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2024-05-12

翻译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精选十篇)

翻译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篇1

1 英语翻译中包含的英语与汉语文化差异

1.1 词汇上存在翻译空缺

两种不同的语言各有其特色,有的词汇在一种语言中存在,在另二种语言中可能就不存在,这种词汇空缺有着特定的文化因素的原因,因为在其特定的文化背景中,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同或者文化信仰的不同都有特定的词汇应用,一般只能采用直译,例如过去翻译的咖啡、因特网,渐渐已经成为汉语中的一部分,英语中也有从汉语中借鉴的词汇,包括gongfu等,但是也有一部分词汇在翻译中也要特别注释,例如汉语中的属相,就是我国文化中的独有内容,直接翻译会产生较大的问题,需要在翻译时特别予以注明。

1.2 词汇延伸存在着翻译差异

英语和汉语在词汇的含义延伸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对英语翻译是存在着较大的影响的,同一词义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会有不同的延伸或者联想的内容,例如英语中的rose一词,汉语里的“龙、凤”等,都各自在自己的文化中有着特定的联想和情趣,这种词汇联想上的含义难以通过直接翻译展现,也难以被另一种文化背景中的人理解。

1.3 词汇上下范围表达上的差异

在汉语和英语中都包含着一些具有上下词义的词汇结构体系,在具有上下义的词汇中会涉及词汇的同义,有时也会涉及到一词多义以及词汇包含性关系。在英语翻译教学中就存在着汉语和英语在上下词义之间无法对应而造成的错位现象,这种错位有时是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例如中国的酒文化具有着丰富的内涵,酒作为上义次,下面包含着白酒、啤酒等词,但是在英语中只有啤酒(beer)、葡萄酒(wine)、威士忌(whisky)这类下义词,没有与中国的酒一词相对应的上义词,因此在英语翻译中遇到“酒文化”、“买酒(但不要求买何种酒)”这类词汇翻译时就无法找到对应的英文词汇,使用下义词作为翻译中的替代,就会造成词义的错位。汉语和英语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也给翻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明确英汉语言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以及影响,对于更好的认识翻译和处理翻译都是有益的

2 英语翻译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汉语和英语之间语言文化上的差异是英语翻译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教学中要对文化差异进行分析,但是更重要的是教授学生处理这种文化因素的方式。从英语翻译的基本原则上来看,对于汉语和英语之间存在的文化因素造成的语言上的差异,作为翻译人员要在翻译时考虑到文化以及读者能够理解的范围。英语翻译教学中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处理文化因素进行指导。

2.1 英语翻译教学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原则指导

在英语翻译教学中针对文化因素的影响,要在教学中强化基本的词汇和句法教学,了解汉语和英语之间的语言文化差异,奠定翻译处理的基础。要在教学中强化英汉互译的练习,进行文化要素的对比研究。同时为了更好的处理语言文化差异,还要在英语翻译教学中强调汉语言的学习,把握汉语的文化特征,并应用到翻译中,力求形成经典的语言翻译。有意拓展荚语翻译专业学生的视野,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学习其他学科领域的专门知识,为翻译处理提供背景知识和文化影响的支持,同时也是进行翻译处理的有效的辅助。

2.2 英语翻译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具体处理方法

第一,语言移植的方法。语言中带有文化特性的词汇,在翻译中直接移植是翻译的一种形式,实际上移植不但能够保留语言中的文化内涵,也提供给了读者了解另一种文化的可能,在移植的翻译中,翻译起到了文化传播的作用,对于丰富语言内容也是一种积极促进作用。但是需要注意汉语文化博大精深,在翻译一些成语、谚语、有经典出处的句子中,就要考虑到我国文化背景和文化信息的传递,除了要让外国读者领会其含义,还要注意到句子中所包含的文化。

第二,语言借用的处理方式。英语语言中也包含着诸多的俗语、谚语,在翻译中可以借用中国的成语和俗语来表达其含义。借用法在翻译中的应用要注意必须是在英语和汉语所表达的内容相近,在形象上也存在类似之处时,例如在英语中有“L ike father like son”,在汉语中可以找到“有其父必有其子”这样的对应。此外在汉语中有这样的表达,在英语中不存在形同,也可以用形异的方式表达。英语翻译教学中对文化因素的具体处理方法还有很多,在此不做一一赘述,无论哪一种处理方式,都要翻译人员反复推敲适用,力求达到含义与文化的同步传递。

翻译是一项集合技巧和多门学科知识的应用型学科,尤其是在社会交往之间加深的趋势下,语言丈化交流之间,除了语义上的基本理解要求,越来越强调深层次的理解,这一深层次的理解,必然包含着文化因素的影响。在英语翻译教学中必须看到对翻译人才的这一需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的了解中西方文化,了解文化在语言中的影响以及体会文化影响下的语言差异,在翻译时渗透进文化因素,应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翻译,加深语言上的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张辉,闫怡恂.口译网络资源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

[2]李晗佶,闫怡恂.《青衣》英译本的翻译整合适应选择度[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12).

论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篇2

论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语言表达方式,也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因此,如何在翻译中实现文化的传递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就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以及在翻译中实现文化传递可采取的方法进行了论述.

作 者:李彬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刊 名:中国校外教育(理论)英文刊名:CHINA AFTER SCHOOL EDUCATION年,卷(期):“”(2)分类号:H3关键词:文化 文化传递 翻译方法

中西语言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篇3

无论在中国抑或在西方,翻译活动都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了。中国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汉代,西方的翻译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自翻译活动开始以来,人们对翻译的研究大致分为两个路线,语言学翻译理论家从语言本身的语法,语义以及语言的使用技巧入手来研究翻译活动,力求让翻译产生一种与原文语义对等的译文。文艺学翻译理论家则认为翻译是一种文学艺术,强调翻译是艺术的再创造。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许多文学家的翻译作品中窥见一斑。两种理论孰好孰坏,对此我们很难作出界定,应视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对待。可是,有一点我们必须加以明确,翻译的本质是信息的交流与传递,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变,是跨文化交流的工具,它的跨文化传播功能使得不同文化的语言得以转换。翻译的跨文化性要求我们在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研究中要对其中所涉及的文化现象予以足够的理解与重视。

美国人类学家A.L.克罗伯和K.科拉克曾说过:“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可以看出,语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是文化传承交流的工具,同时又是文化的一部分。那么,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翻译活动势必也要受到文化的潜在影响。在此,笔者想通过英汉文化互译为例,从传统习俗、文化意象、宗教信仰与文化和价值理念四个方面来阐释一下翻译中的文化异同问题。

传统习俗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了各自形式各异的习俗,概括来讲有饮食习俗,节日习俗,礼仪习俗,婚姻习俗等。拿饮食习俗为例,对于中国特有的食物名称的翻译应该遵循权威与约定俗成的表述为依据,久而久之,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活动中,彼此对于对方食物名称的称谓就日渐熟悉,并被接受,在语言的交流活动中就不会产生歧义与障碍。我们所熟知的“中国通”,加拿大学者大山就有以下对于食物名称的流畅翻译,代表了权威性与通俗性。如,

羊肉泡馍 (mutton soup with shredded pancake) ,

凉皮(jelley slices),

肉夹馍(preserved pork sandwiched in pancake),

红烧肉(red braised pork),

作为媒体人的大山对这些外国文化所未有的食物名称的翻译有很大的受众面,可被广大国内外人士所接触认可,通俗性很强,从而使翻译避免卷入“直译”与“意译”之争的漩涡中。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大山在讲述这些词汇时也要配合解释、说明,所以翻译有传统特色的食物名称时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还可以采用汉语拼音加注释的方法来翻译。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配以插图或实物来加以说明。总之,在翻译时一定要达到通俗流畅、使之贴近生活,从而成为文化的代名词,如,百事可乐的翻译已经不再专指饮料,还变成了祝福语,“祝您百事可乐”的表达已经约定俗成,成为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意象

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对同一事物会形成不同的特殊印象,即为文化意象。文化意象凝聚着各个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在各个民族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它们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语言里,反映不同的自然、习俗、价值观念以及传统等。文化意象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民族性。

翻译的目的是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它是信息的传播过程,只要不影响译文的准确表达,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保留意象的方法。因为不同的语言间存在相似性,一些英汉表达法在意象和含义上都具有相似之处,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可以将原文意象直接译出。如,画家徐悲鸿曾在青年时代夸赞其岳母烧得一手好菜,称赞一道红烧豆腐为“红烧白玉板,下肚福满肠”,从此深得岳母喜爱,自然对徐悲鸿和蒋碧薇的恋爱多了一份肯定。译者译为:“A plate full of white jade, it will fill your stomach with good fortune.”译者准确地把握了英汉两种语言文化意象的相通性,直接将原文意象译出,既简洁又传递了美感。玉石在东西方文化中都是比喻事物美好的意象。又如温润如玉“as gentle as good jade”。

然而,有些意象只为一种文化所特有,如果译者仍旧按字面意思译出而不加以改变的话,译语读者就难以理解。这种情况下,就要相应地改变原文意象传递其意,也同样能达到与原文一样的交际效果。如,身在曹营心在汉,翻译为 “Although I work for him, my heart is for you”。英语中没有这段历史典故的意象,如果直译出来,就会扭曲其文化内涵,为跨文化交流造成障碍,所以要改变意象进行表达,依然能被译入语者理解。

成语典故也是意象的一种表现形式,翻译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下面的例子:

奇瓜异果“strange and different melons and fruits”,抒情写意“lyric and nonobjective”,经过大风大浪“going through ups and downs”,他们的努力一晚上就付之东流,“Their efforts came into vain in one night”,不请自来 “come suddenly”,举重若轻是她的生活准则“Dealing with difficult things smoothly is her living principle”,衣锦还乡“come back to hometown in full glory”,他们明争暗斗“There were many fightings between them, openly and secretly”,哪能意马心猿“can not change my mind constantly”,我心如月朗“My heart is as pure as the bright moon”,怪不得英雄难过美人关“No wander that the hero cannot avoid the temptation of the beauty”。以上成语的翻译,体现了不同文化意象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其中明月在中英文中都有比喻人品德高尚之意,翻译时,用直译较佳。但大多数例子为差异性意象成语,则不能采用直译,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使译文的文化因素被异国文化背景的人所理解和赞同。

宗教信仰与文化

每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是该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在中国有根深蒂固的影响,中国人信仰佛陀,认为他们主宰一切生灵。而基督教却是在西方的文化土壤中产生的宗教信仰。西方和中国宗教信仰的差异要求我们在翻译活动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有宗教比喻的词汇和表达不能望文生义,妄下断言。如:

望佛祖坚我意志壮我胆,

Hope the Buddha can help me to firm my determination and boost my courage,

保佑我功德圆满取经还。

Hope the Buddha can bless my successful pilgrimage journey.

修身似烧砖,

Cultivating moral character is like baking bricks to construct buildings,

悟道如打井,

Realizing truth is like digging a well to water fields and gardens,

参禅如梦境。

Practicing meditation is like making a dream to fly around in the sky.

很显然,在对中国佛教用语的翻译中,不能使译文语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该考虑到文化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统揽全局,把握语意,进行语言的添加和注释,实现再加工,使目标语群体理解其含义。但有时也可简而为之,如“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可翻译为“Amitabha, good, good.”

价值理念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取向和判断的形成都是一个漫长岁月沉淀的过程,是历史演变的结果。哪怕是对同一事物,同一现象,同一个民族内部也会产生不同的价值判断和评价。所以,我们说价值理念是复杂的价值观念。不同文化间的价值理念有其相通性和差异性。作为翻译工作者,应当正视价值理念相同与差异的存在,理解不同民族价值理念的形成和特点。这将对翻译实践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语言必然会体现价值理念,翻译时应注意两种语言在对同一事物的表达上能否产生一致的效果。如,这东西很金贵。译为 “It is very expensive and scarce, like gold”,可以看出,在中西文化中人们价值理念的共性,都把黄金视为财富的象征。翻译时也如出一辙,采用了相同的比喻。

中国人在受传统的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体现在医学的治疗方面即为中医。这种对于医学的民族价值理念是完全不同于西方的。体现在翻译作品中要注意表达的效果。请看下面的例子:

“您今天火气大,来,吃点鱼头豆腐汤降降火。”

“Today, you are temperamental. Come on, eating the tofu soup with salted fish head could lower your temper.”

“喝点人参药酒可以治好你的痔疮。”

“By drinking medicine wine with ginger can alleviate your pimples.”

“补品好了,我喂你喝。”

“The nutriment is ready! I help you to take this nutriment.”

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在医学方面特有的价值理念。而这在西方社会中是不被普遍接受的,体现了不同文化领域的价值理念的差异。在翻译时,最好采取折中的办法,既体现原语文化的特色,又能使译入语言读者基本接受,达到翻译文化传播交流的效果。

这种价值理念还体现在审美学方面,又如:割双眼皮。 “Have a plastic surgery.”西方语言中的含义是做美容手术。

结束语

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是通过语言来衔接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与翻译的关系自然密切。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对文化的关注也日益密切。而翻译是门跨学科的活动,这就要求在翻译实践中必须注意与之相关的其他文化因素。这样,翻译学才能蒸蒸日上,呈现繁荣的景象。

参考文献:

[1]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曹顺庆.跨越异质文化[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7.

[3]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4]吕俊,侯向群.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6](英)施密特(Schmitt,N.),(英)麦卡锡(McCarthy,M.).词汇:描述、习得与教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论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篇4

关键词:文化,文化传递,翻译方法

一、翻译与文化

什么是文化呢?现代文化学之父,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克鲁克洪定义文化为“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即包括显型式样,又包括隐型式样,它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是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英国学者泰勒做出了另外一种经典的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即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它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能够获得的包括一切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型整体。”虽然,定义的角度各不相同,但无疑文化具有极大的含概性,包容了几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中国翻译界新崛起的“文化学派”认为: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既是文化的一种表象形式,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因此,对于以语言转换为基础的翻译工作来说文化传达就成了一个重要的主题。鲁迅先生就充分认可了“文化传递”的重要性。然而,基于文化与语言的若干特点,翻译工作所能完成的只是尽可能多的文化传递,“完全的文化传递”则是一种翻译的理想境界。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这说明翻译要将中西文化结合起来,离开文化背景去翻译,不可能达到两种语言之间的真正交流。然而,中西文化差异带来的困难是不容忽视的,这种差异往往会引起文化意象的失落或扭曲。文学作品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例如,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剧中,第二幕新王问哈姆雷特说:“我的儿子(son),你为什么躲在阴影里(shadow)。哈姆雷特用了一个双关语来回答“too much sun”。这里的sun与son同音,是一种含沙射影的讽刺,讽刺哈姆雷特的叔父篡夺王权,又假意亲热。此类例子不胜枚举,这说明这种语言与语言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翻译时完全的等值等效是难以做到的。那么是什么因素造成了这种文化差异呢?

二、中西文化差异

英汉语言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造成了汉英在思维方式上也存在许多不同。西方思维惯于逻辑思维、抽象思维;中国则偏重形象思维,加上不同的历史及宗教传统、哲学思想、语言,使得中西文化出现了很大差异。比如地理环境、传统习俗的不同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所反映。翻译界有名的东西风之争就是一例。东风在中国人的概念中是和煦温暖的,代表着春天和美好事物。李商隐《无题》诗云:“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东风该是催开百花的使者,所以才有百花残而怨东风之感慨。有英译法为:

Hard it was to see each other—

harder still to part!

The east wind has no force,

the hundred flowers wither.(INNES HERDAN)

It's difficult for us to meet and hard to part;

The east wind is too weak to revive flowers dead.(许渊冲)

这种译法在西方人眼中无疑失去了那种淡淡幽怨之韵。因为缘于英国的地理位置,东风在英国人的眼中是凛冽的刺骨寒风,而西风采温煦、和暖。这样的翻译方法扭曲了中文的文化意境,使西方读者产生了歧义。

此外,传统的风俗习惯也是造成文化差异的又一因素。在一种文化传统中一个具有正面寓意的美好文化意象在另一种文化里却成了反面寓意的丑陋文化意象。比如“dragon”这个词,在英语语言中,“dragon”作“魔鬼”解释。由此不难看出“dragon”在西方语言文化中隐含贬义。而在中国文化中“龙”字象征着“高贵,至高无上”等意,古时中国人称皇帝为“真龙天子”。因此与“龙”字相关的词语绝大多数具有崇敬之意。东亚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四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被西方人称为“亚洲四小龙”,将其翻译成英语Four Asian Dragons恐怕不太妥当。有人建议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文化信息的对等,因为tiger(老虎)在西方人心中是一种强悍的动物,至少不会让人联想到某种可怕的动物。所以说,将“亚洲四小龙”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在文化信息方面基本达到了对等。

三、翻译方法

中英语言中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地方很多,翻译中一般可采取两种方法:归化和异化。归化是使原语文本符合译语的文化,把原作者带入译语文化。在强势文化中较多采用这种方法。蒲伯译荷马史诗《伊利亚特》时也大胆采用了归化的手法,应用了英国读者所熟悉的英雄双韵体和18世纪英诗中常见的词汇。同样,在现代英语中有时我们也会采取归化的方法进行翻译。

例如,High buildings and large mansions are springing up like mushrooms in Shanghai.

译为:在上海,高楼大厦正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此译文中,采用归化的方法“like mushrooms”被译为“犹如雨后春笋”而不是采用异化的方法译为“犹如雨后蘑菇”,译文更容易被中国读者接受和理解,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译文的可接受性。

译文中归化的现象很多,但不恰当的运用也会弄巧成拙,如何恰当地使用需要译者仔细斟酌。

例如,“Of course it may,”said Angel,“was it not proved nineteen hundred years ago,if I may trespass upon your domain a little:”(l.Hardy: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译为:“当然可以,”安琪说到,“一千九百年前,不是有人做到了吗?我这是班门弄斧了,请原谅。”

此译文采取了归化方法,目的是使译文更接近中国的读者,但这里的成语“班门弄斧”却使读者很容易就联想到中国的故事,以为在读一本中文小说,而不是一本外国小说,从而造成了文化的失真。所以,此处的归化翻译不恰当,此句的翻译应采取异化的方法,这也是在中国当代翻译中更加常见的手法。异化即指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境,让读者能充分领略异域的风情。

四、结语

归化和异化的争论由来已久,事实上,归化和异化都各有道理,不能绝对地摈弃任何一方。总的说来,归化大都表现在语言的层面上,为了跨越语言理解的障碍。在文化传达上,为了让读者充分理解西方文化,译者大都采用异化策略。但是,在文化传达问题上的异化是为了最终使得读者在文学作品的欣赏中做到真正的归化,使读者把原语经译者所传达的异域视野经自身的文化视野过滤、对比、沉淀而后引起视野的重新定位,在对比中做到对自身文化和原语文化的再认识,即在文化意义上完成真正的归化。

参考文献

[1]让·德利尔.孙慧双译.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641.

[2]程镇球.汉英翻译问题[J].中国翻译,1991,(3).

[3]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5.

翻译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篇5

从多元系统理论中的文化因素看文学翻译

多元系统理论是翻译研究学派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给翻译研究开辟了一条描述性面向译语的新途径.这一系统具有动态功能主义的特点,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强调把翻译活动置于整个多元文化大背景下,拓宽了翻译研究领域.本文以分析“多元系统理论”中的文化因素来探讨文学翻译以及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作 者:安敬涛 AN Jing-tao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105刊 名:宜春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YICHUN UNIVERSITY年,卷(期):30(z1)分类号:H059关键词:多元系统理论 文化因素 文学翻译 启示

浅析广告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篇6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自中国加入WTO后,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商务往来日渐频繁,各国间的商品流通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能否迅速打开国际市场,将本国产品成功推介至其他各国,成为了各个品牌企业追求的目标。要占领国际市场,除了产品质量过硬外,一个不可或缺的手段就是广告宣传。当今的廣告不仅是母语的宣传,更多的涉及到了对外宣传,这就需要对现有的广告进行翻译。1982年Pierre Hurbin 在《巴别塔》(Babel)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出了翻译广告语言的可行性。近几年来,研究者们开始利用语言、翻译等学科的理论成果从不同角度来剖析广告翻译中的各种问题,并且提出了一些翻译策略。学者们指出,不同国度的文化差异是涉外广告翻译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随着全球经济与广告业的迅速发展,大量新的广告载体及创意不断涌现,广告翻译研究所针对和采用的案例也不断更新,这给新形势中跨语言、跨文化背景下的广告翻译研究更带来了新的动力。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近几年的广告翻译实例,对跨文化的广告语翻译策略进行研究。

二、广告语主要的特点

1.简明扼要,浅显易懂

广告的基本特点是以有限的篇幅去表达尽量多的信息。广告既要简短,又要准确明白地体现广告内容。所以广告英语的特点之一就是词语短小、结构简单、简明扼要、浅显易懂。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

1) Focus on life. 瞄准生活。(奥林巴斯相机)

2) Let’s make things better.让我们做的更好。(飞利浦电子)

3) The taste is great. 味道好极了。(雀巢咖啡)

2.诙谐幽默,富于美感

广告为了标新立异,要灵活运用各种语言手段,以营造吸引顾客的氛围。诙谐幽默,则是其另一重要特点:

1)Fresh-up with Seven-up. 提神醒脑,喝七喜。(七喜饮料)

2)Poetry in motion,dancing close to me.动态的诗,向我舞近。(丰田汽车)

3.生动形象,含义深刻

因为广告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吸引消费者,给其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就通过各种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增加广告语的感染力和诱惑力:

1)From Sharp minds, come sharp products。来自智慧的结晶 。(夏普产品)

2)To me, the past is black and white,but the future is always color。对我而言,过去平淡无奇;而未来,却是绚烂缤纷。(轩尼诗酒)

了解广告的定义及其特点对于广告翻译工作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深刻认识和了解广告的特性,在翻译过程中才能遵循广告创作的基本原则,译出不失原广告风格的作品。

三、文化因素在实例广告翻译中的影响

国际广告的跨文化因素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不同的心理结构和不同的地域环境与人文环境。

中国文化的价值观传承自儒家、道家以及佛教,有深厚的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修身、齐家、治国”等道德规范,以“克己”“内省”来体现,于是形成了中国人相对内倾的性格。然而西方人的文化则是外倾的,追求感官享受,注重外在的效果。

中国人民的心理结构相对稳固,以“仁”“务实”“忍耐”为主要内容,形成中国人专有的文化心理。从众心理:重群体、轻个体;小农意识:重实惠、轻意念;人情至上:重道德、轻效果。而西方人的心理结构较为松散,以“人本”“认知”“行为”为基本内容,以此形成了西方特有的文化心理。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明起源较早,群居习惯已久,家庭观念较重,观念较为传统;相反西方国家历史相对较短,地域时常迁徙,信奉独立自由以及冒险超越。

下面结合英汉广告翻译实例来体会文化因素在广告翻译中的影响:大家都熟悉的品牌Mercedes Benz,译为“奔驰”,此商标的译名取汉语中迅捷奔跑之意的“奔驰”二字,给中国消费者一种汽车性能好,乘驾舒适的感受,很巧妙地借用了中国文化。更能体现这一点的还有两个在中国十分畅销的品牌,多芬美容护肤品和德芙巧克力。两者的英文商标皆为Dove,但是两个商家不约而同地摒弃了Dove一词的本意“鸽子”,而是采用音译的方法,前者译为“多芬”,给人以芳香又不失淡雅之感,后者为巧克力取名“德芙”,给人感觉软滑浓香,且有品味之意,成功迎合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使两种截然不同的商品在中国市场上都取得了成功。

相反,若不注重文化因素,往往会给商品的销售带来负面的影响。

许多商品成功打入国际市场,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一方面是他们过硬的质量,另一方面则是其广告语成功跨越文化、糅合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包含了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广告语篇幅短,信息量却很大,英汉广告各自反映的和依托的语言,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翻译时不仅要保持原作的韵味,而且要跨越语言文化的障碍,尽量避免文化冲突带来的不良后果,力求迎合消费者的心理。

(作者简介:吴 晋(1979-),男,吉林长春人,硕士,吉林财经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英语讲师,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美文学。)

文化因素在商标翻译中的体现 篇7

关键词:商标,翻译,文化因素

所谓商标, 是一个商业公司用来为其产品命名并且用以区别其他公司的同类产品所使用的标志。商标用词少, 信息量大, 具有商品特性及象征性, 翻译时既要保持原文的意蕴, 又要符合消费者的心理, 跨越文化障碍, 避免文化冲突, 同时还要注意地方文化特色, 做到琅琅上口, 形象生动, 这样才能对它所代表的商品起到良好的促销作用。因此, 在翻译商标时, 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符合消费者的文化习惯和审美心理

Goldlion开始译为“金狮”, 金为高贵, 狮乃雄壮, 显示出男人的形象, 可谓名实相符。然而, 金狮的谐音是“尽蚀”, 港人忌讳, 于是改译为“金利来”, 取“gold”之意, “lion”之音, 既避免了“狮”与“蚀”的谐音, 又保留了“金”字给人带来的美好联想, 迎合了商业文化对利润的追求, 也迎合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我国一种出口口红商标叫做“芳芳”, 国人一看到“芳芳”二字就不禁在心中升起美的联想:仿佛看到了一位花容月貌的少女, 好像闻到了她周身袭来的香气。可商标音译成汉语拼音Fangfang, 英文读者一看心中不由得生起一种恐怖之感, 因为“fang”恰好是一个英文单词, 其义是: (1) a long, sharp tooth of a dog (犬齿) ; (2) a snake’s poison-tooth (蛇的毒牙) 。于是, 他们想象的并不是一位涂了口红的少女, 却是条张牙舞爪的恶狗或毒汁四溅的毒蛇。由于翻译中的这一败笔, 口红销路不畅也就不难想象了。

二、了解受众国语言的引申义和文化内涵

“海尔”公司的英文商标“Haier”, 这和“海尔”的中文拼音写法是一样的, 而且“Haier”的发音还与英文单词“higher” (更高) 的发音相同, 意在表达“海尔”的产品将会在欧洲等海外市场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

前些年中国出口“白象”牌电池, 其商标翻译为W h i t e Elephant, 看起来简单明了。然而, 产品在美国无人问津。原来英语中White Elephant是指“无用而累赘的东西”。

“7-up”牌汽水汉译为“七喜”, 既迎合了中国消费者图吉利的心理, 又符合英语中的联想“ups and downs” (习语) 中“up”为好运的意思。

三、尊重宗教信仰、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

我国的出口商品中, 不少商标是以动植物名称命名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动植物有着不同的联想意义。熊猫是中国的国宝, 许多企业都爱用Panda作为自己产品的出口商标。这些产品在东西方许多国家都受到重视, 但在穆斯林国家便卖不出去, 因为穆斯林国家传统上禁吃猪肉, 而熊猫长得像猪, 焉能不受冷落。

荷花在中国是纯洁、高雅的象征。但如果要把产品销往日本便不能使用“荷花 (Lotus) ”这个商标, 亦不能采用荷花之类的图案, 因为在日本, 荷花是死亡的象征, 一般只在举行葬礼时才使用。

四、符合受众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与文化心理

宁波的著名服装品牌“雅戈尔”, 它的英文商标名称为相同发音的英文字母组合“Youngor”。而这个发音则使得人们联想到单词“younger” (更年轻) , 表达出了穿“雅戈尔”就更年轻的内涵。

美国运动系列商品Nike[’naiki:], 本意是希腊神话中胜利女神的芳名, 但若按音译为“奈姬”或是“娜基”之类, 很多中国的消费者便会十分费解, 不知其意。因此, 在翻译时模仿其音节, 并考虑到运动服装应该具有经久耐磨损的特点, 将它音译成了“耐克”, 既有坚固耐穿的含义, 又方便中国消费者的理解, 而且, 与原意胜利女神也不谋而合。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在中国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但在英语中却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汇, 如果仅仅直译为Dragon, 在西方文化中则是指一种十分凶暴的动物。

蜜蜂牌洗澡香皂被直译为Bees看来是完全对应的英译, 但英文读者却不欢迎这个译名, 因为蜜蜂身上有几乎看不见的绒刺, 擦在身上自然感觉不到舒服。

马戏牌扑克牌被音译成Maxipuke也是符合翻译技巧和原则的。但万万没有想到, 这个汉语拼音牌名正好是两个英义词“Maxi” (very large or particularly big特大的) 和“puke” (vomit呕吐物, 催吐剂;令人作呕的人或物) 的集合。人们玩扑克无疑多为娱乐, 起名“马戏”对中国人来说是个很理想的名字。可英语国家的消费者对此译名却只能是望而却步:它不仅不给人快乐, 反而令人感到恶心。

五、了解跨文化用语意义的迁移

我国著名的“杭州西湖藕粉”是出名的滋养品, 历史上曾作为“贡粉”每年进献给皇帝, 但在国际市场上却屡屡受挫。主要原因就是英译“藕粉”Lotus Root Starch中的“粉”的用意已经改变, 暗含“长胖”或“增肥”的意思, 而许多西方人都怕发胖, 这就不奇怪为什么英美顾客, 特别是女性顾客对藕粉望而却步了。

由此看来, 尽管商标言语简洁, 但翻译起来难度却很大。商标是质量的象征, 是产品形象的代表, 又是知识产权, 不仅在起名时要倍加斟酌, 在翻译时更需慎之又慎。只有善于揣摩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尊重民族习惯, 恰到好处地运用商标翻译的各种方法和技巧, 才会使译标在商战中独领风骚, 引导消费、促进消费。一种好的商品, 加上一个动听上口的名字, 无异于锦上添花。好的商标翻译体现了翻译技术与审美艺术的完美结合, 也给产品包装增添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陈红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2]陈安定:英汉比较与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3]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及对策研究 篇8

翻译是语际之间的信息传递和语际间的文化交流, 也就是两种语言符号的换码过程, 即用一种语码将原语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表达出来, 以达到跨文化的社会交际、传递、吸收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 翻译实质上是语码化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不同的国家、民族活动的多样性和观念的多元化使其文化内容和形式出现多样性, 因此, 翻译工作显然具有自身固有的繁杂性和艰巨性。然而在翻译过程中, 如何克服语言与文化的差异所带来的障碍, 以及实现语言符号和相关文化信息的移植, 是古今中外许多翻译工作者所关注的热门话题。

二.英语语言翻译中文化障碍的表现

易犯望文生义的错误。英语中许多单词、短语表达特定的意义。不了解这一背景, 只按字面翻译, 就会使读者产生错误联想。例如, 电影“The First Blood”被译成“第一滴血”。其实这是具有文化背景的习语, 表示the first success in the contest, 因此确切的翻译应为“初战告捷”。又如:Endofthe World (世界末日) 很容易让中国人理解为大难临头、人类即将灭亡的恐怖时光;而对西方人来说, 它只表示伸张正义的时刻。“世界末日”之说来源于基督教, 是其基本教义之一。它表示有朝一日现世将终结, 所有的人都将接受上帝最后审判:好人升天堂, 坏人下地狱, 魔鬼入火湖。因此西方人的“End of the World”指的是如中国人所说的“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 不是不报, 时候未到”之意, 毫无“灾难、恐怖”之意。

不了解象征意义。作为西方基督教文化圈内的英语, 其中有大量的日常用语源自基督教神论观念经典———《圣经》。对于没有这种宗教背景、象征意义的人来说, 则往往不知所云。如:a kiss of death (死亡之吻) , 指表面友好实际坑害人的行为。此语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犹大出卖耶稣时以吻耶稣为暗号, 让犹太人把耶稣抓走。thirtypiecesof silver (三十块银币) , 指出卖别人而得到的钱财。它出自犹大为三十块银币将耶稣出卖的典故, 类似的例子还有:snake (蛇) —魔鬼, olive leaf (橄榄枝) —和平, broken reed (折断的芦苇) —不可靠的人, apple (苹果) —诱惑。这些出自《圣经》的常用词, 有时难以意识到它们的象征意义, 因此很容易造成误解。

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原语与目的语语境断裂。汉语的哲学背景是儒、道、佛的“悟性”。遣词造句成章提倡“形散神聚, 以神统形”。汉语的语句富于弹性, 言简意赅, 留给读者较大的想象空间。因此, 中国人的思维一般是“螺旋式”的, 即中国人与人交流是一种间接式的。他们会将真实意图隐藏在语言文字里, 需要对方用心琢磨和揣测。英美民族先辈们生活在一个开放性的海洋环境里, 自然环境相对恶劣些, 塑造了他们拓展空间和尚武的思维方式。他们说话做事情不喜欢“拐弯抹角”, 倾向于直截了当。因此,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式的。

这两种思维方式对语言的表现方式有很大的影响。汉语一般把表达观点、判断和推理的部分放在句群和句子的后面, 加深印象;而英语则往往把强调的部分放在句子的开头。这样给译者的工作带来了障碍, 可能导致原语 (source language) 与目的语 (target language) 语境的断裂。

宗教词汇多。英语作为西方基督教文化圈内的主要语言, 深深浸透着宗教文化的影响, 包含着纷繁的宗教文化因素。其中有大量的宗教术语, 而且涉及面极广。如美国媒体把四年一次的总统就职仪式称之为the central sacra-ment of American democra-cy (美国民主的主要圣礼) 。“圣礼”是基督教的一种礼仪, 它借助一种可见的形式赋予领受者以不可见的基督的“宠爱”与“保佑”。实质是用宗教中的“圣礼”喻指美国总统制为民主制度的一项重要形式, 以及就职典礼的严肃庄重。又如, Chicago Tribune在一篇评论英国产业演变的文章中, 将英国工业发展的迟缓归结为“低教会派的道德观” (evangelicalmorality) 。低教会派为英国的一个教派, 强调信仰, 不注重仪式。文章借此批评英国人只注重绅士风度, 而不屑于买卖弄脏了手的状况。由此可见, 不了解这类词语的文化内涵, 往往会影响对文章的整体理解。

三.英语语言翻译中文化障碍的克服对策

增强译者的文化意识, 重视文化因素翻译与文化的关系非常的紧密。所谓文化意识是指译者认识到翻译上跨越语言文字、跨越文化信息的交流。而文化的差异跟语言文字的差异一样, 可能成为交流的障碍, 在进行语言文字转换的同时, 还要注意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 以保证信息交流的顺利实现。为此, 译者不仅要精通译出和译入语言, 还要了解研究诸多语言背后的文化。

译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增强自身的文化意识。首先, 译者应该全面的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表达方式;其次, 译者应该坚持大量的阅读, 广泛接触并熟知中西方社会习俗及具体的用语环境;最后, 译者应该经常换位思考, 学会用西方人的思维来观察和表达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译者加强自身文化意识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译者在从事翻译工作的过程中, 也承担着传播文化的大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化交流的深化,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通过交流与沟通, 传达对对方文化的理解和认可, 相应的文化译语被确定下来和广泛接受。

寻求异化与归化之间的平衡点。异化与归化是翻译中处理文化因素的两种策略。归化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 将译文读者置于首位;异化以原语文化为归宿, 旨在保留语言和文化异质。异化将成为翻译历史发展的趋势, 但与此同时, 归化也是不可缺少的手段。译者努力寻求异化与归化的平衡点是克服文化障碍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异化与归化是对立统一的整体。异化翻译的目的是推崇文化交流, 让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原语文化。异化翻译有助于文化交流, 减少文化冲突, 促进文化融和。归化翻译有效地缩小了外国文化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来说是通俗易懂的。

套用。所谓套用, 是在原文字面意义不能传达原文真正意义的情况下, 在保留原文原义的前提下, 用汉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语取代英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如把英语习语asstrongasa horse, leadadog’slife和Jack of all trades分别译成“力大如牛马, 过着牛马般的生活, 万金油/三脚猫”。这种译法有利于使译文读起来像原作一般。

移译。移译是指在翻译时把英语词语全部或部分原封不动地移入汉语中。如VCD、CT, XO, CPU, IT, KTV包厢, 卡拉OK, BP机, 上Internet走一回, 通过ISO9002国际品质认证等。

音译或音译加类别词。两个文化系统中没有相同或相近的对等物 (或概念) , 就只能采用音译或音译加类别词的方法将概念移植。在音译英语词语时, 汉语读者一开始可能不了解该音译词的确切含义, 必要时可在音译词后加类别词, 如:汉堡包 (hamburger) , 吉普车 (jeep) , 爱滋病 (Aids) 。随着读者对该音译词的翻译, 类别词会渐渐去掉。如:“吉普”一词如今比“吉普车”用得更为普遍。

解释。在翻译带有文化色彩的词语时, 汉语中若没有对等的表达方式, 就只能将概念移植。移植过来的概念要作文化的“阐释”, 即对该词所代表的特殊文化现象加以解释, 以弥补翻译的不足。如dissident (持不同政见的人) , Sundaysaint (伪君子) , go Dutch (各付各的钱) 。当由于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出现语言表达方式差异时, 则应根据上下文把其中的含义译出来。

翻译是两种思想文化交流的过程。作为译者, 处理的是个别的词语, 但面对的却是两种不同文化。在翻译带有文化色彩的词语时应在深入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同时, 深入了解外国文化, 真正理解源语的意思, 将附加在源语上的“超语言信息”, 即“文化信息”传递出去。同时, 尽力使源语与译语在各自文化里的含义相当, 尽量缩短两种语言文化间的距离, 让译文成为传播文化的一种媒介。

参考文献

[1]梅忠波, 娄玉娟:英语翻译教学中的语言转化与文化信息转化[J], 江西教育科学, 2006 (6) 。

[2]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 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 2000。

[3]付天军, 付晓丽:思维方式差异与语言翻译教学[J], 教学与管理, 2007 (9) 。

浅析英汉习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篇9

通常由于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的不同, 习语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常常是翻译的一个难点, 它给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带来了困难。学习习语就是学习文化, 同样, 翻译习语就是交流文化, 因此, 译者在进行英汉习语互译时, 千万不能绕过文化层面只翻译字面意思, 必须从文化因素上把握, 整体考虑。正如习语的英语定义:Succession of words whose meaning is not obvious through knowledge of the individual meanings of the constituent words but must be learnt as a whole.为此, 本文将通过介绍人们由于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历史典故、思维方式、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的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差异现象, 来说明文化因素对习语翻译的制约作用。

一、生活环境

习语的出现与人们的生活和劳动环境紧密相关, 英国人生活在沿海地带, 就有很多与海有关的习语。例如:drink like a fish (豪饮) , pull one’s oar in (干涉) , take wind out of one’s sail (先发制人) , in full sail (全力以赴) , all a sea (不知所措) , feel under the water (感觉不适) , plain sailing (一帆风顺) , in the same boat (同舟共济) 等, 而中国是内陆国家, 中国人世代在土地上耕作, 其语言也与农业生产紧密相连。例如:“开门见山”、“斩草除根”、“雨后春笋”、“良莠不齐”、“顺藤摸瓜”等。

从以上的习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特点, 当我们做翻译时, 就应该考虑生活环境的因素, 多注意这些词在习语中的使用, 尽可能地套用目的语的现有习语, 这样读者就可以在付出较小努力的同时, 获得较大的语境效果。

二、风俗习惯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习俗, 它也可以反映在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方面。动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很多语言都把动物用作比喻义进行表达, 这在英汉习语中尤为突出。用动物来表达人们的好恶感, 也是风俗文化一个方面的体现, 比如对狗的不同看法就比较典型。在西方文化中狗是人类最忠诚的伙伴, 人们赞赏狗的忠诚、勇敢、聪明等优良品质。例如:lucky dog (幸运儿) , a dog like affection (忠实的爱) , gay dog (快乐的人) , 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时) , Dog does not eat dog. (同类不相残) , be top dog (处于支配地位) ,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 dress like a dog’s dinner (穿着极其讲究) 。以上提及的表达都是褒义的, 而汉语对狗的表达大多是贬义, 如:“狗仗人势、狗尾续貂、摇尾乞怜、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狗眼看人低”。所以翻译时我们应注意语言色彩。如果我们把“打落水狗”译为beat a dog into the water, 把“丧家之犬”译为a homeless or stray dog, 就不能让人很好地了解原意, 从英语的角度理解就不是痛恨和抛弃, 反而容易让人对狗产生同情, 这就造成了误解。

三、历史典故

英汉习语中有很多历史典故, 结构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四面楚歌”等。语言携带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从功能上讲, 语言的出现大多是文化的非物质性特征的表现。习语作为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这方面的特点更加凸显。习语中体现的历史事件向我们呈现了生动的社会画面。例如:“守株待兔”:Stand by the stamp to wait for the hare to dash themselves against it———trust to chances and windfalls;“此地无银三百两”:a saying that means a guilty person gives himself away by conspicuously protesting his innocents;“完璧归赵”:Return the jade to the state of Zhao———return something to its owner in perfect state。

在说英语的国家中, 圣经故事、希腊神话及莎士比亚著作是英语习语的主要来源, 例如:Achilles’heel (唯一致命弱点) ———the weak or vulnerable point of a person, a organism, a state, a country and etc.;Pandora’s box (潘多拉之盒, 灾难, 麻烦, 祸害的根源) ———a present or something which seems valuable, but which brings trouble, misfortune;Herculean task (艰巨的任务) ———A task that requires great power of body or mind;Cast one’s bread upon the waters (做事而不期回报) ———do good deeds but do not expect to be rewarded。

对这些文化含量较高的典故、成语、双关语, 我们不能逐字翻译, 这样会失去其原有的特点, 甚至歪曲原有的意思, 而一定要知道它源于何处, 弄清其寓意所在, 注重文化因素所起的作用。

四、思维方式

大多数的中国汉字都是象形文字, 受形象思维的影响, 他们习惯用具体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概念。与此相反, 西方国家的人擅长逻辑思维, 他们喜欢用抽象的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不同的思维方式也造成了英汉习语表达的差异。例如:“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瓜”和“豆”都是具体的东西, 表达的是“As you sow, so as you reap.”, 汉语中“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不能译成“How can you catch the tigers cub without entering the tiger’s lair”。而应翻译成“Nothing venture, nothing gained.”其中只有逻辑关系的体现, 却没有出现具体事物。

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社会存在形式和历史发展进程, 思维方式的差异在所难免。我们看到短语to make one’s hair stand on end, 很容易联想到汉语的“令人发指”, 但它实际意思却是令人毛骨悚然。另一个习语to eat one’s own words并不是“自食其言”, 而是指收回自己的话, 多用于强迫别人收回所说的话, 使他丢脸。因此要想正确理解这些习语, 我们应尽量摆脱思维方式的局限。如汉语说“胆小如鼠”, 英语却是as timid as a rabbit;汉语说“蠢得像猪”英语则是as stupid as a goose。

五、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的不同使习语更具自己的特点。在中国有大量的习语与佛教和道教有关。如:“借花献佛、平时不烧香, 临时抱佛脚、立地成佛、顶礼膜拜、佛法无边, 普渡众生、五体投地”等。与道教有关的有:“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灵丹妙药、脱胎换骨、回光返照”等。西方国家尤其是英国, 人们信仰基督教, 所以他们有以下的习语表达: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 go to hell (下地狱) , 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家徒四壁) , make a god of somebody (盲目崇拜某人) 。

佛教对中国人的习俗和思维有很深的影响。佛主法力无边, 教人向善。而英国人相信耶稣, 信仰上帝是万能的。双方都对自己的神充满崇拜之情。相同的是基督教和佛教都告诉人们生来是受苦的, 活着要多做善事, 死后可升天。从这个层面, 英语中的“heaven”和汉语的“天”意义相近。汉语中“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对应英语的“Man proposes, God dispose.”, 汉语的“天”这里相当于英语的“上帝”。

但是中国的成语“望子成龙”却不能把它直译成to expect one’s son to be a dragon, 因为在西方神话中, 龙是一种会喷火的狂暴的怪物。而在中国, 龙是神圣的、崇高的神兽, 在古代象征皇权, 皇帝自认是真龙天子, 如今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民族精神, 中国人以龙的传人为傲。所以“望子成龙”表达的是父母希望孩子在未来取得成功, 成为有用之才。为了让受宗教信仰影响的人能准确理解相关习语, 翻译者也应在这方面下功夫。

六、价值观念

西方国家的人大多奉行独立、自由, 财产私有, 他们想要做自己的主人, 有明显的个人主义倾向。很多习语表达了这种思想:look after number one (照顾好自己) , mind your own business (管好自己分内的事) , paddle your own canoe (依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实现目标) 等。

但是在中国我们常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万众一心, 其力断金、孤掌难鸣、众志成诚”等。所有这些表达强调的是集体力量的强大。尽管两种思想立场不同, 但它们都可以适当给人以鼓励。

汉语中还有些与哲学观点有关的习语, 反映出事物相生相克、物极必反的辩证观点, 如:“乐极生悲、否极泰来、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失败乃成功之母”等。

在英国, 他们的文化多是反映个人价值的, 他们推崇个人英雄主义, 凡事讲求证据, 喜欢逻辑推理, 希望征服外部世界和自然。因此靠自己的力量征服一切的想法根深蒂固。这方面的习语可以反映出不同民族的道德标准。中国人常说“大仁大义、舍生取义”, 强调的是重义轻利。而“视死如归”体现的是强大的精神力量, 奉献生命, 高尚伟大。但是英国人更关注的是自己的利益, 例如: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 (一鸟在手胜于两鸟在林。) ;Everyone for himself but god for us all. (人人自顾, 上帝顾人。) 等。

习语是语言宝库中的奇葩, 是千百来浓缩的文化精华。以上通过探讨英汉习语产生的各种文化渊源, 读者可以看出了解习语中蕴涵的文化因素是我们做好习语翻译的前提, 译者只有在此方面多下功夫, 才能做好习语翻译, 更好地增进文化修养, 促进中英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Tytler, Alexander Froser.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Translation[M].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 1995.

[2]Nida, A.Eugene.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3]黄娟.论文化差异与英汉习语的翻译[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5, (12) .

[4]刘铁成.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J].中州学刊, 2005, (6) .

[5]廖莉莉.浅论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6) .

[6]穆雷.从接受理论看习语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J].中国翻译, 1990, (4) .

翻译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篇10

美国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讲述的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四个宅男科学家的故事, 他们的智商极高, 情商却很低, 由此引发一系列爆笑故事。该剧收视率极高, 夺得全球多项大奖。本文选取剧中一些典型的人物对白, 结合剧情中的跨文化因素进行分析, 探索英文影视字幕翻译的方法。

一、地域环境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对其语言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英语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其发源地英国是个岛国, 海上活动频繁, 渔业繁荣, 因而英语中常常出现与航海和水相关的表达。举例说明:to have an oar in every man’s boat (狗拿耗子, 多管闲事) , a fish out of water (不自在) , 等等。中华民族源自黄河流域, 居住在内陆, 以耕地为生, 实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因而汉语中与土地、畜牧业相关的表述很常见。例如:土财主、土老帽、土豪、牛气、驴脾气, 等等。同样是表达“花钱奢侈浪费”的含义, 中国人会说“挥金如土”, 而英语的表达方式则是“to spendmoney like water”。

在美剧《生活大爆炸》中, Sheldon返回德州的老家, 与母亲团聚。母亲在饭前说道:“Hold your horses, young man.”这句话直译成“勒住你的马, 年轻人”并不恰当。因为Sheldon的母亲住在德州, 这是个以西部牛仔闻名的地方。过去, 牛仔们常常骑马穿越广袤的西部原野, 所以在语言中有许多与马相关的表达。如今这句话已经成为英语中的常见谚语, 其引申义为:等一等、忍耐一下、少安毋躁。

译者只有认真研读原文, 了解字幕中出现的地域环境特色及其发展变化, 才能更好地进行二次创作, 将人物对白翻译得恰到好处[2]。为了劝Sheldon返回加州, 朋友们一起开车来到德州。看着车外的风景, 三人展开了风趣的讨论, 但是Rajesh以前从未来过这里, 他对于德州的认识仅限于老电影场景, 因而发出了疑问:“I’m sorry.This does not look like Texas.Where’s the tumbleweeds?Where’s the saloons?”这段话可翻译为:“恕我直言, 这里并不像传说中的德州啊。根本看不到风滚草和小酒馆嘛。”

二、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差异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常见问题。例如: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财物私有、隐私权, 等等, 中国人的群体观念较重, 在意人情关系。比如:在美国人看来, 询问他人的私生活情况是非常不礼貌的, 甚至有种被侵犯的感觉。又如:中国人喜欢自谦, 在受到赞扬时通常会说:“不敢当。”而美国人则会坦然接受并表示感谢:“Thank you!”

Leonard想了解Howard的婚礼筹备情况, Howard答道:“Great.We spent five hours last night at Macy’s registering for gifts.”要想对这段话进行准确的翻译, 需要先了解美国人在举办婚礼方面的风俗习惯。原来, 美国人办婚礼的时候不需要亲朋好友随礼钱, 新婚夫妇提前到百货商店挑选自己需要的物品, 挑完之后把这些物品登记在百货公司的清单上而不需要付钱。参加婚礼的亲友们自己前往百货商店或者上网查看新人的登记清单, 选购其中一项或者几项, 在婚礼之前的Bride Shower (新娘送礼会) 上将所购买的礼物送给新人。这种风俗习惯的差异容易造成中国受众的困惑, 所以字幕翻译工作者在译文的措辞上要考虑观众的感受, 将这段字幕翻译为:“很好啊。我们昨晚用了五个小时在梅西百货挑选和登记礼物。”另外, 可增加相关注释, 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

三、宗教信仰

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和语言文化受到儒、道、佛三教的深远影响。例如:汉语中有“财神”、“报应”、“借花献佛”等词汇;而欧美人多信仰基督教, 英语中“上帝保佑”、“神父”、“天使”等表述的应用较为广泛。由于宗教信仰关系到一个民族崇尚和禁忌的方方面面, 因此在翻译中需要特别注意。“龙”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祥瑞, 西方人却将其视为邪恶的化身, The landlady is an absolute dragon.这句话应译为“这个女房东是个十足的母夜叉。”而不能译为“这个女房东绝对是条龙。”。

剧中, Howard在为母亲擦药膏的时候, 通过皮肤吸收了药中所含的雌性激素, 造成身体水肿发胖、情绪暴躁。他苦恼地问Bernadette, 你全身都是雌性激素, 怎么不肿胀和情绪暴躁呢?Bernadette回答:“I’ve had years of practice riding the dragon.”实际上, Bernadette是用dragon来比喻导致虚胖和烦躁的“恶魔”———雌性激素。所以将这句字幕译为“我已经修炼多年, 这个恶魔奈何不了我”较为恰当, 而不能仅凭字面信息翻译成:“我练习驾驭巨龙已有多年。”

在第5季第6集中, Sheldon的母亲来到加州看望儿子, 偏执保守的母亲与尖刻的儿子之间进行了一系列有趣的对话。当母亲提到自己即将参加航海活动时, Sheldon冷笑道:“Frankly, Mom.I’m encouraged to see how advanced your group has become—you are willing to seal out to the ocean without fear of falling off the edge.”为了准确把握字幕原文含义, 我们需要对人物的宗教信仰进行剖析。实际上, 联系剧情便可得知, Sheldon的母亲是天主教徒, 天主教徒信奉《圣经》, 认为地球是平的, 而Sheldon对于母亲的宗教信仰持不屑和嘲讽的态度。所以在处理这段字幕时, 应适当地增译, 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可翻译为:“老实说, 妈妈, 我很高兴看到你们天主教思想进步了———你们敢于航海远行, 不再担心地球是平的、船会从边上掉下去。”可见, 译者应充分了解人物的宗教信仰, 在不同的宗教群体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对白含义。

四、历史背景

历史长河中的传说、名人、典故及其所蕴含的智慧哲理经过长期沉淀, 为后世的精神生活提供镜鉴, 并渗透在其语言文化中。由于历史传统的元素具有独特性, 在翻译中常常会遇到文化现象不对等的窘境, 需要译者深入把握其文化根源, 尽量寻找对等的翻译, 尽量贴合原文的意图。“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 当我们提笔时会发现, 西方文化中并没有诸葛亮这个人物, 这样直接翻译出来西方人能看懂吗?应适当采取增译的方法:“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Chuke Liang the master mind.”其中“the master mind”是对诸葛亮的补充说明, 有助于英语读者更好地理解谚语的含义。或者直接引用西方谚语“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也可达到较好的对等翻译效果。西方的《圣经》和莎士比亚文学作品中有大量人物和典故传诵至今。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已经成为与封建礼教抗争的爱情悲剧典范, 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梁祝》可谓异曲同工, 常常被人们用来参照和对比。

当四位宅男一起玩彩蛋游戏时, Leonard和Sheldon之间发生了争论, 其中涉及历史文化因素, 以下试作简要分析。

原文:

Leonard:Sorry, Sheldon, it’s just not a good time for playing games.

Sheldon:This is a game to you?Uh, was the Battle of Antietam a game?Huh?Was the Sack of Rome a game?

Leonard:Yes, no and no.

译文:

Leonard:对不起, Sheldon, 现在真的不适合玩游戏。

Sheldon:对你来说, 这难道仅仅是场游戏吗?啊哈, 安提耶坦之战只是场游戏吗?啊哈, 西哥特洗劫罗马对你来说也只是游戏吗?

Leonard: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是”, 后两个问题的答案是“否”。

这段对话的喜剧效果在于Sheldon偏执狂热, 步步追问, 而Leonard被对方劈头盖脸逼问之后显得疲于应付, 无奈之下只好用几个简单的“yes”和“no”做了回答。他的这句回答如果生硬地翻译成“是, 不和不”, 那么观众在观看中文字幕时, 根本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事实上, Leonard只是依次回答了Sheldon的三个连珠炮似的问题, “现在玩的这个仅仅是场游戏。但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安提耶坦之战和西哥特洗劫罗马都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战役。”, 译者需要在译文中对Leonard的三个回答进行细致的区分, 而不能按照字面意思生硬翻译。

五、思维方式

中国的英语学习者都有一个共同感受:中英两种语言的语序往往是相反的。例如:汉语中会说:屋里的桌子上放着一个杯子, 而英语的表述则是:There is a cup on the table in the room, 事实上, 两种语言在造字、句法特征、话语组织、语篇结构等方面存在诸多明显的不同, 这是由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造成的。中国人注重形象思维和直观感觉, 西方人注重抽象思维和逻辑实证。因此, 在翻译英文影视字幕时, 要充分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 并且根据中国观众的思维习惯进行译文的调整。

当Lenord从海上科研考察归来之后, 他并没有直接返回与Sheldon合租的公寓, 而是先到Penny的房间约会, 这引起了Sheldon的强烈不满。Lenord送给Sheldon一顶水手帽以示友好, 但是Sheldon故意对Lenord的道歉礼物表现得不屑一顾:This changes nothing except the Halloween costume I’m wearing this year.从这句惹人爆笑的话中, 我们不仅可以感受Sheldon犀利尖刻和幽默可爱的性格, 还可以看到中英文语言结构的差异。如果将这句字幕按照美国人的思维方式进行翻译, 就会译成:“这改变不了任何事情, 除了我今年要穿的万圣节服装。”这样的中文表达有些拗口, 容易造成理解障碍。为了方便中国观众理解, 我们可试将这句话修改为:“你送我水手帽也于事无补。不过今年过万圣节的时候我要戴着它。”这样的表达似乎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

总而言之, 本文以美剧《生活大爆炸》的字幕翻译为例, 介绍了地域环境、风俗习惯、历史背景、宗教信仰和思维方式五种跨文化因素对于语言文化的影响, 并探讨了影视字幕的翻译技巧———增译、增加注释、援引对等表达、调整语序, 等等。笔者认为, 进行字幕翻译时不必急于下笔, 而应分析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文化差异, 努力实现文化对等, 挖掘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 力求达到“信、达、雅”的境界, 达到更好的跨文化交流效果。

摘要:近年来, 英美影视剧深受广大中国观众的喜爱。人们不再依赖中文译制片, 而是通过英文原声与中文字幕相结合的方式, 既欣赏原汁原味的异域作品, 又充分理解人物对白与剧情进展。其中, 英文影视字幕翻译能否做到“信、达、雅”, 直接影响到受众对作品的感受和跨文化交流的效果强弱。本文分析了中西方文化在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以及这些跨文化因素对语言文化和英文影视字幕翻译的影响, 并通过对美剧《生活大爆炸》中若干典型案例的分析, 探讨了字幕翻译的方法, 以供借鉴。

关键词:英文影视字幕,翻译,跨文化因素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共赢思想下一篇:档案信息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