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考试道德

2024-05-05

大学生考试道德(精选十篇)

大学生考试道德 篇1

从上述的新闻报道与调查中, 我们可以清楚的感受到当前大学生的道德问题出现了新的苗头, 即非诚信的理由比以前更有现实性, 更具说服力。这就为研究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专家和学者以及政府官员, 提出了新的思考。在接下来的文章中, 笔者将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伦理学与诚信问题的相关知识对此问题进行简要的阐述。

一、伦理学与诚信

伦理学是关于人伦关系及其调解的学问, “诚信”作为一个道德范畴, 是个体道德的基石。但是, 从伦理学的角度审视, 诚信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善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非诚信”并不一定会对社会造成巨大危害, 在读大学生“谎报”参加公务员考试问题就是个典型。

长期以来, 诚信始终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传统道德要求, 并对人际交往产生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之, 要想深入理解把握诚信的内涵, 还需从伦理学中找到解答。而理解诚信的内涵则有利于我们更准确把握当前社会道德领域中出现的种种失信现象的本质。

二、当前大学生出现新型诚信问题的原因分析

首先,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这是公务员考试受到热捧的根源, 同时也是新型诚信危机的直接原因。在粥少分粥人多的情形下, 为了减少竞争, 借用他人的身份证进行注册报名, 造成某岗位人多的假象, 以此吓退部分竞争对手, 或者通过谎报条件, 通过资格审查等方式来为自己今后的“实战练兵”等等都是“非诚信”行为。因此, 在这种客观条件下, 大学生失掉诚信的防线可谓是“情有可原”。

其次, 公务员招考过程中信用管理机制欠缺, 让所谓的“聪明”考生有机可乘。虽然谎报经历通过审核, 没有非常明显的社会危害, 但是通过这些“非诚信”行为, 使一些优秀的考生因人数假象而放弃, 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这不仅严重破坏了公务员选拔考试的诚信与公平的基本原则, 更可怕的是对公务员的录用质量也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连锁反应。从中暴露出当前各级公务员招考制度的不足, 不得不引起人事部门的反思。

三、解决当前大学生新型诚信危机的两点探索

(一) 及时弥补当代大学生的新型诚信漏洞

为了更好的帮助大学生把诚信转化为内在的修养, 扭转诚信误区, 这就需要各高学重视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教育, 将德育放在跟专业学习成绩同等的地位上来, 两手都要抓, 两手到要硬[1]。同时还应结合社会现实, 通过社会实践、案例分析等活动, 帮助大学生透过社会现实树立正确诚信观念, 防止再次出现这种损人利己的违背道德的行为。

(二) 进一步完善公务员招考程序, 实行诚信报考制度

现在更省市的公务员招考越来越科学化, 其中2010年江西省公务员招考中的诚信报考制度备受瞩目。所谓的诚信报考制度是指考生在报考时要填写诚信报考承诺书。一是报考人员在网上报名时不进行资格审查, 面试前再对入闱面试人员进行资格审查, 如因不符合条件被取消考试或录用资格, 后果由报考人员自己承担。二是报考人员应提供真实、准确的个人信息、证明、证件等相关资料, 如因弄虚作假被取消考试或录用资格。

结语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和起码的道德标准。作为高知识群体的大学生, 更应当诚信于事、诚信于人。然而, 当代大学生非诚信的错误意识却悄然转移到公务员的报考过程中, 这不仅严重损害了当代大学生的形象, 同时也对社会导向产生错误性引导。作为一个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 切忌因就业心切, 而忽略了作为一个人应有的最起码的道德和诚信品质。因此我们应认真分析大学生非诚信产生的原因, 寻找解决对策, 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

摘要:公务员招考是国家选拔优秀人才进入党政机关的重要手段。这一职业本身具有的稳定性、地位性, 吸引了众多社会各类人士应考, 其中应届大学毕业生数量庞大。本文通过分析非毕业班大学生谎报公务员考试的现象, 揭示当前大学生新时期下的道德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公务员考试

参考文献

大学生考试道德 篇2

一、辨析题

(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是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贯穿于科研活动全过程的共同 信念、价值、态度和行为规范的总称。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

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 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 造。

(二)科研不端行为与科研不当行为

科研不端行为:国际科技界将严重违反基本的科学诚

信的行为称为科研不端行为(misconduct in science,或称 scientific misconduct),这种行为与科研违规行为、科研越 轨行为的内涵十分接近。

科研不当行为:科研不当行为(questionable research practice,QRP)是指,虽然违反科学的目的、精神和科学研 究事业的基本道德原则,但没有直接触犯明确规定的研究活动 的道德底线的行为。科研不端/不当行为有时也成为学术不端/ 不当行为。二 简答题

(一)学术综述的特点和基本规范 1.综述的定义

综述意思为综合叙述的文章。英文“review”有“回顾、评述”之意。综述是对科学研究中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信息资料,对大量原始研究论文中的数据,资料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提炼,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综述的“综”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精练简明,具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综述属三次文献,专题性强,具有一定的认识深度和时间性,能反映出某一专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有回顾也有瞻望,可以是提出问题,也可以是提炼新思路、新方法,具有较高的信息学价值。阅读综述,可在较短时间内了解该专题的最新研究动态,可以了解若干篇有关该专题的原始研究论文。

在决定研究课题之前,通常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是:调研相关课题研究取得的进展;已完成的研究有哪些;以往的建议与对策是否成功;有没有建议新的研究方向和议题。文献综述旨在整合该研究主题的特定领域中已经被思考过与研究过的信息,并将此议题上的学者所作的努力进行系统地展现、归纳和评述。2.综述的特点

(1)综合性:综述要纵横交错,既要以某一专题的发展为纵线,反映当前课题的进展;又要从本单位、国内到国外,进行横的比较。只有如此,文章才会占有大量素材,经过综合分析、归纳整理、消化鉴别,使材料更精练、更明确、更有层次和更有逻辑,进而把握本专题发展规律和预测发展趋势。(2)评述性:是指比较专门地、全面地、深入地和系统地论述某一方面的问题,对所综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反映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并与综述的内容构成整体。一般来说,综述应有作者的观点,否则就不成为综述,而是手册或讲座。

(3)先进性。综述不仅是写学科发展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要搜集最新资料,获取最新内容,将最新的科学信息和科研动向及时传递给读者。3.综述中的相关规定

(1)检索和阅读文献是撰写综述的重要前提工作。一篇综述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本专题相关的文献掌握程度。如果没有做好文献检索和阅读工作,就去撰写综述,是决不会写出高水平的综述的。

(2)注意引用文献的原创性、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原创性、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好的文献。

(3)以评述为主,不可罗列文献。综述一定有作者自己的整合和归纳,而不是将文献罗列,看上去像流水账。

(4)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5)综述中引用文献与其他科研论文一样,遵守“适当引用”的规范,防止抄袭。有人错误的认为综述论文可以大段抄写别人的研究结果,所以最容易出现抄袭现象。综述中的引用要注意以下几点,才能避免抄袭。1)引用文献要是原始文献,必须是自己通篇阅读后,了解了文献的整体意思,才能做到正确引用。不能引用别人的转述或把别人对该文献的评价作为自己的评价。2)引用文献不是照抄别人的表述方式,应该对前人文献的方法或结果进行归纳,总结,综合与分析,不是流水账式的罗列。一般认为在综述中全部引用的内容不应超过50%,更多的要是作者自己的综合概括与分析,从“量”上避免抄袭。3)综述中经过对前人研究的综合概括与分析,要提出自己的观点,要从“质”上避免抄袭。

三、材料分析题

(一)是。

一、凡在我校接受学历教育的研究生、接受非学历教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学位的在职人员和已经获得学位人员在学期间进行科学研究、成果发布、论文撰写等学术活动时,必须严格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学术道德规范的要求参见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和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共同制定的《关于科技工作者行为准则的若干意见》。

二、对研究生违反学术道德规范行为的调查处理,既要坚持原则、严肃认真,又要科学公正、实事求是,以教育帮助为主、处罚为辅。调查处理过程应当程序正当、证据充分、定性准确、处理恰当。

三、对违反学术道德规范行为的在校接受学历教育的研究生将视其情节和后果轻重,按照《吉林大学研究生违纪处分规定》(校发﹝2006﹞221号)的有关条款给以相应的纪律处分。

四、对违反学术道德规范行为的非学历教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学位的在职人员将视其情节和后果轻重,参照《吉林大学研究生违纪处分规定》(校发﹝2006﹞221号)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同时撤销其所有通过该项违反学术道德规范行为而获得的相应资格;情节严重的,取消其申请学位资格。

五、对违反学术道德规范行为的已获学位人员的相关材料要提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决定是否撤销其学位及是否取消相应资格。在校接受学历教育的研究生对处分决定如有异议,可在接到决定书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诉。在校接受非学历教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学位的在职人员以及已经获得学位人员对处分决定如有异议,可在接到决定书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学位办公室提出书面申诉。超过申诉时间的,学校不再受理

四、论述题

研究生在科学道德和学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和解决途径 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存在的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主要有科学不端行为、学术失范和浮躁学风三种主要形式。科学不端行为主要是指那些违背诚实原则,在课题申请、研究实施、成果报告等科学活动中的篡改、编造、伪造、剽窃等行为。这类行为在科技界和社会上的影响相当恶劣,损害了科研界的社会信誉和科学家之间的相互信任,并伤害了科研成果的质量。学术失范现象在科学研究与科研管理活动中大量存在,主要表现为一些科研人员的工作动机发生扭曲,他们不潜心钻研学问,而是一味追名逐利,为获取和占有资源而热衷于拉关系、走后门、立山头,已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行政干预、权力垄断、官学一体、权学交易、学术霸道、暗箱操作、流于形式等“制度失灵”现象,并滥用了学术权威。浮躁的学风反映了研究氛围的不正和研究群体的精神文化追求以及行为习惯的沉沦。一部分大学生、研究生丧失了科学求实的态度和科研诚信,单纯追求名利,而不能踏实地开展研究工作。例如,热衷于发表在理论上和实际上都没有什么意义的“花架子”论文甚至垃圾论文。这种浮躁的学风已开始在相当一部分大学和研究机构中蔓延。

解决途径:

大学生考试道德 篇3

关键词:会计证无纸化考试;财经法规与科技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3-0091-02

收稿日期:2015-01-24

作者简介:傅 冬(1988-),女,广东省揭阳市高级技工学校助理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电子商务、会计。(广东 揭阳/515559)

一、会计专业现状分析

以揭阳市高级技工学校为例,会计专业共三个班级,每班平均44人,考取相应专业的资格证书是获取毕业证书的必备条件。揭阳市现阶段每年有两次报名参加考试的机会,考试一共三门,实行三科联考,即三门科目同时通过才算合格,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以下简称《财经法规》)就是其中一门,它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和较强的应试性,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教材分析

财经法规的教材采用广东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该书分为五个章节,可以说每一章皆重点、皆考点,不仅理论性极强,法律条文较多,同时还具有实践性,如汇票、支票、本票的填写,计算相关税的应纳税额等,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不小的难度。

(二)考情分析

要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必须通过考试,考试一共三门(《会计基础》、《财经法规》和《初级电算化》),实行三科联考,每科时间各为一小时,三门同时通过才算合格。对于技校学生而言,一学期同时学习三门专业课较难,所以,根据我校的课程设置,学生在校期间实际考试机会不是四次,而是只有三次,也就是从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算起。学生第一次考试,教师带着一起学习,大家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时的学习气氛比较浓厚,但若第一次没有通过,对学生的打击较大,丧失了自信心,这时又有第二学年的课程要学习,所以考试压力会更大,部分学生在这时就已经自我放弃了。

(三)学生现状分析

技校学生底子薄,学习能力稍弱,对自身缺乏信心,再加上会计学科专业性较强,对刚初中毕业的孩子来说,初始确实比较难于接受,很多学生在第一学期学习《基础会计》的时候,像听“天书”,根本不懂。若没有及时树立好正确的学习观,很容易自暴自弃,那对后续的学习势必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二、财经法规课程教学

(一)教材学习

1.通读

通读教材,概括体会,《财经法规》试题共计70小题,涉及考点众多,难度增大,学生只能全面学习。

2.精读

根据考试大纲,对于教材里面的重点难点内容必须精读,加深理解。只有掌握这些,即常考点,才可能通过考试。

3.理解加记忆

《财经法规》并不是完全的死记硬背,但又离不开记忆知识。比如税法部分个人所得税税率表、消费税不同税目的税率,这些考题中会给出,不需记忆。但是,不同税种的征税对象、企业所得税的免税收入等内容则需要记忆。采用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加强记忆,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做题方法

1.要数量

光看书死记硬背是不得要领的,一定要通过做一定数量的习题 ,把握考点的命题形式、摸清出题陷阱、掌握应试技巧。

2.要质量

题目不是做得越多就越好,“题海战术”的时代已经过去。每做一题应有效果,要分析,总结考点,查漏补缺,举一反三,不要被题目奴役,为了做题而去做题。因为做题只是掌握知识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3.不要“偏难怪”

不要去做偏题、难题、怪题,应跟着考试大纲走,从业考试阶段,考点范围大但不难,只要掌握基本层面的知识点已足够,不要去深抠,钻“牛角尖”。

三、教学思考

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进入会计行业的“门槛”,考取“上岗证”,对于毕业及就业两方面来说意义重大。从应试的角度考虑,帮助学生最大限度的通过考试,提高通过率是必要的。从教学目的、培养目标考虑,要学生掌握经济法律法规,分清合法与非法,遵循基本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指导日后的会计工作,也是必要的。如何将两者联系起来,不但要找到好的学习方法,而且要与时俱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课堂,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首堂课的必要性

学生兴趣的建立与教师第一堂课的好坏密不可分,首堂课的重点不是在于讲授多少知识,而是要做到足够的引入。教师要整体把握《财经法规》这门课程,举事例说明遵纪守法在会计行业的重要性,学好该门课程对考取会计上岗证的必要性,帮助学生明确会计职业发展的轨迹和要求,为他们进入会计知识的海洋做好铺垫,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积极性。

(二)端正学习态度

部分学生看到《财经法规》满是文字的教材时,就已经“头大”了,还没有开始学习就产生了抵触的心理。还有学生认为,这门课只需要考前死记硬背,碰运气也许能通过,不用费什么大功夫。针对这些想法,笔者都要提前“打预防针”。只有端正好学习态度,才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扎实掌握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为了应试,更是为了以后职业生涯的发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由于该课程课时安排有限,且内容较多,既要照顾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又要完成相应的进度安排,为了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经过思考后,笔者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让学生完成从感知到理解再到提高的过程。

例如,在讲授会计职业道德这一章时,搜集选用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小组讨论,最后教师总结点评。当看到违反法律法规的严重后果,学生自然认识到遵守职业道德的必要性,深刻理解了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又如,在讲授会计专业职务时,可以让同学们畅想作为会计专业的学生,如何规划自己的会计生涯,需要考取哪些资格证书,成为会计员的任职条件有哪些,要想进一步提升,又需要什么条件。这个任务贴近学生,易激发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自主阅读书本。然后请同学们发言说说自己的设计之路,从普通的会计员,到助理会计师,再到会计师,最后到高级会计师,既给他们信心,又给予鞭策。再如,在讲授会计人员的工作交接时,设置交接情景,给学生分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会计员等角色,体验经济活动中的会计工作,在情境中完成知识的学习。在平时,为了让学生适应考试气氛,消除紧张感,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笔者会定期严格按照考证要求进行模拟考试,一方面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另一方面使得学生能灵活应对考证。

(四)多方监督管理

技校学生主动性不强,自我学习能力较差,控制约束能力也较欠缺,这需要任课教师、班主任及学生家长共同配合监督管理。在课堂上,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课下与班主任和学生交流,找出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及时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沟通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帮助其认真学习。通过这种多方配合监督管理的方法,不仅保证课堂效果,又能了解课下动态,营造学习氛围,建设良好的校风。

参考文献:

杨薇.对中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教学思考[J].《成功(教育)》,2013(20).

大学生考试道德 篇4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闭卷考试的弊端

当前很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采用闭卷形式,标准化的闭卷考试注重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理论素养,帮助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但闭卷考试内容一般直接来源于教材,很多时候就是教师考前给学生划定“复习重点”,知识性记忆内容占较大比例,考试题型以“客观题”为主,如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等,特点是以课程知识要点为本,有唯一的标准答案或明确的几条要点,方便教师进行批改,而对概念内涵的正确理解、基本原理的灵活运用、分析方法的熟练掌握等似乎并不注重[1]。过多地关于理论、观点的识记,突出对学生死记硬背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不能真正反映出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觉悟程度,存在严重的考‘智’不考‘德’的弊端。导致学生对知识不求甚解,考前突击应付现象屡见不鲜,不仅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实际思想道德素质提高没有显著效果。有些学校考试内容多年不变,既体现不出社会需求,又跟不上日新月异的时代步伐,更不利于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考查[2]。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的目标与要求

开卷考试是闭卷考试在新的教育教学环境下难以为继的一种变通方式,虽有助于消除闭卷考核方法带来的种种弊端,若执行不当,又会滋生出新的问题。比如,只是把考试形式由闭卷变成开卷,而试卷内容、题型、分值等跟传统闭卷别无二致,试问这样的转变除了减轻学生的备考负担、减少学生作弊处分和不及格率外,还有何意义和长处可言?直接导致很多高校所谓的“开卷改革”直接沦为学生的抄书活动。这种情况更助长学生对平时教学和期末考试的不重视,如一些学生平时不怎么学习听讲,临时抱佛脚却可以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与平时认真学习听讲的同学相同甚至更好的成绩,不仅带来某种意义上的不公平,更助长不好的学风[3]。因此,开卷考试虽势在必行,但为使其达到预定的效果而不流于形式,考题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即通过考试让学生明确本课程学习有难度、有压力,而难度和压力主要体现为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观察、勤思考,关注理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注重所学内容与自身实际和社会现实的联系,进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改革期望实现的以考促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考题设计的基本原则

为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学科综合能力的测评要求,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以下简称《基础》)课程组在2015年秋季学期实施的开卷考试改革中,在试题设计中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一)减少纯粹知识性内容。

填空、判断、名词解释、简答等纯知识性试题分值不宜过高、考察知识点要分散,而且要多考细节。在此轮《基础》课考试改革中,我们在客观题和主观题分值分配上采取四六开的原则,即客观题40分、主观题60分。其中客观题包含填空题10道(20分)、简答题2道(20分),虽然题目不多,但内容却分散到各个章节的细处。这样,即便是开卷,学生如果不熟悉教材,很难取得高分。目的不仅在于考查学生对课程基本概念和核心理论的掌握,强化学生对基本内容的记忆,更是为了督促学生将理论学习落实到细节,形成完整的课程知识体系。

(二)注重内容与学生学校、社会、家庭生活的对接。

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热点话题、校园生活中的重要事件都可以被提炼为《基础》课考试的优秀素材。通过吸收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社会发展中鲜活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可以把学生思考视角从课本延伸到课外、从校园延伸到社会、从国内延伸到国际,帮助学生广泛关注学术发展的前沿问题,主动思索发生在身边、社会、国内乃至国际的热点问题[4]。如此次《基础》课材料分析题我们既选取“大学生掏鸟窝被判十年”这样的社会热点事件,又选取“十堰市‘五城联创’面临的困境”这种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事件,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又能使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感悟到生活的真谛,做到考中有学。

(三)突出思想政治学科思想教育内容。

《基础》课的教学目标要求“……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使大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5]。考试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形式,试题必须展示学生在《基础》课学习中获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提升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升华[6]。因此,此次《基础》课考试中,我们专门设置了思想认识题,如A卷第五题(20分)中要求学生:“认真回顾一下,本课程任课老师曾讲的哪些具体观点或老师的哪些行为表现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使你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修养水平有了提高?和上大学之前相比,你在思想修养、政治修养、道德修养、法纪修养、适应性修养等方面各有怎样的提高?目前在修养方面,你还存在哪些不足?在今后修养方面,你有什么样的具体打算?”

(四)考查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目的不仅是测试学生的成绩,更是检验学生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理性思维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此次三本《基础》课A卷考试中,我们设置了一道思考题(20分)“焦裕禄、方志敏及某些见义勇为者这些人对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自己的生命却没能保住或者说自己的一些利益需要并没有得到满足,何谈人生的自我价值实现呢?因此,他们据此认为,‘人生的社会价值并不是与人生的自我价值统一的,二者是相互矛盾的’。对此观点,请你作出辨析”。这道题目的设计是层层深入的,首先需要学生表达对以上现象的看法,然后依据教材相应的知识点(人生个人价值与人生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对试题观点进行辩证并提供充分理由。此类题型学生在课堂教学和讨论环节中都训练过,具备在短时间内列出分析提纲、提供论证理由的能力,而涉及的核心理论在教材中都有依据,这类题目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核心概念的理解与运用,看学生是否真学、是否真懂及是否会用,这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有效考查。

(五)体现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这种考试在问题设计上要有开放性和发散性,留给学生知识与思维拓展空间。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大限度地挖掘知识潜力。如《基础》课A卷中,我们设计了一道观后感的题目:“选择你曾经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上观看的一部视频,结合视频资料中的一些具体情节(至少列出3个以上情节),联系自身思想实际,自拟题目,写作一篇观后感。要求:条理清楚,分析到位,具有真情实感,字数500字以上。”这类题目只设评分标准,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见解独到,有自己的想法都可以给予肯定性评价。

(六)侧重对学生学科内容知识的综合考查。

社会问题是纷繁复杂的,涉及的道德、法律、人生知识较多、较分散,很难从单一角度进行分析和解答,需要学生答题时既能对教材各部分知识点理解到位,又融会贯通,有整体思维。在《基础》考试A卷中,我们引用2015年底火爆一时的“某著名大学导师发文与其硕士研究生公开断绝关系”事件,要求学生阅读文字材料并说明:“此硕士研究生在网上说“X教授是‘垃圾’、‘庸才’,其作品是‘小儿科’的行为,在法律上属于侵犯公民什么权利的行为?网络生活中应注意哪些道德要求?公民言论自由有哪些限制?看了这则材料,你得到了哪些启示?”对于这道题目,学生如果对涉及的知识点不熟悉,不能综合从多个视角分析材料,或不能很好地联系个人实际,都将影响其卷面成绩。

对学生而言,这种考试不是通过简单的死记硬背就能取得高分的,而必须在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独立思考、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虽然与简单的机械性记忆相比,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开卷考试在试题难度上会有所增加,但同时能有效增强学生日常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如果不积极参与课程讨论和学习,没有日常理论积累和能力训练,就无法实现知识的理解和有效运用[7]。因此,这种考试不仅有利于督促学生自主学习,而且能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促进学生理性思维能力提高和优良学风养成,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对教师而言,“开卷考试”的出题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更高了,否则“开卷”就易流于形式而无实效性可言。需要任课教师命题前进行共同探讨研究,对试题的材料、命题的难度和出题的范围进行反复商酌,力求使题目更加科学、规范,能够真正区分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8]。同时,实施开卷考试,对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讲清基本知识,更要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归纳能力;不能仅满足于书本知识讲解,而要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关心时事,学会运用已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付耀霞.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法的优化[J].教育与职业,2014,(11):176-177.

[2]徐冰.“三结合”考试模式初探———浅谈高职院校思政课考试改革[J].科技创业月刊,2015,(17):84-85.

[3]吴家虎.高校思政课期末成绩考评方式效度比较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4):87-91.

[4]张艳慧,张济林.改革考试机制.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0,(5):23-25.

[5]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3.

[6]魏春艳.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122-123.

[7]张济琳,夏继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机制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10):85-87.

职业道德考试 篇5

1、道德是人类生活所特有的,以(B)为标准,依靠宣传教育、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和总和。

A.是非B.善恶C.优劣D.美丑

2、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C)

A.为人民服务B.社会主义荣辱观C.集体主义

D.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

3、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D)

A.公民B.企业领导人C.团体责任人 D.组织

4、我国的根本制度是(B)

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政治协商制度D.社会主义公有制

5、下列不属于刑罚的是(C)

A.没收财产B.管制C.罚款D.拘役

6、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C)

A.解放思想B.实事求是 C.解放思想,事实其实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7.1978年12月,党的(A)胜利召开,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一届六中全会C.十二届三中全会D.十二届六中全会

8、哲学的基本问题是(D)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关系问题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C.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9、在关于意识的作用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B)

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B.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C.片面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资源 D.肯定物质的决定作用和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

10、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C)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A.科学发展观B.社会和谐C.改革开放D.解放思想

11、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C)

A.以人为本B.全面协调可持续C.统筹兼顾D.社会和谐

1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是(C)

A.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B.质量互变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D.否定之否定规律

13、我国的国体是(A)

A.人民民主专政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政治协商制度 D.一国两制

14、下列关于爱岗敬业的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B)

A.市场经济鼓励人才流动,再提倡爱岗敬业已经不合时宜

B.即便在市场经济时代,也要提倡“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C.要做到爱岗敬业就应一辈子在岗位上无私奉献

D.在现实中,我们不得不承认,爱岗敬业观念阻碍了人们的择业自由

15、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D)

A.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B.富人与穷人的矛盾C.社会注意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6、2009年6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国务院正式批准(A),经

济区规划范围包括西安、咸阳、铜川、渭南、宝鸡、商洛部分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甘肃省天水市所辖行政区域。

A.《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B.《西部大开发战略规划》

C.《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计划》 D.《中部崛起战略规划》

17、2010年4月30日晚,举世瞩目的中国2010年(C)开幕式隆重举行。

A.西安园艺博览会B.北京奥运会C.上海世界博览会D.西部住博会

18、“一个人在吴知晓、独自居处也要谨慎小心,注意自己的道德意识和行为,防止违背道德意念和行为的发生”,这种道德修养方法,古人称为:(D)

A.学习B.自省C.子讼D.慎独

19、(A)是对一个国家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

A.公民道德B.家庭美德C.职业道德D.个人品德

20、(A)是职业道德的基础和核心,社会主义所倡导的主要规范,是对从业人员工作态度的一种普遍要求。

A.爱岗敬业B.办事公道C.服务群众D.奉献社会

二、多选题。

1、道德功能有(ABC)

A.认识功能B.调节功能 C.服务功能 D.强制功能

2、职业具有的特点有(ABCD)

A.专业性 B.多样性 C.技术性 D.时代性

3、工人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主要有:(ABCD)

A.团结互助 B.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能力

C.遵守劳动纪律,维护生产秩序 D.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本职工作

4、行政行为的效力包括(ABC)

A.确定力 B.拘束力气 C.执行力 D.引导力

5、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的要件:(BCD)

A.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 B.行为人意思表示真实C.行为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D.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

6、法人成立必须具体的条件有(ABCD)

A.依法成立B.有必要的或者经费

C.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D.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7、下列关于实践与认识关系正确的说法有(ABCD)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查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8、职业道德的作用有:(ACD)

A.调整内部的关系B.调整职业的工作效率

C.调整职业之间的关D.调整职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

9、集体主义原则的科学内涵包括(ABCD)

A.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B.在保障社会整体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有机结合C.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自自觉服从集体利益

D.在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前提下,集体必须充分满足个人的正当利益,促进个性的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10、下列属于排除犯罪性的行为有:(AB)

A.正当防卫B.紧急避险C.犯罪未遂D.犯罪中止

三、判断题。

1.道德是行为准则,确不能作为评价标准(×)

2.市场经济是法律经济,而不是道德经济(×)

3.讲奉献,并不是讲付出劳动不要报酬,而是讲要奉献大于获得(√)

4.公民从出生时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行为能力(×)

5.醉酒的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

6.正当防卫明星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负刑事责任(√)

7.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就是事物发展的实质。(√)

8.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起指导作用。(√)

9.正确意识与错误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

10.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际的人(√)

四、简答题

1.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人民、奉献社会。

2.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怎样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答:民法通则以我国公民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为依据,以年龄、智力和精神状态为条件把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分为三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3.什么是正当防卫?它有哪些构成条件?

答:我国《刑法》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法律规定行使正当防卫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是必须为了是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利免受侵害而实施防卫。

二是必须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实行防卫。

三是必需是针对进行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防卫。

四是正当防卫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4.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什么?

答: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进行了科学阐述。所谓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五、论述题。

1.在职业活动中,如何做到诚实守信

答:作为一种职业道德规范,诚实守信就是指真实无欺,遵守承诺和契约的品德和行为。在职业活动中,诚实守信就是要做到:

一是要做到诚信无欺、讲究质量,信守合同。

二是要做到忠诚所属单位;维护单位信誉;保守单位秘密。

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提高我们认识事物的能力?

答: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是在实际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不断发展,无限反复的过程。提高我们认识事物的能力,需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透过现象,抓本质。

二是要分析偶然性,揭示必然性。

道德日记本与学生道德 篇6

此举有助于培养健全人格

道德存储日记本的教学模式是从一些地方开办的“道德银行”演化而来的,虽有异曲同工之妙,却也不失为教学方式上的一个创举。

首先,道德的教育培养需要从小开始,更需要点点滴滴的日积月累而转化成内心自觉。道德存储日记本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激发了小学生写作的兴趣,另一方面是通过日记方式,记录他们的思想行为规范,从而达到内心的自律、自省。道德存储日记本可以通过对善良的存储和积累,不断提升个人的道德境界,这就是一种自我肯定和激励的过程。而学生对自己的打分评价,也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就此而言,道德存储日记本其实是一本“雷锋日记”,这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其次,在应试教育的现实语境下,这位老师敢于突破唯分是举的思维,将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的培养放到成绩前面,可谓对教育根本有着深刻的理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让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别的东西。当一个人通过教育尽管学识渊博,但是连一个最基本的人的品质都缺乏,那么他的整个教育是失败的。

通过道德存储日记本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道德自觉,教育学生做人,这不仅仅是创举,更是给了广大教育工作者一个提醒和思考。

打通“写”“做”关卡是关键

长期来,受应试教育使然,许多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严重,使得培育出来的学生严重缺钙。在此语境下,“道德储蓄日记本”的创设就有着积极的意义,是探索德育模式的好变革。但是,“道德储蓄日记本”也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特别是要在促使孩子们把日记本上的“道德文章”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践行上进一步大做文章,防止学生出现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短期与长期的不一等不良问题。

长期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孩子的德育具有不稳定性,是一个曲线发展的过程,有时还会出现道德滑坡和道德反弹现象。而且,学生在自己的道德储蓄日记里,孩子自说“大话”“谎话”并不难,有时孩子是出于一种虚荣心的心理需要。对孩子的好人好事真伪鉴定是一个艰巨复杂的劳动过程,如果教师把关不严反而有害于道德教育。

知情统一原则就是说学生对道德知识的认知,感情的投入,意愿的认可等都最后转化为行动的正确执行上,如果能够统一一致,那么这样的德育就是成功的。如果没有很好的操作细节,没有很多的“教、学、批、辅、考”性投入,没有打通从“写”到“做”的“最后一公里”,那么“道德储蓄日记”的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有可能成为显示教育政绩的应景之作。

要考虑自身道德性问题

首先要承认,黄老师创新的“道德储蓄日记本”教学模式,其出发点是好的,不过,“好心办坏事”的可能,也许会与“道德储蓄日记”相伴而生。

首先,道德是一种人生价值观。小学生用日记的方式,记录下个人的道德或不道德行为,其真实性难以保证。而造假之本身,却是一种非道德行为。

其次,道德行为难以通过量化来衡量。“道德储蓄日记”中的评价体系,是以做好事的多寡来加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性,并无可比性;行为是否道德,是以人类形成的价值观作参照物,而非以做好事的多少来评定。如此评价标准并不科学,甚至是有害的。

再者,对道德行为记录并打分的评价方式,还会让孩子误认为:道德行为是一种可回报和有收益的行为。事实上,道德行为通常并不求回报,孩子们如果形成回报才去遵守道德思想,那就会走入误区。

还有,“道德储蓄日记”还要求孩子们记下自己不文明、非道德的行为,这更不可取。任何人都无权要求他人记录并公开自己的不文明、非道德行为,这不是一种强迫他人自我揭发的行为,它有违人性,也会产生不良的现实后果。

所以,如果不能解决“道德储蓄日记”自身的“道德性”问题,则此评价体系所建立的根基,就难以合理存在,更难以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

大学生考试道德 篇7

儒家道德思想博大精深, 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 对培养与塑造中华儿女的精神面貌和气质涵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于儒家学说而言, 人性的培养就是道德方面的自我提升, 并通过道德的不断升华从而完善整个人格品行。儒家学说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自身独有的深厚道德观念。而现代的大学生虽然思想道德意识逐渐滑坡, 但是其主流观念依然是积极向上的, 并且对于很多事物问题的看法还未定性, 经常在认识的过程中出现思想矛盾, 所以此时将儒家思想道德观融入到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中, 必然会对他们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

儒家道德思想能够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提供丰富的理论指导价值。儒家道德思想观念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倡导对于人格追求的“至善”境界, 并且强调在生活的具体实践中逐渐达到这种理想的人格, 促进人们精神世界的升华, 实现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确立。儒家道德观还提倡贫贱不屈、富贵不骄、重仁重义的价值观, 鼓励、激发广大的中华儿女努力地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的存在价值, 巩固了民族团结, 强化了社会组织根基。同时, 修身养性、治理家政、安邦治国、安抚天下的儒家道德观念, 意指积极主动地进行社会实践, 发挥自己的才能, 把造福于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儒家这种自我与天下的和谐思想观, 同我国所倡导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因此, 对于指导大学生正确积极地贯彻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儒家学说在历史延续中所形成的道德观念成为了华夏民族前进与进步的道德源泉、精神支撑, 同时也为当今大学生道德观念的提高奠定了丰富深厚的优秀美德之本。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不强的原因剖析

大学生一直被视为国家的未来与栋梁, 因为其具备较高水平的知识储备与道德素养。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以及高等学府的大范围扩招, 近年来的大学生数量急剧增长。然而, 由于社会环境、教育、网络的侵蚀, 造成现代的大学生道德观念严重下降, 素质修养参差不齐。

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改革发展, 我国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巨大成就,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但是, 由于市场经济追逐利益的特殊性, 促使人们自私自利的一面开始膨胀, 对金钱的崇拜和享受思想开始充斥着社会。受这一环境的感染, 当今的很多大学生也盲目地将拜金与享乐作为人生的价值取向, 不作甄别地将市场经济中的一些原则和道德、精神等混为一谈, 简单地把名利与地位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标准, 将骄奢、资金、享受当作个人的追求目标。

(一) 道德教育的不到位。

我国的教育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 都长期侧重于应试教育, 对孩子与学生的道德教育不够重视。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的各类学习科目中, 思想品德学科几乎是可有可无的, 因为其未被列入到考试科目中, 所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都是将其一带而过, 根本不会去详细认真地进行演讲。而在家庭中, 因为应试教育的存在, 所以导致很多家长过分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 对其道德教育则较为轻视, 认为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就等于有了辉煌美好的前途。尤其是当前我国存在着大量的独生子女, 家长们的过于娇惯与纵容, 也促使孩子们唯我独尊、自私等不良道德观的形成。

(二) 网络的负面诱导。

社会的快速发展, 也促使信息技术迅猛进步, 互联网通过自己独有的功能, 将偌大的一个地球连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这有效地突破了空间的局限, 使得人们的生产生活迅速、快捷、便利, 但也成为了虚幻与犯罪的摇篮。大学生作为一个知识群体, 更是和互联网有着高度的联系, 网络对其而言就是一个知识库, 但同时网络里的负面内容也极其丰富, 诸如暴力视频、色情图片、低俗书籍等等。这些不良信息对很多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并因此而诱发的大学生犯罪案件也比比皆是, 所以互联网也是造成大学生道德观下滑的一个重要诱因。

(三) 西方思想观念的侵蚀。

随着世界一体化的不断发展, 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更为频繁与紧密, 一些西方国家就趁机对我国实施破坏, 文化侵蚀与同化的方式就是其手段之一。这些国家利用贸易、网络、通讯等一系列方式, 大肆宣传与鼓吹西方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大学生因为社会经验不足, 又善于接受各种新奇事物, 所以其必然成为西方国家的一个利用目标, 并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开始相信他们所谓的民主与自由, 并付之于行动, 公德心的缺失、妄自尊大、唯利是图等一些极其缺乏道德素养的意识开始占据诸多大学生的观念。

三、儒家道德观与当代大学生道德塑造有效融合的途径

(一) 仁爱。

儒家思想主张“仁爱”, 即仁者爱人。此道德思想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诸多传统优良美德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也正是从这一点出发, 我们的国家与党提出了培养广大青年爱国家、爱人民的思想道德意识。大学生是否能够将人民的福祉牢记于心, 是其道德观念强弱的最佳尺度标准。只有培养对国家与人民深厚的感情, 才会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与无私奉献的意识观念, 而要达到这个标准, 借鉴与发扬传统儒家道德观是一个重要途径。儒家所提倡的仁爱思想, 有利于大学生产生无私、博爱的道德情怀, 进而把服务国家、服务人民作为奋斗的宗旨, 所以, 仁爱观念对于增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 诚信。

儒家思想提出, 诚信是提升道德修养、立业安身的重要基础与根本, 也是人们相互间睦邻友好、保持和谐关系的核心原则。孔子认为身为人不能不讲诚信, 如若无信, 便失去了立足的基础, 因为诚信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素养, 所以多次倡导培养诚信这一主要道德思想, 在他自己的教学过程中, 也始终坚持加强学生的诚信道德培育。更为重要的是, 儒家思想所提出的诚信道德观, 不仅仅是理念的强调, 而且注重诚信教育与实践的统一。因此, 针对当今大学生诚信道德观念的日益匮乏, 大力发扬传统的儒家诚信道德思想, 强化诚信意识, 督促积极主动的履行道德要求, 鼓励优良的道德行为, 惩罚道德败坏的各种行为, 对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思想观念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另外, 讲究诚信是所有大学生全方位发展的根本基础, 更是大学生步入社会、被社会所认可的一个通行证明。

(三) 重义。

儒家理论中所积极提倡的“义”的思想, 是被历代社会所接受、并鼓励的道德准则。儒家学说在起初的阶段根本就不谈及利, 但这并不代表其完全排斥私人的利益, 而是其不倡导私利, 因为私利对于其所指的拥有道德品行与远大志向的君子而言, 根本不是所要思考的关键性问题。然而, 四处观望一下今天的社会, 因利益而轻视义的情况数不胜数, 这其中也包括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因此, 国家根据优秀的传统儒家道德观, 创新性地提出了新时期的荣辱观, 要求当今时代的人们尤其是大学生, 要树立正确的道德思想观念。

参考文献

[1].杨玉荣.浅议儒家道德修养观与大学生道德修养[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1 (4)

[2].林彰森.论儒家道德与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结合[J].湖南农机, 2008 (7)

大学生考试道德 篇8

关键词:道德主体性,主体性道德人格,网络道德

1 问题的提出

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人是现实社会的主体, 也必然是网络社会的主体。《第二十四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统计数据显示, 截至2009年6月底,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人, 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为1.75亿人, 占总体网民的51.8%;学生网民占31.75%;大专及大专以上的网民占25.1%, (1) 由此可见大学生是网络用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背景下, 加强高校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有重要意义。

(1) 加强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当前大学生网络行为中存在诸多失范现象, 如网上黑客、网络沉溺、迷情网恋等, 可谓林林总总。大学生网络失范现象不仅对现实社会的正常秩序造成了冲击, 而且给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因此, 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亟需建设高效的网络道德培育机制。

(2) 加强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是网络社会安全、有序运行的有力保证。网络社会安全、有序运行需要有不同的规范力作为保障。在网络社会的诸多规范力中, 由于现有立法和技术的不足, 道德就成为网络社会的终极管理者。因此, 改善和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 是建设健康的网络社会, 实现其有序运行的保证。

(3) 加强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国从国家高度上强调了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的重要性, 要求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加强高校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可以充分发挥高校大学生在网络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示范效应、辐射效应, 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因此, 如何有效的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基于以下原因, 笔者认为主体性道德教育是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2 大学网络道德教育的路径选择——主体性道德教育

(1) 主体性道德教育是网络社会环境的客观要求。网络社会的开放性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 将全球变成了一个信息流动的共同体。在这一共同体内, 信息传播主体越来越“大众化”和“个体化”。同时, 网络主体身份的符号化、非实体化, 使网络用户摆脱了现实身份的种种制约, 获得了广泛的自由。这也导致了网络社会信息传播的“多源”与“多歧”。“多源”与“多歧”意味着网络社会已经成为一个价值冲突的频起、凸显与广泛存的“虚拟电子时空”。在虚拟的空间里没有现实中的诸多监督机制, 道德主体是否具备自我道德约束力、鉴别力和自主的判断力, 就成为任何一个合格的网络公民最基本的素养。因此, 主体性道德教育契合了网络社会对大学生主体性道德素质发展提出的要求。

(2) 从网络道德的特殊性来看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必然性。许多研究者将开放性与封闭性, 多元性与一元性作为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的不同之处, 其实, 现代社会的道德本身就是一种开放性和多元性的道德。笔者认为网络社会的道德特殊性更在于网络道德是一种自主性道德。是以“慎独”为特征的自主自律性道德。自主性道德是指网络社会的道德主体呈现出一种更少依赖性, 更多的自主性, 更多的依赖内心的道德观念、价值认知, 独立自主的做出分析、判断、选择和和行动。网民要成为网络社会的真正主体, 就必须学会对自己负责, 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唯有如此才能保证网络自我的健康发展, 进而充分发挥网络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大价值。

(3) 主体性道德教育是道德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道德教育作为精神领域的社会实践, 必须确认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否则道德教育就会变成一种强制灌输, 最终会导致学生对道德教育的排斥, 甚至于导致学生道德鉴别力、自主性的缺失。传统的德育在本质上一种知性教育, 强调了道德知识的灌输, 而忽视了对大学生道德能力的培养, 道德主体性的开发, 这种教育方式从本质上违背了道德认知是大学生道德主体自主构建过程的客观规律, 从而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面对更加开放的网络社会, 道德教育理念、方法等亟需与时俱进。

3 主体性道德教育与道德主体性

主体性道德教育作为一种理论和实践形式, 确立了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扎根于学生道德心理自我建构之中, 从而使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获得了无限生长的可能。那么何谓主体性道德教育呢?主体性道德教育是“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性的教育, 而不是简单地培养道德主体的教育……主体性道德教育所要培的是具有道德能动性、意志自由的道德人格。具体说来, 它要激发学生的自我需求、自我教育, 培养他们面对道德情境、道德问题时做出自觉的理性思考、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从而克服困难, 积极主动地践行道德规范, 并对自己的道德行为及其结果负责。” (2) 基于主体性道德的认识, 笔者认为, 网络道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应致力于提升大学生网络社会中的品味与智慧, 提升大学生主体性的品质与能力, 也就是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性。

主体性作为一个哲学范畴, 指的是主体在对象性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态势。道德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 人是道德的主体, 人的主体性是道德活动的内在依据。 (3) 人的道德主体性是指主体在道德实践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基于网络社会特殊场域特征, 大学生道德主体性主要表现为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养成、网络社会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性、以及道德行为自主选择能力等。

4 网络社会大学生主体性道德路径选择

基于网络社会产生和运行规律的特殊性, 网络社会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要立足于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培养, 引导大学生形成自律意识, 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的自主选择能力。

4.1 培育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

道德人格作为个体人格在道德上的规定性, 是一个人在长期的道德生活实践中, 个体道德认知, 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习惯的有机结合, 是个体道德特质的凝结。 (4) 主体性道德人格, 是网络社会对个体道德人格的发展提出的要求。它标志着人的独立与尊严、自由与责任、理性自觉与勇于担当的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 是个体主体性品质与能力最集中地展现。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培育要从如下着手:

(1) 网络道德教育应该立足于本土文化, 注重发掘和提升传统道德在涵养人性、塑造人格方面的积极作用, 促进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养成。传统文化在诸多方面都有着值得继承和发扬的地方。如传统文化在内容上强调了修身、齐家、平天下高度统一等。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养成, 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宿感, 否则就会滑向道德相对主义、虚无主义, 更谈不上道德人格的养成。

(2) 学校要更新德育观念。网络道德素质的提升离不开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开展。传统的道德教育是一种社会本位教育价值观, 方法上强调灌输服从, 这种德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养成。为此, 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培育就要给予道德主体充分的道德权利和选择自由, 促使道德主体在自我建构的过程中, 将道德认知、道德规范通过理性的思考与自主选择, 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和道德自觉。

4.2 引导大学生自律

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 (5) 网络社会虚拟化与去身份化对大学生自律意识、自律能力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自律就是在网络社会的生存中, 人在缺少外界干预和监督的情况下, 能自觉地遵从道德规范, 恪守道德原则, 理性的控制自己的网络行为等。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的培养, 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提升大学生对网络道德规范的认同度。网站、网络内容提供商、网络社区、全社会要加强网络社会规范、网络伦理的宣传力度。

(2) 完善网络法律法规, 加强技术的控制力度等, 通过强化他律机制, 促进大学生自律意识的觉醒, 自律能力的提高。

(3) 牢记自律性公约, 唤醒自律意识, 提升自律能力。

4.3 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自主的选择能力

主体性道德教育, 还要赋予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自主地选择能力。笔者认为大学生自主的选择能力的培养,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完善大学生的网络认知。网络认知是大学生在接触和使用网络的过程中, 对自己、对网络、对社会与网络有关的事物的认识、了解以及选择网络和运用网络过程中的推理与决策。 (6) 完善大学生的网络认知应从三方面着手:第一, 认识网络自我。网络自我虽然具有虚拟性, 但也是一种真实的存在, 是责任和道德的实体。学生要在网络社会中认识到自身的责任。第二, 对网络社会的认知。网络作为人类的信息库, 是一个价值多元、信息庞杂的世界, 充斥着大量有害信息, 大学生要获得知识, 就要增强批判意识, 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第三, 要把握好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关系。大学生只有立足于现实社会, 立足于真实的世界中才能培养出完美的人生, 丰富的人性。

(2) 培养大学生自主的选择意识。自主选择意识的培养在大学生选择能力的培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自主选择意识是道德主体在认识到自己的道德权利、自由和相应责任, 并趋向选择的一种主观愿望或意图。自主选择意识使自主选择行为处于潜伏状态, 一旦觉醒, 主体便会创造一切条件辅助实践。此外, 还要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会学生科学选择。一般认为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大学生要具备信息价值的敏锐性, 具备积极利用、开发信息资源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意识, 具备对信息资源的吸收与处理能力。

华南师范大学的桑新民教授从三个层次六个方面确立培养信息素养的内在结构与目标体系: (1) 驾驭信息的能力: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 (2) 运用信息技术高效学习与交流的能力: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能力。 (3) 信息时代公民的人格教养:培养和提高信息时代公民的道德、情感以及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

为此, 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会学生科学选择, 就成为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自主选择能力的重要内容。

5 结论

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根本, 在于道德能力的提升, 道德主体性的发展。这就是主体性道德教育对网络社会的积极回应, 也是从根本上构筑大学生抵御网络社会各种风险的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二十四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

[2]易晓明.主体性道德教育新论[J].教育探索, 2002 (1) :78-80.

[3]冯建军.人的道德主体性与主体道德教育[J].南京师大学报, 2002 (2) .

[4]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一卷) [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56.15.

开展道德教育,提升学生道德品质 篇9

在感叹学生道德素质日趋滑坡的同时, 教师是否思考过我们的道德教育方式是否恰当?是否挖掘出可供利用的道德资源去震撼学生的心灵, 引导他们抵达可触的目标?教师只有掌握德育的特点与规律、原则与方法, 并将其建立在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 才能使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得到提升, 养成健康的道德行为习惯, 才可能使学生成为具有健全个性、奋发有为、德才兼备的人才。学校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 教师是德育教育的引导者, 教师应多运用德育资源进行德育教育, 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

中华道德的优秀传统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在当代社会依然熠熠生辉, 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要充分利用这一德育资源, 如“风声, 雨声, 读书声, 声声入耳;家事, 国事, 天下事, 事事关心”的爱国情怀,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道德义务,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境界,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情操, “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社会公德意识,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进取精神和宽以待人的博大胸怀……社会发展到今天, 历史赋予我们的一个重要使命是我们应当回溯民族的优秀文化道德传统, 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 使之内化为中学生的主体意识, 并赋予其时代意义, 使之同时代精神相融合, 引导学生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道德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

二、把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事例引入课堂

现行的中学德育往往存在空洞说教的现象, 学生是被教育和被矫正的对象, 教师是德育的主宰者, 强制灌输“大而空、高而全”的道德理论, 严重削弱了教育效果。如果德育从现实生活的事例入手, 充分调动情感因素, 会使德育内容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同时也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 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 从而提高教育效果。例如, 面对两种道德现象“拔刀相助”和“见危不救”, 教师可让学生展开辩论, 让他们在思想碰撞中明确需要什么样的社会公德;还可开展“身边好人”调查活动, 在课堂上分享并呈现, 使学生在感动中懂得道德楷模是从每一件身边事做起, 然后持之以恒。道德教育不需要高深的理论, 也无须苦口婆心的说教, 通过鲜活的事例让学生去体悟、去感受, 将会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网络媒体资源开展教学

道德教育是一种灵魂的教育, 只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 让他们产生共鸣, 才能收到实效。网络媒体能将问题更直观地呈现给学生, 例如针对学生迷恋网络游戏, 教师可选取几个典型的“网瘾少年”从迷失自我到道德沦丧的事例组合在一起播放:有的网瘾少年为得到100元上网费向年迈的奶奶举起手中的斧头;有的网瘾少年为阻止父母干扰自己玩游戏残忍杀害自己的母亲;有的网瘾少年三番两次下毒直至毒死父母双亲。面对一个个血淋淋的事实, 我相信学生的心灵会受到巨大的震撼和洗礼, 远比空洞的说教有效得多。另外, 像中央电视台的《感动中国》颁奖晚会、湖南卫视的《变形计》等媒体节目或震撼人心, 或引人思考, 都是很好的教育资源, 教师都可加以利用。

四、重视教师“身教”的示范作用

杜威有句名言:“教育即生活。”德育源于生活, 在生活中展开。道德教育不是形成一种知识体系, 而是要形成一种道德的信念以及与此相应的行为方式, 引导学生健康有道德地生活, 使外部的教育影响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品德。在德育方法上, 教师要摒弃灌输, 重视“渗透式”教育, 将德育渗透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方面, 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陶冶情操。教师要以自身的“榜样力量”示范道德教育, 处处以身作则, 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护、理解、尊重、宽容和一视同仁, 不仅能帮助学生营造团结友爱、互相关心的集体生活氛围, 而且有利于协调班级人际关系, 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友爱。这些都是德育教育滋养的土壤和资源, 有助于构建充满人文情怀和生活气息的“德育场”。

大学生考试道德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必要性,现状,对策

我国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在实践中尚未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大学学习阶段正是伦理道德培养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本文以大学生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为例,探讨我国大学生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与完善途径,希望对完善我国大学生职业教育有所助益。

一、大学生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职业道德又称职业伦理,而法律职业道德是指法律工作者在其职业范围内所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道德伦理要求的总和。法律职业道德是内容丰富的行为规范和主流意识,包括法律职业理想、法律职业荣誉、法律职业态度和法律职业纪律等因素。[1]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属于道德教育体系中的一种,但有学者主张道德是无法教育的,因为道德是人内心价值取向的表现,是潜移默化形成的,传统的课程教学对学生的主观价值观难以产生影响。但也有人认为,法律职业道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法律职业伦理外在行为规范性的要求,二是法律职业者内在的道德选择和道德观念。前者可以进行行为规范的知识传授,后者可以进行引导干预,间接地进行渗透教育。其实,完整的教育就包括教书育人,知识传授和道德培养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成年人主要通过从事有道德的、体验角色的代理活动获得美德。学生从进入法学院的第一天起开始逐渐拥有与自身角色相关的道德……法学院在这方面将对学生的道德水平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法律职业道德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尽可能地进行道德教育,或至少应当降低不道德行为发生的频率”。[2]具体来说,大学生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在于:

其一,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学习阶段正是伦理道德情感培养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从学习法律之时起,就对未来的法律职业者即大学生进行道德形成干预和影响,对于这些年轻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法律职业道德,具有重要的意义。树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也可以使法律职业者在毕业后更容易获得社会认同,实现学习与法律从业的完美衔接。

其二,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有赖于法律职业者的职业道德保障。社会不仅需要公平的法律,而且需要公平执法才能实现法律内涵的公平、正义等伦理价值。执法活动中往往需要执法者的裁量,比如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9条规定,对于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或者损毁他人财物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情节较轻的,公安机关可以调解处理。经公安机关调解,当事人达成协议的,不予处罚。经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达成协议后不履行的,公安机关应当依照本法的规定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给予处罚。其中如何认定情节较轻,就需要公安机关的裁量,可以调解处理,调解不成就给予处罚,也给予办案人员极大的或调或罚的裁量权,这些权力如何行使就取决于法律从业者的知识和道德。因此法律职业者只有有高度的道德认知能力,才能将公平、正义等道德理念加以贯彻,如果法律职业者缺乏道德,其掌握的知识反而会成为其徇私枉法的工具。法律职业道德的存在维系着法律职业的正义性,约束着法律工作者的权力行使行为,是保证法律职业群体社会公信力的核心因素。

其三,我国已经将法律职业道德予以规范化,制定了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行业规范予以保障,比如我国《法官法》第7条就规定,法官应当履行下列义务:……清正廉明,忠于职守,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印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要求法官应当具备忠于职守、秉公办案、刚正不阿、不徇私情的理念,惩恶扬善、弘扬正义的良知,正直善良、谦虚谨慎的品格,享有良好的个人声誉。并要求法官在日常生活中,应当严格自律,行为检点,培养高尚的道德操守,成为遵守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的楷模。我国《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第7条规定:律师应当珍视和维护律师职业声誉,模范遵守社会公德,注重陶冶品行和职业道德修养。学习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包括上述规范性文件是法律院系大学生的必修课,大学生的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也就要按照上述规范要求确定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根据我国法律、行政法规等规范的规定,使学生掌握法律职业道德规范,并将之内化到自己的职业操守中也是贯彻法律的一个步骤。

二、我国大学生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

2002年我国司法统一考试已经将法律职业道德作为正式考试科目,然而遗憾的是至今我国大学生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仍未进入规范化轨道。比如我国教育部确定的法学专业十四门核心课程包括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宪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经济法学、商法学、知识产权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其中并没有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目前在设置法律院系的大专院校中很少有专门开设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即使有少数开设法律职业道德课程的,也是将法律职业道德作为考察课设置,这与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在培养法律人才方面的重要性是远不能适应的。

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教育对法学教育按照普通高等教育来对待,在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更没有意识到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导致许多大学生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其直接后果就是,大学毕业后的许多法律职业者法律职业道德欠缺,为当下愈演愈烈的司法腐败推波助澜。

我国大多数院校没有专门教授法律职业道德课程的老师,一般是由教授公共课如哲学伦理学的老师、或者教授法理学的老师担任,但法律职业道德课程教学需要糅合法律知识与伦理道德知识,这些老师对法律职业道德缺乏专门的研究,要么对法律缺乏研究,要么对道德教育缺乏研究,不能结合司法实践和法学职业特点进行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由于缺乏专门的老师,高校又不重视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因此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缺乏深入研究。现有的教学只是注重要求学生对法律职业道德规范的识记,但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法律至上、公平正义的道德情感,这种道德素质不是通过简单的说教和识记就能够培养的。

三、我国大学生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完善对策

完善我国大学生法律职业道德教育首先必须意识到职业道德教育对于培养有用人才的重要性,“高校法学教育必须正视现实,法律知识技能传授和法律职业道德修养两手都要抓,将法律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自觉,以培养真正合格的法律人才、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3]大学应开设专门的法律职业道德课程,系统、全面地向学生传授法律职业伦理和道德规范,并培育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感;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要以培养法律信仰为核心,使学习法律的大学生将司法正义看成是自己的内在行为取向,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职业行动;要配备专门的法律职业道德教学老师,而法律职业道德老师应是法律和伦理学的复合型人才。

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要探索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态度或情感教育,它以职业伦理道德知识的传授为基础,结合人格养成规律,通过运用不同于一般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教育方式,将伦理道德知识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自觉”[3]。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品行,这不是仅仅依靠课堂教育就能完成的,也无法通过考试来测量法律人的道德素质,只有同时进行耳濡目染的教育、道德体验才能够使道德是非观念融入个人的人生观。鉴于传统的课题讲授法在培养法律信仰、法律素养、道德品行方面的作用有限,在我国案例教学法中,可以让学生进行不同的角色体验,比如担任法官、律师、公诉人等,使学生亲身体验法律职业中的道德要求和道德冲突,将法律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认知,比如法官不能以情代法,律师不能为了当事人利益伪造证据;最后课堂讨论辩论法也可以使学生通过争辩和对是非善恶的鞭策,培养法律伦理感和正义感。

参考文献

[1]张浪.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中正义观的培养[J].教育评论, 2009, (3) :86.

[2]James E Molierno.法学院的职业道德教育分析[A].杨欣欣.法学教育与诊所式教学方法[C].法律出版社, 2002:183.

上一篇:医院经济管理改革下一篇:电信企业全面预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