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执政思维方式论文

2022-04-22

[摘要]每个成熟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并在其政治社会的发展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政治文化。相应地执掌国家政权的政党在其执政过程中,也会逐渐形成自己特定的执政文化和执政道德。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执政文化和执政道德日益成为政党建设的重要内容。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依法执政思维方式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依法执政思维方式论文 篇1:

党内民主是中国共产党现代转型的重中之重

我们党从革命党转向执政党,不仅在于地位的转变,更在于思维方式、政党角色、执政功能与执政方式的转变,而这些深层次的转变都与党内民主密切相关并依靠党内民主来推动。

党内民主与执政党思维方式的确立

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是最难也是最重要的思维方式转型。所谓思维方式,就是思维主体在实践活动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形式认识和把握对象本质的某种手段、途径和思路,并以较为固定的、习惯的形式表现出来。一种思维方式一旦养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种定势,决定了思维方式转变具有路径依赖特征。

我们党首先是长期革命的革命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养成了革命党的思维方式,形成了自己的斗争哲学,强调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主张政治就是要把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的人搞得少少的。这种思维方式,对指导中国共产党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我们党已经成为全国范围的执政党;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后,我们党从领导革命的党成为领导建设的执政党。我们党为什么没有根据党的中心任务的变化,根据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性中心任务的需要,实现思维方式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而是在很长的一个时期里,仍然沿用了革命斗争年代革命党的思维方式来思考执政和建设的问题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党内民主遭到了破坏,特别是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什么事情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此而变成了“个人领导”,致使官僚主义、家长制、领导职务终身制、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盛行。因此,历史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要实现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领导好改革,必须大力推进党内民主。

首先,保证党员民主权利,突出党员主体地位,即所有党员都有平等参与党内各种事务的权利,这是党内民主的精髓和核心,也是实现党内民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其次,为党员民主权利运行提供制度保障,这是党内民主的制度形态,也是党员权利得以实现的载体;最后,为党员民主权利运作提供程序安排,使党的活动方式和组织生活民主化、程序化、规范化。

党内民主与执政党角色的转变

作为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角色转换,与党内民主密切相关并依靠党内民主来推动。

在思想理论的转变方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每一次飞跃、每一大成果都与党内民主密不可分,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第二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党思想解放的硕果,可以说党内民主为思想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不竭动力。

在制度、体制和机制的转变方面,邓小平在总结“文革”教训后得出结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因此,没有党内民主就制定不出好的制度,即使制定出来了也落实不好。

要实现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角色转换,首先,要将党内民主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在党内确立平等、宽容思想;其次,要将党内民主作为一种决策方法,坚持少数服从多数,同时尊重个人与少数人的权利,想问题、作决策、干事情都要集思广益,充分发扬民主;最后,要将党内民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党内日常生活中积极发扬民主,使所有党员都能平等享有管理党内事务的权利,从而提高全党的民主意识、执政意识。

党内民主与执政党功能的发挥

检验一个政党是不是真正实现了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角色转换,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是看是不是发挥了执政党的功能,主要是政权掌控功能、社会管理功能与政策供给功能等。这些功能的发挥都与党内民主密切相关,并依靠党内民主来推动。

就政权掌控功能来说,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唯一的领导党,也是唯一的执政党,担负着政权建设和国家建设的任务。一要通过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二要通过党内民主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保证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得到有效和合理的运作。

就社会管理功能而言,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社会,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要能有效地整合社会,就必须重新思考整合社会的组织、体制、机制和观念。实行党内民主,发挥执政党的社会管理功能,使执政党从社会分化的武器转为社会整合的工具。

就政策供给功能而论,作为执政党,特别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仅是党的生命线,而且也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生命线。只有实行党内民主,才能使党依据形势的发展与要求,适时作出科学的决策和反应,保证政策的足量供给;才能通过不断扩大民主、科学决策的范畴,提高政策的质量,从而实现党的有效领导和有效执政。

党内民主与执政方式的转型

执政方式是指执政党执掌、控制和运用国家政权的途径、形式、手段和方法的总称。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以后,遇到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如何正确处理党和国家政权的关系,即党的执政方式问题。历史证明,按照什么方式执政,怎样处理党政关系,体现着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乃至社会主义国家的长治久安。按照依法治国的逻辑,执政党驾驭政权的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提供政策;二是推举干部。

只有实行党内民主,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司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才能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行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科学领导。

只有实行党内民主,遵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才能发挥好党委会的作用,健全党委会的决策程序,不断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只有实行党内民主,凡属重大决策,都必须由党委集体讨论,才能增强民主集中制的观念,提高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本领,努力掌握适应新形势的领导艺术、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把坚持党的领导同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结合起来。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其实质是强调党内民主是执政党的生命。放眼全球,世界上大多数政党都根据国情、党情,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革新,扩大党内民主,使政党的自身建设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一条基本经验就是以党内民主推动政党现代化。因此,以党内民主促进政党思维方式、角色功能与执政方式的现代转型,是中国共产党现代转型的重中之重。

作者单位: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

(责编/于亚博)

作者:牛余庆

依法执政思维方式论文 篇2:

执政文化与执政道德建设

[摘要]每个成熟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并在其政治社会的发展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政治文化。相应地执掌国家政权的政党在其执政过程中,也会逐渐形成自己特定的执政文化和执政道德。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执政文化和执政道德日益成为政党建设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执政文化;执政道德;体系建设

一、加强执政文化建设,提高执政党的文化品格

所谓执政文化,就是执政党在执政活动中逐渐培育和形成的思想、观念、原则、态度、情感、评价等心理倾向和价值取向,是执政思想和制度的凝聚,是政治文化在执政党的执政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特殊文化形态。

1.执政文化的基本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执政文化具有一般文化所不具备的文化特征:(1)政治性。执政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政治文化,是在政治领域的行为活动中所形成的文化形态。执政党在执政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强烈的集团意识色彩。在政党政治中,任何政党在实施执政活动时,都必然要灌输本党的思想理论、政治主张、价值观念、制度原则、道德规范、情感态度等,使其弥散于执政体系之中,使执政权力控制者和所有民众都形成一种共同的观念、态度和情感,自觉地用党的理论原则和制度要求导向自己的政治行为。因此,执政文化的政治性是不言而喻的。(2)权威性。执政权威是政治权威和法律权威的统一,是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必备手段。无论是民主的政治体制还是专制的政治体制,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都离不开国家的执政权力,都需要运用权力贯彻统治者的意志。执政文化作为执政党在行使执政权力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及行为模式,必然伴随着政党施政的范围而触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人们心目中树立一种文化的权威,并支配和影响着其他社会文化。从这个意义上看,执政文化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文化,它在国家与社会生活中具有明显的权威性。(3)导向性。执政文化产生于执政实践过程中,其一旦产生和形成,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形成一种文化约束力,通过人们内心自省和外部舆论压力,在无形中引导和规范政党的执政行为。在执政过程中,执政成员可根据执政文化来判断自己执政行为的正确与否,确保执政行为符合执政原则;执政文化也能够潜移默化地引导人们“做什么”和“怎么做”,形成一种稳定的规范的执政行为习惯。

2.执政文化的重要作用。执政文化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程度。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不但取决于经济、政治的进步,而且也取决于文化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是促进社会发展的硬件,文化的发展则是保障社会发展的软件。能不能具有活力,能不能具有竞争力,能不能持续发展,关键还在于文化的渗透,在于文化与经济的结合。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政治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十分重要、十分关键。特别是进入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世界历史进入了大变革、大转折、大发展的时代,各国间以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文化力和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力已成为国家竞争中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执政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是整个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执政党对社会的引领作用,执政文化也势必伴随着整个执政活动而影响着社会。历史表明,先进的执政文化所包含和体现的先进的思想观念、先进的理论体系,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人的精神力量的奋起,都是社会前进不可缺少的要素,是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

执政文化深刻影响乃至决定着执政党的成败。一个政党的发展始终与文化的发展相联系。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党与文化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文化已成为支撑现代政党执政的强大资源体系之一。中国共产党作为具有61年执政历史的大党,总结长期执政的历史经验教训,提出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价值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文化的觉醒。其中,执政文化作为内化为全党精神的文化,是衡量一个政党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指数,也是提升执政能力的切入口。实践表明,执政党与时俱进的价值理念,可以充分释放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活力;执政党文化形象的现代塑造,可以大大增强其亲和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在领导现代化的实践中实现政治文化和执政党自身建设的现代化。如果说,一个没有先进文化支撑的民族,将是没有发展潜力和后劲的民族,而一个没有先进执政文化的党,也将是一个没有前途和未来的政党。

执政文化深刻影响着执政党成员的执政行为。执政文化是执政党在一定的执政实践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对于执政成员而言,尽管执政文化不具有强制性,但无形中可以产生规范和引导执政行为的力量。执政成员往往根据执政文化来判断自己的执政行为是否正确合理,避免和执政党的价值相违背。背离执政文化,执政成员可产生来自于内心的压力,也很容易受到其他成员的排斥和遣责。当然,相对于法律和制度,执政文化对于执政行为的引导和规范是一种柔性力量,但是,由于源自于内在生成,因而其力量更为持久,也更为自觉。

3.执政文化建设的任务。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加强执政文化建设是一个新的富有探索性的工作,需要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良好的执政文化建设推动整个民族文化的发展。

培育中国共产党的现代执政文化。任何执政党在其执政过程中都要为自己所代表的阶级作出最富有价值意义的选择,都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调整自己的目标,提出自己特有的执政理念、执政使命、执政方略,形成区别于其他执政党的执政文化。中国共产党作为具有61年执政历史的大党,总结长期执政的历史经验,确立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的基本框架,在逐步实现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同时,努力完成从革命文化向执政文化的转变。在这个文化框架中,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执政价值核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基本执政思想,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基本执政理念,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统一是基本执政方略,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是基本执政原则。伴随执政实践的深入,党的执政文化还将不断拓宽发展,推动党的执政朝着民主、文明、高效、开放的方向健康运行。

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不仅保持了中华民族的世代相传和发展,而且造就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成为民族团结、社会统一的纽带,也是今天凝聚中华民族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精神力量。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党的执政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文化依托。无论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还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学理上的内在联结。同时党的执政文化所倡导的精神、所确定的方式,有相当部分凝结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并在党的执政文化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如以民为本的思想、克己奉公的精神、修身内省的方法、见贤思齐的意识等等,都能使我们党从中吸取合理的成分,转化和升华为党的执政文化意识。但是也要看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消极的东西,这些都对培育党的执政文化产生不利的影响,必须加以扬弃、清理。例如“家长制”的思想、“官本位”的等级观念、特权意识、依附心理、排外思想等等,都制约着法制精神、民主精神和人格独立精神的确立。在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中所形成的革命文化中,也有一些内容与执政文化的要求不相适应,或者因为这种不相适应而发生了某种畸变,如斗争哲学、运动治理模式,以及一些诉诸于人治、片面强调自律的传统理念等,都妨碍着执政文化中科学精神、理性精神、求实精神的确立。因此要进行执政文化建设,需要对这些问题作一番清理,避免界限不清,甚至混为一谈。

广泛学习和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成果。先进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成果,从来都是人类共同创造而成,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特别是在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世界各民族之间相互隔绝的状态不断地被打破,各民族的文化积累越来越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激荡乃至逐步融合是人类精神文化发展的必然。一个政党、一个民族要求发展进步,就不能只从自身的文化积累中汲取思想养分,而必须打破保守和自我封闭,以积极的态度寻求文明对话,以开放性和创造性的文化态度把握世界进步的时代脉搏,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度,吸收人类一切有益的思想、文明成果,为我所用,使党始终站在世界文明发展的至高点上,推进党的自身创新与发展。

二、加强执政道德建设,构建执政道德体系

执政道德是执政党治党治国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种行为规范的作用在于调整执政党的执政行为、调整执政党与社会其他组织的关系、调整执政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执政道德建设关乎执政党的形象、影响人心向背。

1.执政道德建设的重大意义。执政道德建设关系到党的执政权威。执政是政党进入国家权力系统、执掌国家权力的行为。对国家权力的掌握和运用,是执政者管理国家事务的前提。然而,执政权威的建立,绝不是靠权力本身的震慑,而主要靠执政者道德的非权力性影响力。执政者高尚的道德品质、崇高的人格魅力可以产生一种不令而行、不怒而威之功效。正因如此,党执政以来,十分重视并强调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在选任干部时,历来强调德才兼备、任人唯贤,并树立了一大批先进的道德楷模,如王进喜、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任长霞等时代先锋,展现出共产党人的高尚品德和良好形象,在人民群众心中矗立起一座座丰碑。相反,现实生活中也有那么一些领导干部不顾廉耻、不修政德,不是用人民所赋予的权力为人民谋利益,而是把手中的权力当作捞取私利、聚敛钱财的手段,徇私舞弊,贪赃枉法,作威作福,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这些都要求党必须加强执政道德建设,提高全体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水平。唯有如此,才可以树立党的权威,增强政治合法性,使我们的事业不断地兴旺。

执政道德建设关系到党治理国家的成效。在现代政治生活中,执政党对社会的治理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刚性的治理方式,二是软性的治理方式。刚性的治理方式主要由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的国家法律、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社会制度、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的政府政策组成。而软性的治理方式,主要是通过加强执政道德建设的德性治理来实现。因此,对于执政党而言,一方面要靠执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有关规章制度来管理和约束社会。另一方面,从伦理意义上考察,也离不开执政道德的调节。这是因为在法律不及的领域、规章不及的方面,均有赖于执政道德的规范作用。道德治理与法律治理在对国家治理效用上可以相互补充。而且,道德对人的思想意识更具有渗透性,一旦形成,对人的行为约束更根本。因而,执政道德建设如何,更体现了一个执政党治理国家的水平。

执政道德建设关系到社会道德建设水平。执政党是全社会的表率,执政者的思想道德水准,往往会在全社会发挥着主导、带动和示范作用。所以,执政者道德品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风气的好坏。鉴于执政道德建设对于社会道德建设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影响,抓好干部队伍的道德建设就成为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关键。为此,必须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加强执政道德建设,充分发挥党的执政道德对全社会道德建设的引领作用,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旗帜,坚持进步、反对落后,褒奖优秀道德、抵制腐朽思想,用党的先进的道德主张影响和统一社会成员的思想,形成一种“共同体情感”,以执政道德水平的提高带动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2.执政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道德建设是一项具有深刻价值立场的道德承诺与道德实践。党的执政道德是党治国理政的伦理基础和道义准则,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支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贯穿、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以集体主义为基本要求,构成了新时期我国社会的思想道德体系,也体现了党的执政道德。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出发,执政者尤其要具备八种道德品质:即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态度,政治追求的坚定意志,权力运用的公正尺度,执政过程的民主精神,恪尽职守的敬业准则,言行一致的诚信操守,勤俭奋斗的廉洁意识。当然,执政道德规范涵盖的内容还有很多,如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严以律己、尊重民意等等。

3.执政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加强学习和自我修养,健全执政主体的道德人格。执政者所具备的道德品质,与其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和修养紧密相联。人非生而知之者,从书本中学习,向他人学习,在实践中学习,是道德品质能够得以提高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执政实践中得来的道德真知,不仅是执政道德行为的实践基础,而且还会对整个执政行为起着指导作用。自我修养是执政主体自律的重要表现形式。我国古代社会十分注重个人道德的自我修养,通过“慎独”的方法,恪守自己内心的道德信念和伦理准则,健全自身的道德人格。道德人格是主体将社会德性内化的结果,是一个人内在精神和道德品质的统一。加强道德学习和修养,就是要使执政者在执政过程中具有良好的道德认知,能够以理制欲,政治坚定,公正廉洁。

加强执政道德的制度化建设,促进执政主体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执政道德的制度建设强调的是依靠制度的力量来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把一定的执政道德要求上升为不可违背的硬性制度,并使之系统化。比如,可以建立道德建设的效益机制,包括道德褒扬机制、道德评估机制、道德奖惩机制,形成强大的道德驱动力量;建立道德建设的监督机制,使社会舆论和媒体行使其对政治决策和政治人物的监督功能,提高执政道德水平;通过道德立法建设把政治领域体现公共意志、表达公共利益的基本道德要求和原则法规化,赋予道德以法律所具有的约束力和强制力。

加强执政道德的社会调控力量,优化执政主体道德养成的外部环境。执政主体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运用社会调控手段促进执政主体道德养成十分重要。因为社会调控是对违反执政道德规范的执政行为进行谴责或制裁的重要手段,具有教化和引导功能。比如,社会宣传、舆论导向等,都可以通过对执政者违反执政道德规范的执政行为的谴责或制裁,使执政者真正认识到,无论是遵循执政道德规范的外在责任要求,还是其“良心”的反省自察,都要求自己必须在心底筑牢按照执政道德规范进行执政的道德防线,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久而久之,使其养成良好的执政道德习惯。

责任编辑魏子扬

作者:郑 悦

依法执政思维方式论文 篇3:

论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

[摘 要]科学执政是我们党的三大执政要求之一,是关系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执政地位巩固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着重分析了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的思想内涵,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的必然性和现实性,在此基础上,探讨和归纳了我们党科学执政的实践要求,并对此提出了对策思考,使之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议中,首次提出了科学执政的重要论断,体现了党对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党的执政理念上的一次飞跃。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按照科学发展、民主发展、依法发展的要求,改进领导班子思想作风,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本领。”深入研究和分析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对于我们在新形势下加强党建工作,进一步提高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能力,有着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的思想内涵

“科学执政,从一般意义上讲,是指执政党要遵循执政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和科学的方法执掌国家政权。”[1]具体到中国共产党,就是要以执政科学为基础,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执政理念、执政制度、执政方法的有机统一。具体而言,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的思想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执政是一门科学、一门学问

科学执政的提出,首先是基于对“执政”是“科学”的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要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既要有理念和愿望,又要有日趋完善的执政制度和执政方法。执政作为一门科学、一门学问,就是理论和制度的统一、理念和方法的统一。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党未能真正将执政当作一门科学和学问来对待。目前在学术界、理论界乃至全党范围内,执政作为一门科学、一门学问,已达成广泛共识并引起高度重视。

(二)执政要以遵循规律作为要义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执政也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存在。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既具有一般政党的普遍执政规律,也具有自己的特殊执政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党在探索和遵循一般政党的普遍规律的同时,一定要“结合中国实际”,实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科学执政“就是在中国的国情和政情之下,中国共产党按其固有的、特有的执政规律去掌控国家政权。”[2]

(三)执政要以科学的思想为指导

科学的思想既是以往实践经验的总结,又对新的实践起着指导作用。执政作为一种统治行为,总是与一定的思想理论密切相连。科学思想是执政的强大思想武器,决定着执政目标和执政实践的科学性,引导执政朝着正确的方向,指导执政选择正确的方略。对我们党来说,科学的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只有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党的执政才能符合发展变化的实际,党的事业才能永葆生机、不断发展。

(四)执政要以科学的制度作保障

抽象的思想理论必须转变成稳定具体的制度才能应用于实践。执政党通过什么样的制度和体制来配置公共权力、提高执政效率,是科学执政的实质性问题。科学的制度能够有效地防止执政活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确保执政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方向发展。科学的执政制度,最主要的就是要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党对人大、政府、政协和司法机关、人民团体的领导,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五)执政要用科学的方法来施行

执政方法是党的执政思想、执政制度在执政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执政方法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执政思想贯彻的程度和执政制度发挥的效力。我们党要科学执政,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就必须在具体的执政活动中科学分析和判断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积极探索有利于实现科学执政的方式方法,按照科学的方式方法进行执政;特别是要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正确主张转化为国家意志,进而在法治的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的必然性和现实性

科学执政是中国共产党历史方位转变的客观要求,是全球化背景下经济、科技进步的时代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环节,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选择。

(一)科学执政是中国共产党历史方位转变的客观要求

我们党今天所处的历史方位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3]党取得执政地位以后,具备了为人民服务的更好条件,党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做更多过去做不到或没法做的事情,但同时也是对执政党的严峻考验,容易被权力腐蚀和脱离群众,滋生贪图享乐思想和消极腐败现象;为此,我们党应尽快从以领导革命斗争为主转变为以执政治国为主,从依靠大规模的政治运动为主转变为依靠民主、法治等科学手段治理国家为主,把握执政规律,实行科学执政。此外,“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适应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的变化,我们必须改变过去长期习惯的某些思维定势和行为方式,实现由过去的经验型执政向科学执政的重大转变,不断提高执政的科学化水平。”[4]

(二)科学执政是全球化背景下经济、科技进步的时代要求

随着两极格局的终结,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多元文化碰撞和交流不断增加,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产生广泛影响,引起了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重大变化。为适应世界经济、科技进步的大趋势,科学执政就显得非常迫切和至关紧要。“对世界各国的执政党而言,谁的执政方式科学、执政能力强,谁就能够使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5]“只有科学分析和判断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运用最新的科学方式和手段,按照科学规律执政,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执政绩效,降低执政成本,从而使我们党的执政地位牢固地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6]

(三)科学执政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环节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由我们党是执政党并长期执政的地位决定的,是我们党根据世情、国情、党情变化提出的一个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和战略性的重大战略课题。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归根到底,就是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水平。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既不是执政的三个部分,也不是三种不同的执政方式,而是围绕执政这一根本问题,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共同阐释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三者之间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其中,科学执政的基本要求是按照社会发展规律和执政规律进行执政,这一点体现在党执政的全过程,也体现在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过程中。因此执政本领的强弱,执政水平的高低,说到底,就看执政党是否对社会发展规律和执政规律有科学的认识,能否按照社会发展规律和执政规律来执政。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执政既是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目标和归宿,还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环节。

(四)科学执政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选择

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一劳永逸的。中外历史上不乏过去为人民群众拥护的执政党由于后来没能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执政而被人民群众抛弃的实例。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纷纷失去执政地位,其原因尽管有些复杂,但究其根源,无一不是没有科学应对国际局势和科学解决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失去党心、民心、军心,未能遵循执政规律,执政党领导和控制社会的能力急剧下降并迅速衰败所致。一个执政党,如果要保持其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其执政地位,就必须坚持实行科学执政。唯有如此,才能使该党的思路和行动符合客观实际,才能反映社会发展的趋势和人民的意愿,才能使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和群众前列而长期执政。

三、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的对策思考与实践要求

科学执政至关重要,我们党要始终做到科学执政,一定要适应新的实践要求,并进行切实可行的对策思考,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一)实行科学执政,必须坚持科学的执政理念——科学发展观

科学执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展观的正确、合理与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是事关科学执政的重要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理论的延续和拓展,是党对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和积累的结果。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理念,为科学的执政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并对科学发展的过程和结果提出了原则要求,为实行科学执政指明了方向,有利于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党要实行科学执政,就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此,一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二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三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四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个方面的工作。

(二)实行科学执政,必须不断探索、遵循、运用客观规律

科学执政就是不断探索规律、遵循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科学执政与政党的性质没有必然联系,因此绝不能简单地认为,由于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天生就注定能够科学执政。“为有效实现科学执政,必须在把握政党执政的一般规律基础上逐步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正确认识和理解‘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必须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正确认识和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必须在研究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基础上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和理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问题。”[7]为此,一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发展规律。二要吸收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做法,更好地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探索、遵循、运用客观规律。

(三)实行科学执政,必须建立健全民主化、科学化的决策机制

决策是党执政所要发挥的基本职能,是实现科学执政的重要环节。从一定意义上讲,执政就是不断作出决策和贯彻执行决策的过程,因而科学执政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全民主化、科学化的决策机制。第一,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作为决策的出发点。我们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它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要求。第二,完善决策的议事规则和程序。要实行决策前的论证制、决策中的票决制和决策后的责任制。要把科学论证作为决策的必经程序,防止决策的随意性。要明确规定决策的权利和责任,做到权利和责任相统一。第三,在改进决策手段方面,要注重探索运用现代决策理论和方法,借助信息技术等高技术手段,建立多种形式的决策信息支持系统。第四,在决策来源上,走群众路线,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

(四)实行科学执政,必须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科学执政的素质和本领

能否实行科学执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政主体中具体实施者的素质和本领;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需要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来落实,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坚持按照科学规律来谋划发展大计的要求,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本领。具体而言,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水平;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不断增强领导干部凝聚民心、民智、民力的本领;不断提升领导干部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上能够正确领会和执行上级组织的政策和措施,对下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具体障碍和阻力。此外,通过切实可行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投票表决等形式选拔干部,坚决治理用人上的腐败现象和不良作风,为科学执政提供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秦立海.论科学执政[J].理论月刊,2006,(2):37.

[2]刘剑波,刘景旺.坚持科学执政[N].丹东日报,2006-07-04(03).

[3]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1.

[4]陈泽水,刘章烈.坚持按科学执政要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J].求实,2005,(12):17.

[5]黄文虎.关于科学执政研究的两个问题[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5,(5):76.

[6]陈锦琪.坚持科学执政,提高党的执政能力[J].求实,2006,(3):51.

[7]马惠吉.科学执政: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飞跃[J].民族论坛,2008,(5):35.

责任编辑 魏子扬

作者:侯晋雄

上一篇:德育思想理论价值管理论文下一篇:校园公共社会融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