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支原体肺炎

2024-05-06

儿童支原体肺炎(精选十篇)

儿童支原体肺炎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2014年5月将来该院收治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142例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治疗组71例, 年龄2~13岁, 平均7.5岁, 病程0.5~2月, 平均病程1.3月;对照组71例, 年龄1.5~14岁, 平均7.5岁, 病程1~2月, 平均病程1.2月。两组病例在年龄、病情、病程等方面,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1.2.1 诊断标准

具有咳嗽、气喘、发热等临床症状, 经过青霉素, 头孢类治疗没有收到效果, 肺部x线检查显示以下4种改变之一: (1) 间质性肺炎改变; (2) 改变均一的实影。 (3) 肺门阴影增大; (4) 支气管肺炎。冷凝集实试验≥1:32[3]。

1.2.2 一般治疗

两组给予一般治疗[4]。 (1) 采取呼吸道隔离措施, 由于支原体感染可造成小流行, 并且儿童病后排支原体的时间一般可达1~2个月左右。多数儿童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在病情重复感染后才发生肺炎。因此, 对儿童应尽可能做到呼吸道隔离, 以防止再感染和交叉感染; (2) 氧疗:对气道梗阻现象严重者或者病情严重有缺氧表现的, 应该马上给氧; (3) 止喘:对喘憋严重者, 采用氨茶碱口服4~6 mg/ (kg·d) , 6 h/次, 进行支气管扩张; (4) 祛痰:采用乙酰半胱氨酸颗粒口服。临用前加少量温水溶解, 混匀服用, 1包/次, 2~5次/d;目的在于使痰液变稀薄, 易于排出, 否则易增加细菌感染机会,

1.2.3 阿奇霉素治疗 (治疗组)

阿奇霉素采用浙江亚太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产品, 国药准字H20103069, 用量:10 mg/ (kg·d) , 但注意浓度不要太高, 按1 mg/m L配制液体进行静脉静滴, 也可以加入维生素B6静滴, 以减轻胃肠道反应。静脉滴注疗程2周。

1.2.4 罗红霉素 (对照组)

空腹口服罗红霉素, 小儿5~10 mg/ (kg·d) , 分2次口服。一般疗程为2周。

1.3 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有效:热退, 咳嗽减轻, 肺部罗音减少, X胸片检测示病变明显吸收。无效:用药5~7 d后体征、症状无明显改变:总有效率以痊愈加好转病例数计算[6]。

1.4 统计方法

将该次试验所得两组数据录入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用n和百分率表示, 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结果

对数据结果进行观察比较,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χ2=8.29, P=0.026,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出现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生10例, 不良反应率14.08%;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呕吐恶心、腹痛7例, 腹泻8例, 皮疹及静脉炎5例。不良反应率28.17%。停药后症状消失。两组不良反应比较χ2=7.18, P=0.01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肺炎支原体是一种没有细胞壁非典型生物, 它只有细胞膜, 并且蛋白质丰富, 目前临床上常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来干扰蛋白质合成[17]。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治疗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也是大环内酸类抗生素, 既阿奇霉素, 大环内酯类药物属于弱碱性抗生素, 它能够与原核生物50S大亚基结合, 从而破坏病原体蛋白合成而达到抑菌目的[8]。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染所致, 平时一般都有散发病例, 全年各季节均有发病的, 以冬季较为突出[9]。一般规律每3~7年发生一次地区性流行, 其持续时间长是流行的特点, 可达1年, 患儿症状轻重不一[10]。大多起病不甚急, 有咳嗽、咽痛、畏寒、发热、头痛、胸骨下疼痛、厌食等症状。体温范围在37~41℃之间, 多数都在39℃左右, 可为仅有低热, 有持续性或弛张性, 甚至不发热。多数初期干咳, 逐渐咳嗽重, 有时阵咳稍似百日咳。继而分泌痰液 (偶含小量血丝) , 偶见呕吐及短暂的斑丘疹或荨麻疹[11]。儿童肺炎是儿科常见病, 出现肺炎支原体肺炎症状的更是在儿童肺炎中占大多数的, 发展趋势呈逐年上升的, 严重影响着儿童的身体健康。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确, 病情复杂, 在临床上大多采用单一的阿奇霉素治疗[12]。

慢性肺部疾患与肺炎支原体间有一定关系, 杨膺[13] (2013) 报告27例哮喘儿童中复期有4倍增长。支原体肺炎可伴发多系统、多器官损害, 呼吸道外病变可涉及皮肤粘膜, 表现为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临床上将阿奇霉素应用于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中效果显著, 黄林[14]等用此方法治疗得到89.11%的总有效率, 高于69.12%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常规治疗方法, 因此阿奇霉素治疗对该病的逆转或缓解意义重大。该研究资料分析显示, 儿科临床上采用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效果显著, 观察组的显效率为61.97%, 总有效率达到90.14%, 尽管对照组采用罗红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也有70.42%的总有效率, 但观察组总有效率 (90.14%) 统计学处理后明显高于对照组 (70.42%) , 可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现有研究文献[10]中的报道中的统计数据基本吻合, 重现性好, 在治疗效果方面相互映证。在药物作用的不良反应方面, 使用阿奇霉素的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出现率14.08%显著低于对照组使用红霉素的不良反应出现率28.17%。应用红霉素的对照组患儿中, 尚存在引发较多例数的腹痛腹泻, 以及皮疹和静脉炎等症状, 不良反应较为突出, 而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则相对较轻, 患儿能够坚持治疗, 依从性较好。

综上所述, 利用阿奇霉素治疗虽病程有时较长, 但终可完全恢复。很少出现并发症, 较红霉素好, 治疗疗程相对更短, 给药方法简单方便, 能有效地缓解支原体肺炎的发热、咳嗽等症状, 使肺部啰音的消失时间明显缩短, 不良反应少, 患儿的依从性更好, 减少患儿的痛苦, 使患儿能够较快的恢复健康, 能够明显缩短住院时间, 节约了医疗成本和开销, 阿奇霉素联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不仅起效快而且可以达到根治的目的, 建议临床应用、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 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将治疗组71例采用阿奇霉素治疗与对照组71例采用罗红霉素治疗进行疗效比较观察。结果 治疗组:痊愈44例 (59.01%) , 有效20例 (28.17%) , 无效7例 (9.86%) 总有效率90.14%;对照组:痊愈28例 (39.44%) , 有效22例 (30.99%) , 无效21例 (29.58%) , 总有效率70.42%。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阿奇霉素联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不仅起效快而且可以达到根治的目的, 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儿童支原体肺炎治疗方法 篇2

斑丘疹 鼻塞 乏力 肺纹理增多 干咳 寒战 肌肉酸痛 脓痰 气短 食欲减退

潜伏期2~3周,起病缓慢,约1/3病例无症状。以支管-支气管炎、肺炎、耳鼓膜炎等的形式出现,而以肺炎最重。发病初有乏力、头痛、咽痛、发冷、发热、肌肉酸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头痛显著。发热高低不一,可高达39℃。2~3天后出现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如阵发性刺激性咳嗽,咳少量粘痰或粘液脓性痰,有时痰中带血。发热可持续2~3周。热度恢复正常后尚可遗有咳嗽,伴胸骨下疼痛,但无胸痛。

体检示轻度鼻塞、流涕,咽中度充血。耳鼓膜常有充血,约15%有鼓膜炎。颈淋巴结可肿大。少数病例有斑丘疹、红斑或唇疱疹。胸部一般无明显异常体征,约半数可闻干性或湿性罗音,约10%~15%病例发生少量胸腔积液。

病情一般较轻,有时可重,但很少死亡。发热3天至2周,咳嗽可延长至6周左右。有10%复发,肺炎见于同一叶或同一叶,少数病人红细胞冷凝集滴度效价在1∶500以上。/可有相当的血管内溶血,溶血往往见于退热时,或发生于受凉时。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特点及治疗 篇3

近年,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呈增长趋势,约占儿童肺炎病例的13%~20%。但由于认识不足或缺乏了解,加之症状多不典型,误诊率往往较高。据统计,个体诊所、乡镇卫生院的误诊率可达40%~67%,大都按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或呼吸道感染给予治疗,结果病情反反复复,病程延长。因此,我们需要对小儿支原体肺炎的几个临床特点有所了解,以减少误诊,避免漏诊,使患儿尽早得到合理治疗。

发病年龄有减小趋势以往肺炎支原体肺炎常见于学龄期前后的儿童,以7岁以上的年长儿居多。但近年的临床资料显示,1~4岁年幼儿患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已达全部病例的半数以上。

亚急性起病经过居多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经过不同于细菌性或病毒性肺炎。细菌性肺炎或病毒性肺炎多为急性起病,而肺炎支原体肺炎多为亚急性起病,一般先出现咳嗽,伴有少量黏痰、38℃左右的发热和食欲不振等临床表现,持续1~2周后才出现高热、气促、憋喘、呼吸困难等典型肺炎的临床表现。正是由于肺炎支原体肺炎起病较为缓慢,临床表现不够典型,因而去医院就诊时间往往较晚,临床统计平均延迟在1周左右。因此,如果儿童表现出以阵发性、刺激性呛咳、黏痰、面色苍白和乏困无力、食欲减退等为临床表现,且一般治疗效果差时,应考虑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可能,及时去医院检查和治疗。

年幼儿与年长儿临床表现差异大1~4岁的年幼儿病情进展较快,症状相对较重,可在数日至1周内出现高热、气促、憋喘和呼吸困难等重症表现;听诊闻及两肺满布喘鸣音和中小水泡音。年长儿的病情进展则较为缓慢,初始仅有刺激性咳嗽,3~5天后方出现发热,一般为中低热,极少出现高热;听诊时的体征较少,不够典型。因此,年长儿更易被误诊或漏诊,去医院就诊时间更晚一些,对此要特别提高警惕。

诊断依靠肺部X线和血清学检查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胸部x线检查结果往往比临床症状为重,且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具有较大的临床诊断价值。虽然X线可有多样性表现,但主要是以间质性改变和小淡片影改变为主,两肺可见弥漫性网状、不均匀、淡薄的浸润影,尤以肺门阴影的增浓为特征性变化。另外,肺炎支原体的血清学检查已在医院内普遍开展,凡是疑及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小儿最好及时进行血清学检查,以早期明确诊断和正确治疗。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首选药物一旦确诊为肺炎支原体肺炎,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常用药物有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麦迪霉素等,选择其中之一给予静脉点滴或口服。近年常常采用“序贯疗法”,即先静脉点滴给药3日,再口服给药3~4日,以后间隔用药,临床显示治疗效果不错。由于肺炎支原体对青霉素和头孢菌素不敏感,故不用这两类抗生素,也不主张将这两类药物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联合应用。

儿童支原体肺炎 篇4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布地奈德,孟鲁司特,早期干预,哮喘,儿童

肺炎支原体(MP)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同时做为一种特异性变应原,与喘息发作密切相关,甚至诱发哮喘。研究表明,支原体肺炎发病机制中存在复杂的免疫学发病机制,介导I型超敏反应,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及炎性介质[1]。因此,对MP肺炎患儿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对于降低哮喘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MP肺炎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应用布地奈德、孟鲁司特进行免疫干预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10月-2011年12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12岁的MP肺炎患儿240例,男131例,女109例,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中MP肺炎诊断标准:持续剧烈咳嗽、喘息,肺部听诊均可闻及不同程度的干湿性啰音、哮鸣音;X线片可表现为小斑片或扇形浸润,间质性浸润,肺门阴影增浓,节段或叶型实质浸润。实验室检查:发病1周后血清特异性MP-IgM滴度≥1∶80阳性,且均为首次感染;外周血白细胞计数(8.6±2.3)×109/L。所有患儿随机分为布地奈德治疗组(BUD组)、孟鲁司特治疗组(MK组)、布地奈德联合孟鲁司特治疗组(BUD+MK组)和对照组各60例,4组患儿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应用阿奇霉素抗支原体,口服普通止咳化痰药等基础治疗。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BUD组加用布地奈德0.5~1mg/次,氧气雾化吸入,每天2次,疗程1周[2],专科护士指导使用,保证准确吸入药物。MK组加用孟鲁司特钠4~5mg/次,每晚睡前30min口服,疗程4周。BUD+MK组应用布地奈德联合孟鲁司特治疗,方法同BUD组和MK组。

1.3 观察指标

(1)患儿入院时,入院后3、7d咳嗽评分[3],咳喘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2)通过门诊复查或电话随访,了解4组患儿6个月内哮喘发作情况,哮喘发作符合《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其中21例失访,总随访率为91.2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改善情况

BUD+MK组、BUD组、MK组在入院3、7d时咳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咳嗽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UD+MK组在入院3、7d时咳嗽评分均低于BUD组、MK组,咳嗽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BUD组、M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BUD组、MK组比较,#P<0.05

2.2 随访6个月内哮喘发病率

随访6个月内,BUD+MK组、BUD组、MK组患儿哮喘发率均低于对照组,BUD+MK组低于BUD组、M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BUD组、MK组比较,#P<0.05

3 讨 论

MP做为一种特异性变应原,可诱发IgE介导的速发型和迟发型变态反应,其长期持续潜伏在气道上皮,形成气管慢性炎性反应基础,导致症状反复、病情迁延不愈。MP是仅次于病毒而被认为喘息反复发作或哮喘长期难以缓解的病原。国内相关资料表明,MP肺炎与哮喘有着极为相似的遗传易感性[4]。亦有相关文献表明,MP感染能诱发无症状哮喘的首次发作[5]。支气管哮喘发病年龄多见于<3岁的婴幼儿[6],因此对于MP感染者患儿进行早期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布地奈德作为一种吸入型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炎效果强,可安全应用于婴幼儿,雾化吸入后可达全肺,抑制气道高反应,缓解喘息。孟鲁司特作为新一代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在儿童哮喘中的临床疗效已得到肯定。近年来,布地奈德、孟鲁司特联合用药治疗支气管哮喘已得到广泛认同,介于MP肺炎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对于其联合用药在MP肺炎患儿中的疗效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结果表明,BUDMK组临床观察指标较对照组均有好转,联合用药好转更为明显,效果优于单独用药,与既往研究结果相一致。本地区MP肺炎诱发哮喘发病率为23.74%,对照组哮喘发病率为47.36%,提示MP肺炎诱发哮喘几率较高,考虑试验样本小,住院患儿病情普遍较重等因素,亦导致哮喘发病率偏高,需进一步追踪研究。

综上所述,布地奈德、孟鲁司特联合治疗MP肺炎效果显著,有助于降低哮喘发病率,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MP肺炎的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1]张小燕,邹商群,王玉屏,等.白三烯拮抗剂辅助治疗儿童呼吸道支原体感染疗效观察[J].实用预防医学,2008,15(3):793.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应用的专家共识[J].临床儿科杂志,2011,29(1):86-89.

[3]杨旭东.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缓解期治疗经验[C].第23届全国中医儿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6:82.

[4]李琳.肺炎支原体肺炎及哮喘HLA-DRBI基因位点频率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2003,21(1):29.

[5] Biscardis S,Lorrot M,Marc E,et al.Mycoplasma pneumoniae and ashmein children[J].Clin Infact Dis,2004,38(10):1341-1346.

小儿支原体肺炎什么原因 篇5

本病主要病原为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pneumoniae)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种“胸膜肺炎样微生物”,为已知独立生活的病原微生物中的最小者,能通过细菌滤器,需要含胆固醇的特殊培养基,在接种10天后才出现菌落,菌落很小,很少超过0.5mm。病原体直径为125~150nm,与黏液病毒的大小相仿,无细胞壁,故呈球状、杆状、丝状等多种形态,革兰染色阴性。能耐冰冻。37℃时只能存活几小时。

免疫力下降(20%):

肺炎球菌一般寄居在正常人的鼻咽部,一般不会发病,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如感冒、劳累、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心脏病、长期吸烟等,肺炎球菌即可乘机侵入人体,引起肺炎、中耳炎、鼻窦炎、脑膜炎、心内膜炎、败血症等。

2、发病机制

肺炎支原体经飞沫传播,侵入呼吸道黏膜后,通过其特殊的结构、紧密吸附于易感宿主的细胞膜的受体上,在其表现增殖并释放毒性物质,如过氧化氢、酶、膜脂类等,造成组织损伤。其基本病理改变是间质性肺炎及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显微镜下可见局部黏膜组织充血、水肿、变厚,细胞膜被损伤,上皮细胞纤毛运动消失,单核细胞及浆细胞浸润,细支气管中可见到中性粒细胞及坏死的上皮细胞。

中医调理儿童支原体肺炎 篇6

儿童支原体肺炎的症状

本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四季均可发作。初期有发热、干咳、咽痛、头痛、关节痛、周身不适等表现,后期有刺激性痉挛性咳嗽、气促、喘憋、咯血丝痰、斑丘疹及多系统受累表现,从中医病因学角度看,应属于外感六淫致病,属“时行温病”或“风温肺热”范畴。

本病起病慢,也有急骤的,最初症状类似于流感,头痛、流涕、周身不适,乏力,2~3天后症状加重,出现发热,寒战,咽喉疼痛,肌肉疼痛和咳嗽,初为干咳,后为顽固痉挛性剧咳,日轻夜重,甚至影响睡眠。咳剧可致面部浮肿,咯痰色白、质黏或脓性痰,有时带血丝,可伴胸闷、胸痛、胸骨后疼痛、头晕、心悸、身起斑丘疹或结节性红斑。发热见于80%以上的患者,体温常在39度左右,热程1~2周。急性期一般持续10-14天,其后为恢复期,可有持续数周,有周身乏力和全身不适症状,多数病人可自愈或经治疗痊愈,一般不留后遗症。

常见并发症有:部分病例可伴有胸膜炎、间质性肺炎、中耳炎、心肌炎、心包炎、胰腺炎、关节炎、肝炎及神经系统损害等。

支原体肺炎中医治疗

支原体肺炎中医治疗主要以辨证分型施治为主,在急性期一般可分三型:

邪侵卫表型

表现:头痛身痛、周身酸楚、咽痛流涕、呛咳时作,纳呆、胸痛隐隐,舌淡红苔白,脉浮或浮数。

治法:疏风解表,宣肺利咽,方用《疫喉浅论》清咽汤加减,药用荆芥、防风、桔梗、杏仁、薄荷、浮萍、牛蒡子、前胡、枳壳、生甘草。风寒重恶寒鼻塞加麻黄、细辛;风湿为主,身重酸困恶心加苍术、藿香;风热表证明显加双花、芦根。

邪热壅肺型

表现:壮热咽痛,呛咳频作,痰黄或白,质黏难咯,胸痛胸闷,烦渴便干,舌红苔黄,脉细数或滑数。

治法:泄热解毒,清肺止咳,用清肺止咳方加减,药用黄芩、鱼腥草、桑皮、生石膏、前胡、杏仁、炙百部、紫菀、甘草。若热重可加山栀子、双花、白花蛇舌草;痰黏咳甚加瓜蒌皮、川贝母:咽痛加射干、僵蚕。

邪犯气营型

表现:壮热不退,身热夜甚,心烦汗出,咳嗽不止,痰黄带血,口渴咽干,舌红绛苔少干,脉细数。

治法:清气凉营,肃肺化痰,方用清营汤合清气化痰汤加减,药用生地、生石膏、丹皮、玄参、麦冬、黄芩、水牛角、连翘、杏仁、瓜蒌、胆星。斑疹隐隐加紫草、升麻;咯血加茜草、藕节、白茅根。

支原体肺炎的恢复期调理

儿童支原体肺炎,如不注意恢复期调理,常可引起疾病反复发作。所以家长一定要注意观察孩子恢复期的表现,给予适当调理。

如果孩子出现低热绵绵、午后低热、干咳无痰、痰中带血、口干声嘶等表现,属于燥热阴虚,应养阴清肺。可适当让孩子喝点养阴清肺口服液、川贝枇杷露。

儿童支原体肺炎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 0 0 9年1月至2 0 1 0年1月在邵阳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儿童MP感染的患儿86例, 其中男58例 (67.44%) , 女28例 (32.56%) 。42例 (48.84%) 肺外系统受损, 均有肺部受累并符合MP感染诊断标准[5]。

1.2 方法

详细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 记录患儿的各项症状, 体征出现的时间及各项实验室资料, 所有患儿于入院后第2天抽取静脉血标本, 选用日本富士瑞必欧会社的SERODIA-MYCOII试剂, 用颗粒凝集法检测患儿微量外周血清MP-IgM抗体, 滴度≥1∶80为阳性, 提示为近期MP感染。

1.3 临床表现

42例患儿中 (男25例/女17例) , 38例为年长儿, 年龄1~12岁, 平均年龄 (6.10±1.60) 岁;肺外并发症出现时间4~12d, 平均 (5.10±0.60) 岁。1个肺外系统受损者18例 (42.86%) 2个肺外系统受损者21例 (50.00%) , 多个肺外系统受损者3例 (7.14%) 。 (1) 合并消化系统并发症者35.71% (15例/42例) 。其中66.67% (10例/15例) 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多发生于症状早期 (3d内) , 排除治疗后的药物不良反应, 症状持续2~5d;40.00% (6例/15例) 出现肝肿大, 33.33% (5例/15例) 伴有ALT增高, 均无黄疸及浮肿, 乙型肝炎两对半均正常。上消化道出血6.67% (1例/15例) 。 (2) 合并心血管系统并发症者26.19% (11例/42例) 。主要表现胸闷, 心悸, 面色苍白, 出冷汗等, 心电图异常63.63% (7例/11例) , 表现为ST-T改变, T波低平, 窦性心动过速等, 心肌酶学异常100% (11例/11例) , CK及CK-MB均明显增高。 (3) 合并泌尿系统并发症者23.81% (10例/42例) 。主要表现为小便异常, 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蛋白尿;30.00% (3例/10例) , 小便常规WBC明显增高 (WBC≥30/Hp) , 但均无浮肿, 无尿路刺激症;肾功能异常 (尿素氮升高) 10.00% (1例/10例) , 双肾B超均正常。 (4) 合并血液系统并发症者21.43% (9例/42例) , 其中33.33% (3例/9例) 粒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为 (0.96~1.42) ×109/L, 44.44% (4例/9例) 外周血WBC (13~22) ×109/L, 中性粒细胞>80%;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1.11% (1例/9例) 轻度贫血者 (HB90~110g/L) 55.55% (5例/9例) 。 (5) 合并神经系统并发症者11.90% (5例/42例) 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精神差等, 均有脑电图异常, 示脑电节律变慢, 弥漫性慢波, 头颅CT检查均未见异常, 有20.00% (1例/5例) 脑脊液MP-lgM阳性。 (6) 合并胸腔积液4.67% (2例/42例) , 主要表现为胸痛、胸闷、气促等, X线胸片和 (或) B超检查可发现少量胸腔积液;合并皮肤损害4.76% (2例/42例) , 表现为典型皮痒;合并哮喘发作7.14% (3例/42例) , 表现为短期内哮喘反复发作;合并肌肉疼痛4.76% (2例/42例) ;合并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38% (1例/42例) 。同时合并上述多个系统脏器并发症者7.14% (3例/42例) 。

2 结果

42例MP肺炎肺外系统受损者均使用阿奇霉素10mg/ (kg·d) , 1次/d, 静脉注射, 连用3d, 停药4d, 如此循环用药2周后, 改为口服阿奇霉素10mg/ (kg·d) , 1次/d, 连用3d停药4天, 如此循环用药2~3周。合并有肝肿大, ALT增高或胸闷、心悸、心肌酶异常者加强护肝, 营养心肌治疗;有肾功能异常, 血尿蛋白尿、哮喘发作, 胃炎者均给予相应对症治疗。合并胸腔积液、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者给予泼尼松1~2mg/ (kg·d) 口服, 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同时应用丙种球蛋白0.4g/ (kg·d) , 1次/d, 静脉注射共5d。患儿经过对症治疗后, 除治疗期间有9.52 (4例/42例) 服用阿奇霉素出现恶心, 呕吐, 胃痉挛等不良反应外, 其他患儿未出现不良反应, 未出现中断治疗的患儿, 全部患儿均治愈出院, 预后良好。

3 讨论

MP感染肺外并发症指发生在呼吸道以外的MP感染的临床表现, 多于呼吸系统感染的基础上发生, 亦可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6]。目前MP肺炎肺外合并症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直接损害和免疫机制在MP肺炎及肺外并发症中起着重要作用, MP与人体肺、肝、肾脏等组织存在部分共同抗原, 当支原体感染可以产生相应组织的自身抗体, 并形成免疫复合物, 激活补体和免疫细胞, 引起肺炎及肺外并发症出现相应症状[7~9]。

在本次回顾性研究中, 我们对42例确诊为MP肺炎肺外系统受损患儿进行临床分析, 本组资料显示肺外系统受损者为48.48% (42例/86例) , 发现患儿合并消化系统并发症者35.71% (14例/42例) ;合并心血管系统并发症者26.9% (11例/42例) ;合并泌尿系统并发症者23.81% (10例/42例) ;合并血液系统并发症者21.43% (9例/42例) ;合并神经系统并发症者11.901% (5例/42例) ;合并胸腔积液4.76 (2例/42例) ;合并肌肉疼痛4.76% (2例/42例) ;合并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38% (1例/42例) .同时合并上述3个系统脏器并发症者7.14% (3例/42例) 。年长儿肺外并发症显著高于婴幼儿, 可能与年长儿免疫系统功能日趋完善, 免疫反应较强烈有关.患儿经对症治疗后, 除治疗期间有9.52% (4例/42例) 服用阿奇霉素后出现恶心, 呕吐, 胃痉挛等不良反应外, 其他患儿未出现不良反应, 未出现中断治疗的患儿, 全部患儿均治愈出院, 预后良好。42例MP肺炎肺外系统受损主要表现为消化、心血管、泌尿系统为多见, 少数累及皮肤、肌肉组织等。提示MP感染临床表现多样性, 可导致肺外多系统受累, 使病情复杂化。掌握MP感染肺外系统受损的临床特点, 对于效果不理想, 反复迁延不愈者, 应综合分析重视MP感染的可能, 及早, 动态的进行MP-IgM检测, 尤其是以其他系统疾病为主要症状的就诊者, 易导致漏诊误诊, 不可主观臆测。注意二重感染的可能性, 注意各种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 防止先入为主的治疗。

参考文献

[1]苏爱芳, 梁世鹏, 孙旭红.支原体肺炎48例误诊分析[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7, 21 (5) :396-397.

[2]孙激扬.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肺外表现29例临床分析[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5, 25 (2) :138-138.

[3]Cunha CB.The first atypical pneumonia:the history of the discoveryof Mycoplasma pneumoniae[J].Infect Dis Clin North Am, 2010, 24 (1) :1-5.

[4]闫军, 叶海燕.108例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及并发症分析[J].重庆医学, 2008, 37 (11) :1124-2226.

[5]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204-1205.

[6]刘慧玲, 吴芝兰, 陈仁纲.肺炎支原体肺炎肺外脏器损害52例临床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 2007, 9 (1) :40.

[7]刘日荣, 刘义勇.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117例肺外表现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18) :4439-4439.

[8]袁野, 刘立旻.婴幼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与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体会[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09, 16 (3) :298-299.

儿童支原体肺炎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儿童难治性支原体肺炎47例(难治性组)、普通支原体肺炎患儿50例(普通组)为研究对象,并选择同期于我院健康体检的儿童50例为对照组。纳入标准:①符合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标准[3]。②间隔2周采集血清,检测外周血IgM抗体,急性期抗体滴度1:160,或者恢复期较急性期升高4倍或者下降1/4。③虽然给予规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但仍有持续高热,超过10 d,剧烈咳嗽。④胸片显示单侧或者双侧大片高度实变影,可合并中量或者大量的胸腔积液,或者表现为双侧弥漫性间质性肺浸润,甚至有坏死性肺炎。符合上述前两项及后三项中之一者即可诊断。排除标准:①合并肝、胃肠道、皮肤、骨、关节、心肌、中枢系统、血液系统、呼吸系统等有基础疾病;②有过敏史。③使用免疫抑制剂、免疫调节剂治疗者。难治性肺炎组男29例,女18例,年龄2~14岁,平均(6.1±2.0)岁;普通肺炎组男31例,女29例,年龄1~14岁,平均(5.8±1.7)岁;对照组男30岁,女20岁,年龄3~14岁,平均(6.2±1.9)岁。三组性别、年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相关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参与研究者家长均知情同意。

1.2 治疗方法

难治性肺炎支原体患儿确诊后给予静脉点滴阿奇霉素,10 mg/(kg·d),连用5 d,并给予化痰、止咳、退热等对症支持治疗,出院后给予阿奇霉素片口服治疗,10 mg/(kg·d),连用3 d,停4 d,为1个疗程,共进行2个疗程。患儿治疗后每个月随访1次,共随访6次。记录病情变化、反复情况等。普通支原体肺炎患儿给予阿奇霉素10 mg/(kg·d),静脉点滴,3 d为1个疗程,4 d后进行第2个疗程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比较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普通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治疗前以及对照组血清IgG、IgA、IgM、CD3+、CD4+、CD8+、CD4+/CD8+、CD19+、CD16+、CD56+水平;比较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治疗前后各免疫相关指标水平.采集支原体肺炎患儿入院时空腹肘静脉血4 mL用于检测,对照组在体检时采集晨起空腹肘静脉血4 mL用于检测,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在出院后2个月采集空腹肘静脉血用于检测。检测项目包括IgG、IgA、IgM、CD3+、CD4+、CD8+、CD4+/CD8+、CD19+、CD16+、CD56+。检测方法:IgG、IgA、IgM采用日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型号:7020)免疫透射比浊法进行检测,CD3+、CD4+、CD8+、CD4+/CD8+、CD 19+、CD16+CD56+采用密理博Millipore (型号:Guava Easy Cyte 8HT)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血清免疫相关指标水平比较

难治性组患儿血清IgG、IgM、CD8+、CD 1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CD3+、CD4+、CD4+/CD8+、CD 16+CD5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普通组患儿血清IgG、IgM、CD8+、CD1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CD4+、CD4+/CD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难治性组患儿血清CD3+、CD4+/CD8+、CD16+CD56+均显著低于普通组,CD 19+显著高于普通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难治性组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相关指标比较

难治性组患儿经治疗后2个月复查,血清IgG、IgA、IgM、CD3+、CD4+、CD8+、CD4+/C D8+、CD19+、CD16+CD56+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普通组比较,▲P<0.01

3 讨论

1963年肺炎支原体被分离培养,随后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关于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机制主要总结为3个方面,包括免疫因素相关机制、肺炎支原体直接侵入机体、呼吸道上皮细胞吸附。其中免疫因素相关机制得到广泛认可,但其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生及发展中的具体机制还需要深入研究。强烈的免疫应答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学者认为,肺炎支原体肺炎是免疫复合物介导的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在不同的脏器沉积,导致损伤,因此会出现多器官功能损伤[4]。肺炎支原体与肺组织内和血管内IgG及IgM结合,沉积在血管基底膜、肺组织,激活补体,产生相应的细胞因子,促进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大量沉积诱发免疫炎性损伤,从而导致血清中IgG及IgM水平升高,补体浓度、活性降低[5]。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肺外器官损伤,是因为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大量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产生,趋化白细胞至病变部位,释放水解酶,导致组织破坏及局部组织增生性病变[6,7]。另外,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病情与血清中IgG、IgM、免疫复合物以及补体成分的变化具有相关性,患儿病情重,肺部病变严重,发热时间长,多脏器功能损害,则IgG、IgM、免疫复合物以及补体水平升高,并且在相当长的恢复期也处于高水平[8,9]。另外,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肺外的并发症主要发生在呼吸道感染后10d左右,这与IgG、IgM、免疫复合物以及补体等变化所需时间相符合,说明体液免疫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在本次研究中,治疗前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以及普通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IgG及IgM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体液免疫反应参与了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机制。既往的研究结果发现,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IgG及IgM水平应高于普通肺炎支原体肺炎水平[10,11],但本次研究中,两组IgG及IgM水平无显著差异,这可能与纳入研究的对象群体、标本采集时间点、纳入研究对象的例数等有关,还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够进一步加大样本量研究。本次的研究仍然提示,体液免疫介导的免疫损伤可能是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机制之一。

研究显示,肺炎支原体肺炎同时存在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12,13],如CD3+、CD4+、CD4+/CD8+等下降,CD8+及CD19+上升。T淋巴细胞亚群是机体免疫系统中重要的群细胞,T淋巴细胞数目变化或者CD4+/CD8+比例改变,均为免疫调节异常[14,15]。Th0细胞是未活化的CD4+T淋巴细胞,被激活后分化为Th1淋巴细胞和Th2淋巴细胞亚群,Th细胞亚群分泌IL-2、IL-12、γ干扰素及肿瘤坏死因子等炎症介质,介导细胞免疫应答[16,17]。Th2分泌IL-5、IL-6以及IL-10等炎症介质,介导体液免疫。通常Th1及Th2亚群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相互影响、制约,维持免疫的平衡[18]。感染肺炎支原体肺炎后,细胞因子发挥免疫保护和免疫损伤的双重作用[19,20]。肺炎支原体感染激活免疫系统,多种细胞因子产生病毒对抗病原体侵袭,同时这些细胞因子也会对机体造成损害。CD8+T淋巴细胞是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主导控制及清除细菌感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其功能亢进可导致免疫受限[21,22]。细胞毒性淋巴细胞仅结合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MHCⅠ)类分子,形成复合物,表达在抗原呈递细胞表面,其抗感染活化需要抗原肽-MHCⅠ复合物与受体有足够的结合数量以及足量的集合时间。在本次研究中,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CD3+以及CD4+/CD8+水平下降,提示存在T淋巴细胞数量不足,自然杀伤细胞、CD4+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免疫及活化功能障碍,患儿免疫功能下降,这也解释了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尽管给予了正规的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为何症状及体征仍迁延不愈。该结果也为免疫制剂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本次研究中,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外周血中CD8+T淋巴细胞表达增加,CD4+/CD8+T比例下降,提示患儿在感染期CD4+的T淋巴细胞数量不足。与既往研究结果存在的差异可能与选择的样本病情、检测方法以及检测时机等存在差异有关。本研究对采用的是间隔2周的2次血清检测以确定患儿的病情,所有患儿均为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明确、病程长、病情较重,机体的免疫功能反复经病原体感染侵袭,处于功能紊乱及抑制状态。对于支原体感染在不同病程的免疫功能情况,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深入分析。

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后2个月,复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免疫指标结果显示,IgG、IgA、IgM、CD3+、CD4+、CD8+、CD4+/CD8+、CD19+、CD16+CD56+指标均无显著变化,提示即使经过正规的治疗后2个月,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免疫功能仍然存在异常,这也可能是导致患儿病情反复、症状迁延不愈的机制之一。有报道在疾病恢复期给予免疫调节剂,能够改善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免疫指标,减少半年内的复发次数[23]。

儿童支原体肺炎 篇9

关键词:儿童肺炎,肺炎支原体,大叶性肺炎

0 引言

肺炎支原体是引起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其所致大叶性肺炎临床特点为起病急、病程长,易引发并发症,以寒战、高热、咳嗽、咳痰、气促、胸痛及肺部呼吸音减弱为主要症状[1]。特别是近年来有爆发增多的趋势。本文旨在探索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治疗过程中有效的护理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自2012年1月—2015年12月在儿科就诊的大叶性肺炎患儿179例,年龄2~14岁,平均(7±3.8)岁;第1天体温平均(39.1±0.5)℃,全部患儿血支原体抗体(MP-Ig M)阳性,符合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标准,X线胸片提示大叶性肺炎。

1.2 临床表现

179例患儿均有发热现象,体温38~40℃,重症表现为败血症热型,热程2~24天,患儿最早发病3天,表现为高热不退,轻微干咳,肺部呼吸音粗糙或一侧呼吸音降低,X线胸透可发现一侧肺叶的炎性改变,此类患儿占15.67%。部分患儿早期出现干咳,后期咳嗽带痰,黄色或白色黏痰,偶有血丝,少数患儿无咳嗽而只表现高热,高热3天时X线即可发现肺部的炎性改变。患儿疾病早期消化系统损害,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心血管系统损害,表现为胸闷、心悸、心前区不适,心电图ST-T改变,心肌酶谱CK-MB升高,少数患儿有肝肾功能损害及肝脾肿大。

1.3 护理

1.3.1 心理护理

多数患儿惧怕注射、服药等治疗,易哭闹,加之家长缺乏疾病相关知识,且溺爱患儿,容易出现不配合治疗现象。护士需多加强沟通,争取家长和患儿的信任,建立起和谐的护患关系和宽松的人文环境,注重每个患儿的差异性,并有针对性的给予心理护理[2],缓解家长和患儿的各种负面情绪,取得治疗配合。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多用温和恰当的语言安抚患儿,并适当给予赞扬和鼓励,提高患儿的自信心,获得患儿的信任,使其能更好地配合各项操作,使治疗更易成功[3]。

1.3.2 基础护理

每日用空气负离子消毒机进行室内两次消毒,每次持续1小时,室温保持18~22℃,相对湿度50%~60%,病室环境需整洁安静、空气新鲜。尽量将相同病原体的患儿安置在同一病室,预防较差感染。操作前后需用含氯消毒液擦手,同时每天为患儿做干扰素超声雾化吸入,2次/天,每次10分钟,鼓励患儿多卧床休息并进行适量饮水[3,4]。早期给予患儿清淡的流质食物,待病情好转后逐步增加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5]。

1.3.3 发热护理

对于持续高热的患儿,需行物理辅助降温,如用冰块、凉毛巾冷敷,温水擦洗等。同时遵医嘱给予药物退热。整个过程中注意保暖,防止患儿再次受凉[4]。加强巡视,密切监测患儿体温,体温测量每2小时1次,观察患儿的面色、意识、呼吸、心率等,随时做好急救准备[6,7,8]。

1.3.4 咳嗽护理

操作者根据患儿胸部X线片所显示病变肺叶的位置,采取相应的引流体位。左侧肺炎时采取右侧卧位;右侧肺炎时采取左侧卧位;肺上叶病变时采取仰卧位或半卧位;肺下叶病变时采取俯卧位[9]。根据患儿耐受情况行体位引流,2~3次/天,一般选择在饭前或饭后1小时进行,叩背以患侧为主,左右侧交替进行,待痰液松动咳出或吸出,可行超声雾化吸入或遵从医嘱给予祛痰药物祛痰,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电动吸引器吸痰[10]。

操作者协助并指导家长学会为患儿翻身叩背及体位引流的护理,教会能配合治疗的患儿进行有效的咳嗽方法。

1.3.5 口腔及皮肤护理

患儿由于高热失水并长期服用抗生素,导致免疫力下降,极易发生口腔感染。应用淡盐水含漱或用消毒棉蘸3%硼酸水轻轻擦洗口腔,早晚各1次。鼓励能配合的患儿在晨起、饭后、睡前坚持漱口,唇干裂的患儿应涂油保护[11,12]。协同家属为患儿擦汗,及时更换干净的衣服、床单,防止受热或受冷,保持皮肤清洁和床铺干净整洁。

2 结果

179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性大叶性肺炎患儿中,9例患儿因肺部感染重,痰栓形成,引流不畅,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后好转。其余全部治愈出院。

3 结语

近年来支原体肺炎大叶性肺炎患儿逐年增多,本研究表明,认真、细致地观察病情,给予全面、合理、有效的护理,并配合积极的治疗,对疾病的治愈起到关键的作用。不仅能帮助患儿缓解病情,促进痰液排除,减少痰栓形成,使患儿早日康复,还能预防并发症,且通过对家长的健康教育,使其了解了疾病和防治的相关知识,有效降低了儿童再次患肺炎的几率。

参考文献

[1]郝琴.儿童大叶性肺炎76例护理体会[J].陕西医学杂志,2013(8):1103.

[2]任玉红.发热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2008(29):2656.

[3]华丽.90例儿童大叶性肺炎的临床护理[J].全科护理,2014(7):608.

[4]郝美丽.个性化护理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5):921-922.

[5]刘丽平,李文妍,徐雁.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性大叶性肺炎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21):205-206.

[6]岳保珠,吴春莲,刘丽平.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性大叶性肺炎10年发病研究[J].医学综述,2010(13):2071-2073.

[7]高兰平,唐进,陈炜.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性大叶性肺炎86例临床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1(6):854-855.

[8]王炳秋.儿童肺炎支原体所致大叶性肺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2(2):54.

[9]罗作其.儿童肺炎支原体所致大叶性肺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2012(11):88-89.

[10]蔡玉芹.肺炎儿童临床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2(9):304-305.

[11]谢楚杏.儿童大叶性肺炎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特征[J].中国医学创新,2015(18):140-142.

儿童支原体肺炎的诊治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该院进行治疗的儿童支原体肺炎患者60例,男30例,女30例,年龄在4~8岁之间,平均年龄(6.12±0.53)岁。患者基本症状:出现刺激性咳嗽或有咳痰等症状,之后伴有低烧、胸痛。严重的时候出现动则气喘,心慌出虚汗,全身乏力,体重减轻。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根据统计学分析,其年龄、病史、症状有均衡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对比研究意义。(1)治疗组。采用了阿奇霉素治疗,共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在4~8岁之间,平均年龄(6.15±0.43)岁。(2)对照组。采用了红霉素治疗,共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在4~8岁之间,平均年龄(6.20±0.65)岁。

1.2 诊断及治疗方法

该研究的过程中全部患者均采用了临床诊断,从患者是否具有发热、咳嗽、咽充血、扁桃体肿大或充血等症状。其次,进行了血常规检查,主要检查患儿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清MP-Ig M等。最后进行了放射科的X线胸片的检验。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进行了常规的应对症状的治疗。包括退热治疗、祛痰、解痉等,并做出了必要的院内感染的防治。(1)治疗组。给予阿奇霉素治疗。有22例进行了注射液治疗;有8例进行了口服药物治疗。剂量是10 mg/(kg·d),1次/d,7 d为1个疗程,共用药2个疗程。(2)对照组。给予红霉素口服,10例注射治疗,有20例口服治疗。剂量为20~30 mg/(kg·d),14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该研究的疗效判定标准包括:(1)治愈。患儿的症状全部消失,放射性检测和血常规检测均恢复正常。(2)好转。患儿的情况有好转迹象,胸片检测的病灶减少,体温正常。(3)无效。患者的情况没有好转,甚至有加重的趋向。治愈和好转的结合属于总有效率。

1.4 随访

该研究的全部患者均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为3~9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6.30±2.63)个月。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4.5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诊断结果

通过诊断可以全面确诊患儿属于支原体肺炎。(1)临床检查。通过听诊可以发现肺部有啰音,而且符合肺炎的临床表现症状,发热、咳嗽严重。(2)放射性胸片检查。患儿的情况表现为斑点状或片状阴影、呈弥漫网状、肺门影增浓伴双肺纹理增强。(3)血常规检测。血白细胞>10×109/L、血清MP-Ig M均>1∶80、中性粒细胞>0.70。

2.2 治疗结果

治疗组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3.1 研究背景

针对儿童支原体肺炎的治疗研究成果主要有胡大康的“几种诊断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实验方法检测”,通过培养法EIA法测抗原、PCR法测MP-DNA,ELISA法测MP特异性Ig G、Ig A型抗体以及捕获法ELISA测MP特异性Ig M型抗体。得出适于常规诊断MP感染的方法或组合。还有丁圣刚[5]的研究,198例静脉使用红霉素,后改阿奇霉素口服治疗,164例痊愈,最终得出结论:MPP好发学龄儿童,其肺外并发症也较常见,红霉素、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安全、疗效满意。另外,北京中医药大学温真玄的著作《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对照回顾性研究》,通过对比总结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症候特点,探索其病机特点,并对该院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中药方剂进行聚类分析探索其用药规律。3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治疗显效率为93.3%,说明该院中西结合治疗MPP效果显著。这些研究背景都说明支原体肺炎的治愈率还是较高的,但是针对治疗和诊断方式的结合性研究依然较少,该研究补充了这部分的研究内容,提供了具体对诊疗方式,红霉素或阿奇霉素的治疗有临床疗效,阿奇霉素的治疗效果更为理想。

3.2 治疗总结

通过该研究可以发现,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一般要包括这样几方面对步骤:(1)一般治疗。由于支原体感染可造成小流行,因此要注意护理隔离,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供给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及足够的液体。(2)对症处理。对患儿出现的临床症状进行相应的治疗,例如:发热要进行退热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对症治疗能够缓解患儿的痛苦,更好地进行肺炎控制。(3)抗生素治疗。小儿支原体感染,常有发烧、头痛、咳嗽、全身不适。体温常达39℃左右,发烧时间可长达1~2周。咳嗽初期为干咳,后转入顽固性剧烈咳嗽,无痰或少痰。婴幼儿表现为喘憋和呼吸困难。支原体感染除引起严重肺炎外,还可引起心肌炎、脑炎、肝炎、血小板减少、肾脏捐害等。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主要是大环内酯类药物红霉素或阿奇霉素。当然对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诊断也至关重要,一般来讲血液化验支原体抗体为1∶640,如果只查1次,对确定当时是不是支原体感染还是疑问,因为支原体感染在近期内感染是可以继续升高的。但是如果查的是支原体lg M抗体是可以确诊的,lg G抗体是不能够以一次检查来判定。或者同时有培养的结果才能够确定,支原体感染的胸片比较特殊,诊断也比较容易。

参考文献

[1]陈志敏.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治研究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2008(7).

[2]王晓丽.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及少量激素应用的疗效比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5).

[3]陆权,车丈细.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治中的若干问题[J].国际儿科学杂志,2007(4).

[4]常健,陈银波,常桂芬,等.肺炎支原体感染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细胞因子的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2007(7).

[5]丁圣刚,王亚亭.258例儿童支原体肺炎临床及并发症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07(7).

[6]葛涵,沈舜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研究进展[J].世界临床药物,2007(6).

[7]胡静波,尹景波.阿奇霉素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疗效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0).

[8]辛德莉,马红秋.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4).

[9]张念真.重症儿童支原体肺炎14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3).

上一篇:实验室教学体系下一篇:传统货运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