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质量报告

2024-05-21

高职教育质量报告(共8篇)

篇1:高职教育质量报告

2013中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

201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发布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喜忧参半

就业率连续3年增长;自主创业者比例多于本科生;毕业后3年收入倍增„„7月16日,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教育第二次向社会展示其美好的一面。据悉,此次报告由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委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麦可思研究院组织专家撰写。当天,201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报告的主要撰写人之

一、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树超教授用“十八大看点”总结今年的报告,这些“看点”折射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喜和忧。

喜:高职生就业创业收入比例提高

就业率仅次于“985高校”:这个信息在报告中再次被提及,699万高校毕业生中,高职院校就业率仅次于“985”高校,力压“211”院校。报告显示:2012届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0.4%,比2011届上升0.8个百分点,并且从2009年开始,高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3年上升。其中,有56%的高职毕业生3年内发生过职位晋升,略高于本科毕业生职位晋升的比例(52%)

收入倍增:作为城乡高技能劳动力的新增力量,高职生整体上在毕业三年后就实现了收入倍增。2012年,被调查的2009届高等职业学校学生月收入为4160元,比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增加2270元,涨幅为120%。

自主创业比例增长两倍以上:被调查的2009届高等职业学院毕业生中,毕业3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为5.3%,比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增加了2.3倍。本科毕业生该比例增长倍数为2.0倍。

被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过的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1届毕业生丁仕源是“中国90后创业最年轻的富豪,现在执掌的活动策划企业,让他拥有1200万元的财富。”丁仕源说:“感谢母校给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业平台,可以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桂林福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举办3期共450人的订单班培养,至2012年有30%毕业生已成为该公司的骨干力量,其中1人升任厂长,4人担任副厂长,1人担任质检部副站长。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评价:“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学生会做人,能做事,踏踏实实学习,认认真真钻研,表现出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

同时,报告显示,有83%的2012届高职毕业生表示对母校满意,比2011届上升3个百分点。针对学校改革发展的情况,调查的结果显示出5个特点:院校布局向县域腹地延伸;围绕产业发展调整专业结构;校企合作育人逐步走向深化;质量保障机制强调多方参与;教师队伍

结构有所改善;国际合作办学拓展新领域。

面对当前国内经济增幅放缓、企业生存困难、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挑战,高职教育交出了一份较为满意的答卷。

由此,四川省德阳市市长陈新有指出:“如果没有各类职业院校培养的成千上万的技能型人才,德阳的工业经济,特别是重装基地建设不可能取得这么好的发展。”四川省绵阳市市长林书成表示,如果高职院校能够以一个专业带动地方一个支柱产业,出多少钱政府都可以支持。

忧:内外的竞争压力

报告显示,2012年全国1297所高职院校,设置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的超过630所。此外,还有近200所高职院校在县里办学,150多所高职院校办在工业园区和开发区、科技园区,布局上比较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尤其是三线城市和县域经济发展需要。

然而,在记者采访中,许多中西部三线城市没有成型的经济布局,无法走“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模式,这些地方的高职毕业生更多流向东部沿海城市,加入打工队伍行列。“没办法,我们的办学模式无法进行校企结合,因为当地没有像样的企业;我们也只有‘黑板上开汽车’,因为当地财政没有一分钱的投入。”中部省份的一所地方高职院校负责人诉苦说,“其实,据我了解,大部分地方高职院校都面临像我们这样的现状。”

报告显示,投入不足影响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在高职学校教育经费来源中,虽然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比重自2010年首次超过学杂费后,2012年进一步上升到了54.0%。但是,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各地政府对高职教育经费投入仍明显偏低。从全国水平看,地方普通高职高专学校的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只有普通本科学校的56%,有15个省区低于这一水平,上海、青海、天津、贵州、甘肃、宁夏、湖南、安徽等地甚至低于50%。多数地区还未制定高职院校生均经费拨款标准,生均预算内拨款水平与本地区同等类型普通本科院校有较大差距,因此,高职学生的学杂费负担仍然较重,规模扩张成为部分高职院校维持生计之道,影响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除了投入不足外,近几年,生源危机是高职院校无法逃避的话题,很多以生源养校的高职院校无以为继;由于就业的压力,很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决定走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不可替代”的高职学校将会面临可替代的境地;生源危机使得招生来源多样化,高职院校如何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特别是,在中国,本科以上毕业的属于“劳心者”,高职以下的属于“劳力者”,蓝领可能收入不低,却被整个社会歧视。

这些内外交困的问题使得高职教育发展遇到很大阻碍。“我们职教人一定要清醒,不能被表面的数字所迷惑。就业质量如何、专业对口率高低、学生的后发优势有多大,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贵州铜仁学院院长侯长林在面对记者采访时,发出这样的警示。思:呼吁多方支持,寻找改革出路

报告用多个“期待”,呼吁各级政府加大高职投入和转变职能——

期待各级政府建立高职院校生均经费拨款标准,提高拨款水平,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学生合理分担、社会资助等多渠道投入机制,改变高职院校主要依赖学费求生存的办学现状。应激发学校办学活力。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仍然没有落实,政府直接插手高职院校具体事务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地方政府同时扮演着高校举办者、管理者和办学者的多重角色,影响了高职院校办学效率,挫伤了办学积极性。

期待各级政府转变职能,落实办学自主权,把中层干部任免、教师招考、职务评聘、机构设置、专业设置等权限交给学校,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格局,激发高职教育办学活力。

期待高职招生制度的改革。“招生难对我们这样的农业学校尤其突出,我们在村庄里办学,条件相对较差。”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孙绍年说:“目前的招生制度不能满足涉农专业学校的招生需求。就应该一张答卷考察学生是否愿意来学校读书,回答‘是’就招进来,回答‘否’就放弃。”

孙绍年进一步解释说,高中、初中毕业生不愿意读完3年书后回去搞农业,我们的招生对象应该是那些正在干活的青壮年农民、是国家所号召培养的新兴职业农民。“但是,现在他们不能纳入招生对象,因此我们的招生对象范围要扩大。”

孙绍年的呼吁得到了响应。近日教育部出台的《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高职招生制度上进行了很大改革,意见指出,将逐步与普通高校本科考试分离,重点探索“知识+技能”的考试评价办法,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样化入学形式。

意见指出了高职招生的几条途径:普通高考[微博]、单独招生、对口单招、注册入学、技能大赛免试入学等多种形式。教育部相关文件还指出,今年将加大非高考生入学高职的比例。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赋予高职教育的新使命,也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赋予高职教育的新任务。”马树超说,高职院校应对自己所选择的道路坚定信心、坚定信念。

篇2:高职教育质量报告

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指学生在完成校内的文化基础和专业实践学习后,至少用半年时间,到企业中承担与普通员工相同的实际工作任务,积累一定工作经验的实践过程。顶岗实习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及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顶岗实习的质量已成为衡量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对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全过程、全方位的跟踪调查,结合实际情况,完善已有评价指标体系,选择有代表性的监控及评价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展开实践论证。针对实际情况,以加强顶岗实习的动态管理与过程监控,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推行校企合作的共管体系,构建长效的顶岗实习运行机制。

一、调查基本情况

通过对京、津、冀、鲁地区参加顶岗实习的1277名学生、接收集中实习学生的21家企业、自主实习的10家企事业单位、河北省内6所高职院校的87名专业指导教师采用调查问卷、座谈、电话访谈、深度访谈等形式,对顶岗实习工作进行深入调研。

调查对象分三个部分:企业、学生、专业指导教师。企业作为顶岗实习的主要实施单位,对顶岗实习质量保证起主导作用;学生是顶岗实习的落实执行者,最终反映教学实习质量效果;专业指导教师是顶岗实习的联系者、监督者、指导者,是顶岗实习工作完成的纽带和桥梁。

调查内容按照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方式、控制手段四个方面展开,采用动态的观察方法,对符合行业需要的实习学生专业技能掌握的运用、职业规范和操守、团队协作等作为最终评价标准。

二、顶岗实习样本选取

随机选取六所院校计算机应用、旅游酒店管理、市场营销、会计电算化、文秘等五个专业大类方向的1277名顶岗实习学生为样本。其中级顶岗实习学生共计541人,其中由学校安排集中实习404人,占总实习人数的74.7%,实习基地13个;级顶岗实习学生共计736人,其中由学校安排集中实习517人,占总人数的70.2%,基地共计20个。实习岗位与专业相符或相近的占72%,实习岗位与专业不相关占28%。

三、质量监控评价主体的调研

(一)企业调研数据

1.实习管理质量监控与评价主要承担者。经过企业调查数据及访谈,76%的企业认为应由企业和校方共同承担;13%的企业认为应由自己评价,不希望校方参与;11%的企业认为应由校方自己评价负责。其中实习过程中按内容不同进行分工如下:

2.实习期间的学生管理。76%的企业希望在实习过程中学生的行为、观念和心理辅导等方面由校方指定教师负责,企业按岗位分工项目和内容分配给实习学生具体工作,出现问题与校方共同解决,以避免增加管理工作量;13%的企业认为校方应在实习前做好学生实习准备工作,实习过程均严格按企业员工条例、准则执行,不愿意校方过多介入;11%的`企业认为实习过程质量监控与评价是教学内容,应由校方承担,不愿企业自己承担过多工作量。

(二)专业指导教师调研

1.顶岗实习质量监控评价主体。认为双方共同参与的占68%;企业为评价主体占20%;学校评价为主占12%。

2.学生实习期间的主要管理单位。选择由实习单位管理的占49%;由学校专业指导教师、实习部门管理占51%。

(三)学生调研数据

1.顶岗实习质量监控评价主体。86%的学生认为自己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企业指导师傅的作用很重要,评价主要应由实习企业负责。14%的学生认为顶岗实习是在校期间的实习,应由学校评价。

2.实习期间的管理。62%的学生在实习中有问题愿意找企业指导师傅解答。27%的学生希望找学校解决,11%的学生希望找朋友和同学帮助。

四、质量监控评价标准的调研

(一)企业调研数据

1.单位对实习学生顶岗实习质量监控评价标准。有制定实习学生考核条例的企业占67%,其中按企业员工见习期标准考核的约有87%,按业绩考核的占10%;没有制定考核条例及标准的33%企业中,按业绩考核的占30%,按工作表现及职业潜力评价的占45%,按行业企业标准执行7%;支持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考核标准的占36.7%。

2.实习工作评价的重点。评价重点从高至低排名依次为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吃苦耐劳、人际关系、处理突出事件的能力、创新能力等,其中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吃苦耐劳多项选择在63%、53%、51%以上。

3.评价的时间。认为质量评价最科学的时间为1个月评价一次占53%;2个月评价一次的占18%;3个月评价一次的占29%。

(二)专业指导教师调研

1.顶岗实习质量监控评价标准。集中实习的70%企业管理制度齐全,考核和评价标准明确清晰,可按照企业考核和评价标准执行;或以企业评价为主,校方评价为辅共同考核评价。自主实习学生由学校专业指导教师及所在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各专业统一评价标准,作为考核和评价的主要内容。

2.实习中行业企业按需要可增设内容,列入考核和评价的考核范围。

3.评价的重点:从高至低依次为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适应岗位的程度、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等。

4.实习评价时间。45%教师认为15天指导学生一次,1个月指导的占25%,3个月指导的占18%,12%教师认为按学生实习专业情况灵活掌握时间。

(三)学生调研数据

1.质量监控评价标准。65%的学生认同实习单位的考核和评价内容,21%的学生因为岗位的限制,希望实习单位和校方双方共同评价,14%的学生认为无所谓。38%的学生认为校方制定顶岗实习手册上的填写项目比较科学,51%的学生认为一般,9%的学生认为不科学,2%的学生认为没有用处。

2.评价的重点。依次为专业技能的提高、处理事情的能力、增强交际能力、团结协作等。

3.评价的时间。37%的学生认为评价指导时间为半个月,35%的学生为1个月,24%的学生认为2个月最科学,4%的学生选择3个月评价。

五、质量监控评价方式调研

(一)企业调研数据

1.按顶岗实习手册的记录汇总评价。调查的所有企业均认为顶岗实习学生的实习手册记录每周、月实习内容及实习岗位主管级以上签署实习意见,可作为评价的基础资料。

2.按学生作业、作品评价。按专业不同可根据企业经营活动布置的阶段性工作任务或项目作业,按完成的任务项目给予量化评价。

3.实践活动。学生的日常实习作为基础评价,参与企业实践活动,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任务的给予追加评价分值。

4.突出表现。实习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突出表现,如在企业重大活动中发挥关键作用、避免事故发生等表现突出可给予评价加分。

5.实习档案。学校或企业建立学生实习档案,可分个人或按岗位群分组建立。档案主要按企业和学校双方各自重点关注的内容及项目进行分类管理,进行各自评价。将每位学生在校表现和在企业表现结合,最后按比例综合评价。

(二)专业指导教师调研

篇3:高职教育质量报告

会上发布了《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 (以下简称报告) 及《2012·发现高职》形象宣传画册 (以下简称画册) , 并邀请与会代表围绕高等职业教育社会责任进行了深入交流与研讨。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经过12年大发展后的自我反思, 是高职战线与社会各界的一次交流与碰撞, 是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者、管理者与教学者梳理过去、厘清现状、展望未来的一种努力与尝试, 传达了高职战线坦诚面对公众, 认真承载社会责任, 勇于面对未来挑战的坚定信心。

报告是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贯彻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精神, 委托第三方研究机构,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麦可思研究院联合调研编写形成的, 是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办学质量的首次社会发布。报告分为概览与历程、学生与发展、学校与改革、政策与项目、成效与贡献、挑战与展望等六个部分。报告从培养目标的恰当定位、学校的努力创新和政府的重点支持等角度, 分析了高职教育在逆境中探索生存空间、服务空间和发展空间。发布会上同时推荐了部分省市与院校的质量报告, 全面展示了十二年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2011年全国高职学校数量1276所, 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0%;招生数325万人, 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47.7%。在高职学校毕业生中, 有12.7%来自于贫困地区, 22.2%来自于西部地区, 16.2%来自于民族地区。

呈现出“低进高出、人尽其用”的局面, 使被传统高等教育招生边缘化的青年群体找到了人生与事业成长天地。近3年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为全国850万个家庭实现了高等教育学历“零”的突破。来自以上三类地区的高职学生23%是在本市入学, 83%在本省入学。对于这些地区的老百姓来说, 高职教育不但帮助他们的孩子圆了“大学梦”, 又能够在自己的“家门口”读书, 而且“上得起”。有过半数的高职毕业生认为自己在校期间在人生的乐观态度、积极、关注社会、包容精神方面得到了提升。

与区域重点产业布局相适应, 与国家总体产业布局相协调。国家实施“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 有950所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1753个专业, 专业建设呈现“由点到面”的辐射;为各地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贡献, 全国高职学校毕业生有近六成在300人以下规模企业就业, 其中在50人以下的小微企业约三成;为“三线”城市发展、推动区域均衡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从高职毕业生分布看, 有35%在学校所在市就业, 68%在学校所在省区就业, 为所在地区贡献了较多的实用型人才, 为本地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持。

在服务“三农”、服务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报告显示, 2011年, 全国涉农高职学校达到343所, 占高职学校总数的27%, 其中农业类专业点1042个。高等职业教育在服务“三农”、服务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培养农村“赤脚科技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

报告结合高职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生发展的大量实例与第三方机构的调查数据, 试图告诉读者, 高等职业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并适应基本国情的教育类型;作为新兴的高等学校, 高职学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和学生发展具有特殊的使命;高职学校已经具备了不可替代的生命力, “服务域”和“发展域”将更加清晰。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产生的高等教育新类型, 横跨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 作为一种大学框架下的职业导向教育, 在体现大学文化精神、文化素质、文化知识的前提下, 坚持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倡导“做中学、做中教”、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实行“双证书”教学评价制度。

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继而普及化的过程中,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是这一过程可持续且平稳过渡的基本保障。高职的发展带来了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多元化, 这种类型的保障, 远比规模重要且更有意义。

对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引领者, 通过产学研平台的建立和科技研发、技术服务, 使传统职教从技能培训拓展为人力资本支持和科技服务相结合, 优化了职业教育层次结构, 适应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要求。

高职院校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培养和培训数量充足、质量适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为区域提供人力资源支撑;通过开展技术应用研究, 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与工艺创新, 使工程设计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和产品价值, 成为中小微企业产业集聚发展的助推器。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项民生工程, 既满足了老百姓上大学的需求, 又实实在在提供了谋生的本领, 对老百姓的教育投入给予了实在的回馈;均衡发展的高等职业院校布局, 为地县城市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文化条件, 为区域文化传承和社区稳定做出贡献;推动了东西部均衡和中高职协调发展, 为所在地区和西部、民族、贫困地区, 为民营经济贡献人才。

高职院校在努力寻求和定位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通过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不断创新, 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制度保障;通过主动引导专业建设适应产业发展, 专任教师和来自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结合在一起, 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种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和成效, 使高等教育“接地气”、职业教育“有底气”。

篇4: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策略

关键词:教育质量;创新举措;完善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4-020-01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相比,与社会大众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期盼相比,与学生及其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相比,教育教学质量仍有差距,需要进一步改进。

一、存在不足,尚待改进

主要表现在:

德育工作方面:德育工作实效性有待增强,德育内容和方法的创新力度有待提升。

课堂教学方面:实训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的深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科研工作方面: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科研成果的实用性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教育信息化方面:信息化基礎设施仍需完善;信息化应用程度有待提高。

教育教学评价方面:对教师和教学、学生和学习的评价体系不够全面。

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校园文化活动场所偏少;精品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后勤服务方面:后勤人员的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后勤服务的超前性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安全稳定工作方面:技防设施的投入需进一步加大;保卫人员业务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领导班子建设方面:决策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决策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职称结构仍需完善;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教师相对不足。

二、创新举措,完善机制

完善德育工作机制,增强实效性,进一步提升德育工作质量。充分发挥网络在德育中的独特功能,拓展学生德育培养的渠道和空间。提升德育教师整体素质水平。

完善课堂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提高教师素养,进一步提升课堂教育教学质量。修订和完善已有的各种教学管理制度,加大执行力度。强化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授课质量,鼓励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

完善科研工作机制和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深化科研改革,进一步提升科研工作质量和科研成果转化质量。进一步健全完善科研改革、评价、激励机制。

完善教育信息化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进一步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大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完善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提高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及后勤服务的网络化管理以及教学资源的社会共享水平。通过培训、竞赛等各类活动提高教职工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能力。

完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评价质量。加大扁平式评价体系向立体式评价体系转变的力度,使教师评教、教师评学、学生评教、督导评教评学与学生家长评价、用人单位评价紧密结合。建立不同学生、不同教师、不同专业课程使用不同评价指标体系的多元评价模式。

完善后勤管理机制和服务机制,进一步提升后勤管理和服务质量。强化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功能,想师生之所想,急师生之所急,帮师生之所需,尽全力做好各项服务。健全后勤管理制度,提高科学化水平。建立和完善后勤服务的评估体系。加强后勤人员的职业技能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增强后勤保障能力。

完善安全稳定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推进平安和谐校园建设,提升安全稳定工作质量。严格落实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进一步加强安全稳定队伍建设,提高专业素质以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定期组织各种应急演练活动。强化基础防控体系,提高人防、物防、技防的科学化水平。

完善决策机制,加强领导班子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班子决策水平。强化班子成员的学习意识、民主意识和服务意识。坚持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强化交流培训手段,提高领导班子的决策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谋划学院发展的能力、培养造就干部的能力。

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增强教师整体素质,提升师资队伍建设质量。完善教师轮换到企业锻炼、兼职及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等制度,从企业引进一批行业专家、能工巧匠作为实训教师,在实习基地聘请一批行家能手作为基地实习指导教师,培养一批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

篇5: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思考论文

【摘要】伴随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作为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和输送人才的教学基地,需要做出系列动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打好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本文根据高职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针对提高教学质量提出若干建议,期待為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抛砖引玉,实现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必要性因素策略

一、前言

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高职教育伴随社会的全面发展应运而生,经历20余年的蜕变,已然成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人才。但是,由于传统教育观念、师资力量、学生教育基础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如今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笔者针对全面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进行阐述,旨在为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做出贡献。

二、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性

(一)社会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社会的全面进步,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要求教育必须实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社会生产各领域人才必须具备高职业素养、高职业技能、高人文素养。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人力资源结构发生变化,要求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突出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需要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因此,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需要

20世纪80年代初期,伴随高等教育重新进入人们视野的社会背景,高职院校开始萌芽发展,经历20多年的沧桑巨变,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教育得到大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伴随教育部门对高职教育的关注力度不断提高,高职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阶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根据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高职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使高职教育具有更深的感染力和吸收力。所以,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是高职教育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三、影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

(一)教学目标因素

目前,高职教育中普遍存在教学目标定位不清晰的现状,主要以职业岗位为核心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规划不够细化,严重影响了有效教学活动的展开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制约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师资力量因素

高职院校师资力量水平普遍较低,教师没有达到集知识传授、职业生涯规划、岗位榜样树立于一身的要求,制约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生源结构因素

高职教育的学生一般是在高考中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知识基础不够牢固,使得在接受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对知识、技术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不够,学习效果不理想。同时,诸多学生存在学习兴趣不足、学习动机不明显、学习态度不端正的现象,此类生源因素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四、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建立教学质量管理机制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备高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实用型人才,此类人才的培养需要高质量的有效教学模式进行支撑。教学质量管理机制是指以人才培养的角度衡量教学实践过程的质量,通过培养方案的设计、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效果的全方位评价、全员进行教学管理等方式落实。通过教学质量监管机制的确立,保障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重新审视教学目标定位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有效的教育目标能够指导教师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使教师明确了解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何种能力,引导学生清晰认识通过对哪些知识进行重点学习,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进而提高教学质量。高职教育教学的目标是在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遵从不同专业学科的`发展要求,夯实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进行全方位培养,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三)师资水平定位新需求

在学校教育的平台上,最重要的两个主体是学生和教师。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将影响教学方法的确立、教学技术的应用、教学内容的展开和深化。高职院校应该根据专业特色重新进行师资定位,使高职师资队伍成为一支具有高教育水平、职业水平、岗位指导水平、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水平的新型教师团队,确保全面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

五、结语

篇6:高职教育质量报告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制度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建立高等学校质量报告发布制度”和《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提出关于“建立和完善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各地和各高等职业院校都要建立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发布制度,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体系”的要求,教育部从2012年起就将报告的总体结构做出明确要求,教育质量年报分为学生发展、教学改革、政策保障、服务贡献、面临挑战和国际合作(2017年报告新加)等部分,并要求将落实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举措与成效、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创新创业教育、实际办学条件、实训设备配置水平、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发展、校企合作、院校治理能力、大学章程建设等情况纳入质量报告范围。

人才培养质量报告是校方向人才培养的出资方和使用方进行的人才培养质量情况的汇报报告,重在通过数据的分析和案例展示教学质量逐年变化情况,回答政府、学生、家长、行业和企业的问责。

通过对中国高职高专网“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报告专栏”已公布的广东省4所、天津市4所、陕西省4所(其中,国家示范高职6所、国家骨干高职4所、省级示范高职2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2015-2017报告进行整理,依据教育部对人才培养质量报告的结构总体要求和“计分卡”、“资源表”、“服务贡献表”、“落实政策表”、“国际影响表”等5张表格,总结形成了能够全面展示高职院校的发展情况、反映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的人才培养质量报告的量化指标。

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分项量化指标

学生发展

通过学校招生质量、培养结果质量和培养过程质量等量化指标来反映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量化指标主要包括:

招生质量

招生口径(统招、自主招生)的?划招生数和实际录取数、报到数和生源质量分析(同类高校被考生首选比例),高中生与三校生各占比例和生源分布地区等。

培养结果质量

准时毕业率、就业率和对就业现状满意度、毕业生对母校总体满意度和推荐度、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理工农医类毕业生的工作相关度、工作与个人期待吻合的比例、用人单位满意度、上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和往届毕业生三年内职位晋升情况、创业人才比例和专升本比例等。

培养过程质量

课堂教学:毕业生对专业核心课程、思政课、创业课程、网络课程、素质课程等课程满意度及重要性评价。

实践与实训:在校生对实践和实训的满意度、毕业生工作后对实践和实训的有用性评价。

学生活动:在校生对社团活动的满意度、毕业生对社团活动的有用性评价。

学生服务:新生对入学教育的满意度、毕业生对就业服务、创新创业指导、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的有效性评价、在校生对各类奖助学金发放满意度、大学生医保投保率、人身意外伤害险参保率、学生实习责任保险投保率、学校提供勤工俭学岗位人次数量和行政与后勤服务的满意度等。

教学改革

通过学校专业体系、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师资队伍、质量监测、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办学条件、校企合作等量化指标来反映学校的教学改革成效和效度。量化指标主要包括:

专业体系建设

建立科学、规范的专业结构体系,本学年专业建设投入经费情况、新增、停办、停止招生情况,现有专业面向哪些行业,有几个专业大类。建成全国、省级教改试点专业、省级重点专业和校级重点专业情况。

教育教学质量工程

教育教学质量工程配套的政策制度、教改科研经费数、教改科研项目量、重点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一体化课程、优秀教材、专业教学团队、实训基地、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等建设项目。

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现代学徒制度、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双主体)育人机制下,总结学院重点专业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冠名学院、订单班等建设成效。

课程改革: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主要是专业核心课程、思政课、创业课程、网络课程、素质课程,教学改革包括课程标准、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特色教材、配套资源等。效果:课程资源、课程体系、国家级精、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特色教材、优秀课件获奖情况,新增国家、省级教学成果奖(明细表)。

师资队伍

师资规模与构成:学院现有教师总数(折合数),其中,校内专任教师人数,师生结构比例。本教师年龄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学位结构、学缘结构、专兼职结构变化情况。

专任教师队伍:引进高水平师资引进数量、专任教师到企业锻炼人次、师资培训率,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变化情况;获国家、省级教学团队、教学名师和教学竞赛奖数量、获取专利、承担教科研、在各类公开发行期刊发表论文、参与编写教材、完成企业技术服务、员工培训、师资培训、指导同类院校教学建设成效;学生、督导评教优秀率。

兼职教师队伍:聘任兼职教师、兼职专业带头人数量,兼职教授来我院开展各类学术、指导教科研项目、参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实验实训室建设、课程标准制定、教材开发与编写情况。兼职教师承担理论课教学、校内实训、生产实习、企业顶岗实习等教学任务每人年均承担学时数。

质量监测

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监控体系与制度建设。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落实巡视诊断整改措施,严把教学质量管理。

实施教学过程监控:教学实施情况检查、三级听课制度实施,学生评教、教师评教、同行互评、校领导听课、学院领导听课与教师同行听课。教学例会、督导例会、教师座谈会、教师评学交流会等。建立教学信息反馈制度、企业评价制度。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

信息化管理中心:学校现有信息化系统数量、本使用情况、数字化校园累计登录使用人次数量、校园一卡通服务类别,使用人数。

信息化资源中心:信息化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微课、教学资源库、信息化课程,各类数字资源容量数。

办学条件

办学经费:办学经费总收入及其结构,教学经费支出比例、生均培养成本及收入支出比率等。

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新增建筑面积、占地面积、图书馆文献总量,电子图书、体育场馆、教学仪器设备、教学楼、学生公寓、学生食堂、固定资产、新增校内实训室校外实习基地等。

实训设备配置:校内学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制度建设、新添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数、新建、扩建校内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新增实验实训设备价值总额、新增实验实训基地面积、实训岗位数和工种数、学生顶岗实习接纳能力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数。

校企合作

制度建设:制度和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合作办学长效机制、产教信息互通机制、校企文化融通机制、资源共享机制、人才共育机制等)、校外实习基地遴选标准制度。

校企合作育人成效:定向培养项目、合作就业项目、合作制订标准、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培育双师结构团队、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与企业签订各种类型的校企合作协议、科研成果和专利项目、人才培养水平显著提高(双证书获取率、省级以上获奖)、高质量就业、在合作企业就业人数、一次性就业率稳定率、专业对口率、用人?挝黄兰塾判懵实取?

国际合作

通过学校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国际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开发国际专业标准、开展师生交流互访、学术科研合作、学生联合培养、国际大赛来反映学校国际合作的成效和效度。

政策保障

主要通过政府招生政策、就学政策、生年均财政拨款、学生资助政策、专项项目经费支持、就业政策、创业政策等量化分析,来反映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支持情况。

服务贡献量化指标

主要通过培训非学历学生规模及课时数、为本地企业的新雇员提供职前培训规模及课时数、为行业和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本地企业提供技术开发和咨询服务的收入总数、合作帮扶、对口支援本地其他职业院校活动开展情况、为本地提供志愿者服务人次等指标的量化分析,来反映学校在服务产业和中小微企业技术发展、社会培训等方面取得的成绩。

大学章程建设量化指标

主要通过机构改革、制度建设、党建工作、干部队伍建设、廉政建设等指标的量化分析,来反映学校学校在大学章程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绩。

机构改革:制定出台学校新章程,以法律规制的形式明晰学校组织架构、治校规范、权责关系、学术自治、运行机制等。

制度建设:完善和修订学校关于校企合作、财务运行、绩效考核、目标责任管理、资源筹措的市场化、教学建设的项目化、学生管理的精细化、公开竞聘的选拔、工作规范的约束、师生权益的保障、意见收集的反馈等各项机制。

党建工作、干部队伍建设、廉政建设:“挑战与展望(期待)”部分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指出了高等职业教育努力的方向。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报告量化指标的确定,便于进行校际间的横向比较,促进校际间的交流与学习。也能更好地进行校内的纵向比较,看到进步,寻找差距,细化工作,有据可循,对学校各项政策制定、各项工作完成的质量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然,在参照执行人才培养质量量化指标时,也要注意几个方面:一是实事求是、平和心态。要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保持正常的教学和工作秩序。压力过大、心态失衡、功利性过强,容易导致盲目攀比、形式主义、弄虚作假,从而违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发布的初衷。二在编制质量报告时应适当挖掘和插入与量化指标相关典型案例,提高可读性和说服力,使质量报告更加真实、生动和易“懂”。三是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改革、探索、创新是人才培养中不变的话题,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维指标又要不完全维指标而行,要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才能不断丰富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量化指标体系,才能不断提高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基金项目: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建设项目:巩固学校、省和国家三级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制度,进一步提高质量报告的量化程度、可比性和可读性强化对报告发布情况和撰写质量的监督管理建设方案。

篇7:高职教育质量报告

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在教学活动中要求发挥学生的探究思维,使学生能够有效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操作能力。但是当前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往往不能准确认识教学的目的,导致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较低,在择就业时出现困境。主要是以下教育教学活动导致:第一,高职院校缺少对教学目标的认识。高职院校要能够根据本校的办学特点,所处地区的特色产业发展,形成一个校企双向的教学目标,如某地红茶、旅游业发展,该地所在的高职院校则可以将教育教学目标同当地的企业联合,由企业向学校提出怎样的人才需求,而高职院校由此为目标之一开展教学活动,而教学质量则是学生是否符合企业运作的要求为基准。但事实上,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原封不动照搬素质教学理念,缺少特殊性针对性,导致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无法提高。第二,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缺少科学评价。科学的评价能够为教学质量发展提供一个方向,而评价体系涉及到管理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知识,构建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成为教学活动的难题。第三,高职院校教育教学队伍力量不足。高职院校教育教学队伍包括教师、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学校领导等。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队伍中呈现出专业性不足、缺少全面性人才的特点。如高职院校中有的教师不仅要能够带学生的专业课学习还要求能够成为学生的辅导员。这一类教师就不仅需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具有心理学等其他方面知识。而事实上,高职院校教育教学队伍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导致整个学校缺少良好的教学氛围,致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二、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构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要求从多个方面入手,在横向中依赖素质教育新理念、现代信息技术等。在纵向中通过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质量评价三方面的系统来保证质量监控体系的可行性。

(一)形成教学质量管理系统教学质量管理系统是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保证,全面、科学的教学质量管理系统能够维护学校的教学秩序,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该系统主要的职能是学校根据素质教育改革理念、社会发展新趋势,进行新学期教学改革和发展规划,从而为每一届、每一个专业的`学生制定符合其自身专业特点的教学目标,并能够展开教学课程规划设计,统一开展教学工作,通过组织、指导、督促、协调等方式来带动教学活动发展。如制定学生学期课程,学校考试时间等等。

(二)建立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是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保证,只有通过监控系统才能掌握教学活动的进展,从而得出教学质量情况。建立教学质量监控系统需要依靠两个方面支持。一方面是学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掌握学生、教师的教学活动走向。如高职院校通过设定自习近平台,要求学生和教师自行登录平台学习一定的时间,完成作业方能得到该课程的成绩。

(三)组建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动力所在,通过教学质量评价系统能够得到教学活动的不足之处,从而对症下药,采取合适的方式提高指标分数。而构建教学评价系统还要求依靠教学监督系统的行为过程,即在教学监督中收集教学信息,根据一定的指标权重的设定,得出最终的评价分数。另外还要求学生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的评价,可以通过无记名的方式让学生对某课程、某教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因而建立教学质量评价系统还要依靠各项信息的收集,通过计算机建立一个算法模型,得出科学、人性化的评价指标。

三、高职院校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践活动

高职院校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践活动总体上具有多样性特点。如要求学生、教师、学校管理人员、第三方人员等的参与;第二该实践活动具有长期性特点,只有长期展开同一实践活动才能达到质量监控的目标。通过调查分析可知,高职院校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践活动的方式主要如下所示:

(一)采用激励措施,推动各个主体主动参与教学质量监控实践活动。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当前高职院校也实现了市场化管理。学校活动因此带上了一些竞争色彩,大大改善了传统中责任推诿的管理现象。在新的形势下,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展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践需要拥有一定的激励措施,激发其积极性。如某高职院校通过制定奖励制度,让没有课的教师组成监督队伍,对上课中的教师展开听课、评课,并要求能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另一方面对于学生而言,可以采取一些有奖参与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展开对课程、教师科学的评价,某高职院校在每个学期末展开课程评价,学生可以提出建设性意见,如该课程需要在大二期间学习。这些意见条将用来抽奖,学生可凭此得到讲座门票之类的小礼物。总之,激励机制是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践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高职院校人员会因此激发参与到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导入专业队伍,带动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践活动的专业性。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评价系统的构建需要有专业的人员进行指导和制定。另一方面专业能力不足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将会大大降低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从而使教学质量监控实践失去意义。实现教育教育质量监控的实践的专业性还能提高监控效率和监控质量。本文主要通过在学校导入专业队伍的方式来达到这一实践目的。导入专业队伍要求学校能够优化当前的招聘制度,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如在招聘时要求应聘者具有较高的学历,在试讲时能够面对学生,由学生进行评价.

(三)引入质量管理标准,指导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践活动的科学性。结语综上所述,在教育大众化改革的推动下,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办学数量等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学生数量的激增,使高职教育教学各项问题不断尖锐化,因此,加强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实践,既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准,又能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地位,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根据实际的高职院校实践活动可知,加强教育教学监控的实践要求从完善制度入手,构建教学队伍、展开多方位的教学评价活动等渠道来实现。

参考文献:

[1]赵虹.高职教育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构建[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0):15-18.

[2]周磊.高职院校二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践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1):124-125.

[3]陈蕾,周晓康,杜媛.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2):38-40

篇8:高职教育质量报告

近几年,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高职院校在我省各地分布广泛,高职教育的院校数量和招生人数都已经与普通高等教育不相上下。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学生人数的迅速增加,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迫在眉睫,内涵建设中最为重要指标恰恰就是高职教育质量。因此,实施生本管理,提升教育质量,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 树立高职生本管理理念,促进提升高职教育质量

所谓“生本管理”就是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实现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目标,以高职学生的根本为出发点,确立高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有效地促进各方面工作地开展,保证高职教育质量。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曾说过“教学必须先引起学生兴趣”。

因此,在高职教育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学校开展的一切活动都要为培养学生兴趣、关注个性发展和学生成长为核心,不遗余力的推行”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模式,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尊重学生的感情需要、人格独立、学生兴趣、个性特点,全面激活各方面的因素,从而促使高职教育质量大幅提升。

1.1 树立高职生本管理理念,做好提升高职教育的思想准备

高职教育质量要不断提高,需要采用科学的教育理念,现代教育理念和以往的教育理念是有很大区别的,其最为重要的理念就是“生本”理念,教育理念由原先的“师本”转变为现在的“生本”。

因此,生本管理理念是在现代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孕育产生的,生本管理需要特别重视学生是管理活动的主体地位,是管理的核心和动力,是教育质量的前提和保证。生本管理工作必须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改变原先的保姆式、家长式、裁判式等管理理念,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把原先满堂灌教学模式转变为自主学习模式,以达到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意识到生本管理和教学质量的关系,树立教师和学生生本管理的理念,为促进提升教育质量做好思想上的动员和准备。

1.2 探索生本管理模式,做好提升高职教育的方法准备

生本管理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学生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是运用“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模式,是一种集科学化、人性化、民主化、高效化为一体的先进管理模式,生本管理模式的研究直接关系到学生各个方面的成长、成才和成就。生本管理模式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一刀切,也不能搞程序化和公式化。高职学生一般都是处在人生最为重要的成长期,学生个性差异较大,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运用生本管理的时候既要注意管理模式和方法的合理运用,又要考虑学生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行为习惯、道德水准和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因此,生本管理模式要追求以新奇制胜,以情感攻心,以鼓励感人,关注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行为习惯、思考方式和学习兴趣,把为学生服务放在首要位置,从而促进教育质量的大幅提升。生本管理的模式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教育教学管理的成功与否,关系到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发展前景。

因此,必须积极地去探索适合各自高职院校的生本管理模式,做好提升高职教育质量的方法准备。

2 高职院校实施生本管理,提升高职教育质量

高职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动态的、多元的概念,其质量标准有一定得共性和特性。高职教育的质量问题涉及到高职教育的所有主要职能和每一个环节,包括教学、培训、科研工作地质量,德育教育质量、课程的质量,学生素质教育质量,学生学习的质量等,而生本管理恰恰可以有效地提高这些教育质量,简单归纳如下:

2.1 实施生本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德育教育质量

德育教育是高职教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多高职院校也都提出了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说明了德育教育在高职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德育教育的质量一直是德育工作者的孜以求的目标。德育教育中引入实施生本管理,可以有效地改善德育教育的质量,因为生本管理的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顺应学生的个性发展规律,发挥学的主体作用,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挖掘学生的潜在知识能力,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能动作用。德育工作者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态度来进行德育教育,从学生的个性特征、爱好兴趣、行为习惯等方面考虑问题,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不但可以很快的解决学生生问题,还可以得到学生的认可和信任,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2 实施生本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素质教育质量

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可是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质量的一个方面,也是衡量学生综合实力的一个指标。现在,人们对实施素质教育已逐渐形成了共识,然而落实到行动上,普遍存在着口是心非、身不由己的现象,就像行星所作的惯性运动一样,始终摆脱不了“传统教育”的轨道。究其根源,是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运行机制转换的问题。而生本管理就是从根本上解决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的一剂良药,因为生本管理始终强调的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兴趣中成才,在个性中张扬,在民主中成人,在自主中成才。

因此积极实施生本管理,是提升学生素质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2.3 实施生本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高职教育质量最为重要的一项指标,但教育质量的提升也是高职教育目前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增多,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加上师资队伍跟不上学校扩大的速度,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因为老师疲于奔命,周课时有的高达26节之多,这样还如何能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学的理念还保留在原先的师本教育理念,课堂是老师的课堂,课堂的中心是老师,学生只是被迫的接受者,这样也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甚至对教学内容、教师的抵触,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因此我们必须尽快的转变观念,从原先的师本理念转变为生本理念,管理模式也要转变为生本管理,这样,我们的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老师只是答惑解疑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是学生主动要的事情,不再是被迫的、痛苦的、无奈的应付式学习。实施生本管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地提高了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

3 高职院校实施生本管理中的问题与认识偏差

3.1 对高职院校实施生本管理的认识不足

生本管理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前提和保证,管理也是教育。我们一贯强调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高职教育的各个方面。之所以称为管理质量,就是要求高职院校的所有管理部门、后勤部门和其他部门真正树立生本管理意识,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和兴趣,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人才服务。

3.2 对生本管理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认识不足

在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始终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并且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设置中应加以体现。同时还应该注意教学过程中的生本管理理念,在课程设置上适当增开一些自主研究和学生自己动手的课程,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应以学生为中心,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思维能力。

3.3 生本管理与其他科学的管理方式结合不足

在高职教育管理中,实施高职生本管理是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方法,但不是唯一的管理方法,同时也有其他一些关于高职管理的好方法,如系统化管理等。

因此,在高职院校管理中,应立足学校实际情况,在实施高职院校生本管理过程中,注意到与其他科学管理方式的有机结合。

4 加强生本管理领导,提升高职教育质量

4.1 加强生本管理领导,完善生本管理制度,提升高职教育质量

高等职业院校要高度重视生本管理,强化生本管理机制,采用各种措施确保生本管理的中心地位,从而把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工作落到实处。各高职院校要健全和完善各项生本管理的规章制度,通过制度建设,规范教师的以学生为本地教学活动,规范教学管理人员的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进一步提升高职教育的质量。

4.2 加强生本管理领导,完善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高等职业院校要进一步加强生本管理的领导,从而完善高职教育的质量监控。高职院校要建立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学校生本管理制度,形成社会和企业生本管理制度内容的评价制度、学生定期反馈生本管理效果制度及生本管理的督导制度等,加强对生本管理全过程的管理,从而促进高职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邢永富.现代教育方法[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2]沈保成.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践与设想[J]高教研究学报,2000,(4).

[3]何祥林,林更茂.坚持以学生为本,培养高素质人才[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

[4]刘淼.素质教育的界定[J].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3).

[5]丁晓昌.重视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N].光明日报,2007-11-23.

上一篇:实习调查报告原稿下一篇:关于护士党员民主评议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