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教师成长

2024-04-16

读书与教师成长(共8篇)

篇1:读书与教师成长

读 书 与 成 长

蔡克超

教师究竟是什么?其实,教师就是教师,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是一对共同成长的伙伴。教师每一天在神圣与平凡中行走,为未来和现在工作。教师首先是一个人,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油盐酱醋,他必须做好一个人,一个能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记住并学习的人。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更快地成长呢?我认为:读书是非常有效的途径。

一、勤于思考

新一轮课改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不少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教师脱颖而出。因为课程改革不会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套路”所以期望出现现成的方案,照着别人的套路前行的想法是不行的,每一名教师都要在课程改革的精神指导下,立足于自身实际,通过读书与实践,摸索出富有自己特点的教育方案,而没有独立思考是搞不出来的,每一名教师在读书时,要做思考者、思想者,不要把自己陷入琐碎的忙碌工作中,要腾出时间学习,腾出时间反思、总结,要参加各种教育教研活动,多看书,多思考,多动笔,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溶入课改的大潮中,也才能更快成长起来。

二、享受读书的乐趣

读书在一定程度上如果是为了功利,自然就少了乐趣,而使读书成了负担,只有享受到了读书的快乐,我们才会主动去读书,去享受各类书带给我们的不同的感受,虽说读书不是我们生活中唯一的快乐,但却可以说,读书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创造我们生命的喜悦!在读书中学会与压力相处,在读书中款待自己的心灵,远离无关紧要的不平衡、嫉妒、焦虑,去关心教育,关心学生。

三、让读书成为习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多,广播、电视、网络„„教师不知道的事情也许学生早已知道,学生随意提出的问题更多的涉及到各个领域,教师要适应这一时代特点,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让读书成为习惯。

我想,每一位教师都会经历工作起步阶段,成熟的程式阶段,成长并博来众长阶段„„但不管处在哪一阶段,都需要读书、思考、创新,于是,我对自己说:学习吧!让读书成为习惯,成为生存的方式。

教师与读书

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

不仅仅老师要读书,每一个想提高学识的人都要读书。

在这短暂的一个学期里,我读到了平时没看过的书。读书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一个学期里,我感觉收获颇丰。以下就是我这一学期来读书的心得。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但是我们却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应该如何读书?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同时我们也应抛弃古时旧的求知理念,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都不足取。

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如果所读的书是自己的书,我还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看法、疑问、评论等,或做一些记号。它会加强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记忆,作文时如果要参考、模仿渡过的文章,有没有做过评注的,效果大不一样。

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在研读中,我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这样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

读书让我更深刻得体会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我因此常和学生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回想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是,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

更深的体会是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学生是什么?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如何做人?其实这不只是学生应该学会的`,更应该是我们教师要学会的!从众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们不难发现,做人贵在“求真”。只有“真”才是美,只有“真”才会善。我的这种感受是在学习过程中的积累,一直以来,我就以教育家的成功经验为借鉴,坚持以“认真负责”处世,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为原则,我觉得,作为一位教师,首先必须做到:

一、说到做到,从不失信;

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三、尊重学生,一视同仁;

四、讲求效率,仔细认真;

五、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六、精读细讲,教学相长。

话又说回来,常言道: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学习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学习中最大的乐趣。学习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充裕的学习资源。学习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进度等等。

简言之,同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我觉得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并不是如“蜀道之难”。只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不断积累经验,长期地保持一颗好奇心,想一想今天学生又将演出一幕怎样的好戏?我今天又将看到孩子们的什么新花样?我自己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事?处处为孩子们着想,在为学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时,你也必然在一步一步的接近成功!

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教师,我也希望与我的同仁共勉:在读书中自我提高,走近学生,我们都将是人生舞台中最重要的主

篇2:读书与教师成长

——听翟广顺所长的报告

有幸听了翟广顺所长的报告,讲得十分精彩,通俗易懂,我想这和他们高深的文化修养是分不开的,使我受益匪浅。从中明白了只有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热爱读书的学生,才能营造出整个社会热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热爱读书的教师,是社会的一笔无形资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教师,要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首先要做个真正的读书人。

许多老师认为:“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一桶水从哪里来,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通过读书向书籍报刊学习。教师,需要读书。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活。作家祝勇说:“(读书)像呼吸、吃饭一样自然,所以,真正的读书人,并不张扬自己书读得多。”读书之于教师,就像歌手之于练声、枪手之于打靶,读书是教师的“看家本领”,必须融入到教师的日常生活中去。

教师读书靠的是长期的积淀,坚持不懈的读书,读好书,耳濡目染,日积月累,才会储备真知,才会受到文化的熏陶;才会不断

完善自我,提升教育教学艺术,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展现个人魅力和为师者的风范。

教师的读书,有别于社会上的阅读喜好,教师读书要有一定的指向性,除了要广泛涉猎报纸、杂志,以开阔视野,启迪思维外,更要多读专业方面的书、教改方面的文章,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的论著。同时在读书时要勤思考多观察,不要成了“读书匠”,要做到开卷有益。

读书有甜。一本好的书,是一个足以让你“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情人,或在大树之下,或在藤椅之上,或坐或躺,或仰或俯,或高唱或低吟,心态自由,兴味十足。读书有苦。读书是一桩苦事,并非所有的书都是你所爱读的。比如有的工具书艰涩而枯燥,但身为教师的你,不读通工具书,显然是无法适应你的工作;比如有的哲学典籍抽象而深奥,常常让人敬而远之,但如果你对于哲学一无所知,那么你的思考常常缺乏深度,你的生活往往缺少智慧„„读书之甜,让人心向往之;读书之苦,又足以让人望而却步。读书是一种生活,生活就该有酸甜与苦辣。亲近生活,勤奋读书。读书,让你眼目清亮、神清气爽,让你充实,让你宁静,让你幸福。

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只有如此,教师才能以自己的书卷之气,去熏陶学生,使之热爱读书,与书为伴,成为未来书香社会的“读书人口”。

篇3: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石

一、选择合适的书籍

教师要读的书很多,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用于读书、学习的时间非常有限。教师只有对事业有了执著追求、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时,才能克服浮躁情绪,静下心来思考,用读书学习来促进专业发展。那么,教师应该读什么样的书呢?笔者认为要读以下几类书:

1. 教育论著。

古今中外的教育论著对教师把握教育规律、掌握教育教学方法、有效开展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如《论语》《陶行知教育文集》《大教学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论语》使我们感受到孔子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等思想对教育多元化、终生学习仍然有可取之处。陶行知“生活即教学,教学即生活”的思想,对教师树立大教育观有指导意义,可以让教师把生活、社会融入课堂,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生命活力。

2. 学科专业书籍。

学科专业书籍对了解本学科历史发展、最新知识,掌握教学规律、拓展延伸学科知识非常重要。

3. 教育法律法规。

教育法律法规是教师工作的方针、政策。比如《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对教师依法执教、以德执教,保护未成年人受教育的合法权益,促进每一位学生成人成才,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都十分重要。

4. 介绍教育改革动态、教学经验的书籍。

随着国民素质的提升,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教师要带着问题去思考,学习、借鉴优秀的教学成果,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5. 教育哲学、文学艺术、生活类书籍。

教育心理学书籍使我们面对压力时能够自我调整心态,保持愉悦心情,还能以欣赏、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还有文学、服饰、烹饪等方面的书籍,使我们的生活更充实、更科学、更有品位。

二、选择合适的方法

不同类型的书籍在教育教学中的用途不同,因此阅读学习的方法也不同,具体有以下几种:

1. 研读法。

就是不仅要认真阅读,还要细细揣摩、思考。读学科专业书籍、教育心理学书籍、教学经验和案例等书,就要进行研读。要将专业书籍中介绍的知识、教育教学方法与自己的方法进行比对,择优运用,以优化教学过程。比如,《世界经典教育案例启示录》介绍了教师的修养、学生的成长、青年教师成功的案例与启示,对教师专业的成长,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成长非常有帮助,因此要进行研读。

2. 精读法。

就是对所读书籍的内容详细了解,精彩论段可圈点、勾画或作批注,还可以写自己的感悟。对教育论著就要进行精读,如《外国教育经典解读》《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等,从中教师可以理解、掌握教育规律,从而有效开展教学活动。

3. 选读法。

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阅读。对于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改革发展动态、教育哲学等,教师可选择阅读与自己从事的工作有关的内容,比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新课程改革理念、思路和方向,教育哲学中关于教育的本质、价值和目的,人本思想和科学思想等。选择阅读可以提高教师的阅读效率和筛选、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4. 浏览法。

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教师可通过浏览教育报刊和文学艺术、美学、时尚生活类书籍等,获取对自己工作和生活有帮助和有促进作用的内容。

篇4:读书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历史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这些财富保存的载体主要就是教育的经典著作,阅读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教育智慧的形成,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跨越由这些经典构成的桥梁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超越的过程。人类的教育虽然不断变迁与发展,但是教育的根本不会变化,教育培养人的功能不会变化,教育过程的内在规律不会变化。

一、读书的意义

书籍可穿越时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是延续文化的中介,是传承文明的桥梁。在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应该是伴随着读书而发展。一本好书就是尘世间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的心灵,也照亮了人类历史的路径,每一次细细的品读,就是一次心灵的远行。如是读书蔚然成风,那么文明和高雅就会相继而至。读书不单是获取信息民、增长知识的手段,更是现代人的基本生存方式和生命组成部分。教师的阅读不能仅局限于自己的教学领域,而要博览群书,拓展视野,尽可能广泛猎历史、哲学、美学甚至自然科学。也就是具有“面广、点深、动态平衡”的T形结构,度蕴也好,学养也罢,皆出于此。要知道,教学实际是一个人内在文化素养的外化,不管有多好的现成的教案,不管是多高水平的名师,你不可能真正地克隆它,那不是你的。如果腹中空空,教学就只能是个空架子。我们要通过读书,特别是读一些高层次的书,来提高我们的文化品位,如果真正“读书破万卷”的话,我们任何的教学都能达到从容轻松的境界。

二、教师与读书

(一)、教师读书有助于增长见识,提高业务水平.

现代社会是网络世界,是个信息化时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更新已有知识结构,要有新的教育学知识,要有新的心理学知识,要有新的社会学知识,还要有新的业务知识。事实上,现在的学生知识面是比较广的,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是比较宽的,好多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教师未必掌握;好多学生已经具有的能力,教师未必具有。况且现在的新课程,其学科的交叉性也较大,每一学科横向而言要涉及到天文、地理、自然、人文等知识,纵向而言要涉及到远古时代、近代、现代乃至科学幻想。在这种背景下,教师要真正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评价者就必须要挤出时间进行读书。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获取更新的知识,才能适应更新的教育。

(二)读书才能跟上课程变化发展

教师读书是为了跟上课程的发展变化,读书为教师理解课程提供足够的支撑基础。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不少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教师脱颖而出,但为数不少的教师还处在等待、观望之中,有时也有改革的念头,但期望出现现成的方案,照着别人的套路前行。这种想法是不行的,课程改革不会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套路”。每一所学校,每一名教师都要在课程改革的精神指导下,立足于自身实际,通过读书与实践,摸索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改革方案,没有独立思考是搞不出来的。

所以说,每一名教师在读书时都要做思考者、思想者,不要把自己陷入琐碎的忙碌工作中,要腾出时间学习,腾出时间反思、总结。学校要为教师的思考搭建“平台”,如举办读书比赛、教育沙龙、说课评课、论文竞赛、案例分析等活动,引导教师多看书,多思考,多动笔。只有这样,一线教师中才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思考者、思想者。

从理论上讲,教师专业发展的取向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知识的广博精深和技能的熟练程度,这就要求我们通过读书去积累、去总结;二是基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认识和提高,是建立在对教师自身教学实践反思的基础上,特别是借助于教育理论观点下的案例解读,这也需要通过大量读书并逐渐积累而成的富有个性的教育实践的见解与创意;三是教师专业发展不仅要通过教师个人的学习与实践反思,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师群体中形成合作的专业发展文化与模式。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三)、教师读书有助于提高人格魅力。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是教师良好修养的表现,教师有了良好的修养,就会受到学生的尊敬、爱戴。教师良好的素养表现为遇到困难能够冷静对待,遇到问题能够换位思考,有比较丰厚的知识,有较强的表达能力,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健康的体魄,对人有非常友善的态度,能够理解别人的不理解。教师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还体现在对学生有满腔的“爱”上,因为教师只有懂得了伟大的“爱”,他才会对教育负责任,对学生负责任,教师才会更具人格魅力。教师的这些良好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说要有就会有的,而与教师经常性地读书有者密切的联系,是教师读书与为人的长期积淀。因为读书是和书中的人物神交,和高尚睿智的作者窃窃私语,在这中间有沉思,有唱叹;有细流,有奔腾。教师持之以恒地读书了,读更多的书了,其灵魂会得到一次次洗礼,其人格魅力会不断地提升。

篇5:读书与教师专业成长

我说都不是!教师就是教师,是一个永远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人。

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是一对共同成长的伙伴,教师的幸福不仅仅是学生的进步与成长,同时还应该包括自己的充实与成长。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我们只有通过读书,不断地给自己 “充电”,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活水”,给自己和学生的双重成长以坚实的保证。在我的教书生涯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在学校里受到学生喜爱敬佩、受到家长高度赞誉、受到同行普遍欣赏的老师,就是那种热爱读书和思考、有人文底蕴及思想和眼光的老师;在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虽然有专家引领、进修培训、校本教研等多种途径,但最有效、最持久、最扎实的是教师读书。

记得刚踏上工作岗位时,县教育局为了让我们尽快地熟悉业务、完成角色转换,对我们青年教师进行了一系列的培训,当时初出茅庐的我觉得这种培训没什么意义,尤其是没有必要讲那些在大学里已经倒背如流的教育学方面的理论,只要多提供几堂精彩的示范课,让我们模仿就可以了。因为初登讲台,不懂得什么教学方法,面对教材总是感到束手无策,不知道课堂上该讲什么、讲多少,所以特别希望老教师给一个明确的、具体的、能“立竿见影”的做法或模式让我们参照,甚至照搬,否则心里就没有底,这样做果然省劲,一切都不必费心,教材的处理、教学环节的设计、课后练习的安排,等等,一切都照老教师的去做,无从下手的困扰没有了,每天上完课回到办公室,感觉是那样的轻松,那时的我以为教学就这样简单、容易呢!可是,渐渐地我发现我的课堂缺乏活力、了无趣味,除了少数几个学生在比较认真地听讲之外,其他学生表现出很淡漠的样子,这样的教学效果当然不好,我十分沮丧却束手无策再去听老教师的课,看到人家课堂上那热烈的气氛,活跃的场面,我感到不解:一样的知识,一样的讲解,为什么效果却差这么多?我曾经的一个老师对我说:教师和教师不同,学生和学生也不一样,不同班级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特点,再者,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变通取舍,别人的教案和课例,只能作为一个参考,教学还是得有自己的东西啊!一席话说得我茅塞顿开,我仔细地审视了一下自己与老教师教学上的差异:老教师们熟悉教材,了解学生,他们的授课计划总是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具有预见性,并能准备好一套或几套解决方案;他们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语言生动,讲解详略得当;他们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始终在前一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这样,学起来轻松,掌握起来也不感到困难,而我总是搞不清楚一节课到底能进行多少内容,惟恐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总像是被人追赶似的赶进度;每节课我的第一句话通常是:“这节课我们接着讲有关某某的知识”,完全顾及不到新旧知识的关联;课堂上我虽然也想上出点新意,可就是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手段,从什么角度入手。通过对比我终于明白,干工作只凭热情是不行的,教育教学工作时刻需要心灵的介入,仅靠简单模仿不可能掌握教学规律,它需要的是长期的学习与积累。不学习心灵之泉就会枯竭,工作也就无“心”可用。要给学生一杯水,你就得找到永不枯竭的水源,这个水源就是学习和实践

带着这样的认识,我开始如饥似渴地投入到读书学习中去,我首先通读了《走进新课程》这本书,这也是当时我手上仅有的有关教学理念的一本书。因为我知道,现在新课程已经在全国开展了,我首先应该要做的就是学习新理念;再次我开始阅读教育杂志,观摩名家课例。后来我进入龙城小学,学校更加重视教师教师读书问题,去年学校在建校紧张的情况下,为每位教师购买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并要求教师认真研读。如今,读书成为了我们龙城小学教师的一种生活习惯,教师们正在实践着苏霍姆林斯基的经典之言:“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河流。”我也从这本书中吸取了许多的教学经验,用在了我的教学当中去,同时,学校里也经常组织我们去听优秀老师的课,这让我认真查找着自身的不足,读书和学习让我眼界大开。我发现随着阅读量和教学经验的增加,在我的眼前好象打开了一扇大门,现在我真正地领略到了教学之美,备课变得容易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变得浓厚了,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付出总有回报!

有位诗人说:“读书香里跳跃的人生,一定是智慧的人生;在书香里浸润的生活,一定是美好的生活。”书能把教师的专业托得多高,取决于教师触摸过多少文字;书能把教师的专业带到多远,取决于教师品味过多少书香。因此,可以毫无疑问地说,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选择。那么老师们让我们用知识来武装自己,让我们带着学生以书声来溢满我们整个校园吧!

与书相伴,让生命充满绿意

有人说,教师是辛勤的园丁,培育美丽的花朵;也有人说,教师是春蚕,劳作到死吐丝方尽;还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的精神世界;更有人说,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去照亮别人。我说都不是!教师就是教师,是一个永远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人。

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是一对共同成长的伙伴,教师的幸福不仅仅是学生的进步与成长,同时还应该包括自己的充实与成长,吾生有涯,而知无涯。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我们只有通过读书,不断地给自己 “充电”,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活水”,给自己和学生的双重成长以坚实的保证。

在教师的征途上,我已走过了十个春秋。遥想当年的顿悟时,很是后悔师范三年的光阴,匆匆而无为,为错过了师范图书馆的丰富藏书而扼腕。不过,还好,亡羊补牢,未为迟也。读书让我拥有了紧张丰富充实的十年,读书让我坚定了自立自强的信心,读书让我在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是什么让我热爱上读书呢?是教育事业!记得初为人师的我就胜任为一名中学班主任,没有任何经验的我,每天面临的是英语教学和繁琐的学生班级生活问题,每天回到家里,我都觉得身心疲惫不堪,有时彻夜不眠,一直在思考怎样把这个班级管理到最好。教龄30余载的父亲看到我好强的心态,就推荐给我一本《透视名师课堂管理》,我感谢父亲,我更感谢《透视名师课堂管理》这本书,书中有很多经典案例,同时也讲述了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怎样开阔教师人文视野,拥有精深的专业功底和一定厚度的教育理论修养。它就像一道闪电,它劈开了我僵直困顿的教师生涯,照亮了我专业成长的前行之旅,点燃了寻找职业幸福感的心灵火炬,同时也激起了我对读书的热望。

苏霍姆林斯基曾在他《给教师的建议》中疾呼:“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坐下来,深入地思考。”一个只教眼前书而不广泛阅读的教师是不可思议的。勤奋地读书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一个热爱读书的人必然会涵养出一种超越常人的独特的文化气质和儒雅风度。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仅仅读这一本书是不够的,是什么再次给了我读书的热望呢?2005年我收到英语周报编辑部给我邮寄过来的国家级报刊证书和样报,当时的我又惊又喜,看着这张宝贵的证书,这次我真正的相信了自己,一定要读书,然而读书不一定要读名著。

清楚的记得那是一个暑假,我和父亲决定回老家整理一下老房子,我无意中发现以前师范三年的专业技能书,翻开书籍,展开了3年师范生活的回忆,看着上边的笔记,却需要认真思考问题的缘由。忙碌的教师生活,已经让我对原有的专业知识几乎全部忘却。在回来的路上,我在思考我要学习,我要向自己挑战,我要迎接新时代的教师。

2004年,我意外的发现中学英语周报面向广大教师征稿,我想是见证成果的时候了,就英语写作这一方面我把我的课堂实践成果总结出来翻译成英语,投一次搞,试一试,反正也不花任何费用,就这样没想到真的成功了,是书籍给了我生活的信心,给了我工作的热情,给了我继续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从那以后,读书就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在有意无意地积累着我的财富。我一直认为,不读书便无以做教师,而做一个真正的优秀教师,知识的宽度将最终决定达到的高度。

我曾深刻的抱怨自己的职业和家庭,使我没有过多的时间读书。如果你和我一样,请认真听下面的小故事:英国小说家斯蒂文森患病之后,自知不久于人世,可是他却说:“要是写不完一本书,至少可以开始写第一页。”我想,读书亦如此:要是读不完一本书,至少可以开始读第一页。对我来说,读书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走的姿态。当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一种行走的姿态,我就能够找到读书的时间,生活的源泉与行走的力量就不会枯竭。读书的时间从哪里来呢?很多时候,我的读书状态可以用《捧起第一次的茉莉》一文中的一段文字来描绘:“在无数个喧嚣的白天,在无数个宁静的夜晚;在雨天的晦暗里,在暮色的苍茫中;在偶尔小憩的旅途上,在音乐流淌的小屋里;在很多渴望温暖和快乐的时刻,在很多浸满忧伤和寂寞的日子„„读书,就是生活,像呼吸一样不能没有的生活;读书,就是一种最自然的生命状态,是一种须臾不可缺的存在方式,也是一种高贵至美的人生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历史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这些财富保存的载体主要就是教育的经典著作。三国演义是一座智慧的宝藏,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它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

《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一本《三国演义》让我“望尽天涯路”,一本《三国演义》余音绕梁;一本《三国演义》让大家“一杯浊酒喜相逢”。阅读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滋养了底气和灵气,使教师更睿智、深邃,站得高看得远,远离浮躁。

那么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是怎样感受自身的专业化成长的呢?

一、在阅读中感受情怀与责任

我翻开那些凝聚着伟大思想的教育著作——在教育家马卡连柯的书中,我们读到了对学生的充分信任是要拥有一颗博爱之心;在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我们读到了这位智慧的老人在几千年前就对弟子进行因材施教和拥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虚;在陶行知先生的书中,我们读到了“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高

尚师德以及“捧着一颗爱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身体力行的奉献„„

是的,我在思考:如果一个老师本身不热爱阅读,那如何唤起学生对书籍的兴趣呢?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我一直致力于通过课堂教学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热爱读书的种子。在我的课堂上,我给他们推荐好看的儿童英语读物,也和孩子们一起上班级阅读课。由于小学生不能很好的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我在网上还时常给孩子们找一些有教育意义的英语小故事,充实了他们,并陶冶情操。我一直坚信,一个爱读书的民族必然是进步的民族,一个崇尚读书的国家必然是光明的国家。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和义务为国家和民族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

如果说《透视名师课堂管理》为我打开了一扇窗,那么《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却一下子把我推进了书的海洋。这册书最吸引我的是精彩的教学现场的呈现和反思、发人深省的教学细节的分析,从师生关系、教学互动、主动探究、预设生成、回归生活、合作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多元评价这些我们最关注的方面进行剖析,不失时机地提升教学智慧。下面是我读本书后设计的一个教学细节:

上课了,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呈现新课、教动物单词,这两个环节进行的非常顺利,到了巩固操练的环节,我设计了几个游戏性活动,其中有一个Touch and guess的游戏,是让学生猜一猜摸到的动物。一位学生摸着小猴子长长的尾巴,兴奋地说:“It’s a monkey.”此时我忽然灵机一动,何不来一个Kiss the animal的环节呢?这下看到上面的学生能抱着小动物亲密的Kiss,下面的学生又惊又喜。唰!瞬间下面的小手举得更多更高了。瞧!一个小小的kiss不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语言学习的热情,更是在这自然和谐的“一吻”中贴切地渗透了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思想情感教育。这一小小的细节居然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功。

二、在博览群书中整合教育教学信息

读书,然后才有育人的底气”、“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是最好的精神美容”——是呀,几年的远离书本已使自己原有的那一杯水不再清鲜,能跟上时代步伐传给学生的又有多少呢?

我开始关注小学英语《精彩课堂》提及的亮点人物,寻找一切有关他们的文章,读他们的成长经历,读他们的教育理念,读他们的课堂实录。渐渐的,我感到一丝丝温暖滑过我的心房,无声无息地润泽了我生命中的那片绿地。从此,我拥有了一份来自心灵的力量,召唤着我,引领着我,使我的灵魂生长着,心壑洞明着,生活的底色日趋厚重,汇聚成对人生对命运的阳光解读,找到了那片绿意葱茏的精神家园。

虽说读书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但面对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读等身书,著三尺文”的要求,我深知自己还差得太远太远。归结前人的读书方法,我分三方面来读书。一是列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必读书目,仔细研读,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二是依自身欠缺之处,以读书来补足;三是凭自己喜好,读自己喜爱的作者之书。久而久之,读书,真的就成为一种生活的必须,一种做教师的必须,一种追求“人课合一”境界的必须。

老师们,有这样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一个教师究竟能够在教育这条路上走多远,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读书的态度。让我们与书本同行,它将带你去飞翔;让我们与书本共舞,舞出一片绚丽多彩的人生吧。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觉得读书成了我们必须的生活,那么我们就如一颗颗晶莹的晨露,生命充满着盎然的绿意。

读书与教师成长

一个刚刚诞生的新生儿,他的精神世界充其量只相当于人类的童年,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精神世界又如何与身体的发育、成熟一道与时俱进?我认为读书是实现以上目的的必由之径。书籍是传承文明的桥梁,是延续文化的中介。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应该伴随着读书而发展。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在学校中,我最看重的就是教师与图书。学校就是提供了一个读书的空间,一个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读书的空间。而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又直接受老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因此,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

教师读书当然不仅是为了学生。有人说,教师是一个辛勤的园丁,培育美丽的花朵;也有人说,教师是春蚕,劳作到死吐丝方尽;还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的精神世界;更有人说,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些曾经写在我们教育学教科书上的东西,现在看来,是有不少问题的。

我认为,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应该是一朵美丽的花。花是无法去影响园丁的,它只能给园丁带来感官的愉悦,带来工作的成就感。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对于教师的影响是巨大的。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相作用的过程。同时,园丁自己是如何发展的呢?我们过去的教育理论强调教师的价值必须通过学生的价值体现出来,忽视了教师自己价值的直接呈现方式。

教师也不是春蚕,教师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春蚕吐丝是没有目的甚至是没有对象的,它的使命是为自己筑一个永远的巢,最多是为人类提供几根纺织用的丝。这显然不应该是现代教师的形象。

教师还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是一个机器,让工程师任意修理,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或者改变。而且,教师自己的灵魂由谁去塑造呢?

教师更不是蜡烛。那种把教师看成是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说法,其实是很荒唐的。

有人还嫌不够,要教师两头燃烧,加快成为灰的步伐。把学生发展的前提建立在牺牲教师的基础之上,显然也是不妥当的。

有人说,教师是绚丽的晚霞,在照亮天空的同时,也呈现出自己的美丽。这个比喻虽然比上面的要精彩,但是,当晚霞退却的时候,那星星和月亮构成的夜色天空难道不美丽吗?

那么,教师究竟是什么?其实,教师就是教师。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是一对共同成长的伙伴。教师每一天在神圣与平凡在行走,为未来和现在工作。教师首先是一个人,他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油盐酱醋,他必须做好一个人,争取做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记住并学习的人。教师是一个冒险甚至危险的职业。伟人和罪人都可能在他的手中形成。因此,教师必须如履薄冰,尽最大努力让自己和自己的学生走向崇高。

教师的幸福也不仅仅是学生的成功,同时应该是自己的充实与成功。教师可以利用的时间与空间决定了教师是一个幸福的人。他完全可以进行自我的设计与武装,让自己多才多艺,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让自己脱离庸俗。

教师要达到上述的境界,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读书。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历史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这些财富保存的载体主要就是教育的经典著作,阅读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教育智慧的形成,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跨越由这些经典构成的桥梁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超越的过程。人类的教育虽然不断变迁与发展,但是教育的根本不会变化,教育培养人的功能不会变化,教育过程的内在规律不会变化。如教育创新,虽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之一,但是对于创新教育的论述,现在可能并没有超过陶行知。因此,现代的许多教育新思想,其实只不过是用我们这个时代的语言和案例与过去的大师对话而已。

篇6:教师专业成长与读书学习

冯秀菊

————在我们教师的队伍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很平凡的度过了自己的一生,这样的人生虽无可厚非,但思量起来又多么可悲,从这层意义上讲“蜡炬成灰泪始干”并不应该成为我们教师职业的写照,我们应该追求的职业精神是:发展学生,也发展自己;照亮学生也照亮自己。

一个教师,需发展学生,首先要发展自己。所以教师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就是获取发展能源的关键。现行教材内容涉及面较广,学生成长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教师应该博学多识,涉猎广泛,以便教学时能够高屋建瓴,游刃有余。然而,在有些调查中显示,中小学教师的阅读面偏窄,而且阅读兴趣多集中在花样翻新的各种“教参”上。这样长此以注,必然造成教师只看教参,而不看其他方面的书籍,从而导致教师的知识面过于狭窄,仅能在“教参”里过生活,营养不全,最终也只能做个缺少教学个性的“教书匠”。只有广泛涉猎。博览群书,多方吸收“营养”使自己文化底蕴深厚,才能成就名师大家。由此可知,为了提高自身的发展,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我们要学什么呢!第一、我们要先进行专业化学习。我认为专业化的学习应该包括两个方面:比如数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要把握准确,熟练而灵活地应用知识点去启发,引导学生去学习。这就需要通过教参、资料多学习数学专业知识,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专业知识是教师从事职业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但是并不是拥有这种知识越多,取得的教学效果就越好。因为你还要具备将你所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能力。

第二、教学能力的学习。包括:其

一、教学方法的学习也是专业化学习的关键,比如现在我们的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小组探究,教师释疑”。是不是每节课都用这些方法 呢?到底用什么方法教学较好呢?这就需要教师去学习教法,探究出每部分内容适合的方法。数学教学中,有的内容适用讲解法,讲解时解决知识量的宽度,深度与学生认识有限性的有效途径。在某些数学环节中,使用讲解法数学能使教学内容保持流畅与连贯,易于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基础知识。而探究法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独立思考和探索创新。探究学习需要目标明确,而且内容要有一定的深度,探究小组的成员必须在有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学生的带领下进行学习。如何设计每节课的教学方法,内容的多少,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多积累经验的学习(实践知识学习)。

其二、专业化的学习还要包括条件性知识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教育的对象千差万别,同时他们又千变万化,教师只有善于了解学生的思想和他们的心理变化,才能更好地展开自己的教育工作。所谓的条件性学习,就是教师学习关于“如何教“的知识,具体表现在教师关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即关于学生如何评价的知识,这是教学效果好的保障。

篇7:教师读书与成长”工程推荐书目

1、《给教师的建议》【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采用“建议”的形式,恳切地与教师促膝谈心。读此一书,等于读了一本教育学与心理学合编的著作。

2、《和教师的谈话》【苏】赞科夫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3、《杜威教育名篇》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4、《民主主义与教育》【美】杜威著

(《民主主义与教育》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尔》共称西方教育史上的三座里程碑)

5、《教育与美好生活》【英】伯特兰·罗素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

(浓缩了罗素教育研究的心得体会、以及教育子女的实践经验,是20世纪教育经典著作之一)

6、《教育诗》【苏】马卡连柯著

《教育诗》中马卡连柯认为:教育是像诗一样美好的科学。书中表达出的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使本书影响深远。

7《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美】泰勒著

被视为“现代课程研究的范式”以及20世纪以来对学校课程领域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8、《教育过程》【美】布鲁纳著

布鲁纳阐明了美国六十年代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被誉为“教育理论的一个里程碑。”

9、《终身教育引论》【法】朗格朗著

《终身教育引论》引发了国际性的终身教育思潮。被认为是“可以与哥白尼学说带来的革命相媲美”,是“教育史上最惊人的事件之一”。

10、《教育——财富蕴藏与其中》1996年,教育科学出版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

11、《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科学出版社

12、《中国教育思想史》【中】郭齐家著1987.6教育科学出版社

13、《世界是平的》【美】托马斯·弗里德曼著,何帆、肖莹莹、郝正非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4、《陶行知文集》【中】陶行知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15、《中国古代教育论著选读》华东师大、浙大教育系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6、《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苏】苏霍姆林斯基著科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8月

17、《教育的经济价值》【美】舒尔茨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8、《终身教育引论》【法】保罗·郎格朗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1985年版

19、《爱弥尔》【法】卢梭著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 1978年版

20、《教育过程》【美】布鲁纳著邵瑞珍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2月

21、《教育过程最优化》【苏】巴班斯基著吴文侃等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0122、《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的发展》【美】罗森塔尔、雅各布森著,唐晓杰、崔允潡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23、《孩子们!你好!》【苏】阿莫纳什维利著朱佩荣先生翻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孩子们,你们好!》、《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样?》、《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

24、《学习,别听学校的》【德】菲拉·费·毕尔肯比尔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注:此书为德国中小学教师必读书)

25、《多元智能》 【美】加德纳 著沈致隆译,新华出版社出版

26、《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英】斯宾塞 著 颜真译 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

27、《大教育论》【捷克】夸美纽斯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加以修改,用《大教学论》的书名重新出版。影响历史进程的一百本(社会科学类)

28、《普通教育学》 【德】赫尔巴特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0、《教育论》【英】斯宾塞著胡毅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

31、《科学与教育》【英】赫胥黎著人民教育出版社版199032、《教育漫话》【英】约翰·洛克 著徐诚、扬汉麟译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9(汉译世界教育名著丛书)

33、《成功智力》【美】R.J.斯腾伯格著俞晓琳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4、《审美教育书简》席勒著范大灿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35、《早期教育与天才》【日】木村久一著海南出版社,1977年版,王传璧译

36、《叶圣陶教育文集》【中】叶圣陶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37、《陈鹤琴教育论著选》【中】吕静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8、《爱心与教育》【中】李镇西著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39、《科学家论教育》【中】周川著江苏教育出版社

40、《第五项修炼》【美】彼得·圣吉著郭进隆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41、《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英】埃德蒙·金著王承绪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42、《外国教育思想史》【中】单中惠、朱镜人 编著,陕西教育出版社

43、《教育心理学》【日】大桥正夫著,钟启泉译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44、《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美】杨雷迪斯·D·高尔著,许庆豫译,江苏教育出版社

45、《儿童发展》 【美】劳拉·E·贝克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46、《课程论》张斌贤译,江苏教育出版社

47、《西方心理咨询经典案例集》 徐光兴主编,2003年6月

48、世界教育危机 【美】菲利普·库姆斯著王英杰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49、《回答未来的挑战》【美】J.W.博特金等上海人民出版社

50、《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中的六大焦点问题》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

51、《教育中国——50名流素质教育访谈》夏欣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7月

52、《素质教育学习提要》(教育部编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1年

53、《当代教育学》(修订版)袁振国(现中央教科所所长)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54、《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肖川著岳麓书社出版2002年6月

55、《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肖川著岳麓书社出版

56、《教育的使命与责任》肖川著岳麓书社出版

57、《我的教学生涯》斯霞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85年

58、《向孩子学习》孙云晓主编晨光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

59、《创造性思维与教学》陈龙安(台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60、《透视课堂》【美】Thomas L.Good 等著陶志琼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61、《培养反思力》【美】S.G.Paris等著袁坤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7月

63、《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加】马克斯·范梅南著宋广文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4、《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5、《理论与战略:国际视野中的学校发展》【挪威】波·达林著,范国睿主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6、《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美】欧内斯特·L·博耶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67、《走出教育改革的误区》 【日】 藤田英典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8、《中外教育小说选》唐亮主编

69、《中外教育诗歌选》袁卫星主编

70、《中外教育故事选》黄建南主编

71、《中外教育散文选》李希文主编

72、《新教育之梦》朱永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

73、《和老师的谈话》【苏】JI.B.赞科夫著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74、《人的教育》福禄倍尔(福禄倍尔:幼儿教育之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75、《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 单中惠、杨汉麟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年12月

76、《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杨鑫辉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

77、《顺生论》张中行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望道杂纂——顺生论外编》(张中行著。2000年3月由群言出版社出版)

78、《有效的管理者》杜拉克著求实出版社1985年版,吴军译

79、《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80、《有效教学方法》

81、《领导学:理论与实践》

82、《亚洲“四小龙”课程实践研究》 顾明远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1999年9月

83、《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陈向明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84、《案例教学指南》郑金洲,2000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85、《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育》 李吉林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86、《青浦教育实验》顾泠沅、郑润洲、李秀玲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

87、《小学生心理辅导札记》毛蓓蕾

88、《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叶澜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89、《讨论式教学法:实现民主课堂的方法与技巧》 【美】布鲁克菲尔德普瑞斯基尔著

罗静褚保堂 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90、《自主课堂:积极的课堂环境的作用》【美】里德利等著沈湘秦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7-1月

91、《班集体建设与学生个性发展》维果茨基著龚浩然、黄秀兰译,广东教育出版社

92、《窗边的小豆豆》【日】黑柳彻子著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8月

93、《孔子评传》匡亚明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12出版,此书获得中国图书奖

94、《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思想录》江苏教育出版社

95、《中国著名校长办学思想录》朱永新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

96、《行动研究指导》郑金洲等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97、《教育自传》刘良华著

98、《新课程教学问题与解决·丛书》杨九俊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篇8:读书与教师成长

一、成立教师读书会的必要性

(一) 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意识的觉醒是教师读书会能够建立起来的保证

不知道教师读书会最早是怎么成立的, 由谁成立的。但若追溯教师读书的必要性, 应该可以追溯到孔孟时代。明确提倡教师读书的就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了, 陶先生在多处演讲时提到“教师须一面教一面学”“教师的一半是学生”“只有学而不厌, 才能诲人不倦”等。陶行知先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几经沉浮, 至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年升温的陶研热, 唤醒了教师专业成长的热望, 教师的专业成长逐步从被动转向主动, 越来越多的教师逐步走上自觉寻求专业成长途径的成长之路。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意识的觉醒预示着具有自主选择、自主反思、自主建构、可持续发展的自主成长型教师成为可能。这部分教师最终会成为读书会的核心成员, 成为带动更多教师融入读书群体的中坚力量。

(二) 新时期的教师职业使命使教师读书会的成立变得更为迫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 (2010年6月21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 提出, 教师“要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 教师富有创新精神, 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教师应该具备求真务实, 勇于创新, 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 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 连接着文明和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更应该与时俱进, 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 成为热爱学习, 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提出到2020年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 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明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动教育改革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提出了具体的任务。

因此, 教育系统广大师生员工要更加自觉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努力把教育规划纲要绘制的宏伟蓝图落到实处, 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奋勇前进。

(三) 知识的默会性特点促使教师必须尽快建立起自己的专业成长共同体

默会性知识又称隐性知识, 是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的, 这个概念最早由英国哲学家波兰尼于1958年在其《人的研究》一书中提出。主观主义教育哲学基础也更强调了知识的建构性、社会性、情境性、复杂性和默会性。显性知识可以通过各种培训课程传递给教师, 但默会性知识只能通过学习共同体, 实现知识共享, 促进专业成长。现阶段各种继续教育模式之所以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它只传递了显性知识, 而教师专业成长中很大一部分知识是隐性知识。基于共同体的教师专业发展范式更强调合作、对话、交往、互动, “在共同体中, 教师通过参与合作性的实践来滋养自己的知识和智能”。

(四) 读书会的特征决定了教师读书会一定会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出色平台

奥尔森认为, 读书会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它们是建立在材料阅读的基础上, 以交流和讨论为方法, 并且其运作不需要有人充当权威的教师。

美国学者安德鲁斯 (C.Andrews) 曾借用林肯的名言来定义读书会:“读书会是一种建立在民主、参与和平等基础上的民治、民享、民有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and of the people) 的教育形式, 它是一种允许人们自我教育, 将自己从制度化教育的规则制度中解放出来, 自由地表达和发现他们自己的真理的教育方式。

读书会是一个平台, 可以交高朋, 寻益友, 慕贤师;可以表见解, 汲菁华, 去无知。张文质老师说, “阅读就是获得人类旧有的经验, 思想的援助, 就是在困难中重拾勇气”“阅读也是一种探索自我的方式。”好学是会传染的, 陶行知先生说, 如果教师们能以集体的力量鼓励彼此进修, 就能在全国蔚然成风;各地教师自动学习起来, 学习再学习, 其结果不但是能造成好学的教师, 好学的学生, 而且将造成一个好学的民族。可见成立教师读书会的重大意义。孙绍振教授在福州“1+1”教师读书俱乐部成立六周年时说, “读书是极其个人的事情。读书俱乐部是极其次要的事情。”他所持的就是主观主义的教育哲学基础, “强调人能够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独立自主地做出决定并付诸行动”, 读书是靠自觉的, 没有每个教师自觉自动的读书, 读书俱乐部就形同虚设。

二、教师读书会健康成长必须注意的问题

(一) 建立共同愿景, 营造良好氛围是教师读书会构建的必要举措

建立共同愿景, 营造良好氛围是共同体构建的必要举措;同时在培育共同体向心力、健全其知识共享机制的基础上, 开展非正式学习, 引导教师撰写教育叙事, 提倡教学反思等一系列支持策略, 可以让教师专业共同体更加健康地成长。

福州“1+1”读书俱乐部不仅能坚持办下来, 而且能将其影响遍及全国, 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对“读书”有一个共同的认同, 即, 读书:改变你精神世界的分子结构。张文质老师为这个俱乐部确定了若干阅读理念:读书仍然是“为己之学”, 也正是“为己”, 阅读会帮助我们获知教育的复杂与艰难, 获知生命的精微与丰富;阅读使我们更乐于肯定自己的生活, 肯定自己静思冥想的意义;阅读也可以使我们的人生变得既清澈又更加扑朔迷离, 我们在阅读中所产生的幻觉, 孤独, 在很多时候有助于你澄清对生命的迷误, 它还能帮助你获得对简朴生活的肯定;孤独中的读和写, 是一条细小的溪流, 它不会有壮观的声势, 却也不坏, 它是一种我们比较习惯的俗套中的自我坚持, 是一次又一次关于“意义”的低声问讯。这些理念培育了这个共同体的向心力, 增强了它的凝聚力。

(二) 明确角色分工, 确定研讨论题是教师读书会顺利运行的基本保证

在教师读书会中存在三种最基本的角色分工:分享人、导读人和主持人。

读书会的导读人可以由成员轮流担任, 主要负责介绍材料, 激发与会者的讨论, 适时进行总结和反馈等。主持人在教师读书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读书会活动中扮演着“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根据布利德的观点, 教师读书会的主持人主要担负两项职能:一是统筹读书会的运作, 二是为成员的聚会创设一个良好的交往氛围。 (转引自周成海的《美国中小学的教师读书会:构成要素与运作过程》)

教师读书会“不是聚在一起读书, 而是各自读书, 读完了之后聚在一起讨论” (张文质老师语) , 每一次讨论主持人都必须确定论题。例如, 1+1读书俱乐部成员共读了钱理群的《我的精神自传》之后, 开展主题为“寻找每一个人的精神发展之路”的月谈会;读完《卡尔·威特的教育》后, 开展主题为“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家庭教育”的读后感交流;读完罗杰斯的《个人形成论》, 讨论“罗杰斯理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运用思考”等等。结合共读文本, 围绕共同的议题开展讨论, 能使教师的阅读引向深入, 使教师读书会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准。

(三) 多元解读、批判阅读是教师读书会应该提倡并秉持的思维品质

“尽信书, 则不如无书”, 高中的《课程标准》也提出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 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我们教师阅读就更应该首先具备批判性思维。孙绍振教授把读书分成三种姿态, 第一种是跪着读, 缺乏思考;第二种是坐着读, 有钻研进去;第三种是站起来读, 俯视权威, 这才是批判性阅读的姿态。孙教授曾在读书会上调侃道:“读书一定要提高警惕。马克思主义理论都要加以批判, 更不要说孙绍振、张文质之流的。”我们建立教师读书会, 目的就是为了使每位教师成为有人文情怀、有教育理想、有人生思辨的学者型教师, 如果不能做到“站起来读”, 就很难真正达成我们的目标。当然, 要能够站起来, 首先必须能坐下来。

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开拓者恩尼斯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带着批判的眼光去思考就是“认真并有意识地去决定我们是否应该接受, 排斥, 或暂缓接受有关某一主张的判断, 以及我们在接受或排斥这种判断时所持有的信心的大小。”批判性的思维品质也有助于教师对自身的反思和重塑, 通过不断反思, 不断探究, 不断进取, 使自己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素质, 具有良好的职业弹性, 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学习型教师。

参考文献

上一篇:观榜样3读后感下一篇:若是从前为题目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