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认识及思考

2022-09-12

1 什么是中等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这一名称中“中等”一词的含义一般理解为中等文化基础教育, 具体为“高中阶段文化基础教育“也有人以为“中等”二字意指中职教育培养的是“中级专门人才“, 比如, 以往的中专以技术员级的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 而“技术员”在工业企业人才类型中属低于工程师类的高级专门人才而高于技术工人类的低级专门人才的“中级”专门人才。但由于随着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教育的发展, 目前绝大多数中职专业以“初级专门人才” (即具备上岗资格的初级技术水平的工作人员) 为自己的培养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定向后以取得上岗资格为目的的职业教育。它的对象不是儿童而多是即将进入或已经进入成年期、已对社会有了相当了解并通过专业选择确定了职业方向的青年。其内容是全面系统的职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 目标是使学生成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 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具有综合职业能力, 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2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仍然存在着忽视职业教育的倾向,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得到切实的落实, 政策支持和工作力度都还没有完全到位。同时.群众心理也不利于职业教育发展, 鄙薄职业教育的陈腐观念有所抬头, 鄙视劳动和根深蒂固的“望子成龙”的传统观念交织在一起, 职业教育在相当一部分人的眼里还是二流教育, 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群众及其子女不愿就读职业学校。

中等职业教育与市场、产业发展之间良性互动的有效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就业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并没有转化为有效的职业教育需求。职业教育的办学机制、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与市场机制的衔接不够紧密, 职业教育适应市场、服务经济的能力还比较薄弱。

中等职业教育缺乏稳定、足够的经费保证, 办学条件亟待改善。普教、职教发展比例失衡, 职业教育总量不足, 质量不高。

办学特色不够鲜明, 专业结构和层次结构不够合理, 教学质量不高。一些学校以学科教育、学历教育为导向, 用升学来吸引生源, 技能教育和实践教育没有摆上应有的位置, 实习实训设施不配套, 专业特色不明显, 职业学校毕业生质量不高, 就业优势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3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所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既带有普遍性, 也有自己的特殊性。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

对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两者关系的认识模糊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由于政策的原因, 一直重视学历教育而忽视了发展中、高等职业技术的教育, 缺少社会结构的研究和分析, 使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滞后。

解放初期, 我国的职业教育逐步受到重视, 处于发展的上升阶段。到“文革”时期, 许多中等专业学校被停办, 校址被占, 职业中学则被一扫而光。1976年,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学生比为2∶1, 比例严重失调。“文革”后, 为了缩短由于“文革”所造成的与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而拉长的距离, 全力发展普通教育, 培养精英分子, 而忽视了职业教育, 从而使我国的职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 我国由于技术人才紧缺和为了缓解“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象, 又一蜂窝地上马职业学校, 有的地方没条件便“创造条件”建职业学校, 把普通教育学校改为职业学校或实行“一校两制”。当时的中等职业教育实行的是没有升学机会的就业前准备教育, 是终结性教育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劳动力数量的增长大大超过了就业岗位的需要量, 这种终结性教育模式和就业岗位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一矛盾发展的结果就是就业岗位高文凭化, 要想找一个满意的工作就得有大学文凭。因此, 90年代中后期, “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象不但没有缓解, 反而越演越烈, 学生负担越来越重。学生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读普通高中以便以后考大学。实在考不上大学的, 家长宁愿出巨资送孩子出国也要读大学。因此中等职业教育也就每况愈下, 成了“学业失败者的教育”。职业教育的地位和普通教育的地位也就不可同日而语。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差异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发展。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者的地位不一致也在培养模式上显示出来。由于普通教育实行的是继进性模式, 学生上普通高中后还可以进大专、上本科、读硕士、攻博士等, 这正好迎合了当前的岗位文凭高移的需要, 加之近两年大学招生人数迅速增加, 普通高中的“含金量”不断提高, 进入普通高中就等于一只脚进了大学。而职业教育实行的是终结性模式, 上了职业学校似乎是断了上“正规”大学的路, 尽管从1999年开始, 我国开始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但也多是到大专层次。这样就很难吸引到高素质的学生, 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发展。而现在, 我国要实现科技进步不仅需要大量的中层劳动力, 而且还需要大量的高层劳动力, 尤其是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 许许多多的企业要参与国际竞争, 这种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和劳动力素质的竞争。以科技产业为龙头, 对高、中级技术工人的需求也较大。据劳动系统的权威人士说, 企业什么样的人都有下岗的, 就是高级技工几乎没有下岗的。

文化课与技能课处理上的偏差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发展。各类职业学校到底是以文化课为主还是以技能课为主?这仍然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职业教育应该以技能培训为主, 为经济发展培养素质较高的技术工人或实际操作人员, 另一种观点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 一个人一辈子可能会从事多种行业的工作, 即使不改行, 也需要知识的纵向更新或横向扩展, 要适应这种知识的更新、扩展就需要有较扎实的文化课基础, 因此, 认为职业学校应以文化课为主。而事实上, 职业学校的学制、课时与普通高中一样, 不可能做到两全其美。因此, 如何建立完整、科学的课程体系, 如何合理的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教育实习进行三元整合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

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的质量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发展。教师是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的中坚力量。能否很好地解决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成为制约中等职业学校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目前中等职业教师队伍主要由这样几部分人构成:一是原来就在职教岗位任教的教师, 占少数, 主要分布在普通中专和一些技工学校。这部分教师从事职教工作的时间长, 经验丰富, 教学水平较高, 但一般年龄偏大, 且学历水平较低。二是从普通中学转入的一部分教师, 数量较大, 主要分布在各职业高中和职业中专。这部分教师从事普通教育工作的时间较长, 有学识水平, 经验丰富, 责任心强, 但搞职业技术教育是新手, 缺乏相应的经验, 特别是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显得力不从心。三是最近几年从普通高校毕业生中补充的教师。这部分教师学历高, 年轻, 精力旺盛, 工作热情高, 但经验明显不足, 且有相当数量的人思想不够稳定。四是从其他部门调入的专业技术人员。这部分教师从事实际工作的时间长, 经验丰富, 动手能力强, 但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不多, 在教学上面临不少困难。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师资来源不稳、数量不足、水平不高的矛盾非常突出。具体地讲:第一, 专任教师人数较少;第二, 在现有专任教师中, 学历达标率低, 尤其是职业中学 (中专) 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率更低;第三;专任教师的结构比例不够合理, 基础文化课教师较多, 专业课特别是专业实践课教师人数明显不足;第四, 缺乏可靠的来源, 教师流失时有发生。因此, 师资问题已严重影响了职业技术学校特色的发挥和整个教育质量的提高。

4 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对策及思考

4.1 中等职业教育应着眼于市场需要

教育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必须为社会生产服务。学校的毕业生是一种特殊商品, 其质量优劣必须由市场来检验。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中等职业教育要严格按照市场需求来设计自我, 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办学方向, 不但从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证。中等职业教育的价值要通过其培养的人才价值得以体现。衡量人才价值的标准可能由于岗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但学生质量如何只有用人单位最有权评价。毕业生的质量高, 能满足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 用人单位就会吸纳更多的毕业生, 毕业生的价值也会通过其在工作中的表现反映出来, 学校的声誉高低也有所显现。

中职教育连年走下坡路固然与社会需求的变化有关, 但部分学校办学不顾市场需求, 毕业生“产销不对路”, 也是原因之一, 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必然严重影响和制约中职教育的发展, 既造成我国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又使社会各个行业对有技术、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从业人员的需求得不到充分的满足, 从而阻碍或延迟了我国社会生产的进步。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必须转变办学思路, 转变教育观念, 创新办学体制, 创新办学模式, 迅速转向市场体制, 采取机动灵活的方式, 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挖掘潜力, 办出特点, 办出效益, 更好地为市场为社会生产服务。这才是中职教育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根本出路。

4.2 深化职业教育人事制度改革,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积极推进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勤人员的聘用、聘任制度, 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优化教师队伍是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加强现有教师在职培训。针对现有教师的专业结构和自身特点, 有计划的利用寒假、暑假, 对他们进行在职培训, 可有效地缓解师资力量的不足。例如:安排一些年轻的文化课教师进行专业课培训学习, 引导他们向各专业转行;安排一些专业理论教师进行实际操作技能培训。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自身业务能力, 培养出一批一专多能型的教师, 有效地缓解了师资力量的不足。另外, 对现有教师在职培训还要注意进行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 每年利用寒假、暑假选派或轮派各学科教师走出校门进行新知识新技能培训, 掌握学科的新知识、新技能及发展方向, 使学校各专业始终保持不落后, 这样才便于学校专业的设置和发展, 才能培养出应合市场需求的中、高级适用型技术工人。

广开校门向外界吸引人才。内部师资培训挖潜毕竟有限。向外界吸引人才时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工作:优先招聘年有余力的原中职学校退休的专业教师。这部分教师具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丰富的教学经验, 并熟悉技工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 把他们招聘过来发挥他们的余热, 对学校的师资紧缺起到了很大的缓解作用。择优招用原企业退休或下岗的专业技术岗位上的工程师或技师。他们既具有系统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又具有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 只是缺乏实际教学经验和教学艺术, 在他们中间选择部分理论知识系统、操作技术熟练、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志, 将他们请进校门, 并集中对这部分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和教学过程的突击培训, 同时鼓励他们多听其他教师的讲课, 以尽快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从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或工科院校吸收优秀的毕业生来校任教, 同时督促鼓励他们多听老教师的讲课, 积极组织他们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走出校门到企业参观学习, 以增加他们的实践经验, 尽快提高这批教师的教学能力, 为教师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 充实师资队伍的后备力量。

师资队伍建设要结合学校专业设置的实际情况。学校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引进一定要立足实际, 结合学校现有专业的设置情况。对于有发展后劲和潜力的优势专业, 这方面的教师可以大胆引进, 对于新开办的专业, 没有经过市场的检验, 这方面的教师一定要慎重引进, 否则, 一旦该专业生源紧缩, 必然会导致该专业师资闲置。

4.3 职业教育应该面向世界

职业发展面临着国际竞争的淘汰与选择。世界变了, 变得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 变得必须用国际通用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它使中国的经济必须打破国内市场竞争的圈子走向国际市场。竞争范围的扩大和竞争速度的加快, 都将给中国的职业变换提供充分的内动力。

国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专业化倾向明显。澳大利亚有培训和继续教育学院2 8 7所, 承担了全国9 0%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任务。大中型企业的培训机构除开展本企业的职工培训外, 还通过竞标参与劳动力市场计划的培训, 私营培训机构也积极参与各种教育培训。目前, 澳大利亚已形成了由100余家集体培训公司组成的全国性培训网络, 每年有17000余名青年接受培训, 3000余家小企业受益。日本企业教育受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 更加丰富。日本的职业教育趋于研究人才培养的个性化与体系化。美国的职业教育能够迅速对当地劳动力需要作出反应, 使其课程设置、培训项目和教学方法跟上技术发展步伐。我国的职业教育应不断研究国际职业与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动态, 并以此为借鉴制定职业教育计划, 才能更快发展。

2 1世纪的经济与社会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而赋予职业教育意义深远的含义;建立学习型社会, 普及终身教育, 职业教育任重道远。正如吴启迪副部长在2004年度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所讲的, 只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切实加快技能人才培养,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等, 我们的中等职业教育就一定会健康顺利地发展。

摘要:职业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近年来, 职业教育虽取得了长足发展, 但认识不够, 总量不足, 质量不高, 效益不明显, 办学特色不突出等问题, 仍是中职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我们应着眼于市场需要, 转变办学思路, 转变教育观念, 创新办学体制, 创新办学模式,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面向世界, 使职业教育步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市场需要,师资队伍,对策思考

参考文献

[1] 纪芝信.职业技术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89.

[2] 马树超.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 1999 (10) .

[3] 吕鑫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上一篇:以“答问题”为内容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下一篇:试分析高校现代汉语语法修辞教学改革