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思想

2024-05-02

辩证思想(精选十篇)

辩证思想 篇1

中国古代辩证思想大体可以分为三条主线:一, 儒家辩证法思想的集大成作品《周易》;二, 佛家辩证法思想;三,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辩证法系统。这三大辩证法系统各有各的特点。

(一) 儒家的辩证思想

《周易》一书从头到尾都充满了辩证色彩。它的符号排列, 由简到繁, 阴阳对立。有简单的符号对立, 例如阴爻和阳爻;有复杂的卦象对立, 如乾为阳、为男、为天, 坤为阴、为女、为地。

《周易》全书的宗旨都在描述着事物之间联系的普遍性, 如《周易·说卦传》里说:“乾为马, 坤为牛, 震为龙, 巽为鸡, 坎为豕, 离为雉, 艮为狗, 兑为羊。乾为首, 坤为腹, 震为足, 巽为股, 坎为耳, 离为目, 艮为手, 兑为口。”由此可知不仅自然中物与物之间有联系, 同时我们个体内部, 不同的器官之间也有着神秘的联系。

《周易》更加关注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性。乾为《周易》首卦, 可谓开篇即言“变”, “各正性命”的目的是遵循规律, 寻理而行。

(二) 佛家的辩证思想

佛家的思想中无处不在的辩证色彩是其吸引古今中外人们的魅力所在。例如其中的“六相说”表达了一切事物, 互涉互入、圆通无碍。这六相既同时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又同时表现在每一事物之上。再如“缘起说”, 反对孤立, 讲究现象之间的互相依待、增上相应。这些都具备深刻的辩证意味。

(三) 道家的辩证思想

老子的《道德经》虽然篇幅不长, 只有五千多字, 但是却体现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老子认为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

二、我国古代辩证思想对毛泽东辩证思想的影响

毛泽东的辩证思想从根本上来说, 批判继承了我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精髓,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 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例如毛泽东曾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民族形式才能实现。”

(一) 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与毛泽东的矛盾论思想

《周易》诞生了中国最早的矛盾概念。例如, 八经卦中的乾坤二卦, 就是矛盾二字的最好解释。其中, 在六十四卦中, 初与四、二与五、三与上形成了相互对应的关系。《周易》的绚烂魅力也是出之于这些玄而又玄的结构和思维。而在《老子》中, 老子提出了长短、刚柔、美丑、有无、难易、高下、音声、前后、损益、强弱等一系列矛盾的概念。通过对这些客观存在的对立现象的观察, 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双方的运动变化和相互作用。同时提出了“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 声音相和, 前后相随”等经典语论。

毛泽东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这些思想, 例如在《矛盾论》中, 毛泽东说“形而上学, 亦称玄学。这种思想, 无论在中国, 在欧洲, 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间内, 是属于唯心论的宇宙观。”毛泽东用“相反相成”来说明矛盾的本质属性。“相反”就是矛盾双方的斗争性。“相成”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之下, 矛盾双方的同一性。

(二) 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与毛泽东的实践认识论

中国古代哲学对知行关系问题进行过长期的争论。毛泽东的《实践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 而且科学地解决了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知”和“行”的关系问题, 提出了辩证的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孔子十分重视言行一致, 反对言而不行或言过其行。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 闻之不若见之, 见之不若知之, 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认为“行”对于我们的认识的产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种理论是否正确, 最关键就是看它在实践中能否被检验。孟子提出了:“人之所以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所以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

毛泽东批判地继承了我国古代哲人的观点, 例如, 接受了荀子等人的观点, 认为:“一切知识, 离开了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同时, 他又指出:“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 理论和实践, 知和行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体现了他在知行观上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实践论》是对中国古代知行关系的总结, 脱离了朴素辩证法, 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继承和发展, 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三、结束语

《周易》辩证的易卦思想 篇2

《周易》被誉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其中对立统一规律及变的思想作为《周易》八卦的思想精髓,处处都闪耀着哲学的辩证光辉。

一、《周易》概述

《周易》是周代人筮问吉凶之书,也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文化宝典。现存《周易》一书中,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易经》,它是具有哲学思想萌芽的筮书,大体记载了周人卜筮的六十四卦,每卦六爻,乾卦另有用九爻,坤卦另有用六爻,故共有三百八十六爻。每卦分别列有卦形、卦名、卦辞。每爻又分别列有爻题、爻辞。卦辞和爻辞共有四百五十条,四千九百多字。另一部分是《易传》,它是解释《易经》,具有浓厚哲学思想的书。《易传》有七种十篇:《系辞》有上下篇,通论《易经》的经义、功用、筮法等。《彖传》有上下篇,“彖”即“断”的意思,这两篇解释六十四卦卦名和卦辞。《象传》有上下篇,解释卦义。主要释卦象,故称象传。《文言》一篇,解释乾坤。《说卦》一篇,解释八卦所象之事物。《序卦》一篇,解释六十四卦顺序排列关系。《杂卦》一篇,解释六十四卦卦义。这十篇,被后人称为《十翼》。

关于《周易》的作者和形成时代,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传统的权威性观点认为“易更三圣”。即:一圣是伏羲氏。汉代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云:“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由此可见,伏羲画卦的说法在汉初就很流行了。二圣是周文王。他将八卦演化为六十四卦,并附写了卦辞。三圣是孔子,孔子撰写了《十翼》,完成了易学体系。

二、 辩证的易卦思想

(一)对立统一的思想

《周易》通篇,给人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几乎都以对立的概念作为基点,例如:天地、尊卑、动静、阴阳、乾坤、刚柔、福祸、吉凶、君臣等,就是八个卦也是一一相对,如:乾卦为父,坤卦为母;震卦为长男,巽卦为长女……,各个对应,无一不在匹配之中。八卦用这种两分法去揭示事物的本质,去探讨天道,地道,人道,不但生动有趣,而且也表示了中国古老的朴素辨证法思想。

《周易》八卦的基本符号是:“一”和“--”。即:阴和阳的对立,这就是最基本的两分法,一切事物的对立都是根源于这种两个基本对立物而衍生出来的。所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当然,能简单的区分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不困难,但要将这种两分法作为普遍的规律,深刻说明对立事物之间的组合关系则需要聪明的智慧,八卦正是在这一点上不同凡响。首先,它认为矛盾双方都是对立的。阴阳对立,乾坤对立,由此派生出来的其他事物当然也不例外,都体现了矛盾的对立和突出。乾为天、坤为地、天尊地悲,阳尊阴卑,君卑臣卑、父尊子悲、夫尊妻悲、男尊女悲、构成一整套对立的关系。其次,对立的双方总是统一的。“乾为天,坤为地”,地承天,天覆地,二者密切配合,相依难分。“阴者之所求,阳也,阳者之所求,阴也。”阳中有阴,阴阳交感结合成为一个整体。不仅如此,对立的双方都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祸福、吉凶、男女、夫妻、刚柔、上下都是如此。再次,对立双方相互转化,从而产生变化。八卦十分强调变化,认为变化的根据是矛盾双方的转化。

(二)《周易》的变化观

八卦通常都贯穿着“变”的观念。八卦的卜筮专讲变化,“十有八变而成卦”,成卦后又根据变卦规则变为另一卦,第一次所卜的卦称为“本卦”,经变化而成的卦为“之卦”,每算一卦,都有本卦和之卦之分。同时,从卦,辞的内容看,也讲变的概念,如“变通”,“变动”,“化”,“化生”等等,共出现45次之多,“动”的概念也出现了24次。可见,八卦极推崇变化观念,就连八卦的书名―《周易》中的“易”字就是变化之意,它本来就有易简,变易和不易三种含义,表明八卦就是在变中见静,在动中见常。

八卦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着,“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那么,事物是怎样变化的呢?八卦针对不同事物和情况,作了形象的表述。如“生生之谓易”,“生生”就是生而又生,不断新陈代谢;“一阖一辟谓之变”,阖是“闭藏万物”,辟是“吐生万物”,一阖一辟,万物藏而后生,生而后藏,不断生藏,这就叫做变。

关于事物变化的规律这一问题,八卦的变化观也有较为深入的涉及。首先,它明确肯定了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性。它说:“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地之动,贞夫一者也。”这里的“道”和“一”指的就是规律,“贞”就是正。它不仅说明有天地之道,日月之道,而且认为,宇宙间的一切变化都是正于“一”的,也就是说,事物终归都要受规律支配。其次,八卦认为规律的存在是普遍的.,客观的。“《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幽明之故”。在它看来,道是普遍存在于天,地,人之间的,是客观的,这种规律只能由“圣人”观察天地万物而总结出来的,并根据已揭示的规律去占卜人类的吉凶。那么如何把握事物变化的规律呢?《周易》的总原则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社会没有变化就不会通畅,不通畅就不可能长久进步。《周易》的这种变通观对中国文化有极大的影响作用。

三、《周易》思想之于现代人的意义

浅谈周易的辩证思想 篇3

《周易》全篇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易经》主要是六十四卦,《易传》是对64卦的阐释与补充。

首先《周易》揭示了世界的物质属性。不论八卦还是阴阳五行,都在揭示世界的物质属性的同时,还揭示了物质运动、转化的规律。《周易》的太极图,就反映了阴阳互根和物极必反的规律。阴阳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的相克相生既反映了事物强弱的相对性,又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规律。中医的辩证施治正是以阴阳五行的相克相生理论为基础。五行对五脏,即:金对肺、木对肝、水对肾、火对心、土对脾胃、肾阳不足引起肝阳上冲是水不含木的表现,肝病首要表象为食欲不振是木克土的表现,这些都需要辩证施治。

《周易》中包含的阴阳五行思想既体现在64卦中相邻两卦互为倒置的次序,又通过易象的变化说明五行相克相生的哲理。在著名的太极图中,更是形象地表明了阴阳互相转化、此长彼消的原理。图中黑白相环,白中有黑点,黑中有白点,表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洛书原理》指出:“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五行,五行既萌随含万物。”在另一幅太极五行图中,更是准确地描述了五行的方位,即:木在东,金在西,水在北,火在南,土居于中。阴阳是一对矛盾,五行是矛盾的属性,五行相克是矛盾的斗争性,五行相生是矛盾的同一性。

《周易》上论天文,下讲地理,中谈人事,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社会生产到社会生活,从如何兴邦安国到如何处世做人等等,都有绝妙的辩证法。且看《周易》是怎样论述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的。64卦中的第49卦为《革卦》,50卦为《鼎卦》,51卦为《震卦》52卦为《艮卦》。不仅这四卦的排列顺序颇具匠心,而且其反映的因果律、辩证关系更是与今天党中央提出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战略决策入出一辙。《革》卦反映了改革、变革,只有改革,才有发展,才会出现《鼎》盛局面。但鼎盛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等《震》荡局面,就需要抑止、稳定与宏观调控,《彖》日: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

用辩证思想指导教学设计 篇4

一、处理好丰富与简约的关系

数学源于生活, 又对生活现象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进行了高度概括, 它常以简约的形式承载丰富的内涵。进行教学设计, 就要依循这数学的本真, 从丰富到简约, 由简约衍生丰富, 在丰富与简约辩证统一的过程中, 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考, 获得数学学习价值感、成就感。

1. 让简约承载丰富

简约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轻松踏上探索的旅程。简约中的留白, 给了每一个学生思考的机会, 让每一个人在课堂上都有事可做、有问可思;简约中的弹性, 让学生不再处处被束缚, 能充分感受数学思考的自由, 享受被解放了手脚的快乐。

以简约承载丰富需要教师胸怀全局, 把握知识生成与发展的脉络, 不拘泥于教材, 大胆取舍, 在剪、裁、删、改之间, 引领学生体会数学的无穷变化。

教学《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时, 教材呈现的例1是:把一盘4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 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在设计这一内容的教学时, 我首先增补一道复习题, 一盘中有1个桃, 4只小猴来平分, 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接着出示例题:一盘中4个桃, 4只小猴来平分, 每只小猴分得 ()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有了选择的空间, 把如何表示分桃结果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学生可以填具体数量“每只小猴分得1个桃”;也可以填分数“每只小猴分得41”。实际结果不仅验证了我的预期, 还出人意料地收获到这样的答案:每只小猴分得1个, 也就是41。这个填法引发了全体学生的讨论, 认知的冲突、理解的难点充分暴露了出来———把4个桃平均分成4份, 每份明明是1个桃, 这1个还能用41来表示吗?像这样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增减变化, 可使我们的教学更契合学生学习的需求。

2. 从丰富走向简约

数学学科简约的知识内核使它有了十分广泛的应用。提供丰富教学素材的深层目标就是走向简约, 教师要善于把有相同背景的素材拼接到一起, 为学生搭建从丰富走向简约的路径。

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时, 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回到原来”的问答———

(1) 一位同学向东走200米, 怎样回到原来?

(2) 一杯果汁倒出半杯, 怎样回到原来?

(3) 两杯果汁, 甲杯倒给乙杯40毫升, 怎样回到原来?

(4) 小明的邮票送出30张, 怎样回到原来?

通过一连串问题的对答, 使学生在丰富的形式变化中, 提炼归纳出简约统一的思维模型:只要从现在的状况出发, 抓住变化, 就能回到原来。

二、处理好数与形的关系

从数到形、由形而数, 构成了完美的数学世界。数与形如影随形, 相生相伴, 不可分离。解决数的问题时, 提供形的素材, 可以化抽象为直观, 化难为易;解决形的问题时, 依托数的拐杖, 便有章可循, 能有条理地展开思维。

进行教学设计时, 要立足于数形结合的思想, 让每一道习题的思维启迪功能都得到充分发掘。从一维到二维、从有限到无限, 数形结合处理教学素材、设计教学, 会让我们的课堂显露更多变化、充盈更多神奇, 让学生不断产生“数学好神”、“数学好玩”的震撼体验。

三、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

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努力做到动静相宜, 让学生在运动与变化中体会不同对象的区别与联系, 在对静态数据的观察、分析中把握变化现象中的不变本质。

1. 变静为动

为了帮助理解、突出重点, 教材中静态的素材可用动态的方式来呈现, 用活素材、激起兴趣、引发思考。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 教材提供了“飞机图形”这一素材, 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聪明地让这架静态的飞机“飞起来”———教师准备了一架红飞机 (两边机翼大小相等、形状相同) 、一架黄飞机 (两边机翼大小不等、形状不同) , 邀请学生一起来玩纸飞机。在玩的过程中, 学生发现不论怎么飞、不管使多大劲, 总是“黄飞机飞得近, 红飞机飞得远”。新奇有趣的活动, 引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 更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对称”的奇妙。

2. 止动为静

物体在运动变化过程中, 往往不易观察、把握。把动态的变化过程记录下来, 使其以静态的呈现, 有助于学生观察、分析, 找到突破口, 对问题作条分缕析地思考。

以《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为例,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倒推的策略后, 教师提供下面的习题:有一个面积为256平方米的池塘, 放入0.5平方米的水浮莲。如果水浮莲日长一倍, 10天正好铺满整个池塘。第3天水浮莲的覆盖面积有多大?第9天呢?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的不同, 通过这样止动为静的过程, 让学生不难体会什么时候需要以结果为起点, 用倒推的策略解决问题;什么时候只需从源头开始, 作顺向推理。

考前用辩证思维磨思想之剑 篇5

联系的观点、发展的眼光、一分为二的观点,是辩证思维的三柄利剑。它可以开拓作文思路,避免局限性和片面性。这里介绍前二者的相关知识。

运用联系的观点

一分析问题时时处处可运用联系的观点。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任何一个事物都和周围的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请看一篇思辩型作文中的一段:欧洲人喜食沙丁鱼,但沙丁鱼很难养,因为它们生性懒惰,常拥挤在一起而静止不动,死亡率很高。为此,人们在饲养的沙丁鱼中放几条鲶鱼,鲶鱼喜食沙丁鱼。沙丁鱼为了活命,四散而逃,由于游动又大大提高了成活率。但是,如果鲶鱼放得多了,沙丁鱼都成为鲶鱼的美食,人们又怎样尝到新鲜的沙丁鱼?可见,能否吃到新鲜肥美的沙丁鱼关键还在于能否控制好鲶鱼的投入量。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就如一个工厂的发展吧,最主要的固然是领导是否得法,职工是否肯干,但与国际经济环境、国内经济形势以及有关政策能无联系吗?与原材料的供应、产品的销路、运输以及农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等等都有必然的联系。我们学习的进步也往往会与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联系在一起,往往“小不周而乱大谋”。这一段由沙丁鱼与鲶鱼的联系想到工厂的发展与领导、职工、政策等的联系,想到学习的进步与小事的联系,处处离不开联系,议论全面、充分,让人信服。

二要弄清楚事物之间有哪些联系及联系的种类,就主要的联系进行重点论述,可以做到有的放矢,避免面面俱到。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应当首先弄清事物之间有哪些联系。既要考虑事物的内部联系、外部联系,又要考虑事物内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纵横联系。比如,我们在谈及“成才”这一话题时,就要考虑影响成才的各种因素。总的来说,有主观和客观两大因素,而主观条件包括勤奋努力、兴趣爱好等方面,客观条件则包括环境顺境、逆境、机遇、社会制度等因素。从以上条件不难看出,主观努力是成才的决定因素。

经过这样一联系,我们也就有话可写,说理也不至于片面。

运用发展的观点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有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我们惊喜,也让我们困扰。战争、恐怖活动、贫富悬殊、环境污染、人口膨胀等,不能不让我们警醒。回眸世纪,我们是忧,还是喜?请看一位学生是怎样论辩的:的确,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留下的成就有目共睹,留下的问题确实客观存在,这就像一个人的成长一样,成长期间会有种种的困惑,但我们没有人能拒绝长大,没有人说长大成人不好,因为成长的过程就是排除困惑的过程。发展中留下了不和谐音符,那不过是人类成长的烦恼。1900年1月1日零点,有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他睁开双眼开始瞻望全新的世纪。在他28岁那年,看到青霉素问世了,从此传染病菌不再笑傲江湖;36岁那年他看到第一座电视台在英国成立,从此传播革命大幕拉开;69岁那年他看到阿波罗号腾空而起,从此人类可上九天揽月;85岁那年他看到内罗毕宣言发布,从此女人真正撑起了半边天;92岁那年他看到里约热内卢环境大会召开,从此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共同的选择。好,时钟在此刻停步,这个孩子转眼已经99岁了,不过我们不必担心他已老去,走向衰亡,因为他的名字是生生不息的人类。

这位同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20世纪所存在的“问题”。他扼要地回顾了人类在20世纪所取得的成就,说明“问题”只不过是发展中留下的不和谐音符,有力地反驳了“回眸世纪忧大于喜”的观点。

再请看一篇高考作文《该做谁做?》的片断:

毫无疑问,“助人为乐”该做人人回答起来都那么干脆坚决,甚至这干脆坚决中还有种对生活中助人为乐精神太少的埋怨和不满。埋怨谁?不满谁?当然谁都不会想到自己。别人遇到麻烦事,自己却悄悄走开的人出于什么心理呢?大概是想有人会去做的,总会被做好的,不必是我。

有这样想法的人多了,助人为乐的人就少了,人们的埋怨又多了,当然是怨别人,却没有想到自己就是别人眼中的“别人”,自己其实也是自己所埋怨的“别人”当中的一个。什么时候才能不埋怨别人呢?答案简单——做我做我们赞美助人为乐的品质,我们自己也要助人为乐;埋怨别人的时候,想想自己又做了没有,做了些什么。当我们都能助人为乐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有值得自己和别人赞美的品质。我们不再埋怨和不满。

仔细分析一下这位考生的思维轨迹,我们可以发现,行文中渗透了发展的观点:悄悄走开→助人为乐少了→埋怨就多了,助人为乐多了→埋怨和不满就少了。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辩证思考 篇6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辩证思考

思想品德课贯穿于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三年,其教学质量如何,对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确立,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而要保证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高质量、高水平,必须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多管齐下,方能实现。笔者认为,其中,正确处理以下几种关系,对于保证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笔者认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科学对待和正确处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既要重视素质教育,也要把应试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不能片面强调某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首先是一种素质教育。这是因为:第一,这是由义务教育的任务决定的。我国《义务教育法》第三条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义务教育法的这一规定,无疑是素质教育内涵的集中体现。而初中是重要的义务教育阶段。必须正确把握和严格贯彻我国义务教育法的上述重要精神。第二,这是由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本身的内容决定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包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高尚人格和优良品德的形成,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的树立,还有理想教育、国情教育等。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丰富内容,正适应了素质教育的多方面要求。只有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严格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组织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才能真正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第三,这是由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初中生的年龄大多在13~15岁左右。这一年龄段的青少年,不仅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树立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逐渐形成辨别是非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要时期。因此,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组织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对于青少年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错过了初中阶段这一关键时期,素质教育的效果可能会受到严重影响。

其次,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试教育也必须放在重要位置。义务教育一方面是素质教育,要通过义务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但是,义务教育又是开展更高层次的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基础。如果仅仅使公民接受义务教育,显然不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由于国家教育资源的稀缺性,接受了义务教育的青少年,只有一部分人有机会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而完成了初中阶段学习的学生能否获得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的机会,大多取决于其在人学考试中的成绩高低。这样,初中生在入学考试中的成绩的高低,升学的情况,对于学校的声誉和发展,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学校要稳定发展,要得到社会的认同。必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使学生在中考中获得好成绩,使学校的升学率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正确处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一方面要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正确理解各知识点,准确领会其精神实质,并使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沉淀为自己的内在人格,进而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品格。另一方面,教师要认真钻研思想品德课考试的规律,让学生掌握应试技巧,通过多种途径,保证学生在中考中取得理想成绩。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个理论体系,对于这一点应当是没有疑问的。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首先是一种理论的分析。笔者在这里提出要正确处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实际是要突出实践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实践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重要性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第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主要是素质教育,要通过教学教育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要让学生把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原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组织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在所学理论、原理的指导下,走出教室,走进社会,参与各种社会实践。第二,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发展起来,如果只是一味地向他们灌输理论,他们不仅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而且会觉得很枯燥,提不起学习的兴趣,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过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地感知社会,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感性认识的优势,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真正领会所学的理论和原理,并在实践中内化为自己的良好思想品格。第三,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教学目标,就是要通过教学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而一个人的良好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绝不是仅仅通过理论学习就可以形成的,而是必须通过实践,只有通过实践,通过学生的身体力行,亲自去感受,亲自去体会,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循序渐进,潜移默化,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才能形成。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一是组织主题活动。即结合课程内容设计若干主题,制订活动方案,组织学生实施。例如感恩父母,保护环境,关爱同学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实践主题。二是基地教育。对于爱国主义等主题,可以组织学生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烈士陵园等场所,进行情景教学,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从而更具有感染力,印象更加深刻。三是案例实践。即选择一些真实、典型的案例,与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和处理、解决问题。四是参观考察。不少城市都有科技馆等展示各种科学发明、科学原理的场馆,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考察。这种实践教学形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树立起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三、讲授式教学与互动式教学

讲授式教学就是由教师在课堂上系统地讲解授课内容,学生无须参与讨论,能够理解教师授课内容即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的优点在于教师讲解系统、连贯。条理清楚,效率较高。所谓互动式教学,就是把教学活动看作是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交流、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完成教学活动。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讲授式教学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如前所述,讲授式教学如果运用得当,固然有其优点,笔者在此也没有反对讲授式教学之意。但是,笔者认为,在运用好讲授式教学的同时,初中思想品德课更应当加强互动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初中思想品德课运用互动式教学方式的重要性在于:首先,互动式教学能适应素质教育目标要求,通过师生互动,有效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其次,互动式教学能使单调的思想品德课堂变得生动、有趣。相对而言,思想品德课与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不同,对于这些课程,教师只要把相关的定理、公理、公式等讲解清楚,学生能够理解,能够举一反三即可,并不强调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而对于思想品德课而言,不仅要求教师把各知识点阐述清楚,使学生理解,还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使教学的过程生动、有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学习。而互动式教学方式,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再次,在互动式教学中,教师通常不直接把问题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通过启发,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解决问题。互动式教学的这种解决问题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强自信的品格。最后,由自身年龄决定,初中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短,如果单纯使用讲授式教学方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参与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他们的注意力就容易分散,难以坚持集中精力,其学习效果难以得到保证。而互动式教学不同,由于学生能充分发挥其学习主体作用,始终处于与教师或者与其他同学的互动、交流中,其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气氛热烈,从而,学生的注意力能被充分有效地集中起来,并能在较长的时间维持。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运用互动式教学,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案例讨论法,问题创设、讨论法等。在运用互动式教学法时特别要注意三点:一是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充分考虑课堂中有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学生有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二是要恰当地启发、诱导学生思考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三是要做好总结。总结要全面、系统,重点突出,对讨论不充分的内容,要做必要的补充、深化。

辩证思想 篇7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辩证,发展

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正处于发展成熟期,从重视校园BBS、红色网站等基础建设的外延发展转向重质量、重实效的内涵发展阶段。网络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矛盾实体,其矛盾两面性非常鲜明,合理利用矛盾的正面效应,化解矛盾的负面影响,实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发展,有利于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一、网络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攻克的阵地

1、网络是意识形态教育的新空间。

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竞争的重要阵地。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互联网站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胡锦涛总书记曾强调指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1]网络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领域。

2、网络是影响大学生成才的新载体。

根据2007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6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37亿,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0.5%。从网民的年龄结构看,18-24岁的网民占35.2%,25-30岁的网民占19.7%;从网民的学历层次看,网民中大专学历23.3%,本科25.8%,硕士2.3%,博士0.4%。两组数据表明,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极大。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当今大学生成才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3、网络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需要。

从现实上看,当代世界由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必须穿越两个世界。从理论上看,交互性原则是教育载体和网络平台的共性。所谓交互性原则是指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互动行为及互动效应。教育实践具有交互性,教育内容需要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化而实现教育效果;网络平台具有交互性,网络是一种跨时空、交互符号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合理利用交互性特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主动优势,实现有成效的教育与自我教育,这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需要。

二、网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关系

1、教育本体的内在冲突:

网络世界的自由王国与现实世界的必然王国。网络交流具有隐蔽性、主动性的特征。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转变在必然王国中的无奈;也可以通过网络来宣泄对必然王国的不满。网络世界作为一个自由王国,为心理学上自我、超我与本我之间的角逐提供了一个现实平台。由于本我在网络上的表露,社会中的复杂人性在网络上表露无疑,恶意导向性意识形态与善意的意识形态建设并存。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个体自由王国和必然王国的统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取决于网络角色的控制力、语言文字能力、网络交往能力、威信力等的合力向度。因此,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目的明确性和效果不可控性的双重特征。

2、教育载体的质的规定:

网络世界的娱乐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网络的娱乐性、休闲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网络世界中。仅从话语特点来看,网络俨然一个社会体系,拥有自己的话语特点。网络话语体系作为社会休闲文化的一种体现,表现出多样化、娱乐性、不规范等特点。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是政治性[2]。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在内容与形式上具有语境的严肃性、话语的规范性、叙事的宏大性等特征,这造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信息不对称、交流不畅通的困境。因此,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同时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考验。

3、教育内容的二维矛盾:

网络资源的海量丰富性与复杂危险性并存。网络资源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使得网络信息具有真实性和欺骗性、有益性和有害性、建设性和破坏性并存的特点。能否过滤不良信息,接受有益信息;能否剔除无效信息,获取有效信息;能否辨虚假信息,获得真实信息;能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而不受不良思想影响,这些都成为影响当前大学生是否能够成人成才的重要方面。这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比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多的多变因素和更高风险系数。因此,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快捷多样的素材,同时也对教育客体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扬弃

有调查表明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情况不是很好,就主题网站而言主要存在这些问题:网站提供的信息少,针对性差;师生间互动不理想;信息的表现形态简单;缺乏经营推广意识;传播条件有待改善。[3]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要重本质、变思路、抓主流、展实效。实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必须辩证看问题,合理扬弃。

1、在增强可控性的基础上,合理运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联动性、增值性。

协调处理网络的开放性与不可控性,在实现可控性的基础上,放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首先,加强载体的硬件建设,切实保障网络安全,牢固教育主阵地;其次,组织一批觉悟高、能力强的网络管理队伍,加强对信息的过滤和审批,培养一支思想觉悟高的网民队伍,与消极甚至具有破坏意图的网络言论做斗争;再次,建立高校网络联盟,实现各高校间的联动效应,扩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实现教育效果的增值。要合理利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加强拓展性,形成网联互动、整体作战的局面。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联盟,由点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到网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大学生网民的大多数优势,从控制、优化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延伸拓展到整个社会,活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散作用、辐射作用、渗透作用,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增值。

2、在广泛占有网络资源的基础上,挖掘网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丰富性、延展性。

网络资源的海量性与选择性并存,主动选择、凝聚有利资源,具有规避教育客体选择性缺失的作用。要主动挖掘网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形成从网络中来到网络中去的自循环体系,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性、丰富性、延展性,最终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科书搬到网络上,如果这样就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网络的开放性、主体的多元性、信息的快捷复杂性的特征。从纵向上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历史教育、时代教育、展望教育于一体;从横向上来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融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为一体。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着重挖掘红色经典、感人历史,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中国共产党的优秀革命传统精神;要主动挖掘新闻元素,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更新力度,主动挖掘社会上的先进、优秀代表,搜集新闻媒体上的正面、积极事迹报道,论坛上流传的红色经典名帖、Flash、图片等等,弘扬新时代中国人民的新风貌;要将上至联合国、国家、各级政府、具体部门机构的发展规划和时代展望的文本上传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上。从而将世界观、道德观、人生观的三观教育融入到历史教育、时代教育、展望教育的时态教育中。

3、在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前提下,积极开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载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嵌入性、活泼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和网络的休闲性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面对的矛盾体。必须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方向,开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载体,在休闲模式下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被高校作为一项政治任务,简单地落实到高校的教学工作中,学生也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政治课程,被迫学习。这种现状,抹煞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人心上的传统优势。网络正好可以弥补这种不足。结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的开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方式渠道上更要有创新。在目前情况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主题网站、BBS、聊天室等为基本载体,通过影音媒体、Flash动漫作品、图片等方式,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紧密地、富有朝气和活力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强化教育内容、载体、方式方法本身的吸引性,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同时要主动开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实现虚拟空间中道德认知、道德行为的模拟操作。要着力开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隐性教育价值,注重价值观的嵌入性与载体的活泼性相结合,注重静态认知和动态模拟相结合,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对象的能动性、参与性、自觉性。

参考文献

[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1/24/content-5648188.htm

[2]孙其昂.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本质.政治学研究[J].2006,

《伤寒论》辩证法思想初探 篇8

1 在辨证分析中灵活运用阴阳分析之法

阴阳源於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即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 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势力, 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伤寒论》在辨证中灵活运用了阴阳分析之法, 是为全书一条主线。仲景以阴阳区分疾病的两种类型, 是执简驭繁的科学方法, 也是辨证的主要纲领。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善诊者, 察色按脉, 先别阴阳。”在阴阳总纲下又贯以表里寒热虚实, 此六者皆同乎阴阳有其对立统一的关系。原文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 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 发于阴也”即以热之有无作为区分疾病属性的重要标志。仲景于三阴三阳“病”中又分多种具体病和证, 意在区别对待, 恰当治疗。如三阳病多发热, 病情呈亢奋状态, 阳气盛, 故多实证热证, 可概之为阳证;三阴病多无热恶寒, 病情呈衰弱状态, 正气衰, 无力抗邪故多虚证寒证, 可概之为阴证。这种分类方法使错综复杂的疾病获得了系统与条理。然而阴阳概念当以动态变化去理解而不可机械对待。当知阴阳中又有阴阳, 阴阳中又有寒热表里虚实, 寒热表里虚实中又各有阴阳。表里以部位性质而言, 虚实以邪正盛衰而言, 寒热以疾病性质而言, 六者皆统于阴阳之中, 其实质在于说明凡病皆有两重性。诸如太阳病既有表虚的中风证, 也有表实的伤寒证;太阴病既有虚寒下利证, 又有“脾家实”腐秽当去的暴烦下利证;少阴病既有寒化的四逆汤证, 又有热化的黄连阿胶汤证。表里寒热虚实是分析六“病”的基础, 任何病或证不论以什么形式出现, 最终归结点不属阴便属阳, 所以阴阳又概括了疾病部位的表里深浅、性质的寒热虚实[1]。

2 在复杂疾病中根据矛盾主次确立治法

外感疾病往往见于多种矛盾的交织, 诸如表里同病、虚实互见等。《伤寒论》体现了仲景能于复杂疾病中根据证情确立正确治法, 无不蕴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变通的思想。比如表里同病之际, 仲景能斟酌表里证轻重缓急, 确立先表后里或先里后表以及表里同治的治法。先表后里为其常, 一般表解方可治里, 以防外邪内陷导致变证。如桃核承气汤证兼表证、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兼表证、白虎汤证兼表证。但当里证为急为重, 表证为次时, 又当治里为先, 此为变法。里虚寒者, 虽有表证亦当温中补虚或回阳救逆为先。只有阳气复正气充, 方可赢得驱邪外出的时机, 此先里后表已成定局之法。372条“下利腹胀满”属脾阳衰微寒凝气滞, 虚寒已占主导地位, 故虽“身体疼痛”亦当用四逆汤先温其里, 俟阳气复, 表邪或可自解, 即使尚有表证未尽, 再以桂枝汤则无发汗伤阳之虞。里证属实者如124条, 鉴于少腹硬满疼痛、其人发狂等里证为急重, 纵然表证仍在, 亦用抵当汤主之。也有些证情纯于解表则里证不去, 纯于治里外邪又不解, 即采用表里同治。如“伤寒表不解, 心下有水气”证, 以小青龙汤治之;表寒兼有内热不汗出而烦躁证, 大青龙汤主之, 是其实例。总之, 表里并存之证权衡缓急主次而治之。再如扶正与祛邪法的运用, 疾病发生发展预后无不取决于邪正力量之对比。正邪相争必有胜负。正虚邪可乘, 邪实易损正, 张仲景确立治则不外扶正与祛邪。三阳病多祛邪, 诸如麻黄汤之汗, 白虎汤之清;三阴病则多扶正, 诸如四逆理中之属。扶正祛邪虽截然不同, 然正胜则邪却, 邪去正自安, 实又为辨证的统一。且仲景非将二者等量齐观, 处处突出重视正气的治疗学思想。论中112方扶正者约三分之二, 仅回阳救逆健脾者就有20多方, 足见仲景重在扶正。即使祛邪也谨防伤正, 用攻伐之剂再三强调中病即止, 切勿药过病所徒伤正气。如小承气汤“若更衣者勿服之”, 瓜蒂散“得快吐, 乃止”。谈禁忌更注意体质差异。如“凡用栀子汤, 病人旧微溏者, 不可与服之”等, 再如峻汗之品对表实无汗者虽有一汗获捷之效, 然虑其损阴伤阳之弊, 强调津亏血虚、阳虚里寒者即便有风寒外袭亦不可贸然单用, 故将“汗家”、“淋家”、“亡血家”、“衄家”、“咽喉干燥者”皆列禁用之中[2,3]。

3 在选方用药中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伤寒论》辨证从大处着眼, 从小处着手, 从常规外着眼, 从异变点入手, 论证及法, 论方及药, 丝丝相扣, 处处体现了立法处方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常法”与“变法”的辨证关系。一是选方用药主方对证、主药对症。如太阳病虽以“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为特征, 但因病机不同, 却可分为表证和里证两大类型。同为表证, 却原则性分为中风与伤寒两种不同证型, 中风证宜选用“桂枝汤”, 伤寒证宜采用“麻黄汤”, 而两者的区别要点是“有汗”或“无汗”, 两证楚河汉界。同为里证, 又因邪入脏腑之不同, 分为邪入膀胱的“蓄水证”和邪入下焦的“蓄血证”, 而蓄水证宜“五苓散”主之, “蓄血证”就要采用“桃核承气汤”之类, 两病泾渭分明。二是药物加减随证而施, 灵活多变。以太阳中风证为例, 头痛发热, 汗出恶风, 脉浮缓, 是中风正证, 用桂枝汤是常法。然而, 人体有强弱之分, 偏阳盛、偏阴虚之别, 如果仅以桂枝汤一法则会误人。因此, 对于桂枝汤证的“太阳病, 项背强几几, 反汗出恶风者”、“素患喘息的人”、“太阳病, 发汗, 遂漏不止, 其人恶风, 小便难, 四肢微急, 难以屈伸者”、“太阳病, 下之后, 脉促胸满者”、“发汗后, 身疼痛, 脉沉迟”等兼证, 则分别以“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等进行随症施治。虽然上述各方是由“桂枝汤”加减而成, 但体现了张仲景对同一类疾病而有不同的兼证的常中有变、常中求变、常中善变的辩证法思想[4]。

4 在疾病转归中强调内因的决定作用

《伤寒论》对疾病发病过程的认识是:邪正双方时刻处于此消彼长, 此长彼消的动态变化之中。六“病”并非各自静止与孤立, 常可彼此影响, 互相转变。凡有“合病”、“并病”、“转系”、“转属”、“系”、“转入”、“入”等字样的条文, 皆是论及此说。譬如97条“渴者属阳明”;185条“本太阳病, 初得病时, 发其汗, 汗出不彻, 因转属阳明也”;266条“本太阳病不解, 转入少阳者, 胁下硬满”;等。病情变化与否, 当以脉证为凭不可以日数所拘。有些条文所言日数虽与《素问·热论》三阴三阳排列次序相吻, 然恰于此处仲景明示疾病演变不会机械于固定模式。诸如4、5条, 据王冰注《素问·水热穴论》“人伤于寒而传为热”句为“人伤于寒, 转而为热”, 知传者, 转也, 今之语变化之意。同为“伤寒一日, 太阳受之”何以变化?又何以不变?此类问题, 正是影响疾病变化的原因。在疾病动态变化中, 仲景还注意对病期的观察, 第8条明确七日为一般外感病邪气渐退, 正气渐复, 缓解或当愈之期, 同时10条又言“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 十二日愈”, “七日”、“十二日”对比之下说明病期既有规律又不尽然。仲景认为疾病时刻处于动态演变的辩证法思维, 在谈误治变证时体现尤为突出。论中涉及了发汗不出, 吐, 下, 汗下, 汗吐下, 汗下烧针, 温针火法等。阐述此者, 就太阳篇计近三分之一, 其中反映出误治方式虽同而变证不同, 误治不同而变证则同, 或虽误治而证情未变, 尤以同一误治而转归不同者居多的客观情况。不仅说明了疾病形成原因的错综复杂性, 而更重要的是体现了疾病变化重在内因的辩证法思想。149条论柴胡证误治后结局有三:其一虽经误下而柴胡证仍在;其二下后热邪随入与水饮相结, 见“心下满而硬痛”为结胸;其三下后气滞于中, 心下“但满而不痛”为痞证。同一误下而三变, 说明邪气因人而化, 体质阴阳是其根本。张仲景同样又述以治法异而结局同的条文, 63、162条一为“发汗后”, 一为“下后”, 然皆治邪热壅肺、肺气不利的喘证。虽为殊途同归, 但不离内因。综上所述, 说明人体正气强弱、体质阴阳偏盛偏衰、宿疾有无等内因对疾病变化起着决定作用, 其中体质差异尤为重要。学伤寒当锻炼辨证思维能力, 领悟相对静止的病证, 在一定条件下即可发生变化。外因为条件, 内因为依据, 这正是中医学在病因病机学上极为重要的内容[5]。

5 结语

《伤寒论》完全可称为一部富有辩证法思想的医学经典, 我们当引以重视。尤在当今, 正确的思维方法已被公认为构成现代科学水平的三大因素之一。随着时代的进步, 医学又何尝不是如此。所以, 对《伤寒论》辩证法思想的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笔者认为, 将《伤寒论》的研究推向哲学方法论的高度, 可更好地启迪思维, 开阔眼界, 并可将仲景学说的研究水平推向一个更新更高的层次。

摘要:《伤寒论》的辩证法思想源于我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学说。它以阴阳为纲, 六经为目, 确立了辩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体现了朴素的、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确立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完整思想体系。《伤寒论》之所以历千百年而不衰, 古而不朽, 是因为它辨证论治的规律符合客观实际。其辨证分析、疾病转归、治法治则、选方用药等无不体现出辩证法思想。纵览全书, 事物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普遍联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辩证法的基本法已蕴涵其中。

关键词:伤寒论,辩证法思想,阴阳学说

参考文献

[1]朱佑武点校.宋本伤寒论校注[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2]李培生, 李家庚.谈谈《伤寒论》之方中有法[J].湖北中医, 2004, 26 (1) :3-5.

[3]邢玉瑞.《黄帝内经》理论与方法论[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67-68.

[4]张楠.试论《伤寒论》中的常变观[J].国医论坛, 2005.20 (5) :1-2.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辩证思考 篇9

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笔者认为,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科学对待和正确处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既要重视素质教育, 也要把应试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不能片面强调某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首先是一种素质教育。这是因为:第一, 这是由义务教育的任务决定的。我国《义务教育法》第三条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义务教育法的这一规定, 无疑是素质教育内涵的集中体现。而初中是重要的义务教育阶段, 必须正确把握和严格贯彻我国义务教育法的上述重要精神。第二, 这是由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本身的内容决定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包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 高尚人格和优良品德的形成, 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的树立, 还有理想教育、国情教育等。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丰富内容, 正适应了素质教育的多方面要求。只有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 严格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组织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 才能真正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第三, 这是由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初中生的年龄大多在13~15岁左右。这一年龄段的青少年, 不仅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也是培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树立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 逐渐形成辨别是非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要时期。因此, 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组织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 对于青少年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形成, 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错过了初中阶段这一关键时期, 素质教育的效果可能会受到严重影响。

其次,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应试教育也必须放在重要位置。义务教育一方面是素质教育, 要通过义务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但是, 义务教育又是开展更高层次的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基础。如果仅仅使公民接受义务教育, 显然不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由于国家教育资源的稀缺性, 接受了义务教育的青少年, 只有一部分人有机会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而完成了初中阶段学习的学生能否获得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的机会, 大多取决于其在入学考试中的成绩高低。这样, 初中生在入学考试中的成绩的高低, 升学的情况, 对于学校的声誉和发展, 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学校要稳定发展, 要得到社会的认同, 必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使学生在中考中获得好成绩, 使学校的升学率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正确处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 一方面要通过教学活动, 使学生正确理解各知识点, 准确领会其精神实质, 并使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 沉淀为自己的内在人格, 进而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品格。另一方面, 教师要认真钻研思想品德课考试的规律, 让学生掌握应试技巧, 通过多种途径, 保证学生在中考中取得理想成绩。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个理论体系, 对于这一点应当是没有疑问的。因此, 思想品德课教学首先是一种理论的分析。笔者在这里提出要正确处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 实际是要突出实践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实践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重要性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第一,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主要是素质教育, 要通过教学教育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 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不仅要让学生把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原理, 更重要的是, 要通过组织实践性教学, 让学生在所学理论、原理的指导下, 走出教室, 走进社会, 参与各种社会实践。第二, 在初中阶段, 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发展起来, 如果只是一味地向他们灌输理论, 他们不仅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 而且会觉得很枯燥, 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过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 让学生充分地感知社会, 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感性认识的优势, 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从而真正领会所学的理论和原理, 并在实践中内化为自己的良好思想品格。第三,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教学目标, 就是要通过教学教育, 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而一个人的良好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绝不是仅仅通过理论学习就可以形成的, 而是必须通过实践, 只有通过实践, 通过学生的身体力行, 亲自去感受, 亲自去体会, 在实践中学习, 在实践中循序渐进, 潜移默化, 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才能形成。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一是组织主题活动。即结合课程内容设计若干主题, 制订活动方案, 组织学生实施。例如感恩父母, 保护环境, 关爱同学等等, 这些都是很好的实践主题。二是基地教育。对于爱国主义等主题, 可以组织学生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烈士陵园等场所, 进行情景教学, 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 从而更具有感染力, 印象更加深刻。三是案例实践。即选择一些真实、典型的案例, 与学生展开讨论,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和处理、解决问题。四是参观考察。不少城市都有科技馆等展示各种科学发明、科学原理的场馆, 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考察。这种实践教学形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有利于树立起学生热爱科学, 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三、讲授式教学与互动式教学

讲授式教学就是由教师在课堂上系统地讲解授课内容, 学生无须参与讨论, 能够理解教师授课内容即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的优点在于教师讲解系统、连贯, 条理清楚, 效率较高。所谓互动式教学, 就是把教学活动看作是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交流、沟通, 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作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 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 完成教学活动。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讲授式教学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如前所述, 讲授式教学如果运用得当, 固然有其优点, 笔者在此也没有反对讲授式教学之意。但是, 笔者认为, 在运用好讲授式教学的同时, 初中思想品德课更应当加强互动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 初中思想品德课运用互动式教学方式的重要性在于:首先, 互动式教学能适应素质教育目标要求, 通过师生互动, 有效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其次, 互动式教学能使单调的思想品德课堂变得生动、有趣。相对而言, 思想品德课与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不同, 对于这些课程, 教师只要把相关的定理、公理、公式等讲解清楚, 学生能够理解, 能够举一反三即可, 并不强调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而对于思想品德课而言, 不仅要求教师把各知识点阐述清楚, 使学生理解, 还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 使教学的过程生动、有趣,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学习。而互动式教学方式, 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再次, 在互动式教学中, 教师通常不直接把问题的答案告诉学生, 而是通过启发, 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 解决问题。互动式教学的这种解决问题方式,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强自信的品格。最后, 由自身年龄决定, 初中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短, 如果单纯使用讲授式教学方式,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没有参与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他们的注意力就容易分散, 难以坚持集中精力, 其学习效果难以得到保证。而互动式教学不同, 由于学生能充分发挥其学习主体作用, 始终处于与教师或者与其他同学的互动、交流中, 其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课堂气氛热烈, 从而, 学生的注意力能被充分有效地集中起来, 并能在较长的时间维持。

对孟子及其思想的辩证认识和分析 篇10

他周游列国,极力向齐宣王、梁惠王、梁襄王等宣传自己的“王道”主张,“仁政”思想。一个君王不行,再接一个,毫不气馁。在列强纷争,崇尚武力,蔑视仁政的时代,他的主张虽然无法实现,但他坚信自己主张的正确,与弟子万章等著《孟子》,以让自己的思想流传后世。他的“民贵君轻”、“得民心者斯得天下”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为积极深远的影响。后世的许多统治者,在国家统一的时期,都能取法“孔孟”思想,在一定范围内推行“仁政”,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特别是当今社会,国家颁布了许多惠民政策,国泰民安,百业兴旺,孟子毕生追求的崇高理想,今天终于得以实现。如果“亚圣”在天有知,定会万分欣喜。

孟子主张性善,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他还主张舍生取义,他说:“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 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鱼我所欲也》)他的生死义利善恶的主张是孔子思想的进一步发扬。孔子也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而 害仁,有舍身而 成仁。”(《论语·卫灵公》)儒家的生死善恶观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中的精华。文天祥被囚三年,元朝百般 诱降,他毫不动摇,英勇就义时,在衣袋中留下这几句话:“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左光斗被魏忠贤的党羽关进大牢,他受尽种种酷刑,但坚贞不屈,凛然就义。许多仁人志士都在这种思想中汲取精髓。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仁义”依然是许多人自觉遵守的道德准则。大量正直人士为国奉献,大量慈善家慷慨解囊,大量“雷锋”热心助人,大量义务献血者踊跃献血,所有这些,无一不是正义良善的体现,无一不是孔孟“仁义”精神的传承。孔孟精神,浩浩乎如天地之大,皎皎兮似日月之辉。

孟子的思想和学说光照千古的同时,还鼓舞着后人为理想而奋斗。后世的仁人志士提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们都为理想而顽强地努力。司马迁受宫刑发愤著书,白居易、苏轼遭贬而志气愈 坚,海瑞、林则徐罢官后 又造福百 姓等,他们都以 儒家思想 为典范,在自己人生历程中孜孜不倦地追求,既升华自己,又造福人民,他们的精神都是与“亚圣”一脉相传的。

在国家互相攻伐、战争频繁的战国时期,“亚圣”一厢情愿地向齐宣王、梁惠王等宣传自己的“王道”“仁政”主张,他不考虑这些君王的内心想法,没有看清当时各国君王追求的是加强军事、吞并敌国、扩大疆域,各国需要的是兵家、法家、阴阳家,需要的是富国强兵,他只是汲汲于自己 的理想,而这种理 想怎么能 实现呢?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毛泽东主席也说过:“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孟子向各 国君王宣扬自己主张的过程告诫后人:实现远大理想既要做出非凡的努力,又要把握前进道路上的具体情况,蛮干是绝对不行的。堂吉·珂德想和自然、风车 较量,最终以失败告终;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王明不分析敌我双方的兵力、装备等情况,一味打阵地战,使红军损失惨重,红军不得不 走上战略 撤退的道 路。教训是惨 痛的。我们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正确的道路。国 家、集体也应该如此。

上一篇:金融改革与发展下一篇:电子探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