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满意评分

2024-05-03

护理满意评分

护理满意评分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危重病患儿84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2例。观察组中, 男22例, 女20例;年龄6个月~11岁, 平均 (6.08±1.75) 岁;疾病类型:感染18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1例, 应激性溃疡6例, 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3例, 脑疝2例, 休克2例。对照组中, 男19例, 女23例;年龄8个月~12岁, 平均 (6.16±1.84) 岁;疾病类型:感染20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0例, 应激性溃疡7例, 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3例, 脑疝1例, 休克1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情况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危重症护理。观察组采用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进行评分, 再根据评分情况给予分级护理。评分标准:根据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进行评分。经评分后观察组42例患儿中<70分20例, 给予密切监测护理, 并做好随时抢救的准备;70~80分14例, 转入重症监护室, 配备责任护士, 行24 h密切监护, 发生异常及时予以治疗;>80分8例, 根据疾病类型及病情转入到相应科室, 并给予针对性的诊治和护理方案。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护理满意度及观察组中不同分值并发症发生率, 并进行统计分析。

1.4疗效判定标准 (1) 临床效果根据患儿病情发展、症状、体征分为显效、好转、无效、死亡。显效:经治疗后, 患儿脱离生命危险, 临床症状消失, 生命体征恢复正常, 进食正常;好转:经治疗后, 患儿脱离生命危险, 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生命体征趋于正常, 进食一般;无效:经治疗后, 患儿未脱离生命危险, 生命体征无改善或极度不稳定, 拒食或进食受限;死亡[4]。总有效=显效+有效。 (2) 护理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形式, 分为满意、一般满意及不满意[5]。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临床效果比较观察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2.3观察组中不同分值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中<70分、70~80分、>80分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依次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3。

3讨论

随着急诊临床医学的成熟与发展, 评估危重患儿病情的方法随之改进和完善。1995年中华儿科学会急诊组和中华急诊医学儿科组制定《小儿危重病评分法 (草案) 》[6], 其主要标准包含各项客观指标如血压、心率及脉搏等, 能直接显示出患儿的生命状态与功能, 不会受到医护人员的主观影响, 客观性强, 易于获取[7], 有利于医护人员获取相关证据对患儿的病情发展情况进行迅速、准确的判断, 并制定治疗方案[8]。另外, 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还排除了患儿年龄、性别等因素, 对病情发展、生命体征及生化指标等进行针对性评估, 以掌握患儿病情发展方向和态势, 并对其死亡危险性作出有效预测[9], 此评估具有动态性的特点, 可优化临床治疗效果, 亦可显著提升护理工作的科学性[10]。依据小儿危重症的评分结果, 分值越低, 则表示患儿的病情越严重, 器官衰竭加剧, 预后不良[11]。本研究中, 观察组中<70分、70~80分、>80分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依次下降 (P<0.05) , 提示分值越低, 并发症发生率越高, 患儿预后越差。有研究采用小儿危重病评分法对患儿的病情发展方向和态势进行了针对性且动态化的评估, 结合分值预计患儿的死亡率为85%, 结果显示实际死亡率为86%, 两者基本一致[12]。另外多项临床试验均证实小儿危重病评分法可准确评估患儿病情程度[13,14,15]。在本研究中, 观察组临床效果、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同时也表明观察组患儿评分情况给予分级护理, 临床效果也更满意。

综上所述, 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应用于小儿护理临床效果显著, 可有效提高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摘要:目的:分析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应用于小儿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危重病患儿84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危重护理, 观察组采用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评分后再给予分级护理, 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护理满意度及观察组中不同分值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效果、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中<70分、7080分、>80分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依次下降 (P<0.05) 。结论: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应用于小儿护理临床效果显著, 可有效提高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护理满意评分 篇2

【摘要】目的:探讨ICU护理工作中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的应用。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4年12月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0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法把102例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实施护理人力资源配置,观察组根据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进行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应用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进行护理人员资源配置,可以使护理资源得到更合理、更有效的应用,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ICU护理;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护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107-02

重症监护室(ICU)是危重患者集中救治的科室,护理人员对患者生命体征要做持续监测,才能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进步,医院ICU病房也要努力提高护理质量,应用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以此改善ICU病房管理制度,提高患者满意度[1]。本次研究中,选择2013年5月至2014年12月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0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根据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进行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取得了理想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5月至2014年12月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0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法把102例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1例患者。对照组男性28例,女性23例;患者年龄23-79岁,平均年龄(46.2±3.8)岁;观察组男性26例,女性25例;患者年龄22-80岁,平均年龄(47.0±3.6)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进行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护理人员统计患者人数,以患者总数除以护理人员总数,确定每名护理人员需要护理患者数,护理人员为自己护理患者要负责。观察组根据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进行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对患者评分,按照患者评分进行人力资源配置,患者评分16-22分时,护理人员和患者护理配置比是0.5:1,每名护理人员可以护理2例患者;患者评分23-32分时,护理人员和患者配置比例是1:1,每名护理人员可以护理1例患者;患者评分32-40分时,护理人员和患者配置比例是1.5:1,3名护理人员可以护理2例患者;患者评分在40分以上时,护理人员和患者配置比例是2:1,2名护理人员可以护理1例患者[2]。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卡方检验计数资料,以P<0.05检验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

组别例数(n)住院时间(d)并发症发生率(n/%)护理满意度(n/%)

观察组514.0±1.52/3.9249/96.08

对照组517.8±3.88/15.6935/68.63

卡方值——3.98823.991313.2222

P值——<0.05<0.05<0.05

3 讨论

重症监护室的患者大多病情危重,所以,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有着更高的要求。实际上,我国重症监护室的护理人员不足,只有合理对护理人员资源进行分配,才能使护理效率得到提高,实施护理计划。临床对护理工作的工作量并没有科学考量工具,多应用平均分配或者 床位责任制等方式进行工作划分,护理人员要负责固定床位的患者,这种护理资源分配方式不能进行有差别的配,使有些护理人员护理工作繁重,有些护理人员工作轻松,造成护理资源的浪费或不足,使ICU护理质量不高,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不高[3]。

ICNSS量表可以把护理工作做量化的测评,由测评结果进行护理工作的分配,防止护理资源的浪费或不足,必要时,也可以应用弹性的排班制 度,对护理资源进行合理分配,提高ICU的护理质量,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防止护理人员过度疲劳[4]。

近年来,临床上普通应用了危重病的护理模式,通过危重病护理模式的应用,可以明显提高重症患者护理质量,提高护理效果与护理管理水平。重症监护室(ICU)为患者提供了有效生命支持环境,减少了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利于患者及早康复出院。根据我国医疗技术水平发展需要,ICU要为患者提供高效率与高质量医疗、护理服务。只有规范ICU病房,才能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与康复率。应用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对护理人力资源配置进行指导,能明显提高护理满意度,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防止ICU病房患者发生压疮、感染等并发症。通过重症监护护理评分他乡异县,可以对护理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同时,也减轻了护理人员工作压力,提高护理满意度。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与报道一致[5]。可见,总之,根据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对护理资源配置,可以使护理资源得到更合理、更有效的应用,减少护理工作的浪费或不足,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春凤.应用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评价ICU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状况[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79-80.

[2]熊杰,黃素芳,刘伟权,等.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在ICU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1B):21-23.

[3]陈嘉.重症监护护理工作量评分系统在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应用研究[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13,36(3):202-204.

[4]成利群.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在ICU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评估[J].中国医学工程,2014,22(9):184-185.

上一篇:公共图书馆的创新管理下一篇:干混砂浆的应用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