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超诊断输尿管肿瘤

2024-05-12

彩超诊断输尿管肿瘤(精选八篇)

彩超诊断输尿管肿瘤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3例患者中, 男10例, 女3例, 年龄62~75岁, 平均68.5岁。患者入院时均主诉有无痛性肉眼血尿, 间歇发生, 并且腰部有疼痛感。部分患者有尿频、体质量减轻、厌食和乏力等症状。体检时触及腹部包块, 所有患者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输尿管肿瘤, 均为恶性肿瘤。其中右侧输尿管肿瘤7例, 左侧6例。

1.2 检查方法

患者按要求于检查前适当充盈膀胱, 取平卧位或侧卧位,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将探头频率调整好后, 沿扩张肾盂输尿管连续探查, 注意观察肾盂及输尿管积水程度, 并向下顺序追踪探测, 扩张输尿管的远侧见到肿块图像, 记录大小、边界、内部回声, 观察肿瘤内部血流[2]。探查低位输尿管结合腔镜探头, 能更好显示输尿管下段。盆腔段输尿管超声探查时, 需要以扩张输尿管为超声窗连续探查, 探头加压, 先找到髂血管, 然后放松张力, 转动探头, 显示盆腔段输尿管。膀胱后及膀胱壁内段输尿管探查, 需灌肠后经直肠探查, 能获得较理想图像[3]。

2结果

13例患者患侧输尿管有不同程度的积水扩张, 肾积水。输尿管积水扩张的末端管腔内可见异常团块。7例患者团块为等回声, 6例患者团块为低回声, 7例患者异常团块的形态、边缘规则、清晰, 6例患者不规则, 呈条块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于肿瘤的异常回声中发现血流信号。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 CDFI) 表现为细小的弱血流。彩超报告13例患者输尿管占位性病变, 笔者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彩超报告, 确诊患者患输尿管恶性肿瘤, 与手术病理结果相符。

3讨论

输尿管肿瘤较小时一般无症状, 多在肿块较大, 出现患侧腰痛或肉眼血尿时经影像检查发现。血尿为最常见初发症状, 肉眼血尿、腰痛及腹部包块是输尿管肿瘤常见的三大症状, 但均为非特异性表现, 极易同肾、膀胱肿瘤及输尿管结石、肾积水等疾患相混淆。多数患者常为无痛性肉眼血尿, 间歇发生。患者的疼痛可以是轻微的, 少数患者由于血尿通过输尿管而引起严重的肾绞痛或排出条状血块。如扩散至盆腔部或腹部器官, 可引起相应部位疼痛。输尿管肿瘤本身能扪及肿块是罕见的, 大部分患者扪及的肿块并不是肿瘤本身, 常是一个肿大积水的肾脏。如患者有反复发作的无痛性肉眼血尿伴有右侧精索静脉曲张者, 要高度怀疑右侧输尿管肿瘤的可能。

输尿管开口周围的肿瘤与膀胱肿瘤在鉴别上较为困难, 许多情况, 把此处肿瘤误为膀胱肿瘤。这可能与虽系输尿管肿瘤, 但输尿管改变不明显有关。所以输尿管口处肿瘤, 一旦有输尿管积水扩张, 则应更多考虑为输尿管肿瘤。输尿管管腔内的肿瘤在声像图上不存在与其他肿瘤的混淆, 若肿瘤向外浸润输尿管, 管壁破坏严重, 则与其他肿瘤混淆。对于输尿管中下段肿瘤, 因超声检查常受腹腔气体的遮挡而显示不清或无法显示, 诊断仍有一定困难, 需提示临床医生肾脏和输尿管积水的程度, 必须结合其他检查。总的来说, CDFI结合输尿管肿瘤的临床症状特点对其诊断与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给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诊断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夏稻子.超声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48-149.

[2]章生龙, 隋秀芳.原发性输尿管肿瘤的超声诊断价值.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8 (3) :16-17.

彩超诊断输尿管肿瘤 篇2

[关键词] 输尿管结石;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显像技术;检出率

[中图分类号] R693.4;R44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1-100-01

输尿管结石是泌尿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超声检查具有方便迅速、无创伤、无痛苦等优点,可显示X线不能显示的阴性结石,并能清楚显示肾盂及输尿管扩张程度、结石部位、大小及数量,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诊治的182例输尿管结石患者检共的184个结石,分别应用二维超声检查及彩色多普勒显像技术检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82例输尿管结石患者均为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1年6月住院检查患者,共检出184个结石,其中男90例,女92例,年龄17~83岁,平均(39.8±2.5)岁,其中1例患者为双侧输尿管结石,1例为单侧输尿管上段和中段双结石。临床均有腰、下腹部绞痛,肉眼及镜下血尿,部分患者伴有会阴部射痛。所有的患者均经其他影像学检查(包括腹部平片、静脉肾盂造影、CT)或体外震波碎石排石证实。

1.2 仪器与方法

1.2.1 仪器 使用PhilipsEnVisorHD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2~5 MHz宽频凸阵探头进行检查。所有患者均由同一名高年资医师检查。

1.2.2 方法 患者适当充盈膀胱。检查体位为仰卧位、侧卧位或俯卧位,扫查顺序为肾脏、输尿管、膀胱。扫查内容为肾脏有无积液及结石,输尿管有无扩张,输尿管内有无结石强回声,膀胱喷尿现象有无异常。在输尿管扫查时,应为全程扫查,利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鉴别扩张的输尿管和血管。在可疑结石强回声处寻找“彩色快闪伪像”以明确结石诊断。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二维超声检出输尿管结石与应用彩色多普勒显像技术检出输尿管结石的检出率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①输尿管结石声像图主要表现为扩张的输尿管无回声带,内显示一致密的强光团, 伴有声影,强光团呈圆形或长圆形,亦有扁平形或不规则形。本组资料共检出184个结石,位于输尿管上段及壁内段共计132个。结石最大为2.1 cm×1.2 cm,输尿管结石伴肾积水39例,不伴肾积水者均为输尿管末段结石。利用“彩色快闪伪像”诊断输尿管结石,见图1。②二维超声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均检出130个,检出率为98%,其余52个位于输尿管中段,二维超声检出率为46%(24/52),加用彩色多普勒显像技术后检出率提高至79%(41/52)。全部184个结石二维超声检出率为84%(154/184),加用彩色多普勒技术扫查伴有“彩色快闪伪像”者171个,检出率为93%。③观察184个结石所在侧输尿管末端喷尿多普勒彩色信号,发现14个结石所在侧输尿管末端喷尿次数及信号强弱无明显改变。6例患者没有患侧肾脏积液和/或输尿管扩张。

图1  输尿管下段结石“彩色快闪伪像”声像图

3 讨论

传统的诊断输尿管结石主要是是依据临床表现、腹部X线片或造影等,但有许多缺点,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超声检查已成为重要的诊断手段之一,但熟悉输尿管的解剖特点是提高输尿管检出率的关键[2]。使用二维超声检查方法能诊断出大部分的输尿管上段及膀胱壁内段结石,而输尿管中段因位置深在,受周围肠道内容物干扰,二维超声对该段输尿管显示及其内的结石病灶显示困难。应用彩色多普勒显像技术容易将有血流信号的动静脉血管和无血流信号的扩张输尿管区别开来[2]。對显示输尿管有很大帮助,从而提高结石的检出率;另外还可以利用“彩色快闪伪像”诊断输尿管结石[3]。

本研究输尿管上段及壁内段132个结石,检出130个,有2个结石因患者体型肥胖、结石较小且不伴有肾脏积液、输尿管扩张,应用该2种方法均未检出。而位于中段的52个结石,二维超声检出仅24个;加用彩色多普勒显像技术后检出41个,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意义(P<0.01)。本研究14个结石所在侧输尿管末端喷尿次数及信号强弱无明显改变,6例患者没有患侧肾脏积液和/输尿管扩张,主要原因是结石小(0.3~0.5 cm)或呈细长形。

综上所述,应用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显像技术诊断输尿管结石,显著提高了输尿管结石特别是中段结石的检出率。现在彩超应用较普遍,检查方便,费用较低,无辐射危害,可以多次复查[4],因此二维超声加彩色多普勒显像技术可作为诊断输尿管结石的首选方法。但彩超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患者肥胖、肠道气体干扰大或结石较小不伴有肾脏积液、输尿管扩张时,要结合其他检查或多次复查,以便提高对输尿管结石诊断的准确性,避免漏诊、误诊,进一步提高超声医师的诊断水平[5-6]。

[参考文献]

[1]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812.

[2] 王纯正,徐智章.超声诊断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68-370.

[3] 刘永杰,赵新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输尿管结石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9,25(10):997-1000.

[4] 冯秀华,杨庆臣,许振新,等.彩色多普勒闪烁伪像在泌尿系结石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07,4(4):214-216.

[5] 王军华.60例输尿管结石超声诊断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09,4(10):81-82.

[6] 赵丽娜,杨丽娟.输尿管结石的超声诊断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09,7(11):96-97.

彩超诊断输尿管囊肿1例 篇3

患者因左侧腰部疼痛不适1月余来本院就诊, 门诊彩超检查示:于左肾下盏见一大小约0.5×0.4 cm的强回声, 后伴声影。右肾实质及集合系统内未见明显异常回声。于右侧输尿管膀胱入口处探及一大小约1.2×1.3 cm的囊肿样回声, 壁薄光滑, 连续观察2~3 min, 囊状结构逐渐增大, 而后又较迅速地缩小, 呈节律性膨大和缩小改变, 彩色多普勒超声 (CDFI) 示无回声可见喷尿彩带进入膀胱 (见图1) 。左输尿管入膀胱开口处无明显异常。超声诊断: (1) 右输尿管囊肿声像; (2) 左肾结石声像。

2 讨论

输尿管囊肿是一种少见的泌尿系畸形, 为先天性输尿管末端发育反常性疾病[1]。本病主要发生于输尿管末端的膀胱入口处, 所以又称为输尿管末端囊肿或输尿管口囊肿。囊肿壁薄, 外层覆以膀胱黏膜, 内层为输尿管黏膜, 故又有膀胱内输尿管囊肿之称[1]。根据超声显像所见囊肿的大小与形态, 动态观察囊肿的周期性变化及其并发肾积水程度的不同, 可将小儿与成年人输尿管囊肿的声像图分型。1.小儿先天性输尿管囊肿分为 (Ⅰ型:乳头形囊肿;Ⅱ型:圆形或椭圆形囊肿;Ⅲ型:低张力形囊肿) 。2.成年人先天性输尿管囊肿分 (Ⅰ型:乳头形囊肿;Ⅱ型:圆形或椭圆形囊肿;Ⅲ型:半月形囊肿;Ⅳ型:扁圆形囊肿) 。本病多属于先天性病变, 原因有三: (1) 由于胚胎期输尿管与生殖窦间一层隔膜吸收不全或持续存在, 导致输尿管口狭窄, 尿液引流不畅而形成囊肿。 (2) 输尿管下端壁的先天性薄弱合并输尿管开口处狭窄; (3) 输尿管壁段过长、过斜、过于弯曲。后天因素罕见, 如输尿管周围炎症、水肿、黏膜膨胀, 造成输尿管口狭窄, 并呈不同程度梗阻, 在尿液的作用下形成囊肿。输尿管囊肿的突出特点, 即随输尿管的蠕动, 囊肿呈现周期性增大与缩陷的变化规律。因为本病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因此可以伴有泌尿系统的其他畸形。

此病早期无症状, 如果有囊肿梗阻及其继发感染。引起输尿管及肾积水能导致腰腹胀痛, 囊肿增大阻塞尿道内口可导致排尿不畅、尿液潴留。有的学者认为[2], 正常排尿、持续尿淋漓及一侧肾功能低下为此病的三联征。认为有上述表现提示有此病的存在。

发生于膀胱内的输尿管囊肿, 一般应与发生于膀胱处输尿管囊肿向膀胱内凸起的进行鉴别。一般膀胱内输尿管囊肿经膀胱镜检查可以证实。发生于膀胱外的输尿管囊肿膀胱镜检查可无异常发现。超声检查对输尿管囊肿检查的敏感性很高, 尤其是关于输尿管囊肿的声像图分型, 简便而实用, 对于协助临床取相应的治疗方案, 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1]。

参考文献

[1]周永昌, 郭万学.超声医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6:803.

彩超诊断输尿管肿瘤 篇4

关键词:输尿管结石,超声检查,超声碎石

彩色多普勒对输尿管结石的检出率高, 假阳性极少, 可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强有力的帮助, 特别是为超声碎石提供依据。本文探讨彩超对输尿管结石的诊断在超声碎石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06例患者为2011年1月—2012年1月疑似输尿管结石的病人, 年龄13~73岁, 平均37.5岁, 其中男性269人, 女性137人。

1.2 仪器

使用西门子G6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2.8~5.0MHz。

1.3 方法

(1) 空腹及在膀胱充盈时检查, 平卧位常规检查, 对腹部气体较多的患者, 可对探头适量加压, 或采取俯卧位、侧卧位等, 从肾区开始依次沿输尿管向下至膀胱输尿出口处。

(2) 分腹段、盆段、壁内段记录梗阻部位。

(3) 记录结石大小, 超声测量时尽可能精确测量结石短轴。

2 结果

(1) 406例输尿管结石中, 左侧输尿管结石139例, 右侧输尿管结石167例。 (双侧输尿管结石6例) 。

(2) 输尿管腹段结石70例, 输尿管盆段结石94例, 输尿管壁内段结石142例。

(3) 短轴小于或等于4mm结石211例, 短轴大于4mm结石95例。

(4) 无输尿管结石100例。

3 讨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输尿管结石检出率高, 并具有实时、方便、价廉、无辐射、无创伤等优点, 是对输尿管结石进行超声碎石筛选的首选方法。

成人输尿管各狭窄段一般能通过4mm以下的结石, 对于4mm以下的结石一般采取补液、碱化尿液、促排尿、缓解输尿管痉挛等促进结石的排出。对于4mm以上的结石可优先采取超声碎石方法, 因为超声碎石具有损伤小、费用低、时间短等优点, 彩超检查对输尿管结石可靠的诊断, 成为超声碎石的首选的筛选工具。由于输尿管距体表较深, 正常情况下输尿管与周围软组织缺乏声学对比, 加上肠气等干扰因素的影响, 常导致假阴性结果。应用体位及检查手法的变化, 对输尿管分段耐心查找可减少假阴性结果。

参考文献

[1]周永昌, 郭万学.超声医学[J].第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2:1184, 1186.

高频彩超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的价值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9月-2013年4月我院门诊和住院女性乳腺肿块患者158例, 年龄19~65岁, 平均年龄41岁。体检发现乳腺肿块123例, 自己发现乳腺肿块35例, 其中乳头溢液8例,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1.2 仪器及方法

使用Philips iU 2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7.5~12MHz。患者取仰卧位或左右侧卧位, 充分暴露双侧乳腺, 采用直接扫查法, 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多切面扫查, 二维超声观察乳腺肿瘤的部位、形态、边缘、有无包膜、内部回声, 有无钙化、纵横比值,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观察肿瘤周边及内部血流分布情况, 参照Adler半定量方法将血流信号丰富程度分为4级, 0级、Ⅰ级、Ⅱ级、Ⅲ级, 并同时扫查患者双侧腋下淋巴结, 观察其纵横比值、内部回声、淋巴门结构、血流分布情况。

2 结果

2.1 病理类型

术前158例患者超声共检查出176个实质性肿块, 病理证实为良性病变116例, 其中纤维腺瘤62例, 腺瘤样增生42例, 导管内乳头状瘤9例, 脂肪坏死3例。恶性病变42例中, 浸润性导管癌32例, 小叶原位癌4例, 髓样癌4例, 导管内乳头状癌2例。其中良性肿瘤伴钙化5例, 恶性肿瘤伴钙化34例。

2.2 超声与病理诊断符合率

(1) 116例乳腺良性病变超声检查出100例, 余16例超声误诊为恶性病变, 病理诊断为纤维腺瘤8例, 腺瘤样增生7例, 脂肪坏死1例, 超声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6.2%。 (2) 42例乳腺恶性病变中超声检查出36例, 余6例超声误诊为良性病变, 病理诊断为纤维腺瘤3例, 腺瘤样增生3例, 超声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5.7%。

2.3 高频彩超声像图特征

(1) 肿块分布部位及大小:肿块位于乳腺外上象限62例, 外下象限48例, 内上象限34例, 乳晕下区14例。肿块大小范围0.7cm×0.6cm~4.2cm×1.8cm。 (2) 良性肿瘤形态规则或较规则, 内部以均匀低回声为主, 纤维腺瘤周边有包膜, 呈圆形或椭圆形, 腺瘤样增生形态欠规则, 无包膜, 边界清晰, 其周围腺体增生, 116例良性肿瘤中伴粗大钙化灶5例, 钙化率4.3%。恶性肿瘤内部多呈不均匀低回声, 形态不规则, 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 边界成毛刺状、多角形或蟹足样, 37例肿瘤纵横比≥1, 5例肿瘤纵横比<1, 28例肿块后方有声衰减, 使肿块后壁模糊或消失, 42例恶性肿瘤中有钙化灶34例, 以细点状钙化为主, 钙化率81.0%。 (3)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良性肿瘤内部无血流信号或少许血流信号 (0级、Ⅰ级) , 但较大良性肿块内部也可见丰富血流信号, 本组有15例较大纤维腺瘤内部见较丰富血流信号, 其大小范围2.5cm×1.8cm~2.9cm×2.1cm, 多数RI<0.7;恶性肿瘤周边及内部检测出丰富动、静脉彩色血流信号 (Ⅱ级、Ⅲ级) , 主要表现为中央型、穿支血管和分支状血管方式, 且为高速高阻动脉样频谱, 多数RI≥0.7, 本组6例恶性小肿块未显示血流信号, 大小范围0.6cm×0.7cm~0.6cm×0.9cm。 (4) 116例良性肿瘤患者腋下淋巴结检查出65例, 淋巴结图像特点为纵横比值≥1.5, 淋巴门结构正常, 皮质呈均匀一致的环形或“C”形低回声, 血流信号稀疏, 分布规则, 主要表现为淋巴门型血流信号。42例恶性肿瘤患者腋下淋巴结检查出35例, 淋巴结图像特点为纵横比值<2, 形态不规则, 淋巴门消失或移位, 血流信号丰富, 表现为周边型或混合型血流。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高频彩色多普勒技术的快速发展, 正常乳腺组织的结构、乳腺内肿块的数目、位置、形态、大小, 内部回声、有无钙化、血流分布情况可以清晰显示, 尤其是>2.0cm的肿块, 通过声像图特征仔细分析, 本组资料显示85.7%以上可以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及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提供可靠的信息。但是乳腺小肿瘤往往不如较大肿瘤的形态学变化明显, 因此超声对较小肿瘤良恶性鉴别上有一定困难, 本组有6例恶性肿瘤误诊为纤维腺瘤及腺瘤样增生, 6例肿块最大径<1.0cm。

乳腺肿瘤声像图表现与乳腺肿瘤组织的病理形态学改变有密切关系, 由于乳腺癌病理类型较多, 因此病变的超声图像差异较大。本组乳腺癌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 边缘粗糙, 呈毛刺状、多角形及蟹足样改变, 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 这与病理组织学检查恶性肿瘤呈浸润性生长相符合。本组良性乳腺肿瘤中纤维腺瘤形态多呈圆形或椭圆形, 有完整包膜, 这与良性肿瘤呈膨胀性生长有关, 腺瘤样增生肿块形态欠规则, 无明显包膜, 但边缘无毛刺状表现, 而且肿块周围的腺体呈增生改变。

乳腺肿块内伴有钙化灶的超声特征对鉴别良恶性肿瘤有重要诊断价值, 良性钙化灶较恶性钙化灶大, 超声表现为短线状、弧形或块状, 后方常伴声影, 其与乳腺导管扩张等分泌性疾病有关。恶性钙化为组织异常细胞溶解所产生的钙盐沉积, 为营养不良性钙化, 超声表现为砂粒样或针尖样微小钙化, 呈簇状分布, 后方无声影, 簇状分步的微小钙化是乳腺癌极有价值的特征性表现, 可作为早期诊断乳腺癌的重要指征之一, 有非常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1]。本组乳腺癌钙化率81.0%与良性肿瘤钙化率4.3%有明显差异。

CDFI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判断也非常重要, CDFI显示肿块内血流信号越丰富, 恶性可能性越大, 恶性肿瘤内血流信号多表现为Ⅱ级、Ⅲ级, 血管不规则, 粗细不均, 走形紊乱, 有穿支血管, 且为高速高阻型, 多数RI≥0.7, 以RI≥0.7作为恶性肿瘤的特征, 具有较理想的鉴别诊断价值[2]。但是肿瘤的大小会对肿瘤的血供产生影响而影响鉴别诊断, 本组6例恶性小肿块未显示血流信号, 误诊为良性肿瘤, 15例较大纤维腺瘤内部见较丰富血流信号 (Ⅱ级) , 仔细观察为良性肿瘤内血管细而分布规则。

目前高频彩超已成为乳腺癌筛查的重要检查手段之一, 高频彩超若发现乳腺腺体内低回声肿块形态不规则, 边缘呈毛刺样或蟹足样改变, 纵横比>1, 肿块内见微钙化, 后方衰减, 肿块周边和内部有丰富而紊乱血流信号, 特别是有穿支动脉血管, 则恶性肿瘤的可能性极大, 当然最终结果要依靠病理诊断。

综上所述, 应用高频彩超对乳腺良恶性肿瘤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 对提高乳腺良恶性肿瘤诊断符合率有重要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丛淑珍, 吴丽桑, 陈青, 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 2006, 3 (4) :242-243.

彩超诊断输尿管肿瘤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8年12月~2011年6月入我院治疗的98例患者,经手术和病理检查确诊为乳腺肿瘤患者,其中良性肿瘤患者75例,恶性肿瘤患者23例,均为女性;年龄最大者74岁,最小者30岁,平均年龄(50±4.5)岁;所有患者病历资料完整。

1.2 方法

患者手术前1周内采用探头频率为(5~10)MHz的彩超诊断仪进行乳腺检查,从多个切面对病灶进行观察,从而获取较好的二维图像,叠加彩色及能量多普勒血流显像,对有无包膜和浸润以及肿瘤回声区的便捷情况进行动态观察;对血管的分布形态特征进行详细观察确定血流最丰富的血流断面,从而引出脉冲多普勒,对血管和血流的血流动力学参数、阻力指数、血流峰值、流速以及频谱形态等进行观察,然后综合分析诊断和鉴别诊断。

2 结果

98例乳腺肿瘤患者中,75例(76.5%)为良性肿瘤患者,23例(23.5%)为恶性肿瘤患者,其中4例良性肿瘤曾被误诊为恶性肿瘤。75例良性肿瘤中,64例(85.3%)为乳腺纤维腺瘤,11例(14.7%)为乳腺增生,其中7例为瘤样增生,被误诊的4例良性肿瘤患者均为乳腺瘤样增生病例,这是因为瘤样增生二维图像与乳腺癌二维图像有着非常高的相似度。23例恶性肿瘤患者中,17例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3例髓样癌,2例浸润性小叶癌,1例粘液癌。

3 讨论

随着高频探头和高分瓣率的超声仪的发展,CDFI以低速血流检出的敏感性以及二维图像的分瓣率都有着显著的提高,超声诊断乳腺肿瘤的准确率也不断提高,特别是对乳腺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更为可靠。恶性乳腺肿瘤的二维声像图多数变现呈低回声,边界不清,后方回声衰减,光点分布不均,呈蟹足状或锯齿状浸润,无包膜反射光带;恶性肿瘤呈膨胀性生长,期左右径通常小于前后径纵横比大于1;肿瘤内部微小钙化灶呈“针尖”状强回声点,回声不均,后方无声影[2],其对于小乳癌具有特异性诊断意义[3]。

乳腺癌能够大量分泌肿瘤血管生长因子,能够刺激肿瘤以及邻近组织产生数量众多的新生血管[4],有3条以上的血管为乳腺癌肿块供血,且这些血管内血液流速快、不规则、粗大迂曲,对这些新生血管进行观察于乳腺癌的诊断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5]。观察乳腺恶性肿瘤内血管形态以及血流频谱形态能够为鉴定乳腺肿瘤的良恶性提供很大的帮助,恶性肿瘤多普勒血流频谱呈“匕首”形,表现出峰值流速增高、峰值前移以及AT缩短等特点。由于恶性肿瘤的生长需要大量供血,并由此分泌大量的血管生成因子,大量的新生血管就以宿主小静脉以出芽的方式形成,且其与静、动脉血管之间吻合,“匕首”形血流频谱形态可以作为乳腺癌的特异性血流频谱形态[6]。

一直以来,研究肿瘤血管都是肿瘤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经笔者观察认为:恶性肿瘤的血管较多,且通常较为粗大迂曲,至少由3条血管对肿瘤供血,通常我们将粗大迂曲的血管认为是恶性肿瘤的滋养动脉,若动脉内观察到典型的“匕首”形血流为动静脉瘘的高速湍流频谱,如见紊乱的血管结构或穿入性不规则分支血管,则应当警示为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内血管数量较少,内部血管管径较小通常绕行于肿瘤组织周边,良性肿瘤血管呈星点状血管形态。

彩色多普勒以及二维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恶性乳腺肿块的超声的敏感度以及准确率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受到受检者个体间的差异以及观察角度和检查技术不同等因素的作用,有时对恶性肿瘤也难以诊断[7]。恶性乳腺肿块无包膜,边界不整齐,通常向周围组织或者皮肤浸润与周围组织分解模糊,通常呈“锯齿样”或“伪足样”声像图,肿瘤通常为前后生长,肿块的左右径或者上下径要小于前后径,即纵横比要大于1;肿块内透声较差,大多数后方回声衰减,少部分后方回声增强,肿块内部回声不均;恶性肿瘤瘤体内有钙化、坏死或出血情况时可见高回声,无回声或者强回声伴声影,癌肿内能够检测出高速低阻血流多普勒频谱,且彩色多普勒显像呈现杂乱血流色彩,能够在部分病人病侧腋窝部位扫查到肿大的淋巴结。截止目前,尚无超声诊断恶性乳腺肿块的统一标准。从肿瘤部位的从二维图像上看,有无包膜、纵横比以及边缘回声是乳腺癌诊断的几个较为可靠的指标[8]。

由于恶性乳腺肿块的肿瘤组织受到肿瘤血管生长因子的刺激而产生大量的新生毛细血管,这些血管由肿瘤四周向内部嵌入,血管的数量和形态分布随着肿瘤的生长而不断增多和更新,这就为利用多普勒超声诊断恶性乳腺肿块提供了病理生理学基础。Well[9]等人1977年率先在乳腺恶性肿瘤内探测到多普勒信号,90年代初,随着超声仪器的不断发展,才逐步在乳腺检查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曹久峰[10]等人报道于45例乳腺癌患者中,40例获取动脉样血流频谱,均值为(28.9±22.8)cm/s。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笔者认为应当将超声二维声像图作为诊断恶性乳腺肿瘤的基础,同时为了提高超声诊断的准确率,应当密切结合是否在肿块中检出血流信号以及血流信号的强弱。

参考文献

曾炜,朱世亮,黄雅芳.超声、钼靶摄影与近红外扫描对乳腺肿瘤诊断的比较[J].肿瘤,2002;11(03):25~26

何全.小乳癌彩超诊断的初步探讨[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5;7(4):242~244

肖萤,伍瑛,罗慧.钙化灶在超声诊断乳腺肿块中的意义[J].医学临床研究,2004;241(3):233~235,239

Fondrinier E,Lorimier G,Guerin-Boblet V.Breast microealcifications multivartiate analysis of radiologic and clinical fact-crs for carcinoma[J].World Journalof Surgery,2002;26(3):290

刘军,黄红梅,刘吉凤等.乳腺肿块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诊断与病理基础分析[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1;17(12):929

姜燕茹,钱晓芹.彩超对乳腺肿瘤血流频谱及形态学得分析[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6;8(2):79~82

明西林,肖湘君,双露,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甲状腺瘤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2;19(01):212

黄世海.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安徽医学,2010;(9):89~90

Wells PN.Tumor detection by ultrasonic Doppler blood flow signals[J].Ultrasonics,1997;15:231

彩超诊断输尿管肿瘤 篇7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甲状腺肿瘤,诊断,鉴别诊断

本研究对彩超对甲状腺肿瘤的临床诊断价值进行评价分析的目的, 对我院收治的甲状腺肿瘤患者经彩超进行诊断, 并同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0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甲状腺肿瘤患者75例, 男23例, 女52例, 年龄16~73 (41.2±12.7) 岁, 本组患者颈部发现增粗、憋闷者42例, 无症状者23例。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检查得到确诊。

1.2 方法

对患者经彩超进行检查, 所用仪器为我院现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为7.5~10.0MHz。扫描时患者保持仰卧位, 将双肩用枕头垫高, 并尽量保证患者头部后仰, 对颈前部进行充分的暴露。在涂抹完耦合剂后, 对颈部展开纵向、横向、斜向观察, 同时观察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技术对患者的峰值流速、阻力指数进行测定, 并做好记录[1]。并将诊断结果同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记录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癌患者的峰值流速、阻力指数等血流指标, 对比分析不同疾病者的记录结果。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彩超诊断结果

本组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甲状腺腺瘤48例, 结节性甲状腺肿25例, 甲状腺癌2例;经彩超检查确诊为甲状腺腺瘤44例, 误诊4例, 诊断符合率为91.67%;确诊结节性甲状腺肿22例, 误诊3例, 诊断符合率为88.00%;确诊甲状腺癌2例, 符合率为100.00%。

2.2 不同疾病者血流指标比较

甲状腺癌患者的峰值流速、阻力指数均较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显著升高 (P<0.05) , 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甲状腺肿瘤为临床常见疾病, 表现出女性高于男性。由于其恶变的几率较大, 因此临床上对其早期诊断给予高度重视。自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问世后, 使甲状腺肿瘤的诊断率得到显著提高[2]。本研究中通过彩超与手术病理结果对比发现, 彩超诊断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癌的符合率分别为91.67%、88.00%、100.00%。由此可知, 彩超诊断甲状腺肿瘤的准确性较高。本研究中对比分析不同疾病患者的血流指数。结果发现, 甲状腺癌患者的峰值流速、阻力指数较其他两组患者显著升高, 这一结果对于临床良恶性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 彩超对甲状腺肿瘤的诊断准确率较高, 能够为临床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预后评估等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冯萍娟, 蔡丽萍, 刘桂苏.超声引导下甲状腺肿瘤穿刺组织活检对良恶性的诊断价值[J].东南国防医药, 2011, 10 (1) :417-419.

原发性输尿管肿瘤的超声诊断价值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例原发性输尿管肿瘤均为我院2004年7月~2009年7月住院病例, 4例均手术并病理检查证实。患者年龄最小为62岁, 最大为78岁, 平均年龄为69岁。

1.2 设备

使用阿洛卡SSD-5500、阿洛卡a10, 探头频率为3.5mHz。

1.3 方法

患者膀胱充盈良好, 取平卧位、侧卧位、及背侧卧位。首先显示肾脏, 积水的肾盂及扩张输尿管扩张, 然后按顺序阿向下追踪扫查, 可在输尿管扩张的远侧探及低回声的软组织团块, 记录大小、边界、输尿管管壁是否变厚 与软组织块有无分界、输尿管壁是否连续中断及血流信号。

2 结果

4例患者均有患侧腰痛或肉眼血尿的临床表现, 并均检出不同程度的肾盂积水及近端输尿管扩张, 其中明确诊断2例, 1例患者肿瘤来源待定, 1例因腹腔肠气较多输尿管无法延续。3例患者肿瘤均位于输尿管下断, 表现为低回声2例, 稍高回声1例。2例肿瘤内可见点条状血流信号, 见附表。

3 讨论

原发性输尿管肿瘤发病率较低, 由于癌细胞生长时无接触性抑制, 所以常在局部形成肿块, 产生梗阻性积水, 同时由于肿瘤组织内有大量新生血管, 且管壁组织发育很不完善, 又经常出现无痛性血尿。肿瘤细胞可向下播散, 导致输尿管下段肿瘤发病率明显高于中段。少数可累及输尿管全程, 近输尿管出口的肿瘤, 往往呈低回声菜花样肿块向膀胱突出。本病在任何年龄发病, 以老人居多。中段输尿管常常受肠气干扰无法显示。

本组4例患者, 超声检出确诊病例为前2例, 检出肿瘤来源待定1例, 及未确诊1例。3例肿瘤超声表现低回升或稍高回声肿块, 2例CDFI可见点条状血流信号。4例患者均有肉眼血尿或伴患侧腰痛就诊。肿瘤较小时一般无症状, 多在肿块较大出现患侧腰痛或肉眼血尿经影像检查发现。该病应与输尿管炎性肉芽肿、输尿管结石、结核及输尿管内凝血块、膀胱肿瘤相鉴别。长于输尿管末端的肿瘤若突入膀胱往往难以明确肿瘤来源, 给诊断造成困难。其次该病受腹腔气体遮挡显示不清。需提示肾盂积水及输尿管扩张程度, 建议临床进一步检查。

综上所述, 原发性输尿管肿瘤超声表现具有直接征像 (肿块) 及间接征像 (肾盂积水及输尿管扩张) 的特征。其次, 超声还具有种无创、无痛、简便普及敏感较高及无放射性等优点, 对于原发性输尿管肿瘤的患者能较早发现肾盂积水及输尿管的扩张, 有助于确定梗阻部位。因次, 利用超声对原发性输尿管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吴阶平.泌尿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955-961.

[2]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1122-1192.

[3]腾检波, 史森, 李善军.等超声检查在输尿管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6, 27 (6) :407.

上一篇:外墙饰面砖的施工技术下一篇:实施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