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与认识

2022-09-11

1 国外本科生导师制发展历史

1.1 本科生导师制的起源

导师制起源于英国牛津、剑桥大学, 据说是十四世纪初创办“新学院”的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所首创。学生被牛津、剑桥大学录取之后, 到一个学院报到时, 学院当局就给他指定一位导师。导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 提供一个相关的论文题目、几本书和一份参考文献目录, 在规定时间内阅读, 并写一篇相应的论文, 导师组织召开论文讨论会, 师生共同对论文进行讨论。英国牛津、剑桥大学的导师制对国外及我国的高等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美国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

哈佛大学在1823年首创和实行选课制、学分制后, 于1916年起又实行导师制, 1951年进一步规定每个导师指导学生不超过6人。在哈佛大学, 导师不是一种职务或职称, 而是一种工作。担任导师工作的不但有年轻教师、研究生, 而且也有资深教授。导师的职责主要是在其专业领域以谈话和辅导的方式进行非正式的教学, 给学生以学业上的指导, 这样就减少了学生正式上课的时间, 增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同时, 导师还可以通过和学生的非正式接触, 在学习态度、价值观念和生活目标等方面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 使哈佛文化感染每一代学子。

1998年,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委员会在其报告《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中建议, 每个学生都要有一名导师, 导师与学生间一对一的关系对学生智力发展会产生最有效的影响, 个人的表现受到观察、纠正、帮助和鼓励。这种形式应该在所有的研究型大学推展开来。

2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发展历史

导师制这种个别教育方式在我国古代早已萌芽, 最早可以上溯到先秦私学中的教学。那时, 教师即“导师”, “教”与“导”、“学”与“研”融合在一起。我国古代教师对学生的教分为两类:一是指导学生“学”, 一是指导学生“研究”。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最典型的“导师”, 他不仅教学生以学识, 还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和做人。应该说孔子的教学方式是现代“导师制”的萌芽。

1938年中国教育部颁布《中等以上学校导师制纲要》, 1 9 4 4年修订为《中等学校导师制实施办法》, 1949年前的浙江大学, 在竺可祯校长和费巩训导长的领导下, 曾有一段时间实行导师制, 即使在当时条件下, 其效果也还是不错的, 1952年改学分制为学年制, 教育制度基本采用前苏联的模式, 学分制与导师制一起多用于研究生教育, 2002年9月北京大学开始在新生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 在社会上引起了反响。

3 关于本科生导师制的认识

3.1 国外本科生导师制的特色与精神内涵

由英国牛津、剑桥大倡导的导师制, 经过历史的演变被不同国家的大学吸收改进, 但是它们基本都体现出如下的特色:

(1) 师生交流目的:在导师制下, 师生交流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给学生以学习上的指导, 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情感和心理的引导, 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染老师的思想和个性特点, 从而引导学生发展。

(2) 师生交流内容:导师和学生交流不仅限于知识交流, 更多是日常思想和情感的交流。

(3) 师生交流方式:师生交流是双向的, 大都是几个学生和老师坐在一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4) 师生在交流中的地位: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 交流是在民主的气氛中展开的, 导师视学生如子弟, 学生视导师为良师益友。导师不是绝对权威, 学生也不必事事服从导师。

(5) 师生交流的时空:学生与导师交流和探讨学问的地点很不固定, 或在办公室, 或在导师宿舍, 或在酒馆, 具体在哪里视情况而定。他们甚至可以一边喝咖啡一边讨论, 气氛轻松又和谐。

国外导师制在教学方式上重视个别指导、言传身教、循循善诱;在教学内容上德智并重:营造和谐、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这些使导师制超越了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的功能, 而成为一个影响学生的过程。

3.2 现阶段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必要性

(1) 1999以来年高校扩招与收费改革现实需要:根据2005中国教育年鉴的资料, 在2003年生师比为17:1, 在2004年生师比为16.22:1, 生师比一直居高不下。在这种情况下, 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当很多教师不能不面对更多的学生和较大的班级的时候, 对师生关系进行重构已经非常必要的了。

(2) 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在大众高等教育时代, 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出自于不同的目标, 为了满足不同的需求, 大众化高等教育必须提供个性化的学习, 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落后的, 不能满足学生的正常需要的。教学需要因材施教, 学生需要自主学习, 学习基于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学生学习需要有更加明确的目标, 需要更加专业的学习、生活的指导。

(3)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需要:新时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 全球化的背景下, 师生关系与传统师生关系相比, 发生了质的变化。在我国教育民主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已经取得广泛共识。而在高等教育市场化的趋势下, 学生的成长和需求已经成了学校工作的重点关注内容,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 而且也是学校发展保持活力的重要因素。同时由于生师比较高, 师生交流减少;且在如今价值多元, 学生个性多样的时代里, 重新建构师生关系也成不可回避的要求, 导师制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4) 学分制的配套措施:尽管人们对于高校目前所实行的学分制存在很多负面的看法, 认为我国高校基本不存在真正的学分制。但是, 不管怎样, 对于形形色色的学分制而言, 选修课越来越多是必然的趋势, 选修课的指导老师不可缺少, 导师制是实行学分制的必要条件。

(5) 教书与育人统一的要求:多年来, 高等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从制度设计来看, 大体上分为教学和学生教育与管理两大块, 由专业教师负责对学生的知识传授, 由专职思政人员 (政治辅导员) 负责对学生的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虽然我们一直以来都在强调教师负有教书育人的责任, 希望寓育人于课堂之中, 寓教育于教学之中, 甚至提出了“三育人”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的所谓大德育概念, 但实践效果并不理想, 作为育人主体的教师的作用没有得以充分发挥, 出现了教学与学生教育管理相脱节的“两张皮”现象。这是长期以来制约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关注学生成长中的问题是每一个教育者的责任。在新形势下, 教师也要担负起育人的重要责任。教师不仅要关注专业教育, 而且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健康、人际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要求应该给予相应的满足, 而且这方面应该负担重要责任。

3.3 现阶段我国已推行的本科生导师制的特点

目前在部分高校实施的本科生导师制, 本质上是属于教学管理制度的一种辅助制度, 多限于较粗略地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研究设计而己, 它不是从学生教育管理层面来探讨, 与制度化、个别化地周全地指导学生的学业、品行与生活的导师制相比有些差距。因此, 它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精英教育”的辅助手段。“当前这些学校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只能说是一种“精英教育”的手段, 只有少部分优秀的、学校重点精养的本科生才有资格享受导师的辅导。

(2) 以学业指导为主。实行的导师制主要针对本科生学业指导、课程选择、跟着导师进行一定的科研研究, 主要培养学生学术的钻研能力、创新能力。重在导“学”, 而不是全面地进行引导。

(3) 产生重学业不重德的偏差。导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行政管理一般不过问, 把它归责于班主任或辅导员, 容易使学生产生只重学业, 不重人格、道德修养的错误想法, 那是极其不利的, 对学生的全面教育会带来危机。

(4) 本科生导师制的精髓——“从游”: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旨在密切师生关系, 提升本科生的科研兴趣和科创能力, 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本科生导师制的精髓部分是实现学生跟随导师‘从游’──就像小鱼跟随大鱼学游泳一样。”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有以下三点。

a.实施本科生导师制, 搭建了师生交流的良好平台, 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和积极引导, 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明确肩负的责任, 帮助学生全面成长。

b.在本科生导师制下, 更易实施个性化教育。由于导师所辅导的学生较少, 师生间更易建立起亲切、平等、自由的关系, 从而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引导, 学生也才有机会更深刻地了解各专业, 做出合适选择。

c.本科生导师制能有效弥补目前班级管理的缺陷。目前的班级管理是宏观管理, 方法主要是抓两头, 促中间。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后, 每个教师针对几名学生, 不管学生在班级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都有老师进行悉心指导。从教师的角度来说, 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更好地开发教师人力资源, 充分实现教师的职业价值甚至人生价值。因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的任务和最终的价值体现。

3.4 本科生导师制学生管理模式的特点

学生管理模式的导师既是学生的师长, 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在对学生的教育中, 导师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 严格教育与亲情教育相结合, 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 使每位学生进校就确立自己成才方向, 帮助其成人成材。本科生导师制学生管理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1) 主体的多元性:在导师导学生的过程中, 导师是引导学生成长的主体, 学生是吸收知识, 锻炼自我、追求个体全面发展的主体。导师之间由于自身的知识结构、思想认识水平、道德修养、思维方式、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程度等方面的差异, 特别受到导师的知识素养和人格魅力的差异, 必然导致导师工作方式、重点、效果的不同。另一方面, 被导的学生之间的智力因素、学习基础、思维方式、思想状况和心理特点也千差万别, 同时学生的能动性也有差异, 因而导师的活动与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就会有差异。

(2) 工作形式的多样性:正是主客体具有多元性, 因此导师在导学生的往往会采取尽可能合适学生成长的形式进行指导, 因而导师工作的形式就会呈现多样化。导师对学生既可以集中指导, 也可以个别指导;既可以面对面谈心, 也可以通过电话、Q Q、E M A I L等形式与学生交流;既可以在学生寝室, 也可以在导师家里:既可以举办学术讲座, 也可以开展沙龙式的读书活动。等等。方式的不同, 可以给学生随时随地带来育人效果。

(3) 导师工作内容的丰富性:本科生导师制的学生管理制度旨在引导学生做人并兼顾做学问。它的内容应该是丰富的、内涵是深刻的。它应包括:

a.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纪教育、诚信教育和文明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解决思想上的困惑和排除心理障碍。

b.指导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兴趣、特点, 正确认识自己, 合理定位, 确定发展方向, 有针对性地选修课程, 制定学习计划, 发展个人特长。

c.教育学会发奋读书, 端正学习态度, 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指导专业学习,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加强个别辅导。

d.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适应大学生活, 大学环境。由于学生个性差异, 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内容也是因人而异。

3.5 本科生导师制实行过程中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 导师制与学分制的配套问题:导师制是学分制实施的必要条件, 但是导师制可否独立存在?这也许是个问题, 如果可以单独存在的话与学分制下的本科生导师制有多大的差别。是否在所有的本科学校都可以推行本科生导师制, 而可以允许存在的多种形式。

(2) 本科生导师制的工作职责问题:本科生导师的职责包含多种包括学业指导、生活指导、职业生涯辅导、心理辅导等, 但是本科生导师真的能承担所有的职责吗?而且有些职责中国高校的本科导师可能完成不了, 比如职业生涯辅导对于他们来讲还是很有难度的。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找出导师制的核心职能是什么, 可能会是学习和研究指导者。

(3) 导师指导学生的数量、工作量考核与报酬问题:本科导师指导多少学生才是合适的是个问题。本科导师的工作量的考核的分量在整个工作的考核应该占有多大的比重, 是否应当作为强制的必须的工作, 应该与职务晋升相联系还是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4) 本科生导师制与辅导员之间的工作配合问题:政治辅导员主要工作应该在思想政治方面, 但是导师工作也要育人, 两人的工作还是有重合的地方的, 如何协调好, 还是个问题。政治辅导员的工作是我国有特色的制度, 今后也将长时间的存在下去, 怎样让他们的工作配合起来需要好好研究和实践中好好探索。

4 结语

(1) 本文介绍了国外、国内本科生导师制发展历史。

(2) 从国外本科生导师制的特色与精神内涵、现阶段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必要性、现阶段我国已推行的本科生导师制的特点、本科生导师制学生管理模式的特点、本科生导师制实行过程中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等几方面对本科生导师制进行了深入认识。

(3) 导师制是高校充分发挥大学生个性和学习能力的一种教育管理方式, 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本文介绍了国外、国内本科生导师制发展历史, 从国外本科生导师制的特色与精神内涵、现阶段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必要性、现阶段我国已推行的本科生导师制的特点、本科生导师制学生管理模式的特点、本科生导师制实行过程中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等几方面对本科生导师制进行了深入认识。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发展历史,认识

参考文献

[1]  裘克安.牛津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6.

[2]  梁丽娟.剑桥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6.

[3]  刘宝存.哈佛大学办学理念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3 (1) :47-53.

[4]  肖木, 丽日.普林斯顿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2.

[5]  陈晓云等.浅议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J].高等理科教育, 2002 (4) .

[6]  陈高扬.本科生导师制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 2001 (21) .

[7]  曹巍.关于本科生实行导师制培养的模式探究[J].煤炭高等教育, 2001 (9) .

[8]  刘祥松.学生教育导师制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 2000 (12) .

上一篇:试析高中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要性下一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情感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