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什么作文

2024-05-09

文明是什么作文(共8篇)

篇1:文明是什么作文

一个城市的进步最能体现在什么方面?是文明!那么什么是文明?

文明可以是一次简单而意义却十分深远的垃圾分类。垃圾分类,顾名思义就是为了让垃圾到自己对应的“家”中。可回收的继续循环利用,其他垃圾填埋焚烧,厨余垃圾核能发电,有害垃圾填埋分解。如果弄混了那不就是浪费资源吗?所以如果每人都正确的投放垃圾,能循环利用核能发电的就会越来越多,填埋火烧污染环境的则会越来越少,更能锻炼人的素质,这难道不是文明吗?

文明可以是让居民生活变得更方便。在我家门前有一条公路,一直修了好多年,到现在才修好。我每天上学的时候都要经过这里,看见工人叔叔们每天顶着热辣辣的太阳,踩着烫似烤箱的地面,不分昼夜地工作着、劳动着。那黑黝黝的肌肤上留下一道道汗痕,瘦小的身躯承受着超负荷的工作,整洁的衣服早已变得破烂不堪。有时候我真想冲进去对他们说声:“叔叔们,辛苦了!”这么辛苦的工作着、劳动着,为了让我们生活更方便。这难道不是文明吗?

文明可以是优雅的谈吐举止。有一次我赶着去上才艺班,不管人行道对面闪着红灯而我直接冲了过去。突然,一辆摩托车朝我飞驰而来,就像一只离弦的箭,我吓得不敢睁开眼睛。我心想:“唉,早知道就不闯红灯了!”摩托车停了下来,传来一个温暖沙哑的声音:“小朋友,你没事吧?”我睁开眼一看,是一个上了年纪的大叔,用慈祥的目光看着我,这目光仿佛能治愈、温暖全世界。此刻闯红灯的`我除了后悔羞愧,更多的是大叔给予我全身暖洋洋的安全感……这难道不是文明吗?

文明还有很多种,鼓励、安慰、谦让、奉献……愿更多的人们以实际行动让我们的国家更加文明和谐!

篇2:文明是什么作文

那一次,一位阿姨的举动让我深深地理解了什么是文明。

那是个风和日丽的大晴天,我去上英语班。刚走到步行街,就看到天空飘来几朵乌云,紧接着下起了蒙蒙的细雨。本以为不会再下大了,可是雨仿佛和我做对似的,越下越大。我走走停停,这时雨已经下的好似倾盆大雨,我走不了了,只好来到了一家卖衣服的店门口。那个阿姨问我:“小朋友,你家离这儿远吗?”我说:“我不是回家,我是要去英语班。”“下这么大的雨你怎么去呀?”这时阿姨对我说:“要不我送你吧。”因为快要迟到了,所以我来不及多想,就答应了。那个阿姨转身到店里安排好后,就撑着伞带我往辅导学校走去。

到了学校,这位阿姨给我招了招手说“再见”,我也给阿姨招了招手说了“再见”,看着她离开的背影,我感觉她就像是我的妈妈一样亲切。

放学了,外边已经不下雨了,我开开心心地回到家,对爸爸、妈妈说了这件事。爸爸、妈妈都说这位阿姨是个好心人,有一颗乐于助人的心。

篇3:文明是什么作文

像往年一样, 高考试卷一出炉, 作文题便成为人们评议的焦点。笔者发现, 较之往年, 人们对2013年各地高考作文题评论的言辞尤为尖锐, 其中不乏偏激之词, 由此引发笔者对高考作文设题的再思考。笔者参加了2013年江西高考作文试评和阅卷工作, 想结合江西高考作文考题, 侧重谈一谈有关一道高考好作文题的标准的看法, 以求教于方家。先看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 按要求作文。

一段时间以来, “中学生有三怕, 奥数、英文、周树人”成了校园流行语。实际情况是, 有些同学有这“三怕” (或其中“一怕”“二怕”) , 有些同学不但不怕反倒喜欢。

你对上述“怕”或“不怕” (含喜欢) 有何体验或思考?请自选角度, 自拟题目, 写一篇文章。

要求: (1) 写记叙文或议论文。 (2) 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 不得抄袭, 不得套作。 (4) 不少于700字。

这是一道具有时评特色的文题, 要求考生在材料给定的范围内“就事论事”, 命题意图主要在于引导考生善于发现并深入思考学习和生活中的点滴问题。笔者认为, 从设计意图和测试效果来看, 一道好的高考作文题起码应该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合理的“开阖度”, 二是有较高的区分度, 三是有较强的导向性。2013年江西卷的设题基本上满足了这些条件———

一、有合理的“开阖度”

这里所说的“开阖度”, 主要指写作“开放性”与“限制性”的有机结合, 这是衡量一道作文题目设计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开放性主要是解决考生可以“写什么”和可以“怎么写”的问题, 限制性则刚好相反, 要求考生不能“写什么”和不能“怎么写”。一道好的作文题, 应该在开放性和限制性之间寻找合理的平衡, 或者说, 要让两者之间形成合理的“交集”———其“交集”即为考生“做道场” (写作) 的“螺蛳壳” (空间) 。2013年江西作文题在这方面可谓是成功的, 首先体现在该题多方面和多角度的开放性上———

从写作内容上看, 可写“怕”, 也可写“不怕” (含“喜欢”, 后同———笔者注) ;可写“三怕”或其中的“一怕”“二怕”, 也可写“三不怕”或其中的“一不怕”“二不怕”;可写“体验”, 也可写“思考”, 还可两者结合起来写。从写作体裁来看, 可写记叙文, 也可写议论文。

若把上述写作条件进行“排列组合”, 可选择的写作内容和写作方式可谓是难以胜数的, 这无疑给考生的写作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和施展的空间。

当然, 该题目的限制性也不小, 而且就“依附”在开放性的写作要求上:

从立意上来说, 可以自由选择, 但只能限于“三怕”或“三不怕”, 而且不能抛开材料“空谈”;从内容上来说, 可选择写奥数、写英文、写周树人 (及其作品) , 但不能任意扩大概念的外延, 如不能把“奥数”等同于“数学”、把“周树人”放大到“语文”;从文体上来说, 虽然有选择, 但并非“文体不限”, 只能是二选其一———要么写像模像样的记叙文, 要么写中规中矩的论说文。

换言之, 考生构思必须围绕“奥数、英文、周树人”这三个关键词;行文必须紧扣“怕”或“不怕”这两个题眼;记叙文要具体地叙述和描写“怕”或“不怕”“奥数 (或其中的两者或三者) ”的体验过程, 议论文则必须揭示“怕”或“不怕”的逻辑关系或由此生发的意义。

综上所述, 在有效平衡写作过程中“开放性”与“限制性”关系的基础上, 2013年江西作文题为考生个性体验的描述与理性思考的表达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二、有较高的区分度

与评估性考试不同, 高考作文以选拔性为主, 其目的并非要“考倒”学生, 而是要让所有考生的写作水平能够得到正常发挥。因此, 其在考试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方面则有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区分度, 这是衡量试题科学性的重要指标, 也是高考作文选拔性功能能否正常显示的重要依据。笔者发现, 2013年江西卷作文题在这方面尤为成功,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使优秀者脱颖而出。从笔者所评试卷和所了解的情况来看, 一些以形象思维见长的考生大多通过具体可感的事例来感染人, 一些以逻辑思维见长的考生则大多通过缜密的思维或新颖的见解来说服人。尤其是那些逻辑思维和写作能力强的考生, 一般都作难度较大的选择———或揭示“怕”奥数 (英文、周树人) 背后的原因;或由“怕”的现象生发联想, 质疑当今教育制度所带来的问题;有些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此来展示自己的思维和表达水平, 获得高分。

二是让取巧者“原形毕露”。一直以来, 高考作文套押、宿构之作屡禁不止, 一些考生为备“不时之需”, 备考时背诵大量名人事例甚至整篇文章, 考场上一旦发现这些“内存”跟高考文题能沾上边, 便毫不犹豫地“套”上去。2013年也不例外, 不少空话、套话、甚至抄袭2007年江西高考作文“语文, 我心中的一泓清泉”范文的文章不时冲击着阅卷老师的视觉神经。而2013年江西作文题似乎就是专为此类作文“打造”的“照妖镜”, 任何套押、宿构之作在它面前几乎都难以“遁形”———这无疑给了那些热衷套押、宿构的考生当头一棒。

当然, 对于众多其他考生而言, 题目也适于让他们作难度适中或较小的选择, 之后统计的数据和分析也表明, 2013年的江西作文题真正做到了让不同层次的考生各显其能———可谓是“深者得其深, 浅者得其浅” (江西高考语文命题人于稳语) 。

总而言之, 合理的区分度就是, 让那些平时语文整体素养非常好的考生能够获得高分, 让多数考生能够正常发挥, 使那些平时学习投机取巧的学生在分数上付出惨重代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2013年江西作文题是值得肯定的。

三、有较强的导向性

高考作文套押、宿构之作之所以屡禁不止, 原因固然很多, 但跟我们的教学是绝对分不开的。一些教师平时只热衷于给学生传授文章写作的“万能公式”以及套押、宿构的“方术”。例如写议论文, 只是要求学生按照一种套路:开头提出观点;主体部分作三段安排, 每段各一个分论点, 每个分论点列举或古今或中外的名人事例论证;结尾归纳点题。本来, 作为议论文三段式, 这种模式未尝不可, 但致命的是教师只让学生注重文章“形”的架构, 而无心或无意引导学生对事物“质”的思考, 学生得此“秘传”, 写出的文章只会是连篇的空话、套话、假话或事例的堆砌, 根本没有自己的主张, 更没有自己的思想———只会写如此只具“外壳”, 没有“灵魂”的文章, 是当今学生议论文写作中的“流行病”!

为扭转这种不正常的现象, 多年来, 江西高考命题专家采取的有力措施是, 通过精心命题及制定“配套措施” (如合理的评分细则) , 来对其“回归语文能力本位, 回归教材, 导向读书, 丰富人文积淀”的命题理念加以落实。2013年的作文命题和阅卷要求在这方面的体现也是一以贯之的, 且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从材料选择来看, “三怕”或“三不怕”的“校园流行语”贴近当今高中生的思想与生活实际, 容易引起考生共鸣, 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淡化考生对高考作文的神秘感与恐惧心理, 这无疑有利于他们在考场上正常展示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

从立意的导向来看, 题目要求考生或谈切身体验, 或“就事论事”, 即紧扣“事例”谈“事理” (而非空谈事理) , 这给了那些具备一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生一展才能的机会, 更是有利于引导学生平时要多关注生活, 思考生活, 感悟生活———这正是当今语文教学最为欠缺的内容。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从测试效果来看, 那些有积累 (喜欢阅读, 有丰富的知识积淀) 、会思考 (有质疑精神, 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善表述 (基础扎实, 有较强的表达能力) 的考生大都能获得应有的高分, 而套押、宿构之作则几乎无处“藏身”, 只能得到应有的“差评”。

因此可以说, 在人们对高考作文命题期望值愈来愈高, 而争议甚至非议则愈来愈多的背景下, 江西卷的这种命题思路, 对解决长期存在的写作“低效、无效乃至反效教学” (孙绍振语) 的老大难问题无疑开出了一剂良药, 因为在这样的命题面前, 那些投机取巧的招数极易败露。而作为教学者, 是否也该好好反思:自己有必要费尽心思去传授那些无用而有害的东西吗?

引导学生多读书广积累、善观察勤思考, 提醒我们的教师重视科学有效的写作教学和训练, 扎实推进学生由阅读到写作能力的迁移、从语文知识到写作能力的转化, 这是江西卷的作文命题思路及具体行动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优秀作文赏析】

别让奥数压垮孩子

江西考生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奥数却是思维的杂技。当下, 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进奥数班, 希望能够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 殊不知, 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接受这样一种“杂技”训练。如果硬是赶鸭子上架, 万一从高空中跌落而受到伤害的, 肯定是这些无奈而又可怜的孩子。

教育, 应该循序渐进。早在古代, 人们便懂得做事应遵循客观规律的道理。古人的话还犹言在耳, 《揠苗助长》的故事更是一个很好的警示———因为想要快速让庄稼生长, 农夫就人为地去拔高禾苗, 最终的结果就是庄稼全部死亡, 颗粒无收。同样的道理, 如果一个孩子还没具备学习奥数的思维能力, 便强迫他们去接受其能力范围之外的奥数教育, 就很有可能会让孩子对整个数学乃至所有学科失去兴趣, 甚至产生抗拒心理,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怕”。

庄稼是农夫的希望,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 千万不要因为一时的迫切愿望就“强行”加快孩子的生长脚步, 否则, 这和扼杀孩子有什么区别?

教育, 应该因材施教。孔子作为一名伟大的教育家, 极力主张因材施教, 他根据弟子的不同品性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我们应该从中得到启示, 每个人的个性不同, 兴趣也不一定相同, 作为家长, 应该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让他们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 千万不能因为看到奥数比赛上中国参赛选手的优异表现, 就“一窝蜂”地强迫自家孩子去学奥数。作为家长是否应该好好想一想, 盲目地把孩子送进奥数班的行为是不是理性的行为?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 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寻找自己位置的过程———让孩子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才是家长对孩子最大的帮助, 最真实的爱。

我们的孩子可以是舞蹈家, 为我们献上一支充满热情与活力的巴西桑巴;我们的孩子可以是钢琴家, 为我们弹奏一曲优美动听的《欢乐颂》;我们的孩子可以是美术家, 为我们描绘出他们天真灿烂的笑脸———只要他们能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一路顺利前行, 我们就应该替他们感到欣慰。

别让奥数压垮孩子。强求孩子学奥数, 不仅不能成为推动他们发展的动力, 甚至可能成为其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教育, 才是最好的教育!

【点评】作为老师, 是否曾为自己的学生在奥数竞赛中的“没出息”而“怒其不争”?作为家长, 是否曾为自己的孩子在奥数学习上的“不长进”而“哀己不幸”?是也罢, 非也罢, 看了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 作为教育者的我们, 是否也应该好好接受一次特殊的“教育”?是否应该好好想一想, 我们的教育, 是不是“循序渐进”的教育?是不是“因材施教”的教育?

思维严密, 说理充分, 比喻贴切, 阅卷者面对如此佳作, 不给高分, 定然有愧!

我爱周树人

江西考生

中学生有“三怕”, 其中一“怕”, 便是周树人。然而对于鲁迅先生, 我却是喜欢的, 先生身上有一种莫名的魅力吸引着我, 令我敬佩不已!

先生为人, 我十分敬佩!

初识先生, 还是在初中课本中描写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里, 先生家庭富有, 而后家道衰落, 正如他在《呐喊·自序》中所言:“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 我以为在这路途中, 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早年的他留学于日本仙台, 他学习医术, 渴望用医术来救治像他父亲那样的病人, 然而在仙台的经历也改变了先生, 先生如是写道:凡是愚弱的国民, 即使体格如何健全, 如何茁壮, 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我们的第一要著, 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后, 先生弃医从文, 在文章中找寻到了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先生三易其志, 深明大义, 身躯微弱, 却以天下为己任, 如此大智大勇之人, 我十分敬佩, 正如毛泽东所说,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先生行文, 我十分敬佩!

常常想起民国, 自由之风多出猛狷之士, 有“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的陈寅恪, 有风趣幽默、造诣深厚的钱钟书;而鲁迅先生作为前辈, 亦开一代文章之风。

犹记得孔乙己, 身世不幸, 自己却又“不争”;犹记得祥林嫂, 身世凄惨, 世人却毫无同情;犹记得阿Q, 常遭恶打却精神胜利———这些鲜活的人物像是那么真实地存在过, 观先生之作品, 小说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是那么发人深省。先生对国人性格弱点的剖析, 着实深刻, 着实令人难以忘却。先生的杂文亦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他的文章似利剑, 似匕首, 直插敌人心脏———反动派甚至被他描述成“叭儿落水狗”, 语言干脆利落而又常令人忍俊不禁。

先生的一生几乎都是以一位医生的身份出现的, 中国病人, 先生的望闻问切, 他在纸上书写着密密麻麻的小楷, 他要为中华开良方, 而先生, 的确做到了!

上个世纪的一天, 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全国来吊唁先生的人不计其数,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先生身上盖的大幅白绸上, 写着“民族魂”三个醒目的黑色大字。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先生为人, 深明大义;先生行文, 果敢大胆。如此中华之侠士周树人, 怎能让人不爱?

【点评】阅完此文, 笔者敢言:作者是鲁迅的真“粉丝”!以下为证———其一, 引用鲁迅作品词句, 信手拈来;剖析鲁迅作品人物, 准确到位。其二, 无论是毛泽东的评论, 还是鲁迅对反动派的嘲讽, 抑或去世后身上所盖白绸及上面的三个黑色大字, 作者无不“如数家珍”。其三, 就连鲁迅的语言风格, 作者也深得个中“韵味”, 你看, “然而对于鲁迅先生, 我却是喜欢的”“着实深刻, 着实令人难以忘却”, 不就是活脱脱的周氏文风?其四, 也是最重要的, 是作者对鲁迅品性的把握:“先生的一生几乎都是以一位医生的身份出现的, ……他要为中华开良方, 而先生, 的确做到了!”真可谓入木三分!

作者对鲁迅的爱, 是真的爱!作者的文章, 是真的好文章!

在“怕”的背后

江西考生

“奥数、英文、周树人”, 不少中学生谈之色变。

我们因为奥数高深难寻的解题方法而畏惧, 因为英文和母语体系的截然不同而害怕, 因为周树人作品晦涩难懂的文字而恐惧———之所以产生这样一些心理, 有我们自身的原因, 然而, 学校和当今教育体制也应担负起一定的责任。

“怕”的背后, 有你我的懒惰。

学习, 往往是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 但如今的中学生早已被家庭、社会“圈养”成一个个“只知享乐、而不思考”的“沙发人”, 优越的生活条件和极端娱乐化的节目不断销蚀着我们的好奇心和上进心———想想古时“闻鸡起舞”的士人, “凿壁偷光”的读书人, 他们抛却惰性, 勇于向书本中艰深难懂的知识发起挑战, 终将难以降伏的知识收入并消化于囊中。“奥数、英文、周树人”确有其难以接受之处, 但如果我们有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 世上还有什么事干不成?

“怕”的背后, 有老师的失责。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一语点破老师的作用。著名英语教育专家俞敏洪在开创“新东方”时, 便坚持“新东方式教授方式”, 并规定, 所有新进教师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 这是因为俞敏洪知道, 只有正确的教学之道, 才能让学生真正爱上英语, 并学好英语。与此不同的是, 现如今一些老师只知道照本宣科, 不注重教学方法, 不懂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长此以往, 学生在寻求知识的道路上迷失方向, 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 而对难度较大的“奥数、英文、周树人”产生心理恐惧更是理所当然了。

“怕”的背后, 有教育体制的缺陷。

在德国, 青少年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更需要将文化知识不断运用到生产实际中, 也正因为此, 他们的青少年乐于接受知识, 也乐于应用知识。相反, 在我们国家, 教育体制制造出来的只是一部部眼睛仅停留在书本上的“扫描仪”, 而非真正四肢健全、有想法、会思考的人类。因为学习方式的过度单一化, 以及应试教育体制引导的目标绝对化, 消磨了我们探索知识和世界的兴趣, 甚至让我们对当今的学习产生厌倦、恐惧的情绪。

其实, “奥数、英文、周树人”并不可怕, 真正可怕的是我们自身的懒惰、教师的失责和教育体制引导的不当!

【点评】面对一些学生患上的“奥数、英文、周树人”恐惧症, 作者通过一番“望闻问切”, 查找出了致病的原因:“学生的懒惰, 老师的失责, 教育体制的缺陷。”然后对症下药, 开出药方。

鉴于作者“出道”不深, 所开药量偏轻, 笔者再添加“猛药”一味:最可怕的是, 作为病人, 明知有病却讳疾忌医!

篇4:到底什么是文明

如果您去过卢浮宫的话,就会发现这种情况并不少见,而且不是中国人或者亚洲人的专利,很多老外也都这么做,卢浮宫的管理者说,原本确实不让干这事儿,但天气太热的时候大家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实际上法国是个很像中国的国家,至少在满地烟头这个方面,他们可能还不如我们,而且在街头巷角小便甚至都算是一种文化现象了。

话说在我们这里,各个公共水池、公共绿地很少是可以让大家随便进入的,更多的时候都是个摆设,让大家围观的。但在国外很多地方,这些地方都能够进入并且随便纳凉、躺卧,关于这事儿我一直都没太弄明白,水池子还好说,那些绿地为啥不会像国内的绿地一样被踩坏,这个很难让人理解。

其实很多时候到底是文明很难说,各地有各地的风俗习惯,翘大拇指都在某些地方代表侮辱,您说这算是招找谁惹谁了。咱们很多时候确实也不用过于妄自菲薄,以为这种泡脚的行为就很不文明,倒是没有入乡随俗的悠然自得。

不过,咱们国人出门的时候平均素质比较低也是事实,这方面主力军基本都是各路出去考察的官员以及其亲眷,或者是某些赚钱不少、文化很少的暴发户,我在国外看到过拉低国人素质平均分的基本都是这两类,其他旅行者素质基本还可以,作为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尊重别人的风俗习惯与生活习惯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真正几乎是世界通行的文明行为大概有以下几类:其一、不要随地吐痰;其二,不要随手丢弃废物——这条也有例外,上文我说法国巴黎满地烟头是不假,但您可看不见其他垃圾但您可看不见其它垃圾;第三,最好不要大声喧哗,这点在某些地方也不那么严格,比如说南美啥的;第四,弄明白是不是要给小费,需要给的时候坚决要给。

遵守这些规则基本上在各个国家行走,文明礼貌上大概就没什么可以挑剔了,各地风俗不同,但对于游客基本都还是宽容的,就像我们总会宽容不会用筷子的老外一样。所谓文明其实也是有普世价值,同时也有各地差异,实在弄不清楚的话,上网查一下大概也不是什么难事儿。

另外我补充一点的是,最好咱们出去后不要走在大街上就把T恤撩起来、肚子露出来,如果您有八块腹肌也就罢了,一般这么做的人基本上都只有一块腹击,走起来像个企鹅,这个确实很不文明、很不雅观。

篇5:什么是文明素质

文明素质,文明行为,从广义上讲,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总体要求,包括尊老爱幼,不损害国家和集体的利益等;从狭义上讲,是对每一个社会公民的要求,包括思想健康,用语文明,行为举止得体,遵守社会公德,助人为乐等。总的来讲,文明素质,文明行为就是指有益于社会的言行举止。对此最概括和精辟的论述,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即: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文明素质

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包括体质、品质和素养。如,言谈举止、坐卧行走、穿衣着装等方面。民族文明素质是民族生命力的象征,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行为安全

安全行为就是对个人,对他人,对社会没有危害性的行为。

行为安全是一种行为学的范畴,主要研究的是安全行为心理学。行为安全研究的重点是“不安全的行为”(或者说“冒险行为”)。行为安全管理的核心:

行为安全管理的核心是针对不安全行为进行现场观察、分析与沟通,以干扰或介入的方式,促使员工认识不安全行为的危害,阻止并消除不安全的行为。

灾害

灾害是对能够给人类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事物总称。灾害不表示程度,通常指局部,可以扩张和发展,演变成灾难。如蝗虫虫害的现象在生物界广泛存在,当蝗虫大量繁殖、大面积传播并毁损农作物造成饥荒的时候,即成为蝗灾;传染病的大面积传播和流行、计算机病毒的大面积传播即可酿成灾难。一切对自然生态环境、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人们的生命财产等造成危害的天然事件和社会事件,如地震、火山喷发、风灾、火灾、水灾、旱灾、雹灾、雪灾、泥石流、疫病等。

意识是什么

意识是人类大脑中产生的心理反应机能,是生物反应机能进化的最高形态,是人基于自己的需要、欲望,通过感官对外界事物进行具有主动性、能动性、选择性的认识、记忆、分析、归纳、判断、演绎、假设、猜想、推理从而形成情感、思想、观念、知识、理论等等并在此基础上支配自己肉体对外界事物进行反应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生命的“我”是司令,它基于自己的需要,根据感觉器官获得的信息、知识来协调指挥自身的肢体来处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活动,因此,意识是人生命的象征。

意识的本质是基于并围绕人的需要、欲望而通过肢体对外界事物进行具有主动性、能动性、选择性和加工性的信息反应系统。

意识是人的机能、属性,是人生命主体的内容,是不能与人的生命体分割的。一个人如果永久的失去意识,那么他也就失去了作为人的意义。同样,意识也不能离开人的生命体,离开了人的生命体,意识也就无从谈起。

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也是人类知道自我和了解世界的核心。

盲道是专门帮助盲人行走的道路设施。盲道一般由两类砖铺就,一类是条形引导砖,引导盲人放心前行,称为行进盲道;一类是带有圆点的提示砖,提示盲人前面有障碍,该转弯了,称为提示盲道。

常见保险种类

1、根据保险标的不同分为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也就是一般国外分的寿险和非寿险(当然,国内也有这样的分发)。财产保险又分财产损失类(汽车保险、工程保险)、信用保险类、责任保险类等;在人身保险中,一般分为人寿险、健康险、意外伤害险等。也有教科书将责任保险独立出来分为三类的(财产保险、人身保险、责任保险),但责任保险实质上还是属于财产保险,责任保险有雇主责任险、产品责任险等。

2、根据实施方式的不同分为强制保险与自愿保险。强制保险又称法定保险,它是由国家颁布法律的形式强制要求你参加的保险,比如,现在的汽车交强险。自愿保险是在本保险人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的保险。

3、根据是否盈利分为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商业保险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保险;社会保险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保险,一般是由国家出面或者给予补贴,比如农业保险和现在我们说的公司买的社保等。

4、根据业务承保方式的不同分为原保险与再保险。原保险是指保险人对被保险人因保险事故所致的损失承担直接的、原始的赔偿责任的保险。再保险是原保险人以其所承保的风险,再向其他保险人进行投保,与之共担风险的保险。这里面涉及专业术语了,比如,甲保险公司承保了一大型工程,它为了转嫁风险又将其中的一部分向乙保险公司投了保,分出去的那部分的保险就是再保险。

另外,还有教科书还根据被保险人的不同将保险除以上类别外还分为分为个人保险与团体保险。个人保险即是以个人为被保险人的保险。团体保险是指被保险人有两个以上的保险。

1、财产险,如房屋保险,车险等

2、人身险,如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教育 基金,寿险等等人寿保险:1.社会保险:医疗统筹,养老统筹,工伤保险,失业保险,....2.商业保险:意外,医疗,养老,教育储蓄,分红,.....财产保险:汽车,货物,家庭财产,房子,办公设备,.......再保险:保险公司相互之间对大的风险分摊。火灾保险,现代保险业务的框架是由财产保险、人身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证保险四大部分构成的。

(一)财产保险

财产保险是指以财产及其相关利益为保险标的,因保险事故发生导致财产利益损失,保险人以保险赔款进行补偿的一种保险。财产保险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财产保险包括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证保险等;狭义的财产保险是以有形的物质财富及其相关利益为保险标的的一种保险。其内容包括:火灾保险、海上保险、汽车保险、航空保险、工程保险、利润损失保险、农业保险等。

(二)人身保险

人身保险是以人的身体或生命为保险标的的一种保险。根据保障范围的不同,人身保险可以区分为人寿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和健康保险等。

(三)责任保险

责任保险是以被保险人依法应负的民事赔偿责任或经过特别约定的合同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一种保险。责任保险的种类包括:公众责任保险、产品责任保险、职业责任保险、雇主责任保险等。

(四)信用保证保险

信用保证保险是一种以经济合同所约定的有形财产或预期应得的经济利益为保险标的的一种保险。信用保证保险是一种担保性质的保险。按担保对象的不同,信用保证保险可分为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两种等。

篇6:文明是什么

在我家楼上有一户人家,常常从窗口往楼下扔垃圾,在门口被垃圾砸中已经是见怪不怪了。可偏偏就是又有这么一个人,一直帮我们抵御着这些垃圾的“进攻”.谁也不知道他是谁,每天都是早出晚归的。但是,如果在深夜回来的人,都会看到一个人,用夹子夹着门口的`垃圾。动作慢悠悠的――就是那个人。前几天,大门口上无缘无故又多了一个大棚盖。不用说,又是那个人的杰作。开始,进进出出的人们还认为没什么用,但过了一些时候,从棚盖上溅出来的恶心的肉汁和面条打在棚盖上的声音会告诉他们――这棚盖很有用。人们都暗自感谢那个人。这不是文明吗?在我心中,这是文明。是一般人不能及的文明,一般的,心灵被污染的人所不及的文明。

事例就这么多,至于文明的价值和概念,相信许多人也都明白了,在一些人心中,文明是粪土,是用来焚烧的枯枝烂叶;在一些人心中,文明是家传之宝,是碰都不能碰的古董。一句话:文明是世间万物,重要的是你如何让世间万物变为文明。

 

篇7:文明是什么排比句

1、文明是什么?文明只是在公交车上给老奶奶让的座,文明只是把垃圾桶旁边的垃圾捡起,文明只是尽全力帮忙需要帮忙的人。

2、明礼仪是什么?文明礼仪是路上相遇时的微笑;是同学有困难时的热情帮忙;是平时与人相处时的亲切;是见到教师时热情的问候;是不细心撞到对方时的一声“对不起”;是自觉将垃圾放入垃圾箱的举动;是看到有人随地吐痰时的主动制止,是在公共场所不大声的喧哗文明礼仪是一种品质,文明礼仪是一种修养。

3、文明是什么?文明是一阵清风,爽朗了人们的心境;文明是一盏灯,照亮了前程的光明;文明是一场雨,滋润了干涸的心灵。

4、文明是什么呢?文明是乘坐公交车时的尊老爱幼;是同学间的热情帮忙;是与人相处时的亲切;是见到师长时的问好;是尊敬父母,文明待人;文明是自觉将垃圾放入垃圾箱的举动;是看到别人随地吐痰时的主动制止;文明是随时发生的一切。我们不要因一时的冲动留下遗憾,更不要让低俗成为生活习惯。同学们,用文明的行为来美丽我们的生活吧。

5、礼仪是一个国家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标志之一;实在人们的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传播继承,相沿成习,戟沉下来,被广泛理解。

6、文明是什么?文明是一种气质,展现出你的儒雅;文明是什么?文明是一种修养;尽现你的学识;文明是什么?文明是一种意境,表现出你的素质。文明是什么的排比句。

7、礼仪是一个国家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标志之一;实在人们的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传播继承,相沿成习,戟沉下来,被广泛理解。

8、文明礼仪是一种习惯,他体现着人们的生活态度;文明礼仪是一种精神,他体现着人们的风貌。

9、文明常驻你我身边,让我们的学校从此绽放美丽,让我们的社会从此和谐温馨,让我们与文明结伴,和美德拉手,让我们的青春迸发出绚烂的火花!

10、做文明人,就要讲文明话。做文明人,就要学会尊重他人。做文明人,就要有文明的行为。做文明人,就要自觉养成文明习惯。

11、文明是什么?文明更是一种精神。文明不仅仅是行为,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崇高的思想境界,是一种道德一种性格一种理念,文明是欢乐是喜悦是善良是感恩是负责。文明反映着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文化涵养和文化素质,是一个人心灵美语言美和行为美的和谐统一。

12、文明是万里长城上的一块砖,文明是京杭大运河中的一滴水,文明是李白笔下的一句诗,文明是岳飞气壮山河的一声吼,文明是马克思的<...宣言>,文明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文明是莱特兄弟的试验飞机,文明是苏维埃的全国电气化,文明是抗日战争中的平型关大捷,文明是大庆荒原上的石油井架,文明是珠峰上飘扬的红旗,文明是奥运场上奏响的国歌,文明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文明是文化修养的大标尺,文明是物质,是文化,也是精神,文明是人类一切完美事物的化身。

13、一个家庭里的每个人都讲文明,就会成为一个文明家庭;一个学校里的人都讲文明,就会成为一个文明学校;一个社会上的人都讲文明,就会构成一个文明的社会。创立一个文明社会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职责,文明要从我做起,从此刻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讲文明话,行文明事,做文明人,让我们社会的文明礼仪之花绽放每一个角落。

14、文明礼仪象一盏灯,照亮了你我前行的道路;文明礼仪像一首歌,交织着你我共同的心声;文明像礼仪一把钥匙,开启了心灵之锁!

15、文明是不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文明是过马路时看见红灯停下来;文明是在公交车上给老人和小孩让个座;文明是不骂人不打架不说脏话;文明是认真听教师讲课;文明是一种好的习惯。但我们身边不文明的现象也有很多,一齐看看下头说的这些现象里有你吗?

16、明礼仪是什么?文明礼仪是路上相遇时的微笑;是同学有困难时的热情帮忙;是平时与人相处时的亲切;是见到教师时热情的问候;是不细心撞到对方时的一声“对不起”;是自觉将垃圾放入垃圾箱的举动;是看到有人随地吐痰时的主动制止,是在公共场所不大声的喧哗……文明礼仪是一种品质,文明礼仪是一种修养。

17、文明是什么?是得到别人帮忙的一句“多谢”,是不细心撞到别人的一句“对不起”,是在别人向你道谢的一句“不客气”,是见到长辈的几句“您好”“请”“再见”,是宽容别人的过失的一个微笑,是弯腰拾起纸屑的一个小小的举动,是起身为别人让座的一个小动作。文明是什么的排比句。文明,是无数的金钱和财富买不来的,可是,它却无处不在。

18、文明,我想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文明,是一个人做人的准则,是广交朋友的条件,是财富之门的钥匙。

19、明礼仪是什么?文明礼仪是路上相遇时的微笑;是同学有困难时的热情帮忙;是平时与人相处时的亲切;是见到教师时热情的问候;是不细心撞到对方时的一声“对不起”;是自觉将垃圾放入垃圾箱的举动;是看到有人随地吐痰时的主动制止,是在公共场所不大声的喧哗文明礼仪是一种品质,文明礼仪是一种修养。

20、如果你失去了今日,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21、文明行为是每个人的一小步,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文明,那就能让我们的社会迈出一大步。文明对于有些人看起来轻而易举,但做起来却是难上加难。有时文明就是一张纸的厚度,有时文明就是几厘米或几十厘米的距离,有时文明就是一个做手势的动作。

22、文明是一阵清风,爽朗了人们的心境;文明是一盏灯,照亮了前程的光明;文明是一场雨,滋润了干涸的心灵。

23、文明是什么呢?文明是乘坐公交车时的尊老爱幼;是同学间的热情帮忙;是与人相处时的亲切;是见到师长时的问好;是尊敬父母,文明待人;文明是自觉将垃圾放入垃圾箱的举动;是看到别人随地吐痰时的主动制止;文明是随时发生的一切。我们不要因一时的冲动留下遗憾,更不要让低俗成为生活习惯。同学们,用文明的行为来美丽我们的生活吧。

24、明礼仪是什么?文明礼仪是路上相遇时的微笑;是同学有困难时的热情帮忙;是平时与人相处时的亲切;是见到教师时热情的问候;是不细心撞到对方时的一声“对不起”;是自觉将垃圾放入垃圾箱的举动;是看到有人随地吐痰时的主动制止,是在公共场所不大声的喧哗文明礼仪是一种品质,文明礼仪是一种修养。

25、文明是什么?文明是一阵清风,爽朗了人们的心境;文明是一盏灯,照亮了前程的光明;文明是一场雨,滋润了干涸的心灵。

26、文明是什么?文明是路上相遇时的招手微笑,是同学有难时的热心帮忙,是与人相处时的理解宽容,是见到师长时的问早问好,是不细心撞到对方时的一声道歉,是自觉将垃圾放入垃圾箱时的一个举动,也是看到有人随地吐痰时的主动制止或善意提醒……

27、文明是什么?文明是一种气质,展现出你的儒雅;文明是什么?文明是一种修养;尽现你的学识;文明是什么?文明是一种意境,表现出你的素质。

28、文明是什么?文明更是一种精神。文明不仅仅是行为,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崇高的思想境界,是一种道德一种性格一种理念,文明是欢乐是喜悦是善良是感恩是负责。文明反映着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文化涵养和文化素质,是一个人心灵美语言美和行为美的和谐统一。

29、如果你失去了今日,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30、一份文明是一滴水,许多文明就是大海的宽容;一份文明是一盏灯,许多文明就是太阳的热情;一份文明是一朵云,许多文明就是蓝天的爽朗。多几份文明,我们身边就少几份污垢。

31、那么文明是什么呢?文明是见到师长时问好,文明是不说脏话,粗话,文明是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文明美德就如一泓清泉能够为我们滋润心灵,给予我们心灵的慰藉。

32、文明,我想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文明,是一个人做人的准则,是广交朋友的条件,是财富之门的钥匙

33、文明礼仪象一盏灯,照亮了你我前行的道路;文明礼仪像一首歌,交织着你我共同的心声;文明像礼仪一把钥匙,开启了心灵之锁!

34、文明是一种气质,展现出你的儒雅;文明是一种修养,尽现你的学识;文明是一种意境,表现出你的素质。

35、一份文明是一滴水,许多文明就是大海的宽容;一份文明是一盏灯,许多文明就是太阳的热情;一份文明是一朵云,许多文明就是蓝天的爽朗。多几份文明,我们身边就少几份污垢。

36、一个家庭里的每个人都讲文明,就会成为一个文明家庭;一个学校里的人都讲文明,就会成为一个文明学校;一个社会上的人都讲文明,就会构成一个文明的社会。创立一个文明社会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职责,文明要从我做起,从此刻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讲文明话,行文明事,做文明人,让我们社会的文明礼仪之花绽放每一个角落。

37、文明常驻你我身边,让我们的学校从此绽放美丽,让我们的社会从此和谐温馨,让我们与文明结伴,和美德拉手,让我们的青春迸发出绚烂的火花!

38、文明是什么?文明是一盏灯,照亮了我们前程的光明;文明是一阵风,吹醒了我们往日的迷茫;文明是一条路,指引我们越上正确的轨道。

39、那么文明是什么呢?文明是遇上同学时的甜甜微笑,文明是发现同学有困难时的热情帮忙,文明是在公共汽车上对老年人的搀扶与让座,文明是见到师长时的亲切问候,文明是得到别人帮忙后的一声“多谢”,文明是平时与人相处时的理解与宽容,文明是自觉将垃圾放入垃圾箱的一举一动,文明就体此刻我们平时生活中的细小事情中。

40、如果你失去了今日,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41、文明就像一阵风,轻轻地吹走那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文明就像一盏灯,灯光亮一点,我们身旁的黑暗就少一些;文明就像文明就像多一个手势,对别人来说,就是多一份体谅;文明还像是把火炬,在每个人心中传递,也能够汇聚所有人的热情。

篇8:什么是语音?什么是字母?

什么是字母?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字母是音素的符号。②

语音学就是根据语音的定义建立的, 语音学只研究语音, 也就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不研究语言所表达的意义。语音学认为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因此, 语音学是通过物理学和生理学的方法来分析和研究语音并用字母来描述语音系统的构成。上述语音和字母的定义是西方人提出来的, 语音学也是由西方人建立起来的。

语音的定义正确吗?字母的定义正确吗?西方人为什么这样研究语音呢?他们是用什么样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认识语音和研究语音呢?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本文讨论五个问题: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吗?西方人为什么孤立地研究语音呢?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吗?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吗?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吗?分析西方语音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吗?

我认为这样定义语音是不正确的, 不能认为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因为根据这个定义, 语言还有一个精神内核, 语言是由物质外壳和精神内核两部分构成的, 这样, 语音就成了语言的一部分, 语音和语言就成了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而实际上, 语言是人发出和听到的表达意义的声音, 人是通过语言的声音来感知语言的存在的, 也就是说, 没有语音就没有语言, 二者不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另外, 语言的声音是表达意义的声音, 如果认为语言是由物质外壳和精神内核构成的, 这样, 语言的声音和意义就成了可以分开的两部分。而实际上, 没有意义的声音不是语音, 是语音就一定有意义, 也就是说, 语言的声音和意义是一个不能分开的整体, 是二者共同构成了语言。

因为语言的声音和意义是一个不能分开的整体, 所以从研究语言的角度来说, 就不应孤立地研究语音。研究语言应该从听觉认知的角度研究语音是如何表达语义的, 如果孤立地研究语音, 也就是说, 把语音和语义分开来研究就不是研究语言了。

既然孤立地研究语音就不是研究语言了, 那西方人为什么孤立地研究语音呢?

西方人是为了创造文字。西方的字母文字, 如最早出现的腓尼基字母以及后来的希腊字母、拉丁字母等都是西方人在分析语音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通过分析语音, 西方人认为语音是由一些不同的音素构成的, 认为音素是独立存在的, 于是就创造了一些不同的视觉图形来代表这些音素, 这些视觉图形就是字母, 如“A”“B”“C”“D”“E”等。但字母不表示意义, 所以西方人并不是只孤立地分析语音, 还分析语音是如何表示意义的。他们发现由几个音素拼合的语音片段表示一定的意义, 于是就把几个代表音素的字母拼写在一起, 从而就用字母创造出了表示意义的文字单位——词 (英文叫word) 。于是西方人就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 字母代表音素, 字母表示音素, 用字母拼合的文字就是语音的符号, 文字代表语音, 文字表示语音, 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人把他们的文字称为表音文字的原因。因为西方人认为他们的字母文字是表音文字, 用字母拼写的文字单位代表语言单位, 表示语言单位, 所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认为“语言是心境的符号, 文字是语言的符号”③, 而文字是用于书写的, 既然字母是记录音素的, 用字母拼写的文字单位是记录语言单位的, 于是西方人就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 文字是研究语言的材料, 应通过书写的文字材料来认识语言。西方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也没有否定西方人对文字的传统看法, 而是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 即“文字表现语言”④。也就是说, 字母表现音素, 文字表现语音, 文字单位表现语言单位。根据索绪尔的“文字表语说”, 字母就是音素, 文字单位就是语言单位, 文字也是语言, 是书面语言, 书面语言表现口说语言, 文法 (grammar) 就是语法。因此, 索绪尔主张语言学只研究语言, 不研究文字, 因为文字只是研究语言的材料, 文字不是独立存在的, 文字是由语言决定的, 是从属于语言的。也就是说, 索绪尔把文字当作了语言。

因为西方的字母文字是在分析语音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西方人一直认为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音素是独立存在的, 所以他们认为文字是由语音决定的, 根据音素创造的字母文字是世界上最好、最先进的文字。而中国的文字不是根据音素创造的文字, 因此, 汉字被西方人认为是原始、落后的文字。于是西方的一些传教士就用根据音素创造字母的方法来学习他们不懂的语言, 还用这种方法帮助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来创造自己的文字或者用这种方法把非字母文字改造成像西方一样的字母文字, 如现代越南文。

通过分析语音来创造文字的结果使西方人认为研究语音就是研究语言, 研究语音就是分析语音的音素并用字母来描写语音的构成, 也就是说, 最初西方人把研究语音看作是研究语言的一部分。直到近代, 西方各国学者才建立了以专门研究语音为对象的普通语音学。普通语音学采用现代研究声学的方法以及生理学和人体解剖学的方法来研究语音。因为语音是一种声音, 从研究声音的角度说, 各种声音都可以作为声学的研究对象。所以语音也可以作为声学的研究对象, 可以从声音的物理属性, 如音高、音长、音强和音色等方面进行研究。另外, 人发出语音是人体器官运动的结果, 因此, 从生理解剖学的角度, 还可以对人体器官的发音机理进行研究。为了便于学术交流, 西方研究语音的学者于1886年成立了国际语音协会。为了把各种语言的音素精确地标注出来, 国际语音协会于1888年制定和公布了一个《国际音标》。

中国的普通语音学是从西方引进的, 是根据西方人的理论建立起来的。中国历史上是没有语音学的, 中国的音韵学过去是为学习使用汉字服务的。中国古代是诗、文并重, 诗词不仅要抒情达意, 而且朗读出来还要合辙押韵, 富有音乐美, 于是中国历代学者为了写诗填词的方便就根据当时汉字的读音编写了大量的韵书。明清两代, 西方人来到了中国, 是高本汉等一些西方语言学家将西方人研究语音的原则和方法引进了中国, ⑤于是中国的不少学者也就开始把中国传统的文字学看成是语言学, 也认为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就把中国的音韵学改造成了西方的语音学。他们利用中国古代的韵书和字书, 开始了“古音重建”, 开始用西方的字母来描写中国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

根据语音学的理论, 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字母是音素的符号, 文字是语音的符号, 中国的语音学家自然也认为西方的字母文字是世界上最好、最先进的文字。因此, 中国的语音学家是主张汉字拉丁化的, 是在理论上支持中国进行文字改革的, 认为“新的拼音文字方案必须在语音学的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设计, 才会是科学的, 完善的文字”⑥, 也就是说, 汉字是不科学的, 不完善的, 于是中国的语音学家就根据普通话的语音系统创造出了一个西方字母文字方案, 现在我们所使用的《汉语拼音方案》就是这个文字方案, 创造这个文字方案的人是想用它来替代汉字的, 目前是暂被用作辅助学习汉语普通话的工具。

通过上一节的分析, 我们知道西方人的“文字是语言的符号”的理论是建立在“文字是语音的符号”的基础上的, 而“文字是语音的符号”的理论是建立在“字母是音素的符号”的基础上的, 而“字母是音素的符号”的理论是建立在“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基础上的。因此, 研究西方的语言文字理论应从两个最基本的概念研究起, 一个是音素, 一个是字母。音素是什么?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吗?字母是什么?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吗?

西方语音学家认为音素是构成语音的最小元素, 也就是说, 音素是独立存在的。

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吗?

我认为音素不是独立存在的, 因为语音是不可以切分的。语音是人发出和听到的表达意义的语流, 人说话时是会出现停顿, 也就是说, 语流是一段一段连成的, 但一段语流是不可以切分的, 是不能从语流中切分出音素的。因为语流不是静止的, 是流动的。认为语流可以切分, 就像是认为水流可以切分一样可笑。另外, 人在发出最小的语音片段时口腔的运动也不是几个割裂的动作, 而是一个连贯的动作。

语音看不见, 没有形象, 人们使用电子仪器可以把语流转化成电流的脉冲信号图形。尽管这种图形不是语音的形象, 但就是这样的图形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也不是由一个一个有明显界限的小图形拼合的, 而是一个整体的图形, 由此也可以证明:语音是不可以切分的, 语音是一个整体, 部分和整体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 语流中的音素是分不开的, 是紧密地连在一起的, 而不是独立存在的。

实际上, 音素是人们从语流中分析出来的, 或者说, 是人为分离出来的。

因为语流不能切分, 但人的口腔却能单独发出最小的声音片段, 人也可以听到这最小的声音片段, 语音学家把这最小的声音片段称为音节。而音节的声音是有差异的, 如∕ba∕和∕ma∕, 于是语音学家就根据这些差异认为音节是由比音节更小的元素构成的并把这最小的元素称为音素。也就是说, 音素在语流中不是独立存在的, 而是人为分析出来的。

有人会说, 既然音素不是独立存在的, 那为什么人们可以把一个音节分成两部分, 还能把每一部分单独发出来呢?如“ma”这个音节可以分成“m”“a”两个单音, 而且人们也可以把这两个单音发出来, 这单独发出的音不就是音素吗?

单独发出的音不是音素, 或者说, 也不是单音。人的发音器官可以发出各种声音, 如口技演员可以模仿火车和飞机以及各种鸟叫的声音, 但发出的声音不都是语音。也就是说, 人的发音器官可以把从语流中人为分离出来的声音发出来, 但这些孤立的声音已经不是语流中的音素了, 因为这些声音已经失去了和其他音素的联系。也就是说, “m”和“a”的发音已经不是语流中的音素了。打个比方说, 心脏是人体中的一个器官, 但人体的心脏不是独立存在的, 是和人体的其他器官联系在一起而存在的。人体是个整体, 人们可以把心脏从人体中切下来, 但切下的心脏就不是人体的心脏了, 而是一块死肉了, 切下的心脏失去了和人体其他器官的联系, 已经不具有心脏的功能了。

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吗?

我认为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因为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的前提是符号所指的事物应该是独立存在的, 而实际上, 音素在语流中不是独立存在的, 也就是说, 符号所指的事物不是独立存在的, 所以字母就不能说是音素的符号。其实, 西方字母文字中的很多现象可以证明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如英文中拼写“write”和“right”的字母是不同的, 如果字母是音素的符号的话, 这两个词的发音应该是不同的, 但这两个词的发音是相同的。

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字母不代表音素, 也不表示音素, 那字母是什么呢?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文字也就不是语言的符号了, 那文字是什么呢?

我认为字母不是符号, 而是符号的构件, 字母只是西方人根据语音的差异创造出的一种视觉图形, 西方人拼写这些视觉图形才创造出了大量的表示意义的视觉符号——文字单位 (word) 。也就是说, 西方人分析的是语音, 但创造出的却是视觉表意符号。字母是“字”之“母”, 是文字单位之母, 而不是语音之母, A、B、C、D等西方人创造的字母就像是拼图游戏中的不规则的碎片, 这些碎片本身什么也不表示, 只有把它们拼合成一个完整的图形才知道这个图表示的是什么。拿英文的文字单位来说, book这个文字单位是由四个字母拼合成的, 单个字母什么也不表示, 只有拼合在一起才表示一定的意义。因此, 文字不是语言的符号, 不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 而是用来书写文章的表示意义的视觉符号。因为文字是人为创造出来的, 创造什么样的字形是由人决定的, 而不是由语音决定的, 所以语言不决定文字, 文字不是从属于语言的, 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具有本质区别的、相对独立的表示意义的符号系统, 语言是听懂的, 是听觉符号, 是以“音”示“义”, 文字是看懂的, 是视觉符号, 是以“形”示“义”。因为西方文字是根据语音创造的, 文字是要学习的, 通过学习文字, 字形和语音在大脑中建立了联系, 所以文字可以读出音来。但是字音不是文字的本质, 因为人只要知道字形所表示的意义, 就是不读出字音 (默读) , 或者读不出字音 (聋哑人) , 也是可以看懂文章的, 但即使能读出字音, 却不知道字形表示的意义, 也还是看不懂文章, 所以文字的本质不是字音, 而是字形, 没有字形就没有文字。⑦另外, 语言可以写成文字, 但写成的已经不是语言了, 文字也可以读成语言, 但读成的已经不是文字了, 这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听觉符号系统和视觉符号系统通过人的大脑和器官进行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现象。因此, 我们应该区分语言和文字, 不应把语言和文字混为一谈。

因为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字母不代表音素, 也不表示音素, 所以西方的字母文字不是表音文字, 而是表意文字。因为音素在语流中不是独立存在的, 所以用独立的字母, 就是用国际音标描写的也不是语言的语音系统。

因为字母是有形的, 把字母和字母拼写在一起是拼形, 不是拼音, 所以西方的字母文字不能叫拼音文字, 而应叫拼形文字。也就是说, 一切文字都是“拼形表意”。文字的本质是一样的, 文字的字形都是由人创造的, 是由人决定的, 而不是由语音决定的。汉字是中国人创造的拼形表意文字, 只是中国人创造字形的方式与西方人不同, 也就是说, 中国人创造的汉字字形不是不科学的, 不完善的, 而是独特的。中国方言众多, 说不同语言的人能使用同一种文字, 几千年不衰, 这是中国人创造文字的智慧。应该承认西方人通过分析语音创造字母文字也是一种智慧, 但这种创造文字的方式使研究语言文字的西方学者犯了一个重大错误, 这就是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 把书写的文字当成听觉的语言了, 而没认识到文字是视觉表意符号。

虽然索绪尔认为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 但他没有指出这两种符号系统有什么不同。因为他对符号认识有问题, 把符号只看作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 没有认识到符号的类型是由人的感官决定的, 没有认识到符号必须是表示意义的, 所以他没有认识到语言是听觉表意符号, 文字是视觉表意符号, 因此, 他才提出了“文字表现语言”的错误理论。其实, 语言是无形的, 是听觉符号, 是看不见的;但是由人创造出的文字是有形的, 是视觉符号, 是看得见的, 而有形的文字是不可能表现无形的语言的。实际上, 索绪尔根据西方字母文字的现象也发现“文字表现语言”的提法有问题, 他也指出“口说的词中没有一个音是用固有的符号表示的, 这可连那语言的一点儿影子也没有了。”他也警告人们“文字遮掩了语言的面貌, 文字不是一件衣服, 而是一种假装。”⑧总之, 索绪尔始终没有走出“文字表现语言”的思维。其实, 文字连语言的假装也不是, 文字就是文字本身, 文字是用本身的形体来表示意义的, 因为人不仅有听觉认知能力, 还有视觉认知能力。也就是说, 文字不是表现语言的, 字母表现的不是音素, 字母的拼合表现的也不是音节, 文字单位表现的更不是语言单位, 文字单位是用于书写文章的单位。因为索绪尔认为“文字表现语言”, 把文字当成了语言, 所以他就用文字材料来研究语言, 于是就把文字单位当成了语言单位, 把“文法”当成了“语法”。也就是说, 索绪尔并没有真正地研究听觉的语言, 他的所谓现代语言学理论也不是建立在真正研究语言的基础上的, 还是建立在西方字母文字的基础上的。

因为西方语言学不区分语言和文字, 所以西方人没有认识到语言是自然产生的, 而文字是人为创造的, 语言和文字的产生方式和社会功能是不同的, 因此, 西方人没有认识到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实, 语言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基本要素, 而文字的产生才使人类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 历史事实已经证明人类创造的能够超越时空的文字对社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比一发即逝的语言要大得多。试问如果中国没有汉字, 中国会是今天的中国吗?如果世界没有文字, 世界会是今天的世界吗?

因为西方语言学不区分语言和文字, 所以西方人不区分语言单位和文字单位, 认为语言单位和文字单位是相同的, 认为写文章要“我笔写我口”。其实, 语言单位和文字单位是不同的, 人听说语言的“语法”和读写文章的“文法”是不一样的, 是“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因为西方语言学不区分语言和文字, 所以也不区分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 因此, 西方人没有认识到人获得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的方式是不同的。其实, 世界各国都有文盲, 文盲的现象说明人听说语言的能力自然可以获得, 是不用教的, 应该教的是读写文字的能力。因为人读写文字的能力必须通过学习才可以获得, 也就是说, 学校的基础教育应该是教儿童读写从古至今的文章, 而不是教听说当下现时的语言。

综上所述, 认为文字是语言的符号, 文字表现语言, 西方人对语言和文字之间关系的认识, 不论是“符号说”, 还是“表现说”都是错误的, 而这些都是语言文字的基础理论。也就是说, 西方的语音学和语言学的基础理论是错误的, 而中国的语音学和语言学都是从西方引进的, 错误的理论导致错误的实践。中国发生的文字改革运动、中国人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普遍下降、中国的教改屡遭诟病、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出现断裂以及与方言相关的地域文化的式微等诸多文化教育问题, 从学术层面分析, 都与引进西方语音学和语言学的错误理论密切相关。

语言和文字的教学理念源于语言和文字的基础理论。西方语言学不区分语言和文字, 所以源于西方语言学的教学理念也不区分语言教学和文字教学, 不仅认为教文字就是教语言;而且还认为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 音素合成音节, 音节合成词汇, 词汇合成句子, 也就是说, 语言是合成的, 而语言的合成论源于语音的合成论。

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吗?语言是合成的吗?

我认为语音不是由音素合成的。如果是由音素合成的, 就是认为音素产生在语音之前, 是先有音素, 后有语音, 有了音素才能合成语音。而实际上, 并不是先有音素, 音素在语流中不是独立存在的, 是人为分析出来的, 我们不能根据人为可以分析出音素就认为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一棵大树可以分析出树干、树枝和树叶, 能说大树是由树干、树枝和树叶合成的吗?显然不行。大树的树干、树枝和树叶是由种子生长成的, 而不是合成的;人体也可以分析出不同的器官, 但人体也不是由器官合成的, 而是受精卵在母体中由小到大生长成的。所以不能说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

第二语言教学的实践证明语音是不能合成的, 语言也是不能合成的。

语言的“合成论”在第二语言教学上的应用就是“合成法”。合成法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 音素合成音节, 音节合成词, 词合成句子, 合成法认为是先有砖头, 后有房子, 盖房子, 要先准备好砖头, 然后用砖头盖房子。因此, 合成法的教学过程是先用字母教音素, 然后用字母的拼合教音节和词汇, 最后用词汇合成句子, 也就是讲解以“词”造“句”的语法规则。合成法的教学效果如何呢?具有教学经历的教师都会发现, 学生可以准确地发出字母的读音, 也可以准确地发出词的音, 但一说话, 也就是说一个句子, 整个语流就是不像标准的语音。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语音不能合成, “合成法”不是一种正确的教语音的方法。另外, 教了词汇, 也讲解了以词造句的语法规则, 学生可以读懂文字, 但是不会说话, 成了“哑巴英语”。如果语言是合成的, 为什么我们给了词汇和语法规则, 学生却听不懂和说不出句子呢?语言是先有的砖头, 后有的房子吗?“哑巴英语”的现象证明语言是先有的房子, 不是先有的砖头, 语言是不能合成的, “合成法”也不是一种正确的教语言的方法。其实, 教师并没有教“第二语言” (英语) , 教的是“第二文字” (英文) , 所以学生只获得了读写文字的能力, 但没有获得听说语言的能力。

儿童自然获得语言的现象证明语言不是合成的, 而是生成的。

儿童生活在说句子的语言环境中, 儿童学语言是从听人说话开始的, 儿童听到的不是音素, 而是语流。音素不是独立存在的, 儿童听到的也不是孤立的词, 而是一个一个表达意义的句子, 儿童是先听懂的句子, 所以儿童不是先发出音素, 而是先发出语流, 不是获得了词和语法规则后才把句子造出来的, 而是先模仿句子, 后仿造句子。儿童的认知是先整体后部分, 也就是说, 语言不是先有的砖头, 后有的房子, 而是先有的房子。儿童是在大量听说句子的过程中获得了听说语言的能力。这说明:人的语言能力不是由音素、词汇合成的, 而是在语言环境的作用下, 由人体的语言器官自然生成的。

因此, 我们不仅要区分母语和母文, 还要区分第二语言和第二文字, 应该根据母语自然习得的规律来指导第二语言教学, 根据母文的学习规律来指导第二文字教学。

母语和第二语言都是语言, 母语是自然习得的, 第二语言可以用人工的方式来培养, 也就是说, 可以通过教学来获得, 但是人工培养应遵循自然生长的规律。因为母语的听说能力不是合成的, 而是生成的, 所以教第二语言不应采用合成法, 而应采用生成法。语音是人听到和发出的表达意义的声音, 所以教语音就是教学生获得听懂和发出表达意义的声音。也就是说, 教语言就是教语音, 不应把语言教学和语音教学截然分开, 应在课堂中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教学过程不应从教音素到教词汇, 从教词汇到教句子, 而应该从听句子入手, 以句子为基本单位, 从模仿句子到仿造句子, 只有在大量的听说句子的过程中才能使学生获得第二语言的听说能力。

母文是通过教学获得的, 第二文字也要通过教学获得, 因此, 第二文字教学应遵循母文教学的规律。因为母语是自然习得的, 不需要教, 而母文需要教, 所以一个文明社会的基础教育是母文教学。语言是当下现时的, 人们只能说当下现时的语言, 而文字是超时的, 人们能学习历史上的经典古文, 可以读写从古至今的文章。因此, 文字的历史越长, 母文的文献积累得越多, 教师教授母文的经验就越丰富, 教师也就越了解母文教学的规律。

自中国人的祖先创造了汉字, 中国人就有了自己的母文教学——汉文教学, 距今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三千多年的长期教学实践中, 中国的教育家已经认识了汉文教学的规律, 已经找到了使学生能快速获得汉文读写能力的捷径。

通过前面的分析, 我们发现西方人对语言和文字以及语言和文字之间的关系等基础理论问题之所以产生错误的认识是因为他们没有正确地认识什么是语音和什么是字母以及语音和字母之间的关系。

本节要讨论的是西方人为什么会认为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呢?为什么会认为语言分为语音和语义两部分呢?为什么会认为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呢?为什么会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呢?为什么会认为语音是合成的呢?也就是说, 西方人是用什么样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认识语音和研究语音的呢?

我认为这与西方的哲学有关, 西方的科学源于西方的哲学, 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源于哲学的认识论。西方的传统哲学是一种认为整体可分为部分的哲学, 为什么西方人一直热衷于讨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呢?因为西方人认为物质和意识是可分的。所谓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也认为整体是可分为部分的, 只不过对整体和部分之间关系的看法与形而上学不一样。这与中国传统哲学是不同的。中国传统哲学是认为整体不可分为部分的哲学, 是“阴阳观”。中国人认为“阴”与“阳”构成了一个整体, “阴”不能离开“阳”而单独存在, “阳”也不能离开“阴”而单独存在, 中国人还认为“阴阳者, 天地之道,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所以中国人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哲学家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 也就是说, 物质世界和人的意识是分不开的, 没有物质世界, 哪儿来的精神世界呀!因此, 用“阴阳观”观察万物的中国人不会提出“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这种把语言的声音和意义截然分开的概念, 也不会用这种认识论来认识语言和研究语言。

法国思想家笛卡儿被黑格尔称为西方“现代哲学之父”, 也被西方科学界誉为“近代科学的始祖”, 因为他所倡导的科学方法论对西方近代科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笛卡儿哲学是二元对立的认识论, 他倡导的科学方法论是还原论 (reductionism) 和合成论, 还原论认为存在的事物都是可以分析还原的。也就是说, 事物的整体都可分为基础部分, 整体是由基础部分构成的, 部分代表整体, 部分反映了事物的结构和属性, 是部分合成了整体。因此, 还原论认为不了解部分就不能认识整体, 因此, 有必要把部分从整体中分离出来, 单独地、分别地进行专门的研究。根据还原论来认识语言, 西方人认为语言也是可以分为语音和语义两部分。根据合成论来研究语音, 西方人认为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音素的构成反映语音的结构和属性, 是音素合成了语音, 所以就认为人为分析出的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并用人造的视觉图形来代表它。结果, 不仅用文字来描写语言, 形成了错误的合成论的语言观, 而且还把视觉的文字当成听觉的语言, 又形成了错误的文字观。也就是说, 西方学者提出的“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这一概念以及关于语言和文字等一系列错误理论是西方的传统哲学和笛卡儿所倡导的还原论和合成论在语言和文字研究上的反映。

近400年来, 西方的近代科学是一个以还原论和合成论为主导的世界。其实, 还原论和合成论是有局限性的, 特别是自然产生的有机物是不能还原和合成的, 如自然界的生命现象等。而且这种科学方法论导致了诸多全球性问题乃至文明的危机, 如环境问题, 这一点目前有些西方学者已经认识到了, 他们把目光转向了中国哲学, 希望从中国哲学中获取智慧, 以使全球走出危机。因为中国哲学是整体论哲学, 认为整体是不能分割成部分的, 整体存在于部分之中, 部分是依赖于整体而存在的, 部分不反映整体, 不能代表整体, 整体也不是由部分合成的。中国哲学的方法论是研究任何事物, 首先把所研究的对象看成是一个整体, 从整体来认识和分析局部, 否则, 那是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是“盲人摸象”, 就是把象的局部摸得再清楚, 也不可能得到对大象的整体认识, 反而会对大象得出错误认识。中医理论就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不能分成部分的, 人体也不是由部分合成的, 而是自然生成的。因此, 注重“阴阳”关系的中国人自古就没有像西方人那样用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来认识自然产生的语言, 不会把语言的声音和意义分开进行单独的研究, 也不会用还原论和合成论的方法来研究语音和语言, 认为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 语言是由词汇合成的, 当然更不会把人为创造的文字当成自然产生的语言, 把学习文字当成学习语言。

人的语言和人体一样不是合成的, 是自然生成的。这一点, 西方人从儿童自然获得母语能力的过程中已经观察到了。但他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并没有转变, 还继续相信还原论, 而不是整体论, 还继续使用合成论, 而不是生成论, 因此, 还认为文字是语言的符号, 文字表现语言, 还使用西方的字母文字来建立所谓的“普遍语法”, 我认为这是西方语言研究不能深入下去的主要原因。其实, 儿童自然获得母语的现象已经证明还原论和合成论不是普遍真理。爱因斯坦曾对中国哲学中没有类似西方哲学中的那些概念, 但却发展出那么发达的古代文明而感到困惑, 觉得这是个迷。今天谜底已经揭开, 这就是中国的整体论哲学。自西学东渐以来, 我们中国不仅引进了西方的各种学科, 而且还引进了西方哲学的认识论和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因此, 现在不是继续思考我们如何与西方的学术接轨的问题, 而是到了对西方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进行反思的时候了。也就是说, 研究语言, 我们不仅要纠正西方人所提出的一系列错误概念, 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在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上转向, 应从还原论转向整体论, 从合成论转向生成论。怎么转向呢?首先要区分语言和文字, 区分自然产生的语言和人为创造的文字, 不能把人为创造的文字当成自然产生的语言。⑨也就是说, 不能把人造之物当成自然之物, 应建立生成论的语言观和合成论的文字观, 应正确处理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使自然的语言和人造的文字和谐相处, 人类是要创造和使用文字, 但不应以破坏自然的语言环境为代价, 应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一样来保护自然的语言环境。另外, 区分两种不同的表示意义的符号系统, 自然产生的语言是听觉表意符号系统, 人为创造的文字是视觉表意符号系统。符号都是由人的感官接收, 由大脑认知的。所以我们要改变研究的方法, 不应通过文字来研究语言;而应对语言和文字分别进行研究, 应通过听觉认知来研究语言, 通过视觉认知来研究文字。也就是说, 要区分语言的听觉材料和文字的视觉材料, 不能把文料当作语料, 不能把研究视觉的文字当作研究听觉的语言。其次是区分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 应通过听觉认知来研究人的语言能力是如何自然获得的, 应通过视觉认知来研究人的文字能力是如何学习获得的。另外, 语言的听觉符号和文字的视觉符号都是存储在人脑中并由神经网络连接起来的, 所以人的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通过人脑是可以进行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 所以我们还要结合人脑的结构和机制来研究人听说语言的能力和读写文字的能力是如何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

自中国引进西方的语音学和语言学以来, 中国有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就认为“为什么直到大约七八十年前, 中国人的语言生活是这样一种畸形现象:嘴里说的是方言, 笔底下写的是文言, 两不相干?”⑩于是他就主张消灭方言和废除文言文。这显然是用“文字是语言的符号”“文字表现语言”等西方的语言文字理论来观察中国的语言文字现象, 是要用西方的错误理论来改造中国。其实正相反, 中国人的语言生活和使用文字的现象不是畸形的, 而是正常的, 中国人“说方言”和“书同文”不是两不相干, 而是密切相关, 因为只有这样, 中国的语言和文字才能和谐相处。

中国人研究和教授中国的文字已有几千年历史了。我们不能把中国古人研究和教授用汉字写的古文当作是研究和教授语言, 不应废除古文教学, 而应继承中国人研究和教授古文的传统, 因为这些不是糟粕, 而是精华。“文法”不是“语法”, “文法”是人类创造文字、传承文化之法, 不是语言自然产生之法。“文法”是字形的构造和组合之法, 不是语音的构造和组合之法。“文法”是学习读写文章之法, 不是学习听说语言之法。

中国方言众多, 方言的存在并不是中国发展的不利条件, 而是国家宝贵的语言资源。语言是自然产生的, 不同的语言是人类不同的生活方式,

我们研究语言的主要目的不是为消灭方言, 不是为创造西方的字母文字以利早日实现语言的统一。而是为保护中国人生活的自然语言环境免遭人为的破坏, 是为正确认识方言 (母语) 和通用语 (第二语言) 的关系, 为使方言和通用语和谐共存。因此, 我们研究语言应由分析语言的构成元素转向对语言的生成环境和生成过程的研究, 为需要学习通用语或第二语言的人给予理论的指导, 为如何保护中国多方言的语言环境提供科学的依据。

几百年后……如果方言消失了, 中国人都说一种语言, 那将是中国巨大的智力灾难!

注释

1罗常培、王均《普通语音学纲要》, 商务印书馆, 1981

2亚里士多德《范畴篇》, 方书春译, 商务印书馆, 1959

3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商务印书馆, 1982

4王力《中国语言学史》,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0

5张朋朋《论文字的本质》, 见《文字论》, 华语教学出版社, 2007

6张朋朋《语言和文字不属于同一类事物》, 见《汉字文化》2008年第2期

上一篇:整体课堂学习心得下一篇: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