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参与探究,体验科学乐趣

2022-09-11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爱因斯坦曾说过:“科学就是探求意义的经历”, 如何学科学?“Hands on”教育思想和方法给了我们启示:学习科学是学生自己去做, 而不是别人为他们做的事情, 强调主动学习之“听会忘记、看能记住、作才能会”。因此, 我们的教学必须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以探索为核心的研究活动中来, 让学生亲身去经历;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感受体验。

1 以人为本, 调动学生参与欲望

兰本达教授曾提出:教学可以看作是提供特定的情景来培养儿童的一种措施, 学习是学习者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 他越是投入, 就越是有动力, 也就越能顺利完成这一过程。学生要投入就要有投入的愿望和迫切的心境, 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喜爱的活动, 用富有激情幽默的教态、语言演绎教材内蕴的情感, 点燃学生好奇求知的“火花”, 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兴奋活跃、稳定持久的状态之中。

儿童天性爱玩, 最愿意玩, 也最想有创意的去玩。教师可充分发掘教材中“玩”的因素, 让科学探究过程与“玩”结合起来, 孩子们会玩性盎然。儿童天性好问。“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科学教学很大程度上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 儿童的天性为这种教学提供了必然。教师不要把自己制造的教学任务强加给学生, 而要努力创设问题的氛围和环境,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以此把教学任务转化为学生探究愿望。如《影子》一课, 我将学生带至室外, 在自然条件下, 尽情玩各种影子游戏, 学生在玩中发现并提出问题, 在玩中思考并解决问题, 在玩中发展探究能力。

2 自主参与, 给学生充裕空间

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水平越高, 对学生主体发展的促进作用就越大。以往我们的教学停留在教师提出学习任务, 学生接受学习任务, 去看、听、模仿, 主动性不够。主体发展教学要求教学追求学生的自主创造学习, 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通过参与感知、操作、体验、讨论等活动, 得出结论, 解决问题, 在主动完成学习问题过程中发展自我, 即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自主。

2.1 给学生充分参与的时空

教师应该把大量的时间给学生去观察、去实验、去收集整理材料, 去进行思维加工, 自己得出结论, 去发现新知。学生自主参与的时间也会随课的差异有所不同, 我认为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时间一般应该掌握在25分钟左右比较合适。在空间上应采用个人独立研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形式, 以及小组于小组合作的形式, 让学生在一定难度的问题上合作, 相互交流, 各展所长, 共同发展, 共同提高。

2.2 宽松愉悦的氛围

思想的放松会给学生带来诸多寻求创新的空间。学生只有在愉悦宽松的氛围中, 才能真正做到敢想、敢说、敢做, 才会勇于探究。因此, 教师必须树立“学生本位”观念,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2.3 提供多样材料, 创造个性化学习实践

学生带着己有认知基础进入课堂学习,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 已经获得丰富经验和知识。而这些经验和知识是他们学习新的科学知识的唯一基础。基础不同, 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措施不同。这就要求教师随时关注学生的需求:想知道什么, 对什么感兴趣, 应该知道但是不知道什么。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为达到学习目标而采取的不同方案所需的材料, 给学生以主动研究“各行其是”的自主学空间。如我在上《小鸡》一课时, 为每个组准备了多只活泼好动的小鸡及学生有可能用来尝试喂小鸡的各种食物, 学生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能够有充分的选择余地, 有所取舍, 个性得以充分发展。

2.4 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充分发挥各类学生的主动性

以人为本,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自主参与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师要因人而异, 想办法充分发挥各类学生的主动性, 对知识有缺陷、能力不够强的学生参与探究时扶一扶, 点拨探究方向、方法, 而不是教他具体如何去做;不要让学生产生一种教师会教我做的依赖思想;更不能干扰大多数学生的探究活动, 它只是一种个别行为。对双基扎实、能力强的学生, 教师要采用一定的形式让学生产生不断深入探求研究的热望, 要有所发现, 有所创造。这样, 学生就会保持高昂持久的探究热情, 将探究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3 教师要对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调控

科学课的教学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并不是说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学生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课程标准有明确规定, 在这个问题上不能“自主”, 即使学生对某些内容性趣不大, 也只能激发他的兴趣或适当的教育方法来达到规定的目标。教学中学生要真正“自主”, 但不能放任自流, 教师要引导, 但不能包办代替。

3.1 要让全体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

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创设虚拟的问题情境, 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自己通过研讨, 提出对问题的看法并作出假设, 让学生在头脑中明析探求的方向, 研究的思路。

3.2 引导学生思考研讨, 自己得出结论

学生在探求过程中, 获取了较多的信息和事实, 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于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想象等思维方法进行思考、讨论, 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适时巧妙地引起争论, 让每个学生在研讨中自己得出结论。

3.3 要让学生对探求学习活动进行反思

学生自己在“做科学”的过程中, 在经历探求的过程中, 肯定会有所体验, 有所评价, 有所感悟, 有所收获。收获不仅仅是知识能力层面上的, 更重要的是不断追求新知、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的感悟和实事求是、认真细致、与人合作的科学态度的体验。只有互相评议, 互相启发, 学生才能从中领悟“科学”的真谛。

总体来看, 对小学教育来说, 自主学习既是一种教学方式, 更是一种教育观念。我们不能只把“让学生自主的学习”看成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而应该看成是指导选择和创造具体教学方法的教育理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和学习知识一样, 也不能灌输, 而只能在学习的实践中通过训练生成。训练的基本途径仍然和知识的获得一样, 让学生收集学习过程中的事实, 引导他们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来整理这些事实, 在这个过程中分辨什么是正确的, 什么是不正确的, 逐步提高选择和确定学习目标以及根据目标, 确定学习行为的能力, 形成适应他们发展水平的规律性认知。

摘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科学教学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本文主要阐述了以人为本, 让学生自主参与, 使学生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教学理论和方法。

关键词:激趣,自主参与,调控

上一篇:教师课堂上利用PowerPoint教学的研究下一篇:有关油库罐区给排水埋地管道设计要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