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特色

2024-05-08

高职教育特色(精选十篇)

高职教育特色 篇1

座谈会上, 与会代表结合学院办学实际情况, 围绕高等职业院校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和突出问题, 以及如何实现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包括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 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深化培养模式创新;以就业为导向, 大力培养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等。

陈希在听取各位代表的发言后指出,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广大干部和教职员工发扬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 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 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深受欢迎的生产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江苏高职教育创办早、发展快、类型全、规模大, 探索并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对全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

陈希指出, 高等职业教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坚持高职教育发展方向和办学定位, 以服务求生存, 以贡献求发展, 更加积极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要强化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 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陈希希望江苏省充分发挥地方优势, 通过省级示范校建设实现全省高职院校整体水平的提高, 深化改革, 不断创新, 为高职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高职教育特色 篇2

重视高职数学教育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数学教育研究的对象应是从小学到大学乃至成人层次的数学教育。然而,当前中小学数学教育研究蒸蒸日上,其他层次的数学教育研究则显得风平浪静。特别是关于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基础课之一的数学(以下简称高职数学)教育研究的文章更是少之又少,且呈现出量少质次的特点。高职数学教育的研究与其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极不相称,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职业教育成为迅速发展起来的具有广泛前景的教育。据教育部发布的《200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止到2008年,我国高职院校就有1036所,招生约202万人,已稳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巨大贡献已显而易见。近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了稳定发展规模,重点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高职教育的质量已成为决定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高职数学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基础课,其教育质量的提高非常重要。

高职数学教育有自身的特点,它既不同于中小学数学教育,也不同于本科数学教育,更不同于数学专业的数学教育。它是由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与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决定的,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等待我们去研究探索。实际上,国际数学教育界已经对此问题给予了一定重视。2004年在丹麦召开的第十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课题研究组和讨论组就分别提出了“职业中学的数学教育”和“非本科的大学数学教育”的课题。遗憾的是,由于这方面的研究在量质上均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即使在很少的高职教育研究文献中,基本上都是“感性的”、“经验的”总结,缺乏数学教育现代理论的指导,少量的文章也只是镶嵌了教育学、心理学的名词而已,以至于高职数学研究远远落后于中小学数学教育研究水平。

事实上,高职数学教育研究有着广泛的学术前景。首先,高职教育在我国是蓬勃发展的新兴教育,职业教育在当今时代越来越重要,而“一切技术,说到底包含着一种数学技术”;其次,高职数学教育的对象和内容有着丰富鲜明的特点,建立在特点鲜明基础上的理论,就会有丰富的理论特色;再次,众所周知,中小学教育研究一直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其原因是:数学教育的研究成果由于受到高考这个“无形之手”的操控,很难在教学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可是包括高职院校学生在内的大学生已经脱离了高考的指挥棒,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职数学教育研究理论可以与实践结合得更加紧密,它将为数学教育研究者提供施展抱负的一个自由平台。因此,高职数学教育研究前景广阔。

高职数学教育研究必须有理论品位和高职特色

(一)高职数学教育研究必须具有一定的品位

高职数学教育研究必须明确首要的问题是建立理论体系,还是解决现实问题。笔者认为,虽然如前所述由于高职教育迅速发展,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基础课之一的高等数学教育,有着大量的现实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同时,对理论建构也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因为只有建构科学的理论,才能从更高层次对于实践和现实问题给予指导。不可否认,数学教育现实需要教育经验和常识,但仅仅停留在经验和常识的层次上是永远不够的。没有理论的引领,没有从经验到理论的升华,没有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就不可能解决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局限于现实问题解决的急功近利的做法,可能使得数学教育研究缺乏对问题更宽的辐射面,视野过于偏狭,触不到问题的实质和核心,这样就会弱化理论,从而反过来会伤害到现实问题的科学且完美的解决。因此,高职数学教育研究首先必须有理论品位。

高职数学教育研究是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遵循数学教育研究的一般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其理论品位。首先必须遵循数学教育研究的以下基本理论和规律。必须明确数学教育的基本矛盾郑毓信教授认为,数学教育的“数学方面”与“教育方面”的对立统一构成了数学教育的基本矛盾。所谓数学教育的“数学方面”,即是数学教育相对于一般教育的特殊性,数学教育应当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所谓数学教育的“教育方面”,则集中表明了数学教育具有一般教育的共同性,数学教育应当体现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发展,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数学教育研究的关键任务就是正确处理这个矛盾。如美国的“新数学运动”,由于注重“数学方面”即重视现代数学思想对传统数学教育的改造,而忽视了“教育方面”,即没有依据教育的规律对那些现代数学思想和概念的“可接受性”以及正确的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惨遭失败;与此相反,美国的新一轮数学教育改革由于过分强调数学的可接受性(教育方面),而使人们担心“通过使数学变得越来越易于接受,最终所得出的将并非数学,而是别的东西”(忽视了“数学方面”)。因此,我们要研究高职数学教育在“数学方面”和“教育方面”的明显特征,既要以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以及高职教育理论为指导,又要体现高职数学的价值,使其有“数学味儿”。

必须弄清数学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与数学教育的基本矛盾相对应,单墫教授、喻平教授提出了数学教育学“双逻辑起点”观点,即数学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不是一维的,而是二维的。一个起点是教育学,它与数学教育是演绎关系;另一个起点是数学教学,它与数学教育学是归纳关系。因此,高职数学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有两个:一个是教育学、心理学,另一个是高职数学教学。这是我们进行高职数学教育研究必须明确的出发点。

必须符合数学教育研究的范式随着数学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数学教育研究方法自然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但是,作为数学教育现代发展的重要特点,人们已经从仅重视研究方法发展到更为重视相关的研究范式。所谓研究范式是体现研究共同体对于个人研究活动的一种制约或规范。依据“双逻辑起点”理论,认为数学教育研究有两个范式:一个是把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应用于数学教育中进行演绎式、解释性的研究;另一个是遵循“问题发现——经验总结——理论提升”的问题中心研究范式,即有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两种范式。郑毓信教授在综合了尼尔伦伯格和毕晓普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用一种纵向的、历史的观点提出数学教育研究主要有三种:经验的范式、思辨的范式、实证的范式。

缺乏实证性研究是高职数学研究的弱点之一,因此必须在这方面下工夫。与实证的研究范式相对应,进行教育学术研究必须符合国际上通用的学术规范,张奠宙教授根据尼斯(M.Niss,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前秘书长)于2000年国际数学教育大会的报告归纳指出国际上通用的学术规范包括五部分

:(1)前人已有的结论是什么?尚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哪里?

(2)研究的目的和要解决的现象是什么?

(3)研究的方法。

(4)本人的结论及成立的依据。

(5)进一步的问题和挑战。这也是我们进行高职数学教育研究努力的方向。

(二)高职数学教育研究必须体现高职特色

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应是既具有较高岗位职业能力,又具有较高社会适应能力和较高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而作为高职数学也要体现高职特色。按照涂荣豹教授提出的“教与学对应的原理”和“教与数学对应的原理”的二重原理来分析,高职数学教育对应的无论是作为学习者的学生,还是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都具有明显的自身特色。

高职学生的特点探讨高职学生的特点必须首先分析两个背景,一个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另一个是应试教育的背景。

(1)高职学生的学业成绩(准确地说是高考成绩)呈现总体水平不高且参差不齐现象,尤其是数学学科更是这样。

高职教育特色 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专业结构;教育过度;教学硬件资源;教学软件资源数量;实践教学、产学合作

甘肃省正处于从工业化初期阶段向工业化中期过渡的时期,这一阶段需要大批活跃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据甘肃省人事厅公布的2006年全省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显示:专科生和高职生就业率最低,21所高职院校中有13所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未达到50%。从专业设置这一角度分析,专科生和高职生就业率低,与不合理的专业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因果关系。就甘肃省高职教育现状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调整甘肃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的建议。

1.甘肃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现状

截至2007年底,甘肃省共有39所高等教育机构举办高职教育,其中普通高职院校21所、独立学院5所、成人高校6所、普通本科院校7所。在这39所举办高职教育的机构中,专业结构的总体情况如下。

1.1专业类别结构

根据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类别由19个专业大类、78个二级专业类、532种专业组成。甘肃省现有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覆盖率为100%;在78个二级专业类中,甘肃省现有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覆盖了其中的62个,覆盖率为79.4%;在532种专业中,甘肃省设置有239种。在239种专业中,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84种,占所设专业总数的35%;理工农医类专业155种,占所设专业总数的65%。

1.2专业数量结构

截至2007年底, 甘肃省39所举办高职高专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共设有高职高专专业239种839个。这839个专业分布在l9个专业大类和62个二级专业类中,其中,在19个专业大类中的分布情况,见表1。从19个专业大类中专业数量分布情况来看,文化教育类专业布点数最多,达l84个,这些专业大部分属于语言文化类和教育类专业。文化教育类、电子信息类、财经金融类等3个专业大类所涵盖的专业布点数占专业总布点数的50.1%。另外,专业布点数在20个以上的二级专业类主要有教育类、计算机类、语言文化类等11个专业类,见表2。

从表2可知,这11个二级专业类所涵盖的专业布点数占总布点数的60%,而其余51个二级专业类所涵盖的专业布点数只占总布点数的40%。在839个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布点中,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英语教育等专业布点数较多,见表3。

表1 甘肃省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布点在19个大类专业中的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甘肃省教育厅,以下各表同。

表2 专业布点数在20个以上的二级专业类一览表

表3 布点数在10个以上的高职高专专业一览表

1.3专业规模结构

在举办高职教育的甘肃省39个高等教育机构、239种839个专业点中,目前共有122513名在读专科生,平均每个专业有146名学生。在19个专业大类中,文化教育专业大类学生规模最大,占在校生总数的25%。文化教育类、制造类、财经金融类、土建类等4个专业大类的学生规模接近60%。各专业大类学生规模分布具体情况,见表4。

表4 甘肃省高职高专教育19个专业大类学生分布情况一览表

学生规模超过3000人的二级专业类有教育类、计算机类等13个,见表5。从二级专业类学生规模分布睛况看,教育类不仅是专业布点数最多的二级专业类,也是在读学生人数最多的二级专业类。

表5 学生规模超过3000人的二级专业类一览表

在239种专业中,学生规模超过2000人的专业有11个,其中,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人数最多达5568人,见表6。

表6 学生人数超过2000人德高职高专教育专业一览表

1.4专业布局结构

专业布局结构是指专业在校际、地区和不同类型教育机构的分布情况。目前,甘肃省举办高职高专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有4大类共39个,这39个高等教育机构分布着839个专业,其具体布局数量情况,见表7。

表7 甘肃省高职教育专业布局数量情况一览表

2.甘肃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自2002年以来,甘肃省高职教育进入了大发展时期,专业设置种数和布点数增长很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突出表现为专科生就业比较困难。

2.1 13类专业出现了教育过度现象

所谓教育过度亦称教育过剩或教育膨胀,是指教育所培养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在总量和水平结构上超过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目前,甘肃省高职高专教育部分专业教育过度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失业率比较高。截至2007年4月,甘肃省21所高职院校中,只有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4所学校2006届毕业生的就业率超过了70%;有5所高职院校2006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在50%~70%之间;有l3所高职院校2006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在50%以下。举办公安类专业的甘肃警察职业学院2006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只有30.7%;只设置文科类专业的兰州外语职业学院2006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只有41.7%;甘肃广播电视大学2006届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为31.4%。就业困难的大学毕业生大多数是专科层次的城镇规划与管理类、计算机类、财政金融类、财务会计类、经济贸易类、工商管理类、旅游管理类、应用英语类、公共事业类、体育类、艺术设计传媒类、公安类、法律类13个专业类的毕业生。上述专业类中,虽然有些专业类的社会需求数量较大,但与这些专业类庞大的毕业生数量相比仍然供过于求。如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虽然社会需求量较大,但是这类专业毕业生数量远远大于社会需求数量。以国家人事部发布的2007年第三季度招聘职位数与求职人数排名前l0位的专业情况通报为例,该季度共需求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的人数位居各专业首位为420230人,而计算机类专业求职者为912381人,远远高于需求人数。据甘肃省人事厅统计计算机类专业专科毕业生在甘肃的需求和就业情况与全国相似也是供大于求,待业者逐年增加。

2.2教育类专业规模偏大

在甘肃省高职教育中,教育类专业布点达128个,在校生规模达25881人,占全部高职高专教育在校生总人数的21.1%。虽然甘肃省乡村地区中小学对大专学历以上的教师有一定的需求量,但是由于地方财政拮据,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依靠财政全额拨款。为了减轻财政负担,地方政府人事部分严格控制教师编制,大部分地方政府只好先安排教师教育类本科毕业生就业,而将教师教育类专科毕业生暂时搁置或延后就业,或者通过考试安排一部分毕业生就业,其余的待业。于是出现了一方面乡村地区中小学教师数量不足,另一方面大批教师教育类大专毕业生持证待业的现象,教育类专业的巨大规模与待业毕业生数量庞大之间形成了矛盾。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解决教师教育类毕业生较多,乡村中小学教师需求较多,与地方政府财政拮据之间的矛盾,将上岗的专科层次乡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在刚上岗的1~3年内控制在300~500元之间,以便增加就业人数解决乡村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

2.3专业结构与支柱产业的适切性较差

甘肃省的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能源、原材料工业是其传统支柱产业。以冶金、有色金属、石化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为主的重工业增加值,自2002年以来一直保持上升势头。工业内部的36个行业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烟草制品业的比较优势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在甘肃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中,与上述产业适切性较好的材料与能源大类专业只有4个专业布点385名在校学生,在校生人数占整个高职教育在校生人数的0-3%。特别是材料与能源大类中的能源类专业,如能够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的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城市热能应用技术、农村能源与环境技术等专业还处于空白状态。再如,电力技术类专业只布点1个,有在校生148人,这与甘肃省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现状极不协调。

甘肃省及其周边地区是我国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矿产资源的勘查、采掘、选矿、加工等相对比较发达,有色金属矿采选业还是甘肃省的优势产业之一,与上述产业适切性较好的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专业布点在甘肃省有27个在校生4606人,占全省高职学生总数的3.7%。但是,在资源开发与测绘专业大类之下的矿业工程类、石油与天然气类、矿物加工类等3个二级类专业的学生人数分别只有665人、324人和106人;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是甘肃省的优势产业,但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在全省只布点2个,仅有在校生93人;选矿技术专业在全省只有1个专业布点,仅有在校生61人;选煤技术专业和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在全省分别只有1个专业布点,仅有在校生45人;像煤炭深加工与利用、煤质分析技术等专业均处于空白状态。甘肃省高职教育中矿类专业的布局现状显然不能满足甘肃乃至全国矿业发展的需要。

3.甘肃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3.1顺应国家工业化和甘肃省工业强省的潮流,积极发展相关专业

甘肃省正在实施10个上百亿元的工程项目,此外,甘肃省正在加速发展县乡交通运输网,重点发展石油钻采及炼化设备、新型采矿设备、数控机床、电工电器、风力发电设备、真空设备、军工及电子信息等制造业,逐步形成石油化工、冶金、有色金属、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制药等特色优势产业。

上述产业项目的建设和运行将需要大批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与上述产业联系十分紧密的公路运输类、铁道运输类、电力技术类、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化工技术类、材料类、能源类;环保类、气象与安全大类;林业技术类、制造大类、食品类、制药技术类、土建施工类、水利工程与管理类等专业将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甘肃省高职教育应积极发展与全国产业发展趋势比较吻合、与甘肃省产业发展特点联系比较紧密的上述各类专业,且在校生人数应保持年增长5%~10%的发展速度。

3.2立足区域特色,将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专业建设成为特色品牌专业

甘肃省所在的西北地区是我国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主要矿产有煤炭、油气、镍、铜、铅锌、金、钾盐等。其中煤炭保有储量占全国总量的30%左右,石油储量占全国陆上总量的近23%,天然气储量占全国陆上总量的58%,我国的钾盐储量则有97%集中在青海省。甘肃省集中了全国近62%的镍和57%的铂储量,已发现矿种158种,已发现矿产地3500余处,已有E级以上储量矿产地1500余处,已有大中型矿床180余处,保有储量居全国前10位矿种数51种,保有储量居全国前5位矿种数32种,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矿种数l1种。西北地区矿产资源潜在价值33.7万亿元,开发潜力巨大。目前西北地区的矿产资源开发取得一定进展,但从总体上看,西北地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程度不高,平均每平方千米的地勘投资不足东部地区的1/5,大多数矿产资源的产量在全国所占比重较低。

西北地区矿产资源巨大的开发潜力与开发不足正是高职院校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专业得以大力发展,并有理由建设成为特色品牌专业的基本依据。把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专业,建设成为甘肃省高职教育的特色品牌专业,既有地域优势,又容易得到社会认同。同时,要扩大矿类专业的招生规模,在校生人数应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

3.3适应新农村建设,重视农业技术类、畜牧兽医类、医药卫生类等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甘肃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发展特色农业。特色农业的布局是重点发展以定西为中心,辐射带动兰州、白银、天水、临夏北部、平凉的马铃薯种植业;以甘南、临夏、河西地区、陇东地区为重点的草食畜牧业;以河西地区为主的酿造葡萄、啤酒大麦、玉米制种、蔬菜种植业;以平凉、庆阳、天水为重点的优质林果业;以定西、陇南为重点的中药材种植业。继续发展百合、油橄榄、花卉、花椒、黄花菜、玫瑰、黑白瓜籽等地方特色农产品。为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政府将推动建立和完善种养业良种、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动植物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等7大服务体系,推广应用动植物新品种培育、早作农业区雨水资源高效利用、高产优质高效耕作栽培、农业生物和农业信息等先进技术。这些举措将增加农村对农业技术类、畜牧兽医类等专业人才的需求。

另外,为了落实新农村建设政策,甘肃省政府将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从2008年开始,甘肃省将实施“医疗卫生大学生进农村计划”和“招聘执业医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两个人才支农项目,通过公开考试,每年招募460名优秀卫生人才到省内乡镇卫生院工作。力争到2010年,使全省八成乡镇卫生院在职人员达到大专以上学历。甘肃省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建立起来,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工资体制已经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实现财政全额支付。这些政策将刺激乡镇卫生院对具有大专学历的医药卫生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基于上述原因,在未来5年,甘肃省高职高专教育应该重新重视已经冷落多年的农业技术类、畜牧兽医类、医药卫生类专业,适度扩大这些专业的招生规模,在校生人数的增长速度应保持在5%~10%之间。

3.4缓解教育过度现象,控制教育过度专业的招生规模

甘肃省高职教育中一些专业过分扩张,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已经造成了社会问题。从全国范围来看,据2008年1月8日《中国教育报》登载的胡瑞文《高校毕业生供求形势与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分析》一文披露,管理学科专业、经济类专业、计算机与电气信息类专业、外语类专业、艺术类专业、新闻传播学类专业6大类专业规模严重失控,发展过快,远远超出了人才市场的吸纳能力。而这6大类专业,恰恰也是甘肃省高职教育中规模相对较大的专业,并且涵盖了前述13个甘肃省高职教育过度专业中的大部分专业。此外,教育类专业也已显现教育过度的迹象。

在未来5年,应严格控制上述13类专业和教育类专业布设新点,招生规模实现零增长,但不宜缩减招生规模,因为,这些专业大部分招收中学文科考生,如果缩减招生规模,将使未来几年日益增加的中学文科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大减少。

3.5转变服务空间观,将大部分专业的服务空间扩展到全国

甘肃省还处于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工业化水平不高,第三产业发展落后,对高职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限。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对生产一线的高级技术工人需求量较大,2008年以来,在广东省的一些企业更出现了招工难的现象。在这一背景下,甘肃省高职院校应走向全国,将大部分专业的服务空间扩展到全国,这样既能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又能解决自身发展问题。

3.6天津市高职教育现状

目前,天津市已在全国率先建成先进的高水平的高职教育体系。教育部认为,经过大规模的调整,本市高等职业教育在院校数、招生数、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总体实力超过北京和上海。

根据市委、市政府“推倒围墙搞调整,打破界限抓重组”的指示精神,市教委紧紧依靠各行业、委、局,对本市高等职业教育资源进行战略重组。经过1年多的努力,将原来隶属于不同部门的28所学校,调整重组为15所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总占地面积达3815亩,校舍面积达84.88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2.4亿元,专任教师2783人。高职专业点由1999年的74个增加到308个。本市2所职业技术学院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重点建设的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全国惟一的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也落在天津。在职业教育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教育资源配置方面的问题日益暴露出来。教育资源的配置是教育发展的主要动力,资源配置合理、充裕与否,直接决定着高职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因此,高职教育的资源配置的研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天津高职院校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3.6.1教学硬件资源分散、短缺

天津市30余所高职院校主要分布于市区,而各区县分布较少。由于高职教育的经费投入量与高职教学的迅猛发展不相适应,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硬件资源短缺,许多学校缺少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必要设施和设备,缺少必要的专业实习的场所和环境。

各高职院校现有的硬件资源差距较大。个别的院校硬件条件相对较好,多数院校的硬件条件简陋,场地狭小,不能承担对学生的实习教学。那些起步较晚的学校及原有基础条件差的学校,实训仪器设备相当奇缺,而且大部分仪器设备陈旧老化,只能将学生的大量时间和精力束缚在课堂和书本上。虽然伴随着高职教育的日趋升温,有关部门也加大了扶植力度,也仅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最多只能满足部分验证性的实验教学,对于技能较强的实习实训教学基本无法进行。同时,由于各所高职院校分布分散,独立运作,因此存在着硬件资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现象。

3.6.2教学软件资源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目前,天津高职教学软件资源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具体体现在师资、理论与实训教材等方面。

师资是教学软件资源的重要内容,数量不足与质量不高是最显著的问题。全市高职院校教师类别中,文化教师占28%,专业基础教师占44%,而实习指导教师和外聘指导教师仅占28%。行政人员、文化基础课教师比例过大,专业教师年龄老化,试验教师缺乏等问题十分突出。

高职教育强调的是职业技能的培养,所以要求高职教师必须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工作经验。而目前多数高职师资是毕业于普通高校,“出了校门又进校门”,真正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或来自于企业的师资相当少。尽管多数院校均鼓励培养“双师型”教师,而且“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也较高,多数职业院校已达到了90%以上。但这些“双师型”教师中真正具备“双师型”能力的只占少数。同时,教育部门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工作没有形成机制,一些院校为了达到评估要求,自身认定“双师型”教师资格,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出现了数量上基本满足,而质量不达标的现象。虽然有的院校聘用了在企业担任高级管理职务或具有技术职称的经理及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课,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他们不能成为实践教学的主体力量。

理论与实训教材是教学的载体,目前真正具有高职特点的教材,特别是实训教材非常少,多数教材就是传统本科教材的压缩。教材资源的匮乏,就限制了高职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影响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3.6.3实践教学尚待深入,产学合作尚需加强

目前,天津高职院校中多数尚未建立具备真实的生产现场环境的实习工厂或校办企业,仅靠一些极为普通的专业实验室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甚至有的学校只能通过参观或短时间的动手验证来体验复杂的专业技能,严重影响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根据中国职教学会的统计数据,有近80%的学生对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不满意。

在校企结合、产学研合作方面,由于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天津高职院校中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合作企业的院校并不多,有的院校尽管建有校外合作企业但也步履艰难,绝大部分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办学仍停留在学校求助企业接受实习学生这一“原始”合作层次上,根本谈不上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双赢互利、良性发展。

3.6.4教育资源共享意识淡薄

天津现有的高职学院多数是自90年代后期逐渐建立起来的,其前身多数是一些大中专院校。由于管理体制等原因,院校之间的交流较少,各自为政、闭门办学的情况较为普遍。由于交流合作的意识淡薄,导致院校间硬件教学资源出现了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现象,资源共享的合作办学较少,大大的降低了硬件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各高职院校的软件资源的也缺乏沟通和共享,如师资的互访教学、合作办学、专题研讨等较少或流于形式,因此天津高职院校间有必要朝资源共享、携手打造职业教育品牌这样的高层次校际协作方向发展。

3.7就天津市现有高职教育状况支援西部省份教育的建议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高职教育模式,国外高职院校在资源配置方面主要有两种模式:政府模式和市场模式。

3.7.1政府模式

政府模式的决策主体是政府,具有计划性、统筹性特征,即政府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协调高职教育与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及社会公众的利益关系,政府在掌握高职教育的总体发展规模、速度与布局的基础上,合理分配与使用教育资源。比如在经费配置上,国家按一定比例分拨教育经费到高职教育领域。政府模式的资源配置有利于高职的长远发展和整体发展,有利于保证高职教育享有政府拨款的公平及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行。但这一模式缺乏活力和灵活性,不利于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不利于发挥高职院校办学的积极能动性。

3.7.2市场模式

高职教育资源配置的市场模式是指以市场为基础来配置高职教育资源,即高职教育资源的配置主要依据社会需求和投资效益来进行,哪里需要、哪里投资效益高,资源就流向哪里,反之,资源则从哪里流出,通过市场的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自发调节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高效率配置,提高教学资源的实际利用率。市场模式的优点是,刺激高职院校加强与社会、与市场的联系,加强高职院校的危机感和责任感,不断进行教育改革。但是市场配置方式的动力是院校自身,他们关心的是自己的收益,因此在宏观上表现为盲目与自发,容易出现局部利益、眼前利益战胜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导致高职教育的不协调发展。

3.7.3发达国家高职资源的利用模式

发达国家高职教育资源利用一般采取政府模式和市场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即在高职资源的宏观配置时以政府模式为主,在资源的再分配和利用的微观过程中,采用以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为主的市场模式。

3.8天津市支援西部省市的有效措施

3.8.1转变政府职能,加强高职教育资源的宏观调控

进一步理顺政府与高职院校之间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改变过去政府在高职教育管理中过宽、过滥的状况,扩大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主权,强化政府对高职教育资源的宏观调控和服务功能,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能够促进高职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管理体制。

3.8.2整合高职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

本着资源共享,提高实际利用率的原则,彻底打破行业、部门和区域限制,消除平均主义、重复建设等弊端,各类高职院校应实行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采用联合、兼并、置换、多元化办学的方式,对高职教育资源进行整合。

3.8.3拓宽办学理念,建立多元化高职办学体制

高职教育的多元化办学,实质上是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办学体制多元化和办学层次多元化,多元化办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必然产物。在办学主体上体现为,由传统的单一主体向股份制、中外合作制、民办教育等多元化主体发展;在办学形式上,由传统的独立办学向产学结合、集团办学、校办产业、合作办学、职教超市等多元化办学形式发展;在办学体制上,由国家或国有经济向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参与转变;在办学层次上,在传统的学历教育基础上向订单培养、短期技能培训、岗前培训、职业资格培训等多元化办学层次发展。

由于高职教育在国民教育的重要地位,因此在高职教育的起步阶段,由政府把握高职教育的整体发展方向,根据社会经济的现状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整合高职教育资源,协调高职院校之间以及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打造高职教育的品牌,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科]

【参考文献】

[1]高教毛入学率21%在校生2100万世界第一[N].人民日报,2006-02-17.

[2]马义荣.对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5.

高职教育特色 篇4

数学教育研究的对象应是从小学到大学乃至成人层次的数学教育。然而, 当前中小学数学教育研究蒸蒸日上, 其他层次的数学教育研究则显得风平浪静。特别是关于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基础课之一的数学 (以下简称高职数学) 教育研究的文章更是少之又少, 且呈现出量少质次的特点。高职数学教育的研究与其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极不相称,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十多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 高等职业教育成为迅速发展起来的具有广泛前景的教育。据教育部发布的《200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截止到2008年, 我国高职院校就有1036所, 招生约202万人, 已稳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高职教育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巨大贡献已显而易见。近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了稳定发展规模, 重点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高职教育的质量已成为决定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高职数学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基础课, 其教育质量的提高非常重要。

高职数学教育有自身的特点, 它既不同于中小学数学教育, 也不同于本科数学教育, 更不同于数学专业的数学教育。它是由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与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决定的, 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等待我们去研究探索。实际上, 国际数学教育界已经对此问题给予了一定重视。2004年在丹麦召开的第十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课题研究组和讨论组就分别提出了“职业中学的数学教育”和“非本科的大学数学教育”的课题。遗憾的是, 由于这方面的研究在量质上均未达到应有的水平, 即使在很少的高职教育研究文献中, 基本上都是“感性的”、“经验的”总结, 缺乏数学教育现代理论的指导, 少量的文章也只是镶嵌了教育学、心理学的名词而已, 以至于高职数学研究远远落后于中小学数学教育研究水平。

事实上, 高职数学教育研究有着广泛的学术前景。首先, 高职教育在我国是蓬勃发展的新兴教育, 职业教育在当今时代越来越重要, 而“一切技术, 说到底包含着一种数学技术”;其次, 高职数学教育的对象和内容有着丰富鲜明的特点, 建立在特点鲜明基础上的理论, 就会有丰富的理论特色;再次, 众所周知, 中小学教育研究一直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 其原因是:数学教育的研究成果由于受到高考这个“无形之手”的操控, 很难在教学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可是包括高职院校学生在内的大学生已经脱离了高考的指挥棒, 从这个意义上说, 高职数学教育研究理论可以与实践结合得更加紧密, 它将为数学教育研究者提供施展抱负的一个自由平台。因此, 高职数学教育研究前景广阔。

高职数学教育研究必须有理论品位和高职特色

(一) 高职数学教育研究必须具有一定的品位

高职数学教育研究必须明确首要的问题是建立理论体系, 还是解决现实问题。笔者认为, 虽然如前所述由于高职教育迅速发展, 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基础课之一的高等数学教育, 有着大量的现实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 同时, 对理论建构也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因为只有建构科学的理论, 才能从更高层次对于实践和现实问题给予指导。不可否认, 数学教育现实需要教育经验和常识, 但仅仅停留在经验和常识的层次上是永远不够的。没有理论的引领, 没有从经验到理论的升华, 没有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就不可能解决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局限于现实问题解决的急功近利的做法, 可能使得数学教育研究缺乏对问题更宽的辐射面, 视野过于偏狭, 触不到问题的实质和核心, 这样就会弱化理论, 从而反过来会伤害到现实问题的科学且完美的解决。因此, 高职数学教育研究首先必须有理论品位。

高职数学教育研究是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必须遵循数学教育研究的一般规律,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其理论品位。首先必须遵循数学教育研究的以下基本理论和规律。

必须明确数学教育的基本矛盾郑毓信教授认为, 数学教育的“数学方面”与“教育方面”的对立统一构成了数学教育的基本矛盾。所谓数学教育的“数学方面”, 即是数学教育相对于一般教育的特殊性, 数学教育应当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所谓数学教育的“教育方面”, 则集中表明了数学教育具有一般教育的共同性, 数学教育应当体现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发展, 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数学教育研究的关键任务就是正确处理这个矛盾。如美国的“新数学运动”, 由于注重“数学方面”即重视现代数学思想对传统数学教育的改造, 而忽视了“教育方面”, 即没有依据教育的规律对那些现代数学思想和概念的“可接受性”以及正确的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从而惨遭失败;与此相反, 美国的新一轮数学教育改革由于过分强调数学的可接受性 (教育方面) , 而使人们担心“通过使数学变得越来越易于接受, 最终所得出的将并非数学, 而是别的东西” (忽视了“数学方面”) 。因此, 我们要研究高职数学教育在“数学方面”和“教育方面”的明显特征, 既要以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以及高职教育理论为指导, 又要体现高职数学的价值, 使其有“数学味儿”。

必须弄清数学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与数学教育的基本矛盾相对应, 单墫教授、喻平教授提出了数学教育学“双逻辑起点”观点, 即数学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不是一维的, 而是二维的。一个起点是教育学, 它与数学教育是演绎关系;另一个起点是数学教学, 它与数学教育学是归纳关系。因此, 高职数学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有两个:一个是教育学、心理学, 另一个是高职数学教学。这是我们进行高职数学教育研究必须明确的出发点。

必须符合数学教育研究的范式随着数学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 数学教育研究方法自然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但是, 作为数学教育现代发展的重要特点, 人们已经从仅重视研究方法发展到更为重视相关的研究范式。所谓研究范式是体现研究共同体对于个人研究活动的一种制约或规范。依据“双逻辑起点”理论, 认为数学教育研究有两个范式:一个是把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应用于数学教育中进行演绎式、解释性的研究;另一个是遵循“问题发现———经验总结———理论提升”的问题中心研究范式, 即有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两种范式。郑毓信教授在综合了尼尔伦伯格和毕晓普相关知识的基础上, 用一种纵向的、历史的观点提出数学教育研究主要有三种:经验的范式、思辨的范式、实证的范式。

缺乏实证性研究是高职数学研究的弱点之一, 因此必须在这方面下工夫。与实证的研究范式相对应, 进行教育学术研究必须符合国际上通用的学术规范, 张奠宙教授根据尼斯 (M Niss, 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前秘书长) 于2000年国际数学教育大会的报告归纳指出国际上通用的学术规范包括五部分: (1) 前人已有的结论是什么?尚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哪里? (2) 研究的目的和要解决的现象是什么? (3) 研究的方法。 (4) 本人的结论及成立的依据。 (5) 进一步的问题和挑战。这也是我们进行高职数学教育研究努力的方向。

(二) 高职数学教育研究必须体现高职特色

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应是既具有较高岗位职业能力, 又具有较高社会适应能力和较高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而作为高职数学也要体现高职特色。按照涂荣豹教授提出的“教与学对应的原理”和“教与数学对应的原理”的二重原理来分析, 高职数学教育对应的无论是作为学习者的学生, 还是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都具有明显的自身特色。

高职学生的特点探讨高职学生的特点必须首先分析两个背景, 一个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 另一个是应试教育的背景。 (1) 高职学生的学业成绩 (准确地说是高考成绩) 呈现总体水平不高且参差不齐现象, 尤其是数学学科更是这样。 (2)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一方面, 所有的学生都是按照一个模子去塑造, 学生的一些特长难以在教育中予以培养发展;另一方面, 绝大部分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学习动机就是一个———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学习目标只有一个———上大学, 从而升入大学后表现为缺乏动机和兴趣, 隐藏在他们内心的生动活泼的积极性不能激发和显现。调查显示, 认为高职数学“不重要”、“不必开设”的学生占41.6%, “不喜欢”、“很讨厌”的占60.2%, “难听懂”、“听不懂”的占38.9%, “很少看书”、“从不看书”的占28.7%。高职学生的这些特点是我们进行高职数学教育研究所面对的, 必须深入研究和充分把握。

高职数学课程的特点徐利治教授在给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的建议书中指出:“数学教育本应同时具有文化教育功能 (培养人们优秀文化素质的功能) 与技术教育功能两个方面的作用。”萧树铁教授指出:“数学以它的工具性, 理性精神和美感成为当今社会文化的一个基础组成部分”, “在大学的数学教育中, 打好数学基础, 意味着初步掌握了一种现代科学的语言和工具, 学到一种理性的思维模式, 培育一种审美的情操;这一切构成的正是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质。”而有人认为高等数学有三个功能:一是专业课必不可少的知识工具, 二是培养理性思维能力的最好的知识载体, 三是提高科学审美意识的重要途径。由于应用性是高职教育的核心, 并且数学应用迅猛发展, “数学技术”无处不在, 许多高新技术的本质可归结为一种数学技术, 据此, 笔者认为高职数学教育有技术教育 (作为技术应用工具) 、科学教育 (培养学生的科学理性思维) 、人文教育 (培养审美意识等人文素养) 三个方面的功能, 并且应以“技术教育”为核心, 以“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为两翼, 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素质, 我们的学生才能展翅飞翔。

应用性是高职教育的核心, 而高职数学教育的功能特点决定了我们既不能只强调数学的抽象性、逻辑性、系统性和严谨性而否定数学工具性和应用性, 又不能片面强调高职数学的工具性和应用性而排斥数学培养学生科学和文化素养的功能, 因为忽视科学与人文教育功能则不利于人才全面素质的培养, 也不能有效地发挥其应用性功能。

总之, 提高高职数学教育研究水平的根本途径, 一方面, 要提高研究的学术水平, 即必须将研究的视野置于现代数学教育理论之下, 用现代数学教育的一般理论指导高职数学教育研究, 使其研究具有理论品位;另一方面, 又要研究高职教育的特点, 使其研究成果具有高职特色, 并使二者紧密相联, 缺一不可。失去理论品位, 则丧失了指导作用;失去高职特色, 则失去了研究的灵魂。

加强高职数学教育研究的重点内容

近二十年来, 数学教育学从一门由数学教学法演变而来的单一学科, 快速成为有多个分支的数学教育学科的总和, 包括数学教学论、数学课程论、数学学习论、数学方法论、数学教育心理学、数学思维学、数学文化学、数学教育哲学、数学教育技术学、数学教育测量学等。但是, 高职数学教育研究起步迟, 起点低, 头绪繁多, 所以我们必须聚焦“三论”, 突出重点, 尽快构建有理论品位和高职特色的高职数学教育框架。所谓聚焦“三论”, 即是适当聚焦高职数学教学论、课程论及学习论;突出重点即选取“三论”中带有全局性和紧迫性的重点课题, 集中力量进行攻关。笔者从教学实践需求出发, 经过一定的理论思考, 认为当前选取的重点应该包括以下方面: (1) 学习论方面 (从数学学习的认知、能力、态度三个方面考虑) 包括高职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研究;高职数学元认知和学习策略的研究;高职生数学非认知因素研究;高职生数学学习与创造性思维研究;高职生学习困难现象的研究, 等等。 (2) 课程论方面 (从数学课程的目标, 内容, 组织三个方面考虑) 包括高职数学课程目标的研究;高职数学课程内容选取的研究;高职数学课程组织和教材编写的研究, 等等。 (3) 教学论方面 (从数学课堂教学组织, 策略, 手段三个方面考虑) 包括高职数学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高职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现代教学技术运用的研究, 等等。

总之, 高职教育方兴未艾, 高职数学教育十分重要, 高职数学教育研究的任务只有通过广大数学教育研究工作者和教学工作者的共努力才能完成。

摘要:高职数学教育研究现状与其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极不相称, 因而必须重视和加强高职数学教育的研究。进行高职数学教育研究要注重提高理论品位, 突出高职特色, 构建有理论品位和高职特色的高职数学教育框架。

关键词:高职院校,数学教育研究,理论品位,高职特色

参考文献

[1]李祎.应重视和加强数学教育理论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 2006, 15 (1) :32-34.

[2]郑毓信.数学教育:从理论到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3]单墫, 喻平.对我国数学教育研究的反思[J].数学教育学报, 2001, 10 (4) :4-8.

[4]唐武.关于我国数学教育研究的问题探讨[J].数学教育学报, 2003, 12 (4) :6-8.

[5]张奠宙.关于《数学教育学报》文风的建议[J].数学教育学报, 2002, 11 (4) :98.

[6]涂荣豹.数学教学认识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4-5.

[7]韩国涛, 金燕, 李贺江.高职数学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6 (2) :57-58.

[8]萧树铁.高等数学改革研究报告[J].数学学报, 2002, (9) :3-7.

《高职教育特色课程改革探索》论文 篇5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传统专业,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在企事业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与服务岗位工作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财务流程与实务”是该专业为培养学生在了解财务信息的基本理论及财务工作的管理流程的基础上,掌握用友ERP软件管理与维护技术、进而掌握开发财务软件的岗位能力而开设的特色课程。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整合了“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三门课程的内容,编写了突出理论够用、重视实践、针对岗位能力的对应教材和课件,并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等方面都做了改革与创新。

一、课程改革目的

“财务流程与实务课程”在课程改革之前叫“会计基础”,由会计专业的教师讲授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业务流程和基本技能。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大二的学生在前三学期学的是计算机软硬件的专业知识,不了解会计学科。会计术语与会计技能对他们而言是生僻的知识,又因为会计知识和该专业的计算机知识没有融合点,因此,他们缺乏兴趣,考核成绩不理想。针对上述状况,通过深入研究,最终得出结论:在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财务工作岗位分工及工作流程,掌握会计凭证、账簿和会计报表等会计工具的格式、填制内容及相互关系,直至掌握计算机技术如何应用在会计信息管理系统中,实现对会计数据的收集、加工、存储和输出,最终实现开发与管理会计软件。这门课程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会计软件的设计能力及软件的售后管理服务能力,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衔接是前三个学期所学的程序设计类课程的设计对象,是后面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铺垫。“会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显然已不能满足课程目的,因此,应当在会计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把“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三门课程的内容整合到一起,设计“基础篇”、“实践篇”、“设计篇”三个模块。这三个模块的有机结合既说明了跨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又明晰了课程设计目标。

二、教学内容整合

在定位了课程的培养目标后,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在会计专业的教师指导下,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调整,把“会计基础”课程更名为“财务流程与实务”,并把“会计基础”的课程内容整合到“基础篇”模块中。区别于会计专业对于学生要求的掌握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填制、查询、审核及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岗位能力,要求学生在基础篇了解会计的基本术语与相关概念,熟悉会计工作的业务流程,掌握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的格式、填制要求和相关的规则及注意事项。本着这个目的,贯彻“必需够用”的原则和“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应用为主线,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课程在理论教学内容对于会计原则、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财产清查方法等基础内容进行删减,对于编写会计分录,填制会计凭证、账簿的登记、报表的编制等内容降低了难度。以“用友ERP8.72”会计软件应用作为“实践篇”模块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熟悉会计软件的安装与启动,掌握软件的系统初始化、总账的日常操作和期末处理及UFO电子表格操作,学会数据的备份和管理,了解软件的界面设计风格、安全管理机制设置及会计软件的维护。学生在使用会计软件时,把会计理论在实践中融会贯通,更能深入地理解会计工作流程的前后关系及环环相扣的制约机制。以设计家庭理财软件项目为主线,模拟“用友ERP8.72”会计软件设计方式作为“设计篇”的教学内容。以“会计信息系统”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让学生掌握家庭理财软件项目设计规划、系统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评价等项目设计流程和方法。把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技能,通过会计软件加以实践,了解会计软件的设计风格和基本功能模块,并优化设计出满足用户需求的小型管理软件,这就是本门课程教学内容整合后的成果。

三、教学资源建设工作

在明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内容整合的基础上,为更好地开展课程的教学、实践工作,本课程加大了教学资源的建设开发力度。(一)教材建设工作由于“财务流程与实务”课程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特色课程,教学内容是“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三门课程的内容有机整合,因此在市场上很难买到适合的教材。任课教师就在教学实践中联合会计专业的会计电算化教师共同编写了《财务流程与实务课程》的`校本教材。该教材由于是任课教师编写,在每一轮的教学完成后,都根据学生的特点与接受情况,进行修改与升级。此外,为了配合教学内容,加大实践教学的练习,还编写了《财务流程与实务课程实验指导》讲义,提高学生财务软件的应用能力与管理维护能力,充分体现了“学中练”、“练中学”。(二)网络教学资源为了方便学生课后学习,本课程在学院网站教学平台上传了“财务流程与实务”授课重点录像、课件、实验资料、教案及项目开发案例,并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会计、软件开发网站等网络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与使用。(三)校内实训室建设根据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利用校内丰富的教学设施,我们将会计学院和信息工程系的实训室有效利用,将“学中练”、“练中学”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形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现在学院内建有财务会计实训室5个,计算机信管实训室1个。财务会计实训室配备用友ERP8.72正版的教学软件和上机考试软件,计算机信管实训室配备VB、PHP、JAVA、JSP、数据库等各种软件开发工具,学生可以在课堂理论学习的同时,进行财务软件的上机应用实验,在软件应用管理的基础上进行软件开发。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融合后的“教、学、练”一体化。(四)校外实训基地学院与系部注重校企合作工作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在用友公司、沈阳天九集团、沈阳天创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建立了校外的学生实习基地,聘请实训基地的技术骨干来学院以授课、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参与教学、教材建设、实习指导工作。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有效提升了老师的实践教学水平,锻炼了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了解授课对象,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是高职教育中最重要的课题。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具有如下特点: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不具备任何相关的会计专业知识和会计素养;计算机水平较高,查阅资料能力较强;好奇心强,做事耐力差。针对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注意扬长避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完成教学任务。(一)角色扮演法由于本专业的学生以前没有任何会计专业知识,对于会计的专业术语和会计流程陌生、不感兴趣,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把会计筹集资金、采购、生产、销售等业务流程制作成案例,把案例中的角色让学生分组模拟扮演,比如学习采购业务,采购员、供货商、库管员、出纳等在角色扮演中让学生了解业务的流程和涉及的业务知识。(二)实物演示法配合课程任务与会计业务,课前准备好与本次课程有关的教学实物,例如:发票、会计凭证、入库单、会计账簿等。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向同学展示实物,以此为依据配合会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三)小组分工合作法在用友ERP的软件学习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把软件的安装、初始化、记账、查账、对账、结账、报表等工作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分工完成。(四)讨论法把学生生活中涉及与会计有关的事项及以后工作中可能遇到与财务相关的业务列举出来,课前布置下去讨论的题目,根据本专业学生计算机网上收集资料水平较高的特点,让他们课下查阅资料,分类信息,让学生课上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最终找到解决的办法。(五)现场指导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布置会计业务模拟实验,围绕学生在模拟工作现场遇到的问题,由教师或学生代表加以指导与现场演示,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五、考核测评

考核测评是检验教学成果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学实施的重要保障。由于财务流程与实务是分成三大教学模块来完成的,三大模块代表三个不同的教学内容。因此考核评价就要分阶段、分方法进行,在对学生考核时,将考核内容分为理论考核、上机操作与项目作业三部分,每部分分别占30%、40%、30%,体现“学、做、训三合一”的教学理念。而每个模块的考核中,出勤情况、课堂讨论、平时作业、课堂实训等方面的平时考核,计30%的平时成绩到模块考核总成绩中。第一模块会计基础篇的考核,以开卷笔试的形式在第一模块结束后随堂进行。本模块主要考核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会计业务的核算、会计报表等会计基本技能。第二模块会计软件的实践篇以小组为主要评价对象,以上机实操的形式在第二模块结束后随堂完成。考核时,根据给定的不同的会计业务资料,组内分工分别完成建账、分角色、记账、查账、对账、结账等业务。根据小组对整个业务的完成程度给出小组总成绩,组员根据自己承担的分业务完成情况由考核教师和小组长共同打分给出个人成绩,但小组成员的最高分不得超过小组的总成绩。第三模块软件设计篇,以项目小组提交的项目作业的形式,上交设计报告。这一模块是边学习,边完成设计任务,在期末上交设计报告,以项目小组答辩的形式由教师和项目小组共同给出测评成绩。考核形式、考核人与考核所占分值的说明见上表。

六、结语

西藏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研究 篇6

【摘要】西藏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西藏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关键。进行西藏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研究,探寻其内涵与外延,研究其形成机制和特色建设,对西藏高职院校提升办学水平,增强办学实力和社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必要性。本文结合这一形式,展开对西藏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研究,希望能为西藏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西藏高职;办学特色

高校办学特色主要包括学科特色、科研特色、人才培养特色、校园文化特色等四个方面。一所高校个性风貌可以有众多的表现,但是只有核心要素具有鲜明的特色,才能对学校整体的作用产生大的影响,其办学特色也才有真正的价值,换句话说办学特色是这些核心要素特色的集中体现。从内容来说,办学理念具体表现为办学宗旨、办学目标、育人目标、治学方式、办学特色等的理性认识和理想追求等诸多方面;从实践的功能效果来说,办学理念具有导向性、规范性、凝聚性。

一、西藏高职办学特色内涵

1.狭义方面的涵义

狭义内涵,指西藏高职院校发展中形成的个性特色,也就是西藏高职院校结合自身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学校优势和办学传统、“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等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独特的办学风貌和发展方式。

2.广义方面的涵义

广义内涵包括类型特色、层次特色和个性特色。即为西藏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体系,反映学校多层面的整体个性风貌。

类型特色:指西藏高职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类型,培养类型主要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是创建办学特色必须坚持的基础。

层次特色:指西藏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教育,主要目标是针对社会职业岗位群来培养第一线的生产技术员、高级服务人员和基层的经营管理人员,这是创建办学特色必须坚持的方向。

个性特色化:指西藏高职院校在建设发展中一贯坚持的独特办学取向,在独特的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实现适应西藏地区经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独特的、优化的、稳定的、科学的、整体的、被社会公认的;在办学理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社会个性化服务等多方位实现个性特色化的办学特色体系。

简而言之,就是实现西藏高职院校的单一的个性特色向多层面的特色体系发展,形成整体性的办学特色。这是西藏高职院校创建办学特色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方面。

二、西藏高职办学特色的建设

1.面向区域经济,树立特色办学理念

西藏是一个高寒高海拔地区,西藏高职院校紧密结合这一特殊的地理特点,西藏高职学院积极考虑了这一区情因地制宜、积极开拓、大胆创新,开设符合西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比如西藏主要以农牧业为主,学院针对这一特殊情况,开设了畜牧兽医系,下设多个以农牧业生产相关的专业,为西藏农牧业培养了一大批一线的技术人员,学院因此建设了一批具有西藏特色的专业,真正为西藏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打造特色专业结构

学院在建设初期准确的定位西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打造适合西藏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比如西藏地区经济主要以旅游业发展为主,学院经过反复调研分析了西藏地区市场需求和人才需求,在学院开设旅游系,该系现有全国重点建设专业旅游管理、导游两个专业。西藏高职学院始终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岗位核心能力为主线,建立了适应西藏旅游行业人才需求的教学模式,形成了集培训和实习为一体的校外实训基地。该系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学院“就业指导工作先进单位”。近几年,学院先后为行业、企业培训员工3000余人次,得到了行业、企业的一致好评,为西藏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建设科学研究特色

1.服务于西藏地区经济发展

西藏高职学院紧跟西藏建设需要,紧跟自治区政府的决策,建立一个美丽的、和谐的环境优美的新西藏。在这个建设过程中需要大批的园林园艺技术人员。西藏高职学院结合西藏发展特殊需求,西藏高职学院内设了农林系,现设有作物生产技术、林业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设施农业技术、水土保持、园艺技术、园林技术等7个专业。其中作物生产技术为国家重点示范建设专业和西藏自治区特色专业,林业技术专业正在申报自治区级重点建设专业,培养了大批的园林园艺技术人才,有力的缓解了西藏地区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同时农林系的建立为新西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服务于西藏企业技术创新

西藏高职发展随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西藏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步伐正在不断的加快,这为西藏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发展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因此,西藏高职院校不断形成政策导向,鼓励教师走出校门,面向企事业单位,在生产、管理、服务实践中的技术、工艺、管理等问题上找项目,开展应用型研究和技术开发型研究,将学校的科研拓展到当地的企业一线,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为学校创造社会效益。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企业发展飞快,西藏地区新建了一大批现代工业、企业。比如西藏电力行业,西藏房地产事业蓬勃发展,西藏网络迅速发展助推经济的飞速发展,西藏高职院校紧跟西藏地区发展需要,开设机电系、建筑系、电子信息系等,不断的服务企业发展需要进行技术创新。

3.服务于学校品牌建设

科学研究工作要为西藏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这是西藏高职院校科学研究工作者的首要任务。西藏高职院校正在努力建设学校品牌,提升学院的地区影响力,比如学院建设的一批国家级、自治区、学院级的专业,来提升学院的品牌,学院对这些品牌专业拖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这些品牌专业也正在发挥着他们的影响力,旅游系专业、畜牧兽医系的专业建设等,正大踏步的建设;电子信息系、机电系的重点专业也正紧锣密鼓的建设;西藏高职学院很多专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科研力量正在不断显现着它的影响力。

四、建立特色服务体系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服务西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办好西藏满意的职业教育是西藏自治区在新时期下对西藏高职院校办学的明确要求。同时服务西藏自治区社会发展需要是西藏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因此,西藏高职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其服务功能,通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以及优势资源,不断的回馈给予社会,为西藏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1.背景和时代内涵

西藏职业教育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正大踏步的向前发展,西藏职业教育是西藏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为西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正积极的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每年西藏地区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院为西藏地区人才培养者数以千计的技能人才,这些人为西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做着贡献。特别是随着我国“一带一路”伟大战略的提出,对服务于生产一线的技术性人才缺口会越来越来,这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舞台,新的机遇,新的时代。

2.构筑立校树人之本

西藏高职学院校训“笃学创新、厚德强技”,全校师生都以这一校训为座右铭,不断创新具有西藏高职学院自己的办学特色,同时西藏高职学院把培养师生“敬业奉献、艰苦创业、建功立业”的精神作为学校发展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立校树人之本,成为引领师生立足岗位,努力学习、艰苦创业的力量源泉。

3.形成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

“求真务实,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全院教职员工在西藏高职教育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要与时俱进更新思想观念,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真抓实干,脚踏实地地创新工作;西藏高职学院一方面一切以学生为本,把学生培养成为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为西藏社会经济发展和伟大中国梦、西藏梦最终实现,努力奋斗;另一方面以教职工为本,不断积极更新知识,坚持教书育人的理念,坚持做好为人师表的重要工作,敬业奉献,勤奋工作,为西藏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五、拓展专业特色建设

1.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西藏高职学院建校开始对学生的教育就秉承与文明道德教育相结合,从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文明守信的品德,比如学院开展的“学生综合测评”就是专门针对学生学习和品德教育的重要措施。西藏高职学院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学习“做一名文明的大学生”、灵活多样的开展“诚信教育”,不断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加强学生的基本道德修养。同时结合西藏高职教育特色积极开展社会实践等活动主动服务社会。

2.培养学生敬业奉献的精神

西藏高职学院不断建立和完善了一套教学运行和教师管理的规范制度,加强“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师德风尚建设,提高西藏高职学院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教师教学水平的同时,以教师敬业、奉献精神的示范作用,身体力行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高职院的教师们在课堂教学过程,在实训室模拟车间中,以严谨、认真工作作风,身体力行地把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努力进取建功立业的创业精神传给学生。

3.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

西藏高职学院办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进,大胆创新办学方式、办学理念。学院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校企合作方式、“产学研合作”模式,积极聘请企业或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对学生在学生过程中进行指导,让学生能够零距离体验到生产一线人员的艰辛、吃苦耐劳的品质。另外,学院积极加强对西藏高职学院的学生道德思想的磨练,在学习中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技能训练,结合实训要求制定了严格的实践教学要求,学院积极制定相关的制度,要求教师和学生必须严格履行相应的管理措施和监控,保证学生实习效果。西藏高职学院多渠道多方式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让学生为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4.培养学生进取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西藏高职学院建校理念及根本任务是为西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合格的人才。西藏高职学院培养学生具有乐于进取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因为,我们坚信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在工作岗位上更好地建功立业。

六、结语

西藏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建设问题是一个不断发展与完善的问题,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本研究只是以西藏高职院校自身作为研究主体,从办学特色内涵和高职办学特色的理论角度出发,来阐述西藏高职教育办学特色。

随着我国伟大经济战略“一带一路”的提出,一定会给西藏高职教育带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西藏高职教育者只有通过不断开拓创新,促使内部自身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外部机制的不断加强,才能真正形成办学特色,只有有了办学特色才能提高办学的效率,形成办学的活力,实现高职院校的又好又快的发展。从发展的角度看,办学特色建设仍然是西藏高职院校必须长期探索研究,并不断实践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李名梁.普通高等学校办学特色若干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5

[2]王云鹏.孙安.高等学校办学特色的内涵与建设方略—我国高等学校办学特色建设若干问题研究综述[J].高等教育.2006.70~72

[3]王维新.孟宪刚.高职院校科研特色创建的初步探讨[J].石油教育.2007,(6):38~39

[4]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34~36

[5]曾华.张海峰.刘越等.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及其制度保障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3):30~32

高职教育特色 篇7

一、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现状

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培养技术型和专业化、职业化人才的重要基地, 近年来高职高专实行了扩招, 使高职高专院校有了非常大的发展。相对于本科院校, 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质量相对比较低, 学习基础差, 学习自觉性也很不足。但是高职高专院校为了适应生源质量的特点以及学校的发展方向, 重点培养实用型和适用型人才。实用型和适用型人才即是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实干性人才。

计算机专业是高职高专教育的重点专业之一, 这主要是基于当前社会对于计算机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 计算机专业具有知识更新快、分支逐渐增多、学科渗透性强、人才需求覆盖面广等特点[1]。它对于人才的要求比较高, 除了要求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外, 还需要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从我国目前的计算机人才市场来看, 我国对于高素质的计算机人才需求量比较大, 但是我国目前的高职高专主要培养了一些低层次的计算机人才, 无法满足我国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二、高职高专双证书教育的必要性

双证书教育是一种以学生就业为目标, 以职业教育为向导, 以大学教育为支持, 以培养市场紧缺型人才为核心、以培养企业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专业复合型人才教育工程[2]。双证书指的是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教育对于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培养专业性和实用性人才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也很有实施的必要。

1. 衡量学生的基本素质

高职高专院校由于无法像本科高等院校那样培养宽域化的综合型人才, 因此, 他们的目标就是培养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学生除了获取专业学历文凭外, 还需要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职业资格证是衡量学生是否掌握基本职业技能的重要标志, 比如, 计算机职业资格证书中有计算机辅助设计师、软件设计师、电子商务设计师等, 这些职业资格证书是学生从事专业领域职业资格的通行证, 也体现着学生在计算机专业所掌握的技能熟练程度。

2.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高职高专院校主要是培养实用型和适用型人才, 尤其是计算机专业, 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才能够熟练计算机的相关专业知识。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实践操作, 并且达到合格之后才能够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在这个过程中, 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也会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比如, 软件设计师的职业资格考核, 就是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进行软件设计的实践考核操作, 如果学生想要获得软件设计师的职业资格证书, 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动手实践的能力。

3.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职业资格证书是职业准入制度的重要内容, 随着我国的职业准入制度越来越完善, 我国对于职业资格证等相关的职业准入证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具备职业资格证书将会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就业, 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对于IT行业的职业准入要求比较高, 如果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能够取得相关的IT类职业资格证书, 将推动我国计算机行业的发展。

三、高职高专双证书教育的方法

1. 提高教学师资力量

教学师资力量是影响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为培养“双证书”人才, 首先需要高职高专院校拥有“双师型”教师队伍[3]。学校需要专门培养一些计算机专业教师, 多组织教师参加相关培训, 提高教师的知识层次, 同时还要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以及科研能力。学校可以鼓励教师进行校外专业的项目, 允许教师走出学校面向社会。比如, 学校可以鼓励教师去相关的企业承担一些项目建设, 在企业学习真正的实践知识, 回校以后向学生进行更实际的教学。

2. 政府和企业积极参与配合

政府和企业也要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政府部门可以加强对于双证制度的管理, 统一管理执业证书, 并且加强企业用人监管。企业需要积极落实相关政策, 建立相关的职业培训基地, 严格按照职业资格证书的等级来安排相关的工作, 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地位。比如, 企业可以和高职高专院校进行合作, 建立相关的计算机人才实训基地, 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以及计算机人才的培养计划。这样学生既能够在内实训期间提高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技能, 又能够更容易地通过职业资格考核。

3. 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合适的职业资格证书的选择

学校要正确引导学生的就业观以及对于职业资格证书的选择。高职高专院校很多学生对于职业资格证书的选择并不重视, 没有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到最后虽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 却并不是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比如, 学校可以对学生进行一次职业意向调查, 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就业意向以及自己真正适合做什么, 并且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双证书教育和高职高专教育相结合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一项措施, 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方法。在计算机专业进行双证书教育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推进我国计算机行业的人才培养计划。

参考文献

[1]袁启昌, 周海建.坚持“双证书”教育模式推进高职高专教育改革[J].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论丛, 2009 (01) :51-53.

[2]戴碧露, 葛莉, 张立国.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双证书”人才的对策探讨[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03) :332-335.

国外高职实践教育对我国高职的启发 篇8

一、国外实践教育经验特色

1、依法治教的法律保障

国外高职教育被提到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高的位置, 有些国家甚至达到比普通教育更高的高度, 为了保障高职教育的良好发展, 国家专门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保驾护航, 如德国颁布了许多职教法规, 形成了一套内容丰富、互相衔接、便于操作的法律体系, 有力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其《职业教育法》详尽规定了关于职前培训教育、职业继续教育、职业转岗教育的所有重要的方面。适用于全德国的职教法律法规还有《职业教育促进法》《劳动促进法》《青年劳动保护法》《企业法》等370多种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的培训条例, 美国1917年的《职业教育法》, 后来根据社会的发展不断修改, 也不断推出新的法律。从1963年到1976年, 美国国会先后四次通过加强职业教育的法案。1984年又通过新的《卡尔·帕金斯职业教育法案》, 进一步强调了职业教育的地位等等。

国外的法律法规在办学形式、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管理办法、监督制度有上明确而具体的要求, 使职业教育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依法治教、违法必究, 促进了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

2、努力做好专业与就业接轨, 校企深度合作机制保障

国外高职实践教育发展模式中大部分都强调了与企业接轨, 学生在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叉学习, 螺旋式的提升能力, 校企深度合作。在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中首先需根据市场设置专业。在社会有关方面和行业的参与下, 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 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其次是校企合作设置专业。专业建设工作都是由企业直接参与、校企合作共同完成的。再次是结合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设置社会急需专业。充分认识到高新技术下移到职业技术教育层面才是现代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的新特点。职业教育的定位立足于发展现代技术, 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发展新技术、体现技术的先进性, 重视在高新技术领域发展和建立新的专业。在美国威斯康辛州, 高职教育根据当地经济特点, 设置专业并及时调整专业门类和课程计划, 使人才培养更符合本州经济发展的需要, 实现产教结合。威州是美国主要农业州, 制造业也很发达。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威州职业技术学校领先开设了一些新的专业门类和课程。农业综合企业、农用机械年、农产品加工、饲料等专业一直是该州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强项。通过专业与就业接轨, 校企深度融合, 使职业教育不断适应新形势的需求, 永远保持活力和先进性。

3、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实践环节

德国制造、美国制造意味着高品质, 高质量, 奔驰汽车、西门子电器、通用汽车、通用电器等设备, 因做工精良, 外观考究, 性能优异而誉满全球, 这是因为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员工经过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 全员共对质量负责, 通过接触到相关的工业产品, 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其产品的质量的稳定性。这得益于全社会和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对用户负责的职业理念, 其员工的素质普遍较高, 不光生产操作的技能上训练有素, 精益求精, 在认真负责的观念上也努力承担, 没有经过职业教育培训的人, 很难胜任岗位的工作, 绝大多数需要通过职业教育后才能进入到实际的工作中去, 在职业教育中非常重视实践能力, 以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CBET模式, 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与培训, 它突出地强调教育训练的结果——学生经过高职教育训练后实际具有的操作性能力。这意味着其职业培训思想从传统的强调训练过程的职业培训转移到强调培训的结果。这种职业培训所关注的是学生能否达到行业中具体能力标准。这种模式关键是组织专家确定的能力标准, 成立国家资格委员会, 建立一种能力本位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从而使全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十分强调职业教育, 重视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比喻为“经济腾飞的翅膀”、“经济发展的柱石”, 甚至是“民族存亡的基础”。

4、教考分离的结考模式

在国外的实践教育中, 教考分离是一重要的检验手段, 以德国为例在考试内容上分为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两部分。其考试按着全国统一要求在统一时间内进行。考试由经济界的自治机构以及类似的单位组成的委员会主持, 委员会的成员包括企业雇主与雇员的代表及职业学校教师。经考试委员会审核同意后发给证书。考试一般安排4到6小时。如考试通不过, 学生就不能从事所学行业的工作, 须来年再参加一次考试。这种教考真正分离的考核办法和严格统一的管理机制, 使职业实践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保障。职业教育实施的是“宽进严出”制度。学员入学相对简单, 但要获得国家统一颁发的证书并不容易。学员不仅平时成绩要好, 获得企业的肯定, 毕业前还要进行口试、笔试、技能操作的多项考核。

5、高技能高学历高素质高效率的师资队伍

通过制度保障, 国外如德国为了建设素质过硬的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对教师的学历和资历;专职与位职的结合;教师本身的培训与进修;品德和技能的示范作用:严格的考核制度等方面, 都作了精心的规定。职教师资大都具有良好的品质, 精湛的技能。至少有两年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验。与此同时, 也十分注意教师的物质生活待遇。

新加坡在师资建设上要求教师的知识更新速度必须加快 (5年为界) , 教师必须与工业界的工程师保持相同水平, 积极参加学校定期开展的培训, 制订个人近期和远期的培训计划。对所有老师能主动申请进修学习或重修第二学历, 不管教师年龄多大, 一般都给予大力支持。要求教师具有多个文凭, 以满足知识和技能快速更新的需要。每年有20%的教师到国内外高校、企业或研究所等接受培训, 使其掌握最先进的技术, 并要求教师到生产第一线去指导实践并参与具体项目, 在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二、国外高职的实践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1、高职法规政策要落到实处

按照我国已经出台的《职业教育法》, 高职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享受到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政策。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高职的相关配套还未真正落到实处, 高职教育面临起步晚, 基础差, 设施相对落后。加上社会人们的高校求学观念, 高职教育发展处于尴尬的境地。有关教育部门不应只停留在为高职立法, 还应进一步深入学校、社会, 将政策法规落到实处, 没有法规政策的护航, 高职前路必定坎坷曲折。

2、广泛了解职业要求, 适应地方经济发展

高职要获得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必须首先要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好服务。国外高职教育发展经验启示我们, 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所以高职发展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才能获得更强的生命力。

我国高职在发展中, 课程的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有部分脱节, 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 学非所用, 企业往往在某些技术上需要重新再次培训, 结果造成企业聘用高职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从而进一步影响了学生和家长以及社会对高职教育的看法。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方面需要迎合地方经济需要, 先注意就业市场上的动向, 研究经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同时在专业分析中, 要注重职业群, 即相关的行业所需求掌握的技能, 在人才培养中要多了解要求, 及时的针对动向和要求进行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的调整。做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并将此做成常态化、制度化, 进行持续更新和发展。

3、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多方考核制度

目前, 我国职业教育每所学校都在建设实训基地, 国家和地方政府也相应地投资建设, 实训基地的建设也是尽可能模拟、模仿生产现场的情境, 通过实训教学中训练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技能。

但是由于经费问题, 实训环节无法全部仿真, 学生的实践环节也无法全部在学校里完成, 这样就需要结合国外经验, 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实训基地建设一方面依靠政府投入, 另一方面应依靠企业的大量投入, 企业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 赠送或半赠送形式, 共建实训基地。同时, 学校自身通过经营, 在资金方面通过自筹等方式, 也可以相应投入一部分的资金作为补充, 这条渠道, 随着民间财富的积累, 捐赠办学资金的也会越来越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才可能更好的发挥自身力量为社会更好服务。

同时, 在学生的考核方面一定要严格, 建立多方共同考核机制, 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学生素质能力得到广泛认可。

在课程的安排上也尽可能的多考虑实践动手, 有条件要进行真实环境学习, 通过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 使企业真切的体会到参与到校企合作后, 培养的人才可以直接上岗, 获得良好的效益, 从而不断投入到培训和教育中, 使之互帮互惠, 共同发展。

4、加强教师队伍的质量建设

高职教育需要一支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教师队伍, 但是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的任课教师并不是从工厂或者是企业来的, 而是从更高院校直接就业的毕业生, 或者以前也是教育行业工作者, 对最为紧缺的一线的生产技术往往不够深入了解, 在授课时不容易进行相应的具体分析, 致使对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无法进行更大程度的提高。因此, 高职院校应该更加主动的请工厂或企业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来校任课, 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针对需要较强的动手能力的课程可以由这些外聘人员进行更加详细的讲解, 也可以根据具体工作布置相应任务。从而打造更加完善合理的师资队伍。

5、加大高职教育的资金扶持力度

目前高职教育的办学经费是逐年提升, 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4%, 但是相对于国外的教育经费扶持还是偏少1~2个百分点, 同时全国高职院校众多, 僧多粥少。高职具有较强的职业性、实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其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型复合人才, 所以职业教育在实践过程中不仅需要与普通教育一样的教学条件:教室、教师及活动设施, 还需要一定的实习场地、训练场地、各种设备, 而且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专业调整, 师资队伍也需要不断进修学习, 掌握最新的知识和动态, 迎接挑战。高职教育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建设都需要比普通教育有更高的投入。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 因此应加大对高职的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使高职走上健康、良性的发展轨道。

摘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及向服务型框架社会演进, 世界各国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 因此, 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得到了高速发展, 并逐步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教育模式。加拿大、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我们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它带给了我们许多思考。其中, 目前比较成熟和典型的模式有德国的双元制, 澳大利亚的TAFE, 英国的BTEC, 北美的CBE和新加坡的“教学工厂”。随着世界各国高职体系的发展, 我国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经验,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高职教育中订单教育模式初探 篇9

“订单教育”是高校和企业之间所商定的人才培养合同, 是作为人才培养方的高职院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 签订用人订单, 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学生就业等方面合作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其基本要素包括订单、人才培养计划、运行机制、工学交替、就业等。

“订单教育”作为高职高专一种新型的校企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既增强了高职高专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的就业, 也增强了企业作为用人单位和学生的“三赢”。“订单教育”开辟了高职高专教育的新思路, 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近几年来, “订单式教育”已成为许多高职院校和民办高校的重要办学特色, 也成为许多院校招生的一大招牌。“订单式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应试教育, 是一种更为务实的教育, 与当前各种学校专业设置重复性大、毕业生结构性饱和相比, “订单式教育”的专业设置更适应市场需求, 更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 所培养的人才就业竞争力也更强。在连续几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只有70%左右的情况下, 许多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则高得多。如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2005年的就业率是96.25%;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根据社会需要, 积极开设老年人服务、现代殡葬服务与管理、戒毒康复等专业, 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因此学生就业率达到100%;河南的郑州经贸职业学院经济系与河南多家企业合作, 开设实践实训基地, 定向培养专门技能型人才, 学生一毕业就能直接上岗工作。

但是, 有些院校的“订单式教育”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据笔者了解, 一所国内知名的民办大学所进行的“订单式教育”为例:学生在上了1个学期的专业基础课后, 被学校安排到相关单位实习, 由于专业基础太差, 学生在实习期间只会做一些简单的工作, 技术上根本达不到一定水准。学生毕业后, 学校给学生推荐了工作, 但是由于没有一技之长。这些学生只能从事一些技术含量很低的工作, 有的工作时间达12小时或者更长, 而工资只有600元, 这样的“订单式教育”简直就是在赚取了高额学费后, 变相地为企业输送廉价劳动力, 是对相关教育法律的公然践踏。

基于以上认识, 借鉴同行的经验教训, 并通过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笔者构建了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柔性就业导向办学模式”, 一种突出学生主体性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教育”要从转变学生实习方法起步。面对高校学生实习安排越来越困难, 实习经费日益短缺的困境, 学校应一方面加强实习基地和实验室建设, 另一方面不断改革实习内容与方法。学校调整教学计划, 大幅度延长实习时间;此外, 修订和完善一系列实习管理办法。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及其选择权, 充分体现学生的市场主体性及其权益。

“订单教育”突出的特点是在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关系中, 以学生与用人单位雇用劳动关系为主, 学校处于协调配合的地位。具体内容可从以下六个方面阐述: (1) 以学生为主体。本文中的所指的“订单教育”应以学生与用人单位关系为主, 具体体现为以协议方式建立学生与用人单位劳动合同关系, 学生是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方, 应尊重其市场主体地位。 (2) 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是一种准雇用劳动关系。这一关系受劳动力市场规则的约束和支配, 学生实习期间不仅不需支付实习费用, 而且可以按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的价格 (工资) 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 该模式要求时间较长, 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同时有利于企业安排, 有所收益。 (3) 学生与学校仍然存在着教与学、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学校在整个实习期间安排指导教师 (我们称之为“导师”) 全程跟踪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过程, 导师除应承担指导学生完成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 (设计) 等各环节的教学任务外, 还负有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生活指导、职业生涯设计等责任。这一特征将“订单教育”与一般的劳资雇佣关系区别开。 (4)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提高就业能力为重要目标。传统的常规实习, 虽也是产教结合教育模式, 但其主要是以对理论教学的补充和验证为特征。订单教育模式将学生置于一种真实的社会环境中, 在学校和导师的指导下, 体验到真实的社会生活, 将会极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学生顶岗工作虽不要求专业对口, 但应从事具有较强专业背景的工作。 (5) 学生身份多样性。该模式中学生与学校与用人单位具有多方的关系, 既是学生又是打工者, 管理工作非常复杂, 不仅受劳动力市场规则支配, 同时也受教育服务市场规则所约束。 (6) 实习结束双向选择, 优秀毕业生可能留企业工作。

实施订单教育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学生自主联系形式, 此形式特点是学生本人根据人才市场的信息或通过亲朋进行推荐, 而与用人单位达成劳动雇用关系。学生一方面进行工作, 同时另一方面接受学校老师的指导而形成一种多方合作的教育模式;另一种是在学校与企业签订协议搭建平台的基础上, 由学生与企业双向选择而形成的一种多边合作教育模式。订单教育实施过程中, 我们应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开展: (1) 完整计划:订单教育的实施应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对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整合, 特别是集体组班式的合作双方应密切配合, 对学生学习与工作进行周密的部署和安排, 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 切忌盲目与随意。 (2) 工学结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 学生在课程学习达到一定程度后开始工作或工作一段时期后再回校学习, 以及工作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边工作边学习, 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要求的过程。 (3) 顶岗工作:在学校的总体要求下 (如所从事的工作性质范围) , 通过与用人单位谈判, 签订劳动协议, 真正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 从事一定量的工作。 (4) 相应报酬:按照劳动力市场的规则, 通过工作获得相应的报酬。 (5) 过程监控:一方面要求顶岗过程要写实习日志及心得体会, 回校后要交实习报告和实习单位鉴定意见;另一方面导师应加强对所指导学生的实习检查, 帮助其解决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对工作加以指导和督促。学校派巡视员分片了解和掌握学生和指导教师情况, 及时向学校领导汇报。 (6) 考核评价:一是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二是对工作模式进行考核评价, 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不断改进工作。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订单教育是一种较好的产教结合形式, 它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 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思路, 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科学定位, 因此,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肖化移, 聂劲松.从人才结构理论看高职人才培养规格[J].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第19期.

[2]张志军.试论高职培养目标定位与人才模式的特征[J].职教论坛.2005年第5期.

加强实践教学 突出高职教育特色 篇10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晚,一些高等职业教育始终不能脱离学科教育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窠臼,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及生产高效性的要求,使现代工业生产得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而企业生产中所需的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缺乏,导致先进的产品制造工艺和方法不能发挥原有的作用,使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足,因此人才因素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要提高企业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和职业素质,就必须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高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其突出的技术教育特征决定了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不同于培养本科以上学历的常规教学模式,必须确立实践教学在整个高职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而实践教学就是高职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实施因材施教的有效方式,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是高职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2 高职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教育过程中,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的程度普遍较低,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要。之所以这样,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2.1 高职教学体系建立,还没有完全脱离普通高等院校学科式教学的模式,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中心,没有形成适合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机制。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大部分还是按照学科教学的知识体系,给学生安排几十门课程,特别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还很薄弱,使学生的职业能力达不到“专”的要求。

2.2 专业课教师的水平不能够满足高职教育的要求,师资力量欠缺,特别是高水平既能讲课,又能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训练的教师尤其缺乏。这是目前制约高职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瓶颈问题。

2.3 目前资金投入不足也是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人常说:“熟能生巧”,只有“熟”才能带来技能的提高和技术的创新,而“熟”必须来自于苦练之中。要培养技能水平高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使学生达到技术熟练的目标,就必须给他们提供良好的实践场所,因此,高职教育需要的投入资金巨大。

2.4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相对滞后,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课程都在普通教室进行,实践教学的场所不足。

2.5 高职教材从结构和内容上,虽然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但是,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本科教材的理论体系,不太符合高职教育“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这些因素,都严重的制约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需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充分分析和掌握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认真学习和贯彻教育部“十六号”文件精神,协调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关系和力量,建立适合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特别要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3 加强实践教学的方法与途径

由于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存在以上的问题,使得高职教育实践教学计划难以适应高职教育职业性、技能型的特色;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难以适应高职实践教学改革的要求等。因此,高职实践教学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针对专业的特点,分析学生未来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推进学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突出学校办学特色与亮点方面的重要意义,彻底根除头脑“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思想。通过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训练动手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加强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3.1 建立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教育的特色就是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中心,同时加强职业素质的训导,最终使学生成为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实用型人才。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对技术应用能力和技术素质培养等方面的要求,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应该从实践教学管理、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及实践教学软件系统的建立等方面着手,使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3.1.1 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形成

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是实践教学工作的必需的组织保障,其主要作用是根据实践教学大纲和教学任务制定具体的教学实施方案,负责实践教学的规划、协调、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以及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总结实践教学的经验,探索出高效的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实践教学新方法。

从我院几年来的实践教学经验来看,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建立,要依靠学院、系部、教研室的统一协调,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教研室、实验室、实训中心等基层教学单位的作用,建立起一整套有利于教学的管理机制,职责明确,做到规划科学、组织有序、实施有效、监管有力。

3.1.2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要搞好实践教学必须有好的实训设施。教学实训设施建设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物质建设基础,实训基地是实践性教学的载体,是学校的“练兵场”,是学生的“习武园”。“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课堂、实验室、实训中心、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是实践教学基地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进行各种实践活动的有效平台。我们依据学院专业需求,全面规划,建立有利于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综合技能,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的实践教学基地。

3.1.3 实践教学软件系统的建立

本着“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努力探索建立新的教学体系。在理论知识“够用”的原则下,大胆地对专业所有课目进行科学地优化重组与整合,删除过时、陈旧的内容,不必追求理论的完整性。降低理论教学的深度、难度,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大幅度增大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使理论教学时数与实践教学的时数比例达到1∶1~1.2。编制适用的实践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和计划、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教学过程的监管与教学质量的管理制度,建立起保证实践教学实施的软件系统。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要求,根据教学时间及借鉴同类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应建立一套结构化、模块化、开放式的实践教学软件系统。

3.2 加强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来源单一,几乎所有的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同时由于办学规模的扩大使得师资紧张,专任教师大多数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很难有机会较长时间到生产第一线锻炼和提高,大多数教师没有现场工作经历或实践工作年限偏低,尤其是青年教师大多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技能,有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的骨干教师和专业教学带头人匮乏。因此,必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培养一支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工程技术实践经验,老中青结合、年龄职称结构合理、创新奉献精神强的“双师型”实践教师队伍。可聘请企业有丰富技术实践经验的退休工程师和工艺师等作为实践教师,也可聘请企业在职的中青年技术骨干作为短期、假日或讲座实践教师。专业教师必须加强实践锻炼,每年应有一定的时间到生产实践单位进行在岗实践;对实践教师也要加强培养,通过送出去、请进来、高起点培养等方式提高素质,促其掌握新技术、新工艺,保证生产实习教学的质量。

3.3 加强实习实训,突出技能培养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学生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才能加深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只有经历了实践的全过程,才能系统地掌握各个环节的基本技能。培养合格高职学生,更应该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必须更新思想观念,重视技能训练课的实践性。其次,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应适当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技能性、实用性的综合性实验(训)。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三,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强化技能训练。

3.4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为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对专业操作技能的兴趣和热情,促进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可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开展学术性、知识性、健身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第二课堂活动。如组建学生专业协会、科技创新小组、开展各类实践竟赛活动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师生互动的专业氛围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与热情,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严谨工作作风和职业素质。

3.5 加强实践技能考核,实行“双证书”制度

积极推行两种证书制度。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资格制度相适应,职业教育的有关标准应当和职业资格标准相协调,积极推行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制度。通过学校学业考试和有关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两个方面的考核,促进职业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的质量高低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因素。只有不断提升和强化实践教学的能力,才能够培养出合格的实用型专业技能人才。只有建立起具有高职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学生实训的力度,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采取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管体系,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进而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摘要:加强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所决定,是突出高职特色的关键。本文分析了加强实践教学的意义,就目前高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结合自己长期实践教学的经验,并借鉴同类院校促进实践教学的成功做法,就高职院校如何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突出高职教育特色进行了论述,在实践教学的方法与途径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一些应对的措施。

关键词: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教育特色

参考文献

[1]许海玲.高职实践教学改革探讨,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9(.1).

[2]衡丰.突出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的关键,中共成都市党校学报[J].2003(1).

[3]杨玉军.加强实践教学突出高职特色,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4,(4).

上一篇:大学数学教育下一篇:异步电机矢量控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