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教育论文

2022-05-12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中小学心理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心理教育是当前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基础工程,既是素质教育自身的内在要求,又是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的客观需要。它不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现代教育方法,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与观念,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反映了当代进步的教育潮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心理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越来越显示其重要的地位和巨大的作用。

第一篇:中小学心理教育论文

区域性推进中小学心理教育的探索

学校心理教育是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有关教育规律,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对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影响,培养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防止心理异常,帮助和引导学生自觉维护心理健康,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活动。学校心理教育是学校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加强学校心理教育是教育改革深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十几年来,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济南市对区域性推进学校心理教育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有效地探索,形成了区域性推进学校心理教育的基本思路。

一、济南市学校心理教育实践探索的基本过程及其特点

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济南市的学校心理教育工作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学校自发地尝试探索阶段(1985年-1990年);有组织地进行科学研究阶段(1991年-1998年);有计划地全市区域性推进阶段(1998年开始)。

第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个别化、自发化和经验化,在目的上以矫治和预防为主,在内容上以传授心理学知识为主,在方法上以开展心理咨询和举办讲座为主。

第二阶段主要以组织山东省教育科学“八五”重点研究课题——“学校心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纽带,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学校心理教育的科学研究,探索学校心理教育的规律、原则、途径和方法。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组,确定重点试验学校,制定研究方案。各试点学校从加强领导、培养心理教育专门师资入手,把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和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程作为工作的切入口,在理论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全方位、多途径、多层次、多形式的学校心理教育工作机制,促进心理教育工作的系统化、科学化和高效化。

第三阶段,以科研为先导,以行政推动为手段,逐步实现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的区域性推进。把学校心理教育的课题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行政推动工作的意见,1998年5月出台了《关于推进济南市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由市教委下发,指导全市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的区域性推进工作。《意见》主要从提高认识,建立健全全市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内部机制,构建立体的心理教育网络,加强心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学校心理教育的科学研究,加强心理教育工作评估、总结和表彰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比较具体可操作的要求。成立济南市中小学心理教育指导中心,具体负责制定全市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规划和有关学校心理教育规程,组织培训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指导和管理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组织经验交流和研讨活动。目前已有近100所中小学确定为示范学校,系统培训了近200名学校专兼职心理辅导员,济南市区域性推进心理教育工作正逐步走向科研化、操作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二、区域性推进中小学心理教育的工作思路

总结我市十几年的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基本经验和科研成果,我们初步形成了全市区域性推进中小学心理教育的工作思路。

(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学校校长重视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把开展心理教育工作作为深化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认真研究,积极创造条件稳步组织实施。各县(市)区教委制定开展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规划,扎扎实实推进这一工作。各学校将其列入议事日程,结合学校的实际条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开始,加强领导,明确目的,制定计划,建立组织,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同时加强对全体教职员工的培训,提高其心理学理论水平:做到人人重视心理教育,人人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人人积极参与学校心理教育。

(二)在推进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中注重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科研先导、经验引路。

首先选准示范学校,教育科研部门和济南市学校心理教育指导中心重点给予指导,帮助学校培训和配备心理辅导教师,共同研究工作方法。由于长期以来,心理科学普及程度较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被忽视了,学校心理教育又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心理教育活动要求科学性、专业性、技术性比较强,在实际工作中肯定会遇到种种理论问题和操作性问题。所以,各学校都把实施心理教育工作当作科研课题来进行研究,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以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开展这项工作,把科研、教育教学实践与行政推动结合起来,边研究边推进,边推进边研究,并注意及时总结经验,探索最优化的学校心理教育机制。各县(市)区教委注意提炼、筛选学校的成功经验并及时推广,发挥示范学校典型引路的作用。

(三)抓关键,选准切入口,构建全方位的、立体的、开放的学校心理教育运作机制。

长期实践探索的经验告诉我们:一是要把学校心理教育师资培训作为开展心理教育工作的关键来抓;二是要把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作为开展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切入口。

从事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热爱学生、热心于心理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理论水平,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技能,教师本人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抓好师资培训,市教委制定了心理教育师资培训规划,有计划地组织培训,明确要求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应先培训后上岗。

学校心理教育的目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防治心理异常,帮助和引导学生自觉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形成健全的人格。心理学告诉我们,环境和教育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环境和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是复杂多样的,这决定了学校开展心理教育必须全方位、多途径、多形式、多方法、多层次地进行。既开展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训练等专门的心理教育活动,又把心理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活动课、班团队工作以及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中,同时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这种环境包括物质形态的、精神形态的和文化形态的。

学校心理教育:工作具有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因此,从工作方法上讲,我们注意选准开展心理教育工作的切入口,多年的实践研究表明,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咨询和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校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切入口。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心理教育工作,发掘学校每项工作的心理教育因素,有目的有意识地把心理教育贯穿在“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全过程之中。

(四)学校之间加强合作交流、纵横联动、相互促进,注重心理教育的阶段性、层次性和序列化。

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确立具体的心理教育目标和内容,选择恰当的方法。如对中小学生进行健康的学习心理教育,小学生与中学生学习心理特征差异是很大的,即使在小学阶段,小学低年级学生与中年级、高年级学生之间的学习心理差异也是比较大的。在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基础上,确定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充分体现学校心理教育的阶段性、层次性。由于学生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因此在开展心理教育过程中,各学段、各年级之间都特别注重衔接,小学、初中、高中加强纵向联合。同时各学段的学校之间也注重横向联合,加强协作研究,经常进行经验交流,并实行心理教育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心理教育的实效性。

济南市的学校心理教育工作正沿着上述路子,不断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研与行政相结合,典型引路与普及推广相结合,逐步深入实现区域性推进。

作者:张金宝 郝守奎

第二篇:关于中小学心理教育若干问题的探讨

心理教育是当前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基础工程,既是素质教育自身的内在要求,又是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的客观需要。它不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现代教育方法,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与观念,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反映了当代进步的教育潮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心理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越来越显示其重要的地位和巨大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理论界对心理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还未达成共识,导致了中小学心理教育实践的混乱。因此,有必要对心理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一 心理教育的基本内涵

关于心理教育的内涵,即什么是心理教育这个问题,目前理论界看法不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心理教育这一概念就有许多不同的提法;其次,对心理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界定不清;再次,对心理教育与其他各育关系的认识也比较混乱。

目前我国对心理教育这一活动的提法还有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卫生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这些提法反映了对心理教育这一活动主要目的和方式的不同认识。如心理素质教育比较强调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潜能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比较强调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健康人格的塑造;心理卫生教育比较强调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心理辅导侧重教育干预和适应性问题的指导;心理咨询则侧重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和心理障碍的排除。

笔者认为,心理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生理学、行为科学和精神医学等学科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多种方法与措施,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其心理潜能,增进其心理健康,进而促进其整体素质提高的教育活动。心理教育包括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简称心育。心理卫生教育只是心理教育的内容之一,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是心理教育辅助性的工作模式。

有人认为心理教育与德、智、体、美、劳各育(以下简称“五育”)是并列的关系(即“五育”加心育共同构成全面发展的教育),也有人认为“五育”已经包含了心育,这两种看法都是值得商榷的。笔者认为,心理教育与“五育”具有一般和特殊的关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关系,还具有相互重叠和相互交叉的关系。心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五育”的基础和中介。它有自己相对独立的任务、内容、方法,不宜归属于其他某一育,但心理教育可以渗透到“五育”之中。各育也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任务、内容、方法,可根据各自的特点完成部分心育任务,但是不能完全代替心育。

二 心理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1.心理教育的目标

心理教育的目标是心理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为心育活动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心育工作的蓝图和依据,对心育过程具有指导、调节和控制作用,从而使心育工作者在心育内容的确定、心育模式和策略的选择、心育实施途径的拓展、心育方法的有效使用、心育效果的检测与评估等方面更有自觉性和目的性。

心理教育的目标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体系。(1)按目的分为:终极性目标(开发潜能)、一般性目标(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基础性目标(防治心理疾病);(2)按功能可分为发展性目标(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预防性目标(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补救性目标(学生心理疾病的早期发现和及时转介);(3)按操作顺序可分为:总体目标(培养“四有”新人,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中间目标(认知、情感、意志、个性、心理健康等)、直接目标(各学段、各年级的要求和重点)。

一般认为,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目标应以发展性目标为主,防治性目标为辅,并体现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点。这里,我认为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1)心理教育的目标必须符合教育的总目标,与其它各育的目标相协调,并体现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体发展的需要;(2)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目标多停留-在防治性目标的层次,满足于心理问题及行为的矫治,这是值得理论界关注的一个问题,需要加以正确引导;(3)在强调非智能素质的培养、个性发展目标的同时,不可忽视智能素质的培养和潜能的开发,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4)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年龄跨度从6周岁到18周岁,这一阶段个体经历了儿童期、少年期、青年初期,学生心理发展的变化很大,随着年级的上升,各年级有不同的心理发展任务和心理问题。对处于不同身心发展阶段的学生,应根据其不同的心理特点制定心理教育的分层目标。

2.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

根据上述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目标和中小学教育的特点,笔者认为中小学心理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十个方面:(1)创新教育;(2)智能教育;(3)情感教育;(4)意志教育;(5)个性教育;(6)青春期教育;(7)心理卫生教育;(8)学习指导;(9)交往指导;(10)升学就业指导。其具体内容,限于篇幅,不作赘述。

三 实施心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为了落实上述心理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和采用各种方法实施心理教育。笔者在实践中了解到,有些中小学感到心理教育难搞,无从入手或热衷于搞心理咨询,对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不甚了解,从而导致心理教育主要目标和内容的无法落实。其实,我国近10年来理论界与一些中小学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大大拓宽了心理教育的途径、丰富了心理教育的方法。

1.心理教育的实施途径

据有关资料介绍,结合笔者的实践进行归纳总结,实施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径有:

(1)开设心理教育课 开设心理教育课是心理教育的一条重要的途径。虽然目前学术界对心理教育是否要课程化还有争议,但是许多中小学已经开设了定期或不定期的心理教育课,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组织心理教育活动 心理教育重在实践,中小学可通过课内训练和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各种智能素质和非智能素质,如可组织心理训练、兴趣活动、创造比赛、社会实践活动等,力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提高心理教育活动的效果。另外,还可试行和推广适合中小学生的心理保健活动(如心理保健操等),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3)教育教学全程渗透 心理教育不是一种附加的教育,应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德、智、体、美、劳各育中都应有机地渗透心理教育。学科课程除了担负向学生传授系统知识的教学任务外,还必须担负起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育人任务。科任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要不

断挖掘教材中培养心理素质的对应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结合教学进行相应的心理训练和学习指导。

(4)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 心理辅导与咨询是心理教育辅助途径之一。中小学可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对共性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和教育干预,对个别问题进行心理咨询和疏导,对极少数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及时转介到心理治疗部门或有关医院进行诊治。必须注意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一般教师难于胜任,中小学开展心理咨询应做好问题识别与及时转介工作。

(5)学生自我教育 学生是心理发展的主体,一切心理教育活动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实践证明,学生自我教育是心理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教师可引导学生提出自我发展的目标,自定计划,自我阅读、自我训练、自我调适、自我测评等进行自我心理教育。

(6)教师心理教育 教师的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巨大的,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心理教育,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7)家庭心理教育 家长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也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中小学可通过家长学校实施家庭心理教育,提高心理教育的效果。

(8)学校环境熏陶 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心理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中小学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要加强校风、班风、学风的建设,发挥隐性课程在心理教育中的作用。

(9)社会环境建设 创设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对心理教育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此,中小学应加强同社区、校外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发挥少年宫、文化宫、新闻机构、出版部门、医疗卫生部门、街道、居委会、公安部门在心理教育中的作用。

2.心理教育的方法

心理教育的方法可分为工作方法、教育方法和研究方法。心理教育的工作方法主要有:调查法、测验法、评价法等,心理教育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验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限于篇幅,本文主要讨论心理教育的教育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心理教育方法。心理教育方法种类繁多、体系庞杂、难以穷尽,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心理训练法 如观察力训练、记忆力训练、思维力训练、想像力训练、注意力训练、敏感性训练、元认知训练、自信心训练、归因训练、放松训练等。

(2)价值澄清法 国外盛行的“价值澄清法”,就是通过活动,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各种价值观,学生之间也可达到相互沟通和学习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特别是可以了解那些与自己有极大差异的人的想法和观念,从而增强学生独立思维能力、批判能力和决策能力的方法。

(3)角色扮演法 通过角色扮演、心理换位等,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从而实现角色获得,提高交往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如厦门一附小在教师节期间开展了师生角色互换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外,还可通过有针对性的角色扮演,强化学生某方面的心理品质。

(4)优势强化法 美国学者罗伯特·查荣克于本世纪六十年代提出了“优势反应强化说”。他认为个体从事的活动很熟练,那么有他人在场,会产生一种社会助长作用,使之活动的动机增强,并且活动更加出色,这就是优势反应进行强化的结果。研究表明,这种心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把这种现象运用于心理教育中,就称之为优势反应强化法。各种游戏、表演、竞赛都属于此类。

(5)榜样示范法 这是一种以他人的优良心理品质和模范行为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方法。榜样把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规范具体化、人格化、形象化,对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通过榜样示范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规范行为。榜样包括伟大人物的典范、同伴中的先进典型以及文艺作品中提供的正面人物形象等,其中教育者和同伴中的先进典型的示范对学生影响最大。

(6)心理辅导法 即通过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的形式,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交往、社会适应等方面遇到的问题。

(7)心理咨询法 心理咨询是在心理学工作者的指导下,使来访者增强对问题的处理能力和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按咨询对象可分为团体咨询和个别咨询,按功能可分为发展性咨询和治疗性咨询,按途径可分为门诊咨询、书信咨询、电话咨询、宣传咨询和现场咨询等。但不论何种咨询,都要遵守保密性、发展性、预防性、整体性原则。

作者:高思刚

第三篇:中小学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问题及积极心理教育对策研究

摘要: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中小学校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项问题。尤其是对于单亲家庭的学生来说他们没有享受到一个完整的家庭带来的温暖,在极其敏感的青春时期心理变化更十分复杂,在这一时期的孩子没有受到合理的心理辅导时容易走上偏端。因此中小学校要重视也对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研究采取正确的心理教育方式给单亲家庭的学生关怀和理解,帮助这些学生解决他们在生活中或者学习上的问题为心理问题的严重发展起到缓解作用。

关键词:心理问题;单亲家庭;教育策略

引言:

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解放的时代,更多的家庭在有严重的矛盾时会选择离婚来解决问题,但是忽视了对孩子心理的关照。甚至一些学生从出生就丧失了父亲或母亲,而由于单个家长无法照顾到孩子的内心会给学生的内心带来一定的伤害。这个时候学校以及社会层面的帮助,将会给予单亲的学生一定的帮助,为他们的心理问题从旁进行干扰,为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学生能够在心灵上获得抚慰,身体上能够健康成长。

一、教师及时开展调查,了解班级内学生的状况

在目前许多学校的教育工作中,第一项任务就是了解学生家庭的基本状况,以确保对学生的信息有一个基础的了解,为班主任日后的工作开展安铺下方便之路。但是有很多教师不能够意识到单亲家庭这一问题。在上课中谈论到家庭幸福生活的话题学生也不愿意去参与,这些学生处于尴尬的地位,导致他们的心理发生了改变,衍生出了与其他学生不一样的失落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是要对单亲家庭的学生有基本的了解。

例如:在每一年的开学时老师需要做的工作是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要是可以通过基本的信息填写来对学生的家庭状况进行了解。在新的一年开始老师可以下发关于家庭状况的调查问卷,让学生来填写。为了及时地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的问题,教师可以在班会上布置一项关于家庭的作业,让每一个学生写一篇作文来描述暑假生活。通过观察学生的写作文笔,教师及时捕捉学生心理问题。并对已经有影响的学生进行及时的帮助来缓解他们心中存在的问题。

二、鼓励单亲家庭的学生参与集体活动

在对学生的信息进行普及时,没有及时到关注到学生的家庭问题。因此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会忽视那些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导致一些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积极的互动。这些学生在长此以往的影响下产生消极的心理,在生活中缺少同伴不愿意与人交流。甚至一些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去社会上与一些不三不四的人交友,学习到了很多的不良习惯。在没有受到外界干扰的情况下这些学生可能会走上一条不归之路。因此,在学校的课堂上教师要其实关注到单亲家庭学生的内心鼓励这些学生参与集体活动,感受到积极向上的集体生活。

例如:教师可以多组织一些让班級内所有学生都可以参加的娱乐项目,像郊游活动或者是社会实践等之类的有益活动。在郊游活动中中小学生能够展现出积极向上的一面。单亲家庭的学生在参与交友活动中与其他学生共同做事,能够培养出他们的团结合作能力,让学生忘记生活中的烦恼,体会集体活动的快乐,感受到与生活中由于家庭带来的矛盾完全不一样的乐趣。在社会实践的公益活动中,让单亲家庭的学生融入集体生活中,感受社会中存在的温暖,让学生接触到积极乐观的事情。在活动中教师要积极的鼓舞这些学生对他们进行赞美和表扬。

三、树立起单亲家庭学生的独立意识

在更多的时间,这些单亲家庭的学生仍然要独自一人承担问题。因此而在学校生活中,教师不仅要给予单亲家庭学生更多的关爱,还要培养出他们的独立的性格,塑造起他们的自尊自立的品质。单亲家庭的学生无论受到了外界多少的帮助,在他们的心理上已经留下了一道无法磨灭的创伤,这个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单亲家庭学生让他们的自立精神得以发挥。让学生有了独立自尊的意识,会使得他们在自我监督下改掉已经形成的坏毛病与平常的学生一样享受正常的成长。

例如:教师要教会单亲家庭的学生外面对旁人的议论时,学会坚强,自己的内心。在遇到流言蜚语时,要学会辨别事情的真伪,不要因为片面的话语而影响到自己的内心。在学生面对到无法抉择的事情时,可以向教师寻求帮助,而这时教师也要积极地给予学生帮助。但是要同时给学生树立起面对事情要自己抉择的意识,是可以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但在面对事情的抉择时,教师一定要让抉择权归属到学生身上。教师的严格培养下,让学生能够珍惜自己现有的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念,不能总是沉浸在失去父母之爱的悲痛中。

结束语:

总而言之,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学生他们内心深处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影响,他们与正常家庭的孩子不一样。在学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单亲家庭的学生格外的关注,通过正确的方式来引导单亲家庭的学生,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不要产生歧视心理让这些孩子能够真切的感受到有学校带来的温暖。其实树立起单亲家庭学生地自信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公平地受到教育。

参考文献:

[1]万增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应对策略——基于江苏省9656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实证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5(03):100-105.DOI:10.19563/j.cnki.sdjk.2017.03.013.

[2]王纬虹,杨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教育对策——基于重庆市4~9年级学生的调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32(09):77-81.DOI:10.16165/j.cnki.22-1096/g4.2016.09.020.

作者:赵佩

上一篇:语文高效课堂论文下一篇:大学生理想职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