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课堂作文

2024-04-30

什么课堂作文(精选6篇)

篇1:什么课堂作文

这天,我们的课堂上发出了欢声笑语,大家一定会奇怪我们在做什么呢?

原来呀!我们班上正在进行“抢椅子”游戏呢!下面就让我来为大家介绍游戏规则。游戏规则如下:全班分为两队,每一队各派出几位队员参加比赛,比赛结束后输的队伍将要进行表演。

“比赛开始。”高老师一声令下全班热血沸腾。音乐开始了,大家围着椅子开始跳起舞来,瞧,龚婧正蹑手蹑脚地前进着,好像一只老鼠正准备进行“作案”,“啪”音乐一停,大家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到了椅子,唯独龚婧没有抢到。只见他嘟着个小嘴,满脸通红,双手叉在腰间,像极了一个蒸熟的大螃蟹,“这是第一个被淘汰的人,希望大家继续努力,争取夺得冠军。”高老师说道,比赛继续,椅子被减少了一把。“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音乐再次响起,大家都满脸严肃,互相对视一眼,这时,红队突然猛烈进攻,包住了蓝队,只见红队的张凯正慢慢的靠近刘强,突然一个华丽的转身抱住了刘强,红队胜利了!大家都激动得手舞足蹈。

这是一次我们最开心的课堂!

篇2:什么课堂作文

上午,预备铃打响了之后,我们见老师还没来,就开始了无休无止的聊天,特别是我旁边的那一组,简直就是吵翻了天,他们每个人的嘴巴就如同机关枪,“呱呱”一阵阵的吵闹声传过耳边,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啊~~什么时候能停止呀,我看向他们,各个笑得眉飞色舞,嘴巴都笑歪了,他们不仅有语言,还有肢体上的动作,一旦两个人谈的不和,便撸起袖子,好像要不服来战的样子。

再看看我前面那一组,全是肢体的活动,他们拿着各自的手折战车,而且还给它加了装备,放在桌子上,看谁先把战车打下去,这是要争夺“王者战车”的称号呀,势必要拼个你死我活的架势,有时还变个身,真厉害!上课铃响时,品德老师终于来了,教室也安静下来了一些,但还是有些吵闹,可是品德老师不在意,依然认真地上课。

篇3:“翻转课堂”翻转了什么?

近来, “翻转课堂” (Flipping classroom) 在网络上铺天盖地传播, 引起教育技术工作者的关注。

所谓“翻转课堂”, 是指把“老师白天在教室上课, 学生晚上回家做作业”的教学结构翻转过来, 构建“学生白天在教室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知识内化过程, 晚上回家学习新知识”的教学结构, 形成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内化过程、在课堂外完成知识学习的新型课堂教学结构。

“翻转课堂”的实践者之一——美国林地公园高中 (Woodland Park High School) 科学教师乔纳森·伯格曼 (Jonathan Bergmann) 和亚伦·萨姆斯 (Aaron Sams) 在2006年观察到, 学生并不需要老师在房间里给他们讲授和传递信息, 他们可以自己学习知识和内容。真正需要教师在身边帮助的时候, 是他们在做功课遇到问题卡住的时候。可是, 这个时候教师往往并不在现场。如果把课堂传授知识和课外内化知识的结构翻转过来, 形成学习内化在课堂、传授知识在课外的新教学结构, 学习的有效性将随之改变。

于是, 他们创新了教学方式, 预先为学生录制在线视频课程, 在上课前一天晚上,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U盘或者DVD观看教学视频和PPT, 可以多次暂停, 倒带, 做笔记或阅读。第二天在课堂上进行深入的科学实验和讨论。教师鼓励学生自带数字化设备到学校, 根据自己的学习步调进行个性化学习。教师在教室巡回, 回答问题、监控实验、探讨更深的内容, 并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这跟传统的“老师白天在教室上课, 学生晚上回家做作业”的方式正好相反, 所以被媒体称为“翻转课堂”, 并迅速流传开来。

经过两年的试验结果进行比较, 数据表明, 学生在翻转课堂环境中比传统课堂环境中的学习效果更好, 学生的考试成绩不断提高, 学生和家长的反馈非常肯定。

“翻转课堂”之所以获得成功, 得益于他们一直采用探究性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学习, 让学生主动学习。从技术促进教育变革的角度来看, “翻转课堂”得益于经常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视频教学等信息技术, 在形成“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学生 (tech-savvy students) ”的基础上, 把学生灵活运用数字化设备作为学习过程的组成部分, 鼓励学生自带数字化设备到学校, 根据自己的学习步调进行个性化学习, 这为“翻转课堂”准备了自主学习主体和数字化技术基础。

从“翻转课堂”的最初创意来看, 结构和模式的翻转源于“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思考。其结果不仅创新了教学方式, 而且翻转了传统教学结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 建立起比较彻底的21世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同时, 教师则上升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指导者的“导演”的层次。如果没有高技术素养的教师和学生, 就不可能有“翻转”教学结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可见, 信息技术已经远远突破“辅助教学”的概念而成为教育不可或缺的工具和要素。

篇4:大学课堂教什么

[关键词] 大学;课堂;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7-0083-02

大学课堂教什么?从教多年,一直令我魂牵梦绕,殚精竭虑地思考的就是这个问题。说它简单,就是照本宣科,按大纲、按教材、按计划进行教学。说复杂,就是用最新、最正确、最合适的方法把学生培养成优秀的人才,这种要求着实令人头大,执简驭繁,还是回归原点,再捋捋这个问题,厘厘想法与思路。

一 谁教谁学

这是最基本的,不容置疑:老师教,学生学。

这一点不能出现偏差。在课堂,老师是教育的掌控者和监督者。越来越多的课程改革,倡议或实行宽松的课堂环境,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话语权,即便如此,老师教和学生学的映射关系丝毫没有改变。如果老师不教,课堂就不需要老师,师生这一关系也会被送入历史。然而人类现实远没发展到如此,以中国目前的现状看,即便是大学生,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但从根本上失去对教师教学权威的挑战,而且基本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变为被动学习者,成为创新思维的“残疾人”。

人类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总是不停的在颠覆各种思维。幕课、反转课堂等可能颠覆原有的课堂思维形式,但没有颠覆课堂的本质,那就是老师教,学生学。

老师教,要在学习的基础上教。

大学课堂不同于中学课堂,除了传授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新的科技知识,还需要对前沿理论技术进行讲授和思辨。这对教学的主导者提出挑战,时刻不能放松对新知识的学习和追踪,专业知识有没有除旧立新,知识结构有没有优化升级,方式方法有没有适应和引领时代?学生学习的动机、过程、结果都是教师学习的对象,学生学习的一切影响着教师的教。学生学,在影响教师的状态下学。

学生学,挑战老师的教。学生虽为老师所教,却不囿于老师所教。“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的学习要对老师的教学发起挑战,挑战其权威、挑战其局限、挑战其严谨。这种挑战要在严思慎学,严教慎育的基础上进行。方可教学要相长。

二 大学课堂最需要教什么

褪去各种形式的包裹,撇开专业等的形式,审慎思考需要学生学习和掌握的最核心的东西,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提示,以下几个方面尤为重要。

1 教方法

大学教育成功的一条关键标准就是是否能培养出对社会有正面作用的人。但是社会的环境和复杂程度远非课堂可以模拟,所以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课堂的精髓。但是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必须具备下面几个基础。

首先是认知。需要把认知架构在具体事件上:是否有问题,问题产生的可能原因,是否可能被解决,需要什么必须的条件,需要创造其它条件?没有这些认知,自然很难设计解决之法。这些表明,在课堂中,基础知识是多么的重要,所以很多老师把教授基础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自然有其道理。基础知识打的牢固,自然认知也会比较清晰。

再次是思维。课堂教学注重开阔思维。解决问题固然要扎实的基础,但这也仅仅是基础,之所以是问题,常规的、以往的思维显然不容易或者不能解决,所以开放思维,寻求突破口。好的课堂,应该使学生感觉到不但是知识量的丰富和不断优化,更是自己思维的完善、严谨和提高,思维禁锢只能墨守成规,思维开阔则海阔天空,对问题考虑够宽、够深。

最后是执行。课堂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执行能力。但如何培养?课堂教学要引发学生去除惰性。通过一些任务逐步从主观上引导学生克服惰性,自觉勤奋。

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明确目标任务,付诸行动。许多学生很用功,很刻苦,但总觉得是应付家长,或者打发时间,那是目标不够明确。但大学期间树立长远的目标其实很难,因为几年校内生活就树立今后一生的明确目标确实不现实,但目标可以分段实施,容许不断修正,这是可行的。课堂中注意使学生养成在制定合理的奋斗目标下行动,并逐步使学生的行动在阶段的明确的目标内有所侧重。

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不断提高行动效率。社会竞争十分残酷,而校园学习需要在安宁的环境中进行。虽然在校园中模拟残酷社会竞争与安宁的校园学习环境有冲突,但校园学习环境可以为今后的竞争打好基础,根本性地是养成行动的高效率。课堂学习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学习目标的完成等情境下培养学生的行动高效率。

2 教做人

要做事,更要做人。大学教育不仅使学生学会如何做事,更重要的是使其学会如何做人[1]。人一辈子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一辈子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在基础教育阶段这个问题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认识,但绝大多数学生在大学才开始真正意义上认真独立思考这个问题,大学阶段,学生开始离开家庭独立生活,有了初步的社会阅历,于是这个问题自然摆在面前。尽管学生对这个问题有许多想法,但老师带有社会性的言行无疑对大学生如何做人有深刻地影响,所以大学课堂教做人也是课堂教育的核心内容。

做诚信的人。人与人的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而人与人关系的基础就是诚信。教育对诚实的忽视是一种彻底的失败,是对教育本身的不负责,更是对社会和未来的放弃。大学课堂必须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行。师师,师生,生生之间通过课堂教学联系起来,但要高效、和谐的相处,无疑诚信才是基石。学生进入社会,更好地适应和服务社会,也必然要求诚信做人。要不欺天,不欺人,不自欺[3]。在课堂和教学的任何环节对诚信教育的忽视都将导致教育的失败和偏差。

课堂教学中,教学生做诚信的人,实非易事。授课、讨论、思辨、作业、实践等都需实事求是、事无巨细、事事入微。

做有正义的人。关于“正义”的界定,限于篇幅,本文不做深入讨论。大学课堂里,除了传授各种学问,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学生由于自身的秉性,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表现出强烈的正义感,但正义的力量应该通过大学课堂教育,潜移默化塑造在学生的灵魂之中。正义占据,邪恶自然褪去。受过正义教育的人,走上社会,自然影响他所在的社会。一个正义优势的社会,邪恶如何横行?

塑造全人。课堂教育要裨于塑造全人。必须在充分尊重每一个整体生命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塑造。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人,是极其独特的,有怒有喜,有爱有恨,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有优点也有缺点,能接受成功,也能坦然面对失败……。大学课堂,不光关注学生的课程学习,理应将塑造全人的目标纳入其中。

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人,完美的人,就像真理一样,可望不可及也。试图塑造完人的教育观念不可取。但不把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全人进行整体塑造的观念更可怕,持这种观念进行课堂教学,很容易使学生的各个方面对立起来,在一个完整的机体上对立起来,轻则干扰正常学习,重则误入歧途,导致教学彻底的失败。

塑造全人,是课堂的一个重要使命,是对社会和未来负责的重要体现。塑造全人也是未来大学教育发展趋势[2]。课堂教学贯彻全人教育的理念,有利于在整体把握学生和教学,有利于充分尊重个体,充分发挥整个优势。最终有利于精神与物质的平衡,有利于知识体系的融合发展,有利于社会和谐。

3 教突破

教师在课堂教,学生在课堂学,之后确实需要发生一些东西,作为教育者来说,最希望学生能取得各种进步,不断突破,不断创新,达到更高的水平。这不是对底线的突破,而是对有益于人类,有益于未来的突破。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对大学教育要求[4]。

突破知识。大学课堂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传授知识,人类的知识在反复的实践中不断积累、优化和突破,产生新的知识,再不断的积累、优化和突破。国家、民族的富强,需要知识的突破。知识在不断地积累,积累相对容易,但突破原有的体系和结构,产生新的知识和体系,这是教育的一个质变过程,却是很难,往往不是课堂教育的必然结果。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优化教学过程,深化教学改革。[5]而这正是课堂教学必须面对的一个巨大挑战,也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魅力所在。

突破时代。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快,本身对教育提出很高的要求,教育必须为时代发展提供支撑,特别是能突破时代局限的各类人才。生活在时代之中,为时代的各种变化所左右,往往有“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顿。时代迫切需要能打破时代局限,引领时代发展和变迁的各类人才。大学课堂教学及教师必须对突破时代有所担当,不辱教师和时代使命。

突破自我。大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知识的传承和载体,具备无限潜能。最大的潜能莫过于于自我突破。自我突破是针对整个人生而言,范围也比较广泛,本身涵盖对知识的突破和对时代的突破,这里尤其强调的是对个人的能力和人性的突破。既能突破自己所长,也能突破自己所短,是全面的突破,是自我更新,自我超越,从而具备更大潜能,追求更充实、更圆满的人生价值。

总之,大学课堂对一个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来说,显著影响其一生,课堂教方法、教做人、教突破奠定其一生和事业的基础,即关乎个人前途和成就,也关乎国家民族的振兴和发展,不可谓不重。

以上所述,可能不恰当,亦可能不准确。但却是我从教多年,反复思考、反复对照、反复实践而形成的,虽是一家之言,确有基层教育者可共鸣之心声,希望有益于相关人士思考和参考,裨益我中华大学之课堂教育。

参考文献

[1]唐爱民,韩延明. 做人教育:21世纪中国大学教育新兴理念与重要使命[J].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1(3): 66-71.

[2]尼尔·陆登庭,刘莉莉. 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J]. 高等教育研究, 1998(4): 1-3.

[3]曹刚,屈明珍. 诚信与做人——存在论视域中的诚信[J]. 现代大学教育, 2006(5): 64-68.

[4]周济. 注重培养创新人才,增强高水平大学创新能力[J]. 中国高等教育, 2006 (15/16): 4-9.

篇5:今日课堂缺什么)

——《今日课堂缺什么》读后感

高塍实验小学樊春吴胜强

曾经在一则杂志上看到这样一则教学案例,是美国的一节历史课教学。历史老师一到课堂上就讲:上次我们进行的历史测验,大家成绩普遍不好,不及格,你们回家不好向家长交待,所以我可以给你们增加10分,让你们及格。但有一个条件,就是我给你增加10分你必须给我10美元;还有一个条件,在我们班的同学当中只有白人同学有这个权利,黑人同学没这个权利。老师刚一讲完,黑人孩子一下就火了,有的同学就把课本呀、作业本呀向老师摔过去了。老师自己准备了一个自卫的东西——一把水枪,老师拿水枪射这些学生,结果就这么折腾了大半节课。最后老师总结说,我们这节课就是想要大家了解,当年黑人为什么要暴动和他们当时暴动的情况。对“原因”和“情况”老师并未细说,课也就上完了。对于这节课,若以现在的评价标准去衡量,肯定评不上“成功课”或“优质课”,甚至还有可能获得“很糟糕”的评价。但它却以“课堂教学效果很好”,而成为国际级的“公开课”。对此,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思:课堂教学,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去上才算成功? 我认为,美国式的教学理念和中国教育毕竟有差异,但教育的最终目标应该一致,那就是如何培养造就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我们目前的教育状况,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掌握,我们平时做的是课内学教材,课外学教材,家作还是为了完善教材,把学生紧紧束缚在“课本”里,结果是“课本”占领了学生的时间和空间,以致于学生形成了这样的思维模式:上课、学习、考试成绩三位一体,成绩好了,皆大欢喜;成绩差了,万人责备。其实这也是教师的责任,但教师也很无奈。脱离了课本,教学成绩及效果就无从谈起,遵循了课本,教学模式又近乎呆板。因此,课究竟应

该怎样去上?课堂教学中到底缺点什么?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为友,这是一天也不能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所以,寒假假里我阅读了《今日课堂缺什么》这本书,找到了答案。

现在的课堂还缺点啥?时常听一些公开课或是评优课什么的,课后听到执教者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没劲!”“是学生没劲,还是教师没劲”?这个“劲”指的是什么?我揣摩着,这个“劲”指的就是一种激情。是的,看看我们如今的课堂教学,每一节课都是在为完成既定的任务而教,为应付大大小小的考试、测评而教,教师讲得枯燥无味,学生学得了无生机,尽管“新课改”的东风已吹遍大江南北,可谁也不知道这些 “似懂非懂”、“似悟非悟”的教师在没了底气的状态下又能维持多久。不要说我们目前从上到下的评价体系如何,也不要说当前的学校管理方式怎样,诚然,这些方面存在的不足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束缚住了我们的手脚,也或多或少地消蚀了我们的灵性与激情,但它远不应成为我们为之开脱的理由,因为追求富有激情与灵性的课堂教学与提高教学效率并非背道而驰的,相反,它可以更好更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益!说起“激情”,《新华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激情,就是一种十分强烈、难以抑制的感情。”生活中不能没有激情,有了它,我们会感觉很幸福;同样,课堂上也不能没有激情,有了它,那便不仅仅是课堂,而是生命彰显、个性飞扬的生活世界,你再也不会感觉“没劲”。清朝梁启超讲课,讲到精彩处“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悲痛之时竟“痛哭泣涕不能自已”;情绪好转又“涕泪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每当讲过,他都“大汗淋漓,状极愉快。”这种场面是何等的激情不已啊!现在的课堂能达到这般境界的真是少之又少。于永正就是这“少之又少”中的一

个,他讲的课总是那么亲切自然,洒脱活泼,幽默风趣,绘声绘色,激情洋溢。讲《草原》,草原就在眼前;讲《月光曲》,那玲珑剔透的月光已在天边,那美妙宛转的琴声也早已盈满学生的耳际了。讲《再见了,亲人》,学生们热泪盈眶,课堂上情意浓浓。再反观一下我们的教学吧,好端端的一篇文质兼美、生动隽永的文章都能被他肢解得“鸡零狗碎”、“体无完肤”,这何谈课堂上的“激情燃烧”。讲《烟台的海》,就是要能把学生带入“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秋日的高远”这如诗如画的境界;讲《黄果树瀑布》,就是要学生感受到“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只觉得胸膛在扩展”的沉醉美景;讲《悲壮的一幕》、《印度洋上生死夜》就是要能使学生感受那生命的豪壮美、厚重美。这一切都要教师能有诗一样的激情,诗一样的豪迈。所以,在实施“新课标”的今天,我们是需要一次全方位的“冲洗”与“更换”,我们既要“洗脑”,还要“换心”,即在更新观念的同时,我们还要追求那种心情激荡、难以抑制的强烈,用这种无以扼止的冲动去开启学生早已幽闭的心智、去浸润学生早已枯竭的源泉,让他们的小手高举,让他们的小脸涨红,让他们的心跳加速,使一个个敞开心扉,去拥抱课堂、拥抱生活,去体味幸福人生。

篇6:课堂关注什么

——《静悄悄的革命》推荐

近来,特别喜爱安意如、白落梅的才情,上网买来他们至情至性的文字,邂逅古典诗词的美丽与哀愁,感悟文字之外的深意。同期而至的《静悄悄的革命》,在佛前的一朵青莲、烟雨迷离的四月天前,显得那样的稀松、寻常:封面设计简单素淡,正如书名一般“静悄悄”,毫不张扬。

轻轻打开书本,静静地阅读,更感觉平静、淡定,作者将世间这万千的词语调配在一起,熨帖着我的心境,平实的语言,睿智与思考、信心与执着的文字,静静地讲述自己的教育心得,悄悄地与读者交流着教育理想。细细品来,是那样的甘甜隽永、回味无穷。

润泽的教室

润泽的教室能使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是那么地柔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在教室里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真诚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们的心态是开放无拘的,教室是轻松愉悦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也许会变得简单起来。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26页

“润泽”,是多么让人满怀憧憬的词语,多么让人心生向往的世界。我仿佛来到春雨后盎然的草地,仿佛闻到滴着露珠的玫瑰的芬芳,仿佛触摸到了女子滋润丰盈的手背。教室是润泽的,那一定是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教室是滋润的,那一定是丰富的,有暖阳,有清风,有山泉,有明月,更有鸟语花香。

润泽的教室里,老师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润泽的教室里,孩子如沐春风,似承雨露。如此的教室,令人心安,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得到了人文的关怀和极大的尊重。在这样的教室里呆久了,那无论是肌肤还是心灵,都是水灵灵的,一个个被润泽的老师和学生,都享受着这里的空气,因对方而收获着,都蓬蓬勃勃地成长着。

这也是我一直以来追求的梦中的桃花源。

倾听的课堂

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37页 的确,“一颗灵魂可以在倾听中发现、欣赏和拥有另一颗灵魂的快乐。一颗灵魂也可以在倾听中感悟、理解和体会另一颗灵魂的痛苦。”老师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判断发言的对错、语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细倾听孩子发言中所传递出来的的心情、想法,和孩子心心相印,产生情感的和谐共振。孩子的倾听,是倾听老师的讲解、指导,倾听同学的发言,更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接收到潜藏着的心声。“只要我们稍微给自己内心声音一些注意与尊重,它就会以一种更温柔的方式回应,使我们参与到赋予生命活力的灵魂对话中。”(《教学勇气》)。这里有鲜花、有荆棘、有废渣、有珍珠、有意料或者无法意料的一切„„细心倾听者耳朵是虔诚的,心灵是敏感的。

在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是“开满鲜花的”。不妨“静待一朵花开”,成为“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我们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孩子的发言,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俯下身子,认真倾听孩子们的心声,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取得教学相长,达到一种灵敏中的寂静状态,让“静中求活”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意境.。倾听,像一面镜子,镜里就有真容。就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

保持着倾听者应该具有的一份亲切,一份平和,一份耐心,孩子们就会奉献最善良、最纯真、最清澈的心语,和孩子一起感受最善良的心情。

不屈的信念

坦白的说,在我刚从事这项工作的最初5年里,曾经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心想:“就这样算了吧,放弃吧。”

尽管如此,我还是坚持了20年的行动研究。能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还是因为在访问学校和参观教师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58页

我静静地看着作者介绍旁佐藤先生的小像:清瘦儒雅、淡定从容的他是以怎样不屈的信念几十年如一日地深入教学一线开展教学研究,如斯坦诚地剖析并不平坦的发展心路历程。他该是怎样一位朴实、认真、讲究实效的学者啊。

佐藤学先生作为一名“付诸行动的研究者”,每周去各地的学校访问,二十年里走访了全日本及一些国外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他与校长、老师们一起研讨改革中的问题,丢开一切抽象的语言,把自己融入到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中,共同尝试从学校内部对教育科研和学校管理进行改革。

我仿佛看到:他流连于无数个学校的校园,站在一个个教室前的窗口边,坐在一间间教室里,将一切收纳于胸,以他敏锐的目光,洞察着发生在教室中的静悄悄的革命,并精辟地论述:静悄悄的革命。他称自己是世界上“最透彻地洞察学校改革之艰难的一个人”。也许正是如此多的风雨和磨难,锻造了他不知疲倦、不厌其烦的学习研究品质。

上一篇:杭州全顺庆典有限公司-婚纱影楼合作协议下一篇:浴霸广告语宣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