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什么什么的日子作文

2024-04-22

以什么什么的日子作文(精选14篇)

篇1:以什么什么的日子作文

那段自由的日子

我羡慕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鸟儿,无所顾虑,无拘无束;我羡慕漫天飞舞的雪花,无忧无虑,没有烦恼,我羡慕在水中自由嬉戏的鱼儿,来去自如,无影无踪。我亦羡慕三年前的我自己,像鸟儿一样无拘无束,像雪花一样没有烦恼,像鱼儿一样来去自如。

三年前,正是小学毕业的那个暑假,那是我度过的最完美,最快乐的假期,我可以每天睡到十二点,做我自己想做的事,远离那些枯燥乏味的功课。耶!自由万岁!每天陪伴我的是大自然中清新的空气和朋友们肆无忌惮的笑声,而不是那些无聊的作业本和父母的唠叨声。

在海边,我站在沙滩上,吹着清凉的海风,望着一望无际的大海和层层卷起的浪花,还有海平面上自由飞翔的海鸥,我终于可以享受一下鸟儿的生活,远离了课堂的喧嚣。

在山顶,仰视。蓝蓝的天空上飘着几朵白云,向下看,我好像俯视到了大地的一切,美丽的风景使我忘记了那些令人烦恼的数学题和乏味的英语单词,我终于可以享受一下雪花的世界,没有烦恼,远离了令人头痛的成绩单。

在草原,我被那一片碧绿,如诗如画的草原风光迷住了,夏天的草原绿草如茵,深呼吸,清香的草木味扑鼻而来,使人心旷神怡,我骑着骏马,自由自在的奔驰在大草原上,我终于可以享受一下鱼儿的生活,来去自如。

时光飞逝,眨眼间,两个月的美好而自由的假期已经过去,我将面临着的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三年,那就是初中三年,自由的日子已不复存在。只是那仅两个月的自由时光时常在我脑中回放。

如今,已经又是三年过去,我将面临着人生中第一个转折点------中考,我要认真学习,不能在应该吃苦的年纪选择安逸,更加自由的日子在未来。

篇2:以什么什么的日子作文

这个春天过得特别的快。

过去,我好像从未对曾经的岁月有过留恋,总是期待新的日子,期待快快长大,期待明天。

可是,这个春天,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渐渐的有些东西在心里沉淀,变成一种情感。

我正在看着三年的初中时光一点一点走到结束。想着这段渐渐逝去的日子,心中有些惆怅。

那段渐渐逝去的日子曾经很长。

每天过着几乎同样的日子,在家和学校之间单调地往返,面对着永远做不完的习题、永远背不完的课文和永远应付不完的考试……这样的日子曾经漫无边际的长,长到有时想把它截成两段,想远远逃离这些日子。我想有太多的挫折已经淡化了心中的那份情感,或许毕业是一种解脱,没有什么可留恋和回忆的。

可是,我没有想到,当时间一点一点流逝,当三年的时间走到最后的倒计时,那段渐渐逝去的日子,在我已有的十五岁生命里是那样的深刻,曾经的画面、点点滴滴的记忆,现在都在眼前一段段浮现:

我总会长时间地看我们的校园。梧桐树分明已经长高了许多,风吹过时树叶哗啦啦摇动,草坪在初夏旺盛地生长,花坛里有鲜艳的色彩;我会长时间地看我们的教室,感觉窗户好像特别大特别明亮,黑板上斑驳的粉笔字痕迹,排得密密的课桌,伏案学习的同学们;还有那些或严厉、或风趣、或慈祥的老师们,还有他们跟我说过的话,那些赞扬、鼓励、批评和帮助的话语;还有那些忘情的欢笑、奔跑的脚步、成功的喜悦……都会在我凝神之际涌上心头。

突然发现,那段渐渐逝去的日子,看似很长,其实已经在不经意间流逝,我的心里早已升起了不舍和牵挂,越来越用心在感受它。

常常一个人独自走在寂静的校园中,回想三年来的日子,感叹三年的时光,竟过得这么快,那些美好快乐的经历已经注定变成了永远珍藏的回忆,心里充满留恋和伤感。

终于明白,人生中会有一些曾经的时光,它会像流星一样在我的生命中一闪而逝,但却留下了耀眼的光束。

终于承认,这段渐渐逝去的日子其实很美。

感谢这些日子,让我懂得留恋,懂得珍惜:珍惜老师、珍惜同学、珍惜自己经历过的一切,这种珍惜让我变得更加成熟,更加稳重,让我的记忆开始有厚重的积淀。

我相信今后无论到什么时候,想起这段日子,都会像一涓细流轻轻淌过心间,像清晨的霞光一样透着薄薄的明亮。

初夏,我伴着温暖的风走过我的校园。我听见树叶哗啦啦地歌唱。

篇3:以什么什么的日子作文

一、倾听文本说了什么

《三个儿子》是根据俄国作家符·奥谢耶娃的作品《儿子们》改写的, 故事主要讲了三个儿子在看到自己的妈妈拎着沉甸甸的水桶时, 一个儿子翻跟头, 另一个儿子只知道唱歌, 而第三个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水桶。所以在一旁的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帮妈妈做事的儿子。这个故事成人可以阅读, 成人阅读后能马上理解。但这是一个写给孩子们的故事, 让孩子们在接触有趣的故事的过程中, 悟得要孝顺长辈的道理, 让孩子逐渐成长的心感受这份善良和美好。作者在创作这个故事的时候, 把阅读对象定为孩子, 所以故事是有趣而明白的, 语言是浅显而易懂的, 蕴含在文本中的道理也是清清楚楚的。孩子可以在直接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找到值得倾向的人物形象。文本的教化价值也就成了文本最主要的原生价值。

二、倾听文本里的什么

文本经由编者的改写而成为教材, 文本也就有了教材特性的约束。编者在思考为什么需要改?怎样改?为什么应该这样改?思考的原点在于能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于是改动后的教材文本就具有了教学价值。

原文的题目是“儿子们”, 教材文本则改为“三个儿子”。“儿子们”是一个群体, 这个群体有这个群体应该有的行为、道德等方面的规范。比如要承担为人子的义务和责任。符·奥谢耶娃在以“儿子们”为题的时候, 也主要以“儿子们”为倾述对象, 通过生动的故事告诉儿子们应该尊重并孝顺自己的父母。教材改为“三个儿子”, “三个儿子”是三个不同的生动的具体的个体, 于是他们有不同的行为, 而在行为的比较中, 编者和作者一起向读者 (学生和老师) 倾述“为人子, 方少时, 孝与亲, 所当执”, 即只有能理解、体贴、孝敬父母的儿子才是父母真正的儿子。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是对话文本的第一步。在研究文本题目为什么这样改动, 改动前后有什么异同的分析过程中, 学生获得的是解读题目的能力, 准确命题的能力, 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此教学点可谓牵一“点”而动全“文”, 当然教学对话的思维要求较高, 不是二年级的孩子可以拿来进行讨论的话题。

我们再站在整体的视野继续仔细解读教材。编者为什么以“三个儿子”为题, 似乎还另有深意。我们从孩子生命发展的独立性来考虑, 一个孩子“既聪明又有力气, 谁也比不过他”, 一个孩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 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还有一个“没什么特别的地方”。健康的生命无论以哪一种姿态存在, 都是鲜活的和值得尊敬的, 就如牡丹和郁金香是不可比、不可替代的道理是一样的。每一个独特的生命体的存在都是需要去尊重的。尊重一个孩子的“既聪明又有力气”, 尊重又一个孩子的“唱起歌来好听极了”, 也尊重另一个孩子“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有了以上的教材文本的意义建构, 教学对话的课堂生成解读也就不会出现偏颇, 如一味地指责“既聪明又有力气”不对, “唱起歌来好听极了”也不对, 只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能帮妈妈提水才是好的。

“三个儿子”是三个孩子, 是三个独特的生命个体, 他们的不同存在状态都是需要被尊重的。假如把孩子们挪移出课文情境, 让第一个孩子去参加举重比赛, 他一定会赢得掌声;让第二个孩子参加一个联欢活动, 他也肯定会是活动的焦点。教材文本把三个孩子的身份进行了特殊的处理, 他们是妈妈的孩子。把三个孩子生命特点放在了特殊的情境中, 妈妈在提水, 而且是特别需要帮助的时候, 这时候照顾和帮助母亲才是三个儿子最应该做的事。题目为“三个儿子”, 作者和编者共同想要告诉读者的一个意图应该是作为儿子应该在父母最需要照顾和帮助的时候, 为父母尽力分担。

我们再来看原文 (译文) 开头的叙述:“两个女人在井边打水。这时候又来了第三个女人。还有一位老头儿, 坐在旁边的石头上休息。”从孩子的视野来改动教材, 把“女人”改为“妈妈”, 使“女人”的形象在孩子认识水平下更可触摸和理解;而“老爷爷”比之“老头儿”的称呼更有人情味和主观可亲近的意思, 与教材文本想要劝孩子向善的意图更为接近。原文说“两个女人在井边打水。这时候又来了第三个女人”, 教材文本改为“三个妈妈在井边打水, 一位老爷爷坐在旁边的石头上休息。”教材改动后的教学价值在哪里?笔者以为在于促进学生的言语能力的发展。把句子从文本背景中脱离开来, 句子分成了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三个妈妈在井边打水”, 一部分是“一位老爷爷坐在旁边的石头上休息”, 两部分的句子都符合简单陈述句的言说规范:谁在哪里干什么。由教材语言可进行直面学生生活的实践迁移运用, 让学生说说在具体的时间或情境中都发现了“谁在哪里干什么”, 这是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教材文本时需要有的适切的言语训练。

原文中人物的对话言说形式非常丰富, 使行文表达非常灵活。主要有以下三种:

伊伊说:“……” (一个女人对坐在旁边的老爷爷说:“我的儿子又灵活又有气力, 谁也制伏不了他。”)

“……”伊伊说。 (“你怎么不谈谈自己的儿子呢?”老爷爷问。)

“……”伊伊说, “……” (“他们到底在哪里?”老爷爷回答说, “我只看见了一个儿子!”)

而教材文本中人物对话有6处, 前5处都采用了提示语在前的言说形式, 只有最后一处运用了提示语在中间的言说形式。于是我们可以把读懂对话语言、分清言说内容和提示语、正确使用对话言说的标点符号作为又一处教学点。

教材文本中有四个“扌”旁的字, 分别是“打”、“拎”、“接”、“提”, 都表示人物的动作行为。“打”和“接”字的多义现象, “拎”和“提”字的同义现象, 也是语文教学对话的价值点。

讲不同的人物在同一时间的不同表现时, 教材文本这样说:“一个孩子翻着跟斗, 像车轮在转, 真好看!一个孩子唱着歌, 歌声真好听。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 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 提着走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迁移训练, 如在早自修时, 看到同学们不同的学习状态时, 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个同学坐在座位上, 大声地朗读着课文, 声音真好听!一个同学打开作业, 开始认真地检查起自己的家庭作业。一个同学托着腮沉思着, 仿佛是碰到了什么难题。课间休息看到同学们在操场上快乐玩耍的情景时, 我们可以这样说:一群同学在兴高采烈地跳橡皮筋, 一群同学在高兴地玩丢沙包的游戏, 另一群同学在举行一场激烈的乒乓球比赛。操场上真热闹!

当没有特殊的教学情境的时候, 教师走进教材文本与之对话, 对话的意义建构实在是可以无限的。

三、倾听二年级下册的教材时可以有什么

编者把符·奥谢耶娃的《儿子们》进行改写, 然后编入二年级下册的教材中, 作品的改动已经带有了具体的教学情境, 改写的依据是以二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为起点的。

教材把文本安排在了第六单元, 与其他文本共同倾述一个主题:

从古到今, 有许多品质优秀的人。有的人十分谦虚, 有的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有的人孝敬父母, 关爱他人……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做一个品质优秀的好少年。

对话单元导读, 我们读懂了文本是以“劝诫孩子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为标准而形成的一个文本集合。怎样的人才算得上是一个“好少年”,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单元导读仅是举例而已。一个省略号告诉我们, 人的生命状态是多元的。所以本组教材, 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 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善良的品性对人的生命意义建构的重要价值。然而需要提醒的是这份思想或灵魂的浸润, 必须是具体的, 一是因为我们的课程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我们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中主要应该是干“语文的活”, 教材的具体的教学情境是应该把“语文”的特性凸显出来的;二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二年级的学生, 他们还不到十岁, 他们的成长需要一些善良的美的积极的向上的因素, 但这些因素的接受必须通过具体“语文情境”去触摸。所以单元导读的思想不能是教材文本具体教学情境的唯一目标, 它只能是实现二年级第六单元具体语文教学情境过程中附着在语文教学情境中的思想。

在教材文本的助读系统中, 教材文本以小伙伴的身份向学生抛出了一个话题“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 这是一个围绕文本的思想核心提出的一个问题, 是需要学生沉静下来读文本而后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老爷爷看见了三个孩子, 一个孩子“既聪明又有力气”, 一个孩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 另一个孩子“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但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说明孩子和儿子的身份是不一样的。当儿子看见了母亲提着重物而没有反应的时候, 他离儿子的身份相差太远, 所以老爷爷说他只看见了一个儿子。

教材文本还有一个辅助系统———插图, 编者把三个儿子和三个妈妈分成了两组, 在近处的孩子提着水桶走在母亲的前面, 脸上写满了快乐, 紧跟在孩子后面的妈妈, 揉着酸痛的手腕, 温柔的眼睛看着自己的儿子, 脸上洋溢着满足, 在母亲的眼里孩子不需要有什么特别之处, 一个能走进母亲心里懂得母亲需要什么的孩子就是最优秀的孩子, 插图中走在前面的母子俩诠释着人性最温柔的一面。后面两个孩子表演很卖力, 但他们似乎没有看到母亲手中的沉甸甸的水桶, 在插图中表演着的孩子与提重物的母亲之间弥漫着的是陌生、冷漠, 没有了母子间的脉脉亲情的流淌, 难怪乎两个妈妈心里没了自信, 要向老爷爷证实“我们的三个儿子怎么样”。

教材还编有一个练习系统, 课后安排四个练习。第一个练习是“我会认”, 第二个练习是“我会写”, 分别提出了识字、认字、写字的要求。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年段教学目标, 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学生在朗读中识字, 在理解中识字, 也在运用中识字。编者把识字要求分为两个级别, “我会认”是要求学生能在选文环境中或别的文本环境中认得字形, 读得字音, 模糊地理解字义 (不至于造成文本对话的障碍) ;“我会写”则不但要求能读、能理解, 还要求能在言语环境中正确地运用 (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 , 这是编者在教材文本中非常清楚而准确地告诉的应该而且必须教和学的内容。课后第三题安排了“分角色朗读课文, 再演一演”。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对话文本, 理解文本, 而后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再演一演”。这是学生对话文本后有所收获的综合反应:“分角色”是一个学习要求, 要求学生能分清文本叙述的两个板块, 一是“人物的对话内容”, 二是作者的叙述内容。角色朗读有其特殊的要求, 首先是思考读“什么角色”, 要想读好, 必须理解角色的思想、情感以及在特殊活动场景中的特殊心理情况等。比如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 谁也比不过他。”我们马上想到了生活中的妈妈。爱孩子, 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 似乎是所有的妈妈都拥有的心理。那么妈妈言说这个意思的时候心里一定是特别骄傲的, 脸上一定是特别得意的。“怎样读好”, 读正确和流利是基础要求, 读得有感情是高层次要求。“有感情”是一个复杂的要求, 是学生对文本的意义建构有了自己的感觉、看法、观点和思想, 综合运用各种声音表达技巧, 语调、语气、停顿、节奏、重音等的方法把无声的语言有声化。所以“练习三”是教材操作过程中应该实现的教学内容, 朗读、理解、表演也就成了教学内容生成的操作手段或途径。

“练习四”的安排是以言语运用为主要价值取向的, 根据教材文本的言语表达个性进行迁移训练。文本非常清楚而规范地示范着“不同人物在同一场景中的不同表现”的叙述方法, 如联系文本场景我们可以用这个示例说说三个妈妈的表现。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 谁也比不过他。”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 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另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或用言语唤醒学生的生活场景, 或用图景刺激学生的感官, 让学生用上“一个 (只) ……一个 (只) ……另一个 (只) ……”言语规格说说, 诸如游戏场景、比赛场景、学习场景、讨论场景等, 也就显得有趣而有成就感了。

四、确定有效教学内容

有了以上从文本到教材文本到具体情境中的教材的解读过程, 关于《三个儿子》教师应该“教什么”, 学生应该“学什么”心里也就有了谱。

识字、认字是基础教学内容, 以《三个儿子》为载体必须识得“既”“嗓”“拎”“桶”“晃”“甸”5个字;必须会写“拎”“桶”“停”“聪”“甸”“胳膊”“晃荡”9个生字。字、词的具体识字手段和过程, 以教学有效为原则, 可集中安排, 也可分散安排;可在师生对话中落实识记, 也可以在文本朗读理解中落实识字。

教学内容的重点为理解“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 教学组织的途径可以是读一读人物对话、想一想人物对话、演一演人物对话、评一评人物形象等, 在朗读、理解、感悟、思考的过程中结合言语的训练, 以训练促进朗读、理解、感悟、思考, 在训练中提高言语的表达能力。

篇4:日子是什么

是一根蘸着水搓好的麻绳

日子是四千个沉寂的黑夜

是驴驮上木桶中撞击的水声

日子是雨天吱吱响着的杨木门轴

忽明忽暗地转动我疲惫的梦境

日子是一个含在嘴里止渴的青杏儿

是山塬上烈日下背麦人的剪影

日子是那密密的像把伞似的树阴

正从我酸痛的胳膊上爬向地垅

日子是储存清甜思绪的水罐儿

正倒出汗水和泪水来哽塞我的喉咙

梅绍静是位女诗人,她曾从北京到陕北高原插队落户,对陕北农村生活的落后、闭塞、单调、贫穷有着刻骨铭心的体验。《日子是什么》这首诗虽然不长,却把诗人心中那一段经历的苦涩与沉重都写了出来。

首节,作者将日子比成小蒜和野葱儿,比成蘸水搓紧的麻绳,形象生动地揭示了那里生活的贫困,日子过的是正如北京俗语说的:“麻绳蘸水,紧上劲儿了。”接着,作者又抓住陕北干旱缺水的特点,把日子比成黑夜中驴子驮水时桶里水的撞击声,使读者眼前出现这样一幅图画:土地干旱,一片枯黄,高原上曲折的登塬小路上,农民赶着疲惫的毛驴走着,毛驴驮着的水桶中,响着水的撞击声。这样的画幅在电影中出现过,在电视剧中出现过,在画家的笔下也出现过,而出现在作家诗句中时,由于和“四千个沉寂的黑夜”连在一起,就更加重了诗句的凝重。作者插队十年,这样的画面也看过十年,而陕北农民缺水喝的状况也延续了十年。这不能不让读者去想今天那里的情况有无改变。诗中又提及雨天吱吱响的杨木门轴,写到为止渴而含在嘴里的青杏儿,写到烈日下劳作的人。这些形象概括了陕北农民生活的单调,劳动的艰辛。当这些诗人熟悉的画面一一展现时,她就再也无法抑制自己感情的冲动,于是诗中出现了作者的形象。那移动的树阴,正代表着移动的时间,消逝的岁月;酸痛的胳膊,正象征着那一段艰辛的岁月,沉重的劳动。但那毕竟是诗人终生难忘的经历,那一片高原上留下了诗人美好的青春岁月,同那里淳朴的农民,诗人也曾有过亲切的交往。此时,诗的情感也达到高潮,在高原上流下的汗水和泪水,如今都化成了清甜的思绪,使诗人感情难抑,不由得喉咙哽塞。而在这哽塞中出现于诗人心中的又是什么呢?应该是那高原上四千个日子,或者更扩展些,是高原上几千年的生活。诗作就这样,将陕北高原上农民生活中最普通的事物,化成一个个含义深刻的意象,一步步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使有过这类似经历的一代知识青年读来,会忍不住热泪盈眶。

篇5:一个什么的日子作文

我从来没去过少年宫,所以我异常兴奋。来到少年宫,我发现:少年宫居然那么大。好不容易才到了,原来是三楼。弯弯曲曲的走廊上,有制做美味的,有做橡皮泥的。我的口水差点流了出来。

我们男生是制做滑翔机模型(不能飞)。我不是做手工的料,但从指导老师那里,我却学来了制作方法。我们给自己的滑翔机起的名字可谓五花八门:“牛农号”。“asj号”。“常胜号”。“吴思号”。“沈源号”……我在滑翔机上画上了一颗星星,取名“星星号”。在同学们的指导与自己的一番努力下,完成了部分零件。但飞机没有安装成功。不过我拼的机器却让同学们感到丝丝凉意。我的“星星牌电风扇”完成!

出了班,便有一股香味来袭。“哇!”原来是饼干!

篇6:一个什么的日子作文

一大早,妈妈就带我回姥姥家。

在回去的路上,妈妈对我说:“你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吗?”我挠了挠头,用疑问的眼神看着妈妈,妈妈笑了笑:“等一会儿你就知道了”。

到了姥姥家,我发现姥爷和姥姥都不在家,妈妈定了一下神,带着我向田野里奔去。

来到田野边,我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

左边一块是南瓜地,又大又圆的南瓜铺天盖地像金色的地毯,一眼望不到边;中间一块是蔬菜地,一颗颗绿盈盈的大白菜挺着粗壮的身姿,咧着嘴仿佛在欢迎我们的到来。右边是玉米地,一颗颗玉米像整装待发的士兵,个个英姿飒爽,硕大的玉米棒像一枚枚军功章一样挂在它们的胸前……正看得入迷,被姥姥的一声吆喝声打断了。我一转身,看到姥爷和姥姥从又高又大的玉米棵里钻了出来,手里捧着金灿灿的玉米棒,脸上挂着满意的笑容。

我和妈妈也应声加入了掰玉米的行列。等中午回家的时候,我们用收获的田间果实做成了一道道丰盛的午餐。妈妈才告诉我,今天是丰收节,家家户户都要收割。

篇7:一个什么的日子作文

“立夏狗”是什么?说起来话可长了,我也是第一次听到。据说,这是一种用米粉制成的食品,把它捏成狗的形状,然后蒸熟吃掉;小孩子吃了,可以防止被蚊子叮咬,不容易生病。吃了立夏狗有这么多的好处啊!

今天参与这个活动的人很多,全班同学都要参加,还有来帮忙教我们做立夏狗的奶奶、阿姨们。

老师把我们分成八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会做立夏狗的老奶奶教我们做。首先要将米粉里加上适量的水,然后再进行揉搓。米粉有黄白两种颜色。接下来,就该我们来捏立夏狗了。我拿来一些米粉团,把它搓成椭圆形,再小心翼翼地捏出它的耳朵和尾巴,最后用绿豆给它装点上一双眼睛,用红豆给它做嘴巴。一只可爱的立夏狗就做好了。我们就按照这个步骤和小组成员们一起把剩下的立夏狗做好。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大家齐心协力终于把剩下的立夏狗做好了。这个时候由大人们把一盘一盘的立夏狗拿到食堂去蒸熟。

过了很长时间,立夏狗蒸熟了。闻着香喷喷的立夏狗,我们口水都快流出来了。老师分给我们一人一个,说:“要先吃头再吃尾巴。”我还听到老师说还有甜的立夏狗,我很高兴。可是一节课过去了,两节课过去了,我还是没有尝到甜的立夏狗。放学了,立夏狗来了可是有些人已经走啦。老师分给我们剩下的人一人两个,我心想还好我没走,不然就吃不到立夏狗了。

篇8:一个什么的日子作文

我们快速的来到了篮球场,我们便开始打起了篮球。可是,虽说我和张浩彬的实力是不相上下,但胡韫舟不会篮球的规则,他不是走步,就是过肩,如果让他一个人一对又太不公平,我想了一下:胡韫舟虽然规则不懂,可他的投篮技术还是不错的。于是我和胡韫舟合作以二敌一。

就这样,比赛开始了。我们先发球,我先用一个假动作骗过了张浩彬,把球传给了站在篮筐下的胡韫舟,就这样,我们旗开得胜,比赛过了半个小时后,我们的体力都快消耗得差不多了,就在上半场快要结束的一分种前,我用尽了全身的力气,一投,没想到篮球以一个笔直的抛物线,以每秒五米的速度,不偏不倚刚好掉落在一个大坑里。我马上跑过去查看,没想到的是球刚好落在了大坑的两米处,我如果下去捡的话,那就下得去,上不来了。

于是,我踱来踱去,慢慢的思考。对了,我如果有足够的水,就能够把球浮上来,可是两米多深的大坑,那得要多少水啊?于是,我又接着想。对了,我可以用两根树枝将球夹上来。

篇9:那段什么的日子作文初二

生机勃勃的春,我没有前去踏青,而是提脚走进了母校。沿着走了六年的小路,望着遮了六年阴凉的大树。伴随初春的风,一路上十分安静,校园中没有人,像我心里一样,空荡荡的。

走到教室门前,不自主的喊了声“报告”。推开门,班里一个人也没有。没有以前的同学,也没有现在在这里学习的新面孔。又回到那个老位置,仿佛同桌还在那里闲不住嘴,前桌还在跟他同桌秀恩爱,后桌还在玩我的头发,不亦乐乎。一片叶子被风吹着,飘啊飘啊,飘过讲台,飘过前桌,稳稳地降落在我坐着的桌子上。这时,我才打量起这张桌子,上面早已没了我往日涂鸦与验算,不知它的新主人,是个怎样的人呢?突然间,想起窗户未关,走到窗边,看到了下方那同样给我留下深刻记忆的操场。将窗户关好,又走下楼,漫步到了操场。

操场上,仿佛出现了我们当时意气风发的样子,那可是最欢快的日子了。没有作业的烦恼,没有老师的叫骂,也没有同学间的争执,只有快乐的放松与无限的激情和青春懵懂。记起当年的一场“友谊赛”引来无数校级风流人物相继加入,带来的自然还有各种粉丝与一班比一班大的加油助威声,最终以我们班14:13的结果赢下了战局。那种激动与团结,与嗓子沙哑的感觉又怎样让人忘记呢。

返回门口的路上,看到了那个小礼堂,也同样牵出了离开学校的最后一幕。结业式,让每个同学带着晶莹的泪珠,聆听同学们努力的结晶、和平时严肃的班主任的歌声。同学间这样坚定的友谊,我又怎敢忘记。

一同跑步的时候,是快乐的;一同八卦的时候,是快乐的;一同挨批的时候,同样也是快乐的。在这样一个班级中,生活在这里时,只要在一起的时候,就是快乐的!不管在做什么,总会给青春留下最美好的痕迹。

回忆后,留下唯怀念。怀念那六年一起的欢歌笑语,怀念那六年一起的风风雨雨,怀念……怀念……

篇10:有什么陪伴的日子作文

自我记事开始,或者更早,老屋的后面便有一棵粗壮而又枝叶繁茂的柿树。我自小很顽皮,上树这种事自然少不了。夏日之时,我会经常光顾他。爬上去躺在两个分枝之间,舒展着身体,美美地睡上一觉,简直是天然的“避暑山庄”。或是将食指与中指分分合合,眼睛透过指尖的缝隙,穿过支离破碎的阳光,仰望着纯净蔚蓝的天。我儿时最天真的梦想也是在这里放飞的。有时无意之间我还会惊喜地发现藏在枝桠间的青柿子怯生生的探出半个小脸,会着实高兴一阵。玩累了,背靠着树,听着风与叶的窃窃私语,感觉那坚实的依靠是只有最爱之人才能给予的。哦,不对,柿树——她也是我最爱的。

待到柿子成熟后,红彤彤的挂在枝上,躲在叶后,看得人不禁垂涎三尺。我和小伙伴们也禁不住诱惑,急匆匆地爬上树,一个在上面摘,一个在下面接。不慎没接住时,柿子“啪”地落在地上,可惜之余更为她绽开时的美艳而惊叹。我经常吃的满手、满嘴都是柿汁,却还不忘抱着树干向她道谢。有这棵树陪伴的日子,是最幸福、甜蜜的。

幸福的日子毕竟短暂,我来到城市后,那座老屋自然也就荒废了。可柿树依旧守护着那里,年复一年开花结果,或许等待着有一天我会回来看看她。可我回来时,却看到:烂柿子满地都是,任人践踏,残风裹挟着她的枯黄树叶,而她却顽强维持着生命最后一抹亮丽。我怎会忍心看到如此,只恨当初为什么没有与她留影来纪念有她陪伴的日子。她已经为这里——我最初感受生命与温暖的地方付出了太多,是该休息了,在我心灵深处静静长眠吧。

篇11:在充满什么的日子作文

在充满感动的日子里题记――刻刻温情,充满感动。亲情是一件厚厚的棉袄,为你抵御冰雪的寒冷;大爱是一杯温暖的热牛奶,缓解了你一天的疲惫。生活给予我们无限感动,总会使我们热泪盈眶。

总会有人,在每个夜晚,她便会踮起轻柔而有熟悉的脚步,悄悄地来到我的身旁,轻轻地为我盖上被子,又似生怕踩到地上的蚂蚁般悄悄的离去。我睡意阑珊,我享受着那份母爱,它伴我酣然入睡。总会有人,每当我考试失利时,她总会第一个跑来安慰我,用愉悦的气氛带走了我的不愉快,你用那温暖的面孔看着我,告诉我失败是成功之母,激励我成长,丰富了我的自信。我珍惜那份友谊,刻刻铭记。

总会有人,每当我学习进步骄傲自得时,他总会不停的督促我,根本以为可以得到的声声赞美,却瞬时化为一声声逆耳的严厉吼声,从一声声中我终于明白了我不能让赞美害了自己。那份父爱似鞭子一样抽打着我,激励着我。总会有那么一个人,受委屈时,给我撑起了一片天空;总会有那么一个人,独自哭时,帮我抹干眼泪;总会有那么一个人,想要放弃时,给予我“重生”的力量;总会有那么一个人,努力时给予我鼓励与信心。

篇12:那段什么的日子600字作文

记得六年级时,老师在一遍遍地讲着题目,不厌其烦,而我们则无精打采地一遍又一遍地念叨着那早已熟识的汉字和符号。也不知是从何时起,我们丢弃了脸了上本该有的微笑,一个个在脸上贴起了苦脸笑。一天又一天,我们是无精打采却又不得不在书中行走的。眼睛扫过一行行字,心中却还在想着枕头和那一床暖暖的.被子。下课了,有的同学在闲游中,而我却早挂上了一副“别来烦我”的表情。是啊!那段烦心的日子中,我又曾摆过多少张无可奈何的表情呢?也许是无数个吧!

还记得在那段日子里,我们的做操时光,那是一天中最舒服的时光啊!我们欢呼着,但脑海中却仍在回荡着引人遐想的数学题。那段日子里,我们的手上“两雄并存”,左眼看数学试卷,右眼看语文试卷,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样烦心。但这一切又是那样引人回想。

记得曾经,数学老师曾推行过一个政治,考试中无论(大考小考)凡得到100分者,奖棒棒糖一根;凡得60分往下者,奖抄卷子一次,只奖不罚。在那段烦心的日子里,这对我们是一种多大的安慰呀!可这急坏了几位同学,他们可不想被第二种奖砸中啊!于是,他们用功起来。我们的教室里,也安静了许多。可他们仍是笑料百出,不过,这已是莫大的安慰了。但我们仍盼着离别,也就是小考的那一天到来。终于,在我们的期盼中,那一天到来了,那是一个“解放”的日子,我们挥舞着红领巾,告别了那段烦心的日子。

篇13:怀念什么的日子半命题作文

——题记

课堂上的效率比拼

“叮铃铃”急促的上课铃声将紧张的气氛再次凝聚,英语老师快步走进教室,边走边说道“把英语试卷拿出来,这节课评讲试卷。”顿时“哗哗”的翻找试卷声不断响起。我迅速的拿出试卷,老师已开讲了,我拿出红色水笔跟着老师的思路,及时修改错题。无意中向左一撇,到处都是晃动的笔头,大家都在记笔记,顿时我便觉得自己落后了许多,也集中注意力,奋笔疾书,一听到重点内容就记下笔记,并仔仔细细地把易错的地方做上标记,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一节课下来是红红的一片。

课堂上,那红红的笔记是奋斗的真实记录。

课间的争分夺秒

“叮铃铃”,轻快的下课铃声使教室一下子热闹起来。同学们一窝蜂似的冲出教室,我闭上了双眼,用手轻轻地揉了几下眼睛,然后迅速远眺,正准备起身活动,休息一下,突然在目光的一个角落里,那几个勤奋的同学还在争分夺秒的写作业,我那刚要抬起的屁股又坐在了椅子上,拿出作业便开始奋笔疾书。

课间,埋头苦干的身影是奋斗的永恒展现。

在家的挑灯夜战

下自习后,顾不上一天的疲惫,心无旁骛,拿出作业便写了起来,力求尽快写完。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终于把作业写完却已十点多了,拿出今天所学的内容分类整合,及时消化。浓浓的睡意不时向我扑来,眼皮正进行着拉锯战,刚要闭上却又睁开。我站了起来,走的卫生间洗了洗脸,使劲地摇了摇头,便又投入了“学海无涯苦作舟。”

夜间,不屈不挠的意志是奋斗的完美诠释。

篇14:怀念什么的日子半命题作文

——题记

窗外的树叶在不停地抖动,这是和去年一样的风。推开沉闷的窗户清凉的气息顿时灌注整个人的心扉。随之而来的空气,一股脑的钻进我的大脑,压抑许久的烦闷瞬间得到了释放。

我突然觉得,今天的阳光特别的明朗,空气是特别的清新。微风中淡淡的花香在深深的诱惑着我。使我有种冲动,放下手中的一切,去感受这美好的世界。

跨出房门,凝视远方,寻找一个方向。呼吸着空气中的花香,不曾多想,越走越远。突然印入眼帘的一切似曾相识。一片花地,一棵老树,一张长椅。摆放的平凡,毫不起眼。但带给我的感觉却十分的强烈。

秋去春来,花开了,空气中夹杂的清香是由这里散发,在风的带领下,越飘越远。吸引着我的到来。

静静的坐在长椅上,感受这如画的美丽。老树已长出新的嫩叶,是新生的希望。风无情的卷起最后一片枯叶,是解脱,是追求还是树的不挽留。曾经的梦想已飞向天堂的幻想,一个季节承载着太多的过往。蓦然回首,仿如昨天。

心不曾凄凉,在寻找希望的路上,你曾给我力量。追寻你我的岁月,更是我梦寐以求的.向我。如诗如画的时光,曾是我的天堂。而今你不在我的身边,曾经的岁月,曾经的美好,只能在回忆中寻找。原本以为思念如河水般一泻而过,却不对付的思念不管怎样的遗忘,却总是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掀起惊涛骇浪。

总是幻想你在我的身边,抱着吉他,面对花地,低头深情款款的吟唱。跳动的音符传达对你无限的柔情。

如今,物是人非。原本存在的意义早已消失殆尽。存在的只是孤独和寂寞。

追逐那些早已回不去的过往,寻觅那份早已失去的感觉。然后再次邂逅那片简单的忧伤。

花开了,只是少了你的存在。失去了花开的意义。

上一篇:官坪中学科技活动兴趣小组总结下一篇:校园足球工作开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