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内科住院患者

2024-05-08

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精选十篇)

呼吸内科住院患者 篇1

1 临床资料

本组老年患者60例, 男39例, 女21例, 年龄60~83岁, 中位年龄67岁, 均为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患者。

2 护理对策

2.1 心理问题

(1) 焦虑:老年患者多为慢性疾病, 病情反复, 久治不愈, 体质逐渐虚弱, 加上担心病情加重产生的经济负担等, 易导致恐惧、焦虑心理的产生[1]; (2) 情绪不稳定:易激动, 常为小事发火, 顽固, 不合作, 逃避甚至有攻击行为; (3) 所有的慢性病几乎都加重患者的失落感; (4) 罪恶感、自尊低落:因患病给家庭带来很大影响, 甚至觉得活着对自己和别人都是一种负担, 表现为退缩、孤独、回避与人交往, 对环境缺乏兴趣。心理护理需要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对于患者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不要有过重的心理压力, 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身体的康复。而医师和家属应重视对老年患者的关心和心理疏导, 还需要构建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2.2 皮肤问题及对策

老年患者由于自身易感因素及多种基础疾病的影响, 其压疮发生率很高。呼吸内科老年患者因长期卧床休息、消瘦、病情重或因活动时气促而拒绝翻身, 容易发生压疮和继发感染。除了常规的皮肤护理, 预防压疮措施外, 向患者和家属解释好翻身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设翻身登记卡, 详细记录翻身时间、皮肤颜色等, 对易发生压疮的部位垫气圈、棉垫等, 必要予上气垫床防压疮护理, 保持床铺平整、清洁、干燥, 注意营养支持[2]。

2.3 护理安全对策

(1) 跌伤:跌倒致伤是危及老年患者健康的严重问题, 其中跌倒所致股骨颈骨折是导致老年人长期卧床不起和死亡的重要原因。由于患病引起身体不适, 常有活动后气促、胸闷, 运动能力受限且反应慢, 自我估计不足, 在日常活动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意外。所以病房内、厕所地面要干燥、无积水, 上、下床及变换体位时动作宜缓慢, 床边设护栏, 外出时一定要有人陪伴和扶持。 (2) 走失:老年患者本身视力、记忆力下降, 因为其特殊性, 注意给其一种特殊的、格外的安全保障。因此外出检查时应有人员陪伴, 必要时给患者戴上手镯并在其上写清楚患者姓名、疾病、联系电话, 并要求家属陪伴, 医护人员加强巡视病房, 并且患者在入院时必须要留取其监护人或亲属的联系方式, 且便于医院启动追踪制度。

2.4 用药安全对策

老年期生理功能改变导致药物的体内过程和机体对药物的耐受性改变, 故老年人用药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往往长期使用多样药物, 如果疏忽, 会引起漏服、少服、用药过量, 甚至中毒等。老年患者还常忘记吃药、或忘了已经服过药又过量服用, 所以口服药必须由护士按顿送服, 并且要监督患者将药全部服下, 以免患者遗忘或错服。吞咽困难的或病情危重的患者, 最好将药片研碎后溶于水中服用。不能吞咽或昏迷的患者, 应经胃管注入药物。服药后注意药物疗效及有无不良反应。

2.5 饮食护理对策

随着年龄的增长, 老年人对食物消化、营养的吸收功能减退, 从食物中摄取的营养减少, 而且慢性疾病本身就是一种消耗性疾病, 因此, 针对我科老年患者, 更应该合理调配饮食, 以满足老年患者身体需要。对于慢性咳嗽者, 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足够热量的饮食[3]。注意患者的饮食习惯, 保持口腔清洁, 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少食多餐, 增强食欲。在病情容许的情况下, 一般每天饮水>1500ml, 以保证呼吸道黏膜的湿润和病变黏膜的修复, 利于痰液稀释和排出。

2.6 睡眠障碍对策

呼吸内科老年患者往往有睡眠障碍, 住院患者的睡眠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首先要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入睡条件, 要安静、舒适, 执行护理措施时应尽量减少对患者睡眠的干扰, 尽量安排在白天, 在执行护理措施时, 护理人员应做到走路轻, 说话轻, 操作轻, 关门轻。入睡前用温水泡脚, 忌用浓茶、咖啡、吸烟, 以免影响睡眠质量, 对严重失眠者可给予药物辅助入睡, 夜间不要让患者单独居住, 以免发生意外。

综上所述, 呼吸系统疾病多为慢性过程, 病情反复发作, 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 要想通过护理干预来改善呼吸科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就必须着眼于患者的生理、心理、文化、精神、环境需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维持和增强老年患者健康的目的。从对我院所收治的60例呼吸内科住院老年患者的病历分析可以看出, 对老年患者的护理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化工程, 需要医院的护理工作人员注意好每一个护理细节, 从老年患者的实际情况出发, 配合好患者的家属、朋友或者其他护理人员, 有效地促进老年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呼吸内科,老年患者,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全星.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焦虑水平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07, 4 (34) :137-138.

[2]尤黎明, 吴瑛.内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呼吸内科住院患者 篇2

摘要:目的 分析内科住院患者跌倒因素研究护理对策。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内科病房住院治疗的患者7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基础护理服务,观察组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住院期间跌倒情况以及跌倒的原因,统计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跌倒例数(4例)及次数(4次)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例与16次;对防跌倒护理的满意度(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74.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科住院患者跌倒有很多方面因素,给予充分的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消除诱发跌倒的因素,预防跌倒发生。

关键词:内科住院患者;跌倒;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17)20-0129-02

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是指在平地行走时或从稍高处摔倒在地的现象,可能造成骨折、创伤、出血、脑震荡等症状,加重患者病情,延长康复时间,增加治疗成本,引起医疗纠纷[1]。因此,分析掌握可能引起患者跌倒的因素,有效预防内科住院患者跌倒,在护理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本次研究着重分析可能造成内科住院患者跌倒相关因素,研究护理对策,采取预防措施,防止患者跌倒并造成严重后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内科病房住院治疗的患者7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54~93岁,平均年龄(74.52±7.56)岁;住院时间7~26 d,平均住院时间(15.9±2.7)d;其中10例患有阿尔茨海默症,8例高血压,7例脑梗塞,4例糖尿病,6例脑卒中康复期;服药情况:12例服用降压药,10例抗精神病药物,9例镇静类药物,4例降血糖药物。观察组中男17例,女18例;年龄53~92岁,平均年龄(74.62±7.76)岁;住院时间7~27 d,平均住院时间(16.1±2.8)d;其中11例患有阿尔茨海默症,7例高血压,6例脑梗塞,5例糖尿病,6例脑卒中康复期;服药情况:11例服用降压药,11例抗精神病药物,8例镇静类药物,5例降血糖药物。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

1.2.1对照组 给予常规基础护理,包括健康宣教、用药指导等。

1.2.2观察组 在给予常规基础护理基础上增加综合护理干预,主要内容包括: ①跌倒风险评估:详细了解患者既往病史、跌倒史等情况,根据患者所患疾病种类、肢体活动能力、精神状态、心理状况、用药情况等,对可能发生跌倒的风险进行评估,将存在跌倒高风险患者列为重点监护对象[3]。②心理护理干预:积极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并掌握其真实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疏导其心理压力,缓解因害怕跌倒而产生的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③健康教育护理干预: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可能发生跌倒的原因及其严重后果,提高患者的自我防范意识及家属的监护能力,指导其采取措施防止跌倒,叮嘱老年患者下地行走时一定要有人陪护,要随身携带拐杖,行动不要过快、过急,尽可能消除诱发跌倒的因素[4]。④病房环境护理:保持病房地面平整、清洁、干燥,通道走廊畅通无阻,各类指示标识清晰齐全,照明光线充足。室内物品摆放整齐,不能随意乱丢,卫生间内及门口应放置防滑垫。⑤预防跌倒护理:为存在跌倒高危因素患者设立管理档案,详细记载其综合信息,指定专门护理人员进行特护。与家属沟通交流,提醒其24 h近身陪护。叮嘱患者在服用降压药、镇静药后保持卧床休息,指导其注意防止体位变化时引起跌倒,要求老年高血压患者掌握3个30 s,即从床上醒来30 s后再坐起,坐起30 s后再站立,站立30 s后再行走[5]。⑥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定期组织内科护理人员进行防跌倒专业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增强对可能引起跌倒相关因素的预警能力,掌握应对相关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强化职业道德及责任心教育[6]。

1.3观察指标[7]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跌倒的例数、次数。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统计两组患者对防跌倒护理的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满意率=[(满意+一般)/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采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以(x±s)表示和百分率表示,分别采用t检验和?字2检验,以P<0.05为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跌倒的例数、次数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跌倒例数为10例,占比28.57%;跌倒次数16次,占比45.71%。观察组患者跌倒例数为4例,占比11.43%;跌倒次数4次,占比11.43%。观察组患者跌倒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对防跌倒护理的满意度

经过问卷调查,对照组患者对防跌倒护理满意例数为26例,满意率为74.29%;观察组患者对防跌倒护理满意例数为33例,满意率为94.29%。观察组患者对防跌倒护理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住院患者跌倒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突发性的、非故意的、不由自主的体位改变行为,防止住院患者跌倒是医院科室患者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防止患者跌倒是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中护理人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次研究中,护理人员首先对住院患者进行跌倒风险评估,充分掌握住院患者的综合信息,为存在跌倒高危因素的患者设立专门的护理档案,指定专职人员进行近身陪护。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及健康教育护理干预,了解跌倒所产生的严重后果,讲解可能诱发跌倒的原因及相关注意事项,进而缓解患者对跌倒所产生的紧张、恐惧的心理压力,和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有针对性的防范对策。对病房环境进行整改,消除跌倒诱发因素;组织护理人员进行相关业务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及技能。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的观察组在患者跌倒例数及次数方面明显低于给予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而观察组患者对跌倒护理的满意度要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综合性护理干预对于消除跌倒诱发因素,提高住院患者安全管理质量,预防住院患者跌倒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呼吸内科住院患者 篇3

【摘要】目的:分析呼吸内科注意老年患者常见的护理问题和对策,为临床进一步提高护理成效提供参考性依据?方法:对在呼吸内科住院的80例老年患者在护理中常见的问题进行调查,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并对护理的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调查显示老年患者在护理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分为五方面,依次为心理?日常?皮肤?饮食和用药安全,通过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患者的满意度为92.5%,明显高于历史资料统计为73.4%的满意度?結论:呼吸内科的老年患者年龄较大,身体和心理方面均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因此护理人员要在工作中要注意观察患者存在的问题,以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来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呼吸内科;老年患者;护理;问题;满意度

引言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各器官开始逐步衰老,器官的功能逐渐减退,与年轻人相比有较大的差异,身体的抵抗能力下降使老年人普遍患有慢性疾病,这种情况容易老年患者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1]?呼吸内科疾病是老年人患者常见的慢性病,由于疾病给患者带来的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使老年患者的护理成为一项难点,本文对此方面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结果分析如下?

一?临床资料

选择呼吸内科住院的80患者,患者年龄在59—82岁之间,平均年龄(68.3±4.9)岁,其中有男性51例,女性29例,患者疾病为45例慢性支气管炎,平均病程为(13.9±2.9)年,35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平均病程为(8.5±1.8)年?这80例患者中还合并患有一些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疾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所有患者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具有临床研究价值?

二?研究方法

利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80例老年患者在护理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查,并将资料进行汇总进行分析,针对患者遇到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在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3个月后,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

三?研究结果

1. 常见护理问题结果

通过问卷的形式将老年患者遇到的护理问题进行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老年患者在护理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分为五方面,依次为心理?日常?皮肤?饮食和用药安全?

2. 满意度结果

通过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呼吸内科老年患者的满意度为92.5%,在未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之前的历史资料统计老年患者的满意度为73.4%,满意度有明显提升?

四?讨论分析

1. 常见护理问题分析

1.1 心理问题

老年患者在呼吸内科住院后,往往会产生许多身体上的痛苦,例如咳嗽?胸痛等症状,这些症状都会进一步增加老年患者承受的压力,而且许多患者产生了焦虑?紧张?消极的情绪,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使患者在治疗使不能很好地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很容易引起病情的加重?

1.2 日常问题

老年患者的年龄较大,身体各项机能下降,身体活动不便,所以在长期住院中,老年患者的活动较少,睡眠质量往往不高,另外在病房内有较多的亲属探视,空气质量往往不高,而且一些病菌很容易通过飞沫传播,导致老年呼吸内科发生交叉感染的概率升高?

1.3 皮肤问题

老年患者在住院过程中卧床休息时间较多,而且一些身体状况不佳的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患病严重的患者甚至无法自行翻身?在这种长期的卧床休息过程中很容易发生皮肤的压疮问题?

1.4 饮食问题

老年患者由于长期受到慢性疾病的影响,食欲往往不佳,并且身体对食物中养分的吸收能力下降,在没有充足的养分作为支持的前提下,老年患者病情的恢复变得异常困难?

1.5 用药安全问题

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不佳,临床资料中显示许多老年患者合并有其他慢性病,这些慢性病需要老年患者长期服用多种药物,所以老年患者在服用多种药时容易引起药物之间的不良反应,并且会发生漏服和错服的现象,给老年患者的身体安全带来一定的威胁?

2. 相应的护理对策

2.1 心理护理

在老年患者住院后,要及时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沟通,通过讲解一些呼吸内科方面的知识,增强患者恢复的信心?另外对于一些住院时间较长而病情没有缓解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对这些患者定期进行走访,同时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讲述病情的恢复有一个过程,不必焦虑和着急[2]?

2.2 日常护理

护理人员帮助老年患者进行适当的活动,减少卧床休息的时间,通过适当的锻炼改善睡眠质量,并且限制亲属探视的人数和次数,每次时间不宜过长,控制在30分钟左右?另外要改善病房内的环境,温度控制在18-20摄氏度,控制湿度在65%左右,使病人感到舒适?

2.3 皮肤护理

呼吸内科的老年患者非常容易发生压疮,因此护理人员要做好相关的预防工作?首先要教会患者定时下床活动,对于身体行动不便的患者要帮助其定时翻身,并且注意观察老年患者皮肤情况,对于肤色不佳的患者要格外注意?其次要注意保持床单的整洁和干燥,定期对患者的床单进行更换,对于容易发生压疮的部位要利用垫圈预防压疮?最后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温度洗澡,避免使用刺激性较强的沐浴用品?

2.4 饮食护理

老年人的患病时间长,身体营养消耗多,应当注意营养的补充?对于呼吸内科的老年患者,应该进食清淡?易消化?营养价值高的食物,避免一次吃得过饱或者油腻,讲究少食?多餐的原则,病情严重的呼吸困难患者要提供流食?肝脏和肾脏功能正常的患者,每日要饮水增加饮水量,尤其是痰液粘稠的患者,帮助稀释痰液,保证呼吸道粘膜的湿润?

2.5 用药安全护理

在呼吸内科老年患者身体健康不良,同时患有多种病症需要服用很多种药物的时候,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说明,要在不同的时间分类服用,不可将所有药物一起服下,以免加重药物彼此间的副作用从而对患者身体造成危害,并且护理人员要注意检查患者每次服药的种类,避免错服和漏服?

结论

呼吸系统疾病以慢性病史居多,且病情易反复,可对长期住院老年患者的精神及日常生活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对此类患者的护理,必须从日常问题着手,科学制定应对措施,将患者的需要放到第一位去考虑,才能为其提供更具科学性和连续性的护理服务,从而提高老年患者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高竹英.老年住院患者安全护理的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5):34

[2] 凌艳娟.呼吸内科老年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实践的体会[J].临床肺科杂志, 2009,14(1):131.

呼吸内科住院患者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5岁以上的呼吸内科住院老年患者95例。

其中2014年1~12月收治的呼吸内科住院老年患者48例为对照组,2015年1~12月收治的呼吸内科住院老年患者47例为观察组。观察组男27例,女20例;年龄65~86(72.3±4.7)岁;体质量(64.5±12.1)kg;身高(165.0±6.9)cm;病情情况:慢性支气管炎3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6例。对照组男29例,女19例;年龄65~87(72.3±4.9)岁;体质量(64.3±12.3)kg;身高(163.0±6.8)cm;病情情况:慢性支气管炎3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5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病情状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其中包括基础护理和心理疏导,护理人员为患者安排安静整洁的病房,并且定时定点进行打扫消毒,保证病房温度和适度处于标准值范围内,同时安排患者进行常规检查,保证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均正常[3]。对对照组患者中出现的护理问题进行总结,具体如下:(1)饮食问题:营养健康的饮食是患者病情康复的基础,老年人的消化系统日渐衰退,免疫力水平下降,使老年人对健康饮食的要求更高。但在护理过程中一方面老年人对健康饮食的意识不清,拒绝院方提供的健康饮食,老年人的自身身体状况使得自身消化系统退化无法较好地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2)用药问题:老年人患者的病情多较为复杂,通常是多种病集于一身,但各种药物共同服用往往会发生反应,甚至中毒,因此服药安全问题尤为重要。(3)皮肤问题:老年患者多以慢性病为主,行动不便,且需长期卧床休息,往往使患者容易发生皮肤感染等问题。(4)心理问题:老年患者多患慢性病,病情反复发作,不但给患者正常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也带来极大的心理负担。患者极其易怒、敏感,一方面患者忍受着病痛极其焦虑、不安;另一方面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各项身体机能退化,心理自卑感日趋加强,随着病情加重给家人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觉得自己是家人的负担,十分孤僻、偏激。(5)其他问题:一些老年人存在着吸烟、酗酒、不遵循医嘱等不良习惯,严重阻碍病情的康复。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护理方式的基础上,针对相应的问题采取新的护理方式。(1)饮食护理:老年人患者饮食以清淡为主,避免摄食辛辣、凉等刺激性食物,注意控制食量,一日多餐,多饮水。(2)用药护理:牢固掌握各种药物的基本资料,各种药物错开时间服用,严格遵循医嘱服药,避免漏服,在服用过程中观察各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产生的效果[4]。(3)皮肤护理:保持患者的床铺卫生,做好病房清洁,多帮患者翻身。(4)心理护理:面对焦躁不安、心理压力大的患者,护理人员应耐心安抚患者,给患者讲解治疗前景,鼓励、开导患者。同时做好患者家属的工作,让家属多陪患者聊聊天,有效地消除患者的心理压力[5]。(5)其他护理:对患者的不良习惯,护理人员要耐心给患者讲解不良行为带来的后果,指导患者戒烟、戒酒、配合治疗。

1.3观察指标比较2组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健康知识掌握情况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包括老年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防治知识、用药知识、保健知识、心理卫生知识和生活卫生知识等5个项目,每个项目10道题,共计50道题,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说明健康知识掌握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健康知识掌握情况观察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为(92.3±3.9)分高于对照组的(76.8±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9,P<0.05)。

2.2 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3%(1/47)低于对照组的16.67%(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 8 5,P<0.05)。

3 讨论

呼吸道疾病是一种较为多发、且病死率较高的疾病,老年人的各项身体机能退化、免疫力降低,所以该病在老年人当中尤为多发[6]。呼吸道疾病属慢性疾病,因此治疗期往往很长,且患者易反复发作、长期住院,因此做好呼吸内科住院老年患者的护理工作极为重要[7]。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护理水平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既要有良好的护理环境,还要有恰当的护理措施帮助患者康复,降低患者的身心压力[8]。本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经2015年初对对照组患者的护理的总结发现呼吸内科住院老年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饮食问题、用药问题、皮肤问题、心理问题及其他问题。(1)饮食方面:患者饮食搭配不健康极大地延长了患者的康复时间。(2)用药问题:由于护理过程中的对药物反应了解不足,导致一些药物发生反应,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3)皮肤问题:由于护理不足,患者在长期卧床过程中皮肤发生感染等状况。(4)心理问题:老年患者在长期患病中形成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不但影响病情的康复,同时还一定程度上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一些患者由于承受不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走向轻生之路。(5)其他问题:患者自身的一些不良习惯严重阻碍着病情的康复。

针对护理中出现的问题,我科进行总结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饮食方面禁止患者食用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而食用有益于患者康复的清淡食品,同时在患者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患者多饮水,促进代谢,帮助患者病情恢复[9]。药物使用方面,护理人员在充分了解各种药物的反应情况后,合理地指导患者服药,并对服药后的效果进行紧密监测。在护理过程中,为防止患者发生皮肤感染,在做好病房、病床的清洁工作基础上多次帮助患者翻身。此外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开导,引导患者形成健康的心理,配合治疗。对患者存在的不良习惯,耐心讲解、劝导改掉不良习惯,最终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10]。

综上所述,总结呼吸内科老年患者常见护理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摘要:目的 分析呼吸内科住院老年患者常见的护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 以该院2014年1~12月收治的呼吸内科住院老年患者48例作为对照组,以该院2015年1~12月收治的呼吸内科住院老年患者47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对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提出新的护理对策,并运用于观察组老年患者的护理中。比较2组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为(92.3±3.9)分高于对照组的(76.8±2.1)分,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3%(1/47)低于对照组的16.67%(8/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总结呼吸内科老年患者常见护理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呼吸内科,老年患者,护理

参考文献

[1]习友萍.呼吸内科住院老年患者常见护理问题探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20):170.

[2]王春华.探讨呼吸内科老年患者住院常见护理问题调查及对策分析[J].医学信息,2015,28(46):151-152.

[3]乔改平.呼吸内科老年患者住院常见护理问题调查及对策[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15):88-89.

[4]孙璐,杨春玲,张琪,等.呼吸内科住院老年患者常见护理问题和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2015(22):63.

[5]江婷,张英.呼吸内科患者常见护理问题及对策分析[J].医学信息,2015,28(18):93.

[6]黄惠琨,范子英.呼吸内科住院老年患者常见护理问题和对策[J].当代医学,2010,16(1):101-102.

[7]谢玉珍.呼吸内科老年患者住院常见护理问题调查及对策分析[J].中外医疗,2013,32(31):147-149.

[8]凌艳娟.呼吸内科老年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实践的体会[J].临床肺科杂志,2009,14(1):120-121.

[9]郑淑华.呼吸内科老年患者住院常见护理问题调查及对策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9):56-57.

呼吸内科住院患者 篇5

作者:智赢论文网 日期:2016-9-1 11:06:17 点击:2 引言

持续质量改进是在全面质量管理基础上发展的,是以系统论为理论基础,强调持续的、全程的质量管理,在注重终末质量的同时更注重过程管理、环节控制的一种质量管理理论[1]。跌倒是住院患者常见的意外事件之一,更是老年患者常见的问题。跌倒可增加住院时间和患者花费,并经常造成医疗纠纷。

不仅导致患者的伤害,还延长住院日数及增加医疗成本,还可能因心理上害怕跌倒更限制活动或依赖,逐渐演变成失能,影响医疗质量与患者对医疗专业的信赖[2]。因此,对住院患者预防跌倒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2013 年12 月至2015 年12 月我科应用CQI 对300 例住院患者进行防跌倒护理管理、监督和平价,提高了住院患者的自我防跌倒意识和生活质量,有效减少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3 年12 月至2015 年12 月收治的300 例消化内科住院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每组150 例,患者入院后进行常规检查。对照组150 例患者男性85 例,女65 例,年龄20~78 岁,平均年龄(36±52)岁。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卡方计算,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实行持续治疗改进方法。具体实施如下:(1)组织计划,成立由护士长负责,科内其它护士为组员的改进小组。(2)书写CQI 计划表,包括负责人、小组成员名单、问题名称、原因分析、预期目标、实施方案和平价,进行过程性、持续性、预防性的全面管理,并通过收集资料、确定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预期目标、整改措施、组织实施。(3)最后形成效果评价,包括护理部每月大检查,每周不定时巡视病房,指出存在问题并进行改进:护士长每天不定时检查护士工作及预防跌倒宜教落实情况等,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改进:每月定期召开护士例会进行工作阶段性总结、讨论,肯定改进后优点,找出下一步需要改进的问题,及时修正目标、措施、保证CQI 顺利实施。结果

对照组住院患者发生8 例患者意外跌倒。其中,男性5 例,女性3 例,年龄(65~80)岁。所患疾病为上消化道出血合并有肺心病、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胃癌。发生时有家属陪伴7 例,无家属陪伴1 例。发生于日间3 例,夜间5 例,走廊1 例,床边7 例,因下床小便出现跌倒5 例,独自入厕2 例,其它1例。出现骨折1 例,头面部损伤1 例,无跌倒并发症6 例。观察组住院患者由于采用CQI 及改进预防跌倒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跌倒发生率为0,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8%。讨论

3.1 采用收集患者资料来确定具体存在问题。在患者住院期间发现的护理问题主要包含;入院评估高危跌倒患者力度不够:护理人员预防跌倒知识宣教不充足,不全面;未及时标识警示牌。

3.2 为患者创造较为安全的住院环境。保证地面无积水、患者鞋底可换位防滑鞋底:光线充足;走廊内无障碍物;病房的走廊以及楼梯口处要置放椅櫈,方便患者行走时能够短暂休息;走廊、厕所以及浴室中设置扶手,防治患者跌倒;病房物品摆放合理。3.3 持续质量改进及实现一个新标准运作的程序,是质量管理体系中一个重要原则,它强调的是提高质量的同时,也应重视过程的持续改进。因为质量的靠过程维持的,它是一种以追求更好的效果和更高的效率为目标的持续活动,不断寻求改进的机会[3]。系统地对跌倒预防进行研究是全面照顾住院患者的一个重要部分。降低住院患者跌倒率是护理管理者和护理人员极为关心的课题,也是护理质量提高的标志,因此护士应积极做好重点人、重点时间、重点的管理,建立安全防护措施,加大护理安全管理力度,以保证患者安全,防止或减少住院老年患者的跌倒的发生。

参考文献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研究 篇6

(江苏省沭阳县仁慈医院,江苏,沭阳,223600)

【摘要】目的:通过对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资料的分析,总结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提出防治建议;方法:通过数理分析,采用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对我院2004年5月至2008年4月收治的321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病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神经内科医院感染37例,占11.53%,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系统、泌尿道、消化系统、皮肤软组织等,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为长期卧床、泌尿道插管、原有糖尿病、皮质类固醇及广谱抗生素大量应用、病人意识障碍等;结论: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发人群,医务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应积极治疗原发病,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防治

【中图分类号】R7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2-0075-01

神经内科患者病患发作急,病情危重,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后期治疗,为探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及提出有针对性建议,笔者对本院神经内科4年中收治的321例住院患者进行了医院感染的数据分析,以期提高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病情治疗水

平。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系统收集和梳理了我院2004年5月~2008年4月,4年间收治的321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病例数据,其中男性194例,占60.46%,女性127例,占39.54%,年龄11~83岁,平均年龄43.15岁。经过科学鉴别和分析,确认所搜集的数据真实可靠。

1.2统计方法按国际疾病分析法对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进行分类,同时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和人工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原则是有利于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更有利于课题目标的实现。为了更精确的计算结果,数据均精确到小数点后2位。

1.3诊断标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下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为依据,对感染诊断进行科学确定。

2结果

2.1神经内科医院感染发病率2004年5月~2008年4月,我院收治神经内科住院患者321例,发生医院感染37例占11.53%,43例次占13.40%。从数据可以看到,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率较高,对此必须加强研究并进行积极的治疗。

2.2神经内科医院感染发病部位根据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的科学分析,神经内科医院感染发病部位呼吸系统19例,占51.35%;泌尿道11例,占29.73%;消化系统4例,占10.81%;皮肤软组织3例,占8.11%,由此可见呼吸系统感染最多见,泌尿系统感染次之,皮肤软组织感染相对较少。

2.3神经内科医院感染危险来源根据对数据进行的分析,我们发现患者年龄、住院时间、意识状态、侵袭性操作、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吸烟与饮酒史、慢性基础疾病均与医院感染的发生呈正相关关系。侵袭性操作被认为是当前导致神经内科医院住院感染的重要原因。侵入性操作如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反复吸痰、吸氧、留置胃管等,均损伤了呼吸道天然免疫屏障,细菌乘虚而入,造成呼吸道感染。如留置各种导管时间过长管腔压迫和刺激黏膜,导致黏膜水肿渗出,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另有报道证明患者接受呼吸机辅助呼吸易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其发生率可达9%~70%,所致死亡率为20%~71%。

2.4数据显示,神经内科住院感染与意识,住院时间年龄、等有一定关系医院感染与年龄、性别、住院时间有一定的关系。神经内科患者大多起病急、病情重,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易发生医院感染,另外,住院时间的长短与医院感染关系密切相关,统计资料同时显示,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医院感染率增高,当住院时间>20d时,医院感染率明显增高。年龄60岁与>60岁者相比,医院感染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年龄>60岁者医院感染危险性为60岁者的2.45倍因此,年龄越大、住院时间越长、意识障碍越严重,越易受病原体的侵袭。

3讨论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目前已经成为提高神经内科医院治疗水平,快速恢复病人健康的瓶颈。必须加大对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防治,主要建议如下:(1)加强原发病的治疗:特别有并发症或感染的患者,提高治愈率,缩短住院时间,避免不必要的侵袭性诊疗操作,必须实施时,应加强消毒措施,严格无菌操作,减少侵袭性诊疗带来的感染几率。(2)加强医务人员的管理:除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和消毒隔离制度外,其中特别要重视医治人员卫生管理,这是基层医院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最为经济有效的办法,以避免医源性感染的发生。(3)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抗菌药物导致耐药菌株产生及二重感染。(4)医院应加强病人预防感染的相关知识教育培训,提高病人对感染的重视度,以便于减少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吕冬苗,孙玉玺,刘喜梅.3055例神经内科患者医院感染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8):7382740.

[2]闫建萍,林东,邱德胜.360例急性脑血管病医院感染临床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06,13(1):68269.

[3]郑佳坤,赖素勇,陈默蕊,等.气管切开术后继发肺部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8):5712573.

[4]赵施竹,纪双庆,纪文龙.气管插管48h内发生肺炎的危险因素[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10):74

呼吸内科住院患者 篇7

1 临床资料

抽取我院呼吸内科2010年1月至2011年7月897份出院病历,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对患者的基本情况、抗菌药物的品种、疗程、联用情况、药敏试验情况等进行全面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897份病历中, 全部使用抗菌药物, 其中男性508例 (56.63%) , 女性389例 (43.37%) ;年龄15~97岁。平均年龄64.3岁, 治愈404例 (45.04%) , 好转459例 (51.17%) , 未愈34例 (3.79%) 。住院时间2~74d。

2.2 抗菌药物使用品种

本次调查的897例份病历中,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使用抗菌药物的种类主要为青霉素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醏类, 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抗真菌药、碳青霉烯类, 品种达16种。其中用量最多的前10种药物依次为:呱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美唑、帕珠沙星、培氟沙星、头孢匹胺、头孢呱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呱拉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2.3 抗菌药物使用时间

全部病例联合交替使用抗菌药物1~54d, 平均16.6d。

2.4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情况

所有病历中使用二联抗菌药物治疗794例 (88.52%) , 三联89例 (9.92%) , 四联14例 (1.56%) 。

2.5 病历学检查情况

897例患者中, 有502例进行了病原学检查, 送检率为55.96%。采集送检标本有下呼吸道痰, 血液及胸腔积液, 共检出病原菌15种409株。呼吸系统感染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 主要有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及解鸟克雷伯菌, 占71.96%。革兰氏阳性菌主要有表皮葡萄球菌、金葡菌、木糖葡萄球菌, 占20.37%。真菌感染主要为白假丝酵母菌、白色念珠菌, 占7.67%。

3 分析与讨论

呼吸内科是医院抗菌药物应用最普遍的科室, 我院呼吸内科抗菌药物使用率达100%,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是住院患者使用最多的3类抗菌药物, 其中尤以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使用率最高, 在联合用药中居首位。这与病原学检查相符合的。

在所有使用抗菌药物病例中, 临床标本培养502例, 但没有1例是在给药前留取标本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的。因为抗菌药物的使用会导致病原菌的迁移, 因此, 要规范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使病原检查更具有临床参考价值。呼吸系统感染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多见, 其中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及解鸟克雷伯菌具有增多趋势。

在本次调查中发现, 抗菌药物的应用以二联为主, 达88.52%, 最常见的联用方式是哌拉西林/他唑巴唑与喹诺酮类联用, 头孢美唑与喹诺酮类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为复合制剂, 具有抗菌谱广, 抗菌活性强, 对β-内酰胺酶稳定等优点, 对G-菌和敏感的G⊕尤其是铜绿假单胞菌有很好的抗菌作用[1]。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脂溶性好, 具有良好的组织穿透性, 对多数病原菌有强大的抗菌活性, 因此是目前治疗肺部感染的常用药物。但应关注近年来发现喹诺酮类与其他菌药物特别是头孢菌素类具有部分交叉耐性[2]。β-内酰胺类与喹诺酮类抗菌作用机制不同, 两者联合使用具有协同作用。新一代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具有杀菌作用, 能破坏耐药细菌产生的生物被膜, 因此, 阿奇霉素可与β-内酰按类药物联合应用。但要注意用药顺序, 先用阿奇霉素破坏细菌生物被膜, 更有利于β-内酰胺类药物渗透入细菌, 从而发挥杀菌作用。

总之, 根据我们调查分析结果显示, 我院呼吸内科抗菌药物的应用基本上是合理的, 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如个别病例用哌拉西林/舒巴坦联用头孢美唑, 同类药物作用机制相同, 不适合联合应用。再如有1例73岁COPD患者, 选用头孢匹胺, 培氟沙星, 阿奇霉素和甲硝唑四联抗感染。头孢匹胺主要抗G-菌, 厌氧菌及G+菌, 培氟沙星主要抗G-菌、G+菌, 衣原体, 支原体, 阿奇霉素抗G+菌、G-菌、衣原体、支原体, 甲硝唑抗厌氧菌。头孢匹胺和培氟沙星二者联用已覆盖绝大部分包括金葡菌、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军团菌及厌氧菌在内的致病菌, 没有必要用四联, 抗感染治疗有些过度。对于重病COPD, 可选用喹诺酮类或氨基糖苷类联和β-内酰胺类或加酶抑制剂也就够了。另外, 抗感染的时间普遍偏长, 病程记录及辅助检查提示没有感染, 但抗菌药物仍在使用。长期应用很容易导致细菌耐药的产生, 这对以后的抗感染治疗是不利的。因此, 建议临床医生要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学习和培训, 使临床抗感染治疗更为合理, 以减少患者的治疗风险和医疗支出, 使临床治疗更为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戴巴韦, 杨伟.采呱拉西林/他唑巴坦在危重病患感染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 (5) :466~467.

呼吸内科住院患者 篇8

关键词:呼吸内科,抗菌药,使用情况

呼吸系统疾病是临床呼吸内科常见的感染疾病, 抗菌药的使用是否合理对于治疗效果起着极为关键的影响[1]。笔者对我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100例呼吸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使用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收治100例呼吸内科住院患者中, 男59例, 女41例, 年龄18~82 (55.0±11.4) 岁。主要疾病有慢性支气管炎,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肺部感染, 哮喘,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支气管扩张并感染, 支气管哮喘并感染, 肺脓肿, 矽肺合并肺部感染等。

1.2 方法

统计患者的基本情况和患病情况, 记录分析患者的疾病诊断、实验室检查以及药敏试验等检查结果, 统计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1.3 不合理用药的判断标准

抗菌药使用无指征;用药时间过长、过短或者用药过程中频繁换药;用药剂量不足或者剂量偏大;联合用药使用不恰当或者出现了重复使用;盲目使用一些高档次的抗菌药物。

2 结果

2.1 用药频度

本次研究中一共涉及到9类27种抗菌药物, 主要是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以及喹诺酮类、青霉素类, 部分患者还用到了氨基糖苷类、林可霉素类以及头霉素类、硝基咪唑类、抗真菌类药。100例患者中全部使用过抗菌药物, 使用率为100%, 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主要包括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以及喹诺酮类, 临床除了用这几种药物进行治疗外, 在预防中也经常使用。

2.2 用药情况

本次调查中, 预防用药67例 (67.0%) , 联合用药74例 (74.0%) 。其中使用抗菌药物5~36d, 平均用药时间为 (16.8±6.1) d;其中不合理用药43例 (43.0%) 。

3 讨论

就当前来说, 抗菌药物的应用依然存在诸多不合理现象, 特别是基层医院, 抗菌药物不合理问题更为突出[2~5]。本次调查中100例患者均使用过抗菌药物, 比例达到了100%, 这可能和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多伴有细菌感染相关, 但也提示了基层医院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在抗菌药物使用比例方面较高。本次调查中, 显示抗菌药物主要是以青霉素类酶抑制剂以及头孢菌素类为主, 原因在于这两种药物在支气管和肺组织弥散快, 因此称为临床治疗肺部感染的常用药物。

在使用抗菌药物过程中, 医师在用药时间方面也存在不合理现象, 部分医师未能够按照说明书给药, 或者存在超疗程给药的问题, 或者仅仅考虑药物的种类, 未能够结合每一位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理的用药剂量。相当于一部分医师习惯于在效果不明显时一味的加大剂量或者延长给药时间, 本组中最长使用抗菌药物高达36d, 平均用药时间 (16.8±6.1) d, 表明了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存在时间偏长的问题。

基层医院在预防用药方面容易出现凭借经验用药的问题, 部分情况下为了保险起见, 不少医师选择加大用药剂量或者增加品种, 经常使用二联用药或者三联用药, 但是缺乏详细的用药方案。临床上, 联合用药的根本目的在于发挥药物的协同抗菌作用, 以便能够控制混合感染或者预防感染, 然而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必须应当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征, 常见的有原因不明的严重感染或者减轻不良反应、单一药物已经无法控制感染等。特别是对于一些长时间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而言, 临床为了尽可能的减少耐药以及药物用量也一般会使用联合用药。本次研究中, 74例患者为联合用药 (74.0%) , 比例偏高。且其中部分药效相同或者有药理拮抗作用的药物被不合理的联合使用, 或者部分对肝肾有毒害作用的药物也被联合使用。

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当前在我国临床医疗中依然普遍存在, 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基层医院表现更为明显, 也直接造成了细菌耐药现象日益增多以及药物敏感性日益降低。要求医师应当准确把握抗感染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等, 做到防患于未然, 避免抗菌药物的滥用, 以为患者提供一种更加合理、安全的抗菌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班立丽, 崔岚, 王瑞.149例呼吸科抗真菌药应用调查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1, 11 (5) :432-455.

[2]于美玲, 毛凯, 万春梅, 等.某院呼吸科2007-2009年抗真菌药应用调查[J].中国药房, 2011, 22 (2) :111-113.

[3]朴雪梅, 林志强, 张赞玲.在呼吸科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两份病例分析[J].药学服务与研究, 2011, 11 (1) :14-15.

[4]陈敏, 吴斌, 荣蓉, 等.住院患者下呼吸道374株念珠菌鉴定及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J].临床荟萃, 2009, 24 (10) :866-868.

呼吸内科住院患者 篇9

1 呼吸内科住院老年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1.1 与老年患者的自身特点有关呼吸内科住院老年患者具有年龄较大、免疫力较低等特点, 再加上患有基础疾病, 导致其很容易发生医院感染。随着患者的年龄增加, 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也在不断升高, 这是由于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 身体各器官功能不断衰退, 免疫力不断下降, 加之患者本身的疾病, 就为感染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而呼吸内科的大多数疾病都是通过空气、飞沫进行传染, 更增加患者感染的概率[2]。

1.2 与患者住院的时间长短有关由于老年患者行动能力差, 进而陪护、探视的都比较多, 在加上医院本身每天都收治很多不同疾病的患者。因而, 患者所在病房内的空气污染较重, 更易于细菌的传播, 进而老年患者的住院时间越长, 接触污染空气机会越多, 发生医院感染概率越大。

1.3 与患者的治疗方式有关呼吸内科住院老年患者往往会进行一定的侵入式的治疗, 如吸痰、留置尿管等, 这些都可能会使患者的机体组织接触到外界病原体, 增加医院感染的危险性。而多种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不但使患者机体的正常菌群发生改变, 而且还使其病原体的耐药性增强, 增加了发生医院感染的机会[3]。

2 呼吸内科住院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应对措施

2.1 提高护理质量主动积极与老年患者进行沟通, 多关心、照顾老年患者, 纠正其不良生活习惯, 指导患者如何配合治疗, 并对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2.2 加强对住院环境的管理任何有效的管理都离不开完善的制度。首先, 医院应制定相关的陪护、探视制度, 并严格执行, 尽可能减少老年患者接触外界人群;规范医护人员的工作, 同时医护人员要及时做好开窗通风、消毒等工作, 为老年患者建立良好的住院环境。

2.3 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和规范操作尽可能避免对老年患者进行侵入式治疗, 若无法避免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同时做好消毒隔离。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无论是工作前后, 还是接触患者前后, 均要根据七步洗手法来认真洗手。使用一次性吸痰管, 鼓励患者主动咳痰, 尽可能减少吸痰;留置尿管的患者加强对会阴部位的清洁护理, 定期更换集尿袋, 尽可能减少留置尿管的使用时间[4]。对于抗生素, 医院应严格限定其使用, 防止盲目滥用, 对于年龄较大、身体状况不好的患者, 医生应尽可能减少大量、联合抗生素的使用, 同时提倡根据患者的药敏试验结果及病原菌鉴定合理选择相应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尽可能减少抗生素的应用时间, 保护老年患者机体自身免疫力, 增强患者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5]。

3 总结

呼吸内科住院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应对措施的最终目的是预防发生医院感染, 防止医院感染的扩散, 提高医疗环境的安全性, 促进老年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护理质量、加强对住院环境的管理、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和规范操作, 可以更好地降低老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 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 更好地促进医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艳霞.呼吸内科老年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探析[J].医学信息, 2015, 5 (14) :88-89.

[2]湛永红, 张玉环.探究呼吸内科住院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与应对措施[J].大家健康 (中旬版) , 2015, 3 (5) :195.

[3]袁红.呼吸内科老年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临床分析[J].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4, 13 (1) :65-66.

[4]徐圣君, 赵晓平.呼吸内科住院老年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19) :4290-4291.

呼吸内科住院患者 篇10

关键词:呼吸内科,住院患者,肺部真菌感染

近些年来,随着临床上器官移植手术及各类接入性操作的增多,患者肺部真菌的感染率不断上升,尤其对于呼吸内科住院患者而言,其发生肺部感染的风险相对较大[1]。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往往伴随痰量增多、咳嗽、体温变化以及呼吸困难等症状,对其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该文对该院呼吸内科2013年12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肺部真菌感染患者62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表现、危险因素以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2013年12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呼吸内科住院患者62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发生肺部真菌感染,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及患者本人同意并签字参与该次研究,其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27~82岁,平均(62.2±3.2)岁。

1.2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记录所有患者基础疾病情况,分析肺部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临床特征表现,同时对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研究。

1.3 疗效判定标准

(1)痊愈:经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经X线检查显示肺部阴影消失;(2)好转:经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经X线检查显示肺部阴影未完全消失;(3)无效: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X线检查均未好转甚至加重。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进行比较,行χ2检验,P<0.05为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础疾病情况

62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基础疾病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9例(30.65%),所占构成比最大;白血病患者3例(4.84%),所占构成比最小。见表1

2.2 感染因素情况

长时间使用广谱抗生素患者58例(93.55%),占据最高的构成比,其次为合并低蛋白血症44例(70.97%)和长时间使用糖皮质激素30例(48.39%)。具体见表2。

2.3 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

62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伴随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表现,如呼吸困难、咳嗽、发热及咳痰等,其中口腔内颊黏膜32例(51.61%),无色透明“拉丝”样痰者46例(74.19%)。62例患者均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和原发病,同时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临床总有效率达到88.71%(55/62)。其中给予伊曲康唑治疗32例,有效率为81.25%;给予氟康唑治疗30例,有效率为96.67%。氟康唑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伊曲康唑组,χ2=5.267,P<0.05。见表3。

3 讨论

真菌感染的发生通常是由于真菌与机体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并且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随着临床医疗技术水平的进步,细胞毒药物、免疫制剂、糖皮质激素以及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也也越来越高,这也使得肺部真菌感染的风险大大增加[2]。该组研究发现,62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中,其中58例患者长时间使用广谱抗生素,所占比例最高,为93.55%。

此外,多数的肺部真菌感染患者都伴有一定的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的疾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炎等[3]。就该组研究来看,发生肺部感染患者62例中,基础疾病中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19例,所占比例为30.65%。真菌感染往往会和患者的原发疾病进行重叠,由于肺部真菌感染的特异性表现并不明显,早期诊断存在一定的难度,当确诊为肺部真菌感染时,往往治疗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患者经影像学检查发现真菌感染并不明显,则会影响临床的准确诊断[4]。当采用影像学检查发现肺部阴影时,则应当考虑肺部真菌感染的可能性,并实施科学有效的治疗措施。一旦患者确诊,则应当即刻停止使用激素及抗生素等治疗,常用的针对真菌感染的治疗药物有伊曲康唑及氟康唑等[5]。伊曲康唑是三唑环的合成作唑类抗真菌药,对于浅表真菌和深部真菌均有良好的抗菌效果,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深部真菌引发的感染。氟康唑属于吡咯类抗真菌药物,有着较为广泛的抗真菌谱,通过静脉注射及口服治疗,动物和人体的真菌感染有良好的效果,如念珠菌感染、新型隐球菌感染,主要的作用机制为高选择性干扰真菌的细胞色素P-450的活性,进而对真菌细胞膜上麦角固醇生物合成产生有效的抑制作用[6]。

邢西迁[7]等采用氟康唑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部真菌感染患者进行治疗,临床总治愈率达76.4%,总有效率达93.1%;郭晓悟[8]对71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采取氟康唑治疗,临床总有效率高达91.5%。该组研究中,62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中,给予伊曲康唑治疗32例,有效率为81.25%;给予氟康唑治疗30例,有效率为96.67%。氟康唑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伊曲康唑组,χ2=5.267,P<0.05。

综上所述,肺部真菌感染主要是由于在基础疾病发病后所致,临床表现并无特异性,应当尽早发现,并在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的基础上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从而获得最佳的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廖永明.呼吸内科病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19):85.

[1]刘柏洪.呼吸内科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8):1748-1749.

[3]何荣欣.呼吸内科住院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耐药性和敏感性[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12):34-35.

[4]章海峰,沈佩雷.呼吸内科患者肺部真菌感染因素与临床特征及其治疗对策的分析[J].抗感染药学,2015,12(4):540-542.

[5]毛洪莲,徐桂秋,金伟.呼吸内科患者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的原因及进行药物治疗的对比分析[J].中外医疗,2015,34(30):31-32.

[6]梁明.呼吸内科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原因及临床治疗措施[J].中外医疗,2013,32(12):100-101.

[7]邢西迁,杨志坚,肖谊,吴绪伟.氟康唑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疗效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4):5269-5270.

上一篇:中职电工电子实习课程下一篇:药品包装管理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