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课堂构建的特征、要素及基本策略

2022-09-1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生态和谐”的理想和谐社会的要求[1]。要实现这个社会目标, 需要各个社会机构共同努力, 把每一个社会单元建设成和谐社会的子体。高等院校是培育社会未来人才的教育机构,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担负着重要使命。构建“和谐社会”理念反映在教育上就必然是“和谐教育”理念的提出[2], 而和谐教育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促进作用, 这种作用具体体现在很多方面。和谐教育的主体阵地在课堂, 和谐课堂的构建成为和谐教育的基础内容,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和谐课堂的特征及意义

1.1融洽、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育概念基本出发点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和谐教育则强调这种社会关系是和谐的, 是融洽的, 是平等和民主的, 因此它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当然这种平等和民主是相对的概念, 并非指教师和学生完全平等, 课堂上一切事情完全民主化, 而是强调的一种理念, 这种理念传达的是师生之间是相互尊重、相互宽容、相互理解、相互赏识的一种相互关系, 而不仅仅是学生对老师的无条件的服从、接纳的单方面的关系。它要凸现出学生的个性和谐和全面发展, 即使“人以一种和谐、全面的方式, 和谐地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3]。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全面发展, 需要努力提高大学校园的文化品位与格调, “营造一个高品位的大学精神的目的, 在于给学生塑造未来社会所需要的理想的个性与身心素质[4]。而这种大学精神的塑造及形成主要来自于课堂教育及课堂文化。

融洽、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及课堂文化是一种新的思维和新的理念, 与传统的教育思维有很大差异。在传统课堂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多表现为知识的“传授—接受”与“控制—被控制”、“管理—被管理”的关系, 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占有者、管理者、传授者, 学生是知识的“接纳者”, 教师制定各种规则、制度, 将信息传递给学生, 学生则被动地接受, 体现出师生间不平等、不民主、不和谐的社会关系。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 往往使课堂文化变得单调、枯燥、乏味。而在和谐课堂中,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也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师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宽容、相互尊重, 可以进行自由、友善、及关爱方式的平等对话, 呈现出的是一种平等、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以及相互包容、相互共享、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合作关系。

1.2 生动、流畅、互动的学习过程

“和谐课堂”体现出教学过程中的生动、流畅、互动的特征。与传统课堂中教师支配、控制学生不同, 和谐课堂表现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互动交流的生动气氛。在和谐课堂上, 教师由于怀着良好的情绪及心境授课, 容易思路开阔, 思维敏捷, 快速解决问题, 精确阐述教学内容, 言语富有表现力。在教师的和颜悦色、满腔热情的情绪感染下, 学生的紧张情绪得以缓和, 对立情绪得以淡化, 自卑情绪得以扭转, 协作、参与精神得以激发, 使得信息交流畅通无阻, 最终会呈现的是积极的、生动活泼的、流畅互动的课堂气氛。而在这种课堂气氛下, 学生心境愉悦, 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化为主动的学习参与者, 也因此会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继而以积极的情绪激励自己的学习活动, 达到良性的循环结果。在师生的互动与自然、轻松的对话中, 每个学生的精神活力得到充分的释放, 学生的思考、创造和探究的欲望得到充分的引发和唤起, 教学效果必然会随之提高。

2 和谐课堂构建要素

2.1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是课堂制度及规则的执行者, 既是和谐课堂建设的导演, 又充当和谐课堂建设的主要演员,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和谐课堂建设的重要保障。教师的综合素质包括其专业水平、道德品质及情感等多方面因素。

知识是教育的基础和载体。“智为进德之基”, “智不能周, 力不能胜”。科学的思想方法、正确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 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之上。在今天知识爆炸的时代, 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在于不断的获得新的信息, 从而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而新的信息在于其不断的学习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时时浏览国内外本学科最新的研究进展及研究动态, 不断给课堂内容注入新的血液, 另一方面又要结合实际,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作为石油地质专业的教师, 介绍最新的学科热点如煤成油、未熟油、深盆气形成理论是必要的, 另外也要让学生了解国内最新的油气勘探形式:天然气勘探、碳酸盐岩盆地油气勘探、叠合盆地油气勘探及海域油气勘探正是国家“十一五”科技规划的重点方向, 知道了这些信息, 学生的视野就会更加开阔, 就不会像以前那样忽略碳酸盐岩在油气勘探中的重要性, 因而学习变得有的放矢, 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率也因之而提高。

其次, 人文是知识的意义和方向。“德为才之帅也”, “德薄浅而位则深鲜不及焉”。“主体性、发展性是现代德育的本质规定”[5]。发展性德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 追求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德育。发展性德育的价值取向建立在对德育理论审慎地继承和批判的基础之上, 凸显以人为本、追求和谐的核心价值理念[6]。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甚至成为某些学生心目中的偶像, 因此教师的道德、情感等要素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非常大。如果教师的道德、情感等人文因素出现偏差, 会对学生形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而这种影响有时是长期的、伴随终生的。另外, 大学不仅是知识的殿堂, 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一种精神的存在、文化的存在、信念的存在, 乃至生命的存在。不重视人文精神的塑造和文化的积淀, 不懂得如何运用这种精神和文化去影响人、感染人、塑造人, 不能有效地将人的智力与非智力、理性与非理性统一起来, 就必然造成人的物化、异化和分化, 这样的教育是不和谐的教育。

2.2 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以生为本”是在课堂中贯彻“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和要求, 其要义就是课堂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以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为出发点。从单个学生个体出发,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智力差异、学习能力及学习方式的差异, 即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权利、人格和个性需要, 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 立足于学生潜能的开发、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发展, 把尊重、提高、发展作为课堂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 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他们的和谐发展。在这方面, 雅典是和谐教育的典范, 雅典人最早理解并表达了一种理想——教育应使整个人得到发展, 使人的整体完美。即不仅要注重发展人的智力、体力, 而且要注重感情、判断和创造力的教育。他们尊重聪明与智力素质, 但是认为这些素质若不与其它性格素质保持平衡, 则是危险的和不理想的, 心灵和身体和谐的发展是每个雅典公民的追求。雅典人在受教育的过程中, 不断使自己努力去实现这个理想, 并把它体现在自身的存在中。正是由于雅典公民具有全面优秀的素质, 才使雅典成为古希腊灿烂文明的中心, 才使雅典人的生活丰富多彩而富有诗意。坚持课堂“以生为本”, 体现了教育中对人生命主体的价值、人的主体地位与作用的科学认识, 意味着课堂应“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已”。

2.3 实现课堂公平及民主的教学环境

公平、民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推进和实现教育公平和民主, 而微观层面的课堂公平和民主是实现教育公平和民主的关键和基础。

实现“课堂公平”的要义, 通俗的理解就是要求教师“一碗水端平”, 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给所有学生都予以理解、爱护和赞赏。教师应给予每一个学生以同等高质量的课堂互动机会, 切不可忽略和遗漏某些教师心理难以接纳的学生, 而更应该关注那些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 给他们更多的爱心和机会, 并注意倾听他们的心声, 让他们从老师那里获取足够的鼓励、支持、爱心, 从而让他们获得对生活更多的信心和前进的力量。这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良心、善心和爱心, 关心和热爱学生, 并且以发展的心态看待每一个学生, 克服对学生的认知偏见, 建构对学生的科学认知, 做到对学生的全面地关爱、尊重、理解、宽容和信任。

课堂的民主是相对的, 是在教师有所控制范围内的民主。课堂实现民主化, 是教师尊重学生的方式及结果。要想课堂成为每一个学生放飞理想、自由、健康成长的人生舞台, 就必须使课堂充满和谐、民主的气氛, 在讨论问题时, 可以使学生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也可允许学生对老师提出的方案或传授的知识发表不同的意见, 从而让学生思想的张力不断得到释放, 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同时, 在“民主教学”的指导下, 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以及思维的碰撞, 不断获得对人生的感悟和理性的思考, 也促使他们生命激情的勃发和个性的张扬, 从而使他们有一个健康、积极的人生。

3 和谐课堂建设的基本策略

3.1 肢体语言的最佳应用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教师要善于用眼神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教师眼神的注视可以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暗示和反馈。教师的眼神应该是诚挚的, 通过师生之间眼神的交流, 增进师生之间相互沟通和了解, 达到心灵问的交融。

同时, 教师要注重语言及行为举止的方式。不同课程具有不同特点, 对教师的授课方式的要求会有所不同。如多数课堂是“以语言讲述为主”, 这种教学活动方式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 学生学习的方式是接受式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提问, 引发学生思考, 使知识结论不仅仅是教师讲述得出, 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思考中得出。教师的语言可不乏幽默感, 以此活跃课堂气氛。声音强度要跌宕起伏, 使学生不会感觉枯燥乏味。同时, 教师的举止应该得当, 良好的肢体语言对和谐课堂建设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手势的变化、板书的姿态等, 身体的每-个动作都是与学生进行课堂沟通的方式, 适度的变化可更好地促进教学效果。

3.2 教学方法灵活多变

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是强化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学习动力的催化剂。优秀的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 也不是千篇一律的。这需要教师不断开阔思维, 勇于创新, 与时俱进。要善于把握几种新形式的教学方法, 如心理教法、激发兴趣教法、分类施教教法、强化训练教法、启迪思维教法、自学辅导教法、多向交流教法、探求规律教法、扩展创新教法。在教学方法改革要实现几个转变:变单纯传授知识为在传授知识过程中重视能力培养;变单纯抓智育为德智体全面发展;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主体;变平均发展为因材施教, 发展个性;变重教法轻学法为教法学法同步改革。同时也应具备一些新观念:新教育思想发展的动态观念, 不断更新教学思想, 不断丰富教学思想;全面发展的整体观念, 培养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重视实践的观念, 应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成长;教书育人的观念, 以培养四有人才为宗旨。总之,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方法要多样、多变, 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以教促学, 创设宽松的、和谐的教学氛围。

3.3”度”的良好把握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 “度”的良好把握是完成这门艺术的必要策略。“度”的要义是指任何事物须都有一定的界限约束, 在这个界限内, 量的增减不改变事物的本质, 而超出界限约束, 就会量变引起质变。教学控制论认为, 教学系统是一个可控制的系统;只有对教学系统施行有效的调控, 使教师、学生和知识这三个子系统相“匹配”且协调一致, 才能提高教学质量。通俗而言, 就是教学须把握各种火候, 不偏不倚、不温不火是对度的良好把握。具体而言, 就是教学过程中要把握时度, 课堂知识传授量要适度, 同时要把握深度和难度, 提出问题要设计一定坡度, 考核学生要有合理尺度。

在不同的时间, 学生大脑的兴奋程度不同, 学习效率的高低也会有差异。如生理学研究表明, 在上课的前1 0分钟内, 学生的注意力逐渐集中, 此时, 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在l 0~3 0分钟内, 思维处于最佳活动状态, 可传输比较抽象的概念、理论等知识;在3 0~4 5分钟内, 思维活动水平逐渐下降, 此时应减弱输入信息的难度和深度。另外, 课程时间的安排也会对教学活动有所影响, 上午前两节课学生会精力比较旺盛, 而后两节课学生会比较疲乏。因此要把握好时度,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合理进行教学安排。课堂设问的目的是引发学生思考, 让学生不仅仅知道是什么, 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 因此设问不仅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 还要有一定的坡度, 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设问应把重点放在“为什么”上, 使学生思考问题时, 不仅思路广阔, 而且能抓住问题的本质深入下去, 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同时, 课堂的知识输入量和设问量也应该适度, 否则, 过犹不及, 会降低学生学习兴趣, 影响和谐课堂的建设。考核、评价学生要有合理尺度, 考核指标的过严和过松都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3.4 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良好结合

板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是目前两种主要的教学方式, 板书教学是传统的教学方式, 多媒体是现代的教学方式, 各有优劣性, 因此要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板书教学能充分协调师生互动, 增强师生情感的沟通和交流, 使师生思维保持高度一致性, 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的循序渐进性, 并且能深化教学内容, 连贯知识体系, 突出教学重点, 使输入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而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是图文并茂, 输入信息量大, 教学效率高。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特点, 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如像高等数学等推理性的课程应该采用板书式教学, 而陈述式课程及图片信息丰富的课程应该采用多媒体式教学, 如地球科学概论、石油地质概论等。当然, 最佳的方式是两者的合理搭配, 以某种教学方式为主, 而又适宜地运用另一种教学方式。即合理地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 取长补短, 追求最佳效果。

摘要:和谐课堂的构建是和谐教育的基础内容, 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文章提出和谐课堂的典型特征:融洽、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及生动、流畅、互动的学习过程;和谐课堂建设的三个基本要素: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和实现课堂公平及民主的教学环境;和谐课堂建设的四个基本策略:教师肢体语言的最佳应用、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度”的良好把握及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良好结合。

关键词:和谐课堂,和谐教育,教学理念,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中共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R].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2] 茹宗志, 张俊列.论和谐教育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J].教育探索, 2006 (8) :36~37.

上一篇:程序教学法在武术教学中应用效果的实验研究下一篇:从唐墓室不同时期仕女壁画探析其审美心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