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连蕊_读《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有感

2024-04-11

于连蕊_读《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有感(精选12篇)

篇1:于连蕊_读《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有感

积极的生活 快乐的工作

——读《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有感

通州区梨园镇中心小学 于连蕊

幸福的生活,是我们每个人的追求。肖博士专门为广大的教师写了一本如何拥有一个幸福人生的书,大概是看到了很大一部分教师体会不到工作中的快乐,进而影响生活的快乐,甚至影响人生的幸福。

仔细阅读,认真体会,是一剂良药吧!在自己的专业成长中体会到幸福,是肖博士的愿望,也是我们广大普通教师的愿望。既然不可避免的我们每天都要工作,那我们都选择快乐的工作。问题就是如何寻找到、体会到工作中的快乐。

联系肖博士的观点,结合我在工作中的体会,我认为拥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很重要。积极的生活,积极的对待自己的工作,为自己能参与到社会中感到快乐,为自己能伴随那么多的孩子度过一个愉快而有意义的童年感到快乐。许多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过我中肯的建议,许多孩子因为有我的引导而对某一类知识产生兴趣,许多孩子由于他们的童年生活中有了我而过的更有意义„„为此,我感到快乐;为此,我觉得幸福。

每个人的工作中都会有许多的不如意,如果没有一个积极阳光的生活态度,就会深陷在这些烦恼中。相反,如果你是一个积极、快乐的人,就会更看重自己工作的意义,这些小小不如意就失去了它的杀伤力,更不会影响到生活的幸福感。所以,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很重要。

对自己专业的发展,每个人有不同的想法,但至少我们最低的底线是做一名合格的本学科的任教教师吧。虽然教师的工作可能并不是你理想的工作,离你心中的梦想也相差甚远,可我们几乎是别无选择。在当今的中国社会,至少我们这一代人做不到“爱一行,干一行”。既然注定了要当教师,就尽量的让自己“专业”一些吧!“干一行,爱一行”,学会发现教师职业生活中的快乐所在,在这个领域中寻找自己存在的价值,你会过得更幸福。

积极的生活,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工作中寻找快乐,尽量让自己的每一天过得更有意义,就会体会到生活的幸福!

篇2:于连蕊_读《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有感

幸福是人生的主题,是人们永恒的追求。幸福的人,其人生总是快乐和阳光的。幸福又是多元的,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见解。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每天都要面对一群嘈嘈不停的学生,忙着处理一件一件永远做不完的事情,做教师的有幸福感吗?如果有又在哪里呢?以前只是将做教师视为职业,从没有去深究。在读了《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后让我对幸福有了更深的认识,并且重新认识教师这个职业。

作者肖川说,教师,谆谆善诱,守望的是讲台,放飞的是希望,播种的是知识,收获的是未来。教师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学生的成长,在学生的进步与对社会的贡献中体会到一种他人无法达至的快乐。“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获得职业的成功,品尝职业的幸福,就要不断地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奉献自我,同时也收获自我,获得成长。教师追求的一种幸福感,不仅仅建立在学生的成功之上,而应该有自己的成功:对教育的认识更加深刻,拥有的教育智慧更加丰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使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欢乐,使每天的上课不致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请你把每个教师引上进行研究的幸福之路吧。”可见长专业发展已经成为教师职业幸福的动力和源泉。在初次翻阅这本著作后,深切体会到对于教师来说职业幸福与专业成长是相辅相成的,我给自己几点建议希望自己在教学生涯中不断成长,同时收获职业幸福。

一、良好的心态是教师职业幸福的基点

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人在沼泽与心在沼泽是完全不同的。良好的心态同师德同样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超过了师德。心态决定成败,没有良好的心态,也就谈不上师德建设,更不用说专业发展和职业幸福了。

心态作为教师专业发展、职业幸福的基点,作为教师首先要调整好心态。积极的心态有助于人们克服困难,使人看到希望,激发人的潜能,也才能很好地实现专业的发展。消极心态使人沮丧、失望,对生活和人生充满了抱怨,自我封闭、限制,也就扼杀了潜能的发挥。著作中《木匠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人生是一项自己做的工程”,坚持自己的信念,并竭尽全力去做好它,不要彷徨,相信幸福就在自己手中,积极乐观地面对每天的朝阳。每天都是新鲜的人生。追求教师的职业幸福,我们要在平凡中调整好心态。

二、合理调配时间是教师职业幸福的保证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量去衡量的。教师成长是需要时间的。平时大家都很忙,好像属于自已的时间并不算很多。肖川曾经说过,如果你干了很多

你不喜欢的事情,那你一定会觉得很忙、很累。如果你干的事情都是自已喜欢的,即便再忙,你也不会有怨言,甚至你会觉得过得很充实、幸福。

有时我们也非得干而且必须要干好的事情,需要我们合理规划好时间。时间从哪儿来? “凡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将计划写在案头。把她作为行动指南,争分夺秒地完成,长期以往收获的成果也一定会比别人多得多,所经历职业幸福也会比别人来得深刻。

三、课堂教学是教师职业幸福的源头

课堂是一个教师赖以成长的沃土。离开课堂,教师将一无所有、一事无成,也就淡不上职业幸福。上海著名特级教师顾泠沅认为,“真正的名师是在学校里、课堂里摔打出来的。”聚焦课堂,关注学生,把教科研做在课堂上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教师追求职业幸福的必经之路。

教师生存方式往往是重复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课堂教学极易造成教师新鲜感的消退,创造激情的淡化,以至造成课堂教学的厌倦及不负责任。美国学者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会有所滑坡。”

把教科研做在课堂上,更要有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息息相关。只有具备问题意识,才有创新的可能。一个有着很强职业幸福感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总是充满着各种各样新颖、有价值的的问题,对这些问题他们又总会认真对待,仔细分析,深入思考,试图找出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来。即使对同样的问题,也会在不同阶段、不同条件、不同背景下产生不同的解决方案,使自己不断地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他们专业发展的高速列车循环在“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生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赛道上,乐此不疲、周而复始。

四、不断的学习是教师职业幸福的驿站;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 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时常要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 上课就越轻松。追求教师的职业幸福和专业发展是需要学习和交流的,把自已禁固在一个很小的天地里,固步自封是不会有很大的提升。有句广告词说得好“高度决定视野,角度改变观念,尺度把握人生。”高度的提升、角度的改变、尺度的把握都离不开学习交流。作为教师要广博地阅读,不仅要读教育教学的书籍,还要读历史、地理、风土、人情,还要读点经济。罗曼·罗兰在《米开朗基罗传》说:“我不是说普通的人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膜拜。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液。”教师应有在高峰上生存的勇气,书籍则是成长的阶梯,在书的海洋里,我们可以变换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液。

让学习成为教师职业幸福的驿站,还要学会交流。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很多专家、优秀教师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教育感悟往往就集中在一句话、一段话或者一场报告上。正所谓:“一语道醒梦中人!”作为教师要善于跟专家、同伴交流。主动将自己融入到活动中,积极坦露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惑,交换彼此的思想,求得专家同行的指点。

教育教人求真、求善、求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挖掘学生的巨大潜能、塑造学生的高尚人格,实现专业的发展,提升生命的价值,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是幸福的,学生也是幸福的。马克思曾经说过,“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用幸福唤醒幸福,幸福的教师唤醒学生的幸福,才能实现教育的和谐:让教师持续发展,享受今天的幸福;让学生健康成长,追求明天的幸福。

篇3:读《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

过去的我总为自己不断地繁忙而抱怨着。从未带着一种期盼, 带着一种满足, 带着一种忙不完的快乐。设想如果生活中每一天都带着一种期盼, 带着一种努力, 带着一种忙不完的快乐与满足, 那么幸福会时刻陪伴着你。生活中如果少一份责备, 多一份宽容;少一份感慨, 多一份感动和感恩;那么幸福就会向你靠近几分了。来吧, 让我们一起去发现身边的幸福。

很欣赏书中这样一句话:“生活中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的, 也许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 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自己的心情和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 一个人心中有什么, 他看到的就是什么。”当我们面对困难或挫折的时候, 如何看待, 就决定了你幸福与否, 很多时候, 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看待问题, 你就会觉得天空不再那样昏暗, 社会不再那样不公平, 你也拥有阳光般的人生。读了这本书, 我明白了应该抱着一种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学生与家长, 面对生活与工作。下面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用心关爱学生, 就能获得幸福

教师应该关爱自己的学生, 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育的过程是教师施之以爱的过程, 爱生, 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教师观察学生的优点, 捕捉教育契机, 这是爱;教师信任学生, 给学生一份支持, 这也是爱;学生有了一点点进步, 教师及时给予鼓励, 这还是爱……作为教师, 要关注细节, 抓住各种机会关爱学生, 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光明。教师付出了爱学生回报给你的也是爱, 在与学生深入交往与互动的过程中, 我们才能在师生情谊中体味到教师职业的幸福感, 更能感觉到自身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体会到一种他人无法感受到的快乐。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 肖教授说:“教师脸上的微笑有多少, 学生心中的阳光就有多少。”

二、真心善待家长, 共同分享幸福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以言表的。对于教育工作者, 应该理解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心态, 在对家长进行理性说服的基础上加以情感的感化, 表达对家长的理解和认同, 并同时提出一些理性的建议。

老师大都有一颗对学生充满热爱的心, 兢兢业业工作, 期望家长能够配合学校、教师的工作, 共同携手教育好孩子。然而善意并不一定能带来好的结果和反馈。家校沟通中, 涉及学生、学校、家庭之间的诸多问题都非常复杂, 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智慧加一片诚心才能解决。审时度势、把握时机、理性分析、真诚以待是家校沟通的基本前提, 沟通的智慧体现在教师的言谈举止之间, 体现在教师处理家校间问题的机智上, 体现在保护学生、自己和家长三者的身心上。当家长对你充满了信任, 对你的工作予以理解、支持, 愿意开诚布公地讨论孩子的学习、成长时, 你会发现善待家长, 家校共育的过程也是一种幸福。

三、要有一颗宽容之心, 宽容是最好的教育灵丹

要有一颗宽容之心。作者在这本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是啊,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我们这些为人师者, 年岁长于学生, 知识多于学生, 阅历丰于学生, 涵养胜于学生, 即使这样, 我们也不是完美的, 那为什么一定要强求学生完美呢?学生之所以是学生, 就是因为他们比我们容易犯错误。正因为学生会犯错误, 所以才需要教师的存在。刚工作的时候我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我总是难以容忍学生的错误, 课堂上的讲话声、作业中的错误、考试成绩的不理想都会让我心情沮丧, 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不留情面的严厉批评, 如此一来, 原本沮丧的心情变得更加沮丧、压抑。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 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就像我教的这个班, 他们真的一无是处吗?不!恰恰相反, 他们有着其他班级所没有的许多优点。这是个最能让老师投入激情的班级, 每次开课我总是毫不犹豫地选择这个班;这个班的学生可以说是多才多艺的, 绘画、朗诵、舞蹈……甚至连校长都被他们课堂中的精彩讲演所感染。如果我也能够怀着一颗宽容之心多发现他们身上的一些闪光点, 而不是一味盯着他们所犯的错误不放, 我也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快乐, 少些狭隘多些豁达, 幸福的生活不就是这样吗?

四、要有一颗感恩之心, 感恩的心是积极心态的核心

要有一颗感恩之心。作者在书的开篇引用了一首在西方广为流传的诗——《我感恩》:“有每夜与我抢被子的伴侣, 因为那表示他 (她) 不是和别人在一起;有只会看电视而不洗碗的青少年, 因为那表示他 (她) 乖乖在家而不是流离在外;我缴税, 因为那表示我有工作;衣服越来越紧, 那表示我们吃得很好;有阴影陪我劳动, 那表示我在明亮的阳光下;有待修理的草地、待修理的窗户和待修理的排水沟, 那表示我有个家……最后, 感恩过量的电子邮件, 因为那表示有很多朋友在惦记和想着我。”读了这首诗, 你会发现, 生活中一切的不如意, 其实都有积极的一面。生活中, 值得我们敬重与感激的人或物很多, 感恩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 是知足常乐的心态。作为一名教师, 如果能怀着感恩之心去看待学生, 你会被学生眼中饱含的渴望和纯真所鼓舞;被学生对你的尊重和认可而感到身心愉悦;被节日里的卡片、小礼物所深深感动……你也会发现学生是如此可爱, 生活是如此美好。反之, 总是埋怨、指责、敌视、不满, 会让自己的心情变得很糟糕, 自然没有幸福感可言。所以, 常怀一颗感恩的心的教师, 一定是时常面带笑容, 挺直腰板, 给学生们力量与信心的教师。一个幸福快乐的教师, 才会有一群幸福快乐的学生。

五、善于调整生活, 学会感受幸福

目前, 教师的职业倦怠, 正在消磨无数教师的工作热情。幸福不仅仅来自工作, 更来自生活。家人、朋友、闲情、雅趣是幸福生活不可缺少的。也许我们并不富裕, 但还得学会舍得用杯水车薪中的一水一木去买些喜欢的书、买件心仪的衣服, 和家人、朋友一起去聚个会、泡个吧、旅趟游。不是也常常感觉到很幸福吗?肖教授提出:“对教师而言, 要养成专业心态中的良好心态, 就是‘接受现实、悦纳自我、心存感激、追求卓越’, 用积极的心态来看待世界。”幸福就是一种感受, 敞开心灵去感受, 幸福无处不在。肖教授特别指出“拥有健康人格的人, 不必浪费时间去处理内心的挣扎;拥有乐观的心态的人, 不会将精力浪费在对付情绪的起伏上;拥有健康的自我形象的人, 不会浪费心力去在乎别人的评头品足;拥有进取的人生态度的人, 不必浪费心力去担心未来风雨;拥有稳定的精神情绪的人, 不会生活在自怨自艾之中;拥有积极的自我肯定的人, 不必浪费精力去寻找外在的肯定”。

六、提高专业素养, 不断追求幸福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影响教师幸福人生的重要因素。同样的工作思路, 如果专业素养很高, 就会举重若轻, 如果专业素养很差, 就会感到非常吃力, 别人干得很愉快的事情, 自己则感到很吃力。如果你专业素养很高, 你就更能够得到领导的信任, 同行的尊重, 学生的爱戴, 家长的欣赏。如果你的专业素养很差, 家长会觉得你不是一个专业人士, 特别那些素质比较差的家长就会格外的挑剔。所以,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高度重视自己的专业素养, 不断追求幸福。正如肖教授说的那样“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幸福人生的营造可以相互促进, 形成一个良好循环。一个能够感受到生活幸福的教师也更有可能以更积极和光明的心态, 更饱满的热情关注自己的专业成长”。

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 教师是一种知识转化与智慧增值的职业, 是一种心灵浸润与人性化教育的职业。对于教师而言幸福更具有特殊的意义。”教师只有在与学生深入交往与互动的过程中, 才更可能在师生情谊的自然加深中体味到教师职业的幸福感, 更能感觉到自身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教师, 谆谆善诱, 守望的是讲台, 放飞的是希望, 播种的是知识, 收获的是未来。”今天的教师决不是一个纯粹的教书匠, 满脸皱纹和沧桑及朴素的发土的衣着换不来别人的赞美和同情, 今天的教师要活出生命的光彩和润泽, 活出为人师的幸福, 而唯有读书和思想才能附之以光和彩, “让教育充满思想, 让思想充满智慧, 让生活充满人性的光辉, 让我们的心灵荡漾在博大、丰富、深邃、光明、温暖的思想当中”。

篇4:于连蕊_读《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有感

一、有课就上,无课不来;作业想发才发,想改才改

案例:戴老师名牌大学毕业,专业水平尚可,但据班主任反映该老师偶尔有上课不到或迟到现象发生;经常不布置或不批改学生作业,所任班级学生学科成绩不理想。

教师语录:“讲是我的事,做是他们的事”“我讲过了,他们不听,有什么办法”“我又不想做班主任、做干部……”“大家都是混碗饭吃的,你放我过生,我放你过生……

学生语录:“戴老师讲课无重点,课堂纪律松,是个朋友人。”

原因分析:(1)已经取得高级教师职称,在职称晋升上失去动力。(2)学历高,学科个人水平尚可,脑子活,在备课组内心理上存在优势。(3)家庭经济基础较好,不太在乎教师这份工资。(4)生活中有兼职(如生意)。(5)刚进入教师职业时,任职学校非普通高中而是高校,转入普通高中后不习惯。

核心原因:此类型的教师只是将学生当成可有可无的符号,心中没有学生的未来以及未对学生、家长、国家负责。其职业幸福观是教师职业等同于一份养老保险。

案例启示:(1)加强教师档案管理,对于取得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更要细化考核,校内按绩评星、评等、职聘分开,可尝试班级自主配备班级内教师组成。执行教师培训、轮岗、下岗制度。学校督促每位教师制定专业成长方案。(2)加强新教师的培训,加强新教师试用期的考核,将心中无学生的人员尽早挡在教师队伍之外。(3)组织学习相关法规,加强行风纠察。对有偿家教或从事其他与教师法不相合的行为要严加查处,防止一心二用,影响正确幸福观的形成。(4)杜绝不同类型的学校间教师的调动,如,高校、职校、普高等,因为不同类型的学校对教师的具体要求不尽相同。

二、事情照做,满腹牢骚,话题大多涉及“不公”“不平”

案例:谭老师工作较为认真,对学生考试均分数十分在意,教学实绩较好。但平时常在嘴边念叨的是本班的学生智力水平如何差;其他行业者的收入是教师的多少倍;其他地区的教师工资如何、公务员怎样、同学如何等等。

教师语录:所教班级成绩发生滑坡时常说:“谁说我考得不好,我们一起来做做看。是学生考得不好,又不是我考得不好。”“倒霉死了,我当初怎么被师范录取的?”

学生记录:“班级考好了就高兴,均分一差就发火,脾气火暴。”“老师讲的概念我们似懂非懂,感到学习很难,感到自己很笨,还是老师聪明。”“谭老师有时在班上说:有出息的将来不要做教师。”

原因分析:(1)所教学科非高考算分学科,自认为在社会、家庭、学生心中所处地位不高,自感价值缺失。(2)个人面临经济方面的压力,经济不宽裕(如住房还贷等)。(3)心中常有怀才不遇之忿,或个人发展受阻。(4)教学中无“温故知新”的思想,对学生的认知基础不清,一切想当然,无铺垫,无阶梯,无耐心。

核心原因:没有看到教师的优越性,没有享受到作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幸福: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学生在我的课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由于我今天的努力班上学生成功、成才、成人的比比皆是。在课堂上也没有获得过组织教学的成功体验。

案例启示:(1)学校要大力践行素质教育,实现均衡发展。开齐开足课程,使学生知识与能力发展全面,使任科教师心理健康向上。(2)经常邀请此类教师参加学生十年、十五年等返校活动,让其感受自己今日的付出与学生明天有正比例的关系,增强教师的使命感与自豪感。(3)树立教学组织能力是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的思想,将学生学的效果“会做”作为评定课堂学生能力提升的唯一标准,从而正确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由“演员”向“导演”转变。(4)要求组织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出发,循序渐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这是实现有意义学习和培养学生学习信心的根本措施。

三、备课笔记完备工整,课堂组织井然有序,课后也时时作“补差”,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案例:匡老师为年轻教师,该老师每节课都听老教师的先行课,听后又将“师傅”课上即性发挥的内容补上,对照参考资料,进一步理清思路,进课堂后,听课者几乎找不出毛病,但学生考试就是不好。

教师语录:“只要你上课认真听我讲,我保证你学的好。”“我班上的学生智力不行,这么讲都不懂!”。

学生语录:“上他的课最好,只要跟在后面记。提问也就是那几个人,反正也轮不到我。就是课后的作业太多,又不会!”“这个老师太哆嗦,讲的大部分我都懂,思想容易开小差,下课时好像又有一些不懂。作业错误率也很高。”

原因分析:(1)思想不解放,不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自己学好。实行满堂讲,唯恐讲不细,学生不明白。(2)有些学校领导在听课时看到教师讲得少,就认为教师不负责,备课不充分,希望教师多讲。(3)学生在这种课堂上养成不动脑筋的习惯,只是被动的听,不愿主动地学习,又进一步推动教师满堂讲。(4)没有注意先行课中“师傅”对教学的组织及师生活动的生成,只是听“师傅”口中念的经,看黑板上写的文,死搬硬套。

核心原因:有想做好教师的愿望,但没有将“教师”转为“教练”的意识,没有认识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重要意义。

案例启示:(1)改变观点:思想上要树立学生成才是学生自己学出来的、练出来的意识。正如运动员体能是自己练出来的一样,这是别人不能代替的,也不能改变的。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教师应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2)改变评价:只有每位学生学会了能独立完成作业才算完成教学任务,而非教师对内容讲完,对备课笔记背全,也不是少数好学生能顺利、完整地回答出来。(3)改变模式:遵循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组织提问、板演、讨论、练习、测试等。教师的教不是教内容而是评价与导控。

四、所教学科成绩刚开始很好,后来总的趋势是不断下滑

案例:王老师,每一届均有这样的情况:班级刚接手时,学科成绩考得很好,后来随着时间推移,成绩不断下滑。考陈题学生还行新题就大打折扣。平时不编教案、练习、试卷,不愿参加教研活动。

教师语录:“这有啥讲的,让学生自己看。”“你们怎么这么慢,讲稿怎么还出不来,我都讲了!”“没得什么要讲的了,我又让学生自习了一堂课。”

学生语录:“王老师解题能力很强,管得较严,我们一般比其他班的同学要多做一本资料。”“答案常抄在黑板上,我们自己纠错”“做与不做一个样,反正不讲。”

原因分析:(1)新课模式主要以学生自学教辅资料为主,教科书时常不用,导致进度快。(2)学生以背知识点、规律为主,规律的建立过程学生花时较少,书本上的内容学生掌握有漏洞不全面。(3)学生做得较多,在所教内容较简单时,所有学生掌握较好,在内容较难以后,只有部分好学生感到能力在不断提高,而中等以下的学生深感吃力,后来有部分学生由于长期没有完成任务而产生出厌学、弃学念头。(4)在复习迎考、复习拔高中由于缺少总结提高,学生未能实现厚书变薄,学习负担变重,再加上各科均进入复习,时间的投入受限,因而学生成绩下滑。(5)学习过程评价单一,使学生心理疲劳,失去相应动力。(6)将学生“自主学习”变为“自流学习”,少了“培养”这一重要环节。

核心原因:教学观点落后,认为教学即背诵加题海战术。个人学科整合能力不强,眼中无学生的差异,脑中无思维的提升。

案例启示:(1)学校应建立阶段性教学案检查制度,包括初备、复备、教后反思等。加强组内互相听课,每周内每个备课组按计划开设公开课,使其逐渐进入教研状态。(2)加强行政听课,促使其以“完全放手,以练代讲,题海战术”的教学形式向“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转化。(3)提供所教学科的新课程培训机会,深入理解“独立、合作、探究”的内涵。提高其结合本学科的特点进行学习指导的能力。(4)引导教师注重学习过程本身的教学。教学过程要成为学生积极主动开展智力活动的过程,它不仅旨在获得正确的答案和结论,更重要的是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和自我表现的实际机会,使学生有进行主动学习的自我体验。

上面所列的四种类型的教师,就其职业幸福感来讲,都有幸福感缺失的现象,教师的职业幸福来源于解决学生的真正的痛苦。而学生真正的痛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不会做功课,没有收获,是他真正的痛苦”,那么如何使自己所教的学生“会做功课,有收获”应为教师职业幸福的真正源泉。

作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最终应落实在学生“会做”上,如何提高学生“会做”的能力,就应成为教学的学科终极目标,无论是美国的布卢姆提出的“为掌握而教,为掌握而学”,还是前苏联的布鲁纳为代表的结构主义提出的“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提高教育质量,发展儿童智力”及人本主义提出的“自我实现是人生最高的、终极目标”都是在围绕如何让学生“会做”上展开的。

教师的专业成长一方面要提升自己的学科水平,但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教师的知识水平与教学相关程度很低,就是说,如果教师自己的知识残缺不全,不能帮助学生释疑解惑,那肯定会影响教学效果,但当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一定水平的临界值以后,不再因为教师的知识水平越高,教学效果就越好。如,早些年有的特级教师最初学历只有高中毕业而目前一些学校以人才引进形式招进的研究生并没有得到续聘。

因此,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强调另一方面:教学组织能力的提高。教学组织能力要得到提高,第一,要解决思想问题。如,学生成才是学生自己学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因而所有教都得基于学生的学上,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为原则展开教学活动。如,进行评讲习题时,旧模式是审题时———教师读学生听,其实这一时间内学生常是“中场休息”,解题时———教师边分析边写板书,此时学生往往是“照单全收”,而当该题讲解结束时,学生常常是“一无所获”。而现在要改为围绕学生“会做”展开,而非过去的“听懂”,可以这样设计:先由学生阅读、做出草图、找出疑问;后组织讨论、回答提问、做出评价;再由学生进行板演、提出要求,最后再训练:同式巩固、变式训练。维果茨基强调指出:“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实际上,只有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基础上的课堂教学,才有可能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推动发展,从而不断地创造最近发展区,并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新的现有发展区。这是有效教学、优质教学的心理学机制。

如,教师的教不仅是传授内容更重要的是点评、纠错、补充、拓展等。

再如,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虽然说一个学生能学会的,绝大多数的学生也能学会。但不同的学生基础不同、反应速度不同,有一些学生正确率与速度可能相对落后。在组织教学的设计中一定要让其也能得到充分发展,要相信他们可能只是与其他同学有差异,也可能是个大器晚成的少年,要相信每一位前进中的学生都有美好的未来。

第二,要建设好新型的班级组织形式。参与性教学是一种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强化师生互动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参与式的学习远比被动地从教师那里获取现成的结论要深刻得多,对学生认知的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参与性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教学的机会,体验到参与成功带来的满足,特别是要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参与教学都有所发展。为此,应充分优化班级管理,建设合作学习小组,组内也应进一步细化分工,像组织上的正副组长,纪律委员的设置,学习上的各科召集人、单门学科结对帮扶对象的确立等,并要加强相关的考评,如,除了大型考试以组均分为单位选出优秀组外,常规管事、学校中心活动、宿舍管理也应由以小组为主体作为考核对象的评比,这样就不仅仅为合作学习创设了平台,也为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机会。

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教师的职业幸福观紧紧相连,相辅相成,只有以发展学生思维为教学要务,使学生由一个自然人逐步成长为一个智慧人,一个文明人。在这个促成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教师实现着人生的价值,发挥着主观能动性,在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中充溢着作为教师的幸福与职业的自豪,而其专业的成长由于幸福观的正确定位,将会以组织高效的教学模式为研究与实施的中心,开展对“先练后讲,先试后导”的尝试教学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模式,“三三六”自主学习的杜郎口模式等先进经验的学习与实践,结合我省“五严”要求和新课程的开展,在课堂这块热土上提升专业成长的速度与质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好导演、做好教练。结合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下面是本文得出的初步结论。

学生真正的痛苦是不会做功课,没有收获。

教师真正的幸福是学生终于会做了,成才了。

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是教学组织能力得到了逐步的提升。

篇5:读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有感

读完《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感受很多。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取决于他拥有知识的程度。教师相对学生而言,拥有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拥有对学生的管理权,拥有学生羡慕的独立和自由,理应比学生获得的幸福感多很多。但事实上很多时候身为教师的我们也同样羡慕学生无虑的生活,羡慕学生拥有的简单而充实的快乐。

教育服务时代,工作遭遇越来越多的挑战,职业面临激烈的生存竞争,教师的幸福归宿在哪儿,究竟还有没有,这让教师们日渐迷茫。应该如何认识并创造我们的“幸福人生”。

一、我对幸福感悟:

幸福其实只是一种心境,贵为天子未必就比贱若乞丐适意。所以,幸福与否,全在于我,全在于心。看淡了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你也就有了一颗宁静的心,有了一份立身处世的从容。

幸福是一种独特的内心感受,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一种体悟。幸福是内心深处的一坛陈酒,由里及表,向周身蔓延出浓郁香味,幸福是心灵方舟停靠时的踏实感、归属感和愉悦感,幸福是一只淘气的小鸟,当你苦苦地寻觅或守望她时,殊不知她就悄悄栖落在你肩头,只是由于你的左顾右盼而忽视了她的存在,人们往往过分追逐未知的飘渺的幸福,而对波澜不惊的平淡生活中的幸福视而不见。

幸福可以是一种平淡,能享受平淡的人便是享受着幸福的人,人生之中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固然是一种幸福,但这种幸福并不仅仅是刹那的快感、瞬间的精神刺激,它应化为一种获得成功后的情感积淀,储存于我们记忆的深处;幸福源于一种心态,幸福是一种无形的、意味深长的东西,只要我们拥有纯洁的性灵、安定的心境、开朗的心情、悠闲的良心,就可以在自己的内心里感知到幸福;幸福是一种信仰,二、“教师的幸福”

教师的幸福是关涉到学校发展的一个核心话题,其幸福指数的高低突显出教师生存状态的好坏。

教师的真正意义的幸福最终必须回归到自己的教育幸福上来!这可以是学生取得进步后的一张张稚气的笑脸的回报,可以是学生一句简单的问候,也可以是学生毕业后的一张薄薄的贺卡与一次简单的造访。

教师的幸福人生需要我们用幸福的汗水甚至是泪水来滋润。身影疲惫,额头苍老,当一切成为往事的时候,倘若我们能够坦然地迎接自己教育过的每一位学生的笑脸,那才是教师幸福的最高境界!

教育知识以两种方式增进我们教师的幸福:第一,它给我们教师开辟了享乐幸福的新源泉;其次,它给我们教师提供选择一切其它乐趣的线索。教师的幸福是一种来自其课堂实践的创造性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丰富与否取决于教师的课堂空间的拓展范围和其对教育的理解程度。如果一个教师没有能力拓展自己的课堂空间,仅局限于班级课堂,而无法走进省市级课堂及更为宽广的社会课堂,那他势必无法获得丰富的课堂经历,这就会降低教育幸福实现的指数。另外,随着教育技艺的不断积累和丰富,教师会逐渐加深对教育的理解,从而会提高我们对教育幸福的敏感程度。

篇6:于连蕊_读《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有感

王学慧

最近,我们学校组织学习了肖川的《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一书,认真阅读该书后,感悟颇深。本书分绪论和七个章节,介绍了教师的幸福人生和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追求的幸福人生。这本书里有许多意蕴深长的人生哲理。

幸福是人生的主题。只有感到幸福的人其人生才是快乐和阳光的。在我刚踏入工作的一年中,慢慢懂的体验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当我全身心地投人到教学工作中,每个学生都吸引着我,我对自己工作有一份责任,我感到幸福;当我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和学生一起克服困难、一起享受成功,我感到了幸福;当我所教的学生成绩有所提高,思想有所进步的时候,我感到了幸福;当我渐渐的发现,知识得到不断充实,自身得到不断完善时,我感到了幸福。教师只有体验到职业的幸福感,才能真切地把快乐带给学生,把知识完整的传授给学生,才能有效地影响并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最近几年来,教师的幸福指数是比较低的。这就给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因为我们很多人把工作仅仅当成谋生的手段,工作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同时背负着各种负担与压力,从而身心疲惫。的确,在现实社会中,教师背负了太多的数字。然而,教师的幸福指数不是能用数字来体现的。为了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为了延续教育的活力,我们需要找到工作的快乐,感受教育的幸福。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现实。在很多时候,凭我们的力量要改变环境是很难的,但是可以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对工作的态度,改变自己的心态,积极地面对现实、接受现实,进而超越现实、改造现实。在办公室内,我们努力营造宽松、愉悦、和谐的氛围,大家相互帮助,互相关心,平等相处,就会忘却烦恼,摆脱疲劳,心情舒畅地工作。用平和感恩的心态去面对所有的一切,我们就会感觉到生活的美好和工作的幸福。带着微笑去面对我们的学生,带着微笑去面对我们的同事,你就会觉得天是蓝的,生活是快乐的。

读了肖教授的书的第二章“此生归路愈茫然,无数青山水拍天”,从中让我找到了消除症结的良方妙药,那就是积极地心态能使我们的生活达到100%的圆满;更重要的是肖川教授积极心态16字更是引发了我的思考,“接受现实,悦纳自己,心存感激,追求卓越”。是啊,作为教师,好好调整自己,学会接纳现实,正如一位哲人所言“你改变不了环境,那就改变自己”;工作才刚刚起步,不敢说能有多大的成就,但出色完成本职工作能够做到的,这说明,自己能行,我学会了“悦纳自己”、喜欢自己,我完全可以成为出色的自己;在成长的道路上,纵然自己勤奋、付出、努力,但没有领导的关注、同事的帮助、家长的配合、家人朋友一如既往的支持,我也难成为今天的自己,我真诚的对众多给予我关爱、帮助的人真诚地说一声“谢谢您!”为着这份感激、为着这份谢意,我理应追求更加卓越的自己,我在心里默默地加油——做一个最好的自己!“快乐是一种美德,微笑是一种力量”其实,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让我们做一个永远面带微笑的人吧,那就是幸福!

篇7:于连蕊_读《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有感

教师的心态也要像阳光那样,是平常的、达观的、宽容的、感恩的、积极向上的。我们只

有拥有这样的阳光心态,才能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拥有阳光心态 幸福随之上路

江苏省羊尖高级中学 李婕 读肖川主编的《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这本书缘于一次郁闷。那天我刚结束一堂十分郁闷的课,这是一堂复习课,本来就不很活跃的这个班级全体学生竟然一言不发,45分钟完全成了我的独角戏。回到办公室,我耷拉着脑袋,十分失落。再想想所教的另一个班学生的表现:作业交不齐、上交的作业当中有严重的抄袭现象、上课睡觉、吃零食、交头接耳„„难道这就是我的人生?整天都要与这样一群不求上进的学生为伴!我越想越失落,索性趴在桌子上,什么都不想做了。走上三尺讲台也有一年多时间了,我也曾问过自己:作为教师,你幸福吗?快乐吗?答案是否定的,至少不是肯定的。身边其他老师的答案也是大同小异。就在这时,我瞥到了这本《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书名中的“幸福”二字似乎闪着无比耀眼的光芒,召唤着我。

能让教师过上幸福生活的法宝,最主要的是有个好心态

带着这样糟糕的心情翻开了这本书,一翻就再也不肯松手了。现在初始的那种糟糕心情已经烟消云散,心中的那个疑问也已经在书中找到了答案:能让教师过上幸福生活的法宝,最主要的是我们自己的心态!作者用一个计算公式论证了他的这一观点:我们对待工作、生活的态度能够使我们的生活达到100%的圆满,也就是心态决定着你的幸福。”我想,决定幸福的心态应该是阳光般的吧。阳光普照大地,温暖每一个人,也是宽容平等的。教师的心态也要像阳光那样,是平常的、达观的、宽容的、感恩的、积极向上的。我们只有拥有这样的阳光心态,才能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要有一颗平常之心,平常心是一种冷静、客观、理智、忘我的心态

要有一颗平常之心。平常心是一种冷静、客观、理智、忘我的心态。如果教师缺少平常心,就会对学生提出过高过严的要求,就可能失去耐心、细心、冷静和理智。刚走上讲台不久的我,总是以高标准严要求来对待我的学生,总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优秀一些再优秀一些,最好人人都能品学兼优。所以,当越来越多的脱离实际的过高期望和过严要求,遭遇到越来越个性张扬的新时代学生的时候,矛盾便一触即发了。我委屈我悲哀我高呼“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渠沟”,于是开始对他们感到失望甚至失去耐心。学生却越来越不理解我,有的学生甚至开始不尊重我。海明威曾经说过,现实不一定总是美好的,但我们必须拥有一颗面对美好的永恒的心。面对客观存在的问题,我们不能一味地沮丧和抱怨,而是应该接受现实。如果当时我能够拥有一颗平常心,不急不躁,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去教育学生,在面对诸如气氛沉闷、不交作业、上课讲话等情况时,我就会冷静客观地对待学生,理智地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并作出恰当合适的决策。

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宽容是最好的教育灵丹

要有一颗宽容之心。作者在这本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是啊,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这些为人师者,年岁长于学生,知识多于学生,阅历丰于学生,涵养胜于学生,即使这样,我们也不是完美的,那为什么一定要强求学生完美呢?学生之所以是学生,就是因为他们比我们容易犯错误。正因为学生会犯错误,所以才需要教师的存在。刚工作的时候我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我总是难以容忍

学生的错误,课堂上的讲话声、作业中的错误、考试成绩的不理想都会让我心情沮丧,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不留情面的严厉批评,如此一来,原本沮丧的心情变得更加沮丧、压抑。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就像我教的这个班,他们真的一无是处吗?不!恰恰相反,他们有着其他班级所没有的许多优点。这是个最能让老师投入激情的班级,每次开课我总是毫不犹豫地选择这个班;这个班的学生可以说是多才多艺的,绘画、朗诵、舞蹈„„甚至连校长都被他们课堂中的精彩讲演所感染。如果我也能够怀着一颗宽容之心多发现他们身上的一些闪光点,而不是一味盯着他们所犯的错误不放,我也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快乐,少些狭隘多些豁达,幸福的生活不就是这样吗?

要有一颗感恩之心,感恩的心是积极心态的核心

篇8: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

其次是因为, 教师的专业素养会极大地影响教师自尊需要的满足。能够赢得别人的认可、接纳与欣赏, 是每一个人心中最深刻和最持久的一种渴望。如果一个教师专业素养比较高, 工作干得出色漂亮, 他就更容易获得领导的赏识、同行的尊重、学生的爱戴和家长的信任, 他在所归属的团队中就能获得比较高的个人声望, 在别人心目中比较有地位, 他就会令人刮目相看、尊敬有加。一个专业素养比较差的教师, 则难以让人产生信任感, 一些素质不高的家长还会特别对其挑剔, 甚至时常在孩子面前败坏其形象, 损毁其威信。

再次是因为,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作为一个人的素养最核心、最重要、最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一部分。作为教师的专业素养就包括人际沟通与交流的能力, 体面和充分的自我表达能力 (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的表达, 也包括穿着打扮、待人接物, 特别是情绪的自我管理的能力) , 获取信息、建构知识的能力等等。一个善于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人, 也一定善于与生活中其他的人沟通与交流;一个在课堂上善于表达的人也绝不可能在生活中不善言谈、笨嘴笨舌;一个在学生面前善于情绪的自我管理的人, 更不可能在社会生活中常常情绪失控, 动不动就发火。一个人在讲台上的表现与他在生活中的表现是一致的。对一个教师来说, 讲台只是生活舞台的一部分。一个有良好师生关系的教师也一定有良好的其他的人际关系。当一个教师有比较高的专业素养时, 他也一定享有比较高的生活品质。

篇9:于连蕊_读《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有感

于永正老师,尽管已过花甲之年,仍然精神矍铄,神采奕奕。他的“五重”教学和在全国独树一帜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的作文教学经验传遍了大江南北。他曾谦虚地说“如果说,我对教材的理解比较深,教学设计比较新,教学的情感比较充沛,思维比较活跃,想象力比较丰富,那么说,这是得益于艺术对我的熏陶”。

以戏为伴——悟性和灵性至少有一半来自音乐

于永正老师的故乡号称京剧之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父老乡亲对京剧懂得颇多,几乎人人都能哼上几句,这样的环境和氛围极大影响了于永正老师。

京剧艺术激发了于永正老师的灵感和创造力

正如太阳哺育着花一样,艺术也为人生装饰上各种颜色。于永正老师热爱艺术,爱好广泛,拉京胡、唱京戏、练书法、弄诗文,而且在各个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在运用教学理论、方法、原则于具体教学活动之中的时候,能够充分发挥创造性,实现教学的科学性、生动性、多样性。

京剧艺术使于永正老师丰富了情感、陶冶了情操

于永正老师说:“每学一段京剧唱腔,每唱一遍哪怕是很熟悉的唱段,都是一次感情上的洗礼,都会增加一次感情上的积淀。京剧使我懂得了爱,懂得了恨。京剧教会了我喜,教会了我怒,教会了我悲,教会了我乐。总之,京剧使我懂了人世间最重要的一个字——情。”他接受了京剧文化的熏陶,丰富了情感,他爱生活,爱音乐,爱美术,爱自然,爱孩子,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语文教学——“要努力使每一节语文课艺术化”

于永正老师的“默”

学京剧讲究一个“默”字。默就是用脑筋去思索、揣摩。学京剧使于永正老师养成了“默”的习惯,钻研教材时他可以一动不动地“默”到半夜,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想出别人没有想出的主意。他的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他的设计新颖、匠心独运的一篇篇优秀课例都反映了他“默”的功夫。

朗读和表演的艺术

一个人的朗读能力的高低,与他的情感、情操、艺术修养密不可分。于永正老师的感受、理解和表情达意的能力,能一下子捕捉到文章的思想感情,并与听者产生共鸣,悲痛处为之落泪,惋惜处为之顿足。于老师表演的一笑一颦、一招一式都是一出韵味无穷的京戏。于永正老师进行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为了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为交际说话构建必要的环境和氛围,他常常巧妙地设计角色,以不同的身份走进课堂,使课堂更加自然化、生活化。他演得生动活泼,惟妙惟肖,不是演员,却具有演员的素质。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于永正老师也时时表演一下课文中的某一个情节,某一个动作,某一种神态,他的《狐假虎威》《惊弓之鸟》《小稻秧脱险记》等一些教学精品,有朗读,有表演,可谓精心安排,寓教于乐,奇思妙想,有情有趣!学生津津有味,兴致勃勃。

读写结合的艺术

于永正老师十分重视读写结合,重视写的训练,因为语文能力最重要的标志是“会写”。他说:“学生进入学校学语文,主要是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培养读写能力的。不读不写怎么行?要符合小学生的读写规律,找准读写训练的结合点,为学生提供素材,让学生‘有米下锅’而且量要适度,要求要低。语文教学不能把孩子教死,要少做题,多读书,要让孩子读出灵性来,读出悟性来,写出童真来。”

幽默的艺术

京剧界有句话叫做“无丑不成戏”。看戏是愉悦的事,但是,戏台“文”了,时间太长了。观众也会疲劳。如果小丑一出场,剧场内则会顿时活跃起来,使观众感到轻松。于永正老师说:“丑是生活中的一种色彩,京剧里的丑角是教我幽默的第一位老师。”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时常常“幽”上一“默”,放松放松学生紧张神经,驱走他们身上的疲劳。

激励的艺术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于永正老师关注教法的选择,关注教学环节的设计,他以人为本,更关注学生的发展。一次于永正老师正评价学生板演的生字,他拿出红粉笔要给“写得最好的字画上红圈”。在圈出了明显较好的一个字后,于永正老师又端详起另三个实在一般的字,不一会他面露喜色,将两个写得好的偏旁圈了出来,最后连那似乎挑不出“优点”的“艺”字也在折角处给郑重地画上了圈,并竖起大拇指,夸奖道:“这个折很有味道”于永正老师就是这样把学生的闪光点照出来,并将之放大,给他们以充分的欣赏和鼓舞。

教育理念

——“没有艺术的教育是残缺教育”

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

“学生融进了音乐,我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他们会粗野无礼。”这种音乐教育的魅力提高了学生分辨真假、美丑、善恶的能力,培养了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情操。

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音乐教育能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娱乐人的身心,使学生消除疲劳,焕发精神,增进健康,促进学习。长期参加艺术活动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水平,并增进人际交往,促进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篇10:于连蕊_读《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有感

镇原县南区小学

杨彩素

10月9日有幸参加我校组织的班主任培训学习,在人才大厦聆听了北师大肖川教授的《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报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富有智慧的演讲激起我深深的共鸣。肖川教授的幸福人生观:

幸福就是心中有盼头; 幸福就是手中有事做; 幸福就是身边有亲友; 幸福就是家中有积蓄。

其实,幸福就是那么的简单,幸福就是那么容易发现,幸福就是每时每刻在我们身边。有人说教师工作是辛苦的,要起早贪黑的备课,批作业;有人说教师的工作是单调的,整天穿梭于教室、办公室;更有人评价说教师工作很“平庸”。听了肖川教授的讲座后,我认识到这些都只说对了一半。因为,对于幸福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

幸福是人生的主题。只有感到幸福的人其人生才是快乐和阳光的。在我工作的过程中,慢慢懂地体验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当我全身心地投人到教学工作中,每个学生都吸引着我,我对自己工作有一份责任,我感到幸福;当我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和学生一起克服困难、一起享受成功,我感到了幸福;当我所教的学生成绩有所提高,思想有所进步的时候,我感到了幸福;当我渐渐地发现,知识得到不断充实,自身得到不断完善时,我感到了幸福。教师只有体验到职业的幸福感,才能真切地把快乐带给学生,把知识完整的传授给学生,才能有效地影响并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最近几年来,教师的幸福指数是比较低的。这就给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因为我们很多人把工作仅仅当成谋生的手段,工作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同时背负着各种负担与压力,从而身心疲惫。的确,在现实社会中,教师背负了太多的数字。然而,教师的幸福指数不是能用数字来体现的。为了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为了延续教育的活力,我们需要找到工作的快乐,感受教育的幸福。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现实。在很多时候,凭我们的力量要改变环境是很难的,但

是可以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对工作的态度,改变自己的心态,积极地面对现实、接受现实,进而超越现实、改造现实。在办公室内,我们努力营造宽松、愉悦、和谐的氛围,大家相互帮助,互相关心,平等相处,就会忘却烦恼,摆脱疲劳,心情舒畅地工作。用平和感恩的心态去面对所有的一切,我们就会感觉到生活的美好和工作的幸福。带着微笑去面对我们的学生,带着微笑去面对我们的同事,你就会觉得天是蓝的,生活是快乐的。

我们的学校,在镇原县是一所特色学校,社会对老师的要求比较高,学校的日常事务性工作比较多,教师的工作处于繁忙状态,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就要在繁忙的工作中找到快乐,通过重建教师职业生活方式来唤醒其教育理想,增强职业幸福体验。

有时,我在想一个人幸福不幸福是一种感觉,就像穿在脚上的鞋,漂亮是给别人看的,舒服不舒服只有自己才知道。我作为一名人们教师,最大的工作快乐就是能够为用积极,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工作,那么镜由心生,我就会觉得工作是我的乐趣,而不是吃饭的饭碗。

肖川教授眼中好的心态:接受现实、悦纳自我、心存感激、追求卓越。正视现实,我们会心如止水,知足常乐;正视自我,我们就会心态平和,就会理解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真正含义,就会是一个爱自己的人,就会是一个有自信的人。感恩于社会、感恩于自然、感恩于亲情友情、感恩于同事朋友,我们就会试图为别人带来幸福,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永远有一颗追求的心、力图做最好的自己,人生的价值就是在每一天的进程中实现的。

肖川教授对教育的定义:

教育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领着一群不完美的人逐渐走向完美…… 是的,教学相长、与学生一起成长。肖川教授的哲理: 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 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欣赏; 有欣赏的地方就会有爱; 有爱的地方就会有美; 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我们既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更要有一颗发现美、追求美的心灵。学会赏识美,我们也一定会变得更美!

肖川教授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 专家引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

因此,我们应该确立目标,善于学习,在实践中找准自我成长的切入点。我们应该心存感激,对我们拥有的一切。

只有当教师感受到职业自豪感,感受到生活幸福,就更会重视专业成长,也会有更充沛的精力和更积极的心态去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反过来说,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也会有助于教师生活幸福指数的提升,这是因为,如果一个教师专业素养比较高,在工作中举重若轻、游刃有余、愉快胜任,他就更能感受到工作的乐趣,变得越来越自信。

只有两者形成良性循环,才能不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

篇11:于连蕊_读《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有感

2012年9月13日,《中国教育报》刊登了记者关于“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专家访谈。接受访问的刘晓明教授坦言,据他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已成为普遍现象,有60%多的教师明显感受到职业倦怠的影响,有16.1%的教师表现出中等程度的低成就感,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目前我国中小学有三分之一的教师存在着离职的倾向。

喜欢不喜欢,热爱不热爱,满意不满意自己的工作,这个基本问题决定着一个人的工作幸福指数。教师个体职业幸福指数不高,直接带来了教师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工作效率多方面损失,也直接关系到教师队伍的稳定,并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质量。

做成长者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提高教师幸福指数,克服职业倦怠,就必须从多方面做出努力。对个体而言,最重要的是努力成为专业上的成长者。

有学者说,“幸福应该属于一种成长的过程”。成长是人生命中永恒的主题,感受到自我成长无疑是一种快乐的过程。这种成长的过程便是一种幸福。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断获得价值感、成就感、创造感和审美感所带来的幸福感。有了幸福感,教师才能真正克服职业倦怠,才能享受事业,享受生命。

研究:拥抱课堂幸福

教师的幸福感首先体现在课堂之中。

在语文课堂里,教师与学生成了好朋友,一起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彩,体味字里行间的喜怒哀乐,一起领悟作者的弦外之音。学生对教师敞开封闭的心扉,说出自己的疑问,表现出自己的快乐,天真无邪,驰骋想象,无拘无束,畅所欲言。那种聆听、感悟、诵读和叙述都是投入的、真情的。师生双方融合在同悲共欢的诗意般的境界中,学生是幸福的,教师也是幸福的。

然而在现实中,相当多的语文课堂枯燥、乏味、沉闷,了无生机,是学生“最累”“最怕”“最厌恶”且“最无收获”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感到自己的付出未能得到应有的、期待的结果和回应,因而强化了对自己消极评价的倾向,感受到低成就甚至感受失败的教师当然不可能收获教育幸福。

显然,客观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亟须解决,而这些“问题”往往不能简单地在书本里找到现成的答案。要提高教师的教育幸福感,首先就应着眼于帮助教师通过研究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在课堂中感受成长。

对此,教研人员、教科研人员责无旁贷!

我们策划、组织的各种区域性研究活动,首先应以此为鹄。

从研究活动的“选题”说,选题应源于教师和基层学校自身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境,是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产生的种种“真问题”“真困惑”。当然,也可以从一些具体的情境问题中引发深层思考,提炼上升为内容更为丰富的,具有一般意义的“选题”。唯有这些源于“真问题”的研究“选题”才具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也最适合教师的胃口,顺应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研究、解决教学中的这些“真问题”,对改善课堂教学现状,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实践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则是获得成长、感受幸福的过程。

这些年来,我们主要利用网络、短信、电话等工具,通过问卷调查、小型座谈,了解搜集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差错”“困惑”和“问题”,征求他们对全区研究活动内容及形式的需要和建议。然后,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将种种“问题”“建议”筛选、整合、分类,形成全区研究活动的“选题菜单”。从研究活动的“方式”而言,“教研”与“科研”结合,“研究”与“培训”统一,采取“主动参与”的方式以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在实践中,我们将研究活动的“选题菜单”公布在本区教师进修学校网页上,让广大教师从自身实际出发自由选择。然后,根据反馈的信息制定研训活动计划,组织不同对象,开展不同专题、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研训活动。

譬如,小学习作教学历来令人头痛,有很多问题、难题需要研究解决。2012年4月,我们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习作教学问题及对策的研究”为主题,开展了“菜单式”研训活动。这一主题是应广大教师要求,在学年初列入“选题菜单”,并于制定学期研训计划时确定下来的。在活动开展的一周之前,我们把活动通知发布在学校网页上。同时,挂出了这一主题内的八项具体研讨内容和三种研讨方式,供广大教师进一步选择。各校教师纷纷报名参加,回复、表达自己的意愿。我们及时汇总有关信息,同应邀参加活动的专家———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江苏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袁浩理事长交换意见,确定了以“让习作成为学生童年的乐事”为研究内容,以教学观摩(习作课例展示、执教者说课、同行评课)、专家点评、讲座以及对话互动为研讨方式。这次活动让广大教师为之振奋,受到启发。研究的主题“如何让自己的学生爱上习作课,学会习作,享受习作”也成了许多教师进行后续思考、探索的自觉要求和研究专题。

建设“学习型研究团队”

在学校内部,学科备课组、教研组、教科研课题组等常规的教研、教科研组织,在教师专业成长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实践中,一些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比如,教研组、备课组的研究过分追求“统一”,小组合作研究就是为了形成统一的教学预案;过于偏重“名师”引领,教研成了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独角戏”,其他教师很少有机会真正参与;“合作”成了“演讲者”与“听众”的关系,“共享”异化成了大家被动接受名师的灌输。凡此种种,显然是不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

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不断增加,对教研组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适应新的要求,加强学校常规性教研组织的建设,是放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对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和建设应运而生,成了热门话题。

最早倡导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美国教育家博雅尔提出,“学习共同体”是所有人因共同的使命并朝着共同的愿景一起学习的组织,共同体中的人,共同分享学习的兴趣,共同寻找通向知识的旅程和理解世界运作的方式,朝着教育这一目标相互作用、共同参与。教师学习共同体应体现和坚持“自主”和“分享”的特点。

实践表明,建设学习共同体式的研究团队,首先要着力于建设团队学习文化。要以“研究”为纽带,努力把备课与学习、研究紧密结合起来。这里所说的“研究”应是同组教师之间为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主动进行的对话、沟通、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和教学资源,通过互动、相互支持解决问题。惟有这样的“研究”才能形成一种研究的氛围,一种研究的学习文化,也惟有这样的“研究”,才能对教师个体思考研究能力的提高和反思习惯的养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这样的团队文化氛围中,有的学校教研团队开展了课堂观察、思考、合作研究活动;有的教研团队开展“同课异构”“一课多教”的“反复实践、多次反思”的合作研究活动;有的用录像记下实践研究课教学实况,课后组织全组或全校语文教师合作研究反思时,让执教者能从“听课者”的角度与同组教师一同重温课堂教学,全面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而发现问题,作深度反思。……

这样的团队教研活动,追求“共享”,强调“合作”,使常规的教学研究组织具备了“学习共同体”的特质,有利于教师个体确定“合作、分享”的理念,增强在教学实践中思考、研究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作为语文教科研活动的组织者、服务者,要努力发现典型经验,组织推广,充分放大其效能。譬如,我区凤游寺小学,使年级语文备课组合作研究与校级语文教研组研究相结合,加强两级教研团队的建设。他们组织全校语文教师听取一个年级组备课研究活动的介绍,参与年级组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认真听课,并深入学生的学习小组,明确分工,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课堂观察,并采用他们设计的课堂观察表真实地记录下学生在课堂上的种种表现以及小组合作、教师个别指导的情况。课后进行整理、汇总、合作反思、讨论分析,从中得到结论,指导、推进全校语文教学改革。2012年10月,我们在凤游寺小学组织现场会。本次活动由两个板块组成:其一,观察凤小两位教师执教研究课。课前,给每一位与会教师发了一张凤小设计采用的“课堂观察分析表”,要求大家与凤小的老师一起参与课堂观察。课后,参与分析讨论。其二,由凤小语文教研组重点介绍两级教研团队相结合的实践研究模式。凤小的经验让老师们眼前一亮,一个个如凤小这样的成功经验,就从现场会走向了全区,成了各校学习型研究团队建设的共同资源。

研训人员还应当是教学研究活动的研究者和指导者,自觉置身于教学研究活动中,积极投入研究,充分发挥自身示范、指导引领作用。

“善读”

促进教师成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帮助教师养成阅读习惯。

要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不仅应通过研究活动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还必须通过阅读,使自己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和人文素养。教师本应是读书人,小学语文教师尤应“善读”。

读理论著述。反思与研究需要武器,语文教师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必须重点阅读语文教育的专业著述、教育教学及儿童发展的理论著作,不断丰富自身的理论素养,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利于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没有理论引领的反思与研究,只能意味着低水平的重复。

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我们在全区积极推进“振兴阅读行动计划”,引导教师开展与学生共读、读书会、读书沙龙等读书活动。同时,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针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设计、教学研究能力等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课堂为何总是低效拖沓”“好课究竟如何评判”“教材究竟该如何把握”等,开展网络研训活动,组织教师自主参加,在线阅读专家论著、在线聆听专题学术讲座,在线交流读书体会、发帖研讨。

读文化经典。教育需要智慧,教育的智慧大多是经过岁月的淘洗和社会历史检验的古老智慧,存在于经典之中。读文化经典,可以使我们多一份智慧的薪传,对教育的理解会更真切,更深入。

我区夫子庙小学是全国唯一一所以孔子命名的小学。在这所小学任教的特级教师刘红,近十年来以“追寻孔子,让语文返魅”为语文教学目标,致力于研读《论语》《孟子》《中庸》等儒家经典,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坚持研读探索,要把学生们都带到“乐学境界”里,让他们都成为乐之者。作为区研训人员,我们积极参与“刘红特级教师工作室”的组建、学习和研究工作,在刘红老师的引领下,充分发挥“特级教师工作室”在全区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于是,我区越来越多的教师捧起儒家经典,狠下“虚心涵咏,切己体察”的功夫,同时又博览洛克、卢梭、斯宾塞等外国教育大师的论述,学习研究、采撷整合。经典中,重视“儿童”,强调“激励”和“快乐”的基本理念,“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学实行结合”等教学方法,“切问”“近思”“明辨”“践行”的学习路径,无不闪耀着孔子等先贤大师们教育思想的灿烂灵光。这睿智的光辉,观照着我区广大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追寻“乐学乐教”的美好境界,书写幸福的教育人生。

走近名师

田本娜教授说,小学教师的素养最主要的是“人格修养”。“人格修养”要体现在心灵上,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具有一颗“爱心”,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热爱自己所教的专业课。几十年来,以斯霞、霍懋征、袁2) 等老一辈小学语文教育家为代表的优秀语文教师群体探索创造,开拓前行的历程表明,他们的卓越成就源于他们对母语教育的深情和对学生的挚爱。因为有爱,所以奉献,因为奉献,所以收获,因为收获,所以幸福。正如亚里斯多德所说,“幸福即是某种德性。”

人格高尚的名师是一本厚重的书。从根本上说,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幸福指数,必须引导广大教师阅读“这本书”,学习他们的高尚人格,和教师一同走近名师,以他们为楷模,设计自己的成长规划,寻找自己发展的路径。

篇12:于连蕊_读《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有感

周如俊,江苏省灌南中等专业学校正高级讲师、副校长,国家级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骨干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他重视教科研引领,践行校本问题研究,曾在《职教论坛》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350余篇。他大胆实行“基于岗位、项目导学、实境训练、做学合一”的教学模式改革,实施个性化教学,完成了由普通教师向职教名师的蜕变。本文中,作者结合自身实践,提出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幸福样子”:从职业生涯规划开始,从广泛读书开始,从“寻找自己句子”开始,为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有益借鉴。本栏目投稿邮箱:675717278@qq.com。

最近笔者读了两本书,一本是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写的《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一书,一本是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杨九俊研究员写的《幸福教育的样子》。两本书中的对教师“幸福”的描述,简约而精辟。前者阐明了“教师的幸福人生=自己的专业成长”的教育哲理;后者剖析了“享受幸福的教育应该成为教师的职业状态”的教育主张。原来,即使拥有了金钱、爱情、知识、权力等之后,我们也不会感觉到生活百分之百的圆满。那么,什么才是我们职校教师最重要的“幸福样子”呢?两位作者一致认为,是教师对待工作的心态:“教育工作是播种幸福,行为过程要追求幸福,教育的结果是收获幸福。”

营造教师的幸福人生,促进专业成长,这是教师生命中最重要的两大主题。是啊,职业学校教师的幸福生活与其专业成长质量呈正比关系。

那么,教师如何使自己的工作变得“幸福”、变得有条理、变得轻松呢? 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笔者感到“幸福样子”是可分可解的。给自己职业生涯定一个目标:规划一日可得一日勤奋,读书一日可得一日充实,反思一日可得一日快乐,写作一日可得一日收获。

职校教师的“幸福样子”从哪里来呢?我的理解是,教师“幸福样子”的问题核心不在于如何感悟幸福, 而在于教师自己如何规划及分配自己的幸福。教师需要反思自己的工作与生活的“紊乱”状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时光,科学规划工作与生活管理,让“教并辛苦,教并快乐”充满执教生涯。

教师应是生存型(因生计而为之)、享受型(因喜爱而为之)、发展型(因发展而为之)三者有机统一体。教师既要把教师职业当作谋生的手段,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更要通过教师职业实现自我发展。回顾刚工作时,自己也曾像一台机器一样,整天忙忙碌碌地当教参的“搬运工”、教材的“肢解者”、教法的“克隆人”和管理的“代言人”。后来,笔者慢慢喜欢上了职校教师这个职业。促使我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学会了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统筹规划好自己专业化成长中各个阶段要做的工作,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这样无形中形成强烈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认同感,这是教师改善自己生存状况的一种最佳途径。

具体来说,我是将个人发展目标、能力培养与职业期望有机结合起来,学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成长阶段分解管理,形成各成长阶段的自身教育行为和专业化自觉。也许我生活中有时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工作压力、家庭压力、社会压力、经济压力等),工作中难免会遭遇教师的多变角色冲突(知识的传播者、行为的管理者、学生班集体的领导者、家长的代理人、学生心理医生、学生的朋友和知己),成长中有时出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与失落,但是我始终竭尽全力去坚守自己的岗位,明确自己职业生涯成长的每个阶段努力的方向。无论是外界还是自身发生了变化,对教育事业的敬业乐教精神、眷顾执着的情怀都从不动摇;无论教育环境、教育对象、教育过程多么复杂多变,都不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表现出自己的急躁、简单与偏见,对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都带着理智性的价值评价与情感体验,这是构成“幸福样子”教师个性的一种重要因素。

古人云:“开卷有益。”当前,我们职校教师在专业成长自主管理中最缺少的不是吃苦耐劳精神和敬业奉献意识,而是在博览读书,具备职业精神、人文修养和专业实践体验等基础上形成的自主独立的教学思想。这种自主独立的教学思想来源于教师职业生涯成长中长期的修身养性,来源于教师精神上的自我超越。我的专业成长中“幸福样子”就是将这种教师高尚的追求转化为一种读书行动。

网上有这样一个关于时间管理的经典游戏:“桌子上放有两个大小相同的类似水盆的容器和六七块大小不一的石头。其中一个容器中盛有一大半细沙,另一个容器是空的。现在让你把所有石头和所有细沙都放到那个空的容器中,但条件是细沙和石头都不能没过容器的上端平面,你会怎么做?” 对于我们教师职业学校而言,“容器”——我们的教育生涯所有的时间,“石头”——我们自身专业发展的那些事。如果你想成为发展、专家型教师——需要学习与反思,即你的“石头”除备课、上课外,就是腾出时间学习、看书、写反思等;“细沙”——开会、写计划、总结及其他一些例行公事的琐事。

教师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工作,更是为了自己的人生。正如朱永新先生所说:“行万里路,是为了看自然的风景;读万卷书,是为了看精神的风景。腿不能够到达的地方,眼可以到达。”是啊,“眼睛一睁,忙到熄灯”,职业学校教师工作(尤其是管理与教学工作)太繁忙,但我觉得会不会读书,关键在于挤。

我将读书计划分解为长期计划、年计划、季读书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并严格执行。

“阅读就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这个人。”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我的职业生涯读书计划主要有“七种”类型:第一大类:提升教师职业认同有关哲学、心理学等类书籍——这是与成长对话;第二大类:教师所教专业(学科)的技术类书籍——这是与知识对话;第三大类:有关教师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书籍——这是与优秀教师对话;第四大类:有关教师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类书籍——这是和经典对话;第五大类:管理类书籍——这是与人性对话;第六大类:传记类的书籍——这是与崇高的精神交流;第七大类:优秀的文学作品书籍——这是与情操陶冶对话。

例如,为了研究与实践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我在2015年全年读书计划中选读了《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姜大源等,电子工业出版社)、《职业课程:职业技能课程的开发理论与实务》(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证研究》(徐涵,商务印书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徐国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柳燕君,机械工业出版社)等书籍,并结合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践,在2015年年底出版了个人专著《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职业教育的行走与凝眸》(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这样的读书和思考,使我自己时刻反省自己的教育教学,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精华,为个人教学主张与教学思想的形成夯实根基。

当然,有时我也在抱怨时间过得太快,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就看你是疲于应付还是主动应对。“教师生活是要快乐的,工作是需要技巧的,家庭是要幸福的,自己是要充实的,唯有此,教师才能更好地工作。”教师的“幸福样子”是与教育教学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它要依靠许多涓涓的小溪流来滋养。如何使教师专业成长中的这些小溪永远保持青春与活力,这正是教师安排工作与生活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读书像爬山,不怕慢,只怕站。也许早晨早10分钟起床,可以挤10分钟读一读书;中午午休之前,可以翻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职教论坛》《职教通讯》等专业杂志;晚上少看一点电视,少在网上冲浪,翻几页书瞧一瞧应该可以做到;节假日和寒暑假休息时,推掉一些应酬,静下心来就有了整块系统读书时间。我20多年来总习惯在床边书柜里放大量的书籍报刊,休息之前就拿起来看两眼、翻几页。不要小看这十分钟、这几页书,日月积累,“众少成多,积小致巨”。读书——让你充满内涵、让你变得深刻;读书——使你聪慧、使人明事理;读书——使你站得高看得远,使你的见解和视野更加开阔。更重要的是,读书使我们教师不唯教学经验出发,而是坚持对具体的教学事件理性的凝视,清洗掉经验中的非相关、非本质的杂质,唯有此读书,教师才能洞察教学事件的内在规律。

鲁迅先生曾说:“我是在别人喝咖啡的时候写作的。”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什么对于教师来说是最重要的?我的感悟就是,与学生们一起成长和反思写作。

正如朱永新先生在其《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业启事》中写道:“投保条件:每日三省,写千字评语篇。一天所见、所闻、所读、所思,无不可入文。十年后持3650篇来本公司。理赔办法:如投保方自感十年后未能跻于成功者(名师)之列,本公司愿以一赔百。”名师这幽默的语言道出了教科研的最有效方法、教师的素质自我提高、教育名师的成长秘密。

自2003年4月以来,我总是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在网上进行教学反思“句子”(教学反思随笔、反思日记、反思案例):教后想想,想后写写,认真思考教学的得与失,如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情景是否和谐,学生积极性是否调动,教学过程是否得到优化,教学方法是否灵活,等等。我坚持每天挤出时间写上一篇,与网友交流。说也奇怪,这种勤反思、动动笔、写中有学、学中有思的网络随笔或记录,虽不成“正文”,但几乎“每投必中”。到目前为止,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近400篇(中文核心期刊近40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等杂志全文转载10篇、索引近30篇。当然,发表论文不是目的,重要的是与此同时,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也日趋提高,学生对我的课堂越发喜欢和认可。

教师专业成长中“幸福样子”,在职业生涯成长中,应以学年为时间单位,定“写自己句子”的研究系列主题,细化每天常态化教学反思写作。我认为,职业学校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而写出的“句子”,记录的是教师自己平日的所做所思,是最有实用价值,也是最简朴、最有效的继续教育、自我教育与自律教育。

教师每天“寻找自己的句子”,进行教学反思写作,是一种毅力,是一种责任,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生活。在反思写作中,面对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困惑或选题,往往不吐不快。这样的反思写作虽然辛苦,但其中包含了成功的喜悦和思考的乐趣,还有那油然而生、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工作激情。

追寻教科研的“自然”常态。现在我终于明白了职业学校教师工作的真正境界:“我要研”和“我要写”,与职称无关,与经济无关,与声望无关,是自己教育价值的一种体现,是自身能量的一种释放。可以说思考和写作已成为我平时生活的一种习惯,投入其中,乐此不疲,乐在其中!课余时间,我每天如果不进行教学反思、不上网络论坛交流就很难受。把心里的教学感想、教育发现写出来,心里往往会生发出难得的轻松之感,是一种难得的生活享受。

像生活一样“自然”地写教学反思“句子”,体现的是对教学的爱、执着、困惑、幸福、方法、技巧的思考。从备课难点、教材研究、作业批改、技能辅导、学情分析、读书感悟中捕捉亮点或困惑,进行反思和写作,教师将“句子”写作视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写作的过程就会变得愉快得多、轻松得多,教师的工作就会时时处处充满阳光,充满精彩。

近20年来,我每天坚持写教学反思“句子”,证明了自己快乐的成长历程,更证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实践、思考并记录,是一个普通教师成长为一名专家的关键所在。

像叙事一样“自然”地书写“句子”。职业学校教师每天的教学生活是有内涵可挖掘的“富氧水”。教师要善于从记录教学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与思考开始,把这一粒粒的“珍珠”串起来,那样写出的“句子”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句子”体现在针对自己遇到及处理的关键教育事件(成功型事件、挫折型事件、启发型事件、感人型事件)进行反思,然后将这一过程按“问题的产生——问题解决的过程——解决的结果”的主线叙述出来。这种叙事研究,比学术论文更容易被教师掌握,比教学案例更能体现教师飞扬的思绪。

“句子”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对于职业学校一线教师来说,对每天课堂教学(实训教学现场)问题和困惑进行思考、假设、尝试、解决的过程,就是进行教科研的过程。是否具备“问题能力”和“问题意识”是职业学校教师教学研究工作的核心。注意培养问题意识与选题意识,行走在反思与成长之间最有效的研究之路上。我感到,把反思“句子”写出来,便是教师对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具体问题的一种触及心灵的真情表白。

职业学校生活就是一个舞台,每天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到处是思想的火花,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它们都可以通过提炼和加工,以管理案例反思的形式成为一颗颗“闪光的珍珠”。这也是教师从“艰难苦恨繁霜鬓”的跋涉中实现自我超越,最终获得“凤凰涅槃”的最佳路径。

上一篇:成语脚踏实地的造句下一篇:学生会自我介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