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论文范文

2022-05-08

第一篇:创新论文范文

高校教育改革中创新人才、创新素质与创新教育探讨

摘 要:从研究创新人才、创新素质与创新教育的内涵和相互关系入手,剖析創新教育的构成要素与实施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当前高校创新教育中教育理念、考评制度、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创新活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教育理念、培养体系、考评机制和师资培养等方面分析高校教育改革中的创新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高校改革 创新素质 创新人才 创新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在经过轰轰烈烈的跨越式发展已经步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高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培养目标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经济形势要求高等教育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同时,更要培养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使得高校教育组织模式和过程也随之发生改变。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现其根本又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大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智力和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和谐发展,使其具备即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 创新人才、创新素质与创新教育的含义

创新人才是指有区别于常规人才的一种人才类型,通常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其核心特征是创造性思维,其评判标准是创新实践能力与能否取得创新成果。具体来说,创新人才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特征:(1)创新人才首先应是一个具有个体独立性的人,具有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中心自由发展的个性;(2)创新人才应该在某一领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能在该领域的应用中具备一定程度的特殊技能,而且德才兼备;(3)创新人才在创新意识方面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具有相当的创新悟性,注重对已有知识的学习、重组、应用、提升乃至创新;(4)创新人才在自我价值实现方面具有很强的进取欲,能应对挑战,知难而上;(5)创新人才在创新实践过程中能扼制急功近利、好高骛远的浮躁心态。

归纳上述创新人才的特征,在这里我们认为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创新素质应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基础和创新人格五个方面。

通常我们认为:“凡有利于受教育者树立创新的志向、培养创新的精神、增长创新的才干、训练创新性思维、激发创新热情、开展创新性活动而进行的教育”都称为创新教育,也就是开发每一个人或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的教育。

创新教育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创新教育环境,主要指创新的氛围、创新的认同、创新的鼓励、创新的条件,在高校中尤指以创新为荣、以创新为乐的校园环境,包括硬件支持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2)创新教育师资,一个合格的创新教育者能将理论和现实结合起来,对受教育者进行真正有价值的创新训练,通过他的引导受教育者能有效地形成创新意识,养成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3)受教育者,作为创新教育的主体,其创新能力的形成是衡量创新教育成败与否的唯一标准;(4)实施体制,它包括创新教育目标、创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考评制度、创新教育师资的培育等,实施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创新教育得以开展并坚持下去的保证。

从创新人才创新素质的养成来看,创新教育的实施内容包括:(1)创新意识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不满足现状或现成的答案,不墨守成规,敢于提出问题和探索新的问题,这是创新素质的灵魂,是创新素质的理性引导方面;(2)创新能力教育,即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基础的教育培养,它是创新素质的基础支撑方面。创新能力包括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包括在大量信息中选择、辨别知识的能力,具有关于创造的知识、技能;(3)创新人格教育,就是培养和发展有利于创新或富有创造性的人格特质。

2 当前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综观当前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从创新人才创新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实施内容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教育理念偏离创新教育

我国的人才培养从小学开始就在升学的压力下注重“应试教育”,乃至于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高校教育屈服于“就业”而进行“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复习备战考取研究生、报考公务员,或开展各种就业技能培训、从业资质考证。使得部分高校教育忽视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造成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先天”不足。

2.2 课程设置制约创新教育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由于过分强调按学科划分专业,按专业设计课程,一切都紧紧围绕专业这一轴心转,导致学生专业面过窄,教材的选用、课程的选择、教学大纲基本呈一体化。专业教学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及教学课表刚性强、弹性弱,不能从培养学生专业创新素质的高度进行科学设置,如当前我国高校大都实行的选课制、选教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选修课的门数和权重,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由于选修课的门类、课程类型、各学期修学分数存在一定的限制,且多数仍受专业教学培养计划制约,学生选课也只是为了完成学分,教师在教授过程中收不到良好的效果,使得选课制、选教制等制度大多流于形式。

此外,在课程内容上过于专业化,缺乏通识性、实践性,让学生发挥个性化的内容较少,使得学生对课堂以外的知识,没有精力也没有兴趣学,久而久之造成学生理论素养差、知识面窄、综合能力弱等缺陷,不利其创新基础的积累和形成。

2.3 教学模式滞后创新教育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照单收”的教学方法缺乏浓厚的创新意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中,养成了学生以获得学分为目标的机械性、服从性学习的特点,这种教学模式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也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此外,尽管我国大多数高校已经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提出了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和“课外素质拓展与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的三步骤环节,来弥补传统教育的缺陷。但在实际的运行中,由于受到学校管理体制的科学性、学科建设框架合理性以及教学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制约和影响,创新性教学环节的设计、实施与目标实现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2.4 考评制度束缚创新教育

一方面,从创新教育的构成要素来看,我国高校当前对受教育者及教育师资的评价考核存在局限,严重束缚了创新教育的开展。高校当前对学生的考核往往以统一、硬性、简单的要求居多,缺乏灵活性和宽容度,学生往往照搬教科书,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评价考核主要以分数、考试为指挥棒,层层的过级考试使学生疲于应付,而牺牲了创新基础构建的知识积累时间;另一方面,高校对教师的评价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使得教师对研究急于求成不注重积累,不能以身示范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在教师管理方面,重视整齐划一和效率的刚性管理,缺乏灵活的、个性化的柔性管理,既压抑了教师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开发,还会造成学术浮躁和学术腐败,不利于学生创新人格的养成。

3 创新教育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为保证有效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创新人才,发挥其在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结合创新教育的构成要素我们认为必须从教育理念、培养体系、考评机制和师资培养等角度进行认真深入的思考。

3.1 创新教育理念的重构

高校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是本科教育理念的重构问题。所谓教育理念的重构既包括对教育教学目标的重新确定,也包括对教师和学生以及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问题。就高校教育改革而言,通过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基础和创新人格应为大学教学的重要的教学目标。

在实现人才培养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要树立以培养创新人才创新素质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转变专业对口的教育观念,树立综合素质教育的观念,以创新素质培养为核心,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的总体要求来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树立重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基础和创新人格的教育教学观,将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养成融入整个教育过程。

3.2 创新教育的培养体系建设

培养体系是保障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养成的基础。在培养体系中,应明确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基础和创新人格的要求。一般培养体系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组成,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职责,但其共同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因此,培养体系建设与实施过程中,要将學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系统地分解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求教师应该是在系统介绍本学科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将最新的、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引入到课堂,引发学生的讨论和质疑,建立新思维,形成新的观点和理论,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的创新精神,要求教师能始终站在学科的前沿角度将学生引入到由已知到未知并对未知进行转化、应用和探索的过程中。

培养体系建设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紧密结合课程实践或课题研究,使学生从书本和课堂中解放出来,多参加点实践,多接触点问题。

3.3 创新教育的考评机制优化

创新教育的评价考核机制应体现创新人才创新素质的特点,体现培养创新人才崇尚自由、鼓励创新、勇于实践和彰显个性的精神实质,因此,评价考核机制应具备灵活性、开放性和多元性的特点。

首先,应考虑考核形式的多样化,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素质的评价,推进考试制度改革,强化课外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提高专业基本能力与综合素质;其次,重视过程监督与考核,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过程和知识的积累,重视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同时,推行多种成绩评定方式,实行结构化成绩,采取主考教师评定、考评组评定、团队考评、学生参与评定、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等多种成绩评定方式,以结构化成绩形式综合考核学生的创新成绩。

3.4 创新教育的师资培养

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教师全面更新自身素质,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具体来说要求教师有更宽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更强的专业适应能力,树立创新人才的教育理念、课程观和教学观;要求教师具有更全面、更新的教学技能,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实践;要求教师具有更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能在创新教育过程中不断总结积累。

提高创新人才培养师资水平的途径主要有:一是激发教师培养创新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心,鼓励其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指导学生开展学、研、产和创新实践活动;二是加强在职培训,通过短期培训、经验交流与研讨、专家指导与交流、教研室活动等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来掌握多渠道信息、创新教学方法和集体传帮带,以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和教学实践操作能力;三是利用科学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改进课堂教学手段,完善创新教育的物质条件,提升创新教育水平;此外,在师资配备的数量和结构层次上做到科学化、合理化,结合创新实践,加强与企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把创业者和各类社会创新人员引入高校创新教育体系,实现高校自有师资与社会师资两条渠道师资队伍的整合。

参考文献

[1] 王秋华,向铁元,吕艳萍.高校创新教育之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1).

[2] 谢梅,苗青.中国高校创新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以部分理工科院校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5).

[3] 刘学忠.论大学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育的教学环境[J].中国高教研究,2007(8).

作者:卫琳

第二篇:创新方法服务企业创新人才创新平台激活企业创新能量

中石化长炼科协根据中国科协等四部委对“讲理想、比贡献”活动提出的“深化、拓展、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创新思维、集成资源,在探索企业科协工作的实践中,利用企业科协和科技人员的知识资源优势,找准企业发展中对知识管理的迫切需求,用创新方法研发与应用知识管理系统,对科协工作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实现了人才成长与企业科学发展的同步。

火轮高吐,赤日炎炎。比天气更“热”的,是中石化长岭炼化公司(以下简称长炼)“长炼知识管理系统”的“知识论坛”栏目—“讲理想、比贡献”活动新平台。

近日,油品处储运主任黄伟良在论坛里发表了《成品油首站返回13台油罐改造项目值得商榷》主题帖,今早,帖子已被管理员高高置顶,随即引发热议。从储运学组的专家到中心化验室的化验员,跟帖者上百,一场跨学组、跨岗位、跨年龄、跨级别的“头脑风暴”席卷长炼上下。短短10日,讨论内容已由资金、效益延伸至安全、操作,一个周密完善的《13台返回罐改造方案》摆在了公司领导的案头。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在长炼,这样的事数不胜数。通过长炼知识管理系统,员工能随时掌握石化行业的最新动态,化解工作中的技术难题:想学习时,到知识库里冲冲浪;有问题了,与“知识论坛”的网友连连线;遇到疑难杂症,就在“专家黄页”里找高手指点指点……长炼知识管理系统,为企业5000多名科技人员搭建了学习交流、解难释惑的高效平台,它是员工心中的“充电器”,是公司领导眼里的“智多星”。然而,对企业而言,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困境求解:“秘密武器”

助力转型升级

在国内,知识管理这一“舶来品”或许还是新鲜词。而对长炼来说,它是与员工结缘十载的老朋友,更是企业突破困境逆势发展的秘密武器。

知识管理,指通过对企业信息进行处理,实现知识最大程度的共享和利用,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世纪初,受国企改革和中石化总公司战略部署调整影响,面临关停撤并危险的长炼,毅然选择了走科技创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科技创新,人才为本。如何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独具慧眼的长炼领导人,将目光瞄准了“知识管理”。2003年,长炼启动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研发工作,成为全国石化行业第一个“吃螃蟹”者。

十年磨一剑。从依托“中国知网”起步,到拥有独立的知识产权;从简单的知识标引、入库功能,到标引、入库、查询、交流、智能搜索集于一体;从仅有的长炼石化商情网,到石油化工专业网站、企业特色知识库、知识论坛、专家黄页4大部分综合发力……长炼知识管理系统在艰难探索中完成了两次重大升级,实现了由“基本体”到“复合体”的成功蜕变。

知识管理系统的建立,点燃了企业创新的星星之火。系统应用以来,员工年均撰写的论文数量由72篇增至469篇,群众性科技创新成果由52项增至213项,合理化建议由500项增至1307项,群众参与科技攻关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技术理论和实践水平大幅提升。

强大的知识资源推动企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速。至2013年5月,公司共实现技术革新和科研项目51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近300项,拥有专利70余项,原油加工能力由250万吨/年增至800万吨/年,产值400亿元/年,成为中石化行业重要的新技术开发与应用试验基地。老牌国企长炼,依靠科技创新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协同创新:“超级大脑”

屡破技术难题

长炼厂区,占地800亩的千万吨炼油装置正紧张而有序地运行。这个投资57亿元、历时3年完成的长炼油品质量升级改造“大项目”,从组装到运行,多次受惠于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看似简单,实则不易。挖掘隐性知识,集成员工智慧,是知识管理要破解的第一难题。

难在哪?因为隐性知识仅存于人脑之中,很难甚至无法被他人获知,而它恰恰又是企业知识最宝贵的部分,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是知识管理的关键。与长炼同期引进知识管理理念的企业不止一家,中途放弃的却不少,原因就是卡在这里。

怎样将隐性知识显性化?长炼科协灵活运用中国科协组织推广应用的创新理论,几番深思熟虑,办法破茧而出。

2009年,长炼与清华同方合作开发的知识交流平台—“知识实践社区”诞生,一个名为“知识论坛”的栏目高悬于知识管理系统首页最醒目处。知识实践社区根据工作内容,将长炼科协所属的24个专业学组分为9大类,对应“知识论坛”的炼油、化工、工程与设备、安全环保、节能减排、企业管理、信息技术、油品储运、科普生活9个交流区。各学组成员可根据需求在本学组所属的交流区发帖,也可跨学组交流。

知识实践社区开辟后,立即受到员工热烈欢迎。围绕企业大难题、大热点,一场场技术攻坚战在网络上打响。

2011年,“大项目”南区建成投产后,国际新兴环保工艺技术S-Zorb装置运行不稳定,辛烷值损失较大,多番努力未果,装置主管只好在“知识论坛”发帖求助。帖子立刻有了回音:有人主动与外厂同类装置同行交流,在网上公布了心得;有人专门去做研究,把调研情况晒了出来……智慧滚雪球,问题迎刃而解,辛烷值最终由1个多单位降至0.5个单位,仅为国内同类装置的一半,当年增效1000余万元。

知识管理出效益!尝到甜头的长炼人再接再砺,系统的隐性知识挖掘功能不断升级:“知识论坛”与企业“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巧妙结合,论坛优秀主题帖将被选为“讲、比”课题立项并获奖,已立项的“讲、比”课题也可晒到论坛集智聚力,这种动态“讲、比”不仅推动了问题快速解决,还为基层科技人员参与创新提供了极大便利;新增“专家黄页”栏目,255名专家在线支招;开发了个人经验和技能的格式化挖掘功能,引导用户主动归纳、提交隐性知识……

知识管理出成果。至2013年8月,长炼知识管理系统的注册会员已达3166人,员工参与率75.47%;“知识论坛”发表主题帖35089个,参与101767人次,每天有近百人次分享交流;通过系统发起或参与的研讨活动2000余项,技术攻关结题664个,创利近3亿元。长炼知识管理系统,成了企业货真价实的“科技思想库”。

知识共享:“网络大学”

打造业务精英

“长岭炼化的知识管理系统用信息技术打造了一个知识共享的平台,对提高公司的技术水平和人员素质作用显著,值得推广!”2013年7月,石油化工专家曹湘洪院士在考察完长炼后高兴地说。

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核心与目的,它能帮助员工“站在巨人肩膀上看问题”,让企业知识得以充分利用。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建立知识的共享网络、数据库和知识库,帮助员工获取显性知识。

长炼知识管理系统的知识共享功能,主要通过“2网19库”来实现:“2网”即长炼石化商情网和石油化工科技网,由专人管理,每日及时更新,确保信息准确;“19库”指19个企业特色知识库,它由“石化科技信息全文数据库”等13个自建石化专业知识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9个外购综合资料库组成,具备联邦检索功能,方便员工在异构库中统一搜索、下载资料。

“2网19库”是知识管理系统的基石,也是资源整合的最佳成果。至2013年8月,知识库已收录文献2600余万份,囊括石化科技、中国期刊、科技成果、专利技术等多种信息,堪称国内石化企业的《百科全书》。通过知识库,员工可以随时查找所需资料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也可以上传资料与他人分享知识成果,实现“一人培训、全员受益”。此外,系统的学术活动信息专栏坚持及时更新,为员工创造了更多学习机会。2012年9月,应用化学专家何鸣元院士来长炼授课,通过知识管理系统闻讯前来听讲的科技人员就达500人,主动求知、自主学习的氛围在公司已经形成。

让隐性知识尽快沉淀下来,也是知识管理的任务。为解决“人走知识走”的问题,长炼知识管理系统在知识库中专门增加了“论坛精华”库。“论坛精华”将“知识论坛”的精华帖摘录下来,既保存了论坛的先进思想,又为他人提供经验参考。2013年,公司炼油一部一名高级技师发布了关于判断某装置烟道挡板开关诀窍的主题帖。该帖在“论坛精华”公布后,很快得到其他部门技术人员的关注,经改良后被成功运用于新的装置,经进一步交流提炼后,该经验被炼油装置广为推广借鉴。为生产判断和调整带来了极大便利。

长炼知识管理系统,突破时间、空间、人员、经费的壁垒,为每位员工创造了平等学习、迅速提升的机会。登陆知识管理系统成了许多炼油人每天的必修课,企业的学习型组织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对此,新进厂的大学生感叹道:“知识管理系统为我们年轻人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让我们的成长道路更加畅通。”

凝聚升华:“精神家园”

孕育创新文化

走进长炼,提起知识管理,十之八九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与炼油人相伴11年,长炼知识管理系统不仅记录了他们成长的点点滴滴,还分享了他们的喜怒哀乐,是企业思想的汇聚升华之地。正如一位技术人员所言:“长炼知识论坛,‘炼油人’的网上家园。”

在长炼,讲创新、比创新、迷创新蔚然成风。这种蓬勃向上的创新文化,便是“精神家园”凝聚的正能量。

创新文化扎根于知识管理理念的深厚土壤。率先自主研发石化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本身就是一大创举!为了这个创举,长炼上下联动、全员推进。李华,长炼董事长兼总经理,是公司知识管理的发起人,也是最坚定的探索者。在他的全力支持下,长炼建立了由科协牵头,公司领导、各部门负责人支持,各专业学组技术骨干参与的知识管理专家委员会和秘书组。知识管理专家委员会每月召开专题研讨会,总结、探索、商议改进知识管理系统的方法。秘书组负责日常管理工作,每季度编发1期《长炼知识管理简报》,向全长炼科协所属19家会员单位和24个专业技术学组通报知识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随着知识管理工作的推进,像技术质量处唐乳林、炼油一部常压催化区班长葛大兴这样的“草根专家”、“平民英雄”不断涌现,尊重人才、敢于创新的文化在企业蕴育而生。

创新文化在制度建设中成长壮大。如何下好知识管理这盘棋?作为项目建设的牵头单位,长炼科协为此绞尽了脑汁。为鼓励员工分享知识、大胆创新,长炼科协制定了360度的考核激励制度:一是实行网络积分奖励。在“知识论坛”发帖者,个人和本学组均可赢得积分;跨专业学组交流者,还给予特别奖励。二是设立知识贡献奖。根据员工在知识管理系统作出贡献的大小,每季度评选出“论坛之星”、“最佳指导奖”、“最佳建议奖”、“最佳知识贡献奖”、“最佳参与奖”、“论坛精华帖”和动态“讲、比”成果奖等,由公司主要领导亲自颁发奖金和证书。三是将员工业绩与职业发展挂钩。通过系统自动考评、同行互评、专家考评、专家委员会综合考评等方式,对员工知识绩效进行实时考核和永久性保护,将其知识贡献记录在绩效评价系统中,作为晋级、升职和加薪的依据,有效激发了员工自主创新的热情。

创新文化凝聚企业发展的动力。长炼知识管理系统通过激发创新思想、保护创新成果、激励创新人才,孕育出了崇尚自由、珍视公平、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使员工将自己的前程与公司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有效地稳定了科技人员的队伍。2011年,在外单位高薪诱惑下,长炼部分生产骨干流失。信息化学组会员在论坛发起了“怎样留住技术骨干”的讨论,引起8968人次关注,150人参与讨论,受到公司领导重视,问题最终圆满解决,企业也留住了宝贵的人力资源。

2012~2013年,长炼人收获了知识管理的丰硕果实:2012年,长炼知识管理系统顺利通过湖南科技成果鉴定,并获国家著作权保护;2013年,中石化总公司知识管理总体规划项目组调研长炼知识管理系统后,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获得了‘三项显著成效’(利用知识管理创新培养发现人才的方法、降本增效、驱动协同创新成效显著),在中石化集团知识管理四个评估维度总分最高,具备示范标杆条件”。

如今,长炼知识管理系统的第三次升级已拉开序幕。中石化项目组调研报告显示,长炼知识管理系统在系统功能、支撑体系建设方面的水平等于甚至超过BP、埃森哲等国际知名的知识管理企业。相信再次升级后的长炼知识管理系统,将以国际一流水平的知识管理,引领中国石化行业的创新风潮!

责编/张术勤

作者:湖南省科协中石化长炼科协

第三篇:科技创新、金融创新

最近,蚂蚁金服上市事件估计是资本市场最热闹的事了。有评论认为,无论蚂蚁上市的进展如何,打着互联网、金融创新等旗号的新经济已经势不可挡,不管是坐“火箭”还是坐“火车”,反正小步快跑的时代结束了。

所谓“新经济”,是建立在信息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基础上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听起来高大上,实际上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每个传统行当密切关联。

有实力、有看点的山东粮油很“潮”

▲“好粮有网”智慧交易平台的搭建是山东粮食产业智能化升级的一期工程。

2020年10月11日,第三届山东粮油产业博览会“互联网创新展”的西侧展厅里,新上线的“齐鲁粮油全景云展厅”引人注目。这里集合了山东各市的重点粮油企业,市民坐在家中扫码就可以看到每家企业的生产线,远程围观质检、研发等各个环节。还有“云上超市”一键链接“好粮有网”产品界面,可直接下单购买。

2019年,山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就与阿里巴巴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领域开展合作,共同建设“好粮有网”智慧交易平台,将互联网新理念、新业态,与“产购储加销”全方位融合。据介绍,平台已入驻企业400多家,上架产品5000余款。

“除了‘好粮有网’的建设,前段时间盒马鲜生也与山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借助盒马的渠道,山东的粮油产品不仅可以服务本地,还可覆盖全国。疫情期间,阿里国际站还助力山东粮企积极开拓了海外市场。”阿里云山东销售总监丁磊说。

众所周知,“马爸爸”对山东一向青睐有加,曾经多次来山东考察农业产业。2019年,他从阿里“退休”前的最后一站,也是来山东滨州考察乡村振兴项目。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前不久,山东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介绍,2019年,全省粮食产业经济工业总产值4212亿元,稳居全国首位。“遥遥领先于第二名”,采访中,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人士也提到:滨州位居全国地级市粮食产业经济榜首,全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072亿元。

看起来来自“云端”的阿里,扎根的也是脚下的土地,由此可见,“新经济”与传统产业密不可分。

2020年9月29日,山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与恒丰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粮食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合作。

签约仪式上,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伟华表示,近年来山东积极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打造“齐鲁粮油”公共品牌,推动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全力保障粮食安全。而恒丰银行在科技创新和业务拓展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效,双方合作将进一步通过创新数字化、在线化金融服务,助力粮食产业转型升级。

恒丰银行则表示,恒丰银行非常关注支持“米袋子”等涉粮产业发展,不断创新金融服务,加大资金投放。未来恒丰银行将持续提供仓单质押等场景化金融产品,为粮食“产购储加销”各环节提供综合解决方案,以金融科技力量服务山东粮食产业发展。

互联网、金融,搭载这些典型新经济词汇的山东农业,此刻,看起来很“潮”。

粮食企业怎样更“智能”?

加快数字化发展,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一个重要关注点。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处长李剑给记者介绍,“粮食产业是‘农头工尾’。我们要做的就是借助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粮食产业‘产购储加销’的各类主体上下贯通,实现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重塑与改造,最终构建起‘产业互联网’的大生态体系,实现整个粮食产业的提升。”

由政府推动的整个粮食产业“智能化”再造将分三期进行。一期是搭建电商平台:目前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与阿里合作推出的“好粮有网”电商平台已经推出;二期是推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今年夏粮收购前,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与阿里技术研发部门针对试点企业——发达面粉集团建设的信息管理平台已经付诸实施,是山东粮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典型案例;三期工程是基于整个粮食产业的信息化架构。届时,在企业大数据信息打通的基础上,基于数据和算法的支撑,山东粮食产业的产、购、储、加、销将迎来更加智能的时代。

位于山東夏津县的发达面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优质小麦基地建设、面粉和挂面加工、包装材料生产、粮食经营、畜牧养殖、小麦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于一体的大型粮食集团,是全国食品加工业龙头企业。其防控总监苏学明告诉记者: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非常关心支持粮食产业发展,我们不但是“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支持企业,还是粮食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试点。在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与阿里技术研发部门的支持下,2020年,发达集团原粮采购信息化系统投入使用,给企业的运营、管理带来很大改变。

记者了解到,信息化给粮食企业插上科技翅膀。首先是采购流程更有效、方便。以前运粮车来面粉厂送粮,从入厂、质检、结算,司机需要携带多个手工单据,不仅容易遗失,信息也没法保存、共享。现在采购系统完全电子化,不仅提高了效率、缩短了采购时间,还能实现货物信息的储存。

供应商管理前置,提升企业效益。粮食企业的采购是依托多个供应商的个体行为。对粮食企业来说,收购价挂出后,每天有多少供应商送货、送多少?无法提前掌握;对供应商来说,每天雇佣多台车辆送货,送货进度、面粉质检情况、采购价格、卖还是不卖?以往只能根据货车司机的电话汇报,临时决定。信息化改造后,合作商户可以通过手机端随时查看面粉价格信息,提前预约送货,并可全程掌控货车的进厂时间、验收进度,下达买卖指令。

另一个方面,由于送货流程便捷高效,供货商更倾向选择与发达面粉的合作,即使价格稍微低点也能接受。这也直接降低了企业采购成本。

此外,系统还预留了产品追溯体系接口,可以实现BtoB订单追溯功能,对企业风控、质检都提供了依据。

面粉行业是靠规模效益竞争的。今年发达面粉在省内通过兼并等方式又新增两家工厂,信息化建设将为企业高效运转提供可复制的模式。

传统产业撬动金融创新

此前的签约仪式上,恒丰银行曾表示:未来5年内,恒丰银行将向山东粮食产业各领域提供累计不少于100亿元的综合授信额度,并利用金融科技优势和全国网点布局,提供产品研发、系统建设、公共品牌推介等服务。

打开“好粮有网”网站,“恒丰金融网络应收贷”业务介绍赫然在目:恒丰银行“网络应收贷”产品是一款以恒丰银行供应链金融系统开发的“1+N”类应收类产品,产品通过整合银行内相关系统,对外通过银企直联、网银互联的方式对接核心企业、供应商等交易数据,实现了业务信息实时共享、预警信息的整体采集、实现了线上审批、线下审批相结合的多种办理形式,满足不同层级客户对金融服务的差异化需求。

“网络应收贷”业务通过与“好粮有网”平台对接,与粮油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借助核心企业与“好粮有网”平台的主导地位与组织管理能力,通过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手段,实现对中小供应商的贷前、贷中和贷后全流程网络融资服务,帮助核心企业对其上游供应商进行综合管理,巩固核心企业与其供应商的关系,实现供应链的整体竞争优势,解决粮油产业链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业内人士举例,粮食收储环节会产生庞大的资金流,但由于传统信贷模式、流程、利率等因素,一般粮食企业很少选择银行贷款。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曾组织银行、企业、商户等多方调研,探讨基于互联网模式下的金融服务创新。比如,粮食企业从粮户手中收购粮食后,给送粮人开具收条,银行凭借“收条”进行线上审核、放贷流程。这种基于交易数据分析达成的信用评价体系,类似于基于淘宝大数据的“芝麻”信用,也是传统银行的互联网金融创新。

据了解,目前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也在探讨基于农业产业链体系的信贷服务,研究开发相关产品。技术创新、金融助力,“有颜值有实力”的山东粮食产业发展更上台阶。

作者:许秀静  张伟

上一篇:社区论文范文下一篇:景观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