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论文

2022-04-18

摘要:科学发展观,一方面是理论性的,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永恒发展的时代主题;另一方面,又是实践性的,融于社会实践的各个领域,并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因此,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是科学发展观的双重维度。正确把握和厘清这两个维度,是科学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前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论文 篇1:

正确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首先需要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只有从理论体系的高度来认识科学发展观,才能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它的实质,才能牢固确立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的历史地位,也才能真正使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一、清晰的理论框架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的体系都是有层次的,各层次所具有的基本观点,依其内在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逻辑结构,系统地回答实践中提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科学发展观的逻辑起点是从国际国内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和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推进和谐世界建设四大战略思想为理论支柱,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发展动力等为主要范畴,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学科领域,涵盖新世纪党和国家建设的方方面面的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处于第一层次的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发展观的“总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既是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世界观理论,又是如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方法论思想。它强调要“求四真”、“务四实”,在党的思想路线上增添了求真务实的新内容,是我们党创立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基础,主要回答和解决了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思想方法问题。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其本质与核心,强调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利益,弘扬了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价值理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在指导发展上的集中体现,从根本上解决了“为谁发展”的重大问题;注重依靠人民群众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在指导发展上的集中体现,从根本上解决了“靠谁发展”的重大问题。科学发展观把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在指导发展上的集中体现,从根本上解决了“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处于第二层次是从“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出发提出的若干重大战略思想,形成了理论体系的构成要件。一是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者联系起来,把“以人为本”贯穿其中,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表述和运用,作为一个完整的发展观提出,并把它提到整个发展的指导思想高度,赋予了“全面协调可持续”以新的含义,进一步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状态、目标和基本要求,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转型,谋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把社会和谐提高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高度,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高度,注重主动地、自觉地防止和化解各种困扰及风险,改变转型期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为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实践。三是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关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执政理念,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赋予党的先进性建设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历史任务,解决了党的执政能力同党肩负的重任和使命某些不适应的问题,解决了如何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问题,在党的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取得了更有力度、更有深度、更有广度、更有高度的理论创新成果,使党的建设的理论视野更加开阔,战略思维更加深邃,为实现更快更好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证。四是关于积极推进和谐世界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注重的是处理好国内发展与国际环境之间的关系,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为现代化建设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这四大战略思想有机联系,环环相扣,相互贯通,相互转化,共同统一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体系中。

处于第三层次的是理论指导实践的层次,是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政策、方针、措施等,属于科学发展观的“细目”。具体体现为十个理论范畴:“发展机遇论”,强调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实质论”,就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展道路论”,强调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发展阶段论”,强调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000美元,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发展任务论”,提出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动力论”,强调改革创新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要发挥改革、科技、开放的动力作用,尤其重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战略论”,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等战略;“发展主体论”,强调必须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和平发展论”,强调走和平发展道路;发展保障论:提出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重申“两个务必”,倡导“三个为民”、“三个执政”,建设“五大能力”,提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及正确的群众观,为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这一系列范畴是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主义建设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具体体现,是科学发展观的逻辑展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内在逻辑的展开。科学发展观是由这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范畴所构成的科学思想体系。这些范畴相互渗透、相互激荡、相互促进、相互完善,有机地融为一个整体,构成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进一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对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作了全面深入的回答,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推向一个崭新的境界。严密的逻辑结构使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高屋建瓴、气势恢宏。

二、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理论品质。

科学发展观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样,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科学发展观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继承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发展的基本思想,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脉相承的重要特点,同时又紧密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出了创新性发展,与时俱进地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中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不断发展着的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生动体现。

科学发展观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样,贯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首先强调发展是第一要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是对唯物史观历史决定论的运用和阐发;强调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关于唯物史观历史主体思想的运用和阐发;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对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结构和社会系统理论和关于人、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性和社会历史连续性理论的运用和阐发。可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具体运用。

科学发展观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样,科学回答和解决了重大的时代课题。科学发展观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通过深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吸收已有的发展理论中的积极成分,进一步回答和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模式、发展动力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正是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实践中始终面临的这个重大难题,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的理论求解,构成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理论创新的系列成果。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在“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重大问题上被突破,从而获得了新的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内容。

科学发展观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样,都产生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践进程。科学发展观总结了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并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概括了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形成新的理论创新成果。科学发展观一经提出,就得到中国人民广泛的认同,发挥着巨大的理论威力,对实践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已为这几年的实践所充分证明。

科学发展观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样,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宽广的世界视野。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宽广眼界观察世界,积极借鉴现代西方发展理念,正确认识国际发展环境,科学判定世界发展潮流,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作出自觉回应。科学发展观在世界面前树立起了中国新阶段发展旗帜,并在旗帜上写上了新的内容,以中国的发展促进世界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中国对人类负责、为世界人民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民谋利益的宽广襟怀。

三、鲜明的体系特征

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必然在形成过程中体现出自己的体系特征。科学发展观的体系特征主要表现为:

包容性。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作为政策型的理论观点提出来的,但随着实践的发展,在内涵上进一步扩大容量,外延上进一步扩大范围,包容性越来越强,成为囊括党的十六大以来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的理论体系,覆盖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随着实践的深入,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还将继续发展和完善。随着包容性的不断增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得到提升,从一开始的应对和解决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和挑战层面,上升为世界观方法论;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性指导方针层面,上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

求实性。科学发展观是求真务实的发展观。实事求是作为科学发展观的精髓,集中体现为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政治品质。“求四真”、“务四实”在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内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使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践内涵更加深刻和完整,使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践意义更加突显和具体。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是内在统一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以求真务实为着力点,用求真务实的作风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理论基石。

整体性。社会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指导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必须重视社会整体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了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的观点,强调了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强调要通过各部分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推动社会整体的发展;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整体目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反映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理论创新的整体思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整体性特征。

民族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是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运用中国化的民族语言阐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运用中国化的民族语言阐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科学理论的表现形式上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特别是“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传统文化语言,有力地表达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精神,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特点,具有中国气派,容易为广大干部群众所喜闻乐见、理解接受和自觉实践,真正内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并变为自觉的实际行动。

人文性。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纳入了发展观范畴,强调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强调尊重人的价值、发挥人的主体作用,满足人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满了对全体社会成员和每个人的深切的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社会公正,协调发展,全面进步等社会主义的理念在科学发展观再一次得到重申和强调,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目标,体现了科学发展观鲜明的理论立场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追求,必将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物质力量。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机地统一于发展观之中,这就是它区别于其它发展观的本质特征之一。

作者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

■ 责任编辑:袁志平

作者:丁晋清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论文 篇2:

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继承性与实践生成性

摘 要:科学发展观,一方面是理论性的,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永恒发展的时代主题;另一方面,又是实践性的,融于社会实践的各个领域,并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因此,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是科学发展观的双重维度。正确把握和厘清这两个维度,是科学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理论形态;实践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全新的时期,“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是意识形态建构的新目标,这其中,就蕴藏着科学发展观的思维理路。科学发展观是时代永恒的主题,是我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吸取其他国家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为适应我国新时期的发展要求而提出来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涵,不仅应从理论上予以继承发展,更应该在实践中去生成创新。所以我们说,理论的继承性与实践的生成性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双重维度,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的辩证统一。

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继承性

1.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1]33,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针对新时期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现实状况以及时代特征紧密结合的成果,是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条件下产生的,反映了当时时代的要求,体现了时代的脉搏。同时,随着历史的发展,又总是调整着自己的理论形态,不断进行着创新与发展,以紧跟时代的潮流,适应发展和变化着的时代需要。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科学发展观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继承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前提内容、思想基础之一。

2.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毛泽东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还是解放生产力的。”[2]1079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要不断改善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3]63江泽民指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始终作为一件大事来抓。”[4]532发展是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任何时候、任何阶段,都要以发展作为根本的核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正是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丰富,是关于科学发展的理论总结。

3.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發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5]850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并且共产主义将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6]694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强调“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并把它作为我们党的根本政治路线。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时期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强调一切工作要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我们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原理的基础上,明确了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可以说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当代形态。

总之,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最基本的原理,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继承和创新,而且在更为广阔的内涵和外延上丰富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时代背景下,科学发展观绝不是最后的理论形态,因为科学发展观包含着与时俱进的理论精髓,其更为深刻的理论内涵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和总结,在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一步生成与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生成性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生成性,指科学发展观具有坚实的实践维度,构成了科学的理论形态,并且构成科学的实践形态。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审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实践、政治实践、文化实践以及整体的社会实践中。正是在这多重的实践活动中科学发展观获得了实践的形态。

1.科学发展观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科学判断国内外形势,历来是我们党制定正确方针政策的前提。从国内来讲,“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发展还不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居世界后列,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状况长期存在。”[5]730从国际条件来讲,以科技和经济发展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这决定了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科学发展,不仅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且还要统筹兼顾。这一切揭示了科学发展观与我国经济建设是紧密联系的,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合二为一的,归根结底,与创造实体财富的物质生产实践是血脉一致的。进一步说,只有当物质生产实践真正以科学发展的形式展开时,科学发展观才实现了其理论的价值,也只有在我国人民的物质生产实践中,才能够丰富和创新科学发展观。从这一层视角来审视,科学发展观是实践性的,随着物质生产实践而不断生成与发展。

2.科学发展观要在政治实践中进一步发展。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维度,在于指导政治建设科学发展,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提高相适应。”[1]27因此,在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要实现科学发展,促使政治实践科学有序。当前,我国正处在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四个全面的关键时期,涉及社会主义民主、依法治国、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等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全面系统的改革工程。要想实现政治体制改革稳健有序,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并在人们的政治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创新科学发展观。从这一层视角来审视,科学发展观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是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大政治,正是在广大人民的政治实践中,科学发展观获得了真正的人民性。所以,科学发展观在人民的政治实践中必将获得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3.科学发展观要在文化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当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发展文化事业,提高文化软实力,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文化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沒有精神的支撑,经济和政治发展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激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7]33为此,必须科学发展我国的文化事业,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科学发展观也应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实践中进一步吸取精华,丰富和创新自身的文化内涵,从这一层视角审视,科学发展观是融于我国人民的文化实践当中的。

4.科学发展观要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发展。胡锦涛曾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物质的、政治的和精神的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方面。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社会都不可能健康地向前发展。因此,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是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整体地向前发展,绝不是某一方面的片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根本的方法则是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因此,科学发展观是统领整个社会向前发展的科学理论,也正是在人民群众广阔的社会实践中,科学发展观真正体现了其价值。

总之,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科学的理论形态。同时,科学发展观紧密融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的、政治的、文化的以及社会的整体实践中,呈现出典型的实践形态,并在实践中获得了进一步的生成和发展。科学发展观作为理论形态,它内在地包含了不断根据社会现实的变化进行自身理论发展与创新的实践精神,并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整个社会发展的总体方向相一致,与国际社会和谐发展的普遍要求相统一,立足于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作为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必将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赖传辉 于泉蛟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论文 篇3:

从“三新”看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自信

摘要: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的深入,其内涵不断地富和完善。科学发展观以自身的实践鲜明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战略问题。三个“新”是党的十八大对科学发展观的新界定和理论内涵的新丰富,体现出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理论和指导思想的理论自觉与自信,体现出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精神本质。

关键词:三新;科学发展观;理论自信

唯物史观告诉人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理论尤其是科学理论不仅是社会实践的反映,而且对社会实践具有能动的促进作用。理论自信是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能科学指导社会实践的一种理论自觉,是理论自我丰富完善的一种内在体现。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的深入,其内涵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表现出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主要体现在十八大报告关于科学发展观新定位的“三个新”上。

一、科学发展观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

科学发展观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践中不断破解发展难题、不断创造奇迹进程中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不断成熟,其理论自信体现在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与实践性,对于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中做出新的科学回答。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中国的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向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作出了庄严承诺,中国的发展既不会走早期西方现代化起步阶段那种掠夺式或战争式发展道路,也不会走那种先污染后治理、重速度轻质量、重经济轻人文的发展道路,更不会走当代社会一些国家的国富民穷发展道路,而是坚持科学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经济增长论到经济发展,从粗放增长到可持续发展,从重物轻人到以人为本,从片面发展全面协调发展,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从“三位一体”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从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十多年来,中国坚持科学发展,不断创新发展理念,提高发展水平和质量,用事实回应了某些国际社会散布“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向全体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回答了中国的发展走的是一条可持续发展、永续发展的道路。

二是中国的发展坚持互利共赢方针,走和平合作发展道路。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是时代的潮流与趋势。十年来,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高举和平合作的大旗,主动参与全球化进程,坚持双赢与共赢的战略方针,自觉解决环境、资源与发展的矛盾。中国尽管处于发展的矛盾多发期,但我们不向外转嫁矛盾,也不输出革命,更不会强迫或者要求别国接受我们的发展道路与发展方式。中国的发展既充分利用了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有利机遇,不断加快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带动世界经济发展。尤其2008年金融与经济危机,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领头羊”,就这从事实上粉碎了某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妖魔化,也正面回答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的的质疑,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三是中国的发展坚持和谐发展理念,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我们需要处理的重大关系,从早期人是自然的附庸物到近代的“人为自然立法”、“人类中心主义”再到当代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共荣共生。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演变反映出人自身理性的不断提升、发展理念的不断修正、社会文明的不断提高。恩格斯早就告诫我们,自然界是人无机的身体,人要像爱护自己有机生命一样爱护自然的这个人的无机生命,因此,“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十六大以来,中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文明”构成了定位中国发展的重要维度之一。美丽中国的提出,就是科学发展观关于中国发展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理论自觉与自信的体现,美丽中国要求我们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积极倡导生态文明,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四是中国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孜孜不断的理想追求。共同富裕何以可能的问题,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应然与实然、价值关怀与社会本质、精神慰藉与物质财富如何统一的问题。人类思想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表明: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根本原则、基本价值、最终目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走共同富裕发展道路,不仅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性质决定,也是中国共产党对全国人民的郑重承诺。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价值取向,把为人民群众谋取最大利益作为党的最高利益,把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科学发展观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社会主义运动史表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关系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面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深入,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我们既坚持市场效率又坚持社会公平,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与社会公平三者相结合,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了新的水平。

一是科学发展观为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提供了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与指导思想的不断与时俱进紧密相连。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新民主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开放自由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关起门来搞建设到改革开放政策等都是我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结晶。不断与时俱进,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实践创新,从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保证与基本经验。党的十八大报告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首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科学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学发展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是科学发展观深化对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认识。从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来,我们党在带领全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开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党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建设到十六大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位一体,再到十七大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再到十八大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这个总体布局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和丰富,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期待,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阶段,是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创新。

三是科学发展观丰富了社会主义的“四大特色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人类发展史上的一项伟大创造,体现出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科学发展观丰富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大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表明:中国道路的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确立。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科学理论的指引下,在亿万中国人民的努力下,经过不断实践、试错、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人民付出巨大代价,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形成和发展并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表明:中国社会道路在实现现代化道路上,避开西方一元现代性的道路,开辟多元现代性发展道路,证明了文明的多样性与道路的多样化。斯蒂芬·马克斯认为:“中国的发展没有采纳‘华盛顿共识’、‘避开良治和人权’。这种模式所带来的理念不仅仅不同于以西方经验为中心的意识形态,而且还在发展中国家‘产生显著效果’,从而动摇了西方经验的普世价值与这些普世价值所维护的战略利益和现实利益,以及迄今为止有西方主导的国际游戏规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以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概括出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作风、中国特征的理论产物,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高到了新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时代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既是对世界政治经济发展新变化新格局的科学反映,又是对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新特点新任务的总结和指导,显示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时代要求,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品质。同时,也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需要不断丰富、完善、坚持、发展、推进、深化。

三、科学发展观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发展理念,面对新问题新形势,以自身的实践鲜明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战略问题,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一是科学发展观把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提到新的高度。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实践决不是某个领导人一时的感情冲动,而是对现代中国国情的科学把握,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作为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吸取了人类社会关于发展理念的有益思想,是对发展理念的自觉继承,表现出鲜明的科学性。科学发展观立足当代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既维持了发展的经济效益,又保障了发展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是科学发展观对社会发展观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新水平。发展是为了人,这是世界各国所取得的共识。但是在实践中,往往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而总是有意无意地忽视人的利益、权力、自由、尊严等。科学发展观要求社会主义经济转型既要效率又要公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重速度重数量到速度和效益并重,“又好又快”取代“又快又好”;从重总量到重质量和人均,以及人民幸福感;从重市场经济要效益,到重社会公平。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的本质、规律、目的、内涵和要求等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发展问题上的具体运用与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三是科学发展观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在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和发展要求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深化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指明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科学道路,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回答了欠发达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对于世界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三个新”是党的十八大对科学发展观的新界定和理论内涵的新丰富,体现出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理论和指导思想的理论自觉与自信,准确理解和把握“三个新”的科学内涵,对于我们丰富和完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陈丽敏)

作者:司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