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认识农技协在我县科技与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024-05-02

充分认识农技协在我县科技与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精选7篇)

篇1:充分认识农技协在我县科技与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充分认识农技协在我县科技与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甘肃省渭源县 李昭今 仰明义

80年代初以来,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农业和农村政策的正确指导下,广大农民依靠科技发展经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为适应农村经济商品化、市场化和专业化生产的需要,在科技示范户、专业大户的带领下,同一专业生产的农户自发地组织起来,成立了自己的专业技术经济合作组织,这类组织统称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简称农技协)。从1999年年底召开的“全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研讨会”上得知:目前我国已有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11万多个,会员620万户,实现年总产值达171.4亿元。

甘肃省渭源县总人口33.8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就占了32.54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农技协的兴起在我县较迟,是在80年代末期。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对农技协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组织动员科技部门和社会各界力量积极、科学地开展农技协工作,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发展,到2002年全县农技协已发展到了45个,会员人数8200人。这些农技协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技术交流型,主要是对会员普及实用技术,开展技术培训,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如水家窑蔬菜协会等;二是技术经济服务型,在技术交流的基础上,还为会员提供包括优良品种、生产资料、市场信息、运销服务等在内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项目,连丰农作物试验示范协会等:三走技术兼经济和经营实体型。具有了为会员生产的产品进行加工或统一经营的能力和帮助会员提高经济效益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有些协会还实行了股份合作制。通过资本、技术、劳动的联合,把会员和协会的利益更加紧密联系起来。如渭源县养殖业开发协会、五竹良种洋芋协会、五竹蚕豆开发协会等。1999年7月,全省农技协经验交流会在莪县召开;2002年8月,全区农业协会现场会议在渭源召开,两个会议充分肯定了我县在农技

协工作中取得的成绩。

通过细致的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农技协是农村科技发展中的重要社会力量,是推进科技转化、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创新组织。农民通过农技协走向了市场。虽然广大干部、群众对农技协的作用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还很不够,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充分认识,这样才能使农技协在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农技协在全县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农技协是新时期农民群众的伟大创举,是农村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农村组织制度的创新。我县农技协在10多年的发展中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农技协是新时期农民走向互助合作的重要组织形式,它建立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之上,是对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完善和发展,是新时期农民在技术、资金、劳务等方面的自愿联合与合作,是农村组织制度的创新和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它尊重了农民的意愿,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增强了广大农民消化、吸收、推广及开发新技术的能力,加快了农业商品化、专业化、产业化的进程。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已经成为农民走向市场的桥梁。2001年,我县农技协实现产值6760万元,会员户均收入7875元,人均纯收入1750元,较邻近非会员户人均增收500多元。2002年,协会共建立科技6范基地田3.43万亩;建立规模养殖示范基地4个,培育养殖大户334户,年计划出栏肉牛2500头、羊5000只、鸡3.6万只、仔猪30万头、育肥猪30多万头。

(一)农枝协是科技推广与开发的重要基地。新的农业科技成果正是通过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这个载体,普及和推广到广大农村,转为生产力,尤其是填补了政府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基层村、社的技术空白,从而解决了农业技术“进村入户难”的问题。一方面,农技协是专业技术的需求者、直接应用者、传播者和受益者,融技术、生产、服务于一体,它上联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技术推广部门和各类学会,下联千家万户,具有联系广泛、贴近生产实际、对各种消息反应敏感、与会员联系紧密等优势。可以将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及时传播到会员中去,大大提高了技术推广的速度。通过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进、传播和创新,形成了一种新的特色鲜明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另一方面,协会聚集了一大批科技能人和专业技术能手,建立了一批民办科研机构,可以对各类专业技术进行有效开发和研究。如连丰农作物良种试验示范协会,有会员87户,聘请科研院所、大专院校9位专家为技术顾问。从1997年成立到1999年,共引进、试验、推广农作物良种100多个,中药材20多个。使小麦亩产由180多公斤提高到了300——400公斤。小麦、油菜、蚕豆优良品种推广面积达到了16万亩,增产粮食2800万公斤;五竹蚕豆协会有会员小组100个,会员5000多人,两年来加工青豆170吨,引进高质

蚕豆新品种种子6万公斤,有力促进了蚕豆产业的发展。(二)农枝协是技术培训与服务的重要组织。一方面,根据生产的需要,协会定期、不定期地举办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技术交流、培训活动,有力地提高了接受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成了“没有围墙的科普学校”。近年来,我县农技协每年举办培训班200多期,培训人员1万人次,90%的受培人员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成为科技致富的带头人。另一方面,针对农民在生产管理中的技术需求,农技协积极组织开展技术服务,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如渭源县水家窑蔬菜协会,近年来每年培训日光温室蔬菜生产人员400人次,并带动全县发展高效日光温室250多座。他们组成了近10人的技术服务队,全年巡回进行技术指导,带动了全区的日光温室发展。会长常生强被县政府聘为全县蔬菜技术总顾问,被定西县聘为“五位一体”模式技术指导。

(三)农技协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的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除了政府的行政推动,更重要的还是要看群众的利益取向。农村中的技术能手、专业大户凭借其市场信息灵通和会经营的优势,率先引进、推广适合本地条件又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并通过试验、示范、辐射,将成功的技术和经验迅速传播给会员及周围群众,带动他们发展优势产业,形成了“一户带十户,十户带一村,一村带一片”的扩散效应,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专业化、规模化、区域化生产的形成。近年来,随着我县农技协的迅猛发展,与之相关的优势产业得到了快速地发展,如 洋芋、中药材、养殖、蔬菜等支柱产业悄然而起,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的步伐。

(四)农技协促进了专业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农技协促进了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的形成,同时也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带动了专业市场的形成和繁荣。如,中药材协会带动了我县会川、莲峰、清源镇的药材市场市场的发展,五竹良种洋芋协会带动了五竹镇洋芋市场的形成发展。

(五)农技协架起了农户通向市场的桥梁,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单个农户闯市场,往往会遇到信息闭塞、势单力薄、难以应付复杂多变的市场等问题,亟需一种组织把众多农户组织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闯市场。大多数农技协都把为会员提供供销服务作为重要工作内容,组织专人购销,开辟了市场,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会员收入,有效地解决了“丰收成忧”的问题。同时,一些协会立足行业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农副产品附加值,还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不少农技协正是从满足农户的需求出发,通过以代购代销、联营联销、签订供销合同等方式,帮助农民销售产品,降低了市场风险,保护了农民利益。所有这些,使农技协成为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集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目前,“专业协会+公司+农户”、“市场+农户”等形式,已成为农村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织形式。如,渭源县中药材技术开发会,不但开展新品种引进、野生家种试验和栽培新技术推广,而且以私营贩运企业、加工大户为龙头,注意深加工,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并在福建仙游、兰州黄河市场等地建立销售窗口,使生产、加工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开发加工各种饮片、佛手片等系列产品20多个,中药材年加工销售量达到3000多吨,延长和扩展了’产业链条,有力的促进了这一产业的发展;三合口养牛协会发展会员60户,资金筹集实行会员入股制,现有固定资产100万元、流动资金120万元,有标准化牛舍33栋、青贮窑12个,专职防疫员1名。协会与陕西、四川、兰州等省市客户建立了稳定的产销联系,每月可出栏育肥牛500头、羊500只,纯收入200多万元。

(六)农技协是农村经济合作的一种新模式,丰富和发展了合作制的内涵。我县农技协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从单纯的技术协作型发展为农村技术经济合作的新模式,具备了合作制的特征。农技协是农民(主要是专业户)按照自愿原则,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以促进农业发展和增加收入为目的,以合作制方式按业缘组织起来的,是具有历史意义的组织创新。协会可以恰当地协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使协会统一经营和劳动者自主经营两个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这是对传统集体经济的重要突破。它在组织上把协会分解为统一和基础两个层次:在职能上分解为统一经营和基础经营两个职能,完全符合农业生产的特点和要求: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健全了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把会员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不划算的事,由协会统一经营,既调动了会员家庭经营的积极性,又发挥了协会统一经营的主动性。如,大路养鸡协会,由起初23户会员融资120万元发展到目前的总资产300多万元。协会聘请专家作为技术指导,建起了饲料厂、孵化室、育雏室。他们在管理上实行“六统”(统一引进技术、统一筹集资金、统一饲养品种、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经销)“二分”(分户经营、分户核算)的办法,利用双层经营体制,解决了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资金、技术、销售等难题。会员养鸡户均年收入近万元。(七)密切了党群关系,实践了“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一方面,县、乡党委、政府通过帮扶农技协发展,特别是发挥协会中能人的示范带动作用,实施农业的生产规划:另一方面,协会代表会员向党委、政府反映情况和问题,表达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使农民的意见和建议融入党 政决策之中。这样,农技协发挥了党委、政府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运筹农业生产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沟通了党和政府与农民群众的感情,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农民的参政议政能力和自治能力,扩大了党和政府在农民群众中的威望,切实体现了“三个代表”的精神实质。同时,通过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服务、互助合作和生产经营等活动,广大会员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市场意识、集体观念、协作精神、民主作风、互助风气大大增强。

二、进一步采取措施强化农技协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我县农技协在发展中既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又暴露出不少的问题,如:缺少农技协发展的政策;社会对农技协的发展支持不够(如投资贷款等);协会会员自身素质(民主意识、参与意识、法制观念,科技文化水平等)不高;农技协的横向发展薄弱,纵向联系不够等。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使农技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此我们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在把握原则上,既要引导其走大联合的路子,又要坚持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芊动摇。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动摇,是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专业化生产、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的内在要求,与之相适应,农技协也只有走大联合的路子,才能形成规模优势,但这与现行的土地承包政策并不矛盾。

二是在工作指导上,既要注重加强领导,又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加强领导是农技协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要加大政府在政策、资金、培训、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解放思想,捉住机遇,下大力气扶持培养农技协这一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另外,农技协是农民自己的合作组织,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加强对农技协的领导应着眼于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不能刮风、不能干预、不能限制、不能索取。应坚持民办官助、官民结合,凝聚“官”民两股力量兴会的工作思路,维护“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尊重农民的意愿和自主权。

三是在扶持重点上,既要帮助其逐步完善提高,又要引导其向高层次发展。农技协的产生和发展,意味着个体农民向合作制农民的转化,这是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宣传、引导,帮助其建章立制,健全机制,并且从资金上给予必要的扶持,促其逐步地完善提高。同时,又要把握农技协民营化的发展趋势,促其向高层次发展。要保持其技术上的先进性和在经营上的科学性;

随着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将会有一个新的更大的发展,将在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及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做出更大贡献。

篇2:充分认识农技协在我县科技与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造市场主体,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其不但数量庞大,而且对于确保经济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科教兴国、优化经济结构起着举足轻重作用。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65%的专利、75%的技术创新、85%的新产品,都是小企业创造的。因此保持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和非凡意义。

企业竞争直接表现市场占有率的竞争,产品作为企业竞争中重要的要素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决定了企业能否占领和开拓市场,而产品研发是生产型企业的经营命脉,是企业的生命活力。高技术一般都是掌握在有知识、有创造精神的人的手中。一个企业要想有发展,只有自主创新,自主开发新产品,不然,企业只能逐渐衰退。而目前的现状是,新产品的研发与技术创新对于中小企业来讲既没有被重视,企业又对其寄予重托。目前,制约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技术人才短缺。技术人才是现代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在技术创新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人才的作用尤为重要。但中小企业中缺乏技术人才是世界各国都极为普遍的现象。我国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主要来自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新增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大部分人缺乏工作所需的技能训练。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不仅数量不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也相对较低。而且,更为严重的是,迄今为止,大部分中小企业对于各类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仍然缺乏吸引力,与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和大型国有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人才竞争上仍然明显处于劣势。

二是资金短缺。资金短缺常常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从外部融资环境来看,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中小企业都感到困难重重,主要原因有: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中小企业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大量贷款、应收账款、积压、垫资等综合成本高。三是信息资源短缺。外部信息是企业认识技术和市场机会的重要基础。大企业一般较易获得图书馆和信息机构的服务,信息渠道也较多。中小企业由于资金不足、人才不足,搜集外部信息的广泛性、准确性和及时性较差,导致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信息来源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的集思广义和各种建议,往往不能有效地抓住机会。

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充分认识到政府科技部门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推动作用,有效利用政府搭建的平台和各项扶持政策拓宽技术视野和科研资金来源渠道,推动企业产品和技术的创新发展。

一、积极主动与国内外知名专家、大专院所和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形成技术创新联盟。

第一、“产学研合作对接会。目前,各设区市科技部门针对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经常组织各专业的“产学研合作对接会”。通过组织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参与产学研合作对接会,既是实现双方长期合作的有力契机,也将为企业今后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中小企业能借助地缘优势,与地方政府和院所建立更深层次的合作与交流,扩大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开展以“共育应用型人才、共建实训基地、共享校企人才资源、共同开展技术开发”为主要内容的深度合作。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可以和院系科研单位牵手,达到合作、共赢的发展目的。各中小企业要利用好这个平台,开展深度合作,发挥各科研院所的智力库、人才库、实验室等优势,让企业借助科技的力量,科技的翅膀腾飞。

第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由政府发挥协调引导作用,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构建,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它是国家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的重要载体。联盟根据发展需要及时吸收新成员,积极开展与外部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并建立成果扩散机制,对承担政府资助项目形成的成果有向联盟内外扩散的义务。中小企业加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不仅能够把握本行业发展趋势,而且对扩充产业技术创新资源、促进技术集成创新有着重要作用,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二、合理利用创新基金等政府资源,切实解决中小企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

第一,加强科研立项和申报工作,争取政府各级各类资金投入。

各省市科技部门都在鼓励加大研发投入,中小企业技术开发费税前扣除,按照《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国发[2006]6号)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技术创新有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88号)执行。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或与大学、科研机构联合建立研发机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具备条件的企业可申报国家、省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鼓励国家、省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向中小企业开放,提供技术支持服务。中小企业投资建设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内外资项目,其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以及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和配套件、备件,按照《国务院关于调整进口设备税收政策的通知》(国发[1997]37号)的有关规定,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石家庄市2009年度为企业和院所争取国家省级支持的科研项目182项,争取项目经费支持1.46亿元,市级财政安排研发专项资金1.26亿元,立项课题236项,其中中小企业经费占48%。

第二,参加创新型企业的申报认定工作,获取贷款、税收、优先采购等政策支持。

创新基金作为一项政府专项资金,不是民间的产业基金,也不是风险投资,有着明确的政府导向,就是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创新基金围绕市场经济的绳索,遵循企业成长的规律,主要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增值的大环境,政府不直接干预,引导社会力量,将几股力量交织成一股绳,形成合力托起企业的成长。目前为止,全国3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都设立地方创新基金,基金总额36亿元。获评的创新型企业将获得政府财税政策优惠(企业所得税可享受15%的优惠税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以及项目资金奖励等方面的支持,并在人才培养、研发创新等方面得到重点扶持。

第三,争取入住各级创业中心,获得场地、技术服务等系列优惠,减少部分开支。

创业中心也称企业孵化器,是一个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为创业者提供综合服务的中介服务机构。其主要任务是为中小科技企业(创业者)转化科技成果、开展科技创业提供技术开发、生产经营、资金筹措、信息咨询、人才培训、国际交流与合作等综合配套服务,为在孵企业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使其减少创业风险、降低创业成本,培育创新人才和科技实业家,扶持在孵企业成长壮大,为本地经济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企业进入创业中心的重要依据是:新办或运营时间不足2年;从事产业化前景较好的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和生产;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熟悉本企业产品的研究、开发,有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企业的产权明晰,运行机制良好,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在孵企业享有的优惠政策:

1、享受创业中心提供的综合服务及减免房租等有关优惠。

2、具备上市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可由创业中心优先向有关部门推荐上市(含香港、国内创业板上市)。3.留学人员创(领)办的企业,可通过创业中心申请获得市政府对海外学人创业投资奖金的一定资助。第四是积极参与政府科技部门组织的银企对接洽谈会,通过信用联保、专利技术抵押贷款等多种形式解决企业资金困难。

目前,各级政府科技部门每年定期召开银企对接、专利技术展示交易等活动,同时并成立了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为企业提供有偿服务。如:目前河北省已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300余家,累计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100亿元,这些信用保障体系的建立,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不过,这些机构基金规模还比较小,承担风险的能力也很弱,还远远不能满足面广量大的广大中小企业发展的要求。所以,国家也正在总结有关省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借鉴日本等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成功做法,积极探索组建国家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司和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协会,为省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提供再保服务。科技创新企业,还可拿专利技术进行质押和抵押贷款融资,解决资金缺乏难以扩大生产的问题。部分银行“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中心”提供的金融产品,专门科技创新企业融资难而量身打造,深受中小科技企业的欢迎。

篇3:充分认识农技协在我县科技与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农机推广主要包含广义与狭义2种概念,广义的农技推广就是将科学作为理论基础以教育的方式开展技术推广活动,主要目的就是让农民能够掌握必要的农业知识,重视对农业生产人才的培养与发掘。广义的“农技”不仅包含农业技术,还包含指导农民改善自身生活质量水平等内容。狭义的农技推广指的是用创新扩散理论为指导,以服务式与行政式作为主要推广手段,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服务与技术,将技术指导与成果示范作为主要的实施方式,目标就是让农民能够得到更多的农业知识与相关技能,增加农业生产的经济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农技推广在农业生产中能够起到增加农作物产量的作用,这也是以后农业发展的主体方向,当前农村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农业发展处于一个改革阶段,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进行统一的生产管理,可以解决现存劳动力不足的情况。我国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农技推广体系,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之下,农业经济形势与发展观念都产生了较大的改变,农技推广也更加多元化,对解决人口与耕地失调问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 农业科技进步的内涵与现状分析

农业先进技术得到应用后能够减少人工劳动量,通过少量的人力付出,就可以完成农作物的种植与管理,大部分的农业生产技术都得到了发展,基层的农业人员对技术应用也逐渐熟练[1]。在农业生产中很多的农用机械都在朝着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可以有效减少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力投入,也能够明显提升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对我国当前的农业生产状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很多地区都已经在进行先进农机的推广与应用,但是一些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因为缺乏资金,农技推广还得不到真正的落实,需要政府加强这方面的重视与支持。从整体状况来看,我国的农业科技发展势头良好,传统农业中存在的很多弊端都得到了改善与解决。

3 农技推广在农业科技进步中的作用

3.1 农技推广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进步

大部分农业科研成果的成功研发,都是在实验和实践共同作用的基础上产生,农业产量的增加也会受到地域条件及自然条件的制约[2]。农业科研成果的出现需要通过特定的生产条件及技术条件呈现出来,对生产环境进行选择,具有地域性及差异性的特点。因此,科研单位呈现出的科研成果往往不能直接在实际的农业生产活动中进行应用,属于一个“半成品”。如果要实现科研成果的具体应用就需要农技推广部门的帮助,然后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及气候条件等开展相应的推广试验,评价实验成果的应用效果,完善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使得半成品能够转变为成品进行应用。同时,这些科研成果要想得到顺利应用,也需要农技推广人员对农民进行集中的指导与示范,使得农业技术能够得到正确地使用。

3.2 农技推广是农业科技进步的纽带

当前农业生产中使用的机械设备越来越先进,但生产者所掌握的相关技能却比较落后,阻碍了技术的具体落实,因此,要针对设备操作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开展培训工作。使得生产者能够掌握更多的农业科技知识,有效实施与推广先进的技术。农技推广属于一项长期的工作类型,在工作中需要加强与基层人员的沟通,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农技推广可以很好地将科研、教育与生产进行连接,起到一个纽带的作用。农技推广工作可以将科研成果进行整理、改良后,有计划地应用到农业生产中,现阶段农业生产还比较分散,生产者的需求也不能及时进行传递,因此,农技推广部门需要积极地进行观察与分析,了解农业生产的实时动向,将获得的信息进行汇总,反馈给农业科研部门。

3.3 农技推广在农业科技进步中的具体作用形式

重视农技推广能有效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增加农作物的产量,一直是农业生产中关注的问题,可以肯定的是,科技进步是一个有效渠道,农技也就成为了农业发展中的重点部分。我国人口众多,需要通过充足的粮食供应,以保持社会的稳定发展,农技推广工作的落实需要增强针对性,根据地方农业的发展特点及经济水平开展。

总体来看,农技推广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组成内容,能够对农业知识的宣传及农民技能素养的提升起到很好的指导效果。

4 结语

农技推广是促进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农业科技实现有效的推广应用,能够提高农业发展水平,使得“三农”问题得到更加顺利地解决,尽快实现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增加资金投入,促进地区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还应该加强对农业科研项目的支持,推动科研成果的实际转化与应用,实现我国农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祖立义.农技推广在农业科技进步中的作用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8

篇4:充分认识农技协在我县科技与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既是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树立形成的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而共享、并共同遵循的基本理念和认知。本人从所在企業的角度,在实践和学习的基础上,谈谈企业文化在推动民营企业发展中如何发挥作用的几点认识。

认识之一:从本企业实际出发,找准企业员工现实存在的思想文化状态。

企业现实状况。鞍山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是2006年由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成立的科技型民营企业,追溯历史沿革至今已有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作为鞍山地区唯一的以市政工程道路、排水设计为主的科技型民营企业,目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设计资质,储备了一定的设计和经营管理经验,以及办公设备、设计装备优良等软硬件条件。

可以说,我们企业改制前的发展,带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基本依赖于鞍山市政府关于每年市政工程项目计划性的安排。由此而形成的企业文化(企业宣传工作)也基本是以传达、落实上级主管部门的活动安排,很少结合本企业实际,多有形式主义成分。

改制前是这样,那么改制后又是怎样的情形呢?从改制后成为民营企业运作的一段时间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形:一是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是企业的重中之重。作为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公司必须是以市政工程设计为主,没有工程技术人员一切都不存在。我们公司当初就存在设计团队年龄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公司改制过程中流失了部分有一定设计经验的专业人才,新引进补充的专业人才不能马上发挥作用,同时给公司的设计资质带来很大压力。二是员工理想追求趋于淡化。不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比较,就是和国有企业比,我们公司的员工确实难免存在自惭形秽的感觉,认为国有企业正规,有发展前景,有政治诉求和经济保障,等等。而身处民营企业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想法,只要做好分内工作,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保证正常发工资就可以了,别的无所追求……这就需要我们要大力加强思想文化建设。三是团队精神不足、个人主义色彩加重。虽然公司改制已有八个年头,但公司中仍有部分员工对未来前景抱有忧虑,感到漠然,更多的是担心自身的前途和工作稳定问题。大致突出表现在,自己努力需要付出的多少,与参与持有公司的股份多少相挂钩对照。再则公司在某些管理环节存在的些许漏洞和纰漏,导致存在公平与效率相对失衡,以及缺乏相应的激励和惩处集中问题。所有这些,或多或少地在公司员工中引发蝴蝶效应,个别人的不良行为和消极情绪,传染和影响整个团队的精神状态,极易导致个人主义倾向抬头,增加不和谐和不稳定因素。分析认为,要正确解决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必须继承和创新企业文化建设,使之深入并融化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当中。

认识之二:企业文化是公司科学健康发展的原动力

国家强盛靠经济,经济繁荣靠企业,企业发展靠先进的企业文化。随着市场经济起决定性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和完善,以及城市市政工程设计项目市场化的不断深入,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在所难免。从形式上看似乎是只是产品、劳务、科技的竞争,而实质上是文化的竞争因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积累与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精神支柱,以及凝结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对人的塑造中,具有凝聚、激励、规范、渗透等功能的无形资产。这些功能的综合作用,会转化为精神力量,推动企业不断发展。我们公司提出要创建以“忠诚、团结、创新、务实”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文化,着眼点就是突出公司员工的政治信仰和理想追求。但它又不应是空洞的、狭隘的,应该是现实的、丰富的,也应该是相互的、共同的。员工能忠诚于公司,奉献于公司,服务于社会,积极创造和积累财富,源于公司必须具备令人信服的感召力、凝聚力和说服力,而这些就是蕴含着具有丰富内容的企业文化所散发出的无形的精神力量。

认识之三:企业文化是公司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黏合剂

公司的进步与发展,依靠的是公司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而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又是生产力中起决定因素的力量。公司劳动关系的状况如何,决定于公司各项管理是否植入人文基因和文化要素。当企业管理被植入文化理念后,劳动关系就会为之一新。作为科技型民营企业,其追求经济效益为根本无可厚非,但若远离文化因素,也就人为放弃精神追求和理念信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变得自我和淡漠,何谈企业的生机与活力?如果将科学发展观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企业深层理念,就为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提供了文化之源。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双方利益的结合点,双方互为存在,公司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公司员工的勤奋劳动,有了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才能有公司发展壮大;同时员工收入的提高、生活的改善,又离不开公司的发展。只有实现劳资双方互利共赢,才能发展和巩固和谐劳动关系。

认识之四:企业制度创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任何文化建设都要建立在制度的平台之上,制度与文化密不可分。制度设计源自文化思想和价值主张,强调什么价值主张就应有相应的机制与之衔接和配套。我们公司作为命硬科技型企业,在制度创新方面存在的优势和劣势的情形是:优势在于公司是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而来,能够较好顺利继承和延续已有的制度和规章,能够较好继承和延续好的经验和传统,;劣势在于面对全新的民营企业的性质和特点,在制度创新方面没有现成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经验可以借鉴,容易陷入或拘泥于原始陈旧的观念和做法,导致管理工作跟不上公司发展的步伐,影响和制约公司的发展,同时也容易在员工中产生消极作用。为此,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基础上,必须强调企业文化创新是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的重要作用。管理的最高层次应是自主管理,需要员工的高度自觉,企业文化强调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管理配套、组织与机制保障,着力于公司使命、价值观和公司发展目标的广泛认同。着就需要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应该摒弃高层专断意志和家长式权威的传统文化样式,培育和扶持现代企业文化,既以人为本的人本文化、一视同仁的平等文化和相互信任的团队文化。

篇5:充分认识农技协在我县科技与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贵州省知识产权局作为主管专利工作的行政管理机关,承担着指导全省专利信息的传播和应用的工作职能,自2004年建成中外专利信息数据库服务平台以来,始终坚持把专利信息的分析利用作为促进创新、维权预警、谋划发展的信息手段,通过开展专利检索、战略研究、专利预警分析以及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特别审查等工作,为政府重大项目的投资和重点产业的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有力推动了全省的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利用专利信息开展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特别审查。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建立对企业并购、技术交易等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特别审查机制,避免自主知识产权流失”的要求,贵州省于2006年在全国率先建立了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特别审查机制,并相继组建了特别审查机制协调领导小组和专门委员会,为有效避免重大经济活动及重大国有投资项目因知识产权“盲区”导致的投资失误和经济损失提供了保护。“十一五”期间,贵州省知识产权局已完成了5个专利分析和预警研究项目,其中部分研究成果为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贵州微硬盘项目是2002年从美国引进的技术,前后共投入20多亿元人民币,2003年7月建成投产,产品大多出口美国,2004年产量突破100万片,年底随即遭遇日立公司在美国起诉我方专利侵权,要求贵州微硬盘公司赔偿其经济损失,并永久禁止微硬盘公司在美国制造、使用、进口、发售及销售涉嫌侵权的产品。诉讼发生以后,省知识产权局对微硬盘相关领域的专利文献进行了检索,发现国外密切相关的专利有1000多件,表明国际跨国公司在微硬盘领域的全球专利部署业已完成,后经组织专家对比分析后发现:微硬盘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绝大多数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且很难被仿效。该分析结果为省政府对微硬盘项目后来的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避免了更多的经济损失。

煤变油项目拟以贵州省丰富的煤炭资源为依托,引进国内某大型集团公司的技术进行煤的间接液化,项目总投资预计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在省政府有关领导的批示下,省知识产权局依靠已有的专利数据库,对国内外主要公司在中国申请专利的情况进行了全面检索,筛选出其中的100多件有效专利,经过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得出了在贵州上马煤变油项目存在知识产权风险的结论,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家分析的结果完全一致,为省政府决策我省实施煤变油项目提供了重要的审查意见。

此外,省知识产权局还根据上级有关领导的指示,相继开展了对“稀土超磁致伸缩材料”、“毕节地区高炉磷酸项目”以及“贵阳高新区引进精密测量设备生产线”等相关技术领域的情况进行了专利检索和分析,后在知识产权创造及保护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引起了省领导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是依托专利信息服务平台积极指导和开展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知识产权战略是指利用知识产权信息,特别是专利信息和专利制度的特征和功能,去谋求市场竞争有利地位的战略。它包括国家(地区)、行业和企业三个层面的内容。研究制定一个地区、一个行业的专利战略,促进专利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有效运用专利制度促进经济和科技发展,是我国在新时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举措。

近年来,贵州省知识产权局始终坚持把开展专利战略研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列为全局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培育发展地方的特色优势产业为目标,以提升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为核心,以专利信息的检索与分析为主要手段,从政府、行业和企事业单位三个层次全方位推进我省的知识产权战略研究。首先是开展了《贵州省高新技术产业的专利战略研究》、《贵州省煤化工专利战略研究》、《贵州省磷化工专利战略研究》、《贵州省中药产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贵州省铝工业发展的专利战略研究》以及《贵州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专利战略研究》等行业性的知识产权战略研究,为省政府制定出台相关产业的知识产权工作指导意见提供了参考依据,为行业今后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众多企业的参与,使他们的知识产权工作上了新的台阶,如制度建立与完善、专利保护意识等。其次是坚持将企业作为开展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的“主战场”,积极指导瓮福集团、遵义钛业有限公司、贵阳铝镁设计院、贵州百灵制药公司等近50家试点示范企业开展了其主导产品的知识产权(或专利)战略研究,其中,“电子级高纯钛”、“高速列车粉末冶金闸瓦闸片”以及“用于石油开采的井下测试设备”等3个项目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立项支持。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开展,不仅可使企业避免重复研究,节约研究时间和研发经费,同时还可启迪企业研究人员的创新思路,提高创新的起点,实现创新目标。最后是通过提供人员培训及专利信息检索等服务,指导全省9个市(州、地)和10个县域经济试点县(市、区)知识产权局,结合当地的产业特色开展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如茶叶、辣椒制品、轴承产业、刀具行业、中低压电器开关设备、钒矿资源、刚玉材料、传统知识产品、旅游产业发展等,为地方特色产业做大作强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是利用专利信息在部分重点骨干企业和重点出口企业开展知识产权预警和应急机制。知识产权预警就是在对知识产权信息,特别是专利申请、授权及纠纷信息以及国家科技、贸易、投资等活动中的重大专利信息,进行采集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可能发生的重大专利争端和可能产生的危害及其程度等情况,向有关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以及企事业单位发出警示预报的管理体制和运作程序。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的目的,是通过监测和预报重点领域、重要行业和重大技术的专利状况、发展趋势和竞争态势,对即将、正在和已经发生的专利争端跟踪分析并快速反应,全面提高国家和企业预防和解决专利争端的能力。按照《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规定,知识产权预警和应急机制被纳入了《贵州省“十一五”期间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省知识产权局开展了知识产权预警和应急机制的试点工作,积极引导部分重点骨干企业和出口企业大力开展专利信息的检索与分析利用,针对企业的主导产品,特别是出口量较大的产品建立知识产权预警和应急机制。2009年5月,省知识产权局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的统一部署,通过开展专利检索与分析,对全省30余家重点骨干企业和出口企业知识产权预警和应急机制工作进行了中期评估,结果表明,知识产权预警机制的建立,一是提高了我省企业应对专利纠纷的能力和水平,减少了损失,争取了主动;二是帮助企业跨越了专利陷阱,规避了知识产权风险,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四是把专利信息作为政府服务职能的重要手段之一,全面组织和推动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运用专利信息,充分发挥专利信息在科技创新中的积极作用。目前,贵州省的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初步形成了从企事业到城市乃至县域的格局,共有120余家企事业试点示范单位、1个示范城市和2个试点城市、10个县域经济试点县(其中4个已列入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在省知识产权局的全力推动下,据统计,目前已有近100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主导产品(或主要技术领域)的专利文献数据库和专利信息分析系统,通过专利信息相关的知识培训,提高了他们运用专利文献的能力和水平,有利于将专利信息贯穿于企业研发、生产及经营的全过程,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对于暂时不具备条件的近20家试点企业以及10个县域经济试点县(市、区)知识产权局,省知识产权局在现有的中外知识产权信息平台上,通过授权使用用户名和登陆密码的方式,免费开通了《中外专利数据库服务平台》的检索、浏览、下载和打印功能,基本满足了他们对专利信息的现实需要。

篇6:充分认识农技协在我县科技与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最大限度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创造活力,通过加快重大专项的实施与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支撑重点产业振兴: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创造新的市场需求;通过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通过提升民生科技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服务水平,为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惠民生做出切实贡献。推动我国经济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轨道。

发挥科技支撑作用要坚持五条基本原则:坚持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坚持标本兼治。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坚持远近结合,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持深化改革。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

篇7:充分认识农技协在我县科技与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发达国家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中政府的制度保障概况

为了促进高新技术的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发达国家为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划、措施、政策、法规和办法。首先,强化政府在科技平台建设中的决策能力和调控能力,是各发达国家的共同选择。美国的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英国的科学技术委员会,都体现了科技进步在国家最高决策层上的重要地位。其次,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官产学结合的措施,美国政府为加强对高风险技术的研究开发而实施的政府与私人企业合作的“先进技术规划”ATP,日本各省厅设有负责本部门有关产业技术的研究,支援民间企业研究开发的中介机构。欧盟集成了欧洲所有的科技资源,形成了欧盟科研创新合力。欧盟针对欧洲各国金融、经济和法律法规体系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技术平台内部专门成立了自主创新专家组,负责识别和分析现有的或潜在的行政法规方面的障碍,部门间的合作机会,潜在的市场结构等,以提高欧洲科研创新成果的商品化能力。欧盟科技创新平台采用了互动网络合作科研模式,集成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公私合作伙伴等进行科研创新,集所有某项领域之长,整合该领域科技资源,大大提高了创新速度。

二、我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中主要障碍因素分析

1.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的组织协调机制。目前,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的组织协调机制,在科技资源的配置与整合方面缺乏统一部署,没有建立起打破省际、市际间壁垒的有效组织协作机制,科技平台的建设仍处于条块分割、部门封闭、单位所有的状态,难以按统一目标凝聚和集成。科技资源的利用率低,共享机制缺乏,严重制约了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和发展。

2.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政策环境不完善,法律制度不健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缺乏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法律保障,长期以来,国家科技政策林林总总,但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政策则不多见,目前,各地区现行的关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政策和规定多局限于科技管理部门,具有全局性、综合性的政策不多,且实施起来难度较大,关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相关法律规定更是缺乏,由于科技创新的风险投资、技术产权交易等诸多领域没有相应的法律保障,使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难以有实质性的进展。

3.科技与经济脱节,科技创新平台的供给与需求对接不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是科技资源的主要聚集地,也是科技创新的主要依托力量,但是这些部门的科技活动多以成果为导向,以争取政府奖励,发表论文、著作为目标,离商业化应用有较大距离。以企业需求的创新成果则是工程化的成熟技术,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创新活动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错位。

三、政府为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应提供制度保障

1.建立多元化科研投入体系,积极培育风险投资新机制。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实际出发,尽快改变科研投入单一的现状,建立起以财政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探索以政府引导性风险资金引导社会资金进入风险投资领域的新途径,鼓励企业通过创业投资基金,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及证券市场等形式参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鼓励民间资本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融资,努力建立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及外资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新机制。

2.建立共享制度体系,实现资源整合。政府要按照“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鼓励引导现有的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以及社会各类科技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科研、教育、与企业的科技条件紧密结合的机制。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企业建立双边、多边科技条件使用的协作机制。支持高等院校围绕市场需求、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调整学科结构,合理设置专业,培养急需的后备人才,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培养研究生,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计划”密切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人才、信息、管理和技术等方面的联系与合作;鼓励科技人员在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流动,形成一支稳定的科技人才队伍,真正实现科技资源的整合,各种创新要素的互动。另外,要通过地方立法,把分散的科技资源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建立起共享制度体系,以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快速发展。

3.积极扶持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创建友好性市场。在科技创新平台的组织结构中,政府、企业等作为科技创新平台的参与者,也要成为技术平台科技创新的资助者,和科技创新产品的主要购买者。要积极吸引企业、公共机构、消费者等主体参与到科研活动来,采纳这些潜在用户的需求和建议,在研究出科研成果并进行商品化后,产业链中的下游企业直接购买使用创新产品,而政府采购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目前仍主要以节约资金为目的,对促进自主创新的作用不甚明显的现状,要率先使用科技创新产品,把保护和鼓励自主创新作为政府采购的主要目的。这样就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了巨大的市场,能够有效提高我国将知识转化为商品和服务的能力,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良性循环。

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是一项长期、浩繁、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进行整体设计和系统推进,政府作为科技平台建设的指导者和参与者,要发挥好战略导向,综合协调和服务功能,努力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注重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的融合,建立起长效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完善风险投资机制,规范风险资本的运作,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政策法规体系,通过制度保障,来推进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为满足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的现实需求服务。(执笔人:张学礼、魏锁焕、张金良、张瑜、崔健、冯娟、史永胜)

上一篇:如果我有特异功能作文450字下一篇:翻转课堂微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