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理论发展的启示

2024-04-13

管理学理论发展的启示(通用6篇)

篇1:管理学理论发展的启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管理理论层出不穷,管理工具不断进化,管理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管理理论最终将朝着什么方向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中国的管理理论萌芽早于西方国家,然而发展却非常缓慢。西方的管理发展史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管理

学的发展。从西方管理学的发展史中,我们可以看出管理学不断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西方的管理学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传统管理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阶段。传统管理理论又分为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管理科学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主要有科学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和管理组织理论。其代表人物分别有泰勒、法约尔和韦伯。古典管理理论是“冷冰冰”的时代。将人视同机器,将管理者视为安排这些人员与机器的工程师。古典管理理论主张对人严格管理、严格控制,通过计件工资制度、科学的管理过程和理想的管理组织,来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机器坏了可以进行维修,工人无法达到必需的产出时,就重新设计员工工作或是提供一种更具激励性的奖金计划,没有所谓的群体和团队的存在。

20世纪40年代,古典管理理论片面强调对个人行为进行组织控制和规范,而忽视了生产中人的因素以及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已经无法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代表人物梅奥、马斯洛、赫茨伯格、弗鲁姆、麦格雷戈、利克特等人,结合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从人的需求、动机、行为与其所从事的工作,及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角度进行研究的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应运而生。早期的人际关系学说理论强调必须重视人际关系和人的因素。人际关系理论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早期理论,行为科学在后一阶段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个体行为理论、团体行为理论和组织行为理论。尽管它有各种理论和学派,但是它们的基础都是建立在人际关系学说基础之上的。个体行为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由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麦格雷戈的关于人性的X理论和Y理论。这两种理论主要是是研究如何通过不断满足人的需要,从而发挥人的创造性和提高人工作的积极性,以此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团体行为理论,主要是研究如何协调团体的行为,不断增强团体合力的理论。在组织行为理论的研究中,西方学者重点对领导行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关于领导者的品质、领导方式等方面的理论,探讨了领导者如何处理好对人的关心和对生产关心的关系问题。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们将人的本身的因素正式引入了管理学理论,从“社会人”和“自我实现人”的基点出发,开始重视对人的需要、动机及行为规律的研究,承认人的社会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进取性,主张用引导、激励的方式调动人的积极性,并通过。参与管理”、“目标管理”和“职业生活充实化”等方式实现个人目标同企业目标的结合。

管理定量方法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用于解决军事问题的数学和统计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定量理论的核心是把数学、运筹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等用于管理决策,以提高管理的效率。其目的是实现管理的科学化、精确化和高效化。但是它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

它无法很好的解释和预测组织中成员的行为,同时受到情景难以定量化的限制。

二战后,以美国为主的许多欧美管理工作者、管理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生物学家、心理学家、数学家等都对管理理论研究发生了兴趣,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期间主要有管理过程理论、系统理论、权变理论、决策理论和企业文化理论等。这是管理已将人看成“复杂人”,注重人的因素。现代管理理论较好的将各种管理学派所强调的观点进行了综合,并十分重视管理过程中的情景因素、文化因素和管理信息的利用,适应了现代管理复杂化、国际化的需要。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现代西方管理理论对于人的研究大大地加强了,明显地向人性回归。因此,认真探索、总结西方管理思想的内在规律,对于我们的企业管理,无疑有着诸多启示和帮助。

从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方面的内在规律和启示: 第一,在管理中,要把管理的科学、理性方面同感情的非理性方面结合起来。西方国家在英国的工业革命以后,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产生了以泰勒、法约尔、韦伯等人为代表的经典的科学管理运动的思潮,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这在当时是符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的,在当时没有科学的管理原则,也没有科学的管理依据的情况下,科学管理运动每一次科学地、理性地把管理纳入科学的轨道,使得管理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这次运动,在当时收到了相当好的效果,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发现单纯地注重管理的科学性、理性化不能保证管理的成功和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因为不论是什么样的企业都是由人组成的,而企业的职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现实的要求也在不断地变化,他们不仅有理性,更重要的还有感情,不但要求获得经济上需求的`满足,还要获得感情上、社会地位上和自我实现等方面需求的满足。这样,行为科学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行为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对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过于偏重非理性方面而忽略了理性方面,管理绩效也达不到理想的状态,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是可行的。

第二,要把管理中的正式组织作用和非正式组织作用结合起来。所谓正式组织,指的是企业为了有效地实现企业的目标,所规定的组织成员中正式的相互关系和组织体系,其中包括:组织结构、方针政策、规划方案、规章制度等。所谓的非正式组织,是指组织中没有经过正式的上级或一些相关的程序而建立起来的,以感情联系为主要沟通方式的一种非正式的群体和体系。泰勒等人在古典管理理论体系中主要强调了正式组织的作用,而行为科学主要

强调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要想达到理想的管理绩效,这两者的结合是一个必然的途径。

第三,要把管理中的系统性、计划性、程序化等方面与灵活性、权变性、非程序化方面相结合。古典管理理论和管理科学方面的理论是非常强调管理中系统性、计划性和程序方面的作用的。而行为科学和权变学派等强调的,是如果因为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墨守成规,不顾存在的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不顾外部环境的变化,把计划、系统看得一成不变,这样就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他们非常强调管理的灵活性、权变性、非程序化等方面。但是企业本身是一个系统,一个系统要正常地运转,就必须是这两个方面的管理学理论发展的启示结合,管理理论有把这两种理论相结合的趋势。

第四,要把管理中的精确性和模糊性这两个方面相结合。在精确性方面,管理理论研究已逐渐成熟,如管理理论中的运筹学、数量学、计算机、统计学、会计学方面的发展,使管理的精确性方面越来越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靠算出来的,因为任何一个管理的过程都是由人来操作的,在许多情况下,发展和转化的界限是不清晰的,在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不清楚、不确定、不完美的情况。不能只注重精确性,而忽视事物发展的本质,也不能用模糊的方法描述管理行为,在管理上,只有有效地把两者结合起来,效果才会好。

纵观管理思想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管理学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社会制度的建立和变更,工业革命的发展,战争的结束和人权的发展,对其管理理论的发展都有非常的重要性以及深远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实践对管理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从实践的角度考虑问题。将会使得理论更加丰富并且更为实用。另一方面,东西方文化是在相互交融、相互影响中相互促进的。日本借鉴西方的管理思想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是如果不注意随着环境改变而不断地调整自己企业的管理思想和文化基础,同样是不可取的;相反,如果西方在其理性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东方的管理思想,则有可能走向新的辉煌。

此外,善于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给了管理理论大发展的重要研究思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理论是非常有效的研究方式。中国与西方在制度、价值观、文化、历史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管理理论的内容和运用方法。但是,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研究中国现实中的各种管理问题,并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将会得到适合于自己发展的一套管理理论体系。

篇2:管理学理论发展的启示

以人为本对教育发展的启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探索浅析

人本主义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其中的代表人物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许多关键理论,对于研究教与学、探索教育现象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在对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作出基本阐述基础上,将其中对教育产生积极影响的思想精髓与目前教育教学中所体现出来的一些现象、问题和方法综合分析对照,并力求找出两者间的最佳契合点.

作 者:李毅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8刊 名: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6(2)分类号:B84-05关键词:人本主义 罗杰斯 心理学 教与学

篇3:管理学理论发展的启示

一、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西方的近现代科学,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而蓬勃发展起来,随之产生的西方企业管理的独特理论。从西方企业管理理论建立至今经历过三次巨大变革。第一次变革是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这标志着管理科学的正式产生;第二次变革是行为科学的产生;第三次变革是二战以后现代管理理论的产生。

在此,我们探讨的主要是现代管理理论范畴的内容。现代的西方管理学诞生了多位管理学大师,如德鲁克、波特、哈默尔、克里斯坦森、明茨伯格等,其管理理论各有特色而又万变不离其宗。纵观当今中国,基于市场经济发展时间较短,则尚未诞生任何现代管理学大师。

二、我国企业管理的典型问题

(一)企业管理者管理理论及理念匮乏

我国现代的企业家,由于起于恢复高考的时代,很多人都是白手起家,并未接受过高等教育。其中的很多人不擅于学习现代先进管理理念,因此,造成了管理理论和理念的匮乏;另外一些喜欢学习的人对于现代西方企业理论要么是全面排斥,要么是照抄照搬,均与企业的实际发展需要不甚相符;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管理理论指导企业运营的企业家仍然较少。

(二)企业管理者管理技能及经验薄弱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的应用依靠于企业管理的实践活动,由于我国很多企业家对于管理理论并不熟稔,而管理经验也不足,使用“专权式”等不恰当方式进行员工管理的现象屡有发生,对于企业的整体运营发展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

(三)企业整体管理模式陈旧

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带来现代企业的巨大变革,但是,我国的很多企业并未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其管理模式依然依托于“家族式管理”或“计划经济式管理”等不恰当的管理模式,使得企业的整体战略、组织架构及管理制度流程等并不能完全的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需要,最终只能落到“不改则废”的地步。

(四)企业后续管理人才培养意识差

金钱时代的到来,使得企业管理者以创造企业当前的利益最大化为奋斗基准,却往往忽视了西方现在管理科学理论提倡的人才培养理念,造成企业高层逐年呈现“老龄化”的态势,而后续人才的培养因为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使得企业未来的核心管理人才出现“断档”已经成为很多企业不得不面对的现象。

三、西方管理理论对解决问题的启示

(一)完善企业管理者对于西方管理理论的积累

由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方面的不同,对于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应该采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方式,对于西方管理学家德鲁克的管理学理论、科特勒的营销管理理论、哈默的战略管理理论、明茨伯格的组织管理理论等进行系统的自我学习,并且积极参与各类学习活动进行企业管理者之间的学习、交流与沟通。

(二)培养企业管理者现代管理技能的水平

作为一个杰出的企业管理者,必须结合西方现代管理理论的学习以及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不断的通过企业的内部管理活动有计划、有步骤的提升企业管理者技能水平,逐步形成适合本企业发展、适合本企业员工的现代化企业管理风格。同时,也必须充分借鉴西方企业管理的实际案例和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管理的实际方法,助力企业的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

(三)以现代管理理念变革企业管理模式

西方现代管理理念提倡“以人为本”,管理模式陈旧的企业必须直面现实,依托西方现代战略管理、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模式,根据企业实际承受能力,对于企业自身的战略规划、组织架构、部门权责、员工权责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努力在最快的时间完成企业管理模式的现代化转变。

(四)依托人才理论建立企业人才培养机制

管理的主体的人才,管理的客体是“人、财、物”,企业的延续和发展依靠的是企业核心管理人才的推动。企业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精力,并且提供物质支持,通过西方管理理论的人力资源模型工具,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的现状进行客观调研,并且针对企业核心管理人才的现状及危机,建立符合企业要求的企业高、中、低层核心管理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人才库存档、核心员工培训、核心员工晋升、核心岗位选拔等多种途径,满足企业发展和员工发展之间的“共赢”需求。

我国企业的“年轻态”迫使我国企业不能够完全依靠自身的积蓄完成企业发展的飞跃,因此,对于西方管理理论的有辨别的学习和借鉴是尤为必须的。而基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现状,我国的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的危机意识,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在国内外贸易的大潮中找准企业的现代管理定位。

参考文献

[1]陶丽平.系统管理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会计师,2014年第14期

[2]鲍春莉.中西文化差异对我国企业管理影响初探[J].企业管理,2012年第1期

篇4:异化理论的发展及启示

异化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理论范畴,自马克思提出劳动异化理论后,异化理论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卢卡奇继承了马克思的思想,提出了物化理论,批判了资本主义异化现象;弗洛姆则将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和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结合,从文化工业影响的角度描述异化现象。马克思、卢卡奇和弗洛姆的异化理论都关注社会中人的生存问题,但侧重点不同。通过对三位学者异化理论的梳理分析,能够对我国当前人的生存样态分析提供参考,并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一个借鉴。

关键词:马克思;卢卡奇;弗洛姆;异化理论

中图分类号: A81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5)02-0001-05

“异化”一词在西方历史发展悠久,代表人受异己力量统治的状态。当费希特将异化引入“自我设立非我”,“非我”反作用于“自我”的概念时,把异化正式带入了哲学领域,赋予其哲学内涵。黑格尔认为,异化是精神自我演化的否定之否定过程。费尔巴哈将异化描述为一个价值范畴,具有浓烈的道德批判本性。马克思指出,这些异化观念大都是关于“人的个性能否彻底解放、人类自由能否彻底实现的问题”[1]382。自马克思提出异化概念以来,西方哲学的异化研究都要从马克思的异化问题研究中参照、吸收和借鉴。客观地说,虽然这些思想家的异化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偏移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但不可否认其对当时社会关注的真情表达。结合异化理论的时间发展轨迹,本文将选取三位有代表意义的人物:马克思、卢卡奇、弗洛姆。通过对三位学者异化理论发展的梳理和对比,呈现异化理论在不同社会时期呈现的不同关注点及其对我国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

一、异化理论剖析

(一)马克思关于劳动异化的理论

很多学者都以1845年为界,将马克思主义分为青年马克思主义和成熟马克思主义,异化正是青年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概念。特别是在其《巴黎手稿》中,马克思大量运用异化概念。具体讲,其主要通过“异化”、“外化”、“自我异化”三个基本概念论述早期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现象。一是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的异化。劳动产品是人本质对象化的外在表现,属于劳动者,是劳动的结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产品与工人脱离,变成与工人对立的力量。“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2]52“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2]52劳动产品与劳动者异化的直接表现就是劳动者生产的产品越多,就越穷,就越被统治。二是劳动自身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劳动实质是人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活动。通过劳动,人们的聪明才智得到体现,并在劳动中感受到创造的幸福和喜悦。但在异化条件下,劳动变成人们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在劳动中劳动者“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2]54。三是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亦是人能动的类生活,本应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自由是指人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是指人能够按照任何尺度进行生产的能力。自觉是摆脱了本能冲动和肉体需要的状态以后,能在理性支配下自愿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状态)。但劳动的异化导致人不能确认其类本质,把本应自由自觉的劳动变成生存的手段,劳动的本质特性丧失。四是人和人之间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的异化、劳动自身的异化、人类本质的异化必将导致人与人之间发生异化,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自我异化”。此时工人之间的劳动关系是生疏的,是劳动原有之意以外的。通过马克思对异化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马克思眼中异化与经济有着直接关系。马克思正是通过哲学的维度得出异化的概念并分析异化产生的原因:工人阶级的劳动产品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和商品生产的普遍化。

(二)卢卡奇的异化(物化)理论

卢卡奇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异化概念,但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他提出了一个至今仍然被理论界关注和探讨的话题——物化理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可以说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的一切关系的物化”,也就是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物与物的关系代替了人与人的关系,物的关系掩盖人的关系。二是物反过来控制人。“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 [3]147卢卡奇认为,物化在资本主义的整个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是人们必然面对的直接现实。首先是主客体的物化。客体方面表现为劳动的日趋合理化,将整体劳动分解成各个部分,局部操作独立化、原子化。主体方面,在劳动合理化的过程中,人被当成是机械的一部分置于生产系统中,“随着劳动过程越来越合理化和机械化,工人的活动越来越多地失去自己的主动性,变成一种直观的态度,意志越来越失去”[3]151。工人之间相互隔离,客体的分割导致主客体原有的纽带被破坏。二是物化领域的拓展。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并不只是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是进一步论述了物化现象引起的物化意识。“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物化结构越来越深入地、注定地、决定性地沉浸入人的意识里。” [3]156卢卡奇将物化置于资本主义的外在和内在生活之中,认为物化在资本主义社会无处不在,已深入到人的意识中。由于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分工,物化意识导致科学和哲学的片面性,人习惯性地形成孤立地看待事物的方法,上升到哲学层面,则是放弃了对整体的认识,认识不到社会的整体发展规律。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虽然关注整体,但却没有深入单个领域,将物化概念普遍化、对象化,过分强调主客体的统一性。但不可否认,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拓展,特别是卢卡奇结合自己生活时代的资本主义现状,将物化理论拓展到文化和意识层面,为以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研究建构了理论框架,尤其对法兰克福学派影响甚深。

(三)弗洛姆的异化理论

弗洛姆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对马克思的《巴黎手稿》进行解读后,弗洛姆发表了专著——《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提出了“体验异化理论”。弗洛姆认为,人正常的存在应是通过自身力量和自身精神丰富性体验自我。异化条件下,人的存在依赖人之外的力量,将个人的生活本质外现。异化是人精神和心理异化的过程。人的自主性不是依靠本身,而是依靠外在的力量。在弗洛姆看来,异化的根源源于“偶像崇拜”。人消耗时间和精力制造偶像,却对自己制造的偶像跪拜,“人们崇拜的偶像不是别的,只是人类自己力量的结果”。[4]偶像崇拜从人类产生文明史就已开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愈加严重。在劳动生产领域之外,偶像崇拜在逐渐隐藏的同时已经深入生活的各个层面和领域。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呈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内容和特征。一是社会生产领域的异化进一步加剧。在晚期资本主义体系中,工人的自由行动权被进一步剥夺,在原子式管理下,工人劳动更加单调、更加机械,劳动成为金钱的获取手段,人在劳动中的生命价值和尊严被否定。二是消费过程的异化。弗洛姆认为,消费过程异化主要是由金钱的异化职能引起的,拥有金钱似乎就拥有了一切。人占有物品的目的是满足个人的愿望,而不是为了使用。消费活动不是人性的体验,而是被刺激起来的个人幻想的自我满足。本应是达到幸福手段的消费成了目的,纯粹为了消费而消费。三是理性转向理智的异化。理智和理性在弗洛姆看来有本质的区别。理智是为了满足生存进行的思想活动,是扶助肉体的存在;理性是对现象背后本质的分析,是精神的发展。精神异化表现为理性退化和理智发达,人们关注更多的是肉体的需求,精神上的需要被忽视。四是人与人的异化。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错位,成为“两个抽象物、两个机器之间相互利用的关系”[5]140。利益成为人相互交往的目的,每个人都被看作是商品。人际关系的远近由人利用价值的大小决定,利己主义成为主流,人际关系中爱与恨的感性因素已不复存在,友好的背后是冷漠、疏远和不信任。弗洛姆通过异化无情地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物质富裕背后的心理失常,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畸形和病态,揭示工业文明对人类精神的毁灭性打击。但弗洛姆的异化理论过于关注人的主观感受,忽视社会关系对异化的影响,使得他的理论不可避免地具有乌托邦的倾向。

二、异化理论之比较

(一)相同之处

虽然马克思、卢卡奇、弗洛姆的异化思想在范围、方式和途径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却是关联密切的。三位学者的异化理论都共同关注社会中人的生存问题,都是从个人当时所处的社会现状出发,关注人的日常生活,针对社会各层面人的生存情况,对人的异化提出毫不妥协的批判。马克思关注的是工人阶级生产过程的异化,反对国民经济学漠视人生存状况的实证主义。在他的理论中,人道主义色彩和对资本主义批判掺杂在一起,控诉资本主义将工人工具化的社会现实。卢卡奇关注的是科技理性思维对社会人的异化,从商品拜物教的角度,指出物化意识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在物化的影响下,人生存的孤立化日益严重。弗洛姆则从心理分析出发,指出人日益沦为商品,成为抽象物和机器,成为忽视精神追求、只关注生存技能的“物”。虽然他们关注人的维度不同,但毫无例外关注的都是社会的人,都是从人本主义出发。他们的异化理论无一不是人生存视域意义上的批判理论。

(二)差别之处

三位学者的理论关注点都是社会的人,但仍然有很大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卢卡奇可以说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的物化理论更多的是对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弗洛姆则更多的是通过选择性地吸收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观点形成自己的异化理论。卢卡奇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弗洛姆的异化理论势必受到卢卡奇的影响。现将三位学者的理论进行对比分析。

1.马克思与卢卡奇的异化理论比较

一是反科学传统与科学传统的对比。在卢卡奇的眼中,生命价值的意义比理性的合理性更加具有吸引力。他认为,理性追求使人成了碎片,割裂了人的完整生活。卢卡奇通过物化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进行批判。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生产日益专门化,劳动过程日益合理化和机械化,变成了理性征服自然对象和人沦丧、异化的过程,理性成为压迫人的魔鬼,工业成为工人的异化之源。卢卡奇的思想中包含了反科学倾向,既有对人生的哀叹和同情,又有对科学的历史性批判。马克思的异化则是从实证主义出发,在分析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现象基础上得出的。虽然马克思的言语中充分地表达了对异化现象的道德批判,但仍然肯定了异化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6]

二是总体和局部的对比。马克思所处的19世纪是阶级对立冲突激烈的时代,矛盾的集中点在经济和政治层面,更多的是牵涉到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文化和心理问题在工人阶级中并没有显示出应有的重要性。换句话说,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政治、经济上的局部异化理论,在其他领域异化则成为一个在而未显的问题。卢卡奇的生活年代是资本主义初期,此时的资本主义物质生产基本满足人们的需要,经济问题之外的其他社会问题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特别是工业文明带给人们的心理和文化问题,成为关注的重点。因此,卢卡奇强调的物化更多的是总体异化,是工人精神的外在异化环境。

三是发展逻辑的不同。总体上看,马克思和卢卡奇的异化问题都有两个发展时期。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发展为1845年以前和1845年至《资本论》写作出版两个时期。卢卡奇可以通过他的两本著作进行划分,前期以《历史与阶级意识》为代表,后期以《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为代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逐渐成熟和完善的。早期马克思更多的是将异化理论看作关于人类解放的思想,过于高远宏大,空想的氛围比较浓。在《巴黎手稿》之后,马克思将异化定位在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在道德谴责的同时,也阐述了异化的积极意义。“普遍异化和人全面发展,作为人类历史进程中两个侧面是一起降临的。” [7]卢卡奇早期的异化思想受到黑格尔的影响,后期才与马克思的关联更加紧密,此时的卢卡奇更多的是作为马克思的继承人的身份出现的。

四是对异化的态度不同。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具有一种反科学的浪漫主义倾向,对物化从心里就有一种排斥,他想通过物化说明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在卢卡奇看来,解决物化的方式是培养无产阶级的意识,实现异化的扬弃。马克思通过异化的四个理论论证告诉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定会被异化,最终得到的只能是被压迫和剥削,只有通过反抗才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早期马克思对异化更多的是批判的态度,需要通过革命暴力摧毁。

2.马克思与弗洛姆的异化理论比较

弗洛姆的异化理论是将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主义相结合形成的。在弗洛姆看来,马克思主义过于强调经济和政治因素,关注的是宏观领域,忽视了对个人的强调;弗洛伊德则过分强调个人的心理因素,视角过于局限。因此,弗洛姆致力于将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主要为弗洛伊德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和马克思的社会批判方法。

一是理性传统和非理性传统。在与卢卡奇的物化思想进行对比时,已经分析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相比较而言,弗洛姆的异化理论侧重从精神和心理方面着手,更多的是从人的主观方面出发。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弗洛姆也致力于观察和引导人类的非理性和无意识力量,从人本主义的维度对异化进行理解。

二是对异化概念的理解不同。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主要是指“人在存在论意义上的一种深刻的本体自反性或自我冲突,即主体创造出自己的对象反倒为这一对象所驱使和支配”[8]23。在马克思眼中,异化是本体论层面上主体与对象的关系颠覆。弗洛姆则认为异化是人的主观感受,“是人作为与客体相分离的主体被动地、接受地体验世界和他自身”[8]23。

三是对异化原因的分析不同。弗洛姆认为,异化的产生是由于人自身的矛盾。人在有限的生命中不能完全发挥潜在能力,也就是人本应该成为潜在的自我,但由于各种原因成为现在的自我,存在与本性相距甚远,发生了异化。在弗洛姆看来,异化一直是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始终,无时无处不在。马克思认为,异化是社会私有制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有其必然性。异化会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消失,“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 [2]78。

四是对异化扬弃的方式不同。马克思用充满气愤的言语描绘工人阶级的悲惨现状,认为实现异化的扬弃主要是通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异化理论在马克思的心里更多的是一种宣言,通过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异化的真正消失。弗洛姆认为,马克思的异化宣言并没有抓到真正的要害,主要原因是人不再是富有意义生活的主体。在弗洛姆看来,暴力革命并不能导致异化的消失,而是必须通过改革,在所有领域同时发生才可能实现。

五是对待辩证法的态度不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在黑格尔的基础上形成的,黑格尔的异化公式为绝对精神—自然界—主观精神,马克思的异化公式为人的本质—异化劳动—共产主义。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中明显带有辩证的性质。弗洛姆将异化看作是一个纯粹的恶东西,只是简单地进行批判,认为旧的异化最终将会被新的异化所替代,但他并没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维度认识异化,导致弗洛姆的异化只局限于人本主义。

3.卢卡奇与弗洛姆的异化理论比较

一是对待马克思的态度不同。卢卡奇始终认为自己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特别在清算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上,他一直在努力地尝试。弗洛姆只是对马克思主义很感兴趣,在马克思理论中寻找对自己有用的思想。弗洛姆的异化理论就是个典型的事例,以异化理论证明自己的心理分析理论。这样的差别必然会导致二者异化理论的出发点不同。卢卡奇通过哲学探讨总结革命实践,分析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革命失败的原因,认为真正发动革命必须要有无产阶级意识的自我觉醒。弗洛姆是想通过异化理论向人们呈现工业文明并非是百益而无一害,它带给人们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逐渐湮灭了人们的个性和信仰,因此要从人们的精神分析挽救人日益消失的原有道德追求。

二是理论实现方式不同。精神和意识方面是卢卡奇和弗洛姆的共同关注点。但在卢卡奇眼里,阶级是一个整体。阶级这个整体要在总体上有阶级意识才能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成整体认识,包括经济、政治、哲学、宗教、文化、法律等方面。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异化批判,唤醒无产阶级反抗意识,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在卢卡奇眼中,似乎无产阶级形成了阶级意识就能使得物化消失,以温和改良的手段达到改变资产阶级的目的。弗洛姆的重点则放在工业文明对人性的毁灭。弗洛姆的关注点不仅在无产阶级,也包括资产阶级。弗洛姆认为消除异化现象,要通过以爱为宗旨的宗教感染人、渲染人。

三是叙述方式不同。卢卡奇的理论叙述主要为哲学分析,关注更多的是总体性,是社会主义的命运,坚持用革命实践促进马克思主义发展。弗洛姆则主要放在心理分析方面,关注的是人格和个人问题,他的理论大部分都与本国无产阶级运动相脱离,仅仅局限于理论探讨,过于抽象。

三、结语

如今,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逐渐减小,日渐势微。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一直影响着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理论方向,特别异化问题一直是其着力批判的关注点。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变化,异化又有了新的内涵,如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詹姆逊的商品、消费、审美异化社会理论等,都可以说是异化理论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解读。

异化一词在国内一直被当作贬义词,一提及异化,人们总是从心底排斥。究其原因是理论的关注过少,更多的是心理感受和感情发泄。虽然异化一词主要是论述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看似离我们还很遥远,但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不能否认异化在我国有逐渐扩大的趋势。特别是当前我国生产力发展迅速,物质丰富的同时也带来休闲文化的发展,“小资”、“SOHO”等词就代表了这种休闲文化的潮流,探究人们内心精神状况的“空虚”、“无聊”等词逐渐被人们挂在嘴边。海德格尔曾用“烦”、“畏”、“死”描述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当下,人们精神生活的匮乏和物质生活的丰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疑对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异化理论中汲取一些经验和教训,引起人们对当前生存样态的关注、对人自身发展的反思,无疑有助于当前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孙伯鍨.卢卡奇与马克思[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92.

[4]弗洛姆.资本主义下的异化问题[J].哲学译丛,1981,(4):68.

[5]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8.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6.

[7]俞吾金.从“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J].中国社会科学,2003,(2):101.

[8]兰俊丽.马克思、卢卡奇、弗洛姆的异化理论及其比较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Development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ory of Alienation:

From Marx,Lukacs,Fromms Theory of Alienation Comparison Latiude

LIU Boshi1,SUI Lishuang2

(1.Party Committee Work Department,Anshan Radio and Teleoision University,Anshan Liaoning114000,China;

2. 24 Detachments ,77231 Troops of Peoples Liberation Army,Lincang Yunnan677000,China)

Abstract:This alienation has a long history of theoretical categories, since the labor theory of alienation Marx, on the later had a profound impact. Lukacs inherited the ideas of Marx proposed materialized theory, critique of capitalism alienation; Fromm will Marxism and Freudian psychoanalysis combination described alien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mpac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Marx, Lukacs and Fromm's theory of alienation are concerned about the survival of the human society, but the focus is different. By combing three scholars to explore the theory of alienation, people can survive on our current state analysis provides a reference sample to provide a basis for our spiritual civilization.

Key words: Marx; Lukacs; Fromm; theory of alienation

篇5:蛋糕理论对中职学校发展的启示

河北省蠡县职教中心

余茂松

关键词:招生工作

民心效应

蛋糕理论

教学管理

市场战略

90年代末以来,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调整,中等职业教育得到社会前所未有的重视。十来年间,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职业教育学校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各地纷纷涌现。有公办学校,有民办学校,也有公私合办的,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的学校像“滚雪球”一样,越做越大;也有的像“昙花”一样,转瞬即逝;绝大部分学校都是在竭尽所能,挖空心思的做市场,争生源。由此可见,招生工作对中职学校的生存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当前中职院校的实际出发,结合相关管理学理论,提出相对应的招生策略和主张。

一、我校招生工作的现状分析

1、我校招生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各类中职院校的招生工作都是很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报名上学生源数量较往年锐减。举个数据,就我校而言,幼教专业06级还招收了2个班,92人;到08、09级只招到了一个班,20来人,数量锐减为原来的25%。其他专业也与此类同,有的专业甚至只招来几个学生。其次,上学生源素质普遍不高,有的甚至素质相当低下。据统计,成绩好的同学一般都报考了普通高中,走升大学之路。上中职院校的,不是成绩不好的学生,就是辍学在家,或者是品行不端的学生。因此,学员素质参差不齐。再次,社会对中职院校的误解比较深,招生推介难度比较大。“中职学生爱打架,中职学生啥不会。”这些不良影响在一定范围内阻碍了学校的招生进程。此外,上级相关部门配合不力,院校招生策略和招生办法欠科学合理,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招生工作。

2、招生工作的影响因素分析

针对近年中职院校招生效果不理想的情况,我认真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两方面,即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⑴ 外部因素。首先,高中扩招、普通高校大量扩招,使相当一批初中毕业生选择上高中继而上大学的路子,使中专生源锐减。其次,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

门在考核学校教育质量时,往往只注重“高中录取率”,而中专的录取情况却无人问津。再次,大批职业培训学校带来的冲击,尤其是民办学校的出现,吸引了大量初中毕业学生或辍学学生。

⑵ 内部因素。首先,由于学校在社会上造成的不良影响,使一部分学生望而却步。一提到中职学校,有很多家长都连连摇头。这样招生工作就不好做了。其次,学校的专业设置不够健全,特色性不突出,缺乏巨大的吸引力。再次,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教学管理有待提高。教学是根本,学生来求学,如果学不到东西,他们肯定会抱怨,有的甚至能做反面宣传。日常管理也是一样,把学生的生活作风抓好了,哪怕是严,也会提升我校在学生家长和社会心目中的印象。第四,某些学生素质低下,很多学生自身品行有待提高。如果没有过硬的品德和专业技术,在用人单位往往呆不下去或呆不长久,这样势必给就业工作增添麻烦,也扼杀了学校的“就业无忧”的承诺。此外,学校宣传力度不够,或只做小范围的“小打小敲”,在社会上没造成强烈影响。

二、蛋糕理论对招生工作的启示

1、蛋糕要大,即做“大蛋糕”。假如县里的可招收入学的学生是一块“蛋糕”,那么,我们的蛋糕会被普通高中、其他公办职业学校、民办职业学校、社会企业瓜分去很大一部分了,剩下的不过20%。就算这仅有的20%全部来校就读,也仅仅几百人。这样的规模是在竞争中是站不稳脚跟的。所以,必须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可发掘能力。我们可以同普高、民办学校、其他公办学校、社会企业展开竞争,可以进军邻县。就我们蠡县职教中心而言,可以进军博野、清苑、安国、肃宁等地,开展各项工作,争取把“蛋糕”做大。

2、蛋糕要好,即做“好蛋糕”。“蛋糕”再大,不好吃,甚至有毒,肯定是没有人买的。所以,我们必须提高可口的、有营养的“蛋糕”。对于我们学校而言,就是必须做到:硬件设施健全、软件设施先进、管理科学有力、教学质量良好、就业畅通无阻、收入令人满意。

3、蛋糕要异,即做到“蛋糕”品种多样化。单一口味的蛋糕只能吸引一个固定的顾客群体。因此必须推行“蛋糕”品种多样化。对于我们学校而言,必须有全方位的专业配置,健全的软硬设施,齐备的教学管理队伍。

4、蛋糕要廉,即做到“蛋糕”附赠品。赠品虽小,却魅力无穷。对于学校

招生而言,如果能向幼教学生赠送电子琴(钢琴),向计算机学生赠送笔记本电脑,向机电系学生赠送一整套操作工具,进行编号,放在对应操作室,毕业时才准予带走,那肯定是很大的诱惑。

三、中职院校招生工作的方向性研究

1、招生工作的性质定位

过去几年来,由于广大民办学校的崛起和学校的经营管理不善,学校的生源市场遭到了一定冲击,招生过程也面临一系列难题。古往今来,历代统治者都深知“民心”的重要性,得民心者得天下,反之,失民心者失天下。对于中职学校招生工作也是一样,得民心,则得市场;失民心,则失市场。因此,对招生工作必须作出新的性质定位,突出“民心效应”。

第一、铺路之举。过去若干年间,学校在日常管理、教学实施、招生就业等方面存在一些漏洞,在学生家长和社会上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要把市场做大做强,必须首先消除这些不良影响。因此,各类中职院校要从自身的情况出发,消除前进道路上的荆棘和障碍,为今后的发展填坑铺路,造就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第二、搭桥之举。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和政府对中职学校的重视程度和投资也在进一步加大。与此同时,学校的制度建设、配套设施、教育教学改革、系部建设、招生就业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家长和社会上没有认识到,给他们的印象还停留在过去。所以,学校的招生宣传工作的性质定位为“搭桥之举”,即搭建学校和社会心灵之间的桥梁,让社会认清一个真实、客观的中职院校。

2、我校的招生策略——“四步走”市场战略

第一步、教学保就业。就业安置过程中发现:即使给学生推荐了再优秀的企业,那么好的工作环境,那么舒适的食宿环境,那么合理的薪酬体系,而我们的学生却稳定不住。原因何在?找来找去,原因出在学生本人的基本素质上。一来德育工作没有做好,二来智育工作没有做好,还有身体素质。因此接下来,我们将加大力度推进教学改革。“教师为根,教学为本”,只有高素质的师傅才能带合格过硬的徒弟。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以质量求生存,以诚信求发展,才是学校发展的唯一出路。

第二步、就业促招生。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工作做好了,就业后自然会

很稳定。这样,企业反映好了,家长反映好了,社会反映也随之好了。相应的,招生工作会减少很多阻力。

第三步、招生拓市场。招生工作好做了,市场就会越来越大。市场做大了,学校的社会名声,知名度、美誉度也随之大幅度提高。

第四步、市场创品牌。市场打开了,招生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就可以进行学校文化管理,创建一流的学校品牌。

篇6:管理学理论发展的启示

(4)企业文化。管理者的素质、操守和管理哲学等对于塑造企业文化具有直接的影响。企业文化是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企业组织在一定的民族文化传统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征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规章制度、生活方式、人文环境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企业文化往往是现存的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企业成员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在企业成长过程中,文化对企业产生的许多影响都被埋入企业行为的原始部位,处于行为动机的.意识层面之下,以致于文化的作用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但由于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特性(无形性、软约束性、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使企业文化始终以一种不可抗拒的方式影响着企业。它具有一种很强的凝聚力,不仅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阻止企业的衰败[13],同时还可以推进企业隐入困境。例如,郑亚集团领导人员的操守及管理哲学,事实上最终已形成一种企业文化,阻碍着企业的发展,阻碍着企业内部控制发挥作用。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使其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企业的内部控制。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该注重对企业文化的培养与优化。企业在培养自身的文化时,应避免一种只注重内部和短期的企业文化,保持一种健康的文化氛围,使其与公司的战略目标趋于一致。企业文化包括道德及行为标准以及如何在实务中沟通与强化该标准。企业中正式的政策文件等只能书面表明管理阶层想让什么发生,而企业文化则决定什么会发生。

(5)组织结构与权责分派体系。企业经营的目的在于实现其整体目标,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则在于提供规划、执行、控制和监督活动的框架。企业组织结构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成果及控制效果。构建组织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界定关键区域的权、责以及建立适当的沟通管道。良好的组织必须以执行工作计划为使命,并具有清晰的职位“层次顺序”、流畅的“意见沟通”管道、有效的“协调”与“合作”体系[14]。但是,组织结构只是给企业的经营运作与控制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框架,真正进行这些工作的主要还是企业员工。因此,企业组织设立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权责分派。权责分派包括指派进行营运活动的权与责以及建立沟通管道和设立授权方式等。此项规定关系到个人和团队在遭遇和解决问题时的主动性,也关系到员工所享有权利的上限,企业的某些政策和关键员工需要具备的知识及经验,以及企业应给予员工的资源等。

(6)信息系统。企业应设立一个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系统。一个良好的信息和沟通系统可以使企业及时掌握企业营运的状况和组织中发生的事情。信息系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比如,企业会计系统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控制的过程。一般而言,企业的信息系统包括企业的财务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的财务信息系统以会计为主,提供有关企业财务方面的信息,而管理信息系统还提供很多非财务的信

上一篇:兴趣班场面的描写作文400字下一篇:疫情防控思政大课观后感个人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