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

2022-09-10

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是物理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 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学习精神和学习能力, 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要逐步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坚持不懈地实施素质教育, 注意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让学生逐步具备良好的物理学习品质和心理激励机制。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结合物理教学的特点, 物理教师需不断地研究、细心地探索, 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和方法, 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

一、巧设疑问, 激发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用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学生带到绚丽多姿的物理世界外, 要用一些精彩的演示实验, 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感到物理学习既重要又新奇, 还有趣。通过紧扣学生心弦, 不断地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热情和情趣, 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在开课时, 可精心设置学生熟悉的有趣的物理史话吸引学生对知识探究的动机。比如由第一世界大战期间“法国飞行员顺手抓住了一粒德国的子弹”引入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猴子捞月亮”的故事引入平面镜的教学、“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浮力的教学, 学生带着疑问学习, 学习的兴趣浓厚, 求解意识强。又如学习电功率知识时, 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问题是一个难点, 学生对用电器的非正常工作状态没有较深的感性。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应紧贴该教学内容设计演示实验:向学生出示“220V、100W”和“220V、15W”的白炽灯各一个, 提出开放性问题:“把它们接入电路中, 哪个灯亮些?安排学生分组展开讨论。根据生活中的经验, 许多学生说100W灯亮些。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先把两灯并联在220V的电路中, 学生的回答得到验证, 100W的灯亮些, 大家心情都很高兴。又要求学生再把两灯串联接在同一电路中, 这次学生看到生活中见不到的“怪”现象:两灯发光都暗淡, 而且100W的灯比15W的灯更暗。学生高兴之余更有满腹的疑问, 有了解决这个疑问的强烈欲望, 兴趣盎然, 跃跃欲试。抓住这个时机引导学生探究、分析上面现象的原因。学生在愉快而活跃的气氛中, 理解掌握了用电器正常工作和非正常工作的区别, 认识到电阻一定的用电器, 消耗的实际功率由加在它两端的实际电压决定, 加在用电器两端的实际电压值可以不同, 所以用电器的实际功率值也不同, 但额定功率只有一个, 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二、培养学生自信心,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自信是通向成功的阶梯”。自信是一种自我激励的精神力量, 能激发学生潜在意识, 让学生释放出无穷的热情、精力和智慧, 帮助学生获得成功, 对学生形成良好的物理学习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物理学习中, 如果学生获得成功, 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 若反复多次, 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则会建立固定的联系, 也就会形成越学越有兴趣, 越有兴趣就越想学的良性循环, 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如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 设计出一些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便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 遇到困难时, 教师再给予适当的帮助, 当学生解决了面临的问题后, 便获得成功的满足。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要通过教师的训练与培养, 帮助学生除去自卑心理, 使学生能大胆质疑、大胆求异。在教学工作中, 教师更要尊重学生的发现、尊重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重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直接参与到获取知识的全过程, 引导学生在思维中探求, 让学生活起来, 动起来, 让学生全体实践, 全面实践。教师在课堂上可有意识地将题繁解或错解, 给学生帮老师发现错误、更正错误的机会, 并及时给予表扬, 让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 觉得“自己能行”、“自己真行”, 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信心。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充分发挥物理这门实验学科的特点, 把学生难学易错的知识 (如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 判断电流表、电压表示数的变化及灯泡亮暗变化等) , 尽可能设计实验, 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上亲自参与, 同时在引导和帮助完善的基础上, 展开讨论, 动员学生发挥集体智慧解决问题, 进行合作, 共同分析归纳、总结实验结论。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获得的认识结果, 更重视展示学生的认识结果, 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 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实践, 均可以获得正确的认识结果, 加强展示交流, 不但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 而且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活跃学生的思维, 更有利于学生吸取他人更优化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 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 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兴奋状态, 在参与中接受书本上无法获得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 使学生体验和享受获得创新成功的喜悦, 极大地鼓舞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信心。

三、设置开放性教学情景,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积极运用开放性教学方法, 设计开放性练习, 让学生积极参与, 多角度思考学习, 寻求变异, 从多方面寻求答案, 通过多渠道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可以从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训练入手。例如在教学中可根据近年来普通高中升学考试实验题具有开放性、设计性的特点, 尽可能地设计开放性练习题。比如:“给学生刻度尺、方木块、水、盐水、弹簧秤、金属块等实验器材, 如何测出木块、盐水、金属块的密度?”让学生分组实验、讨论, 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自主探索研究, 然后教师同学生一道归纳、分析, 总结出结果。 (1) 利用刻度尺、水可以测出方木块的密度; (2) 利用刻度尺、方木块、水可以测出盐水的密度; (3) 利用水、弹簧秤可以测出金属块的密度; (4) 利用水、弹簧秤、金属块还可以测出盐水的密度。这类题给定器材, 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 思维方式能向多方扩散, 获得多种可能的结果, 具有开阔性、新颖性、多端性, 且注重培养学生多途径、多方案运用已学知识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实验设计能力有较高要求, 具有创新性、开放性, 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四、引发认知冲突, 让学生乐于学习

认知冲突是指一个人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当前面临的情境之间存在的差别。这种冲突常常会引起人们的好奇心, 并导致其关心、注意和探索行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如果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内容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差距时, 就会引起他们的认识需要,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物理学中许多规律、定律是前后相连的, 而中学生的思维缺乏连贯性, 往往停留在表层认识上, 如果教师能设法让他们发现原有认识的片面性, 或再多问一个“为什么”学生就无法解决, 则会使他们产生认识需要,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电压》一课新课导入可作如下提问1、导体中要有持续电流须几个条件?学生预料回答:“a.电源、b.电路要接通”。接着追问:“电流怎样形成的?”学生答:“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继续追问:“是什么使电荷发生了定向移动?”学生答:“是电源”。老师接着演示小灯亮的电路验证学生回答的正确性, 再接着用一废电池换原来新电池重做实验发现灯不亮了, 老师问:“为什么不亮呢?”学生会说:“那是废电池。”老师问:“为什么新电池会使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呢?电源究竟是靠什么使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呢?”到这时学生回答不上, 必定疑惑, 从而产生对新知的探求欲望。这时老师再用类比法由水流的形成需要水压自然导入电压的教学。

五、加强实验活动, 使学生善于学习

实验活动是所学知识内容的再现, 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验器材, 让学生全面实践, 全体实践, 感受物理知识在实验中的应用。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特点,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充分创设实验活动的情景, 为学生搭设一个实验的舞台, 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 交给学生主动权, 直接参加实践的全过程, 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维, 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上尽情体验乐趣, 展示自己的才华, 从而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学习能力, 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比如在学习了初三物理第八章《欧姆定律》后, 教师可进行如下尝试:以“伏安法测电阻”为基本的实验活动情景, 在此基础逐步改变实验器材。 (1) 用一个已知电阻代替电压表; (2) 用一个已知电阻代替电流表; (3) 用一个电阻箱代替电压表等等。在复习所学知识的基础上, 紧接着以小组为单位, 让学生自己开展实验活动, 探究、研究、讨论, 并用已学知识进行解决, 总结出了““安安法”、“伏伏法”、“等效法”等测电阻的方法。这样, 使整堂课融入到实验活动中, 学生在实验活动的开展中, 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创设了一个充满生机的实验活动舞台, 让学生体验到主动参与的无限乐趣,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点燃了善于学习之花, 从而培养了学生善于学习的意识, 又能满足学生的自我探索的需求。

上一篇:78例羊水过少对围生儿影响的临床分析下一篇:刍议生物工程技术在制药业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