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2024-05-22

读书与教师的专业成长(精选十篇)

读书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篇1

一、选择合适的书籍

教师要读的书很多,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用于读书、学习的时间非常有限。教师只有对事业有了执著追求、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时,才能克服浮躁情绪,静下心来思考,用读书学习来促进专业发展。那么,教师应该读什么样的书呢?笔者认为要读以下几类书:

1. 教育论著。

古今中外的教育论著对教师把握教育规律、掌握教育教学方法、有效开展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如《论语》《陶行知教育文集》《大教学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论语》使我们感受到孔子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等思想对教育多元化、终生学习仍然有可取之处。陶行知“生活即教学,教学即生活”的思想,对教师树立大教育观有指导意义,可以让教师把生活、社会融入课堂,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生命活力。

2. 学科专业书籍。

学科专业书籍对了解本学科历史发展、最新知识,掌握教学规律、拓展延伸学科知识非常重要。

3. 教育法律法规。

教育法律法规是教师工作的方针、政策。比如《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对教师依法执教、以德执教,保护未成年人受教育的合法权益,促进每一位学生成人成才,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都十分重要。

4. 介绍教育改革动态、教学经验的书籍。

随着国民素质的提升,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教师要带着问题去思考,学习、借鉴优秀的教学成果,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5. 教育哲学、文学艺术、生活类书籍。

教育心理学书籍使我们面对压力时能够自我调整心态,保持愉悦心情,还能以欣赏、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还有文学、服饰、烹饪等方面的书籍,使我们的生活更充实、更科学、更有品位。

二、选择合适的方法

不同类型的书籍在教育教学中的用途不同,因此阅读学习的方法也不同,具体有以下几种:

1. 研读法。

就是不仅要认真阅读,还要细细揣摩、思考。读学科专业书籍、教育心理学书籍、教学经验和案例等书,就要进行研读。要将专业书籍中介绍的知识、教育教学方法与自己的方法进行比对,择优运用,以优化教学过程。比如,《世界经典教育案例启示录》介绍了教师的修养、学生的成长、青年教师成功的案例与启示,对教师专业的成长,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成长非常有帮助,因此要进行研读。

2. 精读法。

就是对所读书籍的内容详细了解,精彩论段可圈点、勾画或作批注,还可以写自己的感悟。对教育论著就要进行精读,如《外国教育经典解读》《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等,从中教师可以理解、掌握教育规律,从而有效开展教学活动。

3. 选读法。

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阅读。对于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改革发展动态、教育哲学等,教师可选择阅读与自己从事的工作有关的内容,比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新课程改革理念、思路和方向,教育哲学中关于教育的本质、价值和目的,人本思想和科学思想等。选择阅读可以提高教师的阅读效率和筛选、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4. 浏览法。

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教师可通过浏览教育报刊和文学艺术、美学、时尚生活类书籍等,获取对自己工作和生活有帮助和有促进作用的内容。

读书与教师专业成长 篇2

一、读书的意义(为什么读)

(一)外在功夫

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启迪思维,增长聪明;

提高素养,加快成长,实现理想,改变命运。

(二)内在涵养

滋养心灵,净化情感,愉悦精神,陶冶性灵;

丰富阅历,追寻意义,洞察世事,顿悟人生。

(三)现实要求

专心做事,激情工作,挖掘潜能,超越自我;

遵循规律,科学施教,培育人才,传承文化。

二、读书的内容(读什么)

(一)直面经典

中国:重要思想以老庄、孔孟、韩申为代表。申为申不害,郑之贱臣,用于韩昭侯。

文化经典以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为代表。

教育经典主要有陶行知、叶圣陶、蔡元培等教育家的著作。

外国: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黑格尔、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第斯多惠、福禄培尔、斯宾塞、乌申斯基、杜威、怀特海、蒙台梭利、罗素、马

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赞可夫、巴班斯基、雅斯贝尔斯、斯金纳、皮亚杰、布鲁纳、加涅、布卢姆、奥苏贝尔、罗杰斯等。(说这么多的目的:让大家知道,我们需要研究的太多,研究一位专家,就可以把握一种理论体系)

教育经典有很多,而最具代表性的有《理想国》《爱弥儿》《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民主与教育》等。

(二)关注时下

教育专家:魏书生、李希贵、朱永新、袁振国、张志勇、叶澜、肖川、刘良华、张文质、刘铁芳、卢勤、孙云晓、刘京海等。

教研专家:余文森、顾泠沅、施良方、郑金洲、陈向明、靳玉乐、熊川武、周彬、杨九俊、周小山、严先元、王敏勤等。

知名校长:程红兵、李镇西、郑杰、刘彭芝、刘永胜、李烈、康岫岩、高万祥、崔其升等。

学科名师:于漪、钱梦龙、李吉林、丁有宽、赵谦翔、韩军、程翔、于永正、支玉恒、贾志敏、窦桂梅、薛瑞萍、王崧舟、薛法根、孙双金、闫学。邱学华、孙维刚、吴正宪、钱守旺、黄爱华、任勇、张思明、刘德武、徐斌、华应龙、陈惠芳等。

主要教育报刊: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

师报、现代教育导报、教师博览、师道、、、、教育、班主任之友、,,教育等。

网络名师:铁皮鼓魏智渊、红袖陈晓华、干国祥、袁卫星、清澈小舟朱国红、唐金龙、张曼凌、马玲、丁莉莉、朱寅年、孙明霞、徐莉、沈旎、彭清亮等。

(三)重视人文

刊物:《读者》、《意林》、《读书》、《青年文摘》、《特殊关注》、《领导文萃》、《演讲与口才》、《辽宁青年》,等等。

名家:季羡林、周国平、余秋雨、易中天、于丹、李开复、徐小平、史铁生、王小波、余光中、林清玄、刘墉、张晓风等。

好书:《时文选萃》、《聪明背囊》、《父爱如山》、《母爱似水》、《做最好的自己》、《与未来同行》、《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没有任何借口》、《把信送给加西亚》,以及中外名著,等等。

(在人文图书方面,我知之不多)

三、读书的策略(怎样读)

(一)读书的技巧

我们知道,读书的方法很多,要因人而异。读书有没有捷径,严格意义上说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因为读书要下苦功夫,有一定量的时间作保障,付出一定

量的脑力劳动。但读书有没有小巧门,据我个人来看,应该有一些。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天天要做大量的工作,还要做很多的家务,哪有多少时间来读书?我想,要在有限的时间提高读书的质量,需要把握一点小巧门。下面,用“三个一”来概括我读书的技巧。

1、翻烂一本经典。不管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也不管是教育的还是文学的,你可以选一本最爱,反复读,把主要内容装入脑子里,把握其精神实质所在,这样就会熟烂于心,脱口而出,进而能够举一反三、一通百通。简单地说,也就是要有一本看家的书。

2、主攻一个专题。作为一线教师要研究的专题很多,仅课堂教学层面的就有理念践行、方式转变、模式建构,有目标设计、内容呈现、过程掌控,有课堂提问、习题练习、师生互动,有课前预设、课堂观察、课后反思,有情境创设、方法选择、媒体运用,有教学导入、活动组织、反馈小结,有激励评价、效果检测和信息反馈,有思想教育、价值引领、情绪调适,有知识传统、方法渗透和规律揭示,有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实验探究,有教学容量、教学密度、教学节奏,有知识点、练习量、达成度,有环节步骤、时间划分、先后顺序,等等。我们读书时可以选这其中的一个方面作为主题,进行专题研究,深挖一口井。美国当代

治理学家托马斯〃卡林经过研究表明:“在任何一个领域里,只要持续不断地花6个月的时间进行阅读、学习和研究,就可以使一个人具备高于这一领域的平均水平的知识。”要做到短期速成,就必须目标专一。卡莱尔说:“最弱的人,集中其精力于单一的目标,也能有所成就;反之,最强的人,分心于太多的事务,可能一无所成。”六个月到一两年,甚至用更短的时间,你就会成为这方面的专家。而且由一个主题拓展到多个主题,这样就会触类旁通,快速地将“一口井”变成“一个湖”。

3、精研一位名家。例如治理者可以研究李希贵;班主任可以研究魏书生、任小艾、丁榕、万玮等;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研究李吉林、于永正、支玉恒、贾志敏、窦桂梅、薛瑞萍、王崧舟、薛法根、孙双金、闫学等;中学语文教学可以研究钱梦龙、程翔、韩军等;小学数学教师可以研究邱学华、刘德武、徐斌、华应龙、陈惠芳等;中学数学教师可以研究顾泠沅、孙维刚、张思明、任勇等;从事教育科研的教师可以研究裴娣娜、郑金洲、陈向明等。要根据自己的爱好爱好、工作需要、任教学科、性格特点等来确定一位重点学习对象,收集有关重点学习对象的所有资料,长期研究,把握其最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并在实践中应用。这

样你站在成功者的肩膀上会看得更远,走得更快。

(二)读书的要求

读书应有所得。那么如何才能把书读得深刻高效呢?我个人认为,可以用“三个词”来体现。

1、追根究底——知“其”所以然,把书看深。

例如致知在格物。《大学》中有一句最有名的话是“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此句的意思是说,“人要想达到熟悉明确,要害在于穷究而使之明白事物的道理。”

在读书时多问几个“为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意思,他是怎样表达的,这样表达能什么好处。例如在读《小学语文课堂诊断》一书,这本书中有八章,即:课程性质——怎样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习方式——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是最好的;文本处理——怎样做到尊重与超越的统一;课堂生成——是可遇不可求的偶然出色吗;语文教学资源——怎样开发和提炼才能价值;因类而异——怎样把握不同内容的教学特点;教学技艺——是目的还是手段;课堂评价——教师的终结判定还是师生间的视界融合。

再例如《课堂焦点:新课程教学九辩》共九章: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教学简约与教学展开,生活原味与知识品味,表现活动与思想活动,关注个性与关注

共性,自主学习与指导学习,授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学科知识与学科文化。

以这两本书,我们应该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些问题,对这些问题是如何阐述的,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倡导我们如何去做。我们也可以思考,除了这些问题,我认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还有哪些?这些主要问题我们应当怎样解决?甚至对这两本书我们还可以比较着读,读出各自的优劣。

这样,我们想把书读得深一些,可以将所读的相同内容的书进行联系、分析、比较和评判,把这本书中没有的内容加在旁边,这样你的熟悉就会更加全面;可以把所读的感悟写在书上、本上,甚至写成读书随笔,这样你的思考就会更加深刻;可以对所读的内容进行评价判定,找出精华,指出不足,这样你的阅读就会更加理性。

总之,追根究底可以让你把书读得深入,不仅知其然,而且还知其所以然。

2、温故知新——知“质”之不变,把书看薄。

例如因材施教与差异教育;各识一经与多元智能;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教学相长与师生共同成长;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自主学习;探索与探究;互助与合作;观念与理念等。

义务教育阶段新旧课程目标的异同:在总体上,课程目标都分为德、智、体、美、劳几个方面;原课程目标分小学和初中,现从一贯的角度整体表述;原课程目标较为具体,现较为概括简练。高中阶段新旧课程目标的异同:在总体上,原课程目标是培养各类人才;新课程提出培养专门人才、创新人才;原课程目标是升学预备教育和社会就业预备的双重任务;现只概括地提终身发展的任务。

魏书生说,新理念就是把简单的事情说复杂,把明白的事情说糊涂。

因此,我们在读书过程中要善于把握其精神实质,把最为要害的最核心的东西抓出来,这样就能把书看薄,由旧知新。

3、融会贯通——知“道”之所在,把书看透。

例如二八定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发现的。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事物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定律也叫巴莱多定律。如地球上陆地占20%,水占80%;空气中氧气占20%,其它成分占80%。人的肌体当中真正的有机物质只占20%,而水分却占了80%。经济学家说,20%的人手里把握着80%的财富;社会学家说,20%的人身上集中了

人类80%的聪明,他们一生卓越;治理学家说,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往往是20%的人完成80%的工作任务,创造80%的财富。对教师而言,20%是优秀的,80%是一般的;用80%的时间来处理20%的事情;教师个人的成功是把80%的时间用于研究,20%用于工作。对我们来说,真正重要的事情占20%,应该用80%的时间来处理。每个班级,20%的孩子成绩优秀,表现活跃,学习积极主动;80%的孩子成绩一般(后10%的为学困生);20%的时间内学生被老师带动进入全效学习状态,80%的时间内学生没有达到优质高效的利用(有10%的时间内效果极其低效)。

由此可见,我们读书要读透,要知道书中所蕴含的“道”,还要知道“道”是普遍存在的,更要运用所把握的“道”来改进实践、改变现实。

(三)读书的心得

在读书方面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心得,下面,我用“五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感悟。

1、当梦想照进现实——追逐梦想,点燃激情。

我认为,教师成长需要具备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一是内在需要;二是外在环境。在内在需要方面,教师要有追求专业成长的强烈愿望。有的人想成为名师,对此我们要肯定他的进取心,善待他的功利心。专业

成长的愿望是内因、内动力,这就像汽车的发动机,假如发动机不运转,仅靠外力来推拉不是行的。在外在环境方面,我觉得需要有支持性的条件:一是需要有氛围,应该创造适合教师专业成长的大气候;二是需要有载体,应该开展相应的活动给教师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三是需要有引领,应该通过培训与辅导等形式给教师提供专业成长的技术指导。四是需要有机制,应该有与教师专业成长相适应的激励性制度和奖励性政策。这样,才会形成适合教师专业成长的生态环境。

为此,对读书方面,我们尽可能创造出一种适合教师专业成长的生态环境。在课堂教学方面,我市开展了“构建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研究活动,相信不久在将来肯定会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领军人物。有人说,在我国,产生大教育家、大批名师的时代将即来临。成功的大门将会我们敞开。这时,对教师来说要害是有梦想,并努力去追寻。

梦想是我们前行的方向,激情是我们成长的力量。当梦想的阳光照耀着现实的土壤,我们应该通过读书来获取精神的水分和营养来滋养心灵,开出漂亮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2、我的命运我做主——读懂人性,超越自我。

我的命运我做主,说起来简单,做起难,因为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着人性的弱点。我们需要到困难就是不是想逃避,对别人的意见是不是盲从,对自己的缺点是不是不自知,对要做的事情是不是拖延,在众人面前是不是紧张,在别人成功的时候是不是嫉妒,在功利思想盛行的当今是不是浮躁,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是不是冷漠,在碰到挫折时是不是消极悲观,在做事情上是不是好高骛远,在工作上是不是不思进取,等等。那么我们知道了这些人性的弱点,就需要加强修炼,逐一克服,从而超越自我。

当然,人性是辩证统一的,人性有弱点,也有优点。诸如正直善良、虚心好学、积极进取、热情大方、胸怀宽广、谦逊有礼、求真务实。

人性是永恒的,也是相通的。例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1)生理需要,是个人生存的基本需要。(2)安全需要,包括心理上与物质上的安全保障。(3)社交需要,人是社会的一员,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属感,人际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赞许。(4)尊重需要,包括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内在的自尊心。(5)自我实现需要,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从而对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义。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赞许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上有自己

实现的成就感。

总之,我们要洞察人性,利用人性的优点来抑制自己人性的弱点,利用人性的优点来引导学生克服人性的弱点,为自己、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3、把读书当成习惯——热爱读书,持久行动。

读书的时间是挤出来的。天天仅仅拿出15分钟的时间用于读书是有的,要害在于你是否热爱读书。例如:加拿大有名的医学教育家奥斯勒兼任多种社会职务,日程表里排满了工作内容。但他规定自己必须在睡觉前抽出15分钟阅读喜欢的书。许多年后,奥斯勒对读书效果进行过计算。就一般的阅读速度而言,一分钟可以读300字,15分钟便能读4500字,一星期可以读3.15万字,一个月读完12.6万字没有问题。那么,一年下来,就可以阅读151.2字。假如一本书平均以7.5万字计算,一年下来就可阅读20本书。他坚持了半个多世纪,一共读了8235万字,约1098本书。“睡前15分钟”的阅读,不但使奥斯勒的医学研究硕果累累,还让他成了文学研究家。有人说:“成功与失败有分水岭,可以用5个字来表达——我没有时间。”

成功源于执著。在这里,我仍然要重复以前所说过的一句话:坚持是最轻易的事情,只要愿意,就人人能

做到;坚持也是最难的事情,因为真正能做到的,终究是少数人。做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就是在读书上有持久的行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天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假如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爱读书就是善待自己,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希望我们都能用今天的刻苦学习与深入研究,铺就通往明天成功的道路。

4、只为成功想办法——知行合一,改进实践。

我们都在生活中社会现实当中,梦想与现实之间还有一段距离,理念与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知道的与行动上有时会出现脱节现象。我们在专业成长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在不如意的现实面前是抱怨是退缩还是想方设法解决,这时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本质。我们在高考应对时提出“只为

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借口”的口号。其实,这句话也适用于我们的工作与成长。

读书要倡导学以致用。如何把学知识和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而且要在行动中解决。读书之后,要做到知行合一,改进实践。例如,可以说教师都知道这样一个道理,学生学习往往不知道是为自己学习的,而是根据老师对他的喜欢程度来决定在这个学科所投入的时间与精力,也就是说哪个学科的老师最喜欢他,他就最喜欢学哪个学科。这样,做最受学生喜欢的老师是我们知道的,但行动上是并不是所有老师都这样要求自己,甚至有80%的老师没这样去做。这就是说,知道不等于做到,做到才能得到。

因此,我们开展教师读书活动,并不是让老师们为读书而读书,而是为改进实践、改进自我而读书,读书贵在应用,不用就是无效劳动。我想,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借口,这句话强调的是一种奋力而为、勇于承担的积极心态,更是一种知行合一、改进实践的强烈召唤。

5、将落实进行到底——做到极致,走向卓越。

许多企业、学校的决策是完善的、超前的、科学的,但就是执行力不强,落实不到位,最终收效甚微。

而知名企业、知名学校无不强调落实、落实、再落实,决策一旦制定,就全力以赴,做到极致。在汪中求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有这样一个事例:北京香山宾馆的设计师是世界知名的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先生。他对宾馆的设计可以说精心周密,匠心独具,但宾馆落成后他一直没去看过,认为这是自己建筑生涯中最大的败笔。原因何在?就在于施工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只留意贝先生总的设计构架,对设计中的许多细节毫不留意,随意改动,这样就把一个高水平的建筑设计作品变成一个平庸、拙劣的建筑实体。由此可见,在执行战略决策时改变原有战略决策的细节,或不认真贯彻落实每一个细节的固有特性,就破坏了整体战略决策的科学性、系统性,项目工程就会导致失败。这让我想到海尔集团,他们的治理模式是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他们的名牌战略是要么不干,要么就争第一;他们的质量观是高标准、精细化、零缺陷。那么,我们的人生、我们的治理是零缺陷的吗?我们的工作、我们的课堂是高标准、精细化的吗? 对我们教师个人而言,要想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好更远,就需要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每一件事件,把每一项工作、每一件事情做到位;就需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既仰望天空,又脚踏实

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就需要有追求卓越的勇气,对要做的事情,不做则已,做就全力以赴,做到最好、做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吉姆〃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一书中写到:优秀是卓越的大敌。这就是为什么鲜有优秀者实现卓越的主要原因。所谓“优秀企业”,就是满足于99.9%成功的企业,它们往往在市场上风光红火了几年便 “香消玉殒”了。那些始终追求卓越的企业则不同,它们从一开始就塑造了公司的卓越气质,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作为公司的行动纲领,并使每个员工在执行中坚持不懈地贯彻落实,以致它们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市场价值日益走高,企业的生命力愈益旺盛。

有人说,好上加好是卓越,卓越上加好是超凡。追求卓越的过程,就是不断成长、进步和超越自我的过程,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进取精神的体现。只要你总有向上攀高的欲望,总认为自己未达到顶峰,总想刷新自己以往的纪录,始终保持着卓越的气质,你就能迈向卓越,保持你无人可替代的强势地位。作为教师,要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领先他人,就必须超越优秀,走向卓越。

总之,我们要继续强化“阅读改变命运,学习成

读书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篇3

【摘 要】 在青年教师培养过程中,学校可将读书、反思与教育科研相结合,把教学后记所关注及思考的方向统一到一定的科研课题上来,让教师以最平常的工作状态、内容、方式切入到教育科研中,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素质,促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师”转化为“研究型教师”。

【关 键 词】 教室专业成长;读书;反思

教师的职业决定了教师的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和终身学习的社会,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投身到教育改革中,才能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承担起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

一、事欲成,必读书

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是世界上人均读书最多的国家,而占以色列人口80%以上的犹太人人均每年读书68本;相比之下,我国人均每年读书量就少得可怜,不足5本。以色列人口稀少,但新中国成立后短短的时间内,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8人,且获奖者中犹太人占18.5%;以色列环境恶劣,国土大部分是沙漠,以色列人却把沙漠变成了绿洲,生产的粮食不但供自己,还源源不断地出口到其他国家。这充分说明“知识就是生产力”“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教育家成长的历史,就是他的读书史。教师作为传承文化的使者,他的成长必须伴随着读书,只有读书才能让教师成长,进而超越自我。

(一)读书可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提升文化素养

我国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曾说过: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作为教师,首先应读专业书籍,以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当今社会是一个新事物层出不穷、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时代,不论是谁,只要停顿下来,不学习新的知识,很快就会落后,然后被淘汰。可能多数教师都发现了一种现象:我们使用的课本在一段时间后,一些概念会重新修改、一些事实和观点也不完全相同了,其内容涉及到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

教师教学生涯中,不仅要读专业书籍,知道“教什么”,更要明确该“怎么教”。只有大量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专著和学科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研究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实践中遵循教育规律,把所学理论知识用于教学实践,才能制定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方案,并熟练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二)读书可增强自信,提升专业智慧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对于学生应是源头活水,而要保证自己是源头活水,必须加强读书学习。教师除了阅读专业书籍和教育理论,还应阅读经典名著,涉猎更多的知识领域,让自己的思想常新,知识常新,从而在面对不同的学生、遇到不同的问题时,不会因为束手无策而尴尬。凡是成功的课堂都是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获得的,教师的专业阅读是教师智慧实践的重要来源,深广的阅读可使教师从更广阔的层面理解教育,能站在社会的高度去看教育,能用教育者的观点去对待教育,紧跟时代,永葆智慧。因此,作为教师,定要坚持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引领学生,从而引领社会的发展。

(三)读书可更好地引领学生学习

教师大量阅读最终修炼出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会无形中影响着学生,会成为学生竞相效仿的榜样。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很多学校,不仅倡导学生多读书,更倡导教师多读书。教师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在教育教学中可引领学生学习,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师成长离不开反思

(一)反思可形成教学风格

《论语》中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指出了“学”和“思”的关系及重要性,这在青年教(下转32页)(上接30页)师专业成长中尤其重要。读书是反思的前提,通过阅读,教师的教学语言、教育理解能力、反思能力都得到提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得到强化。反思也是实现读书价值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不仅要多读书,更重要的是要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走“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路,以强化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教师不仅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更要对整个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二)反思的途径

撰写教学后记是促进反思习惯形成的有效途径。多数学校提倡集体备课,这是通过校本研究发挥集体智慧,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但因教师和学生都存在个体差异,且所占有的教学资源有所不同,教师施教的方法也有别,效果也会不同。所以,教师通过写教学后记的形式来完成个性化的反思过程,这对教师专业成长更有效。教师以自己读书而获得的理性知识为基础,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甚至个别的教学细节进行审视和开展深入的思考,总结得失;不断学习优秀教师的经验、处理问题的方法等,最后都形成文字于备课笔记之后,可作为今后教学的参照,也可作为教学问题研究的基本材料。

其次,开展课题研究可提升读书反思的价值和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逐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我们应鼓励教师发现问题,并指导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从而,获得更好的、更科学的解决办法。

在青年教师培养过程中,学校可将读书、反思与教育科研相结合,把教学后记所关注及思考的方向统一到一定的科研课题上来,让教师以最平常的工作状态、内容、方式切入到教育科研中,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素质,促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师”转化为“研究型教师”。

【参考文献】

[1] 金本能. 优秀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M]. 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 蒙佐德,曾光福,李雪梅. 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论[M].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读书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篇4

一、成立教师读书会的必要性

(一) 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意识的觉醒是教师读书会能够建立起来的保证

不知道教师读书会最早是怎么成立的, 由谁成立的。但若追溯教师读书的必要性, 应该可以追溯到孔孟时代。明确提倡教师读书的就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了, 陶先生在多处演讲时提到“教师须一面教一面学”“教师的一半是学生”“只有学而不厌, 才能诲人不倦”等。陶行知先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几经沉浮, 至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年升温的陶研热, 唤醒了教师专业成长的热望, 教师的专业成长逐步从被动转向主动, 越来越多的教师逐步走上自觉寻求专业成长途径的成长之路。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意识的觉醒预示着具有自主选择、自主反思、自主建构、可持续发展的自主成长型教师成为可能。这部分教师最终会成为读书会的核心成员, 成为带动更多教师融入读书群体的中坚力量。

(二) 新时期的教师职业使命使教师读书会的成立变得更为迫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 (2010年6月21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 提出, 教师“要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 教师富有创新精神, 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教师应该具备求真务实, 勇于创新, 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 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 连接着文明和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更应该与时俱进, 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 成为热爱学习, 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提出到2020年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 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明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动教育改革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提出了具体的任务。

因此, 教育系统广大师生员工要更加自觉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努力把教育规划纲要绘制的宏伟蓝图落到实处, 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奋勇前进。

(三) 知识的默会性特点促使教师必须尽快建立起自己的专业成长共同体

默会性知识又称隐性知识, 是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的, 这个概念最早由英国哲学家波兰尼于1958年在其《人的研究》一书中提出。主观主义教育哲学基础也更强调了知识的建构性、社会性、情境性、复杂性和默会性。显性知识可以通过各种培训课程传递给教师, 但默会性知识只能通过学习共同体, 实现知识共享, 促进专业成长。现阶段各种继续教育模式之所以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它只传递了显性知识, 而教师专业成长中很大一部分知识是隐性知识。基于共同体的教师专业发展范式更强调合作、对话、交往、互动, “在共同体中, 教师通过参与合作性的实践来滋养自己的知识和智能”。

(四) 读书会的特征决定了教师读书会一定会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出色平台

奥尔森认为, 读书会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它们是建立在材料阅读的基础上, 以交流和讨论为方法, 并且其运作不需要有人充当权威的教师。

美国学者安德鲁斯 (C.Andrews) 曾借用林肯的名言来定义读书会:“读书会是一种建立在民主、参与和平等基础上的民治、民享、民有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and of the people) 的教育形式, 它是一种允许人们自我教育, 将自己从制度化教育的规则制度中解放出来, 自由地表达和发现他们自己的真理的教育方式。

读书会是一个平台, 可以交高朋, 寻益友, 慕贤师;可以表见解, 汲菁华, 去无知。张文质老师说, “阅读就是获得人类旧有的经验, 思想的援助, 就是在困难中重拾勇气”“阅读也是一种探索自我的方式。”好学是会传染的, 陶行知先生说, 如果教师们能以集体的力量鼓励彼此进修, 就能在全国蔚然成风;各地教师自动学习起来, 学习再学习, 其结果不但是能造成好学的教师, 好学的学生, 而且将造成一个好学的民族。可见成立教师读书会的重大意义。孙绍振教授在福州“1+1”教师读书俱乐部成立六周年时说, “读书是极其个人的事情。读书俱乐部是极其次要的事情。”他所持的就是主观主义的教育哲学基础, “强调人能够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独立自主地做出决定并付诸行动”, 读书是靠自觉的, 没有每个教师自觉自动的读书, 读书俱乐部就形同虚设。

二、教师读书会健康成长必须注意的问题

(一) 建立共同愿景, 营造良好氛围是教师读书会构建的必要举措

建立共同愿景, 营造良好氛围是共同体构建的必要举措;同时在培育共同体向心力、健全其知识共享机制的基础上, 开展非正式学习, 引导教师撰写教育叙事, 提倡教学反思等一系列支持策略, 可以让教师专业共同体更加健康地成长。

福州“1+1”读书俱乐部不仅能坚持办下来, 而且能将其影响遍及全国, 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对“读书”有一个共同的认同, 即, 读书:改变你精神世界的分子结构。张文质老师为这个俱乐部确定了若干阅读理念:读书仍然是“为己之学”, 也正是“为己”, 阅读会帮助我们获知教育的复杂与艰难, 获知生命的精微与丰富;阅读使我们更乐于肯定自己的生活, 肯定自己静思冥想的意义;阅读也可以使我们的人生变得既清澈又更加扑朔迷离, 我们在阅读中所产生的幻觉, 孤独, 在很多时候有助于你澄清对生命的迷误, 它还能帮助你获得对简朴生活的肯定;孤独中的读和写, 是一条细小的溪流, 它不会有壮观的声势, 却也不坏, 它是一种我们比较习惯的俗套中的自我坚持, 是一次又一次关于“意义”的低声问讯。这些理念培育了这个共同体的向心力, 增强了它的凝聚力。

(二) 明确角色分工, 确定研讨论题是教师读书会顺利运行的基本保证

在教师读书会中存在三种最基本的角色分工:分享人、导读人和主持人。

读书会的导读人可以由成员轮流担任, 主要负责介绍材料, 激发与会者的讨论, 适时进行总结和反馈等。主持人在教师读书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读书会活动中扮演着“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根据布利德的观点, 教师读书会的主持人主要担负两项职能:一是统筹读书会的运作, 二是为成员的聚会创设一个良好的交往氛围。 (转引自周成海的《美国中小学的教师读书会:构成要素与运作过程》)

教师读书会“不是聚在一起读书, 而是各自读书, 读完了之后聚在一起讨论” (张文质老师语) , 每一次讨论主持人都必须确定论题。例如, 1+1读书俱乐部成员共读了钱理群的《我的精神自传》之后, 开展主题为“寻找每一个人的精神发展之路”的月谈会;读完《卡尔·威特的教育》后, 开展主题为“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家庭教育”的读后感交流;读完罗杰斯的《个人形成论》, 讨论“罗杰斯理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运用思考”等等。结合共读文本, 围绕共同的议题开展讨论, 能使教师的阅读引向深入, 使教师读书会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准。

(三) 多元解读、批判阅读是教师读书会应该提倡并秉持的思维品质

“尽信书, 则不如无书”, 高中的《课程标准》也提出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 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我们教师阅读就更应该首先具备批判性思维。孙绍振教授把读书分成三种姿态, 第一种是跪着读, 缺乏思考;第二种是坐着读, 有钻研进去;第三种是站起来读, 俯视权威, 这才是批判性阅读的姿态。孙教授曾在读书会上调侃道:“读书一定要提高警惕。马克思主义理论都要加以批判, 更不要说孙绍振、张文质之流的。”我们建立教师读书会, 目的就是为了使每位教师成为有人文情怀、有教育理想、有人生思辨的学者型教师, 如果不能做到“站起来读”, 就很难真正达成我们的目标。当然, 要能够站起来, 首先必须能坐下来。

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开拓者恩尼斯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带着批判的眼光去思考就是“认真并有意识地去决定我们是否应该接受, 排斥, 或暂缓接受有关某一主张的判断, 以及我们在接受或排斥这种判断时所持有的信心的大小。”批判性的思维品质也有助于教师对自身的反思和重塑, 通过不断反思, 不断探究, 不断进取, 使自己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素质, 具有良好的职业弹性, 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学习型教师。

参考文献

读书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篇5

教育,为的是世界的未来;教师,是构造未来世界的工程师。教师的思想素质和工作好坏,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水平和质量。我想在我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全面的了解每一位幼儿,把握好教材,在学科教学中对幼儿进行思想教育,合理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有效地管理并指导幼儿学习。《教师专业标准与专业成长:幼儿教师》是结合教育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对《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逐条进行详细解读,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和发展途径,《教师专业标准与专业成长:幼儿教师》是教师校本研修和培训的一本不可多得好书。

书中包括以下专题:

专题1 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如何正确理解与认识幼儿园教师的职业?2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何关爱幼儿?3 保教结合,寓教于乐——如何让幼儿更好的健康成长?4 仁爱乐群,为人师表——如何提升个人修养?5 遵循身心健康规律,关注个体差异——如何理解幼儿发展知识?6 丰富的知识,多样的形式——如何理解和运用保教知识?7 多才多艺——如何具备广博烦人通识性知识?8 温暖开放的集体——如何创设良好环境?9 快乐每一天——如何将教育灵活的渗透于一日生活?10 在玩耍中成长——如何支持和引导幼儿的游戏活动?11 有的放矢——如何因地制宜调整教育活动?12 赏识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如何正确地激励与评价幼儿?13 沟通需要艺术—如何与幼儿、同事和家长和社区沟通与合作?14 温故而知新——如何在反思中发展?

具体读书计划:

在这个学期余下的十六个星期里,我会每个星期至少阅读一个这本书上的专题,来充实自己,另外还有一本《幼儿教师教研活动及写作指导》一书,我也会和这本书同时进行的阅读来提高自己在幼儿教育上的认识与专业化的程度。

教育教学计划:

1、在我的教学中,我首先要以幼儿为本,老师只是扮演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我们先要教会幼儿的应该是学习方法,课堂上要多采取游戏等方式开展教学,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里学习。幼儿身心全面的和谐发展。以幼儿为本,以师德为先,以能力为重,以终身学习为典范。所谓的以幼儿为本,是指要尊重小幼儿权益,以幼儿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幼儿的主动性;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幼儿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在教学上,以幼儿的学习需求为主,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力求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欲望,从而很好地让小朋友们寓教于。

2、在工作中,师德为先,要富有爱心,耐心,细心,热爱幼儿,为人师表,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幼儿,给予幼儿精心的教育培养,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告诉我们要热爱幼儿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幼儿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今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始终坚持以德育为先,把德育渗透在数学与美术课堂教学中,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及时对幼儿进行自强自立教育,使幼儿明白做什么事都要学会独立思考,不可以过度依赖大人。根据教学内容,我还对幼儿进行了诚实守信教育,鼓励幼儿做错事要勇于承认错误,不要隐瞒错误,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另外,我还结合平时的教学任务,对幼儿进行了了努力学习,与人合作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让他们懂得与人合作的乐趣,懂得做什么事都要努力才能成功的道理。

3、平时多读书,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把教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断实践反思,形成教育经验。以能力为重,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幼儿,遵循幼儿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做为一名资深年长的教师,我总是把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当成首要任务,不仅在工作之余坚持教育教学理论的自学,还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进行各种各样的业务能力培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实践水平。在学中求进步,在进步中求知识,是我长期坚持的工作原则。

4、坚持终身学习。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提高文化素养。我们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地给自己充电,跟上时代的步伐。树立终身学习的典范。学习先进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总之,通过认真学习和研究《教师专业标准与专业成长》一书,我相信以后的教学中,自己的工作目标一定会更有方向性及准确性。以后我一定严格按照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来要求自己,力求让自己成为一位德才兼备的合格教师。因此,为了让自己无愧于“教师”这个职业。

教师的发展阶段与专业成长 篇6

一、幼儿教师的成长阶段

根据美国教育家丽莲.凯兹(LilianG.katz)的观点,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一般要经过四年的磨练性挑战和四个基本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相对应的第一年),教师对本人所从事专业的生存性适应阶段。该阶段的教师对一个新天地有一种急盼成功的愿望,对于自己所开始从事的职业,怀有极高的热情、期盼和想象,这种良好的动机对于他们今后所要接触的儿童生活、成为一名成功的教师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面对复杂的教学情形与工作环境,教师个人的矛盾心理不断形成,困惑也随之产生。

第二阶段(即第二年)为适应本专业能力的阶段。经过了一年的艰苦磨练,大多数教师已具备了适应本专业的基本能力,开始关注提出问题的个体儿童和教育教学中一些令人感到麻烦的情形。这时,教师的教育能力已从原来形式的层面开始转到与教育及儿童发展切实相关的一些具体问题上。

第三阶段(即第三、四年),为与儿童一起做同样事情的厌倦阶段。该阶段的教师开始不愿与儿童一起做事情,而喜欢与同事聊天、交流,看杂志,或通过各种途径搜索其他信息,并开始关注本专业领域的一些新的发展。这时,教师的专业成长已开始进入到理论的层面。

第四阶段(即第五年),该阶段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相对成熟时期。在该时期,教师已具有了足够的教育教学经验,并能够提出一些较深刻、抽象的,要求反省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时,教师的专业已开始升华到教育的精神层面,对于“教育”有了相对成熟的理解。

这四个阶段在幼儿教师工作的不同年限中又分别显示出不同的行为倾向和工作特征。准确把握教师心理和技能的成长规律,并适时采取地采取确当措施,才能尽快帮助青年教师完成角色转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

(1)“青蓝工程”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捷径

老教师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这是青年教师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青蓝工程”,青年教师有机会分享老教师多年摸索得到的教学成果,可以大大缩短青年教师的成长历程。

(2)汇报课是促进教师走向成熟的催化剂

对于刚刚踏进幼儿园的青年教师,每学期应当要开设一系列的汇报课,这样有利于促进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迅速提升。

(3)“同课异构”帮助教师早日完成由“教”向“研”的蜕变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每学期同一年级组的教师要进行同课异构活动。所谓“同课异构”,就是围绕一个主题,几位教师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连续上课、评课,探讨教法与学法,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具体的施教过程中,不同的教师理解不同,构思不同,教法不同,对同一教材内容的处理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真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教师在比较中相互观摩、学习和借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4)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

幼儿教师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职业,因为幼儿园是孩子人生中智慧和智力发展的启蒙阶段,其未来的发展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具有比较全面的教学技能,以适应孩子未来多样化的发展需要。为提高幼儿教师的基本素质,提高教师唱、跳、弹、写、画、说等方面的技能,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和竞赛活动,这些活动有利于增强了教师的竞争意识,促进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的提高,使教师较清晰地意识到专业的发展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5)自主发展的意识是促进教师成长的内在动力

具有自主意识的人在对未来的追求中,包括着鲜明的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追求,并根据自己的专业追求决定自己的行为策略,一步一步地为实现自己的专业理想、人格、才能和价值目标而奋斗,这种自觉的发展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是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重要的、高度的体现。

(6)及时反思是成长的阶梯

反思是指人对自己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本质是一种理解和实践之间的对话,它反映一个人对自我身心状况的认识。反思不仅是个人的思想需要,而且也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

经验+反思=成长,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这一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已越来越被人们熟悉和称道。作为幼儿教师,要学会反思,要自觉反思,养成反思的习惯。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反思使我们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反思使我们与时俱进,促进教育观念的真正更新、转变,反思是成长的阶梯。

教师发展,历来是教育中的“主题”。在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征程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日显重要,而教师专业发展,正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优质教育的核心要素。

反思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篇7

一、反思之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

由于教学工作个体性的特点, 部分教师往往陷于经验不足而缺乏教学反思意识, 常常在教育教学上感到力不从心, 惶恐不安。因为, 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没有行政的强迫命令, 而更多地体现在教师的自觉行动上, 它是教师敢于疑自己在节课里某个方面某个环节设计不合理、组织不严密、点拨不到位的地方, 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反观自照, 存在问题就整改, 发现问题则深思, 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 不断向高层次迈进。

(一 ) 反思与教 师主体性的 形成。

反思是一种回顾的意识方式, 它属于人类的一种“再造”的行为。反思一方面指向过去意识行为 (反思备课过程) , 另一方面则带有评判性回顾的性质 (反思上课的效果) 。反思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意识类型, 它具有非自然的、人为的属性。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 反思直接指向的是教师个人的教育实践过程, 它促使教师思考教育实践的发生发展及实践的意义。反思唤醒了教师的主体意识, 帮助教师审阅自己的教育行为, 意识到自己是教育实践的承担者。反思可以使教师在复杂的教育情境中, 评价自己行为的后果, 调动工作的主动性、能动性和自觉性, 不断改进教学, 更好、更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

(二) 反思与探索理解的教和学。

教学过程从来就不是个教与学的分离过程。它是个交往过程, 也是个互动过程, 所展现的是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主体间的关系。教学过程是理解性的存 在, 理解的达成取决于主体间的相互沟通、意义的共识和视域的融合, 取决于活动者自身意识、对象意识和反思意识的整合。我们可以在个具体的教育情境中了解这种整合。 上课时, 教师意识到自己正在做什么, 这是种自身意识的表现, 意识到学生正在做什么, 可以看做是种对象性意识。当教师了解到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够为学生接受, 或者被学生拒绝时, 仍然是种对象性意识, 但是当教师扪心自问, 所授知识为何遭受冷遇, 自己的番善举为何被拒绝时, 反思意识便始登场, 这是种指向活动者自身, 指向活动情境, 指向活动意义, 指向活动改善, 自然也昭示着活动未来的意识。反思意识将自身意识与对象意识融为个关于实践的整体意识, 其意义在于把“教师的在”与“学生的在”联系在起, 把“此在”与“彼在”联系在起, 形成种“共在”。由此可见, 反思是形成理解的教和学的前提和保障。

二、教师在教育生活实践中如何反思

在日常的教育生活实践中, 教师都会对自己的教育工作进行思考。往往会对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些问题进行归因处理。 在分析过程中, 有些教师有意或无意地认为学生学不好是教材的问题, 是学生不够聪明, 是现行评价体制有问题, 是学校校长治理有问题。在归因中, 他们缺乏“参与性对象化”的反思, 自觉或不自觉地回避了自己的责任。我们应该在分析教育问题时, 对自身教育实践和工作行为进行反思, 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 ) 加强实践 , 拓展教学反思的内容 。

教师的反思是对每次教学情况的分析, 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和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的审视和分析。它是种要认真思索乃至细心努力搜索每个教学环节的过程, 并要在分析之后找到改进措施。

1.记成功之举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 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 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 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 教育学、心理学中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 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和创新, 等等, 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 供以后教学时参考, 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2.记“败笔”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 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 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 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

3.记教学机智

在课堂教学中, 随着教学内容的展, 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 往往会因为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的, 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捕捉, 则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 令人遗憾不已。

4.记学生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总会有“创新的火花”, 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独到的见解, 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 而且对他们也是种赞赏和激励。同时, 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 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 提高教学水平。因此, 将其记录下来, 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

5.记教学行为是否伤害了学生

如学生上课回答问题错了, 立即批评; 个别学生做小动作, 教师责骂、挖苦、嘲笑, 等等, 这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尊心。教学反思可能使教师及时发现这方面的问题, 及时调整对学生的态度。

6.记教育教学是否让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了不同的 发展

每一位学生的素质、学习态度、知识能力都存在差异,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 不能用一样的标准衡量每一位学生, 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哪些知识, 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 等等。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弹性问题和作业,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学习有余力的学生, 要帮助他们向更高层次前进, 平时布置作业时, 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 再加上两道有难度的思考题;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则要降低学习要求, 努力达到基本要求。教学反思可以使教师及时发现, 及时调整。

(二 ) 以写 促思 , 在 写 作 中提 炼 升 华 。

所谓反思策略主要指进行教学反思时所运用的一些方法、程序的技术。要使反思行为有效落实, 需要研究一些有效的操作策略。

1.写反思札记

反思札记可以以每日或每周为单位, 用来记录和反思自己的教学经验, 提出问题和下初步结论。教师在认真备课上课后针对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及时反思, 将自己对本次教学的“精彩回顾”、“弥补追求”记录下来 , 教有所思 , 教有所想 , 教有所得, 教有所获。如, 一堂课下来, 自己体会到某一个环节处理得不好, 在进行平行班的教学时, 立即在第二节课中予以调整;或在某一个环节组织严密、点拨到位的地方发现一个得意的“闪光点”, 等等。

2.撰写教学案例

就是教师对一个实际情景的描述, 在这个情景中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 同时也可能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它是实践中发生的带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典型事例, 它反映一个案例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通过对这些典型事例的分析,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有人认为, 教学案例研究是一种准实践的教学方式; 有人认为教学案例研究是一种培养师生自我分析和反思的方法。我认为, 教学案例研究是一种以课堂某一教学现象为研究样本, 通过观察、反思等反复地分析和研究, 以案例的形式揭示其内在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

3.写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 静心沉思, 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 教法上有哪些创新, 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 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 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 启迪是否得当, 训练是否到位, 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 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 考虑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 写出“再教设计”, 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提升教学水平。总之, 写课后反思, 贵在及时, 贵在坚持, 贵在执著地追求。一有所得, 及时记下, 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 以记促思, 以思促教, 长期积累, 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调动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性, 只有不断反思才会不断发现问题, 才会不断达到教学新境界。只有这样不断反思, 才能快速成长, 成为优秀的智慧型教师。

参考文献

[1]倪梁康.自识与反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22.

反思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篇8

关键词:反思,教师专业成长,教育教学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洁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 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反思, 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反思, 教学反思不失为一种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策略, 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好方法, 更是教师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

一、反思之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

由于教学工作个体性的特点, 一部分教师因经验不足而缺乏教学反思意识, 常常在教育教学上感到力不从心、惶恐不安。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没有行政强制命令的, 更多的是体现在教师的自觉行动上, 是教师敢于怀疑自己在一节课里某个方面、某个环节设计不合理、组织不严密、点拨不到位的地方, 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反观自照, 存在问题就整改, 发现问题则深思, 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 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

(一) 反思与教师主体性的形成。

反思是一种回顾的意识方式, 属于人类的一种“再造”行为。反思一方面指向过去意识行为 (反思备课过程) , 另一方面则带有评判性回顾的性质 (反思上课的效果) 。反思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意识类型, 具有非自然的、人为的属性。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 反思直接指向的是教师个人的教育实践过程, 促使教师思考教育实践的发生发展及实践的意义。反思唤醒了教师的主体意识, 可以帮助教师审阅自己的教育行为, 意识到自己是教育实践的承担者。反思可以使教师在复杂的教育情境中, 评价自己行为的后果, 形成工作的主动性、能动性和自觉性, 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 更好、更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

(二) 反思与探索理解的教和学。

教学过程从来就不是一个教与学的分离过程。它是一个交互过程, 也是一个互动过程, 展现的是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主体间的关系。“每个主体都是关系中的主体, 主体之间是‘和而不同’的关系。因此, 主体超越了主体性的自我异化, 又保留了个人作为主体的根本特征, 同时强调主体间的相关性、和谐性和整体性”。教学过程是一个理解性的存在, 理解的达成取决于主体间的相互沟通、意义的共识和视域的融合, 取决于活动者自身意识、对象意识和反思意识的整合。我们可以在一个具体的教育情境中了解这种整合。在上课时, 教师意识到自己正在做什么, 这是一种自身意识的表现, 意识到学生正在做什么, 可以看做是一种对象性意识。教师了解到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够为学生接受, 或者被学生拒绝, 仍然是一种对象性意识, 但是教师扪心自问:所授知识为何遭受冷遇?自己的一番善举为何被拒绝?反思意识便开始登场, 这是一种指向活动者自身, 指向活动情境, 指向活动意义, 指向活动改善, 自然昭示着活动未来的意识。反思意识将自身意识与对象意识融为一个关于实践的整体意识, 其意义在于把“教师的在”与“学生的在”联系在一起, 把“此在”与“彼在”联系在一起, 形成一种“共在”。由此可见, 反思是形成理解的教和学的前提和保障。

(三) 反思与建立新型的教师专业工作方式。

在教师发展学校的建设过程中, 我们需要倡导建立教育、学习、研究合一的新型专业工作方式, 目的是解决教师研究意识与教育实践相脱离, 学习动力不足, 教育功效不高的问题。社会发展的快捷性决定了一次性的职前教育已经不能受用终身, 教师必须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获得专业发展;教育情境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必须开展教育研究, 以解决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教、学、研合一”正是基于教育实践的意向性、伦理性、生成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提出的改善教师工作状态的一种策略。

在倡导建立新型的教师专业工作方式时我们应重视反思的意义。对于教师而言, 没有系统的理论学习, 没有在生活实践中的经验性学习, 反思就会缺乏方向;没有反思, 学习的功效就会大打折扣。在教育实践中, 反思不但以思维为对象, 也以实践为对象。反思是自我识错纠偏, 把良知、责任感、理性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 关注教育终极意义实现的一个基本条件。

二、教师在教育生活实践中的反思

在日常的教育生活实践中, 教师都会对自己的教育工作进行思考。我们往往把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归因处理。在分析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认为学生学不好是教材的问题, 是学生不够聪明, 是现行评价体制有问题, 是学校校长治理有问题。在归因中缺乏一种“参与性对象化”的反思, 自觉或不自觉地回避了自己的责任。我认为在分析教育问题时, 对自身教育实践和工作行为反思,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加强实践, 拓展教学反思的内容。

教师的反思是对每一次教学情况的分析, 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 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的审视和分析。它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细心努力搜索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过程, 并要在分析之后做出日后的改进措施。

1. 记成功之举

我们将在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 在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 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 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 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 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和创新等, 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 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作用, 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2. 记“败笔”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 对它们回顾、梳理, 并深刻反思、探究和剖析, 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吸取的教训。

3. 记教学机智

在课堂教学中, 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 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 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 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 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捕捉, 则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 令人遗憾不已。

4. 记学生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 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见解, 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 而且对他们是一种赞赏和激励。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 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 提高教学水平。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5. 记教学行为是否对学生的伤害。

学生上课回答问题错了, 立即批评;个别学生做小动作, 教师责骂、挖苦、嘲笑, 等等, 这都是伤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尊心的行为。教学反思可使教师及时发现这方面的问题, 及时调整对学生的态度。

6. 记教育教学是否让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 用一样的标准衡量每一位学生, 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一些知识, 要求每一位学生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但每一位学生的素质、学习态度、知识能力都存在差异, 因此,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弹性问题和作业,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得到不同的发展。如对于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向更高层次前进, 平时布置作业时, 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 做两道有难度的思考题;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则要降低学习要求, 努力达到基本要求。教学反思可以使教师及时发现、及时调整。

(二) 以写促思, 在写作中提炼升华。

所谓反思的策略主要指进行教学反思时运用的一些方法、程序的技术。要使反思行为有效地落实, 就需要研究一些有效的操作策略。

1. 写反思札记。

反思札记可以以每日或每周为单位, 用来记录和反思自己的教学经验, 提出问题和下初步结论。教师在认真备课上课后针对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及时反思, 将自己对本次教学的“精彩回顾”、“弥补追求”记录下来, 使自己能教有所思、教有所想、教有所得、教有所获。如, 一堂课下来, 自己体会到某一个环节处理得不好, 在进行平行班的教学时, 予以调整;或在某一个环节组织严密、点拨到位的地方发现一个得意的“闪光点”, 等等。

2. 撰写教学案例。

撰写教学案例, 就是教师对一个实际情景的描述, 在这个情景中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 也可能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它是实践中发生的带普遍性、代表性的典型事例, 反映一个案例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通过对这些典型事例的分析, 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有人认为, 教学案例研究是一种准实践的教学方式;有人认为教学案例研究, 是一种培养师生自我分析和反思的方法。我认为, 教学案例研究是一种以课堂某一教学现象为研究样本, 通过观察、反思等反复分析和研究, 以案例的形式揭示其内在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

3. 写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 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 教法上有哪些创新, 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 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 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 启迪是否得当, 训练是否到位, 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 考虑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 写出“再教设计”, 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了一新的境界和高度。总之, 写再教设计, 贵在及时, 贵在坚持, 贵在执著地追求。一有所得, 及时记下, 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 以记促思, 以思促教, 长期积累, 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不断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性, 不断反思才会不断地发现问题, 才会不断达到教学新境界。只有这样不断反思, 我们才能快速成长, 成为一名优秀的智慧型教师。

参考文献

[1]倪梁康.自识与反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22.

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式与途径 篇9

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其职业发展过程中, 基于自身知识结构体系, 为了适应职业发展需求, 而不断提升自我改善知识体系, 提高学术水平。不论是初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 相关教师都面临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那就是社会发展的快速化和多元化, 进而决定了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持续漫长的过程, 教师专业成长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专业成长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 持续性。不论是青年教师还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 他们都面临快速发展的社会和周边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学生个性的多样性等问题, 因此, 他们要想适应这一趋势, 必须长年坚持学习自己的专业化水平, 提高自我素养, 获得学生和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其次, 合作性。现在的社会使分工化和综合化越来越明显, 每一个人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要想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能掌握一定的核心知识, 同时在其发展过程中必须学会与其他人的合作, 尤其是教师这一特性更为重要。与其他老师的合作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增强自身的工作效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了解现实社会所需, 避免自身陷入井底之蛙等。正是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从而决定了教师必须学会合作, 学会在合作中进步。

第三, 学术性。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要为学生解决知识上的困难, 同时针对某一学术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把握本专业的发展趋势, 学会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科研水平的提高必然带动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 科研与教学是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缺一不可。

第四, 自身性。虽然, 教师专业成长受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自身因素的制约, 但是最关键的是教师个人对此具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真正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改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是改善教师专业水平的首要因素, 其他因素只是辅助因素。只有个人的兴趣爱好才是教师真正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总之, 教师专业成长不仅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必备能力, 也是一名教师由普通教师转变为优秀教师以及高级教师的必经之路。从个人角度来说, 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一名教师的职业发展以及事业目标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对教师的生活质量也将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并能体现一个教师的人生价值和科研能力以及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等。从社会角度来讲, 教师的专业发展对国家的教育事业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优秀的高素质的教师不仅可以影响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影响他们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 对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国民教育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影响教师成长的制约因素

通过对张家口几所学校进行实地走访调查, 发现影响教师成长的制约因素众多, 涉及到国家层次、社会层次、院校自身、教师问题以及学生自身等方面。在这次调查中, 共发放问卷300份, 收回有效调查问卷259份。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找出教师专业成长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 国家政策。国家在宏观调控上对教师专业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一名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要想调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出去到其他大学进行交流学习是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虽然国家对此有一定的政策扶持, 但是在实地调研中大约68%的人选择“经费不足”。经费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教师成长的首要因素。

第二, 学校层面。学校对于有限的教学资金, 往往由于学校的认识不足, 会出现经费使用不当的现象。通过对张家口几所学校的调查, 发现78%人认为学校在处理学校经费存在问题。问其原因, 65%的人认为学校在硬件设施建设的费用过多, 而对学校的软件设施建设投资较少。尤其是对于专业教师出外学习, 一些学校的领导认为没有什么价值, 远不如建设一些物质环境更实在。

第三, 教师层面。教师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受宏观政策的影响较大, 但个人的事业心以及进取心对其影响更大。通过对几所学校的调查发现, 29%教师认为出去进修对自己的发展没有作用, 45%认为现有的知识体系完全可以胜任现在的教学工作, 其余的教师认为出去进修学习对自己的专业成长非常有帮助, 但是学校的相关政策限制他们进一步的学习。

三、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式与途径

第一, 国家政策。国家从宏观调控中掌握教师专业成长的相关政策, 因此, 在教师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受制于相关的国家的政策, 如果国家制定教师专业成长的鼓励性政策以及资金支持政策等, 那么相对于个体的教师会积极响应这些政策, 并使自身的专业成长获得有效的进步。相反, 如果国家政策出台一些不利于教师出去学习进修的政策, 那么相对于个体的专业教师又如何能出去进修学习, 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呢?因此, 为了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国家应从宏观调控中制定有利的政策, 鼓励教师学习进修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

第二, 地方政策。地方政府是直接管理本区域的所有教师, 地方政策的制定对于本区域的教师更具有说服力以及管理能力。地方政府应在遵循国家统一标准的政策基础上, 出台一系列鼓励本区域的教师学习本专业知识, 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 改善本区域的教学水平。在出台相关政策时可以灵活多样性, 核心宗旨就是鼓励教师加强专业研究, 提高本专业的学术水平, 改变教学方式, 使区域形成一个宽松良好的竞争环境, 从而带动教师积极学习本专业的知识水平。

第三, 学校政策。不论是国家政策还是地方政策, 最终的落脚点是学校, 因此, 从这个角度来讲, 学校的相关政策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具有说服力和管理强度。

首先, 学校的校风建设。校风建设包括本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为可以为本校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物质支持, 为教师的学习提供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 使相关的教师可以不出校门就可以获得自己所需的专业化知识, 了解本专业发展的趋势以及国际动态等, 使教师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制度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管理体制。一个学校制定合理的管理政策, 对教师专业成长具有积极的鼓励作用, 相反一个学校出台一些不合理的政策, 会打击教师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对张家口几所学校调查发现, 有些学校过度重视行政人员, 而对于一线教师缺乏应有的尊重。迫使一些优秀教师放下自己的课本放弃自己的专业, 投入到学校的行政管理之中。这样的政策不仅使得一些教师在流失, 更为严重的是使学校的形成一种氛围, 那就是教师专业不重要, 而学校的行政管理才是首要。因此, 学校应转变这种作风, 加强对一线教师的重视, 提高一线教师的待遇, 改变一线教师的生存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使一线教师积极地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精神文化是校园的一种软实力, 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对校园的教师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学校应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使学校形成一种竞争有序的公平环境。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 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一种“教育场”, 通过作用于师生的思想, 发挥教育功能;通过规范有序的制度环境、开放包容的精神环境、整洁幽雅的校园环境与和谐友爱的人际环境, 发挥环境育人功能。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 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 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在这样的校园文化之中, 教师必然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 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改善全校的教学环境。

其次, 学校领导的魅力。一所学校的校领导, 他自身所具有的魅力是这所学校的无形财产。如果一所学校有一个公平无私重视学术成果的校领导, 那么这个学校会无形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学校教师会以校领导为榜样, 追求自身的价值观和事业心。因为在这样的校园文化之中, 教师所追求的价值观和自身的事业心是能够等到充分的尊重和理解, 学校不仅对他们对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一定的物质支持, 而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校园文化对教师有一种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无疑, 后者更被老师们所看重。相反如果一个学校的校领导整天想着一些其他事情, 对教师会形成一种示范作用, 会对一些教师专业的成长起到负面的消极作用。这就是为什么一所高等院校在选择校长的时候, 会选择那些德高望重的优秀人才。因为, 他们一个人可以改变一所校园的文化环境。

第四, 教师的个人因素。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矛盾体, 人创造了环境, 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一种矛盾关系。虽然制约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较多, 但是真正具有影响作用的因素还是教师的兴趣所好以及对个人自身的价值观认可。

首先, 个人的进取心态。当一个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发展感觉很满足时, 这时他个人认为专业成长是没有必要的。只有一个教师永不满足积极进取才能使自己不断了解本专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 了解国际世界本专业的发展动态等。同时由于教师作为一个社会个体必然也受到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良影响, 那么教师的个人价值观是否能坚持下去主要是看教师的自身。

其次, 教师的动机。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目的是什么?不同的教师具有不同的目标, 有的是迫于国家或地方政策以及学校的政策才出去学习, 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有的是为了行政上的地位改善, 出去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等, 这样的动机, 不具有持久的效应, 只是一种短暂的行为。只有一个教师的个人理想和价值观念, 特别是他自身的兴趣才是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长久因素。作为一名教师, 应具有淡泊名利的心态, 这是一个教师能真正获得专业成长的必备动机, 在这样的心态中必然能提高专业水平, 必能成为大师级的教师。

第三, 教师的教学态度。一个优秀的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一直是一种负责的态度, 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指点, 想为学生提供最权威的专业知识, 从而获得学生的尊重以及社会的认可, 这些因素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从而形成了对专业知识获取态度的不一样。

以上三点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 作为一名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融入学习型社会。由过去制度化的学习, 改变为自觉化学习, 由外力的学习转变为内驱力学习, 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摘要:通过对张家口几所学校的实地走访调研, 发现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国家政策、学校层面和教师层面三个方面。针对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层面的因素, 提出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式和途径。

读书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篇10

2012年9月13日,《中国教育报》刊登了记者关于“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专家访谈。接受访问的刘晓明教授坦言,据他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已成为普遍现象,有60%多的教师明显感受到职业倦怠的影响,有16.1%的教师表现出中等程度的低成就感,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目前我国中小学有三分之一的教师存在着离职的倾向。

喜欢不喜欢,热爱不热爱,满意不满意自己的工作,这个基本问题决定着一个人的工作幸福指数。教师个体职业幸福指数不高,直接带来了教师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工作效率多方面损失,也直接关系到教师队伍的稳定,并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质量。

做成长者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提高教师幸福指数,克服职业倦怠,就必须从多方面做出努力。对个体而言,最重要的是努力成为专业上的成长者。

有学者说,“幸福应该属于一种成长的过程”。成长是人生命中永恒的主题,感受到自我成长无疑是一种快乐的过程。这种成长的过程便是一种幸福。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断获得价值感、成就感、创造感和审美感所带来的幸福感。有了幸福感,教师才能真正克服职业倦怠,才能享受事业,享受生命。

研究:拥抱课堂幸福

教师的幸福感首先体现在课堂之中。

在语文课堂里,教师与学生成了好朋友,一起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彩,体味字里行间的喜怒哀乐,一起领悟作者的弦外之音。学生对教师敞开封闭的心扉,说出自己的疑问,表现出自己的快乐,天真无邪,驰骋想象,无拘无束,畅所欲言。那种聆听、感悟、诵读和叙述都是投入的、真情的。师生双方融合在同悲共欢的诗意般的境界中,学生是幸福的,教师也是幸福的。

然而在现实中,相当多的语文课堂枯燥、乏味、沉闷,了无生机,是学生“最累”“最怕”“最厌恶”且“最无收获”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感到自己的付出未能得到应有的、期待的结果和回应,因而强化了对自己消极评价的倾向,感受到低成就甚至感受失败的教师当然不可能收获教育幸福。

显然,客观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亟须解决,而这些“问题”往往不能简单地在书本里找到现成的答案。要提高教师的教育幸福感,首先就应着眼于帮助教师通过研究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在课堂中感受成长。

对此,教研人员、教科研人员责无旁贷!

我们策划、组织的各种区域性研究活动,首先应以此为鹄。

从研究活动的“选题”说,选题应源于教师和基层学校自身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境,是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产生的种种“真问题”“真困惑”。当然,也可以从一些具体的情境问题中引发深层思考,提炼上升为内容更为丰富的,具有一般意义的“选题”。唯有这些源于“真问题”的研究“选题”才具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也最适合教师的胃口,顺应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研究、解决教学中的这些“真问题”,对改善课堂教学现状,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实践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则是获得成长、感受幸福的过程。

这些年来,我们主要利用网络、短信、电话等工具,通过问卷调查、小型座谈,了解搜集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差错”“困惑”和“问题”,征求他们对全区研究活动内容及形式的需要和建议。然后,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将种种“问题”“建议”筛选、整合、分类,形成全区研究活动的“选题菜单”。从研究活动的“方式”而言,“教研”与“科研”结合,“研究”与“培训”统一,采取“主动参与”的方式以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在实践中,我们将研究活动的“选题菜单”公布在本区教师进修学校网页上,让广大教师从自身实际出发自由选择。然后,根据反馈的信息制定研训活动计划,组织不同对象,开展不同专题、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研训活动。

譬如,小学习作教学历来令人头痛,有很多问题、难题需要研究解决。2012年4月,我们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习作教学问题及对策的研究”为主题,开展了“菜单式”研训活动。这一主题是应广大教师要求,在学年初列入“选题菜单”,并于制定学期研训计划时确定下来的。在活动开展的一周之前,我们把活动通知发布在学校网页上。同时,挂出了这一主题内的八项具体研讨内容和三种研讨方式,供广大教师进一步选择。各校教师纷纷报名参加,回复、表达自己的意愿。我们及时汇总有关信息,同应邀参加活动的专家———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江苏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袁浩理事长交换意见,确定了以“让习作成为学生童年的乐事”为研究内容,以教学观摩(习作课例展示、执教者说课、同行评课)、专家点评、讲座以及对话互动为研讨方式。这次活动让广大教师为之振奋,受到启发。研究的主题“如何让自己的学生爱上习作课,学会习作,享受习作”也成了许多教师进行后续思考、探索的自觉要求和研究专题。

建设“学习型研究团队”

在学校内部,学科备课组、教研组、教科研课题组等常规的教研、教科研组织,在教师专业成长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实践中,一些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比如,教研组、备课组的研究过分追求“统一”,小组合作研究就是为了形成统一的教学预案;过于偏重“名师”引领,教研成了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独角戏”,其他教师很少有机会真正参与;“合作”成了“演讲者”与“听众”的关系,“共享”异化成了大家被动接受名师的灌输。凡此种种,显然是不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

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不断增加,对教研组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适应新的要求,加强学校常规性教研组织的建设,是放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对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和建设应运而生,成了热门话题。

最早倡导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美国教育家博雅尔提出,“学习共同体”是所有人因共同的使命并朝着共同的愿景一起学习的组织,共同体中的人,共同分享学习的兴趣,共同寻找通向知识的旅程和理解世界运作的方式,朝着教育这一目标相互作用、共同参与。教师学习共同体应体现和坚持“自主”和“分享”的特点。

实践表明,建设学习共同体式的研究团队,首先要着力于建设团队学习文化。要以“研究”为纽带,努力把备课与学习、研究紧密结合起来。这里所说的“研究”应是同组教师之间为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主动进行的对话、沟通、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和教学资源,通过互动、相互支持解决问题。惟有这样的“研究”才能形成一种研究的氛围,一种研究的学习文化,也惟有这样的“研究”,才能对教师个体思考研究能力的提高和反思习惯的养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这样的团队文化氛围中,有的学校教研团队开展了课堂观察、思考、合作研究活动;有的教研团队开展“同课异构”“一课多教”的“反复实践、多次反思”的合作研究活动;有的用录像记下实践研究课教学实况,课后组织全组或全校语文教师合作研究反思时,让执教者能从“听课者”的角度与同组教师一同重温课堂教学,全面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而发现问题,作深度反思。……

这样的团队教研活动,追求“共享”,强调“合作”,使常规的教学研究组织具备了“学习共同体”的特质,有利于教师个体确定“合作、分享”的理念,增强在教学实践中思考、研究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作为语文教科研活动的组织者、服务者,要努力发现典型经验,组织推广,充分放大其效能。譬如,我区凤游寺小学,使年级语文备课组合作研究与校级语文教研组研究相结合,加强两级教研团队的建设。他们组织全校语文教师听取一个年级组备课研究活动的介绍,参与年级组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认真听课,并深入学生的学习小组,明确分工,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课堂观察,并采用他们设计的课堂观察表真实地记录下学生在课堂上的种种表现以及小组合作、教师个别指导的情况。课后进行整理、汇总、合作反思、讨论分析,从中得到结论,指导、推进全校语文教学改革。2012年10月,我们在凤游寺小学组织现场会。本次活动由两个板块组成:其一,观察凤小两位教师执教研究课。课前,给每一位与会教师发了一张凤小设计采用的“课堂观察分析表”,要求大家与凤小的老师一起参与课堂观察。课后,参与分析讨论。其二,由凤小语文教研组重点介绍两级教研团队相结合的实践研究模式。凤小的经验让老师们眼前一亮,一个个如凤小这样的成功经验,就从现场会走向了全区,成了各校学习型研究团队建设的共同资源。

研训人员还应当是教学研究活动的研究者和指导者,自觉置身于教学研究活动中,积极投入研究,充分发挥自身示范、指导引领作用。

“善读”

促进教师成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帮助教师养成阅读习惯。

要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不仅应通过研究活动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还必须通过阅读,使自己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和人文素养。教师本应是读书人,小学语文教师尤应“善读”。

读理论著述。反思与研究需要武器,语文教师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必须重点阅读语文教育的专业著述、教育教学及儿童发展的理论著作,不断丰富自身的理论素养,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利于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没有理论引领的反思与研究,只能意味着低水平的重复。

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我们在全区积极推进“振兴阅读行动计划”,引导教师开展与学生共读、读书会、读书沙龙等读书活动。同时,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针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设计、教学研究能力等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课堂为何总是低效拖沓”“好课究竟如何评判”“教材究竟该如何把握”等,开展网络研训活动,组织教师自主参加,在线阅读专家论著、在线聆听专题学术讲座,在线交流读书体会、发帖研讨。

读文化经典。教育需要智慧,教育的智慧大多是经过岁月的淘洗和社会历史检验的古老智慧,存在于经典之中。读文化经典,可以使我们多一份智慧的薪传,对教育的理解会更真切,更深入。

我区夫子庙小学是全国唯一一所以孔子命名的小学。在这所小学任教的特级教师刘红,近十年来以“追寻孔子,让语文返魅”为语文教学目标,致力于研读《论语》《孟子》《中庸》等儒家经典,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坚持研读探索,要把学生们都带到“乐学境界”里,让他们都成为乐之者。作为区研训人员,我们积极参与“刘红特级教师工作室”的组建、学习和研究工作,在刘红老师的引领下,充分发挥“特级教师工作室”在全区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于是,我区越来越多的教师捧起儒家经典,狠下“虚心涵咏,切己体察”的功夫,同时又博览洛克、卢梭、斯宾塞等外国教育大师的论述,学习研究、采撷整合。经典中,重视“儿童”,强调“激励”和“快乐”的基本理念,“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学实行结合”等教学方法,“切问”“近思”“明辨”“践行”的学习路径,无不闪耀着孔子等先贤大师们教育思想的灿烂灵光。这睿智的光辉,观照着我区广大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追寻“乐学乐教”的美好境界,书写幸福的教育人生。

走近名师

田本娜教授说,小学教师的素养最主要的是“人格修养”。“人格修养”要体现在心灵上,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具有一颗“爱心”,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热爱自己所教的专业课。几十年来,以斯霞、霍懋征、袁2) 等老一辈小学语文教育家为代表的优秀语文教师群体探索创造,开拓前行的历程表明,他们的卓越成就源于他们对母语教育的深情和对学生的挚爱。因为有爱,所以奉献,因为奉献,所以收获,因为收获,所以幸福。正如亚里斯多德所说,“幸福即是某种德性。”

人格高尚的名师是一本厚重的书。从根本上说,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幸福指数,必须引导广大教师阅读“这本书”,学习他们的高尚人格,和教师一同走近名师,以他们为楷模,设计自己的成长规划,寻找自己发展的路径。

上一篇:舞蹈训练的重要性下一篇:糖尿病病足感染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