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业

2024-04-14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业(精选8篇)

篇1: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业

1.简要分析从20世纪80年代始至今,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大致经历了的三个阶段。(8分)答:从20世纪80年代始至今,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大致经历了的三个阶段(1)调查呼吁阶段。部分专家、学者和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提出应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1979年下半年,河南省平顶山市心理学研究会的寇清云等就在市三中和十三中尝试开办心理学讲座。1985年3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成立。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一些学者和研究机构对大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表了一系列报告,使教育工作者和教育行政机关开始意识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此后,国内学者结合我国实际进行研究,主要涉及中学生生活适应、人际关系适应以及考试适应等方面,为以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初步的思想基础。

(2)尝试起步阶段。一些地区和学校的教师从青春期教育入手,对部分学生中存在的青春期心理适应、挫折、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困扰进行辅导。一些学校自发地对学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进行尝试解决。

(3)发展推进阶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经过十几年的实践之后,开始有了比较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并得到相应的行政部门的支持。第二,出版了一系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读物,同时还研制了一些测量心理健康的量表、软件。第三,进行了系统的课程试验。课程试验的内容和形式包括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活动等。第四,国家和地方均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文件。

举例子简要阐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途径。(8分)

答: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途径是①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②在学科教学中渗透,③结合学校团队活动、班级活动和班主任工作等日常教育活动中进行。

心理健康选修课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通俗、系统地介绍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系统地认识自己的身心发展状况和特点,及时觉察自身存在的心理与行为问题,通过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来解决问题,保证身心健康,促进全面发展。心理健康选修课强调学生的参与、自我教育与自主活动,可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但要有合适的学生用书和教师参考资料,还要有合理的实施纲要、实施要点、活动设计和管理评价系统。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所有任课教师都负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学科教学既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也可能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减少对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①在学科内容中开发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寻找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契机,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②在授课的组织方式中体现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良好的意志、性格等。例如,学习《青松》这首诗歌时,就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坚贞不屈的性格品质。

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辅导员工作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途径,在这些活动中,也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如各种竞赛、班级间的联谊活动、集体劳动、外出旅游等,只要我们有意识地把这些活动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联系起来,就可以在这些活动中陶冶学生的情操,磨炼其意志,锻炼其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如“手拉手献爱心”、“团队干部竞选”、“主题队会”等。

3、简要分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中级、高级功能分别对应的具体功能。(9分)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包含有三级功能,即初级功能、中级功能和高级功能。

初级功能主要指通过心理卫生健康知识的学习,消除心理障碍和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中级功能主要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提高应付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增

强社会适应性,提高心理素质;高级功能这样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要促进个体的发展与完善,消除心理疾患,这主要体现在通过心理教育与训练帮助受教育者充分意识自己的潜能和价

值,使各种心理素质达到最优化,成为健康、自主、和谐、具有创造性的人。

4、举例子简要说明学校应坚持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以及应当注意避免哪些做法。(10

分)答:学校在这方面应坚持的策略有:

(一)中立性策略。在对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帮

助和引导的过程中,学校应注意到,家庭生活和亲子关系状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动

态的、阶段性的发展过程。但是,当家庭中的一方向学校求助时,不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是把学校和教师当作自己的支持者和同盟军,向学校和教师反映其对其他家庭成员的不

满。此时,学校应保持中立性,应当注意避免卷入其家庭矛盾和是非,只有如此,才有可能

发挥学校和教师对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引导和扶持作用。

(二)客观性策略。求助于学

校的一些家庭,往往是其中的某个家庭成员(家长或学生)在价值观、生活态度和习惯、教

育态度、学校适应等方面表现出矛盾、不协调,甚至对立。对于已经出现的问题,学校应具

体问题具体分析,始终保持客观性,引导家庭中矛盾的双方换位思考,应当注意避免盲目地

评价。

5、请结合自己或周围其他人的实际举例子简要教师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的几方面。

(10分)答:教师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的6方面:

(1)职业适应性差。我校XX老师对所从事的工作不喜欢,缺少职业自豪感,甚至根本看

不起教师工作,经常感到心理不平衡,缺乏进取心和责任感,同时他也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缺乏长远打算,得过且过。(2)因各种认知偏差而造成的态度偏差 :知觉误差、理解误差、社会认知偏差、思维方式不正确、对学生提出不合理的教育目标、拒绝学习新知识、接受新

事物、尝试解决新问题。

(3)情感方面。①情绪调节自控能力不强,将个人在社会、家庭感情方面的失意烦恼带入学

校,错把学生当作自己发泄情绪的对象。②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主要表现为性情急躁,反应过敏,容易冲动,不善于控制。③教育热情不高。④冷漠、与学生感情交流少。

(4)人格缺陷与人际关系紧张。人际适应能力不高、师生关系紧张、对抗,不尊重学生,厌

恶后进生,用放任自流或专制独断方式管理班级。

(5)性格方面。对小事斤斤计较,挫折耐受力不高,坚持性不强,对学生不真诚等等。(6)

各种神经症的表现。少数教师有各种神经症的表现,如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疑病症、和更年期综合症等症状。

单选题:

14.(A)道德是一种互利互惠公道的双赢道德。

A.平等的B.对等的C.平衡的D.合作式的15.①物体和物体的组合 ②命题与命题的组合 ③物体与命题的组合 ④命题与结论的组合。

这4种组合中,中学生已形成的两种组合系统是:(A)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1.个体生理发育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的成熟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A.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B.性器官和神经系统

C.性器官和内分泌系统D.神经系统和身体发育状况

12.儿童人格与社会化发展的核心部分是:(A)

A.儿童道德的发展B.儿童心理的发展C.儿童身体的发展

D.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13.他律道德即儿童对他人的行为是根据(A)价值标准进行道德评判 A.自身以外的B.父母的 C.权威的D.书本上的1.目前我国现行的学校教师心理健康辅导模式大多数属于:(A)A.医学模式

B.治疗模式C.教育模式D.引导模式

2.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付工作应激的一种反应,下列不属于其主要表现的是:

(D)A.情绪耗竭B.性格解体C.低成就感D.退缩行为

3.在个体生命发展的某个阶段,对其身心发展具有最为重大意义的那种活动方式(A)

A.主导性活动B.主要活动C.重要活动D.阶段性活动

4.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哲学理念就是——一个人的心理、意识决定于他的:(A)

A.实际生活过程B.受教育状况C.行为和态度D.生活环境

5.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个体实际生活过程中的:(A)

A.主客体之间的结构性矛盾B.主客体之间的对立性矛盾 C.主客体之间的根源性矛盾

D.主客体之间的本质性矛盾

8.所谓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指,教师除了具备一般个体心理健康的基本特质外,还应具有:(A)

A.教师职业所决定的特殊性质B.教师生涯特质C.教师职业特质D.责任心

6.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是同化与顺应之间的:(A)

A.平衡化机制B.协调性机制C.双赢机制D.互相转化机制

7.个体调整自己的活动图式以适应客体的特征或变化的过程是:(A)

A.顺应B.适应C.同化D.内化

9.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平衡化的过程也就是新的(A)进行建构的过程,也就是主客体之间逐渐达到协调平衡的过程:

A.认知结构B.认识方式C.思想观念D.行为和态度

10.心理失调按其严重性程度划分,大体上可分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A.)A.心理疾病B.心理问题

C.心理障碍D.极严重心理问题

请学员于2014年3月10前提交,具体内容为学习心得、精彩分享、教学心得。

判断题:

1、适应性心理咨询主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咨询为学生排解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改善适应能力。因此,适应性心理咨询对应的是矫治性功能。(×)

2、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仅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这就注定不会是一种师生平等的关系。(×)

3、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教师整体心理功能的集中反映,也是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

4、教师在学生心目中要有绝对权威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5、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会影响正常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又是影响学生心理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

篇2: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业

一、前言:

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也曾有过这样一段话:“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

教师的心理状况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评价。心理健康的教师能以愉快而安详、沉稳而冷静的态度对待学生,以热情、豁达、诚恳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用和蔼、真诚的语言解决师生之间出现的矛盾,时时处处使学生感到亲切、温暖,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这对培养学生的无私、互助、诚挚、谦虚、大度、顽强等优良品质起着重要作用。反之,教师不能正确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理智地对待各种遇到的问题,往往造成对学生的心理伤害。

因此我认为,教师要保持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乐观性格,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实验事实——“罗森塔尔”效应:

心理学中有个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讲的是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试验者从几个班中随机抽取一些学生,这些学生有学习好的,有学习差的,大部分是平平常常的。然后告诉他们的老师,这些学生有特殊的潜能,将来会有很大的成就。一年之后,试验者发现这些学生真的个个成了优等生。不管原先的基础是好是差,每个学生都比他们原来的水平有了显著的进步。试验者将试验的真相及结果告诉了老师,老师们也相当吃惊。事实上,教师的知识水平并没有大的变化,仅仅是对学生的态度发生了改变而已。

三、直接影响: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每天在学校与教师的有效接触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在学校中教师是当然的主导者、支配者,教师的一个皱眉、一个微笑,对学生的影响都是深刻而长久的。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很好地设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心理环境。学生的害怕、说谎、违抗等心理失调的原因之一,是与教师的心理不健康有关。有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水平高的班主任,他们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高,反之亦然。

四、具体表现:

1、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人格是指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风貌。健全人格是指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表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能帮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的乐趣,挖掘他们的潜能,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

2、影响学生乐观情绪的建立:

情绪对人的心理健康起着核心作用。健康的情绪能引导人积极向上,不良的情绪则会阻碍人的健康成长。学生拥有乐观、稳定的情绪是与教师分不开的。情绪有着极强的感染性,教师情绪的好坏会通过他的言行、举止反映出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

3、影响学生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由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学校所处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其中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对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师生关系和谐最突出的表现是:师生之间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互相尊重,愿意沟通。

心理健康的教师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能做到: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个学生,不以貌取人,不以偏概全;与学生相处时,信任、赞美、欣赏等正面态度多于厌恶、憎恨、歧视等反面态度;对学生以诚相待、关爱有加。这样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帮助教师树立自己的威信,而且能指导学生健康地成长,尤其在促进学生的团结与合作方面起到了楷模作用。

相反,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粗暴、没有爱心;对学生的教育敷衍了事,无视学生的主动性。他们思想狭隘,斤斤计较,胸无大志,遇困难退缩,见荣誉就争。面对这样的教师,学生们也会去争名夺利,忘记了做人的坦诚。

由此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影响之大。

4、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可能都在试图传播和接受某种价值观念。对学生来讲,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会被教师在人际关系、工作态度、教学风格等方面的榜样作用所有意无意地影响着。有些教师虽然没有时刻把扮演道德榜样作为自己角色的一部分,但因为价值观内含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决不可能避免教师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有足够的自信,有明确的目的;才能信赖别人,与人为善;才能重视每一个学生;才能一贯认真备课、准时上课,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己。这些表现最终会通过教师的表情、态度、言语和行为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5、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心理健康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始终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他们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不断进步,不断创造;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特点富有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剖析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创设课堂气氛。教师的这种对教学投入的积极情感,可以促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学习心境,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师也因此深受学生的喜爱,在教学中他们愿意学习,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与环境互动,努力去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并有所创新,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有研究表明,学生喜欢某位教师,一般都会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而学习效果也相对较好。中小学生的厌恶学习、恐惧学校,有些情况下与教师有关。有的教师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使用过激的语言,对成绩差的学生冷淡,处理事情不公平等,致使一些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必然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结语:

篇3: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业

一、产生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的原因

导致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教师自身因素是导致教师心理问题的基本原因。有的教师性格过于敏感、脆弱, 在困难与挫折面前缺乏相应的心理承受能力, 在有害的外界致病因素冲击之下, 易出现心理障碍;还有的教师自身素质难以适应改革的需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要求教师在教育观念方面尽快转变, 在教育教学能力上尽快提高, 这给教师也带来相应的压力。二是与教师的地位、角色和危机感密切相关的。教师所承担的多重角色所带来的心理冲突是造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 经济待遇低、生活环境较差, 还要对学生安全承担无限责任的担忧、面临岗位设置聘任压力和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过高等, 都是造成教师心理负担过重的因素, 而教师往往找不到为自己辩护甚至舒缓一下的空间, 作为教师, 他们常常要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 最终会走向抑郁或者激烈的爆发。三是与学校落后的管理理念有直接的关联。一些学校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 对待教师各种福利、评价方面很不合理。例如有的学校对考勤实行硬性管理, 简单扣款, 导致教师心理压抑;有的学校校务不公开, 致使教师对职称评聘、晋升工资、学习进修、评选先进等方面意见纷纷;受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下, 有的学校内部也易形成利益小团体, 彼此为自己的利益相持不下, 搬弄是非等。可以说, 一个和谐的学校, 教师的心理会相对比较健康, 而管理不民主的学校, 教师的心理负担都会比较重。

二、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 正确理解和把握教师职业道德内涵

正确理解和把握教师职业道德, 主要应做到:

(1) 要坚守教师职业道德底线。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 只要职业道德行为高于“底线”, 其合法权益就不应当受到侵犯。在实际中, 教师职业道德有三个基本要求:履行职责收获成长, 即要求教师遵章守纪, 珍惜教师工作, 并在从事这一事业中不断提高、完善自己, 收获自己的成长;合作宽容融入集体, 即教师要尊重他人的劳动, 以正确的心态处理人事关系;民主平等, 关爱生命, 即教师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 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在日常工作中, 一定要注意强化底线要求, 鼓励教师个性化发展, 不可用片面、狭隘的观念来要求教师, 增加教师不必要的精神负担。因此, 必须处理好对教师的高期待、严要求与社会对教师的尊重和关怀之间的关系, 给教师一个公平、公正的待遇。让教师在完成崇高使命的愉悦中升华道德, 完善自我, 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 做一个积极师德的践行者。

(2) 要重视培养教师的法规意识。许多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法规意识都比较淡薄,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教师的职业义务等内容学习不透彻, 如教师讽刺、挖苦学生或家长, 或是随意让“违规”学生停课反省等现象常有发生, 这说明了教师自身都在进行着违规的行为。因此, 落实到规范教育行为时, 对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处理, 要注意从法纪和政策的高度来分析引导, 不要单纯从师德和品质方面来找原因。在处理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和可能产生严重后果的细节问题上一定要坚持原则, 不能手软。

2. 实施以人文精神为主导的教师管理

在日常工作中, 校长要集中精力抓学校的中心工作, 即做好“人”的工作。首先, 要让教职工“感觉良好”, 注重培育教职工的合作意识, 创造健康向上的团队精神, 营造教职工的“精神家园”, 这是培养高尚师德群体的重要途径。其次, 要努力创造条件, 为教师提供扬名和扬长的各种机会, 不断满足他们的成就需要, 使他们时时体验到被尊重、被关心的情感, 从而保持舒畅平和的心情, 轻松愉快地投入工作。

校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是实施人文管理的重要标志。学校要充分发挥民主在创造和谐校园的过程中的作用, 增强教职工的民主意识。北京市教育局曾组织有关专家调查结果显示, 校务公开是非常好的制度建设, 校务公开分值比较高的学校, 党政关系和干群关系都非常融洽, 教师心理大都比较健康。参与调查的一个教授说:“校务公开这个事不费很多劲, 而且能非常好地推动学校管理民主化, 促进学校、校长和教师健康成长。”

3. 建立以“大锅饭”为基础, 兼顾突出骨干教师的结构工资制

不少学校“以实绩论英雄”, 用企业管理的思路来确定待遇, 这容易造成教师感情对立, 引发教师心理障碍。“以实绩论英雄”看重的是教师个人绩效, 但事实上, 我们无法对教师的隐性绩效进行考核, 即对学生全面发展有更深远影响的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美育, 因为很难有一个评判标准, 无法外化为绩效。可以说校园里的“按绩分配”是以一道凶险的“防人之心”的篱笆, 把善恶是非统统拒之门外, 人为地增加了教师的心理压力。有一个现象值得反思:很多老教师都怀念自己过去与同事和谐共处、没有评价、没有排名的日子, 他们感到那时的教学真的是一种享受, 是一种自我成功的享受。所以, 适当的“大锅饭”很有必要。“大锅饭”是对教师这一素质比较高的群体的充分肯定, 如果能够让教师在有了稳定的薪酬保障基础上, 吃上“大锅饭”, 充分体现群体竞争, 让“末位淘汰制”淡出教师视野, 同时兼顾突出优秀教师的待遇, 那么, 教师的心态就会更加平和, 教师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加融洽, 其心理就会更健康。

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重点在于加强精神形态的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可以利用节假日经常组织丰富多彩、健康文明、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活动, 丰富教师的课余文化生活, 让教师的情感交流、宣泄的渠道畅通, 在活动中得到心理补偿。另外, 要建立校内教师申诉和反馈渠道。尊重教师权利, 落实和保障教师待遇是依法治校的重要内容, 如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职工代表座谈会来了解职工心声, 依法公正、公平解决教师与学校的争议, 维护教师合法权益, 改善校内人际关系, 增强教师的心理健康。

5. 学校应制订和实施教师心理辅导计划

制订和实施教师心理辅导计划, 这是大多数学校普遍做得不好的一项工作。针对教师共同的心理需要和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可邀请心理卫生专家、学者来校给教师讲课, 开展系列心理辅导讲座, 让教师掌握心理卫生保健知识和常见心理问题的自我调节方法, 提高缓解心理压力与承受挫折的能力;还可以由学校党支部和工会牵头建立温馨的谈心室, 开展谈心交流等活动, 为教师解决特殊的心理问题, 对发现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教师, 应及时请心理医生为其治疗。

篇4: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业

关键词:小学教师 作业批改 儿童心理

医生在医治病人时,可以运用直觉、判断和创造性来解决许多医学问题,但他绝对不能置生物化学原理于不顾。同样,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无视儿童的心理特点及相应的学习规律,那么就如同医生无视生物化学原理一样,他们的行为将不可避免地耗时、费力,收效甚微。在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学生的作业。长期以来,大多数的小学教师都重视学生的作业布置,但是有不少的教师却忽略了对作业的“用心”批改。其实,关注儿童心理、“用心”批改作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主体性,也有利于教师的教育教学。那么为什么小学教师作业批改时会出现无视儿童心理的现象呢?这是一个值得大家反思的问题。

一、小学教师作业批改无视儿童心理的表现

1.批改不及时,挑战儿童的耐心

小学教师在学校除了备课、上课、复习考试外,还要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班级事务,进行家校联系,还要写各种工作计划、记录、总结,再加上有时喜欢拖延,所以总有一些时候,作业来不及及时批改。由于作业评价与反馈的间隔时间过长,等到学生再次拿到作业本时,已经没有什么感觉了。即使教师批改得很认真,评语很精美,也不一定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也不会再去深思作业中的问题。时间会冲淡很多东西,对儿童来说更是如此。一些教师还形成了这样的习惯:学生完成作业后,须等到下次再写同样作业的时候,才将作业本发给他们,看到上次作业评价的同时,又要紧接着完成新的作业,他们根本就没时间去思考上次作业存在的问题如何改进,长此以往,教师的作业批改对学生根本谈不上什么帮助。人的耐心是有限的,特别是儿童,等待的时间不能太长。行为主义认为教师对学生的表扬必须令其信服,并且在时间上接近要强化的行为,这样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同样,只有科学地批改加上及时的反馈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

2.批改情绪化,导致儿童紧张

批改作业耗时、费力是事实。很多教师更多的时候是把改作业当做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因此怀着愉悦的心情、欣赏的心态去改作业的教师并不多,相反,情绪化批改作业的教师却很多。有的教师批改时会发脾气,恨不得将作业本撕掉;有的教师立马会喊学生到办公室面批,对学生来说,那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既紧张又害怕。而对有所进步的学生教师很少会采用面批加鼓励这一方式;还有些教师直接就将自己的情绪反映在作业本上。比如一个小学一年级学生做十以内的口算,十道题对了九道,但有一题3-2=?,他的答案是3-2=5,教师就打了一个大大的红叉。那学生会看到什么?学生会看到九个很小的勾和一个大大的叉,不仅仅如此,学生还会看到教师的生气、愤怒,学生也许会担心教师是不是不喜欢他。作业是学生的劳动成果,他们希望教师能够换位思考,以宽容的心态去体谅他们的书写,琢磨他们奇特的思维过程及方法,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甚至是同情他们目前的处境。而教师情绪化的批改,只会使学生感到苦恼、畏惧,长此以往,小学生也会害怕写作业。

3.作业批改权威化,无视儿童的主体性

在孩子们眼里,小学教师就是权威,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作业批改中,教师的权威无处不在。弗洛姆认为,权威可分为合理的权威和不合理的权威。合理的权威来自能力。只要人不压迫人,出色地奉献,他的权威就有合理的基础,不需要他人不合理的畏惧。合理的权威不仅允许他的追随者对它进行衡量、批评,甚至还会要求他们这样做。合理的权威往往是暂时的,它被接受正是它本身的作用。相反,非合理权威源于统治人们的力量。这种力量有时是肉体上的,有时是精神上的,并且服从于这种权威的人们所产生的不安和孤独可以是绝对的,也可以是相对的。建立非合理权威不外乎一方持之以力,而另一方则畏惧不安。它不仅不要求对权威进行批评,甚至禁止批评。合理权威者和其从属者以平等为基础,两者的差异只表现在处于特定位置上的知识和技能的程度不等。非合理权威本质上以不平等为基础。权威化就是一种不合理的权威。在作业评价中,教师的权威化也随处可见。这是一名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做的数学填空题:在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如果除数与商的乘积大于被除数,说明我们试的(错)了,要改(商);如果被除数减去除数与商的乘积所得的差大于除数,说明我们试的商(小)了,要改(正)。老师批改时打了三个叉,孩子在旁订正为(大)(小)(大)。其实在孩子看来,他也理解了知识,所填的内容也不能算错,这道题如果出成选择题那就更好些。但教师根据标准答案来批改,并不考虑学生对作业也有自我评价的权利,对教师的作业批改有评价的权利。作业批改缺乏师生互动,学生处在被动状态。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信息化时代,教师不太可能样样精通,所以教师作业批改权威化,学生长期不敢质疑是不利于学生成长、教师发展的。

4.批改单一、机械,无法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目前大部分教师还是把批改学生作业当作是核对答案,只看结果是否准确,很少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一些教师走马观花,几十本乃至上百本作业一会子就能改完,但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却无法及时发现,学生作业中的优点也没得到重视。一些教师把批改作业作为一件例行公事,对如何批改更高效考虑甚少。作业批改也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的一种途径。作业批改不单要给出对错的判定和等级,而且还应充分发挥作业评价的激励功能,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学生作业中的亮点。想象一下学生拿回作业本后只看到简单的“√”“X”和分数,或“优、良、中、差”之类的等级,甚至就一个“阅”字,会有什么感觉?“无情”的“√”“X”或“冰冷”的等级,反映的只是学生具备的知识水平,缺乏对学生学习进程的引导。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期,行为进程的引导尤为重要。单一、机械地批改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一些学生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师作业批改无视儿童心理现象的成因

如对教师作业批改无视儿童心理这一现象没有全面、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就简单认为教师对作业布置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或者批评教师懒惰、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和教师职业道德,这样的认识是幼稚的。不说教师,就连普通老百姓也都知道布置作业的意义。教师如对学生的作业批改不上心,又怎能知道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及其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怎能知道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师想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离不开对教学信息的清楚把握。另外,简单认为教师懒惰、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和教师职业道德也有点以偏概全。本人认为教师作业批改无视儿童心理这一现象的成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教师没有时间、没有精力,也可以说教师还处在关注生存、关注情境的阶段;二是教师没有真正重视儿童的心理,还未真正达到关注学生的阶段。

1.教师缺乏时间和精力,还处在关注生存、关注情境的阶段

网上曾经流行一个段子,说新时代的教师标准是这样的:上得了课堂,跑得了操场;批得了作业,写得了文章;开得好班会,访得了家长;劝得了情种,管得住上网;解得了忧伤,破得了迷惘;Hold得住多动,控得住轻狂;受得了奇葩,护得住低智商;查得了案件,打得过嚣张;还有一点是,忍得住工资不涨。可见做一名教师确实不易。各个学校每学期要举行单元测试、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各项竞赛,教师都要积极应对。很多学校还要求教师参与听课、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外出取经等活动。学校对具体活动还制订了非常详细甚至是苛刻的量化标准。如规定每位教师每学期必须听多少节课、上多少次公开课,继续教育要达到多少学时、学生的各项测验一次也不能缺等等。教师如不积极应对将会影响当年的绩效工资、评优、评职和晋升。加上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常年都要组织面向教师的各种检查、培训、考试等活动,教师们为了生存,常常身心疲惫。作业批改很耗时,如果批改一份作业花五分钟时间,50份就要250分钟,如果一个教师教两个班(教两个班的教师还是少的),那就是500分钟,批改一次作业要8个多小时,看看这些数字,再对照下小学教师一天要做的事情,就能理解教师的很多行为。教师并不是对作业布置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也不是因为懒或者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和师德,而是确实太忙了,以至于只能应付了事。

2.教师没有真正重视儿童的心理,还未真正达到关注学生阶段

除了没有时间、精力外,还有一点就是关注儿童心理还没有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为什么会这样?一是教师根本不懂儿童心理,师范时期没有好好学习儿童发展心理学及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二是有很多教师懂一些儿童发展心理的理论但遇到实际问题时却不知灵活运用,理论和实践相脱节。教师都不愿承认自己不懂儿童,但事实上很多小学教师离懂儿童还有一段距离,具体表现在:布置作业时不考虑儿童的实际情况,仅从教师的想象和需要出发,要求儿童完成过难、过量的作业;不尊重儿童的兴趣、喜好和特点,不把儿童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主体,强调盲目地服从、听话;不考虑调动儿童自身的积极性,过多地强调外部的奖励和惩罚等。作业批改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重要对话,很多教师批改作业仅仅是批改作业,而忘记了自身行为对儿童的影响。

三、小学教师作业批改无视儿童心理现象的消解

1.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要解放教师,要给教师减负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而现在我们不仅要解放儿童,还要解放教师。如何解放教师?首先要增加教师编制,多引进教师。现在很多学校都缺教师,师生比不合理。因为编制少,所以引进新教师存在很大困难。太多的工作集中在有限的几个教师身上,导致其不堪重负。今年两会就有代表提出议案要求增加教师编制,这是对的。其次,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者不能瞎指挥、乱行文。目前毫无科学性和人性化可言的各种教育教学常规的出台导致教师没有时间、没有精力、不能自主创新,“因材施教”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原则无法真正贯彻落实,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比如规定数学作业天天批改,语文作业两天批改一次,还必须全批全改,这样教师就没有时间去看书学习、去拓宽视野。让他们教学轻松、确实心情愉悦、带着欣赏的眼光、及时地批改作业的要求确实太高了。

2.教师要放权,使批改主体从一元走向多元

教育是一门科学,并不是教师花时间越多越好。吕叔湘先生曾把教育比照农业,但现在的农民已不再起早摸黑地干活,一年还有四五个月的闲暇时间,农作物的产量也并不比原先低。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农民也在想办法提高效率。就拿作业来讲,首先教师布置的作业应是精心设计的,具有代表性,作业的数量、难易程度要适中,形式可以多样。而面对作业,教师要有所选择地批改,全批全改对教师来说负担太大,效果也未必就好,教师自己要想办法放权,使批改主体从一元走向多元。如把作业批改权交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花一些时间边讲解边让学生通过自批和互批来完成对作业的批改。当然,有一个前提是,教师要相信学生,相信他们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较好地完成对自我作业或同伴作业的批改。事后教师要对批改后的作业进行抽查,对错题进行记录整理,以便了解学情。教师放权让学生自批或互批作业并不是教师“偷懒”或“缺乏责任心”,就像有些父母要求子女干家务,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子女的劳动观念和生存技能,而不是仅仅为了给自己减轻负担。可以说教师让学生自批或互批作业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策略,特别是在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特别繁重、难以完成时,让学生自批或互批作业不仅可以减轻教师负担,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纠能力和学习责任心。另外教师可将一部分家庭作业托家长负责,如每天阅读半小时、听读英语15分钟、做家务10分钟、听写字词、背课文等完全可让家长负责。家长不能只把孩子交给学校,就什么事都不管,家校合作很重要,教师应对家长进行指导,使他们能承担应有的责任。但是有一点要注意,教师要亲自批改的家庭作业就不能让家长负责检查签字。目前很多地区的教师要求家长负责家庭作业的检查签字工作,这样做除了增加家长的负担外,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另外从测量学的角度看,家长先于教师的检查签字行为降低了作业测量的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不利于教师了解学情,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批改主体从一元走向多元,教师自批、学生自批与互批,相得益彰。

3.教师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特点,高效批改作业

作业能反映教师教学的得失,更是学生巩固运用新知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业不必全批全改,教师也不能不改作业,但是要有选择性地高效地批改。要高效地批改就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小学阶段的儿童思维处在具体运算阶段,在具体运算阶段,运算离不开具体的物质材料和表象,脱离了具体事物和事物的表象,运算便无法进行,故具体运算阶段的特点是“具体性”。因此,小学中低年级的教学不仅要强调“直观教学”,作业批改也要考虑到“具体性”。教师批改作业时可尝试用“赠送小图画”的方式评价低年级学生的作业。教师用带上笑脸的大拇指、苹果、向日葵、太阳公公,或卡通小羊、小熊取代简单的“优、良、中、差”或“A、B、C”的评判,很容易调动小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有些学生为了得到较多的礼物,对作业的态度由被动转为主动,由马虎粗心变成一丝不苟,长此以往养成了自觉认真做作业的习惯。当然教师要学习简笔画,能根据作业情况随意设计花样丰富的花、鸟、虫、鱼、人物,并加上语言激励循环使用,这样也能满足小学儿童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也指出,小学阶段儿童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习中的勤奋感。世上没有“懒”孩子,梅尔·莱文说:“当我们说一个人懒惰时,是在给他定罪。”没有孩子不想好好完成作业,没有孩子不想赢得教师的赞赏,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特别是教师的认同。如果教师慷慨一点,在作业本上留个笑脸,或几句鼓励的话,就可能使学生欢呼雀跃,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可能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都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在批改时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采用多元化的评价目标,评价方法要多样化,尽量扩大学生的“亮点”,坚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参考文献

[1] 埃里希·弗洛姆.人性的追求[M].王健康,译.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

[2] 梅尔·莱文.世上没有懒孩子[M].周烁方,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 刘金花,邓赐平.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 田虎.家长先于教师批改作业现象的教育测量学审视[J].教学与管理,2011(7).

[6] 李康耀.让学生代批作业现象缘何屡禁不止引发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7(11).

[7] 蒋群飞.让作业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J].课改前沿,2006(11).

[8] 谢云天.生命视野:让作业评价充满“人味”[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1(9).

[9] 秦淑蓉.“改革作业批改方式”之我见[J].教育论坛,2012(17).

[10] 孙卫胜,朱建伟.审视新课程理念下作业批改的走向[J].人民教育,2003(18).

[作者:孙丽华(1977-),女,江苏丹阳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科院副教授,硕士。]

篇5: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业

1、经常给自己充电。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新的知识层出不穷,而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因此,教师要不断接受继续教育,学习新的知识。教师如果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所以,积极的参加继续教育也是教师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措施。

2、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敬业爱岗,爱学生,这是教师应努力树立的正确教育思想观,要以学生为友,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俗话说,既来之则安之。既然走上教师之路,就应该在工作中努力释放自己的光和热。一个厌烦教师工作的人,在天天面对教育工作的同时,怎么可能会有一种好的心态呢?也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把自己的工作当做乐事而不是负担的教师,才能够保持健康的心理。

3、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正确的自我概念的形成与知识的积累是分不开的,前面的研究结果也表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受教育的程度有正相关。所以教师应多学习,多接受新知识,以加强自身修养。

4、正确认识和对待失败。正因为教师是心理上“开放”的职业,失败和过错发生的机率就特别大。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犯错,每个人都会有失败的经历,关键是看怎么去认识和对待自己的失败。如果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失败就是成功之母。而且能减少压力和焦虑的来源,更有利于自身的心理健康。

篇6: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业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V 1.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的过程一般包括(B)。

A.五个阶段

B.六个阶段

C.四个阶段

D.七个阶段

2.(B)是隐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最重要的构成部分。

A.校园的物质文化

B.校园的精神文化

C.校园的文化活动

D.校园的舆论环境

3.在咨询中,咨询者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当事人的内心感受,理解和同情当事人的心情,达到一种情感上的共振,这称为(C)。

A.理解

B.尊重

C.共情

D.真诚

4.(B)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A.个性

B.气质

C.性格

D.智力

5.下列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说法,错误的是(D)。

A.职业倦怠是一种与职业有关的综合症

B.职业倦怠源于个体对付出和回报之间显著不平衡的知觉

C.职业倦怠受个体、组织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D.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出的反应有:过于自信、高估自己、骄傲自满

6.就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设定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A)。

A.副目标

B.首级目标

C.主目标

D.第一级目标

7.素质通过遗传获得,故又称遗传素质,亦称(A)。

A.禀赋

B.天资

C.资质

D.天赋

8.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不仅善于发现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更要把握学生的过去,很好地预测学生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指的是(B)

A.尊重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活动性原则

D.整体性原则

9.(C)是通过采用心理量表,通过干预前测和后测,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作出评估

A.调查法

B.观察法

C.测验法

D.问卷法

10.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D)。

A.学科本位的综合课程

B.经验本位的综合课程

C.问题本位的综合课程

D.问题──经验──学科三位一体的综合课程

11.既是学校心理咨询的重点,又是大面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的基础的是(C)。

A.适应性心理咨询

B.障碍性心理咨询

C.发展性心理咨询和适应性心理咨询

D.直接性心理咨询

12.经验本位的综合课程即(B)

A.显性课程

B.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C.隐性课程

D.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

13.已知有一项关于学生的注意、记忆力、思维能力的心理测验,则这项测验属于(A)

A.智力测验

B.个性测验

C.气质测验

D.性格测验

14.情绪辅导,又称(B)。

A.情感教学

B.情感教育

C.情绪教育

D.情感训练

15.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B)把人的个性类型划分为现实型(R型)、研究型(I型)、艺术型(A型)、社会型(S型)、企业型(E型)和常规型(C型)

A.卡特尔

B.霍兰德

C.埃里克森

D.詹姆士

16.在多数情况下,(C)是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首选课堂管理模式。

A.权威型

B.人际关系型

C.民主型

D.放任型

17.对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正确的认识是(C)

A.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不需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配合B.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需要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配合C.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唱一和”的关系

D.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家长为主体而进行

18.以下属于会谈中正确的非言语行为的是(A)

A.微笑示意

B.始终直视对方

C.语调平平

D.面对面而坐

19.(A)是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他是一个人的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

A.个性

B.气质

C.性格

D.智力

20.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将精神教育之理想归纳为三个字(B)。

A.才、智、德

B.真、善、美

C.真、智、德

D.知、情、意

二、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V 1.自我意识辅导的内容主要包括交往意识、交往技能、学会合作、学会竞争和社交障碍五个方面。A

A.错误

B.正确

2.观察法即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观察,然后根据观察结果作出判断和评价的方法。B

A.错误

B.正确

3.情绪辅导有两个目标,一是调控消极的情绪和情感,二是培养积极的情绪和情感。B

A.错误

B.正确

4.人的心理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某个人某一时刻的心理状态判断其心理是否健康。A

A.错误

B.正确

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关注活动过程的价值和意义,重视活动过程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坚持以过程性评价为重。B

A.错误

B.正确

6.健康就是指不生病。A

A.错误

B.正确

7.心理健康的终极目标是优化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A

A.错误

B.正确

8.心理测验结果能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心理状况,结果是绝对的A

A.错误

B.正确

9.人的心理是一个结构复杂的系统,所以我们应当以整体的眼光来看待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B

A.错误

B.正确

10.尊重性原则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承认学生是社会的一员,承认学生在人格上有和教育者一样的地位。B

A.错误

B.正确

三、多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V 1.当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有(ABCDE)

A.发展迅速,但地区差别大

B.理论研究不尽人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尚未定型

C.科学化、专业化水平不高

D.形式多样,但缺乏规范

E.专业人员匮乏

2.从教育效应的层面来考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BCD)

A.普及目标

B.基础目标

C.基本目标

D.终极目标

3.有人根据在校学生活动的范围,从以下四个方面(ABDE)制订了心理健康的标准。

A.学习方面

B.人际交往

C.家庭活动

D.社会适应

E.与自我有关的活动

4.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布置要体现(ABCD)

A.温馨性

B.隐秘性

C.安静性

D.宣传性

5.生涯辅导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ABCD)

A.生涯规划和生涯决策能力的辅导

B.了解自我状况和澄清个人价值观的辅导

C.升学和就业的辅导

D.开发自我潜能的辅导

6.家长在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倾向有(ABCD)

A.依赖心理

B.应付心理

C.合作心理

D.目标心理

7.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ABCDEF)

A.生理因素

B.家庭因素

C.学校因素

D.社会因素

E.个人心理因素

F.青春期身心发展特点

8.学校应坚持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有(DE)。

A.以学生为主的策略

B.以家长为主的策略

C.以学校为主的策略

D.中立性策略

E.客观性策略

9.心理咨询与辅导中的会谈技术有(ABC)

A.倾听的技术

B.影响的技术

C.非言语技术

D.注视的技术

10.情绪辅导的内容主要包括(ABCDE)

A.情绪认识

B.情绪识别

C.情绪沟通

D.情绪控制

E.情绪熏陶

11.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有(ABC)

A.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B.有助于推动我国教育改革的进程

C.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

D.满足家长的要求

12.家长和家庭在实施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目标和任务包括(AC)

A.防治性目标和任

B.家长认清角色,强化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意识

C.发展性目标和任务

D.家长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13.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特点是(ABCD)

A.无生涯性和高独立性

B.工作对象的强同质性和高差异性

C.与工作对象的年龄差距呈增大趋势

D.强示范性和时空相对无限性

14.生涯辅导具有下列特性(ABD)

A.发展性

B.广泛性

C.科学性

D.综合性

15.学习困难的表现是(ABCD)

A.先天或后天原因导致阅读,表达,计算,写作,会话能力的缺陷

B.自信心不足

C.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D.学习态度不端正

16.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目标有(ACE)。

A.开发学生的智能

B.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C.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

D.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E.使学生改善学习品质

17.良好的心理状态具有(BCD)标志。

A.不生病

B.平衡

C.有序

D.和谐

18.学校在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目标和任务有(ABCD)

A.帮助家长树立心理健康的观念,增强对孩子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B.帮助家长认清角色,强化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意识

C.帮助家长系统了解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与原理,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D.帮助家长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19.传统的健康观经历了(ABC)阶段。

A.神赋说

B.失衡说

C.生物观

D.心理观

20.贯彻教育性原则必须做到(ACD)

A.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

B.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C.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

篇7: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业

短暂而又紧张的暑假继续教育学习已接近尾声, 其间的学习虽然 很忙也很累, 但是却让我收获良多。这次培训使我对个人素质和教学 方法都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教师首先要有高尚的人格,这样才可以更好的教育学生, 学生有学习的榜样, 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言教不如身教。其次, 教师应该热爱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通过对孩子的爱,走进 孩子的心灵, 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 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此外, 教师还要有一定的才能,德才兼备,以一种认真的态度对待工作,要 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当然最重要的是要结合实际进行教学。例 如我们学校有大量的学生的家长每到春季就外出务工, 他们工作时间 紧,没有太多的精力教育孩子,辅导孩子的学习。基于此,许多孩子 不仅学习较落后,而且在心理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我 们教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关爱这些孩子。由于一些学生家长认识不 足, 没有能力对孩子进行正确教育, 这时我们老师应当应该有一定的 责任心,平时对这些孩子多一些教育,多一份关注。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 我对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首 先,作为老师要懂得让学生“学会求知”比教学生掌握知识本身,更 重要,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次,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 服务,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发展学主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要之中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此外教师不仅承担着学生在学业上的解 惑者, 在生活上也要时刻关心学生, 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环

境。最后一点, 在心理教育上必须予以中学生足够的重视,让他们能 够健康的成长。

篇8: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业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关系到祖国和民族的未来,而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却不容乐观。现如今的中小学生们虽然被给予了极大地物质生活条件包括学习方面的条件,但是其内心情感方面的一系列心理因素却并没有达标。心理学家和高校工作研究者们通过一系列的问卷调查发现:没有情感宣泄对象的中小学生占26%,中小学学生之间相处不融洽甚至出现矛盾冲突的占29%,时常感到焦虑不安的占20%。所调查出来的数据均显示现如今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问题,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改善是以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为基础的。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正是为了改善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才得以颁布与实施的。中小学阶段是孩子身心得以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在学校教育方面得不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常见的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包括:焦虑不安心理、逆反心理、孤僻和抑郁心理,以及最常见的依赖心理。因此为了解决中小学学生在成长阶段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知识水平是必然的也是刻不容缓的。所以说,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可见,提高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得到和谐发展是国家全面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大举措。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程度也一直是国家重点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所以说中小学健康教育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势在必行。

二、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存在着片面性和不平衡性。具体表现为,大学生群体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满意度调查方面研究较多,对小学生的研究相对较少;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丰富,相对成熟,但是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及其专业素质的研究相对匮乏。主要表现如下:

(一)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内容构成的研究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刚要》中就指明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内容的大体思路为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具体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发展智能、发展创造性、发展社会性、发展个性、适应生活、适应学习、适应人际关系以及学会做人。

这八个方面的内容体现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与现代教育所强调的作为一名学生应该懂得如何成人成才,如何利用知识技能来强化学习,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得以生存这一思想不谋而合。

(二)关于心理健康教师卫生知识及其专业素质的研究

袁桂平(2016)通过自编的问卷,调查了中小学教师各320名。研究结果表明,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知识的小学教师人数占全体中学教师人数的81.3%,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知识的中学教师人数占全体小学教师人数的72.8%,且男教师的比例为79.8%,女教师的比例为75.4%。以上数据表明大多数的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刘宏良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小学健康教育教师专业素质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结果显示中小学教师在心理健康专业知识技能掌握上实力薄弱,但对于语数外等学科方面的基础知识方面总体较好,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知识掌握的培养。王宏通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254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知识进行调查,其结果显示多数教师具备一定的卫生知识,此处的卫生知识主要指的是生理层面上的,这说明了当今我国的中小学的师资力量中在生理卫生课程方面是有一定基础的。但是只有少数教师具备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这也从正面说明了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掌握的很薄弱。

(三)关于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水平研究

胡卫平利用改编的“教育心理学知识问卷”,对495所学校的近4000名中小学教师教育心理学知识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性别、年龄、教龄、学历、办学形式、学校类型对教师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影响。其调查结果显示:性别对教师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影响为女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好于男教师;年龄对教师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影响为教师的教育心理知识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教龄对教师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影响为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随教龄增长呈倒U型曲线,5-10年教龄的教师得分最高;学历对教师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影响:专科以下学历教师的学生身心发展知识最差,本科学历教师的教与学的知识最差。

三、国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方面未找到外文文献及相关的研究,但国外对教育心理学、教师教育知识构成方面却有着很详细的研究

舒尔曼对教师知识的研究及其深入,是国外研究此类的典型代表。舒尔曼对知识的类型划分激起了各国学者对教师知识研究的高潮,国外学者最先关注教师知识结构。舒尔曼把知识划分为“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学生知识、教育环境的知识、教育宗旨”等知识。普特南和博克把教师教育知识划分为教学法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

除此之外,国外鲜有对教师教育心理知识作系统完整的研究,本文采纳Thamar Voss,Mareike Kunter,and Jürgen Baumert等学者对教育心理知识(教育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的界定:课堂管理、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学习过程、学生差异性等五个方面。Thamar Voss和Mareike Kunter(2001)通过系统研究,选取了746名德国教师将教师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划分为课堂管理、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学习过程、学生差异性等五个方面。

(二)国外对教师知识的来源研究

范良火于1998年在美国芝加哥研究了数学教师如何发展他们的教学知识,结果表明:教师的“自身教学经验反思”和“与同事的日常交流”是数学教师发展教学知识的最主要的来源。

Lortie的研究认为学生在学校的一段时间内通过观察教师的课堂教学来获得学习经验,这从侧面证明了教师本身也是作为学生的学习经验而存在着。通过观察教师而获得学习经验的方式会对学生的将来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

Jones M.G.和Vesilind对师范专业就读的23名未来教师的知识来源进行研究,发现他们在教育实习中重新建构了关于教学的知识,从他们的研究结果来看,大学课程及指导教师的影响比不上在实习学校学生与师生间互动的影响。实习学校期间,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对教学知识上的一种直接的互动,这种知识来源对于教师的影响来说是非常重大的。

四、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掌握不好的原因分析研究

学者们主要从两个角度来入手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掌握不好进行原因分析,学理层面的原因分析将教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好的原因一般归结为职前培养、在职培训和教师自身三个方面。另一层面就是从实证的角度出发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利用spss分析人口学变量和知识来源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影响。

首先从学理层面上来看,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其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掌握不好的原因,总结如下。祁占勇教授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教师教育专业中的重要作用,以教师教育的视角来论述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掌握不好的原因:教师教育条件性知识过度注重知识的理论逻辑性,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运用;对师范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教育缺乏师生互动;课程教材内容过于陈旧,缺乏更新;师生缺乏问题意识。

其次有部分学者选取不同程度的教师为研究对象并探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的影响因素,学者们把人口学变量和不同的知识来源看作是影响教师条件性知识的两个重要因素,有些论文的研究结果一致,而有的研究结果则不尽相同。在人口学变量中研究学者们主要针对的是中小学教师的年龄、性别、教龄、所教学科和学历等因素。总体而言,中小学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将会有所下降;且其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将会随着教龄的增长开始时会显著增加,但随着教龄的持续增长其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将会有所下降。

五、总结

总体说来,中小学教师在心理健康专业知识技能掌握上实力薄弱,但对于语数外等学科方面的基础知识方面总体较好,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知识掌握的培养,要把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为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有效地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教师职业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专业素质的复杂性,众多学者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观点各异也说明了这一点。虽然学者们对教师专业素质研究的角度各不相同,但他们的研究大多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现状而从教师知识水平角度来分析的研究却不多见,涉及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教师专业知识的研究又更加稀少。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也决定了加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水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所以,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依托其他学者对教师专业素质的相关研究对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水平进行相关探索与研究。

摘要: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是保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学科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但几乎没有研究来检验这个前提假设,本研究试图对其进行初步的检验。通过对前人的研究进行综述,阐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所做研究的相关现状。分析其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的影响因素,包括教师的学历因素、性别因素、年龄因素及学龄因素和所教学科的因素这些统计人口学变量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袁桂平,临沂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J].临沂大学学报,2016(3).

[2]刘宏良,中小学健康教育教师专业素质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4).

[3]胡卫平.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及其影响因素[J].当代教师教育出版社,2010

[4]高莹.幼儿教师隐性心理学知识的测量及其显性化的干预[M].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3).

[5]王宏,重庆市渝中区中小学295名健康教育任课教师的卫生知识、态度和行为[J].中国学校卫生,2002(5).

[6]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7]班华.“心理教育理念”再议[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8]周雪梅,俞国良.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类型、成因和对策[J].教育科学研究,2003(3).

[9]郭峰.如何为教授治学创造良好的环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1).

上一篇:大班游戏观察下一篇:当水碰到人类-优秀想象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