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设计教育

2024-05-20

高职设计教育(精选十篇)

高职设计教育 篇1

关键词:形象设计,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职业特长

0 引言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美容美发行业也有了迅速的发展,逐渐将产业扩展到美容美发服务、美容美发教育、美容美发商贸、化妆品生产、美容美发科研、美容美发媒介等方面,具有广阔的空间和强劲的市场渗透力。它的首要目标是满足人们深层次的精神需求,在向保健、心理咨询等领域进军的同时,又向健康需要、心理需要等多方面拓展。美容美发开始向综合性的形象设计服务行业发展,并成为服务业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闪亮部分。

由商务部发布《中国美容经济年度报告》称:“美容被认为是继房地产、汽车、旅游、电子通讯之后的第五大消费热点”。美容服务业总营业额按照每年15%的速度增长,美容美发服务业总营业额2007年达到2005.739亿元,未来美容美发服务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起到经济助推器的作用。在今年的“两会”上,提出了大力发展美容美发经济,努力充实人本经济新格局的想法,正好与科学发展观和修宪思想相吻合,引起强烈反响,国内外媒体作了大量报道。扶持和大力兴办美容美发大学和高等美容美发职业学院,同时在大专院校开设美容美发专业,建立美容美发高等教育和管理体系,培养行业发展迫切需求的高端人才。

1 形象设计高职教育的现状

《中国美容业就业及行业现状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全国美容美发就业者高达1120万人,全国城镇美容就业机构总数为154.2万家,全国城镇美容业年产值为1680.4亿元。从业者中初中、高中(中专)和大专文化的比例分别为44.07%、51.2%和4.91%;而接受培训场所的比例中学校仅仅站到16.26%。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

首先,快速发展的美容行业还仅仅停留在量上,与社会的要求之间产生差距,进入门槛较低,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其次,改变当前美容教育只为满足需求而进行的短期培训方式,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实行不同的学制,进行本科(两年)和研究生(3年)式的教育,具体的方法可以参照日本关于美容的教育模式,日本政府在1956年颁布了美容师法,历经20多次的修改,涉及到开业标准、从业资格、培训教学、考试等许多方面全部成型,而我国相关管理条例在经历10年之久的酝酿和修改后最终失败。相对其因素,开展形象五年制高职教育不但是改变了人才的结构,更主要是满足了社会对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适应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能管理、服务第一线的、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大量形象设计人才,应用型五年制高职院校是满足这一需要的重要载体。

2 形象设计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五年制高职教育明确的就业目标,使其在专业设置、课程方案、教学过程等与普通本科院校有明显不同。它以证书为引领,以就业为宗旨,建立项目式课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育,专业课改革以培养学生适应人才市场、就业需求和职业岗位多变的需求为目标取向,拓展专业覆盖面,打好理论基础,培养多能型的复合型人才。其优点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强,不足是基础知识不扎实、发展后劲不足。它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现代社会的第一线岗位,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美容美发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最大的特点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自信心。对学校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求,五年制高职教育是中职教育的延伸,是对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形象设计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南,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合格学生为根本。在设置专业时,需要根据社会相关行业的现状及对人才需求的特点,提出调研报告。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阐述开设本专业的必要性;在制定《专业目录》时,需要委托专家对现有专业设置进行调研论证;在对所设专业进行检查、评估时,必须使用行业、企业协会制定的专业技术能力标准来衡量;在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训基地时,需要行业、企业来提供;在安排毕业生就业时,更需要用人单位的配合、帮助。这样才能具有自己品牌和特色。比如我校就应立足培养高级服务型人才,保持自身特色,提升自身品牌。高职教育始终以公众的谋生和就业为主要导向,这是极具生命力的。因此,开展形象设计五年制高职教育,使高职教育从中职教育到专科、本科以至层次的高职教育相互衔接的体系,既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形象设计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它将有利于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有利于优化人才的培养层次,有利于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立。

3 形象设计高职教育的发展建议

3.1 明确培养目标,区别于社会培训

形象设计高职教育应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分支,是一种“定向于某个特定职业的课程计划”,是“实际的、技术的、具体职业的特殊专业课程”。形象设计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待高职教育成熟后再开展单科的进修培训为低素质的从业人员提供再学习机会。因为唯有高素质人才的进入才能改善行业形象,唯有好的行业形象才能营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到目前为止大小各异的培训学校近万家,大部分属于社会力量办学,即随到随学,大打价格战是普遍的做法。低价格唯有靠低成本来支撑,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种不注重质量的教学是滋生低素质美容从业人员的温床。

3.2 加强专业改革,突出学生职业特长

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在教学中必须根据形象设计界的变化情况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把有关标准、规范、手册的内容及时补充到教学中来。专业教师在与合作企业一线工作人员的交流中,汲取大量的新知识、新技能、再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自编教材,进行项目辅导和实训授课。在文化基础类课程设置上,坚持“必须”与“够用”原则,考虑到美容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是一门技艺性、前沿性的专业,根据市场的人才要求,在专业课和职业通用类课程设置上,力求体现先进性和实用性,开设公关礼仪、美容与造型、美容美发企业管理等课程。为保证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熟练的操作能力,在教学中严格规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充分保证了实践教学课时。在教学大纲中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单列,明确规定内容教学目标,保证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要把专业有关的现代高新技术知识及时充实进去,充分考虑把最必需的知识教给学生;始终贯穿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既能保证传授最基础、最新的技术知识,又能让学生接受更多的动态性知识,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具有应用潜力和再生作用,能为学生适应未来变化、服务知识经济的知识和能力,应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学能力的同步提高

加强“素质型”、“双师型”、“导师型”师资队伍的开发力度,师资队伍结构是否合理,素质高低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学校必须加大师资建设力度,促进专业教师由“授业型”向“导师型”的转变。对于高等职业学校来说,学历不达标,不是合格的高校教师;技能不精湛,不是合格的职业学校教师。教师要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通过多种培训形式,一手抓学历的提升,一手抓技能的提高;一手抓师德师风的优化,一手抓专业知识的更新。学校要有计划地选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到重点学校学习,到相关企业挂职,到海外访问交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政策强制,使所有的专业技能教师,都要到企业兼职或挂职。时代在进步,人们的认识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美容教学方法已无法适应新世纪的要求。当然,新的教学方法还处在探索和完善之中,这就是我们每一个美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3.4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拓展校企合作

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使人才培养能够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重要场所。实现产教全面、深入真正、的合作,必须遵循职业教育社会话的本质特性,进行双向和多边交流,实现合作办学,打开校门,对外开放。(1)在教学实践中,将大纲教学改为实践“项目”教学在美容美发企业中顾客接受的是项目服务,与企业联合改进的教学方式要求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既要全方位,又要全过程,要融为一体,要成为真实意义上的“项目”教学。(2)加强现场实训教学,对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现场实训教学,通过各种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保证学生的技能培养。同时注意加强与有关部门合作,尽可能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考核鉴定,使部分学生毕业时能够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3.5 寻求国际合作,实现真正意义的人才高质

在开放办学体系建设方面,近十年来我国的美容美发业发展迅猛,其中的教训也不少。我们想少犯错误,少走弯路,最实际的做法就是寻求合作,借鉴国外形象设计专业的优势面对国内专业教育中教材内容过时、师资力量薄弱、职业资格认证同市场脱钩等问题。目前要提高教学水平选择走与国外学校合作办学的道路不失为良策。可以借助国外教育则负责专业技能的培训,通过科学的培训方式、先进的理论体系、严格的考核程序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提供一个高起点。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我们所追求的人才高质。毫无讳言,将美容美发这一普通专业提升至整体形象设计,有赖于这一行业已有的猛发展和巨大的未来发展空间。站在21世纪的门槛,展望未来,形象设计行业的发展要超越过去,实现新的突破,必须依靠一大批高层次、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人才的参与和努力,从而把形象设计业引向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全面提升行业的整体形象和水平。目前,应用型高职院校正处于发展期,它的理论体系的形成还需要实践的不断验证,只要我们努力探索,积极创新,大胆实践,相信应用型高职教育将会进一步提高其重要作用性。随着世界职业教育向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专业的概念将日渐淡化,求学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变换所学专业。各种人才都有脱颖而出的机会,所有愿意学习进取的人都有奋斗的空间。“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推动形象设计高职职教育朝着规范化、专业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全面整治美容业促进“美容经济”大发展.中国美容时尚报,357期.

[2]长期发展,行业发展的主流,美容化妆造型2003/12.

[3]中国美容就业现状调查报告.

[4]徐行.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2008:(5):91-92.

[5]张利敏.美容职业教育之路在何方,职教研究,2006,(4):153-154.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论文 篇2

论文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以“用”为本学科定位教法改革

论文摘要: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和不断推进,我国的职业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也已发展成为一个重要专业群。然而,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许多问题等待我们去探究,本人作为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对高职艺术设计教学诸如学科定位、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近些年来,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异军突起,教学改革如日中天;然而,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还较稚嫩,还没有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独立的科系。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针对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目标,如何进行学科定位,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如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设计人才,是我们高职美术教育工作者探究的重要问题。本人作为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对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一系列问题引发了几点思考。

首先高职艺术设计学科定位至关重要。

就从一个学生的求职遭遇说起:两年前,杨明毕业到一家广告公司去求职,先是拿出一大堆证件:毕业证、学位证、广告设计师证等证书摆放在经理面前。经理用手推开证书,淡淡的说:“我不看证书,电脑里有份设计文案,你根据设计要求把它做出来,我就录用你。”这位曾让我引以自豪的“高材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达到企业的要求。经理说:“我公司对面有家设计培训公司,你去学学,再来应聘,那儿学的比较实用。”

杨明的事例比比皆是,毕业生的如此尴尬冷遇深深刺痛了我,我们的教育与市场严重脱节,大学里所学的知识在实际就业当中很难派上用场,理应由学校完成的教育,却由企业或公司所代替,企业或公司成了培训基地和人才储备库,我们费时费力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步入社会却是“残疾”,这不能不让我们的高职教育感到汗颜。

痛定思痛,面临严峻的市场竞争和就业困境,我们高职艺术教育该如何确定人才规格,该如何进行学科定位,我们该教些什么呢?如果方向错了、基础方法错了,将会误导一代人。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教育,就目前而言,主要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专科学历教育。那么,艺术设计学科,应本着以“用”为本的原则,把“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为根本”作为落脚点,进行准确定位;目前,有些高职基础课程缺乏实用性,专业课程设置也有许多重叠和交叉的现象,课时的比例也欠佳。社会在发展迅速,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促使专业领域和设计观念不断拓展和更新,我们怎么能按部就班地酿制陈年老酒?必须与时俱进。

课程体系与职场跟进的路还很长,要解决实质性的问题,打破原有模式,构建一个贴近经济、贴近岗位、符合艺术设计专业职业实际、助推职场驱动的课程体系,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深入探究。这是我们的期待,更是我们的责任,而且任重道远!

其次,高职艺术设计教学方法必须变革。

高职教育要跟紧职场需求,本着以“用”为本的培养目标,不仅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面要改革,而且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要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本人谈几点自己的教学实践:

(1)变革课堂,组织教学别开生面。课前师生互动,进行肢体及呼吸训练、调动学生注意力。高职生基础差,求知欲望低,学习倦怠;激发其浓郁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保证。为此,我采用包豪斯教学方式,课堂上利用肢体及感官,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每次上课从松弛、呼吸和集中精力的身体训练开始。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深深呼吸,然后用手指在空中画出一个几何形体,再然后依次分割,并产生想象。这种为了集中精力而做的身体训练,可以使学生手指、手腕、胳膊乃至整个身心做好绘画准备。经过长时期的肢体及呼吸训练,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感受到了其中的意味,就能兴致勃勃地进入到课堂设计学习之中。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表现力,从具象到抽象让学生展开联想,比如让学生用嘴模拟风的呼啸,老虎咆哮、脱缰野马的嘶鸣,赋予情感和动感的想象。这样的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学生体验到了动感,感受到了韵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表现力,而且学生的设计作品更生动、更具有生命力。

(2)把人文情感渗透到美术设计技能技巧教学中。美术设计不单单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且是一种文化学习。学生技能的获得更多的是要靠老师的言传身教,通过教师示范,敞开心扉,以画说画,从而激活学生的潜质,学生可以获得多种感官刺激。把人文情感渗透到美术技能技巧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设计技能、技巧,而且要引入相应的文化知识理论,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全面领悟理解,这样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及艺术创造能力。

(3)在设计创作中张扬学生的个性。就像“文如其人”一样,“画亦如其人”;同样的事物,表现不一;有的典雅,有的粗犷;有的灰暗,有的热烈;有的重色彩,有的重造型。在绘画设计创作中要根据学生的天赋及个性进行引导,实施不同的方位创作训练。在设计色彩创作中善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不但有利于激发其创作欲望,而且有益于扬长避短,避免雷同,形成创作风格。要使学生具有艺术表现的主动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觉力,教学生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对象,把握对象,发现美和表现美。艺术表现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视觉媒介传达感情的过程,艺术的发生需要有观察对象时产生的某种感触,学生通过色彩和线条把这种感触尽情地表现出来,从而赋予作品以生命的活力。

(4)运用“产学结合”法,加强实践性教学。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就业,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必须与教学实践、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在教学中走高校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的产业化道路,将教学与应用、艺术设计和企业生产完全融合为一体,教学直接为应用和生产服务等,建立“学用结合、活学活用、急用先学”的教学模式。反复进行“实战演练”,培学生掌握过硬的设计技能。

高职教育伴随市场需求在迅猛发展,坚持以“用”为本,开辟职业艺术设计教育的新路子,实现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探究的问题还很多;但因篇幅受限,本人认识受限,只是谈了关于学科定位、教法运用几个简单的构思框架,就算抛砖引玉吧;至于其他,诸如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双师型队伍建设、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学历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等一系列重要课题,还有待于我们去深入探寻研究,并亟待于我们去努力解决。

参考文献:

1、谭浩强,对高职教学和教材的思考,中华读书报,

高职教育信息资源目录体系设计 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信息资源 目录体系 特色资源

当前绝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资源建设都是参照普通高校的建设模式,缺乏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和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实际水平与状况的建设意见。因此,依据适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标准,探讨和确定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需要的教学资源的建设方案对提高和改进高职教育方法、优化教育环境、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高职教育在教学形式上,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而且还有大量的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要保证学生能获得各方面的能力,除了提供各专业“实用、够用”的各类型学习资源外,还要特别提供有利于学习和掌握应用技能的资源类型,如虚拟实验、职业资格、职业技能、校企合作等,以及相关专业的高新技术知识和各种最新动态、相关职业生涯和背景前沿等。

一、高职教育信息资源目录的概念及作用

高职教育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是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对分散在各高职院校、各领域、各地区的高职教育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组织,形成逻辑上集中,物理上分散,可统一管理和服务的高职教育信息资源目录,为使用者提供统一的高职教育信息资源发现和定位服务,实现高职教育信息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和信息服务的高职教育信息资源管理体系。

教育信息资源具有信息量大、增长快速、存放分散、表现形式各异等特点,这为信息资源的查找和共享带来了困难。随着教育信息资源數量的不断增长,各教育组织内部的资源管理建设已逐步展开,但这并没有解决各个教育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问题,造成了大量的重复建设的现象,各个组织机构内资源管理日趋完善,但缺乏统一管理与利用。建立教育信息资源目录体系,能够保证多领域、大范围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实现系统内的资源优化组织。

二、高职教育信息资源类型分析

高职教育教学资源除了常规的电子教材、电子教学参考资料、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学习平台外,还要具备高职院校特色的教学模式,例如包括虚拟实验室、产学合作开发实验实训课程资源、项目化教学工作任务包,基于工作流的教学和实训资源等,能按照职业教育特点和需要来营造职业工作情景、反映真实工作过程,并逐步尝试开发体现顶岗实习、在岗培训等职业特点的远程教育课程资源,以适应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训的基本要求。高职教学资源建设应以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作为建设研究的基础和灵魂,优化及整合高职院校和企业的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从面最大限度地发挥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效力。

因为高职教育不仅具有常规的一些教育信息资源,还包括一些高职特有的、稀缺性的一些教育信息资源,所以种类繁多的高职教育信息资源需要从不同角度,根据使用的需要进行不同的分类,具体分类将在下文重点规划介绍。

三、信息资源目录总体架构

基于教育信息资源的特点以及教育资源共享的总体构想,将教育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分为三个子系统:编目系统、目录管理系统和目录服务系统。

在编目系统中,通过目录抓取工具,在目录中心对各教育部门、市属大学的资源信息进行抓取,按照元数据标准抓取后的目录数据记录将被赋予唯一ID标识,分类工具对目录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使之满足发布的要求,最终将编目好的目录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进入待审核状态。

目录管理系统对抓取到的目录数据进行自动校验以检验目录数据的有效性。通过检验的目录数据进入发布审计流程,由数据管理员启动发布过程,将目录数据进行发布,从而完成发布过程。未通过检验的目录数据则等待管理员进行手工审核,如果审核通过则进入发布过程,不通过可以进行手工修改,或者直接将本条目录数据删除。

目录服务系统实现目录数据的发布、发现和获取。数据发布主要是将数据及相关信息从数据的生产环境发布到数据的共享环境中。在分发服务体系中,需要分发的数据一般都是经过加工和整理的规范化的数据,即目录数据。在数据生产环境中采集整理的数据必须通过相关的管理审核和技术处理后才能够被分发,这个处理的过程就是数据发布。

目录服务系统通过发布与查询服务器将目录数据按照多种分类方式发布到教育目录中心网站,供使用者进行浏览、查询。发布方式为在Web页面展现数据,并提供多种查询方式。教育资源目录体系通过目录数据编目、目录数据管理、目录数据服务三个业务流程,完成了从教育信息资源提取目录数据到目录数据发布的整体业务。在这些系统的设计中,目录数据的分类是基础和前提,下面依据我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制定的CELTS相关标准,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目前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资源建设的现状出发,进行目录数据分类设计。

四、目录数据的分类

根据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及CELTS-42标准中对于资源分类的内容,我们按照以下四种方式对教育资源进行分类:资源类型分类、资源格式分类、适用对象分类、资源级别分类。

1.资源类型分类:参照参考文献《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应用规范(CELTS-42)》中表6.2 CELTS-42资源类型目录分类词汇表,对高职教育资源类型分类如下:

[]论文;报告;研究报告;文件;文献索引;指南;常见问题解答;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教与学的参考资料;系列文献资料;非正式稿资料;工具书;百科类资料;文学作品[BG)F]

媒体素材是传播教学信息的学习材料单元。量规库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测量理论,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对某个学科学习效果评价的工具集合。学习工具与模板包括教具、学具以及教学方法的模板。课件是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实施相对完整教学的用于教育、教学的软件。根据运行平台划分,可分为网络版的课件和单机运行的课件,网络版的课件需要能在标准浏览器中运行,并且能通过网络教学环境被大家共享;单机运行的课件可通过网络下载后在本地计算机上运行。案例是指有现实指导意义和教学意义的代表性的事件或现象。文献资料是指有关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条例、规章制度,对重大事件的记录、重要文章、书籍等。

2.资源格式分类:参照参考文献《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应用规范(CELTS-42)》中表6.3 CELTS-42资源类型目录分类词汇表,对高职教育资源类型分类如下:

3.适用对象分类:同样参照参考文献《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应用规范(CELTS-42)》中表6.3 CELTS-42资源类型目录分类词汇表,结合高职现状及发展趋势,对高职教育资源类型分类如下:

专业级教学资源为用户提供专业建设整体解决方案及相应操作方法,主要包括:专业介绍、行业标准、专业调研报告、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办学条件等内容。

课程是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支撑环境。将源于企业的项目作为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并通过专业课程整体方案设计,以学习单元为单位开发课程学习“要素学习包”,这些要素可以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录像、演示录像、任务工单、学习手册、测试习题、企业案例等。

素材教学资源是专业教学资源和课程教学资源的素材提供地。按照媒体类型分类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主要包括:图片素材、视频素材、动画素材、虚拟实训素材、企业案例素材、课件素材、习题素材等内容。

拓展教学资源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高等职业院校的拓展教学资源(又称为高职特色教育资源),根据不同类型的学校可以建设不同相应类别,是高职教育信息区别于普通高校信息资源的关键部分,主要包括:职业资格认证、职业技能大赛、校企合作服务、就业信息服务等类型。

职业资格认证是推进“双证书”制度的核心要素,是职业资格培训和技能培养的关键环节;职业技能大赛是高职院校学生展示职业综合能力的舞台,是专业技术交流的平台;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就业是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关注的焦点,是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落脚点。由此可以看出,以上四项各专业学习人员的专业能力培养和就业的意义重大。因此,在教育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内融入职业资格认证、职业技能大赛、校企合作服务和就业信息服务四个功能模块,不仅是丰富资源库,为学生、教师、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人员提供信息支持。更重要的是对高职教育信息职业进行重新归纳和整合,结合高职教育目标需要,突出高职特色,并为各高职教育资源的使用者提供服务。

(1)職业资格认证资源

将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与高职各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能力相结合,提供既满足高职专业能力要求又符合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的教学资源,促进“双证书”制的实施。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平台、职业资格认证考务指南、职业资格认证样题库等。

(2)职业技能大赛资源

职业技能竞赛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结合生产和经营工作实际开展的以突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的、有组织的群三、研究结果与数据、材料分析及结论

1.语言水平对知识传递和教学质量保障影响分析

通过使用李克特量表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语言水平对知识传递影响的主观认同的同时,结合教师和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以可以代表相应语言水平等级的测试成绩为标准)得出使用英语和汉语授课时,不同语言对知识传递的影响。李克特量表的选项为:非常不认同 1;不认同 2;不确定 3;认同 4;非常认同 5。

根据对语言能力自我评估表反馈的结果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出,在英文授课专业里,教师和学生对自身英语语言能力都有较高认可度,对另一方的英语语言能力认可度也同样较高。而在汉语授课专业中,因为所有教师的母语都是汉语,而学生的母语都不是汉语,所以不光教师和学生对自身汉语语言能力的认可度分歧较大,对另一方的汉语语言能力认可度也体现出了较明显的差异。从对教师和学生的访谈中也不难发现,由于汉语在许多方面都较其他语言难很多,尽管有些学生的汉语水平已经很高,学生将汉语作为语言工具应用到专业学习中时的自信心和使用英语的学生相比还是略差一些。

2.授课语言对知识传递的影响分析

调查对象对以下问题作答。从回答中总结共性最高的三个答案用于分析。

英文授课专业:

a. 如果你的语言能力达到母语水平,你最期待的课程的变化是什么?

b. 如果老师(学生)语言能力达到母语水平,你最期待老师(学生)在课堂上的改变是什么?

c. 你认为自己在语言上最应该提高哪方面能力?

中文授课专业:

a. 如果你的(学生的)语言能力达到母语水平,你最期待的课程的变化是什么?

b. 你认为自己在语言上最应该提高哪方面能力?

通过对象对问题的回答的研究可以看出,不管是中文授课还是英文授课,学生和教师都关注如何利用语言这一工具更准确更有效率地对知识和思想进行传递。对于英文授课专业来说,由于学生和教师在语言能力上更加接近,双方的语言能力能够进行基本专业知识内容的传递,但双方期待的更加活跃的课堂效果、更加丰富的课堂内容以及更加准确高效的表达和理解力还需要以语言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为基础。对于中文授课专业来说,学生和教师在语言能力上的不平衡导致学生认为语言能力是学好专业知识的瓶颈。这一方面成为学生不断提高语言水平的重要动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教师在语言的使用上会根据学生的综合语言水平水涨船高。

四、实证举例

1. 文化霸权对英文授课的积极影响

“文化霸权”指的是强势国家与弱势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的文化活动所产生的外来文化入侵。这种“文化霸权”在专业知识领域体现的尤其明显。例如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的路由器(Router)、集线器(Hub)、子网掩码(Subnet Mask);数学课程中的代数(Algebra)、乘方(Power);商学课程中的破产(Bankrupt)、利息(Interest)等专业技术名词,它们都属于外来词。不管这些外来词属于音译词还是意译词,从汉语学习和词义理解的角度,这些词都会让学习者“难以消化”[3](p73)。因此,在汉语授课课堂中,专业课教师在帮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定义之前,首先要充当汉语教师的角色,帮助学生解决这些专业词汇的理解问题。然而,专业课教师并不一定适合充当这样的角色,这也印证了为什么在中文授课专业中学习的学生多认为词汇量是自己最应提高的语言能力。然而,当使用英语将这些专业词汇传递给学生时,词义理解障碍就不存在了。这一方面是由于英语的“文化霸权”长时间影响了其他文化,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汉语较其他语言异质性较大,给学习者带来较大的语言学习困难[4]。例如,经济类课程中的“破产(Bankrupt)”一词源于意大利语“-bench”和拉丁语“-to break”两个词根组合。这一词源不广泛仅适用于印欧语系,还作为外来词出现在部分非印欧语系地区语言中,例如属于汉藏语系的印尼语。而“破产”一词在汉语中早有使用,未受外来语影响。在新HSK考试中,“破产”一词为HSK五级词汇。

2. 英语思维方式对英文授课的积极影响

英语和汉语的重大区别是两者的思维方式的区别。与印欧语语法相关系的是推理式的思维方式;而与汉语结构相联系的是直觉性隐喻式的思维方式[5](p56)。因此,将中国式的智慧知识以英语的思维方式传递出去是英文授课成功的关键,也是英文授课相比汉语授课的最大优势。

如何才能用英语传递中国智慧呢?作为一种语意型语言,汉语的语法并不像英语那样注重形式、语法结构和组织规律,其语义是隐含在语言内部的。因此,越是具有“意脉”的内容,其语言就越是隐晦、模糊。对于使用英文授课的教师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汉语内容中的抽象、概括的语义转化成为英语中严谨的逻辑关系以及具体的例子。

對于教学实施者来说,如果有较强思维转化能力的教师和好的教材的支撑,英文授课将极大地减少学生学习时因为语言所带来的思维模式不同而导致的理解困难。通过近两个学期教学评价中学生对课程和教师评价环节的反馈不难看出,那些能够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带入现实生活中的或能够将知识与学生的有限认识相结合的教师普遍被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例如,在中国古代文化课程中,仅通过定义解释“床”与“榻”的区别时,学生并不理解两个定义上相似的东西为什么一个高一个矮,但如果能够将“榻”结合古人的生活方式和实际用途加以举例说明,则学生不仅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榻”之所以低矮是因为它常备用在室外或为了从火炕取暖,还身临其境般地分享了古代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抛开学习理论与认知理论,仅从思维转化角度看,多利用现实世界中具有可比性或参照性的例子对模糊的含义进行勾勒并将其实体化就是成功的思维转化。事实证明,思维转化是保证英语授课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是使用英语传递中国智慧的关键因素。

五、结论

通过对英文授课专业下师生的研究以及对英文授课专业运行的亲身体验不难看出,英文授课对保证知识传递、保障教学质量以传播中国智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但是,办好英文授课专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从语言学、课程专业角度,结合学生所属文化背景和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充分准备,才能更好发挥英文授课专业的优势,为我国来华留学事业和教育国际化的远大目标出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 中国教育年鉴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 朱红,马云鹏.高等教育国际化新思维:来自全英文授课国际研究生教育实践的探讨[J]. 大学教育科学,2012(6).

[3] 李彦洁.现代汉语外来词发展研究[M].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06.

[4] 李泉.关于“汉语难学”问题的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2).

[5] 徐通锵.语言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设计与实践 篇4

一、项目课程及其内涵

高职教育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 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亦即, 项目课程是基于职业工作任务和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其中的工作任务一般应是一个有相对独立性的真实的任务单元或模块。项目课程的内涵至少包括以下几点。

1.项目课程核心内容的工作任务应有相对独立性, 并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不必是完整的“产品”, 可以根据学习者 (高职学生) 学习的需要和进程加以选择和组织。

2.项目课程的目的在于加强高职教育课程与职业、行业工作之间的联系和相关性。来源于企业的真实项目可充分发挥项目课程的功能, 而从实际出发的模拟、仿真项目, 也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3.项目课程选择的职业工作任务, 可以是产品制作、设计, 也可以是解决或者提供各种服务的内容等。

二、项目课程的模式和构建

项目课程多采用任务中心模式, 即通过完成职业工作任务来构建课程。在课程模式上, 以工作分析为依据, 以工作任务和过程为导向;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 以职业实践能力为关键, 以职业技术理论和技术实践知识为背景, 以拓展性知识为延伸;在课程结构上, 以职业工作过程为主线, 以完成工作任务为学习活动方式, 从而构建项目课程。从各种职业工作角度来看, 工作任务多种多样, 如制造业制作的物化产品, 信息产业的非物态化产品, 管理或第三产业类提供问题解决或各种服务。项目课程内容, 由实践内容和知识内容两部分组成。项目课程是在实践中学, 其主要学习方式是职业工作实践或模拟、仿真工作实践。项目课程内容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来组织, 有的还加入部分拓展性知识。项目课程以工作过程为主线, 把职业工作活动和学习活动错综交织在一起。学习活动可根据容量大小和复杂程度划分为若干子项目或课程模块, 系统地、有针对处理解决职业工作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学习并掌握职业需要的知识、技术和技能, 形成和发展职业能力和素质结构。项目课程的学习方式以高职学生完成任务为主, 包括主动接受式、自愿感受式、自主体验式、模仿练习式、操作磨砺式、尝试探索式、尝试发现式、合作切磋式、社会调研式等。学习与应用相结合, 工作与成果相结合, 更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鲜明地体现出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

三、项目课程设计要点

1.职业工作分析。职业工作分析是项目课程的基础环节, 也是关键环节。只有进行系统的、科学的、准确的分析, 才能准确地把握职业工作结构和工作过程。这项分析是选取课程项目, 选择和整合课程内容, 设计课程结构的前提和基础。

2.项目选取。首先, 要在职业工作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 (产品或服务) , 作为项目课程的核心和标志。完成此步骤, 实际上是完成了课程目标制定和课程模式确定两项工作。因为, 项目课程选定了以典型产品 (或服务) 为载体的职业工作任务, 就是确定了该课程的知识结构和技术技能结构, 课程的目标也就一目了然了;同时, 也就确定了课程模式, 即任务中心模式。其次, 对项目选取, 要把握以下三点: (1) 在职业工作分析的基础上, 注意获得该职业工作体系分解出的具体工作项目 (即一级、二级工作模块) 。 (2) 选择该项目的典型产品 (或服务) , 使项目具体化。如产品设计工作, 就可选择该职业相关企业典型产品部件的设计, 来构建项目课程。 (3) 要充分注意项目的代表性, 以有利于覆盖职业工作分析的任务内容, 有利于学习者一举反三, 触类旁通。

3.智能结构分析与课程内容选取。智能结构分析要突出能力本位, 可能要打乱原有的学科知识结构体系, 选择与职业相关的内容, 重新划分课程, 进行课程重组或整合。智能结构分析是项目课程设计中的难点, 会面临各种挑战, 如果把握不好, 很容易返回学科课程的老路。因此, 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 要先从典型产品或服务入手。从对要完成的具体任务的分解中, 找到工作内容的具体描述。再据此, 进行所需的智能结构分析。这样, 才能使认知内容和实践活动内容紧密地与具体产品制作或服务执行结合起来。 (2) 知识结构分析中要区分技术实践知识和技术理论知识。操作实践知识要尽可能详尽, 最好将技术经验与诀窍都纳入其中。对于理论知识, 要删繁就简, 以满足对技术要求、技术规则的理解为限。 (3) 要把必要的知识均衡地划分到各个子项目中, 特别要注意分散难点, 让学习者能在各子项目中循序渐进地掌握项目课程中的所有知识。 (4) 较大的子项目宜分解成若干模块, 以便学习者一步步获得学习成功, 不断产生成就感。 (5) 从具体工作任务分析得出的知识内容, 可能是原有各学科的相关知识模块, 要依照相关性, 把这些知识模块纳入项目课程的子项目。 (6) 每个子项目和模块应有培养能力的侧重点。 (7) 每个子项目和模块的描述一般应包括:工作任务内容, 实践项目、技术实践知识、技术理论知识、拓展性知识等, 要依需要而定, 不一定样样都有。

4.课程内容序化。项目课程内容序化, 即按工作过程逻辑关系组织安排课程内容。有三种:顺序式、并列式和综合式。 (1) 顺序式。各部分内容相对独立, 可互换位置; (2) 并列式。各部分内容相关, 逻辑性关系强, 前一部分的学习将构成后一部分的基础, 前后顺序不能颠倒。 (3) 综合式。兼有并列式和综合式的特点, 应精心安排。

四、项目课程设计案例

在软件技术专业核心课《Java程序设计》教学中, 我们采用项目式教学, 通过大量的企业调研, 根据企业中Java软件开发的实践经验, 将软件项目开发流程、编码规范、软件测试、进度控制等知识有机地融入到Java语言的基础教学中。为此, 设计了三组实训项目案例:简易计算器项目、学生管理项目和绘图项目, 贯穿于这门课程的始终。实训项目的设计完全按照软件开发的要求, 其中二个实训项目分为多个阶段, 随着理论教学新授知识点而不断改进, 最终成为较为完整的项目。这些实训项目经过精心设计, 与课程教学有机地融合, 使学生在完成实训的过程中, 学习到如何将所学知识点和技术应用到项目的开发中, 加深理解知识点以及其中的编程思想, 并通过多次训练, 达到熟练操作的程度, 同时熟悉企业中进行项目开发的流程、规范和要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分为若干小组同时进行, 项目完成后, 各组项目负责人向全班汇报、展示、交流本组作品, 在介绍过程中要求说明各组思路、特点以及开发过程中遇到过什么问题, 这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同时, 其他组的同学也可提出问题, 操作者解释相关技术及特点。各组之间进行互评, 互相学习, 通过相互评价进一步修改各自的设计, 评选出客户最满意的作品, 教师点评。通过项目化教学 (项目教学法) , 让学生实施一个个具体的项目, 学生学习的目的很明确, 兴趣浓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其感兴趣的项目, 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学生时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这更能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教师的帮助下, 小组合作交流中, 利用动手操作探索, 发现新知识, 进行自主学习和创新。课程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 包括师生评价、学生评价、小组评价等多种方式。在课堂上利用明确无误的工作表结果对学生的学习和练习做出评价, 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采用项目教学法, 让学生把分散知识的各知识点综合起来, 应用于实际工作中。项目教学是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加以引导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注重学习的循序渐进和积累的老套路, 不再按照教学内容从易到难的顺序, 而是以完成一个项目作为驱动来进行教学, 完成教学任务。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 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摘要:项目课程是一种基于工作任务,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模式, 是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本文在对项目课程概念及内涵进行阐述的基础上, 介绍了项目课程设计的模式构建和设计程序, 提出了项目课程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项目课程,课程设计,开发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周国烛, 王文博, 韩志伟.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

[2]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内涵、原理与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9)

[3]李俊梅, 夏耀.电子信息专业项目课程的教学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4)

[4]徐艳群, 吴国亮.试析高职教师组织公民行为与教学质量的关系[J].教育与职业, 2010, (23)

高职设计教育 篇5

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带动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场所,无一例外地要顺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合理、有效地应用信息化教学。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要探索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一、信息化教学设计概述

1.信息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是把信息技术引入教学,以信息技术为支持来辅助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发展的教学。其基本点是教学所运用的技术和手段都是为教学服务的。信息化是重点,学生掌握着信息访问的主动权。信息化教学的本质是充分且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及手段,实现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转变的新型教学形态。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所学内容。

2.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资源,使其有效地辅助教学,从而使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它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设计的核心是教学过程。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的研究

随着对信息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的发展,在教学领域也展开了对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的研究。三种典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如下:

1.英特尔未来教育模式

英特尔未来教育是一个大型的国际教育合作模式,旨在将信息技术和有效的教学资源融入到现代的教学过程中,是国际范围内的教师发展项目。该模式抓住了学习者不满足于传统的学习方式,渴望以现代化的学习方式掌握实践技能的心理,引进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及适宜的教学方法,并融入了有效的教学资源,形成了以学为本、以学习者为中心、吸引激励学生、增强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典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如图1所示,该模式主要经过八个步骤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出发,通过制定计划、查阅资料、整合评价教学项目,到创建具体的实施方案,并反复加以修改进行信息化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教师的组织、引领、指导的主导作用,强化了学生自主、创新、协作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学设计的核心是问题设计,因此,问题的设计是“英特尔未来教育模式”取得成败的关键要素。“英特尔未来教育模式”是较成功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目前已经取得可观的教育成果,特别是在中小学教育方面。但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单元计划不够精炼,教师需要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具备充足的教学资源支撑,否则教学过程无法进行。教育环境因素也制约着这种模式的运用。

2.WebQuest教学设计模式

WebQuest教学设计模式较规范地体现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念和结构,试图把传统封闭式与知识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成开放式与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以网络信息平台为基础,让学生在假定的情景中,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综合,对既定的学习任务做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它关注于学生如何利用所得到的丰富信息,并倾向于在分析与综合上为学生提供支持。WebQuest教学设计模式如图2所示,首先要求教师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的,即培养或提高学生哪方面的技能。根据教学目的,教师要选择一个需要创造性的或有多种解决途径的、并能体现学科综合性的任务主题。接下来需要学生搜索并整理网络中的相关资源,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必须适当地指导学生有效地利用并优化网络资源。然后,设计可行的、明确的具体步骤。最后,学生要呈现成果,相应的评价不受人员、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用网络模式展开。WebQuest教学设计模式的教学内容多样、追踪信息前沿、任务真实、合作性强等这些优点都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但也存在欠缺之处,比如形式化、模式化的倾向较重,实际应用的效果不明显,强调资源的引进而忽视了资源的应用等。

3.祝氏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祝智庭教授对英特尔未来教育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在“英特尔未来教育模式”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创建了一种新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模式,该种教学设计模式将评价修改贯穿始终,能够达到信息反馈及时、逐步修改完善、适时调整提高的目的,如图3所示。该教学设计模式的流程是教师首先分析对应单元的教学目标,根据分析的结果确定学生在学习中应达到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接着,依据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设计教学任务和问题设计,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潜能,唤醒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然后按照学习目标,教师查找选用合适的教学资源并设计好使用这些资源的要求,让学生在使用的时候方便快捷。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教师要根据单元内容、所要求达到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学生的认知能力设计教学过程,最终达到学生的认知过程的目标。最后,教师要根据教学过程设计具体的实施方案,并根据方案设计教学模式,注明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临时问题的处理等。在上述八个环节中要反复评价修改,对教学设计不断完善,达到够用、适用、好用的目的。该教学设计模式主要是针对单元教学进行设计的,与课程教学设计相比每一环节更具体,为信息化单元教学设计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但其教学设计范围较小,应用过程中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高职教育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1.高职教育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要求

首先,参考以上模式,扬长避短。以上关于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研究是研究者们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的成果,提供了系统化和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模式,为教育者的实际教学和信息化教学设计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但这些模式的适用范围较广,缺乏针对性,因此,要把这些模式应用于高职教育,必须在结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细化。其次,以信息化手段辅助实践教学。高职院校大多数的专业课程以技术实践为主,因此,合理地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不能喧宾夺主,使其成为实践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只注重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形式的新颖,而忽视了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支撑作用。但是,如果能够合理、有效地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就可以更大地满足技术实践的需要。因此,高职教育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必须本着服务于实践教学的理念,以信息化手段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再次,对于高职教育的可行性。高职教育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要符合高职院校的实际,例如现有的信息化设备、硬件、软件等,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不能大大超出高职院校的承受能力,并且构建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应符合高职教师所具有的或可提升的信息技术素质。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是否能够被教师有效地应用于信息化教学中,还取决于高职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的高低。只有当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水平达到适宜的水平,才能保证信息化教学设计被广泛应用且富有成效。最后,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更新的速度迅速,因此,构建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要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更新,具有灵活性和先进性。关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并具有一定的预见性,构建符合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2.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的教学设计模式

论高职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设计 篇6

关键词:高职;素质教育;设计;统整理念

一、高职素质教育统整课程体系设计原则

1.设计原则

(1)经验的统整

这层面强调有意义的学习要落实于情境中,与个人的经验密切结合,因为个人的自我认知、信念、价值以及对世界的认识等方面都与个人的经验世界有着紧密联系。建立经验的统整,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将新的经验融入学生已有的意义架构,另一方面將旧有经验重组或整合以帮助学生处理新的问题情境。

(2)社会的统整

在民主社会中,学校的目的乃是提供不同背景的学生共通、共享的教育经验,为促进共通的社会价值,社会统整的课程常以个人的或社会的议题为统整的核心,通过师生合作设计与实施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实践,营造一个鼓励社会统整情境的民主教室。

(3)知识的统整

统整是有关于知识的组织和使用的理论。

2.重点环节

一般而言,教师在设计统整课程时,应视学生为完整的个体,重视学生的发展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尽量提供机会让学生学习以多元的观点进行学习,在课程安排方面,组织的中心是由真实世界中具有个人和社会意义的问题组成,特别注意知识内容的关联与学习活动的连接,能顾及学习内容的横向衔接与纵向连贯,让

学生获得完整的学习经验,使其知识的发展和使用是以真实世界的生活内容为核心,而非考试的内容。整个学习形态是动态的且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包括独立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让学生有机会培养自主学习、探究精神、合作态度以及沟通协调能力。在评量方面,则是采用多元评量方式,兼顾形成性与总结性的评量,呈现学生的学习成果与努力情形。另外,就实施统整课程的层面来看,教师必须将“教”与“学”统整在一起,必须要跨越课程内容的时间与空间以及学科的隔离,涵盖知识、技能、信念、价值、态度、与行动等内容,而各学科教师也都要共同肩负课程统整的责任,愿意互相配合课程内容,一起设计课程、从事协同教学,彼此成为知识分享者、资源提供者、共同学习者以及专业提供者。

二、高职素质教育统整课程体系的实现对策

统整课程并非是固定不变的内容与程序,而是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通过课程思考而发展形成的,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学习的需求与反应,来调整课程构想和填补课程图像,使课程处于不断形成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教师在进行统整课程设计思考时,结合课程统整理论,本文进一步提出了五点有助于实务工作者有效设计统整课程教学体系的对策。

1.高职素质教育课程统整是有关“程度”的问题,而不是形式的问题

虽然所有的知识都是相互关联的,但教师需要明白的是自身永远无法达成知识的完全统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统整工作,需要重点通过不同的组织方式,将知识、经验等加以不同程度的整合。就某种意义而言,所有以提升重要意义为目的的教学都应该是统整的。

2.高职素质教育学习领域是有系统、有计划的安排,代表一种知识的统整

任何一个学习领域,基本上都分享了某些共同事实和标准、一些基本解释性概念以及临定的方法程序。因此,教师在进行统整教学体系的设计中,必须关注各学习领域的不断演变,一方面对学习领域内的不同概念逐渐建立起清晰的概念网络,一方面还需充分了解不同学习领域的概念,并构建起彼此间的相互关系。

3.高职素质教育统整教学内容最好的方法之一是人的统整

如果学校老师彼此间沟通良好,学校比较能发挥教学效能,如果希望提升课程的纵向统整与连贯,教师必须充分掌握前后学年教师的教学内容,若要加强横向统整与衔接,教师就必须和其他学科教师充分的沟通与合作。因此,发展统整课程的首要步骤,就是要在学校建立一个“协同合作文化”。而学校教师彼此间的专业对话讨论,乃是建立共识、规划统整课程的必要过程与方法。

4.将教学目的锁定在如何达成课程统整

教师应当注意,高职素质教育课程统整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的。因此,统整教学体系的设计需要以达成课程统整作为目标,从而产生系统的统整性教与学,否则,只不过是空有统整课程计划、或仅有统整课程的设计形式,而毫无统整学习的价值。

5.最基本的统整是学习和生活的统整

高职素质教育学科科目林立问题还不是当前学生学习的最大问题,最大的问题乃是学习本身对学生毫无意义。学生是否能统整在不同领域的学习是很重要的问题,而更重要的问题,是他们能否将学校所学的与日常生活经验、思想与行为整合在一起。因此,教师在课程统整上的努力焦点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高职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之际,我们绝对无法忽略课程组织所牵涉的复杂关系与过程,所有参与课程编订的人员都需要极高的沟通技巧与课程“敏锐度”,一起致力于解决有关课程目标的问题、课程统整的问题、课程连贯与衔接的问题、教材内容选择与更新的问题、课程分化与适性教育的问题、课程负担的问题以及课程评价的问题等。也绝对不可将课程的改革简化为类似“学校本位课程发展”“课程统整”“多元评量”或“协同教学”等口号式的呼吁,而缺乏实质意涵或具体实践方法的确立。

参考文献:

[1]黄欣加.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0(3).

[2]陈和.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7(23).

高职教育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篇7

我国高职教育的总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等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数学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基础课程和工具课程, 其教学目标必须与高职教育总目标相适应, 充分发挥其服务功能.但由于长期受数学课程本身的系统性、严谨性、抽象性等特性的制约, 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始终没有实现本质的突破.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识到:高职教育数学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学生在教师课前依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实际精心设计的问题指引下, 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揭示数学本质、建立数学理论的活动.课堂教学就是“问题”的教学, 问题设计的好与坏, 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与败.本文就数学问题设计的价值、原则和方法等进行了探讨, 试图在高职数学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做点有益探索.

一、问题设计的价值

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 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像、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这些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 为学生设计适当的问题, 引发他们的问题解决活动, 是激发和促进学生高水平思维活动的基本途径.但许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缺乏对教材中引例和知识体系的再加工, 即问题的设计.尽管在讲解过程中也会提出一些问题, 但这些问题多是孤立的、随意的, 而孤立的问题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影响是极其有限的, 只有以问题串的形式出现, 使学生进行系列的、连续的、有层次的思维活动, 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高水平思维, 让他们能够自由地运用自己的理智去思考问题、建构知识.所以, 在设计问题时, 必须从整体出发, 注重使问题形成串, 并遵照整体性、层次性、探究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等基本原则, 对问题进行精心设计,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问题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 整体性原则

无论是进行一章的问题设计, 还是进行一节的问题设计, 都应当考虑学生的整体思维过程.只有在知识构建、学生探究、反思升华等方面进行完整的、系统的问题串设计, 并通过问题串的有机联系, 才能使学生思维逐步深入, 最终形成整体的思维.

(二) 层次性原则

问题之间应具有层次性, 由浅入深逐步展开.这种层次不仅是逻辑之间的层次, 更为重要的是思维过程的生成性与递进性.

(三) 探究性原则

设计的“问题”应具有探究性.因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

(四) 实践性原则

数学源于实践, 因此它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高职数学课程的工具性、服务性定位也决定了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 问题设计应从工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出发选择和设计问题.

(五) 职业性原则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 高职教育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应体现职业性的特征.对于不同的职业 (专业) , 必须构建不同的问题体系, 使其与职业相适应.

三、问题设计的案例

案例1 平面解析几何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怎样建立曲线的方程?如何通过曲线方程来研究曲线的性质?高职数学整个解析几何部分的教学始终贯穿着这两个重要问题.为揭示解析几何的这一基本思想方法, 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了下面的问题设计方法, 教学内容通过问题串来反复启迪学生思维, 让学生不断感悟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2 函数微分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函数的微分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中函数增量的近似值而引入的重要概念, 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因此, 笔者教学中从具体实际问题入手, 层层设疑, 步步深入, 通过问题——本质——存在性——求法——应用这一问题串的设计与解惑, 使学生较好地获得了对微分的整体认识.并且, 由于问题串层次分明, 揭示了微分的本质, 利于学生思维产生飞跃, 从而还使学生学会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实际问题 求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ΔA=2x0Δx+ (Δx) 2.2x0ΔΔx的线性函数, 且为ΔA的主要部分, 称为线性主部, Δx2是Δx的较高阶无穷小, 当|Δx|很小时可以忽略不计.因此ΔA≈2x0Δx.

问题1 函数改变量的线性主部是什么?

微分的概念:微分dy|x=x0就是Δy的线性主部.

问题2 是否所有函数改变量都有线性主部?

可微的条件:函数y=f (x) 在点x0处可微的充要条件是函数y=f (x) 在点x0处可导, 且A=f′ (x) , 即dy|x=x0=AΔx=f′ (x0) Δx.

问题3 如何求函数改变量的线性主部?

微分的求法:dy=f′ (x) dx.

问题4 如何应用线性主部解决实际问题?

微分的应用:当自变量的增量|Δx|很小时, Δydy, 因此在科学技术和工程实践中, 往往利用微分计算函数增量的近似值.

案例3 函数奇偶性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笔者在函数奇偶性教学中, 通过提出问题、探究发现、建构问题、运用概念尝试解决问题、回顾反思、深化概念等教学环节, 较好地完成了整个内容的教学.具体教学过程是从计算设定的三对函数值入手, 设问了五个问题, 通过对这五个问题的深入探究, 使学生的认识不断递进, 从而引导学生得出函数奇偶性的概念, 然后再运用概念判断给定函数的奇偶性, 达到巩固概念的目的, 最后强调指出在概念学习中容易犯的错误.

问题 已知两个函数 (1) f (x) =x2+1; (2) g (x) =x3-x.

求:f (1) , f (-1) , f (2) , f (-2) , f (a) , f (-a) , g (1) , g (-1) , g (2) , g (-2) , g (a) , g (-a) 的值.

问题1 1, -1;2, -2;a, -a, 这三对自变量的取值有什么特征?

问题2 当自变量取互为相反数时, 这两个函数对应的函数值分别有什么特征?

问题3 对于自变量x的互为相反数-x, 第一个函数是否都满足f (-x) =f (x) , 第二个函数是否都满足f (-x) =-f (x) 呢?

问题4 判断函数 (1) f (x) =x3+x, (2) f (x) =x-2的奇偶性.

问题5 如果函数f (x) 在其定义域区间内满足f (-3) =f (3) , 能否说函数f (x) 是偶函数?

案例4 应用题的问题设计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的教育, 职业教育中的文化基础课应遵循够用与适用的原则, 应与专业课进行有机的整合, 突出文化课的服务功能, 所以教学中问题源也应突出专业和职业特色.下面以本人所承担的学生专业和职业特点为例谈谈应用题的问题设计.

问题 一架救援机从A地出发进行救援任务, 之后把伤员运到B地的医院治疗.已知飞机一次最多能飞行600千米, 而AB两地的距离为200千米, 问:这架飞机能够救援到的区域是怎样的?

问题1 你能把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用数学关系式表示出来吗?

问题2 你能用语言表述该关系式反映的问题吗?

问题3 该问题与我们学过的哪个内容有关呢?

通过上述教学中的案例可知, 在进行教学问题设计时, 应该注重问题的整体性、层次性、探究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等原则, 切实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学会思维, 学会运用, 学会反思.

参考文献

[1]曾庆柏.应用高等数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高职设计教育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模式,创新创业,实践研究

一、社会现状分析

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教学[20112]11号) 。通知指出:“当前, 国内经济趋稳的基础还不够稳固, 全社会宏观就业压力增大。2013年,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 比2012年增加19万人,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 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繁重。”。就业问题已成为中国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所必然面对的巨大难题。受到政府普遍关注和重视。与此同时, 大学生自主创业对经济的拉动及解决就业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 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但能够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 也能带动相关的人员就业, 而且兼具提升经济活力功能, 其示范性作用更是不言而喻。

二、高职院校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创业及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新课题。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的设计与研究已成为高职院校迫切需求, 更成为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决定了必须以市场需求为中心, 这就必然要求了解市场的基本发展脉络, 随时适应社会、企业、市场不断的变化, 必须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

但是, 必须要清醒的认识到,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实践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是一项工作量大、事务庞杂的工作。当前, 无论是社会环境状况, 还是整个高校教育的改革发展亦或是高职院校自身壮大发展的需求, 都对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要能够切实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全面开展切实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三、项目研究与实践的意义

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的设计与研究, 要深刻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使然。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能使学生的专业能力、特长发展及各种能力得到增强和巩固, 有利于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 也成为高职院校的一项迫切任务。

通过建立完善的高职院校创业创新教育实践模式, 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管理水平, 拉升教学水平、提升学院整体素质, 实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的设计科学化, 势在必行。

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实践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能更快地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提高高职院校的综合素质教育水平。

三、项目实践具体内容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的启动, 首先在高职院校内部选择系部单位作为试点, 进行局部实施, 经过充分的实践论证并确认行之有效后, 可在相关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基础之上在整个高职院校展开部署与实施, 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 建立校企创新创业交流合作平台, 吸引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引进企业实战项目, 打造“学院组织、企业参与、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的四位一体的沟通交流平台模式, 以期达到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氛围, 节约企业成本, 提升教师认知, 满足学生实战锻炼需求的“四赢”战略, 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支撑平台。同时, 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对学生开放实验实训室, 使学生了解学科前沿、最新生产设备、科研成果, 同时在老师的指导管理下接纳一部分学生参加系级、院级课题研究。并可将学院内部分企业项目向学生开放, 让学生在实体中体验创新创业全过程, 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争取在2-3年内, 让校企创新创业交流合作平台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实战演练提供了强大平台。

(2) 选定试点单位后, 在试点单位展开相关的课程体系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在专业课教学中加入创新创业教育模块。以目标为导向, 推行项目化教学, 实施“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丰富课程内容, 降低创新创业的盲目性, 从而提高创新创业项目的成功率。同时加强教材创新, 鼓励教师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情况, 自主编写专业教材, 出版教科书, 优化教学内容。随时关注行业、市场、企业最新动态及最新科研成果, 有效解决“课程设计和企业需求”之间的脱节问题。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对《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教育》课程教学人员进行培训, 选派骨干和优秀教师进行外出交流, 争取培养和选拔出有一定影响的创业教育学科带头人。

(4) 在学生团队中, 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淘宝协会等相关创业创新学生团队组织。并邀请成功创业的校友, 围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热点课题与师生进行深入交流、探讨。定期邀请当地民营企业家, 校外管理专家、青年创业英才、创业成功的校友等成为学生创业导师, 或者是实践教授。举办创新创业教育论坛、创业大讲堂讲座等。不断提高活动质量, 扩大活动影响, 激发学生创业热情, 提高学生创业技能。

(5) 举办、推广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与技能大赛, 直接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与企业项目对接, 以赛代考。在企业项目实战中增强创新创业意识, 并将大赛中表现优异的学生推荐参加市、省、国家举办的各类创意创新创业大赛。学院积极邀请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技能大赛命题、指导及评判工作;给参与举办技能大赛的企业冠名权, 争取有关行业、企业对技能大赛的经费支持;安排企业现场招聘参赛选手, 获奖选手可优先推荐至重要的技能岗位。

四、结束语

总之, 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要根据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新变化、新趋势, 充分的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及本校的实际情况, 在经过充分的论证情况下展开切实有效的研究, 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新的思路及方法, 为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合理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朱贞卫张素妍《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初探》《中国科技信息》2011年第2期

[2]魏婧《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 (13)

高职艺术设计中的创新教育探析 篇9

一、职业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现状

经济的高速发展,把高等艺术设计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边缘学科推向了主流位置,职院艺术设计教育因此处于深刻变革时期。我国职业学院艺术教育相对西方的职业艺术教育属于“后起之秀”,是随着改革开放以后不断健全的。一方面,信息改变思维模式,职业学院艺术设计专业虽然比较适应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但长期以来普遍受“重理论基础、轻实践应用”思想的影响,在教学中,过度强调传统绘画技巧的教学,绘画教学也成为所有艺术设计专业的公共课,不能与各个不同专业的特点相结合,缺乏内在的必然联系,无法体现不同设计专业之间的差异性,使得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的都不明确。另一方面,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职业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从无到有,从初创逐步走向成熟,但教师的观念与发达国家的差异显示了这种成熟与繁荣的偏向,具体表现在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出现时间较晚,基本只是口耳相传的师徒教育和注重技巧,培养出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忽视了适应社会“人文精神”全才的培养。

二、职业学院艺术设计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片面强调艺术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功能,造成涉及贴近市场最本质的创新课题不多,形成了缺乏创新和实用功能差的现象,致使实用艺术氛围低迷。

1、制度制约,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职业院校艺术专业因为招生体制,成为大部分学校为文化课差生提高升学率的主要出路。以文理科考试落榜后而进入艺校的学生,由于没有良好的工艺与技术训练、没有良好的美术理论和美术基础培训,无法在入学后很快适应艺术学科的学习和创作,使艺术教学困难重重。艺术作品因此缺乏原创性、精美性、生动性和个性。高校招生制度的约束,造成职校艺术设计人才水平参差不齐。

2、坐而论道,教学与实践脱节

目前还有职业学院艺术系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读书期间很少接触社会,或实践环节较少。普遍存在着“重艺轻技”的问题,造成学生更多停留在艺术感觉的层次,学不到艺术设计的精髓理论,无法体会艺术的内含,设计出的作品缺乏实用性。此外,忽视90后新生代学生性格与70后、80后的差异,未能及时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

3、不注重理念更新,艺术学术研究乏力

信息时代的来临,使信息传播与更新速度呈几何倍数增长,不断涌现的高新技术发展冲击着传统艺术载体。面对市场经济大潮,不少院艺术设计更新观念的节奏较慢,未能及时更新科学理论观念,包括对艺术材料学的研究和艺术理论学的探索。对国家教育机构最新的职业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国外教育理论的研究尚处于摸索阶段。

三、职业学院艺术设计教学创新与实践的设想

1、创新教育举措,创设浓郁的校园艺术氛围

首先,要处理好绘画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要“受之以渔”,而不是“受之以鱼”。在美术作品的探索中,要使学生通过美术作品了解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丰富文化内涵,增强文化体验,突出学生的“自主创作”,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其次,要处理好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关系,合理安排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课时比例,强调绘画基础课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地位,改变传统的基础课与专业课脱节的教学现状,变单一的技巧传授为多元化的能力培养,建立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纵向联系,为专业设计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组织学生参与各类不同题材、体裁的校际学生作品展览和比赛。积极参与社会设计招投标,在真正有主题、有要求、有命题的前提下进行作品创作,提高学生的对创作的客观要求和社会实战能力。

2、强化实践教学管理,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要强调艺术的社会作用,充分的认识到艺术是对社会、文化、经济的综合体现形式,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变僵硬的“技术”型艺术,为充满知识积淀和活力的“人文”型艺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通过实践,学会与人沟通、协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就要求教师与时俱进地进行教学管理。一要培养学生国际化设计理念。运用网络媒体组织网上评价和展示交流,让学生保持与世界同步,更好地吸取世界优秀作品精华,同时了解自己的作品,在大家的品评中提高水平。二要积极设计综合任务,也叫任务驱动法,综合任务富挑战性,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比如从设计方案、制作到装修都让学生一力承担,教师只从一旁指导,在教学方式上形成多种文化、多种观点、多种思维方式并存的国际化氛围,培养学生从不同文化的理解力和多种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三要不断拓展学生对美的认知和感受。充分考虑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注意层次性和开放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相结合,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合理延伸或拓展课程内容。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充分挖掘学生潜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四要建立通识教育,职业学院艺术专业可在教学活动中规定若干专题,突出知识性、趣味性,拓展应用平台,使理论更广泛的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学会创新,开拓学生跨学科视角思考问题。

3、重视理论学术研究,创新教育模式

实施创新型艺术职业教育模式要求教师自身要重视理论学习和研究,以新的教学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能力。一要注重求异思维的培养,在设计艺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探索欲望,使学生自主对知识进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让创新教育成为设计艺术教育的核心。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探索新的符合新生代学生发展的教育理论,发展和完善已确立的理论模式。二要大力开设适应新时期人们审美观,符合市场需求的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以实现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更新,着重突出“工作室制”“课程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假期课堂”等中心环节,实现“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对接”“企业与工作室”二位一体,使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管理公司化的新型产、学、研教学体系的落实。培养商业市场流通领域的专才。

总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加强职业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教育与实践,成为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新时期,高职院校只有不断创设浓郁的校园艺术氛围,强化实践教学管理,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加强师资团队建设,保持师资平衡和稳定,重视高职院校的理论学术研究,创新型教育模式才能体现出职业学院设计专业教学的实践性、创新性和市场性,打造职业教育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最终使学生知识、技能、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成为复合型人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本文从职业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现状出发,阐述了职业学院艺术设计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做好职业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教育与实践的相关对策。

对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缺陷的思考 篇10

一、艺术设计教学研究领域狭窄

纵观当前中国高职类设计院校学科的设置, 无非是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设计、服装设计、动画设计、陶瓷设计、装饰设计、展示设计等。随着经济生产领域的拓展, 各院校间的学科设置在广度上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 各院校学科的雷同设置, 导致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得不到培养。艺术设计的本质要求设计师具有高素质、高能力, 包括其艺术和美学的素质和各种知识能力的素养, 因此当代设计师的知识结构, 不仅包括必要的专业知识修养, 还应该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历史学、心理学、宗教学、美学、数学等知识, 可以说一个优秀的现代设计师具备的知识结构应该横跨文理工各科。然而, 在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中, 学校往往只重视几门专业课的教学, 文化课通常只是辅修课的形式, 而且在专业课方面, 艺术设计教学范畴仍集中在视觉传达、室内装潢、服装设计等内部结构比较简单的产品、工艺品和轻纺制品领域。

二、教学重教育轻实践

由于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 而且都是在传统工艺美术教育的思维模式下逐渐建立起来的, 所以一直以来我国高职类的艺术设计教育思维与模式都是沿用原来工艺美术教育的现成格式, 讲究按部就班, 讲究循规蹈矩、规范化的课程, 固定性的教学方法, 抹杀了教与学的个性发展, 而且设计与市场相距甚远, 理论与实践脱节。

艺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不论是视觉传达设计, 还是环境艺术设计, 每一领域都要求毕业生能够面对实际业务, 在实践中解决问题。高职院校的设计实践教学, 是设计教育最薄弱的环节, 绝大部分院系 (专业) 的教学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 没有相应的实践基地, 学生设计制作基本是假设的课题, 设计与社会需求脱节, 不能使学生了解企业的真正需求并得到有效的训练, 使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沦为一种“预备级”的层次, 难以为当代的社会发展提供合格的人才, 使设计教育处于一种培养半成品的结果, 这种层次的设计教育面对中国高度发展的经济和社会的迫切需求是十分不尽人意的。

设计是为大众服务的, 闭门造车、孤芳自赏都不符合当今时代的要求, 必须把设计实践放在设计基础教学上进行映射思考。因此, 作为高职院校来讲, 应该主动与社会、与企业联系, 把公司企业的专题设计融入教学过程中, 加强高校之间的资源整合, 建立以具体设计案例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为学生提供获取工作经验的机会, 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现今社会的设计需求, 又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掌握了最基本的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

设计学科强调实践性, 往往有重目的轻过程的倾向, 但冷静分析, 应该有如下结论:一是对教学机构而言, 应具有特有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过程, 不能在任何方面都倒向市场, 市场行情是一种表象、显性的东西, 而教育培养工作需要有相当的预见和分析过程作为前提, 所以设计教育相对于市场的独立思考是完全有必要的。二是作为高校来讲, 应当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逐步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 使人才的培养趋于合理化。设计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的经济发展格局, 不能脱离相关行业与产业的发展需求, 在此基础上, 充分利用校内资源, 加强高校间的教育资源整合, 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空间,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艺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最终使高校设计教育面对社会、面对市场, 不仅仅肤浅地成为专业技能的“培训中心”, 还要对市场进行透视, 对学生专业技能的适应性进行研究, 把设计实践现象放在设计基础教学上进行映射思考, 创造新的更有涵盖力的教学法。

三、基础课和专业课割裂, 基础课重技能轻创意

众所周知, 高职设计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设计思维和相当设计水平的职业设计人才。与绘画专业的教育不同, 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应该在掌握本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具备较好的人文和审美的基本素养, 并且必须熟练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能在较高的人文学科基础上发挥其综合能力, 所以设计教育要整合优化相关专业课和部分基础课, 尤其要注重基础课的设置, 基础课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两大部分。其中, 公共基础课包括艺术素养和公共文化两大部分, 艺术素养旨在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和修养, 涉及到造型基础 (素描、色彩) 、透视、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公共文化可以依托本校优势文化资源, 开设心理学、美学、文学、中西美术史等。专业基础课作为专业核心课的基础, 包括图案、图形设计、字体设计、三大构成, 设计素描、设计心理学、中国设计艺术史、西方设计史、人体工学、设计美学等。

不同院校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安排应有所区分, 切合各专业学生的实际特点, 训练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灵活切换, 锻炼直觉洞察力和主观感悟力。每所学校的设计专业, 其基础课教学的课程和方法应该围绕设计的特点来进行。众所周知, 高等职业院校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设计思维并且有相当设计水平的职业设计人才。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采用色彩、素描、三大构成这一套思路, 这套教学方法虽有很多优点, 但容易使学生陷入写实, 过于照葫芦画瓢从而失去对物体本质的感受, 导致学生常常因为离开具体形象而觉得无从下手, 或者只会呆板地再现物体, 没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另外, 在基础设计课程中, 教师往往以写实能力的好坏来评判一个学生专业能力的高低, 导致在专业课的教学中重写生轻创意、重写实轻写意、重共性轻个性、重技法轻构成等现象。

艺术设计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设计稿上, 必须要付诸实践应用, 最终要通过对社会生活的参与而实现价值, 其价值附属于实用的物质之中, 效果图和制作图只是设计中的一个环节。所以, 社会需要的艺术设计人才要有实践能力与吐故纳新能力, 能对设计案例各个环节作整体性思考, 这就要求艺术设计教育必须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不同的高职院校对专业基础课程的安排就应该有所区别, 切合本校实际, 将基础教学的课程和方法围绕设计学科的特点来进行, 特别是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艺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高职院校尽快改善教学条件, 建立与专业课程对应的实践操作基地, 配备相关的设施, 充分重视实践教学, 引导学生走出课堂, 注重生产与实际操作, 聘请工作经验丰富的技师进行指导, 让学生亲自动手,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熟悉材料与施工工艺, 将创意物化为实际的运用, 感受创造的过程与价值。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只有总结经验, 调整充实, 才能不断拓宽知识结构, 培养出全面发展、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于一身的高素质人才, 以适应国内对艺术设计人才高素质、高标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潘鲁生.对设计教育的思考[J].艺术教育, 2005

[2].曾智焕.浅议艺术设计教学改革[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5

上一篇:旅游学概论下一篇:播种文学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