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教学随笔

2022-07-16

第一篇:生物课堂教学随笔

生物教学随笔

生物教研随笔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我们将要接受的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如何使自己尽快地融入到新课程改革中,如何尽快地适应新的课程改革,这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发展问题,还是关系到课程改革成败与否的问题。因此,针对我国教师素质的整体现状,我认为至少以下问题是迫在眉睫的。

课程观的更新: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课程常常被简化为学科,或理解为教科书,进而被简化为知识,因此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尽管关于课程的概念至今没有达成能够得到人们公认的普遍性的科学定义,但本次课程改革已经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包括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新课程的现实性、开放性、科学性,促使教师形成了新的课程意识,即教师可以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地挖掘、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教学中再也不以书本为本,而是注重书本知识向生活的回归,向学生经验的回归。教学不只忠实地实施进行计划、教案的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将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的过程。新课程观改变了教师仅把课程当作教科书或科目的观念,提出了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消极的解释者和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开发者。

学生观的更新:

怎样看待学生,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一个大写的“人”确立起来!它意味着新的基础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这一教育观具体集中体现于:一切以学生为本的学生本位意识;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的学生主体意识和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的学生个性意识。这一“学生意识”应当成为教师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

教学观的更新:

课程观制约教学观,新的课程观必然引起教学观的改变。在传统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形成了强烈的本位意识,既以教为中心,又是以教为基础。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丧失了,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遏制学的“力量”。

新课程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是对教学关系的科学回归。在新课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完成教师由“教书匠”到“教育家”转变的必由之路。

由于教师的教学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最能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也就最容易选择和确定有意义和课题进行研究,使研究的成果直接作用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能立即产生效果,同时,又能推动课程改革取得进一步的成功。

教师要学会反思,这对一个教师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提高科研能力的基础。反思,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的考察,立足于对自己教学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的回顾、诊断、自我监控和自我调适,达到对不良行为、方法和策略的优化和改善,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并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从而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教育要求。新课改使每位教师面临着诸多新问题。采用反思型的教研方式,能够发现这些新问题,认识它们的意义,对日常工作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习惯,不断反思并改革自己的工作,以形成理性认识,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增强科研意识,补充科研知识,提高科研能力。如何反思呢?①提倡教师写反思日记。在一天教学工作结束后,教师应把一天教学中发生的有价值的教学案例及时记载下来,并作必要的分析整理。②观察分析,要重视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专家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合作,对话,要进行相互沟通交流,找出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等。③职业发展。围绕教学中发生的教学疑难问题进行集中研讨,最后形成的解决办法为所有参加的教师及其所在学校分享。④行动研究,教师根据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的措施。在改善教学实践中有重要作用,而且有助于在整个学校教师中间形成一种调查研究的氛围。

教师要善于将反思的结果形成科研成果。这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分析和研究的过程,具体的科研成果主要包括文本性成果,和非文本性成果。文本性成果就是通过理性分析后形成的书面的文字等,非文本性主要表现为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专业素质的提高等。

第二篇:初中生物教学随笔

进入二十一世纪,教育的改革正在逐渐深入,而教学方法的改变正是常规教学中最活跃的成份,由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转变,由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由积累性向创新性教学的转变,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下面结合自己的体会我谈一谈对生物教学方法的意见。在教学内容上的开放,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教学内容就是教材内容,强调教师的教学要“因材施教”,不要“脱离教材”“超越教材”,只有不断地“钻研教材”,才能有新的体会,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这样的教学密决,必然导致学生钻营学习技巧,不从根本上理解教材,体会教材,全面掌握教材的实质。最终只会导致学生对新的全面的知识的自然而然的抵触情绪,也就很难培养学生开放性学习方法和教师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材,应当有开放的教学内容,以适应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教学内容突破教材的限制向教材以外的方面适当拓宽是十分必要的。教学内容向教材以外拓宽的方面主要有:

1、在知识点上拓宽。教师要根据教学上的一些知识点,适当补充一些生物资料,以丰富课堂教学。比如说教参上的,课外读物上的,生物杂志上的。

2、在最新生物科技上拓宽。生物科技是新世纪最活跃最有发展前前途的前沿科学。教师在日常的开放性教学中要不断适时引入充分体现本学科时代性的最新生物科学发展成就,如我国科学家绘制完成的水稻基因组图谱、克隆羊克隆牛等生物克隆技术、转基因工程,网上治病等,教师应当向学生介绍生物科技的最新发展动向。

第三篇:一年级数学教学随笔教学随笔

新桥小学:范绍菊

第一次走进一年级教室,一双双天真无邪的眼睛看着你,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被吸引,但是课堂上的一个个让老师苦笑不得的场景也是让我们始料未及的。任你的嗓门有多大,任你的眼神有多犀利,过不了三分钟他们就照旧,气歪了也不理你。和孩子们在一起生活了一个月,蓦然回首,发现我也收获了许多......

一、儿歌促学,培养课堂常规好习惯。

后来,我开始思考怎样才能把握好一年级的课堂纪律,通过向其他老师讨教经验以及多次试验,我发现儿歌特别适用我们这种大容量的班级。例如:课前迅速使学生安静坐好组织教学的一问一答式口令: 师:一二三。生:请坐好。

师:请你跟我坐坐好。生:我就跟你坐坐好

师:请你跟我来写字。生:我就跟你来写字师:小眼睛。生:看黑板。 师:小耳朵。生:仔细听。我的课前准备操:点点头,伸伸腰,我们来做课前准备操,动动手,动动脚,开动脑筋勤思考。你一言,我一语,这样发言可不好。耳要聪,目要明,文明守纪我最行,棒!棒!棒!我真棒!争做班级的好学生!

其次,我觉得一年级的孩子一定要舍得表扬。同样是有同学不遵守纪律,如果我用表扬表现好的同学来引起他注意,比用批评他的方法要有效得多。此外我还准备了很多小红花,小星星,糖果等,用来奖给表现好的学生,以激励他们好好学习。不论是纪律方面,还是发言方面,哪个同学表现得好就给他所在的这一组加一颗星,如果哪个同学不遵守纪律就给他这组打个叉,下课后,一个叉抵一颗星,看哪组的星最多,这组就是胜利者。我会在黑板上画一个礼物送给他们或者给他们一些小奖励,这样一来,他们会觉得非常光荣,学习的积极性当然也会有所提高。上课纪律好多了,我又上得轻松,教学效果自然就好很多。

二、创设情景,创造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

我认为要想学生学得好,首先要让他们喜欢学。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是要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入手。但兴趣不是天生的,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老师的引导或家长的配合培养出来的。六七岁的孩子,刚走进学校开始学习文化知识,还沉浸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脑袋里总喜欢想象着小动物们的活动。他们很爱听大人给他们讲一些小动物的故事。每次上新课,根据教材的内容,自编一段故事,从讲故事开头,创设一种情景,再进行一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来导入新课。我们两个班每班都要六十多个学生,单靠教师控制课堂纪律,教学秩序很难。但一说到讲故事,教室立刻安静下来,个个竖着耳朵听讲。故事讲完了,孩子们还沉浸在故事里,动脑筋为故事里面的小动物想办法解决困难,解答问题。小故事营造出了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例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时,编了一段这样的小故事:今天是小松鼠的生日,小牛和小山羊约好,一起到森林里给小松鼠庆祝生日。它们一大早就来到车站,买好车票。小牛的座位号是8,小山羊的座位号是9。过了一会儿,小猴开着中巴车来了。小猴想考小牛和小山羊,给它们说,谁的座位号数大谁就先上车。小牛和小山羊都还没有学过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你看看我,我看你,不知道怎么办。他们想回去问问小狗,可时间又来不及了。小朋友,你们能帮帮小牛和小山羊吗?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谁都想帮助小牛和小山羊。教师及时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地学会了两个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三、以游戏为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数学。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最喜欢玩游戏。在课堂教学的后半段,适当运用游戏和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特点,能防止课堂教学后期容易产生的精神分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游戏可以使学生动手、动口、动脑,锻炼他们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让孩子们在游戏和活动创设的环境中,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在教学中我采取“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教师可以先告诉学生手里拿的是什么,一共有几个?左手有几个,让学生猜猜右手有几个,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在“猜”中掌握了7的组成,加深了对数的认识,为学习得数是7的加法做好铺垫。

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老师不一定是什么都知道的,但一定要知道怎样去引导、诱导和劝导孩子。”一年级的孩子是天真的,是可塑的,而我们正肩负着启蒙的重任,是一种幸福更是一种责任,为孩子们加油,也为自己加油!

第四篇:[中考语文]初中语文教学随笔教学随笔

初中语文教学随笔教学随笔

在深入学习和逐步推广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我们初中语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从事语文教学已有多年,虽未有大作问世,但对教育教学形式和改革也算感慨良多了。下面就其谈一些拙见。与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勉。

新课程理念无疑是我们现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遵循的一条法则。一股“综合性学习”之风便也随之而起,于是,我们开始引导学生研究历史,研究物理、生物,研究环保,,创作美术作品……语文教师成了杂家,变得前所未有的“能干”,语文课也变得前所未有的“异彩纷呈”。 20世纪80年代,一些名师以“大语文”主张和实践来自觉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使语文教学界逐渐趋向这样的共识: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是一种语文学习,但是反过来做就完全错误了。语文学习从言语学习内容上来说从来就是综合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言语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复杂,具体表现为一方面越来越分化,另一方面越来越综合。有些时候,我们怀疑课堂上、尤其公开课上的语文教师还是不是语文教师,上的还是不是语文课。你看,在课堂上要解决生态保护、物种繁衍;要研究建筑与政治历史的关系……尤其在仔细研读“新课标”后,发现在整个新课标中,关于综合性学习是耗笔墨最多的,于是才有了凡公开课必以活动课,尤其是综合活动课为多,唯恐无从体现“新课标”之“新”;于是才有了要求学生规划一座大城市、画出一套熊猫邮票的试题;于是才有了利用多媒体技术令人眼花瞭乱的走马观花的“热闹”课堂。语文课前所未有的包罗万象,大有一统天下之势。那么语文课与其它课的分界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觉得不管选文有多丰富,学科间如何渗透,还是要重提“听说读写的训练”,“字词句篇的学习”,这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是语文课的灵魂!品酒师与饮酒者的差异就在于一个“品”字,语文课应是对语言文字、人文情感的领悟剖析,这是综合性学习所代替不了的,效仿的结果只是无功而返。

一部新教材的诞生总是伴随着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产生的。放眼望去各种新课程培训班、各种新课程研究论文在肯定新课程标准的同时,对以往的教学观念、教学传统几乎全盘否定。那么传统的教学观念就真的一无是处了吗?“语逻修文”曾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面,现在新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明确指出“语法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如果抛开理念意义上的国家教育目的不论,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我们就会发现基础教育长期以来一直遵守着一个不成文的规则:那就是以考的内容为标准学为考服务。那么现在“新课标”的建议在实际教学中意味着什么就不言而喻了。

《语言学与语文教育》指出:“英语语法逐步的强化,汉语语法逐步淡化,致使不少理工科大学生用英语语法来分析汉语复杂语句,而不能用汉语语法来分析母语。”这种现象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还将更为严重和恶化。目前由于中考不考因而教师也不教语法,学生便无从知道“短语”、“句子成份”、“句子主干”、“复句类型”,这不但不能以语法思维习惯来感受母语,而且使英语语法教学也无法顺利地贯通下去。其实一个学生如果不进行专门系统的语法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仅仅靠涵咏品味、整体感悟,那无论是对当前还是未来的学习绝对是不利的。

语感是对语言内容和形式的领悟,语句数量,内容无限而形式有限,所以可以从形式入手,教给学生语法知识,让学生通过掌握语法规则、培养语法思维习惯去培养语感。此外,系统的语法知识还可以指导学生自觉地修正自己的书面用语,减少语病,不仅做到词能达意,更能做到词能传神。

新课标的实施和推广中伴生了一种新的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这种理念的理想性固然不错,游泳池边教不出游泳健儿,问题是怎样的课堂才算是还给了学生,自主到什么程度才算“自主”,而且自主学习的结果是教师被要求“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课堂上有一位同学说他最喜欢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因为“那是作者喝醉了酒写的”。面对这样的“独特感悟”,乐耶?忧耶?怕只能无言也!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在阅读过程中,只有在阅读对象和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产生意义建构时,才能形成阅读者的个人意义,这也正是产生认同和共鸣的基本前提。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一个不懂得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人是无法品味出语文学习的乐趣的。但问题是学生现在所面临的教材,其生活内容常常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帮助学生建构课文与生活的“桥梁”,使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联系,这是让学生走进课文,感受生活的关键所在。这个“桥梁”非语文教师莫属。

现在说到“自主性学习”,教师便不敢“多言”,唯恐遵循“陈陈相因”的老路。其实与学生生活相重叠的选文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疑、自己解答,或者组成学习小组进行互助学习,然而对那些与他们的生活有距离的课文还是应该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三颗枸杞豆》这样描写太阳:“这时,太阳快要西沉。透过林隙,我看见它像一个红色的车轮,就要滚进西边的山沟里去了。”对这个句子的理解如果依赖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完成,那是事倍功半的。因此把语言放在特定的语境和课文背景中去解读,必须要教师“扶上马送一程”。

“新课标”还主张教师的角色定位应是“师生平等对话的首席”。在语文课堂学习中,我们认为应缓提“首席”,因为抱着电视,看卡通长大的初中学生的生活平台实在太单调、太狭窄了,如果就让他们在这样的平台上自主学习,初中的学制起马应再延长一至两年。我认为语文学习方面的“自主学习”有赖于学识的储备、生活的积累、阅历的增长,它的合适学龄段起马要到高中阶段。真正有效的教学既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也不是学习者瞎子摸象,原地打转,而是要在教师桥梁作用的引导下建构学习者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学习者自己的见解和真正意义上的相得益彰。

第五篇:课堂教学随笔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随笔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教材的开放性表现在教材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要课内外结合,要学用结合。作为教师要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而应做教材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把“有效”看到更远些,即应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远效性”,我们不能急功近利的单纯地从一节课的课堂气氛、课堂密度、课堂容量等方面去评价教师或学生的课堂表现,更应关注学生在有了这节课的经历之后,所形成的成长走向。我在教学《风筝》一课时,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告诉学生:老师和他们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讲台并不是老师专有的阵地,老师会常常把讲台让给学生,让他们也神采飞扬地站在这里施展自己的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我对学生提出几个“允许”:允许学生与老师争论,允许保留不同于老师的观点,允许随时质疑老师的讲述。在把新课改的理念渗透给学生的基础上开始上新课,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有时会超越老师的设想,这是教学相长的好机会,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中汲取营养,用于再教学时启迪学生的思维。

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从学生的回来看,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必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本课我和学生在探讨上进行得比较成功。

通过几节课和同学们一起用新课程崭新的理念上课,我觉得新理念已经在慢慢地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去了,这是值得欣慰的。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然后发现不足,加以改进。所以,我相信,认真进行课堂教学,并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我会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博湖县第三小学范晓阳2013年10月22日

上一篇:税务优化营商环境下一篇:水污染治理与控制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