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政论文范文

2022-05-10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教育行政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人才强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人才竞争成败与教育改革有直接关系。本文主要分析四种教育概念的内涵,着力引导现代教育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关键词:超常教育;英才教育;天才教育;资优教育超常教育、英才教育、天才教育、资优教育的基本概念有相似性特征,但也有着细微的差别,本文在理清其本质内涵的基础上,总结对教育发展的启示。

第一篇:教育行政论文范文

教育行政学概述

编者按:教育行政学是研究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管理教育事业的工作规律的科学,是广大教育行政人员必修的重要课程。本刊从这一期起,开办“教育行政学讲座”,旨在向广大教育工作者介绍教育行政学知识,尤其是帮助各级教育行政干部掌握有关内容,以提高其教育管理水平。“讲座”包括“教育行政学概述”,“教育行政机关的国家公务员”、“教育财政”等10个专题,分别请有关专家、学者撰稿。

教育科学是研亢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一般认为,教育科学的体系,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未来学,教育史、教育经济学、学校卫生学、教育管理学、比较教育学、教育统计学、教育工艺学、教学法等学科(《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

教育管理学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包括教育行政学和学校管理学。前者主要研究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事业的领导与管理,后者主要研究学校内部的管理。本文只对教育行政学作一般的介绍。

一、什么是教育行政和教育行政学。

教育行政的含义,历来有不同的解释。1995年3月18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给我们提供了准确的解释。《教育法》第14条规定:“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领导和管理教育工作。”第15条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教育工作,统筹规划,协调管理全国的教育事业。”由此我们可以这样给教育行政下定义:教育行政是国家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通过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事业进行领导和管理。

教育行政是分层次的。总体方面分中央教育行政和地方教育行政(省及省以下),还分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行政和高等教育行政。对此,《教育法》也有规定,“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人民政府管理。”“高等教育由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第14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教育工作。”“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教育工作。”(第15条)

世界上经济和文化发达的国家,都很重视发挥教育行政的职能作用。所谓职能,是指职责和功能。教育行政的职能是什么减法不一。我们认为,教育行政是国家行政的组成部分,也是一种管理活动。因此,它既有国家行政的职能,又具有一般管理的职能。它的主要职能应该是计划,决策,督导,评价,执法,服务。管好教育事业,就得发挥上述职能的作用。

教育行政学是研宄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管理教育事业的工作规律的科学。教育行政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我国,还是比较年轻的学科。

二、教育行政学的建立和发展。

教育行政学的建立,是同近代工业生产联系在一起的,是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联系在一起的。19世纪后半期,一些主要工业国家在竞争和扩张中逐步认识到教育的作用,认识到只有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才能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于是提出普及义务教育,强调国家要控制教育。这样,学校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方法更多样化、教育行政事务日趋繁杂,需要建立相应的教育行政组织和教育行政制度,需要研究国家如何管理教育,于是教育行政学应运而生。

对教育行政学建立于何时,首先发生在哪个国家,学者们的看法有两种。一种说法认为,教育行政学建立于19世纪后半期的德国,代表人物是著名的法学家和行政学家施泰国(L.V。Stein)。他虽然没有写过教育行政方面的书,但在一些著作中阐明了国家权力对教育干预的原理。内容、根据和界限,而这些就是教育行政学的任务。他强调教育行政的主体即国家教育行政机关的权力作用。他被认为是“现代教育行政理论的创始人”和“现代行政学之父”。另一种说法认为,教育行政学建立于20世纪初的美国,代表人物是达顿(Dutton)和斯奈登(Snedden),其标志是这两人在1908年出版了一本《美国教育行政》,这本书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育行政学的著作。他们认为,教育管理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有效地工作,必须合理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重视专家的作用,使教育管理符合标准化、系列化、程序化的要求。

以上两种说法表明,教育行政学并不产生于同一个时间和同一个国家。因为这两种理论有很大的不同。德国的教育行政学主张运用国家权力来干预教育,管理和控制教育;美国的教育行政学则主张限制国家权力对教育的干预,强调管理技术和管理效果。而两国的教育行政学均在世界上有很大影响。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教育行政学建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我国的教育行政学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19世纪末德国的教育行政理论由日本介绍到我国。1898年光绪下诏变法,废科举、兴学堂,翻印大量译著,其中包括日本的教育行政方面的著作。1903年(光绪29年),张百熙、张之洞等人提出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级师范学堂的教育科目中有教育法令和学校管理两科;优级师范学堂开设学校卫生和教育法令两科。这些科目,20年代演变为教育行政,作为师范大学各系必修的教育科目之一。从有关文献资料可以看出,自1903年起,教育行政学科,不仅是师范学校开设的课程,也是教育管理人员研修的内容。可见,自1903年起,教育行政学科已在我国具有法定地位。

辛亥革命(1911年)后,蔡元培任第一任教育总长,推行教育革新主张。1913年公布的“课程标准”,规定初级师范学堂和优级师范学堂分别开设学校管理、教育制度。學校卫生、教育法令等必修课程。此后在课程设置方面略有变动,设《小学行政》《中等教育》。40年代初师范院校这方面的课程统称为《教育行政》。

30年代和40年代,我国出版了一批教育行政学专著。不过从内容和体系看,大都模仿或移植国外的教育行政论著。最初模仿日本,实际上是模仿德国,后来又模仿美国,有创见的甚少。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的研究中断了,主要是受前苏联的影响。前苏联从40年代到70年代中期出版的教育学认为,教育行政与学校管理是教育学的一部分,不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理由是它们没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和范围”。这个观点显然是错误的。但这个观点影响了我国20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绝大多数师范院校取消了这门课程,没有公开出版过这方面的专著,没有发表过这方面的学术论文。我国教育行政干部和校长,对教育行政学是陌生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开始进行教育管理学的重建工作,成立这方面的学术团体,开展这方面的学术研究活动。仅仅十多年的时间,我国教育行政学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不过,相对而言,教育行政学的研究,落后于学校管理学的研究。

如今,教育管理学正在繁衍为若干分支学科。教育行政学的有关内容,正在分化为教育法学、教育政策学、教育财政学、教育督导学、教育评价学、教育管理哲学、中外教育行政比较等。学校管理学也有分化趋势,如小学管理学、中学管理学、高等学校管理学、教育管理学、德育管理学。总务管理学、学校管理心理学等。

三、学习和研究教育行政学的意义。

(一)教育行政人员需要具备教育行政学的理论知识。

近几年来,国家教委对中小学校长的岗位培训工作很重视,不仅把培訓工作看成是阶段性的紧迫任务,而且看成是一项长期的教育任务。对培训工作的基本要求,培训的内容与方式、培训工作的主要措施包括编写教材,都有明确的规定,所以对中小学校长的培训工作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对教育行政人员的培训,意义更为重大。因为教育行政机关要对本地区的教育事业作出宏观规划,要掌握大政方针,要进行工作部署,没有教育行政理论知识,就不可能对教育事业进行有效地领导和管理。所以正在进行的教育公务员的培训,把教育行政学列为业务培训的必修课。

我国的教育行政人员,虽然没有中小学校长那么多,但也是一支庞大的队伍。我国有2000多个县,县级教育行政人员就有数万之众。从目前情况看,他们大多数不是学教育管理专业的,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行政学。他们要尽快熟悉自己的专业,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教育行政学。

(二)学校管理人员也需要具备教育行政学的理论知识。

如前所述,国家对中小学校长的岗位培训已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培训内容应进一步完善。据了解,中小学校长的岗位培训,没有开设教育行政学课程。是不是中小学校长只需学习学校管理学,不必学习教育行政学呢?当然不是。教育管理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行政学和学校管理学,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教育行政的各项重大措施,要落实到学校管理中去;学校内部各项工作的管理,必须取得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所以教育行政人员和学校管理人员都要学习教育行政学和学校管理学。只有这样,才能上下配合,协调一致。

此外,近几年有不少校长和教师被选拔到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他们懂得教学业务,但缺少教育行政学知识,一时难以适应。这也说明,学校管理人员应该有这方面的素养。

学习教育行政学,要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教育行政学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学习和研究教育科学的方法很多,如观察法,文献法,测验法、调查法、统计法、图表法、历史法。比较法、分析和综合法,归纳和演绎法、实验法、个案法、总结法,等等。教育行政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应用学科的研究方法,要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实际,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实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实际,在学习教育行政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由中国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重点资助,并与中央教科所、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讲习班活动近日在京举行。讲习班邀请一些教育专家,学者以及校长就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关问题做了报告。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的450名基层教育局长和中小学校长参加了学习。

作者:萧宗六

第二篇:超常教育、英才教育、天才教育、资优教育辨

摘要:人才强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人才竞争成败与教育改革有直接关系。本文主要分析四种教育概念的内涵,着力引导现代教育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超常教育;英才教育;天才教育;资优教育

超常教育、英才教育、天才教育、资优教育的基本概念有相似性特征,但也有着细微的差别,本文在理清其本质内涵的基础上,总结对教育发展的启示。

1.基本概念辨析

1.1超常教育

我国超常教育的概念是1978年“少年班”这一事物发展而来的教育,超常教育对象是对某方面有超常能力学生的教育,超常教育为了适当教育对象的超常发展提出的教育。超常教育在本质上贯彻了差异化教学与分层教学的理念,强调在集体教育的理念下满足学生的特殊发展需要。首先,超常教育有加速教育的特征,以个别录取的方式进行某领域的快速教育,跳级学习、提前毕业是超常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其次,超常教育有短期培训的特征,有时超常教育不脱离正常的集体授课制,把超常生集中起来进行短期培训。例如,我国风靡一时的奥林匹克数学班教学等。但是,超常儿童的鉴定仍然是制约超常教育的重要因素,如何在后天教育环境中有效的改变超常儿童的弱点是教育工作的难点。

1.2英才教育

英才教育由于地域不同,因此对英才的理解不同。一方面,英才教育是流于欧美的教育理念,英才教育主要指的是某方面获得高度评价的群体。英才教育关注受教育者的社会价值,强调从受教育者的权力、财产和地位等构建教育类别,英国、美国、德国等国家是英才教育的主要倡导实施者。另一方面,英才教育的理念通常可以理解有超乎寻常的能力,能够完成高水平的任务,具有较好的创造性的教育对象。英才教育的概念是不断拓展的,英才主要指的是在某一领域有特殊能力的专才。英才教育是与大众教育相对应的理念,但其本意更多的指的是对有天赋才能的人的教育,现代英才教育理念更多的指向于对幼儿的某项专长进行培养,注重每个孩子都是专才,“天生我才必有用”成为新时代英才教育理念的最好注解,注重培养幼儿的使命感和做人做事性格魅力。例如,德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较好,德国在倡导优化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更注重运用英才教育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与专业性技能。

1.3天才教育

天才教育主要指的是针对高智商天才开展的教育,通常指的是对智商超过140的群体开展的教育。这些天才在某个特殊领域通常有独特的本领,天才即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也有一个根据天才特点进行独特培养发展的过程。历史上英国的牛津、剑桥两所大学在天才教育理念下培养了牛顿、达尔文、英王伊丽沙白一世等科学、政治等精英。美国与前苏联也开展过天才教育。天才教育的理念不应理局限在天才儿童教育的观念里,天才教育本质上是特殊教育,是针对儿童的身心特点,优化资源配置而制定的独特培养策略,天才教育不是通过遗传因素来决定开展的教育。当前天才教育的范围还小众化,是对智力处于中上等且身心健康儿童开展的教育。天才教育主要培养儿童的特殊才能,注重发展幼儿的某些天赋,现代天才教育的理念逐步的转变为全面发展的教育,天才教育的内涵也由单一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注重关注幼儿的个性化发展价值,从而实现个体与社会价值的整合,达到从关注传统的自然禀赋到关注后天学习环境的目标,注重以多种方式推动幼儿智能多元发展。如果说天才教育是注重发展幼儿的某些天赋,那么超常教育则赋予天才教育以具体的形式,基本质上都是对幼儿某些特征的培养。

1.4资优教育

资优教育属于地域性的概念,资优教育主要指的是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开展的优质儿童的教育。泛指对有一定的思维力、能够进行思考、判断、推于是活动幼儿开展的教育。资优教育与天才教育从本质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资优教育也不是针对特定集团儿童开展的教育活动。但是,资优教育不会使人们像天才教育一样产生误解,资优教育的概念更有科学性,资优教育强调做好教育准备工作,注重集中教育工作的注意力,强调构建符合幼儿发展需要的环境。资优教育更注重满足幼儿的自主发展需要,强调培养幼儿的多种兴趣,注重在提高幼儿思维清晰性的基础上达到优质教育目标。资优教育的分类多样,包括智能资优教育、艺术资优教育、创造力资优教育等。资优教育更关注幼儿的特殊才能。港台地区的资优教育还是大众化的教育,不设置教育门槛。

2.指导启示价值

2.1尊重学生个性

无论是超常教育、英才教育、天才教育还是资优教育,都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资源供给,从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教育在信息化、创新化的时代已经发展到新阶段,现代教育强调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注重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能力层次进行教育资源的供给。首先,超常教育、英才教育、天才教育与资优教育都有阶段性的特征,都注重个人潜能素质的开发。其次,四种教育方式教育注重对学生个体的鉴别,强调挖掘出学生身上最优势的资源,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活动。第三,多维评价与以用为本成为新时期教学的指导理念。因此,超常教育、天才教育更注重向资优教育与英才教育的方向转换,我国更注重拓展英才教育的理念,强调在满足大众需要的基础上,更好的挖掘学生的特长,从而达到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目标。

2.2优化教育模式

无论是天才教育、超常教育、英才教育或资优教育,其本质上都是围绕着幼儿的性格特征和资源禀赋给开展才针对性教学活动。从本质上都强调在后天给优质幼儿以积极的影响。为了达到更好的培养幼儿的目标,首先,应当设置弹性的教育机制,注重合理的调整优质幼儿的教学进度,能够以适当的方式,丰富的教学资源,高效的教学形式来压缩减化教学内容,控制不利的教学因素,达到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的目标。其次,资优教育与英才教育更注重分组教学,强调构建有效的班内分组或者自组教育群体。超常教育与天才教育更注重某些特别课程的供给,强调强化提供超越一般的教学内容,教师更注重运用个别指导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并且根据学生的特征制定因材施教的教学计划。第三,现代教育更注重在微课、慕课机制下打造兴趣培训班,强调建立各种教学实验班,丰富各种类型的活动,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体验和学习相关知识的目标,引导学生全面提高个性化活动能力水平。

2.3强化资源配置

提高教育工作有效性,还要在超常教育、英才教育、天才教育、资优教育理念辨析的基础上优化学制,科学的设制课程,在优化知识供给的深度与广度方面下功夫,注重以必修课为主,开设丰富的选修课程活动内容。其次,实现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更好的发挥班级授课制与个体指导的具体价值,从而形成完善的指导体系,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要。

结论:超常教育、英才教育、天才教育、资优教育概念在本质上有相近的特征,应当顺应每个人的具体教育需求,注重将天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结合,在挖掘学生潜质的基础上,全面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曹原.美国英才教育政策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1.

[2]施建农,徐凡.超常儿童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5.

[3]蔣明珊.普通班里的资优教育之一:我的研究经验与观点[J].资优教育季刊,2010(115):1-7.

作者:范静怡

第三篇:走向管理的教育行政

摘要:教育行政是指国家教育行政机关对国家教育事业的管理。西方国家提出针时传统官僚体制缺陷的新公共管理范式可以为教育行政走向管理提供理论上的借鉴。新公共管理范式所倡导的“服务”、“多元”、“法制”、“效率”、“公平”等管理理念在教育管理上的应用是现世教育发展的必然诉求。

关键词:教育行政;教育管理;新公共管理

文献标识码:A

一、教育行政内涵的界定

什么是教育行政?现行教科书和各种专著中对其说法众说纷纭。毫不夸张地说,有多少教育行政的专著就有多少种对教育行政的内涵界定。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研究者研究角度不同所产生差异的因素,如教育行政领域区分论、职能主义论、贯彻意识形态学说、公权作用学说等对教育行政的概念就是基于各自研究角度而界定的;有对行政概念理解不同而差异的因素,“由于对行政的看法不同,导致对教育行政的也及其不统一。”也有教育行政的范围和内容因国家和时代而不同而产生差异的原因。

就当前情况看,无论学者们对教育行政概念的理解有多少种,但主要分歧还是在教育行政的层次和范围上,即广义和狭义上。广义的观点认为,不应拘泥于强调国家在教育事业中的领导和管理作用,而是主张一切教育机构,包括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在内,凡是对教育事业的管理活动,都可称之为教育行政。狭义的观点认为,教育行政是国家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通过政府的教育行政机关对教育事业的管理。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分歧,除了上述所分析的几个原因外,最主要的还是对“行政”和“管理”这两个概念的不同理解所造成的。广义的教育行政则秉持一种管理即行政的理念,而狭义的教育行政观秉持的是行政非管理的观念。

1、行政即管理。在我国有关著作中,习惯上把行政和管理并用,称之为行政管理。他们认为如果从大管理范畴范围内来看待行政的话,行政就是管理。过多地纠缠二者之间的区别没有必要。如吴志宏教授在其主编的《新编教育管理学》中就认为应该从广义角度看待行政,在提到“行政”的时候,既有可能指政府部门的管理活动,也可能指一般的管理活动。孙绵涛在其所著《教育行政学》中也认为:“所谓行政,乃是国家各级各类行政机关依据法律行使权力。对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社会事进行管理的活动。”萧宗六、贺乐凡在其所著的《中国教育行政学》中也论述到“教育行政是国家行政的组成部分。也是一种管理活动。因此,它既有国家行政的职能,又具有一般管理的职能。”

2、行政非管理。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行政的外延要涵盖管理。“行政与管理虽意思相近,但行政较之管理,则范围广、层次高,具有通盘筹划的完整性,除工作的方法、程序与技术外,还兼及于工作的决策、计划、组织和指挥与领导等。”其二。管理应包涵行政。“管理是更大范围的系统,行政是这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或者说,管理是种概念,而行政是属概念”

笔者倾向于认为行政是管理的一个属概念,不应该把行政和管理混为一谈的看法。

管理实践历史要远远早于行政,自从有了群体活动,便产生了管理,而行政是伴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行政本质上是国家政府的职能,是国家政务的推行。而管理则是企事业单位的职能,现代观念上认为管理更可以推行到一切社会活动之中。在西方,对于行政和管理是有明确区分的,前者专指国家、政府机关的工作,而后者是指企事业单位的事务。之所以对二者概念做出区分是因为与政治紧密相关的教育行政在对教育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被打上政治思想、意识形态和政治行为的烙印。而管理则是科学的反映,更多体现了人类理性在教育领域中的作用。因此,教育行政就是指国家教育行政机关对国家教育事业的管理。是国家行政的一部分,不包括党派和群众团体内部管理,更不应包括学校内部管理。

二、教育行政走向教育管理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分析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最早是由胡德(C.C.Hood)1991年在一篇名为“一种普适的公共管理?”提出来的。他指出。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英国以及其他一些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针对传统公共管理模式的缺陷纷纷掀起了政府改革运动的浪潮,胡德把这场改革运动称作“新公共管理”运动。作为一种正在成长并日益取代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新模式,“新公共管理”也被称之为诸如“管理主义”、“后官僚体制模式”、“以市场为导向的公共行政”等。对于新公共管理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国内外学者都没有定论。根据西方学者P·格里尔和T·盖布勒等人的论述。新公共管理运动主要有以下思想:1.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2.政府服务应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3.政府应广泛采用授权或分权的方式进行管理;4.政府应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经验;5.政府应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6.政府应重视公共管理的效率、效果和质量;7.政府应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则。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

(二)教育行政走向管理的新公共管理理论思考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在对以往公共行政缺陷的批判和重构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针对的是政府行政的低效率。狭义教育行政就是政府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专门机构对教育事业的管理。因此,传统政府行政的各项弊病必包含其中,教育行政亦必须在新公共管理理念指导下走向教育管理。“服务”、“多元”、“法制”、“竞争”、“效率”、“公平”这些理念都是新公共管理理论中“管理”这个概念的基本诉求,移植到教育管理中即教育管理应该做到这些要求,而传统的教育行政则不具备,需要的转变已势在必行。

1、教育行政理念转变一由权力走向服务

从政治学角度来看,传统教育行政是政府行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统治者为了实现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对教育的管理。这种方式建立在“权力(利)中心”的理念之上。在这种管理下,其目的更多的是保持国家正常的社会秩序,维持自身的政治统治合理化。这在早期社会尤其如此,古希腊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描述的就是奴隶主阶级的教育蓝图,他“希求通过依赖教育铸造政治上和文化上的金字塔,以哲人教育为王冠而剥夺广大奴隶受教育的权利。”本质上说,传统教育行政属于权力(利)的拥有与维持。

学习企业精神,树立“服务理念”是新公共管理一项重要要求。他改变了传统行政模式下的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重新对政府和社会的关系进行定位。即政府不是以往的那种高高在上的官僚机构,行政人员应届于管理人员。社会公众则是向政府提供税收并享受政府回报的顾客。因而,政府应牢固树立“顾客是上帝”的观念,提高服务意识。“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

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福祉和公共利益。”为公共谋福利也就是一种服务精神的体现。因此,“控制公共部门管理的一种新典范已经崭露头角,它使公共服务不可抗拒地脱离行政而趋向管理。”这里所说的范式就是指新公共管理范式。

2、教育行政主体转变——由一元走向多元

基于传统行政学角度来看,教育行政的主体只有政府认定的教育行政机关。国家政府的各级各类教育行政机构控制着全国范围内的教育系统。虽然在世界范围内,对教育行政权力划分由于各自国情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即不论是分权化的行政还是集权化的行政,它都存在于政府部门及其行政人员之间,民间组织或个人不可能参与政府的行政过程之中。我们将其称之“一元”主体。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部门要调节好自身与社会、市场之间的关系,将竞争机制纳入公共服务领域。实质上就是主张管理主体的多元化。狭义的教育行政可以理解为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是“掌舵”。即大方向的把握。而“划桨”的事情应该由具体教育管理者来施行。教育管理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单一管理主体已经不可能涉及全部行政事务,行政部门的事务更不应该涉及微观学校管理方面,学校应该有一定程度上的管理自主权。同时,各种民间、社会力量也可以兴办管理学校并享受与公立学校同样的待遇,这也就是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3.教育行政方式转变——由行政走向法制

从国际范围来看,政府行政管理有两个倾向:行政化和法制化。前者即依靠权力进行行政管理。在当代中国,这种权利管理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虽然有些改观但成效不大。行政化指的是这种形式的职能划分缺乏法律基础。任何涉及中央与地方及其他部门之间的权责分工和变动都是以上级政府的单向命令或两级政府之间的讨价还价做出,因而行政化命令和指示的使用较为频繁,这样也就容易引起摩擦和权责混乱的后果。

法制化是新公共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他注重遵守既定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向注重绩效、特别是社会公众满意度方向发展。其实,法制化是西方公共管理和人事管理成熟的一种标志。在当代我国,教育行政缺乏的就是这种法制化的正规管理方式。较之于教育行政手段的单一行政方法,教育管理经济的、法制的、伦理的等方法都是新公共管理所提倡的。现阶段我国教育管理的当务之急就是建立健全一整套教育行政法规、人事法规,并保证这些法规得到贯彻落实。实现教育管理和教育人事管理的法制化。

4.教育行政效率评价——由定性走向定量

传统教育行政主体是教育行政机关。对教育行政机关所做出的行政策略及其实施结果我们很少去关注。但西方学者早已开始对官僚体制的行政手段效果进行了质疑,他们认为由于官僚体制下的政府行政机构庞大、臃肿。加之组织机构不合理、机构重叠,从而使得职责不清,互相扯皮等,会对行政效率产生负面影响。以往对行政效率进行评价也只是定性的类似于评语总结。说不清道不明到底行政效率是高或是低。对要求提高或改进行政效率没有实际意义的指导作用。

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公共管理应该像企业那样。将效率放在首位,为了提高效率,政府管理人员首先应该树立效率意识。但仅有效率意识是远远不够的,行政效率的高低终究要给予评价和反馈才能指导以后的工作。新公共管理借鉴了企业管理的方法,如目标管理、绩效评估、成本核算等一些具体量化的方法来评价政府的行政效率,这对我国教育行政工作效率的提高是有积极作用的。

5、更加关注教育公平——效率与公平兼顾

传统的教育行政中,等级化是行政体制得以确立和运转的基础,理论上的最高效率目的成为行政的基本原则,在这种情况下是无法顾及整个社会的教育公平的。但是,随着新公共管理的出现,教育行政就必须要有兼顾效率与公平。胡锦涛在十七大上作报告时说:“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从我国的公平与效率实践历史来看,当突出效率时,社会的公平正义受到冷遇;当追求社会公正的呼声高涨时,效率则是公正的牺牲品。可以看出在实践过程中二者兼顾往往难以办到。但新公共管理模式由于更多的引导社会公众的参与和顾客导向的服务方针,是社会公正的原则能够比传统模式得到更多的体现和落实。教育管理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归根结底是保障全体公民的受教育权利。这是教育行政远远达不到的理性状态。

三、反思

新公共管理是针对政府官僚体制的种种问题而提出来的。主张把市场调节的机制引入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之中。政府行政的运行模式和企业的市场化的运动模式各有其特点。不能简单的把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嵌套在政府行政过程之中。即便如此,新公共管理模式对政府行政的改革借鉴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在新公共管理运动推动下,西方一些国家也在教育领域积极推行教育管理范式的转换,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到现在已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虽然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取得了值得赞扬的成就,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诸多问题。诸如,引入市场机制后,各方利益关系应如何调整?政府—学校一消费者一市场在教育管理中各扮演了何种角色?如何围绕着这些利益关系而采取措施使各自利益关系达到互动与平衡?其效果会如何?等等。然而。理论总是在实践中慢慢前进的,我们不能因为有问题的出现便彻底对新公共管理采取抵制的态度,站在新公共管理模式基础上展开对教育管理的研究对我国教育管理制度与机制改革的深化不无借鉴意义。

作者:程 勇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教育行政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行政教育论文范文05-10

教育教育论文范文05-10

教育论文论文范文05-10

行政论文范文05-08

教育学教育论文范文05-15

教育实验论文范文04-17

教育论文范文05-08

教育得论文范文05-08

教育发论文范文05-08

教育类论文范文05-08

上一篇:消费电子论文范文下一篇:中等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