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现象

2024-05-02

大学生道德现象(精选十篇)

大学生道德现象 篇1

一、大学生道德规范的各种现象

1、大学生道德规范

在纷繁复杂、日益变革的社会中, 面对各种以“新派”自居的言论和行为, 不少学生也陷入困惑和迷茫, 是非、善恶难以分清, 道德观念日益模糊[1]。在求知圣地的校园, 寻求知识的殿堂,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不该有迟到、早退、缺课的现象。但现实却是“逃学成风、迟到成群、缺课成英雄”。故此, 点名成了课堂必备。大部分学生对作弊现象强烈不满, 要求改变这种现状。然当下大学的“作弊率”仍居高不下, 这在很大程度上和学分、奖学金有关, 因此考试舞弊在不少大学生心中已不是一件不光彩的事。

2、大学生道德价值倾向

在大学生道德价值取向多元并存的格局下, 务实功利又是大学生道德价值取向的一个明显特点。把理想追求和现实功利结合起来, 从注重奉献的理想主义转向实惠实用和物质享受。他们已不满足“螺丝钉”的默默无闻, 而更关注寻求个人价值的最大化;他们亦不满足“老黄牛”精神, 而更是力争充分显示自己以求得社会的承认;他们注重个人与社会并重, 事业与利益兼得, 愿意为他人服务, 但又注重社会的尊重和别人的回报。甚至有些大学生以物质享受的多寡为自身的价值取向, 自私自利。在择业标准上, 也由过去的“老三到”, 即到边疆、到基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变为今天的“新三到”, 即到国外、到三资、到最赚钱的地方去等等。他们认为没有绝对的牺牲和奉献, 认为任何时候付出和得到的都是辩证统一, 不能分离, 而且是绝对等量均衡的, 只不过得到的表现形式显隐不一而已[3]。

3、大学生道德意志

由于对现实中的自我不满, 无法消除由于社会、父母期望值高而自己无法达到所带来的心理压力;有的无法排解恋爱过程中所形成的情感困惑;有的无法控制自己去改变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有的无法松驰由于紧张的学习、工作所带来的精神压力, 有的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不能正视组织和他人给予的帮助, 形成心理内疚感等。从而造成心情烦躁、情绪消沉, 晚上无法入睡, 白天无精打采, 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 学业成绩明显下滑, 加重心理负担, 造成心理异常。

二、改善大学生道德现状的策略

1、加强学校德育建设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学校的管理措施和教育方式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变迁。目前教育、教学过程中“传递阻力”特别大, 教育者与受教育之间缺乏“共振”与“和谐”, 教育者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在下降。高校的德育除了要继续强化道德认知的灌输教育之外, 更要注意消除目前高校中片面强调科技教育、智育第一所造成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倾向, 强化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工作,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抓住有利时机, 营造氛围, 以情感人, 陶冶学生的情操,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塑造学生的和谐的个性品德。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 对内优化育人环境, 对外树立学校形象, 它集政治性、学术性、知识性、公益性、娱乐性、健身性于一身。要使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大学生成长的各个领域, 就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师生是校园的主体, 他们不满足于传统的知识重复, 企盼创造性的思维, 创造出新的文化财富。大学校园的各种社团—学社、协会、俱乐部就是这种创造性活动的结果。它们活跃了师生课余生活, 创造了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 有利于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还将使其观念更新, 思想升华, 感情净化, 品行高尚, 应该得到进一步加强, 努力改进大学生工作的理念、机制、政策。加强社会文化建设, 营造能够使大学生感受理想信念的精神家园。通过这种社会文化体系的建设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使学生在无形的生活环境中体验到一种高雅、热烈、崇高、神圣的精神生活, 从而使其道德境界不断得到升华。

3、加强环境道德建设

随着时代的不断向前发展, 今天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迈向了市场经济的新阶段, 改革开放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强大活力, 社会政治、经济领域的巨大变化, 必然会促使社会意识的巨大变化。对于阅历浅、没有投入社会实践的大学生来说, 面对复杂的的社会生活, 各种社会思潮纷至沓来, 他们的思想也发生着不断变化, 他们的思想特点呈现出一个复杂多样的矛盾状态。总之, 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教育任务, 一方面要依靠学校灌输新思想、新理论, 提高大学生的政治鉴别能力, 从根本上抵制社会不良因素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 要以社方面, 要以社会为依托, 拓宽政治素质教育的空间, 积极开展社会教育, 优化社会环境, 探索学校、社会教育一体化的新形式, 促进政治素质教育的社会化, 这就是要走出课堂, 面向社会, 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

参考文献

[1]李新、刘兰星:《浅析当前大学生的道德失衡现象》, 《改革与开放》, 2009年第8期。

[2]张蕾:《浅析当代大学生的不良道德现象》, 《才智》, 2009年第19期。

大学生道德现象调查 篇2

班级: x参加人: x

调查地点:x

调查时间: 2010-11-22~2010-12-6

社会现象: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现状是令人困惑和担忧的,它既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急功近利,欠缺理想追

求,自我意识膨胀,日常行为失范……在就业、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压力下,公德意识,节约意识,规则意

识出现问题,大学生的道德现状是值得思考的。

调查目的: 为了了解我们在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道德素质,以便让我们更加正确地认识自己,培养良好的行

为习惯,增强道德修养和品质,以及社会公德,学会做人做事,遵纪守法,自我警醒,自我评估。促进自身

更好发展.调查问卷:校园内大学生道德行为调查表

性别:

1你是否会讲脏话?

A习惯性口头禅 B情绪激动时 C别人招惹你时 D不讲

2在周围没有垃圾箱时,你会随地扔垃圾吗?

A会B不会C没有人时会,有人时不会D有时会

3上课前你会帮同学或请同学占座吗?

A会B不会C看上什么课D没必要

4你会在课桌写东西吗?

A不写B草稿C交友信息D情感流露

5怎样看待在寝室打牌,大声唱歌,说话的行为?

A正常娱乐B不喜欢影响别人休息

C厌恶应制定相关规定D无所谓只要不影响我6打饭,东西时你会排队吗?

A不会 B自觉排队 C别人排队就排队D想办法插前面

7看到校园公共场合过分亲昵行为,你会觉得?

A大学正常现象B影响大学风气,应收敛

C无所谓D好看,有参考价值

8你上课会干什么?(多选)

A认真学习B睡觉 C玩手机 D吃东西 E聊天 F看小说

9平时在那些场合你会有节水节电意识

A家里B寝室 C自己班级 D人多的场合 E都有

10你有在公共场所吸烟吗?

A有B没有C常有D不吸烟

12平时作业一般怎么完成?

A自己B抄别人C上网查D不交

13列举你最难常听到过的脏话:

调查内容:我们发放40张问卷在长春工程学院寝室,食堂等场所进行随机调查,概括总结得到以下结论:

(1)40%的同学在情绪激动时会讲脏话,但不讲脏话也的占20%,30%的人表示只有在别人招惹时才会讲脏话

(2)有53%的同学即使在周围没有垃圾箱时也不会随地扔垃圾,36%的同学表示有时会扔垃圾

(3)有46%的同学上课前会帮同学或请同学占座,30%的同学看上什么课而决定是否要占座

(4)86%的同学表示不会在课桌上写东西,10%的同学在课桌上写东西纯属当时情感流露

(5)33%的同学认为在寝室打牌大声唱歌说话的行为为正常娱乐,28%的同学表示不喜欢,影响别人休息,但也有28%的同学表示无所谓,只要不影响自己

(6)58%的同学在打饭买东西时会自觉排队,38%的同学表示在别人排队是自己才会排队,3%的同学不排队反而想办法插前面

(7)60%看到校园公共场合过分亲昵的行为,会觉得影响大学风气,因收敛,18%的认为正常现象23%的认为无所谓

(8)上课时大部分同学认真听讲,但玩手机的,睡觉的同学也占比例较大,(9)80%的同学平时有节水节电意识,28%的同学表示在家里时才有这种意识

(10)在公共场所吸烟的同学占46%

(11)作业自己完成的占46%,30%的同学是自己上网查的(12)据统计,操,我靠,他妈的,SB,3炮,去死吧,吃屎,白痴,王八蛋。。是同学平时最常说的脏话

(13)当然受传统思想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女生的自身修养要比男生要高

调查总结: 通过此次调查,以及对调查结果的总结和分析使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到了,当代大学生所存在的问题

和不足,以及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它不仅关系到我们个人的素质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还关系到国家、社会的建设。大学生是新生代的力量,是未来社会的主要生力军。大学生的道德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成功,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学生道德属于特定社会群体的公民道德,因此大学生的道德取向,是一个社会道德的风向标,它的好坏可以直接反映出这个社会所存在的问题。

课堂加课外延伸:

一、道德的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1、道德的含义:道德是发展先进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我们通常讲的道德是指人们行为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道德的定义可以概括为: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这一概念说明,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总是扬善抑恶的。道德与法律不同,它是依据社会舆论、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来判断一个人的品质,主要依靠人们自觉的内心观念来维持。

2、道德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中华民族是素以崇尚道德著称的礼仪之邦,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精神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也是中国道德教育深刻蕴含的精髓。

在当今这个物质为主导的社会里,正确的道德和崇高的思想尤为重要。特别对于当今的大学生来说,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是大学生立身做人的内在需要,可以促进大学生脚踏实地的追求学习和提高自身素质,在社会活动中讲信用,讲信誉,诚实不欺。同时,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培养,还可以促进学校规范自身行为,树立诚信观念,实现依法办学和以德治校。甚至对整个国家和社会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和意义。

二、社会公德:体现在大学生应具有的基础文明上,包括遵守公共秩序、明礼诚信、培养公民意识与爱

情观、婚姻观、家庭观等。此次调查表的前三题用三个假设性的生活场景题。乱扔果皮纸屑、公车上的让座以及购物找零这几件事在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作为一个有道德修养及思想素质的大学生,理应是选“自己捡起来扔进垃圾箱”“主动让座”“会主动退还”。但是据调查结果表明,有50%的人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甚至在第2题中还有5%的人选择“死都不让座”,在第3题中10%的人选择“不会主动退还”!所以,虽然现在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已经较高了,对于奉献及助人为乐等高尚品德已经有了较强的认同感了,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素质应从细微之处做起。

三、个人道德素质:包括道德价值取向、道德认知、心理素质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虽然大

学生的心理已经趋向成熟了,但是对事物认识的不稳定性、不全面性和矛盾性仍然不能忽视。

四、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主客观原因

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密切相关。

(1)从客观上讲造成的原因有:

一 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国公民的整体素质有欠缺,对大学生从小的道德教育产生影响;

二 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导致学校过分注重了知识教育而忽视了德育教育;

三 是家长长期过分溺爱,使当前部分大学生依赖性强、独立性差、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欠缺;

四是就业体制的不完善及观念的落后,阻塞着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侵蚀着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从主观方面分析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 是社会上流行的功利价值取向影响了大学生的实际行为,比如对于考试作弊的事,明知道是错的,但为了成绩还是会无奈的去做。

二 是思想观念与实际行为的分裂;

三 是大学生还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对事物认识有不稳定性、不全面性和矛盾性。

五、意见与建议

1、以正面教育为导向

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八荣八耻”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培养良好的道德思想,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2、树立正确的观念

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意识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法纪和社会公德,通过自主的体验来感知道德知识,通过真实的感受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通过深刻的理解掌握道德规范,并在实践中培养道德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遵循思想道德原则

学校开展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教育德育工作的组成部分。为使大学生的知识教育和思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德育工作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基础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社会性原则。

4、家庭、学校、社会、自我通力合作

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的现象及其对策 篇3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对策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然而,党和政府历来把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上。显然,大学生道德教育是任何时代和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也是一切教育的关键问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不仅为大学生接受各种信息、增长才智、造就特有的长处和优点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与此同时,也暴露了不足和弱点。尤其日趋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大众传媒的直接影响,近几年,在大学生中存在的道德问题也日趋严重的。

一、大学生道德行为存在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而他们生活和成长在我国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道德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从总体上大学生道德状况主流是好的,但由于受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在道德认识和行为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德观念模糊,缺失正义感

正义感是一个人应具备的道德品质,也是高尚道德理性的重要体现。在价值整合较高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人们有着较高的道德评价和行为能力,表现强烈的正义感。而在社会转型期,由于受多种道德标准的影响,大学生在价值判断中往往陷入矛盾状态。随着部分大学生基本道德观念的模糊,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念,不知道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还有大学生社会道德底线熟视无睹,道德情感淡薄,缺乏必要的正义感和荣辱观念,进而导致道德行为失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同时,大学生虽然上大学,但由于社会公德意识较差,对一些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的遵守仍然不容乐观。例如,在大学校园常常可看见随手扔垃圾、随地吐痰,在教室纸屑、果皮满地,忘记关自来水水龙头等现象屡见不鲜。

(二)缺乏必要的责任意识

在社会转型期,西方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影响,使部分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日趋淡化,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私利的满足,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明显地以个人为中心,自私自利,过分计较个人得失。还有的学生缺乏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无视高尚的道德理想,奉行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进而在日常行为中表现极端的利己主义。这种现象对规范大学生道德行为产生不良的影响,进而导致做事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只关心自己不关心他人和社会,同时,不愿意帮助别人,有利的事抢着干,难办的事推给别人,不能勇于承担责任,更缺乏为国家繁荣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

(三)道德价值观困惑

大学生由于具备一定的道德选择、判断和评价能力,在利益多样化、价值多样化的现实生活中,采取以“国家为重,关心集体,乐于助人”为主流的价值取向,但在进行具体的价值选择时往往采用双重标准。例如,接受过国家助学贷款的大学生毕业后不主动提供工作去向;有的毕业生不按期还贷款而违约。在就业的双向选择中,存在对自己的个人履历表大做手脚、签约又毁约或签约后不去报到的现象。有些大学生道德价值观上存在是非颠倒和混乱现象,把一些非道德和不道德的行为视为理所当然;还有由于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有的大学生为了找工作或出国留学,伪造学习成绩、各种奖励材料、荣誉证书等级证书,骗取对方,达到自己的目的。

(四)诚信缺失现象严重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是为人处事的基础性道德规范,也是市场经济对大学生的基本人格要求。大学生的诚信缺失实际上是家庭、学校诚信问题的反映。在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只对子女提出勤奋、多才多艺等的要求,却漠视教育子女如何做人问题,父母的许多不道德言行对子女的身心健康和道德养成带来极坏的影响,家长在诚信意识和行为上不能起到子女的榜样作用。在学校教育中,片面强调受教育者对社会负责,只注重受教育者对社会的绝对服从,而无视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培养,结果大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态度和道德行为不能很好地协调起来,影响大学生养成诚信的道德人格。例如,把考试作弊认为普遍和普通的行为,虽然考试作弊自古就有,而且屡禁不止,但是当前考试作弊的人数越来越多,方式也多种多样。更严重的是不仅是期末考试,而且各种考级,招聘枪手代考。目前大学生诚信道德状况与信用经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相距甚远,不仅损害了大学生的文明形象,而且也对未来大学生步入信用经济时代的职业生活也是非常不利的。

二、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失范现象,不仅损害了在人们心目中的大学生的良好形象,而且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大学生应成为社会道德的典范,却造成了消极的社会影响,这种现象与我国社会转型密切相关。

(一)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一方面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但另一方面在精神文化领域,大量涌入西方消极腐朽的人生观、价值观,导致在现实社会中特权腐化、权钱交易、急功近利、金钱至上、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等一系列不良道德的现象。加上,在社会转型期,社会控制相对弱化,社会价值导向的推行机制缺乏应有的约束力量,为不正之风提供可乘之机;社会风气遭到破坏,在各行业中存在请客送礼、走后门等种种现象。这种现象有形无形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价值观念,导致部分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失范。

(二)忽视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塑造

道德人格是人们的道德主体意识,包括追求高尚道德的内心动力,道德选择的权力感、责任感,独立进行道德判断的能力与自信和人格尊严等,它是一种深层次的道德意识。[1]道德人格的培养就是充分启发人的道德意识,帮助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把道德理想的实质看作是对幸福的追求。我国历来十分重视道德人格的培养。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人格既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四有”新人的必然要求。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还存在许多不适应时代要求的地方,其中政治道德化和道德政治化的现象十分突出。将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混为一谈,以政治代替道德教育,即重视世界观、政治立场方面的教育,而忽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基本道德品质的培养,致使学校培养的大学生“有知识、无修养;有智慧、无教养。”

(三)道德教育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转型过程中,传统的道德教育受到极大冲击,同时,新的教育模式还处于积极探索阶段,缺乏应有的力度,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尤其学校领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办法不多,教育观念仍在传统的模式之中。同时,全社会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一些教育工作者甚至担心,在讲究“实惠”、“利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再向学生灌输“道德理想”、“奉献精神”的教育是否会受到冷遇。结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教育者们觉得束手无策,感到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找不到、搬来的东西又不能全用。毫无疑问,这些因素,无法阻止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

(四)家庭、社会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直接关系到孩子一生的道德取向和道德行为。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寄托了父母的全部希望。许多家庭过分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做人方面的道德品质教育;个别家长自身道德也存在问题,使孩子养成不良品格,甚至诱发孩子犯罪。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思想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引起了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方面的疑惑与偏离。尤其信息网络的国际化,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网络传播自己的意识形态、世界观、价值观和伦理道德等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学生具有极强的模仿心理和模仿力,但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容易做出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如果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和管理,他们就很容易产生道德行为上的偏差。

三、养成良好道德行为的教育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道德行为面临前所未有的困惑。然而,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根据大学生道德现状,逐步探索新时期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的教育对策。

(一)重视行为规范的培养教育

根据学生的特点,要着重具体行为习惯的培养抓起、从一点一滴抓起,培养良好的文明行为和道德规范。学生正处于发育但思想尚不完全成熟的成长时期,他们思想活跃、性格活泼,各种情绪是时起时落,思想波动较大,容易出现冲动和滑坡。因此,我们要常抓不懈,使良好的行为规范在他们心中扎根,并成为自觉地行为准则。此外,我们要把传授科学知识同陶冶高尚情操结合起来,引导他们把个人成才同国家前途、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个人利益同为人民服务结合起来,养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良好道德品质。

(二)明确社会的价值导向

社会是复杂的,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思想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时代的影响。在现阶段,我国正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带来人的思维的多元化,造成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客观地反映在人的思想的层次性。而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其主要文化应该是相对稳定的,社会所倡导的价值取向应该是明确的、一元的。只有这样,社会主流文化才具有方向性的示范作用,否则就会杂乱无章,使学生乃至整个社会无所适从,就形成不了社会所需要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树立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新理念

以思想解放为先导,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道德教育应该以积极的姿态面向社会,努力使大学生更多地接受社会环境的积极影响,同时还要善于把道德教育内容渗透到学校工作的一切方面,以形成一种共时性与历史性高度统一的教育环境。应该认识到大学生道德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使之与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真正形成一种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大学生分辨是非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获得更多的社会信息,并引导大学生如何分析事物的本质、判断事物的价值和决定自己的行为取向。同时,在注重专业的基础上,要努力建设科学、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中健康成长。

(四)注重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

尽快实施素质教育,是加强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根本。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素质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目标。” [2]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与我国基础教育中忽视德育、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应试教育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将全方位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品德修养,同时大大增强大学生判断是非、明辨真理的能力。

总之,加强大学生良好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苦的系统工程,涉及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我们只有立足现实,根据大学生道德状况的现实特点,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工夫,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受到实效。随着我国大力推进全社会的文明进步尤其是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高等学校和谐校园的建构,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终将会得到切实加强。

参考文献:

[1] 沈国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

[2] 吴小英.论加强大学生的理性精神建设[J] .北京: 思想教育研究,2005.10.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不良道德现象 篇4

关键词:大学生,不良道德,原因,对策

一、大学生不良道德行为的表现

几乎每一所高校的大学生或多或少的都会有一些不道德的行为, 最普遍的还是体现在三个方面:

1、学习考试, 作假现象普遍

考试作弊, 学术造假等现象逐渐发生在大学生身上。更有甚者, 许多同学对造假、作弊现象习以为常, 不知悔改, 进而影响到其他同学也去做这些不诚信的事情。

2、网络社会, 行为言论低俗

几乎每一名大学生都接触过网络, 然而, 在网络这个大容量的信息资源领域里, 一些同学刻意去搜索一些色情暴力的信息, 以寻求刺激, 甚至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更有甚者, 出现了网络犯罪。

3、生活细节, 道德意识淡薄

随地吐痰、乱扔瓜皮纸屑、随意插队, 为了奖学金、入党, 请客拉关系时有发生。更有甚者, 为了得到贷款, 故意制造虚假信息;毕业后, 故意躲避、拖欠贷款, 使大学生的信用大打折扣。

二、大学生存在不良道德行为的原因

1、社会不良因素影响

“因为社会不良风气的感染, 造成了大学生对社会产生不平衡的心理, 对社会出现疑问和否定态度, 产生了许多消极心里, 甚至丧失了自己的信念。”首先, 面对网络里形形色色的诱惑的时候, 道德意识弱化, 责任感淡化;其次, 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蔓延, 人们忽略对崇高精神生活的追求。另外, “大学生所面临的学业、就业、经济压力比过去有显著的增加, 大学生本身的思想道德也因此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2、大学德育工作不当

一是德育方法与实践脱节。“道德实践是人们通过自己对道德的认知和道德观点在面对某些环境时做出相应的判断和行为。”通过上课, 只是让大学生对道理有了一定的认识, 由于缺乏道德实践, 使得学生无法将课堂上学习到的道德理论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二是德育方法与实际脱节。由于大学德育忽视了实现的可能性, 与如今大学生就业形式严峻、竞争激烈这些情况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 使得大学德育工作失去了现实生活中的依据和支持点;三是大学德育方法与学生脱节。“如今, 各高校的德育工作基本上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 单方面地向学生灌输道德理论, 忽略的大学生自己的个性培养, 无法满足学生对为人处世上学习的需要, 个人成长、成才的需要, 致使学生中普遍存在‘口头上君子, 行动上小人’的现象”。

3、学生自身存在问题

第一, 思想不成熟。由于大学生对社会没有太多的认识和接触, 在面对选择和问题的时候无法做出正确的理智的判断, 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很容易会退缩, 甚至还会出现各种偏激的做法;第二, 自制力不强。大学生少了像中学时期那样严格的约束, 多了更多的自由, 在无形中使得大学生对自己不成熟的思想和行为愈加放纵;第三, 为人处世态度不正确。如今的大学生, 大部分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 从小成长环境的安逸和舒适, 令学生们逐渐形成了自私自利, 不顾他人的性格, 通常都是以“方便自己”为前提去对待平时的生活。这也造成了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 对道德观念、融入观念、集体观念的淡薄。

三、改善大学生不良道德现象的措施

1、净化社会环境

一要加强整治社会中的不正之风, 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对社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二要加强在网络中对学生的正确导向。“对于当前社会的时事问题, 尤其是一些事关大局、事关政治、事关稳定的敏感性问题, 涉世未深的学生是很难把握好思考方向的, 网络里需要有正确的声音来指导学生们去正确思考”;三是要加强对社会中好人好事的宣传。通过对先进人物、先进事例的宣传, 让学生都感受到其影响,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2、强化德育工作

第一, 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德育工作者要多注意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 让学生在这些事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道德意识;第二, 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动态。通过各种方式, 了解学生心理, 并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和教育;第三, 加大奖惩制度。针对不同道德水平线的同学, 采用不同的奖惩制度。

3、提高自身素养

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无论时学生自己还是学校和社会, 都应该重视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 共同努力, 为社会、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精神世界, 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让社会和学生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方艳:《试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新西部》, 2007年, 第10期.

[2]方磊:《和谐校园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年, 05期.

[3]常建军:《大学德育的误区及对策研究》, 《教学研究》, 2008年, 第1期.

[4]曹广辉:《大学生道德知行错位与德育方法刍议》, 《中国高教研究》, 2005年, 第7期.

论网络道德失范现象 篇5

论网络道德失范现象

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产生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其外在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解决网络道德问题必须多管齐下:重塑网络道德规范,加强网德教育,采用技术和法律手段进行控制.

作 者:杨近平作者单位:贵州理工职业技术学院,贵州,贵阳,550014刊 名:遵义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ZUNYI NORMAL COLLEGE年,卷(期):20024(4)分类号:B824.3关键词:网络道德 道德建设 互联网 道德规范

大学生道德现象 篇6

【关键词】中学生 思想道德 知行脱节

“知”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有动词“知道”的意思,还有名词“知识”的意思,本文所探讨的“知”主要指的是其作为名词“知识”的意思,更准确是指中学生在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中所接受的理论知识。

“行”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有动词“行动”的意思,还有名词“行为”的意思,本文所探讨的“行”主要指的是其作为名词“行为”的意思,同样的,本文的“行”更准确是指中学生在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理论影响下所表现出的行为。

“知”和“行”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行”是“知”的先导,“知”又指导“行”的实现,但是在“知”转化为“行”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内部及外部因素的影响,并不一定能实现知行的完全转化。所以,本文谈及的知行关系简单的说来就是二者转化的问题,主要分析在当今社会中学生存在的“知行脱节”的现象及其原因。

一、中学生知行脱节的现象

中学生知行脱节说的是他们在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下对于所接受的理论和其所表现出的行为之间的不匹配甚至是相脱节、相对立的现象,本文主要从高知低行、知而不行、行而不知及不知不行四個方面进行分析。

(一)高知低行

高知低行指的是中学生虽然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具备了其应有的道德认知,但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却大打折扣。简单说来,就是知而不完全行,即行为的不稳定性。比如中学生都认同要遵守交通规则,但是在夜间没有交警站岗时、或者是在一些车流量较少的红绿灯路口时就将其抛之脑后。除此之外,考试作弊、随地吐痰、公交车上不给老弱病残让座、旅游时乱写乱画这些高知低行的例子比比皆是。

(二)知而不行

知而不行指的是中学生虽然经过思想道德教育的洗礼,在思想上认同社会主义社会应有的道德规范和准则,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没有履行相应的道德行为。比如中学生普遍认同艰苦朴素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但一些人在现实生活中却没有贯彻落实这一作风,反而是盲目攀比、极尽铺张浪费,经常购买高档化妆品、经常请客吃饭等等,一味追求物质享受。

(三)不知不行

不知不行指的是中学生的行为与其所接受的思想道德教育完全不一致的现象,具体来说就是指中学生不认可其所接受的大学思想道德教育。比如现在有些中学生虽然认识了社会主义社会人人平等这一理念,而在学校乃至社会上这也只是课本上的概念而已,由于其家庭背景或者财富地位对其的影响,他们自认为自己拥有道德特权,因此一些“我爸是李刚”之类的言辞层出不穷。还有一些中学生虽然了解了诚信是立足之本,但在复杂的社会大环境里却仍然欺骗、弄虚作假。

二、中学生知行脱节的原因

(一)中学生自身的原因

第一,一些中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的认识不够。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体现为一些中学生轻视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课,不认真听课;另一方面是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认识不足,一个人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必须经历知、情、意、信、行这五个环节,第一个环节的缺失必然会导致最后行为的不足。

第二,中学生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还不完善。比如在其行善之举没有招来赞扬反遭横祸时,这种冲击极有可能导致其原有的道德认知的崩塌,当其再一次面对类似的情形时往往可能选择冷漠无视,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春晚《扶不扶》小品中探讨的问题。更极端的情况是当其面对一定的利益诉求时,抵制不住诱惑转而奉行“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观,走向社会的对立面。

(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因

第一,就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而言,其缺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重理论轻实践,各个学校的思想道德理论课教学往往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一味的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造成一些中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不能很好的运用思想道德教育课中的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第二是缺乏现实性和时代性,各个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没有贴近当下中学生的生活,也没有探讨当下的热点道德问题,很难引起中学生学习思想道德教育的兴趣。

第二,就思想道德教育的评估而言,当前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评估方式大多采用理论知识考核制,这种考核方式造成的后果有两种,一是一部分中学生为了拿高分,只是单纯把思想道德理论的知识复制到大脑当中,而对于其真正内涵则不甚了解,另一种更严重的后果是大部分中学生都只在记忆思想道德理论上面下功夫,而没有落实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这也是“高知低能”的原因之一。

(三)家庭环境的原因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表现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家庭因素造成中学生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知行脱节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父母的思想道德素养本就不高,而且还把自己错误的思想灌输给孩子,从而导致一些中学生先入为主,不认同我们倡导的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二是父母过分的溺爱,宽以待己,严于律人,从而导致一些中学生往往能够认识到别人不道德的行为,但是在自己的行为表现中却经常犯类似的错误而不自知。

(四)社会环境的原因

我国现在处于社会大发展、大变革的转型期,市场化、全球化的冲击使得一部分中学生失去了判断力,虽然市场经济使得人们更加重视效率、公平,但是它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鼓动人们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就可能让一些中学生在出身社会之后自私自利,还有就是一些社会不道德现象往往影响到中学生道德行为的选择。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当前进入了网络化时代,网络世界由于监督和约束机制还不完善,这就使得一些中学生虽然在现实生活中能做到遵守应有的道德规范,而置身于网络世界时却出现“两面人”的现象,道德败坏,知行脱节。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学生在思想道德中知行脱节的现象比比皆是,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我们必须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中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需求,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参考文献】

[1]张梓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知行反差问题研究[D].郑州: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

[2]李杰.浅析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知行分离现象[J].教育教学研究,2007,(7):189-192.

大学生道德现象 篇7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 要“全面提高公民素质,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因此,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高校教育管理者应该重视和思考的问题。而网络思想道德则因为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开放性更难稳定建立, 笔者结合思政工作的经验心得,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研究分析, 提出运用教育干预的方法手段, 帮助大学生建立起积极向上、健康稳定的网络思想道德体系, 为构建“文明校园、和谐校园”提供参考。

一、网络道德含义的界定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下人们共同生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不同的阶级, 道德观念也有所不同。网络道德的含义没有正式的界定, 结合众多专家给予的解释, 笔者认为网络道德是指以传统善恶观念为标准通过自我认知、社会舆论、传统观念衡量人们网络行为正确与否的行为法则。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表现

为了对云南省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进行调查, 201年4月, 笔者在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昆明理工大学、西南林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云南财经大学等七所大学发放问卷600份, 收回有效问卷582份, 由此进行统计分析, 认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1.网络色情行为。

网络色情行为是指以色情网站、色情影片、色情图片、色情文字等信息为传播媒介, 进行主体浏览或者传播的行为, 也包括色情聊天。网络色情行为已经成为大学生高发的一种现象, 问卷调查显示, 582名云南省大学生中, 478名大学生认为浏览色情网页、观看色情电影是“不道德行为”, 而浏览过色情网络的男生更是高达62%。这种现象值得深思, 由网络色情引发的同居早孕、厌学挂科、甚至猥亵女生等案例时有发生。如何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树立健康向上的网络道德价值观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新的挑战。

2.网络欺骗行为。

网络欺骗行为是指网络主体以获取不法利益为前提, 利用互联网虚拟性的特点, 冒充或者虚拟他人身份信息, 对其他网络主体实施钱财上、感情上的欺骗行为。最典型的是利用网络交友工具进行感情欺骗及散布网络谣言的行为。调查问卷显示, 在网络交往中“没有说过谎话”的大学生仅占12%;在网络交友中“有过利用不实信息进行注册登记”的大学生占51%, 例如虚拟注册QQ号码 , 微信、陌陌这种陌生人交友软件等。而这种网络欺骗行为严重违反了网络道德, 有的已经逾越了法律的底线。

3.言语攻击行为。

言语攻击行为是指网络行为人在网络交往中没有按照现实交往中的道德习惯尊重他人, 为发泄私愤或者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辱骂诽谤行为。通常以文字、视频、音频等形式进行传递或者交流, 一般在微博、贴吧、博客、论坛、聊天室里比较常见, 例如社会名人或者艺人为进一步提高知名度, 通过博客、微博等主体媒介或客体媒介发表攻击他人的言论。而大学生的言语攻击行为主要是为发泄自己的情感而进行的辱骂行为。调查问卷显示, 在网络行为中进行过任意谩骂或者使用缩写字母侮辱他人现象的占59%, 在网络中遇到过任意谩骂他人或者攻击诽谤他人现象的占92%。由此可见, 言语攻击行为已成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另一突出表现。

4.剽窃破坏行为。

剽窃行为是指利用互联网侵占他人的科研成果, 不加以说明引用而公开使用或者发表的行为。由于网络的相关法规不够完善, 大学生的剽窃现象比较明显, 常常表现为从网络文章中复制粘贴资料从而完成自己的作业或者论文。破坏行为是指制造或者传播电脑病毒, 使电脑程序运行瘫痪, 破坏电脑中储存的信息数据, 或者安装恶意插件, 非法获取机主信息。调查问卷显示, 曾经有过在网络上利用复制粘贴而又不注明出处从而完成自己作业或者论文的大学生占76%。由此可见, 剽窃抄袭行为在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中尤为常见。

5.网络暴力行为。

网络暴力行为主要指通过接触暴力的网络游戏、网络书籍, 从而对现实自我产生不良影响的行为。调查问卷显示, “经常接触暴力游戏”的大学生占26%, 公安机关根据青少年伤害案件的成因统计分析, 经常接触暴力游戏的青少年更容易冲动, 更容易成为伤害案件的犯罪主体。大学生中这一现象也较常见。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教育干预手段

要避免或者减少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 必须首要分析其成因。结合调查研究, 大学生自身道德价值体系建立不牢固或者不完整是其主要原因;网络相关法规不健全, 监管体系不到位是次要原因;再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大学生道德价值教育相对贫乏。结合以上原因, 笔者认为, 除提高大学生的自教自律水平外, 必须采取必要的教育干预手段, 才能有效减少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

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价值标准。

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弘扬真善美, 贬斥假恶丑, 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 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所以, 要减少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 必须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价值标准。因此,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 要加强大学生道德价值教育, 高校可考虑开设专门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公德、个人品德, 使其自尊自信、积极向上。

2.积极引导大学生的网络活动意识 。

大学生网络行为往往是盲目的。要使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把握行为的目的性, 高校必须加以正确引导, 否则其行为就会因没有目的而受制于外界。所以,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组织多种多样的科技文化活动, 正确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目的例如举行动画作品设计大赛、平面广告设计大赛、网页制作大赛、电子竞技大赛等, 在比赛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 从而减少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发生。

3.举行多形式的文体活动 , 弱化网络娱乐的主体地位 。

问卷调查显示, 大学生拥有个人电脑的比例达45.8%, 使用可以上网的智能手机的占98.5%, 课余生活主要为“网络休闲”的高达76.5%。所以, 高校应积极举办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 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 引导学生参与到现实的个体交流中, 尽量弱化网络娱乐在生活中的主体地位。

4.增强大学生的法律常识和法律意识 。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 :散布谣言 , 谎报险情, 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情节较轻的, 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当然, 其中传播途径也包括网络等信息渠道。有的学生传播虚假信息或制造病毒攻击他人, 无法律意识, 其实已经触犯了法律, 所以, 大学生要加强与网络有关法律的学习, 提高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谢忠强, 刘转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全面提升[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 2009 (4) :8-11.

[2]李士群.网络道德[M].北京: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1:98.

大学生道德现象 篇8

近年来, 一些女大学生被“包养”的事件时有报道。有的女大学生为了求得别人的包养竟然自拍宣传照, 坦胸露乳的样子让人觉得十分难堪。下面便是一些案例:

案例1.2011年11月, 一位漂亮女大学生为求包养, 大胆自拍艳照上传网上, 该女生还在自己照片上附上了自己的名字、三围等信息, 引来公众诸多非议。

案例2.2007年12月19日,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19岁的大二女生张超, 和她的男朋友等人, 将包养她的当地大款木鸿章杀害、分尸, 并用DV全程拍摄下来。

……

一个个新闻报道, 一条条寻求包养的信息, 让大家看到了:当今大学校园里确实有一些女大学生, 贪图享乐, 好逸恶劳。她们不是在思考如何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业, 而是整日思量如何用自己的青春和姿色换取金钱, 以此来满足自己奢侈的物欲。

二、“被包养”事件背后的因素分析

面对媒体上不断流传关于女大学生被包养的新闻和帖子, 我们不能仅仅将它们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它们更应该引起所有教育者的深思。女大学生是女性中的佼佼者, 她们接受着高等教育, 拥有着知识与智慧, 她们应该更有追求。但是, 这个群体为什么会与“被包养”丑闻联系在一起呢?

女大学生被包养事件的原因很复杂, 它不仅涉及到经济上的原因和价值观上的原因, 也有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上的深层次原因。

1、经济上的困难

调查发现, 被包养的女大学生中, 来自贫困家庭的占多数。一些来自农村或城镇贫困家庭的女大学生, 在面对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时, 其中一些意志薄弱者便走上了歧途。

据调查, 1997年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以后, 我国大学生在校期间每年平均学费为6236元, 由此估计, 每生每年学费加上各种费用总计大致在一万元左右, 完成本科阶段的教育费用约为四万元以上。而据国家统计局2003年2月19日发布的消息可知:我国农村家庭2002年的人均收入为2476元, 如果按每户4人来计算, 年收入不足万元, 一个农村家庭不做任何其它消费, 也不能维持一个大学生一年的正常开支。因此, 对广大的农民及城市低收入者来说, 孩子上大学的费用已大大超过了其承受能力。同时有人估计, 贫困生在高校的平均比例已高达25%, 全国在校大学生中贫困生已达300万人。

虽然国家在努力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贫困生资助体系, 目前也已初步建立以“奖、助、贷、补、减”为主要内容的助学体系。但是, 面对如此庞大的一个贫困群体, 目前的助学机制还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资助贫困生的政策尚未完善, 助学贷款未达到一定的规模, 特别是西部地区的贫困生, 申请助学贷款还非常困难。另外, 助学贷款还有比例、数额、次数等诸多限制。那么, 贷不到款的同学, 学费、住宿费、生活费等就无法筹集。助学贷款的最高额度为6000元, 这个数目还不能解决许多特困生的经济困难, 当他们用助学贷款缴了学费和住宿费, 那么生活费、书本费等其他费用还是无法解决。而且许多学校由于经费有限, 各级各类奖、助学金比例有限, 只能满足极少数贫困生的需求。

在重重困难面前, 许多贫困女大学生选择了外出寻找兼职, 以获取一定的生活费用。但是兼职工作难找、价格低廉且不稳定, 有些人便走了一条捷径——被大款包养。这样就可以轻松地解决经济上的困难了。

2、就业市场的歧视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 促使高校连年扩招, 女大学生在大学生中的比例也不断上升。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 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2010年《社会蓝皮书》指出:截至2009年9月1日,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较2008年虽然稳中有升, 达到74%, 但其中女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处于低迷状态, 同学历层次、同专业的应届女性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比男性低出24个百分点。

多数用人单位认为:与男大学生相比, 女大学生由于生理原因, 在耐力、工作魄力和判断力等方面要逊色一些, 且不久就要面临结婚生子的人生必经阶段。这样会影响到其工作效率和进度, 雇佣女大学生会增加其经营成本。因此, 同等学历下, 男生比女生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这就使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

同时, 在中国的熟人体系里, 拥有丰富的个人关系网是找到一个好工作的重要因素。文东茅教授通过自己的研究, 也得出结论: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毕业生, 其家庭背景越好, 毕业时的落实率、和起薪就越高。因此, 对于那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女大学生来说, 在就业时, 会遭遇性别和家庭背景的双重歧视。当面临这众多困难时, 所有的理想可能一下子被击碎了。部分女大学生, 由于经受不住如此大的压力, 傍大款、找靠山便成了成就自己理想的一条捷径。

3、现代西方观念的影响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发展、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 西方的享乐主义思想不断涌入中国, 给人们的思想观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人们物质欲望极度膨胀, 一切价值以金钱为标准、一切以享乐为目的。社会上流行的种种讲享乐的消费观念, 也正通过大众媒体影响着校园里的莘莘学子们。

如今大学生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吃饱饭, 睡好觉, 他们的消费需求呈现出了个性化、多样化、时尚化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大学生消费的特殊性:他们一方面经济实力薄弱, 另一方面又具有强烈的消费欲望。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大学生不能安心读书的浮躁心态。有些女大学生片面追求外在美和物质享受, 大量购买高档服装和化妆品。但是其羞涩的钱包决定了她们的消费必然是以负债消费为前提。为了维持自己的物质生活, 部分女大学生不惜以自己的肉体与尊严来换取消费资本。

同时, 当代中国正处在剧烈的、全方位的社会转型期, 中国人的性观念由于受到一些西方观念影响而变得日益开放。如今, 一夜情、婚外恋、未婚同居等性事件已见怪不怪。正如中国性学专家李银河所说, “中国人没有把性自由作为性开放的口号提出来, 但是在行为上广泛地模仿着。”而网络文化的普及, 加速了传统体制和观念的裂变。在这种社会环境中, 一些女大学生认为“被包养”不过是赚钱的方式而已, 所以她们心安理得地被包养着。

4、媒体的炒作

应该承认, 上面的这些有关于女大学生的负面事件确实是存在的, 但绝没有那么耸人听闻。浏览各大网站的论坛和博客, 关于女大学生的帖子此起彼伏, 有些网友甚至“义正词严”地发出这样的质问:“谁给了女大学生被包养的权利?”似乎女大学生这个群体出了个大问题, 不是去做周末二奶了, 就是被包养了。人们很多时候没有怀疑这些新闻的真实性, 而是针对这些现象, 大呼如今的大学生素质怎么这么差, 一点羞耻心都没有。这都是由于网络缺乏监控的缘故, 很多信息不经审核就进入人们的视野。而更多的读者, 都习惯了去评论, 去肆无忌惮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却很少有人去深究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如2009年7月份, 网络上流传这样的一个帖子《上海女大学生包养价格表》, 在这份价格表中, 上海高校女生的包养年生活费从2万元到50万元不等, 一般学校排名越靠前, 价格也越高。当时在网络上也引起不小的轰动, 还有网友笑称, 看来这年头文凭还是管点用。后来经警方查证, 女大学生包养价格表并不属实, 而是某网友的恶搞。至此, 女大学生包养价格表的风波才真正的结束了。

从上面这个事件中, 可以看出, 网络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带来了负面的效应。一些论坛、博客网为了自身的利益, 而将一些小事件或者根本不存在的事件进行炒作, 以获得高点击率。许多中国人都有从众心理, 他们喜欢凑热闹。当有女大学生被包养这种负面新闻时, 他们喜欢看、也喜欢讨论, 喜欢将这些事件夸大渲染并传播给另外一些人。部分媒体也正是看到了中国人的这种心理, 所以为了吸引眼球, 总是夸大宣传、刻意渲染, 甚至制造假新闻, 结果三人成虎。孰不知, 这种做法却损害了女大学生阳光的形象, 也败坏了社会的风气。

三、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女大学生被包养事件

女大学生被包养事件对女大学生的成长, 对高校德育工作, 对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已产生了极大的负面效应。因此, 国家、社会、媒体、学校、家庭以及女大学生们都应该针对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以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1、落实助学政策, 完善助学体系

首先, 政府应该建立起完善的助学系统, 改革拨款制度和方式, 不断提高拨款的力度和效率。如结合我国国情, 并吸收借鉴国外的经验, 实行教育券制度。教育券制度是美国教育改革中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教育券制度将政府用于资助学生的经费, 以教育券的方式发放给学生及家长, 这样学生和家长就可以用教育券支付上学的费用。这种做法可以提高助学经费的利用效率, 防止资金的流失。同时, 国家和政府应创造优惠条件来激励商业银行开展助学贷款业务。其次, 国家应建立相关的公共服务机构, 募集社会资金来资助贫困学生, 并使这部分助学资金流向真正需要的地方。

高等院校也应充分发挥作用, 大力推进国家的助学政策, 扩大奖、助、贷、补、减的覆盖面, 确保各项助学政策的落实, 使贫困家庭的学生能够得到贷款与补助, 解决经济上的困难, 减轻心理上压力, 并能够安心地学习。

通过上述的种种措施, 切实帮助解决贫困大学生, 尤其是贫困女大学生经济上的困难,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和减少女大学生被包养事件的发生。

2、多方合作, 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率, 改善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女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首先, 国家要健全法律机制, 保障女性和弱势群体平等就业的权力。加强男女平等教育, 努力改变社会对女大学生的偏见, 给女大学生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 让她们去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同时,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拓展女大学生的就业面, 为她们提供更多适合她们发展的岗位。其次, 社会上要重视女大学生的价值, 改变对女性的陈旧观念, 平等对待男性和女性。学校也要重视女大学生的培养, 针对女大学生的特点, 合理规划教学, 多进行就业指导, 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女大学生也要努力学习, 培养能力, 发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 以自己的真才实学谋求工作岗位。

通过国家、社会、学校等各方面的努力, 才能真正解决女大学生就业时受到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给女大学生一个公平的环境, 使她们能够努力学习, 并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这样既可以发挥女大学生的社会价值, 又可以防止包养事件的出现。

3、加强价值观教育, 抵御不良思想侵蚀

女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 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思想和行为都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因此, 高校应加强对女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

首先, 高校应在德育中加入消费观教育, 设置相关的课程, 对大学生的消费观进行引导, 让他们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摒弃奢侈浪费的消费方式。高校辅导员应经常深入学生中调查研究, 对那些出现异常现象的女大学生, 如夜不归宿、生活费高昂等, 应及时予以关注, 并加强日常管理。

其次, 高校应开设性教育课程, 针对女大学生的身心特点, 进行科学的性知识教育, 使她们树立起正确的性观念, 以抵御性开放等不良思想的侵蚀。

4、净化社会环境, 加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

社会舆论对人们的价值观的影响十分突出, 所以应该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

首先, 社会舆论, 对符合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价值观的思想和行为应坚决支持, 大力弘扬;而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的思想和行为, 应给予鞭挞。对丑陋的社会现象, 应给予客观评价, 避免炒作而形成误导。其次国家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对社会舆论进行监管和引导, 以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5、发挥自我教育功能, 使自己成人成才

在国家、学校和社会充分发挥其职能的同时, 女大学生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不轻易屈服于困难与现实, 努力学习知识, 提高自身能力, 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灿烂的明天。

摘要:一些女大学生被包养和求包养的事件频繁被媒体曝光, 引起公众诸多的非议。被包养事件潜在着诸多消极影响。它不仅对高等学校的道德教育造成负面效应, 也给社会风气带来了不良影响。通过分析可知:这类事件的出现包括经济方面的原因、社会方面的原因、个人原因等。针对这些原因, 可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并能够减少和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 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女大学生,包养事件,原因,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女大学生拍艳照求包养[EB/ON].上海热线新闻频道, 2011-11-16.

[2]被包养女大学生张超杀死大款碎尸并拍下全过程[N].南方都市报, 2008-1-8.

[3]孙琼如.对女大学生被包养现象的社会学思考[J].青年研究 (社会综合版) , 2008, (5) .

[4]王康平.高校学费与学生资助政策研究[D].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2000.

[5]刘若刚.高校新生中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J].理工高教研究, 2004, (2) .

[6]张克俭, 贾玲.当代女大学生择业难与女性平等就业的调查与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2) .

[7]文东茅.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5, (7) .

[8]李银河.性文化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9:65-66.

[9]上海女大学生包养价格表[EB/ON].商都社区, 2010-11-2.

大学生道德现象 篇9

一、大学生道德观调查方法

本研究以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为范本, 于2015年3月在全校范围内发放问卷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 收回558份, 回收率为93.0%, 其中, 有效问卷为510份, 占回收问卷的91.4%。在调查样本中, 男生300人, 占53.7%, 女生258人, 占46.3%。问卷内容主要从以下维度进行设计:内容维度上将道德观分为社会公德, 婚恋家庭观、学习道德观、个人品德三个层面。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道德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 社会公德缺失

社会公德作为在公共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个人所表现出来的公众性品德, 是被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社会公德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一面镜子, 当代大学生作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 就是这面镜子的中心点, 其社会公德水平不但反映了当下社会的文明程度更是引领着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方向。

近年来, 社会各界对当代大学生的公德状况尤为关注, 在多数大学生都能遵守社会公德的情况下, 也有部分大学生存在社会公德失范的现象。

首先, 理想追求实用化, 社会责任感有所缺失。在“是否自愿无条件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服务他人”选项中, 有80%的同学表示愿意参加, 11%的同学表示时间允许会考虑参加, 但仍有9%表示同学不想参加或者没有兴趣。在“追求金钱、权利还是社会贡献”的问卷调查中, 有72.3%的大学生人生追求在于拥有较高的收入或权利, 只有25.6%愿意奉献社会, 这种明显带有实用化色彩的理想令人堪忧。

其次, 公共意识淡漠。公共意识主要体现在如何正确对待公共卫生、公共秩序和公共财物等方面。在回答想丢掉手机的废物和乘车遇到老弱病残时, 你如何做这两个问题时, 普遍的回答是走过去扔掉和主动让位, 但在回答拾到钱财是否如数归还时, 普遍认为要根据数额和当时情况而定, 只有约8.2%同学表示一定设法归还。说明当代大学生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但不能否认仍有部分大学生在公共意识方面有些淡漠。

(二) 家庭美德缺失

在我国, 家庭道德建设大致可分三个方面, 一是夫妻平等相爱的道德关系, 二是父母抚养及教育子女的道德关系, 三是子女赡养和尊敬老人的道德关系。随着西方多元文化的不断渗透和侵入, 当代大学生的家庭道德观念也也呈现出新的特征。

爱情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 然而, 从大学生的恋爱观调查来看, 我国部分大学生在爱情观方面却存在着一些问题。从大学生的恋爱观调查来看, 在“大学里恋爱的目的是什么”的选项中, 有31.5%的大学生认为恋爱是为了消除寂寞、缓解无聊, 还有11.8%的大学生认为恋爱是为了积累恋爱经验, 不荒废青春。从大学生的性道德观调查看, 总体上持较为开放的态度。“在你如何看待婚前性行为”的选项中, 32.6%的大学生认为只要双方情愿就可以发生, 而仅有16.2%的大学生认为婚前性行为不值得提倡,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还有一些大学生表现出恋爱行为失范, 例如大学生情侣在公共场合举止过于亲昵, 影响他人和环境。

从大学生对家庭和父母的态度调查看, 98.8%的同学认为应该懂得感恩并孝敬父母, 67.6%的同学表示自己能够充分尊重父母, 与父母关系融洽, 但在“大学生是否应该承担起家庭责任”这一选项中, 仅有30.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应该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 18.8%的大学生甚至认为父母有能力维系家庭, 自己无需承担责任, 这一结果不免让人担忧。

(三) 学习道德缺失

当代大学生作为学术界的新生力量, 学术道德水平的缺失有可能导致学术道德失范现象的产生和蔓延。通过问卷调查发现,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能够把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严于律己、端正态度、严谨治学, 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在大学校园里迷失了自我。上课迟到、早退现象比比皆是, 课堂上睡觉、玩手机、聊天等破坏课堂秩序的行为也时有发生。在“是否存在经常上课迟到或早退”这一行为的调查中, 有25.5%的大学生承认经常有上课迟到或早退的行为, 而从未有过迟到或早退行为的大学生仅占5.8%。而对于考试作弊这种行为, 多数同学持否定的态度, 认为考试作弊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对他人不公平的体现, 会给校园学习风气带来不利影响, 应竭力禁止这种行为。但对于学术造假这一行为, 大多数大学生却持中立态度, 调查显示, 有63.5%的大学生认为只要把握好度即可, 因为随着网络的普及, 很多大学生为了急功近利, 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复制+黏贴”的行为已经司空常惯, 这一现象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还学术一片净土。

(四) 个人品德失范

个人品德是指个体的基本道德素质, 一般包括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敬业奉献等。在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的当下, 各种社会思潮和多元的道德观念对高校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产生了较大的冲击, 大学生价值认同也多样化。

很多大学生片面追求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 曲解竞争, 责任感丧失, 出现了违背道德要求的行为。某些大学生消极甚至错误的接受商品经济的意识, 视狡诈为精明, 视诚恳为窝囊, 完全扭曲了其本职意义。如大学生找工作简历作假, 入党走后门, 考试通过靠作弊, 评优评先靠攀关系等, 助学贷款不还, 答应别人的事情办不到或爽约, 这些都是曲解竞争, 诚信缺失的的表现。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大家庭里, 团结友爱是我们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但是很多大学生却以不损毁别人利益来获得好处, 自私自利, 善于巴结奉承;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 存在铺张浪费的现象, 在对“过生日是否会请客办生日宴的”问卷调查中, 高达79.2%的大学生选择会召集好友办生日宴, 不难看出, 很多大学生存在盲目攀比, 追求个性消费, 完全把勤俭节约当成一种小气, 把奢侈时尚看成一种时尚炫耀的资本, 扰乱社会正气之风。很多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存在品德失范, 找工作眼高手低, 频繁爽约, 不能吃苦耐劳, 挑肥拣瘦, 职业道德缺失严重。市场经济效益为先的背景下, 大学生价值观取向迷失, 违背个人品德而获取利益, 不利于大学生道德风范, 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二、改进大学生道德观的启示与建议

从某种意义上讲, 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变化反映了整个社会道德观的趋势, 所以说, 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观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受中西方多元文化的影响, 我国大学生的道德水平总体呈现积极健康的发展态势, 但是部分发学生道德失范现象必须要引起我们的反思。

针对上述情况, 一方面, 作为高校, 要通过优秀的校园文化和高校教师的引领为大学生的道德成长创造有利的环境, 大力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正确引导学生, 构建高雅校园文化格局, 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另一方面, 高校道德教育必须要基于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存在差异这一现实出发, 建立科学合理的道德教育目标、内容和过程。大力倡导并开展生活德育, 提升道德境界, 建构符合当代大学生道德发展规律的道德价值观教育体系。最后, 作为社会和家庭, 同样有义务为大学生的道德成长创造有利的环境, 促进大学生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作为学校和家庭, 一旦发现大学生存在道德失范现象, 必须马上进行引导教育, 从而使这部分大学生能够自觉的完善自我, 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目前我国部分大学生道德失范的现象, 必须要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 方能逐渐消解。

摘要:新时期, 高校肩负着传承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双重职能。本文通过对兴义民族师范学院部分大学生的道德观现状调查研究, 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 在此基础上探析在多元文化视域下消除高校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探析

参考文献

[1]李庆祝, 钟瑞荣.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现状及确立正确道德观的路径[J].华北煤炭医药学院学报, 2003 (5) :21—25.

[2]宿希禹.道德失范的成因与对策[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 (1) :33—37.

大学生道德现象 篇10

大学生拖欠学费现象严重,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据《中国教育报》载:“2007年10月, 河北工业大学3万多名学生中有5000多人欠缴学费, 共计5000多万元, 差不多每6名学生中就有1人不缴学费, 甚至有学生大学4年都没有缴学费。”[1]近年来, 关于大学生拖欠学费的事情率见报端, 有的学校不交学费的人数甚至达到三分之一。从1999年起, 我国高等教育连续扩招, 从而使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但是, 随着每年学生欠费金额的增多, 这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已成为各个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羁绊。

那么, 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拖欠学费呢?是因为没有钱吗, 回答是否定的。诚然我们确实有一些家庭困难的学生, 但是, 大部分贫困学生可以获得国家助学贷款, 学费也有银行贷款垫付, 还有很多的困难学生可获得可观的奖学金, 再加上各类勤工助学、学费减免、困难补助等, 真正交不起学费的贫困生其实不多。绝大多数的拖欠学费者, 都是有钱而不交。那么, 这些钱用到哪里去了呢?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购买时尚消费品。现在的大学校园里, 手机可以说是一种普及品, 另外, 像电脑、数码相机、名牌衣裤鞋买的人也不少。二是请客送礼。生日聚会、朋友聚会都是在餐厅、酒吧、卡拉OK厅解决。尤其是谈恋爱的同学, 给女友买礼物, 请女朋友吃饭、看电影, 需要花很多钱。事实上, 很多学生开学前家里就已经把学费打到他们的银行卡上了, 但是他们可能几天时间就给花光了。三是用学费投资, 把学费用来搞商业活动。四是用学费炒股。一般而言, 前两种情况较为普遍, 是主要的消费渠道, 后两种情况有, 但是比较少, 我们这里暂且不计。所以,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拖欠的学费, 主要是被奢侈挥霍了。

针对这一情况, 我认为加强对大学生的传统勤俭爱物的道德教育不但可行, 而且势在必行!

二、勤俭爱物的传统美德

勤俭是中国劳动人民的美德, 也是传统道德的基本规范。在《礼记·表记篇》上, 孔子曰:“俭近仁”。意思是节俭则接近了仁的品德。在《孟子·离娄上》里, 孟子曰:“俭者不夺人”。意思是节俭的人不会掠夺别人。孔孟认为, 节俭的品德将有助于人们的道德修养。三国时的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提出了“俭以养德”的名言:“夫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孔明告诫子女从小要养成节俭的习惯, 就能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一个人如果养成了节俭的习惯, 不仅能够养己之德, 增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不断地完善自己, 而且还能养他人之德, 做人表率, 以俭化俗。勤俭对个人而言, 能使人“澹泊以明志”;对国家来说, 勤俭则是“富国之道”, 正所谓“不勤不俭, 无以为人上也”。著名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中也曾说:“历阅前贤国与家, 成由勤俭败由奢”。只有经过辛勤劳动, 才能真正的懂得去节俭, 也只有节俭, 才能够积累财富, 积少成多, 积土成山。现在的大学生好逸恶劳者不乏其人。不想花力气, 却成天梦想着以后能赚大钱, 花钱大手大脚, 嘴里还振振有辞:舍不得花大钱, 以后怎么赚大钱?更有甚者, 长沙的部分高校出现了花钱请钟点工打扫寝室, 这里, 笔者找到了2006年长沙晚报的一份报道:“……长沙佳美洁家政服务公司老板湛玲娜有些意外, 近日来, 来自校园里的大学生客户明显增多, ‘他们都要求要清扫寝室, 并且很少讨价还价’, 湛玲娜很满意大学生们的爽快, 可也觉得有些不对劲, ‘这在往年是少见的。’记者从亚替家政服务公司了解到, 从8月20日起, 该公司就频繁接到大学生预订的钟点工服务, 日均接到七八个预约电话, 生意好时还不得不退单。”[3]这是多么的令人意外和吃惊的事情!我们可以想象, 这样的大学生走上社会如何能够信任繁重的工作, 如何能够勇挑重担, 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方面是懒惰, 一方面却是浪费。食堂里, 剩饭剩菜比比皆是,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武汉科技大学在该校3个餐厅随机抽查了100个学生饭碗, 发现吃得较干净的不到1/10。该校聚怡餐厅服务员小陈熟练地把剩饭菜倒进泔水桶。她说:“每天都是这样, 一天3餐下来, 这里的4个桶都不够装。”春华餐厅共有7个泔水桶, 每桶能装40公斤饭菜。一胡姓管理员说, 仅按米饭价格折算, 每天就要倒掉1000余元。”[4]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种种迹象表明, 我们的大学生是多么的需要培养勤俭的品质!

爱物, 也就是珍惜物事, 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 也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道德规范, 其反映的是人与自然, 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爱物不仅要求人们要取物以时, 取之有度, 而且还要求人们对物当用之有节。

取物以时就是要求人们要在正当时机取物, 以适合物的生长规律。孟子在《梁惠王上》中说:“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夸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材木不可胜用,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意思是应不妨农民春耕、夏耘和秋收, 而待冬日闲暇时;不要用小眼的网捕鱼, 则小鱼得生;采伐树木要选在草木凋零的时节, 不妨害其生长, 这样就会有吃不尽的谷和鱼, 有用不完的材木, 百姓们也将一生无所遗憾。讲得多么好啊!联想我们的大学生, 正处于学习积累的时期, 根本不是追求时尚消费的时候。他们的钱, 一分一厘, 都是来自父母, 倘若是自己的劳动所得, 追求一点时尚也无可厚非, 而他们挥霍的, 恰恰是父母的血汗钱。所以, 我提倡大学生取物以时, 这个“时”就是毕业走入社会有自己的正当收入之时, 而不是自己没有收入, 全靠父母负担的求学之时。

传统道德认为, 爱物不仅表现在取物以时, 更在于节用有度。古人认为“昆虫未蛰, 不以火田。不鹿, 不卵, 不杀胎, 不夭, 不覆巢”。[5]意思是说, 动物没有冬眠蛰伏, 不可以用火烧草木而猎杀。不猎取小兽, 不取禽鸟之蛋, 不杀怀胎的动物, 不杀幼小的动物, 不毁坏禽鸟的窝。可见, 我们的古人是多么崇尚取物的度。而我们现在的大学生用学费去消费, 正是典型的挥霍无度!古人饿着肚子, 尚知道节制, 我们现代的大学生, 在温饱不成问题的条件下, 并不知足, 却一味只知道去挥霍父母的血汗钱, 这不得不令人反思。做为一个人, 正常的衣食住行, 正当的消费, 这是必须的。问题就在于我们的大学生的消费已经完全超出了自己和家庭的承受能力。过了今天不管明天, 今朝有酒今朝醉, 这是一种典型的懒惰者的不负责任的表现。这样的心态, 这样的事态, 如果顺其发展, 我们不但不能培养出我们所期望的接班人, 而且将把我们已有的家业败光。

三、加强大学生勤俭爱物道德教育

1、加强大学生勤俭爱物道德教育的意义

勤俭爱物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改革的深入, 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不断出现, 我国社会伦理道德正发生着剧烈的嬗变, 给我们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建设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现代大学生思想活跃, 激情有余, 理性不足, 往往容易走入极端。大学生中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比较严重。理想缺失, 拒绝崇高, 追求低俗已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所以, 在当前情况下, 加强大学生勤俭爱物教育刻不容缓, 其重大意义是显而易见的:首先, 它有利于大学生参加未来的国际竞争。未来的社会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 只有具备吃苦的精神, 艰苦奋斗, 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次, 它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透过先哲贤人的谆谆教诲, 我们能够感悟出诸多的人生哲理, 从而正确的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不被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迷失自己的人生理想, 能够有长远和大局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人生。最后, 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大学生只有德才兼备, 才能真正的在未来的建设大业中沿着正确的方向创造辉煌灿烂的明天。

2、加强勤俭爱物道德教育的原则

首先要坚持求实的原则。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一个党, 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 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 思想僵化, 迷信盛行, 那它就不能前进, 它的生机就停止了, 就要亡党亡国。”[6]同样, 对大学生进行传统道德教育, 一定要从实际出发, 有的放矢。我们一定要以求实的精神, 深入我们学生的一线, 做细致的调查研究, 掌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否则, 不了解学生的实情, 胡乱的拿一些大而空的理论灌输一通, 不但起不到什么好作用, 而且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要学孙悟空, 钻到学生的肚子里面去, 而不要凭主观臆断, 一厢情愿, 陷入主观主义的剿臼而不能自拔, 结果是害人害己, 落得费力不讨好的下场。只有做到从实际出发, 而不是从本本出发, 我才能做学生的知心人。也只有内容切合实际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我们的教育才会手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 学生的道德水平才会真正的逐步提高起来。

其次要坚持继承创新的原则。传统道德博大精深, 其优秀的传统经过千百的沉淀而流传至今, 它对与我们现代道德建设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但是传统的东西一般都具有历史性, 它既有跨越时空的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过时的一面, 所以, 对优秀传统的道德我们必须进行改造和创新, 发扬其积极性的一面, 为我所用, 为今所用, 同时, 必须摒弃其消极性的一面。那种不加改造而全盘套用的做法, 在理论上是错误的, 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我们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思想为指导, 既学习优秀传统道德, 又和时代的特点和要求结合起来, 才会真正的继承我们优良的传统。

最后要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原则。诚然, 传统道德的教育, 老师的作用非常重要, 但老师的作用毕竟只是外在的, 最终起作用的, 还是我们大学生自己, 要靠个体的自觉。所以, 在传统道德教育中, 学生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意义非同寻常。特别是有些同学对传统的东西有一种逆反心理, 老师灌输的越多, 引起的反感和厌烦也就越多, 所以老师的方式方法很重要。一定要让学生为主, 老师只是因势利导, 要让学生自己去思索, 去内化。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自觉性, 他们的兴趣就大大增加, 才会最终有所收获。马克思曾经说过“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一种道德品质的形成, 没有主体的激情和热情, 那是无法想象的。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2008年2月16日第2版[1]《中国教育报》2008年2月16日第2版

[2]隋·王通《文中子·关朗》[2]隋·王通《文中子·关朗》

[3]2006年09月05日14:31长沙晚报[3]2006年09月05日14:31长沙晚报

[4]2006年6月26日中国教育新闻网[4]2006年6月26日中国教育新闻网

[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第143页[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第143页

上一篇:高校平面设计课程教学下一篇:心理健康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