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数学课堂策略

2024-05-02

构建和谐数学课堂策略(精选十篇)

构建和谐数学课堂策略 篇1

一、依托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

有学者认为:和谐社会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 其核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即人与人的和睦相处, 是保证社会机体均衡发展的基础。那么,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关系如何, 便是构成了课堂这个“小社会”能否和谐, 学生能否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的主体。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与人的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数学课堂教学的基础。

1.善待每一位学生, 营造“人情味”的和谐课堂

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 在“润物细无声”的组织引导中, 带领学生逐步建构和完善数学知识。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 即使学生做错、答错了, 我们也要让学生很“体面”地坐下, 尊重他们想法中合理的部分, “扬弃式”地处理会让我们的课堂更加和谐。

2.教师要善于角色的转换

教师的角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和谐的课堂教学, 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他们的每一句赞语、每一次表扬, 每一个鼓励的眼神, 对学生都是一种激励和感动。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教师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关系是平等合作关系, 没有任何歧视、批评。教师要把微笑、鼓励的掌声、带进课堂, 教师要用具有感染力的语言, 贯彻于教学中, 允许学生自由发言、自由讨论, 提高学生的协作、交流、探究等多种能力。

二、依托课堂的预设生成构建和谐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 需要教师给予引导和帮助。要想引导出色、帮助到位, 和教师自身的研究是分不开的, 也就是教学的“预设”, 出色的预设是课堂教学和谐的必经之路。

1.充分预设为和谐课堂埋下伏笔

首先, 给学生思维的机会。新课程引领下的课堂, 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这就要求教师要多给学生“思维的机会”:凡是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 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的, 教师决不“心存担忧”, 应多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多方位、多角度进行思维训练。其次, 从学生的已知出发。奥苏贝尔在他代表性论著《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点》一书的扉页中这样表述:“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 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已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基上”。这就告诉我们, 数学教学活动应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这里的已有知识包括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情感态度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备学生比备教材更为重要。

2.动态生成促进了课堂的和谐

如今的课堂正呈现出“刚性向弹性转变”的趋势, 更关注过程的体验, 关注过程体验中即时生成的东西, 在“动”的过程中涌现新思想、新创意。如果说更好的“预设”是为了“生成”, 那么生成的精彩与否取决于教师个人的教学艺术, 也就是“课堂和谐的教学艺术”。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 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常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现象产生。面对这些生成性的教学资源, 如何及时捕捉, 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 而不是夜空一颗美丽的流星?需要教师一双敏锐的眼睛, 并随时进行价值引导, 因为学生生成的东西并非都有价值, “增强课堂体验感”是实现“数学课堂和谐”的最强有力的催化剂, 我们不仅要“赏花”, 还要看一路的“美景”。在教学中, 应大胆放手让所有学生去探索, 相信他们。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开放广阔的探索空间, 仔细体会各种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方法, 必要时给予评判、点拨, 决不可做过多的限制或超前点拨, 更不要对其发现作任何预置的“圈套”, 以学生的自主发现、探究为主, 激发全班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这样, 达到了教与学的完美结合, 注重了教学过程的全方位和谐。

三、依托环境与气氛的渲染构建和谐

人们说:环境造就人, 气氛熏陶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也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助推器。教师要针对数学学科和小学生好奇、好问的特点, 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富有挑战性的氛围, 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 精心安排好教学过程, 创设好每个教学环节的环境, 把知识的探究学习置于好奇的气氛中。例如, 设疑激趣、趣题引路、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比一比、表演、过关斩将等学生感兴趣的, 寓教于乐, 寓学于动之中。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例多媒体演示, 实物投影等, 如在教学“数的整除”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在下课铃快要响的时候, 没有给学生按部就班地布置作业, 而是从容地对全班50多名学生一边出示写有2的卡片, 一边说“请学号数是2的倍数的同学先走。”学生走了一些。接着又出示卡片0.5, 让学号是0.5的倍数的同学走, 有几名学生站起来欲走, 后来又坐下了。这是教师追问:为什么大家都不走呢?让学生结合整除应具备的条件, 说明理由。教师再出示卡片3、5, 让学号是3或5的倍数的学生走。最后还剩下学号是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的学生。此时, 教师不再出示卡片, 而是问学生, 老师出示哪一个数, 大家都可以走?学生们略加思考, 异口同声地说“1”, 于是剩下的学生在铃声中欢天喜地地离开教室。新颖有趣的“动脑筋离课堂”的设计, 巩固了知识, 检查了效果, 学生兴趣浓厚, 课堂气氛活跃。这样, 把枯燥的抽象的知识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学得高兴, 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摘要:给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激情、充满活力, 达到教与学最佳结合, 能较大程度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陈厚德.有效教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2]李建平.聚焦新课程[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陈凌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4, (9) .

[4]崔豪华, 冯明才.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展学生智能[J].山东教育科研, 1994, (4) .

以有效引导构建小学数学和谐课堂 篇2

回龙中心小学 雷秀清

“四步教学课堂“教学模式即: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及时训练——课后总结。这一课堂教学模式它是在“目标教学法”,“ 尝试教学法”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产生的又一新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对于许多年轻教师来说,要构建高效课堂,得对目标教学理论,尝试教学理论……多学习,研究。特别是对课堂教学目标 的制定和分解,尝试学习后的探讨,教师 就显得格外重要。

然而,近几年来,由于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偏面理解,小学数学课堂频频出现了教师放任自流,教学完全以学生为主,课堂处于“完全自由”状态。老师过多关注学生活动的“主动性”,而忽视自身活动“有效性”的倾向。学生固然应该关注,但学生毕竟是教学双边活动对象之一,过于重视学生活动而忽视教师活动又演变成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位”的“学生中心论”。因此,重视学生主动性,调动学生身上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有效地参与课堂双边活动,离不开教师教学手段的有效引导,这是一个“并重”的过程,忽视了任何一方都将造成课堂教学的失效现象,造成小学数学课堂不和谐的环境。因此教师有效的引导,决定一堂课的流向,也决定着一堂课的深浅与价值,甚至直接关系到一堂课的成败。一个优秀的教师必将是一个善于引导的高手,创造出一个充满智慧、生机、灵性、和谐的课堂,会引导学生充分地欣赏数学的无限风光。

一、学生在什么时候需要教师的引导?

“有效”是指有效果、有功用;“引导”是指带领,带着人向某个目标行动。“教师的有效引导”是指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和地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主导作用,直接影响制约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1、当我们进入合作探究这一环节时,教师出示的目标就要清楚明白,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这一节课学习的目标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使之明确要做什么以及怎样合作。明确了活动的目的性,学生就有了探究的方向,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会

更集中,思维才会更加深入。

2、当我们进入合作探究这一环节时,需要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不应干预学生的思维过程,只需要在学生做出肯定的判断后做适当的总结,将这一成果进一步强化;如果学生的思考遇到了“坎”,教师应该把握时机,及时适当地提醒,为学生铺设一个桥梁,让学生跨“坎”而过。

3、当交流中学生词不达意时候,需要老师的引导。学生因受知识水平的限制,很多时候往往会出现他自己懂但很难让别人理解的话语,这时候教师就要适时地给予点拨,帮助学生清

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二、怎样的引导是有效的?

首先,体现在时机上不同。新课程的“引导”是教师在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教学目标,视学生“学”的情况进行“导”。作为“引导者”的教师的引导,是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一起铺设的通向教学目标的路径;是在学生遇到学习的疑难时,准确地判断学生的疑惑的症结,作出相应的提问,让学生茅塞顿开。而不是不管学生“会与不会”、“理不理解”、“能力状况能不能达到”都先用提问方式来“引导”一下,让学生跟着老师预设的教学思路来被动地进行学习活动。

其次,体现在方式上不同。“引导”可以是提问,也可以在学生“说不上来”“一时想不明白”时,教师顺着学生话头用一个词一句话来点拔点拔,或顺着学生思路用提问、手势、板书、多媒体等各种形式的手段来启示学生的思维。而传统数学的课堂教学提问就只是教师问学生答,提问引导的范围比《数学课程标准》中 “引导者”的“引导”范围狭隘。所以,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应与学生共同经历探求数学的过程,与学生共同进行实践创新的活动过程,而不是教师作记者式提问,而学生进行着答记者问。需要强调的是:引导帮助学生时一定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空间,引导不等于直接告诉,帮助也不等于代替。而是让学生展开充分深入的讨论。,三、怎样进行有效引导?

1、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引导的方向

一节课,要让学生学会那些知识,培养那些能力,培养什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决定着教师引导的方向。也就是说,教学的目标决定教学的引导方向。

2、备课要预设多种引导方案

教案的设计中,无论安排学生用什么方式的进行学习,每个环节的预设都应先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学习实情。因此,教师的“引导”也同样要事先设计出与学生学习实情相应的方案。在数学课堂中,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大脑的思考,面对几十种想法,要应付几十种可能出现的“意外”,所以,有些环节的引导,采用一种引导方案就满足不了课堂的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准备多种引导的方案。

这样设计多种引导方案,可以使教师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有清醒的教学思路,运用各种形式和手段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思维,使课堂顺利进行,而不至于出现意外时而手足无措,或错过捕捉和利用课堂中出现的有价值的课堂资源。

3、教学引导要讲究灵活

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在课堂上,要用足够的耐心去听学生的汇报,有灵活敏锐的嗅觉,善于捕捉到学生的想法,及时利用有价值的课堂资源。课堂上恰到好处的引导,更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它不仅仅是教师对理解知识的方法上的引导,还应表现在教师的板书、体态动作、多媒体运用等方式手段,甚至于教师的评价也是引导的一种方式。

4、把握介入时机,引导学会交流、学会倾听

教师应该怎样放手让学生探究,充分交流,而且能不断适时地介入引导,使学生在交流中知己知彼,区别异同,增长能力,顺利达到掌握教学目的任务呢?

以计算教学为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同伴交流的方法提出疑问、进行补充或集体评价,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下达到相互的理解。比如用“谁听懂他的意思了,你能解释一下吗?”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针对方法类似的情况,老师用“与某某方法类似的有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辨析出它们的异同,在比较中深化理解,真正达到成果共享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再如,对于不同的方法,虽然它们的结果都是正确的,但教师会用“它们的方法方便吗?”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并且将不合理的、不简便的方法写在黑板旁边不显眼的地方,培养学生的优化意思,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还引导学生比较自己的方法与谁的相似,与谁得有较大的不同,并说出相似在那里,不同在那里。通过不断比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也使学生提高自我认识水平。

浅谈构建和谐数学课堂策略 篇3

一、典故趣事质疑激趣,使学生身心和谐。

典故趣事能使学生摒弃杂念,放松身心,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例1,“借牛分牛”故事展现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公式的运用: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把19头牛分给三个

儿子。老大分总数的 ,老二分总数的 ,老三分总数的 。按

印度教规,牛被视为神灵,不能宰杀,只能整头分。三兄弟为分牛一事绞尽脑汁,却无计可施,最后诉诸官府,而官府一筹莫展。邻村智叟知道了,说:“这好办!我有一头牛借给你们。这样,

总共就有20头牛。老大分 可得10头,老二分 可得5头,老

三分 可得4头。你们共分去19头牛,剩下的一头牛再还给我!”

真是妙极了!不过,人们在钦佩之余却又困惑起来了,老大似乎只该分9.5头,最后他怎么得了10头呢?学生很感兴趣,……老师经过分析使问题转化为:无穷递缩等比数列各项和公式:

(|q|<1)的应用,寓解疑于趣味中。

例2,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算法“1+2+3+…+100=?”故事,引出等差数列求和方法——逆序相加法。

例3,“象棋格子摆麦粒”故事导入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该策略使学生在听故事中“认知失调”,从而激发他们的认识性动机,推动他们学好知识。

二、动手设障激趣,使学生感官和谐。

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营造愉悦的学习气氛,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4,在“立体几何”导言课中,先让学生用六根长为a的火柴,搭成四个边长为a的正三角形,这个操作看似简单,每个学生都雄心勃勃,有非做出来不可的架势,但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局限于平面思维,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当我们用六根火柴搭成一个正四面体时,学生茅塞顿开,以此将学生带进“立体几何”的大门。

例5,动手量一量实心长方体的体对角线长。有的量棱长,有的用勾股定理计算,场面非常热闹,一旦解密量搬动后的B1΄C 的长即可。学生豁然开朗,喜笑颜开。

三、挖掘教材隐含联系,使学生思维和谐。

学生学习新知与已有旧知常常存在“断点”,教学中要找出这些“断点”,找准“最近发展区”,做好“结点”,使知识间联系紧密,过渡自然,学生思维和谐发展。

例6,椭圆第二定义的教学,课本中由例题:点M(x,y)

与定点F(c,0)的距离和它到直线 的距离的比是常数

(a>c>0),求点M的轨迹,给出了椭圆的第二定义,学生

对此定义感到突然、困惑:

1.为什么想到用这种方式给椭圆下定义呢?

2.两种定义等价吗?

3.到定点(c,0)与到定直线 的距离的比为 的轨

迹,与到定点(-c,0)与到定直线 的距离的比为 的

轨迹是一回事吗?

学生的困惑,主要是学生对第二定义感到陌生、突然、不熟悉,甚至不自然,究其原因是由于第一定义在学生的脑海中已“先入为主”,学生对它太熟悉,留下了深刻印象的缘故,以至于一提到椭圆的定义,学生更多认同是椭圆的第一定义。因此,找出第一定义与第二定义的结合点是学习的关键。回顾第一定义的推导:设M(x,y)是椭圆上的任意一点,椭圆的焦距为2c(c>0),M與F1和F2的距离的和等于正常数2a,则F1和F2的坐标分别是(-c,0)和(c,0)。

椭圆就是集合P={M||MF1|+|MF2|=2a}

∴ ;

∴。

把这个方程移项,两边平方,得:a2-cx=a 。

将系数 提出来, ,容易整理成

这是个全新而富有明显几何意义的关系式,由它就可以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地引入椭圆第二定义。在第一定义的推导过程中顺利地解决了上述3个问题,暴露了思维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和谐。

四、恰当使用多媒体,使学生视觉和谐。

多媒体教学,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展示出事物变化、发展过程,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例7,“用平面截成一个正方体,截面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认识截面问题。例8,“三角函数y=Asin(ωx+φ)+K的图象可由y=sinx的图象经过怎样的变换得到的”,通过演示,直观地暴露变换过程,学生视觉愉悦,仿佛欣赏魔术,在欣赏中掌握了知识。

五、运用比喻,使学生认知结构和谐。

恰当的比喻能深入浅出地说明问题,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

例9,记忆“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经过第一个平面内一点垂直与另一个平面的直线,必在第一个平面内”,可打比喻且表演:一个人头靠墙且直立于地面,则这个人一定紧贴墙面。这样学生就能借助于这个“形象”的比喻很快记住这条“抽象”的性质。

比喻实际是把学生生活中已有的认知结构迁移到要学的新知识中。比喻既出乎意料,又言之有理,学生感到兴奋愉悦,能有效的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六、善用语言,使学生听觉和谐。

顺口溜、诗歌,由于节奏美、音韵美而朗朗上口;幽默的语言让学生在“笑中学,笑中悟”;肢体语言形象直观,学生一目了然。

例11,同角三角函数间的关系,可用“六边形”记忆,借助于顺口溜“正余左右坐定,该割上下安心”定位,再借助于顺口溜“中为两端积,下为两上方,连续三顶点,除数,被除数,商”记忆用法。

例12,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若借助顺口溜“负让正,大化小,化到锐角再查表”,学生便能运用自如。

例13,“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道出了“参数”的作用,以及参数“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

做选择题的技巧是“不择手段”,把求轨迹的范围称为“打假”。

例14,两臂向前伸直——表示“两直线平行”

两臂分开并交叉——表示“异面直线”

伸出双掌,再慢慢合拢——表示“全等形”

构建和谐生物课堂的策略 篇4

1. 创设情境, 培养乐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欲望和兴趣, 为其学习新知识创设一种必要的、特定的学习情境。新颖的课件制作, 定会使课堂神采飞扬。例如, 在学习“细胞核是遗传信息的中心”的内容时, 可设计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黑、灰、白三只老鼠各带着一只跟自己体色一样的小老鼠跑来跑去;跑着跑着那只白鼠突然想:“要能生一只灰鼠多好啊!”画面上接着真的出现一只小灰鼠神气活现地走出来了;黑鼠和灰鼠很好奇地看着白鼠和他的灰鼠孩子, 相互询问:“白鼠怎么会生下一只灰鼠的呢?”课件运行到这里, 及时提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问题, 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与交流, 最后显示教学内容。

2. 启发设疑, 妙趣横生

准确、精练的语言像敲钉子——“声声入耳”, 能把学生的含糊理解引导到精确的思路上来。叙述则细致入微、栩栩如生;评价则条分缕析、鞭辟入里;说明则不蔓不枝、条理清晰;遇悲凉处当沉寂, 遇激昂处则当迅急;正如琵琶女的弹琴技巧一样, 变化万端而各臻其至妙。例如:学生在学习植物的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时, 提出疑问:把葫芦花的花粉传授到西瓜上去, 能结果吗?结什么样的果实?西瓜里有许多种子, 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桃子只有一个种子, 而西瓜里却有许多种子?在学习“基因工程”时, 学生疑问有:把南瓜的基因移植到小麦、水稻中去, 小麦和水稻能长成南瓜那样大吗?如果能, 不就解决温饱问题了吗?

3. 立足现实, 余味无穷

一石击水往往会激起阵阵波澜, 一句幽默逗笑的话语能使学生群情激昂、气氛活跃, 从而使课堂成为一潭活水。实践表明, 只有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 学生才能积极参与教学中的思维活动, 才能与教师一起把课堂上得有声有色, 在快乐中使教师与学生联系在一起, 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 犹如“兴奋剂”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 驱散学生的疲倦感, 点亮学生的注意之灯, 使教学内容趣味化, 增加学生无意识的记忆和巩固, 促进学生对所学课堂内容的理解, 使之对自己的学习更加自信, 共同创造出良好的教学艺术效果。

4. 教师搭台, 学生唱戏

课堂教学体现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 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着导演和演员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 要由学生唱主角, 把主动权最大限度地放给学生, 尽可能开发学生内心深处蕴藏着的巨大的创造性学习潜能。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地位,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 然后发现问题, 逐步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能力。课堂45分钟就是师生的“舞台”, 在探索过程中, 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 客观上存在着认识不足, 可能会迷失方向, 教师要及时发挥“导”的作用, 为学生指明正确的方向, 引导学生走出迷途。

5. 面向全体, 促进交流

在课堂上要促进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要给学生宽裕的思考、发言、补充、更正和辩论的时间和空间, 让程度不同、心理发展不平衡的各类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尽情的发挥, 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他们的想象力。让性格外向型的学生去带动性格内向型的学生, 多给性格闭锁型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让他们融到班级大家庭中来。

6. 渗透德育, 震撼心灵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做人、学思想、学求知”。通过课堂德育渗透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 生物课堂中要善于创设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的情境。长此以往, 学生自然会具备发散思维的能力, 把“稻田格式”的教室变为师生互动的艺术天堂。

参考文献

[1]汪忠.新编生物学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46, 163.

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构建和谐数学课堂 篇5

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构建和谐数学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所有的组织引导、鼓励都是为了与学生更好的进行交流,为学生更好地发展.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构建和谐数学课堂.

作 者:梅燕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都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225200刊 名:小学时代(教育研究)英文刊名:PRIMARY SCHOOL TIMES年,卷(期):2009“”(11)分类号:G62关键词:数学课堂 情感交流 创设教育环境

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 篇6

一、 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感情是教学的催化剂,若能使教学活动充满师生的激情,涌动灵感,弥漫人情味,教育将成为一种具有生命意义的活动。要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教师必须热爱、尊重、信任学生,所以在教学中,我注意从正面引导,当学生有问题或困难时,我都及时给学生以关怀和帮助。平时我总是以平等的态度,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我都真心为他们喝彩。课间和放学后我经常和学生一起交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学习上的疑难问题,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老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创设愉悦的课堂氛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扬民主,成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新课程实施的初期,对于中下层学生偏多的面上中学来说,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的体现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导、扶、携、放四个方面。

导,即引导和鼓励全体学生,提倡学生大胆回答老师的问题,大力鼓励学生上台发表自己的看法。我提出:只要你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交流,不管对或错,我们都会为你喝彩。只要学生积极参与就予以鼓励,不怕学生失误,而是千方百计找出其值得肯定的地方,给予恰如其分的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扶,即扶持下层生,让他们也能像其他同学一样从容地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我总是以热情友善的目光、期盼的眼神面对他们,满腔热情地激励他们大胆回答老师的问题。在评价学困生的解答时对他们思维、解答中的某一步乃至某一个数据、一个符号的正确都加以肯定,对差错或不足之处,则启发他们找出症结所在。携,即牵携中层生上讲台,为他们创设适当的教学情景,鼓励每个学生上讲台大胆地发表自己的学习见解,让他们畅所欲言,认真倾听他们富有个性的发言。如在《反比例函数》的新课教学中,我只简单介绍了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接着,我就提问:下面要研究什么问题?经过简单的讨论后,大家一致认为应先画出图象,再根据图象来研究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整个过程由学生自主画图,自主探求性质,同学们互相交流,互相补充。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增强了学生上讲台发表自己看法的自信。放,即解放上层生,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同学之间自行答疑,使他们的个性和自主性得到张扬。鼓励他们当小老师,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三、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

注重使用直观的形式。直观的形式可以是实物直观、教具直观、言语直观、动作直观等。让学生通过图片、模型、实物等直观形象所提供的感性材料,通过语言、动作生动的描述培育学生的注意力,有效防止学生分心,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点的位置的描述时,我就以学生座位的一横行和一纵列为x轴和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我随机说出同学座号,该同学就说出自己所在位置的坐标。通过这样的直观教学,学生学得兴趣盎然,也加深了对点的坐标的理解。

注重情境的趣味性。《数学课程标准》强调 “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例如:在进行分式方程应用题中路程问题的教学时,我举了这样的例子:我家离学校6千米,每天早上我骑摩托车匀速行驶到校参加早读。一天早上,当我行驶到离家1千米时,摩托车发生故障,花了5分钟排除故障,启动后,我以4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结果按时到校参加早读,你知道我原来行驶的速度吗?贴近生活的例子,使学生感到很亲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注重激励学生质疑。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现错误之处,故意出错,让同学们发现错误,提出纠正的建议。在争论过程中,我“坚持错误”,同学们据理力争,最终我“认输”。这既是他们纠正论证的过程,也是他们获取知识的过程。

(作者单位:汕头潮南区峡山南里棉岭学校)

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 篇7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根本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数学课堂的根本。首先, 在这种关系中, 有一个前提———微笑。多年的实践表明, 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是通过教师的表情来展现的。数学课堂基本上都是理性化的知识, 多数时候不能像其他学科那样生动有趣, 所以教师的微笑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在这些年来的教学工作中, 总是以饱满的热情和真诚的微笑来面对每一位学生。一个面带微笑的人, 人人都有亲近的欲望;同样, 一个面带笑容的老师, 给学生的感觉应该是平易近人, 和蔼可亲的, 从而乐于和老师交往, 主动参与学习。另外一个要点是重视鼓励。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投入, 而学生的积极投人又离不开老师的鼓励。所以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善思多问,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允许学生别出心裁, 标新立异,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经常进行这种激励,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更会赢得学生对老师的信任。

二、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陶行之先生曾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开放的数学课堂, 不仅是引导学生学会数学知识, 掌握学习方法, 更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那么如何才算是一个开放式的课堂呢?首先, 要让学生去展示自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体验, 去领悟。在我的数学课堂上, 我经常留开放式的作业, 如果想要完成这样的作业通常要去查阅资料, 请教别人, 或者是网上搜寻来的。作业完成后, 好的作品集中展示。学生们往往期待自己的作业能够展示给大家看。这样课堂内外, 他们都会表现得十分积极, 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其次, 要把数学教学和生活联系起来。《数学课堂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因此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 让学生贴近生活, 在生活中看到数学,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我在讲授七年级上册2.2节例3的时候, 不是直接出示例题讲授解法的, 而是在前一天放学的时候, 布置作业:“记住自己家人的手机是如何收费的.”

学生不知道我要干什么, 积极地把掌握的信息记在脑子里, 第二天一上课, 仰着小脸等着我说话。我叫了两个平时对数学极不感兴趣的同学, 让他们到黑板上板书他们家人的手机收费方法, A:神州行卡:没有月租费, 本地通话费为0.6元/分钟。B:每月月租15元, 本地通话费为0.4元/分钟。

全班同学帮助A、B两名同学计算当通话时间分别为25分钟、75分钟, 100分钟, 150分钟的话费。这时所有的数据都在黑板上, 大家一下子就能够根据通话时间的不同选出适合自己的手机卡。

我乘机进一步提问全班学生, “究竟选择哪种收费方法更省钱?”同学们经过思考喊出了自己的答案。这时我便提问选择A和选择B的同学站起来分别说明各自的理由, 整个班级形成了明显的两个小组, 为了说明自己的正确性, 同学们争执不休。这时, 我提出了一个问题:

“那么请同学们思考在何种情况下选择A, 在何种情况下选择B呢?”同学们开始思考, 有个别学生在下面小声说着自己的想法。我点拨了一句“选择哪种手机卡应该由什么决定?”这时大部分学生恍然大悟, 我叫了一个数学基础很好的学生梳理了整个解题过程, 结束了本例题的讲授。

这样讲解例题, 不但活跃了课堂, 学生也更加体会到了数学跟生活的紧密联系, 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一些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巧妙利用竞争与协作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 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有竞争。大部分学生都有争强好胜这一特点, 如果能巧妙利用这一特点, 那么和谐的课堂必然生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我愿意把课堂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对发言好, 纪律好, 作业好的小组实施奖励, 加带小红花。而对表现不好的小组加带小黑花。这样, 最大程度上调动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互相竞争的积极性, 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另外竞争当中也要寻求协作。由于现在的班型通常都比较大, 这就限制了老师课堂上的个别辅导。如果利用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帮助, 自然会弥补这一缺陷。小组当中, 找出一个成绩较好的带动成绩落后的, 这样竞争和协作的优势都会凸现, 从而达到应有的课堂效果。

四、提高教师构建和谐课堂的能力

构建和谐课堂, 既能够化解课堂冲突, 又能使课堂保持生机和活力。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 才能有效构建和谐课堂。这要求教师善于和学生交流, 并使这种交流适合学生的心智水平。一个能够理解学生, 心胸豁达, 处事公正的老师, 一个允许学生犯错误, 认识错误的老师, 才是受学会尊重和欢迎的老师。也只要这样受学生爱戴的老师才能和谐课堂的促动者和建设者。因此, 教师构建和谐课堂能力的提高与否, 事关课堂和谐和校园和谐的成败。所以我们要重视培训和学习, 提高自身能力, 还要注重心理健康, 拥有一个良好心境。

和谐数学课堂的构建 篇8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教学“比例计算的应用”教学内容时, 要求学生用阴影来测量旗杆的高度。 以往的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测量方案, 再由学生通过计算得出数值。 我想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 上一节外堂课, 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亲历如何测量旗杆的高度, 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我提前一天布置任务: (1) 各小组要有测量方案; (2) 要准备测量工具; (3) 组员分工要明确; (4) 测量方案尽可能多; (5) 测量方案以能操作能实施为原则。 第二天准备上课时, 我突然发现有一个成绩平平而且经常捣乱的男生竟然带来了一个照相机, 职业的敏感告诉我一定要制止这种现象和行为。 经过严厉的询问才知道, 原来这位男生打算让一名同学与旗杆合影, 然后通过同学的身高、照片上的身高、照片上的旗杆的高度进行计算, 通过比例计算得出旗杆的实际高度。 听了他的阐述, 我先是一惊, 大力表扬了他的想法并鼓励他出色地完成任务, 然后我陷入深深反思:自己想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 却还被陈旧的教育思想紧紧束缚, 我的思想又在禁锢学生的思想, 这样的课堂怎能和谐呢?

从这节课以后, 这个男生变得异常活跃, 他对事物独特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被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 数学成绩一路攀升, 综合成绩扶摇直上, 当年的中考成绩在学校名列前茅。

教学相长, 这是和谐课堂的直接体现。自从这节课后, 我懂得了和谐的课堂必须有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保障;和谐的课堂必须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和谐的课堂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和谐的课堂能改变学生的学习观, 甚至是人生观。

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和谐能让学生的智慧生根发芽

我们习惯把学生分为学优生、中等生和学困生, 其实每个学生的眼睛里都流动着智慧的光芒, 每个学生的言行中都流露出对知识的向往。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的心灵深处存在着使自己成为发现者、 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 ”因此,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首先必须注重学生独立精神的培养, 教师要由讲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时间, 多一份活动空间, 多一次表现自我的机会, 多一次尝试成功的喜悦, 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

一是给学生多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 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扩大参与面, 提高参与度。 如, 在统计知识的社会调查中, 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 让他们收集人均住房面积及人均收入的数据, 然后在课堂上交流、 汇报、 分析解决问题。 这种开放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合作学习的机会, 让学生充分体现学习的自觉性和创作性。 二是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 激励学生在教学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学习中去。 如, 提问题时, 难度大的问题让优秀学生来回答, 有点难度的问题让中等学生回答, 较容易的让“ 学困生” 回答, 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 都会尝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乐于参与到教学中来。 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及时评价, 鼓励学生自主参与。 课堂教学中实施评价机制,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利用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评价学生、学生自我评价, 不仅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 而且促进了学生多种思维能力的发展。 同时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控, 提高教学效率。

多年的教学使我的感触太多, 要创造和谐的课堂, 教师是主导, 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课堂的每一个环节, 预设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 课堂上最大限度地把时间留给学生, 给他们充分思考充分表现的机会, 用赏识的眼光看待他们的点滴变化。 这样, 学生的智慧一定会出现灵光, 一定会生根发芽。

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能帮助学生重树信心

数学是强调思维的学科。 作为教师, 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因素, 更要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毅力。

上学期开学不久, 转来一名女生。 从衣着看, 生活很贫苦;从言谈看, 孩子很自卑。但是能从眼神中读出她对学习的渴望。 数学课上, 她的表现有点令人失望:不抬头、不举手、不回答问题, 甚至我都接收不到她的眼光。 经了解得知, 孩子很自卑, 不愿交流, 不敢表现, 怕出错, 怕同学笑话。 这已经成了她的心理阴影, 笼罩她的内心。 我听后很震惊, 心理不健全了, 怎能有健全的人格, 怎能在学习上有所发展呢?

好几天我的脑子里都是这个学生, 怎么改变她呢? 经过反复考虑, 我和这个学生商议决定:老师提问如果你会, 那么把手高高举起;如果不会或者不确定, 就把手举得低一些, 但是每个问题必须举手。 她答应了, 也按约定做了。 慢慢的, 课上高举手的次数从一两次到五六次, 再到十多次, 她的成绩随着高举手次数的增加而上升。 她的表情越来越淡定, 孩子的眼神越来越坚定。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能帮助学生重树信心,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健全学生的人格, 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课堂在和谐中生成, 在和谐中发展, 在和谐中升华。 课堂的自然和谐能让师生多一份理解, 多一份尊重, 能让教师最大限度地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 能让学生在不经意中迸发智慧的灵光、收获成长的快乐。

摘要:数学课堂的和谐即在课堂教学中, 师生关系平等, 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等呈现出协调、配合与多样性的统一。学生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 从而使学生学习兴趣得以提高, 潜能第一发掘, 能力得以锻炼, 个性得以优化。

关键词:数学课堂,和谐教学,关系平等,协调配合

参考文献

[1]栾谨崇.创新教育与教学模式创新[J].黑龙江教育, 2004 (10) .

[2]金召霞.浅谈数学实验对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 (4) .

[3]李斌.数学实验教学的基本设计及其应用[J].辽宁教育, 2007 (4) .

[4]陈承伟.谢存德.开展数学实验培养探索精神[J].江西教育, 2007 (8) .

构建和谐初中物理课堂的策略 篇9

一、创设融洽情感氛围, 营造和谐课堂气氛

情感是教学的催化剂。物理教师在课堂上充分注意情感激发, 做到形象亲切生动、语言幽默风趣可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信任的眼神、鼓励的话语、真诚的交流, 都会在心灵深处感染学生, 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气氛。和谐的课堂气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和动机, 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并形成强大的合力, 对学生学习起着潜移默化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例如, 在讲解影响重力势能的两个因素时, 我说:“你看, 教室天花板上有一根鸡毛正飘飘悠悠地落下, 砸在你的头上, 你感觉如何?”学生说:“无所谓, 它砸不痛我。”突然, 我神色紧张、睁大眼睛望着天花板说:“快看, 天花板上的吊扇掉下来了。”这时, 只见学生猛一抬头, 张大了惊恐的嘴巴, 一看, 没掉。接着, 发出一声感叹, 哄堂大笑。我接着问:“为什么鸡毛砸下, 我们没什么反应, 而吊扇砸下, 你们就这样害怕呢?”通过这一演说, 学生自然得出了“物体的质量越大, 重力势能越大”的结论。这样, 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授课变得生动有趣, 产生很强的感召力, 使课堂气氛活跃, 知识传递轻松愉快, 还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二、发挥物理资源优势, 提高课堂吸引力,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1.联系生活实际, 用学生身边的物理现象激发兴趣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应充分发挥物理资源优势, 把学生生活中的体验引入物理课堂, 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我们身边的许多现象完全可以用初中物理的基本原理解释。如为什么冰棒周围会冒“白气”?吹风扇时为什么会感觉凉爽?自行车把手、轮胎为什么要刻花纹?吸盘挂衣钩为什么能挂衣服而不往下掉?洗手后怎样把水甩掉?……物理教师备课时除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外, 也应广泛收集与各知识点相关的学生生活事例, 或发动学生寻找身边的例子,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引入物理典故,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好奇心

物理学的经典故事引人入胜, 耐人寻味。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引入物理故事, 不但能吸引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求知欲, 更能促进学生对科学的追求, 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如牛顿苹果树下的观察发现万有引力;阿基米德洗澡时的思考得出浮力计算方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法国飞行员在2000m高空中“抓到”一颗德国子弹的故事。又如学习“重力”时, 介绍“神舟六号”宇航员在太空失重状态下的衣食住行……总之, 适时地将物理故事引入课堂, 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做好物理实验,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课程, 初中阶段的主要物理知识都是由一些简单易懂的实验和实践活动归纳出来的。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多创造条件进行物理实验, 有条件时尽可能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 演示实验尽量让学生参与, 多开展课后小实验活动, 如让学生制作针孔照相机、土电话、电铃、天平等, 使学生感受物理学习的魅力, 感受实验的乐趣。

三、运用激励性评价方式, 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由于多年来的考试评价模式根深蒂固, 教师往往喜欢用标准答案去评判学生的回答, 学生也怕自己的答案与教师不符而被嘲笑, 因此不愿发表意见。久而久之, 学生懒于思考, 课堂死气沉沉。在和谐课堂中, 教师应注意经常运用激励性评价方式, 不断激励学生学习知识和深入探究的兴趣。对学生正确的意见及时表扬, 对不完全正确的回答也应积极引导鼓励。对创新的答案更应全面分析, 积极肯定, 即使完全答不出来, 也应热情帮助, 切忌冷嘲热讽。

例如, 教学“简单机械——杠杆”一课时, 首先让学生自带工具:起子、扳手、羊角锤等。在学习杠杆定义前, 我先让学生动手用多种方法拔出事先按在木板上的图钉, 说一说自己的发现。然后进行综合比较:谁的方法最省力?这些工具有哪些共同特点?在做的过程中, 学生忙得不亦乐乎。我在他们操作期间, 有意识地进行观察、指导, 并予以激励性评价:“你能积极动手参与, 而且具有合作精神。”“你不但愿意帮助别人, 而且还能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请你勇敢地试一试, 老师相信你能行!”“没关系, 至少你思考了、参与了, 已经很不错了!”学生在这样充满激励、赞誉的课堂氛围中学习, 感到轻松、愉悦, 增强了学习的动力。如果课堂上不注重对学生的观察和倾听, 就不能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并给予恰当的激励性评价, 这样学生也就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构建和谐语文课堂的教学策略 篇10

一.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新课程理念下, 我们应转变思想观念, 大胆改革创新, 推动和发展新课标下真正的语文教学。经过一番思考和探索, 我决定在语文教学中开展语文课堂评价机制。这一机制的创建能激发学生兴趣, 解决教学中困惑师生的问题。

1.构建师生互评的课堂机制

教师课堂教学的内容、方式及其效果, 学生会有清楚的感知。如果我们让学生来评价教师这一堂课, 就可促进教师反思, 推动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内容和行为的调整。而一堂课学生的兴趣、参与度及其学习成效, 教师也一定明察秋毫。教师评价了学生, 也同样会推动学生思想动态的变化, 促使学生学习更用心、更勤奋。

2.构建师生作业互评机制

适当量的当堂训练能实现知识的迁移, 课堂学习效率才会高。学以致用才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 而在训练中提高的还有我们着力培养的语文素养。因此, 对语文作业, 建立师生互评机制也是很有必要的。作业是否紧扣教学的内容, 能否促进学生发展, 提高学生素质?学生练后便知。一旦学生从语文作业的角度对教师进行了一番评价, 可有两个方面的促进作用:一是对教师的促进作用。教师会不断思考, 精心选择作业形式;二是对学生的提升作用。学生评价后, 教师调整改进的内容, 应该是最适合学生的, 也最能体现学生的要求。互评机制有利于规范师生课堂教学行为, 对构建高效和谐的课堂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构设适宜的情境以触发学生原生的情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 电视、网络等媒介中一些不良因素对青少年学生或多或少产生了影响, 但他们心灵深处情感是纯真朴素的, 是未被污染的“原生态”。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极力呼唤、鼓励学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在教学中应该倾注丰富的感情, 以引起学生情绪的波澜, 唤起学生情感深处的真善美, 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 让课堂成为陶冶人性闪现人情美的精致舞台, 这不正是一个语文教师构建和谐语文课堂的最高追求吗?

那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触发学生的情感神经呢?

首先, 引入情境。就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境界, 感知作品的画面、人物、情调或气氛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善于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 将学生带入文本意境之中, 并引导其感悟、发现。如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我首先让学生闭目听笔者低沉的情感朗诵, 引领学生进入文本伤感无奈的境界, 展现清冷月夜大文豪孤闲失意的画面;再向学生介绍苏东坡写作此文的背景资料:元丰二年 (1079年) , 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 被网罗罪名, 投入监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 差一点被杀。四个多月后, 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地方军事助理官) 。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 不得签署公事, 不得擅离安置所, 实际上和流放差不多。而原来交游的朋友也唯恐避之不及。此时苏轼深感无用武之地, 这一时期的作品, 如《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大多表现了旷达而又失意的矛盾心情。本文就是苏轼在被贬谪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 (1083年) , 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充满基调的朗诵和细致的背景介绍, 学生能够了解一代文豪在此文中赋予的情感, 并为他不幸遭遇感伤凄情, 涌动起对当时昏庸朝廷的愤慨和对世俗冷漠人情的鄙视。这样, 学生在读文时, 定会走进苏轼描绘的凄冷月夜, 感悟他闲适心态下宦途失意的苦闷愁情。其实, 语文课采用“以情动人”的方法, 定会激发了学生的情绪, 熏陶了学生的情感, 使之感受到学习课文是一种人性人情的熏陶和感染。学生对课堂学习产生的学习冲动, 不正是和谐课堂的最好诠释吗?

其次, 感染其情。文学作品是艺术家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作家在写作时灌注了浓烈的思想感情,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饱含深情, 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与课文中的情感产生共鸣。比如教学《背影》一文, 我认为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 对母亲较有感情, 难以体悟课文里的父亲对孩子的一片深情。在教学过程中, 我先让学生自由诉说自己对于父亲的不满看法, 然后和学生讲述了我的父亲疼爱我的小故事, 并告诉学生, 在我的眼中, 自己的父亲是一个伟大的父亲。这个煽情的教学程式很快激发了学生爱自己父亲的情愫, 他们在心底挖掘父爱的闪光点, 明白父爱是深沉的, 表面上往往看不出来。我借势引导学生叙说他们的父亲爱护子女的感人片段, 从而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刻理解和领会。这样的课堂既让学生理解了文本, 也纯净了他们的心灵, 取得了“文道结合”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学习机遇以绽放学生思维的“火花”

新课程理念下, 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参与到其中来, 鼓励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积极创设课堂讨论等活动, 锻炼学生课堂思维表达的能力;积极引导鼓励学生与同伴合作探究学习, 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 使学生在和谐的学习过程中感觉到乐趣和自信。教师可以采取辩论会、演讲会、讲故事、课文剧本演示等活动形式作为策略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欲望。如让学生课堂表演《<威尼斯商人>节选》片断, 学生把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 把人物语言表达得畅快流利, 把故事情节牢记于心。这样的课堂是和谐的, 它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他们在活动中碰撞思维的“火花”, 在积累丰富知识的同时, 得到了情感的熏陶,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学习效果。

四.采用赏识的态度以挖掘学生潜在的能量

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被肯定、被尊重、被赏识的需要, 每个人仿佛都是为了受赏识而生存。如果我们能用心理效应策略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 就会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发展。因此, 我们在教育学生过程中, 要想取得效果, 我们教师应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去寻找学生点滴的闪光点, 用赏识的语言进行激励评价, 使他们的心灵在教师的赏识中得以舒展, 让他们变得越来越优秀, 越来越自信。毋庸置疑, 有一些学生的语文成绩很差, 但我们不能以牢骚满腹的态度对待学生, 这样会导致学生朝着更糟糕的境地发展。其实任何一个学生都有他的内在潜力, 就看我们教师善不善于挖掘。当然学生的学习潜能是不一样的, 有的比较全面, 有的只在某一方面特别出色。如果我们能发掘其出色的方面, 就能促进学生其它方面的变化, 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 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 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 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走进学生的心灵, 关注学生的发展, 从内心深处赞赏, 欣赏每一位学生, 与之建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使每个学生有展示自我的舞台, 从而在学习中获得一种自我的满足和成功感, 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体验着理解、信任、友爱、尊重和鼓励。

总之, 课堂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互动过程, 而创设和谐课堂教学氛围是根本。只要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勇于思考, 敢于创新, 大胆实践, 不断积累和掌握创建和谐课堂的教学策略, 就会提高语文课堂效益, 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为打造和谐高效的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语文教师应遵循新课程理念, 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策略, 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打造和谐高效课堂。教师可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构设适宜的情境以触发学生原生的情感;创设学习机遇以绽放学生思维的“火花”;采用赏识的态度以挖掘学生潜在的能量。

上一篇:港口绩效评价指标设计下一篇:新农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