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创新论文范文

2022-05-14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创业创新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随着我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既是推动大学生就业,提升经济增效的迫切需要,又是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加强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举措。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是多维度的,着重培养学习者的创业意识、理念、能力等,其终极目标是使受教育者的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

第一篇:创业创新论文范文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研究

摘 要:近些年,创业教育不仅风靡全球,作为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创业教育也迅速进入中国大地。在信息时代与知识时代的推动下,创业活动已经不仅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还是为社会创造更多岗位,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创业技能;大学生

引言

近些年,创业教育不仅风靡全球,作为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创业教育也迅速进入中国大地。在“十二五”规划中,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国家重点政策推行,全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都显出蒸蒸日上的局面,逐步加强创业课程建设,不断扩大创业教育对象接受范围,创新与创业的不断融合。2015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市场主体不断释放大空间,让人民群众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同时增长。近几年地方高校正处于转型时政府一系列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创业政策在各个地区出台,为大学生创业实施优惠,降低了大学生创业的标准。然而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探索多集中在一些重点大学、名牌大学,对地方高校的研究相对较少。美国近 10 年的创业活动证明了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在于创业,提升国家创新水平的最重要手段之一为创业教育,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利器。有的毕业生在企业待几年就去更好的城市寻找更高职位,获取更高薪水,更别说创业人才,显得尤为可贵。创业教育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高校又是传播知识培养技能的圣地,因此,高校在“双创”背景下,各个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推进创业教育发展,开设各种创业课程以及实践活动,让更多大学生了解创业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让更多大学生想创业。

1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国务院和教育部分别出台了指导性政策意见,提出要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005 年 KAB 项目首次在华举行,目前全国已有 600 多所高校数千名教师参加了该项目的培训,还有更为广大的师生受益。此后,政府相关部门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等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和安排。总体来说,近年来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政府对创新创业教育非常重视,制定了具体的要求,做了相应的详细部署,同时还创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试点单位,总结经验,逐步推广,最终达到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

2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拐点上,纵观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轨迹,“十三五”规划的总体思路也提出,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引进创新创业教育到如今,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制度用于推进实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创新创业是新世纪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党的十走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重视创业,创业来动带动就业的增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还提出政府要对市场机制进行合理调控,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广泛的就业范围。扩大就业的重要节点在于要把创新创业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它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随着我国学者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探索逐渐深入,创新创业发函教育的理论也在逐渐丰富起来。我国目前仍旧处在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必不可少,它不仅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新世纪对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1)课程到传统影响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的情况进行调查之后发现,该校在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如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基础课创新创业基础,提供创新创业实训、职业经理、创业基础、创业投资项目分析等实践课程供全校学生选择一口必修;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网络课程创业理论与实践、创业精神与实践、大学生创业基础等通识选修课供学生选修。针对工商管理学院学生还开设创业学这口双语课程。应该说经过多年的发展,该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得到了极大地丰富,相关实践课程也受到很大的重视,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依然有不少的不足之处,大致表现在:普遍尚未建成完善健全的教育教学体系,对创新教育的规范度不够严格,没有将它建成为一个健全的教学课程体系;此外,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数量还比较少,在学校的整个教学结构中所占比例比较小;大部分教学课程理论课为主,实践课程少且质量难以保证,难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所需要的知识理论基础目标。

(2)发展不平衡

高校与综合性重点大学相比,学科、专业的数量较少,也都有自己偏重的学科和方向,很多以经管类、工科类专业为主的院校,因为学科与创新思维更加贴近的原因,很早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上也起步较早,发展更快,比如浙江万里学院提出了“育创新性人才,建创业型大学” 的办学理念,早在 2010 年以前就创立了校园孵化基地,设立了基金,还开设了创新创业相关课程,毕业生创业率也是连年攀升,2010 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创业教育实验区。

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及其经验借鉴

3.1培育创业文化,植根创新精神

文化制约极为广泛,榜样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借助所有的宣传途径,在诸步骤,课堂内外、家庭里、学校内均彰显革新创业教育的巨大魅力,广泛宣传,在理论及实践方面均可以融进革新创业思想,实现全方位的培育要求。除此之外,还能够确立积极革新创业的典型,借助鼓励、扶持乐意革新创业且获得成功的学生,让大家确立高尚的追求,切实彰盈个性,鼓励进取性的革新举动,如此积极革新创业的气氛方可以渐趋确立起来。

3.2明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

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目的是希望受教育者得到什么转变?这是开展教育前首先要明确的问题,也是设置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高校是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创新性内涵要求越来越高,可见,又具有创业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复杂的综合问题的人才。基于学生革新创业理应具有的某一关键元素,革新创业思想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大家针对创业的实际态度及举动。因此,诸民办高校要强化大家的革新创业思想。高校理应变更教育意识,真正意识革新创业教育的急迫性、合理性、关键性。

有效把握革新创业教育及挑选职业教育、素养教育、专业科技教育的紧密关联,强化高校学生在革新创业这一层面的思想。要提升大家的革新创业思想及水平,非常需要老师指引,因才施教,把传授创新创业内容当做前提,把提升创新创业水平当做核屯、,把培育创新创业理念当做关键,可通过设立创新创业必修課、模拟创业创业实践的课外课、宣传创业成绩的背景课,设立感受式教学环境,学生可把握根本程序和措施,搞清相关政策法规,提升创新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提大高家的社会责任感。在制定课程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性、思维特征、个性特征,同时,也应转变传统的授课方式,提升学生的课堂主动性和参与性,切实提升课堂效率。此外,创新创业教育还有具有国际化的眼光,设立的课程要与国际化发展,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创新创业初期成功者的胜任力特征及影响因素——基于2015年“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的分析[J]. 戴鑫,覃巧用,杨雪,刘莉,仝凤鸣. 教育研究. 2016(12)

[2] 创业类社团对学生创业素质影响的调查研究——以浙江大学为例[J]. 罗悦. 化工高等教育. 2016(05)

作者:王景涛

第二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摘要:随着我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既是推动大学生就业,提升经济增效的迫切需要,又是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加强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举措。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是多维度的,着重培养学习者的创业意识、理念、能力等,其终极目标是使受教育者的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的,并提出相关对策,希望能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对策分析

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背景

第一阶段(自1997年至2002年):自主探索阶段。

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国家于1999年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将培养造就高水平创新能力人才作为目标。2001年又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体现了国家对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人才迫切需求。

第二阶段(自2002年至2009年):试点阶段。

2002年4月,教育部在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工作,这一阶段,中国高校创业教育从自发探索转向多元化发展。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纳入到了素质教育改革战略中,重要性上升到了国家层面。

第三阶段(自2010年至今):全面推进阶段。

2010年4月,高教司发布《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标志进入了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的全面推进阶段。

二、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思考

当前经过不懈努力,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显著成绩,成为中国发展素质教育的新突破。但在实践过程中,仍旧有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去解决。如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学生实践操作平台匮乏,师资能力欠缺,教育资源支撑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现就提升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做出如下对策分析。

(一)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将创新创业精神纳入到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不但有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内核高素质人才;结合学科专业优势和特色,实现课程体系与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在专业课程中融入了前沿的创新创业理论和技术内容;充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把大数据,虚拟化和人工智能等应用到信息化教学中,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各种数据,网络资源,多渠道地获取创新创业教育领域方面的知识。

(二)建立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当前的高校师资队伍存在缺乏实践经历、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创新创业指导能力弱的难题,下面提出几点改进办法。一是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完善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专职教师则通过到相关行业的企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弥足自己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知识的不足。二是优化课堂,聘请行业精英人物和有权威性的企业家出任创新创业课程的导师,走进校园,丰富课程内容;三是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师评价机制。高校关注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指导工作的实效,将此项工作纳入业绩考核和职称评聘工作的条件。

(三)加强多方合作,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鼓励多方参与,多渠道统筹安排资金,汲取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创立开放的协同平台,形成合力共同参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合理利用国际间合作网络,联合建立创新创业展示台、实验室,扩大创新创业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将创新创业活动辐射至更大平台。

三、创新创业培养实例

(一)校企深度融合,搭建创新创业培养新模式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在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唐山市拓又达科技有限公司在学院建立办公室,派专职管理人员常驻学校共同与学校进行试点班的管理;唐山新海纳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为学院的“校中厂”,该企业就入驻机电工程系实训中心,共享教学资源,实现共同培养。

(二)适应行业需求,建立多方协同产业服务平台

在河北省高校果树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的基础上,唐山职业技术学院集聚相关专家,建立了由政府主导,企业出资,学院组织的果树产业服务平台--“京津冀协同发展燕山果业试验站协同创新中心”。

四、结论

高校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需要创新创业教育的助力。高校要不斷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使创新创业成为办学、教学及求学的理性认识和行动自觉,努力营造创新创业教育的环境氛围,培养符合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邹建芬,大学生创业能力开发与培养的途径探析.高校教育管理,2011(06).

[2]段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问题研究,河北农业大学,2011.

[3]李儒寿,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探析,襄樊学院学报,2006(06).

[4]吕京,张海东.大力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N]. 淮南日报,2020-05-19(003).

课题来源: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的研究(课题编号:sd192010)

王立志 李淑艳 檀辉 张琳晶 柴士英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王立志 李淑艳 檀辉 张琳晶 柴士英

第三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摘 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在分析创新创业教育内涵、意义及不足的基础上,提出新形势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可行性路径,树立科学教育理念,完善课程设置,制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创新创业师资力量,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创新创业中综合发展。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育体系;可行性路径

近几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2014年全国GDP增速稍有下降的情况下,仍实现了1 300万的新增就业。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中指出,2015年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创历史最高。在新形势下加强毕业生就业创业教育,推动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鼓励劳动者转变观念、自主创业,实现多种渠道就业,实现创业带动就业。深化高校创业就业教育改革,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促进毕业生全面发展的有效保证。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中国新常态下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双引擎”之一,由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并强调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局面。大学生作为新时期创新创业的主体和“草根创业”的重要力量,对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个大背景下,既要求大学生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也要求他们积极投身实践,提升创新创业能力,走“需求拉动、创新驱动”之路,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李克强总理在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上指出,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要认真贯彻国家决策部署,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把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是指通过特定的教育方式、方法,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活动。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受教育者创业精神、坚定创业意志,激发创业思维,提升受教育者的创业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创新创业精神。高校通过创业教育,使学生了解到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面临的就业压力,意识到创业是保证顺利就业的重要出路。转变就业观念,激发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坚定不畏困难、积极创业的决心。同时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信心和竞争意识,为成功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传授创新创业知识。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使受教育者掌握多学科的创新创业知识,例如相关专业技术、人事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法律、人际交往等诸多方面,形成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为创新创业创造条件。

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受教育者具备创新创业技能,既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又有切实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对社会经济形式的分析判断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团队沟通协作能力、项目运作能力、综合利用资源的能力等。创业教育的多元化是由创业能力的多元性决定的。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不仅要依靠课堂教学传授知识,更应该通过创新创业实践、实习等多种方式和途径,提高受教育者的创新创业能力和水平。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1.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发展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各地区各部门的贯彻落实,各种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大量涌现,很大程度上激发了社会活力和创造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有力推动了我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在经济发展动能和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的时期,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对于充分激发社会的创造力,实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社会就业岗位,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切实成为促进收入分配改革、促进社会公平的有效助推力。

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现学生在创新创业中提升综合素质,需要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优化专业设置,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推进校企合作,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与传统教育相比,学生要想实现创新创业,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在这个大背景下,就要求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涵盖更为广阔的内容,涉及更多的领域。从理论知识的学习到实践经验的积累,从专业技术知识到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都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知识、积极投身实践,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

3.增加就业岗位,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愈发凸显,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同时,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高校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很好地修改人才培养计划和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着滞后性,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结构性矛盾,形成了劳动力市场需求与人才供给的不平衡和错位,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就业困难。高校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養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应对就业市场变化的能力,为毕业生提供了成功创业的可能,有效地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提高了就业质量。

4.引导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帮助毕业生成功创业

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创业的人数不断增加,但成功率却一直偏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帮助,引导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帮助毕业生成功创业。创业课程的开展使受教育者掌握多学科的创新创业知识,形成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创新创业创造条件。高校通过开展创业课程、搭建实践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对创新项目和创业活动进行指导和分析,总结成功的经验,帮助大学生开阔思路,提高技能,在课堂和实践中不断成长。

二、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近年来掀起的“创业热”,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积极的进步,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高校重视度不够,课程体系不尽完善,与专业结合度欠缺,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陈旧,师资队伍薄弱,教学形式单一,指导帮扶不够,缺少实践平台,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有待完善。

(一)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正确认识,定位模糊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高校纷纷加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浪潮,但一些高校由于缺乏对创新创业内涵的正确认识,不顾自身的专业特色和实际情况,在缺乏准确定位的情况下生搬硬套,不仅起不到效果,反而浪费了教育资源。一些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笼统地理解为以培养企业家为目的,将创新创业教育的成败以培养多少企业家来衡量,一味要求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要富有科技含量、有國际视野,却忽略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在深入培养、不断实践中取得的,企业家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市场的磨砺中不断养成的。例如众所周知的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巨头,都是草根创业起家,在不断的历练中取得创业成功的。以创业结果为导向的创业教育,必然导致创业教育的理解过于狭隘,效果不够理想。而创新创业真正的宗旨是引导大学生追求一种求新求变的精神,关注不断变化的世界和商机,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出个体的内在潜力和创造力,从而为国家、企业和人类社会带来良性发展。

(二)与专业结合度不够,教育效果不理想

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需经历第二课堂、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这三个阶段,呈递进式发展。近年来,高校普遍开展创新创业课程,但多数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一部分,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加入创业教育的内容,或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相关创业基础课程,没有真正融入专业教育课程中去,未能与专业教育形成完整的互相嵌入的课程体系。一些高校将第二课堂活动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等同,设立创业中心,并通过创业协会、创业社团开展创新创业大赛等相关学生活动。我们应该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创新能力、创业技能的培训,应该以专业教育为深层次基础,这些将创新创业教育独立于专业教育、理解为通识教育或第二课堂活动的认识误区,不仅使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内在动力,同时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使学生不能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创新创业实践,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完整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在坚持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科体系,以保证教育质量。完整系统的教育体系应涵盖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环境、师资队伍建设、学分政策等诸多方面。但从目前情况看,高校在教育体系方面都不够完善,仍停留在开设就业指导基础课程、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等阶段,并未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中。实践教学环节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阶段我国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一般通过开展相关讲座、举办创新创业竞赛等学生活动的形式开展,很少开展创业实际模拟等时效性较强的实践形式,单一的教学形式难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

三、新形势下创新创业教育可行性路径探讨

(一)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制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创业教育应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和支撑,在充分挖掘专业知识深度的基础上,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发挥专业教育的优势,构建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渗透其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专业知识挖掘创新点,鼓励学生收集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信息,从而激发创新创业的动力。挖掘与专业教育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专业教育结合开发创新创业课程,形成专业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教育,满足专业和创新创业人才需求。同时,高校应将创新创业的教育目标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制定一体化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完善课程设置,构建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师资力量、创新教学方法,构建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高校应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依托全面系统的课程载体,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建设。课程内容方面,建设理论水平高、实务性强的系列课程,包含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法律、领导科学等诸多方面,根据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要求分阶段、分模块地进行教学。教学方法方面,将课堂教学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通过创新实验、创业实训、创业实战等方式来进行。

(三)激活高校用人制度,提升创新创业师资力量

高校应培养既具有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这是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首先,加强校内创业教师的培训,引导教师参加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通过开展专项培训、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等方式,提升专业教师的能力。其次,激活高校用人制度和人才引入机制,建立创新创业导师聘任制度,吸收成功创业的优秀校友、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及其他创业优秀人才,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库,担任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讲授。聘请社会上的创业成功人士为客座教授,定期开展就业讲座,为学生提供专业化、常态化的指导。

(四)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模式

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高校应遵循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以能力提升为目标,搭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探索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新模式,形成内容完善、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应加强校企合作,搭建高校与企业沟通的桥梁,采取校企联合的模式,在企业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采取产学研结合的形式,整合高校人才与企业资本的优势,加快大学生科研成果的转化,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魏美春,方经奎.高校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可行性路径探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5).

[2]陈虎,张旭辉.基于提高综合素质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J].课程与教材,2011(5).

[3]周营军.我国高校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2010(1).

[4]吴益锋,田夏.大学生创业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2).

[5]陈池.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下高校创业教育热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5(10).

作者:刘栩静

上一篇:心理测试论文范文下一篇:网络通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