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放什么作文

2024-04-21

先放什么作文(通用8篇)

篇1:先放什么作文

先放什么作文

这天的作文课,刚上课,老师便拿出一个碗,神秘地说:“今天,我们就来测测这个碗的能力。”

能力?我们都奇怪了:不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碗吗?它除了盛牛奶,盛饭,还能有什么特别的能力呢?

这时,老师拿出了一袋核桃,对我们说:“现在我们往碗里放核桃。”说着,她抓了一把又一把的核桃,放进了碗中,还不停地问:“满了吗?满了吗?”同学们也都跃跃欲试,一个同学来到讲台上,看了又看,想了又想,抓一个核桃,放了进去;另一位同学围着碗转了一圈又一圈,观察了好久,终于抓了一个核桃,放在了碗里,手却迟迟没有离开,待他确定核桃不会掉下后,才慢慢地把手拿开。可到了第三位“挑战者”时,不论他怎么小心翼翼,每当他把一个核桃放进碗中时,总有另一个核桃从碗中掉了出来,就这样,“放核桃工程”告一段落。而此时的碗已堆成了一个“核桃山”了。

当同学们一致认定碗里已经装满了时,老师却又神秘地说:“没满!”说着,老师拿出了一瓶小米,同学们又奇怪了:这被核桃装得满满的碗,怎能装得下这些小米呢?这时老师让一位同学往碗里倒小米,没有预料到的事情发生了:小米蜂拥而下,像金色的瀑布一样沿着核桃之间的缝隙流进了碗里,不一会儿,碗里便装满了金黄色的带有核桃的“冰淇淋”,而当老师再倒小米时,小米已经开始往外溢了。

也就在这时,老师又发问了,“还能盛吗?”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喊着:“还能装水呢!”的确,还有很多东西能装进小米的空隙中:水、面粉、空气……

看着这永远装不满的碗,同学们又一次陷入了沉思,我也开始了思考:为什么要先放最大的核桃呢?这装不满的碗,不就像我们永远不会装满的人生吗?那核桃,不就像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吗?那小米,不就是零碎的小事吗?那么,如果我们先放小米,核桃不就放不进去了吗?同样,如果,我们先做零碎的小事,那我们的人生不就没有放置最重要的事的地方了吗?这时,我们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所谓的大事,不就是理想、信仰、职业吗?

所谓的小事,不就是一次游戏、一次聚会、一个假期、一杯饮料、一个玩具吗?

此时,我终于明白了老师的用意。

篇2:先放什么作文

低调做人不仅是一种境界、一种风范,更是一种思想、一种哲学,

1、地低成海,人低成王。地不畏其低,方能聚水成海,人不畏其低,方能孚众成王。世间万事万物皆起于低,成之于低,低是高的发端与缘起,高是低的婵变与演绎。低调做人正是一种终成其高,必成大器的哲学。谙通此一哲学的人方为大智之人、方成大价之身。

2、圣者无名,大者无形。真正的圣人最终会修炼到无我的状态,无我者何顾其名哉!真正的大者最终会演化为混沌的状态,混沌者何存其形哉!人之圣,其名奄奄乎成其道;天之大,其行浩浩乎成其理。低调做人的道理正在于此,遁其名,隐其形,方为至圣,方为至大,方为永恒。

3、鹰立如睡,虎形似病。鹰者天之雄,虎者地之威,如此雄威的动物却常常扮作一副恹恹欲睡的病态,从而使猎物放松对它的警惕,待猎物接近时再雄威大作,捕之食之。在现实生活中,常见弱者好趁强施威,而强者却多装熊示弱——看来低调做人更像施强者的哲学,这套哲学不止是一种自我保全和自我防守的智慧,更是一种谋求生存和伺机攻敌的武器!

4、贵而不显,华而不炫。荣华富贵几乎是每个人的向往的。但贵而不显,华而不炫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低调正是这些已获得荣华富贵者的做人哲学。富贵固然令人倾慕,但自古富贵险中求,富贵者常在风头浪尖上;荣华固然令人向往,但自古荣华难常在,荣华者多在枝头惹眼处。富贵荣华者只有深谙低调做人之道,才能更好的成就自己和保全自己。

5、才高而不自诩,位高而不自傲。才高是件大好事,但如果自诩自夸,就会自损其才,自伤其能;位高是件大好事,但如果自骄自傲,

就会自贬其尊,自嫡其位。所以,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保持谦逊,放低姿态,勤勉做事,低调做人。自诩与自傲是自轻自贱的表现,只有低调做人才是自珍自重的大理。

6、韬光养晦,深藏不露。永远不要暴露自己的目标,不要轻易亮出自己的底牌,不要让自己的锋芒在别人的眼前晃动。人生好比一场战斗,要学会隐藏自己,埋伏自己,只有学会防守,让自己首先获得保全,才能在帷幄中运筹进攻的策略和等待进攻的时机。而低调做人正是一种隐藏自己的保护色和遮阳伞。

7、人世多繁杂,做人不能太单纯。要想在繁杂的.社会里生存和发展,首先必须学会做人之道。成功的机会对于每个人都是均等的,惟一能胜过别人,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做人的智慧。会做人的人能在人世繁杂中游刃有余,这样的让人拥有非凡的的心机和智慧。而做人太单纯的人,不懂得保全自己的实力,就会吃亏。做人不能太单纯,不是要你虚伪与狡诈,而是让你了解做人的智慧和策略。

8、做人要留退路,做事要留余地。做人难,难做人。这是千百年来一直让人们困惑的问题。事实上,做人真的有那么难吗?其实不然,只要我们存有宽广之心,做人不要做的太绝,做事不要穷追不舍,你会发现,脚下的路其实很平坦。人不是生活在一时一刻。也不是与人只有一次接触,聪明的人懂得给自己留退路,懂得给他人留余地。表面上是宽容了别人,而实际上也是在为自己铺路,否则,就会陷入死胡同,使自己无出路,后无退路。

篇3:什么才叫真作文教学

作文是什么?作文就是书面表达出作者看到、听到、想到的东西,而与人交流。那么在交流中,思想是最重要的,语言只是承载思想的工具和手段,没有思想的语言,人们并不喜欢听。可见要真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先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首先让学生是有思想的人,那么他在生活与学习中才可能善于观察注意身边的生活而作出思考与价值判定,当然这种观察、思考与判定是指向人生和社会、历史与现实、文化和精神诸方面。然后才是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即写成文章) 加以表达的问题。另一方面,作文教学本身还承载着与阅读教学一样的积极的思想导向的作用,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处事。适应现实生活,开创美好未来,也应是作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任务。

但是我们恰恰把这一任务忽视甚至完全抛弃了,我们的作文教学只是简单而直接要求学生把文章写得像一篇文章,因此起承转合、行文格式、通顺规范以及不乏生动老练的语言、丰富细腻的描写、典型充分的事例加上必要的表现方法与手段成了训练的重点和全部内容。几乎不对学生进行立意的教学(有也很少),更别说进行“观察与思考”方面的训练。学生的作文话语日益美妙丰富,而思想则日益贫乏空洞,这个现象的产生固然与整个社会教育功利性倾向有关,但对于写作教学的根本任务认识上存在偏差有很大关系。好像是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命题时文章的立意往往不必要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中分析思考而得到自己的结论,只是寓于题目或材料中,让学生由字面的暗示或倾向性中得到一些偏于浅薄空洞的概念式思想作为立意,比如助人为乐、追求诚信、崇尚卓越、保护环境等等,不是说这些立意不正确,只是这些缺乏生活观察与深切体验思考而硬塞给学生的“立意”,只会令学生更加片面机械地理解立意,从而图解式地编造出某个事件或者就搞出一大堆的空话、大话与套话。试想,没有对生活认真而深刻的观察,没有对观察到的生活所作的深度的思考,只是移花接木地嚼别人嚼过的馍,能嚼出什么味道来?

由此产生出一个怪圈:本来我们以为着重在语言形式上下功夫教学生,而且思想也给他们准备好了,他们写作应当如鱼得水、左右逢源了吧?可是不然,学生反而视作文为畏途。正如没有思考的生活是动物式的生存,没有思考的人因丧失自己的意识和独立人格只会沦为感性和知性的奴隶一样,思想缺席的作文教学体系下学生就难以写出关乎企业改革的阵痛与重生、素质教育推进的阻力与希望、环境保护的艰巨与人民群众逐渐增强的认同感、农民负担减轻带来的创造热情、庸俗文化的复燃与先进文化的推广,精神家园的缺失与重建等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现实生活的内容,文章就显得幼稚甚至偏激,缺乏生活底蕴,无法表达出沉重的社会责任感、历史忧患感和人生沧桑感,写出情文并茂的作文来。刘锡庆教授在 《基础写作学》 中说得好:“生活单薄,思想贫弱,不善于观察,不长于想象,缺乏‘发现’的动力,这对于‘写作’来说,的确是致命的缺失,是‘先天’的不足,是极大的不幸!”

放逐了真思想真情感而代之以形式与技巧操练的作文教学,这一中学语文教育界的“集体无意识”,不仅使作文教学失去了应有的精度、效度、信度,而且使学生的言语动机、创造意识、认知方法、表达方式乃至思想建树与人格形成,都受到了严重的负面诱导,糟蹋的不仅是教学时间与纸张,更是作为思想者、创造者的“人”,也就难怪学生对作文教学现状怨声载道了。

可见,现在的作文教学在体系设计时忽略了“思想”要素,淡忘了写“真”的生活,只把文章的形式与技巧置于重心;“思想缺席”导致学生对生活熟视无睹,写作素材严重缺乏。因而学生写作文,真有点像堂·吉诃德拿着长枪战风车,尽管可以“把长枪刺进风车的翅翼”,写几篇老师满意甚至在高考中获得满分的作文来,但终究会“被风车把他连人带马甩了出来”,学生被糟蹋的除了菁菁韶华,还有一部分的言语生命与精神生命。

正因为我们的作文教学将“成文”设计为全部的训练内容与终极追求,同时,教学与评价中将记叙、议论、抒情、说明等语言技巧上升为一种文体来让学生架构,要想让学生写出真情感真思绪绝非易事。“一提笔便要做派拿架势,更没有能力使情绪在松坦中流露,于是便落入了下下乘的俗套,只会呵成文体的骨架,而无力丰满文章的内涵。”这是“过来人”远村的感受。

叶澜教授曾在 《素质教育推进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一文中指出:“社会整体价值取向趋向急功近利,它自然会被渗透体现在多个领域,教育自然也难以独善其身。”现在高中阶段师生关于作文的共同价值取向就是求“分”,教师教其写,以投合批阅者的习惯与心态为出发点;学生作其文,以博取批阅者青睐的目光和慷慨的分数为着眼点。因为学生的观察思考严重缺乏,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坐井观天的狭隘领域,一穷二白的思考体验自然材料储蓄、思维水平、技巧积淀都难以支撑和展现出令老师满意的作文面貌。为了骗取诱人的分数,在师生共同构筑的坚不可摧的功利心态的驱使下“套、凑、编”成了学生惯用的三招,伪主体、伪情感由此而生,叙假事、抒假情,表假意成了绝大多数学生的通病。

为了求“分”,可以杜撰事实, 谎话连篇———写 “ 坚韧”便虚拟出许多“悲惨世界”,父母双亡,身患绝症,肢体残疾遗弃街头、大火烧尽家中一切……N次地发生在我们学生的家庭里;为了求分,可以掩饰个性,故作高大———写“心灵的选择”,则诞生了许多品德高尚的人———拾到二十万的巨款到处找寻失主,垃圾堆中发现一本新的笔记本电脑四处张贴招领启事售货员多找了自己900元终究还是还给了她,坏人欺负年老者她挺身而出……现实极少碰到的事居然落到他的身上;为了求分可以虚情假意,蒙骗老师———或者为取悦老师说些冠冕堂皇的话,有的故作深沉讲些哲理性很强的话,有的说的全是别人说过的话或者宣传标语上的口号……

更可怕的是, 有许多 “ 技法”“秘招”“模板”之类的书籍推波助澜指导学生“玩技巧———如何剑走偏锋,玩弄写朦胧而似乎有诗意的语句去忽悠老师,让老师感觉“底蕴厚实”而给高分;如何迎合时尚,整一些排偶句段放于文章首尾而中间夹杂一些诗句去忽悠老师,让老师感受“家学渊远”而给高分;如何出奇制胜,在内容的外框加一些题记、书信、医疗报告、说明书、研讨会记录类的花絮或者用文言笔法去忽悠老师,让老师感觉“新巧别致”而得高分。于是中学生作文中出现了倒腾古人的所谓文化散文,屈原、陶渊明、苏轼、李白等人被倒腾得死去活来现在仍被倒腾着,具体与抽象胡乱交织,似乎层次分明实质松散杂乱,大概连文章想表达什么作者自己也说不清。这些书籍并不真正在解决立意偏狭、思想老套、事例陈旧、语言干瘦的问题上做研究,而只在形式上皮毛上下功夫,似乎想给在“盘陀路”上打转的拼命三郎们一点儿指点,但教给的并不是“遇见白杨柳向右转”的密码,而是“直指小路走”的误导,他们只会在歧路上越走越远,在迷茫中进一步迷失自己。我们看看一位学生精心雕琢的一篇文章的结尾(以“距离”为话题的作文):距离,是周敦颖笔下“莲之意,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感叹;距离,是刘禹锡笔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高洁;距离,是王维笔下“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一份恬淡;距离,是清澈自己心灵的唯一途径。

貌似文采飞扬,实则空洞无物,不知所云。

于是,我们学生的笔下,最终产生出一大批貌似真实实则虚假,貌似通达实则艰涩、貌似深刻实则羸弱的“假文”。这种作文教学的现状,使高中生普遍处于缺乏学习动机、兴趣与积极性而形成的被动、消极、异己的心理状态。难怪学生给出了“除了应付了一个高考,几乎没学到多少有用的东西”的评价。想想看,每年几百万高考考生,让人感觉不错的文章实际上又有多少呢?

这种写作教学现状对学生的写作认知和终身发展危害极大,是该彻底悔悟、根治的时候了。事实上,不少语文教师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也做了许多积极的探索,有些学校的作文教学一改旧弊,呈现出勃勃生机。只是撬动惯性下滑的巨石使之改向,需要更多人的努力。针对这种现状,作文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对症下药———接地气,近生活,让学生做“真实”的思想者、“智慧”的表达者。

简而言之,“接地气”就是指要引导学生去关注与思考发生在他身边的大大小小的事,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用心灵去感受,用头脑去思考,真正培养起自身道德感、社会责任感。“近生活”,一是要为学生作文表达真实的个性化的见解和生活体验创造条件,命题时尽量出一些没有立意倾向性的具有一定生活开放度的“中性”题目,便于学生用自己观察和思虑所得展现或评判生活现象;二是文体形式上遵循实际写作体式,学用打通,更多地鼓励写日记、札记、实录、真事实思、读书笔记这些具有个体生命体验与言语生命意识的日常言语表达形式,培养“真写作”感,又可让学生自己构建自己的写作材料库,同时教师在学生个人感兴趣、具潜力的某一或某些叙事类、议论类文体上因材施教,培养 “异能”。“‘真实’的思想者”,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努力用自己的话写“真实”,写自己认识、感悟、思虑过的小事、身边事、底层事,写那些经过了思想的、被心灵认知同化了的、成为自己心灵一部分的体验与认识。同时鼓励学生努力用自己的话作文,“我手写我心”,不借用流行的、权威的、现成的语言,让个性在自由的天地里发展,以原汁原味、实话实说写出自己生活感悟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展现出一个具有鲜活时代气息的本色真实,由具体过程之真、情感之真达到健康的理性之真、思想之真,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智慧”的表达者,即指作文也要讲技巧。尽管我们强调朴素为文、真实流淌是作文的生命、写作的底线,但这并不意味着仅有真实的内容、真切的体验、真挚的情感即可,我们还要指导学生借助平时阅读与听老师讲解得来的一些写作的技巧来使真实的写作得到实现。老师还是要讲究一些形式与技巧的告诉与操练,使学生的作文写得“有智慧”,如能恰当地细致描摩增加叙述的生动性,能用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把看似空洞的论说表述得具体形象易于理解,文章能够文采斐然、大气磅礴、格调俊逸等等,让学生真正写出来自于生活与思考的既富于表达的个性化、具有个体生命体验与言语生命意识,又具有纯正性、规范性、巧而守法的文章,最终全面提升写作修养。

如此, 积淀丰厚, 思维活跃,技巧熟悉,自然能让学生在高考作文的现场一展身手,创造愉悦,而且这也与现今高考作文命题走向低重心和多元化本色的改革趋向相一致。

篇4:为什么万科先放第一枪

早在几个月前,珠江三角洲住宅的成交量就显著下降,深圳的房价也随之下跌。当时,人们还认为这只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局部问题,有可能很快恢复。大家都在等待、观望:等待着国际资本市场的好转,房地产商能在境外上市、发债、融到国际资金。

但大家等来的是中秋之前,中国房地产的龙头老大万科在长江三角洲的八个楼盘同时大幅度降价,杭州在降价,南京在降价,上海在降价,无锡在降价……万科打响了长江三角洲住宅价格战的第一枪。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城市的住宅开发商基本上没有反应,不约而同地主动为万科降价行动让开了市场。杭州开发商的表现更甚,他们一致声明“远离降价,远离万科”,把市场份额拱手让给了万科。万科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几乎销售了自己所有能销售的房子。万科在长江三角洲,包括杭州在内,短期之内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中秋节期间,反应过来的住宅开发商开始纷纷谴责万科:“不像做行业老大的样子,遇到困难自己就先跑了。”“降价的幅度也太大了,这样让全行业都亏本了。”

万科在长江三角洲取得了胜利,拿走了市场份额、销售额,把已经调低的市场房价的预期留给这些城市的住宅开发商自己去打架!

事实上,北京、天津等地区的住宅开发商市场化程度比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更低,对市场的反应更迟钝。如果万科在北京、天津这些城市果断地采取降价措施,也一定会把这些城市的开发商打个措手不及,万科最终也一定会胜利的。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北京、天津之后,万科很可能再北上东北开始率先降价,尤其很可能从沈阳开始,因为沈阳过去两年土地的供应量非常大……至此,这次住宅价格战中,唯一的胜利者只有万科。

万科为什么要做这样亏本的生意?许多人百思不得其解,因为这样做的结果是万科股票跌了,万科的老业主们对万科也失去了信任,住宅开发商的同行们对万科更是一片骂声。

万科真正的目的是要赢得未来,我想万科这么做有以下几条理由:

第一,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各城市供应了大量的保障性住房(经济适用房、双限房、廉租屋)用地,这些用地都是少交出让金或者不交出让金的。这些土地变成房子的周期一般是一年半到两年时间,也就是说,到今年第四季度,这些土地即将变成房子陆续上市销售。而与那些靠“招拍挂”取得土地的开发商相比,“招拍挂”土地的出让金是很高的,尤其是2007年,土地的楼面价甚至高过了当时的房价。因此,这批保障性住房的大量上市对这些住宅开发商将会构成致命的打击,成本就不在同一起跑线上。

第二,“90/70”政策的实施,到了今年第四季度也由当年纸上的政策变成了今天市场上供应的房子。万科目前的180个项目都在“90/70”范围之内。市场上面永远是物以稀为贵,当“90/70”这些小户型的住宅大量上市时,对住宅开发商造成的影响不亚于第一条保障性住房大量上市的影响。

第三,当市场上第一套住房主要靠政府的保障性住房完成,那余下的市场份额就已经不多了。就算第二套改善性住房也许还有一定的市场,但去年末提高了第二套住宅按揭的政策,使第二套住房的需求锐减。对住宅开发商来说,又是一次很大的打击。这一条的影响将在前两条之后更突出地显现。

第四,到了2008年,全中国的房地产开发商集体缺钱。在缺钱却又没有别的出路的情况下,只能被逼无奈走到价格战这一步了。万科虽然钱不算宽裕,但手头还有一百亿元的现金,最近又增发了59亿元的债,与其他开发商相比还是不错的。但市场上永远是先下手为强,这就是万科“先发制人”的策略。

第五,国际、国内的大形势也是万科赶在大家之前行动的原因之一。这里不细说了,媒体上说的比我说的清楚。

其他城市房价的具体情况暂且不说,我们先看北京的房价。大量的保障性住房、“90/70”房子也是集中在今年第四季度以后开始上市销售,奥运会的举办让工期推了一个多季度。

今年初,我们公司对北京房地产市场分析后,我曾列出三个条件,符合这三个条件的住房将来降价的压力会非常大的:一是五环之外的房子;二是每户面积低于90平方米的房子;三是房屋单价小于8000元/平方米的房子。从今年1-8月份市场销售的情况来看,这种分析的结论并没有变化。

有人常常把我们公司与其他住宅开发商一样的看待,其实我们与他们很不一样。我们在三年前就已经调整了战略,不建住宅了,我们是集中在城市最成熟最繁华的区域开发商业写字楼。我们的市场与这些住宅开发商是完全不同的。

这场房地产的风雨过后,一些大房地产公司变小了,一些好房地产公司变得不好了,还有一些房地产公司更强大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有没有对市场的远见,能不能未雨绸缪,并把这种远见不受任何干扰地实施下去。

万科目前做的就是在不受任何干扰地实施他们的计划。

篇5:我们为什么要进行作文评析

有些老师的批改实在不敢恭维。他们花相当的精力投入到阅读教学, 重课文分析而轻作文教学。有些教师由于责任心差, 作文批改已演变成只看卷面勾个分。几十篇的作文批改, 没有眉批和总批, 更不用说面批了, 花不了几十分钟就大功告成了。对学生作文里的字、词、句、章方面的问题视而不见。学生经历了多年的作文训练, 文章里的落款格式、标点符号、错别字、病句等仍然随处可见。由于得不到有效的指正, 有的已经是积重难返了。

急功近利的应试教学, 也缩小了学生的生活圈子, 闭门造车式的文章, 除了空话、套话, 就是谎话、假话。少数学生对母语学习, 对作文训练持有偏见, 认为“语文是主科中的副科”而不予重视。许多学生有学好语文写好作文的愿望, 但是心有余力不足, 功课太多, 负担太重, 活动空间有限, 生活内容相对单调, 封闭式的管理更是把他们限制在学校的小天地内, 学生写作没有活水, 哪来灵感哪有激情?狭小的生活圈子、高效的应试机制, 使学生对母语、对作文敬而远之, 这种以邻为壑的态度导致他们不是把写作当作母语学习的一部分, 而是把它当作苦差使, 然后表现为一蹴而就, 敷衍了事。

一些获奖作文和中、高考满分作文以及有老师指导而完成的发表文章, 缺少有效的点评分析, 误导了读者。那些名目繁多的作文选, 所谓创新作文, 打着“新概念”的旗号在形式上做花样, 哗众取宠, 给一些投机取巧的学生提供了抄袭的蓝本, 使原本需要艰苦劳动的作文, 在他们的眼里, 却变成了一堆文字游戏。因此, 他们的文章缺少真情实感。那些为了渲染爱和真情, 竟不惜放倒他们的父母和一大片老师的考场作文, 就是明证。

因此, 我认为加强作文评析, 改进作文评改, 不断提高语文教师评改作文的能力和提高学生自主修改的能力, 在当前是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

“作文评析”的基础是作文批改。就是语文教师在批改时, 运用“实事求是”和“启发式”的原则在学生的作文上耕耘, 在眉批或总批处加评语, 这是“作文评改”。否则, 光有分数和日期, 那叫什么呢?由“评改”再进一步发展到评论分析, 即在批改中运用文艺批评的武器, 加评语褒扬或指出其存在问题, 还要求学生思考并自行修改, 从而让学生领悟出写作的要旨, 让学生学会“自能作文”, 这样的评论分析, 我们称之为“作文评析”。

“作文评析”对提升语文教师作文评改能力, 让学生在阅读评注中领悟该这样写和为什么这样写, 这样可以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吕叔湘先生在八十年代在讲到作文评析时, 曾讲过这样一段话:“ (文章) 多数是写得比较好, 但是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 需要修改。每一篇文章后边都有有经验的老师评改的意见, 仔细阅读这些评改意见就可以领会文章该怎么写和不该怎么写。”他还认为, “这样的书对语文教师也有用, 他可以从各篇的评改中学习怎样发现学生习作中的缺点, 怎样评, 怎样改”。重温吕老的话, 多么的亲切啊!

教育部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这给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作文批改的要求。“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也应该包括作文的评析, 通过评析让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作文评析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教育学生走上自我修改之路的过程。我认为采用“评析法”, 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方面。它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 一语破的, 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这是授之以“渔”的教学方法。学生在习作中逐步养成自觉评点、修改的习惯, 在自主精神的支配下向写作王国进军, 从而进入写作的自由王国, 这样就达到了作文教学的目的。

教师运用启发式对学生作文点评, 引导学生去自主修改, 这体现了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对学生作文的评析, 是一个精批细改的过程, 也是对语文教师工作的有效制约。在手把手地教学生作文的过程中, 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经过一段时间的榜样示范, 也可以节省出作文批改时间, 解放教师的劳动, 使作文教学在评改这一环节上事半功倍, 从而为获得作文教学的双赢奠定基础, 何乐而不为呢?

篇6:作文教学的“先放后收”

一、“先放后收”的内涵

传统作文教学有“放胆文”和“小心文”的说法。放,解脱约束,得到自由的意思。收,即聚拢约束。先放就是说先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心声,让学生在轻松自由、自主的状态下放飞自己的心灵,实现我手写我心。同时让学生毫无约束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由环境,不进行干涉,使学生能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后收就是学生在经历了“放胆文”的写作后,对写作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悟,教师再告诉他们写作的方法和要求,学生按照这个要求写作,实现对文章技巧的重视,使其能够遵循写作的规律,行文归于法则。先放后收的写作教学原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放”与“收”,“放”是前提,“收”是关键。只有“放”得开,“收”才有依据,也只有“收”的拢,“放”才有意义,文章才能由粗入精。“放”和“收”是一对辩证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旧唐书·孙思邈传》载:“邈告卢照邻曰:胆欲大而心欲小。”胆大和心小是辩证统一的,胆大后思维活跃了,便要小心谨慎的谋篇布局。“放”并不代表着撒手不管,而是让学生放开思维,多积累,促成量变。同时,“收”,也不是要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教师以写作规则打开放的另一个更高的境界,促成质变,因此“收”是为了更好的“放”。在应试教育的迫切要求下,教师往往因为分数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模板式的训练,一到考试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作文水平怎么都提高不上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到来,“先放后收”的作文教学模式备受推崇。

首先,“放”有利于解放学生的天性,扩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主动性。长久的模式训练,压制了学生的思想,使得学生畏惧写作,提笔就害怕。而“先放”首先要解放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没有顾虑,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甚至有了创新。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创作,久而久之,学生就不害怕写作,反而对写作有了兴趣。其次,“放”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教师放手让学生进行写作,学生毫无约束地畅所欲言,每一篇作文都体现了学生不同的风格,也体现了每个学生写作的真实情况,哪个地方有待加强,需要训练,哪些地方写的不错,教师都能够心中有数,从而能够针对不同的情况因材施教,进行有目的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最后,有“放”就要有“收”,“收”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水平,总结经验,也有利于自己写作的转化和进步。“收”对于师生而言都是必须要有的方法和过程,是相对于“放”而言的。教师一开始的“放纵”引起了学生的写作兴趣,经过了大量的写作训练之后,学生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开始自我总结经验以达到新的阶段,此时教师的适时点拨指导,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得到转化。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写作的要求为“先放后收”增添了活力,从写话到习作,旨在降低学生写作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例如,在第一学段中指出“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等。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等等,这些都促使教师为学生写作提供宽松自由的环境。综上所述,“先收后放”符合儿童学习心理发展的特点,鼓励学生敢说、敢想、敢写,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其次也遵循了人们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人们认识事物都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由量变发生质变的过程。最后“先放后收”还符合写作的规律,写作能力是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需要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慢慢训练,“先放”就是学生积累素材的过程,而“收”就是对于这些素材进行整合,将其表达得更好的过程。

二、“先放后收”的内容

(一)放出自我以求真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的发生本是为着要在人群中表白自我,或者要鸣出内心的感兴。顺着这两个倾向的,自然会不容自遏的高兴的说。”写作同样也是如此,学生倘若内心有感而发、有话可说,自然想要把自己的内心一吐为快。我们常常要求作文要说真话,用真心,流真情,而往往教师对学生需要表达的加以控制,学生内心考虑到老师的要求,刚要写下的话又默默地放回了心里,不敢写,写出来不符合要求就变成了走题,不符合要求。笔者在辅导机构看到过学生对老师作文教学的愿望:“我希望老师上课时不要讲的太细。太细了话,我们就会按照你讲的来写……”由此可见学生本身是渴望表真心,说实话的。学生心里想的不能写,老师要求学生写本来就没有经历过的事,学生只能咬着笔尖痛苦地纠结,没有内容可写,最后只能模仿、抄袭、瞎编,又谈何真情实感。因此教师让学生释放出内心世界,不做具体要求,让学生想什么就写什么,学生自然会毫无约束地表达自己真实的观点。

(二)放宽命题以求趣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他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学生在认识事物学习知识的时候,一旦有了高度的兴趣,他的思维就很容易打开。学生的作文一般都是紧紧围绕着教师的要求,这样的写作一般会受命题的约束,其思维也就受到了限制,学生只能费尽心思,绞尽脑汁地死磕这个命题,而不能从多个角度去研究命题。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开放思维的空间,允许学生采用多种表达方式,由“多写一文”转变为“一文多写”。例如写雪,学生可以赞扬雪,可以贬雪等等,教师对题目没有过多限制,允许学生多角度思考,多方面理解,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内心体验,表达出自己的理解,自然就产生了兴趣。

(三)放开形式以求新

作文教学的核心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既是语言文字的学习者,还是其应用者和创造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放开教学形式,不要仅仅局限于对范文的学习,局限于讲授的教学方式,局限于书本,教师应该带领学生亲近生活,亲近自然,亲近社会,甚至学生还可以走出教室进行观察。教师将作文教学向学校各科、家庭和社会开放,注重教学与外部各方面的联系,不仅是单纯的文字技巧的训练,还可以是说话训练、口头方式的训练、多句式的训练等等,采用读写结合,以说促写,培养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等等。当然教师还可以采用专题作文训练、想象训练,让学生在写作时思维更加宽阔,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甚至能推陈出新,写出更多有创意的文章。

(四)放宽评价以求胜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渴望成功,渴望被他人赞扬、夸奖和认可,当他们好不容易写出一篇作文时,他们期待得到他人的欣赏和赞扬,从而觉得有成就感。这时候若老师带着挑刺的心理,带着传统的作文评价标准,甚至拿着“道德至上”的标准,认为作文应该歌颂美好,痛斥丑恶,势必会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学生刚入学,他们遇到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件,也就是生活中的这些点点滴滴,我们所谓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构成了他们的生活,那些立意高远深刻的文章他们如何去写?因此教师应该放宽评价标准,尊重学生的差异,对不同的学生对应不同的要求,以“通顺连贯”为基础,逐渐上升要求,多鼓励表扬,少批评删改。叶圣陶说:“学生作文里任何一点可取的地方,都应该找出来,肯定他们的写法。”教师要用发现美的眼光去寻找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很小很短的字词句,这样就可以使每个学生感受到,自己用心思写的地方老师都观察到了,这样每个人都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也就盼望下次还能成功,从而就会多努力,取得更大的进步,这样也就有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五)后收自我以求精

梁启超认为应该教会学生写作“规矩”,提高学生的作文教学水平,因此“收”指的是写作规律、技巧和方法,当然,我们还可以把“收”理解为合理准确地表情达意。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可能因为基础问题、语言积累的原因,不能准确地说出心中的想法;又或者因为文体意识不强,不能选择合适的文体表达;甚至还有的学生理解错误,选材上面出现问题等等,因而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适当的写作技巧。当因为“放”后学生洋洋洒洒地写出了自己认为合理的作文后,由于自我评价、知识贫乏等问题,必然对作文的理解有些缺陷,这些在行文中都会体现,多少会出现自己发现不了的语法错误、结构错误等等,甚至因为自身的思维局限导致内容贫乏。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讨论、讲解等方式,恰当地引导学生,使学生在“放”的基础上学会“收”,学会检验自己,学会反思,纠正语言、结构等问题,使文章更加精炼、简洁,立意更加深刻。

三、如何做到收放自如

“放”和“收”是相互联系,互相渗透的,“放”中有“收”,“收”中有“放”,“放”是“收”的基础,但“收”也制约着“放”,促使“放”向“收”转化。这一“放”一“收”看似简单,但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教师合理掌握,遵循“先放后收,以放为主,放中渐收”的客观规律,达到提高作文教学的目的。

(一)明确目的

在实行“放收结合”的作文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师在思想上有明确的目的,学生也要十分清楚,教师在放手时需要对学生讲清楚,实行“放收结合”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写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使他们达到能独立写、独立修改,由“要我写”变成“我要写”,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放任自我。在“先放后收”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应该紧紧瞄准培养独立写作的总目标,互相配合训练,这样才能做到放而不乱,收而不死,有的放矢,收获最佳的效果。

(二)适度指导

“先放后收”作文教学的关键是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只有放得开,学生的思维才能打开,才能有内容可写;只有收的拢,才能使有了基础的学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作文才能符合写作规律,才能更加严谨,语言更加精炼。但是放得开也需要教师适当地引导和提示,学生很多时候从一个简短的题目中,很难在脑中确立好目标,没有方向感,感觉像是头脑中有很多东西可是却又写不出来,这时老师就可以进行适当的指导,特别是对基础差的学生,这是十分有必要的。在“收”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评价并交流意见,让学生把对这篇作文的想法说出来,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概括、讲解,甚至可以适当地讲解一些专业术语、概念,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帮学生润色。

(三)灵活运用

在实际教学中,因为年级不同,学生的作文水平也就不同,每个年级段都有学期任务,教师不能因为过分注重“先放后收”而耽误教学进度,影响学期计划。另外,由于作文有多种文体,例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不同的文体都有其特有的教学内容;例如在小学中还经常会有诗歌扩写,童话故事续写等,这就需要教师酌情分析,明确何时放,何时收。需要注意的是,“先放后收”不只是在学生一学期的作文学习中,在平时一节课中,一项训练中,一篇写作中都可以采取这种方式,甚至不局限于只能“放”一次“收”一次,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转变,这就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情况有具体的了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陈淅生.放收结合,培养学生独立作文能力(上)[J].十堰大学学报,1991,(1).

[3]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4]李霞.作文教学需“先放后收”[J].作文教学研究.2012,(1).

[5]季海刚.放与收——传统作文训练方法偶得[J].语文学习,1980,(2).

[6]周一贯.放胆、放手与放飞[J].新作文,2008,(11).

篇7:为什么学生的作文里假话连篇

对于这一现象的出现, 我们的语文教师是有责任的。我曾与一个初二年级的学生交谈, 她说到自己一个同学的作文, “哎呀!那话说的, 真叫一个肉麻!也不知道从哪里抄来的, 让人浑身直起鸡皮疙瘩。老师竟然给了她一个非常高的分数”, 末了, 她补充说, “我也得那样做。要不得不到高分”。好了, 学生作文的虚情而假意、造作而矫饰的根源找到了, 老师就是那个始作俑者, 一方面, 口中声称鼓励学生讲真话, 另一方, 却以自己的行动给了学生一个非常不好的示范——原来老师也是一位真“叶公”, 喜好的是假“龙”呀。于是, 在教师的引导下, 时常日久, 学生的作文话语变得迷失而不自知;反过来, 我们又怪学生, 将思维固化、毫无个性等一大堆负能量词汇戴在学生头上, 成为一顶怪异而难看的帽子。

仔细探究个中原因, 我们发现, 尽管随着新课标的实施, 教师的浅层意识中有了民主、平等、合作这样的词汇出现, 但一旦与现实的教育实践接轨, 教师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旧的作文传统与意识, 马上就跳了出来, 在无意识中控制了师生之间的交往。

一、从教师的权威角度来看, 学生作文话语的自由迷失 于教师权威的隐性控制

如前所述, 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合作等观念, 在教师那里尚仅仅停留于“浅”意识阶段, 一旦遇到有两千多年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深层次意识并与之交锋, 即马上崩溃而瓦解。所以, 作文教学中, 尽管语文教师因意识到有课标的要求, 口中也说要学生讲真话, 但一旦进入真实的作文情境且学生的语言、思想、个性等诸多方面的表达, 与自身深层次意识中传统的观念相左, 即会在无意识中表现出来。其表现方式, 在教师看来, 可能是无谓的, 事实上, 来自个体的成长阶段、处在追求现实状态与处于被动支配的受教育者地位的学生, 是无法与来自国家与社会且处于成熟阶段、处在以过去为经验以追求未来为状态与处于主动支配的教育者地位的教师, 相抗衡的。

语文教师以与现实不相匹配的近乎僵化的传统, 行使着自己的控制权, 不恰当地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指令、规则, “指导”学生作文及其表达, 实则是一种对学生作文自由话语表达权的控制、束缚甚至剥夺, 但美其名曰“规则”“规范”“技巧”等。显然, 教师的这种行为, 很少发生在对学生作文的方法指导方面, 而是多发生在教师虽然无意识却又严重影响并控制着学生写作与思维活动的各种语言与非语言的行为之中, 最后“引领”了学生作文语言表达的僵化和思维方式的单一。实际上, 无论是学生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 还是学生的学习生活, 其呈现的状态都是非常丰富而多彩的, 期间发生的各种事情都可以作为作文的素材而得以展现出来。但一进入学生的作文, 老师必定是“无私奉献”的、“高尚”的、为学生批改作业直至“深夜”的, 同学必定是“和睦团结”的、“互帮互助”的、为帮助“我”的学习而牺牲了自己的“学习成绩”的, 描述自己的理想必定是“崇高”而“远大”的, 等等, 而难见老师的快乐、同学之间的争执、做一份自己喜欢却平实的工作, 等等。这种情形, 学生并非一无所知、亦无烦恼, 相反却是对作文写作的无奈与无趣甚至“痛恨”。只因为教师的控制性要求与考试的分数需求, 只能在无奈、无趣甚至痛恨中顺应它。所以说, 是教师不合时宜的霸权最终让学生迷失了真实的话语与思维上的自我。

二、从学生的角度看, 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自由

一粒种子, 该发芽时发芽, 该生长时生长, 该开花时开花, 该结果是结果。否则, 将开花、结果的时间提前, 所得到的“早熟”“催熟”的果实的味道必是青涩或者不正常的。而我们的学生的一个很大的特点也是“早熟”或“催熟”。这表现在很多方面, 例如有的孩子张嘴说话, 一出口便是成人强调、一副饱经世故的讨厌模样, 毫无儿童或青少年应有的童趣和智趣。显而易见, 这种“病态”的表现是成人世界有意“栽培”的结果。只不过这种照着成人世界的思想与模式去“栽培”出的儿童或少年, 会过早地抑制了孩子天性的发挥, 剥夺了他们真实而生动的话语, 进而侵蚀孩子纯真的心灵。

对初中生来说, 人生发展到这个阶段就应有初中生的样子, 包括思想、语言、思维、活动等等。如果打乱了学生人生发展的次序, 颠倒而不自知, 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就必然是凌乱的。表现在学生的作文话语方面, 必然不会是心中最想说的话语, 出现假话、大话、空话、套话、白话等病态的话语就很自然了。所以, 从我们的家长、社会到我们学校教育中的老师, 有必要抛弃那些急功近利的做法, 也应当尽最大可能地创造条件和氛围, 为了我们的孩子、公民和学生的遵循自然的天性和成长规律的成长, 而做出应有的努力, 并加以合理、科学、正确的引导, 以让他们获得成长的自由。只有在相对宽松的自由状态下, 我们的孩子才能得到充分地展示自我的机会进而发展自我。表现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的学生才会以自己的手去写自己的心, 以自己的思维去表达自由的自己, 再不会出现不该出现的话语和文字, 摘掉那顶负能量积聚的“怪异而难看的烂帽子”。

篇8:先放什么作文

笔者认为, 教师在作文批语中, 力求突出“四美”,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一、突出作文评语的简洁美

为师者, 常自诩为“红烛”。总想为学生多付出, 体现在作文评语上便是长篇累牍。殊不知, 评语太长太多, 反倒没了重点。所以, 简洁就是突出重点, 让学生明确教师对自己的本篇作文的整体评价和具体建议。

我给学生的作文评语有时只写一句, 有时是大白话, 有时是诗句甚至词语。但这简洁的评语, 却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 让学生知道自己写的有多重要, 这一点远比他写了一篇佳作更重要。

二、突出评语的人性美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 是独具个性的个体, 作文中更有着丰富的情感, 教师的作文评语要善待每一个破土欲出的小苗, 彰显人性的光辉。

1. 心中有学生, 写学生易懂的评语

曾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段评语, 颇有诗意:不知不觉中, 我们发现自己变得更加聪慧, 更加自信, 更加个性, 更加复杂也更加单纯, 变得更加细腻也变得更加大气!读了这样的评语不禁让人疑惑:这样诗一般的语言, 学生如何能听得懂?我认为教师的作文评语首先要学生能看懂, 清楚明白, 其次才是优美动人。所以, 教师的作文评语应直面学生, 应直抵学生心灵深处。一个真正把学生装在心里的教师, 他就会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因为他知道:朴实、真诚的语言才是温暖的!

2. 心中有爱, 写深入心灵的评语

任何一个学生, 在他的内心深处都有渴望成功的欲望。教师评价艺术的真谛在于敏锐地发现和真诚地肯定学生的点滴成功, 小心呵护他们的习作兴趣, 保护他们的自信心, 使其转化为习作的动力。教师的心中有爱, 就能与学生产生共鸣, 产生心与心的碰撞, 增强写好作文的信心。

3. 发现精彩, 写鼓励学生的评语

如何使学生不但具有写作的热情, 而且享受到其中的快乐呢?给学生欣赏性评语就是最好的方法。教师用欣赏的态度去支持, 用热情的语言去赞美, 不断引导、促进和激励学生, 让成功的快乐时时在学生心中荡漾, 让创作的欲望永不衰竭。

三、突出作文评语的延伸美。

作文评语如果还能让学生产生新的疑问, 从而寻求解答, 这也许是意外收获。

南师大附中特级教师王栋生曾用一个成语“羚羊挂角”作为一个学生的作文评语。学生看到评语后不明白, 又特别好奇, 想知道教师这句评语是什么意思。没办法, 只能查字典, 终于明白了“羚羊挂角”的含义是不留痕迹。学生既清楚了教师对自己的作文的评价, 同时也丰富了学识。我想这个学生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个成语, 因为这个成语对他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作文评语的延伸美还体现在学生在看了教师的评语之后, 能认真反思自己的作文, 认真揣摩教师的评语, 寻找自己作文的优点和不足, 写“写后感”。

四、突出作文评语的实效美

归根结底, 教师的作文评语, 应该是指导学生修改作文、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 应该切实让学生知道怎么去写。所以, 必须重视作文评语的实效性。

有这样一个案例, 也许能从中受到启发。有一学生在《我帮妈妈做家务》中写道:“这个星期天, 我帮妈妈做了好多家务。我一大早起床后, 就帮妈妈做早饭, 我淘好米, 放入电饭煲。做好了饭, 我就开始整理房间, 最后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我还帮妈妈洗了衣服, 妈妈夸我真能干, 我高兴极了。希望这一天过得再慢些……”面对这样的作文, 刚开始我给出了这样的批语:“可以选一件事情详细些, 写得具体些, 这样文章就更生动了。”然而, 作文本发下去后, 那个学生仍然不知如何修改:怎样写才是写详细?写些什么?可以说, 这样的作文评语收效甚微。没办法, 我只好当面再次指导她怎样写具体, 并新写了作文批语:“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件事, 想想当时你是怎么做的?做的时候又想到了什么?真实地记录下来, 就是作文。”作文评语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了怎样写, 切实提高了学生作文水平。可见这样的作文评语是富有实效的, 充满了实效美。

卡夫卡的经历至少让我们明白, 对被评价者的认同, 有时比判断的合理性更加重要。法国后现代派代表人物德里达说:“我曲解因而我更多地理解。”为“理解”而“曲解”, 又有何妨!

其实, 作文评语可以更美的。只要我们用“心”去面对学生, 用宽容对待学生的作文, 作文教学将与美丽同行!作文之花必绽放美丽!

参考文献

[1]蒋菊妹.作文策略点滴谈[J].江苏教研, 2010 (10) .

[2]张爱民.培植自由的作文土壤[J].小学语文研究, 2012 (06) .

上一篇:生石花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下一篇:办年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