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实验室体系管理

2022-08-15

第一篇:检测实验室体系管理

检测实验室管理

二、仪器设备的编号、建卡

(一)分类编号

无论是库存或在用的仪器设备,都应按照要求进行分类编号,将号码分别写在调拨单、入库单、账页、卡片、仪器设备及附件上。标在仪器设备及附件上的编号要醒目、整洁、统一,以便查看。

(二)卡片管理

仪器设备卡片一般包括如下内容:名称、分类编号、规格、型号、附件、配件、技术资料、制造厂家、出厂年月、执照号码、经费科目、使用方向、单价、购入时间、单摆号码、财产转移等。必要时,附件、配件也要建立卡片。卡片通常一式两份,一份由设备管理部门保管,另一份留给使用单位。必要时也可一式多份。卡片应妥善保存,不能任意调换、涂改、外借。使用过程中的变动情况,也应及时记录。

三、仪器设备的管理

仪器设备的使用性能、使用效率、使用寿命不仅取决于购入时的技术因素,也要受到管理状况、工作负荷、使用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做好仪器设备的保管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 配备合格的管理人员、使用人员和维修人员

仪器设备的管理、使用和维修人员必须经过专业技术培训,掌握“管好设备、 用好设备、修好设备”和“会使用、会保养、会检查、会排除故障”等“三好四会”基本功,并通过考核。对于大型、精密、贵重设备,检测/校准的关键设备以及引进的重要设备,应做出专门规定,指定专职人员维护保养,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交接班制度。

2. 按照仪器设备的性能合理安排工作任务和工作负荷

一方面要避免仪器设备超负荷、越性能、越范围工作,认为地缩短仪器设备 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又要尽量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管理部门、管理人员要在加强仪器设备保养的同时,考虑其共享和调剂作用。

3. 为仪器设备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仪器设备都要求有一个适宜的工作环境和正常的工作秩序,其放置和总结布 局要合理有序,配备相应的防护、保安、防震、防潮、防腐、保暖、通风、降温等装置,对大型、精密、贵重的仪器设备、要尽量设立独立实验室。

4. 建立健全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和规章制度

如安全操作规程,设备保养规程,事故处理制度,检查评比及奖惩制度,大 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的档案管理制度等,从而使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有据可依。

四、仪器设备的调拨、借出、借入

(一)仪器设备的调拨

调拨可以是调入或调出,有价或无偿,均应事先做出书面报告,经科室主任 签具处理意见,报设备主管部门审核,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后办理有关账目、卡片移交手续。与实验室外单位之间的调拨,除办理移交、验收手续外,还可能涉及收款、付款等工作。

(二)仪器设备的借出

实验室向外单位借出仪器设备,应经有关部门审定、批准,并按规定办理手 续。借入方必须按期归还所借仪器设备,如发现损坏或超期借用,借出方可以向借入方要求赔偿。对返回的仪器设备,借出方应对其功能和校准状态进行核查。

(三)仪器设备的借入

出于以下原因实验室往往租借外部仪器设备:价格昂贵、利用率低、实验室 无配备必要的;对环境有特殊要求的专用仪器设备;新上检测/校准项目,实验室尚未添置设备的;由于其他原因,实验室一时难以配备的。

对拟租借的外部设备除了进行类似新设备的验收、核查外,还要由借出单位 对所借仪器设备的状态予以确认,并将所租借的仪器设备单独建档。

实验室应加强对租借仪器设备的管理,通常有以下几方面:

(1) 使用前应确保仪器设备运转正常,工作环境条件满足要求。

(2) 按照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及使用说明书使用和维护。

(3) 如果由出借方人员操作仪器设备时,实验室应有人在场监读数据。

(4) 原始记录应对租借设备做说明,记录其名称、规格型号、校准证书号 和校准日期。

五、仪器设备的报废

仪器设备达到使用年限或有替代设备时可予以报废,由于某些原因损坏又不 能或不必修复时应予以报废。

仪器设备使用人提出报废申请,由科室主任签具意见,设备管理部门论证, 如确属报废范围,则明确报废处理意见,报实验负责人批准。设备管理部门回收已报废的仪器设备,在实物账目中予以注销,仪器卡片也应予以注销或存档备案。

报废仪器设备中的一部分可以降级使用,另一部分不能使用者,可以将某些 零部件拆卸下来,以作他用。

第二篇: 检测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方法

仪器设备管理

设备作为一项重要资源要素,应纳入质量管理体系,参与体系运行,以实现质量方针和目标。因此,应建立符合准则要求的设备管理体系,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使仪器设备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满足检测工作的需要。

建立设备质量管理体系

⑪ 建立设备管理组织

设备管理组织有质量管理部门、技术部门和支持服务部门构成。根据设备管理工作的特点、范围和工作量,确定管理人员、核查人员、操作人员和服务人员的职责、权力与相互关系,使各项管理职能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相关岗位,尽量做到职责清晰,分工明确。

⑫ 制定设备管理程序

设备管理程序是检测机构实行设备管理的途径。通过建立相应的程序文件,明确设备管理活动的过程、步骤、内容和所有环节,使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

⑬ 编写设备作业指导书

设备作业指导书是指导检测人员操作设备的规范性文件。一般设备可按照说明书操作,大型、复杂的仪器或操作人员流动性大、性能不稳定的设备需编写作业指导书或操作规程。

健全设备质量管理制度

⑪ 评审制度

评审是添置或处置设备的一项前期工作,主要从设备的适应性、可靠性、经济性、安全性、维护性等方面综合分析,目的是为了合理配置设备资源,发挥设备的最佳效益。对于大型、贵重、精密的仪器需进行可行性认证,达到技术上先进,性能上可靠,工作上需要,经济上合理;对于租借、维修、淘汰的设备,以及小型或辅助设备,应进行必要的评审。

⑫ 验收制度

验收是保证添置或维修的设备正常运行的一个重要手段。仪器设备的开箱拆封应在设备管理员、操作人员、供应人员等有关人员都在场时进行,验收过程中,应对设备评审要求、订货合同和装箱清单,逐一清点,并做好记录。对于大型、精密的仪器设备,安装调试后,还应通过一定时期(合同期内)的试运行,根据实际运行效果和各项指标测试结论,确认无质量问题方可验收。仪器设备经验收后方可办理移交手续,交付使用。

⑬ 使用制度

为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充分发挥其作用,必须建立设备使用制度,对人员、工作环境、设施条件、维修、保养等提出明确要求做作出规定。

⑭ 记录制度

记录是建立完整的设备档案,保证设备正常运销的一项基础工作,对设备管理的责任落实、制度执行及管理程序的运行和完善都很重要。每台设备从计划选购到淘汰都应保持完整的记录,内容除一般性设备档案外,还应设备购置、检定、维护的计划,论证意见或报告,调试验收报告,设备使用和校准记录,仪器故障和维修记录,运行状况,性能变化,异常现象及整改情况等。

⑮ 核查制度

核查是证实设备符合技术规范,避免影响检测结果的一项重要举措。操作人员在使用仪器前后,应按照技术规程和说明书,采取自校、比对等方法,校准主要性能参数,保证仪器的准确度和量程范围符合要求。质量管理组应定期检查设备的使用、记录等情况,对新购置或租借的设备、现场检测使用的设备、使用频繁或漂移较大的设备,应制定核查程序,使设备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仪器设备校准与检定

校准

⑪ 校准的定义

校准是指在规定条件下,为确定测量装置或测量系统所指示的量值,或实物量具或参考物质所代表的量值,与对应的由标准所复现的量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

该定义的含义是:

① 在规定的条件下,用一个可参考的标准,对包括参考物质在内的测量器具的特性赋值,并确定其示值误差。

② 将测量器具所指示或代表的量值,按照校准链,将其溯源到标准所复现的量值

⑫ 校准的目的

① 确定示值误差,并可确定是否在预期的允差范围之内;

② 得出标称值偏差的报告值,可调整测量器具或对示值加以修正;

③ 给任何标尺标记赋值或确定其他特性值,给参考物质特性赋值;

④ 确保测量器给出的量值准确,实现溯源性。

⑬ 校准的依据

校准的依据是校准规范或校准方法,可作统一规定也可自行制定。校准的结果可记录在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中,也可用校准因数或校准曲线等形式表示校准结果。

检定

⑪ 定义及检定对象

检定是指查明和确认计量器具是否符合法定要求的程序,它包括检查、加标记和(或)出具检定证书(JJF1001-1998《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规范第9.12条》)。检定是法制计量工作中计量器具控制(JJF1001-1998《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规范第9.6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对象是法制管理范围内的计量器具。我国在1987年由国家计量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依法管理的计量器具目录》共分十二大类千余种,同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目录》,即用于贸易结算、安全保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四个方面的工作计量器具55项;1999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根据国务院的授权又增补了强检工作计量器具4项6种。强制检定应由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或者授权的计量检定机构执行。我国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以及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的各项最高计量标准,也实行强制检定。这些构成了我国计量器具检定的对象。

⑫ 计量器具的法定要求

计量器具的法定要求分为计量要求、技术要求和行政管理要求,具体操作是对其进行计量检查、技术检查和行政检查,这三方面的检查也称为检定的三分量。

① 计量检查

确定计量器具的误差及其他计量特性,如测量不确定度、示值误差、准确度等级;稳定性、重复性和漂移;读数装置分辨力、分度值、电磁干扰敏感度等。

② 技术检查

为满足计量要求而必须具备的结构、安装要求,读数的可见性,是否存在欺骗的可能等。

③ 行政检查

包括标识、铭牌、型式批准、检定标记、许可证标记、有关证书及有效期、密封,锁定和其他计量安全装置的完整性、检定、修理和维护记录等。

⑬ 检定的依据

检定的依据是按法定程序审批公布的计量检定规程。在检定结果中,必须有合格与否的结论,并出具证书或加盖印记。从事检定的工作人员必须是经考核合格,并持有有关计量行政部门颁发的检定员证。

校准和检定的主要区别

⑪ 校准不具法制性,是自愿溯源的行为;检定则具有法制性,是属法制计量管理范畴的执法行为。

⑫ 校准主要用以确定测量仪器的示值误差;检定是对测量器具的计量特性及技术要求符合性的全面评定。

⑬ 校准的依据是校准规范、校准方法,可做统一规定也可自行制定;检定的依据必须是检定规程。

⑭ 校准不判断测量器具合格与否,但需要时,可确定测量器具的某一性能是否符合预期的要求;检定要对所检的测量器具作出合格与否的结论。

⑮ 校准结果通常是出具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检定结果合格的出具检定证书,不合格的出具不合格通知书。

仪器设备档案及标识管理

对检测机构仪器设备的考核关键在四个方面:

① 所需的检测仪器设备必须配齐。配齐的概念是不仅包含的参数要齐,而且其量程和准确度要符合检测标准的要求;

② 所有仪器设备必须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③ 计量仪器设备必须溯源到国家基准;

④ 检测仪器设备必须帐目清楚、档案齐全、管理有序,仪器设备实行标识管理。

仪器设备档案

按每台套仪器设备进行建档,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① 仪器设备履历表,包括仪器设备名称、型号或规格、制造商、出厂编号、仪器设备唯一性识别号、购置日期、验收日期、启用日期、放置地点、用途、主要技术指标等;

② 仪器购置申请、说明书原件、产品合格证、保修单;

③ 验收记录;

④ 检定/校验记录及检定证书;

⑤ 校验规程(必要时);

⑥ 保养维护和运行检查计划;

⑦ 定期归档的使用记录;

⑧ 保养维护记录;

⑨ 运行检查记录;

⑩ 损坏、故障、改装或修理的历史记录。

仪器设备标识与随机资料

① 编号标识

所有仪器设备均应进行标识,且每台仪器设备的标识必须是唯一性。

② 状态标识

根据检定/校准、比对或验证结果对仪器设备粘贴可用性识别标识。可用性识别标识分为合格证、准用证和停用证。

a)凡符合下列条件的仪器设备,使用合格证

计量检定结论为合格者;

经符合程序的校准,其校准结果均在规定的技术要求范围内;

上述条件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实现,经过比对验证证明其技术性能符合规定要求;

不需检定的,经检查合格的辅助设备。

b)凡符合下列条件的仪器设备,使用准用证

多功能检测某些功能已丧失,但检测工作所用功能正常,且经检定/校验合格;

经检测设备某一量程准确度不合格,但检测工作所用量程合格;

计量器具获准降级使用。

c)凡符合下列条件的仪器设备,使用停用证

超过检定/校准有效期限;

已损坏或功能不正常;

计经检定/校准不符合要求。

仪器设备状态标识信息应包括以下内容:

设备编号;

证书批准日期;

有效期;

对仪器状态进行技术确认的机构名称;

负责对仪器设备受控状态进行确认的检查人员姓名;

对准用证应有准予使用的范围、等级或功能;

对停用证应有开始停用日期和停用状态正式确认日期;

随机资料

随机资料包括操作规程、仪器说明书复印件、在用的使用记录等。

仪器设备异常情况控制

仪器设备出现异常情况,如误用、误操作、超负荷(过载)或事故时,发现检测精确度不符合要求,显示的结果可疑或通过校准/检测不合格时,应立即停止使用,经重新检定、校准或检测证明运行满意方可使用。由于仪器设备异常情况的原因造成对检测工作影响时,按不符合检测工作的控制程序进行处理。

仪器设备运行检查

⑪ 仪器设备运行检查作用

为保证检测设备在两次检定/校准期间运行状态和性能符合检测工作要求,在此期间需要对检验设备进行检查,即仪器设备的运行检查。

仪器设备的运行检查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对核查数据的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对测量设备的计量性能是否符合使用要求作出判断。有利于检测机构动态掌握检测设备的计量性能,并根据运行检查的结果合理确定检定/校准间隔,以提高测量数据的可信度,而且可以缩短由于仪器设备功能异常对检测数据的追溯期,因此,检测机构应在检测设备的两次检定/校准周期之间进行运行检查。

⑫ 需要进行运行检查的仪器设备

在以下情况的仪器设备需要进行运行检查:

① 使用频繁的实验仪器设备;

② 漂移率大的仪器设备;

③ 经检定,但在检定有效期内已长时间不使用的实验室仪器设备;

④ 使用一段时间发现稳定性不好或检测精度不符合要求的仪器设备。

⑬ 仪器设备运行检查方法

① 对实验仪器设备的技术指标(精密度、灵敏度、检出限、信噪比、分离效能、加标回收率等)进行检查;

② 用两台或多台同型号/规格实验室仪器设备进行测量结果比较;

③ 利用实验仪器设备的自校功能进行检查;

④ 使用有证标准物质进行检验。

⑭ 实施运行检查注意要点

① 运行检查的性质不同于检定/校准;

运行机制检查发生的时间是在两次检定/校准之间,它通过验证检测设备计量性能的稳定性,以提高检测数据的可信度。

② 运行检查要运用核查标准进行过程控制

运行检查的实质是过程控制,是检测机构使用核查标准对检测设备计量性能的过程控制。使用核查标准进行运行检查,首先要选择适宜的核查标准,对被核查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常用检测点进行核查;其次在运行检查的检测设备进行一定时间的监测,建立核查数据库,通过绘制极差控制图、平均值标准偏差控制图等控制图的方式来检测检测设备的计量性能。

③ 实施运行检查的实验室仪器设备一般是重要的测量设备或参考标准

并非所有重要检测设备都可以找到合适的核查标准,因此《评审准则》9.6条有“适当时”进行说明。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核查标准,在检定规程建议有效期内做好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工作,也是保证实验仪器设备量值准确的一种常用手段。

④ 运行检查应文件化,记录保存分析

对实验室仪器设备实施运行检查时,应制定各种重要实验仪器设备运行检查的作业指导书,具体描述实施运行检查的过程,重点是核查标准的稳定性分析及选择、核查测量点的确定、核查频率、控制图的绘制和核查数据的分析。每次核查数据应按记录控制程序妥善保存。

第三篇:农产品质量检测实验室管理制度

农产品质量检测实验室 检验和试验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了规范检验、试验秩序和行为,实现分析检验和试验活动的有效性和时效性,准确提供质量数据,达到质量体系符合性要求,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范围

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实验室一切检验和试验活动全过程及与之相关的活动过程。

三、管理要求

1、检验程序及要求

1.1 按规定要求采取样品,并做好登记和标识。采样作业,要执行《化验室采样、留样及样品室管理制度》。

1.2 采样后,按规定的标准和试验方法进行制样、检验分析。然后,按要求备好保留样品,并做好标识。

1.3检验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对那些影响检验结果准确度的因素诸如尘埃、温湿度、振动、噪声等要密切注意,并严加控制。杜绝主观随意性,注意样品处理的安全性和操作安全性以及仪器的灵敏性和稳定性。操作时,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

1.4检测过程中,要按方法规定进行双平行或多平行测定,其结果应符合方法精密度要求。数据处理与结果计算要遵循数字修约规则,有效数字不得随意舍弃。

1.5若发现检测结果异常或实验偏差与方法规定有偏离时,检验人员不要轻易下结论,应认真查记录、查计算、查操作、查试剂、查方法、查样品,找出原因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复验。

1.6要认真及时填写好记录。所有原始记录必须使用专用表格,书写工整、清楚、真实、准确、完整。不准用铅笔记录,不得随意涂改、乱写、乱画和折叠。当发生笔误时,用“--”注销,并在“--”上方由本人更正。对未发生的少量空白项画斜杠,整项未发生时,应在此项栏内情况印上“作废”、“检修”、“停运”等印章。

1.7记录分为分析检验原始记录及计算、分析检验报告单。实验室涉及到原始记录和报告单两种。

1.8分析数据应即时填入原始记录,需计算的分析结果应在确认无误后填写,分析检验原始记录必须由分析者本人填写,在岗其他分析人员复核(两检制),确认无误后,报告给负责人。分析者应对原始记录的真实性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负责,复核人员应对计算公式及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负责。

1.9负责人接收到分析数据,经审核确认无误后(三检制),立即填报相应表格,报告给有关部门,对不合格数据,还要在做好标识。负责人要对数据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对报告单的质量负责。

2、记录要按月、季或年编目成册,做好标识,归档保管。 记录一般可将记录送交实验室质量记录存放室归档保存。

3、严格执行国家关于质量记录和文件管理有关规定,妥善保管质量记录。

4、记录在保存过程中,应防止潮湿、霉变、虫蛀;丢失和盗用,注意防火与通风。记录的使用与管理要遵守质量体系程序文件的规定。

5、遵守实验室分析检验、试验工作基本规则。

6、上级抽检时,质量安全环保部质检可以直接安排到分析化验室,分析化验室要做好登记,同时将自测数据与抽检结果进行比对,以验证检验实验室能力和室间精密度。

农产品质量检测实验室 实验仪器管理制度

实验仪器是完成各项检验工作必备的基本条件之一,其运行的精确度、稳定性和安全性直接影响实验能否正常进行和结果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常用实验仪器有各类显微镜、超净工作台(生物标准)、各种培养箱、各种离心机、低温冰箱、普通冰箱、高压灭菌器、液氮贮存罐、分光光度计、生化仪器和微量反应仪器等。

实验仪器根据其精密程度和价格昂贵与否,通常大致分为贵重仪器和一般仪器。贵重仪器应放置在洁净、防尘防潮的环境中使用;一般仪器可放置在要求不太严格的环境中。

超速和高速离心机、高级显微镜、液相及色谱仪存放的相对湿度不应高于60%,使用电压应稳定在220-240V之间。应根据说明书的要求配备稳压电源。稳压电源的输出电流应与仪器相符或略高。

实验仪器应定期保养和维护,以保证其正常运行。超、高速离心机应定期作干燥运转和检查真空泵油是否出现云雾状。其他生化仪器,都应按说明书的要求进行保养。仪器使用后应及时清理和还原,而不是留在下一次使用之前。

仪器应由专业人员修理,无关的人员不得随意拆卸、置换仪器的零件或元件。 1. 贵重仪器管理责任到人,建立岗位责任和挂牌上岗制度; 2. 重要仪器应悬挂使用操作说明并附有简单故障排除办法; 3. 事故报告制度和损坏报修制度; 4. 重要仪器作用原始记录;

5. 各种仪器的定期保养制度;标明上次检修时间和检修期限; 6. 仪器的调试核准制度; 7. 重要仪器建立档案管理;

8. 仪器报废确认制度。

农产品质量检测实验室 精密仪器的管理制度

安放仪器的房间要符合该仪器的要求,以确保该仪器的精度及使用寿命,做好仪器的防震、防尘防腐蚀工作。建立专人管理制度,仪器的名称、规格型号、单价、出厂和购置的日期都要登记准确。

大型精密仪器每台都要建立技术档案,内容包括:

1、仪器说明书、装箱单、零配件清单。

2、安装、调试、性能鉴定、验收记录。

3、使用规程、保养维修规程。

4、使用登记本、检修记录。 农产品质量检测实验室 化学药品管理制度

化验室所需的化学药品及试剂溶液很多,化学药品大多数具有一定的毒性及危险性,对其加强管理不仅是保证分析数据质量的需要,也是确保安全的需要。化验室只宜存放少量短期内需用的药品。化学药品存放时要分类,无机物可按酸、碱、盐分类,盐类中可按周期表金属元素顺序排列例如钾盐、钠盐等,有机物可按官能团分类,如烃、醇、酚、酮、酸等。另外也可以按应用分类如基准物、指示剂、色谱固定液等。 1.属于危险品化学药品

(1)易爆和不稳定物质:过氧化氢、有机过氧化物等。

(2)氧化性物质:氧化性酸、过氧化氢等。

(3)可燃性物质:除易燃的气体、液体、固体、还包括在潮气中会生成可燃气体的物质。如碱金属的氧化物、碳化钙及接触空气自燃的物质如白磷等。

(4)剧毒物质:氰化钾、三氧化二砷等。 2.化验室试剂存放要求

(1)易燃易爆试剂应储存于铁柜中,柜的顶部有通风口。严禁在化验室存放20L的瓶装易燃液体。易燃易爆药品不要放在冰箱内(防爆冰箱除外)。

(2)相互混合或接触后可以产生剧烈反应、燃烧、爆炸、放出有毒气体的两种以上的化合物称为不相容化合物,不能混放。这种化合物系多为强氧化性物质与还原性物质。

(3)腐蚀性试剂宜放在塑料或搪瓷的盘或桶中,以防因瓶子破裂造成事故。

(4)要注意化学药品的存放期限,一些试剂在存放过程中会逐渐变质,甚至形成危害物。醚类、四氢呋喃、二氧六环、烯烃、液体石蜡等在见光条件下若接触空气可形成过氧化物,放置愈久愈危险。乙醚、异丙醚、丁醚、四氢呋喃、二氧六环等若未加阻化剂(对苯二酚、苯三酚、硫酸亚铁等)存放期不得超过一年。

(5)药品柜和试剂溶液均应避免阳光直晒及靠近暖气等热源。要求避光的试剂应装于棕色瓶中或用黑纸或黑布包好存于柜中。

(6)发现试剂瓶上的标签掉落或将要模糊时应立即贴好标签。无标签或 标签无法辨认的试剂都要当成危险物品重新鉴别后小心处理,不可随便乱扔,以免引起严重后果。

(7)剧毒品应锁在专门的毒品柜中,建立双人登记签字领用制度。

农产品质量检测实验室 有害化学物质的处理管理

实验室需要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称为实验室“三废”。由于各类化验室测定项目不同,产生的三废中所含化学物质的毒性不同,数量也有很大的差别。为了保证化验人员的健康及防止环境污染, 化验室三废的排放也应遵守我国环境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1、汞蒸气及其它废气

长期吸入汞蒸气会造成慢性中毒,为了减少汞液面的蒸发,可在汞液面上覆盖化学液体;甘油效果最好,5%NaHO2溶液次之,水效果最差。对于溅落的汞,应尽量拣拾起来。颗粒直径大于1mm的汞可用以吸气或真空泵抽吸的拣汞器拣起来。拣过汞的地点可以洒上多硫化钙、硫磺或漂白粉,或喷洒药品使汞生成不挥发的难溶盐,干后扫除。药品为: (1)20%三氯化铁溶液;

(2)1%~1、5%碘化钾溶液,每平方米使用300-500ml 对吸咐在墙壁、地板及设备表面上的汞可以用加热薰碘法除去,按每平方米0、5g碘,加热薰蒸,或按每10m,用0.02m蒸发面积的碘片,下班前关闭门窗,任其自然升华,次日移去。以上除汞方法中,三氯化铁及碘蒸气对金属有腐蚀作用,采用这两种方法时要注意对室内精密仪器的保护。另外,也可用紫外灯除汞,紫外辐射激发产生的臭氧可使分散在物体表面和缝隙中的汞氧化为不溶性的氧化汞。紫外灯(市售品常为30W/220V)的安装方法与一般荧光灯相同。高度2.5-3.0m, 每1m0、5-0、8W。可以利用无人的非工作时间辐照。化验室的少量废气一般可由通风装置直接排至室外,排气管必须高于附近屋顶3m,毒性大的气体可参考工业气处理办法用吸附、吸收、氧化、分解等方法处理后排放。 2、废液

我国国家标准GB8978-8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对能在环境或动植物体内蓄积,对人体产生长远影响的污染物称第一类污染物,它们的允许排放浓度作了严格的规定。对于长远影响小于第一类污染物的称第二类污染物,根据排入水域的3种级别对挥发酚、氰化物、氟化物、生化需氧量、化学耗氧量等20种污染物规定了最高允许排放浓度,详见GB-8978-88。 实验室废液可以分别收集进行处理,下面介绍几种处理方法: (1)无机酸类、将废酸慢慢倒入过量的含碳酸钠或氢氧化钙的水溶液中或用废碱互相中和,中和后用大量水冲洗。

(2)氢氧化钠、氨水:用6mol/L盐酸水溶液中和,用大量水冲洗。 (3)含汞、砷、锑、铋等离子的废液:控制酸度0.3mol/L,使其生成硫化物沉淀。

(4)含氰废液:加入氢氧化钠使pH值10以上,加入过量的高锰酸钾(3%)溶液,使CN氧化分解。CN含量高,可加入过量的次氯酸钙和氢氧化钠溶液。 (5)含氟废液:加入石灰使生成氟化钙沉淀。

(6)可燃性有机物:用焚烧法处理。焚烧炉的设计要确保安全、保证充分燃烧,如有有毒气体产生应设洗涤器。不易燃烧的可先用废易燃溶剂稀释。 3、废渣

废弃的有害固体药品严禁倒在生活垃圾处,必须经处理解毒后丢弃。

第四篇:高校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

摘要高校实验室的计算机管理是高校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本

文主要对高校系级实验室管理系统进行了分析与设计,主要包括建立的基本要求,建立步骤和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步骤,要求

高校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质量体系的策划与准备-编制质量体系文件-试运行-评价和管理。 首先对自己的实验室和实验室质量要求要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其次明确建立和实施步骤进行有效的结构的组织和资源的配置,最后试运行。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包括:

1.明确质量形成过程:实验室是专门从事检验测试工作的实体。实验室工作的最终成果是检测报告。检测报告就是实验室的产品,同样有一个质量形成过程。为了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以确保检测报告的质量,就必须明确它的质量形成过程和过程的各个阶段可能影响检测报告质量的各项因素。从而对这些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管理和控制,使其过程处于受控状态,以保证最终产品--检测报告的质量。由于生产组织的性质不同,产品特性不同,实验室的工作任务不同,因而,其质量形成过程也不尽相同。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时,应根据本实验室的工作特点,进行分析研究,以明确其质量形成过程及涉及的要素。比较典型的质量形成过程,大体上包括以下各阶段。

(1)明确检测依据。接受某项检测任务,首先要明确检测依据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熟悉和正确掌握它的技术要求和检测条件。必要时,在完全理解检测依据的基础上,编制便于操作的具体的检测程序和方法。以防止在掌握检测依据上出现偏差,保证具体操作上的一致性,避免发生质量问题。

(2)样品的抽取。为了使抽取的样品具有代表性,且真实完整,应制定合理的随机抽样方案,明确抽样、封样、记录、取送方式等各项质量要求或严格按检验规程规定进行抽样工作。

(3)样品的管理和试样的制备。为了保证样品的完好,不污染、不损坏、不变质,符合检测技术要求,应编制样品的交接、保管、使用、处置的质量控制措施。需要制备试样时,还应制定制备程序和方法,对制样的工具、模具等也应进行质量控制。

(4)外部供应的物品。对检测工作需用的从外部购进的材料、药品、试剂、器件等物品。应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和进行验收的质量控制措施。

(5)环境条件。应有满足符合技术要求的工作环境,并有必要的监控环境技术参数的技术措施。

(6)检测操作。检验人员要依据技术标准和检验规范规定的方法,正确、规范的进行检测操作,及时准确的记录和采集检测数据。 考试大论坛

(7)计算和数据处理。依据检验规范的有关规定,对检测数值进行正确的计算和数据处理,并经过校对验证,以确保结果正确无误。

(8)检测报告的编制和审定。检测报告的内容应完整,填写应规范、正确、清晰、判定准确,并严格执行校核、审批程序。

分析检测质量形成过程,准确的找出可能影响检测工作质量的各项因素,使其持续的处于受控状态。这是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一项基本要求。一个完善的实

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应能实现纠正和预防质量问题的发生,即使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也能及时发现,迅速予以纠正和改进。

2.配备必要的人员和物质资源

在明确质量形成过程中应开展的质量活动的基础上,为使质量管理体系能有效的运行,应配备适应工作需要的各类人员和物质资源。

(1)配备包括管理人员、执行人员、监督人员的各类人员。这些人员应具有同工作任务相适应的工作能力、经验和技能,规定有明确的质量职责、权限和彼此的相互关系。

(2)配备物质资源包括仪器设备、工作场所、环境设施、技术控制手段和其他检测装置等。资源的配置应满足工作任务的需要和检测技术规范的技术要求。仪器设备的功能和准确度符合产品的技术要求,环境条件和监控设施符合有关技术规定。

3.形成检测有关的程序文件

(1)程序文件是规定检测活动和检测过程的途径,是为控制可能影响质量的各项因素而制定的文件。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是通过贯彻实施程序文件实现的,因而制定好程序文件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

(2)程序文件应做到全面、适用、可操作。其内容通常包括:开展某项质量活动的目的和范围;对检验要做什么;由谁来做;如何做;如何控制;使用的设备和文件等做出具体的规定。 来源:考试大

(3)编制程序文件时应参照GB/T 15481一2000《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国家标准和结合本生产组织实验室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实际需要而定。应组织有关人员对编制的程序文件的内容是否完整、适用,可操作进行评审,提出意见,经修改、审核后正式批准、颁布执行。

(4)应制定的程序文件一般包括:各类人员的质量责任制、检测工作程序、样品质量控制、技术文件控制、仪器设备质量控制、环境条件控制、外购检验用品质量控制、分包检测的控制、记录和报告、质量申诉处理等。

建立和实施步骤:(1) 确定顾客和其他相关方面的期望(2)建立质量方

针和质量目标:质量方针就是实验室开展管理的“纲”,质量目标是实验室追求并实现的主要任务,要求:适应性,可测性,分层性,可实现性,全方位性。应

注意问题是明确两者关系,考虑实验室具体情况,要与上级部门保持一致。

(3)确定实现质量目标必须的职责和过程:确定控制对象,完成过程中必须投入的资源和活动;过程的要求,价值增加,确保质量;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4)确定质量目标的程序和提供相应的资源。资源配置:人力资源配置,基础设施的配置:建筑物,工作场所和相关设施。(5)规定测量每个过程的有效性和有效率的方法。(6)应用这些测量方法确定每个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

(7)确定防止过程不合格并确立隐患措施。(8) 保持改进质量管理体系。

随着高校实验课“学分制”改革的深入,实验课不再以课程作业方式安排,而是将实验课从理论课中剥离出来,单独开设课程,并给予相应学分,传统的实验手工排课方式就变得异常艰难,同时,由于受空间、人力、时间等限制,实验设备、实验工作、实验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实验室资源浪费比较严重。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的系统将为您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

•在实验课“学分制”模式下,提供实验教学管理服务,完成计划内的各种实验课程。

•减轻学校相关人员的工作量,将其从繁锁、复杂的业务中解放出来。

•结合各实验室实际情况,开展面向学生的开放服务,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外开展实践和创新。

参考文献:百度

笔记

课件

实验室管理

高校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

08级公共卫生事业管理

搜集查找:胡怡2008401030113

杜慧2008401030115

编写制作:刘俊敏2008401030121

郭文芳2008401030129

打印校对:曹彩霞2008401030119

李瑞红2008401030105

第五篇:试验室检测环境管理制度

一、 试验检测人员在进行试验检测之前,应确保试验检测环境符合规范要求方可试验检测,并做好记录。

二、 试样制作、样品储存应符合相关规范、标准。

三、 胶凝材料试验室、水泥养护箱、砼耐久性室、标准养护室的环境为受控环境,应严格控制保证符合规范的技术要求。

1、 胶凝材料试验室温度为20℃±2℃,相对湿度应不低于50%。

2、 水泥养护箱环境控制:温度20±1℃,相对湿度≥90%,采用自动控制、人工记录来监控温、湿度条件,每天上、下班时间各记录一次,填写环境条件记录,由试验员执行。

3、 砼耐久性室温度为20~25℃。

4、 标准养护室的环境控制:温度20±2℃,相对湿度≥95%,采用自动控制、人工记录,由试验员执行。

5、 标准养护室的环境设施,水泥养护箱半年做一次核查,由设备员负责组织执行。

四、 受控环境的试验室试验样品应提前储存至受控环境,保证试验时样品温度和受控环境一致。

五、 为了保证试验工作的正常进行,不受外界干扰,外来人员未经允许,不得进入受控环境。

上一篇:警察试用期工作总结下一篇:家长与教师沟通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