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课堂充满乐趣

2024-04-27

让科学课堂充满乐趣(共8篇)

篇1:让科学课堂充满乐趣

激活科学探究元素让科学课堂充满乐趣

2013年5月29日,中协作区小学科学学科教研活动由实验小学崔讯英老师精心策划在嵩山路小学如期举行。来自协作区各个小学的30多位科学教师聚集一堂,进行了观摩与交流。

今天我们教研活动的主题是“做中学”的相关研究。由实验小学的宋慧朋老师和六二班的学生们展开对“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内容的教学,课堂上孩子们带着问题边做实验边讨论边记录,充满乐趣。特别是卢世繁同学上台做小苏打和白醋反应后放出的气体能把燃烧的蜡烛熄灭实验,更是把科学课推向了高潮。

“做中学”是科学课的课堂细节,就是在科学课堂上,必须让学生“做”起来,学生只有做了,才能真正去认识自然世界,才能明白科学道理。只有注重课堂细节,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养成,科学离不开探索,科学课也需要我们在踏踏实实地教学过程中注重细节,把握规律,才能使教育的道路走向深远,迎来小学科学学科万紫千红的春天。

此次教学研讨活动,为年轻的科学教师搭建了一次展示自我和提升自我的机会,也为我区的科学教学研讨活动营造浓厚的教育教学氛围。

篇2:让科学课堂充满乐趣

小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困惑一:科学教材难把握

翻开科学教材我们不难看出,图片占据了教材绝大多数的版面,叙述性的文字少得可怜。苏教版科学教材《常见材料》一课就是一整幅的房间图画,就“材料”这一话题如何组织学生进行研究,该研究些什么?怎样研究?我们老师很茫然。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我们对这样的教材真是一筹莫展了。

困惑二:科学课难上

我们看到这样的教学现象:科学教师在课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设计教案、准备材料、制作教具,结果在课堂上要么学生提不出问题冷了场,要么是瞎提问题乱了场;课前准备的材料经常是蜻蜓点水走过场;讨论、交流时,学生出不了场;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结果又收不了场。我们老师头疼了。困惑三:科学课难评价

我曾看到这样的教学现象:课堂上热热闹闹,掌声笑声都能听得到,气氛热烈又活跃,有时一次探究活动下来,学生什么结果都没有得到。这是不是一节好课呢?该如何看待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呢?我们老师又迷茫了。

在困惑之余,我再次认真学习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摸索出了一些教学方法,与同行一起分享。

(一)探究发现法:探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这个活动一般包括以下过程:(1)提出问题引出课题,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意义、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好探究的准备;(2)学生自行提出问题的假设和猜想;(3)指导学生分组观察、实验,独立进行实验操作,获得发现知识的实验基础;(4)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得出探究的结论;(5)归纳总结,将发现的规律应用于实践,并进行反思,生成新的探究主题。

在科学课中,教师运用探究发现法应注意如下的问题:(1)积极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发现过程,要周密考虑问题的每一个步骤和提出的方法,要注意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他们探索真理的勇气,促使他们形成以小科学家、小发明家的身份,向未知世界挑战的心理状态。(2)把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作为应用探究发现法的基本目标。其培养过程应包括引起兴趣,形成探究动机;洞察、分析、比较,提出假说;从事操作,验证假说。(3)探究发现法不是万能的。实践证明,探究发现法是发展学生多种能力,发挥学生聪明才智的好方法,但绝不是唯一的方法,不可以一味使用。布鲁纳说过:“一个学生不能只凭发现法学习,就如一个发明家不是一天到晚都在搞发明一样。”同时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知识有多有少,思维有快有慢,能力有大有小,也不同程度地制约了探究发现法的使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探究发现法和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实验探索法:实验探索法是指教师提出命题或创设若干条件,学生围绕着教师的命题进行假设和实验证明;或者利用教师创设的条件,进行开放性实验,从中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实验探索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假设论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实验探索法的特点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在实验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提出命题或创设条件,通过什么样的实验,怎样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探索发现什么,都由学生自己来确定。实验探索法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实验的方法和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发现的能力。也就是说,把实验作为探索和发现的方法,学生按照提出的命题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寻找答案。在这里,实验过程就成了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重要途径。

实验探索法的活动目标一般包括: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对某些事物、现象的起因提出假设,在假设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实验,开展实验论证,使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经验,增进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验探索法一般先由教师引导学生 提出命题,或者创设实验条件,包括若干实验提示,然后由学生分组开始实验探索。实验探索法的活动结果一般是由学生填写实验报告。教师应在事前向学生讲清怎样填写实验报告,并在具体填写时进行必要的指导。在小学阶段,实验报告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实验报告名称、实验假设、实验材料、实验过程的观察记录和实验结论。衡量实验报告的标准主要是科学性和准确性。

在实验探索法的操作中,教师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和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设想,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开展发散性思维,激活他们的创新意识;二是引导学生仔细验证,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实验不仅是单纯的操作,实验过程中的每一步、每一个环节都包含着科学性与准确性,不能有半点的马虎和疏漏。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师在选择命题或创设实验条件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实验所涉及的知识与经验必须是学生已经具有的,或者在他们的最近的发现区内,是学生跳一跳就可以解决的问题。(2)命题或创设的实验条件是可以得出结果的,而且有些可能是多结论的,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搜索与发散。(3)命题或实验具有科学意义和价值,可以促进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鼓励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在教师提出命题以后的活动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自由发挥为主,由他们自己提出假设,自己进行实验设计,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实验探索和实验汇报。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各种假设。学生的假设有时可能是不准确的,甚至是幼稚可笑的,但这却是他们在探索的道路上跨出的第一步。教师要积极鼓励他们的设想,激发他们的创新的积极性。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实验可能会失败,这是科学研究中的正常现象,教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问题,重新实验,取得最终的结果,从中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德。

(三)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法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有关专题,在小组的群体中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学习,从中获得对该问题深入认识或进一步了解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基础,所以比较适合在小学中、高年级使用。

小组讨论法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整个活动过程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的,是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中心的,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特征的。合作学习小组一般是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组建,这种分组原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并为学生主体能动性的激发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2)重视合作学习。由于把教学班分成了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参加活动的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同时也都要听取他人的意见,讨论和相关活动就成了他们的互助合作活动。学生在小组的群体中以平等的地位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合作,取长补短,他们在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不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培养了他们与人合作的精神。(3)以讨论为主要活动方式。在讨论时,学生的发言既要围绕教师提出的有关科学的专题,又可以即兴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创造精神;在讨论时,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可以扩大信息量,学生还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观点,取长补短。

小组讨论法的活动过程可以分为以下步骤:(1)教师设立专题背景,并提出专题。(2)指导学生开展讨论。(3)指导学生总结归纳结论。

教师在进行小组讨论法的活动设计时,必须要注意儿童年龄特点,明确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教学目标。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小组讨论法主要是培养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能力;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来说,不但要培养学生正确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还要培养对观点的辨析、判断能力。

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时,要十分重视讨论题目的选择。在选择题目时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情况:活动的重点、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生活背景。所选择的题目既要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议论可发,又要有一定的深度,能够揭示专题的本质和规律。教师在小组讨论时的有效控制是应用小组讨论法成功的关键。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在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能力和个性,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加讨论。(2)教师在整个讨论中要密切关注讨论的进展,控制无意义的话题,及时把讨论引入正轨。(3)教师要把讨论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否则漫无边际的讨论无法使讨论达到应有的深度,得出应有的结论。(4)合作学习要与个别辅导相结合,要特别关注并鼓励表达能力不强的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必要时可以进行提示和指导,使他们能够清楚、扼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5)在总结和归纳结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科学、准确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观点,避免概念模糊不清。

(四)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就是运用小品、短剧、或实况模拟等形式进行模拟活动的一种方法。在角色扮演中,首先要创设一种情境,由一部分学生担任各种角色并进行表演,另一部分学生观看表演,认真注意与活动目标有关的具体行为。表演结束后,讨论在表演中的体验和表现出的行为。这种活动形式把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活动过程艺术化、生活化,使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角色交往中,获得对过程的体验。

角色扮演法常用的模式有两种:(1)换位模式。在角色扮演时,表演者暂时放弃自我行为,扮演他人角色,例如扮演某个科学家、某个医生、某个同学、某个残疾人或某个虚构的人物等,让学生从被扮演的角色的角度去讲话、思考、行动和处理问题,从中体验感情、发现问题。(2)易境模式。在角色扮演时,表演者以自我出现,但虚构一种自己所处的环境,例如到某自然保护区、到某自然水域考察、到某种生态环境进行调查、到某种专业实验室等。在这种条件下,角色扮演者可以创设特定的环境,演示特定的现象,引导其他学生同时进入情境,学习或练习专门知识与技能,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角色扮演的活动方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舞台,使学生在一个模拟的、人为的,但又近似真实的环境中去体验感情,而这种体验又不会导致实际生活中失败的风险。

篇3:让乐趣充满数学课堂

一、让事例充满乐趣

趣味事例最具有吸引力, 它能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 使其对有关的学习内容产生愉快情绪.引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趣味事例进行教学, 能使课堂产生十分愉快的学习气氛.例如:教学“勾股定理”时, 讲授事例:两树相距4 m, 一树高12 m, 一树高9 m, 一只鸟从一棵树的树梢飞到另一棵树的树梢, 飞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又如:在讲授比例线段这一节时, 讲述“泰勒斯用一根棍棒测金字塔”的故事, 这时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解决这个问题的积极性就会高涨, 课堂就会妙趣横生, 教学效果就大不一样.

二、语言要具有幽默性

风趣与幽默是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学幽默着眼于对所授知识的超然运用与奇巧安排, 它能活跃课堂气氛, 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在讲“鸡兔同笼”问题:“有头45个, 足116只, 问:鸡兔各几何?”学生心算、笔算后仍面露难色.这时教师下令:“全体兔子起立!提起前面两足!”学生开怀大笑.之后, 教师说:“现在兔子和鸡的足数一样了, 上面45个头, 下面多少足呢?”学生答:“45×2=90 (只) .”“少了多少足?”“26只.”这时学生欢快地叫起来“有26÷2=13 (只) 兔子, 32只鸡.”烦人的数学题, 在老师幽默、形象的讲解中, 变得那么有趣、明白.这就是“幽默型”教育.

三、让学生体味数学中的美

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一切美的事物总能让人赏心悦目, 数学教学中贯彻“美育”原则, 可以达到愉快教育的目的.板书工整, 作图美观, 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数学本身也处处充满令人愉快的美的因素.如:教黄金分割时, 黄金比≈0.618.本是一个枯燥的数字, 我们在教学中介绍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效果就大不相同, 例如:当气温为23℃时, 人们的身心感到最舒服, 因为此时, 气温与体温之比≈0.618;最和谐悦目的矩形, 如书籍、门窗等, 其短边与长边之比为0.618;著名的埃菲尔铁塔, 其第二层之下与第二层之上的比也是0.618;最优美的身段, 是身体下肢与整个身长之比为0.618;报幕员所站最佳位置, 应是舞台宽度的0.618处……黄金比美妙无比, 学生学习时就乐趣无穷.数学知识从形式到内容充满美, 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掘这些美的因素, 使学生在美的环境, 美的内容中产生愉快的学习情绪.

四、手脑并用, 乐趣无穷

数学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 要让他们“参与”, 不要把学生当“观众”、“听众”, 而要让他们当“主角”, 当“主角”是令人愉快的事.课堂中, 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 能激发学生学习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讲“幂的运算”时, 问“将一张0.1 mm厚的纸对折一次有多厚, 对折两次呢?三次呢?对折三十次呢?”学生纷纷拿起计算器, 然后把单位换算成米, 发现将这张纸对折30次后其厚度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 这时学生兴趣大增, 积极性极高, 纷纷参与计算, 从中体味极大的乐趣.又如:“n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先让学生考虑:三边形内角和为180°.四边形内角和为2×180°, 五边形内角和为3×180°……于是猜想n边形内角和为 (n-2) ×180°, 再让学生自己通过作图, 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得出这个结论,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 去发现他们未学过的新知识, 这就是“再创造教学”的现代教学思想, 是符合数学的发现和发展规律的.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开发学生智力, 培养思维能力是极为有益的.

五、巧结课, 让学生回味无穷

良好的开头虽然是成功的一半, 但精要的结局, 更能使课堂教学再达高潮.课堂小结可通过归纳总结、实践活动、转化升华和设置悬念等方式, 不论哪种方法都必须调动学生积极性, 集中注意力, 把学生思维吸引到结课环节上来, 因此, 应重视在“乐”、“趣”两字上下工夫, 尽可能设计的生动活泼, 有趣味, 使学生乐学, 切忌从头到尾简单重复.为此, 教师要仔细分析上下两节课间的联系, 结合教材内容提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和一些技能训练, 设计好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造成悬念, 让学生课后观察思考探讨,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发展他们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观察力.

篇4:“玩”让小学科学课充满乐趣

多年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以及组织学生进行课外科技实践活动的经验告诉我:科学课上的“玩”蕴含着科学知识、创造及科学的认识过程。教师要认真研究这种“玩”的艺术,把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与科学的认识、课堂的有效组织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纯粹的玩、散漫的玩转化为对科学知识的追求,做到自主、活跃、有趣、快乐。那么,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去玩?

一、教师引导着学生玩

为什么白天黑夜会交替出现?为什么会有刮风下雨的现象?小学生不知道的奥秘有千千万万。有趣的小学科学课是以学生常见的事物和现象为主要认识对象的,涉及到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和宇宙等诸多方面,内容十分丰富。教师应着重从学生的兴趣与课程有趣内容、形式方面,去多想办法,让每一堂课、每一个探究内容既生动有趣,又能让学生学到知识。

1.引课,从小实验开始

例如,上课了,科学教师拿着一个装有红色液体的大烧杯走了进来。一群学生围着教师七嘴八舌地问道:“老师,今天我们学什么呢?”教师微笑着说:“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水是往低处流的?”“知道”。教师接着说:“你们谁能让水往高处流?”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变得高涨起来。教师拿出一块手绢卷成了圆柱状,将其2/3插入装有红色液体的烧杯里,然后神秘地说:“不一会水就会顺着手绢头流出来”。学生的眼睛死死盯着烧杯水平线上的手绢,过了一会儿,红色液体已经上升到了露在外面手绢一半的位置。

教师在一旁引导:“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认为教师在材料里做了手脚,从中加了一根吸管;有的认为是物品本身有孔的原因。最后教师解开了谜底:是因为手绢本身有孔,通过自身细密的小孔把水吸进去,水占满了底部空间,无处可放,只好逐渐向上流。这样的引课,好玩且切合教学内容,学生怎会不喜欢?

2.课后,带领学生到课外去玩

科学课不应以下课作为教学的终点,而应把学生引向更广阔的课外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到大自然、科技馆里去玩。

苏教版小学课本里有《孔子游春》一文,它生动地描述了孔子带弟子游春的情景。春天到了,孔子听说泗水正涨春潮,便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边游玩。然后,巧借河水诱导弟子做真君子。孔子没有把弟子们局限在课堂里学习,告诉我们“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这样一个道理。实际上,在课外玩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只要我们注意观察,用心感受,用智慧去发现,就能获得许多书本里学不到的知识。

这几年,每到夏季,我就带领学生走进黄山浮溪、金寨鹞落坪等地,进行鸟类、蝶类、植物生态保育科技活动。山胡椒、吊金钱、怀山药、忽地笑、香榧树、小茴香,各种常见而又陌生的树木不断地映入学生的视野。学生淌山溪、过木桥、穿茶园、走山林,累了,统统脱下鞋子,走到冰凉的溪水中,坐在岩石上休息、交流。持续一周的活动,学生兴趣盎然,不但学到了许多动植物知识,而且也提高了环保意识,增强了合作精神。

每到冬季,我便带学生到安庆升金湖调查为了越冬迁徙而来的候鸟。在这个亚洲重要的湿地,学生见到了大群的苍鹭、豆雁、白琵鹭、小天鹅等水鸟,还有幸欣赏到了候鸟群翔的场面。学生在感受到了大自然美的同时,也感悟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此类活动,让学生亲近自然,到自然界中去欣赏动植物,参与到认识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过程中,不仅增加了学生有关大自然生命世界的知识,还激发了他们关注环境、爱护鸟类、保护生态的热情,也提高了其环保责任意识。

二、让学生自己有目的地玩

我觉得,学生的“玩”有两个层次。一是学生自发的、无目的、纯粹的玩,这是有意义的“玩”的基础;二是学生有目的的“玩”,即科学学习中所提倡的“玩”。小学生好奇、好动、好玩,什么都想摸一摸、玩一玩、做一做。我们的科学课,又编排了大量的探究和实践活动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教材内容,在教学中积极寻找、创造条件,尽量满足学生的动手要求,实现学生由第一层次的玩向第二层次玩的过渡。

科学课上的观察、猜测、实验、拓展、比赛等,教师都可以设计成游戏形式,放手让学生参与,让他们在自己动手玩的过程中积极动脑,大胆猜想、验证,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

比如四年级科学课《物体的运动方式》,让学生玩自己带的玩具,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然后,教师提供带细线的小木块、乒乓球、玻璃小瓶、橡皮筋、塑料尺等几种材料,放手让学生自由研究物体的运动方式。慢慢地,教师发现:学生不是按教师的想法一样样地研究摆动、跳动和滚动等,而是想办法把这几种材料组合在一起玩。有的用带线的小球撞击乒乓球,带线的小球来回摆动,乒乓球先跳动几下,再向前滚动起来。有的把小棒用橡皮筋射到竖起来的木块上,木块倒下推动玻璃瓶滚动,再推着乒乓球滚动。这样,学生不仅对物体运动的方式有了较深的理解,他们的思维也在这种玩的过程中逐渐发散、扩展开来。

让学生自己玩,是科学课上一种层次较高的玩的方式。教师不但在课上、课下要给予学生充分玩的时间,还要有目的地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我在教学中就结合课本内容教给学生一些自己玩的小游戏,如硬币会唱歌、玻璃球穿墙、磁铁浮在空中、把硬币吹进碗里,等等。

还有,我们讲授了“速度大,压力小,速度小,压力大”的伯努利原理后,可以让学生周末去参加少年宫科学梦工厂活动,先参观许多科学小成品,然后自己动手制作滑翔机。

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在课上去观察、实验、游戏、模仿;在课后,自己动手制作玩具、考察探索。这种学生自己玩的方式,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培养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

总之,“玩”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度的积极性,在“玩”中轻轻松松地掌握了科学知识。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但他们都喜欢“玩”,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个兴趣的统领点,把它与自然科学现象的兴趣激发点结合起来,让学生想玩、会玩,并在“玩”的过程中,敢于提出各种问题,对观察和实验进行科学的预言和合理的解释,把自己的观点完整地表达出来,与他人共享和研讨,享受这种玩的过程。

篇5:让化学课堂充满智慧与乐趣论文

摘 要: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享受学习的乐趣,这就要求我们化学教师奉献给学生一个主动探究的课堂、一个互动生成的课堂、一个赏识信任的课堂、一个充满智慧和乐趣的课堂。本文通过《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的教学案例阐述了如何让化学课堂充满智慧与乐趣。

关键词:智慧 乐趣 化学课堂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一种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们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构建化学活动平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选择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学生变得富有智慧。在传统课堂中,知识的“灌”、作业的“多”、气氛的“闷”、评价的“缺”使我们的很多学生都厌恶课堂。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丧失了,少的是积极、愉悦、发现、成功的体验,多的是枯燥、乏味、厌烦、挫折的感受。而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享受学习的乐趣,这就要求我们化学教师奉献给学生一个主动探究的课堂、一个互动生成的课堂、一个赏识信任的课堂、一个充满智慧和乐趣的课堂。在《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的教学中,我们师生都感受到了化学课堂的快乐与魅力。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教师只有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才能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主动探究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使学生明白学习化学的意义和价值。在《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的授课中,我首先通过一个故事引入了本课课题:很久以前,有一群人在满是贝壳的沙滩上烧火煮饭,在收拾时,人们惊奇地发现,在锅的底部有一层亮晶晶的物质。接着提问学生:猜想亮晶晶的物质是什么?当部分同学猜到了是玻璃后,进一步设问:贝壳、沙子怎么就变成了玻璃?这其中发生了什么神奇的变化?这便引出了玻璃的制备原理,让学生在有效的教学情境中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创设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满足学生主动探究的需要

“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新课程也明确指出:“有效的`化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虽然生活中有较多硅及其化合物,但对于硅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学生还是比较陌生和抽象,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告诉学生物质的性质,学生可能只是死记,而没有真正的感受,没有真正的理解。正如有人说的:听到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理解了。为此我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要掌握的知识。如学习硅酸钠的性质时我设计了一个探究实验:让学生设计一个探究二氧化硅的实验方案并上台演示。设计了两个学生实验:一个是硅酸钠与盐酸的反应,另一个是硅酸钠的阻燃性实验。通过这些实验,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硅及其化合物是生产生活中的常见物质。在课堂中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含硅材料的环节,学生纷纷说出有电脑芯片、水泥材料、水晶饰品、玻璃器皿、陶瓷餐具、太阳能电池、硅胶干燥剂、光导纤维……在这个寻找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体会到了它们在提升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意识到了学好化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四、巧设提问,创设一个互动生成的课堂

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课堂的活动来自于学生动态的发展。课堂教学应从传统的“事先预设”中走出来,走向“动态生成”。如在学习二氧化硅制备硅酸时,我提问学生:你会通过什么途径去制备?思考后,有学生马上就说用二氧化硅与水反应。这时我并没有立即否定他的答案,而是进一步设问:你是怎么想到二氧化硅会与水反应的?学生说联想到二氧化碳会与水反应。此时我及时给他鼓励,鼓励他能用类比方法进行分析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接着进一步提问:二氧化硅主要存在哪些物质中?学生想到沙子中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继续提问:你还认为二氧化硅会与水反应吗?学生说不会,否则河边就不会存在沙子了。此时教师点出在用类比方法进行性质推导时还要考虑递变性和特殊性。此时引导学生思考其它制备途径,经讨论学生想到: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可与碱反应,生成硅酸盐,然后硅酸盐与酸反应生成硅酸。这其中一些环节是预先没有考虑到的,所以教学不能完全根据教师预设的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不断产生新的学习需求。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这就是生成的课堂教学。生成式教学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课堂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境。

五、设计富有探究性的作业,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篇6:让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充满乐趣

“艺术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课程,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情感陶冶以及智能的提高等,具有重要价值。”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要让他们在音乐艺术课堂学习中得到成长、得到陶冶、得到提高,只有让音乐艺术课堂充满乐趣,才能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上来,使之对音乐艺术学习发生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愿望,从而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如何让课堂充满乐趣呢?

一、讲故事引起学生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天真幼稚,好奇心强,生动的故事能引起他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尤其特别喜欢听童话故事,故事中那些可爱的人物和小动物是他们的“好朋友”,用故事导入新歌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小熊请客》时,我是这样导入新歌的:“这一天,小熊过生日,它请了许多的客人,有小猫、小狗和小鸡等等。狡猾的狐狸也很想去,可是小动物们都不带它去,当小动物们在小熊家为小熊庆祝生日时,可恶的狐狸自己跑来了,怎么办呢?”听到这里,孩子们的脸上流露出着急的神色,我笑着把话语一转:“别为小动物们担心啦!大家听听歌曲就知道答案了。”当他们从歌曲中得知小动物们齐心协力,想出好办法赶走了狐狸,都高兴的笑了。就这样,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就被导向到对新歌的学习上了。

二、做示范导出学生兴趣

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是相当有限的,如果要让他们更进一步了解歌曲的意境,这时教师的范唱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但能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歌曲的完整艺术形象,而且引起学生对歌曲的兴趣和学歌的愿望。范唱必须纯熟,要吐字清晰、声情并茂、形象鲜明、风格突出、富有感染力。如我在范唱《小雨沙沙》时,一、二句是用轻柔、甜美、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的,仿佛在探听种子在小雨沙沙声中的秘密。

三、四句是用明亮饱满的声音、充满喜悦的情感演唱的,表现出种子急着破土而出的急切而欢乐的情绪。歌声把学生都吸引住了,从而引起了学生们学唱歌曲的极大兴趣。

三、让形象增加学生兴趣

音乐的语言是形象的,但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它是抽象的,必须借助直观具体的形象来感染学生。在音乐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是一种有利条件,它可以将歌曲或乐曲中所表现的内容转化为视觉形象,以帮助学生理解。在教《可爱的春天》时,我向学生展示了一个课件:天气变暖,小燕子赶紧从南方飞了回来,大地变成了绿色的世界,小草都露出了脑袋;鱼池里,鱼池里的冰融化了,小鱼在里面快活地游来游去;校园里的柳树发芽了,桃花和迎春花都陆续的开放了,非常漂亮,小朋友摘掉了帽子、手套,脱掉了厚厚的棉衣,换上了轻便的衣服,快活地蹦啊跳啊。画面生动有趣,逗得孩子们拍手欢笑。有时我还让学生们根据歌曲内容作简笔画,以加深理解。在教《小熊请客》后,我让学生

把内容画出来。有的学生画了两幅:一幅画的是狐狸请求小动物们带它去参加生日会的情景;一幅画的是小动物们齐心合力把狐狸赶走后,大家高兴的样子……画得活灵活现,十分有趣。通过观看幻灯、挂图或作画,增加了乐趣,加深了学生对音乐形象的理解。

四、多表演诱出学生兴趣

学生活泼好动、模仿性强,尤其对小动物的动作最感兴趣。在教学中,我经常启发诱导学生根据歌曲内容进行表演。孩子们在歌曲《两只小象》的表演中,模仿小象那一步一顿的笨拙步态和长鼻子互相钩钩搭搭(用手势表示)的憨态童趣十足。在《森林里的故事》的表演中,孩子们学“兔跳”、“鸡跑”、“鸭摇”、“猫走”“猴皮”等,活泼极了,教师里欢歌笑语,简直成了“动物乐园”。这样的表演既充满乐趣,又使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对表演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不无好处。

五、加游戏激发学生兴趣

艺术课程主张开展具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通过有组织或随机的游戏活动,增进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艺术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游戏中体验艺术。游戏是儿童喜爱的活动。音乐游戏也不例外,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小青蛙找家》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两个学生举手搭成“小青蛙的家”,旁边站着“青蛙妈妈”,在欢快的乐曲声中,几只“小青蛙”蹦蹦跳跳,四处找家。随着“小青蛙”找到家与“妈妈”拥抱时情不

自禁发出的那“呱”的一声欢呼时,孩子们又蹦又笑,兴奋欢乐的情绪达到了顶点。

六、想创作延伸学生兴趣

“艺术课程涉及的各种创意、设计、制作、表达、交流以及多视角的连接和转换,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解决问题和发挥其艺术潜能的机会,赋予他们表达自我和发挥想像力的空间,艺术课程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课程。”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音乐创作多为即兴发挥,这是一种有创造思维参与的音乐教学活动。能激发创造欲望,有能使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得以延续。在《森林里的故事》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模仿“小鸟”“小鸡”“小鸭”“小猫”的叫声,他们模仿得惟妙惟肖,简直可以乱真。在“声音造型”的练习中,我让学生模仿火车强弱快慢不一的车轮声,以表现火车启动、飞奔、进站、远去的音响特点。学生模仿的兴致很高,有的还模仿列车员迎送列车的动作神态来,非常逼真。在充满乐趣的练习中,孩子们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得到了提高。

篇7:让我们的科学课堂充满生机

通过近一段时间学习,使我对如何进行科学教学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新的科学课程改革使课堂充满了活力,充分调动了各个层面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教师层面上看,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这就对任课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良好的思维品质,更应当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从学生层面看,小学生对科学充满好奇,是学生喜欢的学科之一。因为各种各样的活动材料,都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他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必然要开口说,动手做,产生参与活动的冲动,在缺乏自制力的前提下,使课堂出现难控制的局面。仔细分析这很正常,那怎样把握好课堂的调空艺术,让学生既动起来,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显的很重要。

怎样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呢?

首先,要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的计划,包括制定的步骤,选择方法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对应的措施,然后开展探究活动。大致的思路是这样的: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探究——展开交流——拓展创新。其次,探究活动的引入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探究活动的过程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探究的结论要能促进儿童原有认知向科学方向发展。

随着小学科学课堂改革的推进,科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诸如:问题的提出牵强附会、科学猜想太过随意、科学探究过度自主、汇报交流杂乱无章、等等。通过学习培训,我感觉实施科学的教学策略有以下几点:

1、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角度提出问题”。

2、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在猜想过程中注意学生的思维训练。

3、探究学习应重视教师的指导,把握好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4、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和善于倾听的良好习惯。

理想的科学课堂教学应超越模式,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自我;应该是充满趣味,饱含情味,具有韵味,令人回味。

篇8:让英语课堂充满乐趣

一、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现代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同时激发创新意识。这里所说的“动”就是让学生调动身体的各个感觉器官, 眼、耳、口、手、脑等协同合作随着教师的教学并用。这种“动”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中去,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首先, 在进行课前准备时就让学生动起来, 可以采取学生齐唱英语歌, 播放英语动画等方式营造一下英语气氛, 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讲台前。我还记得在一次省级的优质课大赛中, 由于比赛比较激烈, 所以教师和学生都很紧张, 每节课都很沉闷, 当然学习的效果也不太理想。但有一位教师的做法给评委和在座的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课前两分钟播放了《兔子舞》的英文歌曲, 同时教学生随着音乐做一些简单的动作, 刚开始学生还有些羞涩, 但很快, 孩子们的天性在音乐中展露出来, 学生开心地随着音乐舞蹈, 之后陌生的师生关系变得融洽自然, 当然那节课也因此变得轻松愉快,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可见课前让学生动起来可以发挥多么大的作用。当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要讲的内容让学生自制一些本节课所需要的教具、学具。这样做既可以达到让学生提前预习的目的, 还可以让学生感觉新鲜, 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也就为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其次, 创设英语情境, 让学生在具体的英语语境操练中动起来, 在英语课上学生是学习和活动的主体。所以, 创设真实可信的英语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 就会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形成和英语知识的掌握有很大帮助, 而且亲身体验所获得的知识的记忆效果会更好。还记得七年级下学期在讲问路指路这节课时, 我把全班学生按座位分成几个小组, 分别代表不同的地点, 让学生用英语从起点出发, 按照给定路线, 边走边讲解, 直至目的地。这种让学生参与进来的教学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在这种真实情境的英语操练当中, 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兴趣浓厚, 注意力集中, 由此所产生的学习效果也非常的明显。另外, 教师要注意适当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动起来。教师可以利用学习小组, 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将所学的英语语言知识转化成语言技能, 从而达到利用英语做事, 利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如小组内改变一些小短句, 分角色扮演一些小故事。在表演中学生既锻炼了英语口语, 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二、编一些有趣的口诀来帮助记忆

英语语法的一些规则、词的用法, 发音规则等, 常常让学生感到迷惑。教师根据这些情况来编一些朗朗上口的口诀来帮助学生记忆, 使枯燥的语法变得生动有趣。如对七年级学生讲授be的用法时, 教给学生小口诀:我用am, 你用are, is用在他、她、它, 复数人称全用are。再如讲基数词变序数词规律时, 让学生记住口诀:基变序, 有规律;词尾加上th;1、2、3特殊记, 8去t, 9减e, f要把ve替, 整十变成序数词, 将y变ie, 再加th, 若想表示几十几, 只变个位就可以。通过这些口诀, 学生很轻松地就记住了这些枯燥的语法, 降低了学习难度,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如果教师在讲授英语音标、单词和短语时做一些创新, 同时发挥一下幽默, 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我的同事当中有一位非常喜欢唱歌的英语教师, 他在进行音标教学时就突发奇想, 如果把英标变成歌曲是不是就能让学生记住这些枯燥的音标呢?于是, 他就尝试着用当时比较流行的《好汉歌》的曲调改编了48个国际音标。这首音标歌朗朗上口, 还风趣幽默, 立刻吸引了学生, 几乎每个学生都很快记住了这些音标的发音,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讲授单词时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个词的来源, 讲一些与这个词相关的小故事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加深学生的印象。如在讲授sandwich这个单词时, 告诉学生这个词实际上是一个人的名字, 这个人发明了夹肉的面包, 人们把这种面包叫Sandwich。在讲授news这个单词时, 告诉学生这个词的汉语意思是消息。因为消息都是来源于四面八方的, 所以news是north, east, west, south这四个表示方向词的首字母的组合。经过这样形象生动的讲解, 学生对这些词的记忆会加深。教师还可以利用对比来讲解单词。

三、在英语教学中重视对英语谚语和风俗习惯的讲解

英语的谚语和中国的谚语一样, 是人民智慧的结晶, 小道理中往往蕴藏着大智慧。在英语教学中重视对英语谚语的讲解可以使课堂更加具有趣味性, 同时也能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如在讲到friendship时可举出下列谚语,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再如讲七年级It’s raining一课时, 穿插了谚语Afer the storm, came a calm (风雨之后见彩虹) 。讲授problems时告诉学生:Nothing is impossible if you put your heart into it。对学生进行这样的情感价值观教育, 往往让学生更深层地感知所学知识。另外可以在课堂上就所讲的内容增加一些必要的风俗习惯讲解, 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英语听力, 又可以增长学生的见识、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四、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课堂, 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 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走入了课堂, 生动直观的画面, 活泼有趣的动漫, 优美动听的音乐, 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记得在教授九年级第四单元What would you do时, 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I want to go to Guilin, 很自然地引出了本节课将要讨论的话题time and money, 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自然也就对我所提出的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had 25 hours in a day?这一问题产生极大地兴趣, 本节课重点语法的引入自然贴切, 学生讨论积极, 课堂气氛热烈, 产生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再有可以把较为简单的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设计成需要一步步完成的闯关游戏,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不同难度的闯关内容, 这样不仅达到了分层教学的目的, 也能使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从而也能大大的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 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运用各种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活跃课堂气氛, 让英语学习充满乐趣, 长期坚持一定会在教与学的领域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摘要:英语教师要想保证英语课堂吸引学生, 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手段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用各种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和较高的教学质量。

上一篇:[精品推荐]优化作详解文教学与解题下一篇:打款证明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