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它像什么

2024-05-04

作文 它像什么(共6篇)

篇1:作文 它像什么

作文 它像什么

语文课上,老师问:“同学们,你们看,声母b像什么?”乐乐说:“我觉得它像一把汤勺。”文文说:“我觉得它像把剪刀的一半。”兰兰说:“我觉得它像只拖鞋”。我觉得它像个收音机。你们觉得b像什么呢?

站长 陈老师。

 

篇2:作文 它像什么

(一)初步感知活动:

1、小朋友们,你们看,这里有许多树叶和花,请你们来看一看、玩一玩,让幼儿初步感知。

幼儿有的拿着树叶玩耍,有的围着仙人球看,最吸引幼儿的是仙客来和灯笼花这两种特殊的花卉,孩子们围着它们讨论着。

2、在幼儿玩耍过程中,教师个别提问幼儿:你手中的树叶它像谁?

幼儿纷纷拿着手中的树叶,有的说像小船;有的说像弯弯的月亮;有的说像花瓣;有的说像圆形、椭圆形;有的像扇子等等。

(二)扩散思维活动:

1、教师提问:你玩的树叶像什么?这里的花有的像什么?

孩子们想象力丰富,有的说像牙签;有的说像缝衣服用的针;有的说像刺猬身上的小刺;有的说像大头针;有的说像心、扇子、小手等。幼儿扩展思维,展开想象,幼儿争抢着说出自己看到的花,有的说菊花像头发;有的说荷花像彩色的灯坠……。

2、教师发散幼儿想象还见过的树叶或花像什么物品?

幼儿说有的树叶像小船、月亮、箭、胡萝卜、圆形等等。

幼儿说出了有的花像美丽的蝴蝶;有的说像发卡;有的说像衣服上蝴蝶结、鸡冠、喇叭、太阳等。

引导幼儿活跃思维,发现两种物体的相似之处。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创造力。幼儿的创新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三) 创新想象和操作活动:

1、出示鸡冠花、梧桐树叶、郁金香、小手、酒杯、公鸡头等的图片。鼓励幼儿仔细观察发现两种物体的相似之处,发挥想象空间,找出两种相似的物体并进行粘贴。

本环节,主要是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中班幼儿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幼儿能将两种相似的.物品进行正确的对应粘贴。

(四)创新思维活动:

1、教师:人们很聪明,他们通过观察物体的某个特性或本领,做了相似的发明。出示实物雨伞、小锯、钳子让幼儿观察,让幼儿了解这些东西是根据荷叶、小树叶两边的小齿以及螃蟹的大螯能夹住东西的本领发明出来的,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

2、教师引导幼儿开拓思维,想象出还有什么物品是根据物体的某种特性或本领发明的。

本环节要让幼儿知道是根据物体的特性发明的用品或工具。

3、教师:小朋友们想不想也做小小发明家设计发明来方便人们的生活呢?

请幼儿自己讲一讲要设计什么样的发明,是根据什么物体的什么特性发明的。开拓幼儿的想象空间,大胆说出自己的创新想法。

4、让幼儿绘画出想要发明的物品或工具等。本环节只让幼儿用几分钟的时间简单设计出自己的构想。将自己的创新想法展示出来。

篇3:什么才叫真作文教学

作文是什么?作文就是书面表达出作者看到、听到、想到的东西,而与人交流。那么在交流中,思想是最重要的,语言只是承载思想的工具和手段,没有思想的语言,人们并不喜欢听。可见要真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先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首先让学生是有思想的人,那么他在生活与学习中才可能善于观察注意身边的生活而作出思考与价值判定,当然这种观察、思考与判定是指向人生和社会、历史与现实、文化和精神诸方面。然后才是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即写成文章) 加以表达的问题。另一方面,作文教学本身还承载着与阅读教学一样的积极的思想导向的作用,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处事。适应现实生活,开创美好未来,也应是作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任务。

但是我们恰恰把这一任务忽视甚至完全抛弃了,我们的作文教学只是简单而直接要求学生把文章写得像一篇文章,因此起承转合、行文格式、通顺规范以及不乏生动老练的语言、丰富细腻的描写、典型充分的事例加上必要的表现方法与手段成了训练的重点和全部内容。几乎不对学生进行立意的教学(有也很少),更别说进行“观察与思考”方面的训练。学生的作文话语日益美妙丰富,而思想则日益贫乏空洞,这个现象的产生固然与整个社会教育功利性倾向有关,但对于写作教学的根本任务认识上存在偏差有很大关系。好像是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命题时文章的立意往往不必要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中分析思考而得到自己的结论,只是寓于题目或材料中,让学生由字面的暗示或倾向性中得到一些偏于浅薄空洞的概念式思想作为立意,比如助人为乐、追求诚信、崇尚卓越、保护环境等等,不是说这些立意不正确,只是这些缺乏生活观察与深切体验思考而硬塞给学生的“立意”,只会令学生更加片面机械地理解立意,从而图解式地编造出某个事件或者就搞出一大堆的空话、大话与套话。试想,没有对生活认真而深刻的观察,没有对观察到的生活所作的深度的思考,只是移花接木地嚼别人嚼过的馍,能嚼出什么味道来?

由此产生出一个怪圈:本来我们以为着重在语言形式上下功夫教学生,而且思想也给他们准备好了,他们写作应当如鱼得水、左右逢源了吧?可是不然,学生反而视作文为畏途。正如没有思考的生活是动物式的生存,没有思考的人因丧失自己的意识和独立人格只会沦为感性和知性的奴隶一样,思想缺席的作文教学体系下学生就难以写出关乎企业改革的阵痛与重生、素质教育推进的阻力与希望、环境保护的艰巨与人民群众逐渐增强的认同感、农民负担减轻带来的创造热情、庸俗文化的复燃与先进文化的推广,精神家园的缺失与重建等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现实生活的内容,文章就显得幼稚甚至偏激,缺乏生活底蕴,无法表达出沉重的社会责任感、历史忧患感和人生沧桑感,写出情文并茂的作文来。刘锡庆教授在 《基础写作学》 中说得好:“生活单薄,思想贫弱,不善于观察,不长于想象,缺乏‘发现’的动力,这对于‘写作’来说,的确是致命的缺失,是‘先天’的不足,是极大的不幸!”

放逐了真思想真情感而代之以形式与技巧操练的作文教学,这一中学语文教育界的“集体无意识”,不仅使作文教学失去了应有的精度、效度、信度,而且使学生的言语动机、创造意识、认知方法、表达方式乃至思想建树与人格形成,都受到了严重的负面诱导,糟蹋的不仅是教学时间与纸张,更是作为思想者、创造者的“人”,也就难怪学生对作文教学现状怨声载道了。

可见,现在的作文教学在体系设计时忽略了“思想”要素,淡忘了写“真”的生活,只把文章的形式与技巧置于重心;“思想缺席”导致学生对生活熟视无睹,写作素材严重缺乏。因而学生写作文,真有点像堂·吉诃德拿着长枪战风车,尽管可以“把长枪刺进风车的翅翼”,写几篇老师满意甚至在高考中获得满分的作文来,但终究会“被风车把他连人带马甩了出来”,学生被糟蹋的除了菁菁韶华,还有一部分的言语生命与精神生命。

正因为我们的作文教学将“成文”设计为全部的训练内容与终极追求,同时,教学与评价中将记叙、议论、抒情、说明等语言技巧上升为一种文体来让学生架构,要想让学生写出真情感真思绪绝非易事。“一提笔便要做派拿架势,更没有能力使情绪在松坦中流露,于是便落入了下下乘的俗套,只会呵成文体的骨架,而无力丰满文章的内涵。”这是“过来人”远村的感受。

叶澜教授曾在 《素质教育推进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一文中指出:“社会整体价值取向趋向急功近利,它自然会被渗透体现在多个领域,教育自然也难以独善其身。”现在高中阶段师生关于作文的共同价值取向就是求“分”,教师教其写,以投合批阅者的习惯与心态为出发点;学生作其文,以博取批阅者青睐的目光和慷慨的分数为着眼点。因为学生的观察思考严重缺乏,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坐井观天的狭隘领域,一穷二白的思考体验自然材料储蓄、思维水平、技巧积淀都难以支撑和展现出令老师满意的作文面貌。为了骗取诱人的分数,在师生共同构筑的坚不可摧的功利心态的驱使下“套、凑、编”成了学生惯用的三招,伪主体、伪情感由此而生,叙假事、抒假情,表假意成了绝大多数学生的通病。

为了求“分”,可以杜撰事实, 谎话连篇———写 “ 坚韧”便虚拟出许多“悲惨世界”,父母双亡,身患绝症,肢体残疾遗弃街头、大火烧尽家中一切……N次地发生在我们学生的家庭里;为了求分,可以掩饰个性,故作高大———写“心灵的选择”,则诞生了许多品德高尚的人———拾到二十万的巨款到处找寻失主,垃圾堆中发现一本新的笔记本电脑四处张贴招领启事售货员多找了自己900元终究还是还给了她,坏人欺负年老者她挺身而出……现实极少碰到的事居然落到他的身上;为了求分可以虚情假意,蒙骗老师———或者为取悦老师说些冠冕堂皇的话,有的故作深沉讲些哲理性很强的话,有的说的全是别人说过的话或者宣传标语上的口号……

更可怕的是, 有许多 “ 技法”“秘招”“模板”之类的书籍推波助澜指导学生“玩技巧———如何剑走偏锋,玩弄写朦胧而似乎有诗意的语句去忽悠老师,让老师感觉“底蕴厚实”而给高分;如何迎合时尚,整一些排偶句段放于文章首尾而中间夹杂一些诗句去忽悠老师,让老师感受“家学渊远”而给高分;如何出奇制胜,在内容的外框加一些题记、书信、医疗报告、说明书、研讨会记录类的花絮或者用文言笔法去忽悠老师,让老师感觉“新巧别致”而得高分。于是中学生作文中出现了倒腾古人的所谓文化散文,屈原、陶渊明、苏轼、李白等人被倒腾得死去活来现在仍被倒腾着,具体与抽象胡乱交织,似乎层次分明实质松散杂乱,大概连文章想表达什么作者自己也说不清。这些书籍并不真正在解决立意偏狭、思想老套、事例陈旧、语言干瘦的问题上做研究,而只在形式上皮毛上下功夫,似乎想给在“盘陀路”上打转的拼命三郎们一点儿指点,但教给的并不是“遇见白杨柳向右转”的密码,而是“直指小路走”的误导,他们只会在歧路上越走越远,在迷茫中进一步迷失自己。我们看看一位学生精心雕琢的一篇文章的结尾(以“距离”为话题的作文):距离,是周敦颖笔下“莲之意,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感叹;距离,是刘禹锡笔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高洁;距离,是王维笔下“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一份恬淡;距离,是清澈自己心灵的唯一途径。

貌似文采飞扬,实则空洞无物,不知所云。

于是,我们学生的笔下,最终产生出一大批貌似真实实则虚假,貌似通达实则艰涩、貌似深刻实则羸弱的“假文”。这种作文教学的现状,使高中生普遍处于缺乏学习动机、兴趣与积极性而形成的被动、消极、异己的心理状态。难怪学生给出了“除了应付了一个高考,几乎没学到多少有用的东西”的评价。想想看,每年几百万高考考生,让人感觉不错的文章实际上又有多少呢?

这种写作教学现状对学生的写作认知和终身发展危害极大,是该彻底悔悟、根治的时候了。事实上,不少语文教师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也做了许多积极的探索,有些学校的作文教学一改旧弊,呈现出勃勃生机。只是撬动惯性下滑的巨石使之改向,需要更多人的努力。针对这种现状,作文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对症下药———接地气,近生活,让学生做“真实”的思想者、“智慧”的表达者。

简而言之,“接地气”就是指要引导学生去关注与思考发生在他身边的大大小小的事,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用心灵去感受,用头脑去思考,真正培养起自身道德感、社会责任感。“近生活”,一是要为学生作文表达真实的个性化的见解和生活体验创造条件,命题时尽量出一些没有立意倾向性的具有一定生活开放度的“中性”题目,便于学生用自己观察和思虑所得展现或评判生活现象;二是文体形式上遵循实际写作体式,学用打通,更多地鼓励写日记、札记、实录、真事实思、读书笔记这些具有个体生命体验与言语生命意识的日常言语表达形式,培养“真写作”感,又可让学生自己构建自己的写作材料库,同时教师在学生个人感兴趣、具潜力的某一或某些叙事类、议论类文体上因材施教,培养 “异能”。“‘真实’的思想者”,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努力用自己的话写“真实”,写自己认识、感悟、思虑过的小事、身边事、底层事,写那些经过了思想的、被心灵认知同化了的、成为自己心灵一部分的体验与认识。同时鼓励学生努力用自己的话作文,“我手写我心”,不借用流行的、权威的、现成的语言,让个性在自由的天地里发展,以原汁原味、实话实说写出自己生活感悟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展现出一个具有鲜活时代气息的本色真实,由具体过程之真、情感之真达到健康的理性之真、思想之真,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智慧”的表达者,即指作文也要讲技巧。尽管我们强调朴素为文、真实流淌是作文的生命、写作的底线,但这并不意味着仅有真实的内容、真切的体验、真挚的情感即可,我们还要指导学生借助平时阅读与听老师讲解得来的一些写作的技巧来使真实的写作得到实现。老师还是要讲究一些形式与技巧的告诉与操练,使学生的作文写得“有智慧”,如能恰当地细致描摩增加叙述的生动性,能用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把看似空洞的论说表述得具体形象易于理解,文章能够文采斐然、大气磅礴、格调俊逸等等,让学生真正写出来自于生活与思考的既富于表达的个性化、具有个体生命体验与言语生命意识,又具有纯正性、规范性、巧而守法的文章,最终全面提升写作修养。

如此, 积淀丰厚, 思维活跃,技巧熟悉,自然能让学生在高考作文的现场一展身手,创造愉悦,而且这也与现今高考作文命题走向低重心和多元化本色的改革趋向相一致。

篇4:我们为什么要进行作文评析

有些老师的批改实在不敢恭维。他们花相当的精力投入到阅读教学, 重课文分析而轻作文教学。有些教师由于责任心差, 作文批改已演变成只看卷面勾个分。几十篇的作文批改, 没有眉批和总批, 更不用说面批了, 花不了几十分钟就大功告成了。对学生作文里的字、词、句、章方面的问题视而不见。学生经历了多年的作文训练, 文章里的落款格式、标点符号、错别字、病句等仍然随处可见。由于得不到有效的指正, 有的已经是积重难返了。

急功近利的应试教学, 也缩小了学生的生活圈子, 闭门造车式的文章, 除了空话、套话, 就是谎话、假话。少数学生对母语学习, 对作文训练持有偏见, 认为“语文是主科中的副科”而不予重视。许多学生有学好语文写好作文的愿望, 但是心有余力不足, 功课太多, 负担太重, 活动空间有限, 生活内容相对单调, 封闭式的管理更是把他们限制在学校的小天地内, 学生写作没有活水, 哪来灵感哪有激情?狭小的生活圈子、高效的应试机制, 使学生对母语、对作文敬而远之, 这种以邻为壑的态度导致他们不是把写作当作母语学习的一部分, 而是把它当作苦差使, 然后表现为一蹴而就, 敷衍了事。

一些获奖作文和中、高考满分作文以及有老师指导而完成的发表文章, 缺少有效的点评分析, 误导了读者。那些名目繁多的作文选, 所谓创新作文, 打着“新概念”的旗号在形式上做花样, 哗众取宠, 给一些投机取巧的学生提供了抄袭的蓝本, 使原本需要艰苦劳动的作文, 在他们的眼里, 却变成了一堆文字游戏。因此, 他们的文章缺少真情实感。那些为了渲染爱和真情, 竟不惜放倒他们的父母和一大片老师的考场作文, 就是明证。

因此, 我认为加强作文评析, 改进作文评改, 不断提高语文教师评改作文的能力和提高学生自主修改的能力, 在当前是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

“作文评析”的基础是作文批改。就是语文教师在批改时, 运用“实事求是”和“启发式”的原则在学生的作文上耕耘, 在眉批或总批处加评语, 这是“作文评改”。否则, 光有分数和日期, 那叫什么呢?由“评改”再进一步发展到评论分析, 即在批改中运用文艺批评的武器, 加评语褒扬或指出其存在问题, 还要求学生思考并自行修改, 从而让学生领悟出写作的要旨, 让学生学会“自能作文”, 这样的评论分析, 我们称之为“作文评析”。

“作文评析”对提升语文教师作文评改能力, 让学生在阅读评注中领悟该这样写和为什么这样写, 这样可以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吕叔湘先生在八十年代在讲到作文评析时, 曾讲过这样一段话:“ (文章) 多数是写得比较好, 但是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 需要修改。每一篇文章后边都有有经验的老师评改的意见, 仔细阅读这些评改意见就可以领会文章该怎么写和不该怎么写。”他还认为, “这样的书对语文教师也有用, 他可以从各篇的评改中学习怎样发现学生习作中的缺点, 怎样评, 怎样改”。重温吕老的话, 多么的亲切啊!

教育部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这给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作文批改的要求。“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也应该包括作文的评析, 通过评析让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作文评析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教育学生走上自我修改之路的过程。我认为采用“评析法”, 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方面。它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 一语破的, 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这是授之以“渔”的教学方法。学生在习作中逐步养成自觉评点、修改的习惯, 在自主精神的支配下向写作王国进军, 从而进入写作的自由王国, 这样就达到了作文教学的目的。

教师运用启发式对学生作文点评, 引导学生去自主修改, 这体现了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对学生作文的评析, 是一个精批细改的过程, 也是对语文教师工作的有效制约。在手把手地教学生作文的过程中, 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经过一段时间的榜样示范, 也可以节省出作文批改时间, 解放教师的劳动, 使作文教学在评改这一环节上事半功倍, 从而为获得作文教学的双赢奠定基础, 何乐而不为呢?

篇5:为什么学生的作文里假话连篇

对于这一现象的出现, 我们的语文教师是有责任的。我曾与一个初二年级的学生交谈, 她说到自己一个同学的作文, “哎呀!那话说的, 真叫一个肉麻!也不知道从哪里抄来的, 让人浑身直起鸡皮疙瘩。老师竟然给了她一个非常高的分数”, 末了, 她补充说, “我也得那样做。要不得不到高分”。好了, 学生作文的虚情而假意、造作而矫饰的根源找到了, 老师就是那个始作俑者, 一方面, 口中声称鼓励学生讲真话, 另一方, 却以自己的行动给了学生一个非常不好的示范——原来老师也是一位真“叶公”, 喜好的是假“龙”呀。于是, 在教师的引导下, 时常日久, 学生的作文话语变得迷失而不自知;反过来, 我们又怪学生, 将思维固化、毫无个性等一大堆负能量词汇戴在学生头上, 成为一顶怪异而难看的帽子。

仔细探究个中原因, 我们发现, 尽管随着新课标的实施, 教师的浅层意识中有了民主、平等、合作这样的词汇出现, 但一旦与现实的教育实践接轨, 教师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旧的作文传统与意识, 马上就跳了出来, 在无意识中控制了师生之间的交往。

一、从教师的权威角度来看, 学生作文话语的自由迷失 于教师权威的隐性控制

如前所述, 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合作等观念, 在教师那里尚仅仅停留于“浅”意识阶段, 一旦遇到有两千多年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深层次意识并与之交锋, 即马上崩溃而瓦解。所以, 作文教学中, 尽管语文教师因意识到有课标的要求, 口中也说要学生讲真话, 但一旦进入真实的作文情境且学生的语言、思想、个性等诸多方面的表达, 与自身深层次意识中传统的观念相左, 即会在无意识中表现出来。其表现方式, 在教师看来, 可能是无谓的, 事实上, 来自个体的成长阶段、处在追求现实状态与处于被动支配的受教育者地位的学生, 是无法与来自国家与社会且处于成熟阶段、处在以过去为经验以追求未来为状态与处于主动支配的教育者地位的教师, 相抗衡的。

语文教师以与现实不相匹配的近乎僵化的传统, 行使着自己的控制权, 不恰当地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指令、规则, “指导”学生作文及其表达, 实则是一种对学生作文自由话语表达权的控制、束缚甚至剥夺, 但美其名曰“规则”“规范”“技巧”等。显然, 教师的这种行为, 很少发生在对学生作文的方法指导方面, 而是多发生在教师虽然无意识却又严重影响并控制着学生写作与思维活动的各种语言与非语言的行为之中, 最后“引领”了学生作文语言表达的僵化和思维方式的单一。实际上, 无论是学生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 还是学生的学习生活, 其呈现的状态都是非常丰富而多彩的, 期间发生的各种事情都可以作为作文的素材而得以展现出来。但一进入学生的作文, 老师必定是“无私奉献”的、“高尚”的、为学生批改作业直至“深夜”的, 同学必定是“和睦团结”的、“互帮互助”的、为帮助“我”的学习而牺牲了自己的“学习成绩”的, 描述自己的理想必定是“崇高”而“远大”的, 等等, 而难见老师的快乐、同学之间的争执、做一份自己喜欢却平实的工作, 等等。这种情形, 学生并非一无所知、亦无烦恼, 相反却是对作文写作的无奈与无趣甚至“痛恨”。只因为教师的控制性要求与考试的分数需求, 只能在无奈、无趣甚至痛恨中顺应它。所以说, 是教师不合时宜的霸权最终让学生迷失了真实的话语与思维上的自我。

二、从学生的角度看, 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自由

一粒种子, 该发芽时发芽, 该生长时生长, 该开花时开花, 该结果是结果。否则, 将开花、结果的时间提前, 所得到的“早熟”“催熟”的果实的味道必是青涩或者不正常的。而我们的学生的一个很大的特点也是“早熟”或“催熟”。这表现在很多方面, 例如有的孩子张嘴说话, 一出口便是成人强调、一副饱经世故的讨厌模样, 毫无儿童或青少年应有的童趣和智趣。显而易见, 这种“病态”的表现是成人世界有意“栽培”的结果。只不过这种照着成人世界的思想与模式去“栽培”出的儿童或少年, 会过早地抑制了孩子天性的发挥, 剥夺了他们真实而生动的话语, 进而侵蚀孩子纯真的心灵。

对初中生来说, 人生发展到这个阶段就应有初中生的样子, 包括思想、语言、思维、活动等等。如果打乱了学生人生发展的次序, 颠倒而不自知, 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就必然是凌乱的。表现在学生的作文话语方面, 必然不会是心中最想说的话语, 出现假话、大话、空话、套话、白话等病态的话语就很自然了。所以, 从我们的家长、社会到我们学校教育中的老师, 有必要抛弃那些急功近利的做法, 也应当尽最大可能地创造条件和氛围, 为了我们的孩子、公民和学生的遵循自然的天性和成长规律的成长, 而做出应有的努力, 并加以合理、科学、正确的引导, 以让他们获得成长的自由。只有在相对宽松的自由状态下, 我们的孩子才能得到充分地展示自我的机会进而发展自我。表现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的学生才会以自己的手去写自己的心, 以自己的思维去表达自由的自己, 再不会出现不该出现的话语和文字, 摘掉那顶负能量积聚的“怪异而难看的烂帽子”。

篇6:作文 它像什么

笔者认为, 教师在作文批语中, 力求突出“四美”,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一、突出作文评语的简洁美

为师者, 常自诩为“红烛”。总想为学生多付出, 体现在作文评语上便是长篇累牍。殊不知, 评语太长太多, 反倒没了重点。所以, 简洁就是突出重点, 让学生明确教师对自己的本篇作文的整体评价和具体建议。

我给学生的作文评语有时只写一句, 有时是大白话, 有时是诗句甚至词语。但这简洁的评语, 却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 让学生知道自己写的有多重要, 这一点远比他写了一篇佳作更重要。

二、突出评语的人性美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 是独具个性的个体, 作文中更有着丰富的情感, 教师的作文评语要善待每一个破土欲出的小苗, 彰显人性的光辉。

1. 心中有学生, 写学生易懂的评语

曾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段评语, 颇有诗意:不知不觉中, 我们发现自己变得更加聪慧, 更加自信, 更加个性, 更加复杂也更加单纯, 变得更加细腻也变得更加大气!读了这样的评语不禁让人疑惑:这样诗一般的语言, 学生如何能听得懂?我认为教师的作文评语首先要学生能看懂, 清楚明白, 其次才是优美动人。所以, 教师的作文评语应直面学生, 应直抵学生心灵深处。一个真正把学生装在心里的教师, 他就会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因为他知道:朴实、真诚的语言才是温暖的!

2. 心中有爱, 写深入心灵的评语

任何一个学生, 在他的内心深处都有渴望成功的欲望。教师评价艺术的真谛在于敏锐地发现和真诚地肯定学生的点滴成功, 小心呵护他们的习作兴趣, 保护他们的自信心, 使其转化为习作的动力。教师的心中有爱, 就能与学生产生共鸣, 产生心与心的碰撞, 增强写好作文的信心。

3. 发现精彩, 写鼓励学生的评语

如何使学生不但具有写作的热情, 而且享受到其中的快乐呢?给学生欣赏性评语就是最好的方法。教师用欣赏的态度去支持, 用热情的语言去赞美, 不断引导、促进和激励学生, 让成功的快乐时时在学生心中荡漾, 让创作的欲望永不衰竭。

三、突出作文评语的延伸美。

作文评语如果还能让学生产生新的疑问, 从而寻求解答, 这也许是意外收获。

南师大附中特级教师王栋生曾用一个成语“羚羊挂角”作为一个学生的作文评语。学生看到评语后不明白, 又特别好奇, 想知道教师这句评语是什么意思。没办法, 只能查字典, 终于明白了“羚羊挂角”的含义是不留痕迹。学生既清楚了教师对自己的作文的评价, 同时也丰富了学识。我想这个学生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个成语, 因为这个成语对他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作文评语的延伸美还体现在学生在看了教师的评语之后, 能认真反思自己的作文, 认真揣摩教师的评语, 寻找自己作文的优点和不足, 写“写后感”。

四、突出作文评语的实效美

归根结底, 教师的作文评语, 应该是指导学生修改作文、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 应该切实让学生知道怎么去写。所以, 必须重视作文评语的实效性。

有这样一个案例, 也许能从中受到启发。有一学生在《我帮妈妈做家务》中写道:“这个星期天, 我帮妈妈做了好多家务。我一大早起床后, 就帮妈妈做早饭, 我淘好米, 放入电饭煲。做好了饭, 我就开始整理房间, 最后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我还帮妈妈洗了衣服, 妈妈夸我真能干, 我高兴极了。希望这一天过得再慢些……”面对这样的作文, 刚开始我给出了这样的批语:“可以选一件事情详细些, 写得具体些, 这样文章就更生动了。”然而, 作文本发下去后, 那个学生仍然不知如何修改:怎样写才是写详细?写些什么?可以说, 这样的作文评语收效甚微。没办法, 我只好当面再次指导她怎样写具体, 并新写了作文批语:“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件事, 想想当时你是怎么做的?做的时候又想到了什么?真实地记录下来, 就是作文。”作文评语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了怎样写, 切实提高了学生作文水平。可见这样的作文评语是富有实效的, 充满了实效美。

卡夫卡的经历至少让我们明白, 对被评价者的认同, 有时比判断的合理性更加重要。法国后现代派代表人物德里达说:“我曲解因而我更多地理解。”为“理解”而“曲解”, 又有何妨!

其实, 作文评语可以更美的。只要我们用“心”去面对学生, 用宽容对待学生的作文, 作文教学将与美丽同行!作文之花必绽放美丽!

参考文献

[1]蒋菊妹.作文策略点滴谈[J].江苏教研, 2010 (10) .

[2]张爱民.培植自由的作文土壤[J].小学语文研究, 2012 (06) .

上一篇:布艺窗帘基础知识下一篇:虔诚的心灵之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