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教学论文

2022-04-15

摘要:高中生物是培养学生生命意识和实验能力的一门较为重要的学科,高中生物教师要不断的就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出来与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本文将从推进学科融合、构建双师模式、打造翻转课堂等三个主要方面入手,就如何创新高中生物课堂教法使用,如何提升生物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进行探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生物课堂教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物课堂教学论文 篇1:

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四)基于关注现实生活与社会的生物课堂教学

生物学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诸如热点的新闻、医疗健康、个人生活、当地资源、环境保护等,都含有与每个人切身利益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理念。基于这一理念,课程标准在必修模块内容的选择上,注重反映科学知识的新进展与实际应用,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有关知识分析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在选修课三个模块的确定上直接指向了生物科学与技术的实践与应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科学与技术,以及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但是,课程标准的理念以及教材编写的意图,最终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来实现,落实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不仅是教材编写者的任务,也是生物教师的责任。

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

教学案例1:“癌症的预防、诊断与治疗”教学片段

师: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由于癌症的早期发现比较困难,而晚期的治疗还缺少有效的手段,所以癌症的预防就显得格外重要。根据癌变的原理,你觉得预防癌症应该从哪儿入手呢?

生:癌细胞的形成原因是原癌基因及抑癌基因发生了突变,因此预防就应该从避免原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的突变入手,也就是应该远离致癌的因子。

师:分析得有道理。那你认为你及家人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做法会增加患癌症的机会?哪些做法有利于防癌?在我们的生活中应该怎样远离致癌因子呢?请同学们先作讨论,然后再进行交流。

(讨论、交流)

师:通过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如何预防癌症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要预防癌症,需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人类在与癌症的长期斗争中,不仅提高了对预防癌症的认识,在癌症的诊断与治疗上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根据你已有的知识,设想如果你是一个医生,你觉得要判断细胞是否发生了癌变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与诊断?

(学生讨论)

生1:我认为可以对怀疑属于癌细胞的细胞成分和结构进行分析,因为癌细胞成分和结构会发生改变,这是癌细胞的特点。

师:分析得非常好。根据癌细胞的特点,目前医药上常采用病理切片的显微观察、CT、核磁共振等方法。

生2:癌细胞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因此如果我们能够诊断细胞的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是否发生了突变,就可对癌细胞作出判断。

师:很有道理!癌基因检测是早期诊断癌症的一种重要方法。刚才我们分析的是细胞是否发生癌变的判断,如果你是一个医生,要对癌症的患者进行治疗,根据你掌握的知识,你觉得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考虑呢?

(学生讨论)

生2:我知道癌症的治疗方法有手术切除、化疗与放疗。

师:你说的三种方法是目前治疗癌症最常用的方法。手术切除的作用好理解,化疗与放疗是怎么回事?

生3:化疗是用化学物质杀死癌细胞,放疗是用放射线杀死癌细胞。

师:除了考虑杀死细胞外,还有别的思路吗?

生4:还可以抑制癌细胞的分裂,癌细胞的危害在于它能无限地增殖。如果通过药物抑制癌细胞的增殖也就起到了治疗的作用。

师:非常好的想法。抑制细胞的分裂可以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呢?

生5:可以通过抑制癌细胞DNA的复制或相关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

师:如果抑制了癌细胞的DNA复制,那么癌细胞就停留在了细胞分裂的哪个时期?

生5:间期。

师:如果抑制了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那就使细胞分裂停留在了什么时期?

生6:分裂期。

师:可我们知道,进行化疗的时候常常会有副作用,为什么化疗会有副作用呢?

生7:那是因为药物不仅作用于癌细胞,也会作用于正常的细胞。

师:如果能让药物只针对癌细胞起作用而不影响正常的细胞那多好啊,就像导弹一样能定向识别找到目标。目前,这种药物已用于癌症的治疗,人们形象地叫它生物导弹。如果你是相关的研究人员,你觉得研制这种生物导弹需要解决哪些技术问题呢?

(学生讨论)

生8:需要解决如何识别癌细胞的问题。

生9:需要解决把药物送到癌细胞并且作用于细胞的问题。

……

师:大家的分析都很有道理。用于治疗癌症的生物导弹能够识别与追踪癌细胞,药物被包裹着送到癌细胞,通过与癌细胞的融合或被癌细胞吞入而发挥作用。你们认为可以找哪种物质来识别癌细胞?包裹药物的结构又是利用哪种物质来构成的呢?

生10:识别癌细胞的物质可利用抗体,因为抗体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

生11:包裹药物结构可利用磷脂,我们在学习生物膜系统时学到过,利用磷脂制成的小球体,可以包裹着药物,运输到患病的部位,通过小球膜与细胞膜的融合,将药物送入细胞。

师:分析得非常好。刚才我们分析的这些治疗方法都是针对杀死癌细胞的,如果我们拓展一下思路,看还有没有从其他方面进行考虑的呢?

生12:癌变的本质是基因发生了突变,那么我想还可以考虑针对基因进行癌症的治疗。

师:从基因着手,这就是所谓的基因治疗。

生13:我觉得还可以通过提高免疫力的方法来治疗,如果癌细胞能够被免疫细胞或物质有效地杀死,那也就达到了治疗的目的。

师:这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

癌症尽管多发于中老年人,但青少年也有得癌症的风险,更重要的是青少年将来也必然要走向中老年,青少年时养成的生活习惯与方式直接影响到他们现在与未来的健康。而且对青年学生来说,他们不仅需要关注自身的健康,也应该关注他人、关注家庭及其他社会成员的健康,因此癌症的预防与每个人都是相关的。

癌症的诊断与治疗尽管与学生现在的生活似乎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学生未来的职业还未确定,他们中很可能会有一部分人将会从事与医药卫生相关的工作,也有可能正是因为教师的教学引导使学生将立志于从事与人类健康相关的研究与工作。因此,在本教学案例中,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讨论癌症的预防,同时也没有忽略让学生分析癌症的诊断与治疗的方法及前景。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需要让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将学生的视角引申到现实的以及未来的生活世界,在这种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为现实生活服务,为社会的发展进步服务,这不仅是理解与应用知识的需要,更是对科学价值的追求。

二、要联系社会,关注社会

教学案例2:“生态环境的保护”的教学设计

1.预先布置资料搜集、调查等任务(可结合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展)

第1组:搜集资料,以及调查分析近百年来全球人口以及中国人口、北京市人口增长的特点与规律。

第2组:搜集资料,比较分析我国与世界主要国家生态环境现状与特点。

第3组:搜集资料,分析人类的生产活动给环境带来的影响。

第4组:调查北京市或某区(县)固体生活垃圾的数量及处理方法。

第5组:调查北京市河流、湖泊水质以及空气质量的现状及近几年来的变化,分析这种现状与变化的相关因素。

第6组:以“保护人类的共同家园——地球”为题,搜集资料,分析人类的行动措施,论述我们应该采取的行动策略。

提示学生:

(1)搜集的资料要有代表性,能突出重点。对资料的取舍一方面要考虑到我们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另一方面也应该充分考虑到人类为保护环境所采取的措施与行动。

(2)各小组成员必须有分工、有合作。要制作好PPT,确定上课发言的代表。每组发言时间控制在8分钟左右。

2.课堂交流(两节课连上)

6个小组分别就各自的课题作分析与说明。每组介绍完成后,其他同学可就报告的观点与内容提出质疑。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作总结与归纳。

3.活动:角色模拟

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往往存在一定的矛盾与冲突,不同的利益者对保护与利用也会持不同的看法。比如面对一片森林,当地行政长官、开发商、当地居民、环保主义者等都会持不同的意见。如果你是下面角色中的一员,请你发表对这片森林开发利用的意见与建议,并陈述你的理由。

角色——

行政官员:市长等政府领导;

当地居民:从事农、林、牧、渔等业的当地居民;

专业人员:科学家、技术员;

经营者:商人、企业主;

执法者:司法人员、护卫人员;

保护主义者:保护协会成员;

教育工作者:教育机构工作者、教师;

学生:大中小学学生。

课堂要联系社会、关注社会。“生态环境的保护”这部分内容,如果仅从知识的角度来看,课标的要求并不高,而且也不难理解,即使教师不讲,学生看书也都容易明白。但在本教学设计的第1个环节中安排的资料搜集与调查,需要学生走进社会,去图书馆、环保、环卫、社区等部门查找资料与进行调查。第3个环节则是对现实社会的一个模拟,让学生从某个社会成员的角度去思考与解决问题。这样的处理,一方面可以加深对课程学习内容的理解,拓展课程学习的内容,打开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社会与生活的理解与感悟,体会到生物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懂得生物的真正价值,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要了解科学的发展,关注科技的发展水平

教学案例3:“人类遗传病”教学设计片段

师: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致病基因不断地发现,诊断的办法也在不断改进。同学们知道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奖者是因为他们在哪方面取得的突出研究成果而获奖的吗?

生1:我从电视中看到了,好像是叫“基因靶向技术”。

师:对。2007年10月8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斯德哥尔摩揭晓,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奇和奥利弗·史密斯、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因为在“基因靶向技术”方面的突破性成就而获得了这一殊荣。这一技术对于发现和寻找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以及遗传病的治疗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展示资料)

50多年前,美国科学家约舒亚·莱德伯格发现了基因的“同源重组”现象(因为这个发现其获得了195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大多数高等生物的细胞内含有两套染色体,一套来自父亲,一套来自母亲。这两套遗传系统绝大部分都是一样的,只在少数几个地方有所不同。莱德伯格发现,来自父亲的某段染色体会和来自母亲的对应片段发生互换,这就是所谓“同源重组”。

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犹他大学的马里奥·卡佩奇博士突发奇想,觉得“同源重组”可以作为工具,对染色体上的基因加以改造。具体做法是先用靶细胞的某段DNA作为模板,在实验室里制作一段“同源”的DNA,然后把它导入细胞,诱导细胞的染色体和这段DNA发生“同源重组”。这样一来,外来的DNA就可以准确地整合进细胞的染色体内,代替原来那段基因。几乎与此同时,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的奥利弗·史密斯博士也在进行类似实验。

师:根据这段资料,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家想利用同源重组,用外源的DNA片段来替换细胞中原有的DNA片段。这种替换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呢?

(学生讨论)

生2:我想,利用这种替换,就可以用正常的DNA片段来替换异常的DNA片段。这样就可以用来治疗某些遗传病。

师:这是一个非常合理的想法吧?史密斯当时的研究目标就是想利用这种方法治疗遗传病。有些遗传性血液病的病因是血红细胞基因变异,史密斯设想利用“同源重组”把正确基因导入到骨髓造血干细胞中,修改其错误。如果成功,病人就能依靠被修复的造血细胞生产健康的血红细胞,病就可以治好了。还有科学家设想,在合成“同源”DNA时做点手脚,改变某个关键的顺序,被修改后DNA仍然可以和细胞发生“同源重组”,但整合进细胞中的外源DNA却是坏的,无法正常工作。这样一来,这个基因就被人为地“敲除”了。科学家经过大量试验,证明这个方法是可行的,人工引入的DNA片段确实可以和细胞原有的染色体发生“同源重组”。

师:用一个坏的无法正常工作的外源DNA来替换细胞中原有的基因,这样做有什么价值呢?

(学生讨论)

生3:这样可以知道被替换的基因有什么功能。替换后如果某一性状不再表现或者表现出某种异常,那说明这种变化与被替换的基因是相关的。

师:分析得非常好。科学家先通过基因重组的办法,对小鼠胚胎干细胞进行基因修饰——将胚胎干细胞中的靶向基因改掉,然后将“修饰”后的胚胎干细胞植入小鼠的早期胚胎,生成嵌合体小鼠。这种小鼠长大后,体内部分细胞内存在被修饰过的DNA片段,而一些可疑基因已经被“敲”掉了。如果“敲掉”小鼠生殖细胞里的目标基因,则出生后的小鼠体内所有的细胞都是被“修饰”过的。

师:1989年,科学家们培育出了首只“基因敲除”小鼠,他们通过多次“敲”,在小鼠体内发现了导致莱一二氏症(又称自毁容貌综合症,属X-连锁隐性遗传)的基因。迄今为止,科学家们已培育了500多种存在不同基因变异的小鼠,总数超过10 000只。科学家认为,这些敲除过的小鼠对于人们研究遗传病、攻克遗传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学们,你们是如何理解这些基因敲除后的小鼠对攻克遗传病的意义呢?

(学生讨论)

生4:可以帮助人们找到遗传病的致病基因。

生5:可以利用这些小鼠进行治疗的研究。

……

师:分析得很好。由此可见,基因靶向技术对人类治疗遗传病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基因靶向技术只是向人们指明了一条通向攻克遗传病的道路,要达到目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待于科学家不懈努力,也期待同学们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案例3结合“人类遗传病”的教学向学生简要介绍了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奖——“基因靶向技术”。由于这一技术及其应用的基本原理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及可接受的知识范围内,因此教师及时地将这一最新的科技发展的内容结合到了相关的教学内容中。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而且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生物科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与前景。

学生生活在社会中,并最终走向社会,让他们了解社会的发展状况,了解科技的发展状况,使学生有时代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于他们的现在和将来都是极其重要的。

作者:林祖荣

生物课堂教学论文 篇2:

创新生物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摘  要:高中生物是培养学生生命意识和实验能力的一门较为重要的学科,高中生物教师要不断的就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出来与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本文将从推进学科融合、构建双师模式、打造翻转课堂等三个主要方面入手,就如何创新高中生物课堂教法使用,如何提升生物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进行探索。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创新;策略;探索

目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如学生学习兴趣较低、课堂教学针对性不够强、教学的模式较为单一固化等,使得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不能进一步得到提升,还需要高中生物教师积极联合同行一起对这些问题进行精准化分析和有效化解决,确保生物课堂的高效施教。

一、创新生物课堂教学,要推进学科融合

学科融合教学是指借助两门学科或者两门以上学科的优势开展融合教学的一种模式,学科融合教学可以充分发挥不同学科的特点和优势,让学生学习一门学科受到两门或者多门学科教育,进而助力学生全面的发展和提升。高中生物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理念,有效推进高中生物学科和各个学科的融合教学,进一步提升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内容时,教师可以将生物学科和信息技术进行融合。如借助动态化的微课视频对物质跨膜运输进行形象和具体的展示,让学生较为清晰和直观地感受物质跨膜运输的路径、过程和经过的场所,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的深刻理解和认知,不断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又例如,在学习《植物的有丝分裂》小节内容时,可以将高中生物学科和语文学科进行有效融合。如可以借助诗歌这种语文特有的形式,来对植物的有丝分裂特点、各个时期的产生的现象等进行精准记忆,如“仁膜消失现两体,赤道板上排整齐,一分为二向两极,两消两现建新壁”等,从而大幅度提升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为班级学生较好的学习和掌握生物知识内容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生物课堂教学,要构建双师模式

所谓双师模式是指在教学中由两位教师一起协助开展教学的一种模式,双师教学模式可以大幅度降低生物教師的教学负担,给予学生更为精准的辅导和帮扶,从而开展更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例如,在学生《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小节内容时,教师可以构建双教师模式开展教学。在备课方面可以尝试主讲教师对教材进行精心研究,而辅助教师则对学情进行分析,同时主辅教师一起对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如了解细胞学说的发展过程,深刻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较好地区分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等,不断提升备课的效能。而在教学中主讲教师则可以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精准和全面化的讲解,辅助教师则可以通过课堂的走动和巡视来发现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如是否对知识点精准掌握,是否较好地理解教师的题目讲解等,并且辅助教师还要对课堂的秩序进行维护。而在练习阶段,主辅教师则可以将班级学生一分为二,分别对学生进行辅导,从而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进而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三、创新生物课堂教学,要打造翻转课堂

所谓翻转课堂是指通盘考虑课上和课下、线上和线下,并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模式,高中生物教师要精准把握翻转课堂的基本定义,积极借助信息化的教学手段进一步构建高质量的翻转课堂,从而有效激发班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助力每一名学生的成长和提升。例如,在学习《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小节内容时,在线上学习方面,教师则可以为将该节课的知识内容进行有效的梳理,并将不同的知识模块按照其内部的关联,来合理地制作成短视频,并将该节课的知识结构关系制作成思维导图。可以为学生设计具有概括性和针对性的在线预习检测题目,让学生在线进行有效化和精准化的预习。而生物教师还可以通过QQ、微信等即时交互工具或者在线交互平台等,给予学生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帮助学生及时迅速解决预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线下学习方面,高中生物教师则可以借助多媒体PPT课件向学生展示出该节课的需要讨论的内容,如说出核酸的种类;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能够找到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等,让班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学习,从而让这种有效的学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进而助力课堂教学效能的不断提升。

总之,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全面化创新教法运用,是提升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重要保障和有效途径高中生物教师要积极用创新意识、创新理念和创新教法来进一步推进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完善,并积极推进学科融合、构建双师模式、打造翻转课堂等,真正地让生物课堂高质高效,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冯阳春.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下高中生物教学的优化策略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34):190.

[2]廖春景.翻转课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9(39):186.

[3]陶晓英.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J].才智,2019(26):63.

作者:杨淑红

生物课堂教学论文 篇3:

刍议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摘 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学科课程,是科學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从如何加强初中生物课堂学科教学活动方面,谈谈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关键词:初中生物;核心素养;生物课堂教学;落实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及基本内涵,这是一套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的育人目标体系。要达成这一目标体系关键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转化与实施。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学科课堂教学,要高度重视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就要既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突出生命观念这一生物学科本质精神的培养,更要注重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素养的培养,特别是要加强对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一、以学生为主体,体现课堂的生命性、生活性和生态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命个体的存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全面而又个性化的教育,让学生从心灵上觉悟,从而追求个体生命的价值。初中生物课堂还要将学科知识生活化,捕捉学生身边的生物学知识,通过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陶冶学生情操,获得生物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并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生物课堂的生活性。初中生物课堂还要构建好教师和学生群体以及课堂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教师要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服务者、促进者和合作者,保持好教师与学生生之间、教师与教材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知识与能力之间、基础与创新之间的“生态平衡”,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在维护学生心理平衡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谐发展。那么教师应该如何以学生为主体来教学呢?我们拿“细胞的分裂产生新细胞”的教学来进行举例,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会直接把细胞通过生长使体积变大、通过分裂使数目变多以及细胞的分裂过程仅就课本的图示进行图解说明,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只要求学生听讲、记笔记,形式枯燥,教学氛围也比较沉闷,教学效果肯定也不理想。教师可以先应用多媒体展示几个问题情境,例如,“一个人从一个受精卵开始发育,从小长大的过程中细胞发生什么变化?”“一粒种子成长一棵参天大树细胞发生什么变化”等,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进行自主预习、合作探究,之后教师再和学生就这几个问题进行讨论,并通过多媒体视频给学生展示细胞分裂的动态过程,然后再总结学习成果。这样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充分体现课堂的生命性、生活性和生态性,就能更好地落实生物学科生命观念的培养,达成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二、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方法和能力

初中生物课堂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生物学科基本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和方法。要让学生学习和领会探究的过程,进行必要的探究活动。教师应当创造条件努力完成课内要求的探究活动,通过积极创设情境、精心安排教学环节,让学生思考、体验,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领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质疑创新的科学精神。我们还要充分开发课内外的生物科学发展史、生物学家的故事,让学生明白“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家工作的基本方式,也是科学课程中重要的学习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式”。启发引导学生按照科学探究的规律来组织学习活动,训练理性思维,养成科学的态度。例如,在进行“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把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细胞学说的过程讲解给学生,让学生讨论感悟和收获,明白了遇到困难切忌焦躁,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又如,在进行“显微镜的使用”的教学时,如果教师没有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操作实验,而是告诉他们“如何操作显微镜”的话,学生并不能了解显微镜使用有哪几步、每一步的注意事项是什么等等,因此,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在实验中总结出显微镜使用的原理、注意事项。这样让学生手脑并用,就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在“做”科学中获得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素养的提升。

三、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和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再扎实、教学活动再丰富,也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教师要领悟和秉持开放性的精神,创造性地教。重视教材中课外阅读栏目的拓展功能,引导学生在课后、课余加强阅读和探究,帮助学生认识生物学的价值,深化人文精神。也要适当布置一些课外探究活动,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探究活动。例如,认识校园中的生物、制作动植物标本、制作叶脉书签等等。或者根据学生意愿,开展学生社团第二课堂和兴趣小组活动,积极为学生提供走进社区、走向社会的生物主题实践体验机会,让学生参与社会、参与实践,培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的品格和能力。例如,设计食堂食品安全建议、垃圾及污水处理、母亲河水质检测调查等。学生只有把知识迁移到生活,把目光投向社会,才易于激发出社会责任感,在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人的道路上,更具积极性、主动性和内驱力。

总之,初中生物课程担负着让学生习得生物学基本知识,养成理性思维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身学习能力,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打下坚实基础的使命和任务。通过初中生物教学实践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需要我们初中生物教师付出长期而艰辛的努力。

参考文献:

陈小颖.生物核心素养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培养探讨[J].新课程,2016(9):50.

作者:陈狮弟

上一篇:大学物理教学论文下一篇:地方行政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