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呼唤高效

2024-05-07

生物课堂呼唤高效(精选七篇)

生物课堂呼唤高效 篇1

2009年我听了评优课、公开课、示范课、研究课50多节, 教者精心准备, 教法各异, 有些课可圈可点, 但大多数课给人的感觉不是特别的好, 缺乏震撼力, 总觉得像缺少点什么, 仔细品味, 反复琢磨, 发现缺少的是激情———教师的激情。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语文课真正上得好有一个基本点:即教师上课要有激情, 只有拥有了激情, 方可谈其它, 否则一切皆空。

那么教师的教学激情从何而来呢?我有以下几点不成熟的思考:

一.教师的教学激情来自于对事业、对语文和对学生的爱

对事业、对语文和对学生的爱, 应该是激情的源头活水, 对教育事业怀有远大的理想, 兴趣广泛, 性格乐观、豁达, 这是每一个激情教师必具的素质。只有对教育事业热爱, 才可能在备课时将那本教案当作艺术品来细心雕琢、仔细玩味;只有对学生热爱, 才可以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发掘学生的优点, 树立学生成功的信心。只有对语文教学充满热爱, 才会有一种高亢的精神状态, 才会在上课的过程中“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注入自己的情感体验, 融入自己的人生感悟, 从而使学生心灵受到碰撞, 智慧得到启迪, 潜能得以挖掘。这样的课堂, 教学激情就会不求而至。

事实表明, 像于漪、钱梦龙、魏书生、余映潮、李镇西……这些成功的激情名师, 无一不是对事业一腔热忱, 对语文教学满腔挚爱, 对学生无限关爱。

语文课堂是心灵呼唤心灵、情感点燃情感的圣地。当教师怀着对教育的满腔热忱、对学科知识的深切感悟、对学生的真挚情感走向课堂,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训练, 激起他们探究的热情, 那么, 学生获得的就不仅仅是心智的启迪, 更拥有创造美好人生的快乐。激情洋溢、忘我投入的课堂一定会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对学生产生终身受益的影响。我在教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 把自己的坎坷遭遇袒露在学生的面前, 用自己刻骨铭心的体验剖析史铁生的心灵倾诉……在讲到史铁生的母亲是怎样用钝铁配制了一把爱的钥匙, 打开了残疾儿子封闭的心锁, “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时, 我讲了我与母亲的一个故事, 随后又让同学们回忆生活中类似的故事, 有的同学是边哭边讲……家长会时, 家长说不知孩子为什么忽然一夜之间变得懂事啦, 成熟啦!

二.教师的教学激情来自于对文本的深透把握与感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这样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的确, 从古到今, 名篇佳作之所以传诵千古流芳百世, 是因为诗人作家的笔墨, 饱含着自己的思想感情, 有的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被选入现行教材的有许多这样的名篇佳作, 像《陈情表》《琵琶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篇目, 教师应根据文本的喜、怒、哀、乐, 把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情思化为教育者的灵魂, 用心灵来解读文本, “披文入情”, 满怀激情带领学生一起含英咀华, 这就要求教师对文本的深透把握与深刻感悟。

一名好的语文老师, 不论拿到什么课文都能从容面对, 挖掘出文本之“新”和内涵, 获得自己的个性解读。他往往打破常规, 敢于大胆取舍, 深透把握教材, 始终抓住文本的精魂, 确定教学目标不求全而求精, 集中一点打攻坚战, 灵活运用教材, 让文本站立起来, 把课教活, 每课都能给学生一些东西。

教师对教材熟谙于心是上课有激情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位老师讲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拓展到《水浒传》时, 不带教材讲义, 而将文中人物、情节、各种评论烂记于心, 课堂上, 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口若悬河、妙语连珠, 悲壮处, 慷慨激昂、怒目含泪, 课堂上鸦雀无声, 令所有学生动容。他的课堂像剧场, 像布道场, 更像磁场, 好像给人注射了兴奋剂一样, 让人赞叹不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被打动了, 就会自觉地、由衷地、深入地去感悟文章的精髓, 这样还愁教师无激情、课堂不高效吗?

三.教师的教学激情来自于对教学语言的娴熟运用

激情教师大都具备出色的、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有的教师善于启发诱导, 语言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学生, 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有的教师能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语言就像是美丽的彩虹一样, 色彩丰富而鲜明;还有的教师擅长讲读, 语言气势宏伟, 感情饱满。轻重缓急的节奏, 抑扬顿挫的语调, 引人入胜的语境, 再配上适当的肢体语言, 或低沉婉转, 或激昂热烈, 激情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 从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增强其学习的内驱力。

有激情的教学语言往往优美、生动, 富有较强的感染力。有激情的语言, 就像是冬天里的一把火, 可以燃烧起每个学生的热情, 像是一曲动人的歌, 可以打动每一个学生的心, 更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 可以让每个学生沉醉不已。我在上孙犁《荷花淀》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2000年7月, 荷花飘香的季节, 以‘诗体小说’独步现代文坛的孙犁老人离我们而去了, 他虽然去了, 但他写的《荷花淀》至今仍散发着幽幽的清香, 万万千千的中学生在这清香中低吟、沉醉, 时时升起感情的旋律。今天就让我们撑一艘心灵的小船, 向荷花淀深处满溯, 去观赏一下如诗如画的白洋淀风光, 去认识几位淳朴、机智、多情的青年妇女, 看一看她们对丈夫的痴情、对祖国的爱以及她们身上洋溢着的那种蓬勃的人性之美。”

激情教师的教学语言往往因时、因地、因人、因文而变, 如描述情景叙述事情要生动形象, 议论分析要激扬有力, 抒情要真切感人, 过渡要平实简洁, 总结要清晰明朗, 起始要沉稳有力。只有教师的语言丰富多彩了, 语文课才会有激情, 才更吸引人、更打动人, 语文课堂的高效自然就实现了。

四.教师的教学激情来自于勤读书、勤积累、“满腹活水”

激情教学是美的教学, 需要的是智慧。智慧离不开博识, 博识离不开读书、积累。一个思维敏捷、激情奔放、知识广博的教师一定会让学生惊叹不已, 百般信服。“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激情满怀、洒脱自如地搞好教学, 教师除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 还必须“满腹活水”, 与时俱进。那么“满腹活水”从何而来呢?最关键的是要做到一个“勤”字:勤读书、勤看报、勤学新知识、勤写读书笔记、勤积累教学典型资料、勤反思领悟。著名的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激情不老———只要读书在, 激情就在。”“胸有诗书气自华”, 惟有不断地读书, 不断地积累, 才能使我们谈吐优雅, 风度潇洒, 激情满怀。

勤积累教学典型资料, 这里既包括积累名师的教学理论、方法、案例, 新颖新鲜的时事素材, 又包括积累自己的精彩的教学片段, 为此, 我已积累了10本“教学文摘”。还写过一篇《激情·课眼·积累材料》的论文。有人说我讲课有激情, 我想这主要要归功于我能依据教学内容, 灵活地引入“时代活水”, 让学生在时代的新鲜气息中倘佯, 在新、美的气氛中收获。主要归功于我能巧妙移用平时积累的教学资料。我们自己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半桶水, 自己“满腹活水”才会让我们的课堂丰富起来, 激情起来。

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悟到:课堂上没有激情是不可能教好语文课的。李镇西老师说过一句话, “教育者应是个性情中人, 各种教育现象都会在他心中掀起喜怒哀乐的波澜, 孕思考于胸中, 谴激情于笔端, 扬激情于课堂。”老师带着一股激情走进课堂, 学生会因教师的激情而兴致盎然。特别是在学生基础一般、思维不活跃、语言表达能力又不够好的班级里, 更需要用激情式的语言、激情式的心态去实施教学。因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是具有潜能的人, 他们的头脑不是一个填知识的容器, 而是要用激情去点燃的火把。

请牢记:激情不是表层的张扬, 也不是肤浅的铺陈, 不是华而不实的渲染, 更不是声嘶力竭的叫喊。激情是教师的内在风度, 激情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 激情是真实的、由衷的, 而且又是感人至深、振奋人心的情感的自然而充分的流露。

高效课堂呼唤教学激情, 我们应珍惜每一次走进教室的时光, 快行动起来吧, 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激情点燃智慧, 智慧燃烧语文。语文, 因为激情而更动人;教师, 因为激情而更可敬;教学, 因为激情而更精彩;课堂, 因为激情而更高效。

参考文献

[1].王一枝《语文教师对教学要充满激情》安徽合肥市包河区教育局教研室

[2].周和枝《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激情》黄梅县刘佐乡中学

高效课堂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2

果,教师要努力扮演好以下角色。

一、教师是自主的学习者和实践的反思者

教师的教学理念必然会影响他们的课堂教学决策和教学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感受、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和学习成效。教师要想领悟课改实质,打造高效课堂,就必须掌握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首先,教师要积极学习,自觉主动地参加新课程理念分析、新课程教材分析、学习者特点分析、新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新课程不同课型教学过程设计、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等课程培训,保证所学内容体系化、结构化,互相支持,综合作用,建构起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实践策略,将先进的课堂理念内化于心,进而通过实践将其外化于行,转化为课堂优质教学行为,保证理念和实践的即时衔接。在教学实践中能积极反思,观察自己的课堂行为,评价自己的教学效果,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形成批判性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评价,并引导学生用同样的原理进行反思,自我管理,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益。

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策划者

课堂学习是由一个个环环相扣的教学活动构成的。如果每一个教学活动都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和需求,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学生的学习就是高效的。教师是有效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策划师。目的性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特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明确具体的课时学习目标和课堂活动目标。英语教学目标的设计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语言水平,既了解共同特点,又兼顾个体差异,对学生学习情况有明晰的分析,对学生的学习困难有具体的预测、诊断。教师要熟悉教材,正确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和意义,对各种练习和活动的目的以及渗透其中的学习策略了然于心,优化教学内容,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目标,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课堂活动的设计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满足学生的愿望,顺应学生的学习路径。进行课堂活动设计时,教师要遵循以下原则:(1)活动有序,让所有活动都能体现出循序渐进。(2)任务分层,活动本身体现不同的层次要求,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其中,并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3)趣味吸引,突出活动本身的趣味性和创意。(4)个别补偿,让弱势学生得到学法指导。此外,要设计与学习目标相对应的评价标准,以评促学。

三、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高效课堂关注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不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阶段,知识体系还不完善,不具备完全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前提。高效课堂是师生充分准备的课堂。课前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学案,让学生知道什么时候学,学什么,学多少,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必要的预备性知识。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学生可在课前自学一部分内容,和同学合作解决一部分问题。叶圣陶强调:“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有效的`提问,尤其是在英语课堂上,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要抓住最佳时机,提问在学生“愤”“悱”之时,对学生点拨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对知识的渴望。设问质疑要独具匠心,问在“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提问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问到“最佳目标生”,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以自己的教育智慧,敏锐感知学生的学习困难,及时为学生提供支架,以必要的辅导、支持和示范来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和语用能力的提高。此外,教师要在课内外为学生提供所需要的各种帮助,包括必要的学习资源、学习内容的选择、方法策略的指导、工具书的使用、学习计划的制订、学习习惯的养成等,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四、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激励者

在高效课堂上,合作探究成为教学常态。合作既指生生之间的活动,也指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达成教学目标“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教师要俯下身子,与学生一起讨论,共同探究。认真倾听,欣赏学生独到的见解、灵动的思想、美妙的语言。仔细观察,提高对课堂现象的敏感度,对自己的课堂提问策略、活动设计进行思考和调整,顺应课堂的自然进程,使师生在一种真正自然的、没有定式的语境中交流。当学生思维表达出现凝滞时,教师要耐心地、从不同角度引导。当学生表达出现错误时,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我修正时间。学生的学习困难和需要是课堂生成的资源,意外的精彩会在等待中生成。课堂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科知识的掌握与学习成绩的获得,而且必须包括兴趣激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教师要随时对学生提供的信息、掌握的语言和技能、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行为方式进行具体的、有针对性的积极评价,使学生在课堂上既获成功又获快乐。

高效课堂是心灵对话、激发学生潜能、师生互动共同成长的空间,是开放的、动态的、焕发生命活力的随时都有惊喜的幸福之旅,是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高效课堂是新课改的目标,也是每位教师追求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马兰。整体化有序设计单元教学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

[2]韩子传。环环相扣,浑然一体[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8)。

真正的教育呼唤高效课堂 篇3

真正的教育是培養人的习惯、能力,培养身心和谐健康的人,要完成这个任务,就需要引进高效课堂这个概念,高效课堂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载体,经过高效课堂的学习,学生会发生质的变化,培养出的人才才能担当起家庭和社会的重任,未来社会也会因一批又一批有着独特个性,创新思维的人才而生机勃勃,中华民族的复兴也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关键词:学生;教师;教育;高效课堂

真正的教育是培养人的习惯、能力,培养身心、和谐健康的人,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进行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已经经历了十个年头,教育改革包括课程改革和课堂改革,由于课堂改革的需要,高效课堂应运而生。课堂才是实行真正教育的地方,学生是不是向往这个地方,取决于课堂上教的方式,学的方式,学的状态,高效课堂是对传统理念的一个颠覆,在教育界引起了一场地震,有的教师去热烈的拥抱并实践,有的持怀疑态度,有的在观望,有的反对,有的否定等。高效课堂就像一个新媳妇,任人评头论足,不管怎样,他都以不可阻挡之势闯入了教育市场,并和已有的观念、方式形成对比、碰撞、选择。

在七年级(3)班进行了一次调查,让同学们自我评价一下自己是不是好学生,离好学生的距离还有多远。其中有一种声音虽不太大,但震聋发聩,撼动了我的心灵:“我不是好学生,课堂上不积极主动回答问题,怕说错,有自卑心理,学习中依赖教师,等着教师布置任务。”七(3)班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但听到这种声音,作为班主任心里也沉甸甸的,针对这种情况,明确了我们教育管理的三项任务:一是进步的学业成绩,二是完善的性格,三是健康的心理,要完成这些任务,达成这些目标,传统课堂的老师讲,学生听是做不了的。传统课堂,扼杀了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所谓的迂腐、呆板,学生缺乏独立意识和创造能力,导致经过课堂后的不再是人才,而是工具。我们培养的这样的学生一批一批进入社会,那么这个社会就是病态的,也是我们所忧虑的。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也为了回答钱学森的惊天之问,我们的学校为什么培养不出优秀人才?高效课堂这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名词,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学的积极主动,教材不再是冷冰冰的知识信息载体,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主的庄严肃穆的学术殿堂,一切都有了温度、味道、色彩,变成了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这样做,不仅师生的视野开阔了,学习内容增加了,更重要的是学习有用了,有感觉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了。

高效课堂的组成部分是:预习、展示、质疑、对抗、讨论、点拨、反馈,把会的讲出来,把不会的问出来,基本形式是小组学习,这一切活动都是由学生来完成,学生真的成了课堂的主人,他们不再全部依靠老师,自己遨游于知识的海洋。课堂是育人的主战场,老师的思想决定着行动,影响着学生,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合作者、平等中的首席。

笔者所在学校九年级有一个高效课堂实验班,为了让我们从学生的角度来感受一下高效课堂,笔者做了一个调查,且把调查结果进行分类:

一、培养了能力

高效课堂上回答问题、上黑板讲题的同学越来越多,说话的声音也越来越大,和以前冷清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比,许多内向的学生不再害怕,能够大胆讲题,上课积极性有所提高。

自己上黑板讲题,学习兴趣大多了,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使自己的能力大大提高,同时可以使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学生也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这是新课程的理念,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过渡。

二、课堂的精神状态良好

当发言成为一种竞争,这便开阔了同学们的思维,使无聊的课堂很有趣,很活跃。课堂活跃,创新让我们激情澎湃,每个同学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当学生明白学习不仅是一种任务,而且也是一个快乐体验的过程时,他们就会活跃起来,一直被幸福、快乐感染着,而课堂学习也会成为孩子们的向往。

三、学习状态正常化了

有独立思考的背影,也有聚在一起讨论问题的热烈。实施高效课堂教学后,学生比以前独立了,不再处处依靠老师了,而是自己思考大家思考,我们越来越喜欢这种新颖独特的学习方式了。

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只有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了,他们才会有自己的思想,有了自己的思想,就会有自己见解。

四、育人方面

这是一种高质量的学习,不管成绩怎样,分数高低,首先这样的课堂是欢悦的,是由学生自己主宰的,他们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这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如果学生能使性格变得开朗热情,积极主动,去适应、探究,改变这个世界,我们国家就会有希望。

过去我们常以为学生什么都不会,都不知道,需要老师去告知,去讲解。实验一段时间以来发现,笔者发现学生真的蕴藏着巨大的生命能量,他们感觉敏锐,思想锋利,眼光超前,只要能够解放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的园地将是另一番景象,我们的学生输入社会后将会是有个性、有创造的人才。

通过观察七年级和九年级学生的状况,笔者感觉到,经过高效课堂的浸润、熏陶的学生是改变了,这就是真正的教育,这就是教育的使命,怎么完成这个使命,取决于教师驾驭高效课堂的能力。

面对教育的改革,给我们的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按照新教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积极阅读教育刊物,积极走出去学习先进的理念和做法,并有针对性的符合实际地去实践,确实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把育人放在首位,尊重并喜欢每一个个体生命,让孩子们在爱与自由中尽情地绽放,把握好高效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把每一个理念落到实处,也让每一种做法背后都有理论支撑。家长送给我们一棵小树苗,还给家长、社会一棵参天大树。教师就是一个摆渡者,帮助学生从一个懵懂无知的此岸渡向一个光明、敞亮、舒展的彼岸。

高效课堂呼唤有效提问 篇4

一、讲究提问的方法

1. 温故知新

知识之间是有着某种必然联系的, 运用温故知新这种提问方法, 可以使学生的新知从旧知中发展起来, 既巩固原有的知识, 又通过消化运用原有的知识, 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

2. 投石激浪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 教师要在讲述过程中, 相机有意识地“挑疑”, 这种“挑疑”往往能产生“轰动效应”, 使每一个学生对教师所提的问题处于积极思考之中。

3. 逐步升级

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坡度。由浅入深的台阶式的提问可使学生人人都有思考的机会, 又能显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有利于全体学生智力的发展。

4. 反面设计

反面设计是为了突出课文某方面的特色。教师可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与课文表述不同的话语, 引起学生思考, 让他们认识课文为什么要那样写而不这样写, 从而深入领会作者的匠心。

5. 比较分析

比较分析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它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结构层次、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等诸方面的理解, 运用比较分析提问, 充分考虑不同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相似点, 即可比性。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选择好比较的对象, 确定好比较点。

6. 有意示错

有一些看似简单但很重要的知识, 往往学生容易弄错。教师在教学中可有意显出这些错处, 并且就这一内容提问, 这种提问能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二、精心设计问题

1. 问题大小要适当

提问中常见的毛病, 一是大而无当, 一是琐碎不堪。大而无当的问题, 如:“你要从本文中学习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这些问题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地随意回答, 教师对学生的答问的一般评价是“基本正确”、“非常正确”。这样的提问显得空泛, 没有贴近教学目标, 对学生不会有多大的吸引力。琐碎不堪的问题往往是教师说出一句话的前半句, 让学生说出后半句, 甚至教师几乎把一句话全说了。比如问:“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这样的提问, 学生根本用不着动脑筋。大而无当和琐碎不堪, 两个极端, 同一发源, 都源于教师的主观性和不作深思的随意性。课堂看似丰富多彩, 学生的脑子里却是空空洞洞。试问:这样的提问有何意义呢?

2. 问题多少要适量

课堂提问有一定的密度, 要从教学的需要出发进行科学设计。不适量的提问一是表现在问题提得极少, 另一个是“问题”满天飞, 师生一问一答, 此起彼伏, 就如一场“高速度”、“高频率”的对话竞赛。从目前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 后者显得尤为突出。多而滥的提问, 使学生总处于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地位, 他们只是忙于回答教师简单呆板的“提问”, 并不能进行认真的冷静的思考, 提问的积极意义因而实际上不存在。那么, 什么样的提问密度才是适当的呢?衡量的标准是能否达到提问教学目的。达到了目的, 虽少胜多;达不到目的, 虽多无益。

3. 问题难易要适宜

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 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如果设计的问题难度太大, 学生即使使用已有的知识也不能解答对, 思维就会受阻;如果设计的提问没有难度, 学生无需动脑就能答出来, 也会挫伤思维的积极性。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在未认真读课文和深入思考之前不能回答的, 还应是班里大多数学生经过主观努力之后能够回答的。就如树上的果实, 既非唾手可得, 又非可望而不可及, 而是跳一跳才能得到。

(1) 有针对性。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 有的放矢, 把问题放在节骨眼上。我在教学《一双手》时, 确立的教学重点是学习课文的朴实、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外貌描写的方法, 并在其中体会人物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精神。上课伊始,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写人, 特别是写人的外貌特征, 往往抓住人物的哪部分来写?”并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来体现目标重点, 如“那么, 这一双手哪些地方‘奇’?”“作者是怎么写‘奇’的?”这样, 提高了教学效率, 避免了问题的枝蔓对教学目标重点完成的影响。

(2) 要有新颖性。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材的内容, 要善于收集、总结、运用鲜明的材料与问题相衔接, 有讨论的余地, 使学生有发挥个性思维的空间。如在讲解《皇帝的新装》一文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皇帝游行结束后, 回到皇宫他第一件事可能会做什么?”学生们展开想象, 一个个举起了小手:“我认为皇帝会下令抓住那两个骗子, 因为他们触犯了皇帝的尊严, 而且他会把那两个骗子处死。”“我不同意这种看法, 以皇帝虚伪的性格, 他处死了骗子则表明了他是一个蠢才, 连这样的当也能上, 不是蠢才是什么?他可不愿承认这一点。我想他会制作一个特殊的容器, 把那件不存在的衣服珍藏起来, 而且下令抓住那个小孩子, 让他当奴隶, 而这种做法也会得到所有大臣的赞同, 所以皇帝做这件事的可能性更大些。”……学生在发言过程中, 不仅拓展了思维的广度, 而且学会了结合现实中人性的理性思维进行综合的分析, 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3) 有思考性。直接在课本上找到答案的尽量少问一些, 能发挥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多一些。在赏读《天上的街市》时, 诗中有这么一句话:“你看那朵流星, 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我问学生:“这句诗中的‘朵’是否用错了?”多数学生认为没有错, 却又说不出什么道理。于是我接连提出三个问题:“‘朵’是一个量词, 一般用来修饰什么?”学生回答:“花。”“花会带给我们什么感觉?”“美。”“诗人用‘朵’来修饰流星, 说明流星与花有相似之处, 相似点是什么?”学生很快领悟了:“‘流星’和‘花’一样美。”这时, 我趁热打铁进行总结:“可见, 诗中这个‘朵’字不仅没有用错, 而且用得很恰当, 很形象, 很有艺术性, 同时也十分符合诗歌语言必须优美的要求。”

4. 问题提得要适时

教师在课堂上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提问, 才能使教学灵活有效。一是在学生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时。一般教学一开始, 学生的情绪大多处于平静、期待的状态。要让学生马上进入本节课的情境之中, 教师就有必要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问题来导入。二是在研究探讨新知识时。在学生尚不完全明确或未知的时候, 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在这个时候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问题提得不能太多太杂, 要有代表性, 能突出重点。三是在学生研究的目标不明, 思维受阻时。在学生的学习出现盲区或者思维出现阻碍时, 教师要及时以问题加以引导启发。四是在学生自我学习感觉满足时。每当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快要完成或已经完成的时候, 学生会有思维活动暂停的状态。此时, 教师需要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 启示学生知识是无止境的, 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 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得到更好的发展。

教学是一门艺术, 课堂提问更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善于提问应该成为教师的一项基本功, 我们应该学会勤思考、多分析, 努力优化课堂的“问”, “问”出学生的思维, “问”出学生的激情, “问”出学生的创造。基于有效提问的课堂, 教学效果才能走向高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堂, 2006, (8) .

新课程呼唤高效的课堂教学管理 篇5

一、显性管理

1.冷处理。语文课堂上遇到突发问题,我们应冷静分析,泰然处之。比如上课铃响后,你夹着书本信心十足地走进教室,却发现教室里学生还在疯闹。这时我们不宜马上讲课,更不要大声呵斥。一般来说,上节课结束后,学生需要一个短暂的放松时间,以重新调整身心状态。上述行为可姑且看成是学生卸下某种心理负担、转换思维、接受新课的准备。你可以采取“以静制动”的办法,站上讲台,一句话也不说,只用一种平静的目光扫视学生一周,形成一种吸引力,把他们“散放的心”吸引到学习目标上来;或者,在黑板上板书醒目的课题,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学生转瞬就会各归原位,安静下来;或者稍停片刻,接着低声讲话(施行低强度刺激),也会很快恢复教学秩序。这是一种开放的、有效的教育。

2.行为矫正。这是采用一套奖优罚劣的措施,树立正气,激励积极力量或行为,抑制消极因素,并长期坚持,形成制度。这要以奖优为主,罚劣为辅。奖励以精神奖励为主,如口头表扬,增加操行分等;罚劣切不可采用讽刺、威胁、隔离、体罚等手段,应当努力将惩罚变为一种学生愉快的自我教育。如魏书生老师创造的学生学习“违法”(违反语文学习的管理规定)自我惩罚的五种方式就是很好的例子。谁“违法”,除了补上学习任务外,还要从五种方式中挑选一种进行自我补偿。五种方式是:(1)为别人、为集体做件好事,以补偿内疚心理;(2)为大家唱支歌或表演一个节目,增强自制观念;(3)写一份说明书;(4)写一份心理病历;(5)写一份个人法庭审判程序。奖优罚劣可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促进人格的自我完善。

3.旁敲侧击。语文课堂上学生出现小动作、接话茬、喧闹等违纪现象,教师理应当机立断处理。不过,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干扰只是瞬间的一种失控表现,并不是有预谋的行为,教师应慎重地考虑学生的情感和自尊心。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可使对方知道他的行为已被老师注视而应立即纠正。如,盯他一眼,朝他点点头,轻轻敲击一下他面前的书桌,或站在他身旁略为停留,或叫他本人或周围学生答问、板演等。

4.分组约束。语文课堂教学一般有学习小组,可以按座位或男女混合,每组既有优生,又有中等生、后进生。组长可由优生、中等生、后进生轮流担任。一方面使他们彼此学习,互相帮助和督促;另一方面使他们“正人先正己”,人人都成管理者。还可以将全班同学分为优、良、中、差四个不固定的部分,由教师内部掌握程度级,通过程度级对学生实行异步管理。发现某个学生进步时,鼓励其不断进取,释放潜能;发现某个学生退步时,及时做好转优工作。而且对不断变化的学生实行动态管理,不断地调整。这种管理,既有可靠的组织保证,又有严格的质量控制,可以收到学习、身心同时进步的效果。

5.自我管理。当语文教学已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时,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基本养成,自控力、自制力都大大提高。这时可由学生自我管理。“管”是为了达到“不管”。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管理的最高境界。

二、隐性管理

1.以情换情。语文课堂上学生出现思想不集中,低声讲话或做小动作,这是难免的。这是小学生年龄阶段生理特征所决定的。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很复杂,但最主要的还是缺乏一个“情”字。以情感人,以情管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好办法。譬如,当课文基调清新爽朗时,我们必须以愉悦欢快的心情去引导学生;当课文的基调哀愁悱恻时,必须以沉郁凄凉的心情感染学生。

2.轻敲响鼓。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把声音的音质、音量、声调和节奏等加以组合变换,把声音的声、色、情融为一体,运用到语气上,用含蓄的方法对学生出现的违纪行为进行纠正。响鼓不用重锤,学生听到教师的“弦外之音”,从而领会到教师的意图和良苦用心,于是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这种办法既巧妙地解决了问题,又不至于影响其他人的注意力。

3.目光暗示。人眼为窗,可以传情传神。我们课堂上视野所及,可以眉目传情,促进学生专心听讲。偶尔有学生面朝窗口,思想“跑马”,我们可运用目光注视,将自己的愿望、态度、思想感情和言语信息迅速传递给学生。

4.动作指引。我们在课堂上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能传达管理信息。教师的手势具有状物、言志、召唤、传情的特殊本领,可以成为辅助课堂管理的非语言的外部表现形式。它可以引起学生注意,并把自己的意图、语文的宗旨和学生的接受意向牵引到一起,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按照教师启示的思路去学习、领悟、融会贯通,并有所创造。

高效课堂的创设呼唤和谐的教学 篇6

一、建立尊重、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堂上, 老师一张真诚的笑脸, 一个信任的眼神, 一句鼓励的话语, 一次平等的交流……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课时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当老师做好了充分的上课准备, 兴冲冲地跑到教室门口时, 却让教室里那闹哄哄的声音打散了好心情。而我们只有带着微笑, 站在教室门口, 静静地看着学生, 直到他们发现你的存在, 你再用严肃的目光扫过每个不守纪律的学生, 这时的他们其实已经知道自己错了, 也许心里正等着一场暴风雨。此时, 如果老师突然给他们一张笑脸, 轻轻喊一声“上课”, 学生们松了口气, 为了弥补刚才犯下的错, 他们往往会比平时更认真, 教师也能更好地实施自己的教学, 何乐而不为呢?

二、搭建民主平等的交流平台

实现课堂的民主与平等, 需要我们用对话的形式实现“生本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1. 重视学生与课本的互动, 鼓励学生主动交流探索

学生与课本的真正互动, 能让学生灵活地、多角度地领悟课本内涵。教师应将课本提供的丰富内容, 创设成一种具体可感的、最适合学生现实的情境, 并将学生引入情境, 与作者、作品的人物进行情感交流, 感受他们的思想。如《九寨沟》一文用优美的语言, 叙述了九寨沟的秀丽美景。课堂上, 应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语言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体验、探索, 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再通过当小导游、小讲解员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获得亲身体验。

2. 重视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 鼓励合作、交流、探究

语文课堂教学应重视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关系,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彼此对话, 让课堂活起来。例如:在教学《狐狸与乌鸦》一课时, 先让学生自学了解狐狸三次对乌鸦说的话有什么不同, 再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将这三次说话的内容进行比较, 会发现狐狸说的话越来越表现出对乌鸦的关心, 乌鸦越来越相信狐狸了。学生在合作探究中通过尽情交流, 会更深入地领悟课文内容, 懂得课文寓意。

3. 重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确保师生平等交流

要实现师生互动, 首先要创设一种和谐氛围, 让学生不仅有机会说, 而且能与教师共同决定交流的形式与内容。在教《云房子》一课时, 我先创设这样的情境:小鸟造的云房子这么多, 这么美, 同学们想不想也来造一造? (学生回答:“想!”) 那就请同学们动手造一造, 老师也和大家一起来造一造, 比一比。 (点击课件, 出示说话要求。) 同学们有表演的, 有画图的, 有讲解的, 把自己的本领一一展现在大家面前。教师巧妙地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学习, 建构了一个和谐、互动的课堂。

三、和谐、高效课堂, 关注不可预设的细节

和谐、高效的课堂有如约而来的风景, 有不期而至的精彩, 充分预设是一节课成功的奠基, 但有时以为能够洞见课堂中的所有细节, 于是一切设计得有条不紊, 以为这样就可以按部就班, 环环相扣地上下去, 其实一节课难免存在着节外生枝的问题;但反过来想, 它也可能是枝外生花。和谐、高效的课堂绝不能忽视课堂中不可预设的细节。

总之, 营造和谐、高效的课堂气氛, 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只有当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 人格得到尊重、智慧得以显露、行为得以认同时, 并且关注不可预设的细节, 才能形成真正活跃、和谐的课堂, 也才能使之成为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管锡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新课堂教学的理论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

生物课堂呼唤高效 篇7

国内与“度”相关的教育思想源远流长, 从古语“矫枉过正”的提出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和著名数学教育家张奠宙提出的“凡事总有个限度”等思想无不体现了教学有度所追求的应然状态。这些观点与教学有度“血脉相连”。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先生提出的“倡简、务本、求实、有度”八字方针也明确提出了教学有度的观点。而目前多半小学教师都感到身心疲惫, 贪多求全的指导思想不仅害苦了一大批学生, 也累坏了一大批教师。从人的成长规律及认识论的角度来看, 一个人对知识的摄取是渐进的、逐步积累的过程, 不能急于求成;从教育学角度分析, 语文能力的培养又是一个长期的渐进有序的过程。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抽象思维能力及接受能力和创造力都还不够强, 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从教学实际及教学整体要求出发, 对教材大胆进行处理, 具体教学时勇于“就简删繁”, 敢于“丢卒保帅”, 争取“领异标新”。本文, 笔者将结合所听课例及《语文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课标) 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就简删繁, 领异标新”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

一、分析现状——“失度”在哪

就调研分析而言, 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的“失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内容太多, 拓展综合过度——半生不熟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本次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它提倡跨领域学习, 它的出现是对学生更是对教师的一次重大挑战。但有的教师未能领会其内涵, 从而导致理解的片面和运用的过度, 他们在一节课中总是安排大量的内容以最大限度地完成课标所规定的任务。

为了能够向学生尽可能多地拓展知识, 教师们总是把课堂安排得满满当当, 学生连咀嚼回味的时间都没有。初读还没到位, 就匆匆忙忙进入了精读阶段, 精读还没读好又忙着赏读、拓展迁移。一节课可谓是高度地“综合”了, 可是语文本体的学习却未着边际。

2. 教学方法不当, 分析讲解过细——不得要领

现在多数教师在具体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分析讲解又细又杂, 所提的问题不具系统性、引领性、挑战性, 给学生的感觉就是讲解不得要领, 课上完了仍不知所云。

如教学《木兰从军》第二自然节之前, 执教教师先提问:这一节有几句话?每句话都写了什么?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在指导朗读时教师又问:“北方”具体指哪儿呢?“经常”一词说明了什么?什么叫“焦急万分”等。末了又让学生说出这一节主要写了什么, 谁能用“焦急万分”说一句话等。

本该可以“以读代讲”的前后联系非常紧密的五句话, 教师却提出了10多个问题, 学生围绕着这些问题讨论了8分多钟, 而用于读课文的时间仅不到两分钟。课文被讲解碎了, 学生读得七零八落, 并没有很好地领会课文内容。

此外, 多媒体滥用现象也不容忽视。目前, 有些课堂教学尤其是公开课教学, 好像离开了多媒体就不能称其为好课似的, 就连板书和写字教学也被多媒体所替代了, 这样的课会大大削弱语言文字的感染力, 而且会抑制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体验。

3. 教学形式花哨, 游戏表演交替——注重表象

在一节课中, 有些教师为了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一味追求形式的新颖而运用多种教学形式。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狐狸和乌鸦》时, 先说与狐狸和乌鸦相关的两条谜语让学生猜, 猜完了进入新课学习阶段, 急急忙忙让学生读了两遍课文, 紧接着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围坐一起讨论该怎么分角色表演, 学生盼来了上台表演的机会很是兴奋, 可刚表演两轮又让学生编字谜识字并推选字谜编得好的同学上台带大家学生字, 生字学完后拓展:“狐狸和乌鸦谁聪明, 它们第二次相遇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小组又围坐一起讨论, 然后上台说。

一节课中交替运用了猜谜游戏、上台表演、分组合作、小教师助教等多种形式, 表面上看起来是一节热热闹闹的好课, 可整个课堂就像赶马车似的, 如马的学生被车夫似的教师鞭策得马不停蹄, 连小憩的机会都没有。不断翻新的教学形式也让学生的大脑一直处于兴奋中, 而学生静下心来思考问题的时间被挤占掉了。

4. 训练题型求全, 练习无度无序——不成体系

《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不同学段的具体要求, 这些要求是贯穿整个学期甚至整个学段的, 一堂课只要能体现课标的几个方面就够了, 不可能囊括课标的全部。可不少教师急于求成, 唯恐一节课讲得不深不透, 练得不新不全, 因而拓展练习的形式设计得真是五花八门, 什么基础题、必做题、选做题、提高题等多种题型通通都上, 其结果是教师不能及时跟踪检查、学生根本没时间消化吸收, “夹生”现象太多。这种情况在大型的公开课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如在教学《蚁国英雄》第二课时的后半节课时, 教师使用投影出示了四道训练题: (1) 基础题 (文中语句填空) ; (2) 必做题, 《蚁国英雄》中, 作者首先写出事情的起因 () ;接着, 写一群蚂蚁被火 () , 情况危急;然后, 写蚂蚁扭成一团, 拼命脱围, 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 () , 肝胆俱裂也不 () ;最后写蚁团冲进河流里。 (3) 选做题, 搜集有关蚂蚁的资料或其他小动物的资料。 (4) 提高题, 复述课文并仿照课文自编一个小故事。

练习的设计应该自成系统, 具体的题目应具有典型性, 设计的每一道题都应该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 做到少而精。在适当的时候突出某一方面的训练是可以的, 但一味地贪多求全, 忽视了语文本体任务的落实, 从而也影响了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提高和发展。

二、明确成因——为何“失度”

多数教师错误地认为:问得越多、讲得越细、练得越全, 学生自然会吸收越多。结果是学生学得好辛苦, 可到头来仍是一头雾水;教师教得口干舌燥, 可收效甚微。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 笔者认为可能与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

1. 教材内容偏多, 课标要求偏细

新课标指出:“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 避免模式化。”统观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到十二册教材, 不难发现教材所选的范文篇篇都是文质兼美、富含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典范之作。它们的题材、体裁和呈现方式确是灵活多变、丰富多样的, 而且每一册中都有形式多样的练习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想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将范文中所蕴含的各种内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就使得教师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中尽量多地添加一些知识讲解和拓展练习。

2. 教师指导思想贪多求全, 学生学习习惯良莠不齐

在大力推广新课改之际, 有许多教师认为:只要将课文讲深讲透, 让学生学得开心, 课堂气氛热烈就算是一节好课了。因此, 许多教师就极力推崇教学媒体作用扩大化、课堂教学形式新颖化、合作学习分组定型化等学习模式, 从而造成内容与形式的一味贪多求全。

小学生自踏进校门的第一天起, 就在接受着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在十二册教材中, 每册的第一项教学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习惯包括:上课专心听讲、学会预习和复习、勤查字典等。习惯是学了不少, 但据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在没有教师经常督促的情况下, 学习自觉性还是比较差的。如课前预习做不好, 上课开小差, 为了不让此类同学掉队, 教师只得再啰嗦几句。

3. 考试次数频繁、内容杂, 评价注重分数看升学

多年前各大媒体便在大声呼吁:要改革考试制度, 要取消一些不必要的考试, 不能再用那些繁琐的、束缚学生思维的考题限制学生思维了。于是, 有部分学校改革了考试方式, 有“无纸笔考试”“绿色考试”“过关考试”等多种形式, 但更多的学校考试次数非但没有减少, 考题也更富灵活性了, 有许多考题如果不靠课外积累或课内拓展延伸是得不出答案的。这也为教师上课时的唯恐不深不透埋下了种子。

在许多年前, 社会就大声呼吁:不能用单一的考分来评定一个学生的优劣, 更不能用单纯的考分来简单评价一个教师水平的高低。可如今的结果如何呢?哪位教师不是只关注自己学生的考分?哪位学生不把考试成绩的好坏写在脸上呢?哪一次的大考小考, 兄弟校之间不是在焦急打探对方的考分和排名呢?不管是学校还是教师, 也不管是家长还是学生, 他们都把成绩看得很重。他们普遍认为:一个学校的素质教育搞得再好, 如果文化考试差升学率低, 也还是让人瞧不起。

三、寻求对策——力求“适度”

新课标指出:“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 简化头绪, 突出重点, 加强整合, 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 致力于学生素养的整体提高。”这是对“言简意赅”的一种详细叙述, 而这正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如三字经、五言七言绝句等) , 也是学习智慧的具体体现。贪多求全的结果是教师累、学生苦且没效果。我们提倡的“删繁就简, 领异标新”, 犹如给树剪枝, 只有剪去看似茂盛实则无用的枝条, 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小语教学要有“度”, 就要从简化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

1. 教学目标简明准确, 重点难点巧妙突破

每一堂语文课都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并不是相互独立而是共生融合的。教学目标应该简明、准确、适度, 因为它规定着教与学的行为。教师引导学生学习, 不能随心所欲, 而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样才可以让我们的语文教学保持正确的方向。

如《花瓣飘香》的教学目标:1.识记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读中感悟, 理解之所以称小女孩“懂事”的原因;3.挖掘课题内涵, 培养学生从小具有敬爱父母的思想品质, 陶冶高尚情操。教学重点:指导读好“我”与小女孩的三次对话, 感悟小女孩的善良、懂事。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花瓣飘香的象征意义,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敬爱父母的高尚品质。

这三条目标很好地把握住了本课的教学中心, 整合了三维目标, 做到了简明准确, 重难点也把握得恰到好处。具体教学过程中, 以“我”与小女孩的三次对话为主线, 巧妙地突破了重难点。

2. 教学设计领异标新, 教学过程明了清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摒弃繁琐的分析或离开课文语言挖掘人文内涵的教学套路, 要依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整合教学环节, 来构建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要优化整合教学环节最重要处体现在对学习内容的精选和对语言信息的整合上。就阅读课而言, 教学环节有大概通式, 即“导入—初读—精读—赏读—拓展”。当然, 在所谓通式的教学环节中还有着不定的变式, 我们要时时注意捕捉课堂上与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有关的生成性资源, 在生成性的资源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教学过程中, 每个环节都应有明确的教学任务, 当达到训练目的后即进入下一环节教学, 不要拖泥带水。在每个环节中教师都要充分发挥好引领作用, 设计具有引领性、挑战性的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 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 教师为辅”。

3. 教学内容就简删繁, 拓展训练形成体系

我们认为, 语文教学必须要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突出语文的本体地位, 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首先, 要学会使用准确、明白、流畅的教学语言进行教学;其次, 要能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研读主线找准训练重点。在教学之前, 教师先要作为一般读者“潜心会文本”, 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后再“跳出来”, 站在学生的角度找准语言的训练点;最后, 我们的拓展训练也要形成体系, 让学生能得到扎实训练。不同课型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和训练重点, 不可样样兼顾。在拓展迁移时还要注意把握分寸, 不可喧宾夺主。

4. 教学方法返璞归真, 学习指导点石成金

我们语文教师要提高对语文学习规律的认识, 不要一味追赶时髦而要返璞归真、讲求实效, 根据教学需要以最经济的教学手段, 取得最高的教学效益。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思维为主动, 认真领会新课标精神, 明确阶段性目标, 吃透教材, 把握学生, 因材施教。教师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自学自悟, 不要再独霸课堂, 要学会点拨设疑并及时推进教学进程, 力求收到“点石成金”之效。

上一篇:二级计算机系统下一篇:混合B/S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