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读书心得

2024-04-30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读书心得(共14篇)

篇1: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读书心得

随着工作时间越来越长,我们对我们的职业会逐渐产生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感,如何调整自己的状态,让自己始终对自己的职业保持着一种期待,这是每一个长久待着一个工作岗位上的人的一致认识。因此寻找职业的幸福感就成为大家的迫切要求,也是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受大家关注的问题。

作为教师,我们要如何寻找自己的职业幸福感呢?在读了肖川老师的《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之后,我有了一些体会。在他的书中认为“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也是教师的专业不断成长的过程。教师的专业成长即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提高专业训练、获得教育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专业自主,逐步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执教素质,成为一个教育专业工作者的发展过程。教师应该在自己的专业发展过程中积极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这种发展不仅意味着教师能力的增强,而且还是教师个人整体素质的发展,而发展本身就能带给人幸福感。”这是一种成长的幸福。肖老师将教师的幸福与教师的专业成长结和起来,这也是十分适合我们的认知感的,自我的进步本身就能给人带来强烈的幸福感和自我价值认同感。

在教师的成长道路上,有很多途径,其中有一个最基本的途径就是读书。肖川老师认为:“教师的成长、教师的发展、教师的快乐,都可以从阅读中得到。”意味合格的教师的人生应该有一个充满着书香人生。一个善于读书、热爱读书的教师,必将影响他的学生也读书、爱书。正如朱永新先生所说:“ 没有教师对于阅读的热爱,就很难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没有教师与学生的共同阅读,就很难形成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如果没有教师的阅读,就没有教师的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与发展。”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时时阅读,通过广博的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素养,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最终达到“诗书满腹气自华”的那种境界。

教师的幸福感最能够体现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而实践又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最直接的平台。肖老师认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或者更具体地说,这种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师的‘通识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还必须由‘实践性知识’来进行整合,使其内化为教师自己的专业素质。如果一位教师想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那么他就必须重视自身实践性知识的完善和更新。”

教育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在育人的工作中,我们会涉及很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积累包括德育、家庭教育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升学指导、课外活动指导等方面的实践经验;而在我们专业的教学工作中,也需要我们不断积累包括教师在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学法指导等方面的实践经验;除此之外,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更是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成长为研究性的教师,具有科研能力。而所有这些能力的提升,都必须跟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紧密结合,脱离了这个平台,我们所有的理论都是空谈。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的幸福感最终落实在我们的三尺讲台之上,落实在我们的学生身上,我们的成长将成为实现幸福感的基础,没有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的的职业幸福感也就离我们越来越遥远。

篇2: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读书心得

在本书中,陈萍老师通过叙事的方式,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曾发生在她身边的教育故事,抒发了她对生命的感悟,以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为线索,全面阐发了她的成功之路和成才之道。描述了她在学生时代铸就的教育理想,在三尺讲坛上的求索、耕耘,在教育教学科研中所彰显出的生命力量。读着她的书,我能深切地感受到陈萍老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对孩子们无私的爱。虽然我只读了一点点,但透过感人故事所折射出来的教育理念却给了我很大的启迪。

在本书的上篇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防震棚里的大拇指感受激励力量》,讲述了陈萍老师小时候在防震棚里上二年级时,候老师对她竖起的大拇指激起了她对朗读的浓厚兴趣,也给予了她对学习的无限信心。而候老师面对突发事件的临危不乱,也让她终生难忘。在题记中,陈萍老师这样写道:教育是需要****的,教师是应该有个性的,学生是永远需要激励的。给学生一点阳光,也许会灿烂他的一生。也许正是当初候老师给了陈萍老师一点阳光,才创造了陈老师现在的灿烂人生吧。回首往日课堂的一幕幕,我不也一直朝着这个目标在努力吗?只是我为学生准备的高帽子还不算多,于永正老师就曾诙谐地说:每个人都爱戴高帽子,不光是小孩儿,大人也一样。所以我每次进教室前都要准备100顶‘高帽子’,随时准备送给学生。下课时‘高帽子’送完了,我没有损失什么,学生却获得了满足,变得自信了!细细想来的确是如此,作为教师又何必吝啬这虚幻的100顶帽子呢?尤其是对于刚进入小学的一年级学生,高帽子更是不能缺的,给他们一颗不起眼的小星星,他们会比吃了肯德基还高兴,学习的劲也就更足了。

篇3: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读书心得

一.成长期:由初登讲台到合格教师, 读书入格

新教师从初登讲台到成长为一名基本合格的教师, 一般需要三到五年时间的磨练。大学里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中学的新课程教学实际不相吻合, 知识需要转变。这时候, 最基本的任务就是教书———把知识教下去。促进新教师专业发展最直接有效的措施就是读使自己尽快入格的书———优秀教案、教参。

教学是一门科学, 自有其严格的规律。孟轲说:“离娄之明, 公输子之巧, 不以规矩, 不能成方圆。”对新教师而言, 优秀教案、教参就是规矩, 就是蓝本, 就是引导。一个设计优化的教案, 一个名师的经典教案, 常常能给人, 特别是新教师以启迪, 就像城濮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优秀战例给军事家的启迪一样。教参, 顾名思义, 就是给教师教学提供参考的资料, 对新教师而言, 就是某个问题理解的标准或者几种可行性理解的汇总。新教师把优秀教案、教参奉为圭臬与楷模, 未尝不可, 更无可厚非。田园牧歌式美文《边城》的教学对于新教师而言, 未必拿捏得准确, 教参中作者的成长经历和人生观念、作家写作的特殊背景等资料可以帮助理解。新教师如果能认真读一读, 知晓了, 肚里有货, 课堂上就不会犯错。也许就能够带领学生通过参透他们真挚纯美、充满关爱的心灵世界去呼应作者田园牧歌般的心灵诉求、生命追求, 去感受人生本色质朴而唯美的生命主张。

教学又是一门艺术。任何一个好的或者比较好的教案, 都不可能而且也不应该适用于所有班级。社会动态不同, 教学能力不同, 施教目的不同, 学生水平不同, 教学设备不同, 死搬优秀教案的刻舟求剑式教学要不得, 需要新教师审时度势、精心揣摩、巧为应变。应变是教学艺术的重要一环, 体现了教师的个性。应变能力的高低, 从某种程度上说, 是新教师成长为合格教师快慢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成熟期:由合格教师到骨干教师, 读书入行

一名基本合格的教师意欲早日成为教学的骨干, 必须自我反思, 自发科研, 自主学习。这里重点要说的学习, 就是读书, 即深入读好教材, 准确读好大纲, 广泛读好“大语文书”。

(一) 读透教材。就中学语文教师而言, 品读文本很重要。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唯有老师善于读书, 深有所得才能教好读书。”作品与文章中的许多内涵是需要细细的品读、感受、体悟才能获得的。语文教师应当静下心来, 细细地品读文本, 在对文本进行处理时, 不应该轻易地让其滑过去, 而应该像犁地一样认真地细细地“犁”。语文教师要具有独立阅读能力, 这种能力强调原创性, 摒弃任何先入为主的观点, 直接拥抱作品, 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 与作者、作品、编辑对话, 进而生成真实的阅读体验。否则, 如果仅仅是照本宣科、浅白解读地将教学参考书上的结论灌输给学生, 那么, 课堂信息量小, 解读视点单一, 浅层次地重复现成的观点, 文本阅读的价值自然就单薄。

(二) 读准大纲。《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科考试说明》, 是语文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 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 也是衡量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准绳, 必须读好读准。教师对《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 教材的内容和编排, 教学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以及课程评价等, 在备课前务必认真学习, 反复领会, 全面掌握。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进行教学, 才能使得自己的教学具有整体性, 才能更好地理解教材和运用教材, 保证教学质量;依据“考试说明”进行指导性复习, 解读考试大纲, 才能在指导学生复习考点这盘棋中, 知晓什么时候该复习哪个考点, 哪个考点最重要, 才能使得学生牢固而全面地掌握知识点和能力点, 保证学习效果。

(三) 读宽语文。一堂课的成功绝不是45分钟的功力, 而是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备课的必然。读书, 每天认认真真地读书, 是一种真正的备课;但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 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为了不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 就需要多读书, 随着读书的不断增加和深入, 我们的文化底蕴就会如金字塔的底座一样坚实和宽厚, 进而凭借广博的视野创造与众不同的课堂。

三.成才期:由骨干教师到教学名师, 读书入境

经过十年左右时间的教学历练, 在学生的视野里, 骨干教师们具备了熟练的教学技能, 课堂思路清晰, 施教方法得当, 教学资源积累丰富, 所教学生能够在学业测试中取得比较优异的成绩, 取得学生较高的信任度。因为已收获了自己的预期评价, 相当一部分人往往会出现教师职业倦怠, 进入其专业发展的缓慢期, 而一个有所追求的教师, 企望成为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的教师, 必须广泛地阅读与吸收教育理论, 进入有初步教育理想的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得无可比拟的时候, 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对教育理论知识的掌握, 是区分普通教师和优秀教师的依据, 也是评判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维度;对前沿的教育信息的了解, 是评判教师教学方法和理念的标准。要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 继续获得专业发展, 就必须有意识地阅读教育理论, 了解教育前沿的发展信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张志公的《语文教学论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从世界级大师们的理论精髓中获得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施教能力, 提升自己的事业境界。

教师只有比较系统而完整、扎实而精深地掌握语文教育理论, 才能比较自如地把握语文学科, 使语文知识活化, 充分展示语文知识本身发展的无限性和生命的张力, 发掘学生的语文潜能, 引导学生在语文的海洋中畅快地遨游。而教师本人也就能够在自如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策略、因材施教的过程中呈现出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色。学生被他们的教学风格所吸引、迷恋, 语文学科成为学生的最爱, 他们成为深受学生欢迎和热爱的老师;他们成为同行、粉丝们敬佩和学习的名师。

四.成功期:由教学名师到教育专家, 读书入化

能够成为教育专家的中学教师尽管凤毛麟角, 但也并非无人能企。而要达到这中学教师职业生涯的最高境界, 实现由教学名师到教育专家的跨越, 读书依旧是重要的抓手之一。这一阶段所读的主要是学科建设、教育思想方面的书籍, 通过读、思、行, 内化为他们的心理品质、唯美追求。

美国教育家克莱得曾说:“当教师更多地懂得了美的素质怎样深入人心的生活, 为他们能够有艺术地来完善、扩展这种美的方法时, 他们也就踏上了教学艺术之路。”真正的教育专家一定是将教学作为艺术来完成和完善的。语文教育家魏书生“之所以能在当今雄踞教坛, 如果离开他那雄厚的基础, 他肯定干不出令人赞叹的事业来。这里所说的‘雄厚基础’……就是指的魏书生的博大精深的知识积累” (肖琪坤《教育改革家———魏书生》) 。他阅读了大量的语文学科建设和思想教育方面的著作, 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讨, 突破传统的语文教育框架, 超越一般语文教师的以传授静态语文知识为主的语文学科意识, 重视学生人格系统的建设, 唤醒他们强大的主体精神——光大的理想精神、坚韧的意志品格, 以培养学生的动态能力和自立人格为内涵, 为学生的持续发展、终身发展提供不断的动力和不竭的后劲, 使得语文教育内涵最大化,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维度更高, 形成语文教育的“超越语文学科”的特色体系。而魏书生本人教学人生追求和内敛、豁达的人生观照更非同常人, “宇宙浩茫, 人生须臾, 从日月星辰的空间角度望地球, 它只是一颗星;看自我, 微小到无形。从古往今来的时间角度看人类, 她还在青年时代;看人生, 更为短暂。唯其渺小, 唯其短暂, 个人才更应该……多做实事, 快做实事, 去寻求生存的幸福” (王伟《当代语文教育专家研究》) 。

篇4: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读书心得

一、成长期:由初登讲台到合格教师,读书入格 新教师从初登讲台到成长为一名基本合格的教师,一般需要三到五年时间的磨炼。大学里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中学的新课程教学实际不相吻合,知识需要转变。这时候,最基本的任务就是教书——把知识教下去。促进新教师专业发展最直接有效的措施就是读使自己尽快入格的书——优秀教案、教参。

教学是一门科学,自有其严格的规律。孟轲说:“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对新教师而言,优秀教案、教参就是规矩,就是蓝本,就是引导。一个设计优化的教案,一个名师的经典教案,常常能给人,特别是新教师以启迪,就像城濮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优秀战例给军事家的启迪一样。教参,顾名思义,就是给教师教学提供参考的资料,对新教师而言,就是某个问题理解的标准或者几种可行性理解的汇总。新教师把优秀教案、教参奉为圭臬与楷模,未尝不可,更无可厚非。田园牧歌式美文《边城》的教学对于新教师而言,未必拿捏得准确,教参中作者的成长经历和人生观念、作家写作的特殊背景等资料可以帮助理解。新教师如果能认真读一读,知晓了,肚里有货,课堂上就不会犯错。也许就能够带领学生通过参透他们真挚纯美、充满关爱的心灵世界去呼应作者田园牧歌般的心灵诉求、生命追求,去感受人生本色质朴而唯美的生命主张。

教学又是一门艺术。任何一个好的或者比较好的教案,都不可能而且也不应该适用于所有班级。社会动态不同,教学能力不同,施教目的不同,学生水平不同,教学设备不同,死搬优秀教案的刻舟求剑式教学要不得,需要新教师审时度势、精心揣摩、巧为应变。应变是教学艺术的重要一环,体现了教师的个性。应变能力的高低,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新教师成长为合格教师快慢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成熟期:由合格教师到骨干教师,读书入行 一名基本合格的教师意欲早日成为教学的骨干,必须自我反思,自发科研,自主学习。这里重点要说的学习,就是读书,即深入读好教材,准确读好大纲,广泛读好“大语文书”。

(一)读透教材

就中学语文教师而言,品读文本很重要。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唯有老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读书。”作品与文章中的许多内涵是需要细细的品读、感受、体悟才能获得的。语文教师应当静下心来,细细地品读文本,在对文本进行处理时,不应该轻易地让其滑过去,而应该像犁地一样认真地、细细地“犁”。语文教师要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这种能力强调原创性,摒弃任何先入为主的观点,直接拥抱作品,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与作者、作品、编辑对话,进而生成真实的阅读体验。否则,如果仅仅是照本宣科、浅白解读地将教学参考书上的结论灌输给学生,那么,课堂信息量小,解读视点单一,浅层次地重复现成的观点,文本阅读的价值自然就单薄。

(二)读准大纲

《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科考试说明》,是语文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衡量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准绳,必须读好读准。教师对《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教材的内容和编排,教学的原则和注意事项,以及课程评价等,在备课前务必认真学习,反复领会,全面掌握。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才能使得自己的教学具有整体性,才能更好地理解教材和运用教材,保证教学质量;依据“考试说明”进行指导性复习,解读考试大纲,才能在指导学生复习考点这盘棋中,知晓什么时候该复习哪个考点、哪个考点最重要,才能使得学生牢固而全面地掌握知识点和能力点,保证学习效果。 经过十年左右时间的教学历练,在学生的视野里,骨干教师们具备了熟练的教学技能,课堂思路清晰,施教方法得当,教学资源积累丰富,所教学生能够在学业测试中取得比较优异的成绩,取得学生较高的信任度。因为已收获了自己的预期评价,相当一部分人往往会出现教师职业倦怠,进入其专业发展的缓慢期,而一个有所追求的教师,企望成为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的教师,必须广泛地阅读与吸收教育理论,进入有初步教育理想的境界。

对教育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区分普通教师和优秀教师的依据,也是评判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维度;对前沿的教育信息的了解,是评判教师教学方法和理念的标准。要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继续获得专业发展,就必须有意识地阅读教育理论,了解教育前沿的发展信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张志公的《语文教学论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从世界级大师们的理论精髓中获得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施教能力,提升自己的事业境界。

教师只有比较系统而完整、扎实而精深地掌握语文教育理论,才能比较自如地把握语文学科,使语文知识活化,充分展示语文知识本身发展的无限性和生命的张力,发掘学生的语文潜能,引导学生在语文的海洋中畅快地遨游。而教师本人也就能够在自如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策略、因材施教的过程中呈现出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色。学生被他们的教学风格所吸引、迷恋,语文学科成为学生的最爱,他们成为深受学生欢迎和热爱的老师;他们成为同行、粉丝们敬佩和学习的名师。

四、成功期:由教学名师到教育专家,读书入化 能够成为教育专家的中学教师尽管凤毛麟角,但也并非无人能企。而要达到这中学教师职业生涯的最高境界,实现由教学名师到教育专家的跨越,读书依旧是重要的抓手之一。这一阶段所读的主要是学科建设、教育思想方面的书籍,通过读、思、行,内化为他们的心理品质、唯美追求。

篇5:教师专业成长读书心得体会

我校是初中学校,自搬入新校区五年来一直坚持,放学铃声一响,通校生得按班级举着班牌排队离校,为了维持学生离校的队伍校方还安排了门卫、校保安、值周领导、二位值周老师专门看管,一直看管到离学校约200米远的地方才解散队伍学生自由回家。这样一来,通校生一放学得排队离校,想在学校再玩一会儿都没有时间,如果有通校生值日生的也只能匆匆扫一下地也得跟着队伍回家了,换句话来说,通校生扫地都来不及,有些班级只好把晚放学的打扫卫生安排给住校了。

学校这样做也有自己的考虑:我们这里有一个地方特色,在一些学校门口移动摊点特多。学校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至少让距离学校200米内没有了移动摊点。

学生每次排队离校心理是怎样想的呢?我想排队的学生心理肯定是不舒服的,不认同的。大大的校门口,宽宽的马路,来往的车辆又很少,遇到大热天、下雨天的还得让学生排队离校,队伍还要走的整整齐齐的,迟一点的要等上八九分钟,一天要等两次。我不知道我校这样的安排是不是违背了教育规律,学校多数老师也一直反对这样的制度。也向学校反映了,但学校坚持要这样,老师想想也就算了,反正轮到自己值周一学期也就一二次,辛苦一下也就过去了。

篇6:体育组《教师专业成长》读书心得

体育组《教师专业成长》读书心得

在阅读《教师专业成长》这本书以后,让我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特别是书中关于“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的介绍更是给了我很大的指引作用。其中,不论是实施策略还是具体措施中都重点提到了“自我反思”对加快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这将对我今后的成长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

当前,影响体育教师发展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外部因素,如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学校的管理制度等;二是体育教师自身因素,如自我发展需要、教学反思能力等。

其中,教师自身因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从专业发展角度看,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反思才能完成。教育学者杜威这样说过:“教师应当对实践进行反思,将教学看作是一种反思性的学术实践,通过反思实践来改进教学,做‘反思型实践者’”。体育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职业形象,就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以自己的行为表现,主动反思,做“反思型实践者”,逐步推进自身专业发展。

反思是个体成熟之标志。反思型教师不仅要具有课堂教学知识、技巧和技能,还要具有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的能力,以及对教育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自己的教育信念进行更广阔的探究和反省的能力。即在“反思——更新——发展——再反思——再更新——再发展”这样一个无限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中,使自身的成长始终保持一种动态、开放、持

续发展的状态。

要想成为反思型体育教师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简单的过程,它需要体育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与提升,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知识、信念、行为和各种视之为当然的观点,转变那些不正确的假设、信念,修正那些不合理行为,把反思的方法与实践结合起来,不断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解决,才能逐步迈向批判反思之门。首先,要将反思渗透教学的全过程。即教师要进行全面具体的课前准备,并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内容、对象、过程进行计划、安排、反馈、评价与调控,最后在课后对上过的课进行回顾与评价,总结课堂教学的经验,找出问题,分析原因,采取补救措施等。教师只有通过这些措施,形成对体育教学的系统反思,养成反思习惯,并使反思伴随着体育教学活动的常规化而逐渐自动化。其次,要讲究科学的反思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反思方式,以提高反思的效率。第三,经常记

录并剖析“关键事件”,以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突变事件的能力,促进教师的自身的发展。第四,要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因为系统的理论分析可以帮助教师审视那些教学中的直觉判断,帮助认识和理解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而且还可以为自己的实践提供多种可能,增强陈述自己行为的理论基础。

篇7:教师专业成长读书心得体会

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有的时候甚至可以与父母的影响力相提并论。学生喜欢某个教师,就会对这个教师所教的学科感兴趣,就能提高该科学习成绩。所以,教师能否与学生很好的沟通,对他们的成长有很大影响。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注重自身形象,注重自己的人格和道德方面的修养,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就如刘教授所讲,教师应该有人格魅力,也就是教师要有美好的内在形象。如果说较好的外在形象是学生对老师的感性认识,那么教师良好的道德修养、广博的知识等内在的素养,就是学生对老师的理性认识。后者远比前者更为重要,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深刻和久远。一个教师仅仅具有潇洒的外表,而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那么他的形象是不可想象的。“身教胜于言教”,教师应注意自身的道德修养。因为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其自身的言谈举止、道德风貌、敬业精神、工作态度、生活作风,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榜样示范的力量。一般说来,教师的学识越丰富,教学水平越高,学生所付出的时间越少,得到的东西越多,学生学得越易,兴趣越高,效果也越好。这样的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自然是不同一般的了。

此外,教师要与学生建立一种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既要注意到自己的外在仪表形象,也要具备美好的内在形象。然而如果除了上课,绝少与学生接触,不尊重学生,不关心学生,学生就会对你敬而远之。那么,这样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也是不完美的。为此,教师应有博大的心胸、豁达的心态,要常与学生接触交谈,善于倾听学生心声,虚心接受学生意见;尊重、关怀和理解学生,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与学生沟通的必要途径。

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从不满足的执着精神,他们始终用胜不骄败不馁的形象去感召学生追求卓越。在挫折和困难面前,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强者。他们不会陶醉于成功之中而不思进取,更不会沉溺于暂时失败的痛苦中不能自拔。他们会反思,并从反思中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确立新的奋斗方向和目标,用勤奋和智慧浇灌出更丰硕的成果。实践告诉我们,要想做一名成功的教师,必须首先做一个充满美好的人格魅力的人。

篇8: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石

一、选择合适的书籍

教师要读的书很多,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用于读书、学习的时间非常有限。教师只有对事业有了执著追求、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时,才能克服浮躁情绪,静下心来思考,用读书学习来促进专业发展。那么,教师应该读什么样的书呢?笔者认为要读以下几类书:

1. 教育论著。

古今中外的教育论著对教师把握教育规律、掌握教育教学方法、有效开展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如《论语》《陶行知教育文集》《大教学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论语》使我们感受到孔子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等思想对教育多元化、终生学习仍然有可取之处。陶行知“生活即教学,教学即生活”的思想,对教师树立大教育观有指导意义,可以让教师把生活、社会融入课堂,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生命活力。

2. 学科专业书籍。

学科专业书籍对了解本学科历史发展、最新知识,掌握教学规律、拓展延伸学科知识非常重要。

3. 教育法律法规。

教育法律法规是教师工作的方针、政策。比如《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对教师依法执教、以德执教,保护未成年人受教育的合法权益,促进每一位学生成人成才,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都十分重要。

4. 介绍教育改革动态、教学经验的书籍。

随着国民素质的提升,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教师要带着问题去思考,学习、借鉴优秀的教学成果,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5. 教育哲学、文学艺术、生活类书籍。

教育心理学书籍使我们面对压力时能够自我调整心态,保持愉悦心情,还能以欣赏、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还有文学、服饰、烹饪等方面的书籍,使我们的生活更充实、更科学、更有品位。

二、选择合适的方法

不同类型的书籍在教育教学中的用途不同,因此阅读学习的方法也不同,具体有以下几种:

1. 研读法。

就是不仅要认真阅读,还要细细揣摩、思考。读学科专业书籍、教育心理学书籍、教学经验和案例等书,就要进行研读。要将专业书籍中介绍的知识、教育教学方法与自己的方法进行比对,择优运用,以优化教学过程。比如,《世界经典教育案例启示录》介绍了教师的修养、学生的成长、青年教师成功的案例与启示,对教师专业的成长,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成长非常有帮助,因此要进行研读。

2. 精读法。

就是对所读书籍的内容详细了解,精彩论段可圈点、勾画或作批注,还可以写自己的感悟。对教育论著就要进行精读,如《外国教育经典解读》《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等,从中教师可以理解、掌握教育规律,从而有效开展教学活动。

3. 选读法。

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阅读。对于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改革发展动态、教育哲学等,教师可选择阅读与自己从事的工作有关的内容,比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新课程改革理念、思路和方向,教育哲学中关于教育的本质、价值和目的,人本思想和科学思想等。选择阅读可以提高教师的阅读效率和筛选、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4. 浏览法。

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教师可通过浏览教育报刊和文学艺术、美学、时尚生活类书籍等,获取对自己工作和生活有帮助和有促进作用的内容。

篇9:以读书促进专业化发展

泛读万卷书,以提高个人修养

读书是我生命中不能割舍的一个部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我的理想人生。每日睡前、节假日的午后是我完整的黄金读书时间,其余时间则是零敲碎打、随时随地,办公桌上、书房内、卧室床头边……随时开卷,每每获益。我阅读的内容很广,有文学、历史、科普、励志、心理学方面的,也有教育教学方面的。具体读什么,参考信息来源也很广泛:有媒体和图书大厦的排行推荐;有贝塔斯曼书友会等专业人士的专题分类介绍;有学校领导、校科研室的推荐;更多的是同事、各个圈子的朋友、各届学友的互相推荐。日常和朋友的交流,内容也常常是最近所读之书,有时来自千里、万里之外的一个短信、一封电邮,内容也不过寥寥数字——最近在读什么?

读完书是一定要交流的,就像讲完一节课应该评课。每每读完一本好书,我都难以克制住自己想与朋友们交流的欲望。我认为这是读书的一个重要的后续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你我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阐释对书的内容的不同理解,这无疑丰富了书籍本身的内涵和外延。至于学友,主要是历届的学生。去年,在多年互相推荐读书的基础上,我为我的学生们拟了一个《推荐书目》,内容涉及古今中外200余位作家的300多部作品。在这样的“书式生活”里,我们开阔视野、广博见闻、丰富思想、完善人格……在书籍精神养料丰富的土壤里,我们得以成长、发展。

精读专业书,以提升专业质量

专业书籍要精读。每年我都要读十余本教育教学书籍,以增加理论积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近两年我系统读了“大夏书系”中的书,如《教师如何做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不跪着教书》、《我的教育苦旅》等,收获颇丰;每月要读读《班主任》、《语文教学》一类的杂志,以了解最近教育教学动态;每日读读报纸、上网浏览一下,以关注最新教育教学信息。我认为作为新时期的班主任,尤其要补“心理学”这一课。这一课,不是指我们在大学的必修课,而是指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面对每一代学生的普遍心理问题、特殊心理问题,我们该如何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有效地予以解决。

读必思,思则行。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所读内容必然会引我深入思考一些教育教学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探究必然会付诸实践。当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到一起的时候,具有较高质量的科研论文的完成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2005年初,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校王守愚校长向我推荐了两篇文章——《永恒的呼唤》和《语文教学要有一点温度》,内容是关于专题式语文学习的课例和一点思考,课例的专题是呼唤亲情,这在当时的语文课改中算是热门话题了。读完之后,我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正在琢磨的课文《怡红院端阳嬉闹》,我何不做一次专题式语文学习的尝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完成了对这一教学模式的探索,并得到了各方的关注和反馈,自觉颇有收益。据此,我完成了课例《探梦红楼——专题式语文学习探索》,先后获北京市宣武区中学第三届青年教师评优课例案例第一名、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实验2006年优秀论文三等奖。在此基础上,我与2005届10名学生合作,开展了为期半年的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眼中的《红楼梦》”,完成了万余字的研究报告。

同样的事例当然不止这一个,在读书、学习、思考、实践、反思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迅速成长起来,用句俗话说就是“入门”了。科研是什么?原来是这样的:首先通过广泛的读书、学习,你有了前瞻性的意识,知道课程改革进行到哪一步了,都有哪些新想法、新思想、新理论,最起码你得知道自己思考的、研究的、实践的东西不落伍。带着这样的意识,在具体实践中你就是一个有心人,大至教材设置,小至某节课、某个环节,都会让你联想到最近所学所思所想的一些理论,都会让你的心有所动、有所悟。只要有想法,不管多支离破碎,就随手把它记下来。一切实践,当你诉诸笔端时,就很自然地于无形中经过冷静思考上升为理论了,你在深化你实践的意义,你在为你下一次更好的实践打基础。然后,你带着思考在另一个层面上再实践,再总结。天长日久,这就是一笔无价的财富,是仅仅埋头苦干所永远无法获得的一笔财富。至于完成论文,则只需要把平日积累整理一下即可,这一整理过程,又是更高层面上的一种总结、思考。至此,科研,已成为你教育教学生活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你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在专业化发展之路上迈出了坚实稳定的一大步。

在潜心钻研的科研过程中,我认为读书、学习是所有环节中最基础的一环,所谓厚积薄发,惟有“读书破万卷”,不断增加文化积淀、理论厚度,并丰富实践经验,才可“下笔如有神”,通过不辍的笔耕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内化为自己的思想。

近几年来,我的论文屡获国家、市、区、校级奖,教育教学效果也得到来自各方的肯定。成绩的取得使我益发有信心,在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坚定、充实、快乐地走下去。

师生共读,以实现高品质班级管理

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的另一种重要方式是以不同的方式向不同的人学习,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尤其是我们的学生!为此,我精心在班中营造读书、学习、交流的氛围,与学生们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共同营造我们的精神家园。

我们开展“每日书评”活动,即每天有一名学生以PPT等形式向全班推荐一本他近期所读好书,并作简要评价,三年下来,几百部优秀作品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大餐。于是,教室的后面多了一个小小的书架,一名学生自愿当起了读书管理员。书评中颇有影响的好书都曾在书架上停留,并在班中广为流传;名为“星语心愿”的班级网页建立起来了,精彩书评自是其中重要内容,且常换常新;名为“齐心上路”的班级贴吧建立起来了,“美文共赏”等颇有品味的吧屋成为点击率最高的吧屋之一……在此基础上,我们有了自己的班训、班风、班级精神领袖、班歌、班徽……我们拥有了具有特色的班级文化,班级精神得以形成。

几年来,面对成长、教育中的困惑,我与学生、家长互相推荐书籍、文章并于读后交流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我向家长们推荐过《成长比成功重要》、《中国新教育风暴》、《情商启蒙》等书;向不同类型的学生推荐过《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墨迹》等书。班中出现一些思想动态时,我也常带来《读者》、《译林》、《青年文摘》等杂志中一些含义隽永的小文章来读,有时还会特意请出现这类问题的学生来读,引起全班同学的思索,有些时候,问题也就逐渐解决了;即使班中没有任何问题,我也会借班会、作文讲评、读班日志等零散时间给学生读些富有哲理的小短文,以引起共鸣。

一次,班中四名学生在音乐课上严重违反课堂纪律,我借此开了一节严肃纪律的班会,主题取自《读者》中的一篇文章《让规则看守世界》,班会的一个环节就是读这篇文章,并于最终决定给予这四名学生严厉的纪律处理。第二天一早,我的办公桌上静静地躺着一本翻好页的《读者》,那页上的文章是《感动美国法律的爱心》,我静静地读完那篇文章,明白了学生的良苦用心。当天中午,我请那名悄悄在我桌上放书的学生在班里朗读了这篇文章,在昨天那么严肃的纪律班会上并不太动容的那四名学生,听得泪流满面。那个期末,四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其中进步最大的那名同学得到的奖品是一本书——《比尔·盖茨给青少年的11条准则》。

在这样的班级文化氛围中,在这样点滴的读书、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共同营造出了属于一个集体的精神家园。我个人的发展、学生群体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融合。

实现专业化发展,应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每一位教师努力的方向。若想走上这条发展之路,我想真的应从静下心来读书、潜心从事科研开始。一名教师,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方可真正实现专业化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十五中学分校)

篇10: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读书心得

教师在教学中认识到把握科学的学科思想、围绕科学核心概念进行教学的价值。同时,人们对学生学习小学科学的方法也达成了共识,人们普遍认为,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的学习。

上篇 知识储备

专题一 小学科学课程的意义和价值

现在,我们对科学的认识是:科学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观念和方法,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全社会的精神财富。

19,杜威出版《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著名论点,明确表示以“儿童中心”取代“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倡导“做中学”的教学理念,提出教学要从儿童现实出发并附着于儿童的现实生活,以儿童活动为依附,以儿童心理为依据。

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设计了五步教学法:安排真是的情景、在情景中有刺激思维的课题、有可利用的资料、以便做出疑难的假定,在活动中验证假定、根据验证得出结论。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杜威的见解我几乎全部同意”。

(我解读杜威理论与当前科学教育相契合的三要点:1、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2、在“做中学”体现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地位和主要的学习方法,20xx年科学年会主题——科学实践,20xx美国新颁布的科学教育标准提出一个重要概念——科学与工程实践,简称科学实践。3、儿童化,儿童的生活环境,儿童的心理、儿童的活动等,体现出了科学教学的儿童化与科学化的融合,20xx年科学年会主题)

杜威的思想对中国影响巨大,19,杜威来我国宣传实用主义哲学。1922年,我国制定“新学制”,明令实施儿童中心教育。

然而,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和“做中学”主张忽视了知识的系统学习。布鲁纳在承袭了杜威关于教育的过程观上,提出了结构课程观。

国际文凭组织认为科学教育的目标表现为六大方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科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归纳为16项。

世界各国教育专家对科学教育的改革倾入了大量心血,而在小学科学教学方法上,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上,强调以探究为核心的主动学习。P14

科学的本质是什么?

1、科学是一种实证的系统,即可以通过证实或证伪的方法得出结果,而且对结果可以多次重复检验。

2、科学的结论是符合逻辑的,可以通过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

3、科学的结论是有局限性的,是可发展的。

为此,小学科学教学的特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逻辑思维和质疑精神。

专题二 关于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学习”既注重所研究的课程的学习,又注重对课程过程的探究;既能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又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鉴赏力。《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要以实施探究式的科学教育,通过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从而达到最有效的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探究式教学五大特征:

1、问题:围绕科学性问题开展活动是科学探究的一个基本特征。问题不能太过复杂,问题既可以来自学生,也可以来自教师、网络等。

2、证据: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证据。证据的获取通过实验的观察和测量。

3、解释: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实际上就是在证据和逻辑论证的基础上建立各种联系的过程。

4、评价:是科学探究的一个显著特征,对解释进行修正,甚至抛弃解释,评价解释的目的是使学生的解释与当前人们广泛接受的科学知识相一致。

5、表达

根据课堂探究过程是否包括这五个基本特征可以将探究分为“完全探究”和“部分探究”。

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条件:

训练有素的专业教师: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丰富多彩的学习材料:是对科学教学的基本要求。

持续充足的探究时间

难度适宜的探究空间

专题三 科学概念教学和技术教学

“科学”的三大特征:

科学是事实和规律在人头脑中的反映。

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科学是一种方法。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P26

科学教育以探究为核心,技术教育以设计为核心,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是并列的。P32

科学与技术的联系P27

围绕科学概念组织教学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表现出的不足:

1、科学探究重形式。只要经历了,学到什么不重要,造成对科学概念和理解出现混乱和偏差。

2、科学探究重结果轻思维。小学科学教学呈现出三大特征:(1)从结果性走向过程性(2)从知识性走向认知性(3)从教学控制走向教学生成

3、教师教学重教材,轻学生基础。现代教学理论认为现实对新知识的学习是基于已有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是在原有基础上形成、拓展、验证和修改的一个紧密联系的持续过程。要把学生的“前概念”作为教学的真是起点。

4、教师缺乏对学生前概念的分类处理

我国技术教育的历史和现状

受儒家思想影响,古人重理论轻科学理性,更轻应用技术——新中国成立后,受苏联知识中心课程模式影响,依旧重理论轻实践——20世纪80年代,设置“劳动技术”必修课程——6月设置综合实践为必修课程,包括了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区实践等,当前还有各类科技小组、社团等

在科学教育中加强技术教育的意义:

技术教育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促进作用。

技术手段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篇11: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读书心得

(——黄东弟)

终于有幸拜读了《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一书。书中描述的是30位优秀教师的案例,其中朱雅芳老师的案例,给我的感触很深。

“暗号”的设定和运用。我今年第一次接触一年级的教学,任教数学。班里的46名学生,有的是从学前班上来的,有的是没有进过幼儿园就上来的,年龄参差不齐。课堂上最令我头疼的就是课堂上 46张小嘴发出的各种声音,总会把说的话淹没其中。更不要说是讲课了。看到朱雅芳老师在她的课堂上设定和运用暗号,觉得很有趣,很是吸引学生。于是我如法炮制,也制定了“静下来”、“坐端正”等一些暗号,效果真的很不错,学生觉得有趣的同时,也遵守了课堂纪律。当然教学活动也就进行的顺利多了。

朱雅芳老师在文中说:“······一年级老师要明察秋毫,不仅察出哪些孩子好走神,好动,好私语,还要察出孩子想上厕所和装上厕所的区别。······”确实,我们教师课堂上要有“分配注意”的基本功——眼睛看着学生表情,嘴里讲着教学内容,穿插着防微杜渐的育人幽默,谋划精彩的教学环节,多“管”齐下。

运用故事的吸引力。朱雅芳老师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了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于是我也在我的教学中,把一节课要教的内容,尽可能的融入一个故事之中,让学生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愉快的学习,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有趣。1

采用角色扮演和角色转化的方式。朱雅芳老师在教学中参与到学生的角色扮演中,然后再进行角色转换,学生学得真切,体会深刻,更能在教学中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收获实在不小。

朱雅芳老师在《春游》和《踩水》中,更多的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着想,“假如我是个六七岁的孩子”。是的,我们老师很多时候,似乎已经忘记我们曾经是孩子,孩子的愿望,孩子看世界的角度,都不会和我们完全一样。多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我们会孩子走得更近,心也会贴得更近。

篇12: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读书心得

肖教授指出教师的幸福来自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也是教师的专业不断成长的过程。教师的专业成长即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业训练、获得教育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专业自主,逐步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执教素质,成为一个教育专业工作者的发展过程。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良好的成长环境,教师的专业成长也一样,也需要有良好的环境,这样教师才能获得更多安全感和满足感,促进专业发展。我觉得在我专业成长过程中起了最大影响的不是物质环境,而是肖教授提到的影响教师幸福人生的因素―人际关系。人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生活在他人的世界里,生活在与他人共同交往的社会中,社会性是人的重要身份特征。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师在校园生活中最经常、最主要的交往对象就是学校领导者、学生、同事和学生家长。

在我的专业成长过程中,学校的领导给予我很多的鼓励和关怀,也给予我一定的认可,让我感觉很温暖和充满不断努力工作的力量。我感觉我们学校的同事关系特别和谐融洽,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让人舒服又开心,而且同事们总是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援手;在我迷惑的时候给我很多鼓励和建议,帮我走出困境;在我做得不足的时候指出我的问题所在并给以指导,这有助于我的教育专业成长。我和学生一直都是保持着友好的关系,虽然有时候他们很淘气会惹我生气,但是我对他们还是心存感激的,因为在解决和他们之间的摩擦的过程中,我学到了怎样处理同类型的问题,也更加深了对他们的了解,更加懂得如何和他们接触,他们需要的是什么?我该用什么方法才能让他们学得更多和更开心?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潜能?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大部分家长都是很关心自己孩子的学习和成长的,对老师的工作都是积极配合的,这让我觉得有了坚强的后盾,更加有助于我的教学,在不断和家长接触的过程中,不断地掌握技巧,同时也加快了我的专业成长。因此,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了我的专业成长,同时也增加了我的职业幸福感。

在我的专业成长过程中,也曾出现过工作倦怠,那段时间每天都感觉很累,感觉课好像永远备不完,作业堆积如山,都有着处理不完的事情,心里压力特别地大,甚至有时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这就影响了课堂教学的精神和心情,教学质量一直无法提高,心里就变得更焦急,一着急情绪就更不好,更加处在一种恶性循环中。当时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以为是因为还没适应教师的工作,看了此书才知道这也是教师的职业倦怠的表现,了解到它形成的原因和危害性,这是不利于我的专业成长的。所以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要不断用教授的话来提醒自己,“接受现实、悦纳自我、心存感激、追求卓越”,养成专业心态中的良好心态,用积极的心态来看待世界,即使我们看的不得其实,也有积极的一面。不断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境由心生,“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记住“快乐是一种美德,微笑是一种力量”,拒绝职业倦怠,在教师职业发展中体验幸福。

肖教授的书中除了为我解决了很多专业成长中的疑惑之外,还为我指明了专业成长和成熟的方向。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肖教授指出教师的“通识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教师知识的三块“桶板”,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相似于“箍桶”的“铁条”。这样,教师的`知识之“桶”才能形成,也才能真正盛得了“教育之水”。“通识性知识”是教师根基性的知识,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根系发达”,充分地汲取大地的养分,才能使得教师的“人生之树”枝繁叶茂,才能使教师的“教育之树”顶天立地。阅读使人聪慧;阅读使人明理;阅读使人视野开阔;阅读可为我们教育教学滋养底气与灵气。“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的成长、教师的发展、教师的快乐,都可以从阅读中得到。一个善于读书、热爱读书的教师,必将影响他的学生也读书、爱书。一个专业化的教师,首先应当是一个一般科学文化的“继承者”,能够自如地应对一般性社会事务;其次应当是一个一般科学文化的“创新者”,能够在学科知识的交叉冲突中寻找到突破口,创新、丰富和发展科学文化知识;再次还应当是一个活生生的“大教育者”,不仅能够开展学科专业教育,而且能够给予学生广泛的人文影响。我欣赏教授的比喻,也非常赞同他的看法。在读大学的时候,我把书本看作是我的好朋友,这位好朋友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多快乐,也为我解决了很多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难题,使我更加明理和享受生活的乐趣。但是在上班期间,我很多时都由于这样那样的理由冷落了这位朋友,导致我的“通识性知识”没多大的长进,教学上的进步不大,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和这位好友形影不离,并把它教给我的知识学活,再把它传授给我的学生。肖教授指出“本体性知识”是教师创造性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最基础的知识。教师不仅要具备这些知识,还必须能够达到既广博又深刻的程度,以及结合教师广博的“通识性知识”,形成有教师本人个体特征的“本体性知识”。他还用古老的“短板理论”即“一只桶的装水量,取决于最差、最短的那块桶板”中的“短板”来比喻“条件性知识”。教师的“条件性知识”主要由帮助教师认识教育对象、教育教学活动和开展教育研究的专门知识构成。“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被称为教师成功进行教育教学的“条件性知识”。由书可见,我们在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所以必须通过课改改变这种现象和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增长这两方面的知识,以修补这块“短板”保证我们知识之“桶”的“教育之水”充足。最后,肖教授还指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如果一位教师想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那么他就必须重视自身实践性知识的完善和更新。从教师的职业状况和个人有意识的专业发展角度来说,较为便捷有效途径有“从写详案开始,从写反思收获、教学叙事研究和积极参与教育实验。

篇13: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读书心得

关键词:教师专业成长,读书,教书,写书

什么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我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是教师的业务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教学的需要不断提高。如何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我认为就是要做到“三会”, 即会读书、会教书、会写书。

一、会读书

会读书首先要爱读书。现在我们的一些教师, 虽然整天拿着书, 却很难说是读书之人。有的人为考而读, 考过关就不读了, 许多培训就是这样;有的人有疑而读, 无疑便不读了, 是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有的人泛泛而读, 大都只是目及内容提要和目录便束之高阁, 实用的就读一点;有的人随人而读, 人家读什么, 他也读什么, 常常在最深刻的书中感受最肤浅的东西, 在最高雅的书中被最庸俗的东西吸引;有的人为教而读, 只读所教的教材和参考书, 照本宣科应付了事, 甚至以题代读, 以考代读。这些人教书, 只能是误人子弟。我们常说, 要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要有“一桶水”。要是不读书, “一桶水”从何而来?所以说, 一位名副其实的教师, 一位有所作为的教师, 一定是爱读书的人。

会读书一定会读好书。所谓读好书, 就是要读那些对人生、对工作、对学习、对生活有益的书。我们有的老师就喜欢看那些封建迷信的书, 在工作中或生活中遇到什么问题, 不是科学地去对待, 不是从实际出发去解决问题, 而是去烧香拜佛、占卜问卦。有的老师迷醉于黄书黄碟之中, 往往忘记了自己为人师表的身份, 而超越了道德底线, 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来。一般来说, 没有哪一位教师会教自己的学生去读那些迷信、黄色、邪教之类的书籍, 而我们有的老师却把握不住自己。古人说:“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经常看一些不健康的书籍, 自然会受到一些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 读好书, 读一些对人生、工作、学习、生活有益的书, 始终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状态, 始终保持对真善美的追求, 是我们教师应有的人生态度。

会读书才会是好教师。作为一名教师, 我认为有三类书是必须要读的。首先是读好专业方面的书。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 不仅仅要能教课本上的知识, 还要能够旁证博引一些课外的知识。比如语文教师就要读一些语文类的杂志, 古典、现代、国外、时尚的文学作品都要涉及。其次是读好课程改革方面的书。目前我们正在大力实施课程改革, 老师们一定要学习掌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思想, 要学习掌握新的课程标准, 学好体现新课改精神的教材以及相关教学辅导资料。然后要读好学生喜欢读的书。只有读孩子的书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 才能知道这个时代的孩子在想什么。孩子们爱看的童话、寓言、故事书, 孩子们爱看的动画片、儿童剧, 老师都要看一看, 不然的话, 我们与孩子们就很难有共同语言, 也就难以产生思想上和情感上的共鸣。

二、会教书

是老师都会教书, 这本来不是一个问题。但是, 自从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 我们发现许多老师不会教书了。师道尊严的架子放不下, 片面升学的思想弃不了, “满堂灌”的方法舍不得, 可以说从教育思想到教学方法都与课程改革格格不入。从课程改革的观念出发, 我们有必要在教学反思、同伴互助、课题研究等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以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1) 教学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 那么, 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 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我认为教学反思主要应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反思教学目标。在新课程理念下, 我们所确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是否达到, 没有达到就是没有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二是反思精彩片断。对教学过程中达到或超过预期目标、引起教学共鸣、取得良好效果的做法详细地记录下来, 并不断改进、创新与升华。三是反思教学瑕疵。人无完人, 金无足赤, 再好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教师必须对此进行剖析, 找出形成原因, 探究解决策略, 形成新的教学环节。四是反思突发事件。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燃发的“智慧火花”、闪现的思维灵感、提出的独特见解和一些尖刻的问题, 教师在备课时往往是没有触及到的, 课后应及时反思。

(2) 同伴互助。集体备课是成为教师同伴互助的主要工作方式。可是, 我们在学校调研时, 发现许多学校的集体备课已走入了误区。有的是一人备课, 集体模仿;有的是整齐划一, 同步前进;有的是分头撰写, 集中装订;有的是在线查找, 成功下载。集体备课的关键是“集体”, 是要发挥集体的智慧, 就像一句老话说的:“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交换一下, 我们各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 我有一种思想, 交换一下, 我们就有了两种思想。”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同事们在一起的思想交流, 必将形成富有活力的多元教学思想和方法。实际上, 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有很多感悟、体会、经验和教训, 集体备课正是一个大家交流学习和资源共享的平台。大家围绕一个目标, 提出一些问题, 研究一些策略, 交流一些体会, 共享一些资源, 让思想在碰撞中闪烁光芒, 让头脑在风暴中吸纳营养, 让教学在备课后实现目标。

(3) 课题研究。教师做课题研究一定要把握住三点, 即“基于教学”“在教学中”“为了教学”, 也就是要将日常的教学工作与课题研究合二为一, 形成“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的教师职业状态。有的老师认为课题研究没有什么意义。我们做教育问题的研究, 期望的就是能够解决教育问题。如果说有推广价值的课题成果没能推广, 就有可能是观念阻碍、经费制约等因素造成的, 或某方面条件不成熟所致。如果说所有的课题研究成果都要做有形的推广才有意义, 那就是片面地理解了“推广”的含义。用科学发展的思想来分析, 我认为“影响即推广”, 课题研究工作影响到哪里, 课题研究的成果也就推广到哪里。我们不断地采用研讨会、竞赛活动、专题讲座、政策措施等方式, 用课题研究成果去影响学校的工作、教师的思想、学生的行为, 从而促进学校的工作以及师生的成长, 这就是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

三、会写书

会教书的教师, 可能是一位手艺较好的教书匠;而会写书的教师, 则会成为一位教育专家。请看这样一段访谈实录。

问:您是教师, 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 您怎么会想到写书?

答:在教学中, 我发现很多学生学习非常努力, 可是成绩提高不快, 我觉得主要是学习方法有问题。因此, 我比较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起初, 对于学生提出来的学习问题, 我是凭着自己的经验来回答, 后来觉得这样还不够, 就开始认真研究学习方法, 最终写成了《中学生学习方法》一书。

问:《教育的新节奏》一书是怎样完成的?

答:从前年开始, 家里电脑装上了宽带, 我就常常到一些大的教育论坛参与网上讨论, 一年下来, 写了100多篇随笔, 20多万字。这些随笔都是我对课程改革的思考和实践。我把这些随笔进行了精心整理, 改写成了这本书。可以说, 我的书都是来自于我的教学实践。

问:《我和我的孩子们》一书又是怎么回事呢?

答:这本书是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完成的。书中的小克、小斌等主人公, 都是我曾经教过的“不寻常”的学生, 这些学生经过我的教育以后, 最终对生活、学习充满了乐趣, 在阳光的照耀下快乐成长。我是一名班主任, 我爱我的学生, 我也经常对孩子们的教育问题进行一些思考。我觉得应该把我的这些教育生活写出来。

这是一位青年教师的工作实录, 他在仅仅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就写了三本书, 一本是关于学习的书, 一本是关于课改的书, 一本是关于教育的书。其实, 这些书所写的就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经历过的和正在经历的生活, 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写出来的书。只不过是他写了, 我们没有写出来而已。其实, 我们每一位教师几乎每天都在写书, 只要我们还是教师也不会停止写书。只不过是他加以整理后出版了, 而我们是没有把它们变成书, 成了个人的教学档案资料。

上课就要写教案。如果一个学期写一本教案, 十个学期就是十本教案, 这十本教案其实就是十本书。如果说这还不算是书的话, 你就选择其中自己认为最满意的几十篇教案, 再进行系统的加工整理, 就会是一本优秀的教学设计。上完课后都要写反思。这些反思既是对精彩教学活动的记载, 也是对存在问题的思考, 更是对相关教育问题的研究。在教学反思当中, 总是包含着我们自己的教育思想、理念、方法、感悟等。如果我们将这些反思积累下来, 加以整理、归纳、提升, 从而形成自己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把他们发表出来, 就是独具魅力的教育教学专著。

有的老师有写日记的习惯。一日一记, 一事一记, 记录下每天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思所感, 日子久了, 记得多了, 就会成为重要的教师成长笔记或教育工作日记。我们有的老师虽然难以做到每天写日记, 但在教育教学工作中, 遇到那些难以忘怀的事例, 或者感人至深的情景, 总是会把它们写下来, 写下了大量精彩的教学案例和教育随笔。这些教学案例和教育随笔如果编辑出版, 也是一本本充满智慧和魅力的教育学著作。

写书的过程就是经验总结的过程和知识创新的过程。通过写书能促使教师不断学习, 不断拓展知识面, 养成观察教育现象、思考教育问题的好习惯, 提高教育科研能力与写作水平。同时, 一线教师写的书, 内容来源于教学实践, 灵感也来源于教学实践, 可以用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来指导教学。写书可以使教师更加关注教育问题, 更加热爱教师这个职业, 让教师体会到这样一个道理:人生因教育而精彩。

篇14: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读书心得

一、 一句智慧语录,一粒思想种子

在我们的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充满智慧的语言,那是我们青年教师读书社团的成员收集并与大家一起分享的智者语录。

“青年教师读书社团”要求4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必须参加学习,我们用每周一句“智者语录”进行引领,在青年教师的心中播下一粒粒思想的种子,让这简短却蕴含教育哲理的语言唤醒他们的心灵。

如针对教师中普遍存在的没时间学习的想法,校领导与老师们分享了名师的心得,让教师们体会到很多现状是可以逆转的,很多困惑是可以在瞬间被智者解答的。

因为阅历的问题,年轻人最容易产生抱怨的心理,校领导赠与社团老师们这样几句话:

1.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学生难教,常常是我们方法不好。

2.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会有收获,但是,每一次收获都必须努力,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命题。

后来,青年教师们通过读书收集智慧语录,与大家一起分享。那些充满正能量的语言,点燃了读书社团成员的智慧,帮助他们形成了健康乐观的职业心态。

二、 一张教育面孔,一部教学专著

为了让更多在阅读中成长的名师成为青年教师们崇拜的偶像,我们确立了“一张教育面孔,一部教学专著”的阅读策略。王崧舟、窦桂梅、魏书生、华应龙、管建刚等一张张名师的教育面孔开始走进青年教师心中,一张面孔,一个故事,一部名著,成为教师的囊中宝物,边读边品味名师的成长,寻求自己的发展之路,建立自己教育信仰的大厦。

教育思想其实都是一些朴素的道理,比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比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在这个教育信息轰炸的时代,教育理论专著丰富了教师的思想底蕴,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读书,还应不断实践和反思。把读书与教育教学研究结合起来,用读书指导实践,用实践深化读书,这样的读书才是最有用的读书。读书让农村青年教师有了自己的思想。现在老师们能独立解读教材、设计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了。读书让农村教师上课更游刃有余了,成为了教师打造高效课堂的一条捷径。

三、 一个培训计划,一条成长之路

人是靠精神站立的,又是靠业务行走的。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服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为此,我们的教师读书社团除了看书学习之外,还有一系列的基本功训练来帮助教师享受专业成长和事业发展的幸福。传统的“三字一话”(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和普通话)依然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是我们培训的内容,但是面对生本教育的新理念,我们拓宽了教学基本功的内容,如解读文本的能力、解读学生的能力、教学反思的能力,等等。我们制定了 “四个一”培训目标:写好一手字(教师粉笔字、钢笔字书写能力);读好一篇文章(教师普通话水平和朗读能力);上好一堂课(教师解读文本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写好一篇文章(教师写教学反思的能力)。

每周进行一次粉笔字、钢笔字展示交流;每周由一位教师进行朗读能力展示;每周由一位教师上教研课;每月一次读书体会及教学反思交流;每学期举行一次青年教师基本功大比武。青年教师读书社团的老师们越来越觉得,读书学习、基本功训练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远离浮躁,淡泊名利;读书教学,相得益彰。读书能让农村青年教师改善专业结构、生成教育智慧、构建专业精神。

上一篇:解除劳动合同违约赔偿计算下一篇:优秀大学生村官事迹:盐城市劳模中首次有了大学生村官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