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教学体系

2024-05-06

实验室教学体系(精选十篇)

实验室教学体系 篇1

1 确定课程性质, 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与教师双方在思想上重视不够, 是护理专业学生实验室检查学习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实际上, 实验室检查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沟通的桥梁[1], 在协助疾病诊断、推测疾病预后、制订治疗护理措施、观察病情与疗效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2]。

护理专业学生认为, 实验室检查是临床医生认识疾病、分析疾病、进行临床诊断最基础的理论、技能和基本功[3], 而自己将来从事的是临床护理工作, 只要学好护理方面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就可以了。而教师对护理专业学生实验室检查教学的重视不够,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该部分教学内容的重视和学习兴趣。为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授课教师首先要明白, 实验室检查与护理专业有着密切的联系, 对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错误观念。

2 根据专业特点, 突出教学重点

相对于临床医生, 利用化验单进行疾病诊断对于临床护士来说不是最重要的, 而采集临床各类标本则是其一项重要工作, 且正确的检验结果与正确地采集标本关系密切, 标本采集质量的好坏, 直接影响医生对患者诊断的准确性。据国内外临床检验中的误差分析显示, 检验分析前误差占实验室总误差的50%~80%。分析前误差是指标本采集、保存及运输过程中导致的分析误差[4]。不规范的采集、储存和运送标本, 是导致标本检验结果失真的主要原因之一, 严重干扰了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甚至可造成误诊, 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而且浪费了卫生资源。为了减少分析前误差, 就必须要让护生了解各种检验的临床意义, 掌握采集标本的正确方法, 并且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强调提高护生思想素质、技术素质、涵养素质和高度责任心的重要性。

3 组织教学材料, 适合专业发展

我校四年制护理本科专业选用的教材是吕探云主编的第二版《健康评估》。为提高教学效果, 根据学生的基础和专业特点, 我校对该教材进行了重新设计: (1) 取舍内容。根据我校对护理专业课程的安排, 有些内容如“骨髓细胞学检查”将在内科护理学做详细讲解, 所以, 笔者对这些内容进行删减, 对学生已经学过的内容不再多次重复, 而是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复习与巩固。 (2) 重组章节。实验室检查教材内容比较枯燥, 而且章节与检查项目之间无衔接关系, 给学生的理解记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 笔者按系统进行讲解, 如将血液一般检查、溶血检查等归属到血液系统;将尿液检查与肾功能检查归属到泌尿系统;将粪便检查与肝脏功能检查归属到消化系统等, 并将各系统的内容再进行重新安排、穿插讲解, 学生对这样的设计反映良好。 (3) 改正错误。教材是教学的依据, 但其内容不是绝对正确的。教材上有的说法或数字与其他文献报道得不相同, 教师要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应该以哪一个为标准等;而教材中有些内容甚至是错误的, 如该教材在223页上就有一处“p H>7.35为失代偿性碱中毒, pH<7.45为失代偿性酸中毒”的明显错误, 教师要及时更正, 以免误导学生。

4 调整教学内容, 跟上时代发展

学科和技术的发展迅速, 而教材的更新速度相对较慢, 教材中约一半的实验内容在临床上已被淘汰[5], 从而引起教学理论脱离实际。因此, 只有授课教师加强临床联系, 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资料、新体会等, 才能让课堂教学内容得到及时更新和扩展。实验室检查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课时紧, 所以, 教师在教学时要精选授课内容, 选择临床上最常用的检查项目, 并突出重点进行讲解。

5 开展见习教学, 了解学科发展

实验室检查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 在理论课开课之前, 我们安排了一次临床见习课, 组织学生到临床检验科, 如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室等进行见习 (半天时间) 。由专业教师进行现场教学, 介绍当前医院最新的仪器设备与操作, 如检验项目的选择, 怎样看化验单, 分析检验结果, 检验项目符号、代号、图形等所表达的意义, 如何正确采集、保存与运送标本和标本的检验流程及标本的检测周期, 并分析影响检测结果的常见因素、该检测项目的优缺点及新进展等与将要开设的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信息。通过见习教学, 使学生对什么是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的内容与项目以及实验室检查的作用、发展状况与趋势有一个感性认识, 从而使他们对理论知识更易理解与记忆。

另外, 利用课余时间安排学生到临床检验各科室进行短期实习, 使其不仅要熟悉检查项目的操作方法与过程, 还要让他们到病房在护士的指导下自行采集、保存和护送标本。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标本的采集、处理和结果的影响因素与分析;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实践活动, 让他们在社区医师的指导下为患者测血糖等。通过开设第二课堂, 给学生创造动手机会, 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基本操作技术, 也提高了学生在实践中沟通交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

6 改进教学方法, 促进教学发展

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还要在教学方法的改进上下工夫。

(1) 多媒体教学。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 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比以往更多的专业知识[6,7]。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典型图片, 也可使用扫描仪和数码相机获取各种图片等, 还可以直接利用软件在计算机上制作或修改, 展示细胞, 病原微生物的大小、形态、内容物等。如在自制的三维动画中, 形象地演示红、白细胞的整个发育过程;运用摄像机、录像机对临床一些操作过程进行录制, 如实验检查标本采集与处理。在上课时, 可以将视频播放给学生, 教师边播放边讲解, 学生也可以在课后反复观看。集图、文、声、动、色、视频于一体的教学方式使原本枯燥、难于理解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形象、易于理解, 很好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2) 临床病例讨论[8]。在上理论课之前, 让学生分组去采集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各大系统的典型病例, 要求学生做出初步临床诊断, 即该病一般都有哪些临床表现, 并写出与该病例有关的护理诊断, 制订出相应的护理措施及如何做护理评价。在讨论课上, 每一小组派一名学生到讲台上, 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给其他学生本组内讨论的结果, 然后让所有学生参与讨论, 并进行补充、更正, 最后由教师做总结、评价。通过这种临床病例讨论式教学, 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3) 其他教学方法。采取提问的方式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开动脑筋想问题;选择生动、形象的比喻, 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采用归纳法, 如在讲“红细胞沉降率 (即血沉) ”时, 归纳为女性比男性高, 成人比儿童高, 且随着年龄的增长, 沉降系数在增加, 采用这种归纳方法不但让学生避免了记忆那些难记忆而易忘的数字, 而且让学生掌握了红细胞沉降率发生发展的规律。教师只有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其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王瑜, 田晶, 李艳, 等.加强护理专业实验诊断学教学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4, 6 (2) :180.

[2]吕探云.健康评估[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3]李实, 刘仲祥, 安治国, 等.实验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定位[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6, 10 (10) :1111-1112.

[4]郑海英.正确采集血液标本, 减少检验分析前误差[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J].2009 (5) :102-103.

[5]马春宇.提高医学院校实验诊断学教学质量的举措[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5 (4) :48-50.

[6]唐定伦.浅谈教育技术装备的革新与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4 (8) :324.

[7]梁蓉, 陈协群, 杨岚, 等.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实验诊断学教学效果[J].基础医学教育, 2002, 4 (3) :224-225.

实验室教学体系 篇2

摘要: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和规范的运行管理制度是高校实验教学的重要基础。从教学内容及授课形式改革、实验室规划、运行模式管理等方面总结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实验教学中心在“十二五”期间的实验教学改革措施与成效,提出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和完善应坚持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为社会输送符合要求的创新型园艺人才。

关键词: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园艺学;教学体系;运行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7)08-0090-03

实验室与实验基地、图书馆可称为高校硬件三要素,是衡量高校办学规模与办学层次的决定性因素。实验室建设承载着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的双重任务,尤其反映高校教学科研水平、学术实力及社会影响力,关系到高校整体层次和长远发展。本科教学是高校的立校之本,而实验教学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设制度完善、资源充足、管理科学、运行有序的本科实验教学系统,对于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园艺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加强对园艺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园艺产业对园艺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十二五”期间,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立足学校“一方面向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发展,另一方面向技术应用与技术推广方面发展”的学生培养定位,以“创新培养、科教融合、协同育人”为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实验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改革实验教学体系

2003年,园艺学院在全校率先实施了实验课的独立设课,真正实现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实验效率的目的,而且更容易实现由基础到综合、再到创新和实际应用的人才培养要求。但是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综合实验技术集成了多门课的知识体系;园艺学实验材料受季节、气候等因素影响较大,在有限的学时内难以指导更具挑战意义的创新性实验;由一位实验教师面向本专业整个年级授课有些力不能及。此外,实验教师不属于任何教研室,缺少专业管理和必要的交流,相对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的更新发展显得缓慢而滞后。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完善实验教学体系,以适应新时代实验教学的要求。

1.1 凝练实验教学内容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专业知识不断扩展,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也随之发生变化。调整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创新是必经之路。结合专业变更和学科发展,园艺实验技术课程内容在5 a内进行了两次较大的调整,草业实验技术、中草药实验技术、设施农业实验技术等专业实验课都在3~4 a内重新编写了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在更新过程中注意了几个问题:一是保留一定份额的基础性实验,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必不可少;在此基础上增加综合设计性、探索创新性实验的比例,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此外还增加了部分大型贵重精密设备演示实验,这对于即将进入工作岗位和想考研深造的学生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增长知识、拓展视野的作用。二是对具有技术关联或逻辑关联的内容进行归并重组,减少重复,力争在有限的学时内传递更大的信息量。三是强化实验课的特点及其与实践实习的区别,以室内实验为主,充分发挥园艺本科实验教学平台的资源优势。

1.2 积极探索授课形式

每门专业实验课设有独立的教学大纲、教案、指导教材、考核评价系统,在此基础上,将每门课的授课教师由专职1人改为2~4人联合授课。如园艺实验技术课程由分别来自果树、蔬菜和观赏园艺各1位专业教师共同完成,这样设置的意义在于:在保持实验课独立性的基础上,引进各具特色的授课方法和形式;每位教师的学时不多,可以精心准备,提高实验课的质量,同时为指导学生综合性、创新性实验设计留出空间,更有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各位教师来自不同的教研室,带来最新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成果,传递信息的深度、广度均有所提高,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更有利于专业学习和未来就业。

1.3 研究教学理论与方法

与理论教学不同,实验教学需要完成课前准备、课上组织教学和课后整理等一系列活动。初次加入实验教学队伍的青年教师,需要向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让教学史上积淀成型的好方法、好习惯得以传承并发扬。同时,每学期召开一次实验教学会议,全体实验教师参会,互相总结交换心得体会,对授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共同研究教学方法。此外,鼓励教师申报各级教改项目和撰写教改论文,切实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完善运行管理制度

2.1 建立“网络式”运行管理模式

在完善管理运行模式方面,改“线式”运行模式为“网络式”,即由原来的“学院―实验中心―实验教师”的运行模式调整为“学院―实验中心/教研室―各专业实验室―实验教师”模式。其目的在于:一是教研室主任参与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便于了解实验教学过程,在专业方面加强指导和管理。二是设置各专业实验室管理负责人,分担了由于不断发展对实验中心一级带来的管理压力,使得教学和管理更有层次、更有效果。三是教学副院长更多地参与实验教学活动和日常管理,学院对实验教学总体工作指导力度得到显著增加,对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重要决策能够快速拍板付诸实施。此外,与教务处相关部门和学校督导员教师建立密切联系,接受业务上的指导;与农学、植保等外院实验室建立密切联系,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

2.2 优化资源配置,共享建设成果

本着“突出重点、优化配置、资源共享”的原则,科学规划本科教学专用实验室,按其功能设置为生理生化、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中药化学及鉴定、设施与环境调控、分子生物学、加工6个实验室,总使用面积超过520 m2。实验室环境安全,环保符合国家规范,满足各类现代实验教学的要求。

伴随中央支持地方共建项目、省级实验示范中心项目建设,学院加大了对本科教学实验室的投入。“十二五”期间,共计购置教学专用设备260余台,总价值超过250?f元,每年实验材料及耗材投入10万元以上。每个实验室均配有教学多媒体、恒温水浴锅、超声波清洗器、冰箱等通用设备各一套。此外,结合每个实验室的功能定位,配有数量充足、质量先进的专用设备。教师可根据实验课内容,申请使用任何一个实验室,准备实验的时间和工作强度得到有效缩减,设备利用率大大提高。

2.3 实现规范管理,促进均衡发展

从学校、学院两个层面制定更加详细的实验教学管理规范。1万元以上设备随机附有安全操作指南、专门设计的使用记录本,设有专人管理和维护;实验消耗品统一购置,合理调配;实验材料各自准备,统一报销。每学期末进行清点核算,保证实验经费使用合理。这些措施从制度上保障了实验教学组织运行的规范化,保证实验课程的质量和水平。

在教学资源分配方面,考虑到园艺专业发展历史久远,积累相对雄厚,而草学、药用植物学和设施工程专业为新专业,因此在资金投入、资源配置上给予一定倾向,促使各学科均衡发展。以2015年为例,园艺专业大三本科生人数与3个新专业人数相当,而实验经费分别占总年度投入的42.6%和57.4%。实验课程体系改革实施效果

3.1 人才培养成效

实验教学体系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每年获得多项国家和省级科技创新立项,在每年组织的教学沙龙、标本大赛、园艺知识竞赛、科技创业设计大赛等活动中屡获佳绩,表现出很高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学生自发成立了园艺兴趣小组,协助管理实验室和实验教学基地,利用教学资源进行各种创新实验活动。2014年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基础知识、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好评率分别达到79.6%,78.1%,65.7%和86.3%。2013―2015年考研率分别为43.6%,53.1%和35.7%。

3.2 实验教学队伍构建

实验教学队伍由原来的11人扩大到21人,其中16人具有博士学位,5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6人具有海外留学经验;9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实验教学队伍兼容了教学、科研、实验技术不同系列,是一支教育理念先进、学术水平高、热爱实验教学、熟悉实验技术的队伍。

3.3 实验教学成果

经过优化重组,构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2013年园艺学实验教学中心获批为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5年园艺学实验教学团队获批为校级教学团队。同时,中心人员获得省级、校级精品课3门;获得省级、校级教育教学成果奖多项;主持省教育厅教学研究课题4项,校级教学研究课题12项;编写校内实验指导教材5部,出版实验教材1部;发表教学研究论文7篇。结语

实验室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是科技创新的摇篮,是高等学校的标志之一。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上升,就业压力加大。2016年高校开始按专业大类招生,2017年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落实了建设“双一流大学”和“双一流学科”的国家战略。社会发展变化对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不断提出更新要求。尽管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对人才的专业领域和培养方向要求有所差异,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必须具备的条件。因此,不断推动高校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是高校实验室建设的永恒主题。

参考文献

实验室教学体系 篇3

关键词:教学科研型;高校实验室;教学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24-02

高校实验室分研究型实验室、教学型实验室和教学研究型实验室,这些实验室是高校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1]。教学研究型实验室既为教学服务,也是创新研究的基地,且面向全校师生及社会开放。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属于教学研究型实验室,其实验教学人员既是实验室管理员,也是技术人员,要参与实验室的管理建设,在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根据近几年的实践,本文提出教学研究型实验室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的若干设想。

一、明确建设理念,发挥优势资源

1.建设理念。理念是行为的先导,理念的创新才能带来教学队伍的发展。创新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理念,实现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学研究型实验室客观情况的和谐统一。教学研究型实验室既为教学服务,也要开展科学研究。实验教学队伍建设以人为核心,要想形成鼓励、支持和帮助实验教学人员干事业的良好氛围,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

2.创新资源。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目前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实验教学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研究型实验室具有高水平人才队伍、大型仪器设备、重大科研创新项目等优势创新资源。教学研究型实验室在推进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应发挥资源优势,以科研促教学。如,将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纳入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中,鼓励实验教学人员完成教学、管理工作的同时,积极从事科学研究,通过参与科研项目,不断汲取新知识,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积累科研实践,提高实验教学队伍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从而增强实验教学的深度,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二、健全评价体系,完善激励机制

1.评估考核。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是加强实验教学队伍管理、促进其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但绩效评价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对促进队伍发展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想保证教学研究型实验室实验教学队伍绩效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建立评价体系时应坚持以下原则:①客观公正的原则。要全面、准确、实事求是地反映实验教学人员实际工作状况,并按照统一的标准,对每一位实验教学人员当年教学、科研所作出的成绩作出公平、公正的评价。②绩效挂钩的原则。将考评结果与实验教学人员的薪酬、晋升等进行挂钩,选择能反映实验教学人员队伍的工作成绩的关键业绩指标进行绩效考核。提高实验室教学人员对考评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指引并促进其全面发展。③教学与科研兼顾的原则。在考评指标设计上要使教学与科学研究平衡发展,坚持教学、科学研究共同提高,通过设置合理的两者考核指标分值所占比重,帮助实验教学人员克服“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促进两者的有机结合。

2.激励机制。激励可分为物质激励与非物质激励。对于实验教学人员来说,物质激励主要是指薪酬待遇;非物质激励主要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主要表现为职称晋升、自我价值实现等方面。①薪酬待遇方面。在高校,实验系列教师的收入要普遍低于其他教师,这与学校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关。实验教学人员收入分配机制,在与绩效考核挂钩的同时,实行多劳多得、按劳动成果分配的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因此,实验教学人员薪酬组成包括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和管理津贴。另外,实验教学人员通常是实验室一个或多个教研组和课题组的成员,其工作往往不表现为独立的成果,而是溶于教学、科研成果之中。所以在奖金等分配上有待于建立合理的制度,避免出现“有名无份,有份无名”的现象。②职称评定方面。实验教学人员无论多优秀,都与正高无缘,这种“低人一等”的待遇严重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使得高学历的人员不愿进实验室工作,技术精湛的高素质实验人才的匮乏成了实验室教学、科研水平提高的瓶颈。因此,在职称评定时,应解放思想,打破实验教师系列的职称评定标准中无正高级职称的惯例。实验教师系列评审应设置正高职称岗位——教授级实验岗,或者设置关键实验岗,实行“低职高聘”,即副高职称给予正高级职称的待遇。同时,根据实验教学队伍教学与科研两重性的特点和要求,充实完善晋职考核评价体系,考核标准中既要有教学的内容,也要有科研的要求,如规定晋升所需的论文中,既要有实验教学方面相关的,也要有一定质量的科研论文。③自我实现方面。高校教师自我期望值较高,希望在工作中不断提高和发展自己,都想在自己所做的工作中取得显著成就,并得到社会认可,这就是高校教师的自我实现方面的需求。目前,国家、省、部、学校都设置了各种奖项鼓励和表彰在科学研究、教学方面做出优异成绩的人,但这些奖项针对实验教学人员设置得特别少。为调动实验室教学队伍的工作积极性,相关部门应该及时引入各种奖励机制,以此增强实验人员的荣誉感、成就感,针对实验室的具体工作,可以设立“实验教学优秀奖”实、“实验技术创新奖”、“实验技术成果”、“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奖”等奖励项目,肯定成绩、表彰先进、共同提高。

三、创新用人机制,优化教学队伍

1.用人模式。采取务实与灵活相结合的用人机制,建立一种固定与流动、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实验教学队伍用人模式。利用教学研究型实验室教学、科研相结合的优势,在巩固原实验岗位人员的基础上,建立专任教师、科学研究系列人员参与机制,鼓励教理论科的专任教师进入实验室,教授、研究员以创新实验项目等形式参与实验教学,同时也通过设置勤工助学岗位,吸收实验室优秀的研究生进入实验教学队伍。

2.队伍培养。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实验室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积极创造条件给实验教学人员多方吸收教学、科研经验的机会,来提高实验岗位人员的业务素质。例如,邀请其他大学、科研机构实验室的专家或学者来讲学和传授经验;通过组团考察、实验室联谊会、参加研讨会等组织人员外出考察学习,开阔视野,提高认识,学习借鉴优秀的经验,改进教学方法。②采取“多形式、多内容”的方式提高教学队伍素质。如安排实验室人员通过在职或脱产的形式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以提高实验室教学人员的学历层次;通过教学技能评比和设置实验教学改革项目等形式来促进他们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等。

总之,实验教学人员是实验室提高实验教学与科研水平的中坚力量,只有坚持先进的理念,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建设一只高素质、强能力的队伍,才能为学校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小玲,林莹,陈德慰,等.“教学科研型”高校实验室运行机制改革的思考[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8,(27):152-154.

[2]李霞,张伟新.高校实验室队伍工作压力与工作满意度现状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3(26):289-291.

[3]阮彩群,任毅.基于激励机制的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3):132-133.

[4]朱茜,施晓峰,等.论对高校科研教师的非物质激励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0,(4):185-186.

[5]赵庆双,闻星火,李明,等.以人为本,加强高校实验室队伍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9-12.

项目资助:浙江农林大学高教研究项目,“我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运行管理机制的研究与设计”

实验室教学体系 篇4

一、诊断学实验室教学方法的创新措施

传统的诊断学实验室教学的教学方法比较枯燥、单调, 无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行有效激发, 由于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直接导致了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不会撰写检查报告、无法对病患的症状进行准确的判断和分析, 产生了较为恶劣的影响。因此需要对诊断学实验室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 以提高诊断学实验室教学的效果和质量。首先, 要在诊断学实验室教学中充分融入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够将日渐丰富的医学信息融入实验室教学过程中, 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优势, 将临床医学上的真实案例、病患病症判断分析等通过图像、视频、操作影像等方式直接展示在学生面前, 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参与实验室教学的热情和兴趣, 而且还能够让学生快速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提高诊断学实验室教学的效果。另外,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还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对诊断实验的发展前沿有着清晰的把握, 提高学生在诊断实验学习和研究方面的兴趣。其次, 要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对临床医学诊断过程进行模拟, 分别让学生扮演病患和医生的角色, 参考相关的病例诊断, 按照医学临床诊断程度进行情景再现, 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会搜集病史、收集临床资料的能力。

二、诊断学实验室教学内容的创新改革

目前, 很多诊断学实验室教学都是通过选取固定的几项检验项目让学生进行诊断实验操作, 这些教学内容重复性强, 并且操作过程简单, 学生对这些内容的兴趣不高, 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的认知, 也无法与临床医学进行有效衔接。因此, 要对诊断学实验室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和改革, 要以临床的实际需要为准则, 对实验室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进行适当调整, 强化诊断学实验室教学的实用性。在教学内容创新改革的过程中, 要充分结合临床病例, 让学生对病例进行探讨、对病理检验报告进行分析, 让学生在实验室教学过程中真正体会到临床诊断的感觉,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和探究。

三、诊断学实验室教学思维的创新

诊断学实验室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实践中, 对学生的诊断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因此, 在诊断学实验室教学创新改革中, 要特别注意对教学思维的创新。首先, 在诊断学实验室教学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主动的思考和探究。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分析和整合, 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构建, 以问题导入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将“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贯穿到诊断学实验室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在诊断学实验室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思考, 对学生的问题探究分析思维进行培养。其次, 在诊断学实验室教学过程中, 要创设讨论学习环境, 根据实验室教学内容引入适当的临床病例, 对学生进行分组, 让学生对临床诊断病例进行讨论。引入的病例难度要符合诊断学实验教学进度, 太过简单的病例无法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训练, 而过于复杂的案例则会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 在讨论过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计出合适的治疗方案, 对诊断报告的形式进行规范化教学。最后, 为了提高诊断学实验室教学的效果, 必须对诊断学实验室进行开放, 诊断学实验是一门操作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需要进行反复的练习才能够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术, 实验课程时间有限, 开放实验室能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锻炼时间, 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临床能力进行提高。

诊断学实验室教学作为诊断学教学的重点和关键, 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发展, 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思维训练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 提高诊断学实验室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摘要:诊断学是医学教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基础学科教学和临床医学教学之间搭建了桥梁, 在医学教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实验室教学作为诊断学教学的重要方式和重要内容, 在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 传统的诊断学实验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临床医学的要求, 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基于此, 对诊断学教学中实验室教学的创新方式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探究, 以期为诊断学实验室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诊断学教学,实验室教学,创新方式

参考文献

[1]董亚辉, 陈源.对诊断学教学中实验室教学创新的思考[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18) :23-24.

[2]宋珍, 李惠, 黄洁雯, 等.开放性实验室在实验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 (3) :50-51.

建立语文教学实验室 篇5

[作者] 山东省高密一中语文实验室计划课题组 李希贵 吴金晶

[内容]

一、基于三点认识,我们提出了语文实验室计划。一是目前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的现状非改革不可;二是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与扎实的语文基础的形成单靠课堂与课本难以完成;三是文科教学更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近几年,我们曾经对语文教学进行过反复探讨,可是始终没能超出“教材、教师、课堂”三中心的范围,始终没有突破一面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的工作量在成倍增加,可是学生学习质量却没有显著提高,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丰富的语言材料脱节、课外阅读少,将学生思想囿于一片狭小的天地,导致了学生视野狭孝知识贫乏,缺少创造力和想像力,学生花了不少功夫,语文能力却没有得到多少提高。不少有思想的学生陷入了困惑,他们经常问“老师,你说语文该怎样学?”已经有几十年教龄的老师也陷入了困惑,他们也在自问,“是啊,语文到底该怎样教?”最简单的问题往往也最复杂,具体的方法也许有成百上千条,但常常注重了教法而轻视了学法;特别是注重了文以载道的相应性教育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这最根本的一条。在反思我们的教育观念之后,我们拟定并实施了“语文实验室计划”。这项计划通过创建实验室,实行开放性语文教育,彻底改革了“一面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的讲析式传统教学模式,冲破了课堂的局限,让学生走进浩大的语文世界,积极主动地去探索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的奥秘,感受语文的美,提高语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实现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发展个性、健全人格”的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我们在研究这个课题的时候,注意到了近百年的教育实际,像杨振宁、钱学森、苏步青等老一代的科学家都有着扎实深厚的文学功底,他们在读书的时候也没有经过这法那法的训练,只不过在相应的年龄段多读了一些书而已。广泛地阅读,接受健康书籍之熏陶,对于学生形成同情心、责任感、健康的心理个性至关重要。不同的年龄段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该读的书籍,错过了相应的年龄段没读,会造成终生的缺憾,而这种阅读仅靠课堂与书本是办不到的。因此,我们在实施“语文实验室计划”的时候,有效地借鉴了美国“道尔顿实验室计划”教学体系的精髓,体现了“创设环境,给学生以独立学习的自由”“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思想。它有效革除了传统教学中重课内、轻课外,重教法、轻学法,重结果、轻过程,重局部、轻整体的弊端,突出体现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在语文实验室计划的酝酿过程中,我们辨明了一个道理,统一了一个思想,那就是,语文有语文的特点,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更多地依赖于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因而要在培养学生学的兴趣,指导学生学的方法上下功夫,真正发挥教师“导”的作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和科学的自学方法,真正实现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目标,基于这种认识和语文科的特点,我们要求每一个老师不仅扮演教育者的角色,同时还要扮演学生保护人、咨询者、裁判、导演、朋友、辩论对手、设计师等,要因事、因人、因时制宜,扮演不同的角色。不只是搞活一个语文课堂,而是创设一个语文世界。

二、语文实验室计划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实验室;确定教材与教学目标;确立课时设置办法;规定管理方式;确定考核与评估办法。语文实验室形同阅览室,配备中学阶段必读、选读、参考三个层次的课内外书籍,学生可以根据统一编定的学习目标到书橱中自由选择相应书籍进行阅读学习。另配备与教学相关的音像、软件资料及投影仪、录音机、电视机、放像机等教学器材,由专门指导教师就相关知识采用多种渠道将知识信息传达给学生。在实验室教学,没有教师说学生听,教师教学生学的那种严格的形式;学生在自由阅读、互相切磋、与教师共同讨论、共同参与的多向多边活动中探索、寻觅、汲取知识。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验室课时的设置采用大课时办法,即100分钟为一课时,学生可以连续不断地阅读学习,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而不必因传统时间表的规定中断更换学习内容。实验室的时间编定相对灵活,大体形成时间安排上的“三一”制:教材学习占三分之一;阅读欣赏占三分之一;写作实践占三分之一。

语文实验室的教材设置,照顾到了学生水平的差异性,采取由核心层向紧密层和松散层辐射的教材结构形式。核心层面向全体学生,完成最基本的要求,包括完成自编语基、文言文、阅读、写作4本教材和24本课外读物;紧密层,面向大多数学生,旨在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体现较高要求,主要包括32本课外读物和一个选读书目;松散层,面向少数在语文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旨在培养兴趣,鼓励冒尖,体现最高要求,主体内容是16部中外名著和一个阅读范围。教材设置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可以使不同素质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长足进步。

语文实验室教学强调人的个体发展,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因而采取了目标管理、过程控制、分类推进、双向评估的办法。将中学阶段的总目标分解为若干阶段性目标(学期目标、月目标、周目标),将完成指标情况用图表形式表现出来,作为评价和指导的依据。对学生实行分类推进的质量管理办法,每学期初对学生情况进行评估,按照学生的基础程度、学习习惯、兴趣、能力、学风、学法等素质,将学生分出层次类别,确立A、B、C三级目标,在此基础上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步推进。学习能力不强、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学生可以从C级目标开始,一学期结束后进行评估,调整学习目标。学生学习过程主要表现为五个阶段:“启”,教师提示学习目标、方法和要求,激发兴趣、创造气氛;“读”,围绕目标阅读相关书目,做好读书笔记;“辩”,思考讨论遇到的问题;“练”,语言理解与运用及写作训练;“知”,检查反馈学习效果。对质量管理,坚持教师考核与学生自评相结合的双向评估办法。评估的内容根据学习的目标由低层次到高层次,分为识记、理解、单项应用、分析概括、综合运用五级水平,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进行考核,如:口头测试与书面测试结合;质的测试与量的检查相结合;学生自测、互测、教师后测相结合;过程测试与终结测试相结合。将测试结果编制成成功率双向细目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调整目标,增强了学习兴趣和奋争力。

三、实施语文实验室计划的初步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阅读量增加了4.2倍,写作能力比同级非实验班有显著提高。语文实验室计划的实施,将学生推向了学习舞台的中心,教师费心的不再是滔滔不绝的讲,而是寻找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了学生活动的导演和辅助者。教师因事、因人、因时制宜,扮演着裁判、导演、辩论对手、设计师等不同的角色,达到了教学过程的多向多边交流的目的。有关学习效果的研究表明,单调会产生压抑,同样的知识内容,学生听一次能掌握10%,读一次能掌握20%,而在一次双向多边活动的学习中,学生能掌握65%,语文实验室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性格、学识发展的宽松环境,将更广泛的内容和更灵活的学习方式引入了课堂,实现了在多边活动中交流、促进、提高的目标。两年来的实验效果表明,学生的阅读量超出了传统教学的4.2倍,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写作能力,与没有参与实验的平行班比较,提高了12个左右的百分点。学生办的《幼林》季刊获全国中语会苏鲁豫皖四省研究中心特等奖,有22名学生在省市级以上报刊发表了自己的文章。

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篇6

关键词: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目标;运行

1 概述

实验室质量管理是监视检测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中一系列相关的测试活动,对影响产品质量检测的各个环节进行排除,预防质量问题的发生。要使实验室质量管理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不流于形式,应积极构建先进的、科学的、完善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我国在推行ISO9000系列标准,建立实验值质量管理体系方面也在积极探索,已经建立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实验室,但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使实验室中存在质量管理体系和不符合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实际管理运作并存。这种自相矛盾的两面性,严重阻碍了质量管理体系对于提升产品质量作用的发挥,进一步完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是当前面临的紧迫的任务。

2 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2.1 建设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

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能确保实验室具有对产品进行客观、规范检测的能力,并能保证检测结果的可信性和有效性;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能为持续改进实验室检测能力提供动力支持;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最终目的是构建科学的管理制度,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和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2.2 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2.2.1 案例介绍

本文以A公司为例,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进行详细说明。A公司实验室主要对汽车零部件进行质量检测,该公司成立之初使用仪器较为简单,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是对入库的原材料进行检测,并对产品进行出厂检验,以及承担研发任务中的简单试验。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公司业务量和检测任务也不断上升,而工作人员的数量增长却被控制的较为严格,实验室仅能通过培训原有职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以满足实际检测任务的需求。另一方面,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给检测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A公司的实验室管理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综上所述,A公司当前的问题主要为工作量增加;工作难度加大;企业对员工检测能力要求较高。

2.2.2 问题分析

A公司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夯实基础,提高实验室现有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增强监测数据的可靠性,以提高企业在行业内中的权威性。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检测机构,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运行后,使原有的工作流程向程序化、文件化方向不断改进,管理效率和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升,给企业的运营带来极大的益处。成功的经验为A公司进行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强大的推动作用,促使A公司高层领导树立了利用国际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标准,对公司进行管理,合理配置资源,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信念。

2.2.3 项目策划

质量管理体系是由组织机构、程序、过程和资源等多重要组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前,应对项目进行有效的策划,确保体系构建的有效性。在制定项目策划时,应对以下要素进行明确规定:质量目标的确定、实现目标的有效措施的确定、项目实施条件的确定(人员、设备等)、参与方(人员)岗位职能的确定。以上内容的确定结果,可采用质量计划、质量技术文件或质量管理文件的形式进行展现。

2.2.4 构建体系文件

质量体系文件时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系统描述的一套指导性文件,是项目实施的基础和依据,也是全体员工达到质量目标所需要遵循的质量法规。A公司在构建体系文件时,由管理层亲自组织制定文件计划,由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编写,将ISO/IEC17025标准中的管理内容与技术内容融合到公司的体系文件中,用以指导实验室的具体工作,为工作人员的检测活动提供可靠、详实的参考依据。各级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建立和运行,是建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关键一步。质量体系文件主要包括的文件由质量手册、质量体系程序、作业指导书、表格报告等。

2.2.5 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和监控

质量手册的编制是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基础,但关键环节是质量手册的运行情况。任何质量体系的建立缺乏有效的运行,都是毫无实际意义的。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是指体系内的各项质量活动处于可控状态,并且各项活动具有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能有效降低质量缺陷,并在遇到质量問题时能及时发出警报或对其进行自动纠正。

在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按照预防为主的原则,对检测质量进行严格的过程控制。过程控制是指在质量检测过程中,各个节点都可能出现差错,利用先进的工具或有效方法对可能出现的差错进行及时反馈,并加以纠正,使其能够提供高可信度的质量检测报告。常用的过程质量控制方法有:①定期使用标准物质或参考物质进行检测,提高质量检测的可靠性。如在使用硬度计对产品进行性能检测时,在任何环节遇到可疑检测数据时,都要使用标准样品对其进行重新标注化,以降低仪器漂移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仪器标注化后,还应对控制样品进行分析,带曲线校正完毕后,才可进行样品性能监测分析。②开展能力验证比对活动。实验室可根据自身的检测范围,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检测能力验证比对项目,以提高实验室出具质量证书的可信度。参加比对项目时,应选择由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能力验证组举办的比对项目,以确保活动的权威性。这种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对比活动的结合,可使实验室全部检测项目处于良好的可控状态。③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多次测量。在同一实验室内或不同实验室之间,检测者可对同一检测样品进行不同方法的检测,以验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若不同方法检测结果存在较大差距,证明某种检测技术中存在系统误差,应对其进行纠正,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2.6 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评价

质量体系是否具有价值,要看体系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能力的大小。质量体系评价是质量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阻碍体系运行因素进行消除的重要依据。A公司根据体系的运行情况,采取了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相结合的方式,对体系的运行状况进行了客观分析,并为体系的后续完善提供了可靠地参考依据。内部审核是按照质量手册的内容编制审核计划,审核人员由综合水平高、专业能力强的人员参与组成,发现不合格项目,应及时向管理者提供审核报告,向不合格责任部门发出通知书,督促其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管理评审是对实验室进行更为全面,更为深入的检查,搜集完善的信息和材料,根据实验室内部报告、外部客户的反馈信息。第三方评审机构的意见以及国家政府部门的报告提供的信息,对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为下一步的质量目标制定可行的措施,不断完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

3总结

随着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客户对汽车及其零部件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对企业实验室检测质量提出了更要严格的要求。实验室检测质量的提升对于促进产品改进,提升客户对企业的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而检测质量的提升,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本文就A公司为例,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进行了详细说明,值得注意的是,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就可完成的,应在运行过程中对其进行不断完善,在完善中逐渐提高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惠芳.浅谈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及其运行[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9).

[2]李彦明.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J].科学与财富,2014(6):230.

[3]王嘉滨,李月梅,宁月辉,等.浅谈质检机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J].黑龙江科学,2013(3):85-86.

[4]符晓明.江苏省计量院苏州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改进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

实验课程的网络虚拟实验室教学探讨 篇7

随着科技的发展,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日益成熟, 网络教育与教学平台也越来越得到普及与发展。在现代教学中, 不仅需要师生面对面的交流, 为了更深入地指导学生, 还应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 将知识的载体丰富化和多样化, 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网络实验教学是整个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网络实验教学与网络课堂教学的方式是有不同之处, 在网络实验教学中, 基点是学生必须亲自动手, 只不过不是在实验室而是在虚拟实验室;而网络课堂教学偏重于理论课的网络化与虚拟化, 许多课程是通过远距离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完成的。相对于网络实验课的教学而言, 网络课堂教学更抽象, 后者不能动手操作。网络实验课教学的特点, 是在网络页面中创建出一个可视化高度仿真的实验操作环境, 通过操作虚拟的实验仪器或设备, 即可模拟各种复杂的实验, 达到与真实实验环境一致的教学要求和目的。它是虚拟仿真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专业理论知识多方面的结合体, 同时也解决了目前远程网络教学中缺乏实验教学环节的难题, 必将促进远程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网络实验教学中, 最为关键也最难解决的是实验过程的实际操作, 既要达到实验室教学的效果, 又要允许学生出现实验室可能发生的错误操作。

2 实验课程网络教学的种类

目前已经存在的网络实验课程形式主要有:网络实验动画演示、仿真实验和虚拟实验等。网络实验动画演示是网络实验教学初期的主要形式, 以教师播放, 学生观看为主, 学生被动接受, 全部过程很少有学生主动参与的环节, 类似于视频化的演示实验, 以动画的形式展示, 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其不足之处显而易见。

仿真实验主要是将实验室仪器和设备照片通过软件加工使其电子化, 在计算机中用软件模拟仪器、设备和元器件等实验器材。进行实验的学生进入仿真实验室后, 可以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利用虚拟实验室器材库中的“实验器材”, 按照实验要求进行组合连接。同早期的动画相比, 仿真实验更真实, 更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也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实验兴趣, 同时利用仿真实验还可以开展传统实验室中一般无法进行的“破坏性”实验, 加深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充分鼓励学生在仿真实验课中的创新设计和思维。

仿真实验课程的实验环境贴近实际, 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学习环境, 使之自由安排时间, 发挥其主动性, 并且可以通过软件资源全校共享, 改善了教学资源缺乏的现状。利用仿真软件解决现代实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虚拟实验室是将实际操作的实验过程用计算机以及3D等多媒体技术更形象、更贴近实验室实际情况地模拟出来, 并在实验进行中适当地呈现文字和提示, 或者随着实验的进行。教师对整个实验过程加以详细的解释和说明;学生既可以在虚拟实验台上动手操作, 又可自主设计实验,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诊断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虚拟实验室中, 学生更易获得相关的知识、科学的指导和敏捷的反馈, 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不但能够有效地掌控实验过程, 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整个实验过程的关键所在, 掌握整个实验的精髓, 并在真实实验中得以验证。

3 实验课程网络教学的特点

将网络技术应用到实验课程中, 充分发挥其优势, 可以使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得到大幅度提高, 其特点如下:

3.1 感知性

感知性除了一般模拟实验所具有的视觉感知外, 还有听觉、力觉、触觉、运动等感知。理想的虚拟实验应该具有真实实验所具有的全部感知功能, 达到真实实验的效果, 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充分拓展学生的观察力和科研思维, 为形成正确而深刻的理性认识奠定基础。实验课程在设计时要充分发挥虚拟实验直观性、趣味性强的优势, 对容易出错的地方和注意事项, 设置提示性对话框, 将一些学生平时观察不细的操作步骤和真正实验无法演示的错误操作与可能产生的危险结果运用虚拟实验表现出来,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体现出实验的趣味性, 使学生乐于体验,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2 沉浸感

沉浸感是指在虚拟实验操作中学生感到作为主角存在于虚拟环境中的真实程度。理想的虚拟实验应该达到使学生难以分辨虚拟与真实的程度并取得与真实实验一样的效果。目前的科技水平还很难达到这样 的效果, 或者说即使达到了, 但因成本太高, 难以应用, 是以后虚拟实验室发展的趋势。

利用虚拟实验室的教学环境造就学生学习的情境, 使学生的心理、思想、行为发生一系列的反应, 即虚拟实验的学习过程。这要依赖于合理、巧妙, 乃至宏观、微观的实验设计, 使学生在娱乐中学习,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启发科研思维。

3.3 交互性

交互性是在虚拟实验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多向反馈, 是在虚拟实验中教与学的交流、交往、沟通、联系、影响及相互作用。交互性虚拟实验具有民主性、多样性、激励性、开放性、反馈性等特征, 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学生与虚拟实验室之间通过窗口传递信息。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实验的操作, 并由软件根据学生的操作实时做出反馈, 帮助学生改正不正确的操作, 最终通过操作虚拟实验室的仪器设备, 实现学生在真实实验中的操作和效果, 完成实验知识点的学习。由于虚拟实验室教与学时空分离的特点, 教师对学生的操作不能实时地做出评判, 尤其是实验的操作, 需要由虚拟软件对学生的每一个操作给出及时准确的判断, 如果出现错误操作, 实时提示并予以改正, 能够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每一个实验的实验原理, 熟悉实验操作、仪器和试剂的选用, 并了解数据处理的过程和方法等相关内容。

3.4 真实性

真实性是指虚拟实验中仪器操作对真实操作的模拟程度, 是虚拟实验室和真实实验室的差异程度, 真实性越强, 虚拟实验模拟效果越好。如果学生在虚拟实验室中感受到和真实实验室一样的效果, 那么在真实实验中的失误操作就会越少, 安全系数越高, 学生的好奇心也会被激发, 从而在实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真实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虚拟实验室的模拟效果。例如:使用试剂瓶时, 试剂瓶会按学生的要求移动、摇动或振动;滴定时颜色逐渐发生变化;燃烧实验中火焰的颜色及沸腾程度会发生变化等。

3.5 科学性

科学性是指虚拟实验的内容和操作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符合真实的实验过程, 掌握学生实际操作水平, 科学合理地安排实验进度和实验的操作技术, 在虚拟实验中将每个实验的操作原理、操作技能科学而严谨地展现出来。同时将教师平时积累的学生的不规范或错误操作, 在软件中以案例的形式展现出来, 在学生出现同样错误时予以提示和警告。将复杂、枯燥的操作技能, 用类似于游戏的方式展示, 使之变成有趣的实验, 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规范性操作; 充分利用虚拟实验室进行基本操作训练, 避免实际操作时出现大的失误和危险。

3.6 直观性

直观性是指在虚拟实验过程中,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或界面语言的形象描述, 形成对虚拟实验过程的清晰印象, 对实验有整体的把握, 强化对实验的感性认知, 从而能够正确理解课堂知识, 并挖掘自己认识事物的能力。

网络实验教学的直观性表现在过程的可视性和易于理解。例如对于微生物外表结构的观察, 由于微生物个体是微米量级的, 一般的光学显微镜很难观察到其细致的亚显微结构, 但在虚拟的网络实验中可以进一步放大, 从显微结构到亚显微结构, 都可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还可以对微生物上色, 不同的结构使用不同的颜色, 学生既观察了结构, 还练习了微生物的染色方法, 使得在真实实验室难以实现的操作, 在虚拟实验室轻而易举地得到实现, 而且更加形象生动, 其效果甚至优于真实实验。

4 实验课程网络教学的一般途径

实验操作的虚拟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它丰富了实验内容, 提供了多方面的实验手段。虚拟实验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方式, 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虚拟实验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实验目标的制定、预习实验、虚拟实验、现实试验、评估交流5部分 (如图1所示) 。

4.1 实验目标的制定

科学的实验目标首先应结合课程实验教学体系进行设计, 然后根据该学科培养目标及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确定, 同时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 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方案的设计应由易到难, 由简单到复杂, 循序渐进, 并且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使教学目标符合学校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4.2 预习实验

实验前的预习, 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 理解和把握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明确实验所要测定的内容及操作步骤, 更要明确实验的注意事项。多次实验证明, 预习是实验成功的关键步骤之一。传统的实验教学一般采用让学生写预习报告的方式预习实验, 并作为一项任务布置给学生, 让学生还没开始实验, 就已经产生厌倦情绪, 因为学生没有实际动手操作, 很难想象出实验的步骤。因此预习效果差, 并且流于形式, 达不到预习的目的, 甚至有的学生为了完成任务抄袭别人的预习报告。

为了提高预习效果, 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讲授实验时尽量展现与实验相关的知识, 同时将抽象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变成易于学生接受的图片或者动画, 加深学生的印象。针对不同性质的实验,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课堂或网络信息作为实验预习的参考材料, 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了解实验的相关知识。

4.3 虚拟实验

预备工作完成之后, 学生进入虚拟实验阶段, 网络上展示实验教学视频。在进行虚拟实验时, 没有预习好的学生还有补救的机会, 他们可以选择收看实验的视频, 看完之后再继续虚拟实验。当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时, 如果操作出现失误或操作错误, 软件会及时提醒, 如果学生不改正, 软件将会把错误操作导致的结果模拟出来或者让学生看到错误操作带来的危害。在虚拟实验的同时, 学生还可进行网上沟通, 交流实验的进展、实验结果和做实验的感受, 了解到不同的操作将出现不同的结果。

4.4 真实实验

真实实验主要分为3部分:实验过程, 数据处理, 实验报告。通过已经进行的虚拟实验, 学生改进真实实验的操作步骤和实验方案, 并与教师讨论, 选择最佳方案, 然后进入实验室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 学生应尤其注意与虚拟实验不同的地方, 并如实记录现实实验现象及数据。与网络实验不同的是, 现实操作需要真正地接触实验药品和仪器, 其中的操作和虚拟操作会有出入, 并且实验结束后, 还要将相关的仪器和试剂归位, 打扫卫生, 这些在虚拟实验中均不存在。实验过程中, 如果有意外情况或者疑问, 学生可随时与教师交流, 实现了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学生通过网络与其他学生或教师进行讨论交流, 充分发现实验的兴趣, 同时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结束后, 学生通过计算机处理数据。教师要告诉学生正确的处理方式和使用的原理。最后是提交本次实验的实验报告, 学生还可以将实验的收获和感受写入实验报告。

4.5 评估交流

无论是虚拟实验还是真实实验, 实验的过程同时也是交流的过程。整个实验结束之后, 教师应总结实验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结果, 认真分析其原因, 同时概括总结学生的建议和感受, 接受学生合理的建议和意见。教师可将好的经验在全校范围内交流, 同时进一步完善实验的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任务。

5 虚拟实验课程教学的发展趋势

目前网络虚拟实验系统还不完善, 与真实的实验操作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所以目前仍以真实实验为主, 这就需要进一步设计与开发更逼真的虚拟实验系统和更成熟的技术。同时开发虚拟实验通用模型或者模块, 实现不同的实验使用相同的虚拟实验室, 类似于在同一个实验室做不同的实验, 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开发软件, 从而降低虚拟实验室的成本, 使虚拟实验室成为普遍的教学手段。

加强虚拟实验室的平台共享。目前大多数虚拟实验室局限于很小的范围之内, 如学院、局域网或校园网。科学实验是多方面的协作性活动, 应多方面沟通合作, 实现不同院校和不同单位之间的协作共享, 同时交流不同的教学经验, 加快改进的步伐, 促进虚拟实验室的进一步普及和利用。

加强合作共同构建虚拟实验室。虚拟实验室建设初期需要配备硬件和软件, 基础投入较大, 同时实验本身就是一种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活动, 所以未来虚拟实验室的构建更趋向于不同地域和不同平台之间的相互合作。

教学评估与自适应。虚拟实验室将从虚拟实验过程中获取不同的实验信息和数据, 并根据这些信息和数据的变化, 不断地修正虚拟实验的环境、性能和参数, 丰富虚拟实验的数据库, 为学生提供一个具备自适应特征的实验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大志.虚拟实验室在远程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 2012 (12) :13.

[2]宋春红, 唐洪祥.现代远程高等教育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施[J].中国电力教育, 2013 (14) :116-117.

[3]李文彬.分析化学仿真实验教学在远程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 2012 (2) :36-38.

[4]万浩, 熊焰.远程教育环境下物理化学虚拟实验教学体系建设[J].化工高等教育, 2012 (6) :35-38.

[5]王强, 石夏燕, 马学兵.新课标下高中化学实验课程网络化教学模式的建构与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5 (4) :229-232.

[6]冯缨.Flash MX在互动性网络实验教学课件开发中的应用[J].江苏大学学报, 2005, 27 (3) :77-81.

加强实验室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篇8

一、科学规范地管理仪器设备

实验室要实行标准化管理, 实验室的机构管理、实验教学管理、仪器设备管理、实验人员管理、实验安全管理、实验室制度管理和实验室档案管理等这几类管理均要实行标准化管理, 其中实验仪器设备帐、物、卡必须保证100%相符, 实行严格化管理。做好仪器的防锈、防尘、防潮、防变形、避光等工作, 电子仪器要定期通电, 仪器的金属或机械部件使用后要立即加油擦试。仪器在使用中难免出现故障, 必须认真做好仪器的维修工作, 自己能修理的及时修理, 不能修理的及时联系生产厂家修理。

另外, 建立完整的资料室, 包括仪器说明书、实验记录卡、贵重仪器使用卡、维修记录、实验登记表、学生实验分组名单、有关实验教学与仪器的书籍和杂志、教学参考资料等, 分门别类装订成册, 放在资料橱内, 妥善保管。各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要实行项目责任制, 即各项工作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单位、具体的人, 实行“岗位责任制”。

二、实验教材的建设

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 而教学工作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教材问题。抓好实验教材建设, 是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基础。建议组织相关学科的教师, 对实验指导书重新进行修订。可按“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等不同实验类型分别编写新的实验指导书。其中“验证性实验”的指导书可写得较详细, 包括实验目的、原理、实验内容、操作要点、步骤、数据处理等。“综合性实验”则是提出实验目的和要求, 根据学过的原理, 由学生自已确定实验方案、操作步骤、选择实验设备, 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性实验”则着重提出实验目的和要求, 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要求, 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作用, 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设计、完成实验。但要想实验做得成功而有意义, 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就必须进行反复认真的科学思考,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与独立研究能力。

三、实验课程单独开课

目前, 许多课程的实验教学仅仅依附于理论课教学, 实验教材也仅附于理论课本之后, 实验课时一般只占全课程的20%左右, 实验成绩也只占总成绩的10%一20%。导致学生只重视理论学习, 而忽视实验操作, 产生了只要理论考试及格, 实验过关的思想, 造成高分低能, 普遍存在大专毕业后动手能力较差的现象。

因此, 我们必须改变观念, 加强实验教学, 要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提高实验课时的比例, 建议最好将实验变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 单独开课并计入学分。

四、备好实验课

实验准备是实验课的前奏, 实验准备得如何, 将影响到整个实验的顺利进行, 也是保证实验质量的重要环节。上理论课的教师需要备课, 同样, 上实验课的实验指导教师要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也需要备课。根据实验计划, 每次实验前就应完成实验的准备工作。备课内容主要包括:实验所需的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所需的实验材料;调试实验仪器 (若发现问题, 进行及时修理或调换, 保证实验得以正常进行) ;对实验项目进行预实验 (预先掌握实验数据, 有利于正确评价学生的实验结果) ;这样不仅能确保实验开出, 而且还能有效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五、改善实验条件

实验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用的仪器设备, 而实验仪器的更新换代将直接影响到实验结果。大多数院校的实验室建设年代较早, 因此许多仪器已不能适应现代实验教学的要求。改进和更新教学实验仪器设备, 是提高实验水平的重要保障。例如, 电路实验过去使用印刷电路板, 利用电烙铁将元器件按电路图焊接在电路板上, 耗时长, 可靠性不高, 而且不同的电路需要预先制作不同的印刷电路板;后来改用面包板接插元件, 解决了不同的电路需要制作不同的印刷电路板的问题;随着技术的进步, 出现了电路实验箱, 使得电路的连接更加方便可靠;现在发展到了模块化, 加深了同学们对实验内容与实验原理的理解, 起到了很好的实验效果。由此可见, 定期的淘汰旧设备、更新教学仪器、改善实验条件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六、重视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大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是实验教学的重点之重, 为了确保人人动手, 尽量保证学生每组一人, 并要求学生预习实验内容, 完成预习报告, 这对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作用十分明显, 不但增加了学生实验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而且实验的正确性也大大地提高了。另外, 我们还加强了对实验报告质量的评定和实验操作的考核, 特别是把考核的重点放在了实验操作、实验内容完成的情况以及实验结果分析上后, 形成了学生普遍重视实验学习的局面, 同学们在实验时既认真仔细, 又勤于思考和动手, 不仅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 而且也提高了理论教学效果, 从而促进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王麟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上海包装》, 2003年。

[2]汪辉林:《我是如何进行实验管理和实验教学的》, 《实验教学与仪器》, 1999年。

雷达原理教学实验室建设研究 篇9

一、实验内容分析

在雷达领域, “雷达原理与系统”、“雷达信号处理”这两门课程都具有理论性强、知识面广的特点, 很多原理和算法非常抽象, 不易被学生掌握。实际上, 对于工程类本科生而言, 其对上述知识的掌握, 应该以主要算法的实践、运用能力为标准, 而非抽象的理论推导能力。为此, 建立相关实验室, 增加实验学时, 加强实验教学成为提高雷达原理类课程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但是, 对于不同的课程分别建设不同的实验室, 在场地、资金、管理、效益等方面均不现实。实际上, 两门课程互为支撑、互有融合、相互交叠。“雷达原理与系统”课程中的数字收发系统、信号处理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是“雷达信号处理”课程中信号表达与算法实现的硬件基础, 雷达系统的构造又与信号处理流程紧密相关。统一设计的雷达原理实验室不仅能够兼顾两门课程的交叉内容, 节省有限的实验场地、经费和人员开销, 加快建设进度, 而且能双向促进两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当然, 两门课程也各有侧重:“雷达原理与系统”课程注重雷达基本原理和系统概念, 对学员掌握雷达基本理论、建立完整的雷达系统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雷达信号处理”课程主要学习现代雷达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注重算法原理分析。这就要求雷达原理教学实验室设计既要充分利用两门课程的共性内容, 又必须充分考虑两门课程各自的特点。具体而言, “雷达信号处理”课程实验主要包括:线性调频、相位编码等多种雷达信号的生成实验, 雷达信号分析实验, 雷达信号处理算法验证实验等。其主要实验方法是:一方面通过Matlab模拟生成、分析和处理雷达信号, 由计算机显示输出波形, 掌握算法原理;另一方面通过调用“雷达信号高速处理模块”中的相应子程序, 生成相应的信号, 由示波器显示输出, 验证仿真结果。通过上述虚、实两种信号波形对比, 使学员加深对常规雷达信号处理算法的理解。“雷达原理与系统”的主要实验包括:数字上变频实验、数字下变频实验、信号处理机实验、数据处理机实验等内容。主要实验方法是:一方面通过Matlab仿真实现雷达的数字上变频、数字下变频、信号处理机、数据处理机功能;另一方面, 通过“雷达信号处理实验系统”完成上述操作, 对比两者的输出, 使学员更深入地理解现代雷达系统的组成原理。

从上面的实验内容可以看出, 为适应本科生的基础, 实验均采用虚、实对比的方法实现:基于Matlab的仿真实验可以加深学员对算法原理和现代雷达构造的理解, 基于信号处理系统的验证性实验既让学生加深了对实际信号的认识, 又避免了要求本科生掌握DSP编程技术的难题。为此, 只要设计能同时满足两门课程的信号处理实验系统, 即可实现两门课程共用的雷达原理教学实验室。

二、实验系统设计

根据上面的分析, 雷达原理教学实验系统主要包括基础性实验系统和扩展性实验系统两部分。基础性实验系统主要完成雷达信号处理实验, 包括信号生成实验、信号分析实验、信号处理算法验证实验等算法运用实验, 以及数字上变频、数字下变频、雷达信号处理机等信号处理系统构成和处理流程实验;扩展性实验系统主要完成雷达原理的数据处理机实验。

1. 基础性实验系统。

基础性实验系统可以进行雷达信号处理的原理性实验, 包括雷达信号产生及脉冲压缩实验、雷达波形特性分析实验、动目标回波信号处理实验等, 基本上涵盖了常用的雷达信号处理技术;同时该实验系统可以进行雷达原理与系统信号处理模块的相关实验, 主要包括数字上变频、数字下变频、信号处理机实验等, 使学员能够熟练掌握雷达信号的处理算法原理和系统构成。该实验系统主要由雷达信号处理实验系统、示波器、控制计算机等组成 (如图1) 。其中, 信号源可以在计算机控制下, 模拟产生综合雷达信号, 包括目标回波、杂波和干扰等。信号源采用数字基带信号生成、矢量信号调制、组合控制等技术设计, 实现了数字调制、空情想定和信号模拟等功能的一体化, 并根据实际需要编辑产生特定信号样式;雷达信号处理实验系统在计算机控制下, 对模拟雷达信号进行A/D转换、信号处理, 并将处理后的数据发给计算机分析, 或通过D/A转换, 形成实时信号波形, 送到示波器显示。示波器同时显示信号源产生的综合雷达信号及处理后的雷达波形, 以直观的形式进行对比, 显示信号处理效果;控制计算机运行于自主开发的信号处理仿真控制软件, 一方面用于对信号源、雷达信号处理实验系统的参数、状态进行控制, 另一方面也是雷达信号处理算法编程、参数调整和数据分析的平台。

对于雷达信号生成和信号分析实验, 学生可先在计算机上, 利用Matlab仿真出要分析的雷达发射或回波波形;然后, 通过计算机控制信号源, 输出实际雷达波形;实际雷达波形一方面通过示波器显示, 提供给学生与理想波形进行对比, 另一方面以数据形式进入计算机, 用于与理想波形的详细分析。对于雷达信号处理实验, 可先在计算机上, 利用Matlab对雷达回波数据进行处理, 仿真出理想的雷达信号处理结果;另一方面, 通过信号处理控制软件, 将处理算法注入雷达信号处理实验系统, 输出实际的处理后雷达波形, 用于示波器显示和计算机分析;对于数字上变频、数字下变频、雷达信号处理机实验, 主要是通过分析信号源、雷达信号处理机电路和软件结构, 理解各部分在雷达信号处理中的作用, 并通过控制计算机调整参数, 验证理论分析结论。

2. 扩展性实验系统。

扩展性实验系统主要完成雷达数据处理机实验。当前的雷达系统终端和数据处理机一般由高性能加固计算机实现, 因此雷达数据处理机实验系统主要由计算机及相关软件构成。实验系统主要用于演示雷达数据处理机的组成及数据处理流程, 包括数据关联、野值剔除、航迹起始、多目标跟踪、卡尔曼滤波、航迹终止等内容的演示性讲解, 并演示A显、B显和局部高速采样3维显示等功能。

具体而言, 雷达数据处理机实验系统主要由标准机柜、20.1英寸显示器及终端处理分机组成, 其中终端处理分机包括目标检测处理组件、光栅显示组件、通信组件、局部总线底板、电源模块以及用于本地和战术操作的键盘、鼠标等组成。实验时, 目标检测处理插件完成雷达信号的输入处理, 数据格式包括雷达信号处理系统送出的幅度信号、距离同步信号及过门限检测信号, 或由该插件内建的模拟目标产生单元形成模拟目标信号, 由光栅显示插件完成恒虚警检测、目标参数自动录取、点迹处理、航迹处理、高度测量、各种显示与干预命令的实现、人机界面接口等, 由通信接口插件形成上报数据、信息显示等。

三、实验室应用价值

采用上述方案, 雷达原理教学实验室以本科教学需求为牵引, 以理论和科技前沿知识为核心, 不仅能够同时满足两门雷达原理类课程的教学实验需求, 提高学员的雷达基础理论水平, 还可以强化学生的实验技能, 可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奠定基础。同时, 实验室还为雷达信号处理关键技术研究提供先进的仿真、设计、调试和实验环境, 满足雷达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科技竞赛等方面的需要。随着实验项目的扩展完善, 仪器设备、算法理论的逐步充实, 实验室还可服务于研究生教学, 用于相关课程的教学实践、研究生的自主开放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 以及研究生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雷达系统仿真。

摘要:为适应以信号处理为核心的现代雷达技术发展现状, 需要增强本科生对雷达基本理论的运用能力, 其关键是建立实验室, 在“雷达原理与系统”、“雷达信号处理”等原理类课程中开设相关实验。显然, 为不同课程逐个建立实验室是不现实的。本文提出了雷达原理类课程教学共用实验室的建设方案, 可以同时满足“雷达原理与系统”、“雷达信号处理”两门课程的实验教学需求, 提高了实验室建设效率, 也为相关课程共用实验室建设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雷达原理与系统,雷达信号处理,实验室建设

参考文献

[1]丁鹭飞, 等.雷达原理[M].第4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肥料学教学实验室管理探析 篇10

1 管理员爱岗敬业,树立服务意识

肥料学教学实验室是高校肥料学及相关课程实验课的教学场所,实验课是学生获得实验技能、提高动手能力的最主要途径,它的良好运行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从做中学”的学习方式,而不是仅仅满足于“从听中学”的课堂学习。肥料学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宗旨就是为实验教学服务,尽一切努力保障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肥料学教学实验室管理工作专业性强,工作繁杂琐碎,工作量大,需要早出晚归,并且经常加班加点。要做好这一辛苦的工作,首先就要求管理人员爱岗敬业,树立为教学服务的意识。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他们担负着实验教学的服务和保障职责,他们工作的水平直接影响实验教学的顺利与否及实验教学的效果优劣,因此实验室管理工作是一项神圣的工作,管理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必须敬重自己的职业,尽一切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1,2]。

管理人员要热爱自己的岗位,要不断发掘工作的乐趣并享受这种乐趣。工作人员要努力掌握专业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技巧并传授给学生,使自己成为专业设备使用、维护甚至维修的专家,体验到自己在工作中的重要,从而真正爱上自己的工作。实验室管理人员还要树立明确的服务意识。实验室管理工作是服务于教学的,管理人员的一切工作都应该是为教学提供方便,为教学服务是他们工作应尽的职责,因此管理人员一定要抛弃高高在上的管理员意识,踏踏实实地为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好服务[3,4]。

2 管理人员不断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要做好肥料学教学实验室管理工作,高超的业务水平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实验室的专业性,只具备工作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很难想象一个外行能够成为出色的管理员。肥料学实验室管理人员需要有较强的专业基础;需要有对专业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和维修技巧;需要熟练掌握所开设实验的操作方法等,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进行学习以达到岗位的要求。随着现代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不断应用,实验课的内容、实验方法也在不断的改变,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和器材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这也要求管理人员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不断地更新,主动参加各种培训,及时掌握现代设备的使用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实验教学的保障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立于不败之地。

3 实行规范化管理

规范化管理是教学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必须程序。实验设备器材的有效管理需要登记入册;实验仪器设备要能发挥其正常功能就需要规范的操作和规范的维护;危险物品、有毒药品及易制毒药品的使用离不开对它们的安全使用和处理规范;水、电、气等的安全使用也需要相应的管理规程。因此,实验室要制定各项完善的规范管理条例,并在管理过程中严格执行,才能保障实验室工作安全有序地顺利进行。

4 做好课前准备和课后处理

肥料学实验室承担着大量实验课的运行,需要用到各种实验设备、器材和药品,课前准备和课后处理是一项繁重的工作。课前准备需要实验管理人员对实验课的内容及操作进行透彻的学习和预操作;需要与任课教师及学生进行密切的联系,列出详细的物品清单,然后逐一落实并摆放实验台;需要仔细检查设备器材,确保其能以优良的状态在实验过程正常运行;还要准备好备用器材以便出现问题时及时更换。实验过程中也要协助任课教师随时指导学生正确操作,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课后要及时对使用过的设备及器材进行检查和维护,对废弃物品进行规范的处理,并对实验室环境进行常规清理,恢复实验室优良的待运行状态。

5 开放实验室

开放实验教学作为一种新的实验教学模式逐渐在高校实验教学中得以广泛应用。实验室在实验时间和实验内容上对学生开放,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创新及设计实验的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实验室开放一方面可以提高实验室及设备的利用率,提升资源共享比例,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能够提高本科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开放实验室作为实验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提升了实验教学效益,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

实验室开放对加强实践教学具有能动作用,开放与共享对实验室安全设施的配备、危险品及药品的管理、仪器设备使用规范的要求、实验室使用中各项制度的执行和监督以及预约时间、经费保障、激励制度的制定等多方面管理工作的要求会更高,要做好实验室开放的管理工作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

6 结语

肥料学实验室承担着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及对外服务的任务,而针对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是一项责任重大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不仅需要管理人员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需要他们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更需要树立服务意识及爱岗敬业的精神。

参考文献

[1]陈浪城,鲍鸿.高校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9(1):162-164.

[2]白新理,李玉河,吴泽玉.当前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10):381-382.

[3]罗雄剑,邓宜红.浅谈实验室建设与管理[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6(10):51-52.

上一篇:诱惑性下一篇:儿童支原体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