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物流教学改革

2024-05-03

高职物流教学改革(精选十篇)

高职物流教学改革 篇1

国内物流行业近几年来, 呈现迅猛的增长速度。高职院校物流教学成为物流行业的主要输出人才, 由此提供高素质人才, 才能满足市场需求。当前, 巨大的市场空缺下, 也对物流教学带来了挑战。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 如何在实际操作中练习理论知识成为高职院校物流教学的重中之重。

1. 1 物流专业的综合性

物流专业作为一个最新产生的门类, 其实践性、操作性、系统性成为克服的难点。物流涵盖了社会物流、行业物流、内部物流三部分。不同部分承担不同的责任, 运输过程复杂多样, 要求也不尽相同。这一类综合性很强的门类, 除了复杂的构成, 日常的实际操作的烦琐性也拥有很大的挑战性。

1. 2 人才培养是重点

由于当前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 导致在实际过程中, 人才需求很大, 不能满足市场。由此高职院校作为物流人才的主要输出者应承担培养人才的重担。从这一方面而言, 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注重技能训练, 做到毕业即上岗。由于我国物流行业尴尬的境地导致大量的企业不想招收需大量培训的应届生, 这就导致人才与市场脱节。由此需要针对市场的需求进行改变, 做出人才培养方案调整, 尽可能节省企业培训成本, 为学生就业提供良好条件。

2 高职院校物流教学存在的问题

2. 1 教学系统性不强

在我国古代就有采购活动, 但物流行业的兴起却是最近几年的事情, 作为新型的模式, 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的培养体系。在物流教学过程中, 在硬件、软件方面的问题频频出现。其中最突出的问题表现为系统性不强, 传统教学之下的教学模式导致人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并且由于过多的注重自己的教学主张, 导致在教授过程中, 不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进行重复讲解, 在漫长而单调的教学体系下导致创新性不足。

2. 2 忽略实践教学

当下, 我国高职院校物流教学普遍以理论教学为主, 忽略了实践教学, 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足, 不能适应物流行业多变动、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在实际的教学中尽管我国高职院校物流行业的实习工作包括了公共实践项目、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毕业实习、课程设计、相关实训等, 但截止到现如今, 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这就造成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大部分院校以理论为考核对象, 对于实践给予很小的分数, 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 进而不能很好地提高技能, 造成了动手能力不足, 不能完成办学的初衷, 不能为物流行业输送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2. 3 师资力量良莠不齐

当下不少高职院校指导教师, 大都以理论取胜。由于物流行业的特殊性, 导致缺乏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教师, 这就造成物流行业的师资力量良莠不齐, 甚至有不少的高职院校教师为半路出家, 或者刚踏出校门就进入教学工作, 由于技能的不足, 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只能照本搬书, 造成学生空有理论知识, 不能切合实际中发生的问题进行解决, 这种教学不利于学生日后工作的顺利进行。

2. 4 实训室效率不高

高职院校为实现物流课程的顺利开展, 一般都建有物流实训室。但往往由于资金限制或者是场地限制, 导致, 实训室为机房和模拟软件的结合体。并且由于我国物流行业发展没有形成体系, 导致一直处于摸索阶段, 对于模拟软件业千差万别。并且种类较少, 不能与市场上种类繁多的现状相比。除此之外, 在一些高职院校中, 将实训室当作课程设置, 并没有当做学生提高动手能力的场所, 导致在实践过程中, 不能多家利用, 合理分析, 由此造成了使用效率不高, 导致物流教学的实际效果欠佳。

2. 5 教材重复率过高

我国当下的专业教材频频发生内容重叠, 抄袭严重的情况, 并且系统能力不强, 导致无法形成系统理论。除此之外, 我国高职院校大部分选用改变的教材, 这种教材普遍行用性不强, 偏重理论性, 忽视实际操作, 除此之外,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并非普通本科学生, 拥有良好的理解能力, 导致不能吸收《供应链管理》等系统性极高的要求, 这就造成教材使用不符合学生特点, 造成资源浪费之余, 也会形成恶性循环。一方面是重复率过高, 另一方面是技术更新不及时, 对于市场上最新出现的技术, 不能进行教材更新, 导致我国高职院校物流教学一直处于落后状况。

3 高职院校物流教学改革策略

3. 1 以学生为主体, 开创 “新” 教学模式

为摆脱传统教学模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应该摆脱填鸭式教学, 注重学生意愿, 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构建物流教学改革新方案。秉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课堂形式上来说, 由“学生听, 教师讲”的模式进行转变, 探索成为师生共同研究, 共同进步的“互动”模式。可以在教学过程中, 进行分组派遣制度, 到物流公司等场所进行资料收集, 在教学活动之中, 让学生以资料为主, 进行陈述和交流探索, 并最终于教师进行错误指出。以学生能接受的程度加大课程深度, 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并需要多方面支持, 涵盖家长学校学生等, 采用声音视频, 网络资源, 纸质文本等素材进行讲解, 开创新教学模式。

3. 2 理论、实际双发展, 构建层次性教学

课堂教学工作开展中, 除了注重理论教学之外, 还应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逐渐拓宽深度和层次, 注重国际物流、物流营销、物流信息服务等。教学过程中, 应做到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学生情趣爱好和课程相结合, 例如针对爱好营销的学生, 让他们营销服务和物流相结合, 构建当下物流企业营销框架, 进而起到循序渐进, 开展层次教学的根本。教学过程中, 以理论为基础, 实践为重点培养对象, 从基本概念到后期的管理、包装、配送、运输、仓储等一系列环节需要学生做到熟悉、熟练。

3. 3 提高师资力量, 铸就专业水准

教师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学生就业能力。在高职院校物流教学中, 应注重教师的培训工作, 针对最新的技术进行引进, 应用到教学中来, 并采用评价体系, 针对每个教师进行严格的打分制度, 促进师资力量的提高, 进而铸就高职院校物流教学的专业水准。

3. 4 校企合作, 实现技能的提高

针对实训室设施不足, 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 树立正确的观念, 增强设备外, 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 让学生以实地考察的方式, 进行运输、仓储、配送、订单处理、物流包装等工作, 加深体验, 更加可以了解业务流程。除此之外, 倘若经常举办校企合作, 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还能为后续学生企业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不仅是一个踏板, 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3. 5 深化专业知识

教学工作中, 除却铸就系统化的教学模式, 还需要深化专业知识, 挑选合适的教材。从信息选择到知识获取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准的分析, 测验, 才能批量的投入教学过程中, 在教学过程中, 不能照本宣科, 应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观察问题的能力等。除此之外, 还应该形成翔实的实习、毕业体系, 铸就高职院校物流教学的专业水准。

4 结 论

我国高职院校物流教学尚有不足, 需要从教学方法、教材选择、师资力量、实践方法等方面不断改进、提高。为促进高职院校物流教学改革的有效性实施, 开展和管理, 需要从“管理”到“开课”, 从单一化到多元化, 从劣等化到优质化, 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更好地培育创造型人才。

摘要:企业对高职物流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 尤其表现在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物流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具备综合性、实践性的特质, 因此传统的课堂教学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必须通过内容的丰富化, 方法的多样性实现高职物流教学的改革。本文从多个层面分析物流教学现状, 并提出分析观点, 以期为高职院校物流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白世贞, 陈化飞.物流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研究[J].物流科技, 2004, 5.

[2]嵇成舒.电子商务物流应用[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 2.

[3]楼前飞.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2009.11.

[4]王志国.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以《供应链管理》课程为突破口, 创新高职物流教学[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0 (5) .

高职物流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研究 篇2

关键词:高职;物流英语;课程教学

一、物流英语的课程定位及开设目的

1.物流英语课程的定位。物流英语是专门针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的设计理念是遵循学生的年龄及认知特点设计课程内容。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了解物流行业的前沿信息,熟练掌握物流专业英语词汇,熟悉跨国物流运作流程。

2.物流英语课程开设的目的。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快,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和经济往来越来越频繁,物流行业的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因此,那些熟练物流业务、精通汉英文交流的物流专业人才越来越受到市场的追捧,而物流英语课程正是顺应市场发展的要求而开设的。物流英语作为一门新开设的课程,其教学应该引起学校及社会的高度关注,避免出现毕业生不懂外语,或者不懂物流知识的尴尬局面。

二、物流英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配备专业的物流英语教师,从事物流英语课程教学的教师大都是英语专业教师或者是物流专业教师。英语专业教师虽然语言基础扎实,擅长英语专业教学,但缺乏物流方面的专业知识,对教材中出现的专业术语和特殊技能不甚了解,只会对教材进行生硬讲解而缺乏深层次的阐发,无法对学生进行指导。对于物流专业教师而言,虽然他们有很深厚的物流专业知识,但又缺乏相应的英语交流能力,在教学中往往倾向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语言知识的教学,使得课堂生硬乏味,影响整个课堂效果。

2.教学模式落后。物流英语课程教学大都采取“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以教材和教师讲授为中心,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和沟通。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其结果是学生虽然掌握了大量的物流知识和英语词汇,但缺乏实际的英语运用能力,无法满足企业用人的需要。

3.教材编写不合理。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物流英语教材的编写主要侧重于物流理论知识的英语学习,内容比较宽泛,缺乏实用性。有些高职院校从国外引进原版的物流教材,或者将物流英文期刊里的内容直接编写到教材中,这些内容对高职层次的学生来说太过深奥,不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还有些物流英语教材偏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语法、物流知识的讲授为主,缺乏对技能性知识的训练。所有这些实用性不强的教材都无法培养出应用性强的物流人才。

三、高职物流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要提高物流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素质的提高才是关键。首先,学校要尽可能为教师提供培训和学术交流的机会,提高他们的业务素养。其次,鼓励教师定期到企业参观学习,进行挂职锻炼,使教师加深对物流企业的认知。再次,也可以聘请企业里的优秀人才来为学生讲授物流英语知识,加强校企合作。而作为教师,也应不断提高、丰富自己,在语言和专业知识方面全面提升自己,争取做既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有高深的语言素养的优秀物流英语教师。

2.丰富教学形式。对物流英语课堂的教学,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可以采取“问题式”教学或者项目教学,师生互教互学,共同提高,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和主角,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的学习者,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物流英语专业教师,应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物流英语学习方面有较大提高。

3.选择合适的教材。提高物流英语教学效率,必须要有好的教材做保障, 从高职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出发, 选用的教材一定要难易适中,有较强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教材内容要紧贴物流行业的实际。另外,高职院校在选择教材时,如果单纯一种教材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可以同时选择不同种类的教材,再配以各种视频教学,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磊.基于湖北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物流英语教学现状和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3(5).

高职物流教学改革 篇3

关键词:高职物流,数学,教学改革

数学是高职物流专业中一门不可或缺的基础理论课程,让学生学习与物流专业有关的数学知识及技能,同时能熟练掌握和应用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奠定专业知识,扎实学习基础。当前高职物流专业的数学教学课程存在教学定位不明、教学方式方法单一等问题,为顺应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物流人才培养形势,对高职物流数学教学改革极为必要。

一、高职物流数学教学现状剖析

1.教学定位未能明确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都开了经济数学这门课程,但不管从教学内容,还是知识架构上看,均为单纯的数学教学,主要是函数、导数及微分、极限等内容,其教学未能基于物流专业来定位。具体而言,在知识架构上,经济数学课程的章节设置、教学内容编排等和本科院校高等数学基本相似,可以说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单是在知识难度、讲课深度等方面有所调整;在教学内容上,不管是例题,还是习题,都是单纯性数学问题,和物流专业相关的实际性问题相对较少。

2.教学内容和专业脱节

一方面,现阶段高职院校的经济数学的教学任务是由数学专业教师来完成的,但大多数教师不具备经管、物流专业的学科基础,对高职数学在物流专业中的应用缺乏足够认识和实践,很难将数学教学和物流实际应用充分结合起来。而另一方面,数学有其独有特点,为充分体现数学知识的逻辑性,部分教师会花较多时间去讲解基础理论知识和解题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未能考虑到为物流专业的后续学习及学生的未来就业做铺垫,使得高职数学未能有效地和物流专业问题结合在一块。在实际教学中,缺乏对学生的物流专业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就可能导致物流专业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和专业脱节,这不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物流专业技能及能力。

3.教学方式方法固定单一

现阶段,高职物流专业在数学教学上,教师更为注重数学理论、数学方法、解题技巧等方面的教授,未能充分考虑到高职专业学生的数学能力及职业培养需要。同时,传统教学方法也固定单一,无法针对高职物流专业特色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来教学,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课堂教学的参与感,进而使得学生逐步失去学习的兴趣,而无法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在学习考核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仍采取单一的传统闭卷测试,测试内容也基本是单纯的数学知识及运算能力,以常规题型为主,很难全面考查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物流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高职物流数学改革的可行性对策

1.从独立编写高职物流数学教材

为有效解决传统高职经济数学教材偏于单纯数学知识而缺少和专业实际应用相结合的问题,应遵循高职公共课程教学的“理论够用,方法实用”的原则独立编写出一个针对物流专业的数学教材,教学内容上必须和现代物流业相关,要具备较强的实用性,目的在于推动应用型高职数学教学改革,强化公共课程和物流专业的融合,全面考虑数学知识架构和物流数学的知识点。同时,要结合院校物流专业课程设置,将教学内容分成多个模块,每个模块不仅要有数学理论知识和方法的讲解,还要有该知识点在物流业中的实际应用。教材编排的例题和习题均应结合高职物流专业的实际,进而真正实现数学理论和物流专业的良好结合。

2.积极开展项目化数学教学

为更好地培养和提升高职物流专业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和兴趣,实现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以及更好地实现模块化教学,应积极开展项目化教学。可通过情境模拟、案例分析等方法进行,比如,“物资调运”相关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先将实际生活的物质调运问题阐述出来,创设一个实际情境,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设置一定的悬念,再对数学建模、线性规划等基础数学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创建物质调运相关数学模型,然后基于该模型指导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同时,考虑高职物流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弱,数学问题分析能力不强等因素,因此,在课堂教学上,应集教、学、做于一体,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先让学生对概念内容进行学习,再由教师进行讲解,然后指导学生进行练习,最后教师进行辅导及评价。

3.灵活合理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应改变以往固定单一的教学方法,把物流专业的实践教学方法如:应用问题法、启发法、探究法、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应用到物流数学的教学中。比如,通过“刘徽割圆术”导入极限教学内容,这就是问题法;对于复合函数教学则可应用启发法;对应极限、导数等基本的概念教学,则可应用使用探究法;对于普通年金计算的内容教学,则可应用案例法进行教学;对于“货物集散场地设置”的教学中,则可尝试应用合作学习法。在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材料,灵活应用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此外,应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已在高职院校普遍应用开来,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从以往的单一媒体往不同类型媒体应用转变。充分应用好多媒体的图像、文字、视频等功能,基于视觉、听觉层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为培养高素质的物流人才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

4.积极改进物流数学考核方式

首先,物流数学测试题目不应是单纯数学问题,应以与物流生产作业计划、配送及运输、车辆配装等物流业相关的实际应用题,更为注重考核物流专业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物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应实施教学和测试分离制度,也就是担任物流数学教学的教师均不得参与测试题目的拟定和阅卷工作,而是由院校其他教师自题库中随机选出题目,这样不但更为客观、真实地检验物流专业数学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督促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另外,为更好推广物流数学教学改革成果,还应充分应用计算机网络、云空间等新型技术,为物流专业学生提供学习和交流数学的心得平台,增强师生、生生间的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结语

总之,高职物流专业数学教学改革是新时期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期物流行业发展的需要,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高素质物流人才为目标,了解并分析当前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考核方式等进行全面改革,以培养高职物流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

参考文献

[1]孙国芳,赵静.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5).

[2]曹雄彬.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法初探[J].时代教育,2015,(14):132.

[3]郑丽.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数学教学探析[J].物流技术,2013,(9):487-489.

高职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论文 篇4

(一)有利于提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质量

就业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以培养学生从事物流企业或岗位所需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为的目的和出发点的,这种有效对接企业需求的教学模式能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调研发现,物流企业对毕业生的质量评价主要有3个观测点: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后续可塑造能力。比如,物流行业在工作初始需要工作人员到基层进行锻炼,吃苦耐劳、艰苦朴素、服从工作是其基本职业素养。为此,学校应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深入推进实践教学,通过创设和模拟与行业或岗位相关的教学情境,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负责、服从工作要求等精神品质,提高其实践操作技能、企业管理能力,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同时,就业导向的实践教学还要不断深化职业素质的培养,强调物流行业的发展特性,为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打下好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有利于促进校企合作

高职教育强调的是工学结合和社会服务,不管在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过程、顶岗实训环节还是就业工作环节,都需要学校和企业进行深入交流。就业导向下,高职学院应主动走向并适应市场,了解区域经济所需要的人才需求,不断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校企互动机制(如顶岗实习、企业参观、订单班培养、企业专家来校讲座、企业员工校内培训等),力求无缝对接。

(三)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民生之本

通过教育改变学生和家庭的面貌体现了高职教育的民生之本。[2]当前社会,大学生就业难、因上大学导致家庭返贫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当前高职教育培养模式与社会或区域经济的脱节。而以就业为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可大幅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有效地解决此问题。

二、就业导向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调查发现,实践教学定位不明确、过度依赖电脑操作、师资短缺是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突出问题。首先,较多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过度抄袭其他地区院校的方案,缺乏对本地区物流市场的调研,容易导致实践教学内容和区域经济脱节,培养的人才无法对接本地区物流企业岗位。其次,很多院校由于经济水平限制,实践教学仅仅局限于软件平台的模拟操作,如仓储软件、车辆调度软件、货代软件等等的模拟操作。这些软件虽然可以覆盖部分就业岗位,也一定程度上符合就业岗位的技能需求,但软件和操作平台上的操作和实际工作情况还是有很大的差距,[3]这容易造成培养的人才就业后难以适应岗位需求。最后是师资问题,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理论课教师兼任实践课教师,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产生了很大的不良影响。为解决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必须以就业导向来展开实践教学。

(一)确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能力与课程体系

通过调研区域内物流企业的发展态势和岗位需求,借鉴区域内兄弟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先进经验,订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总体目标: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其中能力体系主要包括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方面。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培养学生的这三种能力,必须结合相关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范,并根据各校自身情况加以调整和提炼,确定相应的课程体系。

(二)调研区域物流企业,确定人才培养模式

为实现毕业生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物流管理专业的管理人员需对企业进行调研,并注意做好前期的调研计划和后期的资料整理工作。调研计划应该包括:了解物流企业的类型、规模、岗位、主要业务、人才要求和后期发展战略等。以武汉地区的高职院校为例,先通过对武汉地区主要物流企业的调研,对企业进行有效分类和整理,得出每个方向的岗位群;然后分析各岗位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并根据技术技能的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组织理论和实践教学。据了解,武汉地区物流行业可分为国内物流和国际物流两种。国内物流的岗位主要有:采购员、仓储管理员、车辆调度员、快递员、市场与客服人员、物流财务管理员;国际物流的岗位主要有:报关报检人员、国际货代人员、港口装卸与调度员等。[4]除了分析基础岗位外,还要注重分析相关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状况与发展方向,并以此为依据,在校内开设一定的拓展课程,储备学生的相关能力,为其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一般说来,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上升路径与相关岗位为:刚入职的岗位一般是一线操作员,如派单

员、开单员、装卸工、调度员、客服人员;大约3—5年后可上升为部门主管或者是门店负责人,如仓库主管、客服主管、运输配送主管等。部分优秀毕业生通过自身努力,在勇于把握机会的前提下,可能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如担任区域经理、大区经理等。

(三)根据就业岗位设置实践技能模块

对应物流岗位需求,需将实践技能教学分为国内物流技能和国际物流技能两大模块。国内物流技能模块主要包括:区域物流市场的调研、物流客服业务、货物储存与配送业务实施、采购业务组织与实施、货物储存与配送业务组织、储配方案设计、运输业务组织与实施、生产计划与组织、物流成本分析与控制、供应链构建与运营、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操作与应用、快递单业务和客户服务;国际物流技能模块主要包括:国际货代操作和单证实训、国际商务单证实训和报检与报关业务实训。[5]

三、就业导向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

(一)保障因素

1.制度保障

就业导向的实践教学的实施需要高职院校的制度保障和经费支持。(1)学校需要大力建设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室,并不断优化和增加配套设施,提高实训室的实际利用效果。学校可出台一批校企合作制度来规范校外实践教学,如企业订单班、顶岗实训制度、实践教学安全控制制度。(2)学院可出台一系列鼓励教师从事实践教学的制度,如实践教学的课时补贴、市场调研工作的工作量核算制度。

2.师资保障

教师高水平的实践技能是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由于中国高等教育物流管理专业设置的时间并不长,当前从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大多是从交通运输、工商管理、经济学等专业转岗而来,普遍存在专业不对口、缺少企业经历、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要解决此问题,除了引进企业导师到校园指导工作或兼职实践教学外,更根本的是要积极提升校内师资的实践技能。学校可分派教师积极深入企业,为企业提供相关服务,通过如担任企业顾问、新员工培训讲师等方式在较短时间内积累教师实践经历,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3.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就业指导工作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最后环节。为了提升就业质量,完成“教学—就业”的完美转身,学校必须开展相关专业的精细化就业指导工作。精细化物流管理专业指导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括开设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等课程,亦包括学生的面试指导、简历制作辅导等。另外,在学生就业过程中,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性格和家庭情况开展针对性服务,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岗位,提高面试成功率和在企业长久发展的可能性。最后还要做好就业反馈工作,通过跟踪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收集反馈意见,为进一步促进专业建设,尤其是实践教学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和经验。

(二)实施方法

就业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一般可分为互动发展的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大模块。校内实践主要分为三个层次:课内实践、实验室教学和专业技能培训;校外实践教学亦有三个层次:企业认知、顶岗实训和毕业实习。

1.校内实践教学的实施

以“物流市场营销”课程为例,教师可在授完一部分理论章节后,布置一个大作业———如武汉地区中小物流企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分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各小组同学可以亲自去企业调研,亦可查阅报刊杂志和网上资料,然后将分析结果做成PPT,在课堂上讲演,其他同学和老师再进行相关讨论与评价。通过该课内实践,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市场调研能力、数据分析能力、资料收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还能为该课程的期末进程式评价提供较好的依据。实验室教学则可通过有效运用实验室的相关设备,不断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对部分课程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利用各种物流系统软件、物流设施设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验室直观演练,实现学与用相结合。专业技能培训可以安排在学期末尾的一两个星期进行,通过整个星期的项目集中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相关技能,如物流企业采购决策和生产组织、物流企业配送作业优化和实施、国际商务单证操作等等。

2.校外实践教学的实施

在入校初期,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促进专业学习兴趣,可以安排学生参观相关物流企业,直观地感受物流企业的运作情况。顶岗实习就是平时说的“三明治”教学模式,这种校外实践教学模式需要学校和实习单位进行无缝对接。学校可通过调整教学计划,集中三个月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亲自参与企业运作。这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验企业的运作模式,培养责任意识和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另一方面则可以缓解物流企业的短时用工紧张问题。如在第三学期安排一个顶岗环节,从当年12月到次年3月,为春节的物流公司的用人高峰提供人力支持。毕业实习主要安排在第六学期,学生可到已签订就业协议书的单位去实习,在实习的同时完成实践报告和毕业论文

四、结语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分析 篇5

【摘 要】针对高职院物流教学存在的问题,在分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职院校物流教学改革三途径:问答式教学、仿真式教学、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主张高职院物流教学改革以市场为导向,提高物流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仿真式教学;问答式教学;实践教学

【Abstract】Aiming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Academy logistics,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necessity of teaching reform, puts forward the teaching 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ogistics three ways: question-and-answer teaching, simulation teaching, based on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mode, advocate teaching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logistics based on the market as the guidance,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ogistics Talented person training.

【Key words】Simulation teaching;Question-and-answer teaching;The practice teaching

1.高职院校物流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模式不能适合高职院校教学要求

老师依教案和大纲的要求,采用满堂灌输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老师负责讲,学生负责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被调动起来,老师讲授的知识点没有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的需要,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老师的讲得的津津有味,但学生听得头昏脑涨,平时不听课,考试突击背,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1.2教学手段和模式单一

一块黑暗板一支粉笔,这就是老师的教具,从小学到中学再大学,教学手段和模式没有改变,高职院校的大部分理论课程的教学工作都集中在课堂进行,教学手段非常有限,少数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在教室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但也仅限少数几个教室。物流模拟实训室虽有但由于设备设施有限或不合理,不能完全模拟现场实景,使用效率不高[1]。

1.3教材过时,知识陈旧

教材和大纲是老师上课的依据,教材选用是否合理、教材编写的内容是否与时俱进,直接关系到学生掌握的知识先进与否,直接关系到物流行业的发展,教材内容和教材的选用,没有进行社会调研、分析和研判,没有遵循与时俱进导向原则[2]。由于我国的物流发展较迟,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很多的教材都是照搬国外的教材,没有多少内容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没有好的教材可选。

2.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2.1旧的教学体制已不适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

高职院校物流教学工作突出理论教学为主,综观高职院校学生在校生活和学习情况,我们发现大一和大二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大三的后半学期才会有一学期的实习或实践的时间,有的同学干脆就找工作了,几乎没有多少时间留给学校用于实践教学,没有体现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更没有按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要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一方面高职院校必须完成规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不受企业青睐,就业压力大,学校也没有树立职业领先思想,没有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和可执行的方案。国家到目前为止也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各方的权利与义务,特别是要规定企业在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的权和利。

2.2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的各方认识不到位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中提到:“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目标定的非常明确,但缺乏必要的保障措施,没有很好的让企业和学校在高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达成共识。企业作为用人单位,人才如何培养企业更有发言权,但企业往往受利益驱使,看重是经济效益而忽视了人才培养的社会效益,不愿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高职院校由于办学条件和经费问题,不可能独立解决所有学生的实践和实习难题,不仅没有足够的人员和经费而且也不可能去配置所有实习和实践所需的设施和设备,必须借助企业的力量来完成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工作。

2.3物流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快速稳健的发展物流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物流人才缺乏的严峻挑战,物流管理人才的缺乏制约物流行业的发展,因此培养理论扎实、技术过硬的技能型人才,就显得非常紧迫和必要。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来说,加强理论教学改革,不断探索理论教学创新,对原有的理论教学方法结合时代和物流行业发展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不仅非常有必要,而且还非常迫切。

3.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途径分析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受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影响,在教学管理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在理论教学中,又重“讲”轻“研”,“讲”是老师满堂灌输,学生负责听的模式,老师讲的口若悬河,學生听的昏昏欲睡,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研”这里是指研究、讨论。在理论课讲解过程中,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提高理论教学水平和质量。

3.1问答式教学模式

问答式教学是指讲解理论课时,适时向学生提问,让学生思考然后随机提问并对回答内容进行评分,计作平时成绩,老师最后总结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避免了满堂灌输的弊端,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例如:讲解《第三方物流》时,我们可以问学生,为什么称“第三方物流”?第一方物流、第二方物流又分别是谁?让学生带者问题去听课。又如在讲“仓储管理”的“仓储的基本原则”时按条讲解枯燥乏味,学生听起来比较烦,那么可以多向学生提问题,如为什么要“先出后进”?这样做有什么优势?让学生自己思考回答。问答式教学模式把学生平时不爱学习,考试临时突击的被动学习心态,转变为课堂勤动脑、勤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学习心态[3]。

3.2仿真式教学模式

仿真式教学是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模仿物流过程中是某環节,把书本中干瘪的文字通过仿真技术,让它立体呈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4]。例如在讲解什么是“对流运输”时,我们可以让二位同学分别模仿运输设备承担A与B地之间的物资运输任务。假设A地需从B地运大米50吨,100台洗衣机。B地需从A地运大米100吨,洗衣机50台,按正常的物流途径应该怎么运输?这种运输方式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应该如何改进?并让学生实际运输(大米和洗衣机分别用道具代替)以后,学生才能感受到“对流运输”的不合理,仿真教学模式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处于仿真系统中,切身体会才能印象深刻。

3.3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

物流管理的理论知识有很多内容是比较抽象的,要讲的通俗易懂很不容易,学生听起来也很费劲,效果不理想,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教学内容制作成动画视频的形式,描述物流工作的全过程。还可以用PPT、图片、视频的形式讲解专业知识,例如讲解“连续运输设备”时,口头讲解无法具体阐述设备各部分的构造和形态,以及工作原理,我们可以利用摄像设备把物流工作流程拍摄成视频资料,也可以把需要讲解的内容制作成动画视频教学资料,全方位、立体展示设备是构造、功能、形态和工作原理,易懂易理解,学生乐于接受。 [科]

【参考文献】

[1]邓慧娴,郝世绵.应用型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现代教育,2011(07下):153.

[2]史晓原.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研究[J].学理论,2010(09):272.

[3]高艳.基于多元教学法的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J].物流科技,2009,(6):123-124.

高职物流管理教学改革的探讨 篇6

一、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物流专业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职业人, 也就是把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人文精神、创新能力结合起来, 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创造性。虽然人们已经意识到了加强素质教育对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但由于种种原因, 在物流专业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 培养目标不明确, 课程体系凸显素质教育的不足

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是近几年才开办的, 没有经验可循, 在构建课程体系时, 往往缺乏充分的社会调研、论证, 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课程的设置不够科学, 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课程体系过分强调学科的完整性、系统性, 重知识轻能力, 重理论轻实践, 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因人设课、依现有条件设课等盲目设置课程的现象仍然存在, 内容针对性差, 没有体现以够用为度的原则, 导致高职教育的特色不明显, 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

(二) 教学手段单一, 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物流管理教学中往往采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 只注重物流知识的传授, 不重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忽略综合素质的提高, 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较好的专业知识, 但没有创造的激情和独特的思维。

(三) 实践教学条件有限, 难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条件是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要以必备的硬件作为支撑, 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必要条件。没有必备的实训基地 (实训室) , 就无法进行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言, 物流管理专业对实践场地、物流技术、设施设备等需要更高的资金投入。很多院校在校内实训基地中的物流软硬件设施投入不足, 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大多数院校通过购买物流模拟软件来解决实践资源匮乏的问题。虽然学生通过模拟软件可以熟悉物流运作流程, 但由于无法亲自动手操作, 学生很快会感到枯燥、乏味, 从而失去兴趣。落后的实践教学方式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四) 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有着导向、激励的功能, 目前, 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评价主要是通过笔试成绩, 这样的评价形式缺乏科学性, 只能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很难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种评价机制造成学生和教师不重视实践教学, 物流专业学生动手能力不强, 缺乏创新精神, 职业教育成了应试教育, 收效不大。学生就业后, 往往难以适应新的工作岗位。

二、倡导素质教育, 全方位地进行教学改革

(一) 推进课程体系的改革, 构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结构

课程体系设置的好坏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 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比, 一个重要的区别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打破传统的知识性课程体系, 构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体系。在构建课程体系时, 应充分考虑社会需要,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处理好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关系, 将针对性、适应性有机融为一体。通过对人才市场进行调研, 提出人才需求分析调研报告, 确定物流管理专业面向行业及岗位;根据专业面向行业及岗位, 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 确定职业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根据职业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来确定职业基本素质、专业技能和专业核心技能, 最后构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物流管理专业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团队协作与创新精神的高技能应用性物流人才。应用性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应具备六大核心职业技能, 即:仓储管理能力、商品采购管理能力、配送管理能力、运输管理能力、物流信息管理能力和物流经营管理能力, 要求物流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本专业所必需的专业素养, 还要初步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可将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整合为“两大体系、三个模块”, “两大体系”包括通用技术基础课体系和职业技能培训课体系, “三个模块”包括素质教育模块、职业技术基础模块和职业核心技能模块。素质教育模块着力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基本素质, 主要包括两课、体育、计算机应用、商务沟通与交际、商务礼仪等基础课程;职业技术基础模块着力培养学生基本的物流管理职业技能, 主要包括管理学、物流管理基础、供应链管理、物流设施设备、库存管理、商品管理等课程;职业核心技能模块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六大核心职业能力, 主要包括仓储管理实务、运输管理实务、采购管理实务、物流信息管理和物流运作管理实务等课程。

科学的课程体系不仅将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纳入到课程体系中, 还要将学生素质的培养反映到课程体系中, 要求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相当的物流专业知识与技能, 还要有与人沟通、团结合作的能力, 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既突出能力本位, 同时又兼顾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等人文素质的培养。

(二) 改革教学内容, 将素质教育渗入到课程教学中

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育人为先, 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 把素质教育与物流技能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要考虑学生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 课程教学内容应紧紧围绕能力核心设置, 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 教学中引入生产性内容, 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删、整合、改造, 强化技能培养, 淘汰过时的教学内容, 及时把学科研究的新成果、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在教学中还要深入提炼、挖掘技能教育中所蕴藏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管理理念, 在课程教学中贯穿、渗透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的教育, 实现理论与实践互相渗透, 基础与专业并重, 人文与技能互补。例如, 可以在采购管理实务课程中加入采购人员职业道德的内容, 通过引入实际工作案例分析和场景模拟,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启发学生树立爱岗敬业态度, 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增强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 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和探索, 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 推行5S管理, 培养学生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改善他们的精神面貌, 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 以有利于他们可持续发展。

(三) 以能力为主导, 深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任何教育活动都要得到学生的良好配合才能产生效果, 教学活动应围绕学生展开。在教学中, 教师应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注重对学生工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把行为导入法中的角色扮演法、模拟仿真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现场教学法、分组讨论辩论法等有效融入课程之中。将学生由传统教学中的被动角色变成学习的主人, 把能力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采用项目制作式教学, 将教学课堂移至实践教学场所和工作现场, 实现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例如在采购管理课程中, 将招标采购设置成具体任务, 给出具体的采购项目, 让学生分组制定招标方案, 制作招标文件, 并模拟招标流程。通过深入广泛的思想启迪和生动活泼的教学,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四) 改进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物流管理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 实践教学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部分。实践教学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是购买物流硬软件教学设施, 建设校内实验室, 按真实的工作环境布置实训室, 充分体现浓厚的职业氛围, 让学生感觉到如身临其境;二是与物流人才需求企业联合, 建立专业实习基地, 最好能在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如运输企业、仓储配送企业、商贸流通企业、生产制造企业建立不同的校外教学实训基地, 以弥补校内实训条件的不足。

在现有的实训条件下, 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 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 应强调综合性、整体性的素质教育, 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特别是知识、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如在进行供应链管理实训时, 让学生分组扮演供应链中的供应商、制造商和分销商, 分别给定各组学生的角色任务, 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供应链协作中的障碍, 寻求有效地克服协作障碍的方法, 及如何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这种项目合作式的实训, 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中, 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通过这种实训方式, 学生可以学会沟通、学会处理分歧, 克服困难, 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能力。

(五) 改革现有的考核方法, 建立科学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必须改革现有的考核办法, 建立科学的素质评价体系, 完善素质评价标准、评价内容和评价手段。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可采用实际操作、面试和上机考试等多种考核方式;对于采用项目学习法教学的课程, 可以按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和项目实施的结果, 进行评分。对于专业课程减少笔试内容, 增加操作技能考核, 着重考核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工作态度。例如, 对于仓储管理这样实操性比较强的课程的考核, 要以培养目标为依据, 以能力考核为中心, 以知识考核为参考, 考核方法力求能够测试出学生真实的水平。课程评价方案依据“技能加态度, 强调素质培养”进行设计。每个项目成绩都是从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考核, 考核方式可采用卷面考试、实训考核 (计算机模拟和实操) 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 对学生的每一个学习过程和行为表现进行全息记录。其中, 书面考试由任课老师给出试卷, 内容以知识够用为度, 强调专业技能, 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训考核以学生平时在项目实训中的表现来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作态度, 对每一任务项目进行全过程跟踪考核, 以提交的成果、小组互评的结果和学生在实训中的表现来考核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工作态度;平时成绩由平时作业、考勤率和课堂表现综合得出, 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除了课程考核外, 还应将学生参加的各种社团活动、竞赛、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等课外活动也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活动、社团活动和各种比赛进行量化考核, 根据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所取得的成绩和有关机构出具的鉴定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将学生的课程学习和课外活动这两部分考核成绩一块纳入学生个人素质的综合评价体系, 作为是否允其毕业的硬性指标, 这样的个人素质综合评价才对学生良好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养成起到很好的约束和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少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6) :93-94.

[2]王丽.高职高专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及策略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 2007, (4) :68-70.

[3]周艳飞.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云南农业教育研究, 2006, (2) :25-26.

[4]邓永胜, 陈智刚, 马俊生.高职高专物流类应用型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研究[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3) :11-15.

高职物流教学改革 篇7

物流信息系统是物流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 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综合性课程。它综合了物流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等内容。该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物流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掌握物流各个环节的信息管理方法和应用问题, 具备解决物流信息系统管理问题的初步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物流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培养系统开发的各项能力和实际物流信息系统的操作能力。

二、《物流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现有的物流信息系统教学通常是管理信息系统、物流信息技术、物流学简单叠加。包括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 (包括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实施、测试、运行等) 、信息技术 (包括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条形码技术、EDI等) 、物流信息系统案例分析。

由于课时的限制老师在有限的上课时间是不能深入的讲解这些内容, 而且我们在开设这门课之前会开一些前导课, 比如物流基础、物流信息技术、网络数据库等, 所以老师如果按照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的内容讲解, 学生就会觉得枯燥、内容重复、理论教学内容过多, 实践教学内容过少, 学生动手的机会太少, 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针对以上的问题, 我们应该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设置, 把与前导课重复的内容去掉, 减少理论教学内容、增加实践环节。

2. 考试方式不合理

物流信息系统大部分的考核方式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 闭卷笔试的考核方式重结论、轻过程, 重概念、轻能力。只要学生死记硬背, 不管实际能力如何, 都能轻松取得高分, 这种考试方法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产生了负面影响, 同学们在平时学习的时候不认真, 考试前才死记硬背, 对所学知识根本没有掌握, 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暂时记住了, 过一段时间又忘记了。而且考试内容中记忆性成份所占比重较大, 考核的知识多为一些概念, 偏重于多样态知识中的结构化、原理化的记忆性知识, 对于一些技能知识无法在卷面上表现出来, 但是技能的掌握才是高职学生学习的重点。所以考试方式要进行改革, 不但要有助于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由浅式学习向深式学习转变, 由突击学习向注重平时学习转变, 也会使教学活动在目标、方式等方面, 发生一系列积极的转变。

3. 教学模式不合理

“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 不能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在这种模式下, 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主要采用讲授法向学生传授知识, 但是物流信息系统综合性、应用性比较强, 只采用讲授法学生会感觉比较死板、没兴趣。所以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与教师互动交流, 二者才可以共同进步。

三、《物流信息系统》教学改革思路

1. 优化课程体系, 整合教学内容

经过对物流企业的调研, 我们明确了企业的岗位需求, 细化了物流信息系统管理岗位, 包括物流信息系统开发方向、物流信息系统操作方向、物流信息管理方向。根据工作方向制订了这门课的教学大纲, 把教学内容划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物流信息系统开发, 第二部分为物流信息系统应用。物流信息系统开发部分按照软件的生命周期分为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内设计、系统实施几个模块, 由于前导课的开设, 去掉系统实施模块, 只讲前三个模块。物流信息系统应用部分采用金蝶K/3供应链系统作为实践平台, 分为初始化、采购处理、销售处理、仓存处理、存货核算五个教学模块。通过操作一个实际的平台来达到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目标。

2. 改革考试方式, 提高实践能力

经过多年的教学, 总结经验, 对物流信息系统传统的闭卷考试进行了改革, 改为过程性考核方式, 物流信息系统开发部分, 要求学生每一个开发阶段提交项目成果, 以项目成果为考核依据, 物流信息系统应用部分, 为了真实反映学生对技能的掌握程度, 考核方式为阶段性现场考核。最终成绩包括系统调查报告占5%、业务流程分析占10%、数据流程分析占10%、模块结构图占10%、采购管理系统应用占20%、销售管理系统应用占20%、仓存管理系统应用占20%和出勤占5%。

3. 设计“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的教学模式, 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经过课程体系的调整, 这门课程理论与实践达到1比1, 还增加了课程设计。在实验和课程设计中, 让学生结合具体企业案例, 运用本课程所学专业知识设计物流信息系统 (如包括采购系统、仓储系统、配送系统的设计) , 和应用金蝶K/3供应链系统解决企业工作中实际问题。教师负责指导和解惑, 并结合学生完成设计的质量进行综合评定分数, 体现出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认知主体, 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四方物流发展及高职教学改革对策 篇8

按照国际惯例, 第三方物流是指由物流服务的供方、需方之外的第三方去完成物流服务的物流运作方式。而第四方物流的操纵主体是一个供应链集成商, 其主要使命是调集、管理和组织自己及具有互补性服务提供商的资源、能力和技术, 为客户提供综合性供应链解决方案。其主要特征是优化组合各第三方物流企业, 高效优质地完成整个物流过程, 从而取得绝对优势, 成为名副其实的能与国际接轨的物流企业。

第四方物流的主体是一个供应链的集成商, 是供需双方及第三方物流的领导力量。它不是物流的利益方, 而是通过拥有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以及其他资源提供一套完整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以此获取一定的利润。它的任务是帮助企业实现降低成本和有效整合资源, 并且依靠优秀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技术供应商、管理咨询以及其他增值服务商, 为客户提供独特的、广泛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天津市物流业新增的创新式长途运输业务, 并以长途运输功能带动全程物流项目开发, 进行了向第四方物流企业行为发展的探索。天津市物流业开辟的长途运输业务, 是将招揽的运输业务委托给拥有丰富运输经验的专业运输公司, 让其承运长途运输部分, 而委托企业仅承担堆存和集港两个物流环节的操作, 既发挥了各自的运作长处, 又使各个物流节点完整对接, 是强强联合、实现合作共赢的一种新型物流方式, 充分体现了第四方物流的精髓。

第四方物流的价值、优势及功能

概括来说, 现代第四方物流有四大价值、五大优势和六大核心功能。

四大价值 第四方物流市场能创造以下价值:一是使货主企业物流成本下降、物流效率提高、物流过程安全;二是使物流企业商业机会增加、资金周转迅速、服务能力提升;三是让物流产业经营运作规范、行业环境良好、信息化水平提高;四是让社会总体流通成本降低、经济效益提高、产业结构优化。

五大优势 第四方物流市场除了创造四大价值外, 还具有五大优势: (1) 政策优势。第四方物流市场能够为客户带来规范管理及优惠的政策服务。 (2) 信用优势。以政府公信力为基础, 第四方物流市场将工商、银行、公安、交通等静态信用与平台交易互评产生的动态信用相结合, 形成了权威的信用管理体系, 为企业在市场中交易及结算提供了信用保障。 (3) 资源优势。依托港口、外贸等资源优势, 通过推进企业、园区、专业市场的信息化建设及联网, 推广应用GPS、RFID等物流信息技术, 采集大量的物流供需信息形成权威信息平台。 (4) 功能优势。根据企业需求, 市场提供信息发布、交易配对、合同确认、支付结算、信用管理、物流整体解决方案六大核心功能, 优化供应链管理, 提高企业运作效率, 降低运营成本。 (5) 服务优势。依托规范的市场会员准入制度及市场运营管理制度, 并与金融、保险等服务供应商开展合作, 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丰富的一体化服务, 提升客户品牌的价值和效益。

六大核心功能 第四方物流市场较有形市场而言最突出的是具有六大核心功能: (1) 信息发布。为会员企业提供各种信息发布渠道, 包括货源信息、车源信息、专线信息、仓储信息等各类物流供求信息。 (2) 交易匹配。为会员企业提供自动匹配和手动匹配两种交易模式, 快速找到符合要求的资源信息。 (3) 合同签订。为会员企业提供标准规范的电子交易合同, 明确交易双方义务, 保障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 (4) 支付结算。为会员企业提供B2B的电子支付结算服务, 会员可以通过第四方物流市场平台进行账单管理和支付管理。 (5) 信用评价。为会员企业提供权威的信用评价管理体系, 结合银行信用、政府信用等静态信用信息和交易信息产生的动态信用记录, 提升企业经营品牌价值。 (6) 物流整体解决方案。为会员企业提供物流整体解决方案, 集成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优势资源, 优化货主企业的供应链管理。

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来看, 有以下发展趋势:需求扩张与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转型、转变) ;物流社会化与专业化 (物流外包、整体延伸) ;企业规模化与个性化 (传统服务与专业服务整合) ;市场细分化与国际化 (服务速度、成本、划分细化) ;区域物流集聚与扩散 (物流园、物流区、物流带集合) ;基础设施整合与建设 (公路、铁路、港口、机场交通枢纽整合) ;信息集成化与移动化 (信息平台、商务平台、电子口岸) 。

总之, 通过第四方物流市场平台 (战略任务) 可实现仓储、配送、运输等功能的“无缝”对接, 增加商品流动性, 降低客户成本, 实行统一管理、业务协同、计划优化、资源统一调度、协同作业、库存均衡。

第四方物流发展对高职教学改革的要求

第四方物流业的发展要求有高素质的管理团队与之相适应, 所以, 第四方物流人才尤其重要。只有物流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不断学习与应用先进技术、方法, 才能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第四方物流业。物流企业在重视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的同时, 还要重视所有员工的物流知识和业务培训, 提高企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物流人才的基地, 应该以物流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 紧密与现代物流企业一线实际相结合, 实现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要做到这一点, 我认为, 高职院校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教学改革。

第一, 第四方物流发展非常迅速, 所以, 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重视将最新的物流技术和理论引入课程教学中, 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大纲, 使学生能及时获取第四方物流的最新知识。

第二, 教师要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同时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模式。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教学资源进行加工, 开发研制多媒体课件。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开展教学活动, 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和能力。

第三, 改变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模式,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交融,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

第四, 教师增加下企业调研的次数, 实施项目教学、情景教学等教学方式, 并以此为切入点, 提高教学质量。

第五, 邀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物流专家、企业经理为学生开设第四方物流专题讲座, 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专业物流公司的实际运作情况, 为将来顺利走上物流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随着物流业的发展, 第四方物流市场一定会完善核心功能, 开发出一批重要的应用项目实现平台对外数据交换, 优化物流专业技术应用, 完善配套服务功能, 以全面实现市场发展、业务合作、服务提升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蓝仁昌.第四方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9.

[2]刘志学.现代物流手册[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1.

高职物流教学改革 篇9

关键词:企业需求,中职物流,教学改革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现代物流业正在迅速发展, 在此过程中物流人才需求也在急剧扩大, 如何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物流人才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急需探讨并解决的问题。

一、物流企业人才需求现状

1. 整体需求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物流业已成为吸纳劳动力较多的行业之一。“十二五”期间, 我国物流行业每年需要新增一线操作技能人员约110万人, 而目前国内职业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人数约40万, 远无法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另外, 由于进出口贸易及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 熟悉报关、货代以及电子商务等复合型物流人才也颇受企业的青睐。

2. 各类物流企业对物流人才需求的现状

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情况均有不同, 大部分物流相关企业需求的物流人才为物流操作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 企业需求比例达57.94%。伴随着电子商务和第三方物流的迅猛发展, 目前与运输行业人才缺口最大, 其次是仓储业。此外, 国际物流业对国际物流经理、国际货代经理、报关员、报检员等也有较大的需求。

二、高职物流专业教学现状

截至2011年初, 我国已有824所高职院校和2000多所中职学校开设了物流专业, 但作为新兴学科, 高职物流专业的教学存在着一些的问题:

1. 师资匮乏

物流作为新兴学科, 在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物流专业师资, 多数教师均由管理类、经济类学科转化而来, 缺乏企业经验, 对于物流行业的发展、企业的需求等信息的获取相对滞后, 在师资队伍中, 能够真正将理实结合起来的教师十分匮乏。

2. 教材内容落后

物流是一种应用型学科, 它的理论多来源于物流实践活动, 当前各高职院校使用的教材缺乏系统性, 规范性, 理论知识远落后于不断发展的物流管理实践。

3. 培养目标滞后

在物流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大多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设定都缺乏前瞻性, 不能让人才培养的目标对接企业需求, 难以满足未来岗位需求。

4. 教学手段单一

当前, 职业教育提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的知识局限性, 多数管理课程的设置仍是“重理论, 忽视实训”。理论知识的教学往往脱离实际需求, 数字化教学资源不够丰富, 不能贴近企业实际, 多媒体的运用缺乏有效性, 甚至不能为学生创设模拟环境进行企业物流管理活动的模拟训练。

5. 评价方式陈旧

多数高职院校物流专业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 以此对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进行评价, 即使加入了平时作业、课堂表现等因素, 仍无法反映学生是否能将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 不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三、基于企业需求的高职物流教学改革的思路

1. 以行业发展为导向, 不断提升师资水平

一方面要“走出去”, 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作用, 通过院校进修、企业实践、挂职锻炼等方式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要“请进来”, 积极聘请企业生产一线操作及管理人才担任兼职教师, 也要加大引进海外留学物流人才和出国培训力度, 采取邀请外国专家来讲学的办法, 提高物流专业师资水平。

2. 以岗位需求为标准,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内容来源于教材, 在教材的选择上要注重实用性、有效性, 因此, 可以组织物流行业的专家、学者共同研究编写物流的教材, 加强案例内容的典型性、实训任务的有效性。同时也可根据校企合作的工作流程, 自主编写有现实意义的实训教材。

此外, 教学内容必须及时更新, 要基于物流行业、企业实际发展及需求, 结合物流职业标准, 设计、开发、更新教学内容, 内容需融入真实的工作情境, 以解决实际的问题, 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及素养。

3. 以企业需求为立足点, 确立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以企业实际需求为立足点, 突出能够符合企业需求、岗位需求的高知识、高技能、高素养应用型人才。

4. 以学生为主体, 增加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让多种数字化教学资源服务于课堂, 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课程的设计背景应贴近企业、贴近岗位, 以课表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能力设计教学任务, 利用教学平台等手段激发学生课前、课上、课后自主学习, 加强师生、生生互动和交流。同时, 运用一些成熟的仿真平台或软件, 将企业中常见但实训室无法操作的设施设备呈现于学生面前, 学生通过岗位的仿真操作操作, 加深对知识和技能的认知, 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让学生充分做到“做中学, 学中做”。

5. 以工作流程为主线, 采用多元评价

评价高职物流专业学生, 应侧重学生对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 评价应以重能力、重素质为原则, 以教学目标为标准, 以学生解决问题的“职业行动能力”为依据, 评价体系应该以工作流程为主线, 体现企业的需求, 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业务技能水平。在评价过程中, 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 课程的特点, 采用个性化的评价方案:如, “校内课程实训评价”、“校外顶岗实习教学评价”、“毕业方案设计”等。当然。还要以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评价必须工作流程为主线, 通过案例分析讨论、闭卷考试、物流活动模拟操作、技能竞赛等多种方式多元综合评价学生的专业知识、岗位技能、职业素养等。

参考文献

[1]李凤梅.以就业为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0, (22) :346-347+350.

[2]夏纯迅.《物流采购管理》课堂教学改革初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1, (1) :158.

[3]喻先广.我国高职物流专业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经营管理者, 2009, (16) :242.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篇10

【关键词】高职教育;物流专业;物流人才培养;改革创新

随着我国加入WTO及电子商务的兴起,物流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新兴行业和跨国公司对物流人才需求日益突显。主要表现在: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和中级物流管理人员极度缺乏、物流企业市场营销人员、具体业务操作人员专业素养参差不齐、有待提高。市场急需具有本行业专业知识,又有物流管理技能同时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的专门人才。现代物流模式的改革,使物流人才的需求在数量上不断增加,同时按要求物流人才应具备更高的内涵素质。当前,我国物流教育面临两大形势:其一,为适应物流企业的发展和向现代物流转型以满足对物流人才的巨大需求,许多院校竞相设立物流管理专业。 另一方面,培养的学生与市场要求脱节,学历与能力不符;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脱节,证书与技能不符。

1.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学模式现状与问题

高职高专教育特色及重点在于对高职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实践能力是高职高专教育的生命线及代名词。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能立即以扎实的专业知识投入到物流管理工作中从而为企业创造价值是物流单位对毕业生的学生的迫切要求。用人单位对高职高专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实践技能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突出表现在对现代物流设施设备要能够熟练操作,对现代物流办公软件能够灵活使用。然而,据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各项表现并非完全满意,他们认为物流毕业生专业素养及实践技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其中突出表现在毕业生实践技能弱,进入企业后难以立即开展工作,对各项工作显得无从下手,迫使用人单位花费大量的精力对他们进行岗前技能培训、业务能力升级等等。其中面临的最大风险在于,单位多培养的专业物流人才在掌握实际技能后会另谋高就,给企业造成了较大的人力成本。这也是企业宁愿招有经验的员工而不愿招收应届毕业生的原因。因此,高职高专的物流教学必须要以市场需求为依归,培养物流企业所需的具有实践技能的专业人才,使人才输出的质量得到保障,以此也可减少企业在员工培训上所付出的重复性培训成本。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教育理念滞后

目前高职物流人才培养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而这些理论已经和当前先进的市场理念脱节。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一套合理的、标准的、规范的教学软件来引导辅助学生按照行业规范去熟悉物流企业在日常工作中的业务流程和实际操作。导致无法培养出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经验的物流人才,也难以满足物流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标准。

1.2培养模式落后

商业、储运、物资等众多产业、部门和企业的重复性叠加难以构成现代物流产业,现代物流产业是众多产业组成的一个社会化服务的综合性整体。对于当前的高职高专教学而言,其教育及人才培养模式尚保留传统教学观念的深刻印记。重复设置专业课程,缺乏实践引导,物流教学的条块而分割严重,许多学校的物流专业教育理论视域狭窄,不能满足对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与教学,导致教学整体水平仍停留在物流专业发展的初始阶段。

1.3教学内容陈旧

物流管理涉及供应链管理、企业物流管理、国际物流(物流英语)、企业物流信息技术管理等专业知识,使其成为一门综合性、复合型、应用性极强的新兴学科,然而,目前高职高专物流专业所教授的物流理论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1.4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物流发展在我国时间较短,物流管理专业对高校而言算是新兴专业,物流管理教育还处于摸索探讨阶段。绝大对数教师飞物流管理专业科班出身,而是跨专业教授物流管理,自身对物流管理专业的理论深度掌握不够,同时缺少必要的实践经历,使其无法承担有效的教学任务。

校企联合培养物流专业人才模式特色

2.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校企联合培养

校企联合培养物流专业人才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实施教学管理,开发课程体系,订制人才培养方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解决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弊端的出路。校企合作的主要路径如下:

2.1从实训实习方面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主要以物流系统实训为主(物流实训室),到公司现场实习的机会不多。应该多联系物流企业,建立校企联合办学的机制,让学生到公司进行短期实习,让他们对今后的工作有较清楚的认识,学会脚踏实地的做人做事。

2.2从课程设置方面

例如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主要专业必修课如:物流基础、物流设施设备、运输管理、仓储管理、供应链管理、配送中心、货运代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电子商务、国际物流与报关等都比较合理。但结合现代物流发展的新趋势,提出下列建议:新增《物流专业英语》、《物流法律法规》、《国际贸易》等基础专;《物流成本管理》这门课程相当重要,要加强该课程的教学研究。

2.3从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方面

企业对人才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要求:

(1)在专业对口与综合能力方面作比较,企业更看重求职者综合能力。综合能力不仅包含熟练运用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还要掌握包括英语、计算机、写作等其它方面的在内的专业知识;此外,对物流专业管理人才的要求还便现在应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以及要具有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以此才能胜任繁重复杂的物流管理工作。

(2)良好的谈吐及团队合作精神是用人单位在专业技能外的又一基本要求。很对院校针对这种情况开设了相关的礼仪及团队合作拓扑训练课。

(3)物流人才的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发展规划相互融合,为此,企业在物流人才职业规划上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对员工培训时期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发展规划相协调相统一。

2.4从专业见习方面

为杜绝学生对以后工作方向模糊不清、工作期望较高、浮躁、好高骛远等不赶现象,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多种方式,让他们清楚的认识到物流管理属于朝阳行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抗风险能力强,比较稳定。但利润空间有限,工资待遇只能是中等。基层是锻炼专业人才成长的最好天地,这要求物流专业人才应养成能吃苦耐劳得精神品质,将自己扎实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基层锻炼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提升。

2.5从师资力量方面

尽可能多的从相关企业聘请有经验的物流操作人员及物流管理人员来学校任教,以兼职的方式展开。以他们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来给学生上课,使得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真实化。同样也要多从各大高校聘请高学历高职称专业对口的专家学者来学校给学生讲学,使得学生的知识体系更深层化。对于已在校担任物流课程教学的老师也要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送到相关物流企业交流学习,提高自我的专业水平,从而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提升教学质量。

3.结语

通过对物流管理专业所进行的一系列研究,进一步明确了物流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思路,既然培养输送的物流人员和企业需求的物流人员存在很多对接上面的差异,那么,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以优质生源与更多物流企业建立并签订合作办学协议,突出展现 “校企联合、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越性,使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更加明朗。另一方面,为提升物流专业的教学与实践水平,我们要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设置、提升物流师资水平、开拓实习基地、规范考证培训等,培养出既有理论深度又具有准也实践技能的物流管理人才,进而推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王飞鹏.欧阳联灿.宫权.我国物流人才的就业现状与培养机制研究.中国市场,2008,(15).

上一篇:小学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下一篇:互联网金融冲击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