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律道德

2024-05-13

大学生法律道德(精选十篇)

大学生法律道德 篇1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必要性,现状,对策

我国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在实践中尚未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大学学习阶段正是伦理道德培养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本文以大学生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为例,探讨我国大学生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与完善途径,希望对完善我国大学生职业教育有所助益。

一、大学生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职业道德又称职业伦理,而法律职业道德是指法律工作者在其职业范围内所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道德伦理要求的总和。法律职业道德是内容丰富的行为规范和主流意识,包括法律职业理想、法律职业荣誉、法律职业态度和法律职业纪律等因素。[1]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属于道德教育体系中的一种,但有学者主张道德是无法教育的,因为道德是人内心价值取向的表现,是潜移默化形成的,传统的课程教学对学生的主观价值观难以产生影响。但也有人认为,法律职业道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法律职业伦理外在行为规范性的要求,二是法律职业者内在的道德选择和道德观念。前者可以进行行为规范的知识传授,后者可以进行引导干预,间接地进行渗透教育。其实,完整的教育就包括教书育人,知识传授和道德培养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成年人主要通过从事有道德的、体验角色的代理活动获得美德。学生从进入法学院的第一天起开始逐渐拥有与自身角色相关的道德……法学院在这方面将对学生的道德水平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法律职业道德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尽可能地进行道德教育,或至少应当降低不道德行为发生的频率”。[2]具体来说,大学生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在于:

其一,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学习阶段正是伦理道德情感培养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从学习法律之时起,就对未来的法律职业者即大学生进行道德形成干预和影响,对于这些年轻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法律职业道德,具有重要的意义。树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也可以使法律职业者在毕业后更容易获得社会认同,实现学习与法律从业的完美衔接。

其二,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有赖于法律职业者的职业道德保障。社会不仅需要公平的法律,而且需要公平执法才能实现法律内涵的公平、正义等伦理价值。执法活动中往往需要执法者的裁量,比如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9条规定,对于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或者损毁他人财物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情节较轻的,公安机关可以调解处理。经公安机关调解,当事人达成协议的,不予处罚。经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达成协议后不履行的,公安机关应当依照本法的规定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给予处罚。其中如何认定情节较轻,就需要公安机关的裁量,可以调解处理,调解不成就给予处罚,也给予办案人员极大的或调或罚的裁量权,这些权力如何行使就取决于法律从业者的知识和道德。因此法律职业者只有有高度的道德认知能力,才能将公平、正义等道德理念加以贯彻,如果法律职业者缺乏道德,其掌握的知识反而会成为其徇私枉法的工具。法律职业道德的存在维系着法律职业的正义性,约束着法律工作者的权力行使行为,是保证法律职业群体社会公信力的核心因素。

其三,我国已经将法律职业道德予以规范化,制定了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行业规范予以保障,比如我国《法官法》第7条就规定,法官应当履行下列义务:……清正廉明,忠于职守,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印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要求法官应当具备忠于职守、秉公办案、刚正不阿、不徇私情的理念,惩恶扬善、弘扬正义的良知,正直善良、谦虚谨慎的品格,享有良好的个人声誉。并要求法官在日常生活中,应当严格自律,行为检点,培养高尚的道德操守,成为遵守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的楷模。我国《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第7条规定:律师应当珍视和维护律师职业声誉,模范遵守社会公德,注重陶冶品行和职业道德修养。学习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包括上述规范性文件是法律院系大学生的必修课,大学生的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也就要按照上述规范要求确定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根据我国法律、行政法规等规范的规定,使学生掌握法律职业道德规范,并将之内化到自己的职业操守中也是贯彻法律的一个步骤。

二、我国大学生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

2002年我国司法统一考试已经将法律职业道德作为正式考试科目,然而遗憾的是至今我国大学生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仍未进入规范化轨道。比如我国教育部确定的法学专业十四门核心课程包括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宪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经济法学、商法学、知识产权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其中并没有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目前在设置法律院系的大专院校中很少有专门开设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即使有少数开设法律职业道德课程的,也是将法律职业道德作为考察课设置,这与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在培养法律人才方面的重要性是远不能适应的。

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教育对法学教育按照普通高等教育来对待,在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更没有意识到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导致许多大学生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其直接后果就是,大学毕业后的许多法律职业者法律职业道德欠缺,为当下愈演愈烈的司法腐败推波助澜。

我国大多数院校没有专门教授法律职业道德课程的老师,一般是由教授公共课如哲学伦理学的老师、或者教授法理学的老师担任,但法律职业道德课程教学需要糅合法律知识与伦理道德知识,这些老师对法律职业道德缺乏专门的研究,要么对法律缺乏研究,要么对道德教育缺乏研究,不能结合司法实践和法学职业特点进行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由于缺乏专门的老师,高校又不重视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因此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缺乏深入研究。现有的教学只是注重要求学生对法律职业道德规范的识记,但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法律至上、公平正义的道德情感,这种道德素质不是通过简单的说教和识记就能够培养的。

三、我国大学生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完善对策

完善我国大学生法律职业道德教育首先必须意识到职业道德教育对于培养有用人才的重要性,“高校法学教育必须正视现实,法律知识技能传授和法律职业道德修养两手都要抓,将法律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自觉,以培养真正合格的法律人才、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3]大学应开设专门的法律职业道德课程,系统、全面地向学生传授法律职业伦理和道德规范,并培育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感;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要以培养法律信仰为核心,使学习法律的大学生将司法正义看成是自己的内在行为取向,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职业行动;要配备专门的法律职业道德教学老师,而法律职业道德老师应是法律和伦理学的复合型人才。

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要探索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态度或情感教育,它以职业伦理道德知识的传授为基础,结合人格养成规律,通过运用不同于一般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教育方式,将伦理道德知识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自觉”[3]。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品行,这不是仅仅依靠课堂教育就能完成的,也无法通过考试来测量法律人的道德素质,只有同时进行耳濡目染的教育、道德体验才能够使道德是非观念融入个人的人生观。鉴于传统的课题讲授法在培养法律信仰、法律素养、道德品行方面的作用有限,在我国案例教学法中,可以让学生进行不同的角色体验,比如担任法官、律师、公诉人等,使学生亲身体验法律职业中的道德要求和道德冲突,将法律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认知,比如法官不能以情代法,律师不能为了当事人利益伪造证据;最后课堂讨论辩论法也可以使学生通过争辩和对是非善恶的鞭策,培养法律伦理感和正义感。

参考文献

[1]张浪.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中正义观的培养[J].教育评论, 2009, (3) :86.

[2]James E Molierno.法学院的职业道德教育分析[A].杨欣欣.法学教育与诊所式教学方法[C].法律出版社, 2002:183.

大学生法律道德 篇2

作者:孙亚麒2012级临床三大班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造就时代新人,事关民族的繁荣昌盛和国家的兴旺发达。大学生道德法律意识的培养更是关系到了社会主义所要培养的“四有”新人,如此在世纪交替,千年嬗变洗礼后,我们才能共筑“中国梦”,共建“美丽中国”。

要想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法律意识,就应通过“三化”,一是教化,即通过学校的课堂教学活动来丰富大学生的道德法律知识,提高他们的道德法律素养;二是默化,即通过社会、学校、家庭和健康的网络等各种环境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来提高他们的道德法律意识;三是内化,即通过加强实践环节使大学生所学的道德法律知识能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并最终转化为自身的道德素养,法律能力。

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来看,他们有许多优点:思维活跃,富有朝气,进取心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高,总体上讲是积极向上和朝气蓬勃的。但是,有些大学生也存在着许多弱点:第一,有些大学生忽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存在消极,倦怠的心理,民族自尊心不强。第二,有些大学生更多地关注个人物质利益的获取和享受,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首先考虑的是个人利益,民族自强心不足。第三,有些大学生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在面对实际问题时不能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权益。

针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法律的现状,提出以下具体对策:

(一)确立科学培养观念,提高对道德法律意识的认识

当今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经济的竞争和合作日益加深,知识经济的端倪已经凸显,这对新世纪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不但要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

有道德知识、法律知识、心理知识等综合素质。因此,应继续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的思想。

(二)课堂教学是道德法律意识培养最有效的途径

在高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学生获取道德法律知识的基本学科。通过教学 , 可以让大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和掌握道德法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学习宪法和其它法律的基本内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文化传统。通过对民法、刑法、行政法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的学习, 使大学生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履行义务的前提下,合法行使自己的权利, 帮助大学生形成依法办事,以德处事的思想意识。

(三)营造校园环境氛围,增强大学生道德法律意识

高校要使学生从入校的第一天起,就感觉到规章制度的约束力,体验到依规章制度办事的氛围,体会到校园师生关系的融洽。从而使大学校园形成一种守法,礼让的热潮,形成浓厚的道德法律教育氛围。

(四)建构社会认同机制和氛围改善

道德法律意识的培养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共同作用的结果,学生所学的道德法律知识转化为道德法律意识与信仰,离不开直接经验的支持,更需要到实践过程中去感悟和体验。而实践的培养有赖于社会的普遍认同度和氛围。

当我们的学生面对道德和法律冲突的时候,能够不再因此迷茫时;当我们的学子满怀一颗热忱之心帮扶老人的时候,能够不再被其勒索时;当我们的青年为了国家的荣誉,社会出现的弊病,敢于慷慨陈词,能够不再诟其无知时。我们的整个社会,整个国家难道不会更为团结友善吗?我们的大学生道德法律意识难道不会增进的更快吗?

相信只要学校和社会都认识到道德法制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携起手来,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法律素质定会“香气满乾坤”。

大学生法律道德 篇3

摘 要:了解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状况,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前提。本文在对当今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思考,提出对策。

关键词:高职学生 思想道德素质 法律素质 调查

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实施方案规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上讲,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一个转折的关键时期;从教学规律上讲,这门课在思政课“05方案”课程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入门课程。基于此,有必要对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方面的基本素养进行调查分析,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使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调查分析的基本情况

作者从2007级开始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进行了实证调查,调查抽取2007、2008级江西财经职业学院、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九江职业大学三所学校中不同性别、不同政治面貌、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学科(除农林和医学外的所有学科)的1800名高职学生进行了不记名问卷调查,回收问卷1747份,回收率97%,其中有效问卷1616份,占全部回收问卷的92.5%。样本的基本情况如下:

二、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情况

“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思想素质即思想政治素质,它是一种特殊素养,是人们为实现本阶级利益而进行各种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特定的品质。道德素质是指人们从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出发,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是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

1.社会公德

(1)决定青少年社会公德意识的主要因素

有41.3%的学生认为是社会环境,认为是家庭陶冶和学校教育的分别只占到29.2%和27.7%,说明高职学生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另有1.7%的学生认为是舆论导向。

(2)文明礼貌

84.9%的学生在公共汽车上见到老弱病残幼会主动让座,6.7%的学生选择别人不让我也不让,8.4%的学生会假装没看见;目睹公共场合下一对恋人的亲热行为,8.9%赞同的学生表示自己也曾经有过,41.3%反感的学生认为有伤大雅,49.5%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对于上网聊天时,是否使用文明用语,20.3%的学生上网时从不聊天,50.5%的学生非常注意文明用语,29.2%的学生不太注意,认为大家都不文明。

(3)爱护公物

对校园中的“课桌文化”,55.7%的学生表示自己从来没做过,这样的比例让我们较欣慰,但也有28.2%的学生认为蛮不错,表示赞赏和支持;另有16.1%的学生对此视而不见。我们认为“课桌文化”在当代大学校园中比较普遍,但这一行为并不值得提倡,应为大学生留下一个整洁的学习环境。从图书馆借到一本被污损的图书时,68.1%的学生认为应设法把书弄干净或告诉管理员,23.5%的学生认为学校的书就是这样的,8.4%的学生认为没什么,自己也曾这样做过。对宿舍中长流水、长明灯你会怎么办的问卷中,77.5%的学生会主动去关掉,12.6%的学生认为自己也做过没什么大不了的,9.9%的学生对此视而不见,持谁爱管谁管的态度。我从后两题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具有较好的社会公德意识,能做到爱护公物,但也有部分学生表示漠不关心或者自己也干过,公德意识较为欠缺。

(4)保护环境

当看到有人乱扔果皮纸屑时,27%的学生会上前制止劝其捡起来扔进垃圾箱,47.8%的学生自己捡起来扔进垃圾箱,25.2%的学生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5)遵纪守法

42.3%的学生对考试作弊行为的看法是为了考高分,可以理解;28.7%的学生认为没什么大不了,我也干过;28.9%的学生表示反感,自己从来不作弊。这反映出当代高职学生对于考试作弊问题虽然有较正确的认识,但仍然因各种原因作弊过或对作弊表示无奈与认同。

对于公路上骑车带人或闯红灯的行为,25.5%的学生的态度是应严格禁止,25.7%的学生认为应加以处罚,43.8%的学生认为应加强宣传教育,5%的学生认为不好说。某人拾到一个钱包,内有2000元,但失主很富有,57.9%的学生认为应当把钱包还给失主,18.1%的学生认为可还可不还,2.7%的学生认为说不清。21.3%的学生认为应当还,而不还就是违法,是不当侵占;在过马路时遇上红灯,但前后左右都没有车辆、行人通过,63.6%的学生认为应当等待绿灯亮时再通过,19.6%的学生认为没必要等待,16.8%的学生认为怎么做都无所谓。

对以上调查可以看出,高职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状况总体是好的,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规范和要求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接受。例如高职学生在相互交往和公共场所更加注重文明礼貌和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公德意识越来越深入人心。但是也必须注意到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甚至令人忧虑的现象。比如,少数高职学生缺乏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一些学生对社会丑恶现象漠不关心或听之任之,一些学生则为图一时方便或一己私利而违背社会公德。

2.职业道德

(1)恪守职业道德的关键因素

25.5%的学生认为恪守职业道德最关键的是做好本职工作,40%的学生认为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创新,34.2%的学生认为是发扬团队精神。

(2)择业观

31.2%的学生去单位求职时更注重个人兴趣爱好,24.3%的学生更注重薪水待遇,44.5%的学生更注重该单位发展前景。

(3)诚实守信

对诚信的看法,11%的学生选择了诚信吃亏,73.5%的学生选择了诚信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 9.8%的学生选择了视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5.7%的学生选择了诚信没有什么用。买东西时,如果售货员多找了钱,81.6%的学生会主动退还, 5.4%的学生不会,11%的学生看情况,2%的学生选择了其他。

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高职学生有基本的职业道德修养,但是还有待提高。高职学生的择业观也需要正确引导,从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来看,高职学生在就业问题上要更多地考虑到社会的需要,把自己对职业的期望与社会的需要统一起来。

3.家庭美德

(1)尊敬父母

对于父母的苦口婆心,70.8%的学生选择用他们的话勉励自己。当代大学生仍处于求学阶段,对于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方面的问题还没有积累足够多的经验,需要凭借父母的经验作为依据,帮助自己进行判断分析。但也有15.3%的学生认为有代沟不理睬,13.1%的学生表示完全听从他们的安排。这两个极端的选项,我们认为叛逆和依赖都是不对的,父母的话具有见地性的,应当适时予以参考。

(2)勤俭持家

当面临家庭困难,弟弟(妹妹)都在念大学时,21.3%的学生选择主动退出,26.7%的学生选择听从父母安排,52%的学生选择克服困难,继续完成学业。

(3)家庭和睦

在外读书,10.1%的学生会每天打一次电话回家,52.5%的学生会每周打一次,27.2%的学生会每月打一次,10.1%的学生一般不打,等家里人打过来。

三、高职学生法律素质的基本情况

法律素质是指人们认识上、行为上知法、守法、用法、护法的素养和能力。高职学生要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树立必需的法律意识、拥有必要的用法能力,便构成了大学生法律素质的三项基本要素。

1.法律知识

31.4%的学生认为“被告”是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22.8%的学生认为是打官司时理亏的一方,42.8%的学生认为不好说,2.7%学生认为以上都不正确。

2.法律意识

如果与他人发生纠纷,24.8%的学生选择请双方单位领导或中间人协调解决,49.8%的学生选择双方和平协商解决,20%的学生选择向法院起诉,5.4%的学生选择其他途径。

3.用法能力

如果购物时受到商场保安人员无理搜查您随身携带的物品,29.7%的学生选择忍让,以后再也不来这里购物;27%的学生选择拒绝,强烈抗议;39.1%的学生选择找商场领导或消费者协会解决;4.2%的学生选择其他途径。

甲、乙两人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因买房需要,甲向乙借款两万元,约定五年内归还,18.3%的学生选择甲不用写借条给乙,56.7%的学生选择应当写,25%的学生选择无所谓。

某甲见到一个小偷偷钱包,小偷被警察抓住,警察请某甲当证人到法庭作证,41.3%的学生认为某甲应该去,29.2%的学生不应该去,29.4%的学生说不清。

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高职学生法律知识和法律方法掌握不足,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也较薄弱,法律修养亟待提高。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引导大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四、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现状分析及对策

从统计数字来看,16.8%的学生认为目前我国公民的道德与法律意识现状很好,47%的学生认为一般,36.1%的学生认为较差;40.3%的学生认为道德对公民的制约作用很大,41.6%的学生认为作用在逐渐弱化,15.1%的学生认为没有任何作用;而54.7%的学生认为法律与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关系密切,20%的学生认为关系不大,25.3%的学生说不清。

目前,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现状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所指出的: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的方针政策,高度认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信赖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 、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 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也会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一些高职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因此,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既要向高职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又要强调在理论逻辑中凸现问题意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紧紧围绕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所出现的重大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当代大学生们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爱国主义、诚实守信、社会责任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和心理健康等问题,强调切合高职学生的思想实际,切实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真正体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帮助他们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提高自我修养,促进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帆. 高职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初探[J]. 职业教育研究. 2006(6).

[2] 林伟能.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 引进与咨询.2005(7).

[3] 盛瑶环,曾祥福,李启华. 探讨大学生道德教育与高校道德教育建设[J]. 教育与职业.2006(30).

[4] 张加明. 个体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发展规律新探[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9).

[5] 许汝罗. 青年不同时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规律初探[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3).

[6] 韩勇鸿. 提高高校道德教育内容实效性的对策探析[J]. 中国高教研究.2006(4).

[7] 周艳,吴冰,马菊华. 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探微[J]. 理论月刊.2008(6).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大学生法律道德 篇4

关键词:创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学生,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人们需要具备的一种基本社会意识, 能够充分反映出人们对现有法律的看法以及对自身权利义务的认识程度, 并影响着人们法治观念和日常行为。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 其法律意识的培养更需要受到高校的重视, 因此, 要求高校能够通过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创新, 增强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规范其日常行为。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

法律的学理性较强, 没有一定的法律理论功底, 难以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1]。而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 非法律专业学生的法律知识来源主要是依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获得, 但是很多高校在这一课程的安排上, 课时相对较少, 教授的知识内容也较为浅显, 再加上学生过于注重学分, 对课程学习的要求不高, 能够通过考试即可, 导致很多大学生对法律知识仅是一知半解, 甚至存在错误理解的情况。例如硫酸烧熊事件中的当事人曾表明, 自己学过这一课程, 知道猎杀野生动物违法, 但是并不知道用硫酸烧伤动物也算违法。由此可见, 现今大学生的法律知识严重不足, 其法律知识水平已经难以支撑起自身法律意识。

针对现阶段大学生法律意识单薄的情况, 还需要学校能够加强教育, 创新课程, 是学生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 利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从而加快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

二、以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为目标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创新方法

( 一) 教学观念的创新

高校必须意识到法律教育不是德育教育的从属, 应有自己的独立地位[2]。从而加强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视程度, 适当增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时, 并要求授课教师能够转变原有教学观念, 实现自身观念的创新, 明确认识到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是对其进行法律知识的传授, 更是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法治理念的过程, 将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作为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 从以往教学中单纯理论知识的培养, 拓展到知识运用等方面的教学, 提升大学生的法律运用能力, 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发展。

( 二) 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是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 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 对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有着重要作用。因此,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 教师应加强对教学方法的创新, 以增强对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效果。

传统教学方法过于枯燥、单一,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结合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内容, 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实施教学。例如大学生对身边发生的事情较为关注, 教师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实际案例, 利用案例对学生实施教学, 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更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 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 实现法律意识的提升。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运用,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同时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神经, 以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中, 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法律讲堂》、《社会与法》或者《今日说法》等法制节目, 激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能够通过节目获取更多的法律知识, 以支撑其法律意识。

同时, 教师也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 设计课程相关的法律课题, 为学生创设辩论、法庭等情景, 使学生融入情境之中, 切身体会法律的作用, 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 从而实现法律意识的提升。

另外, 还要求教师能够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安排教学实践活动, 例如旁听法庭审案、担任社区矫正志愿者等, 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意识熏陶, 引起其对法律的深思, 实现其法律意识的有效提升。

( 三) 考核制度的创新

为有效解决学生过于重视学分的问题, 实现法律意识培养有效性, 高校应加强对考核制度的创新, 采用多种考核方法, 例如写论文、开卷考试等, 并充分结合学生的考勤、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态度等对学生进行综合、公平的评价。

三、结论

法律意识是大学生的必备素质, 目前大学生法律意识较为薄弱, 因此, 要求高校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作为培养途径, 加强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考核制度等方面的创新, 以实现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有效培养。

大学生法律道德 篇5

如一,理想追求淡化,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注重眼前的利益,忽视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二,自我意识膨胀。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很强,希望尽快摆脱社会和成人对他们的监视,但由于大学生辨别能力较差,自我控制较弱。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可能会不分善与恶,美与丑,诚实与虚伪,荣誉与耻辱,从而出现道德观念浅薄,生活行为失范的现象。三,生活追求新潮,安逸享乐。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大学生开始追求新潮,贪图安逸享乐,在学习方面缺乏积极向上的精神。

那我们应当如何提高自己的道德思想素质呢?

从我们大学生自身来说,第一,我们要适应转变。我们应当尽快适应新的生活,提高独立生活能力,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培养优良学风。

第二,我们要树立崇高理想。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大学生培养道德素质的关键。

第三,提高自身道德水平。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通过积善成德的方法养成优良的品德。从环境上来说,家庭学校社会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容小视,要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学校应该提供更加有效全面的教育,家长应当以身作则,树立良好形象,为孩子提供学习的榜样。社会则应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营造文明健康,互帮互助的社会氛围。在我看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外部因素起了很大作用。

第一,实行思政教育。全国高校事实上已经在实行思政教育,我们的课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便是很好的实证,但是这却没能杜绝大学生犯法现象的出现,追根究底,是教学形式出了错,一味的将知识强加于人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第二,加强社会宣传。加打对违法行为进行惩戒的宣传,让大学生通过身边的真实的实例了解到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让他们看清法律的戒尺。

大学生法律道德 篇6

[关键词] 非法学;法律职业道德;必要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7-0076-02

随着我国进行法制建国的步伐越来越快,对整体公民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知识的普及和认识是相当严峻和刻不容缓的。当今社会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在高校内很多院系都没有开设有关法律职业道德这门课程,即使是开设也没有相关职业道德的内容;而且即使学生在职业道德这方面的知识已经很精通,但是他并不一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很多院校在进行法律职业道德教学的时候遇到学分和学时不平衡的时候就会删减法律课程的学时,导致现在很多学生对职业道德法律中的相关问题认识还很不清楚,以后在工作中缺乏职业道德意识和法律职业团队道德情况不乐观的情况。

一 法律职业道德教育

把大学中的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门学科,主要教授大学生道德知识,以说教和灌输的形式把职业道德教给学生,旨在把学生培育成在工作中做好本职和安分守己的人。所以大学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为在工作中需要遵循的道德原则、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等。西方社会对大学的职业道德教育中则很少的涉及内容方面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案例讲授还有倾听学生的观念。西方更注重对学生价值观和态度的培养。

二 大学生职业道德现状

当前高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现状十分严峻,已经对高校教育管理敲响了警钟。现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偏执、自私、要求别人多关爱别人少、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等严峻问题。而且大部分高校也是存在重视分数轻视能力、重视知识轻视素质,对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并不重视,导致学生也是一味地追求分数的上升而不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这种现象对大学生以后的入职会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西南大学的肖平教授等人曾在广州、山东、重庆的地方做了一次关于大学生从业动机的调查,35.2%的学生会把工作是否稳定作为以后择业的首要条件,发挥自己才能的是15.6%的学生,还有2.1%的大学生择业的动机为社会地位高,受人尊敬。只有7.9%的大学生想要找的工作是对社会有贡献的。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岗位的需求是以工资待遇和地点有较高的要求,这就会出现一些岗位有很多人去竞拿,而对于另外一些职业则是无人问津。甚至一些高校女生毕业后并不先找工作,而是通过征婚找到好条件的男友,来解决以后的工作问题。就敬业来说,现在的大学生功利主义很强,虽然说这跟整个社会风气和生活现状有关系,但是在工作方面并不能脚踏实地地干下去,奉献精神很薄弱,过分注重物质报酬,这样在找工作方面肯定会得不到用人单位的信任和重用。

三 非法学专业学习法律职业道德必要性

1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从党在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这一治国方针以来,到十八大以后,我国对依法治国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法律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系列观念”,而且我国对法治要求是从经济、文化和政治等领域全方位展开的,渗透的。法治社会的建设是依靠全社会的整个力量,仅仅靠少数的法律精英是不可能完成的,它与整个社会全体公民的整体素质有关系。

2 大学生全方面发展的需要

现在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都是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次,所以大学生除了要有专业的知识还应该在心理、法律和道德等方面都掌握。但是中国的高校教育并没有这样全方面教育大学生,导致他们对法治观念比较欠缺。即使有的大学对学生开设了这门课程,但是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并不能真正地理解法律的内涵,最后还是导致这些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欠缺,这样使得大部分学生不能发展成为全方位人才。

3 校园良好氛围的需要

近几年我国大学生触碰法律底线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这种现象并不是好的征兆,大学生活本应该像象牙塔一样纯真无邪,可是由于部分学生法律观念缺失,使得大学氛围不再如原来一样。2004年2月,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锤杀了自己的4名舍友;2004年7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学生罗卡娜刺死本校学生李春霞;2008年7月,海南师范大学的学生陈某偷拍本校学生私照,并且未得到本人同意,把照片上传到网络。制造了当时最为轰动的“艳照门”事件;还有近几年,复旦大学医学院林森浩的投毒杀人案,本应为为医生研究药治疗人,但是却用自己的专业伤害了人......孙晓楼先生曾说“如果一个人的人格或者道德不好的话,那么他的学问或者技术越是高,就越会危害社会。”我们国家高校近几年出现这么多严重的犯罪案件,虽然说这种现象肯定有多方位的因素,但是犯罪学生自身法律知识淡薄是致使他们犯罪的主要原因,因此,高校应该加大对非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律教育的力度,为以后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做准备。

四 高校非法学专业法律教育的现状

1 高校对非法学学生道德教育不够重视

我国高校明显是重智育轻德育,而且在进行德育时注重教给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内容,教育学生爱党爱国家,忽视了道德品质的培养,没有对学生的人格进行良好的培养。即使有道德品质课程,也是注重教给学生公共道德教育,没有把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课程当中。很多高校在开展职业道德时,课程安排并不合理,要么是在一二年级开的思想政治公共课里,对这些知识一带而过,没有重视,要么就是在毕业前对学生的嘱托中出现,但是并没有显示出来职业道德在教学中的地位。对于当前职业道德教育,一些高校教师的看法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认为学生课业很多,特别是本专业课程也是安排很紧张,如果把职业道德加进来,学生的负担会很重,可以等到学生走向岗位再进行学习,这样可以节约教育资源,也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学习。可见大部分高校对职业道德教育并不重视。

另外高校对职业道德的投入经费也不够,每个高校对学校的教育活动都是会有投入经费的,但是在职业道德教育这方面就很容易被侵占或占用,通过对一些高校的教育经费的了解情况,几乎没有高校对职业道德教育投入经费。但是对职业道德的活动开展,应该需要人力物力,经费的占用会影响到它的效果。

2 大学职业道德教育观念落后

在以前的单一社会活动中,对职业的分类不够具体,职业操守要求比较笼统,大部分人认为教育就是把知识经验和技能进行传递,当时的社会也并没有对当时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提出要求。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原来培养的人才并不能很好地践行职业道德,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当前教育比较追求学生“全面发展”,着重对学生的自身素质的完善,社会的发展在工作要求上也会对学生在职业道德上面很擅长,但是,人们被传统的思想理念扎根太深,教育者很难纠正,受教育者就更容易对职业道德认识不深入。

3 职业道德教育方法流于形式

我国大学职业道德教育中,只是片面地注重知识的重要性,在职业道德的教育上以教授为主,但是职业道德本应该以实践为主,这样就违背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本意。职业道德本身应该是应用性知识,应该让大学生结合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在真实的环境中建立职业道德,不能停留在说教上。

我们大学职业道德一直流于形式,虽然高校中有很多各种各样的校外活动和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确实也可以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但是这些活动的参与人并不是全体学生,不具有普及性。

五 推进非法学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1 凸显法学教育的独立性

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应该选择不同的并适合专业需求的课程,不应该每一个专业都教授同一个课程。对于劳动法和与劳动法有关的法律都应该纳入教授范围,在教授时,不仅要把知识与学生以后专业的对口性高,更应该讲到更深层次,这样在学生以后工作的时候才能解决现实发生的问题。

2 重视实践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让学生对这些枯燥的法律烂熟于心,而是十分乏味,而且教师也花费了不少精力,但是并没有收到更好的成效。因此,在教授学生法律知识的时候应该把一些重点问题结合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当中,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时也总结出法律的规律,这样的学习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法律知识。

3 培养兴趣

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把实际问题纳入其中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学生们的兴趣。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学习到了很充实的知识,但是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相关研究也表示,如果一个人对这份工作感兴趣,能发挥他才能的80%~90%,并且不知道疲倦。

4 改进“专业法学”课程的教育措施

对于非法学学生的“专业法学”课程设置要根据专业课和法学课的关系进行,两个课程相结合,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所以要培养“双师型团队”,加强非法学专业教师和法学教师的交流,使专业知识和法律综合。

参考文献

[1]龚睿.对非法学专业学生进行专业相关法律教育的思

考——基于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分析[J].文学教育,2014(6).

[2]李国涛.我国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06.

[3]董悦,高铁菊.高校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研究[J].辽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3.

大学生法律道德 篇7

一、加强体育专业师资队伍道德法律素养建设

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师资队伍道德法律素养的高低, 关系到体育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成败。因此, 必须要不断从道德法律知识和实践经验等角度开展对高职院校体育专业教师常规培训。只有不断提升他们自身的道德法律素养, 才能够更好地开展相关体育教育工作, 进而提升学生的体育道德法律素养。我国当前对学生的道德法律素养教育主要借助于《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等课程开展[1]。但是, 由于很多课程由非专业的教师或者辅导员老师负责, 导致在具体的课程开展中, 经常出现重道德教育, 轻法律教育的现象。究其原因, 就是由于很多法律知识如果不经历专业培养不可能完善的掌握。因此, 高职院校在开展体育专业学生道德法律素养教育中, 首先要解决的是部分教师自身道德法律素养较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要不断开展师资队伍建设。有鉴于法律与道德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性, 可以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部分教学内容进行单独教学, 不断建设适应上述不同教学内容的德育教师队伍和法律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是要不断挖掘自身优质资源, 依托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学生认知特点和专业设置特点, 不断创新道德与法律素养教育的内容。同时, 为了解决相关师资不足问题, 可以选聘一些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思想政治辅导员老师担当相应教学任务。

三是要不断开展相关道德教育教师与法律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思想道德教师与法律教师应当共同研究当前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学生特点, 制定协调一致的教育培训计划, 共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于法律教育的发展, 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真正发挥提升学生道德法律修养的积极作用。

二、创新体育技能培养模式, 搭建道德法制素养培养新平台

传统高职体育专业学生培养侧重于对学生体育技能的教育, 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在学生道德法律素养培养方面更是存在明显的不足。随着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加大, 必须要实现学生与职业市场之间的零距离。而要想实现这种零距离, 学生必须要不断提升自己多方面的素养, 而除了专业技能素养之外, 具备更强道德法律素养的学生无疑会更受到人才市场的欢迎。因此, 我国高职院校体育专业教育中, 必须把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教育与道德法律教育有机结合。高职院校不但要重视学生体育技能的锻炼, 更要重视学生道德法律素养的教育。高职院校要努力建设道德法律素养的全新教育平台, 实现学生真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积极开展道德法律实践活动, 促进体育专业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道德法律实践是提升高校体育专业道德法律素养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只有通过不断的法律道德实践, 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学生才能够强化道德法律知识的认知程度, 通过体验不断强化自己的道德法律意识, 进而树立自己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2]。高职院校必须要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更多道德法律实践机会, 让学生通过各种道德法律实践, 提升自己良好行为品质。

四、积极利用互联网加强高职体育专业学生道德法制教育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已经产生的重大变化。但是,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本身是一把双刃剑, 既有积极有利的方面, 如让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顺畅, 能够实现在线互动、资源共享等, 也有消极不利的方面, 如一些不良网络信息趁机进入人们视野, 容易导致人民群众思维混乱、价值观失衡等。就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学生来说, 也受到上述互联网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因此, 我国高职院校必须要指导学生正确应用互联网, 趋利避害。尤其是在借助互联网开展各种学生道德法律素养教育中, 更是要对各种网络教育资源进行仔细的审核, 去粗存精, 去伪存真, 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网络资源对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培养的积极作用。

五、结语

高职院校体育专业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新时期要想继续发挥高职院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 必须要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体育专业教师自身道德法律素养, 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到道德法律素养是全面提升自己素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总之, 只有不断提升我国高职院校体育专业人才的道德法律素养, 才能够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更多优秀人才。

摘要: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国内高职院校体育专业的发展方兴未艾。如何在新时期进一步提升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法律道德素养, 关系到相关高校是否能够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优质的体育专业人才, 更关系到我国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和未来体育强国建设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高职,体育专业学生,道德法律素养

参考文献

[1]廖军.体育道德法律化问题初探[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04) :54.

大学生法律道德 篇8

十六大报告深刻指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制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要引导人们树立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 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而我们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 对于祖国未来的新希望, 我们教育工作者理应承担起该重任, 认真把好“人才培养”这一重要的关卡, 为祖国的未来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 但是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知识的落实不是一夜之间就可以形成的, 需要我们教者和学子的共同努力。

对于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落实法律基础知识, 首先我们要看到现代学生思想道德的现状, 在充分掌握学生的思想道德动向的基础之上分析如何改变不好的因素,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学习和法律知识的落实。通过笔者的调查研究发现, 现代学生的思想道德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 学习目的不明确, 缺乏学习热情。很多学生在经历了高考的巨大压力之后, 刚刚进入校园, 新的环境、新的同学、新的管理方式, 往往会令他们的价值取向发生很大的变化, 小丽在高中的时候很勤奋好学, 高考之后, 考进了理想的大学, 刚刚进入校园, 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 平常的学习氛围和学习压力也没有高中的时候来得那么大, 远离了父母的监督, 和同龄的孩子住在一起, 久而久之, 她就养成了爱逛街、淘宝、上网、K歌的享乐思想, 图书馆基本没有去过, 自习室也没有见到过她的身影, 上课也从来不会像之前那样认真听讲而是玩手机, 对学习完全没有了往日的热情, 学习目标也不明确。其二, 诚信和法律意识淡薄。考试抄袭、找人代考、助学贷款准备假资料, 对于法律的学习往往非常的不深入, 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马加爵的事件就非常的引人深思, 往往是由于对于法律知识的薄弱认识酿成了这一个又一个的悲剧, 虽然是老生长谈, 但是这类悲情年年都在上演, 其根源还是源自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的缺陷造成的。其三, 社会公德意识很差。在我们的生活周围, 往往可以见到很多大学生不讲社会公德, 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损坏学校图书馆的公共图书、在微博、人人等互联网上发布不健康的信息, 打扮非常的不得体甚至于很夸张, 不符合现代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其四, 不善于交往和不正常的交往。对于现在社会上关于男男女女的一些很凸凹的流行词, 往往也反应了学生群体的一种消极的现象, 大学生在学校除了学习, 与之最息息相关的就是人际关系, 网络无限的开放空间以及其互动性, 决定了其成为了大学生交流真实情感的场所, 而回归到现实生活中, 那些孩子反而成了聋哑人, 出现了社交恐惧症。其五, 艰苦奋斗精神淡化, 铺张浪费现象严重。因为进入大学, 学生的监护人远离了他们, 往往每个月固定的往学生的卡上面充生活费用, 学生也不能理解金钱的不容易, 和同学们肆意挥霍, 奢侈品、吃喝玩乐充斥在整个大学生活, 穿名牌服饰、配奢华手机, 组织豪华生日派对等等, 花钱大手大脚, 极其的铺张浪费, 艰苦奋斗的精神越来越淡化。

针对以上的现状, 虽然现在部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不足, 法律意识薄弱, 但是只要采取适当的方法, 还是可以得到大大的改善的, 例如: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轨道

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他不仅仅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艰巨任务, 还需要以自己的高尚品格来感化学生,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师作为育人者, 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首先自己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 而在我们的实际生活学习中, 很多教师也不注意学习的细节, 在上课过程中, 不少的教师对于台下学生的反应不管不顾的, 任由其在台下玩手机、吃零食、看其他的书籍, 只要不讲话影响教学秩序就可以了, 但是就是这种放任自流的态度让我们很多的学生养成了不认真听讲的坏习惯。还有的为人师者, 随地吐痰、不讲普通话、上课接听电话等等, 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培养形成了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轨道。

二、从学生自身出发, 自觉提高道德修养,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今天, 社会不断进步,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 涉世不深、思想脆弱的大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们中的一些人处处争强好胜, 要求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 支持和关心, 确信自己的成功率, 只相信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不能听进别人的意见, 更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教育, 表现出自命不凡、虚荣。一遇挫折, 就会垂头丧气、萎靡不振、丧失斗志, 缺乏持之以恒的韧劲, 他们不是把困难当机遇, 变压力为动力, 在经历了失败之后, 没有勇气正视现实, 导致了有些人精神抑郁, 个别的甚至走上轻生之路。作为这种主体地位的学生, 我们需要深刻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实际、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这样才能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通过勤工俭学、社会调查、生产实习、青年志愿者等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此同时, 学生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和提高, 为全面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家校结合, 为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这就决定了学校、社会、家庭在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中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都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现代的青少年学生当中, 由于大部分的学生脱离了家长的监护, 而学校的老师往往由于人数过多, 管理相对来说也肯定不至于那么严密, 这样一来, 我们的学生在无聊、空洞的学习生活中, 往往会利用网络、KTV、酒吧等娱乐场所来消遣, 因此对于社会来说, 相关政府要加强管理各种文化宣传通道, 对网络、书籍、电视、电影及各种可以进行宣传的工具和途径进行管理, 杜绝危害我们社会的思想的传播, 帮助我们的青年学生辨别是非,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引导其向正常的轨道发展, 形成社会主义需要的全方位的人才。

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准确的把握学生的思想政治动向, 认真的分析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现状的成因, 学校、家长、社会三管齐下, 家校、社会一起抓, 要与时俱进, 及时的转换教育观念, 充分的掌握思想道德建设的主动权, 帮助促进现代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从而培养出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人才。

摘要: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新的变化, 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的开创者, 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 作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 拥有强壮的体魄, 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知识, 如何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与法律基础的学习是现代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难题, 借此笔者就此难题谈谈自己的拙见。

关键词:思想道德建设,法律基础,现状分析

参考文献

[1]朱雅中.当今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7, (07) .

[2]冯光耀.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及对策[J].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7, (01) .

[3]黄海.新时期中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及其教育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14) .

大学生法律道德 篇9

法律与道德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各个时代,虽然各有不同,但二者的本质依然从中体现,没有一个时代能够让其二者单独存在,到了现在社会,更是逐步形成了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

1 道德和法律的含义

1.1 道德的含义

恩格斯讲:“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也就是说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受到肯定的行为准则。这说明道德的内容最终由经济条件决定,并伴随经济的发展而有相应的变化。所以,我们可以把道德可以简单的概括为:道德是生活在一定物质生活条件下的自然人关于善与恶、荣与耻、是与非、正与邪等观念、原则以及规范的总合,或者说是一个综合的矛盾统一体。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对道德的概括更要细化。

1.2 法律的含义

自古以来,无论哪个社会都有不同利益的统治集团存在,但是他们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是根本不同或者是说对立的。从侧重道德的角度来讲,我们可以将法律定义为:在主观方面,法是国家意志和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在客观方面,法的内容必须由某种程度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2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和趋同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他们对道德与法律的区别和趋同了解的并不是很清楚,更需要形象生动的向他们讲解。法律属于制度的范畴;而道德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围。法律规范的内容主要是权利与义务,强调两者的衡态;道德强调对别人、对社会履行义务,承担责任。法律规范的结构是假如、处理和制约或者说是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而道德规范并没有具体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后果。法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主要凭借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观念、宣传教育以及公共谴责等诸手段。

法律与道德的区别说明了法律不是万能的,保障法律实施的强制手段也不是万能的。它需要由道德辅助和补充,我们要合理利用法律与道德两种机制加以科学调整,这样才能形成有序高效和公正自由的社会生活方式。

3 法律和道德的辩证关系

现在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往往认为法律建立在道德之上,甚至情可以代替法,为此需要向他们着重说明道德是人们心中的法律,法律是成文的道德。法律与道德相互促进与融合的成熟形态,即表现为法律信仰与法治理念,亦即形成法律至上的规则意识,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具体地说,一是通过职业学校老师的教育和教化,将法治观念和法治教育传输给学生,并加强多层次、多方式的普法宣传教育;二是提高社会法治治理的水平,增加面向职业技术学校的法律服务供给,使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真实地感受到法的存在;三是引导中职学生善于利用法律化解矛盾和维护正当权益,最终目的使所有学生都能感受到法治阳光。

4 结合中国国情,我国法律与道德的现状

4.1 我国社会道德状况

从当今社会的发展来分析和认识当前我国的道德状况,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道德状况的主流是发展进步的。一是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为全社会打下了共同利益的坚实基础,从而使社会共同利益成为中国社会道德的利益基础。二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成功建立,使以人为本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理念成为中国社会道德的基本价值取向。三是马克思主义为灵魂的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建立,也使人民群众在认识到人类社会从低级走向高级的过程中,自觉的改造自然,改造历史,最终改变自身,最终培养出对人类现实生活和未来前途充满正义、向善和光明的高尚社会理想与道德理想。

4.2 我国社会法律现状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和全局着眼,意义深远地对过去五年的民主法治建设成就做出了公正评价:“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成绩显着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制的健全,法学界、法律界和全社会应当尽快把对中国法治状况的认识和评价统一到党的十八大报告上来,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部署上来,以更高、更远的战略眼光为中国民主法治建设事业做出新贡献。

5 结语

综上所述,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德规范的制度化实践。法律并不是万能的,高度的法律化一定离不开道德的支撑。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必将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之,要让学生们认识到法与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不同范畴。法律属于制度的范畴:而道德则属于社会惫识形态的范畴。法律规范的内容主要是权利与义务,强调两者之间的平衡;道德强调对他人、对社会集体履行义务,承担责任。法律规范的结构是假定、处理和制裁或者说是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而道德规范并没有具体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后果。法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主要凭借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观念、宣传教育以及良序公俗等诸手段来评定。法的进展和完善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它最终将被道德所取代,人们将凭借自我道德观念来实施自我行为,这样才能促进法的科学发展.

摘要: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自始至终都是中西方法学所探讨的热点,围绕着两者之间的关系,针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我认为法律与道德都以物质条件为基础,没有了经济基础的保障,法律与道德就无从谈起。法律和道德既有相同点,也有区别,正确地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各国的立法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含义,联系,区别,现状

参考文献

[1]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四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72:92-93.

[2]亚里士多德,吴寿彭译.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96:9.

[3]孔子.论语·为政.

大学生法律道德 篇10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教学,养成

在一个正在迈向法治的社会里, 规则 (道德和法律) 成为了行为的规范, 作为道德底线的法律以及法律的素养成为社会生活的调节器, “法律必须被信仰, 否则就形同虚设”, 然而法律信仰形成必须建立在法律素养养成的基础之上。所谓法律素养是指一个人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一个人的法律素养如何, 是通过其掌握、运用法律知识的技能及其法律意识表现出来的, 在我国法治社会构建过程中, 任何一个人, 尤其是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 是无法摆脱法律而生存的。市场经济要求所有市场主体都得遵循统一的规则或制度, 在这种高度规则化的社会里, “法制手段”将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我们的现实社会关系中。这意味着, 从个体人的日常生活行为到丰功伟业之创造, 均离不开一定的法律知识或法律技能。当我们以审思发展和关切生活的态度来判断实践视域时, 自然会发现, 必备的法律素养, 已成为现代市民特别是毕业大学生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基本要件。

3000多万当代在校大学生是实现共同理想的生力军, 是秉承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信仰的传承者, 对我国法治社会的构建、文化大发展政策产生了深远的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竞争的加剧、文化的冲突、权利意识的提高, 高校的校园环境和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包括打工、消费、维权等在内的活动均需要法律的支持, 而且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 他们的法律素养状况直接影响到法治社会的构建和全社会法律意识的提高, 所以法律素养对于大学生而言不再是可有可无, 而是其必备的一种素养和能力。但是从笔者教学科研和律师执业的实践来看, 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与他们的生活的社会环境、人生价值追求还有较大差距, 大学生因为法律素养欠缺导致在消费、打工、就业、创业过程中权利受到侵犯现象并不少见, 不知权利的存在、更不知维权的途径, 所以最终导致自己受侵犯的权利无法恢复到完满状态, 蒙受了精神和经济上较大损失, 比如某企业每年都从高校招收毕业生, 但是在招用毕业生的过程中总是采用各种手段恶意规避法律规定, 向学生收取高达1万元左右的费用, 此类案例在笔者接受学生咨询的过程中极为常见。

1 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状况的现状

每年新生入学, 我便要给他们上课, 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 一开始的时候是循着教材的体系安排先去讲思想道德修养部分, 后讲法律基础部分, 然而从2005年开始, 随着课程的进行, 总有学生在咨询自己进入大学后外出打工上当受骗的案例, 中介恶意扣发学生打工钱、不良商家欺诈大学生从事工艺品加工, 恶意验收不合格并按合同约定没收大学生的押金等行为最终让我得出一个判断: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是缺位的, 必须予以改善。所以后来的教学中我变改变了授课的进程安排, 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法律是道德的底线, 所以我决定在上课中先告诉学生底线是什么, 也就是我先讲的是法律基础部分, 弄清了底线以后再讲提高, 也就是思想道德修养部分, 没有想到得到大学生的高度认可。可见大学生对于缺失的法律素养也有着强烈养成的愿望, 大学生因为法律素养欠缺导致在消费、打工、就业、创业过程中权利受到侵犯现象并不少见, 不知权利的存在、更不知维权的途径, 所以最终导致自己受侵犯的权利无法恢复到完满状态, 蒙受了精神和经济上较大损失。另一方面, 当代大学生因为法律知识的匮乏, 不懂法、不守法乃至校园 (社会) 违法犯罪的现象并不鲜见。归纳一下, 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缺失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大学生的法律知识内容简短片面, 知识结构不合理, 需要进一步完善

根据笔者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对学生所做的调查, 发现他们对民法、刑法等与自己的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比较熟悉, 但绝对是粗浅甚至是混乱的, 在一次模拟法庭的开庭过程中, 一个同学担任民事诉讼的被告代理人, 他竟然在最后陈述的时候要求法庭判决被告无罪, 而旁听者对此错误竟然没有太强烈的反应, 这一事实充分说明这一点。以上这些情况表明, 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知识结构存在缺陷, 他们对知识的把握还停留在一个比较感性的基础之上, 没有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调整和完善知识结构。

1.2 法律信仰不确立, 法治信念不坚定

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的缺失导致其内心没有法治信念, 社会上的司法腐败及政治腐败和不良社会风气等亚文化现象的存在使得他们对法律的公正公平产生了怀疑, 甚至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观念的歪曲导致一部分大学生为追求享受, 采取了一些不合法的做法, 如陪酒伴舞、甘当情妇, 更有甚者铤而走险, 不择手段坑蒙拐骗, 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些现象都说明当代大学生没有坚定正确的法制观念的底蕴, 不能用法律的准则和法律精神自觉抵制各种与法不容的歪风邪气。

1.3 法律意识比较薄弱, 诉求法律维护权利的意识不强

大学生虽然学习了一定的法律知识, 但却没有真正理解法律意义, 把法律视为一种束缚的现象还是很多的, 没有充分认识到法律意味着一种权利、一种保护;无视法律的现象时有发生, 并且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以后, 许多学生不懂得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全社会数以万计的案件中, 大学生作为原告身份作为诉讼当事人的案件很少。这不是因为大学生不会成为纠纷的主体, 而是因为大学生们有一种错误的认识, 打官司就是打关系、打人情、打票子。所以遇到法律纠纷”选择“托人私了”的情况还是比较常见的, 此可见, 许多大学生对待法律的态度是矛盾的。虽然他们对民主法治社会非常向往, 有强烈的正义感, 但同时也表现出对司法信心不足, 法律参与热情不高。

2 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缺位的原因

我们认为, 由于历史的原因包括中小学乃至大学课程设置, 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法律素养问题具有中国特色, 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国民法律素养、法治进程、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模式乃至课程设置等密切相关, 所以法律素养的缺位有历史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方面的原因。

2.1 法律教育的缺失与不足

在小学、初高中教育阶段由于升学压力以及教学力量不足等原因, 大学生在大学学习之前很少接触到来自学校的法律教育。中学学业结束后进入大学, 大学中主要进行法律素养养成教育的课程就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而这门课共计48学时, 其中32学时理论教学, 12学时的教学, 很多的学校将该课程的课时拦腰砍掉, 学时严重不足;即使按照规定开足学时, 我们还注意到该课程共计251页, 法律基础部分仅有78页, 课程内容太过笼统和泛化, 在笔者看来, 该课程的设计存在最大的问题恰恰在于法律部分内容的空洞和泛化, 以及思修与法律部分位置的错位。作为大学生的必修公共课, 他们也往往以应试教育的态度来应对法律基础课, 仅仅考虑如何通过法律基础课的考试, 而不是以培养自己法律素养的目的来学习法律知识, 导致大学生缺少对法律素养、法律意识等整体性认识, 缺少通过法律思维方式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一就学了法律基础课, 学了民法和刑法等, 但是大学生们只知道猎杀野生动物违法, 但用试剂烧伤动物园里的动物是否违法就不清楚了。这就表明在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过程中, 法律教育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2 社会教育的不当和偏颇

每年当代大学生热衷于考公务员反映出一个问题: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法制不完备、权力制约不得力、程序缺乏公正等让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法律与权力的关系在实践中没有理顺, 执法部门违法执法严重影响了法律权威和公信力, 也影响到一些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任度。一些大学生认同了权大于法、权力至上的传统思想而不是法律至上的法治理念, 对法律缺乏信仰, 更不会自觉地寻求法律的保护, 甚至将逃避法律作为首要选择。高校大学生接触外界相对较少, 缺乏相应的社会途径了解法律, 从客观上制约了大学生对法律的认同, 动摇了法律信仰。

2.3 家庭教育泛功利化、无程序化和违法行为的示范化

俗话说,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孩子从小受到家长言行的耳濡目染,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受到巨大地影响。所以, 大学生法律素养较低, 家庭环境和教育也负有一定的责任。家庭中父母对功利的追逐, 事件处理中对程序的忽视以及父母法律意识低下、法律知识欠缺造成的违法行为等因素对孩子教育法律素养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

2.4 学生自我教育因素

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背景下, 大学生功利性地认为学好专业知识, 将来才有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应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专业科目的学习上, 忽视了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大学生认为法律知识枯燥、缺乏吸引力, 很少主动学习, 对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 也只求及格则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 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是精英教育而与这一过程相对应的就是高等教育机构对法律教育的硬件和软件的不同步, 大学生这一群体中的部分学生自身素质也有所下降, 部分学生不注重法律素养的培育, 漠视法律教育。

3 解决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缺位的路径———基于《思想道德

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法律素养养成的路径设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编者之一陈大文教授认为, 两课合并后法律基础部分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力图实现‘三个改变’:一是, 力图改变与中学法律常识教育简单重复局面, 将大学生法制教育从法律常识教育, 提升为法律素质教育;二是, 力图改变‘压缩饼干’式的内容体系框架, 创建以‘行为规范’为基础, 以‘思想观念’为核心, 以‘相关权利与义务’为重点的大学生法制教育教学内容体系;三是, 力图改变单纯知识教育现状, 构建知识传授、观念引导、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大学生法制教育教学新模式。”笔者认为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实现“三个改变”的总体思路, 则大学生法律素养养成则具有了外部的条件, 且会对大学生对法律素养提高的内在需求产生积极地影响, 具体而言应当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3.1 教师必须树立培养法治理念、公民意识、权利意识等是本课程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目的

必须搞清具体法律知识传授与理念培养的关系。法律的知识讲授是手段, 法治理念的培养是目的。具体法律知识是法治理念产生的必要前提, 但是法律知识本身并不能必然产生法治理念。所以, 教师在课堂上既不能忽视具体法律知识的讲授, 又不能仅局限于具体法律知识, 而要把具体法律知识与整体法治理念结合起来, 使具体法律知识的讲授服务于整体法治理念的确立。

3.2 再次,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传授一定要透彻, 尤其是对一些基本观念与原则

例如:关于法的本质, 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意志, 但统治阶级不等于政府官员或执政党, 恰恰相反, 他们也是守法的主体、执法的主体, 权力的运作必须有法律的授权遵循法定程序, 他们也是依法治国的治理对象。因为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人和权力拥有者, 才是真正的统治阶级。就其作用而言, 法律虽然对我们的行为作出了种种限制, 但正是这种限制才保障了每个主体在更大范围和更高程度上的自由。教师如果讲解不透, 学生不可能理解更不可能内化成自己所认可的理念并养成一种素养。

3.3 丰富教学方法, 高度重视案例教学, 把法律的基本原理能够通过案例教学中的互动研讨而抽取出来, 客服理论的抽象性和务虚性

法律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单纯的理论讲解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必须结合社会实际, 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法、实践教学法、课堂讨论法、辩论式教学法、模拟法庭教学法等, 才有可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法律。具体法律知识固然可以帮助确立整体法治理念, 法治的一些基本原理与观念, 如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权利义务、程序公正、法律至上等却无法脱离具体个案的语境被学生所理解。因此, 任课教师应当运用具体案例才有可能把相对枯燥的理论讲解得生动活泼, 引人入胜, 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民事行为无效的时候, 教材中称违反社会公德的民事行为是无效的, 这一规定很抽象, 如果能结合泸州二奶事件, 让学生在男子对其情人赠与行为是否有效的讨论中理解公序良俗和社会公德对于民事行为制约的原则则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我在课堂上这样进行案例教学取得的效果是非常不错的。

3.4 改革考核方式

某种意义上讲, 没有与之配套的考核方式的变革, 教学方式的变革终结是一场空。考核方式变革应当改变过去重记忆轻思辨的做法, 逐步加大对学生利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察。这就需要加大平日学生课堂表现考察,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加双边互动活动;取消对具体法律知识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 运用开卷考核的方法, 辅之以通过课堂讨论、研讨性论文、调查研究报告等进行考核, 从而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总之, 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养成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教育工程, 高等教育机构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面对当代大学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必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育途径、考核方式上有所创新, 并在法制教育中体现针对性与时效性。只有这样, 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为法治社会、和谐社会的构建培养更多的具有较高法律素养的大学生。S

参考文献

[1]何正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浅论[J].当代论坛, 2008 (9) .

[2]张珂.论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教育[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4月第27卷第2期.

[3]曾维菊.论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与提高[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8年12月第20卷第2期.

上一篇:新公共管理思想下一篇:房建工程施工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