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2022-07-03

摘要:使用CiteSpace软件,对2001年至2021年来源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献进行可视化研究,对作者、机构、关键词等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描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创刊20年来发表的文章主要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等方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1: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将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采访专家、学者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

一、采访目的

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创刊以来,我们先后采访了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林崇德教授,北京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王登峰教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阎立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冯忠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申继亮教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心理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俞国良教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詹万生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德育处李玉先处长,首都师范大学郭德俊教授和方平教授,北京市教委德育处董柏林处长,河北省石家庄市教委德育处曲连坤处长等。他们所提出的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观点、建议,对广大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各级教育科研部门的专家给予科学指导和帮助,更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的大力支持。为了全面了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目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专访”栏目在采访专家学者的同时,将重点采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

二、采访对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委主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负责人。

各地区、地级市教委主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负责人。

各区、县教育局主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負责人。

各级教育科研部门主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负责人。

三、采访内容

1. 本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情况。

2. 本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体制。

3. 本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安排、途径、方式、方法。

4. 本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经验。

5. 本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典型案例。

6. 本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遇到的困难、存在的问题。

7. 关于师资培训工作。

8. 关于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9. 关于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0. 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的意见、建议。

11. 对“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的意见、建议。

12. 有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其他问题。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创刊20年发表文章的可视化分析

摘要:使用CiteSpace软件,对2001年至2021年来源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献进行可视化研究,对作者、机构、关键词等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描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创刊20年来发表的文章主要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等方面。建议未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构建科学的研究体系,加强家校社协同合作,促进学生积极、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可视化分析;演进趋势

2021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创刊20周年了!作为我国第一本面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指导性杂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积极关注中小学师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坚持介绍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及时反映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前沿和研究热点。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的老读者、老朋友,我带领研究生、本科生通过这本专业杂志学习相关的心理理论和丰富的智慧经验。同时,这本杂志也成为我们许多学生学术生涯起点的展示平台。怀着对这本杂志的感激之情,在杂志诞生20周年之际,我和研究生魏铭辰同学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自创刊以来的所有文章进行了可视化分析,以了解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研究热点和演进趋势,也借此研究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致敬!

一、研究工具及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使用了美国德雷塞尔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陈超美教授基于Java语言编写的应用于科学文献可视化分析的CiteSpace软件。使用版本为5.8.R1版本,从作者(Author)、机构(Institution)、关键词(key word)三个层面生成数据图表和可视化网络图谱,直观地展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年来所发论文的基本情况、研究热点和演进趋势。

(二)数据来源

通过中国知网(CNKI)获取研究数据,使用高级检索功能,将文献来源限定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时间跨度设置为2001—2021年,在剔除征稿启事、学校简介、会议通知等无关文献后,得到有效文献11832篇,最终样本时间跨度为2002—2021年。将目标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出并转码,建立本文研究的样本数据库。数据下载日期为2021年11月6日。

二、基本情况

为了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文的基本情况,本文运用CiteSpace从作者、机构两个层面对其进行分析。

(一)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运行CiteSpace,节点类型设置为作者(Author),时间跨度为2002—2021年,时间切片为1年,由于数据量较大,在链接剔除功能(Purning)中选择Pathfinder以突出核心结构,其他设置项保留预定参数。最终得到节点数(N)916,连线数(E)163,密度(Density)为0.0004的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图1)。

由图1可以看出,期刊作者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早期,形成了以陈虹等为主的合作网络,各作者间联系比较紧密;后期逐渐以独立作者为主,作者之间联系较为松散。

(二)机构发文量分析

运行CiteSpace,节点类型选择机构(Institution),时间跨度为2002—2021年,时間切片为1年,在链接剔除功能(Purning)中选择Pathfinder,其他设置项保留预定参数。分析后将结果导出Excel,整理后可得机构发文量(表1)。

从表中我们看出,期刊发文机构包括高校、中学、研究院等,说明作者来源较广,包含高校专家/教师、研究人员以及一线教育工作者,文章种类包含理论研究、实践研究、教学反思等内容,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发展现状。

三、研究热点

(一)高频关键词分析

运行CiteSpace,节点类型选择关键词(

进一步将关键词数据导出Excel,整理可得高频关键词表(表2),排名前五十的高频关键词共出现7883次,占关键词总频次的58.58%。

在排除研究对象(高中生、小学生、中学生、初中生、中小学等)为关键词后,仍排名前十的高频关键词分别为:心理健康教育(900),家庭教育(335),心理辅导(283),心理健康(267),活动设计(255),班级管理(183),积极心理学(173),心理咨询(171),亲子关系(171),心理课(170)。

(二)关键词聚类分析

可视化图谱生成后,以LLR算法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得到关键词聚类图谱(图3),其中节点数(N)937,连线数(E)1030,密度值(Density)为0.0023,模块值(Modularity)为0.8809>0.3,说明划分出来的聚类结果有效。平均轮廓值(Mean Silhouette)为0.9669,说明聚类具有较高的信度[1]。

在关键词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将数据导出Excel整理可得关键词聚类表(表3)。

通过对数据的搜集和整理可以发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关键词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家校沟通”“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等,以研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为主,主要从发挥心理教师主导作用、强调班主任支撑作用、增强家校教育合力等方面展开;(2)学生心理健康:主要关键词为“考试焦虑”“人际交往”“心理弹性”等,以理论研究为主,主要探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心理品质等内容,能够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指导;(3)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探索:主要关键词为“团体辅导”“校园心理剧”“心理健康教育课”等,积极探索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手段和途径。

四、演进趋势

CiteSpace可以在突变关键词分析的基础上为研究者提供学科研究的演化动态,预测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图4直观地显示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自创刊以来的研究演进过程。我们大致可以将论文研究内容的演进过程分成三个阶段:2002年至2003年,2005年至2010年,2012年至今。这三个阶段并非是孤立的,时间上存在交叉重叠,内容上各阶段承上启下。

第一阶段(2002年至2003年),这一时期主要关键词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研究内容以对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进行描述、总结和思考为主[2-3]。

第二阶段(2005年至2010年),主要关键词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开始从教师、班级等具体角色和环境出发,探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途径和方式[4-6]。

第三阶段(2012年至今),主要关键词为“心理活動课”“辅导个案”“元认知干预技术”“心理剧”“生涯教育”等,这一阶段开始探索心理学技术和手段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应用,聚焦于学生心理问题[7-9]。同时,需要指出的是,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逐渐从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向培养、发展学生心理品质和能力转变,如“生涯教育”等[10-12]。

五、讨论与展望

通过使用CiteSpace软件,本研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年所发文章从作者、机构、关键词等层面进行了可视化分析,以期从中探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和演进趋势。我们发现:第一,作者群体来源多样,但缺乏合作;第二,实证文章较少,理论与实践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第三,研究集中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关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较少。

在国家大力推进教育改革,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中小学生频发心理健康问题的时代背景下,在未来的研究与发展中,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1)加强对公共政策、时代背景的学习和分析,落实国家教育要求,着眼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2)加强高校、研究院所与中小学的协作研究,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开展;(3)开展跨学科融合工作,将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补充;(4)重视学生积极发展与全面发展的需求,从解决问题向预防问题转变,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5)积极与高校合作,开展针对心理教师的专业培训,加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升;(6)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重视家庭、社会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增强家、校、社的教育合力。

总体而言,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不断发展、壮大的阶段,因此要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体系的科学构建,搭建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沟通桥梁,充分发挥理论研究的科学指导作用。同时,要促进家、校、社的良好协同,学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环境,社会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支撑,三者共同努力,才能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桂琴,方奕,易明.近五年我国青少年研究的前沿演进与热点领域——基于CiteSpace研究文献的可视化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7(12):90-95.

[2]蔡静文.发挥心理辅导中心在学校教育管理中的功能[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12):16-17.

[3]任翠红.辽宁省阜新市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12):20-22.

[4]傅军,崔建平.略论师生沟通对中学生心理安全的影响[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18):11-13.

[5]韦洪涛,邢延清,王倩.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24):7-10.

[6]肖观仁.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23):17-18.

[7]范慧玲.心理活动课堂评价的新尝试——同桌督学机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22):15-16.

[8]柯永红.独处的酸与甜——高一年级团体心理辅导[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31):33-35.

[9]朱雯娴.对一起校园心理危机事件的有效干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32):60-63.

[10]韩桂莲.叙事心理学视域下初中生涯教育的内容构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32):53-55.

[11]韦志中,卫丽.“双减”政策下教育改革的逻辑、难点和策略分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32):22-24.

[12] 朱赛飞.运用焦点问句赋能生命,提升心理课堂生命张力[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32):25,27+30.

作者:魏铭辰?刘衍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3: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 要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各级学校都要重视课程的建设,从心理育人的理念出发,在课程设置、课程目标、教材内容、教学方式、教师队伍、评价指标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一体化,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作用。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育人;课程一体化

作者简介 李燕,洛阳师范学院,讲师

中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学习、人际等方面的困扰,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有频发趋势,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推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普及、推进和深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是主渠道。 [1]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建设成为发展趋势。[2]虽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取得长足发展,课程的普及率及效果有所提升,但从整体来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设置、实施、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其策略的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课程实效性低

中小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重视,一方面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未能形成充分认识,重视程度不高。另一方面是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性质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不能用“成绩”来衡量,短期之内看不到明显成效,造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学科中的地位比较低。

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和监督体系,许多学校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课表中,只是一种形式化的存在,部分学校将课程安排在自习、班会课上,经常出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被其它课程挤占的情况。[3]

(二)专职教师少,教师胜任力不足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质量的关键。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存在师资短缺、专业化程度低、队伍不稳定等问题。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多为专兼职结合,以兼职教师为主[4],专职教师数量少,比例仅占33.9%[5],兼职教师的工作往往不纳入教师工作考核,只作为义务劳动,没有任何补贴[6]。对8个省市的72所中小学校的心理教师进行问卷调查,52%的学校没有专职心理教师,96.81%的心理教师担任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外的其他工作,能够有90%以上的精力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仅占26.87%[7]。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的积极性不高,工作随意性强,工作成效低,教师队伍的质量有待于提高。

(三)理解不准确,课程缺乏系统性

1.对课程的内涵和性质理解不统一

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这是国家政策中第一次使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8]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专题教育可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进行了明确说明。但在实践中,由于理解不一致,人们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名称的使用,依然十分混乱。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名称,最常用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其后依次是心理健康课、心理活動课、心理课、心理辅导课、心理辅导活动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等。[9]不同的课程命名,意味着课程在目标、内容、形式等方面存在差异,阻碍课程的交流和发展。

2.缺乏清晰的课程目标

部分中小学心理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解不到位,遵循常规的教学模式,以讲授课代替活动课,用书面作业代替情境体验,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难以被充分发挥出来。《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防止学科化的倾向,避免将其作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不是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应以活动为主,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强调过程体验,注重互动性和导向的积极性。

3.缺乏合适的教材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基[1999]13号)中规定“除了教师辅导参考用书外,不要编印学生用教材,更不能要求学生统一购买教材”。为了方便开展工作,许多地区结合实际,编写了针对不同年级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材。对比吉林、北京、上海、江苏、湖北、福建、广东等地出版的七套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纸质教材,总体上看,都符合《纲要》的基本要求,能够凸显课程的独特性,比较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不足之处在于课程的趣味性、生成性不足,贯彻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不充分。[10]学校使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质量参差不齐,大多没有经过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定,这与《纲要》的要求差距较大,说明缺乏适合的教材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11]。

4.缺乏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

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可以帮助教师检视教学过程,及时改进,保证教学成效。一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没有评价,抑或采用学科课程的评价方式,将心理学上的相关指标照搬过来,盲目追求评价系统的严谨性和系统性,导致评价系统过于繁复、操作不便,针对中小学具体学段的评价研究少,对实践的指导价值极为有限。[1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在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其他学科的评价侧重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学科性质不同,不能简单套用学科的评价标准。

5.缺乏课程实施的系统规划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但是有些学校只针对某一个或几个年级或班级开课,覆盖不到全校所有学生。湖南省仅有五分之一左右的中小学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江苏省、福建省、吉林省等省份80%以上的中小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的差距较大。[13]

在课程内容上,不同学段之间相对独立,缺乏连续性,忽略了学段之间的衔接,学生从低学段向高学段过渡时容易出现不适应的现象。此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没有规定的课时保障,课程开设不规范,流于形式,难以触动学生。

二、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关键在教师,重点在实施。[1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教学,需要与学生的生活产生深度联结,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困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

(一)加强平台建设,增强家校社育人合力

家庭、学校、社会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家庭环境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前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能促进个体的发展。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及时与家长沟通,充分利用微信等网络平台,推送心理健康知识,发布心理健康课程的相关活动,鼓励亲子合作完成。另外,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建设网上心理健康课程,生动形象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社区资源,邀请心理健康专家走进课堂,让学生感受多样的活动,加深体验。地方教育部门应当统筹优质的社会资源,建立积极的家校沟通渠道,搭建协同育人平台,支持高校、中小学校、社区、专业心理服务机构加强合作,鼓励各学科的教师在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促进学生与真实生活联结,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性。

(二)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胜任力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足、专业素养不高是阻碍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关键。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规定:“每所中小学至少要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福建省、山东省、江西省等地规定每1,000名学生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教师。[15]《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标准(试行)》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有相关心理学教育背景或取得相关资格证书,经过岗前培训,能够胜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同时,从人才队伍培养的根源上讲要重视职前培养,优化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毕业生的专业能力,使其能够快速适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一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则需要有针对性,针对教师的薄弱环节,制定个性化培训计划,促进心理教师专业素养的持续提升。

(三)加强课程建设,提升教育实效性

课程通常被概念化为“以有效的方式把教育计划的基本原则和特征转化成实践并接受严格审查的尝试”[16]。其结构通常概括为目的或目标、内容或主题、方法或过程以及评估或测试四个维度。[17]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议可以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入手,结合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改革之策,发挥育人作用。

1.加强顶层设计,规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1)研读相关文件,明确课程的名称和性质

教育部从2014年起,每两年在全国创建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试行标准中明确规定“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列入课程表,课时可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中安排,一般每班每两周1课时”。[18]《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心理健康课程建设”,“中小学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校本课程”。各地应根据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将课程名称统一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兼具科普、团体辅导和活动课的特点,可以理解为团体心理辅导与学校教育情景相结合的产物,主要形式包括科普性质的讲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19]

(2)制定课程标准,编写参考教材

《纲要》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按年段進行划分,但在具体的教学中不易把握。教育部要组织专家和优秀的一线教师制定课程标准,编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材,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参考。在部编教材的基础上,地方教育管理部门要组织力量编写适合本地区实际的教材。编写教材的目的是给一线教师提供参考,不是限制教师的活动。教材内容要丰富,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出发,加大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内容,重视生命教育、挫折教育,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选取的案例要符合学生相应的认知阶段,不能脱离其实际生活。同时还要注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梯度性。

(3)改善教学条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特点不同,应根据学生的发展特征,采用恰当的教育教学方法。《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以活动为主的教学需要一个相对宽敞的、有活动桌椅的教室。在舒适的环境中,学生可以放松身心,愉悦心情;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加深学生的体验。开展活动时,要从学生的现实需要出发,统筹规划、精心安排,让活动起到应有的作用。

2.更新课程理念,明确课程目标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观念,结合时代发展背景,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心理健康教育观、超越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全面健康课程等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大心理健康教育观强调提高所有人的心理健康意识,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方法上要与时俱进,紧随时代潮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超越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念是以传统的或现实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基础,以生成的或理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指向,以学生发展与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为课程建构线索的课程观念。[20]美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路径就是心理健康课程,并将心理健康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健康课程体系中。较早将心理健康纳入健康课程的马萨诸塞州,设置了“全面健康课程”,涵盖学前教育至十二年级,每个年级都会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设定出难度相关的健康话题。[21]三种课程理念都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联系现实生活,重视活动体验,关注学生的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应是开放的、不断生成的,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课程目标,根据学生的即时性需要来开展课程,这也是建构主义课程观的实践要求。[22]课程的预设目标往往是课程化建设的重要前提,也是课程管理的重要依据。《纲要》中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只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形式,需要对总目标和具体目标进行细化,结合地方实际和学生的特点,制定适合本地区的课程目标体系,使课程开展有据可依。

3.进行多元评价,关注课堂生成性资源

要想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就需要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课程评价是课程建设的核心环节,主要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包括对课程规划、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践等层面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包括学生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23]

设立评价标准需要遵循两个原则:以《纲要》为依据和因地制宜。在设定评价标准时,立足于《纲要》,同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建构与教学实际相符合的标准体系。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经过6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形成了课程评价标准,包括设计准备、活动过程、活动效果、教师素养四个方面。其中活动效果包括目标的达成、学生的参与度和投入度、良好的氛围、学生体验的深刻程度、学习后延伸应用于生活。[24]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出发,建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六个一级指标:组织管理(10%)、硬件设施(10%)、队伍建设(20%)、实施内容(9%)、实施途径(30%)、实施效果(21%)。在实施效果指标中有三个二级指标,包括:学生(10%)、教师(4%),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7%)。[25]因此,可以从教育内容的完成情况、课堂气氛、学生参与度、教学目标达成四个方面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进行评价。

中小学校可以借鉴相关的研究成果,制定评价标准,重在学生的参与体验,将课堂生成资源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观察点。[26]课堂生成资源是目标预设之外的教育实践成果,教学目标的达成不再是绝对的重点,课堂中出现的生成性资源、对生成性资源的利用处理成为教学评价的新的核心。

另外,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设,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学生档案的电子化管理,便于对学生发展过程进行跟踪,促使不同学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体化构建。

4.进行系统规划,构建课程的一体化体系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各类学生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与日俱增,并呈现出阶段性爆发的特点。个体从幼儿阶段到大学时期,都会面临不同的心理社会困境,需要整体规划各阶段心理健康教育[27],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一体化。

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体化,一方面是指在遵循不同年龄段学生心理发展特征的基础上,规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属性、目标、内容和方法等,使各学段之间的课程有效衔接、分层递进,实现一体性的贯通和连接;另一方面是指合理整合和利用其他学科资源,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有机融合,创造性地开设综合课程和融合课程等,充分发挥学科间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28]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体化建设要站在“立德树人”“心理育人”的高度进行统筹规划,在各个学段的课程内容、目标和教材中有机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目标应着重体现乐观、自信、勇气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课程内容要具有新颖性和实效性,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虽然目前我国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各级各类学校仍面临巨大挑战,需要不断更新课程理念,加快构建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14]俞国良,黄潇潇.国家层面设置心理健康课程的实践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0(06):32-42.

[2]王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建设审视:管理与评价视角[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07):4-7.

[3]康志文.南昌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与现状调查与分析[D].南昌:南昌大学,2013.

[4]车爱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现状与思考[J].晋中学院学报, 2019,36(01):77-81.

[5]张微,张宛筑,袁章奎.贵阳市中小学心理卫生服务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19,40(02):305-307.

[6]李云珍.晋江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调查与思考[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7]邓林园,梁洁姗,李蓓蕾,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心理教师与学校管理者的不同视角[J].教师教育研究, 2018(04):58-64.

[8]石建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涵研究述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17):4-8.

[9]朱煜佩.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比较研究[D].武汉:江汉大学,2020.

[10][13]王瑞瑶,彭玮婧,郭晓艳,等. 湖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1,29(04):876-881.

[11]唐超为.中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比较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9.

[12]张汉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评价研究特征描绘——基于1994—2019年相关论文的分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0(19):4-9+14.

[15]谭鑫,彭玮婧.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省际政策比较——基于31省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的文本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1,20(01):115-122.

[16]STENHOUSE L. 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M].London: Heineman,1975.

[17]曼塞薩·玛诺普.21世纪课程的重新概念化与定位[J].张梦琦,译.比较教育研究,2019(11):3-12.

[18]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争创计划的通知(教基一厅函〔2014〕14号)[EB/OL].(2014-03-18)[2014-09-0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403/t20140318_166186.html.

[19]李慧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新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6(07):65-68.

[20]赵红,汤颖.超越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含义及其特征[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189-193.

[21]时晨晨.课程·项目·服务 美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三重路径[J].上海教育,2017(35):24-27.

[22]单晓红.建构主义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构想[J]. 课程·教材·教法,2009(11):64-68.

[23]王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建设审视:管理与评价视角[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07):4-7.

[24]林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评价标准探析——基于南京市心理优质课评选的实践探索[J].江苏教育,2019(64):9-14.

[25]赵兴万.中小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26]夏江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25):37-40.

[27]俞国良,张亚利.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人格的视角[J].教育研究,2020(06):125-133.

[28]俞国良,陈雨濛.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课程论的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21(07):73-78.

责任编辑︱郭鑫超

作者:李燕

上一篇:项目全过程电力工程论文下一篇:农业可持续发展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