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课堂,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发展

2022-09-11

在新课程理念下, 学生的发展将更多地体现主动参与、体验、反思和创造为基础的自主性发展, 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或简单的适应, 学生成为自主性发展的主体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自主性发展应是指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经过教师的帮助和引导, 不断学习、掌握各种自主发展的知识和技能, 积极、主动、自觉地了解自身特点和发展方向, 根据自定的发展目标和内容, 选择适合自己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自主并合理地学习、实践和发展, 为其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和素质的提高,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和谐课堂,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 优化教学设计, 注重学生自主发展

1.1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和认识欲望

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的掌握知识, 促进学生智慧和人格的发展, 教学内容切忌偏深、偏难, 教师要合理地选择组织教学内容, 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 让教学内容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认知欲望;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经验建立联系, 搭起教学内容通向学生生活世界的桥梁。比如, 在日光灯电路中除了日光灯管外, 还有镇流器启动器, 一般认为, “日光灯在开始点燃时, 需要一个高出电源电压很多的瞬间电压”, 似乎没有镇流器, 日光灯就不可能被点亮。这个认识是否正确?如果不用镇流器, 而用一只阻值恰当的电阻器 (如用一只几百欧的可变电阻器) 代替它, 日光灯也能够被点亮吗?我们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科学探究的课题。学生对这样的课题肯定会感到新鲜, 有新鲜感就会“引来”兴趣和探究欲望。

此外, 教学中应尽量多设计实验, 创造条件, 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 将验证性实验转化为探究性实验, 布置家庭小实验、科技小制作、小发明等, 使学生在实验氛围中去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1.2 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中学物理教学方法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 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一系列方法, 包括学生的学法和教师的教法, 是中学物理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和物理技能, 获得各种物理能力而共同活动的方法。因此, 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的时候, 要让每个学生在他天赋所在的领域里优先地、充分地表现自己, 以此产生自尊、自信、自豪感, 从而推动其全面的、和谐地发展。如对《超重和失重》一节教学方法的设计, 采用“实验—讨论—归纳—拓展”的教学法。先组织学生在课外做如下实验:用放在升降式电梯中的体重秤称体重, 观察电梯在上升过程和下降过程中, 体重秤读数情况, 并记录数据。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到的现象, 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 归纳总结出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最后, 让学生在课外写一篇小论文“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使每一位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

1.3 在教学评价的设计上尊重个体的差异性

在学生自主性发展的过程中, 教师的评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设计评价方法、评价工具时, 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性, 激发每个学生的主体精神, 促使他们增强自信、去实现自身价值。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层面的成绩, 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在综合素质方面的进步和发展, 重视形成性评价。比如, 在现行的高中物理新教材中, 设计有很多的探究活动, 其目的也就是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 尽量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去展现自己的能力。教师可针对某一次探究活动, 设计多主体评价: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同伴的观察和评价、家长提供的信息、管理者的评价、教师的评价等等。让评价成为多主体的交互活动, 更能让学生从学习活动的各个侧面全面了解自己, 认识自己, 找到自信, 找到努力的目标, 从而使自己不断完善和发展。

2 优化教学情境, 构建和谐课堂

教学情境是“情”与“境”的融合, 是为达到即定的教学目的, 从教学需要出发知道或社顶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和师生共同营造的课堂情感氛围。和谐是相关关系之间的一种互动、互相促进的良性状态。和谐课堂教学, 就是课堂教学的各种主要因素的良性互动和因素作用的充分发挥。构建和谐课堂教学的目的是, 一切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服务,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学生的自主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1 营造生动活泼、积极主动、乐于探究的课堂教学气氛

营造生动有趣、具有吸引力的、开放的教学情境, 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 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 开始对问题进行积极地探究。如在讲电磁场和电磁波这节课时, 事先要求每一位学生自带一台小收音机, 上课时要求学生打开收音机并调节到中波无台处, 然后请每一个学生用一根导线与一只旧干电池, 配合收音机做两次实验。第一次实验。在靠近收音机处, 让导线的一端与干电池一个电极始终接触, 导线另一端与电池的另一个电极断断续续接触。第二次实验。让导线的两端与干电池两个电极持续接触。实验后请学生描述现象, 学生发现只有断断续续接触干电池时, 收音机中才发出“喀喀”声, 而导线两端持续接触电池电极时收音机中却无“喀喀”声。此时, 学生的表现, 并不是十分惊讶! (可能在平时生活上学生有感受过类似现象) , 我也不动声色。只是以平常心, 泛泛地提了一个问题, 如何解释上述现象?问题一出, 学生就开始了议论, 并且大多认为, 因为有电, 所以有“喀喀”声。议论的焦点大多集中在第一个现象上, 对第二个现象没多大注意。至此, 我感觉到学生观察、思维中存在的不足已经暴露出来了, 学生没有抓住关键现象进行比较、进行思考。现在该到了教师在“学生——现象之间”应起的“穿针引线”作用时候了, 于是我及时抛出了一个问题:“两次实验同是所谓有‘电’, 为什么现象是:一次有声一次无声!”学生为之一震!先前不以为然的脸部表情却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满脸的困惑。随后在课堂上引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极大兴趣和欲望, 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即激发学生更深一层的思考, 进入理性思考气氛之中, 使学生们情绪高涨, 积极思考, 踊跃发言, 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

2.2 营造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用丰富的情感, 创设和谐轻松的教学气氛。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 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增强他们的理智感,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教师授课时, 若能将准确的措词、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柔和的声调、有趣的动作、丰富的表情融为一体, 一定能使学生在一堂课上不仅学到物理知识, 还能体验到一种美的享受。在对物理概念、现象和规律进行叙述时, 教师要根据具体内容精心设计, 注意语言抑扬顿挫、声音高低、感情运用等技巧, 以吸引学生注意力, 从而为思维启动打下良好的铺垫。在营造课堂轻松和谐的氛围时, 我们还须正确处理好恬静与活跃、热烈与凝重、宽松与严谨的关系, 使课堂气氛的动与静、热与冷、宽与严和谐统一起来, 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 大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

2.3 营造相互合作的同伴环境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鼓励合作学习, 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促进师生教学相长”。要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表现自己、完善自我、发展自己人格的场所, 仅仅是师生间的互动还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在课堂上更应该注重培养生生间的交流, 创造条件, 把学生放在一种人人参与、生生互动的人际关系中。在组织课堂教学中, 将不同认知结构, 存在不同差异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 在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中, 让他们互相帮助, 团结协作,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比如说有些难度较大的综合性的问题, 认识水平较低的学生, 单独完成难度相当大, 但在合作学习小组中, 他们参与讨论交流。在合作学习中, 学生们不仅可以实现相互间信息与资源的整合, 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 而且可以学会交往, 学会参与, 学会倾听, 学会尊重他人。

和谐的课堂是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课堂, 是教与学相互促进, 共同生长的课堂。俗话说:“亲其师, 信其道”。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灵之间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的振动, 才能使学生与所学的知识产生共鸣, 才能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发展。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对同一个问题,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不同, 常常会出现不同的解决办法, 这正是学生具有不同个性的体现。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让课堂成为学生发挥个性的天地, 成为自我赏识的乐园。

摘要:物理课程标准强调通过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 从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对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教师应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在教学设计上和课堂教学实施中树立起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强烈意识和正确思路, 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教学设计,和谐课堂,自主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炳元.物理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9.

[2] 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物理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6.

[3] 郭长江.新课程物理教与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 4.

[4] 文学荣.新课程下教师课堂教学情境创设能力培养与提升[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5, 4.

[5] 董君武.促进初中自主性发展的实践研究[J].上海:静安教育, 2005, 3.

上一篇:数控加工“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初探下一篇:数字化变电站SCD文件管理系统设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