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思维方式

2024-05-03

辩证思维方式(精选十篇)

辩证思维方式 篇1

邓小平同志说“学马列要精,要管用”。习近平的一系列重要讲话贯穿并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可以说是中国当前最精、最管用的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的辩证思维

【概念】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处处体现着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

【重点】比如,在论述改革问题时,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在分析国 际国内形 势时 , 强调要坚 持“两点论”,一分为二看问题,既要看到国际国内形势中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在阐述全面深化改革时,强调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战略上要勇于进取,战术上则要稳扎稳打”;在阐述社会治理时,指出“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管得太松,波涛汹涌也不行”;等等。

【方法】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就要认真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过程中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克服极端化、片面化。

习近平的辩证思维在其讲话中随处可见,灿若繁星。比如在《之江新语》中,“辩证”出现了20次;而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有多达47个“辩证”。可以说,习近平把“辩证”运用在了执政的方方面面。

市场和政府要讲辩证法两点论

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014年5月26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

全面辩证地看干部

要坚持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干部,注重一贯表现和全部工作。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

——2013年6月29日,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

增长方式与增长速度的辩证关系

要真正实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目标,关键是要认识和处理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实现经济增长速度的辩证关系。

——2005年11月23日,《之江新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辩证法》

用辩证的观点抓稳定

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抓稳定;用发展的观点抓稳定;用辩证的观点抓稳定,具体分析和区别对待各种不同性质的矛盾,敏于洞察矛盾,敢于正视矛盾,勤于分析矛盾,善于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类矛盾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2004年4月20日,《之江新语》,《要树立新的稳定观》

领导干部一定要学会全面辩证地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与事物之间都是彼此联系、不可分割的。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如果孤立地、片面地、简单地看问题,就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领导干部一定要学会全面辩证地看问题,在认识论上要有辩证统一的思想,在方法论上要学会统筹兼顾,在具体工作中要学会“十指弹琴”。

——2004年6月23日,《之江新语》,《要学会十指弹琴》

基层干部的压力比较大,这也要辩证地看

在宏观调控之下,我们在一些方面面临的压力也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滋生“骄”“娇”两气,受不得一点压力,一些老的办法不能用,新的办法不去想,那么发展也就难以为继,那面对的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如果把压力转化为动力,促进发展理念的转变、增长方式的转变、政府职能的转变,那么发展就能走出一条新路,就能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还有,现在基层干部的压力比较大,这也要辩证地看,如果在压力面前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最终将一事无成;如果在压力下奋发有为,做出成绩,那就能得到组织的认可、群众的拥护。

——2005年1月5日,《之江新语》,《压力与动力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务实是务虚的出发点和归宿

务实是务虚的出发点和归宿,务虚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务实;而务虚是务实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做好务虚,务实就如同无头苍蝇,只能盲目瞎转。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比蜜蜂不同的地方,就是人在建筑房屋之前早在思想中有了房崖的图样。这个设计“图样”的过程,也就是务虚的过程。可见,务虚作为一种方法论,与务实一样,对任何领导干部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2007年3月24日,《之江新语》,《既重务实,又善务虚》

尽心尽力地干工作,而不是热衷于追求热闹

恩格斯有一句名言: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列宁称这是“经典性的论点”。实际上,它讲的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可现实生活中却存在着一种奉行本本和教条的“书呆子”现象。……读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切实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重视学习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解决遇到的问题。要充分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和现实的确切真实,注重研究新情况,认真分析新问题,积极寻求新对策,努力做到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实实在在地做事情,尽心尽力地干工作,而不是热衷于追求热闹,只摆花架不种花,只摆谱架不弹琴。

——2007年3月25日,《之江新语》,《“书呆子”现象要不得》

中国共产党特别强调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科学方法论。它的哲学内涵就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国共产党特别强调统筹兼顾。

——2004年12月23日,在参加嘉兴市委常委会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

有的同志看问题缺乏“一分为二”的方法论

比如,有的同志看问题缺乏“一分为二”的方法论,好走极端。一讲总体形势好,就以为高枕无忧,什么都好了。其实,形势好并不是没有问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中央反复告诫我们,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

——摘自2004年3月30日在省委常委会研究粮食问题时的讲话

创新由实践来修正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创新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也由实践赋予活力。

——摘自2006年1月26日在看望人民日报社和新华社驻浙编辑记者时的谈话

我提出三条要求,与大家共勉

在处理复杂经济利益关系和各种社会矛盾中,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十分重要。方法对头,事半功倍,方法失当,事倍功半。我提出三条要求,与大家共勉。

一是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

二是要讲辩证法,坚持两点论。

三是要善作善成,务求实效。

——摘自2004年7月31日在省委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浙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专题学习会结束时的讲话

坚持局部和全局相结合,要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整体包含局部,局部构成整体。就全国而言,浙江是局部,浙江必须服从全国这个整体;就浙江而言,各市县、各部门又是局部,各市县、各部门必须服从全省这个整体。坚持局部和全局相结合,要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切实增强全局意识。“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二是充分发挥部门和市县的积极性。维护全局利益,并不是否定局部利益,而是在维护全局利益的前提下,立足自身优势,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快自身的发展步伐,共同促进全局更快更好地发展。

三是坚持局部服从全局,搞好统筹兼顾。省级部门应统筹各市县的发展,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处理好各种矛盾,对基础薄弱、困难较多的地区和行业给予更大的支持。

辩证思维的思维方式有哪些 篇2

【归纳与演绎】

归纳和演绎是最初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归纳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方法,即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的原理.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即从一般原理推论出个别结论.归纳和演绎的客观基础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的关系.归纳和演绎是方向相反的两种思维方法,但两者又是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归纳是演绎的基础,作为演绎出发点的一般原理往往是归纳得来的;演绎是归纳的前提,它为归纳提供理论指导和论证.在实际的思维过程中,归纳和演绎是相互推移、交替使用的.归纳和演绎都具有局限性,单纯的归纳或演绎还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需要运用更为深刻的其他思维方法.

【分析与综合】

这是更深刻地把握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分析是在思维过程中把认识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认识事物的各个方面,从中找出事物的本质;综合则是把分解出来的不同部分、方面按其客观的次序、结构组成一个整体,从而达到认识事物的整体.分析和综合的客观基础是事物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和综合是两种相反的思维方法,但它们又是统一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分析是综合的基础,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综合是分析的完成,离开了综合就没有科学的分析.分析和综合的统一是矛盾分析法在思维领域中的具体运用.

【抽象与具体】

抽象和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抽象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概括或规定;思维具体或理性具体是在抽象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它不同于感性具体,感性具体只是感官直接感觉到的具体,而理性具体则是在感性具体基础上经过思维的分析和综合,达到对事物多方面属性或本质的把握.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就是由抽象的逻辑起点经过一系列中介,达到思维具体的过程.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思维过程同客观事物的历史过程和认识的历史过程应当符合,也就是逻辑和历史的统一.逻辑指的是理性思维或抽象思维,它以理论的形态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历史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客观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二是指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真正科学的认识是现实历史发展的反映,要求思维的逻辑与历史的进程相一致.历史是逻辑韵基础和内容,逻辑是历史在理论上的再现,是“修正过”的历史.逻辑和历史的一致是辩证思维的一个根本原则.

辩证思维的认识作用

(1)思维方法的本质

思维方法的本质是人们在客观规律和关系的基础上依据主体需要而形成的思维规则、程序和手段,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

(2)辩证思维的实质

辩证思维的实质就是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原则,在联系和发展中把握认识对象,在对立统一中认识事物。

(3)坚持辩证思维方法的重要意义

只有坚持辩证思维方法,才能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在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时,必须要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与具体等方法。另外,坚持辩证思维方法对于建立科学体系,指导社会实践有着重要意义。

(4)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

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指宇宙中客观存在的普遍联系、变化发展及其辩证规律,是客观世界本身所具有的辩证性质;所谓主观辩证法,是指辩证的思维,即人的思维对世界的辩证性质的认识。客观辩证法是主观辩证法的内容,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辩证思维的作用

1、统帅作用。辩证思维是高级思维活动。它根据唯物辩证法来认识客观事物,能够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揭露事物内部的深层次矛盾。它从哲学的高度为我们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它在更高层次上对其它思维方式有指导和统帅作用。

2、突破作用。在活动中经常遇到困难,不是发现不了主要问题,就是因提供不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而导致“僵局”,往往在此时,辩证思维就成了我们打破僵局的有力武器。

3、提升作用。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总有一个由浅入深,有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上升为理论,这就需要辩证思维帮助我们全面总结思维成果,提升成果的认识价值。

辩证思维的运用

1、 学好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掌握唯物辩证法,是我们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的根本。

2、 能够深刻理解、巧妙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是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的重要关键。

辩证思维的训练

1、 正确处理辩证与逻辑的关系。

2、 立意要高,视角要新。

辩证思维 篇3

关键词:辩证思维;词语;句子;观点;运用

当语文教学深入贯彻新课标的时候,怎样找到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益,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道路?有一个较为重要的突破口: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还是针对最近几年出现的开放性题型,都要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也是体现了教师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一、辩证词语的积累

在我们运用的日常词语中,有许多相对的或相反的词语,这些词语具有朴素的辩证思维。恰当地运用辩证的词语,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把事物的辩证特点表达得更充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日常运用的成语、谚语、俗语就有很多辩证的思想,平时要不断地积累。如“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是运用矛盾的观点,比喻用对方的观点、论据去反驳对方。有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是事物量变质变规律的体现,比喻小事情不注意就会酿成大祸。在积累词语时不忘加入辩证规律的点拨,学生就能灵活地掌握辩证思维的运用情况。

二、辩证句子的积累

平时如果能多积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辩证名句的话,相信学生能比较深入地理解段落乃至整篇文章。如教学《行道树》一文时,对“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才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个辩证句子的理解,教师可抓住三个关键的词“神圣、痛苦、深沉”,把大问题化成小问题:为什么行道树认为自己的事业是神圣?从事神圣的事业,行道数承受了那些?为什么说这些痛苦反而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从痛苦中能得到快乐?对于这几个小问题,学生就容易解答,疑难就迎刃而解。从事神圣的事业,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要承受痛苦,甚至牺牲自己的利益,但是,我们却能从这些痛苦中得到欢乐、欣慰和满足,这种幸福相比较而言是更深沉的幸福和快乐。运用这种大化为小,在联小成大的方法,就可以使学生理解这类具有辩证思维的名句。

三、辩证观点的挖掘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挖掘课文所包含的辩证思维的因素。例如《伤仲永》,当教学流程进入高潮时,我顺势提问:“方仲永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教师在学生回答后点拨:“可见方仲永的经历及发展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参与讨论,从而挖掘出课文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方仲永最后成为一名普通的人,谁之过?学生在这样的问题下再次讨论后,教师归纳:这是内因外因之辩证的规律,外因可以促进或阻碍内因的转变,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又一个基本观点。熟读课文最后一段后,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评价这件事的?”一学生回答:“作者强调的是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我觉得应该肯定。”一学生补充:“王安石认为仲永之通悟,授之天也,不妥,人的通达聪慧,我认为不可能一生下来就有,上天所赐予的人的智力是差不多的。”我点拨到:“你在前面同学肯定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很好,值得表扬。我们对作者意识先行的思想要加以批判和反对。”又一同学插入道:“老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意思是说人只有经历了磨难,只有通过后天的努力才能成大气,人的能力不可能一生下来就有。”教师归纳:“在肯定的基础上加以否定,即否定之否定的规律,这是通过学习挖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三个基本观点。”相信通过对课文的辩证思维的不断的挖掘,学生能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为发展奠基。

四、辩证思维的运用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辩证知识,深入理解事物,对文章的某些不足之处“挑刺”,而不是盲从课本,盲从教师。例如,《塞翁失马》这则古代的寓言,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至今仍对人们有启发。塞翁不因一时失利而忧,也不因一时得利而喜,我们说塞翁对待得失、祸福问题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在教学时,教师可运用学生已学过的辩证思维知识,积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塞翁的辩证思维方式有何不妥?有同学指出:“塞翁仅仅从家庭利益上来衡量祸福得失,他甚至把儿子因跛脚而未能出征御敌得以保全性命当作福,这种认识是不对的。”又有同学指出:“我听了塞翁的一番议论,一方面觉得有道理,懂得了祸福可以互相转化;但另一方面我也感到他的说法让人有点糊涂,让人觉得一件事既可以说他是好事也可以说他是坏事,似乎事无好坏而言,无得失可言了。”这是学生在运用辩证思维进行思考,是“闪光点”。此时学生正处于“愤”“悱”之时,教师及时简明地介绍关于祸福得失问题的辩证观点:在一定的条件下,事物的性质是确定的,好事就是好事,坏事就是坏事;但好事与坏事又都具有两重性,“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可能性,至于能否转化,要看条件,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转化。同学们以这些再重新分析塞翁的议论,兴趣甚浓,并得到了新的认识。

总之,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我们要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抓住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突破口,持之以恒地加以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就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他们看待问题就比较客观公正了。而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要以辩证的观点对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讲解教材、评价学生发言等方面,力求做出榜样,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辩证思维的习惯,努力使辩证思维成为语文课堂教学追求的一个新亮点。

参考文献:

[1]李犇.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国教师,2013(10).

[2]李赛萍.反思,语文课堂的新旋律.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2009(8).

[3]李莉.语文教学的“辩证思维”.人民教育,2008(2).

[4]黄献峰.辩证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5]徐丹.让学生个性飞扬:小学语文课堂创新思维培养的尝试.课程教育研究,2014(2).

[6]张旭颖.构建小学语文思维型课堂.新课程:小学,2014.

辩证思维 篇4

老师想了想说:“我先请你回答一个问题吧。有两个学生, 一个成绩优秀, 一个成绩很差。我准备办个补习班, 你认为他们谁会来参加补习呢? ”

学生脱口而出:“当然是那个成绩差的。”老师摇摇头:“不对, 是那个成绩优秀的。因为他养成了爱学习的习惯, 而成绩差的提到学习就头疼, 自然不会来补习。”

“这回你再想一想:谁会来补习? ”老师又问道。学生立即答道:“成绩优秀的。”

“错了, 是成绩差的。”老师笑眯眯地说道, “因为成绩差, 所以他太需要补习了。”

学生立即改口接话道:“对, 成绩差的会来补习。”“你又错了, 当然是两个都会来参加补习。”老师笑道, “因为成绩优秀的想更优秀, 而成绩差的需要通过补习来提高成绩。”

学生挠了挠脑袋:“看来两个学生都会进你的补习班。”

“你还是错了!”老师说道, “其实两个都没进我的补习班。因为成绩优秀的不需要补习, 而成绩差的不愿意参加补习。”

“那, 老师, 你每次都说得有道理, 而每次的答案为什么不一样呢? ”学生问道。

老师正色说道:“对, 这就是辩证思维。遇到问题, 我们只要多角度去思考它, 久而久之, 你就拥有了辩证的思维。”

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 篇5

德国人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着很大的差异。德国人为“逻辑思维”,是以逻辑推理为基础,强调事物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同一性认为事物的本质不变,一个事物永远是它自己;非矛盾性认为事物不可能同时存在是与非;排中性认为事物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无中间性,听来具体而实在;中国人的“辩证思维”,是以对立统一为基础,包括变化论、矛盾论和中和论,变化论认为事物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是与非;矛盾论认为事物都是对立统一,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中庸之道,认为事物存在适度的合理性,强调和谐,听来抽象而玄妙。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事物的认识和处理就截然不同,这是一个非常有趣而重要的社会现象。

1990年前后,我与德国富来公司合作经营和维修压铸设备。当时,西安仪表厂提出一个特殊要求,要在同一台压铸机上既能使用老式捷克立式压铸机模具,又要能使用新型德国卧式压铸机模具,这是两种不同的压射方式。

德国人在“逻辑思维” 的支配下,分别设计立式和卧式两套压射机构,采取调换压射机构的方式来生产两种不同的模具。从逻辑推理来说,这是完全正确的。结果在用户审查时此方案被推翻了。一是调换模具需要重装压射机构,工作量巨大:二是经常拆装,机器精度无法保证;三是设备费用巨大,用户无法承受。四位德国工程师,辛苦设计三个月的方案,几分钟就被全部否定。德国富来公司总工程师压力极大,回到宾馆闷闷不乐,无法向公司交待。

此时,我悄悄地递给德国总工程师一张简图,按此方案,统统不要做了,只要在原来卧式压铸机上增加一块“中间模板”,向后推仍旧生产卧式压铸模铸件,向前推就可生产立式压铸模铸件。既不要调换压射机构,也就保证了机器精度,还节省装拆工时,制造成本大为降低。我嘱咐只说是德国公司的后备方案,雪中送炭,总工程师惊喜。第二天,立即审查通过,签订成交合同。

中国人“辩证思维”的一块“中间模板”,就代替了德国人“逻辑思维”的两套庞大繁琐的“合模机构”。看来很玄,其实道理简单得很,卧式与立式主要是浇口方式不同,只要通过“中间模板”将卧式浇口转化为立式浇口,问题就迎刃而解。中国人“辩证思维”是抓问题的实质,从中突破。德国人“逻辑思维”是实实在在做两套压射机构,各司其职。西方人重“理”,东方人重“智”。“理”“智”结合,所向无敌,这就是当今中国人应发扬的思维模式!”

德国人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着很大的差异。德国人为“逻辑思维”,是以逻辑推理为基础,强调事物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同一性认为事物的本质不变,一个事物永远是它自己;非矛盾性认为事物不可能同时存在是与非;排中性认为事物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无中间性,听来具体而实在;中国人的“辩证思维”,是以对立统一为基础,包括变化论、矛盾论和中和论,变化论认为事物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是与非;矛盾论认为事物都是对立统一,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中庸之道,认为事物存在适度的合理性,强调和谐,听来抽象而玄妙。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事物的认识和处理就截然不同,这是一个非常有趣而重要的社会现象。

1990年前后,我与德国富来公司合作经营和维修压铸设备。当时,西安仪表厂提出一个特殊要求,要在同一台压铸机上既能使用老式捷克立式压铸机模具,又要能使用新型德国卧式压铸机模具,这是两种不同的压射方式。

德国人在“逻辑思维” 的支配下,分别设计立式和卧式两套压射机构,采取调换压射机构的方式来生产两种不同的模具。从逻辑推理来说,这是完全正确的。结果在用户审查时此方案被推翻了。一是调换模具需要重装压射机构,工作量巨大:二是经常拆装,机器精度无法保证;三是设备费用巨大,用户无法承受。四位德国工程师,辛苦设计三个月的方案,几分钟就被全部否定。德国富来公司总工程师压力极大,回到宾馆闷闷不乐,无法向公司交待。

此时,我悄悄地递给德国总工程师一张简图,按此方案,统统不要做了,只要在原来卧式压铸机上增加一块“中间模板”,向后推仍旧生产卧式压铸模铸件,向前推就可生产立式压铸模铸件。既不要调换压射机构,也就保证了机器精度,还节省装拆工时,制造成本大为降低。我嘱咐只说是德国公司的后备方案,雪中送炭,总工程师惊喜。第二天,立即审查通过,签订成交合同。

对文化产业的辩证思维 篇6

[关键词] 文化产业 大众文化 辩证思维

文化产业概念从产生之日始终遭受着哲学的理论的反思与批判。哲学理论与文化产业的“伴生”应当说是一个福祉,一方面可以使文化产业不断自检运行的轨迹偏差问题;另一方面哲学理论在文化的成长发展实践中不断地得到验证或调整自身的“错位”。

一、文化产业的质疑与困境

从文化产业兴起到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对文化产业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存在的质疑和文化产业在现实中面临的诸多困境,均与对文化产业相关问题的认知和定位的偏差密切相关,至少与对文化产业是否应当产业化的哲学思维方式有联系。

首先,霍克海默和阿多诺1944年合著的《启蒙辩证法》是对现代社会最激烈的批判文献之一,为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批判开了先河。认为启蒙精神不仅包含着“从野蛮到文明的过程,而且也包含着再次进入野蛮的过程”。文化产业无疑是工业社会的产物或必然链环之一。文化产业导致了文化的技术化、标准化、商品化以及强迫化。现代技术迅猛发展的结果使大众文化传播的载体具有更强的占有性,为消费而进行生产。这样会使生产者和消费者渐渐成为模式化的单调乏味的人,“人们不得不去接受文化制作人提供给他们的东西,从而剥夺了个人的自由选择权利”。这些特征结合一体限制了人们的思想和想象力。

另外,联合国对文化产业的负面影响表示担忧。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项目和预算草案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把与文化产业相关的项目作为自己的长期目标,同时对于文化产业的作用也提出异议:“强调文化产业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大众传播媒体可能会对原生文化和生活态度造成破坏。应当根据一个社会的具体特点和需要来确定其文化产业平衡兼顾发展的前提,才有可能制定出合适的对策。

再有,现实中存在着“泛娱乐化”问题。娱乐所产生的弊端给大众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使人们对文化产业提出新的疑虑。英国现代后现代理论家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1925—)认为,我们正在被各种消费品所淹没。人们缺少欢乐、缺少活力、缺少对美好未来的期望,更多的是忧郁、迷惘、眩晕。

然而,不可将这些质疑轻易的理解为“错误”或“模糊认识”来加以否定。也许正因为“文化”产业较之于其他产业而显得更为丰富、深刻、系统地反映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思想方式,它才受到了太多的关注、评论、批判和修正。对世界文化产业的遭遇,中国文化产业一样脱不开干系。在对本国文化产业的认知、定位,以及要不要、能不能文化“产业化”等问题上,从理论到实践都存在着沉重的质疑和困境。

二、文化产业悖论极其阐释

围绕文化产业问题的质疑所存在的悖论和主要质疑,需要以哲学的思维方式加以阐释。

1.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嬗变与并存

文化产业是大众文化的彰显,是精英文化嬗变的产物。长期以来,精英文化及精英文化思想在文化界占据统治地位。“精英文化有时被称为‘高雅文化’、‘上层文化’、或‘学者文化’;大众文化亦被称为‘通俗文化’、‘下层文化’或‘民间文化’。通常,前者是流行于统治阶级中间并反映一个国家或民族上层社会生活的,而后者是流行于普通民众之间并反映下层阶级社会生活的。20世纪30年代纳粹德国的法西斯社会和战后美国的垄断资本主义消费社会,为法兰克福派的研究成员提供了对文化工业批判的最典型的语境。他们批判现代性社会:以征服、支配自然为出发点,以科学知识万能、技术理性至上为特征的工业文明主导的文化精神。他们认为 “大众文化”不是因为大众,而是因为其他人而得其身份认同的,它带有两个旧有的含义:低等次的作品和可以炮制出来的以博取欢心的作品”。法兰克福派对大众文化的质疑实质上在于对当时的大众文化虚假性的揭示,而当时真正的大众文化尚未形成。也就是说大众文化的呈现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如大众的文化素质、消费水平、大众在社会中的政治地位的变化等。

尽管大众文化批判的反批判理论并没有满足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立论,不过,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斥责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分野,以及在人与文化的关系上使我们受到重要启发:人始终是文化的主体,而不是相反。霍克海默对大众“文化”弊端的揭示,实质是对文化主体关系的揭示。正如“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只有人本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已力量”工业化之所以必然导致大众文化的产生,是因为资本主义时代的生产关系不仅必然造成劳动异化,也必然造成文化的异化。在大众文化上所表现出来的单一性、复制性、大批量生产,不仅仅会使经济出现泡沫,还会使文化消费者无法自由选择、自由批判,遏制了大众的丰富想象力、理解力,大众成为了被动接受者。从这一意义上说,大众文化无异于精英文化的统治;无异于工业化下的人与人关系的异化。这不能不是工业化必然导致大众文化的原因之一。然而,文化的异化绝非是大众文化的理想和方向,大众文化的理想目标应当是文化异化的解放和文化的回归。

尽管人们对文化产业有不同的解释,但文化产业的确是近代工业化发展的必然。大众文化所体现的文化工业是从传统的文化和产业中孕育而出的,这是无法扭转的趋势。问题在于应当关注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冲突,使大众文化从传统的“异化”中走出来。精英文化不断走向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为精英文化提供诉求。精英文化为大众文化的产生与延伸、传递提供更加远大的发展时空。

2.意识形态与经济形态的分离与共生

中国长期将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内容,并将文化经常作为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文化与政治斗争、阶级斗争难以区分。文化作为政治的代言,将其归属于上层建筑的内容,它对经济基础只有一种“反作用”,从不作为经济本身、生产力本身发挥作用。一般说来,文化属于意识形态,但是文化的外延远远大于意识形态,而且它并不是从来、永远都属于意识形态。在过去的历史中,文化被物化的条件和可能性非常有限,更多地表现为精神现象。但是文化的历史、根源却要比意识形态深厚得多。从历史的角度看,是意识形态依赖于一定的文化而不是相反。全然以意识形态作为文化的取舍标准,漠视或轻忽了文化自身的特殊性,往往会造成文化与意识形态的两伤。当然,并非说意识形态与经济形态的区别已不存在,而是说两者”界限”越来越模糊,难以绝对区别与分离。

当文化作为一种经济现象而呈现于社会中的时候,这不能不是一次跃进。国内学者的“精神经济学”对文化的精神现象这个传统观念的“革命”令人耳目一新。文化从此有了自身独立的运行轨迹。文化不再仅仅是政治的“喉舌”;文化可以生产、可以消费。文化是由它作为“人的自我创造“和”外在事物中进行的自我改造”的特性决定的。正如文化本身具有主体的目的性和工具性一样。一方面文化体现了主体的目的性即创造文化、占有文化、消费文化,以实现自由。另方面,文化体现了人类的工具性,文化是为了完善人类的主体性的工具。这一矛盾又决定了文化的基本矛盾——文化的生产性与文化的占有性、文化的占有性与文化的需求性的矛盾。

文化的产业时代的到来告别了文化仅仅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生产只具有“间接”作用的观点。文化走向经济领域成为生产力已经是普遍的事实。信息时代,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内容发生巨大变化。不仅仅物质而且精神也均进入生产过程并成为社会的重要财富之一。因为文化本身的能动性、活跃性、创造性都会在它的生产中一一的显现出来。

3.事业性与企业性裂变与同构

长期以来文化不仅作为意识形态的内容,而且经常、普遍地作为政府行政部门的重要职能和作为一种行政事业来认识和对待。文化首先之所以考虑的是一种公益性、非盈利性的事业是由科技、认识和实践的水平决定的。由于经济产品进行生产的首先是物质产品,“精神”领域的东西不可能或很少纳入经济范畴,企业也很少、很难进入文化产业。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原先计划经济体制下文化事业经费由政府统一拨款,统一配给,统一分配的事业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需要。那种“文化事业几乎含盖所有文化内容和文化现象”的观点、“文化=文化事业”的认识的局限日益显现。当属于“精神”的文化具有了经济属性或者说具有产业属性时必然成为一种产业。企业向文化产业领域的进入,将文化作为产业来经营已经并成为普遍现象。

2004年我国首次次公布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其文化产业定义为:为社会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这些有关活动的集合。它包括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网络、文化用品等十几个行业。可见,“文化产业是生产经营和经营文化产品的行业,因而与生产和经营物质产品的一般产业不同,具有特殊的精神或文化的属性。”“文化产业是由企业群组成的……必然以追求利润、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增值为目标。”然而,毕竟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均是以文化为内容的密切联系的两个范畴,就文化本身而言,其人类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全部或者说人类的所有现象都是文化现象。这就决定了文化的载体——物质内容与精神内容不能截然分割;承担文化发展的重要部门即政府与企业的职能缺一不可。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审美水平、培育道德素养、优化社会风气、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等方面政府与企业部门、产业与事业单位均承担同样的责任。

总之,作为文化的产业必须考虑到其所构成文化的丰富的、复杂的庞大体系极其特征。“正如有的文化人类学家所说的,‘……我们被托付一项困难的工作,就是谈文化。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摸。……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形状。……当我们去找文化时,它出来不在我们手里之外,它无所不在’。” 即使是文化产业也仍然不能脱离文化本身的视野。只有站在哲学的高度才可能厘清文化产业发展纹脉,正确把握文化产业发展轨迹。

参考文献:

[1]陆扬 王毅:文化研究导论[M].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张胜冰徐向昱马树华:世界文化产业概要[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3]李怀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对文化产业的推进

http://www.nb7000.net/homepage/page010-01-01-01.php?id=1054346550&theme=99 引用日:2007年4月23日

[4]董小川:美国文化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6]朱希祥:当代文化的哲学阐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周哓阳张多来:现代文化哲学[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8]陈立旭叶取源王永章陈昕: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A].中国文化产业评论[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校长应有的辩证思维 篇7

既要“含情脉脉”, 又要“铁面无私”

“含情脉脉”是说校长要有人文关怀, 充满爱心。用一面思想和精神的旗帜对教师进行心灵上的关怀、精神上的引领和情感上的沟通, 营造温情、温暖、温馨的人文环境, 创造宽松、宽厚、宽容的工作氛围。用“家文化”打造和谐团队, 构建一个和谐相处、快乐工作的“大家庭”。

“铁面无私”是说校长既要会赞美, 也要会反对, 是非清楚、赏罚分明。在教职员工表现优秀时不吝赞美, 在教职员工思想和工作出现问题时要立场坚定、毫不退让、敢于处理, 二者同样重要。有些时候, 如果校长完全依靠“关爱、人文”, 工作有可能推行不下去。一般来说, 对情况紧急, 不允许拖延的事情要果断处理;对违反原则的事情, 不合理的要求, 要坚决否决;对有违师德的事情要坚决处理。

要做到既“含情脉脉”, 又“铁面无私”, 一方面要有刚性的规章制度约束, 另一方面要有柔性的疏导和健康的感情交融, 使学校工作环境既有规章的严肃, 又有人情的温馨, 形成既有统一意志, 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工作局面。

既要“有所为”, 又要“有所不为”

一个校长除了他自己的个人魅力、优异的教育教学水平、卓越的学校管理能力之外, 要管理好一所学校,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就是要敢于授权, 善于授权, 不事必亲躬, 而是让学校各个层级的管理者、学校的全体教师都以积极的、饱满的热情去投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中去, 一个好学校不仅仅是一个好校长造就的, 而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集体智慧的结晶。

江苏的一位校长对学校实行“三不管”与“三管”。所谓“三不管”就是不管经费、不管人事、不管常务, 即财务报销不签字, 教师的招聘与考核不参与, 学校经常性工作不处理;所谓“三管”就是“管宏观、管微观、管难管”。该校长通过“三不管”节省出时间在“三管”上下功夫, 所以他才能每学期听120节左右的课;除经常找机会与教师个别交流外, 每个月还尽可能与教师代表进行一次“对话”, 交换对敏感问题的看法;每星期与学生进行一次“对话”, 组织或参与专题研讨一般不少于两次。

有所不为也是为了更好地有所为。学校工作千头万绪, 校长该管什么, 不该管什么, 必须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该“为”的“有为”, 不该“为”的“无为”, 校长务必集中精力抓关键、攻重点、管宏观, 把握住学校的办学方向, 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全体师生员工, 制定方针政策, 规划学校未来, 同时抽出时间和精力不断学习和反思, 力求知识底蕴厚实, 能力不断提升, 这样才会把所管理的学校不断推上新的台阶。

既要“升学”, 更要“育人”

当今中学推行的大都是围绕高考的应试教育, 升学是一个硬指标, 而德育是一个软指标。从学校领导到老师, 从家长到学生, 几乎无一不重智育而轻德育, 造成了学生的畸形发展。

我们要树立“育人第一, 升学第二”的理念。育人与升学二者并非水火不容, 并不是非此即彼, 而是水乳交融, 相辅相成。升学应该是育人的一个自然结果, 升学必须在育人的基础上, 并且不能以牺牲育人为代价, 不能牺牲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换来一部分人上大学, 而一部分人却被淘汰。因此, 校长应该从追求升学率中走出来, 彻底改变加班加点、没有节假日、很少课外活动时间、不学非考试课程等有悖于教育教学规律的现象。

北京教育学院季苹教授就提出, 反对用升学率作为考察教学和管理质量的指标, 应该把学生的厌学率作为考察学校教学和管理质量的指标之一。

学者的主要意图就是引导学校不片面追求升学率, 注重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育人不仅不会影响升学, 而且会促进升学。因此, 要让教育回归育人, 以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数学解题的辩证思维 篇8

在数学解题的教学中, 给学生讲解一道题目已有的解答, 这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进一步告诉学生如何根据题目的特征适当地选用数学方法也并非难事.但是要讲清这个解法是如何想出来的就不那么好讲了, 而这正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 增强解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解题教学中, 渗入辩证思维, 引导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 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价值.

1分析法与综合法

数学问题的结构形式决定了综合法与分析法是解决数学问题最主要的两种方法.分析问题可以从已知条件出发, 也可以从待求 (证) 的结论出发, 我们不去比较这两种方法的优劣, 因为比较得出的任何结论都可以举出反例.把重点放在研究二者的辩证统一上, 从而更好地利用二者的相互联系与相互补充, 也许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当题目从待求 (证) 的结论分析较为有利时, 如果我们还能够充分注意到已知的状态, 分析法也许会用得更好一些;相反地, 从已知条件出发思考问题时, 能够注意已知与已知的联系, 并兼顾到未知的需要, 这样从已知推出的结果可能对解题会更加有效.分析问题时可能会有所侧重, 但绝不能只关照一个方面, 完全忽略另一个方面.

例1 如图1, 梯形ABCD中, AD//BC, AB=CD, ACBD, MN为中位线, DH为高.求证:MN=DH.

分析 此题如果用分析法, 仅从结论出发, 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很多, 思路并不明确, 需要结合条件来寻找恰当的方法.观察图示, 不易找到MNDH的直接关系.MN为中位线, 显然有ΜΝ=12 (AD+BC) , 那么, DH与 (AD+BC) 是否有联系?为方便观察, 延长BCE, 使AD=CE, 连接DE.因AD瘙綊CE, 四边形ADEC是平行四边形, 故AC瘙綊DE, 又由ACBD, 有DEBD, 由AB=CD, 易证AC=BD, 故DE=BD, △DB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DH是Rt△DBE的斜边BE上的高线, 也是中线, 故DΗ=12BE=12 (AD+BC) , 命题得证.

证明过程略.

分析这道题目, 将综合法与分析法结合起来使用效果较好, 可见分析法与综合法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 但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黑格尔在《小逻辑》中指出:哲学的方法是既是分析的又是综合的.哲学的观点也揭示了数学解题的方法, 在解题的过程中, 不应孤立地看待分析法与综合法, 把它们结合起来使用, 求解问题的效果可能更好.

2整体与局部

了解题目时, 首先应在大脑中映出问题的整体状态, 在进一步的了解中, 还必须要弄清局部的特征, 整体状态和局部特征是相依相存的.整体状态往往决定了解题的方向, 而具有某种特色的局部则往往会是解题的突破口.

例2 以抛物线y2=2px (p>0) 的一条焦点弦为直径的圆和准线切于点C (-2, -3) , 求该圆的方程.

分析 由于参数p未给出, 难于作出较准确的示意图, 题目中唯一较确切的条件是圆和准线切于点C (-2, -3) , 就选它作为突破口.

解 由于抛物线y2=2px的准线与y轴平行, 故由点C (-2, -3) 在准线上知, 抛物线的准线方程为x=-2.

又抛物线y2=2px的准线是x=-p2, 可得p=4, 故抛物线的方程为y2=8x, 焦点为F (2, 0) .

又由圆与抛物线的准线切于点C (-2, -3) , 可设圆心坐标为 (x, -3) .

焦点弦过焦点F (2, 0) , 可设焦点弦的方程为y=k (x-2) .

将抛物线方程与焦点弦方程联立,

{y2=8x, y2=k (x-2) .

消去x, 可得

ky2-8y-16k=0. (1)

设方程 (1) 的解是y1, y2, 则y1+y22是圆心的纵坐标.即

y1+y22=128k=-3, k=-43.

所以焦点弦方程为

y=-43 (x-2) .

由于圆心在焦点弦上, 将圆心纵坐标y=-3代入焦点弦方程, 解得x=174.

于是圆心坐标为 (174, -3) .

圆半径即圆心到准线的距离, 故

r=174+2=254.

于是所求的圆的方程为

(x-174) 2+ (y+3) 2= (254) 2.

如果题目的条件多是不明确的, 只有某个条件是明确的, 那么这个明确的条件往往就是解题的突破口;反之, 如果题目的条件多是明确的, 只有某个条件是不明确的, 那么这个不明确的条件也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结合题目的整体性, 抓住局部特殊性作为突破口, 是探寻解题思路的重要途径.

3共性与个性, 一般与特殊

处理问题时, 可能会联想到某个更特殊的问题, 也可能会联想到更一般的问题.很多数学问题都是先从特殊问题开始探讨的, 如微分方程问题和概率问题, 都是从相对简单、容易入手的问题开始, 思路打开后, 再把讨论的范围逐步扩大.事物的特殊性往往也蕴含着某些普遍性, 因而由特殊性去探索、发现普遍性有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特殊到一般, 是探讨数学问题的基本思路之一.

例3 已知a是不等于0的常数, f (x+a) =f (x) -1f (x) +1 (xR) .问f (x) 是周期函数吗?若是, 求出它的一个周期;若不是, 说明理由.

分析 由题目的条件, a应该有特殊意义, 猜想它与函数f (x) 的周期性有关.结合已知条件的特征, 取f[ (x+a) +a]作讨论.

解 因为

f (x+a) =f (x) -1f (x) +1 (xR) ,

所以

f (x+2a) =f[ (x+a) +a]=f (x+a) -1f (x+a) +1=f (x) -1f (x) +1-1f (x) -1f (x) +1+1=f (x) -1-[f (x) +1]f (x) -1+f (x) +1=-1f (x) .

通过对这一特殊情况的分析, 已经可以观察出f (x) 的规律.进一步讨论

f (x+4a) =f[ (x+2a) +2a]=-1f (x+2a) =-1-1f (x) =f (x) .

f (x) 是周期函数, 4a是它的一个周期.

对于特殊问题, 联想利用一般问题求解, 表面上看似乎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 而事实上, 如果用得恰当, 可能会使求解过程更轻松容易.

例4 证明limnnn=1.

分析 直接从数列极限的角度证明这道题, 难度很大.而如果把数列看作特殊的函数, 利用更一般的函数极限问题来证明较容易.

证明 考虑函数极限

limx+x1x=limx+e1xlnx=e0=1.

特别地, 取x=n∈N+, 显然有

limnnn=1.

4事物的相辅相成

辩证法指出, 事物是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 相互转化的.从辩证的观点看, 数学问题中所涉及的数式与数式之间, 数式与图形之间, 图形与图形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和谐统一的关系, 联想与问题相关的其它数学形式作为辅助, 往往会为解题打开新的局面.

例5 设a, b为实数, 并且a1-b2+b1-a2=a, 求证:a2+b2=1.

证法1 (三角法) 要使1-a2, 1-b2有意义, 必有|a|≤1, |b|≤1, 由根式的特征, 联想借助三角函数的性质求解.令

a=sinα, -π2απ2, b=sinβ, -π2βπ2.

a1-b2+b1-a2=1, 得

sin αcos β+sin βcos α=1,

故 sin (α+β) =1, -π<α+β<π,

α+β=π2.

所以

a2+b2=sin2α+sin2β

=sin2α+cos2α=1.

证法2 (向量法) 把 (a, 1-a2) , (1-b2, b) 视为两个向量的坐标, 则a1-b2+b1-a2是这两个向量的数量积, 联想借助向量的性质求解.

令向量m= (a, 1-a2) , n= (1-b2, b) , 则

mn=a1-b2+b1-a2=1,

cosm, n=mn|m||n|=1.

向量mn同向平行, 又|m|=|n|, 故m=n.所以

a=1-b2, b=1-a2, a2+b2=1.

5事物的相反相成

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上与下、左与右、内与外、正与反……总是互相依存、对立统一的.当问题从正面考虑难于求解时, 改从反面思考往往能找到突破口.

例6 若3个方程

x2+4ax-4a+3=0,

x2+ (a-1) x+a2=0,

x2+2ax-2a=0

中, 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数解, 求a的取值范围.

分析 如果从正面考虑, 哪个方程有解, 哪个方程无解, 则情况很复杂.而如果考虑问题的反面, 即3个方程都无解, 则问题变得很简单.

解 若3个方程都无实根, 则

{ (4a) 2-4 (-4a+3) <0, (a-1) 2-4a2<0, (2a) 2-4 (-2a) <0.

解得

-32<a<-1.

所以若3个方程至少有一个有实数解, 则a的取值范围是 (-, -32][-1, +) .

用辩证的思想来指导解题, 我们会有很多的收获;另一方面, 通过数学解题进一步提升我们的辩证思维品质也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G.波利亚.怎样解题——数学思维的新方法[M].涂泓, 冯承天, 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7, 33-140.

[2]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327-428.

用辩证思维谱写哲思华章 篇9

有一次, 汉武帝到上林苑游玩, 看见一棵非常漂亮的树, 问东方朔叫什么名字, 东方朔随口答道:“叫善哉!”汉武帝叫随从记下这棵树。过了好几年, 汉武帝又问这棵树叫什么名字, 东方朔又随口答道:“叫瞿所!”武帝颇有些不高兴地说:“你欺蒙我已经很久了, 同一棵树, 为什么前后的名字不一样呢?”

东方朔答道:“马, 大的时候叫马, 小时候叫驹;鸡, 大的时候叫鸡, 小的时候叫雏;牛, 大的时候叫牛, 小的时候叫犊;人, 刚生下不久叫儿, 年纪大了称老人;这棵树以前叫‘善哉’, 现在叫‘瞿所’, 长少生死, 万物成败, 难道是固定不变的吗?”

武帝听后, 心悦诚服地笑了。

同学们听罢故事, 我们在赞叹东方朔的机智之余, 请概括出它隐含的哲学观点。哪位同学想好了, 请说。

生 (众) :这则故事包含的是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观点。

师:非常正确!同学们都知道, 辩证思维是近现代科学的主要理论思维工具, 是解开宇宙之迷的一把金钥匙。近十年来, 高考作文命题在内容上或形式上, 年年有变化, 但无论是材料作文, 还是话题作文, 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始终像一根红线贯穿其间。我们把这种充满思辨色彩 (又称辩证思维) 的寓意性命题作文称为思辨型作文。

辩证思维是思辨型作文审题立意构思作文的最重要的方法。发展的观点, 联系的观点, 一分为二的观点, 是辩证思维的一柄利器, 它可以拓开作文思路, 避免局限性和片面性, 使论证逻辑严密, 分析透彻, 滴水不漏, 无懈可击。

请看下面这个作文片断的问题何在:

……再富不能富孩子,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很多父母让孩子大把花钱, 使他们养成了只会奢侈攀比的恶习, 这些孩子将来必然一事无成, 或者成为社会垃圾。“自古雄才多磨难, 从来纨绔少伟男。”古往今来, 哪一位伟人不是穷苦家庭出生的呢?

生 (严超) :这段文字有两个明显的问题:一是妄下断语, 如“这些孩子将来必然一事无成, 或者成为社会的垃圾”, 说“过头话”太偏激;二是末句说“一头话”太片面。

师:严超同学具备锐眼, 切中肯綮, 非常好!补充一条的是, 还有的同学在写议论文时, “说到头话”太褊狭。

师:同学们, 在我们的教育领域有许多经典语录, 它们的形式虽然短小, 但其包含的内容却往往发人深省, 有的甚至石破天惊, 振聋发聩。现在我就给大家展示三条具备这样特点的语录: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知识改变命运。

在把握了辩证法的观点后, 我们来审视这三条语录, 请同学们在颠覆旧经典的基础上重新构建新的“经典”———对原句稍加改动使它们变成经得起推敲的真正的经典语录。

生1 (李瑞杰) :一个好校长是一所好学校的重要前提。

生2 (冯杰) :一个好校长很大程度上就是一所好学校。

生3 (余皓轩) :少有教不会的学生, 定有不会教的老师。

生4 (刘演庆) :对于好学生而言,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生5 (王小月) :在同等机遇下, 知识改变命运。

生6 (熊燕) :在一定程度上, 知识改变命运。

师:对同学们修改结果归纳总结, 可以得出结论:我们可以采用换个说法, 划个范围, 限个对象, 加个条件等方法使得问题变得客观准确讲求思辨。

师:模仿以下两例, 从后面所列对象中任选一个, 分别写出语言相对的两句话。要求语言优美, 有一定的思想意蕴。

例:直尺:本身正直, 才敢去度量别人 (褒扬) ;总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 (批评) 。

梅花:每绽放一次, 都表现出风骨和气节 (褒扬) ;过分清高孤傲, 终究不能成为春天百花园中的一员 (批评) 。

石榴竹笋黄牛灯蛾金钱天平流星月亮秤砣铁钉

生1 (张华进) 石榴:以火热的激情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 奉献给人们甘甜 (褒扬) ;肚里有点儿东西, 就笑裂了嘴 (批评) 。

生2 (杨雪) 竹笋:敢于“冒尖”, 才能脱颖而出, 一直向上 (褒扬) ;削尖了脑袋往上钻, 心灵终究空虚 (批评) 。

生3 (周全炎) 黄牛:用默默无言成就了坚韧和踏实 (褒扬) ;逆来顺受, 只能被人驾驭 (批评) 。

生4 (苏娟) 灯蛾:不惜赴汤蹈火, 追求内心向往的光明 (褒扬) ;过于执拗才导致自身的毁灭 (批评) 。

生5 (姜建伟) 金钱:金钱是一个化妆师, 可以描绘出青春友谊和荣耀 (褒扬) ;金钱是刽子手, 可泯灭亲情、勤奋和创造力 (批评) 。

生6 (张忠琦) 天平:公正无私的楷模 (褒扬) ;谁多给点儿, 就倾向于谁 (批评) 。

生7 (罗加玲) 流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仍然滑出轻盈的舞步 (褒扬) ;再美的孤线, 划过的也不过是瞬间的华丽 (批评) 。

生8 (郑丽) 月亮:在黑暗中挥洒一片皎洁, 给大地送来光明 (褒扬) ;只能借助太阳的光辉来炫耀自己 (批评) 。

生9 (邓婷) 秤砣:身子虽小, 却能压千斤 (褒扬) ;一生就在称量别人, 却从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 (批评) 。

生10 (涂强强) 铁钉:把别人的打击化作自己前进的动力 (褒扬) ;从不主动进取, 因而只能被动挨打 (批评) 。

师:就以上同学们的实战演练可以看出, 辩证地地看待事物, 就可以增强文章的思辨色彩, 就可以创造灵光乍现、智慧闪烁、哲理蕴含的格言来。辩证思维常见的推理形式为:A是B, A未必是B。比如, 玩物丧志→玩物未必丧志, 逆境出人才→逆境未必出人才。运用辩证思维还能翻出新意, 提出独特的见解。例如“班门弄斧”, 本来的意思是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是一种不谦虚的表现。但从反面一想, “班门弄斧”也不无好处, 在行家面前“卖弄一番”, 不仅可能得到行家的指点或赏识, 而且是“小人物”虎虎有生气的表现, 许多行家成名之前不正是这样吗?这样从正反两方面分析, 使议论更辩证, 而且富有新意。

运用辩证思维要注意的是:不可“平分秋色”, “各打五十大板”, 不能把正面与反面、得与失、利与弊、内因与外因同等看待, 应该明确指出哪一方面是主要的, 并对主要一面作重点论证, 对另一面只稍带几笔。如此以来, 才能避免模棱两可、片面, 使观点鲜明。

下面请大家就“细节决定成败”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片断, 要求闪烁哲理的光芒。

章凤妮: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 乍一听, 蛮有道理, 可是我们仔细推敲, 细节真的一定就能决定成败吗?我看未必!一个标点符号的错用不可能毁掉一篇词藻优美的文章, 树上的一两片枯叶不能使整棵大树失去光彩, 一粒灰尘的落定也不能使一辆新车失去光泽。古人云“古之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大行不顾细谨, 大礼不辞小让”等等, 说的都是这个道理。我们做任何事情, 都要紧抓大节, 又要注意细节, 但又不必拘泥于细节, 此仍成功的长二法门啊!

李辉:细节决定成败, 诚哉斯言, 美国“挑战者”号因一颗螺丝钉未拧紧而致飞船被毁, 精英殒命, 中国浦东机场败于韩国仁川机场而与物流转运站失之交臂;细节决定成败, 在北宋与契丹的战争中, 尽管宋军人多, 但由于宋军没有注意喝水的细节, 导致契丹武士乘虚而入, 宋军兵败如山倒。一个小小的喝水细节, 窥见的不仅仅是战争的结局, 更是一个国家的胜败。然而, 有时成败并不需要细节决定。五柳先生读书不求甚解, 依然受到世人的敬仰;莫奈不注重细节的描绘, 而一味追求光与色的偶然结合, 开印象派绘画之先河。其实, 人生就像一场特殊的演艺场, 只有现场直播, 没有彩排, 台上必要的细节定会赢得观众的喝彩, 而过多地注意, 往往会失去那闪耀的瞬间。

詹晋怡: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 在某种意义上说这话的确不假, 但真的是细节都能决定成败吗?

鸿门宴上, 刘邦险些被刺, 借上厕所之机匆忙出逃, 才得以保全“革命之躯”。倘若他不过于注重细节, 他能成就霸业, 御宇天下吗?还有法拉第, 他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收器具时, 电流表上的指针微微一动, 他抓住这一细节, 追根溯源, 终于探寻出了电磁感应的奥秘, 还有现实生活中, 考试中同样水平的同学, 注重细节的人往往能够取得好成绩……但我们也常听到这样的话:“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还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青年怨恨自己没有好运气, 于是上帝让苹果像砸中牛顿脑袋一样砸中他的脑袋, 结果, 他把苹果吃了, 又让约瑟芬乘着马车去帮助他, 他又因打了败仗而投河自尽了……

由此可见, 细节未必决定成败, 只有注重大节而又善于把握细节, 才能够斩获成功。

孙小欧:细节决定成败, 此言不虚, “一着不慎, 全盘皆输”, “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 均从反面说明了细节的重要性。在成大事上, 往往有人忽视细节, 从而与成功擦肩而过。当年的鸿门宴上, 项羽正是一时大意, 放走了沛公, 而后痛失天下, 自刎乌江, 本可一统江山, 却因一时疏忽功败垂成。项羽败了, 败在细节。由此可见, 细节的确能决定成败。

可是, 细节一定就决定成败吗?我看未必。不也有人说“成大事不必拘小节”吗?硝烟滚滚中已“伤痕累累”的战斗机依旧在顽强地飞翔战斗, 并没有停下来清洗一下机身, 以便清洁美观地飞翔。尘土飞扬里已“黄沙满身”的越野车依旧在呼啸着前进, 并没有停滞不前, 非得将灰尘清扫干净。它们并不刻意去做好每个细节, 甚至忽略掉, 可依旧实现着自己的价值, 依旧在天空翱翔, 依旧在沙漠驰骋, 不受限制, 无拘无束, 好不自在。因此, 细节未必决定成败。

所以, 我们只能说在一定程度上细节决定成败。

师:以上我们欣赏了四位同学的佳作, 启发不小吧?苏东坡有诗云:“横看成岭介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以后在写作中, 若能高举辩证思维这把利剑, 灵活运用, 潜心训练, 定能让辩证之花孕育出丰硕的哲理思辨之果!

下节课请同学们以“得失之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高中语文课堂需要辩证思维 篇10

一、设立矛盾角色, 激发学生课堂的学习兴趣

语文是有生命的, 高中语文课堂应充分展现生命张力。如果仅仅利用教参进行教学内容讲解和语言文字训练, 即使香如甜醪、自我陶醉, 学生亦无任何兴致可言。学生想获得的是学习语文的乐趣, 而不只是书本概括的段落大意, 分析总结。高一的学生已经历三年初中分析归纳概括的"苦楚", 倘若发觉高中语文教学仍无变化, 很快就会产生厌倦。

上语文课其实是很有趣味的, 不论是诗歌、散文, 还是戏剧、小说, 都在矛盾冲突中展现波澜曲折。所以, 高中语文课堂要调动学生积极性, 不妨借鉴文学创作, 利用设立矛盾角色来提高学习兴趣。就以笔者教授《记念刘和珍君》为例, 第一课时, 笔者让学生找出作者所支持的“我方”和反对的“敌方”, 将以刘和珍为代表的请愿群众当做“我方”, 将段祺瑞政府、走狗文人、反动军队当做“敌方”, 有了敌我观念, 学生的兴趣就来了。笔者提出:“假如你是请愿群众中的一员, 或者是刘和珍的同学, 你将怎样看待敌人屠杀请愿群众这件事?”立刻将学生引入敌我双方的阵营对垒中。学生兴趣盎然, 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综合意见后, 老师进行归纳:一种是情绪激昂, 积极反抗, 与敌血战;另一种是情绪消极, 逃避隐居, 容忍退却。后者的理由是:赤手空拳的反抗无异于自杀, 所以只能退却。笔者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当时就给予引导:我们每个人都不是赤手空拳的, 我们有我们的武器, 那就是手中的笔!反动统治者怕的不是武力, 怕的是铺天盖地的舆论!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学习鲁迅, 看他是怎样用文人的武器来进行正义反抗的。这样, 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其实不单是这篇文章, 从《烛之武退秦师》到《鸿门宴》, 从《小狗包弟》到《别了, “不列颠尼亚”》, 都可以用矛盾对立这一辩证思维来解决问题。

二、课前布置矛盾对立的预习思路, 有效提高预习质量

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预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一些名家对预习任务提出了很多见解, 但归根结底, 不外乎就是:阅读单元内容说明、阅读提示或自读提示、课文注释, 课后练习;查阅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 等等。看似头头是道, 而真正操作起来却是困难重重!原因何在?其一是学生不懂文本解读, 其二是其他科目的预习需要占用很多时间。即使单元说明看了, 字词障碍扫清了, 段落层次划分了, 但对文章不懂还是不懂!这导致学生干脆不学了, 把时间都花在数理化上了。为什么?具体任务不清楚, 预习毫无意义!那怎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预习质量?笔者认为, 课前布置矛盾对立的预习思路能够实现预习质量的提升。例如, 笔者在布置《兰亭集序》预习时, 除了要求同学扫除划定的少量文言文重要字词障碍外, 将学生分为三组:一组称为“乐”组, 一组称为“痛”组, 一组称为“悲”组 (这三组同学所预习的内容形成了三对对立统一的关系) , 然后布置任务:人因何而乐, 乐因何而痛, 痛因何而悲, 需各自列条陈述, 第二天上课要求学生基于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论。三组同学各自的预习目的都很清楚, 预习的量减为1/3, 在相同时间内, 拥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本组问题:再者第二天有与其他两组PK的任务, 学生的预习兴趣自然高涨。

当然, 老师应有奖惩, 如果在课堂上不能说出所以然, 则扣除该组总分。第二天检查时, “乐”组能够归结出:良辰、美景、嘉友、乐事;“痛”组能够归结出:人生短暂、时光流逝、物是人非;而“悲”组让我大为震惊, 他们居然也能够得出:时人的人生虚化的思想, 作者批判了时人的虚无、消极。后来得知, “悲”组共同研究了写作的背景资料。所以, 在有限预习时间内, 基于矛盾对立的预习思路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预习质量。

三、渗透矛盾对立的辩证思维, 写出高质量考场议论文

高中的写作教学以议论文为主。福建师大余岱宗教授认为, 议论文重在“辩”。

在议论文写作中, 也应强调运用矛盾对立的辩证思维。如今的高中生特别是农村的高中生, 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模式是先确立一个中心论点, 再寻找证据, 支持它, 证实它。对观点本身不做更多的思考, 只是用各种方法来证明观点的合理性, 这是一种平面化的思维模式。而我们采用的辩证思维, 是追求一种批判性、立体化的思维模式。这种矛盾对立的思维要求学生找准切入点 (概念分析) , 进行质疑, 最后建构具有现实意义的结论。比如在“是什么”这一层面, 我们可以根据矛盾对立思维, 探究概念的现象与本质, 以及二者关系, 分析何为主要特征, 何为次要特征。而只有运用辩证思维, 才更容易进行有效切入;在“为什么”这一层面上, 我们可以让学生反问自己, 有没有注意到内因、外因, 内外因之间形成怎么样的关系, 这些内外因是否能再次被质疑?学生应不断质疑, 深入探讨主要原因、次要原因等;再如, 在“怎么办”这一层面上, 我们可以教导学生分析主要结果、次要结果。哪些是有害的结果, 哪些是有益的结果,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从而得出具有现实意义的结论。

上一篇:政法媒体下一篇:人去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