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政治课中素质教育

2024-05-05

中学政治课中素质教育(精选十篇)

中学政治课中素质教育 篇1

一、培养崇高思想品质铸造素质教育灵魂

首先, 我们在思想上要明确:素质教育的直接目标是将全体学生培养成社会需求的高品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在国民素质中, 最重要的最使人忧虑的是全民族的品质素质。我们要认识到实现直接目标, 才能逐步实现最终目标。其次, 在行动上要根据政治学科本身性质的要求, 充分发挥政治学科思想教育工具的作用。通过思想政治课,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使学生认识自己改造自己, 并在其过程中树立正直、善良、真诚、无私的无产阶级人生观、世界观, 真正将学生培养成为“五讲”、“四美”、“四有”、“三热爱”, 并寓有开拓进取和创新品质的一代新人, 这样我们的学生在任何挫折、打击、不幸时, 在任何地位、金钱、名誉丧失时才能够泰然处之, 经磨难而无愧, 历九死而不悔。民族兴旺才有希望, 富民强国才有出路。所以培养崇高品质是政治课素质教育的灵魂。

二、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创新思想能力是新时代学生必备的素质, 是政治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能力呢?叶老说过“教亦多术矣, 运用在乎人。”教无定法。但不能没有法。在素质化教学中, 我们要潜心研究教法:第一, 教师要不断发展和创新自我。即学习和掌握素质教育基本理论, 确立素质教育思想, 转变育才观念, 树立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主导与主体作用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观。其次, 研究教材, 优化教学内容。教师要钻研教材统观教材, 弄清楚教材的编写意图, 根据学生实际, 确定素质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 优化教学内容:以省时、高效、减轻学生负担为标准, 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 主动发展为基础, 以正确传授知识与发展学生创新能力为基本原则, 以达到实现45分钟内取得最优

的教学效果。还要求精心设计思考练习题, 通过课内外训练, 巩固实现的教学目标。创新自我, 提高教师素质, 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优化教学内容是开发学生创新思想能力和课堂教学素质化的前提和基础。第三、优化教法, 培养创新思想能力, 要彻底摒弃禁锢学生思维的“灌输式”教学形式, 改革教学结构, 优化教法;可揭示某课或某节的整体知识结构, 让学生通览全局, 在教师提供的认知教材, 认知线索条件下, 进行其中某个局部 (框题) 的学习, 师生共同丰富这个知识框架。鉴于政治课文有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可根据“总一分一总”的逻辑结构分析某框题知识内容, 学生可借此结构写作政治小论文。从不同角度给出知识结构, 变学生习惯上的单一思维为多维思维, 从而开发创新思维能力。课堂上先教后学, 或先学后教, 或集中学、集中教、集中练、或学一点、教一点、练一点, 顺乎自然, 灵活进行, 教师赋予思考珠内涵, 施以创新的激素, 实现教学结构和教法素质化, 让学习思维活跃在主动猎取知识锻炼创新能力上来, 做到优化教法, 学生自然“得其神理而自出新意”。

三、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 无疑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增长学生的智慧。根据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条件, 有步骤地安排学生课外参观、访问、进行社会调查, 或从报刊上搜集资料, 然后把所获材料撰写成小论文或调查报告, 再举行小型报告会, 或用班级墙刊形式发表, 相互交流和评论, 反复学习, 实践锻练了驾驭知识的能力, 巩固和提高了创新思维能力。实践是增强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的关键。

中学政治课中素质教育 篇2

摘 要: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思想理论的新飞跃,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南。中学政治课担负着宣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任务,在教学中融合、运用五大发展理念的蕴涵和彰显的科学方法论,不仅深化了政治理论和时政教育的内容,而且有利于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合格的人才。

关键词: 中学政治课 新发展理念 教育教学改革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前提。习近平同志指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引领的。”“五大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题提出来的”①。中学政治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政治观、经济观、文化观、社会观、生态观教育并形成正确政治思想与优良道德品质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充分挖掘五大发展理念的蕴含并积极渗透到中学政治课教学中,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新发展理念的理解,提高践行新发展理念的自觉性,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中学政治课教学中传递新时代新发展的理念与原则

中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中学政治课在传授知识理论的同时,应重在传递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我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如何推进中国的发展?新发展的理念与原则是中国公民与劳动者必备的。具体有以下五点要求:

1.用创新引领政治课教育教学改革

创新是新发展理念的第一主题,是引领社会主义建设和一切工作的第一理念,中学政治课教学也不例外。一是用创新理念引领政治课教育教学变革。把政治课改革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自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渗透到教学中,注重研究党的理论创新的新思想、新观点,准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新形势、新任务,收集整理新案例、新数据,对教材进行创造性改变,运用新思维、新方法讲清新理论、新成果②。二是改变以往教育的灌输模式。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探索发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批判,开发学生的大脑,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创建开放式课堂,把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把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创新开展小组讨论式学习、学生社团主题活动教学、跨学科交流、角色转换,利用“互联网+”思维开发网络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新空间。

2.凭协调处理政治课教学中各种关系与资源

协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基本要求,是新发展理论的关键点。中学政治课教育教学中,一要协调政治课教学中各种关系。以协调发展为指引,建立双向互动式教育模式,将尊重、理解、互信等观念贯彻政治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课堂,帮助师生、同学间建立和谐友好的关系。二要协调智育和德育之间的关系。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中学政治课大多以智育为主,只重理论而忽视德育。中学政治课应是智育和德育的统一,政治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渗透道德教育,把德育当作一门滋润性课程,潜移默化地进行生渗透。三是以系统和整体发展的思维协调政治课程各方面、各要素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培本固基。巩固原有优势,延伸政治课程发展空间,优化教学系统设计、补齐政治课程脱离实践教学短板,合理控制师生配比,完善教学制度体系,打造结构严谨、师资强劲的教学团队,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协调发展、教师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多门课程的协同发展。

3.绘绿色展示政治课教育教学中的新亮点

用绿色思维方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这是新发展理念的亮点。要利用政治课紧贴实际的特点,使课堂贴近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和学生的思想水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三观教育。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是生态环境的问题,如何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必须用新发展理论中的绿色思维直面实际问题,抓住矛盾的根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说服人,而不是蜻蜓点水,只讲其然而不讲其所以然。这是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应构建的基本价值理念。

4.由开放驾驭中学政治课的教育教学新走向

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应秉持开放态度,正视青年思想发展现状,选用切合社会民众思维方式需求的教育载体,利用网络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主流意识,实现正面思想引导的聚合效应。开放式教学的发展,首先要放开教材、放活教学方法和课堂,重组教学内容设计,创设开放式的情景教学和民主平等的开放课堂,设计开放式的练习和试题,给学生营造开放性思维的环境。

5.树共享促进中学政治课教育教学新发展

共享是新发展理念的落脚点与归宿点,在中学政治课教育教学中,一是通过师生共建共享推动课程的建设发展。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商讨教学计划,共享教学资源,共同研究教材、协同分析教学案例,共同完成课堂教学,协定课程作业,一起参与社会实践,合作进行课程考核评价,在相互交流中实现教学相长。二是政治课教师之间要互助合作教学。政治教师之间互听公开课,开展同堂异构的合作教学,共同研究教材重难点,开展教学经验交流大会,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共同为建设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教师团队努力。三要积极搭建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和开展与其他学校间的交流合作。建立教学资料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信息技术和政治课的高度整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如慕课、微课、云教学平台等新手段,形成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统一、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统一的新格局。要积极开展与其他学校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学习借鉴先进发展经验,推广本校优秀成果,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二、寻找政治课教材与新发展理念在内容上的“结合点”

教材是新发展理念的载体,起着基础性作用。政治教师应把新发展理念作为一种潜在教材内容,在教学中融合新发展理念。我们在研究人教版政治教材中探求两者的结合点,大有文章可做。

1.创新理念。在初中教材中可结合“我国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点。

在高中教材中,《经济生活》可结合“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新时代的劳动者”、“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成创新型国家”。《政治生活》中,将创新与中国政治制度的创新发展、法律和政策法规的创新发展相结合。在《文化生活》中,将创新融入“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知识点中。《生活与哲学》中可追寻创新的哲学依据、创新意识的方法论、创新的社会作用,并结合“创新意识和社会进步”中创新意识的树立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2.协调理念。在初中教材中可结合“构建和谐社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处理个人与老师、同学、父母、异性之间的关系”、“角色和责任的关系”、“竞争和合作的关系”、“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我国处理民族之间的关系”、“内地与香港澳门的关系”。

在高中教材中,《经济生活》可结合“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协调经济发展中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关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协调速度和质量、“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处理‘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关系”、“城乡发展的关系”。在《政治生活》中可结合“民主集中制”、对执政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协调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对民族关系协调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协调我国与各国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结盟”政策。在《文化生活》中结合“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人的成长的关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和“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在《生活与哲学》中,协调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认识论,可结合“整体和部分的统一”、“系统优化”、“普遍联系”、“量和质的关系”、“适度原则”。

3.绿色理念。初中教材可结合“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我国资源的现状”、“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

在高中教材中,《经济生活》可结合“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中的发展绿色产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做理智的消费者”中的绿色消费。在《政治生活》中的“政府职能”教学中要强调政府的生态建设职能。在“国际关系”中结合中国积极承担世界生态环境建设的国际责任的例子。在《文化生活》中结合“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中的大发展健康绿色的文化。在《生活与哲学》中可追寻绿色理念的哲学依据“规律的特性”和认识规律、遵循规律和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方法论,还可结合“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与时俱进”。

4.开放理念。初中教材中可结合“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用开放的眼光对待文化差异”的知识点。

在高中教材中,《经济生活》中可结合“经济全球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引进来、走出去”。在《政治生活》中结合“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国际关系中坚持和现互利共赢”。在《文化生活》中结合“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具有多样性”。在《生活与哲学》中,树立开放理念即是用系统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结合“整体和部分”、“联系和发展”。

5.共享理念。在初中教材中可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

在高中教材中,《经济生活》可结合“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可结合“搞好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热点问题,从四个模块不同角度来分析。在《政治生活》中可结合“社会主义本质及共同富裕目标”、“党的宗旨”、“政府的性质、宗旨、责任”及政府职能的履行和依法行政”。《文化生活》结合“发展大众文化”、“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在《生活与哲学》中,共享理念彰显“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哲学智慧,可结合“社会历史的主体”、“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

三、利用灵活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来增强“融合”效果

如何利用中学政治课教育教学加强新发展理念的宣传与教育,应在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上下功夫,以求“融合”效益的最大化。

一方面,利用课堂教学的优势,发挥教师主体作用,这是强化中学政治课教育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与方式。在具体教育教学中可突出如下重点:

1.突出主线。初中教材的教学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在培养学生认识自我、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社会常识、道德修养时,应始终贯彻五大发展理念这一主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协调能力、绿色理念、开放眼光、共享美德。在高中人教版教材中,教师应始终抓住新发展理念教育这条主线,从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各个方面通过搜集相关资料、专题讲解、集体讨论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全方位融合。

2.分章融合。根据中学政治课教材的章节体系,可从理论、历史、道德、法律、国情、国际社会不同角度横向分析每一章节中蕴含的五大发展理念,加深学生对五大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和重要价值的理解。还可纵向地把五大发展理念穿插到每一章节中,例如对于人教版中学政治课教材体系中,可以将新发展理念教育内容分章节、有侧重地穿插到文化与生活、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教学章节中,通过教材内容与相关事例的结合,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之魅力、社会主义之情怀。

3.立足课堂。中学政治课作为一门思想理论课,其生命力在于利用课堂教学的优势,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传递新发展理念。讲课中坚持理念联系实际的原则,关注现实问题,并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思维解答这些新问题。讲课中学会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幽默语言风格并借用图片、视频、漫画等立体化表达方式,不断创新讲课方式,采用角色体验、故事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情境创设的讲授方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显地气、显亲和。利用网络资源拓展五大发展理念的蕴涵,打破校园的围墙,拓宽学生的视野,紧密结合时事热点,从聚焦的问题看发展的国家,从思想的理念看发展的指向,使学生对五大发展的理解与国家发展现实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同时要利用微课平台、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微信群、校园微博、校园公众号优化课堂教学,抓住热点新闻和事件讨论,链接社会媒体的舆论报道,加强与社会的互动。

另一方面,发挥社会实践的功用,在课外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尝试,引导学生将五大发展理念从理论认知向行为实践转化,实现新发展理念教育入情入理。

1.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带学生到农村、社区等一线去看看,领略中国社会的新变化、新成就。同时,披露现实经济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提出的必然性。还可通过志愿服务、三下乡活动、学习雷锋日、参观考察等形式深入基层,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引导学生认识到五大发展理念与个人生活的息息相关。五大发展理念需要学生用自己所学为社会贡献力量,有利于个人成长成才。

2.通过丰富多彩的时政教育彰显新发展理念的神奇。开展专题演讲活动,请英模先辈来校讲过去、话成就,开展新发展理念教育;可以利用家乡变化、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现实事例,以专题报告会、座谈会、征文比赛的形式进行教育;还可以倡导学生在生活中多看新闻报道、多关注时政新闻、媒体报道,在了解时政时自觉结合所学知识点感悟、学习和践行五大发展理念。

3.利用第二课堂拓宽新发展理念教育的路径。在学校班会活动、辩论大赛、专题演讲、征文比赛中可融入新发展理念的话题。如开展“中学生如何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主题研讨会、“我与五大发展理念”的班会讨论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加深对五大发展理念理论的理解,以及提高运用五大发展理念分析、解?Q现实问题的能力。还可以编制宣传栏和海报,展示新发展理念的蕴涵与成效,利用图片、事例、数据融教育于活动之中,使学生认知得到充实,思想得到升华。并且将新发展理念融合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从而潜移默化地加强新发展理念的教育。

习近平同志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③新发展理念的宣传教育是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学校政治课教育教学担负着重要使命。我们要从新发展理念的时代价值入手,探究其中的有机联系,寻找中学政治课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的结合点,谋求促进五大发展理念与思想政治课教学更深度的融合,以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与提升。

注释:

浅析中学思想政治课中的素质教育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在新时代、新形势下,人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也呼唤着全新的教育。因此,开发创造力是对今天的人们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的出路、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主要渠道。

中学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和任务,就是育人成才。现在中学政治思想课主要弊端在于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其带来的后果是政治思想课严重滞后于社会实际,严重滞后于学生实际。进入新的时期以来,教学改革跨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已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轨道。对于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在发挥自己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经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一、实施教学新改革,落实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地位几乎为每一个教师所熟悉,然而在实践中真正使二者统一起来恰恰是课堂教学改革中最关键而又最困难的。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教师把学生的学习视为单纯继承性的过程,教师讲得多,学生独立思考时间少,甚至满堂灌。滋长了学生的依赖性和惰性,压抑了主体性的发挥,这种状况急待改变。思想品德课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虽然仍是课堂教学,但是根据《中学德育大纲》中规定:“思想品德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改进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实施素质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完全平等的,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平台上互动探究,适时加以启发和点拨。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善于质疑。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想象,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当众表扬,激励全体学生敢于独立思考,然后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

三、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落实素质教育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遵循这样一个原则:要求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堂上的所有活动始终要以引发学生兴趣,激励和鼓舞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出发点。努力把爱国主义思想,艰苦奋斗精神,热爱科学、献身社会等内容潜移默化灌输给学生。为此,教师每讲述一个观点,设计一个问题,将采用何种教学方式,都要精心斟酌,反复比较。多从启发诱导、联系学生实际的原则设计教学,慎重选择教学方法。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对传统教学方法提出挑战,大胆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处理教材时,哪些知识需要讲解、怎样讲解,哪些知识需要提示、怎样提示,哪些知识需要学生自学、怎样自学、课堂结构如何设置,怎样营造愉快、和谐、民主、活跃的教学气氛,怎样有利用高效优化,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大胆尝试,用心摸索,灵活掌握,这也正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方面。

四、激活校园文化,提高学生自身素质

学校校园文化包括学校里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件设施、每一项活动等,它都是可利用的德育教学资源,校内教育资源具有方便、灵活与时代感强的特征。它就在校园里,在学生的身边,教师可以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关的学校教育资源有效的利用新课程改革再次强调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应该把握的一个方向性原则。学生中,每天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故事,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都可以成为思想品德教师教学中的典型案例。如针对学生中浪费粮食、乱用钱、沉酒吧网吧等现象,可以联系思想品德课培养社会责任心和艰苦奋斗等知识进行教育,更具说服力,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五、切中时政热点,贯彻素质教育

社会教育资源是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加强学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与沟通,是教育走向社会、走向实际的有效途径,并日益成为政治课教学的独特优势。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求学生关心课本知识的学习,而且要用审视的眼光关注社会现实,这同样为我们的思品课教学提供了契机。充分的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使我们的教育效用更有力度。思想品学科教师把理论教学与时事政治及社会热点有机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学习与评析新闻,观察分析社会现象,激发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如组织学生观看每日“新闻联播”并作内容记录,以加深学生对于“国情、国家地位、综合国力、社会责任心”等概念的认识,更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还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优秀的影视文艺作品和网络资源,以及学校图书馆、多媒体等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教育资源的作用。

浅谈中学政治课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4

情感, 是人们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心理反应, 情感可以使人认知活动积极化, 也可能阻碍认知活动的进行。愉快的情绪对学习有明显的优越性, 它能引起和保持学习的兴趣, 给大脑带来清晰的状态。而在不愉快的情绪状态下, 情绪的作用表现为干扰、破坏认知活动的进行。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影响, 主要是在教师、学生、教材及教学过程中展开的。为此应在实际教学中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 应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 教师只有对所教知识有深刻的理解, 才能够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特点挖掘其感情因素, 敲开学生心灵的窗口, 点燃学习求知欲的火花, 并带领他们一步一步登堂入室, 获取知识, 提高能力和觉悟。教师的思想感情与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为一体, “吃出”教材的情感, 将教师对所教学科的爱融入吃透后的教材。然后进入到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科特点, 又要结合学生实际。

其次, 在教学内容上, 应与时俱进, 增强时代性, 这需要我们在平常时时注意材料的收集和积累, 既要非常关注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 又要深入了解学生平时的兴趣爱好和思想实际;既要做到自己能深刻领会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 又要具体了解我们周围所发生的事情;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 又能增强思想政治课的魅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情感体验, 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使课堂活起来。

最后, 当前教师面对的是常被称为“新新人类”的一代人。从“人本”的角度去重新审视, 就会发现他们的视野要开阔得多, 思维要活跃得多, 情感要直白和丰富得多, 对新事物、新潮流要敏感得多。这就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 这是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的依据, 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 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学习的情感。

总之,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情感运用, 贯穿于吃透教材、设计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以情感交流为基础, 只要我们善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以情育情、以情引情、以情换情, 就必然会换来学生的激情和热情, 也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以达到学生知识、能力、觉悟三统一为目的, 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育质量。

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篇5

贵州省福泉市第四中学 孟信炎

思想政治课是进行中学生德育培养的重要阵地。当前,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中国的社会正在转型,对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他们的身心迅速发展,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范围逐渐扩大,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

一方面是因为中学生是祖国未来,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身心正处在巨变期,可塑性非常强,同时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潮流,新观念的意识和能力也非常强,并且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同时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一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率直线上升,二是青少年违法犯罪渐趋低龄化。

另一方面是中学生的这种生理心理特点和现实社会的状况,迫切需要我们广大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师引起重视和反思,更值得我们去认真总结和反省自己的教育与教学实践。

因此,我认为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法制教育尤为重要,以便更好地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成为有健全人格、有责任感的“四有”公民。

首先,平时要注意收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以备上课的时候使用。今天这个时代的学生拥有非常广泛的获取知识的渠道,所以,在讲述课堂知识时,可以通过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分析,最后明辨是非,掌握法律知识。这样可以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比如我们政治教材中的“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等知识,完全可以结合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进行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工作。比如科学发展观可以联系《生活与哲学》中有关联系的知识;民主与法制建设可以联系我们的《政治生活》中的政治制度方面的知识等等。只有贴近学生实际的案例,对学生的感染力才深刻,教育效果才会最佳。因此政治老师平时要做有心人,注意收集整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典型案例,这样在讲课的时候才能信手拈来,搞好法制教育。

我曾用过这样一则案例:中学生张某由于平时组织纪律涣散,无视校规校纪,经常迟到,旷课,经过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多次教育,仍然不思悔改,还沾染上了抽烟,喝酒等不良恶习,而且尤其喜欢玩电子游戏,输掉了不少生活费等。有一次,将报名费500多元全部输掉,还将与同学借来的200元也输得精光。于是就伙同一位同学手持匕首趁学生下晚自习的时候,潜伏在僻静的一条街道拐角处挟持一名七年级的同学李某,实施持刀抢劫,刺伤李某同学,一共抢得人民币5元8角。事后李某拨打了110报警,张某及同伙被民警抓获,移交人民法院审理后,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和两年。这一案例适合讲解“小错不改就有可能犯下大错”的内容时使用。当然收集案例还可以通过观看法制节目获取,也可以通过阅读法制报刊杂志获得。收集好案例后,还可以进行分门别类,并注明该案例适合讲解哪些知识点时使用。

又如在讲到“维护公民政治权利”一节时,可以由教师讲述,学生分析;也可以由几个学生安排一个情景让学生来模仿,从中的出结论;还可以就一个生活

中的侵权的案例拿来作为素材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公民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进行维权,每个公民都有维护法律尊严的义务,法律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等等,让政治课堂在灵活的安排和灵活的施教中渗透法治思想和法律意识。

其次,还可以通过法制安全讲座进行政治课的法制教育。在法制讲座中,尤其以在押的少年犯现身说法这样的形式最为有效。例如:记得在2008年,我校特别邀请龙昌监狱的领导来我校进行法制宣传,就以3名稚气未脱的十六、七岁的少年犯讲述他们犯罪的经历,以便警醒在座的中学生牢记“小错不改则会犯大错”的深刻道理,让学生深深地明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我从在场的学生鸦雀无声的仔细聆听,深知这种教育方式的有效性。

第三,通过观看公捕公判大会,让学生得到法制教育的洗礼。各级人民法院定期或不定期的对一些重大犯罪分子,尤其对社会影响大的案件进行当众宣判,这对青少年有一定的威慑作用,让青少年明辨是非,分清善恶美丑。

第四,通过组织模拟法庭,让学生熟悉庭审过程,了解审判程序,知晓通过法律维权的有效途径,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第五,适时给学生介绍一些增长法律知识的电视栏目或法制宣传教育片,让学生择时观看。例如,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中的《今日说法》,每周的《说法周刊》;中央电视台第2套的《经济与法》以及中央电视台第12套的《法律讲堂》、《普法栏目剧》、《庭审现场》、《一线》等法制节目。还可以组织观看法制宣传教育片《少年犯》等。

第六,让学生收集身边的案例,编写案例故事比赛。例如,学生收集到一则关于强制执行的案例,即牛场东门河边上有一处违章建筑,由于法院下令近期拆除,该房主不予理睬,最后,由法院用挖机强制拆除。这体现了我国法律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又如,维修牛场南门坎到三岔路的马遵公路时,大园干有一口井需要填平,当地老百姓不允许,在井边静坐,经劝无效,最后公安机关以干扰公路建设,依法拘留了这些老百姓。从而教育学生懂得法律是一个体系。所以法治思想的渗透同样要有目的和计划,要形成自己的体系,有计划按部就班的进行,并且要不时的巩固一下。又如我们在讲到:“12315”相关知识,“三鹿奶粉”事件,非典时期板蓝根生产经销商哄抬物价,西藏“3.14”打砸烧抢事件,2012年钓鱼岛事件中出现的打砸日系车辆、抵制日货等费理性爱国事件时,要不时的向学生有意识的灌输和渗透一些相关法制观念和理性爱国思想,并且可以顺势联系到我们广大公民要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并且说明这是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的神圣权利和职责,同时顺便向学生点拨到:我国的法律体系是由宪法和法律构成,另外还有行政法规。从而把法治思想和法律意识寓教于无形的课堂教学和时事分析中,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当然,这种教育不能只靠三分钟的热情,而且要经常化,定期化,配合学雷锋,法制宣传的活动一并进行,这样可以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中学政治课中素质教育 篇6

一、培养关注新闻的良好习惯,调动学生学习时政的兴趣

时事是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和新奇性的特点,而且与社会联系广泛,与生活密切相连的,学生对此兴趣大增。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对时政的兴趣,首先必须培养学生观看新闻的良好习惯。我要求学生认真收看新闻联播和新闻30分等节日,并要求学生记下新闻要点,然后由学生在课堂上发布新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积累大量的新闻事件,见识逐渐广博。其次,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在班里进行公开自由讨论、辩论,学生们可以发丧自己的见解,各抒己见,以此带动所有的学生学习时事政治。最后,时事政治教育形式不拘一格,途径多种多样,诸如,看电视、听广播。上网等,内容广泛,包括国内与国外的各个领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体育外交等,让学生将所学内容与课本联系起来,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体验“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的感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视野。

二、发挥正面教育的功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时事政治教育与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结合的教学中,就要认真贯彻正面教育原则,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提高觉悟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意识”。总之,通过时事政治教育发挥其正面教育的功能,颂扬时代的主旋律,让学生正确认识与了解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三、将时事政治教育有机地整合于教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

时事政治教育既是政治课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也是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时事政治教育的潜移默化,南量的积累到学生的思想发生质的飞跃,归根到底在于教学中,时事政治教育有机渗透。在信息化教学的环境下,更能彰显时事政治教育的独特魅力,以大量的信息、丰富多彩的内容、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介,渗透于学生的日常心理、日常生活中,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因此,而对信息化的社会,知识的不断更新和信息的瞬息变化。时事政治教育必须渗透于中学政治教育教学中,只有二者的整合才能适应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作者单位:河北省行唐县安香中学

浅析初三数学总复习

陈培民

初中数学总复习是完成初中三年数学教学任务之后的一个系统、完善、深化所学内容的关键环节。怎样进行初三的总复习呢?这是每位毕业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下面就谈谈我的看法。

一、第一轮:复习基础知识。注重“双基”的训练

分块复习,首先必须强调学生系统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好课本关。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①对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不仅要正确叙述,而且要灵活血用;②对课本后练习题必须逐题过关;③每章后的复习题带有综合性,要求多数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少数困难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初三数学复习教学中,注重“双基”的训练,通过系统的复习,使每个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都能达到“理解”和“掌握”的要求;在应用基础知识时能做到熟练,正确和迅速。

中考数学命题除了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外,还十分重视对数学方法的考查,在复习时应对每一种方法的内涵,它所适应的题型,包括解题步骤都应熟练掌握。

重视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及运用。建议复习时应着重分析几个题同,让学生悉心体会数形结合问题在题目中是如何呈现的和如何转换的。

二、第二轮:综合运用知识。加强能力培养

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使学生能把各个章节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能综合运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一阶段尤其要精心设计每一节复习课,注意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除了复习形式要多样,题型要新颖,能引起学生复习的兴趣外,教师还要精心设计复习课的教学方法,提高复习效益。寻求不同解题途径与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变换几何图形的位置、形状和大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改变题问的条件和结论,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狠抓重点内容,适当练习热点题型。多年来,初中数学中的“方程”“函数”“直线型”“圆”一直是中考的重点考查内容,“方程思想”“函数思想”贯穿中考试卷的始终,所以要重点复习好这部分内容。同时,近几年的应用题还十分注重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另外,“开放题”“探索题”“阅读理解题”“方案设计”“动手操作”等问题成为近几年中考的热点题型,在最后这段时间里要适当训练一下,以便学生熟悉、适应这类题型。

对基础知识要查漏补缺。在复习过程中和学生训练过程中,总会发现有些知识还没掌握好,解题还没有思路,因此要抓紧时间把这些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弄明白,然后再找类似的题给学生做一做,直到学生真正弄懂会做为止,决不要轻易地放弃。

战前练兵,模拟中考。在基础知识和重点内容复习完后,要做些模拟试题检查复习效果,让学生调整心态,振作精神,教师要认真分析试卷,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并加强这方面练习。

数学知识在于点点滴滴的积累,考试时遇到不会做的题时要学生学会镇定,回想学过的各种方法,从条件人手,挖掘隐含的已知条件,或从结论人手寻找解题途径,从而争取中考取得优异成绩。

浅谈中学政治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篇7

关键词:中学政治,素质教育,道德品质,科教兴国

中学政治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活动, 一方面使学生掌握这一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另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使用科学的学习方法, 还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这就要在教学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我国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具体实施, 是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的必然选择。素质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创造性等方面素质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一、政治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有利于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他们成长受不同的环境、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 使得他们的思想也发生着不同的变化。所以必须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 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以及科学的世界观。并逐步提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 成为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公民。

2、在政治教学中推行素质教育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教学效率。以往的教学模式单一, 教学方法简单, 采用“满堂灌”“一言堂”的注入式方法, 让学生死记硬背, 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 致使教学效果不佳。要改变这种状态, 首先就要摒弃原有的重教师主导地位, 轻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其次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和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 结合政治课中相关知识点, 通过讨论、辨析的方式, 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 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政治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法

1、改变师生关系

要实现新教学的理念, 就必须建立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要形成“宽松、和睦的心理环境”就需要立足于“人本化”教学理念, 调整师生之间的主体关系。树立一种新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师生之间通过交流、沟通、合作、互动的方式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丰富教学内容, 求的新的发现, 实现教学的共同发展。

2、转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这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力, 激发学生的开拓创新思维力, 增强课堂吸引力, 在寓教于乐中启发和引导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而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 所以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们要改变之前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方法为开放式的教学。开放式的教学是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为原则的, 在课堂上向学生开放——多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去分析基本事实, 在讨论中各抒己见, 允许不同意见、观点的交锋, 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学中心转移到学生身上, 会加速其认识水平和思辨能力的提高, 教师只有民主、平等、科学的对待学生、管理学生;学生才能自由、和谐、主动的去发展, 素质教育的实施才有可能。

3、重视能力培养

数百年来, “知识就是力量”始终是人们信奉的真理, 也是教育者孜孜不倦地用人类历史上积累起来的一切知识财富去充实学生头脑的依据。但是, 未来社会将进入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 仅靠在学校学到的一点理论知识, 根本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必须加大学生能力培养的力度, 将学生能力培养真正贯穿于具体的教学活动之中。教育事业是明天的事业。我们要教在今日, 想到明日,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创造”, 从追求考试分数转变为创造性地学习,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开拓创造能力。

4、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打铁要先自身硬, 要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师应具备四个方面:一是具有前沿的思想观念, 要敢于开拓进取, 勇于创新, 并且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二是应转变观念, 有较高的个人魅力, 有良好的言行修养, 道德觉悟高。对学生的心理, 情感甚至行为产生影响, 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三是具有较强的社会活动和组织能力, 中学政治教学中的重要要求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教师对教学理论实现与学生实际结合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能广泛的接触社会, 了解和把握社会情况, 从而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有意识的引导与加强学生直接接触社会的机会, 使学生能正确的认识各种现象, 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四是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作为教育的主要实践者, 教师既要开启学生的心智, 又要培植他们的心灵, 承担着帮助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尤其是学生精神上诸如情感、意志、思维等心理健康的重任。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唯有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才会对学生心灵产生其他教育手段无法代替的影响。在现阶段, 部分人对政治教师和政治教学存在着偏见、误解, 更要求教师要敢于面对现实, 树立坚定的信念, 相信自己的工作意义以及价值。荣辱不惊, 处变不惊, 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旺盛的斗志, 以正确的理论去教育学生, 感化学生。只有过硬的心理素质, 才会作为一种教育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格。

试析中学政治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篇8

人文教育在本质上乃是弘扬人性, 以人文精神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它以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为前提, 以个人潜能的最大发展为目标, 以发展学生正确处理本我和自我关系、人己关系、物我关系的能力为目的, 指导学生的行为朝着合人道、合规律、合人类共同利益的方向发展。

一、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感恩之心, 这是学生最基本的人文素养之一

中国传统教育就蕴含着“滴水之恩要作涌泉相报”, “做事首先学会做人”这些理念。

现代教师也应关注学生感恩教育。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懂得, 知识的取得是自己汗水的结晶, 但和老师、家长的教育分不开, 和国家为我们创造的条件分不开, 要有感恩之心。八年级讲与父母、老师和同学怎样交往时, 我会布置这样的作业:每天写一句心灵感悟, 这些感悟主要来自别人给予的关爱或帮助, 内容或者是“今天我的同桌教会我一道数学题, 我好感谢他。”“今天老师在我的作业本上批上你有进步的批语, 我好高兴。”, 或者是“昨天晚上妈妈给我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通过思考教会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 在微不足道的点点滴滴中发现并且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值得感谢的东西, 欣喜地看到原来天空是那么蔚蓝, 阳光是那么灿烂。统计数据表明, 从小受到感恩教育的孩子长大以后快乐指数要高得多。这样的训练将使学生内心充满阳光, 不把“感谢”遗忘在尘封的角落里, 从而更加热爱生活, 变得宽容, 变得友善, 勇于战胜人生征途上的艰难险阻。

二、在教学中以人为本“授人以渔”, 这是人文教育的最集中体现

以人为本, 把学生作为人来培养, 就要求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和结合贯串到所有课程教学中去。是“灌输知识”, 还是“点燃火种”?如果获取知识仅基于实用、求职、甚至功利的目的, 那么就会失去知识的内涵和魅力, 其结果只能是培养出一批有知识无文化的人。教会学生科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增强其适应能力, 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这也是我们教学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例如, 分析评价任何事物时我们应用一分为二的观点, 在授课过程中我会适时安排一些讨论来训练学生。学生带手机你怎么看?怎样对待网络?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等等, 在对这些问题讨论中, 学生学会了辩证思考。在未来生活中, 他们会做出理性判断, 至少面对挫折, 他们会积极应对, 争取成功。因此在教学中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和结合贯串到课程教学中去, 不仅可使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 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 抓住事物的本质, 而且学会用联系的、变化的、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三、发挥思想政治课时代性强的特征, 从重大时事教育之中挖掘人文教育的素材

在课堂上, 如果教师就政治讲政治, 学生听了根本没有兴趣, 课堂氛围也显得沉闷。如果引导关注社会, 谈时事, 关心身边的人和事, 那么, 一定会激起学生的兴趣。经常看到, 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教材, 让学生谈诸如:钓鱼执法、躲猫猫事件、安阳最牛彩民中3、5亿奖金等, 以及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和自己家庭变化奔小康等话题时, 学生就显得异常活跃, 课堂气氛也显得异常热烈, 无疑, 这样的课也必然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实际上学生无形中也接受到怎样观察和分析周围所发生的事情的方法观和价值观教育。精心筛选体现当代人文精神的时事资料进行深刻分析, 有倾向地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 往往比单纯讲授课本上内容效果还要好。

此外, 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一些小品表演、辩论会等活动也是潜移默化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常用途径之一, 这也是很多关注人文教育的老师的共识。当然, 人文教育的贯彻离不开国家教育评价体制改革, 离不开教师自己终身学习的意识和实施。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将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置于课程目标的核心位置。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教育观, 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 促进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的形成;更要关注他们的情绪生活、情感体验、道德修养和人格养成。通过教育使他们不仅能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也能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为他们进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中学政治课中素质教育 篇9

情感教育指的是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 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教育的对象是人, 人的情感决不是自然成熟的过程, 而是教育促其成长成熟的过程。情感教育的任务就是促使人们的情感由消极变积极, 由不健康变健康, 关注对学生未来生活发生影响的长远结果。从而促进人的生命的健康, 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具体方法

1. 情境激情。

情境激情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出生动、形象、感人的具体情境, 激发学生的情感,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方法。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有两种情境, 一种是表面形态上的, 即通常所说的课堂气氛。另一种情境是内在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中的。即教师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 通过声、光、音、像的综合运用, 辅之以教者的激情, 把教学内容包含的知识和道理最大限度地呈现出来, 让学生在一个富有想象空间的情境中, 体察、思考和升华。例如:在学习“政治生活”模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一内容时, 考虑到这一内容比较抽象, 我在学习前先播放了一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代表们投票选举国家主席的录像片段, 学生立刻被会场上强烈气氛和民主气息感染, 而且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了, 感受到一种选举时的神圣感和庄严感。

2. 语言传情。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依据规定的材料, 针对特定的对象, 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采用的职业性语言。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

(1) 情感性。教学语言的传情要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使之形成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一条情感曲线, 时高时低, 波澜起伏, 跌宕有致。

(2) 逻辑性。它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逻辑力量, 能征服学生。例如, 在讲授“哲学生活”模块中“规律”这一概念时, 我说:“通过前面的学习, 我们知道: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的, 事物运动都有自身的规律。”教师严密的推理, 使学生牢牢掌握了物质———运动———规律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3) 幽默性。它要紧扣教学目的, 紧扣教学内容, 具有启发性和教育意义。例如:在“哲学生活”模块讲授“量变与质变”这一内容时, 为了说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 也能引起质变”这一问题, 我插入一段幽默:大文豪肖伯纳, 才华横溢, 但人长得瘦, 谈不上英俊潇洒。有位漂亮的电影演员以书信方式向他求婚, 信中写道:“亲爱的肖伯纳先生, 如果我们结为夫妇, 生下的孩子像你那样聪明, 像我这样漂亮, 那我们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肖伯纳回信道:“尊敬的女士, 这万万不能, 假如孩子像我这样丑, 像你那样笨, 那我们不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吗?”这一幽默趣事耐人寻味, 对学生理解深奥的哲学原理有明显的启发作用。

3. 体验生情。

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设计实践活动环节, 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索、亲身体验。例如:“经济生活”中“新时代的劳动者”这个框题, 我就在指导学生预习的前提下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让学生走访本地的私营企业主、外来务工人员、大学毕业生以及就业指导机构等, 分析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 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劳动权益保护意识。

4. 讨论提情。

课堂讨论就是师生围绕一定的问题, 经过认真而充分的准备, 在课堂上各抒己见, 相互启发, 共同探讨, 取长补短, 以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方法。

教师要精心拟出讨论题。讨论题应具备以下条件: (1) 要具有代表性, 使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和接受, 而且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2) 要选准切入点, 使学生有话可说, 避免无所适从, 无从答起; (3) 要有梯度、有层次, 适合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认识水平, 使全班学生都能投入到热烈的讨论中, 达到整体参与、普遍提高的目的; (4) 要结合课堂实际适时使用。

例如:我在讲“哲学生活”模块“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这个框题时, 首先用幻灯投影出有关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健儿们获得金牌的情况, 然后出示讨论题:有人说“成功等于三分机遇加上七分天才”。也有人说“成功等于三分天才加上七分机遇”。你们认为哪种说法有道理?该题一出, 由于结合学生实际, 学生立即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开展激烈的讨论。在此基础上, 教师接着讲授新课内容, 水到渠成, 学生欣然接受。

总之, 情感因素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学科的特点, 积极探索实施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 增强教育的美感,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 让情感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摘要: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如何帮助青少年不仅学会知识, 更拥有丰富而高尚的情怀, 这是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思想政治课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和要求进行分析, 以期达到这一目的。

中学政治课中素质教育 篇10

1. 政教人员数量少,素质低

在高考依旧发挥着强大作用的现实情况下,很多学校仍旧是以教学为重点,政教工作不属于重要的教育工作, 因此,大部分教师或者说优秀的老师都不愿意从事此方面工作。由于人员少、 素质低,就很难形成一项独立的教育工作,而只能机械地套用以前的制度,无法做到创新。学生的大部分问题还是只能求助于班主任,致使班主任不仅要了解学生,还要研究社会、了解心理变化机制,从而也使班主任感到厌烦,不愿与政教处认真合作,导致政教工作难以开展。

2. 道德灌溉教育方式

有些教师总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身份对学生,他们不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而只是用相对直接的问答式来教学,以劝告、 强制实行、批评、奖惩等固化的教育形式向学生实行道德灌输,这种教育方式是狂妄自大的教育,严重地阻碍了德育实效性的提升。学生的这种道德需要来源于道德上的实践, 学生品德的养成是在实践中得以实现的。 学校要把学生的实践活动作为必要内容, 并且应该纳入教育计划,切实给予保障,应该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在调查中,学生反对刻板、说教式的教育,喜欢自愿参加式的道德实践。

3. 学校的教育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目前的一些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并没有将学生视为教学主体的道德教育。强迫性教育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是一种限制,把学生简单地认为是道德的被动接收者。这样无法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政治教育,并且我们在政治教育中一味强调道德义务,而没有正确处理好义务与权利的关系,使学生受到了多方面不应有的限制和管束,学生独立的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你如果向学生提出了一条禁律,那么你就应当同时提出十条鼓励。”笔者在很多学校了解到,学生认为学校的许多规定、许多禁令都是错误的,教师的“卡”“压”又使得学生非常害怕,不得不遵从“规定”。当然, 依据一定的纪律、规章来管理学生是有必要的,但不能一味地靠着这些规定, 被尊重是学生们一致的愿望,要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心境中遵守“游戏规则”。

4. 政治教育内容陈旧滞后

政治教育内容陈旧滞后体现在学校不能很好地将宏观的内容体系和当下的社会思潮与时俱进地结合在一起,不能有效地将思想教育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5. 德育工作者的教育培训程度不足

学校党支部的管理人员、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班主任以及其他一些与德育工作有关的人员,他们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中流砥柱。但是由于很多学校没有对这些与德育有关的老师开展过比较全面的培训,因此导致很多老师德育的理论素养相对较低,并且他们的教育管理工作思路也非常模糊,在工作上也是缺少相应创造性。这形成了中学德育工作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障碍,使学校德育教学工作无法正常地进行,政教工作无法很好地开展。

6. 经费紧缺对于德育起着约束作用

上一篇: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下一篇:草酸二乙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