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懒惰心理教育论文

2022-04-21

【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全学生的人格,做好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安全教育工作是班主任不可推卸的责任。班主任应该树立起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正确实施安全和心理教育方法,创新安全和心理教育模式。【关键词】小学生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心理教育和安全教育工作,情系千家,心牵万户。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小学生懒惰心理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小学生懒惰心理教育论文 篇1:

谈矫正小学生懒惰心理的有效方法

[摘要] 进入21世纪,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的精神与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学校的环境和设备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学生的心理也在慢慢的变化,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成了家长的掌上明珠,对学生衣来身手,饭来张口,这些物质的充裕养成了一种好吃懒做习惯,懒惰是一种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缺少责任心,缺少时间观念的心理表现。小学生的懒惰表现尤为突出。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求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而懒惰心理就像一道城门,打不开它,提高素质、能力又何从谈起?因此我就小学生懒惰心理的表现,成因及矫正方法谈点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 懒惰心理表现  成因  矫正

21世纪的今天,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人民的的精神与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学校的环境和设备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学生的心理也在慢慢的变化,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成了家长的掌上明珠,对学生衣来身手,饭来张口,这些物质的充裕养成了一种好吃懒做的懒惰心理从而成为习惯,懒惰是一种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缺少责任心,缺少时间观念的心理表现。小学生的懒惰表现尤为突出。

一、懒惰心理的表现

1.思想方面的懒惰

懒惰的人常有明日复明日的思想。明知道这件事应该今天完成却总期待着能够明日去做。例如:有懒惰心理的学生在完成当天作业时,常找出各种理由拖拖拉拉,边玩边学,时间晚了,就想明天早晨早点起床再完成,而第二天又起床晚了,上学后,又有了新的任务,这样明日复明日,学习成绩可想而知。

懒惰的人常有依赖别人的思想。老师们经常会发现,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的总是个别几名同学,而更多的人懒得动脑思考问题。心里想:反正我不举手,也会有人说出正确答案。这种依赖别人的懒惰心理只会使思维变得越来越迟钝。

2.行动方面的懒惰

思想的懒惰必然导致行动上的懒惰。懒惰的人明明知道某件事应该做,甚至应该马上做.可却迟迟不做,或硬挺过去;做事时总是无精打采、懒懒散散拖拖拉拉;做事不积极、不主动、不勤奋。例如:在我校的养成教育中提出了:“在操场或教学楼内看到杂物要主动捡起”的要求,而许多同学由于懒惰,即使是弯弯腰这样的动作也懒得去做。学校每周末的大扫除,总有个别行为懒惰的同学溜边或干活时拈轻怕重,其懒惰程度可见一斑。

学生的这些懒惰习惯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懒惰心理的产生呢?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几点原因。主要是家庭、社会的影响比较严重。

二、懒惰心理的成因  

1.家庭、社会关系的影响

从客观上说,现在的家庭基本是独生子女家长,父母的过分溺爱,也是造成学生懒惰心理的因素。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过分娇纵,大包大揽,只会使孩子从小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劳而获的坏习惯。另外,有的家长本身就缺少时间观念,没有勤劳的习惯和雷厉风行,果断利落的作风。“身教重于言教”,这样的家庭影响严重影响了子女良好健康习惯的形成和良好行为的发展,促进懒惰现象的发生。另外,很多父母都是外出打工,孩子就成了留守儿童,缺少家庭的教育,如果在学校老师管得不够严,回家又没有父母的管教和督促,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好逸恶劳的坏习惯。

2.缺少上进心

上进心是前进的动力。缺少上进心的学生做事容易满足,对自己要求不高,得过且过的思想严重:做事不求真,不求质量,不求快节奏,常抱着“应付”的态度和“混过去就行”的不负责任的态度。而这种缺少上进心的表现必然导致懒惰现象的产生。例如:在我校每届儿童画展中,要求班级中的每位同学创作一幅美术作品,在班级内展出。就有个别同学放松自己的要求,心想:班级有这么多幅作品,也不缺我这一幅,应付过去就得了,于是懒得精心构思,懒得用心着色,草草完成了事。这种缺少上进心的表现是产生懒惰心理的根本原因所在。

3.依赖性强

如今的独生子女有严重的依赖性。什么事情都要靠父母或其他人,没有主见,缺少独立性,他们在家靠父母,在学校依靠老师,在社会上依靠其他人。这种依赖性就是导致懒惰的主要原因。

以上的种种原因和表现,如果教师要求这些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改正,养成好的习惯是很难的,必须从小事、容易的事情开始,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不能操之过急,以免适得其反!并且家庭和学校必须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才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三、矫正懒惰习惯的方法

懒惰是成功的绊脚石,在充满困难与挫折的人生道路上,懒惰的人习惯于等、靠、要,从来不想去求知、发明、拼搏、创造,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要毁灭这些绊脚石,优化外部环境条件,才能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首先要从家庭环境开始,其次是学校的学习生活,老师要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熏陶,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让孩子健康成长,只有勤奋、刻苦、好学、上进,朝着预定目标孜孜以求,才会达到光辉的项点,为此要努力克服懒惰的习惯。

首先要从家庭环境开始,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必须合理安排学生做力所能及的家务,通过事例引导方式建议家长多听听学生的心声,正确认识和评价孩子,努力创设温馨的家庭生活环境。

1.要养成每天清早按时起床和上学的习惯,改掉恋床不起的恶习。需要家长的监督和教育。

2.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

在家里主动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父母打扫卫生、洗脸、洗自己的衣物。在学校认真完成值日,不依靠别人,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和各种劳动、远足活动,从而锻炼意志,磨练耐力。

其次是学校的学习生活,老师要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熏陶,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班级是养成学生健全人格,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主阵地,要让每个不同性格的个体能够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教师给这些学生制定学习目标、计划、等等教学目标,及时对学生通过事例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激发活力,体验成功。让学生每天进步一点,只要坚持一至两个月,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1)制定学习计划

所有各科作业都严格按老师规定的时间保质保量的完成,逐步养成不完成作业不睡觉的习惯,改掉“明日复明旧”的思想。

(2)寻找榜样

找一个学习勤奋,做事勤劳的同学做为自己的榜样,并请这位同学多帮助和监督自己。  

(3)激发活力,体验成功

在和这类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尽量要做到“五多五少”,具体是:多亲近,少冷面;多鼓励,少指责;多注意,少冷落;多信任,少嫌弃;多尊重,少急躁。

①多亲近,少冷面:消除学生戒备心理的唯一途径,是教师对后进生要爱得真,爱得深,将严格要求渗透在爱之中。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教师的情绪和态度,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作为现代的老师,只有废除“师道尊严”,不摆架子,才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求进的欲望。

②多鼓励,少指责:平时表扬学生,我们常常用甲学生之长去比乙学生之短,即所谓横向比较。对于后进生,则宜采用纵向比较,用他的今天同他的昨天比。他已在原有基础上迈出了可贵的一步。一次小小的鼓励,可以成为后进生转变成长的契机。学生一旦有进步,教师应抓住机会,及时表扬其“进步点”。

③多注意,少冷落:转变懒惰心理,教师还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尊重其爱好,因势利导。由此,在工作中,不应该忘记每一个希望进步的学生,他们比优秀生更渴望老师的注意,更渴望同学们的认同,更渴望体验成功的喜悦。因此对这些同学我们应该小心地呵护他的学习积极性,呵护他的自尊心,多注意,少冷落,这比表扬更能触及他们的心灵,可以鼓舞他们积极向上。

④多信任,少嫌弃:对学习差懒或抄作业的学生尽量发现他其他方面的特长、才能,并给他有发展特长、显露才能的机会。多信任,少嫌弃,以此促进其学习的进步。

另外,还要通过家访、电话、书信等形式,随时与家长交流孩子的种种表现,想方设法沟通家长、孩子之间的情感,在老师和学生、家长之间架起理解的桥梁。家庭和学校必须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使小学生懒惰心理的表现彻底得到矫正,改掉不良的懒惰习惯,成为一个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的好学生。

总之,懒惰是一个人成功的大敌,战胜懒惰,战胜自我,才能不断地前进。矫正小学生的懒惰心理,转化后进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心理教育系统工程。矫正小学生的懒惰心理要抱着满腔热忱、循序渐进、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需要教师在工作中多一份宽容,少一份责备,把爱的甘露洒进每一个后进生的心田,进行反复、耐心地教育;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共同形成一体化的心理教育网络,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2]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出版社,1998

[3]方富熹,方格.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吴增强.学习心理辅导.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方富熹.方格.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用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1

[6]海穆.基诺特著.许丽美 译·师生沟通技巧.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3

[7]殷炳江.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8]贾真.从小抓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03

[9]何心展.小学生心理健康(年级教师读本),2003

[10]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与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蒋伟

小学生懒惰心理教育论文 篇2:

居安思危危自小 有备无患患可除

【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全学生的人格,做好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安全教育工作是班主任不可推卸的责任。班主任应该树立起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正确实施安全和心理教育方法,创新安全和心理教育模式。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教育 安全教育

心理教育和安全教育工作,情系千家,心牵万户。班主任应该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全学生的人格,致力于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安全教育,树立起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正确实施安全和心理教育方法。

一、小学生安全和心理教育现状

(一)小学生安全教育现状

马斯洛把人类对安全的需要列为仅次于生存而优于其他的需要,可见安全的重要。当下安全教育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教育意识淡薄

我们经常可以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上看到一个个悲剧,不是“熊孩子”在商场乘电梯时因个人原因受伤或死亡,就是放学拥挤致使学生滚下楼梯发生踩踏;不是轻信陌生人导致被诱拐,就是缺乏法律意识参与校园欺凌;不是缺乏基本的防范意识被奸杀或猥亵,就是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学业负担重自杀……这多么惨痛的教训,但是很多家长、学生都认为这样倒霉的事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侥幸大意,安全意识淡薄,悲剧的发生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2.安全教育尚未纳入课程体系

学校往往倾向“功利性”教育,重文化,轻德育,重管理,轻教育,忙处理,少规划,安全教育课实际上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的软指标而名存实亡。安全教育在学校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应该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纳入课程体系。

3.安全教育方法单一

目前,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安全教育方法都较为单一,基本以说教为主,说多了学生觉得厌烦,说少了学生不重视,甚是左右为难。这是由于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无知无畏,所以才对安全教育不以为然。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的警惕性与意识的树立依赖于一定的教育方法,说教这种理论型、枯燥式的灌输难以迎合学生的心理,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二)小学生心理教育现状

近年来,小学生心理问题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当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以纳入课程体系,当仅仅当作学科看待,一些晦涩、难懂的理论使得小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不知其然,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解狭隘化

很多学校、教师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混为一谈,狭隘的将其划上等号,使得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等于德育教育,进而使得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片面化。

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形同虚设

当下很多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仅是存在,而起不到实际作用,一是因为小学生、家长避讳心理问题而不咨询,二是心理咨询教师多数非正规心理学专业科班出身,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室形同虚设。

二、小学生安全和心理教育改革策略

立足小学生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破解这些问题,切实提升小学生安全和心理教育工作质量迫在眉睫,结合工作实际谈几点不成熟的认知。

(一)小学生安全教育改革策略

1.安全重于泰山,牢固树立防范意识

徐州某小学放学时因楼梯扶手突然断裂导致拥挤的学生滚下楼梯发生踩踏导致11人受伤;成都某小学学生因食用校门口路边摊的食物导致食物中毒;深圳市某小学部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后乘扶手电梯时发生事故导致9人受伤;呼和浩特市杨某奸杀3名小学生;李芳老师因保护学生不幸因公殉职……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足以唤起那颗麻痹大意、侥幸的心,学校应该排除校内的一切安全隐患,家长和学生也应牢固树立防范意识。

2.普及安全教育,讲授必要安全知识

学校、教师、家长应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讲授必备的安全知识,如避震常识、防诱拐知识、食品安全知识、交通安全知识等,告诫学生坚决不食用三无食物或过期变质食物;坚决不与陌生人说话;遵守交通规则,文明出行;遇到突发事件保持冷静,寻找避险及自救办法……

3.创新安全教育方式方法

传统的安全教育方法比较单一,多以说教为主,收效不明显,可以创新安全教育方式方法,如可以开展安全教育为主题的手抄报创作比赛、安全知识竞赛、安全知识演讲比赛、应急演练、安全知识讲座、安全主题班会、安全主题征文,也可以观看诸如《亲爱的》《失孤》等电影,让学生深深感受到家长失去孩子的痛苦,引起他们对安全的重视,爱惜生命。总之,应丰富安全教育形式,突破传统教育桎梏。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策略

1.教师、家长细心观察,发现问题及时、科学教育

班主任、学科教师要细心“察学生言,观学生色,注学生举动”,发现问题及时、如实反馈给家长,并在校积极帮助学生摆脱心理问题。教师、家长应该为痛苦的学生说句安慰话;为孤独的学生说句温暖话;为胆怯的学生说句壮胆话;为自卑的学生说句自信话;为迷茫的学生说句开导话;为沮丧的学生说句鼓励话;为受困的学生说句热心话;为偏激的学生说句冷静话;为懒惰的学生说句鞭策话;为受冷落的学生说句公道话。俗话说:“信其师,而亲其道”。只要教师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学生还是比较能接纳教师的话语的。教师、家长的话可能会毁了学生的一生,也能成就学生的一生,所以,教师、家长应该科学教育,不能武断、粗暴对待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应该细致入微,体贴关切,寻根溯源,对症下药。

2.破解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瓶颈,创新教育方法

前文提及到家长、学生有的时候讳疾忌医,即便认识到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也不愿意直面面对,而是采取逃避的办法,殊不知这必将会铸成大错,酿成大患,而应该积极应对,尽快摆脱心理问题,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心理教育方法,科学、适当的教育方法会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否则会适得其反。教师、家长应多研读心理书籍,同时,言传身教,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定期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组织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多去贫困小学帮扶,建立一对一帮扶对;多观看一些励志影视片并交流思想;通过短视频、微课等形式让心理教育形式鲜活起来;通过QQ、微信等方式与学生有效沟通,有的学生不愿意面对面诉说,可以选择这种现代方式,或者回归原始书信状态,设立信箱……我们的终极目标就是想方设法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3.建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提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除了心理健康教师外,班主任、科任教师人人都是心理教育教师,因此,学校应该加大力度建设一支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通过组织教师集中在线学习、鼓励教师自主学习外,还应多组织教师参加相关的培训,多学习,多取经,为我所用,也可請心理教育权威人士入校讲座,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安全教育是事故预防与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事故致因理论,要控制事故,首先是通过技术手段、通过某种信息交流方式告知人们危险的存在或发生,其次是在人感知有关信息后正确理解信息,而这种信息交流多依赖于安全教育。同时,心理健康也是在学生的成长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做好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心理教育利国利民利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冰冰.关于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6,(07).

[2]李娟.小学生安全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2014,(02).

[3]王玉杰.构建小学生安全教育的思考[J].中华少年,2016,(10).

作者:王晶

小学生懒惰心理教育论文 篇3: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取向与资源整合

摘 要: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小学开展了相关的心理教育课程。可是受传统教育体系的影响,使得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在实际中的开展效果并不理想,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中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分配课程少、时间短,甚至不重视等。本文在积极的心理层面的上引出去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注重培养构建和谐积极的心理健康环境,将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体系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学生的持续的成长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心理健康;心理教育资源整合

在近几十年我国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小学心理教育的发展也展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效果。人们也对其发展也越来越重视。不过,现在大多数人认为和心理健康有关的教育工作存在某些特定的障碍对象,因此使得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的盲区,在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中限定了心理教育资源的发展,将心理教育的目标设成“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却忽视了小学生的人格发展。如何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取向将全方位发展资源整合,本文主要从一下几个角度来分析。

1 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教育教学活动全域

现如今,在学校所有的教育活动和教育过程中都会发生心理活动,班级教育密切关系到学生智力的成长和人格的发展。各个学科的教育本身具有一定的统一性,为了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学习,同时也为了便于管理和分工,才会被分成许多不同学科。

总的来说,学生和学习环境相互交互,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过程中就可以发展自身的人格,性格等,它伴随学生的学习过程,日常生活。如果想要突破各不同学科间的界限,时刻更新各科教师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理念,就需要凭借自身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各门不同学科中。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教育者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健康工作,从而拓宽整体的心理健康思维,引导教育者对课程划分和纠正的学生错误行为和想法,最终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

比如,为了促进小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学校都设立体育课,学生可以通过在体育课上的锻炼增强自己的体质,促进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自信;体育课上的集体项目和游戏,在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还可以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团结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们外向的性格;对于内向文静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参加例如单杠,跳山羊这类精彩刺激的项目,通过经历这类惊险刺激的活动,使其在面对从未接触过的事物时打消他们畏惧的心理,在遇到意外时会“老练”许多;有的学生性格孤僻,不愿意和其他人交流,在面对这类学生时可以带领他们玩篮球等这类集体性球类活动。团队之间的沟通、合作是游戏胜利的重要因素,在合作中提高他们团队之间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有的学生性格懒惰慢热,可以带领他们参加一些竞争较为激烈的项目,如踢足球,接力赛等,这类项目在进行时情况复杂多变,过程中需要同学们沉着、冷静应对。

在小学教育课程中,心理教育的机会很多。教师应该规范地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方法和目标。将规范的心理教育资源进行发掘和系统的整合,对小学生的心理教育资源就会无穷无尽。

2 注重家庭教育和社会因素对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家庭、社会和学校三者在学生心理教育中的交互作用一直被大多教育者强调。可是在现实中还是归结于学校对其进行心理教育。学校对小学生精神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学校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同时,营造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健康家庭和社会环境,是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石。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们良好人格形成的起点,但是,如果在家庭内部不注重孩子们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家庭因素也会成为诱发孩子心理问题的因素之一。

亲子之间的关系,原生家庭的环境,长辈的引导方式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们的心理发展。父母自身的日常行为是影响儿童心理的决定性因素,有不可替性。父母维持稳定的感情状态,和孩子一起培养兴趣爱好,通过各种有益的方式适当释放心理压力,改善健康教育的概念和方法等,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质是非常重要的。家庭关系越和睦,越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有许多心理学的专家都研究过社会因素对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关的社会背景和社区关系都会从一开始影响儿童的兴趣爱好、性格、自身行为、价值观、理想等产生影响。因此,要利用一切积极的,有益的因素,把握一切机会为小学儿童营造有益于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大环境。

3 激发儿童自身力量,提高学生的持续成长能力

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创造性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开发创造性和潜在能力提供了认知和塑造儿童人格的必要条件。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仅需要良好的外在环境,还要注意孩子们个人的主观意识,并使用心理学知识来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培养现如今社会需要的人才。身为教师应当关注学生固有的创造性和潜在能力,尊重学生的认知特性,配合学习风格进行心理指导;通过开展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学生,通过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当作主要方式,充分开发孩子们的潜能和动手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充分尊重孩子们的爱好,从传统只注重孩子成绩的状态逐渐向“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培养孩子们的自我独立意识,通过观察他们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的表现,解读他们内心想法,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力量解决难题,摆脱困扰,成为一个对未来和生活有想法,有看法的个体。由此可见,建立健全小学心理教育体系,需要注重改善学生的人格,形成其独特的品质,并且培养其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

4 巧用标签,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暗示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用标签来形容某个人,同样许多小学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多用标签的方法来表现。令人吃惊的是,学生经常有意无意的通过行动来证明老师的标签是正确的。比如,老师们通常用勤奋、学习、听话、服从纪律,尊重教师、诚实、正直形容好学生;淘气、调皮、懶惰、不思进取、贪玩、谎话连篇、油嘴滑舌等则是描述坏学生的标签。教师在学校授课的过程中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不知不觉地通过眼神、语言、情绪和行为等暗示传递给学生。这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和期待,所以许多儿童会不自觉遵从老师的定义。事实上,教师在给学生贴标签的同时,也为自己贴上了标签,有意无意的逐渐使儿童转变对自己的看法。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主要形成在亲密的人际交往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中,通过有意无意的心理暗示逐渐朝着别人期待的方向发展。学校教育是促进个人社会化和自我启发发展的重要方法。教育评价,特别是教师评价,对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模式起着重要的作用。

5结语

总的来说,由于现代心理教育的必要性,近年来中国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但发展过程中却存在着许多不完备的地方。从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基于积极向上的发展目标,在儿童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渗透到所有教育和教育活动的领域,营造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激发儿童自身的潜能,培养其健康心理的形成,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刘思立.基于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华夏教师,2019(05):85-86.

[2]田蜜,邓铸.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取向与资源整合[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31(12):51-55.

[3]林凤英.基于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6(03):114.

作者:董敏

上一篇:信息技术下小学科学论文下一篇:案例教学法财务报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