的水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让学生把7个苹果每盘放两个,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发现放3盘后还多出1个苹果,这时学生不知所措,我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学生总结出:一堆货物平均分,有时不能正好分完,就有了剩余,从而给学生建立了有余数除法的概念,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我出示了3个形状各异的三角形: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问学生:“这3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否相等?”同学们七嘴八舌的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形状不同,面积肯定不相等”,有的说:“我用数格子方法数了数,面积是相等的。”我启发学生看三角形的面积与各自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经过同学们动手测量、剪拼等办法证明这三个三角形虽形状不同,可底和高是相等的,所以面积也是相等的,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公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也不是容纳知识的容器,而是快乐的天使。他们有飞翔的翅膀,有敏锐的思维,有执着的追求,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有能力发现规律,所以教师一定不要将答案告诉这些天使们。

现在的学生需要活动,喜欢活动,更希望自己能够在学习中有权力去设计活动方案,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方式,能够自己控制活动过程。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学生 精神的一部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法设法让学生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我和同学们分吃月饼,有的吃了1/3,有的吃了2/6,有的吃了3/9,我请同学们猜猜那种分法吃的最多?同学们都说分3/9吃的最多。经过激烈的讨论,我们将这3块月饼放在一起比较大小,同学们才恍然大悟,原来1/

3、2/

6、3/9一样多。在高涨的情绪中,同学们进入了新课教学。

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指导学生用刀切萝卜,切下一刀建立面的概念,再切一刀,第一面和第二面相交建立棱的概念,这样切6次,形成长方体。学生在切的过程中认识了长方体的点、面、棱和特征。这个活动即贴近学生的生活,又获得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设计了观察,操作,想象,思考,交流等多种活动。首先我们运用了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观察欣赏民间剪纸、脸谱、雪花、建筑物等,直观认识轴对称现象,在经历折纸,剪一剪,猜一猜等操作活动,逐步感知轴对称现象的整体特征。为了进一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我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圈出轴对称图形,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

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人,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从中受 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的灵感,增加创造意向,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教学“什么是周长”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室里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用手摸一摸它的一周,并用尺子量一量物品的周长。话音刚落,同学们便在教室里热闹的测量起来,测量桌子、地砖、黑板、窗户等,整个活动大家都非常兴奋,沉静在快乐之中。

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只有通过数学活动才可能被激活,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把课堂知识的学习和社会体验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渠道多样化,学习方式生活化,用动手实践这把“钥匙”开启学生紧闭的心智,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让学生在动手实践操作中,对知识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丰满、鲜活起来。

故作为数学教师更深的功夫还在于对教材的把握和深层次的挖掘,在于用以情夺心的课堂语言将学生带入数学知识的王国,在于课堂上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融,在于能为学生营造和谐平等的思维空间,在于让快乐陪伴学生在数学的乐园健康快乐成长,享受快乐课堂,享受成长中快乐。

五、趣味儿歌教学法

儿童喜欢听故事、做游戏、表演、实践,也喜欢猜谜语唱儿歌,如果把数学知识编成谜语,儿歌既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和创造性。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美丽的图片,图文并茂的儿歌,传神的手势,巧妙的比喻,形象的电教手段,将数学知识精心设计成儿歌,向学生展示数学美,让学生感受数学美,欣赏数学美。

我在教学“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学生总是和加减法混淆,我困惑不已,通过编唱儿歌让学生发现了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这一规律,编唱儿歌:零是笨蛋,一无所有;零是炸弹,导火线一拉,与它相乘都变零,除以任何数都变零;零是界限分清正负,零是捣弹不做除数和分母;零是最小的偶数、自然数;零是淘气鬼,在我们的生中处处相随。一个数除几位数儿歌:先看被除数最高位,高位不够多一位,除到被除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不够商1就写0,商中头尾算数位,余数要比除数小,这样运算才算对。小数加减法儿歌:计算小数加减法,关键对齐小数点,用0补齐末位,便可进行加减。小数大小比较儿歌:小数大小比较很容易,先把他们都竖起,小数点,数位要对齐,然后再把他们比;首先比较最高位,最高位相同下位比;至到最后分高低,哪个高来哪个大;牢记在心不忘记。除法是小数的除法:除法是小数,移位要记住;移动小数点,使它变整数,除数移几位,被除数同样多,数位如不够,添0来补位。四则混合运算儿歌:通览全题定方案,细看是否能简便;从左到右脱 式算,先乘除来后加减;括号依次小中大,先算里面后外面;横式计算竖检验,一步一查是关键。解应用题儿歌:题目读几遍,从中找关键;先看求什么,再去找条件;合理列算式,仔细来计算;一题求多解,单位莫遗忘;结果要验算,最后写答案。四舍五入法儿歌:四舍五入方法好,近似数来有法找;取到哪位看下位,再同5字作比较;是5大5前进1,小于5的全舍掉;等号换成约等号,使人一看就明白。鸡兔同笼问题的解法:鸡有两只脚,兔有四只脚,先数头和身,再按鸡分脚。运算顺序歌诀:打竹板,连天,各位同学听我言。今天不把别的表,四则运算聊一聊,混合试题要计算,明确顺序是关键。同级运算最好办,从左到右依次算。两级运算都出现,先算乘除后加减。遇到括号怎么办?小括号里算在先,中括号里后边算,次序千万不能乱,每算一步都检验,又对又快喜心间。多位数读法歌:读数要从高位起,哪位是几就读几;每级末尾如有零,不必读出记心里;其他数位连续零,只读一个记仔细;万级末尾加读“万”,亿级末尾加读“亿”,读数规则永牢记。多位数写法歌:写数要从高位起,哪位是几就写几。哪一位上无单位,用“0”顶位要牢记。有关计划实际相比较应用题的顺口溜:计划实际比较应用题,仔细分析不用急。数量关系很重要,前后关系很微妙。先把关系写上面,解题思路它领先。计划实际在前面,上下对比一条线。具体数量要体现,不变数量是关键。按量 天数看的准,最后再把问题填。根据等式列方程,算术方法也简单。

六、竞赛激励教学法。

这是一种类似智力竞赛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把要讲授的内容编成竞赛题,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抢答计分或请同学当场点评,开展速算比赛、夺红旗比赛、摘红花、接力赛、背口诀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全力以赴、积极踊跃的参加。

我对学生进行多层面的奖励评价,组织学生定期评选出:发言最佳奖、思路最奇特奖、书写最认真奖、正确率最高奖、善于倾听奖、善于综合奖、善于协作奖、进步最快奖……这种多层面的奖励评价,可以大大拓宽表扬的范围,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可能,时时激励他们快乐学习,快乐竞争。

以成绩评价学生片面性强,未能发掘出学生的闪光点,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应给予肯定和表扬。冰心老人说过: “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所以我们没有权利让这些可爱的孩子不快乐。

课堂因学生而精彩。即使学生出现失误也要充分暴露出学生的思维过程,错误也闪烁着学生智慧的火花。有效利用错误巧妙点拨,让学生自己感悟错误所在,牢固树立知识体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陶西平指出:“在学习中学生没有问 题才是最大的问题”。

我认为快乐的课堂教学中应有疑问、猜想、惊讶、笑声、争论、联想和再创造。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现再创造”。通过趣味性、新颖性、好奇性、挑战性的竞赛,让学生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总结升华成一种再创造力。

篇6:快乐生物课堂

重庆市永川区第六中学校 刘茂发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投入的增强,学校教育设备设施越来越现代化,现代教育技术班班通的巧妙运用,“有意识地把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相整合,发挥信息技术在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方面的优势,打破了“一个黑板+一只粉笔”的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使我们的课堂模式充满了生机,初中新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字:班班通 有效整合 生物课堂教学 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然而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了当前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焦点,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领域中越来越多地采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学校计算机校园网络建设、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越来越为学校与教师所重视,尤其自从我校安装了班班通设备之后,信息技术更好地运用在了课堂教学中。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刺激了学生的思维,让孩子们在一节课当中有了多个兴奋点;还使教材和媒体之间优势互补;多媒体教学新颖活泼的形式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过程,它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体,生动直观,还能创设教材难以提供的情景,体现多媒体的综合效果,能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结构。由于班班通的教学手段参与生物教学,大大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运用“班班通”教育资源教学已成为农村教育一大亮点。如何巧妙地运用“班班通”教育资源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呢?在这里我谈一些个人体会。

一、运用“班班通”增强学生兴趣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作为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内在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某种事物的兴趣越浓厚,其学习时的注意力就越集中,致使其观察细致、记忆深刻,从而呈现最佳的学习状态。教学过程中只有积极地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才能使学生把课本的知识结构转化成学生头脑中的认识结构,同时促进智能的发展和基本素质的形成。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任何形象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形体动作及简单的挂图、模型或标本都难以将各种生物的鲜活形象和复杂的生态展现给学生。因此也就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生动地反映了自然界千姿万态、变化莫测的生物世界。中学生,特别是城市的中学生,和自然界的接触很少,对各种生物几乎是一无所知。因此,在课堂上很难让学生对一些生物及其生活环境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运用电教多媒体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录像等影视技术可以生动地向学生展现美妙的海洋世界、森林风貌、人体结构等。

例如在讲授《动物的防御行为》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影视片段“动物的伪装”给学生观看。通过这个影视片段,让学生犹如置身于自然环境中,感受到动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而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对这些小动物绝妙的伪装叹为观止,兴趣大增。这样创设教学情境,同时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能快速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发挥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从而达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探究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的内涵和区别,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争先恐后地发言,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大大提高,自然也就印象深刻了。

二、运用“班班通”突破重点、难点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

生物课程属于自然学科,要求我们抱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学习此课程,但是有许多的自然现象通过肉眼是无法观察到的,利用电教多媒体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在学习《绿色开花植物的受精作用》时,运用Flash课件,在观看前设问:“植物在受精之前有哪些生理活动和生物现象?”播放时,学生将会看到植物先要进行传粉,花粉落到雌蕊柱头上受到柱头分泌的粘液刺激而萌发产生花粉管,穿过子房一直到达胚珠的珠孔。此刻,我们停止播放,要学生举手回答刚才看到的生物现象和生理过程,回答完后,让学生设想花粉将进入到哪里,进入后会有什么现象出现。然后再开始放映播放课件,学生边看边对照自己的设想是否正确,从而初步了解被子植物特有的现象——双受精。此后,教师再运用挂图或塑料模型,边指导学生读图、观察,在讨论、讲解花粉的萌发过程的同时,提问花粉为何柱头上“钻孔”。众多花粉管,释放无数的精子,为什么只有两个精子与卵细胞和极核融合,通过问题的解答使学生进一步强化生物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具有适应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自觉观察的兴趣,进一步调节和强化头脑中真实的、立体的、渐变的现象,从而使学生在操作中领悟事物的演变过程、双受精这种绿色开花植物特有的现象及其原理。动态的演示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快速掌握相关知识,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运用“班班通”创设情境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点、进化方面等知识的学科。多媒体可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能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例如在学习《根对无机盐的吸收》这一节时,首先在屏幕上分别演示正常的植株,缺乏各种不同无机盐的植株的彩色图片,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将学生引入学习的情景。然后教师在多媒体计算机上偿试“种”一株“植物”,可以根据学生的想法选取不同的“肥料”,用鼠标加在“植物”上,经过多次偿试,师生一起种出了一株“健壮的植物”,同时也得到了无机盐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的知识。这样课堂既生动有趣,又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运用“班班通”发展思维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诱思情境,展示相关知识背景,引导学生独立地探索和发现、相互讨论和研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经过长期潜移默化,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认知水平总是由低到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总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因此,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培养其探究意识和创造性思维。例如讲解细胞结构时,细胞本身已很微小,要让学生搞清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就比较困难,特别是细胞膜如何控制物质出入细胞的问题,学生往往更加难以理解。如果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动态模拟,创设教学情境,诱导学生观察思考,相互讨论,共同探究规律,可以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物质出入细胞是一个微观的动态的过程,首先说明分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的运动趋势。然后说明物质出入细胞膜的两种方式:被动转运需要载体,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内;而主动转运则是一个

逆浓度梯度过程,不仅需要载体,还需消耗能量。载体将运载的物质送到细胞膜的另一侧。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教师因势利导,归纳出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并努力引导学生想象微观世界的结构和运动,但全班绝大多数同学表现出一种茫然的表情,教师滔滔不决地讲授,学生默默地听着,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机。在课堂回答和课后练习中,同样反映出教学效率低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课。经过考试评价,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确实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五、运用“班班通”增加课堂信息量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

多媒体课堂的知识容量可以达到传统课堂的两倍,也就是说一节多媒体课可以上传统教学两节课的内容。传统的备课,资料主要来自课本、参考书、图片等,信息非常有限,而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而多媒体教学的备课,教师将可以通过电脑从网络中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更加灵活。例如用多媒体进行单元复习教学,就因它容量大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由于课堂教学与课外延伸的关系, 利用多媒体教学要在课内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知识向课外拓展,把问题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创新的能力。这样,多媒体课件大大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更多地掌握知识以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

总之在教学中,利用电教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各种教学媒体信息融合,创作出图文并茂、声像兼备的教学等 “班班通” 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图形、图像或动画的形式将教学过程中许多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具体化和易于理解,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为教师提供形象、直观、生动的表达工具,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参考文献

1、余文森,郑金洲主编.课堂教学改革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6.2、周稽裘,教育现代化: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描述 [M], 教育科学出版2009.1-10;

3、焦瑶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问题与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2004,12;

4、郑芳,教育信息化及其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实施.信息技术教育,2006,(4);

5、潘云泽,王以宁,信息化进程中教育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

6、赵阳, 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兴趣培养[J].科学教育研究(读写算)2011(36):89-89

7、高鸿杰,张花艳.利用农村优质生物资源构建生物有效教学尝试[J].教育模式研究, 2011,(37):113;

8、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57;

篇7:初中生物高效课堂

柳树0中学郑继锋

通过对高效课堂有关内容的学习,我懂得了,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在生物课上我们不仅要好好讲课,更要注重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生物课堂的发展是迅速,复杂多样的。不过,我认为,无论生物教学被注入什么样的新精神,有一点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生物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从高效课堂的理论中我有以下的体会:

一、教学目标把握要准确。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研读《标准》,严格按照《标准》的要求对照执行。教学目标的定位。就跟打篮球一样,篮筐太高了学生再怎么努力也投不进,自然就丧失了信心;而篮筐太低了,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灌进篮筐,当然也就没有战胜困难的喜悦。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这三个方面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否则就会导致生物课程性质定位的偏差,造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分离。教学目标的制定还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要保证课堂上80%以上的学生掌握80%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对于优等生我们可以在课外延伸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练习;而对于那些后进生,我们也可以为他们制定一些浅层次的要求,让他们循序渐进。

二、教学环节设计要合理

就生物课来说,教学环节的设计基本采用“四步导读”的模式。第一步,在老师诱导下学生初读教材内容,让学生学会自学。第二步,在老师引导下学生深度领悟教材内容,让学生理解能学会的知识。第三步,在老师指导下学生提出疑问,学生回答老师纠正。第四步,在老师辅导下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学会运用教材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生物实践活动始终处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一切启发引导都是为训练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实践提供服务。老师的“导”与学生的“读”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生生间、师生及教材之间的双向多边的互动反馈。“四步导读”模式符合《标准》提出的教学理念,这样的流程的设计是合理的。

当然,对于不同类型的课文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予以适当调整或删减,形成灵活的教学风格,但其核心理念是不变的。

三、课堂教学提问要精当

篇8:贴近生活构建快乐生物课堂

一、课堂内外有机地结合

学校教学活动的主体就是课堂教学, 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课内合理地渗透一些社会生活中的生物学, 并使其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这样既能巩固课内知识, 同时又能及时拓展课外知识, 使课内、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会感觉轻松, 还会觉得所学的知识更丰富, 实用性更强。例如, 在“遗传与变异”的教学中, 先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 这些图片不仅形似, 而且神似, 然后启发和引导学生举出身边常见的关于遗传现象的例子。教师用语言进行提示, 使学生能用俗语总结出生命具有遗传的现象, 如:“龙生龙, 凤生凤, 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从而使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理解和说出遗传的概念。这样通过紧密结合教材基础知识的应用性知识的补充、讨论与交流, 培养学生联系生活中生物问题的意识, 并能运用生物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二、渗透社会热点话题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渗透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各种情景素材, 如生物发展史, 日常生活中的环境问题, 科学研究的新动向等。这样可以强化学生认为生物学与生活有关、对生活有用的意识,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生活中提高了粮食产量, 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人类低碳生活的行动”, 这既是一个自然科学问题, 也是一个“人文意识”问题, 围绕“人类的活动破坏了环境”开展探究, 指导学生查阅资料, 访问网站, 获得知识, 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在学习生物技术这部分内容时, 可以结合社会生活, 讨论克隆技术的可行性, 转基因产品的利弊, 以及生物技术应用在战争上的危害性。这样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一些社会热点话题, 不但使得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到所学知识特别富有时代感, 具有实用价值, 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未来的人文关怀的意识, 并能够将自然科学融入到整个人类文化的背景中思考和揣摩。

三、直观教学与实验法

观察、实验、调查是生物学科基本的研究方法, 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手段。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 积极创造有利的条件, 做好演示实验, 并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我们在学习《绿色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一节时,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 让学生观察比较韭菜与韭黄的颜色, 分析韭菜与韭黄不同的生活环境, 再比较葱的地上和地下部分。然后针对以上的观察提出问题: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颜色?通过观察和提问, 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等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课的兴趣, 激发了学生探索生物学奥秘的欲望。

在学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这部分内容时, 很多任务需要在课前完成。首先要准备好一盆健壮的天竺葵植物, 要求学生课前自己动手剪出两片黑纸片, 形状由自己决定, 有的同学剪成五角星形, 有的同学剪成圆形, 还有的同学剪成自己的名字……接下来暗处理、部分遮光、照光、酒精脱色、清洗、滴加碘液、这时有部分同学看到没有遮光部分的叶片变成蓝色, 遮光部分没有变蓝 (出现一个明显的黄白色形状) 。看到这一现象, 大家都非常兴奋, 很快能够自己总结出结论:叶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 没有见光部分不能产生淀粉。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自动手实验, 仔细观察、以及认真分析, 不但掌握了知识, 而且印象深刻。

四、解决生产实践问题

教师要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 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到处要用到生物知识,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去。例如, 学习完植物的光合作用后, 要求学生说明农民在种植庄稼时为什么要合理密植, 在冬天时为什么要把蔬菜种在塑料大棚里, 新疆的哈密瓜为什么特别甜……在学习完呼吸作用后, 要求学生说出为什么把手伸进粮食堆里会有热的感觉, 蔬菜和水果放在冰箱里为什么能保鲜, 为什么冬天的时候要把红薯放在地窖里, 种子在收藏之前为什么要晒干……利用茎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分析:在树上绑绳子晒衣服, 造成树木死亡的道理, 加强对树木的保护;学了微生物之后解释一下为什么衣服会发霉, 食物会腐烂。只要我们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只要我们能够找到学生最熟悉的生活, 并走进他们的生活, 他们就能自己主动获取知识, 并且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咨询有限公司员工手册下一篇:有关八年级英语复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