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程制定

2024-05-02

规程制定(精选三篇)

规程制定 篇1

(一) 研究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内容

1. 研究的基本情况。

2001年广西药用植物园承担了广西首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项目“罗汉果规范化种植研究 (桂科攻0133012) ”, 随后2002年至2005年又承担广西科技厅“蛤蚧养殖规范化研究 (桂科攻0235022-3) ”、“鸡骨草规范化种植研究与示范 (桂科攻0322023-2) ”、“一点红规范化种植研究与示范 (桂科攻0322023-3) ”、“广西金银花优良种质资源筛选研究及繁育基地建设 (桂科能0443001-16) ”、“广金钱草规范化种植研究与示范 (桂科攻0537017-12) ”、“肿节风规范化种植研究与示范 (桂科攻0537017-14) ”、“山豆根规范化种植研究与示范 (桂科攻0537017-15) ”、“黄藤规范化种植研究与示范 (桂科攻0537017-17) ”、“白花蛇舌草规范化种植研究与示范 (桂科攻0537017-19) ”、“千斤拔种质资源评价及繁育技术研究与示范 (桂科攻05437017-2) ”、“黄花蒿种质资源评价及繁育技术研究与示范 (桂科攻05437017-1) ”等多项中药材规范化种植 (养殖) 研究项目, 为制定广西中药材生产操作技术规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2. 研究内容。

广西中药材生产操作技术规程, 按《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AP) 》要求, 开展以下内容的研究: (1) 根据不同中药材品种产地环境对大气、水质、土壤环境等生态因子的需求, 对种植基地的地形环境、土壤、水质、气候条件等进行环境监测, 研究和评价影响中药材生长的各种生态因子, 优化示范生境布局, 选择适宜的种植 (养殖) 示范地。 (2) 通过收集优势种质资源集中种植评比筛选, 进行优良品种的选育与改良, 培育质量好、产量高、抗逆性强的良种品系, 建立种子繁育基地, 进行种子质量标准研究, 以建立种子鉴别技术、质量分级标准及检验规程。 (3) 建立各种药材种植 (养殖) 示范基地, 根据种植地土壤条件及不同药材的生长特点, 进行播种、定植方法、密度及耕作和施肥技术研究;针对各种病虫害种类及危害情况, 总结病虫害发生的规律, 制定综合防治的措施;通过对药材有效成分的积累动态研究, 确定最佳采收期;对药材加工、卫生包装、仓储贮藏等具体操作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建立药材生产质量管理体系, 制定不同药材生产操作技术规程,

(二) 药材生产操作技术规程的制定

为规范和统一广西中药材的生产和销售, 促进广西道地、大宗、特产药材的发展, 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取得成果的基础上, 2006年7月广西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提出并归口, 广西药用植物园、广西分析测试研究中心等负责起草, 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立项, 进行14项广西中药材生产操作技术规程的制定 (桂质监函[2007]365号) 。各项标准的编制, 均按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编制标准工作的要求, 主要起草人员于项目实施期间, 除了在实验室进行大量试验, 并对取得的数据进行全面统计分析, 此外还到各生产企业和广大种植户以及市场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及广泛收集国内外资料的基础上产生。每个标准都经过三稿三会 (即标准征求意见稿、标准预审稿、标准送审稿;任务落实会、预审会、审定会) 的制修订过程。

(三) 研究的成果

根据“关于对《无公害中药材产地环境条件》等14个广西地方标准进行审定的通知” (桂质监函[2008]388号) , 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08年6月16日在南宁组织产品质检、科研、教学和企业有关专家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提出, 广西药用植物园、广西分析测试研究中心等负责起草的14项广西地方标准送审稿进行了审查, 最后一致获得同意通过审定, 并提请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 作为推荐性广西地方标准予以发布。

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 2008年8月8日发布了有关广西中药材生产操作技术规程的14项地方标准, 如表1。

(四) 课题的主要作用

中药材生产标准化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显著标志之一, 是调整农业结构, 实现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技术基础, 是优化品质, 确保质量安全, 增强中药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也是规范经济秩序, 保护药材生产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通过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使药材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的轨道, 提高了中药材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对树立“桂药”品牌产生积极影响。同时, 将促进广西的中药现代化发展和中药科技进步, 充分发挥广西中医药资源优势, 实现广西中草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发展地区经济、服务三农, 保护药材野生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药材的可持续利用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摘要:介绍广西中药材生产中产地环境、种子质量标准、生产操作技术规程等标准的制定和发布状况。

设备安全操作规程的制定 篇2

设备安全操作规程规定操作过程 该干什么,不干什么,或设备应该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是操作人员正确操作高呼斩依据,是保证设备安全运行的规范。对提高可利用率、防止故障和事故发生、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等起着重要作用。

1.安全操作规程 的制定要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其内容要结合设备实际运行情况,突出重点,文字力求简练、易懂、易记。条目的先后顺序力求与操作顺序一致。根据设备使用说明书的操作维护要求,结合生产及工作环境进行编制。

2.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内容一般包括设备安全管理规程、设备安全技术要求和操作过程规程。管理规程主要是对设备使用过程的维修保养、安全检查、安全检测、档案管理等的规定;安全要求是对设备应处于什么样的技术状态所作的规定,它是岗位安全操作规程的核心。

如果安全操作规程 的内容较多,一般将设备系统或工作系统划分为若干部分展开撰写。划分方法可按设备系统划分,如将机械 设备系统划分为动力、传动部件。执行部件和控制系统等;按作业内容划分为“大模板施工”、“升板施工”、“滑模施工”、“顶管施工”等。按操作程序划分,如操作准备、启动操作、运行操作、停机操作等。实际划分可根据机械设备组成情况、作业性质、操作特点等而定。

设备操作规程内容一般包括作业环境要求的规定,对设备状态的规定,对人员状态的规定,对操作程序、顺序、方式的规定,对人与物交互作用过程的规定,对异常排除的规定等。一般通用内容如下:

(1)开动设备接通电源以前应清理好工作现场,仔细检查各种手柄位置是否正确、灵活,安全装置是否齐全可靠。

(2)开动设备前首先检查油池、油箱中的油量是否充足,油路是否畅通,并按润滑图表卡片进行润滑工作。

(3)变速时,各变速手柄必须转换到指定位置。

(4)工件必须装卡牢固,以免松动甩出造成事故。

(5)已卡紧的工件,不得再行敲打敲打校正,以免损伤设备精度。

(6)要经常保持润滑工具及润滑系统的清洁,不得敞开油箱、油眼盖、以免灰尘、铁屑等异物进入

(7)开动设备时必须盖好电箱,不允许有污物、水、油进入电机或电器装置内。

(8)设备外露基准面或滑动堆放工具、产品等,以免碰伤影响设备精度。

(9)严禁超性能超负荷使用设备。

(10)采取自动控制时,首先要调整好限位装置,以免超越行程造成事故。

(11)设备运转时操作不得离开工作岗位,并应经常注意各部位有无异常(异音、异味、发热、振动等)发现故障应立即停止操作,及时排除。凡属操作者不能排除的故障,应及时通知维修工人排除。

(12)操作者离开设备时,或装卸工件、对设备进行调整、清洗或润滑时,都应停止并切断电源。

(13)不得拆除设备上的安全防护装置。

(14)调整或维修设备时,要正确使用拆卸工具,严禁乱敲乱拆。

(15)人员思想要集中,穿戴要符合安全要求,站立位置要安全。

规程制定 篇3

县市级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既有地市级学生田径运动会的“竞技性”,又有学校田径运动会的“群体性”,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及特殊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县市级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的软件开发和竞赛规程制定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田径运动会的赛前准备工作十分繁琐,特别是秩序册的编排工作量大,而人工编排不仅效率低下,而且难免有差错,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采用“软件”编排则是提高效率和避免差错的最好方法,而近年来针对“田径比赛”,国内外学者开发了不少“软件” (笔者将这类“软件”统称为“专业软件”),由于不同级别田径运动会的“竞赛规程”存在明显的差异,在某种意义上讲“软件”就是“规程”的集中体现,这就是目前“专业软件”不适合在基层使用的根本原因所在。

为使县市级中小学生田径运动更好地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更加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念,促进学校“阳光体育”的开展,使竞赛的组织和管理更加科学、合理、快捷、高效,笔者于1999年采用VISUAL FOXPRO 6.0平台自主开发了《基层田径运动会赛前编排系统》软件,实现了田径运动会秩序册编排及比赛表格打印的自动化。2002年我市制定了特殊的“田径竞赛规程”并采用了特殊的计分办法,笔者又在原“自主软件”基础上进行扩充。实现了赛前“自动编排”、赛中“成绩管理”、赛后“总分统计”的一体化。2007年笔者又在原“单机版”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实现了由“单机版”向“网络版”的飞跃。因此,笔者认为“特殊规程”的制定和“自主软件”的开发完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自主软件”依托于“特殊规程”,而另一方面“自主软件”开发又为“特殊规程”制定及修改提供了较大的空间,2002年我市制定并采用特殊田径竞赛规程的实践证明,如果没有“自主软件”支撑,靠人工统计那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二、县市级田径运动会“竞赛规程”的制定与完善

1凸显规程的“群体性”

县市级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或学校田径运动会与“专业田径比赛”有着性质上的区别,学生体育竞赛虽然运用竞赛的形式,但不只是单纯的追求竞技,而是把竞赛作为“杠杆”,推动体育运动在学校的普及,促进人体更好的发展;虽然包含有娱乐的因素,但不只是为了消遣,而是为了获得一定的教育教学效果;虽然会产生一定的保健作用,但不只是消极的维护健康,而是为了积极地增强体质提高体能。如何以适当的人数参加田径运动会,并避免学生体育竞赛少数人“干”,多数人“看”的状况,我们的做法是在不增加原比赛时间(天数)的情况下,尽可能增加各校的参赛人数。如1999年我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各校参赛人数规定为5人,到2008年增加到10人,虽然从表面上看只是简单的参赛人数增加,而实质上是举办竞赛的理念由单纯的“竞赛性”向“群体性”转变。

2确保規程的“合理性”

体育竞赛规程的“合理性”包括许多方面,其中“计分办法”的合理与否最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比赛的结果,传统的计分办法一般是单项第一至第八名分别按9、7、6、5、4、3、2、1,这样在中长跑项目比赛中往往出现相当部分的运动员“弃权”和“中退”,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种传统的计分办法不适合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这种计分办法鼓励的只是前几名极小部分“优秀运动员”,相对绝大部分“运动员”而言即使竭尽全力跑完全程也得不到任何激励,为此,2002年我们釆取了以下计分办法,单项第一至第八名分别按15、13、12、11、10,9、8、7计分,第九至十六分别各计4分,第十七至二十四名分别各计2分,实践证明,这种计分办法既鼓励了“优秀运动员”,又激励了名次靠后的“运动员”,所以中长跑比赛没有一个学生“弃权”,只有个别学生因身体原因“中退”,确保了规程的“合理性”。

3强化规程的“合作性”

“合作性”也可称之谓“合作精神”,是现在学生所相对缺少的一种素质,而“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入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又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之一。为了使学生通过“训练”或“竞赛”获得这种品质。我们把“28人29条腿跑”这个非田径项目引入到田径运动会中,并把它作为一个田径单项以5倍单项分计入团体总分,在这样的规程引导下进行比赛,既要充分发挥个人的力量,更需要集体的通力合作,并且还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这既是保证比赛和活动顺利进行的需要,同时又为培养参加者的优良品质和作风提供了平台。体育老师的责任就在于利用这些形式和平台,在训练比赛中对参加者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并且严明有度、潜移默化地强化和培养其团结友爱、互相合作、服从组织、遵守纪律、关心他人、尊重对方以及诚实,谦虚、文明礼貌等行为习惯与道德作风。

4发挥规程的“导向性”

竞赛规程的“导向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竞赛组织管理的导向(即规程的“严肃性”),二是对“课余训练,的导向,针对我市实际,我们制定了如下特殊竞赛规程作为导向:

1)“报名分”

基层田径运动会报名不规范、不准时或报名错误等现象时有发生,进而影响编排工作的进展。为了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2002年我们就采取网络报名,即各校在报名工作会议的前一天12时前将报名表(电子邮件,模板XLS格式)通过网络发送到指定信箱,并明确所有运动员参赛项目的确认以电子邮件为准,参赛单位的合法性以第二天报名工作会议各校纸质打印报名表上的公章为准,凡在规定的日期、时间发出电子邮件(报名表)并准时参加报名工作会议且报名材料齐全的学校在团体总分中加计报名分15分(否则取消)。自从2002年增设“报名分”以来,我市所有学校均能准时“报名”,从而为在较短时间内编排出无差错秩序册创造了有利条件。

2)创纪录加分和达等级加分

为了激励优秀运动员刻苦训练和在比赛中创造优异成绩,规程申明确凡在比赛中创“运动会纪录”者加计12分,创市最高纪录者加计15分;小学组达田径三级运动员者加30分,达田径二级运动员者加60分;中学组达田径二级运动员者加30分,达田径一级运动员者加60分。仅2008年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就7人创9项我市中小学生田径纪录,有19人达田径二级运动员标准。

3)输送分和双重计分

为鼓励中小学校向市体校输送运动员,规程从2008年起对上一学年度各校输送到市体校正常训练满一年并且参加本次田径运动会者每一人次加计10分给原输

送学校。为解决原输送学校和体校运动员现读书学校之间计分的矛盾,1999年我们就采取了双重计分的办法,即体校运动员得15分,原输送学校和现读书学校同样在总分中加计15分的办法。

4)中长跑项目双倍计分

田径运动会传统的计分方法中只有接力项目双倍计分,针对我市中长跑水平相对落后及目前全国范围内学生耐力素质下降这一状况,2008年规程中对各组中长跑项目采用双倍计分(高中男子3000米,初中男子1500米,初、高中女子1500米,小学男、女800米项目),以促使各校对中长跑项目训练的重视,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

三、实践后的反思

反思一

虽然近年来针对“田径比赛”国内外学者开发了不少“专业软件”,但这类软件侧重于“商业性”和“专业性”。第一开发者出于商业的需要对这些“专业软件”进行了加密以保护知识产权,对此笔者无可非议,然而客观上“加密”却给使用者带来诸多不便。第二“专业软件”是由计算机专业人士和专业田径人士共同研制开发的,也正因为两者都太“专业”,所以开发的“专业软件”难免脱离基层田径运动会实际工作的需要。而笔者开发的“自主软件”则更多地侧重于“服务性”和“灵活性。第一本着服务于基层一线体育教师的宗旨,“软件”无偿免费使用;第二“软件”设计时就考虑给使用者留有自主调整“空间”,因而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使用者只要修改XMSZ,DBF,PFBZ,DBF这两个文件就可任意设置比赛项目和任意调整计分办法。

反思二

从统计中看出,2002—2008年各年度平均总分的标准差均比较大,其中标准差最小是2003年初中组(54.19),最大的是2002年高中组(125.56),而对于平均总分而言标准差越大则说明校际间总分的差异越大。由此说明,田径虽然是各项体育运动的基础,但田径运动在我市各校的开展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造成这种不平衡的因素有三:第一学校领导对体育的重视程度,第二体育教师的敬业精神及业务水平。第三学校的规模和场地设施。

反思三

通过统计分析,2008年各项目前8名平均成绩绝大部分超过2002年(限于文章篇幅未将数据列出),因此,从前8名平均成绩来看我市田径训练水平近年有较大的提高。当然“特殊竞赛规程’的导向性也起了一定的作用,这是可喜的一面,但从各项目所有参赛队员平均成绩来看,有显著性提高的项目明显偏少。少数项目甚至出现下滑,这又是担忧的一面。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女子800米、1500米、铁饼,标枪和男子跳远等项目呈现下滑趋势,由此说明,2002年至2008年我市课余田径训练的总体格局未发生根本改变,坚持常年课余田径训练的学校屈指可数。从而影响了整体水平的提高,而整体水平偏低又制约了高水平运动员的产生。

反思四

任何体育竞赛都是以成绩(数据)来判定名次,因此,数据对体育比赛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而习惯上人们所关注的却只是极少数优秀运动员的数据名次,很少有人关心最后几名运动员的数据,据笔者调查,如果没有数据库的建立和软件的开发,几乎没人对县市级田径运动会比赛数据做这样的统计、对比分析,也没有看到报刊杂志有相关的比赛数据报导,当然,也就发现不了教学、训练。比赛中所存在的问题。对于县市级田径运动会的组织者们而言,不仅要关注优秀运动员成绩的提高,更要关注整体成绩的提高,特别要关注最后几名运动员成绩的提高,这就是学生体育竞赛与竞技体育性质上的不同。

上一篇:企业生产机械设备管理下一篇:作文教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